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9-04 17:06:37

金融管理学

金融管理学范文篇1

会议的主要议题有:①金融管理,②能源管理,③电信管理,④大学与产业合作,⑤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⑥工商管理与业务流程再造,⑦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⑧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宏观经济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

对比分析国内外学者在以上8个议题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可以发现国内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1.不同领域中研究成果的数盆和水平差距较大。

国内在能源和电信管理、MIS和DSS以及生态经济和技术创新等领域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与国外同类成果相比研究的深度和水平差距也较小。而在金融管理、工商管理和一般经济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深度和水平同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经济发展现状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和电信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者提供了课题来源;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突出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发展中积累的实力使得有关研究课题能够获得必要的经费资助。产业的需求将对相关研究起到拉动作用,在我国金融产业对金融理论研究的需求表现出“有效需求不足”的特征。

(2)与政策导向有关。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给予了高度重视,这种政策导向作用使得我国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3)与学科建设有关。管理学科在我国建立较早,因此我国在运筹学、MIS和DSS等领域的研究水平与国外的差距较小。而金融管理和一般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在国内开展的比较晚,目前基本上处于对国外理论的学习和传播阶段。

(4)与研究队伍有关。实力较强的研究队伍都与早期建立的学科有关,同其他学科相比我国金融管理和一般经济学理论的研究队伍还比较弱小。

2.国内研究成果也有优势。

在针对我国实际问题,如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等研究方面,国内的研究成果有明显的优势。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学者对我国国情和实际问题的了解比国外学者更深人,因此国内学者提出的问题针对性更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国外研究者虽然在理论和方法方面占有优势,但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不够深入。

金融管理学范文篇2

关键词: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当代经济管理;经济管理学;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逐渐忽视对传统文化的发扬与继承,甚至有些人对传统文化的解读还存在一定的误差,而这些误差也会涉及到经济管理领域。然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糟粕,但是却也存在着很多的精华,这些精华对我国当代经济与管理实践仍然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和促进作用。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当代经济管理水平,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我们也要深入地研究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找到其精华所在,以此来有效指导我国当代社会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从而充分发挥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内涵

1.1基于家国同构思想建立

在古代,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命脉以及基础,农业对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也由于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而逐渐产生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同时,父系社会也在不断发展,最终产生了具有明显家国同构思想的君主制,并且这一制度延续了两千年的时间。在此制度下,其围绕亲缘这一因素而逐渐形成了一个管理机构,其中包含了宗教以及经济等多种内容,并且也根据不同的宗族顺序进行排列,渐渐产生了具有鲜明家族意志的、中央集权特点的社会管理机构。

1.2重农抑商的管理思想

重农抑商思想属于我国古代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早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完全是以农业为主,因此儒家以及法家也存在着相同的重农抑商思想,这一次思想也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1.3受到儒家思想的教化影响

在古代,儒家推崇一种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伦理教化思想,而这一思想也严重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由于古代社会在贫富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所以许多的思想家都希望能够通过这一思想来改变现状,主张实现“人人平等”,提倡均贫富的思想。然而这一思想却是与当时的经济及社会发展相违背的。

2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

2.1对现代农业生产的启示

作为我国传统经济的基础与命脉,农业关系到我国传统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传统经济的发展。在传统经济与管理思想中,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而在当今的现代社会,尽管出现了工业以及第二产业,然而国家仍然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农业不但是国民生产的一项关键内容,同时也关系到国计民生,所以在现代社会制定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与指导方针的时候,也要充分实现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统一。在我国古代,尽管农业社会具有小规模、分散性、靠天吃饭的状况,然而却并没有间断对农产品产量的探索。从秦代开始,我国社会管理者就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农业,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而且也在实践上不断加强探索,例如在收储政策以及农业的区域结构等方面都在不断研究,希望以此能够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这一思想也是与在我国当代农业的管理思想相统一的。当前,为了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也在不断改革与探索,加强“三农改革”,努力夯实农业的基础。而这些现代农业管理思想也都是受到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启示,因此才可以使得我国的农业结构获得更加稳定长久的发展,才能够保证我国社会的安稳与平定,才可以使得人们更加安居乐业,生活更加富足。

2.2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启示

20世纪初期,古典管理学之父费雷德里克•泰勒通过对大量实践理论的归纳与总结以后,正式提出企业经济管理学理论,由此代表着人类开始真正地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采用更加科学、先进的方法来对企业进行管理。不久以后,亨利•法约尔也撰写了《工业管理与一般理论》这本书籍,其中详细地阐述了更加系统以及详细的管理理论。之后,国际上又产生了很多的经济管理流派,其在亨利•法约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先进、更加符合当时经济发展特点的新理论。企业管理理论也历经了由古论阶段,到科学化阶段,再逐渐向现代化管理理论阶段转变的发展过程。而这也是在以往理论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同时也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相应调整,最终构成一个庞大、系统的企业管理学知识网络。对于企业管理学而言,其自身最大的特点即为充分掌握管理脉络,之后再结合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与特点,对其进行相应的科学管理。此管理办法都是基于前人的研究理论而产生的,因此,其中会涉及很多传统的内容。目前企业管理人员所采用的管理方法也都是基于传统企业管理方法进行改革与优化而得来的。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深化,中国的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经济形势也比较乐观。然而,由于经济环境存在着瞬息万变的情况,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在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状况下,企业也要选择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管理方法,以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努力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企业的管理人员就要认真学习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和优化,同时再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来谋求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以有效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3对当代金融管理的启示

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开始加深了对金融管理的认识与理解,各级政府也开始积极地参与金融管理活动。在实践方面,各级政府都制订了相应的地方金融发展的总体规划,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有效地推动金融行业的发展,这也加剧了对金融机构的改革与优化。然而,一些地方政府还尚未充分明确金融管理的职责,缺乏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并且还有些地方政府完全丢弃了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这就使得其在金融管理方面缺乏科学性,比较盲目偏激。因为在传统金融活动中,其发展方向一直都是以货币流动为导向的,而货币流动自始至终是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研究重点。在我国的春秋时期,国家会明确规定市场货币的流通、贬值以及升值等等,然而这一思想是不正确的。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其明确规定要实现货币的统一,要禁止私钱流通行为,而这一思想也充分体现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因此我们在金融管理方面也要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以高利贷为例,其属于金融活动的组成部分,然后我国自始至终都是对高利贷进行严厉打击的,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这一现象。在现在金融管理中,我们要充分借鉴传统经济与管理思想,对其实践与思想进行总结与归纳,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来有效防范金融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或是一旦出现问题,也能够采用有效的措施给予合理解决,以有效减少所带来的损失。

2.4对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的启示

在我国经济活动过程中,邓小平经济管理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这一思想也是基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发展而来的,其不仅是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精华的归纳与总结,而且还结合当时的经济发展特点,对其给予了优化与完善,并且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更加科学先进的经济管理思想。实际上,在古代著名兵书《孙子兵法》中就包含了经济与管理思想理论,其中的内容也非常完整与系统。由此可见,在中国的古代就已经对经济管理思想理论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与研究。而邓小平经济管理理论就是对这些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进行了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过创新与优化,逐渐形成个人的理论体系,也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借助于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的有效指导,使得我国经济管理在改革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上,而且体现在企业管理上;不仅体现在宏观经济管理上,而且也体现在微观经济管理上。基于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的正确指导,企业的经济结构也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进行了更加系统而科学的调整,使其能够更好地顺应社会的发展,从而有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在经济活动过程中,我国各地区与各企业之间展开了比较深入、友好的交流与合作,有效地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企业的联动发展,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非常重视国家在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引导作用。目前,我国在企业的管理方面也逐渐由以前的直接参与慢慢转变为间接管理,最终逐步形成以市场作为基础,再利用一些必要的经济制度以及市场手段等来有效地维护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并且取得良好的成绩。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尽管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暴露出一些不足,然而其仍然对我国现代经济管理的发展与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汲取其内在的精华,去除其不足之处,积极地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进行发展与创新,从而充分发挥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有效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作者:吕莉 单位:准格尔旗煤炭局

参考文献

[1]贾成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研究[J].管理视野,2013,9(5).

