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十篇

时间:2023-03-17 11:32:29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篇1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前不久,中共中央党校领导干部阅读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在中共中央党校在校学员中进行了一次阅读状况问卷调查。问卷设计了51道题,包括答卷者的基本信息、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实践经验、阅读现状、阅读倾向以及对推进领导干部阅读的意见建议等。通过问卷调查,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当前领导干部的阅读状况和阅读倾向。同时,调查结果也反映出领导干部在阅读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学以致用 是领导干部学习的重要动机

调查显示,领导干部年读书量高于普通民众,其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履行岗位职责的知识信息,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历史哲学经典著作有着强烈的阅读渴望。

1.阅读成为领导干部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从领导干部每周用于阅读和写作的时间来看,1-9个小时的约占48%,10-19个小时的占35%,20小时以上的占17%。家庭藏书方面,藏书500册以下的约46%,500-999册约18%,1000册以上的约36%。年购书量上,每年购买10本以下的约17%,10-79本的约78%,80本以上的约5%。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20XX年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此次中央党校学员问卷调查显示,75%的学员每年读书量在10本以上,这表明,总体上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年读书量要高于普通国民。

2.获取履行岗位职责相关知识是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主要目的

学员学习的目的,按照列举人次排列,依次是知识和信息积累(340人次)、工作需要(278人次)、深入了解社会(180人次)、增加生活情趣(155人次)、消磨时间(11人次)。知识和信息积累、工作需要这两个排在前列的学习目的,都反映出领导干部学以致用的阅读动机。

对党校最应该开设的课程,各课程的选择人数比例分别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为12%,执政能力建设为12%,马克思主义理论为10%,领导者素质和修养为占8%,党史为7%,哲学为7%,社会管理和公共管理为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6%,政治军事民族宗教问题为5%,战略思维为4%。对个人最需要补充的知识门类,按照列举人次排列,经济、管理、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科技排在前五位。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经济、管理、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和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息息相关的知识,是领导干部希望学习的重点。

3.领导干部对经典著作有较强的学习渴望

在回答到目前为止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时,按照选择人数排列,《选集》排在首位。在回答最希望阅读而未阅读的一本书时,按照选择人数排列,《资治通鉴》排在首位。对领导干部最应阅读的图书,按照推举人数排列,依次是《选集》(72人次)、《资治通鉴》(43人次)、《邓小平文选》(40人次)、《资本论》(25人次)、《共产党宣言》(20人次)、《中国通史》(20人次)、《国富论》(16人次)、《论语》(15人次)、《史记》(11人次)。可见,领导干部对经典著作有着较强的学习渴望。

4.新媒体是领导干部重要阅读途径

对在哪种媒介花的阅读时间最多这个问题,按照选择人次排列,依次为互联网(300人次)、报刊(208人次)、图书(177人次)、电视(177人次)。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领导干部人次,显著多于其他传统渠道。

调查显示,大多数领导干部每天网上阅读的时间多于1个小时。学员平均每天上网阅读的时间,1小时以下的约12%,1-2小时的约43%,2-3小时的约27%,3小时以上的约17%。

相比主流新闻网站,商业新闻网站更获受访学员的青睐。学员经常浏览的网站,按照列举人次排列,依次是新浪网(218人次)、凤凰网(119人次)、人民网(99人次)、新华网(92人次)、搜狐网(77人次)。

领导干部学习阅读还不适应现代领导活动要求

对领导干部的学习状况,中央党校的学员评价总体不太乐观。不少领导干部借口工作繁忙、应酬太多,不勤于读书学习。此外,领导干部在经济、管理方面的阅读兴趣,要明显高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方面的阅读兴趣。

1.领导干部总体阅读状况仍不容乐观

此次调查问卷中,对于领导干部目前读书状况,71%的学员评价一般,17%评价好,1%评价很好,11%评价差,1%学员评价很差。持积极肯定态度的不到20%,这表明当前领导干部总体阅读状况仍不容乐观。

虽然调查表明多数领导干部的年读书量略多于普通国民,但应该看到,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在世界排名并不高,领导干部年读书量总体上并没有大大高出普通国民的年读书量。当下中国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都需要领导干部锤炼自身本领。领导干部只有进一步加强读书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本领,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才能担当起执政兴国、执政为民重要职责,肩负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要使命。

2.部分领导干部对现代领导活动与读书学习密切关系认识不够

同志说: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现代领导活动与读书学习的密切关系。

调查显示,影响领导干部阅读的主要障碍,按照列举人次排列,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时间有限、工作繁忙、应酬繁多。其中选择前两项的学员达82%。课题组在进一步调查中了解到,领导干部之所以不读书,表面上是工作忙、应酬多,还另有更深层次原因。

读书是在无形之中积累功力,不可能立竿见影,也许在若干年后才显示其功效,因此许多领导干部没有读书的紧迫感。目前很多领导活动很大程度上还沿袭着农业社会传统的领导体制和方法,还没有和现代社会完全接轨。这种传统领导活动,起主导作用的是经验。追寻中国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个重要方面是要使领导活动逐步走上现代化轨道,成为真正意义的现代领导活动。领导干部如果不读书学习,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胜任现代领导活动。

3.领导干部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还需进一步提升

一个领导干部要做好本职工作,一刻也离不开理论学习。加强理论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领导干部要学习哲学,尤其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

调查显示,在个人最需要补充的知识门类中,哲学排在第八位;在个人最感兴趣的图书中,哲学位列最后;在领导干部最应该阅读的图书类别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排在第七位;在党校最应该开设的课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占6%,排在第七位。显然,相比理论学习,经济、管理等与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直接相关的阅读需求更强烈,理论学习在很多领导干部眼里重要性排得比较靠后。 (中共中央党校领导干部阅读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田国良、严宏伟、朱晋平、王萍、邹懿男;课题组负责人:田国良;课题组主要成员:王余光、郭焕永、王炳、朱晋平、严宏伟、王萍。)

小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报告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勤于阅读、书香四溢的民族是兴盛的、充满创造力的;而一个漠视阅读、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停滞的、前途可悲的。语文阅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包括课内阅读、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有限的,而课外阅读却是无限的。课外阅读为人的素养尤其是文化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发展的广阔空间。小学生六年时间只读十二本教材,阅读量至少、阅读面之窄令人着实不安。单靠一本语文教材是学不好语文的,单靠课堂四十五分钟也是学不好语文的,没有课外丰富的阅读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必将落空。

教学应立足于课内,引向课外。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密切结合,达到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阅读量,运用在课内阅读学到的方法,养成自觉、自主阅读的好习惯。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扩展,作为学生自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学校教育的拓宽都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于2011年6月年在西安市莲湖区机场小学三年级作了一项关于课外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又召集了部分学生进行座谈,旨在通过这一扇窗口了解本地区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更有效地展开提供一些依据和参考。

这次调查我从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态度、兴趣、时量、内容、习惯、方式方法入手,共发出98份份调查问卷,其中三年级五班学生48份,三年级一班10份,三年级二班学生10份,三年级三班学生10份,三年四班学生10份,三年级六班10份。收回98份,全部为有效问卷。

一、目前环境下小学生课外阅读乐观的方面: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尽管目前小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很大,但是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还有着比较正确的看法,主观认识的端正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供了可行性。具体结果如下:

1、阅读目的较正确

在所调查的小学生中,75.5 %的学生认为阅读对自己的成长有很大帮助;23.5 %的学生选择一般;没有一名学生认为阅读对自己的成长没有帮助或有负面影响。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74.5 %中生认为读课外书籍主要是为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1.0%的学生认为读课外书籍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为了完 成老师的任务,看一些书籍;还有9.2%的学生认为看课外书籍纯粹是为了消遣,15.3%的学生完全出于兴趣。

2、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浓厚

28.6%的学生对课外阅读很感兴趣,60.2%的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比较强烈,有11.2%的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比较弱,对读课外书一点也没兴趣的学生没有。

45.9%的学生利用午休、放学后等这些边边角角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25.5%的学生充分利用周六和周日休息时间读书。21.4的学生是在放长假期间进行课外阅读,7.15%的学生随时都在读书。

3、阅读内容较为广泛

从调查显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种类繁多,有中外名着类、小说类、科幻小说、自然科学类、童话寓言、卡通漫画以及学习辅导资料等。多数学生兼爱几种,这反映了小学生的多方面了解社会的要求,学生们通过阅读这些读物,关注自然科学,了解科技发展等,对于他们的智慧、情操、审美趣味等的培养无疑是极大的帮助的。

4、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态度正确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很支持的占77.6%;有时赞成有时反对的的占18.4%;家长不闻不问的占3.1%;反对的仅占到1.0%。家长虽然态度正确,但对课外阅读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怎样保证课外阅读的高质量、高效率等方面,还缺少实践。

