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7:13:54

作文教育

作文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人文教育;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措施

对于小学教育来说,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以及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水平。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如果想将人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之中,需要的不只是对学生有足够的人文关怀,还要将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人文思想传授给学生。因此,在人文化的教学视角之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做更多尝试,完善自身的教育手段,理解人文精神,使学生在进行作文学习时体会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

一、在情感写作之中融入人文精神

对于小学作文而言,其优秀的判定标准有两个,一是要内容真实、生活化,二是要有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若一篇文章能满足以上两点,那么这篇文章就可以说的上是小学模范作文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的作文更具真情实感,同时,教师要教学学生进行作文写作时写出自己的真实事迹,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以保证在作文中学生能融入自己的情感。小学生思想单纯简单,比较容易引导出学生的真实感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以生活中的片段为主题,创作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例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布置一篇主题为“我爱我的班级”的作文,让学生感受到融入班集体的重要意义。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班级将会陪伴其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学生认识到班级的意义十分重要。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的感情,有效地帮助学生融入班集体。学生在作文中表达与同学相处时的快乐、对教师的感激以及集体相处的感受,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情感,具有较高的人文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更能体会班级中的情谊,同时也可以表达出对教师的情感,增加班级凝聚力,感受到人文主义精神。

二、在多媒体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对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而言,积极进行多媒体教学实践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拓宽学生写作思路的有效策略。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作文写作。此外,多媒体教学的多样性也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多媒体教学具有多种模板,给小学生提供更多更具体的作文素材,能够有效锻炼小学生的思维以及想象能力。多媒体教学展示给小学生更加真实具体的作文情境,方便了学生的写作。例如,教师在布置一些景象类题材的作文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相关景象的图片以及视频,再现场景,使学生对要写的作文主题有一个集中的观察。如教师在布置“四季”题材的作文时,就需要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四季的不同与特点。小学生对于一年四季的特点与差异有一定的理解但还不够清晰,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四季。同时,教师还可以对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国家的四季进行展示,拓宽学生视野,同时也让学生的写作思路更加宽阔。

三、在日常写作中融入人文精神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作文写作要联系实际,而小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平淡的,如果学生觉得生活实际中没有教师要求的题材,就会开始编造故事,甚至开始抄袭作文书上的事迹,这样无法使学生在进行作文创作时融入自身情感,自然也不能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帮助学生养成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习惯,使学生能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事迹,感受生活中的情感,体会人文精神。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传授之后也可以留给学生分析讨论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写作灵感。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看望老人、参观烈士陵园以及参与义务劳动,丰富学生生活经历,使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更容易找到素材。在带领学生进行活动之后,教师鼓励他们进行讨论,使他们认识到这次活动的意义,并将其写成作文,学生有了这些经历,可以提升人文素质,同时增加人文关怀。

作文教育范文篇2

“品德教育”即道德教育。学生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风尚与社会舆论的影响熏陶下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关键还是要在提高认识、诱发情感的基础上指导行为,使学生的道德意识外化为道德行为。

二、明确“品德教育”对象

品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园丁,不但要善于发现并勤于铲除学生心灵里的杂草,更要善于、乐于雕饰学生的心灵。如何发掘每一个孩子蕴藏着的无限的潜在创造力,使他们成为创造之人呢?作为教师应注意并选择每一个“创造之地”,把握好每一个“创造之时”来造就每一个“创造之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发现学生心灵园里滋生的杂草,寻找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良好机会。