金融管理学范文篇3

关键词: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经济系统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市场生存压力逐渐增加,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部分人对于传统经济管理方式存在偏见和误解,致使现代经济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应用于现代经济管理虽然存在其不足,但是,由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蕴含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优秀的观点,将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与现代经济管理思想相融合,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简介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汇集了我国五千年的历史经验和实践,经历了社会变迁和文化因素的考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经济管理方式和方法。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是以自然环境作为依托,在国家政治和法律制度的约束下形成的综合管理学科。在我国早期社会发展中,主要以农业为发展基础,农业是促进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封建制度的限制,将各类人群进行区分,并且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社会结构,注重权利的集中化,体现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独具的家国同构的观念。而且由于农业作为古代经济的主要来源,逐渐形成了重农抑商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与此同时,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工商众则国贫思想得到了人们的赞同,提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此外,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伦理教条对家族关系进行界定和限制,直接影响了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由于古代社会贫富差距较大,产生了一系列的平等原则,但是由于革命运动的失败,使得经济和现实的差距再度拉开。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

1.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农业经济管理的影响。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是农业大国,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情况直接受到农业生产情况的制约,而且经过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或经济结构的调整均无法改变农业占据的重要地位。所以,农业经济管理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经济管理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然而,由于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思想过于封闭和保守、缺乏探索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外,由于传统的思想侧重于实际生产,而现代经济管理思想侧重于理论和意识,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任意一种思想的不全面均无法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货币金融的影响。货币作为促进商品交易的主要手段,对于古代或现代社会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而退化。在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中亦将货币与金融进行整合,从而形成货币金融管理思想,其形成的依据即满足供求关系。传统经济管理思想通常片面地将侧重点放在粮食价格方面,在粮食价格基础上确定货币价值,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直接取决于粮食价格,从而造成农商矛盾。而在现代货币金融管理中,货币的使用与流通成为了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经济活动,进而出现了贷款行为,若仅仅采用传统的货币金融管理方式必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扰乱社会稳定,影响民族和谐。

3.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企业发展的影响。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在企业中的应用起始于20世纪初期,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显然已经不适用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期间,运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对IT企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但是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应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所暴露出的问题日益显露,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不利于企业提升经济管理效率。现如今,我国约1/3的企业经济效益低下,而且部分仍存在严重的资金短缺现象,还有部分企业由于经营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经济管理手段,正面临着权利肢解的现象。而究其原因即是企业不能够将社会发展与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相结合。

三、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

1.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与现代经济管理思想相结合。由于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侧重于对农业的管理,将农业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而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必然需要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对经济管理思想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创新。现如今我国仍旧是农业大国,在进行创新和调整的同时,应使得经济管理思想与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相协调,保证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与此同时,为保证我国农业生产的质量和生产效率,需要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的实践与现代经济管理思想中的理论相结合,在较为完善的理论指导下,结合现实发展情况,制定管理手段,使得经济管理方式更加全面和科学。在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注重整体发展,加强人们对经济管理的全面性认知,并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手段。

2.完善货币金融管理相关法律。从古至今,人们将货币和金融视为发展的整体。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依赖于供求关系,凸显农业生产。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由政府决定货币的升值或贬值情况,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在我国部分地方政府的管理过程中,仍存在金融管理仅仅依赖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的情况,对于政府职责并不明确,我国应针对地方现象制定相关规定,对地方政府进行约束,促进地方货币金融管理的工作效率提升。现如今,货币金融管理的最好体现莫过于贷款,贷款是用于调节经济的一种手段,但是往往会出现部分人以此种手段谋取利益,而这正是传统经济管理方式存在的弊端,所以,为了避免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相关问题,我国应规范贷款流程,并制定系统的法律加以约束。对于潜在或已经出现的金融问题能够早发现早处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传统经济管理方式与当代企业管理方式相结合。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对于企业发展来说,科学的经济管理思想能够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稳固市场地位。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必然需要企业更新经济管理方式,以满足现代化需求。近几年,经济迅速增长,各种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仅仅采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必然无法顺应时代的潮流,更无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来说,企业既不能完全摒弃,亦不能完全采用,由于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树立起了正确的价值观。但是,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企业应在遵循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创新和发展,依据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制定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方式。唯有将两者科学有效的结合,才会满足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增强国际竞争力。四、结语综上所述,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对于现代经济管理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现代经济管理方式的制定需要以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为基础。对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传统经验和教训,进行详细的、科学的分析。对于现代经济管理方案的制定应继承优秀传统,并结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从实际出发,通过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方式促进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提升经济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闫博,郭旭.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发[J].现代经济信息,2014,07(24):76.

[2]赵秀平.传统企业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14,04(06):104.

[3]李俊鹏,颜娟.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与启示[J].商业时代,2014,08(14):111-112.

金融管理学范文篇4

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经济管理思想始终将农业生产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首先,中国农业社会结构的稳定要有有个能进行有效管理的经济思想来指导,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这种经济管理制度的存在了,并且长期以来没有发生过什么较大的改变,至今如此;其次,农业生产与小农经济紧密结合就形成了中庸精神,在管理上就体现为:在经济管理行为上,始终不过分偏离,稳步前行,以平衡的思想来发展农业经济,这就不断地促进了农业的生产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再次,在经济管理的方法上,农业生产始终坚持不懈的对实际、经验加以重视,把管理活动摆在实实在在的农业管理上来。我们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纵观整个事态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对农业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供求活动的影响

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是供求。供求活动管理依据经济活动应当涉及生产管理、流通管理、分配管理和消费管理四个部分。社会分工对社会经济发展尤为重要,不能长期片面地强化某些行业而抑制其他行业,这样会影响经济的整体运行,造成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以往的经济政策显示出,在流通领域采用均输和平均两项措施,可使“民齐劳逸”,“民不失职”,平万物而便百姓。对生产和流通的管理不能简单的得出结论,经济干涉和经济放任要在不同的条件下使用,一般来说,经济放任常出于对富民的考虑,而经济干涉则多出于对富国的考虑。但富国并非必然需要政府干预,富民并非一定需要放任自由。两者恰到好处的使用才能使生产和流通更加顺畅。

三、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货币金融管理的影响

把货币和金融放在一起,是从供给、需求、管理方面来考虑的。对于货币金融的管理,它是和供求关系以及管理相互深入,又相互独立存在的。在中国传统的货币金融管理中,价格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以官方的价格为例,人们始终以传统观念“谷米是基础”来进行定价,这就使得长期以来农业和商业哪个更重要的争论依据粮食价格来判断;货币管理在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中有丰富的内容。早在春秋时期,单旗主张废轻而作重,也就是百姓的货币贬值,以官为中心,这种做法不可取。后来秦始皇统一货币,取消私铸,在这之后,同意私铸和禁止私铸不断反复,到元朝时主要流通纸币,而明清时通货是银钞。我们从中国古代的货币管理思想中完全可以归纳出正确的理论体系;当代社会,借贷和利息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的存在即决定了借贷的存在,高利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一般主管高利贷的机构是官府,这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鉴于这样的问题,还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才能得以解决。

四、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影响

20世纪时费雷德里克.泰勒提出了企业管理学,这是人类开始凭借行事的行为模式,按照科学的规范来对企业进行管理的开端。之后,不同的学者围绕不同的管理理论进行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但是基础还是没有改变;总结起来,企业管理的发展是从古典理论阶段转向行为科学阶段,最后转向现代管理理论;企业管理学具有极强的科学性,是在传统的经济管理学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创新而演变来的;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的经济环境发生着重大变化,尤其是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这就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其在原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金融管理学范文篇5

[关键词]金融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管理体系

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对企业长久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可以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同时也能增强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式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从而摸索出一套合适的金融管理体系,提高自身金融管理水平,最终实现企业全面发展。