二、目前环境下的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1、阅读量减少

阅读量的减少主要表现为阅读时间量偏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减负措施后学生休闲时间增加,但用于阅读课外书刊的时间偏少,这是阅读时间的相对减少。学生除上学、做作业、做家务、休息时间外,平时可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在1-3小时(周六、周日倍增),但经常阅读书刊的学生1小时以上的学生比例为16.3%;半小时到一小时的的学生有70.4%;13.3 %的学生达不到半小时阅读,有4.1%的学生几乎不阅读课外书。

阅读兴趣与品味是关于阅读目的、兴趣指向以及读物内容、属性与类型方面的评价指标,以高低为尺度。阅读目的、兴趣指向不一,对读物内容、性质、类型的选择就不一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三年级小学生喜欢阅读书刊的类型依次为:卡通、漫画;童话、寓言故事;世界名着;自然科学;学习辅导资料;科幻小说。阅读方式多为:边读边做笔记、卡片或摘抄的仅占16.9%;匆忙的、走马观花式的占11.0%;对喜欢的书或内容反复读的占62.3%;其他方式占12.5%。还有的学生认为看了影视剧就算读了书。阅读类型以卡通化、快餐文化、大众通俗文化为主,阅读目的主要是为了娱乐生活和休闲。阅读情趣感性化、浅层化,冷落科技书籍现象十分明显。读书过程中,缺少有效监控,粗读、泛读多,精读少。片面强调重感官享受的快乐阅读,导致学生很少沉下心来去想、去感悟,阅读质量不高。细读畅销书的多,精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少。像《老夫子》、《米老鼠》这类漫画畅销书,总能在学生中掀起一阵阵阅读商潮。相反,中国古代四大名着、国外经典作品等等,如果不强制,学生对此的阅读就很粗浅。因为学生觉得通过影视比泛泛看书有意思,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名着就显得没意思,很枯燥难懂。

4、阅读的随意性、无序性

据调查显示,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基本上还处于随意、无序、低效的状态。根据同学推荐和媒体广告宣传选择读物的占51%;根据老师推荐和课本要求选择的占30.6%;根据家长要求选择的占18.4%。主要体现在:

追踪读流行。有些学生跟着书店的广告走,同学中流行什么读什么,读了什么就谈什么。读书缺乏个性、缺乏主见。

热衷读休闲。小学生偏向于读那些情节简单轻松、人物滑腻有趣之类的休闲书。读休闲的书比较轻松,这是事实,但热衷于读这类书,只能永远停留在肤浅、平庸的层面上,不

可能有大的收获,也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和达到新的境界。

不喜欢与人交流。小学生在一起不大喜欢谈论名着,与家长交流体会课外阅读心得的有35.9%;不交流或偶尔交流占到64.1%;。由此看来,能够给学生提供阅读方法指导的教师发挥的作用不大,最适宜熏陶学生阅读能力的家庭未能提供相应的环境,于是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必然是逮到哪本是哪本,完全跟着感觉走。

纯粹是为了应付眼前的学习任务。有些同学读书,目的很单一,就是为了在作文时或讨论发言时,引几句名言,背几联古诗,露一露,以显示自己的博学。这种人读书往往不大注意书的整体脉络、内在底蕴和精神实质,他们只能获得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可能探得书的精髓,也难以陶冶性情,培养气质。

为了作文,只读习作。有些同学读课外书,主要就是读《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全国获奖作文集》一类的书,以为读这种书帮助最大,可以直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阅读与写作、计算是人类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认知文字符号世界、发展智慧和提高素质的三大基石。自有文字的历史以来,阅读为人类文化与文明成果的积累、传递与可持续发展,为人类道德、智慧等精神价值的继承、拓展、提升、弘扬建立了丰功伟绩,立下了汗马功劳。只有读那些高质量、高水平的精品,才能摆脱学生腔,不断走向理性,走向成熟。然而,在信息如潮的现代社会,特别是在数字化、网络化成为人类新的生存方式的时代,阅读这种与文字文化同龄的原始认知方式是否因其费时耗力的特点而落伍于信息社会匆匆的时代的步伐便需要离休静养或退出历史舞台呢?

答案是否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虽然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但阅读毕竟是一种与文字文化相始终的人类保持与发展自身所创造的文化与文明的基本方式。阅读之于文化,犹如行走之于生活。虽然现代人有舒适快捷的代步方式,但步行绝不可少,否则生命便失去许多意义与自由。阅读缺乏或阅读减少,热衷于时尚杂志、卡通漫画故事,因而疏远文学名着;热衷流行音乐、港台影视而冷漠书刊。长此以往,基础文化素质赖以发展的阅读渠道萎缩,必然造成提供营养的文化知识的不足,进而导致民族基础文化素质的下降。小学生是未来的主人,民族的希望。小学生的阅读退化,不仅是阅读时间、阅读内容的减少,也不仅是课外对文学名着的冷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学习与认知核心和精髓的阅读需要、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阅读审美的失却!而这才是课外阅读问题的危机的实质所在,是民族基础文化素质退化的根源,也是青少年阅读退化现象的最大隐忧。

三、小学生课外阅读实施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课外阅读氛围

在对待学生课外阅读问题上,采取禁止的态度是错误的,而顺其自然,或靠环境的自然熏陶,想读就读,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显然是不够的,甚至是很危险的。学校是对青少年实施教育的固定专门场所,学生应在语文教师的密切关注下进行课外阅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由于血缘和伦理道德关系,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是有权威性的,因此,家长在对待子女的课外阅读问题上,要与学校保持和谐一致。

(1)召开家长会,邀请班级中在孩子教育上,尤其是善于引导孩子阅读书籍的家长讲一讲自己的教育方法,从而改变家长唯分数第一的思想。通过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家长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孩子的深远影响,从而支持孩子课外阅读,为孩子创造阅读条件,布置家庭阅读空间,购买课外书籍,营造阅读氛围。

(2)设立图书角、办有关读书的板报、手抄报等方式营造班级读书氛围。班委会拟定相应的图书借阅制度和图书管理办法,由小小图书管理员负责管理,每天开展图书借阅活动。把每天中午到校后的时间作为读书时间,由每天的值日班长负责监督。

相信,学校、家庭二者应密切合作,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积极地去关心、引导和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才会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它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篇2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本次摸排的对象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o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

今年3月底以来,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截至目前,不满十六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其中,由(外)祖父母监护的805万人,占89.3%;由亲戚朋友监护的30万人,占3.3%;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31万人,占3.4%。有36万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监护,占4%。

从范围看,东部省份农村留守儿童87万人,占全国总数的9.65%;中部省份农村留守儿童463万人,占全国总数的51.33%;西部省份352万人,占全国总数的39.02%。从省份来看,江西、四川、贵州、安徽、河南、湖南和湖北等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都在70万人以上。

会上,民政部等8部门还联合通知,部署在全国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通过落实家庭监护责任、落实强制报告责任、落实临时监护责任、落实控辍保学责任、落实户口登记责任、依法打击遗弃行为等,力争到2017年底将所有农村留守儿童纳入有效监护范围,杜绝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监护现象,有效遏制监护人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权益行为,切实兜住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底线。

《2015―2016年度北京市全民阅读综合评估报告》显示:阅读已成为京城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教育报》消息 近日,“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领导小组办公室《2015―2016年度北京市全民阅读综合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5―2016年度北京市综合阅读率为92.24%,连续两年保持一个百分点增长;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10.88本,较上一年度增加了1.39本;数字阅读率为83.57%,较上一年度增长了5.39个百分点;纸质阅读率为79.72%,较上一年度下降了1.98个百分点。

据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共服务处处长王亦君介绍,北京阅读季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持续完善全民阅读综合评估体系的基础上,组织相关部门、专业调查机构和业内专家,采用抽样调查方法,通过结构式问卷,对北京市16个区7~70岁居民以及相关政府机构进行调查访问,对居民阅读理念、阅读行为、阅读服务需求以及阅读投入、政策支撑、社会力量整合、活动效果等情况进行了综合调查评估。

调查结果显示,从综合阅读率、纸质图书阅读量和数字阅读率三大指标来看,北京市均居国内领先水平。调查显示,纸质特有的书香具有无形的影响和感召力,实体书店仍是北京市居民购书的重要渠道,2015―2016年度,61.86%的居民在实体书店购买过图书,特别是20岁及以下的青少年群体,有73.34%的人在实体书店购买图书。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篇3

阅读的回暖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有关,与发展中国家的国民在发展初期心态浮躁、在到达一定阶段后心态渐渐平复有关,与此相关的当然还有其他种种因素。但与此关系最密切的是我国政府和相关机构以及出版社在推广国民阅读方面所作的巨大努力。

在阅读推广方面,我国各界纷纷行动起来,以各种形式遏制全民阅读率下降,以期待短期内见效。

首要做法是荐书。近年来,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以“向青少年推荐100本好书”等方式积极引导青少年阅读,以开列“农村书屋必备书目”等方式引导广大农民多读书、读好书,受到广大青少年和农民读者的欢迎。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篇4

新媒体对报纸的冲击,不仅是广告的瓜分,更为严重的是读者的流失,一些网友随着阅读习惯的改变,很难再将他们索取信息的主渠道从网络转向纸媒。2014年,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多家综合性报纸发行量出现明显下滑趋势。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传统阅读状况不容乐观,仅有图书阅读率同比增加了1.6个百分点,而报纸和期刊阅读率均有下降。而数字化阅读呈现明显增长势头。2011年,网络在线阅读人数比2010年增加了11.1%,人均每天上网时长为47.53分钟,比2010年的42.73分钟增加了4.8分钟。调查还发现,有27.6%的被调查者用手机阅读,比2010年增加4.6个百分点。目前,国人每天手机阅读时长13.53分钟,比2010年增加3.21分钟。报纸的纸质读者在减少,要扩大传播力,需要拓展新媒体领地,提高报社新闻产品在新媒体上的曝光率,增加报社的曝光度以提高知名度。

二、新媒体新报道方式的层出不穷

国内各大门户网站特别是网站首页、各种弹窗,是网友获取新闻的主要方式,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首页单条新闻一天点击量动辄上亿人次,阅读量惊人,能对报社新闻产品起到极大的传播效果。“2014年互联网广告预计将占全球广告支出的23.6%,首次超过报纸和杂志广告份额的总和(22.7%)。2016年互联网广告预计将占全球广告支出的28.3%。在中国市场,互联网广告的市场份额将达到31.5%,预计2016年将超过43%。”传统媒体若能在新媒体平台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新闻产品,至少能让更多人了解本报,提高知名度,带来更大经济效益。笔者认为,既然缺乏互联网基因的传统纸媒进行互联网探索屡屡碰壁,不妨在报纸的传统主业——新闻内容上狠下功夫。拥有众多新闻资源的传统媒体,通过重大新闻的多渠道即时传播,通过新闻报道的深入挖掘,通过报纸官网、官博、官微,通过各大门户网站,深度推送自己的新闻产品,实际上能有效弥补报纸发行量减少的损失,争取更多受众。

三、深度挖掘网事新闻

(一)取材于网络热点事件

网络热点事件能牢牢地吸引读者的眼球,如街头出现的警匪枪战。新闻媒体有责任帮助读者去伪存真,通过考证核实,为读者提供事实真相。从《新京报》《羊城晚报》等媒体采写网事新闻的实践经验看,这类新闻往往有极高的转发率。在一些报纸内部,新闻能不能上门户网站首页,主要靠网事新闻,因为网事新闻一直新鲜、热辣。早在10年前,随着论坛的兴起,《重庆商报》《信息时报》等率先在报纸开设网事新闻版,随后国内多家都市类报纸纷纷开设类似版面。这类新闻版面,取材完全来自网络,网络成为记者新闻源,记者从海量信息中寻找有价值的内容,想方设法进行求证核实,追查事情真相,将采访过程和结果呈现在报纸上。例如,自称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郭美美在微博炫富,开始没被人发现,后来经过网友转发,逐渐引人关注。在不断转发中,事件逐步发酵,成为网上热议的焦点话题。在转发、议论中,引起媒体关注,派记者进行调查,通过蛛丝马迹逐步拨云见日,弄清事实真相。

(二)注重传统采访,固定版面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篇5

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数据,我国国民阅读率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要想成为创新大国、文明大国,也必须成为学国、阅读大国。毋庸讳言,除了中国整体文化发展比较落后、国民素质发展不平衡之外,过去几十年一切“向钱看”、快速致富的物质环境进一步降低了全体国民追求知识、提升创新能力的氛围。要彻底扭转这种情况必须要从国家的高度制定政策和措施。不但要把全民阅读作为一句口号、一个号召,更要当作各级政府的硬任务,当作必须达到的工作指标。

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同样,全民阅读指数(Gross Domestic Reading简称GDR)也应当成为一个省、市或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的实际阅读的综合指标,反映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省份对于阅读环境、阅读质量、阅读花费、阅读时间等综合情况,得出反映居民阅读综合情况的数值。全民阅读指数的检测和评定要设立中央级的统一标准,有专业的委员会和科学的统计方式,特别是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进行检测统计。

从目前的社会环境和特点来看,GDR的统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计算:第一,传统书、报、刊的销售量。主要通过传统的书店、报刊亭来统计。第二,图书馆、阅览室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借阅量。第三,互联网,特别是个人移动终端的阅读统计量。此外,还可以把阅读环境(比如图书馆、书店、报刊亭、WIFI覆盖等)的建设作为考察参数。这些销售渠道的终端必须同国家的计算系统相连。对具体的阅读产品进行精确的计算。

自1999年开始,国内已经有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阅读调查: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这项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执行的课题,每年耗时半年有余,调查2万名读者,对阅读率、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媒介接触时间、国民平均能承受的出版物价格等进行调查。这些指标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特别是面对数字化、移动互联网的新环境,数据还远远不够完整。

在城市或区域的阅读指数方面,有些地区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和尝试。2012年湖南省“三湘读书月”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统计局进行了2012年湖南省“城市阅读指数”调查。项目分析了城市居民的阅读量、阅读频率、阅读种类、阅读意识、阅读活动参与状况等因素,综合形成了“城市阅读指数”。从调查结果看,政府在逐步改进全省的阅读环境。

此外,调查结果也显示“阅读环境”因素与“城市阅读指数”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意味着随着政府加大公众阅读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于阅读活动的投入力度或者改善公共图书馆环境等举措,将会有助于提升本地居民的阅读情况,进而促进社会整体阅读氛围的形成。

但是, 这样的模式和方法还不够,还没有体现出目前阅读环境的根本性改变,也还没有形成由政府作为责任主体的阅读指数考核机制。

2014年年初,中国移动阅读基地的日均点击量达到6亿次;龙源期刊网目前日均839万次。如果再从手机的微信内容传播来看,阅读量肯定已经大大提升。全民阅读的导向非常重要。要倡导正能量的知识阅读,要从销售、借阅等方面予以指导。因此,国家应当从细发图书、期刊、报纸以及其他阅读品种的指导清单和等级,从出版的源头上做好价值和质量导向。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到馆率下降;原因;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8年扩招以来,高校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高招录取率逐年提高。以湖南为例,2006年录取率还不到50,到2012年录取率已经达到86,到2012年高职在校生人数超过1100万。但是全国许多高职图书馆到馆读者人数却逐年减少,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2012年进馆47113人次,比2006年减少了53886人次。近5年内每年到图书馆借阅资料的人数已从90999人次下降到47113人次,学生读者人数减少潜伏着图书馆的生存危机。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到馆人数下降如此快,问题原因在哪里?如何解决?这是高职学院图书馆同行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学院图书馆到馆读者人数减少的原因

1、高等职业学院学生整体素质发生了变化

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就读学生主要是参加高考且分数达到高等职业学院高专分数线上的高中毕业生,学生阅读能力应该较高,阅读爱好应该比较广泛,但是我国各个省份高等职业学院分数线在逐年下降,如陕西省高等职业学院分数线2006年理科285分,文科300分,到2012年下降到理科200分,文科240分;山东2003年专科二批录取分为350分,2011年为180分;湖北省高等职业学院分数线2006年理科410分,文科410分,到2012年下降到理科235分,文科235分,有的省份竟然降到180分甚至没有分数线,注册入学。这样,高等职业院校每年入学的学生整体水平在逐年下降,学习基础水平在逐年下降,看书阅读能力逐年下降,看书的习惯和意识淡薄,进入图书馆寻找书、看书、阅读的学生自然逐年减少,高等职业学院图书馆到馆读者人数减少成了必然结果。

2、高等职业学院学生阅读模式发生了变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人们生活中。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2011年网络视频的使用率呈逆势上扬的态势,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则较2010年增加14.6%,达到3.25亿人,使用率提升至63.4%。网络上的内容包罗万象,搜索方便快捷,同时还提供互动式的交流平台,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服务和交流方式,校园内无线网络,有线网络接入学生宿舍、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各个角落,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学生读者的阅读模式和习惯,在宿舍点击鼠标就可以从网上浏览或下载所需的信息,甚至教室、楼道甚至厕所都可以用手机从网上浏览信息,在线阅读。图书资料数字化网络共享后,读者可以支付很少一部分费用就可以上网阅读小说、下载期刊内容资料,无限次的打印,不用再每次支付复印费用,甚至免费。手机上网阅读电子书不受地点、时间限制,自由开放的阅读模式逐渐为人们接受,不需要步入图书馆就可以满足阅读需求,网络改变了学生阅读模式。

3、“读书无用”牵绊住高等职业学院图书馆读者的腿

有句比较流行的话,叫“知识改变命运”,然而,上高职三年,毕业了到工厂做一线操作工,高中毕业到工厂也是做一线操作工,待遇相当。知识改变命运这条曾经的确让无数人改变了命运的路径受到严重冲击,读书和未来之间的这种传统关系正面临挑战。高等职业学院文凭已经无法保证有一份稳定工作,公务员考试中适合高等职业学院学生的职位非常少,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可度低,读书无用思想在学生中蔓延。