1金融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概念

金融管理的范围比较广,信贷资金、证券、保险信托业务、银行、外汇等在广义上来讲其实都属于金融管理的范畴。资金是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企业的金融管理通俗地说就是对企业资金进行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是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调整企业财务管理和预算编制等环节来保证企业仍然可以正常运行;充分利用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则是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

2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2.1筹集企业资金。企业不管是进行投资还是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更新企业设备,首先都要保证内部具有充足的资金。在经营发展中,融资是企业进行一切投资或者经营活动的前提条件,金融管理能够促进企业融资。银行贷款、企业固有资金和通过金融市场募集资金,比如发行公司股票或者债权等方式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也属于企业金融管理的范畴。因此,保证企业所需资金得到满足的基础是提高企业金融管理的能力,从而能更好地合理分析并规划企业资金来源。2.2合理规避金融风险。金融管理关系着企业经营发展的根本,并对企业资金来源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企业经济活动金融化的发展趋势,企业金融管理可以有效规避金融风险的好处逐渐显现出来,对企业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金融市场不稳定时极易发生金融危机,从而对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因此,企业要想合理有效地规避风险就必须提高金融管理能力,从而保证企业日常管理工作和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行。2.3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市场经济体系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多变性而面临一些阻碍,例如企业股票受股市行情低迷影响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受损。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无法有效解决这些阻碍,而金融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可以很好地适应新型经济市场。

3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资金回收困难。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大多数企业或公司都存在资金回收困难的问题。不少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经营不善的问题,甚至会出现因债务堆积导致企业面临即将破产的现象,这是当下企业资金回收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我国企业的种类复杂且数量繁多,很多企业不了解借款自身的财务状况,对欠债企业无法进行必要的信用风险评估。在企业债务处理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对企业的正常投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发展都会带来十分恶劣的影响,甚至会直接导致企业资金链断层。3.2过度依赖银行贷款。银行贷款、企业自由资金和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筹集是目前我国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方式。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或公司在实际运营中,进行资金筹集时的首选方式是银行贷款,然而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筹集日常运行资金的方式并不利于企业长久健康发展,因为通过银行筹集的资金无法带给企业稳定的资金流,企业或公司长期背负银行的高额贷款,导致投资或者生产经营受到资金限制,进而引起很多原有的经营计划不得不半途而废甚至胎死腹中。3.3企业的投资方向与融资结构不合理。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融资是十分重要的金融活动。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很多企业或公司都存在融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这就使企业无法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甚至可能无法收获合理的经济效益,严重消耗企业的固有资产。企业的银行贷款信用等级会随着企业资产的减少而降低,进一步导致企业融资结构不成熟,从而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此外,投资方向不合理和对投资项目考虑不完善也是一些企业在进行投资活动时存在的问题,企业资金消耗严重,造成资金大量浪费,且投资项目得不到合理回报。3.4金融管理理念与方式落后。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金融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在企业的金融管理观念方面继续使用传统的无法满足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变的经济环境的管理理念。同时,对金融管理缺乏正确认识也是很多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没有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只有最基础且最传统的简单财务管理,管理意义并不大,管理效率也不高,也会因为无法较好规避,以及合理应对金融市场的风险,导致企业风险增加。

4加强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运用的对策

4.1完善金融管理部门建设。在企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企业的管理者,由于受到传统企业管理理念的影响,不重视金融管理部门建设的意义。在目前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企业管理者要想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管理,保证企业有充足的资金去投资,从而创造出更多效益,同时,加强企业金融管理部门建设,实现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第一,企业应成立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有效开展企业的金融管理工作,聘用有经验的金融管理人员管理金融管理部门。第一,企业要设置专门的人员管理债务,避免企业出现资金链断层,保证企业的债务能够及时追回,债务管理人员要详细分析欠债企业的信用情况、财务情况和追求债务的可能性。4.2规范金融管理的预算工作。金融管理的预算工作在企业金融管理中非常重要,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对企业效益具有直接影响。在进行全面预算时,企业需要在日常工作与运行中细化预算管理的项目,并做好预算管理的相关调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规范预算编制工作。同时,企业预算工作还应定期审查内部财务,避免弄虚作假的情况,从而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4.3拓宽融资渠道。做好融资工作、保证充足的资金支持是企业获得更好发展的基础。企业融资有很多途径,除了向银行申请贷款外还有许多方法,比如和投资商合作,通过自身实力或者未来潜力吸引投资商进行投资。企业不应该拘泥于传统的融资方式,在面临融资困难时可以选择一些对上市要求条件比较低的平台进行筹资,例如新三板等,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的转型发展。此外,还可以选择中介机构进行融资。4.4加强投资管理。在对项目进行投资前,若没有提前分析和预测以及完善的投资策略方案,就只能靠运气,很容易造成巨大的资金损失。因此,在进行项目投资时,企业应加强投资管理,保证投资方向的正确性,对市场环境进行充分调研,在调研数据上做足功课,选择发展前景良好的项目进行投资,从而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4.5加强信息化建设。企业要想提升金融管理的水平,就要加强企业财务、金融信息化建设。企业可以运用金融分析软件,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提升处理速度,建立企业数据库,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4.6创建信用评价体系。企业为了保证债务能够及时得到回收可以创建信用评价体系。在合作前,通过分析合作方的资本运作情况、财务报表以及近几年的经济效益等情况,对合作方的公司财务状态进行相关信用评价评级。企业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避免与信用等级较低的合作方进行合作,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资金风险,保证企业日常运行和投资资金流的稳定。企业金融管理对企业的日常管理经营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企业经济效益直接挂钩。企业应当认识到金融管理在运营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加强金融管理部门建设、规范金融管理预算工作、拓宽融资渠道、加强投资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创建信用评价体系来加强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运用,并最终提高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

[1]任丽.浅析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纳税,2019(2).

[2]沈际平.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运用初探[J].全国流通经济,2019(1).

[3]崔腾腾.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商论,2018(31).

[4]张潇榕.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时代金融,2018(26).

[5]苏全云.金融管理在交通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8(17).

[6]马洪山.从实践角度看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探析[J].时代金融,2018(24).

[7]赵虹.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全国流通经济,2018(18).

[8]王帅杰,牟雯萱.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2018(11).

[9]何俊.论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运用[J].经济视野,2014(23).

金融管理学范文篇6

关键词:金融管理系统;信用制度;农地金融制度;相互关系

从管理系统论的观点看,任何一个管理系统都可以区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或层次:第一层次是制度层面部分,第二层次是组织层面部分,第三层次是狭义的管理或管理的技术层面部分。制度层面部分是管理系统的基础,组织是制度的载体,管理是组织的灵魂。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在最基础的制度层面存在缺陷,那么在组织层面和管理的技术层面上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然而,在对金融管理系统进行研究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正是这种性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一方面金融管理学将其研究范围圈定在金融管理系统的管理技术层面和组织层面以内,因而在一些涉及制度层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面前束手无策;另一方面,与之相关的社会学、法学和经济学对金融管理系统制度层面的研究又受各自学科研究视野的局限而带有很大的片面性,难以支持金融管理系统的管理决策。金融管理系统制度层面研究本来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地带,现在却变成了多学科交叉面上的真空地带。从管理系统论的角度考察金融管理系统,我们发现:农地金融制度是信用制度的一种形式,信用制度与农地金融制度的相互关系是金融管理系统最基础的制度层面上的一种重要关系,然而,它却是国内外学术界长期以来误解最深的一种关系。

从历史上看,在现代资本主义的摇篮——英国,自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运动”以后,作为现代信用制度形式之一的农地金融制度已经形成,至十六、十七世纪,英国的农地金融制度已经相当成熟,而这时从商人的“生意经”中产生的经济学才刚刚诞生。幼稚的经济学对农地金融制度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初步认识到陷入深深误解的过程。