高等职业学院学生就业一般到企业是技术工人,随着产业升级换代,技术工人的工作被自动化所取代。自动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变化,将体力劳动细分到脑力劳动中。公司老板则将脑力劳动不断细化,人类工作的这些新变化将提高脑力工作者的生产率,让读书人未来的生活越来越不那么安逸舒适,更加难以预测了。未来生活是否能够在图书馆找到,使他们犹豫。读书无用牵绊住了高等职业学院图书馆读者进入图书馆的腿。

二、提高高等职业学院图书馆到馆率的对策

高等职业学院图书馆中学生是主体,为学生提供满意服务,才能吸引学生进入图书馆阅读、学习,有学生的高等职业学院图书馆才有存在的价值。

1、对象分类细化,提供个

高等职业学院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在校学生,要研究这些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服务,做到学生至上、服务第一。开学初,可以在新生中进行阅读调查,调查新生的阅读历史、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阅读爱好、阅读倾向;通过学生管理系统对新进校学生的学习情况、专业分布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调查和统计分析,整理出当年图书馆预期读者群调查报告,结合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形成未来三年为服务这届学生的一个方向指南,指南要细化到4个方面:什么时间为什么人做什么事做到什么程度,然后将预期读者服务方向指南融入图书馆的工作计划之中,认真执行。将“学生至上,服务第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每一届学生的特点都不一样,要区别对待,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用细致入微贴心服务吸引学生进入图书馆阅读、学习。

2、科学利用资源,引导思潮

信息网络化是全球性运动,“地球村”已经是现实,也为高等职业学院图书馆的现代化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良好的信息网络环境和发达的技术条件,为高等职业学院图书馆服务学生提供了新的网络平台,不再仅限于藏书、建筑等平台。用有限的采购经费划分出一块进行图书馆信息网络环境建设、改造,将服务的软、硬件技术提升,使现有的藏书平台和建筑平台与虚拟的网络平台相结合,融合资源,科学利用。

利用图书馆现有网络构架搭建WIFI平台,免费提供学生、老师上网使用,让安静优雅图书馆建筑环境和信息丰富的网络环境想融合;利用电子阅览室定期组织“网络资源利用讨论会”,引导上网浏览信息方向;结合学院学科设置、专业课开设采购图书、电子图书、相关电子期刊,举办学院各个学科专业图书、期刊资源阅读推荐专场会,进行学科专业阅读引导讲解;利用图书馆场地,请专家做学生关心喜欢的单项专场报告会、当前形势专场、莫言专场、网购专场报告会等等,利用专场会引导学生中的思潮。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学院学生整体素质发生了变化,学生阅读模式发生了变化,学生求学意识发生了变化。这些是影响到图书馆阅读人数下降的直接原因。因此,高等职业学院图书馆应以学生为服务主体,将学生细化分类,为学生提供个,努力为学生创造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各种信息平台,引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思潮,提供学生满意的服务,吸引学生进入图书馆阅读、学习。有学生的高等职业学院图书馆才有存在的价值,才能与学院教学相配合达到育人的效果,图书馆才有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宋平.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到馆人数下降原因分析与对策[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篇7

据统计,美国报业2009年的报刊日销量创1940年以来的新低,为每天4,4千万份。根据发行量审查局提供的数字,去年4至9月间美国379种报纸的日平均发行量与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0.6%。对美国一些发行量最大的报刊来说,2009年的销量降幅也是历年之最:《洛杉矶记事报》下降了25%,《达拉斯晨报》下降了22%,《今日美国》的发行量比前一年同期下降了17%,创下了其创刊27年来的最低值,甚至于国际报界的旗舰――《纽约时报》,每日销量也下降了7%。

面对飞流直下的发行量,广告客户纷纷另觅良枝,导致报社陷入财政困难。而屋漏偏逢连夜雨,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让其处境雪上加霜。报纸网站的广告收入虽有缓慢增长,却是杯水车薪,难以改变报业水深火热的现状。

旧有的阵地不断失守,新兴的阵地未成气候。正是在此种情形下,以默多克为首的新闻业者萌生了向在线新闻读者收费的念头。

而种种迹象表明,这一商业模式并不容乐观。

收费:不可能的任务

报纸赖以收费的全部理论是基于这一假设――新闻的唯一渠道就是报纸。在多媒体时代,此种假设显然已不成立。人们能在任何地方获取免费信息。网上新闻从一开始就免费,正是基于信息的本质。当信息遍地开花,它势必会免费。这是经济学供求关系的原理在起作用。

历史地看,向在线新闻收费这一商业模式不乏前驱者。《纽约时报》拥有全球最大的在线新闻网站,并曾对读者在线阅读其专栏作家的文章收费,每年50美元,然而读者寥寥无几。2007年,《纽约时报》放弃了这个已实施两年的政策。至今,主流新闻媒体实施收费都无成功的先例。在美国的好日子里尚且行不通,何况深陷经济危机泥沼中的当下?君不见,大手大脚惯了的美国民众眼下正在学过紧日子:用Comcast公司Digital Cable with ON DEMAND服务的,换成basic cable;用座机的,代之以免费网络电话;开大汽车的,换成小型节能汽车――比起报纸,这些该算是更必要的生活开支了吧?人们尚且在紧缩。有多少人会乐意把钱花在报纸网站上,你可想而知。

此外,从免费到付费也是一个难关。中国人常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可是在美国,免费商品已成商家竞争的常规武器。身处成熟而发达市场经济下的美国人无疑是幸福的,也是被宠坏了的。商家激烈竞争的结果,往往是消费者坐收渔翁之利:到处享受免费或打折商品。不必说一年一度的黑色星期五,那些早起的鸟儿们能在商店抢到多少免费商品,一年到头,诸多店家都会提供“free after rebate”这类促销。比如价值近百美金的杀毒软件,你买回家,只须填好rebateform寄出,不出几个礼拜,厂家就会寄来支票,如数返还。生日时,会有饭店提供免费生日餐;生了孩子,各大奶粉厂家会纷纷寄来免费奶粉。美国消费者早已习惯享用免费商品。一样东西,倘若从开始就需付费,或许付费的习惯也能慢慢形成,但如果从最初就免费,并已长期免费,形成习惯,除非这样东西是生活中必不可少之物,否则对其收费将难上加难。

最关键的是,订阅费从传统上就不是报社的主要收入来源。人们订阅报纸,一份只要几毛钱,能不能收回印刷和投递成本都难说,更不用说拿来养活报社。何况为了增加发行量,美国的报纸和杂志常常进行促销:一年的Money杂志打掉可观的折扣后,只要十块钱,而《时代》杂志为了吸引订户,常常附送小礼品。近来经济危机,免费订阅一年的杂志广告比比皆是。超市收银台旁和门口随处可见免费报刊。假如来自读者的那几毛钱如此重要,这些促销手段岂非自杀?可见传统报业的生存之道并不在于读者的订阅费。打了一折又一折的订阅费更是九牛一毛,决无可能养活一个报社。据统计,一般美国报纸的广告收入为报社全部收入的75%,是报社的主要收入来源。也就是说,报业想要咸鱼翻身,最好从广告身上打主意。

去年12月份的一项民意调查似乎也坐实了收费前景的不乐观。该调查显示,美国每日读报的时代正在终结。在针对2136名美国成年人的问卷中,仅有43%的人表示每天都会读一份日报。72%的人每周读一次,81%的人每月读一次,10%的人表示自己从不读日报。报告又称,日报正在死亡的一个原因,是其读者阶层的老龄化。近三分之二55岁以上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每天都读一份日报。而年轻人就少得多了。18到34岁每天读报的人不及四分之一,而这个年龄段有17%的人表示,自己从不读日报。

最令报业头痛的数据是:77%的在线成年人表示,他们不会花一分钱阅读在线新闻。而那些愿意付费的人中,仅有20%愿意支付1到10美元月费,愿意付高于10美元的人仅占5%。

如果这一调查报告结果是精确的,那么报业能从在线阅读收费上获得的收入将微乎其微。正如《纽约时报》一位记者所说:“收费多半只是一次短命的尝试。”或如一位网友在twitter上的留言:“如果你是一份报纸,你仍试图向在线内容收费,那么,你就选择了灭绝。”

“屏蔽”:损不了敌人,也利不了报业

既然广告是报业的生命线,而传统报纸广告巳无力回天,那么拯救报业的重担自然就落在了报业在线广告这支新生力量的身上。惜乎,尽管报业已使出浑身解数经营在线广告,仍光景惨淡。就在它苦苦挣扎之际,谷歌之流却通过整合报纸网站所提供原创内容的方式,盗取了这些网站的流量和利益,日复一日富甲一方,是以被称为“寄生虫”或“互联网肠道中的技术绦虫”。

默多克表示,旗下新闻网站收费后,他将考虑把这些网站从谷歌索引中删除,因为搜索公司“剽窃了我们的内容”。道琼斯公司首席执行官莱斯・欣顿(Les Hinton)也愤愤地说:“正是那些‘电脑天才’一手造成了当前的困难。每年,我们放任价值数亿美元的新闻悄无声息地流向互联网。我们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就这样拱手相让,搜索引擎,集成商,他们分明是数字时代的小偷。他们该停手了,好好地想想了:没有比免费更贲的东西。新闻业也是企业,我们不该羞于承认。”

对这些指控,谷歌在一份声明中称:“是否希望自己的内容出现在搜索结果中,完全由新闻机构自身来决定。发行商把他们的内容放在互联网上,就是希望人们能看到,因此很少选择不希望被谷歌新闻服务索引。”谷歌还称: “如果他们告诉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内容被索引,我们就不会再索引。”

对此,一些专业人士表示,其实默多克对谷歌的责难并不真实。当用户在搜索框内键人关键词时,他们看到的只是标题和内容摘要,如果点击链接,用户必须到原始网站上去。可以说,谷歌反而给新闻网站带来流量。但也有专家表示,流量增加带来的利益远远小于用户流失造成的损失。

不管怎么说,屏蔽谷歌及类似网站,就真能增加报社网站的广告收入吗?不见得。前面的民意调查结果充分显示,每日读报的人数已严重萎缩。有读报习惯者,想必用不着谷歌之流指引,自己也会常常光临报社网站;无此习惯而被搜索引擎引至报社网站者,则会因屏蔽搜索网站而彻底流失。如果是这样的话,屏蔽政策对报社自身非但无益,反有害处。

至于富甲一方的谷歌之流,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区区几家新闻网站将其屏蔽,恐怕动不了它们几根汗毛。毕竟,新闻渠道多多,免费新闻比比皆是,只要大多读者不是非名牌网站不认,它的在线广告就会在任何地方生生不息。

屏蔽谷歌的真正受害者,其实是没有读报习惯,或不愿为在线新闻付费的广大读者。从这个意义上讲,该政策不可谓不失败。甚至可以说,它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大退步。

真正的自救之道:与狼共舞

屏蔽公平企业联盟(The FairSyndication Consortium)这家集合了超过1500家报纸出版商的联盟指出,针对新闻在互联网上如何传播所做的历时一个月的调查表明,美国报纸上的文章被未授权网站全文或部分转载的平均次数高达4.4次。这次对157家报纸出版商的101000篇文章的调查发现,多于75000个网站未经授权对报纸原文进行了l 12000次转载,另有520000次部分非法转载。对大的全国性出版商来说,侵权问题尤为严重,每篇文章的平均转载次数高达15次。未授权文章中谷歌的广告占了53%,雅虎占了19%。

依照数字千年版权法案,出版商有权迫使广告网络撤下伴随广告出现的非法转载文章,但此类诉求却很少出现,这是为了避免重蹈音乐产业的覆辙,后者曾因频频非法文件共享而丧失了消费者的同情。鉴于音乐产业的前车之鉴,出版商正急于尝试另外一种方法,从非法转载的网站手中夺回广告收入。这就是:与先前的敌人,如谷歌、雅虎和美国在线等化敌为友。

以Attributor公司为首的公平企业联盟的计划,将保留未授权文章,以避免对博客作者和读者带来不必要的干扰,但是会敦促转载文章的网站分享其收益。出版商也并不打算逐一向成千上万个网站索取小额报偿,而是把目光放在了少数几家主要收益来源于网站的大的广告网络身上。他们的计划是,敦促这几家广告网络将出现在未授权文章中的广告收入返还给内容的创作者。

这项计划对广告网络来说也相对有益,因为倘若迫使未授权网站撤下文章,而让出版商对自身网站内容收费的话,广告网络就没几篇文章可以登广告了。谷歌,雅虎及美国在线都是最大的在线广告网络拥有者。公平企业联盟提出的方案将会把他们变成追逐互联网收益的合作伙伴。

归根到底,报纸网站和谷歌之流是共生关系。决裂只能让彼此受损,携手则能令双方受益。我们有理由相信,与谷歌等搜索引擎化敌为友,共享收益,将是报纸网站,也是整个报业最现实可靠的出路。不过,如何才能让后者给它的衣食父母分出一杯羹,是对新闻业者真正的挑战。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篇8

本文立足于用户数字阅读的需求,分析当今时代数字阋读的趋势与常态,剖析数字阅读的特点及其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为图书馆在数字阅读背景下开展信息资源建设提供参考。

1数字阅读已成为阅读的趋势和常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数字资源的急剧增长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数字阅读在我国兴起并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

1.1数字阅读迅速普及的环境已然形成

(1)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在我国迅速普及。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报告指出,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和推进,互联网对于整体社会的影响进入到新的阶段。首先,从网民规模看,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增长率为6.1%,较2014年提升1.1个百分点,整体网民规模增速有所提升。其中,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5.1%。其次,从手机网民规模看,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20亿,较2014年底增加6303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随着“智慧城市”“无线建设”的大力开展,WiFi无线网络也成为除3G/4G外主要的上网方式,91.8%的网民在最近半年曾通过WiFi介入过互联网[3]。2015年3月,世界移动通讯大会《移动经济2015》,报告预测全球移动通讯用户数量将从2014年末的36亿增加至2020年的45亿;使用宽带网络的移 动用户数将从2014年的40%增加至2020年的70%;智能手机的覆盖率将从2014年的37%增加至2020年的65%w。再次,从网民对各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看,使用率最高的是即时通讯,而搜索引擎(82.3%)、网络新闻(82.0%)和网络视频(73.2%)紧随其后,此外,阅读网络文学的比例也占了43.1%。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网络也为图书馆开启了跨越时空的服务新空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3月8日,在腾讯和新浪网的微博上,湖北省图书馆、杭州图书馆、贵州省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和深圳图书馆的粉丝和听众数分别为28.5万、27.2万、22.9万、18.8万、16.3万、14.8万和14.6万。同时,诸多图书馆均开启了微信公众号作为推广阅读的新载体和新平台。

(2)数字资源的急剧增长,改变了信息资源的结构

首先,从信息资源生产来看,中国新闻出版研宄院历年年度报告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年收入逐年快速增长,2014年底达到3387.7亿元,较2006年有巨大增幅'其增长趋势如图1所示。此外,国际数据公司(InternetDataCenter,IDC)报告显示,2011年数字世界的信息量将超过1.8万亿GB,到2020年,数字信息量将是目前的50倍'2012年3月,在全球具有权威性的、出版历史长达244年的《大英百科全书》宣布停止退出印刷版,继续提供电子版'2014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修订开始,修订版为电子版[9]。

其次,从信息服务提供方来看,在公共图书馆领域,到“十二五”末,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将得到较大、均衡的增长,数字资源总量达到10000TB,其中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总量达到1000TB,与2010年底的480TB相比翻一番;每个省级数字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达100TB,每个市级数字

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达30TB,每个县级数字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达4TB_。同时,高校图书馆资源结构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在2001-2011年期间,该馆纸本资源有少量增加,而数字资源数量增长迅猛,电子图书增加195.9万种,电子期刊增加26700种,数据库增加196个,馆藏资源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比重不断加大,如图2所示。

1.2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此消彼长的态势

自1999年起,中国新闻出版研宄院陆续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在中国出版网站设置全民阅读专题,调查报告。从2008年开始,报告引入了“数字化阅读”概念,网站也设置了“数字阅读”专题,根据历年统计数据,2008-2014年我国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发展趋势如图3所示。通过最新公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可知,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5%,较2013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上升了8.0个百分点,首次超过图书阅读率。其中,就成年国民对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情况而言,在2008-2014年期间,网络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的增长速度迅猛,电子书接触率也有缓慢增长,其变化趋势可见图4。2014年,在我国成年国民中49.4%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通过手机、光盘、平板电脑和微信阅读的比例分别为51.8%、2.0%、5.3%和34.4%o而国民每天接触互联网的平均时长为54.87分钟,手机阅读、微信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和平板电脑阅读的平均时长分别为33.82分钟、14.11分钟、3.79分钟和10.69分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较2013年减少了0.21本,而报纸阅读量为65.03期(份),较2013年

下降5.82期(份)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增速放缓并有下降的趋势,而数字化阅读率快速增长,反映出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此消彼长的态势。

在网络时代,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也逐渐呈现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来查找、传递、保存与共享信息资源。相对于传统的书目、题录、工具书、文摘型检索工具等信息查询途径而言,数字资源的查找要简便得多,各种搜索引擎易于掌握,能瞬时搜索巨量资源。根据OCLC的报告,84%的调查对象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1%的人从图书馆网页上进行信息检索,但与搜索引擎相比,大多数公众依然认为图书馆购买的学术资源提供的信息更为可靠和准确。