重商主义时期,在农地金融制度保护下的农业资本主义经营与城市工商业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已经展开,但重商主义者对农地金融制度的认识还没有失去理智。在农地金融制度的代言人费尔默与银行信用制度的代言人洛克的争论中,费尔默用当代制度经济学的时髦用语“习俗”为维持现状、也是为维护当时的农业资本主义和农地金融制度辩护,而洛克则用“天赋人权”和“供求法则”为商业资金主义、也是为新兴的银行信用制度辩护。在这场争论中,虽然洛克与后于他一百多年的李嘉图一样都是功利主义者和资金主义者,而且他俩对农业资本主义经营的制度条件都同样无知,但洛克至少还没有狭隘到李嘉图那样的地步,把土地资本排除在资本范畴之外。在洛克看来,土地和货币一样都是资本,其价格是由供求法则决定的,土地资本的价格是地租,货币资本的价格是利率。在洛克那里,他用地租的正当性为高利率的正当性辩护,他没有像李嘉图那样把地租看成“非劳动所得”。①不仅如此,洛克甚至从土地改良投资的角度认识圈地运动,他说:“凭自己的劳动把土地据为己有的人,并不减少而是增加人类的共同财富:因为有助于维持人类生活的粮食,一亩圈围的耕地的土地所生产的,比一亩同样肥沃的公有荒地所生产的,要多十倍(这是谨慎的说法)。因此,一个圈地的人,从十亩所获得的生活便利品,比他从一百亩荒地所能得到的要多得多,那么实际上就可以说他对人类贡献了九十亩;因为他的劳动现在以十亩所产的粮食供给他,其产量接近公有荒地一百亩的产出。我在这里把经过加工的土地估计得很低,把它的出产只说成是十与一之比,实际上更接近一百与一之比。”②继洛克之后,理查德•坎蒂隆在《商业性质概论》一书中描绘了一幅建立在土地所有权基础之上的城乡关系图式,并从银行家的角度对农地金融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做了明确区分。③坎蒂隆对农地金融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的区分事实上为我们揭示了两种关系:一种是农地金融制度与资本主义农业经营的关系,另一种是银行信用制度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关系。在前一种关系中是固定资本投资的职能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金融业务,而在后一种关系中是流动资本周转的职能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金融业务。我们知道,早期的银行家是从大商人中分化出来的,“从贸易转换到金融的强有力因素是对更小风险、更少麻烦、更高地位的追求。经营货币要比经营商品安全和容易得多。”④同样地,农地金融制度与资本主义农业经营的分化也是风险机制作用的结果,但它与工商业中所发生的那种分化的方向正好相反。也可能正是由于这一点,在受商人意识支配的经济学中,农地金融制度是难于理解的。

在坎蒂隆之后,农地金融制度与农业资本主义经营的区分被抛弃了,重农学派集中力量研究农业资本主义经营,亚当•斯密则发挥了坎蒂隆关于土地所有权和城乡关系的思想。19世纪的屠能把城乡关系的思想模型化,变成了孤立国模型,用数量经济方法研究孤立国中的农业资本主义经营。不论是魁奈的《经济表》还是屠能的孤立国模型,都是严格的确定性静态模型,都不涉及长期固定资本投资的增长以及与之相伴随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所以他们的模型都不能区分税收与地租,重农学派主张地租全部由国家征收,屠能模型也假定地租由国家征收。与重农学派和屠能相比,亚当•斯密的研究没有那么规范,因而也避免了呆板,在亚当•斯密的意识中有一个模糊的动态思想,所以他能明确地区分地租与税收,极力强调英国数百年不变且极为轻微的地租税对农业资本主义经营的重要性。他还明确区分了农地地租与城市地皮租,认为农地地租既是土地改良的结果,又是土地改良的激励,在大多数情况下往往不能补偿土地改良投资,而城市地皮租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是国王善政的结果。所以,如果要征收地租税,最好是加在城市地皮租上,不能加在农地地租上。

从李嘉图开始,由于西方列强无一例外地投身于工业化、城市化的狂潮之中,农村农业与城市工商业在金融市场上围绕金融资源争夺的斗争白热化,经济学家关于农地金融制度的认识也就丧失了理智。用李嘉图的话说:“地主的利益……和消费者与制造家的利益总是对立的。……所有的人……除了地主,将由于谷物涨价而受到损害。地主和公众之间的交易不像贸易上的交易那样,卖方和买方可以说是同样获得利益,而是损失完全在一方面,利益完全在另一方面。”⑤李嘉图虽然处处打着斯密的旗号,但却第一次站到了斯密的反面。不知是曾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而被历史学家尊称为“新贵族”的英国地主走向了反动,还是李嘉图是反动的。如果说李嘉图从工业与农业争夺长期投资的需要出发,要铲除农地金融制度的经济基础——地租的话,那么,他的学生约翰•穆勒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连农业企业化经营的起码基础——利润也要铲除掉,主张把农民变成历史学家所说的“无利润的商人(businessmenwithoutprofit)”。

当历史上利益纷争的尘埃落定,我们用现代经济学的眼光重新审视信用制度与农地金融制度相互关系的历史时,我们发现,农地金融制度,当它在世界近代史上发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作用的时候,经济学还没有出生,人们还不知道信用制度为何物;当经济学出生以后,正以好奇的目光试图认识它的时候,世界上更精彩的事情吸引了(经济学)这位血气方刚的少年的注意力,使他与农地金融制度擦肩而过。一晃数百年,时至今日,我们甚至连一个关于农地金融制度的正确观念都没有,更不用说系统性的研究了(这种说法并非危言耸听!因为,在拉瓦锡明确地确认氧元素的性质从而把氧元素与其他元素区分开来以前,不能说人们关于氧元素有正确的观念;同样地,在明确地确认农地金融制度的性质从而把农地金融制度作为一种独立的信用制度形式与其他信用制度形式区分开来以前,不能说人们关于农地金融制度有正确的观念)。从费尔默到斯密,虽然经济学家关注的是本国如何“富国强兵”,但至少在国内经济关系的处理上还能看到城乡协调发展理论的影子,还能隐隐约约听得到农地金融制度的声音,但从李嘉图开始问题的性质就变了,在国内变成了城市如何掠夺农村的问题,在国际上,整个欧洲成了全世界的中心城市,问题变成了欧洲的城市人如何掠夺他们眼里的农村人即他们所说的“野蛮人”的问题。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村金融问题在经济学家的眼里消失了,农地金融制度的经济基础——地租成了必须铲除的反动的东西。这时,在英国我们看到的是被疯狂的舆论尽情地漫骂和围攻、成为人们嘲笑对象的农业利益代言人——可怜而可敬的乡绅韦斯敦的形象,在德国和法国我们看到的是空前的社会动荡,在美国我们听到的是“绿背纸币党”人的声音,是总统候选人布莱恩(WilliamL.Bryan)那著名的关于“金十字架(crossofgold)”的演讲:“烧毁你们的城市,离开我们的农场,你们的城市会奇迹般地再长出来;但摧毁了我们的农场,那么这个国家每一个城市的大街上都会长满荒草。”⑥在印度我们看到的是普拉西起义以及英国的镇压,在中国我们看到的是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拳起义以及八国联军的入侵。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冷战时期,在发达国家出于冷战需要对少数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中,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尤其是农村金融问题才引起当时的所谓“发展经济学家”的注意,戈德史密斯为经合组织提出了“金融相关率”的概念,用以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麦金龙提出了“金融抑制论”,格利和肖提出了“金融深化论”,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金融方面的落后状况,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站在发达国家(即城市)的立场上对发展中国家(即农村)的极为表面的观察。