1.3数字阅读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渠道

在学术研究领域,数字阅读成为科研人员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渠道。C.Tenopir及其合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关键事件方法,分别研宄了1977-2001年、1977-2009年间自然科学、技术、医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研宄人员的信息查找和阅读模式,认为电子期刊、目录检索和人际交流是识别与查找论文的主要途径,电子期刊论文己经成为阅读的主流,图书馆的馆藏电子期刊成为科研人员阅读过刊的主要来源。同时,开放获取也成为获取学术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以开放存取期刊文献检索系统DOAJ(DirectoryofOpenAccessJournals)为例,该系统提供了大量经过同行评议的、质量高且可免费下载的论文,截至2016年1月23日,DOAJ收录了来自136个国家,11075种期刊的2165909篇文章,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数字资源,满足其数字阅读的需求。

2数字阅读的特点及其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

    2.1数字阅读的特点

数字化阅读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是因为其自身具备众多优势,包括容量巨大、覆盖范围广和使用方便等,能够适应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对于信息获取的诉求。

(1)数字阅读的网络化和泛在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进入千家万户,信息可以在任何时候通过网络、电子阅读器和数据库轻易获取,而依托网络和电子阅读设备的数字阅读也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达到泛在阅读(UbiquitousReading)的效果,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而不用专门到图书馆或书店查找信息、阅读书籍,从而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此外,网络链接具有聚合知识点的优势,超文本阅读实现信息间的跳转,帮助读者阅读拓宽视野。数字阅读在潜移默化间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也使阅读群体不断壮大,阅读主体达到前所未有的覆盖面。

(2)阅读形态多载体化、融媒体化

传统阅读的载体单一,而数字阅读的载体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主要包括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和平板电

脑等,读者可以根据需求和习惯进行选择,既可以在公共空间进行阅读,也可以随身携带,体现了数字阅读的空间移动化特点。同时,数字阅读也是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交互结合的阅读形式,多媒体技术使不同文本之间在网上相互连接,是一种图书视觉化的新形式,为人们的阅读添加了新的享受,使数字阅读逐渐成为流行的全民阅读形态。此外,“三网融合”使公众的基本文化需求都能通过数字阅读实现。

(3)阅读的快捷性缩短了知识传递的时滞

近年来,以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为核心的Web2.0技术得到广泛的推广,通过网站订阅、微博关注和微信推送等渠道的数字阅读可以让读者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对于科学研宄而言,除传统文献查找方式外,网络也是科研人员的得力助手,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能够帮助用户查询到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学术博客也为人们提供了双向的、互动式的学术交流。开放的阅读环境使信息资源传播更加广泛,实现资源共享。此外,学术论文率先在网络平台,也使知识分享与交流的速度加快。

(4)阅读的便利性最受读者青睐

便利性是数字阅读的一大特色,手机、电子阅读器和平板电脑等数字阅读设备资源容量大,体积小,便于携带,深受读者青睐,尤其是青少年。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刘斌等人对包括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10所北京市高校的405名大学生开展数字阅读现状的调查,在“数字阅读优势评价”一项中,排名第一的是“便于携带”,占被调查人数的50.4%。2007年,亚马逊推出了电子书阅读器Kindle,很快就受到读者的欢迎,在全球掀起了一阵手持阅读器阅读的热潮,2010年第二季度,亚马逊的电子图书的销量首次超过精装本图书销量。

2.2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数字阅读在给人们带来丰富的阅读体验的同时,也给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带来了冲击,图书馆图书借阅率和阅读率的下降与数字资源需求的大幅提升形成鲜明对比。为满足读者需求,很多图书馆开始对馆藏资源建设进行变革。

(1)图书馆资源结构的变化

在网络普及、数字阅读和电子出版物盛行之前,大多数图书馆馆藏以纸质文献为主,包括图书、纸本期刊和报纸等,辅之以少量数据库。而如今,面对数字资源激增、馆藏空间不足和读者的数字阅读偏好等现实情况,大部分图书馆调整了资源结构,极大地提高电子书和电子期刊的比例,加大数据库的建设,数字资源成了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相应地,图书和纸本期刊的比例逐渐减少。以台湾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2002年,该馆资源以图书为主,占87.6%,电子书的比例极少,而到了2012年,图书比例几乎降到2002年的一半,而电子书迅速提高到48.63%,超过图书的比例,电子期刊也有所增加。在数字阅读背景下,图书馆资源结构的变化有利于满足读者需求,也极大地缓解文献增长与馆藏空间不足的矛盾。

(2)资源建设模式的变化

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角度来看,拥有与获取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两种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方式和必然趋势。传统的图书馆资源建设普遍重“拥有”而轻“获取”,以收藏书刊提供给读者利用为己任,专注于书刊搜集、整理和加工等工作然而,随着出版物数量的急剧增加和价格的不断上涨,图书馆收藏能力显得不足;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资源传播与共享更加便捷,新的资源获取方式使图书馆扩大馆藏数量,提高成本效益,这种优势在数字阅读时代展现得更加明显。如今,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关注读者数字阅读的需求,并以此为导向,从重拥有的资源建设模式走向了重存取的资源建设模式,通过采购数字资源、开发网络资源、资源共享和开放存取等形式为读者提供数字阅读服务。

(3)资源采集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图书馆资源采购思想仍然侧重于阅读的知识获得功能,忽视大众阅读的需求,用户较难借阅到

SSSSSSSSSSSSSSS

自己喜欢的图书。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不能相互补充,馆与馆之间的资源是相对独立的,重复建设概率高,信息资源共享有局限性。首先,数字阅读时代,用户的多样性及用户对数字资源需求的多样性给图书馆资源采集带来了挑战,图书馆在采购数字资源时注重用户需求调查分析,征求读者建议;其次,我国数字资源建设面临资源垄断、资源讹诈、资源壁垒、资源浪费和资源同质等困境,图书馆逐渐寻求区域性联盟,形成文献资源保障体系,避免盲目采购和重复采购;此外,图书馆在资源采集过程中逐渐由馆藏驱动模式向用户驱动模式转变,引入读者决策采购(PatronDrivenAcquisitions,PDA)模式,根据读者的使用率决定是否购买某种电子图书,提高数字资源利用率

(4)资源购置经费结构的变化

数字阅读的兴起也直接导致图书馆资源购置经费结构的变化。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为营造数字阅读的条件,逐渐购置各种类型的数字阅读设备,价格昂贵,在经费结构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而在高校,越来越多的师生通过阅读数字文献进行学习和课题研宄,数字资源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逐步提高购买数字资源的经费比例。据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目前国内一些“985”高校图书馆用于采购数字资源的经费已超过总经费的三分之一,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例,在其资源配置经费比例中,纸本资源仅占35%,而电子资源占了65%[23],接近三分之二,表明了数字阅读给图书馆资源购置经费结构带来的巨大变化。

3数字阅读背景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

数字阅读正日益成为阅读生活的趋势和常态,对于图书馆资源建设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数字化背景下,图书馆应该立足于读者需求,适时调整信息资源建设政策。

3.1“虚实并重”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基本方针

在数字阅读潮流引领下,虚拟馆藏应当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重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图书馆不是现代图书馆。然而,虚拟馆藏不能取代现实馆藏,实体文献资源仍然是大多数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文献生产和社会需求来看,在整个社会数字资源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印刷型文献生产的数量也在增长。对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多数读者来说,对印刷型文献的需求仍然是“刚性需求”。从数字阅读的特性看,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虽然数字阅读不能等同于浅阅读,但它确实容易导致浅阅读。北京市大学生数字阅读现状调查显示,65%的学生数字阅读的总量只占了不到三分之一,而只有16%的学生数字阅读量达到或超过其阅读总量的一半。另一方面,碎片式的语言和拼盘式的内容使读者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对事物的全方位认知。此外,利用智能、便捷的检索方式过滤了“无关”内容,去获取与学习、研究直接相关的事实或数据,弱化了在浏览和阅读中启发科学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从现实情况看,纸本阅读仍然有广泛的需求。《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15)》显示,在首选的阅读方式中,对“传统(纸质)阅读”的选择仍然占有优势,比“数字阅读”高出13.85%;在《第十二次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57.2%倾向于纸本阅读,而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分别只占14.3%、23.5%和3.45%;2014年包括255家公共分馆在内的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纸本书通借通还流通量高达5741万册次,同比增长超过30%;2014年英国不列颠图书馆访问量超过160万,较2013年增加13万。一系列的数据表明,纸质阅读地位未被撼动。