在现代经济学中,对于自李嘉图开始经济学的畸形发展,信用制度研究与农地金融制度研究相互脱节造成的严重后果有所警觉的有两位经济学家。一位是已故的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另一位是活跃在当今美国经济学界的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熊彼特在其1954年出版的《经济分析史》一书中写道,在货币经济向信用经济演化过程中,金融市场的兴起,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系统以及中央银行的职能和政策发生的重大变化,都被人们注意到了,而且有人描述和讨论了他们。但是,“从科学分析的观点看,这些文献是原料,而不是成品。而因为货币和信用方面的‘科学分析家’未能尽到自己的职责,也就是说,未能加工这些原料,未能依据这些原料来构造其分析结构,所以我们几乎——虽然不是完全——可以这样来描述这种情况的特征,即银行和金融文献在货币和信用文献中是一隔离车厢,正如后者在一般经济学文献中是一隔离车厢那样。”⑦在这种隔离车厢的情形下,出现了一种很特殊的书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W.巴杰特的《伦巴第街:金融市场的写照》(1873年)和哈特利•威瑟斯的《货币的意义》(第二版,1909年),它们不仅是为一般读者写的,而且也是为经济学家写的,目的是使人们了解银行业或金融业的实际情况及问题。“这些书籍所获得的成功,比任何其它事情都更为清楚地表明,尽管人们力图在那些研究领域之间建立联系,但它们实际上已分离得很远了。”⑧

信用制度与农地金融制度相互关系研究既涉及各种信用制度形式之间的关系,又涉及城乡关系。如果说熊彼特关注的是本来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不同的信用制度形式在经济理论中被人为地切割,放置在互不相干的“隔离车厢”中,那么克鲁格曼感到不安和不满的则是主流经济学对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城乡互动关系的视而不见。克鲁格曼在1995年出版的《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一书中认为,十九世纪冯•屠能的《孤立国》一书曾触及这一问题,到了二十世纪又有两门学科即发展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也都触及到这一问题,但时至日,这一问题仍然是“经济学的一个盲点”。他认为,屠能模型虽然历来受到经济地理学家的重视,但这一模型却是一个片面的模型,“冯•屠能模型着墨不多的正是空间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它把你希望了解的事——中心城市的存在——放进了假定。事实上模型的重心在于理解使经济活动远离中心的力量,或称之为‘离心’力。对于使经济活动集中,创造中心的‘向心’力,它没有也不可能提供任何解释。”⑨于是,克鲁格曼构造了一个既包括“离心”力,又包括“向心”力的数学模型,试图把“空间问题”纳入主流经济学。在他的模型中,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属于“离心”力的范畴,而规模报酬递增和寡头厂商的市场结构则属于“向心”力的范畴。

换一个角度,从经济学的视角转向管理学的视角,站在现代管理系统论的高度看,熊彼特和克鲁格曼已经从不同角度触及到了信用制度与农地金融制度相互关系这一金融管理系统最基础的制度层面上的关系,如果把他们的观点予以综合,我们的结论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城乡之间的经济互动过程不仅仅是价格机制支配下的商品交换过程,而且是在一定的信用制度体系支配下的、与商品交换密切相关的金融资源的配置和再配置过程,如果说前一过程的效应是即时的、一次性的,那么后一过程的效应则是长期的、累积性的。我们在不忽视前一过程的前提下,把研究的重心放在后一过程上面,并且把信用制度体系看作是由不同的信用制度形式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农地金融制度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一种信用制度形式都是由特定的信用主体和信用客体构成的、具有独特运行机制的体系,而农地金融制度的命运则取决于它在与其它信用制度形式在金融市场上的博弈过程中如何适应、如何成长。

在货币信用关系极为落后的中国,现代信用制度纯粹是一件舶来品。信用制度研究与农地金融制度研究也是相互脱节的。

国内对信用制度研究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周晓寒的《金融经济论》、孙杰的《货币与金融》和王广谦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化趋势》为代表,主要是研究信用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类是以黄达的《货币供给与宏观调控》为代表,主要从宏观上对信用制度的运行机理进行分析;第三类是以易宪容的《金融合约分析》为代表,主要从微观上对信用制度进行制度分析。从研究内容上看,前三类文献都是极为概括的货币金融学著作,其主要目的是介绍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属于引进性研究,它们具有与西方货币金融学相同的缺陷,即并不以信用和信用制度为专门研究对象,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熊彼特所说的那种在“隔离车箱”格局中的研究。信用和信用制度问题日益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是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事情,但这方面呼吁性的文章较多,而严肃的学术研究性的文献并不多。国内最有代表性的关于信用和信用制度的研究文献要算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课题组2000年编著出版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一书,它主张信用是一种稀缺商品,应该用商品化的方式来生产,具体办法就是建立企业征信数据库和消费者征信数据库。从管理系统论的观点看,这本书属于从管理技术层面对金融管理系统的研究,所谓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并没有触及金融管理系统的组织层面和制度层面。而且,作为一本编著性的书籍,它的主要目的是向国内介绍西方发达国家的征信业务,就其著述性的部分而言,这本书没有对信用和信用制度的概念做出令人信服的界定,它时而说信用是一种商品,时而说信用是一种社会资本,时而又说“信用可以看成是一种风险”,对于这几种说法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清晰的交待。

就农村金融改革整体来说,这方面的研究很多。相比较而言有代表性的:一是1990年吴强主编的《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一书,它从农村货币流通、农村经济货币化、农村金融市场和信用社以及农业银行改革等方面第一次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进行了系统阐述;二是1996年范恒森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论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与创新》一文,它提出了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的“双重四元模式”设想,即“以国有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合作金融和民间金融为四股力量,形成四元金融主体;并以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租赁“四套马车”,形成四元金融客体。四元金融主体和四元金融客体共同构成市场经济条件下完整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这一设想是富有新意的,但如何弥合理想模式与差强人意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却是一个没有触及的问题;三是谢平在《金融研究》2001年第一期上发表的《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一文,他断定:“合作制是一种产权制度或企业制度,它需要一系列前提条件。中国近50年来就不存在合作制生存的条件,在当前制度背景下,现有农村信用社体制确实不具备向真正合作制过渡的可能性。”这一观点是令人震惊的,它无异于宣判了传统的农村金融研究方法——脱离信用制度背景孤立地研究农村金融问题——的死刑;但这“一系列前提条件”是什么,它们又是如何对农村信用制度安排发生影响的,却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相比较而言,范恒森仅仅在农村金融管理系统的组织层面上讨论问题,谢平则认识到中国农村金融管理系统的问题不在组织层面上,而是在制度层面上,但在制度层面上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却没有说明。

就农地金融制度的研究来说,大多数学者认为,建立以土地使用权抵押为特征的中国农地金融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争论主要集中在具体操作上,第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土地抵押不应包括协助农民购买土地,这样所需的资金并不十分巨大,因而不必专门设立土地银行,该观点以尹云松等人为代表。第二种观点认为,以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是土地抵押制度的重要功能,商业银行无力负担政策性强、业务繁杂的土地抵押业务,应该组建专业性的土地金融机构,该观点以孟丽萍、吴文杰、刘红梅等人为代表。第三种观点认为,在农地金融运行方式方面,应以土地债券化及债券发行、土地抵押贷款的发放与偿还等形式为主,该观点以范恒森、袁绪亚、陈静等人为代表。与以上三种观点不同的也是最新的观点,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罗剑朝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中国农地金融制度模式构建与管理创新研究》课题组的观点。该课题组在《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3期上发表的研究报告认为,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建设最重要的问题目前还不是具体操作或资金问题,而是制度设计问题。虽然该课题组的报告使用了“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等新制度经济学的术语,但其讨论的重点是如何在发放农地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与政府机构之间分担农地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从管理系统论的观点看,如果说前三种观点仅仅局限于农地金融管理系统管理技术层面研究的话,那么,第四种观点则深入了一步,深入到了组织层面。至于制度层面的研究,则仅仅提出了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因为,按照我们提出的严格标准,“在明确地确认农地金融制度的性质从而把农地金融制度作为一种独立的信用制度形式与其他信用制度形式区分开来以前”,不能说有真正意义上的关于农地金融管理系统的制度层面的研究。