因此,在数字阅读背景下,图书馆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应当贯彻“虚实并重”的基本方针,实现数字资源与实体文献资源的协调互补,对具有学术价值、文化价值、保存价值的图书,要注重纸质文献的收集;对具有实用性、知识性、娱乐休闲性的图书,主要以数字阅读的方式满足读者的需求;对虽然具有学术价值,但利用率很低,又能够通过其他途径方便获取的文献,也可以数字阅读的方式供用户利用。同时,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应制定不同的资源建设政策,例如,科学与专业图书馆、学术型图书馆应注重数字资源建设,面向大众的公共图书馆应注重实体馆藏资源的建设,而高校图书馆应实行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并重的方针。

3.2积极为数字阋读提供条件

图书馆是保障公民阅读权利的社会机构,因此,当数字阅读兴起,图书馆就应当积极面对,为数字阅读提供条件。从资源建设角度考虑,与网络搜索引擎相比,

目前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数字阅读的读者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图书馆应进一步完善馆藏结构,利用先进技术建设丰富的数字阅读资源;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完善资源的分类、整合、检索等功能;引进多种形式的电子图书和移动流媒体影像并加快纸质文献的数字化。从基础设施角度考虑,图书馆需要及时更新计算机和服务器,保证网络的畅通;合理增加馆内电子阅读设备安置点,完善信息检索和导航功能,根据具体情况开展电子阅读器外借服务,如上海图书馆在2009年2月27日推出的数字移动阅读器外借体验服务[25]。从服务模式考虑,图书馆应充分利用SMS、WAP和手机客户端等服务模式,利用Web2.0技术构建交互式导读平台,实现智能推送、个性化定制、在线导读、读者聚类、图书聚类、作者聚类、书评数据库等多种形式的数字阅读导读t261。只有当图书馆的条件完善了,数字阅读才能在更大范围推广,用户的阅读效果和满意度也将不断提高。

3.3参与数字资源生产,提供优质数字资源

2007年,国际图联(IFLA)的《国际图联数字图书馆宣言》表明,图书馆应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同时将收集的有用信息提供给所有用户使用,充分利用图书馆自身传媒与机构角色日趋融合的优势来创建和传播数字内容。在数字阅读背景下,图书馆作为数字资源的生产者,应该为用户提供优质数字资源。图书馆要计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将本馆有特色的精品文献资源转换成数字资源,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有利用价值的信息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数字化整理,建成特色数据库,吸引具有特定偏好的数字阅读群体,如湖北省图书馆建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建设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和武汉大学图书馆建设的“长江资源库”等。同时,在数字资源生产中,图书馆需要充分考虑内容质量、资源特色、构成质量以及用户使用质量,改变数字资源“浅”“俗”“滥”的状况,为数字阅读提供优质资源。

3.4开发网络资源,引导数字阅读

计算机网络为数字阅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网络资源的无序性影响了读者对数字资源的利用。面对海量的、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图书馆要扮演好信息导航员的角色,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筛选、组织、整合网络资源,建立资源导航系统,引导数字阅读,避免读者在网上盲目浏览,节省时间,提高阅读效率。以中国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为例,它根据学科大类建设了化学学科信息门户(TheChemicalInformationNetwork.ChIN)和资源环境学科信息门户(TheResourcesandEnvironmentScienceInformationPortal,RESIP)等门户网站,其中,ChIN划分了动态与信息、资源搜寻工具、机构信息、信息源知识和学科分类等类目对用户进行引导RESIP则分为学科门类和资源类型两个一级大类,每个大类下又设置了若干个二级类目,体系十分明确[29]。

3.5积极推进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不断加强合作交流,利用信息技术将各种分散的、异构的数字资源进行类聚、融合与重组并集成于同一平台,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随着用户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需求的多样化与综合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资源整合与服务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社会公众更需要有一个能够集成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机构数字资源的平台,享受“一站式”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数字阅读背景下,图书馆更应起带头作用,积极投入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当中,通过机构间的合作为公众提供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数字资源。而在推进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中,图书馆还应当克服管理体制障碍、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解决知识产权问题以及强化资源共建共享的观念,从而为社会公众的数字阅读创造有利条件。

4结语

数字阅读因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并将不断发展。面对数字阅读的浪潮,图书馆只有顺应时展的趋势,始终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图书馆的发展目标,利用先进技术,积极生产和开发优质的数字资源、积极为数字阅读提供条件并引导数字阅读,才能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高全民数字阅读水平。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篇9

有关韩国国民读书现状调查是由韩国出版研究所下属的一家机构实施的。受访者为1000名年满18岁以上的成年男女和2700名中小学生。而日本人的读书现状则是以日本每日新闻社提供的调查结果作为参考。

韩国图书质量距日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就上述调查结果,专家指出,不能单纯以阅览书籍的数量比较来理解韩国国民在读书方面已占有优势。韩国出版研究所的朴研究员称,在2004年的同样调查中,日韩两国成人的月平均阅览书籍量同为1.3册,但是,月平均阅览书籍量为3册以上的比率,韩国为14.5%,日本为17.7%;月平均阅览书籍量为10册以上的比率,韩国为1.1%,日本为2.1%,着眼于读书量来看,还是日本占优势。韩国出版营销研究所所长韩起浩认为,如果考虑到公共图书馆和出版物的质量、出版总量,文库版的活性化等,上述比较便失去了意义。从没有纳入书籍阅读统计中的杂志阅读量来看,成人中日本为2.1册,韩国为0.6册,日本是韩国的3.5倍;初中生中日本为4.9册,韩国仅为0.3册,日本是韩国的16.3倍。

韩国的国民读书现状调查是从1993年开始的,这次是第10次。由于资金不足的原因,该调查大体上是每隔一年进行一次。去年和今年都进行了该项调查是由于分别得到了政府4000万韩元的资助。调查显示,2007年韩国成人的年平均读书量为12.1册,比2006年的11.9册略有增加。

韩国依然是读书落后国

调查表明,韩国成人每4人中就有1人一年也不读1册书。回答“过去一年间阅览书籍在1册以上”的比率(读书人口比率)为76.7%,与2006年调查时的75.9%和2004年调查时的76.3%没有多大变化。韩国儿童和学生总体的读书人口比率为90.6%,与2006年的89.6%和2005年的89.0%大体上相同,而小学生的读书人口比率(96.7%)与高中生(85.7%)相比则差距很大。

在调查中,当问及“业余时间干什么”时,回答“收看电视”的成人高达24.1%,回答“读书”的仅为9.6%。其次分别为“上网”(9.0%)、“阅览报纸、杂志”(7.1%)、“睡眠、休息”(6.9%)。从初中生的情况看,回答“读书”的仅为 5.9%,其比率排在收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上网、听音乐、与朋友玩、玩手机之后居第7位。从高中生的情况看,回答“读书”的也不过6.9%,排在收看电视、上网、玩电子游戏和听音乐之后居第5位。朴研究员称,儿童和学生的读书习惯一直受到上网和玩电子游戏的影响,家庭和学校也没能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不读书何谈作文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 互联网替代压力 阅读习惯 免费报纸 内容收费 全媒体运作

双重压力下的中国报业

自2008年底以来,随着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芝加哥论坛公司(旗下拥有《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等美国重要媒体)申请破产保护,揭开了美国报业倒闭潮的序幕。之后,百年老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洛基山新闻》与《西雅图邮讯报》也于2009年“寿终正寝”。据国外媒体报道,2009年前7个月,美国已经有105家报纸倒闭。

美国报业倒闭潮与金融危机在时间上是如此契合,以至于让人很容易将其作为因果关系来看待。但事实上,报业倒闭的诱因早在金融危机前就已经种下。金融危机带给报业的只是短期经营压力,长期的压力却是互联网的替代压力。

据皮尤研究中心发现,在2008年,互联网已经超越报纸成为美国人最主要的新闻来源。在18~29岁的青年中,互联网用户是报纸读者的两倍。读者是报纸的生命线,读者的流失直接影响到报业整体经营状况的下滑,金融危机则加剧了这种下滑,成为美国报业倒闭的集中爆发点。

我国报业与美国报业的经营模式不同,除了发行收入+广告收入这块,还有政府补贴。因此,金融危机还不至于使报业迅速倒闭。但是,随着我国报业的政府补贴的逐步减少,甚至取消,我国报业面临的压力将逐步增大。

在我国,互联网替代压力已经显现。目前,互联网的替代作用还集中表现在青少年群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年轻读者步入中年甚至老年后,互联网的替代作用将扩散至各个年龄阶层。现在这种扩散效应已经显现。相比2008年,10~29岁网民下降了3.9个百分点;30~49岁的网民则上升了3.4个百分点;1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网民所占比重很少,但均有所增加。

从问卷调查分析年轻人为什么不看报

目前,报纸读者流失最严重的仍是年轻人群体。因此本文选择了京、沪、粤三地18~29岁的年轻人作为调查对象,试图通过问卷调查他们不看报的原因,寻找纸媒的应对之举。目前,共发放并完成100份问卷。

在问卷调查中,63%曾经有过或者至今保持了阅读习惯。在这63%的调查对象中,有31.7%的年轻人将这个习惯保持至今,这部分读者,笔者称之为纸媒的稳定读者;另有68.3%改变了纸媒阅读习惯,笔者称之为不稳定读者。37%的调查对象从未有阅读报纸的习惯,且在解释其不看报原因时均显示其是网络媒体的拥趸者,笔者称之为网瘾读者。

笔者认为,这三类读者中,稳定读者和网瘾读者的阅读习惯均已巩固,而不稳定读者正是纸媒在竞争中失去的那部分读者。因此,有必要对其改变阅读习惯的原因进行调查,以期找到纸媒在竞争中落败的原因,并最终探寻挽回之道。

问卷调查显示,网络替代显然是年轻人不看报的最重要原因。没有时间看报选项位列第二,但笔者认为其不过是表层原因,因为填写此项的调查对象,也同时选择了“有网络就可以”。可见,其没有时间是相对而言的,是网络阅读挤压了报纸阅读的时间,究其根本还是网络的替代作用。

年轻人为什么更喜欢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而不是报纸?