从以上的评述可以看出,在我国无论是信用制度研究还是农地金融制度研究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信用制度与农地金融制度相互关系这一金融管理系统最基础的制度层面上的关系则是一个没有触及的问题。由于这一理论问题没有解决,人们在实践中常常混淆农地金融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不知道它们分别从属于不同的信用制度形式,有着截然不同的经营原则;人们往往将商业银行业务的经营原则生搬硬套到农村金融领域(中国农业银行在实行向商业银行方向的改革以后离开了农村,而目前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合作银行方向的改革陷入泥潭,原因就在这里),不知道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原则的基础是银行信用制度的运行机制,而农村金融业务经营原则的基础是农地金融制度的运行机制。人们不知道,银行信用制度与农地金融制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信用制度形式,它们有着截然不同的信用扩张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

注释

①②⑤[美]康芒斯(1934).制度经济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第41页,第46页,第414页

③[爱]理查德•坎蒂隆.商业性质概论[M],余永定、徐寿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39—141页

④[美]P.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M],徐子健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第53页

⑥⑧Allen,Jack&JohnL.Betts.USA:HistorywithDocuments[M],volume2.LittonEducationalPublishing,Inc.NewYork:1971.pp.112,pp.518

金融管理学范文篇7

关键词:多学科视角;企业财务管理;拓展创新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到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在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化的同时,企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内部控制中逐渐重视财务管理的创新,更好的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其必须要从多个学科角度开展探究和分析,结合宏观以及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拓展财务管理,实现其在市场中的重要价值,促进企业良好、可持续发展。

一、基于经济学角度的企业财务管理拓展和创新

(一)宏观经济学角度的财务管理创新分析

1、企业财务管理与宏观经济目标相融合从宏观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的拓展和创新,应当先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目标,即是实现长期的财务增长、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在一定意义上,宏观经济学的目标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同质性,通过将二者相结合,则有利于扩大企业发展规模、提高财务收支。2、结合人力资源就业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宏观经济学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是保障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企业通过激励措施、职业素养培训等方式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增加经济效益。而在社会福利方面,企业通过优化员工的福利待遇标准,能够促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归属感,确保社会责任观念和员工福利形成一致性,以此实现财务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提高效率和质量,有效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3、企业财务决策中融合金融管理、货币政策我国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管理是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其与企业的财务管理之间存在相对较大的联系,尤其是对于财务政策而言,可以构建企业综合发展的战略体系和方针。比如企业财务管理受到货币政策影响时,在金融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条件下,企业会对财务投资、效益分配、资产管理等做出决策调整,从而适应外部环境,保障自身平稳运行。当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时,国家及政府往往会通过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对企业经营业务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4、汇率政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影响企业的财务收支与汇率政策之间也存在较为紧密的关系,尤其是跨国企业,在开展经营活动与对外贸易业务时,会受到世界财务收支的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拓展和创新需要充分满足业务国际化的要求,提高跨国经营和国际财务管理的水平。要高度重视汇率的变化情况及趋势,结合自身的经营实际和税率、税费等,正确认识与对外贸易政策之间的联系,有效制定针对性措施或者方案,尽可能的提高效益。因此在宏观经济学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应当综合考虑汇率的影响,对其出现的变更情况采取有效应对政策,确保企业平稳前进,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

(二)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分析

1、创新企业的资本经营和财务工作的内容从微观经济学视角出发,企业财务管理的拓展和创新即是注重资本经营,其核心内容是保障资本增值或保值。所以企业要具有良好的资本存量盘活能力,提高资本增量的利用效率。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应当合理配置各项资本,对其收益进行科学分配。在拓展和创新过程中,企业要有良好的经营管理资本存量,为创新资本经营奠定基础,以便更有效的发挥企业的财务优势。另外一方面,基于微观经济学,企业在创新时还应当尽可能的开发资本潜能,对资金有效盘活并利用其最大化的提高资本收益。2、有效改进企业的存量资本投资方向微观经济学视角下,不仅需要企业盘活资本存量,而且还需有效利用,明确存量资本的投资方向。因此企业在实施财务管理工作时,要注重对新产品研发的投入,尽可能的压缩或者淘汰比较落后的产能,以实现存量资本的收益最大化。同时在确定存量资本的投资方向时,企业还要按照特定的比重对技术创新开展资本投入,以尽可能的提高投入、产出比。3、优化财务管理方式,强化投融资效果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创新是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而这一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企业从长期战略角度考虑,则必须要进行融资和筹资。就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来看,当企业发展形势相对稳定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加强投资投入。但是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也会出现资本增量问题。从微观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在财务管理中准确把握增量部分的投资去向是非常关键的,有利于实现资本增量的实现。一般情况下,企业会选择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财务管理方法,对某一项目开展全面的评测,以此保障财务机构所监测的信息具有完整性和真实性,为投资决策提供合理化指导和建议,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投资和融资收益情况,进而拓展融资渠道和路径。所以企业在财务管理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优先选择资本增量的筹资方式,优化资本结构,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4、高效配置企业资本资本在微观经济学中是一项关键要素,在企业的经营发展阶段,能够直接关系到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等方面。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当结合市场要求和自身现状,科学的配置运行资本,对企业的资本存量和资本增量实施有效管理,基于高效、合理的配置资本,以创造良好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应当通过开展财务预算工作,梳理企业的资金构成、资本配置情况和产品结构的关系,以确定具体的资源投入,推动收益率有效增长,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

二、基于管理学角度的企业财务管理拓展和创新

(一)正确认识财务管理的控制要素

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企业财务管理的拓展和创新应当加强对管理控制要素的正确认识。在当前我国财务管理发展进程中,对其拓展和创新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财务管理的体制优化和控制环境。其中企业控制环境又包含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自我保护,这两个控制要素在实际应用时,均会对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仅从经济学学科视角来看,我国对企业财务数据的统计和管理已经做出了相关要求和规范。不过从企业内部控制角度上,则比较注重财务管理的体制对财务决策的作用,同时在财务管理控制中,其工作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简单的财务数据报表绘制和分析等,而是将重点放在财务管理的拓展创新层面,即是对经营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内容的改进优化。

(二)改善企业管理控制职能

基于管理学学科角度,企业财务管理的拓展和创新需要进一步改善其职能,通过强化管理控制保障财务管理职能的最大化,推动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得以实现。因此企业应当优化财务管理和控制职能,促使控制和管理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形成各个要素的协调组合发展,以趋向企业组织目标。在此基础上,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必须要站在管理学的角度上,结合现代化企业发展要求和自身经营现状,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比如管理控制程序创新、企业战略创新、管理目标创新、管理信息创新、管理评价创新、管理激励创新等,对各项财务资本要素实行精细化管理,从而为整体的财务管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指导,因此在管理学视角下,企业通过改善管理控制职能,可以推动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有利于为财务管理的可持续、高效发展提供动力。

三、基于会计学视角的企业财务管理拓展和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学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会计的本质是一个具体的信息系统,能够为财务管理提供所需信息内容。所以从会计报告的角度出发,财务管理体系包括基于会计要素的财务管理、基于财务活动报告系统的财务管理和基于管理会计报告系统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财务管理等。为有效实现创新,需要充分把握各项会计要素,针对财务管理的需求制定和采取相对应的管理控制模式,能够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四、结束语

金融管理学范文篇8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在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结构优化当中发挥的现实意义不容忽视,并且它在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应该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我们对其内涵应该有足够的理解,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1、以家国同构思想为基础

由于农业在我国古代一直以来就是国家经济发展命脉所在,也是其发展的基础,加之封建制度的长期影响,所以就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同时,父系社会在不断发展以及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君主制,这是有着显著家国同构思想的制度,并在接下来的两千年里一直延续着,于是以亲缘为核心的管理机构就在封建君主制度之下形成,其中宗教、教育、经济等领域都包含在了这个机构之中,并且以不同宗族为顺序进行排列,渐渐地就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社会管理机构,该管理机构具有明显的家族意志。

2、重农抑商的管理思想

我国最早的传统经济管理思想里的重农抑商思想可追溯到春秋战国,在古代,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重农抑商思想。虽然过去的法家与儒家各自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可是二者均有着重农抑商这一共同的思想,其主要原因在于那个时期农业完全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该思想对我国古代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3、儒家和墨家思想的教化作用

古代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其注重三纲五常与三从四德的伦理教化思想方面的影响。我国古代社会存在很大的贫富差距,所以有许多思想家企图用传递思想的方式改变这一现状,其提倡的其中一个基本思想就是人人平等、“均平富”,但是现在看来,此类思想明显违背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启示

1、对现代农业生产的启发

农业在我国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由来已久,它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因此,农业生产始终在经济管理思想中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第一,要想稳定我国农业社会结构,就需要相应的思想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指导,而这样的经济管理制度一直以来都在我国存在的,就算是现代社会也是如此;第二,我国的农业生产在同小农经济紧密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庸精神”,而它在管理方面首先体现在经济管理行为上,也就是管理行为自始至终都不会出现过分偏离的现象,始终保持稳步前行,农业经济发展一直以平衡的思想为主导,因此,这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以及进步。其次就是体现在经济管理方法上,农业生产一直以来就对实践、经验非常重视,并将管理活动切实放在了农业管理中。为了采取更为科学、高效的措施对农业进行管理,我们必须从全局出发,从整体上来关注事态的发展与变化。

2、对货币金融管理的启发

我们从供需及管理的角度来考虑,决定将货币与金融放在一起,货币金融管理与供求关系、管理之间既相互深入,又各自独立。我国传统货币金融管理当中备受人们关注的当然就是价格问题,在这里我们以官方价格为例进行说明,人们定价始终还是以“谷米是基础”这样传统的观念进行的,由此以来粮食价格成为了农业与商业谁更重要的争论中长期依赖的依据。我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中的货币管理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春秋时期,单旗所主张的废轻而作重,将官作为中心,使得百姓货币出现了贬值,这样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之后的秦朝秦始皇将货币统一,并把私铸取消掉,而接下来的一段历史时期里禁止与同意私铸反复着出现,直到元朝纸币成了主要的流通货币,明清时期银钞则成了通货。而我们能在这些我国古代的货币管理思想里面归纳、总结出一套正确的理论体系。对于现代社会来说,经济活动极为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借贷与利息,借贷的存在就是由货币所决定的,高利贷早在我国古代社会就兴起了,而通常当时的官府就是利贷的主管机构,它也成了制约经济发展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要解决此问题必须要由国家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

3、对供求活动的启发

在经济活动中可以说供求是其最为主要的特征,依据经济活动,供求活动管理应涉及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四个层面的内容。社会分工在社会经济发展当中极为重要,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行业我们应该有所平衡,不能长期偏重于某些行业而抑制其他的行业,否则会给经济的整体运行带来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通过过去的经济政策,我们不难发现,在流通领域当中运用平均与均输措施,能够有效实现“民不失职,民齐劳逸,平万物而便百姓。”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注意不能简单地对生产与流通的管理得出结论,经济放任与干涉应根据具体的条件来加以使用,通常情况下,在对富民有所考虑的时候就使用经济放任,而对富国有所考虑的时候则使用经济干涉。但值得一提的是,富民并不是一定要放任自由,富国也不是必须要政府干预,合理、科学地对二者加以运用才能让生产与流通更为顺畅。

4、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启发

上世纪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经济学家费雷德里克•泰勒提出了企业管理学,并著有《车间管理》、《科学管理原理》等,由此人类凭借行事的行为模式并依照科学的规范来管理企业的格局拉开来了序幕。在这之后还有很多学者也根据不同的管理理论,在不断地进行发展以及创新,然而其基础并没有发生改变。纵观企业管理的发展的历程,它经历了古典理论阶段向行为科学阶段的发展过程,再到如今的现代管理理论。而企业管理学的科学性非常强,它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经济管理学思想,可以说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是其发展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创新最终演变而成。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整个世界的经济环境有了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我们企业经济管理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管理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新变化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5、对国家政治经济管理的启发

政府在治理国家的时候都必定要借助财力、军力、人口等这些与人产生联系的资源,而我们也正是从国家治理的意义基础上来理解国家政治概念的。起源于我国古代西周“量入为出”财政原则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其强调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征税,也就是说税收是我们产后进行分配的一项较为重要的内容。对于收入来说更加需要进行开源,而对于支出来说则与之相反,需要进行节流,并由此提出了“节其流,开其源”这一财政原则。户籍管理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它成了赋税最为主要的依据,其中以此作为基础进行征税自北魏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6、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启发

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就扎根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其实质就是在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精华内容进行概括、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形成的非常优秀的经济管理思想。这一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的经济管理实现了现代化与科学化,其中主要强调了客观评价人类文明的一切理论成果,吸取其中的精华,剔除糟粕。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现已成为了指导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思想,经过一个长期的实践,对此有了极其有力的证明。我国的经济管理改革在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的正确引导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宏观、微观经济管理中发挥出了非常大的作用,由此国家在企业的管理方面也逐步转向了间接管理的方式,促使了以市场作为基础,并辅助以各种经济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新局面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发展。

三、结语

金融管理学范文篇9

高职管理类专业主要是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懂知识、会操作、素质高、技能强的初中级管理人才。以乌兰察布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金融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例,对其就业岗位进行了调查,了解到高职管理类专业面对的岗位都以基层管理岗位为主,表现为物业管理班组长、银行大厅前台经理、银行柜台柜员、保险机构业务员、饭店前厅领班、旅游公司行政管理等。《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应以企业基层管理者的职业岗位要求所必须具备的管理基础知识、基层管理能力和综合管理素养为基准,按照认识与走进管理———掌握基层管理岗位管理技能———综合管理实践的顺序来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以期达到培养目标和岗位任职要求。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1认识与走进管理实践教学设计

这一部分的教学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管理认知,提升学生对管理基本理论的认识和学习能力。主要是带领学生进入管理世界,让学生认识管理和管理者的基本概念、管理职能、管理角色,能够分析组织所处的环境以及做出管理决策。应侧重对基层管理理论的应用上,如班组行为特点、班组组织文化建设等方面。实践教学内容包括:(1)管理游戏设计。(2)典型性案例分析。海尔的OEC、双汇和春都、TCL企业文化等管理学经典案例。(3)走访调查。上网查阅并实地调查本地某一企业面临的环境并进行SWOT分析。(4)管理名人。如张瑞敏、马云,可通过观看视频资料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企业管理人的管理理念。(5)管理大讲堂。聘请当地知名企业的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本校毕业现从事基层管理岗位的人员为学生做专题讲座。讲座内容可涉及如何提高管理技能、企业管理中的个案、管理者的成功经验、职场上的处世哲学、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与创业教育等。通过这些内容设计可以更快地让学生形成管理认知,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1.2提升基层管理岗位管理技能实践教学设计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在管理中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各个环节的管理技能。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小型项目或活动的策划和管理能力,以及运用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初步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1]实践教学可适当选取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具体包括:(1)项目策划与项目实施。给出企业背景资料,确定项目主题,要求学生自行进行项目调查和可行性研究分析,从而确定项目的具体内容和工作方案,草拟项目计划书。在调查基础上制定出组织实施方案,制定年度招聘计划以及员工招聘方案和考评方法。(2)模拟招聘演练。分组组织一场本专业的模拟招聘会,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管理的各项技能的应用,并从公司和员工两个角度来体验招聘面试,提高学生在高压状态下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现实完整的活动策划。运用创造性思维,以欢送毕业生为主题,以十人小组为单位,策划一场文艺活动,要求制定详尽计划书,并按照计划组织实施,做好沟通和协调以及活动过程中的过程控制。最后客观总结和评价每位同学在项目活动中的工作态度和绩效表现,讨论并总结经验和不足。