填写对报纸不满意的读者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对报纸不满的地方集中在意识形态浓重;信息太少,广告过多;与网络新闻重复。这些仅仅是就内容而言,接触不方便、不便宜也是读者放弃报纸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嫌买、订报纸麻烦和不想花钱而放弃阅读的读者也不在少数,此项原因位列第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上网已成为年轻人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上班要用电脑工作;下班回家要用网络娱乐、交流沟通。既然随时在线,接触网络新闻显然比去报亭买一份报纸来得容易得多。此外,在电视、互联网下成长的年轻人,已经习惯了免费获取信息,他们不愿意为信息付费,网络显然比报纸便宜得多。

除了接触方便、便宜外,网络新闻还有一个“致命”的优点,那就是它能够提供报纸阅读所不能提供的阅读环境与阅读状态。在浅阅读时代,阅读新闻常常成为一种伴随行为。年轻人喜欢边阅读边干其他事,网络新闻依附的载体――网络恰恰可以提供这样的空间,让他们边听歌、边聊天、边浏览新闻。网络新闻的阅读习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被培养,而报纸的阅读习惯便随之消失了。

报纸如何留住与发展年轻读者

应对一:免费报纸,逆势上扬。

问卷调查表明年轻人远离传统媒体的原因为对报纸内容不满意,接触不方便、不便宜,网络替代。

《I时代报》似乎解决了这个问题,从其40万份的日发行量还供不应求的情况看来,其表现值得借鉴。

内容贴近年轻人。从目前《I时代报》的内容来看,比较贴近年轻读者。民生、综合、社会、国际与娱乐版面是《I时代报》的固定版面,满足年轻读者对基本新闻信息的需求。除此之外,其副刊内容极具特色。比如它将时尚娱乐类周刊周报上深受白领喜爱的星座、心理测试、九字宫格和数独游戏等内容搬上报纸;与《Shanghai?摇Daily》合作创办双语版,精选与上海当下生活有关的单词以及随着新时代出现的新英文单词,满足了上班族学习英语的需要。

其次,《I时代报》每天的版面内容随上班族的生活改变而改变,比如:周一交通最为拥挤,工作最为紧张,因此,每周一版面最少。到了周五,副刊版面则比平时多出许多,刊载服装、购物、美食等信息,为年轻上班一族在周末的主要娱乐休闲活动提供参考和建议。

再次,内容与互联网紧密相连,专门设置“网络”版,提供热门博客评述和热门论坛话题,满足网络时代年轻一代的兴趣。

渠道优势。接触不方便、不便宜以及网络替代作用这些报纸的劣势,在《I时代报》这里没有生效。地铁免费报的先天优势使其接触极为方便、便宜,因为大部分年轻的上班族每天必经之地便是地铁,更为重要的是网络的替代作用在地铁上无法发挥。这时,一份地铁免费报纸既可以打发乘坐地铁的无聊时间,也可免费获取信息。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渠道优势也有其局限性。因为“地铁报”必须依赖发达的地铁交通生存,而缺乏这一硬性条件的市场就只能被排除在外。渠道的有限性使得此成功经验不具备普遍性。虽然有的免费报纸已从“地下”到“地面”,走入了成熟社区、高档写字楼、咖啡厅、商业广场……已经开辟了新的渠道空间,但是随着互联网进一步普及以及3G技术的成熟,这些渠道也将被网络抢占。届时,网络替代作用将在这些渠道中显现,渠道优势将被拉平。

不可否认的是,地铁免费报纸仍有其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虽然渠道优势不可能长期存在,但其仍然改变了报纸的渠道劣势,至少拉平了报纸与新媒体接触的便捷度以及价格门槛。这种经验仍然有其借鉴意义。

应对二:内容收费,尚在探索。

在接触便捷度与价格对等的情况下,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之争将集中在介质之争与内容之争上。在这两个方面,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各有优劣。

从介质方面来看,网络媒体具有先天的技术优势,其无印刷成本,可提供海量信息和多媒体形式,支持即时互动与伴随行为。但纸质媒体目前仍有优势,一是部分读者的阅读习惯巩固,其偏好纸张,认为不费眼、有触感;二是纸张的移动性强,可填补网络未覆盖的空隙。不过这种优势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提升与网络的普及而消退,但这毕竟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传播学的规律告诉我们,当一种介质的全部优点没被取代之前,这种介质是不会消失的。因此,介质共存的状态还将持续。

从内容方面看,报纸可以说是占据绝对优势,因为其培养了一批专业的采编人员,这是网络媒体所缺乏的。但是内容上的优势并没有为报纸留住读者,因为这些内容可以被网络媒体轻易地复制,却无须采编和印刷成本。这大大挫伤了纸质媒体的积极性,惨淡的经营也将影响到内容的质量。于是,内容收费呼声高涨。

内容收费的实践,目前是以报纸创办的网站收费形式为主。华尔街日报网站收费已获成功。自危机以来,其报刊亭的销售量突增20%,报纸网站每月的浏览量增加2000万人次。

但并非所有的收费模式都是成功的。纽约时报网曾在1996年和2005年分别尝试对网站收费,但是收取的订阅费远远赶不上因收费导致网站浏览量下降而造成的广告收入锐减数额。自2007年9月宣布取消订阅费用,基本开放纽约时报网站内容。

笔者认为,内容收费是纸质媒体的应对措施之一,但并不是所有报纸都能通过创办的网站收费形式成功。有些报纸本身办得不好,印刷版就没有竞争力,简单地搬上网也不会有竞争力,这类报纸的网络版不具备收费的条件。其次,一般性的新闻也不具备收费的条件,因为一般性的新闻在网站上也能免费看到,只有独创性的内容才具备收费的条件。再次,网站收费要转化为收益,还要解决收费模式的问题,平衡订阅费收入与浏览量下降之间的关系。

此外,网站收费还要解决其印刷版与网络版不被其他网站“剽窃”的问题,否则将无人买单。但是,目前尚无规则去阻止网络媒体的“复制”新闻行为,这是所有电子报纸收费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可见,要真正实现内容收费,必须有法律法规保障其向“转载”方收费,这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应对三:全媒体运作。

报纸辉煌的时期已成为过去,介质共存的时代成为现在,那么将来会如何呢?报纸是否会消失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的是,不论其在内容上、形式上还是接触渠道上做得如何极致,报纸市场仍将被新媒体蚕食一大块。走在前面的纸质媒体为了争取未来的主动权,正积极拓展新媒体市场。

笔者在走访《上海证券报》后,发现其在操作上真正实现了全媒体。在硬件上,开发了全媒体生产管理系统,使记者、编辑可以同时向报纸、网站、手机或者其他媒体发送文字、图片、视频。在软件上,建立一支适应多媒体的采编队伍,实现不间断编辑中心。

有人预言,全媒体时代即将到来。在全媒体时代,介质之争将被彻底抛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将进一步融合。传媒集团将不再是单一介质的拥有者,他们之间的竞争也将不再是介质之争,而是内容之争、品牌之争。传媒集团包括纸媒将成为一个内容供应商,其核心竞争力为内容,只不过将内容放在不同的产品上,包括纸质报、手机报、电子报、移动报、户外视屏等全媒体产品。读者只需选择当下最方便的接触渠道去接触内容,成为全媒体受众。届时,报纸年轻读者的流失问题将不再成为问题,因为站在全媒体集团的角度来看,只要年轻读者在本集团的各种终端内部流动,就不称其为流失。

结语

在新媒体兵临城下之际,不论是创办免费报纸、实行内容收费还是全媒体运作都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但不论哪种尝试都应以传播规律为本。竞争中的胜者一定是更符合传播规律的媒体。

参考文献:

1.李莹、喻国明:《地铁报:免费报纸的新宠》,《新闻与写作》,2007(10)。

2.蔡骐:《免费报纸:从哪里来?到何处去?》,《今传媒》,2008(9)。

3.《西方纸媒网站数字内容收费前景》,《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