1.3综合管理应用实践教学设计

这一部分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内容的设计打破理论与实务界限,从认知到应用、单项技能培养到综合应用,实现能力递进式培养,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2]包括:(1)企业项目实训。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专业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短期实习,参与到具体的、真实的项目当中。例如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到学院的物业管理中心参与其保洁员、保安员的培训项目。在实践中把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另外也可以以自主创业的形式组建公司进行实战演练。通过企业项目实训,能更直接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管理责任意识。(2)企业经营与管理模拟沙盘实训。在校学生全面进行企业项目实训存在时间、资金等很多因素的制约,企业经营与管理模拟沙盘实训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法模拟企业经营管理运作的各个环节。包括战略规划、资金筹集、生产组织、物资采购等环节。学生分组组建模拟企业并进行5-6年的模拟运作,集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于一身。让学生在模拟沙盘实训中体验企业经营管理的整套流程,从而训练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全面提升管理能力。

2实践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1)对于认识与走进管理阶段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重现和模拟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某个方面,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管理知识和技能,并能够用这些理论知识来分析企业管理行为。具体教学中应灵活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项目驱动法这几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不应以教师讲授为主,可结合项目驱动法由教师选择管理典型案例后布置任务,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一组得出统一意见之后由代表发言阐述,最后学生和教师一起归纳、评价。(2)对于提升管理技能的实践教学应采用基于ERP系统的情景模拟实验教学法和建立企业实训平台的方法。情景模拟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仿真现实经济中的企业管理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在逼真的模拟情景中体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而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现实企业的管理活动是理论知识得以巩固最有效的方式。具体教学中包括带领学生到校办企业或校企合作企业中参观调研;加强“双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学习,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让学生参与某管理问题或项目的研究,有条件的可直接到企业实习,没有条件到企业进行阶段实习的学生可参与学生社团项目实训的方式体验管理等。

3创建并完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管理学原理的实践教学是一个综合的、全方位的教学体系,应逐步创建并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其中包括管理技能拓展的案例分析库、多样的管理游戏设计、学生社团实训项目开展与实施、ERP管理模拟仿真平台的搭建与应用和企业综合实训平台建设。

作者:刘丽娟 单位:乌兰察布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冯国珍.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方案创新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8(6).

[2]叶萍.基于基层管理者胜任力培养的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改革[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金融管理学范文篇10

关键词:财经大类;工学结合;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高职财经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一)高职财经大类基础课程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财经大类的分类,笔者汇总了金融管理、国际金融、保险、资产评估与管理、投资与理财、证券与期货、农村金融、财务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实务、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14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纲要,挑选出了6门基数较大的共同类课程。主要是“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会计基础,财政金融基础,统计基础,经济法基础”等6门课程,通过研究明确每门课程的学习目标、能力标准要求、内容结构、主要内容描述、能力训练与测试、教学资源配置、课程内容衔接与职业发展学习指引、教学时间分配建议等课程标准要素,为各高职院校财经大类专业基础教学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特别以管理学基础课程为例进行研究分析。

(二)高职人才培养的落脚点

在我国现行高职领域,对人才的职业技能培养特别重视。而如何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来达到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目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体系的架构、课程标准的开发又尤为重要。将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执行标准相对接,通过项目、任务的方式展现出来,建立以职业技能为培养目标的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管理学基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财经大类14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教与学,以“技能+案例+训练”的形式从实际工作需要的角度出发,突出对时间管理、目标管理、决策管理、团队管理以及执行力管理等管理技能的提炼以及对如何获得技能的指导,使学生正确掌握管理的概念、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能力,并能综合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从事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三、《管理学基础》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设计,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主线,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建设改革的基础上,根据行业专家、学者与企业管理人员等对管理类专业相应的经营管理岗位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分解,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量,按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训练项目,为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适用于培养经营管理领域的技能型应用人才。本课程标准通过理论联系实践,主导任务型、实践型、目标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掌握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参与、实践和合作等方式,实现角色扮演,完成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企业管理与实践操作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营运管理与操作能力。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小组模拟、团队计划、角色扮演等活动项目来组织教学,在分析与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管理知识的理解与技能运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四、《管理学基础》课程学习目标及能力标准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管理的内涵,掌握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管理职能的原理及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方式与创新思维的思考模式,并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通过本门课程的系统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得会计资格证书、经济师、营销师、电子商务师等其他资格证书。学生应该达到相应知识、技能与素质的要求。知识要求:1.培养学生对管理的兴趣,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常识;2.对管理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3.懂得合格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4.熟知管理四大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的基本内涵和具体方法;5.能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提供扎实的理论指导。技能要求:1.能陈述管理学的基本理论;2.能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3.能制定系统规划和活动方案;4.能发展创新组织架构,并正确处理组织内部各要素关系;5.能激励和领导员工实现组织目标;6.能对组织各主要活动环节进行控制以确保活动过程正常运作;7.能灵活运用各种管理手段与方法开展管理活动;8.能不断变通和创新管理理论与管理手段。素质要求:1.热爱管理工作;2.注重仪表端庄;3.具备敬业精神;4.具备健康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心态;5.具备亲和力;6.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7.具备一定的自修能力;8.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9.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10.具有变通和创新能力。

五、《管理学基础》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核心。教学方法按照模块教学要求,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多媒体、实践场地等教学环境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课时的分配按照教学内容能够灵活组合;开展小组化教学,从第一节课开始就组建团队,将团队模拟的任务操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利用课余时间,选择部分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参观访问。主要方法具体如下:

(一)多媒体教学

本课程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引入管理类的视频进行播放,同时可借助微课、建立课程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增强感染力,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最终建立内容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库。

(二)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一大亮点。一方面调动学生查阅世界知名企业(以世界五百强企业为主)的管理实践案例,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提升对管理思维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选取较为典型的、较为新颖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案例。案例分析时,多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应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上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三)情景模拟

以虚拟企业为背景,设计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以团队或小组的形式来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培养锻炼学生的管理控制能力。

(四)角色扮演

给出案例,分配角色让学生扮演,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身处地地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培养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五)调查与访问

安排适当的课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去到校企合作企业参观,并与一线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课堂讲座,给学生呈现真实的管理问题。

(六)网络自学

现代教学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包括教材、期刊、视频、管理类教学网站、知名企业网站等。让学生充分获取行业企业的最新信息,了解现实企业状况,学习最新管理知识,思考与分析现实管理问题。改革管理学基础的传统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指标要与学习目标相一致。根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进行,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形式。针对每一个能力单元,提出相适应的鉴定方法和鉴定要求,并通过考核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出提高学习效果的更优途径。1.通过课堂提问、小组作业等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2.通过团队合作、方案设计、模拟谈判等考核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沟通能力、综合素质等。3.通过学生反馈考核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实现以教促学、以评促教,达到学生教师相互成长的目的。

六、《管理学基础》课程师资的培养

(一)学习职业教育理论,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通过集中学习、自我学习的方式领会国家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并学习国内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比如工作坊、学徒制等。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专业、课程建设研讨会,多与兄弟院校加强沟通交流,并学习国家示范、国家骨干、课程国家资源库建设院校的先进经验及方法,结合课程所在专业的情况,推进课程及专业的改革和建设。

(二)促进“双师”队伍的发展,提高教师职业技能

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安排教师进行不定期或集中下企业锻炼。通过近距离接触企业,实际参与企业的项目运作或顶岗,吸收实战经验,并第一时间搜集企业案例、行业信息作为教学素材,不仅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也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够符合行业企业的需求。

(三)加强校企合作,“双导师”提升学生技能

通过教师下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双导师”教学。引入一线管理岗位的企业人员进入课堂,分享实践经验和有效的工作方法,既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也真正让学生学到实用的技能,为学生进入社会铺设基础。

作者:翁文娟 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范战朋.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课程标准研究[J].才智,2014(5).

[2]董常亮,周斌.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广西教育,2013(39).

[3]张蕾.高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