三、寓品德教育于作文教学中

语文学科是最靠近生活的学科之一,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把品德教育融入语文课堂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四种方式呈现品德教育:开放化,如结论的开发、品德知识本身的开放、思考问题的思路和视角的开放等;情境化,要求品德知识呈现的情景应真实、自然、贴近学生生活、情景方式多样化,如模拟情景、体验情景、道德两难情境等;过程化,品德知识的呈现由提供结论变为引导学生思考,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体验、分析、辨识等方式,自主得出结论;动态化,品德知识点的呈现要与活动融为一体,把独白式的知识变为对话式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最好的形式便是在作文上。以一次作文训练为例,我曾经特地布置了一次作文《我想对您说》,结果,让人目瞪口呆:在我所带的两个班级中,大约有六分之一的同学在那次作文中直接或者间接流露出对父母、亲人的不理解、怨恨甚至讨厌之情。有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那天上课到一半,我忽然发现爸爸正站在我们班的窗口外张望着班里面。他给我送来了一件较厚的外套。可是,他那寒酸样让我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来。”有位同学写道:“我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我有我的主意,有我的自尊。可我的母亲总是像小学那样爱管闲事,经常打电话给我的老师问这问那,还经常跑到学校来找我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了解我的情况,难道她不知道她这样做很烦人吗?”有位同学这样写:“段考结束,我们要开家长会,我让父亲不要来参加了,没什么好参加的。但是,那天我的父亲还是来了,我永远记得他头戴草帽,衣衫褴褛,穿着一双破凉鞋,形如乞丐。当同学们知道这是我父亲时,我感觉大家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真恨不得马上钻到地底下去。”如此多的学生在一次作文中流露出如此不健康的、有失品德的思想,是我从教这些年来第一次发现。看到这些文字,我内心发寒,想想这些孩子的不孝,我有大骂他们一顿的冲动。经过一番的思虑,我最终还是控制了自己,不记得曾经在哪看过这样的一段话:“教育应该是一种交流,是一种感动,是一种获得提高与完善的过程;教师应该使学生心灵的荒漠变成‘绿洲’。”今天,我面对的这一群十二三岁的少年,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对于他们,引导、感动才是上策。于是,我利用这次的作文讲评课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品德教育,在学生重新交上来的作文及后面写的作文中,字里行间,我看到同学们已经洗涤了心灵的污秽,用圣洁之铲除掉了心灵的杂草,高尚之德已潜滋以长。摩罗说:“心灵因为细腻而伟大,生命因为关怀而多情。理性的顿悟,灵魂的升发,需要理解;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需要宽容;情趣,往往在理解的天空里绽放欢颜;创意,也每每在宽容的氛围中翩然而至。”我想,作为教师,我们应深谙此道理。努力做一个“心灵细腻而伟大”的人;努力与孩子们亲近;努力让孩子们在我们的引导中,得到“理性的顿悟,灵魂的升发”,让他们“在理解的天空里绽放欢颜”,让他们的创意“在宽容的氛围中翩然而至”。

孩子毕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误入黑暗。但正如柏拉图所说,亮光在我们身后,生命期待着我们蓦然回首。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孩子们从黑暗中回首,他们依然可以走进阳光灿烂的境地。这样的回首,是品德的回首,品德教育是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人有自己的梦想,人人喜欢看风景,人人可以成为风景,人人应该创造风景。只要每一位教师努力去创造风景,那么每一个学生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作文教育范文篇3

作文评价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作文评价时进行思想教育也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效的方法,而且覆盖全体学生。同时,同学之间可以互相监督。我在练写《我的爷爷》或《我的奶奶》一文时,通过批改发现了一些思想性的问题。于是,我在评讲作文时说:“各位同学,你们爱你们的爷爷奶奶吗?爱你们的爷爷奶奶的请举手。”全班同学都举了手。我接着问:“为什么爱他们啊?”同学们有的说:“我爷爷奶奶跟我住一起的,他们为我洗衣烧饭。”“我奶奶带我逛超市买我要的东西”“我爷爷奶奶在乡下种田,很勤劳,他们上城来总是带许多农产品,比如草鸡蛋。”“我奶奶还给我零花钱。”我说:“即使他们什么都没做,但他们是你爸爸的父亲和母亲,是我们的亲人,我们也爱他们,对不对?”学生齐声说:“对!”我接着说:“可是我们同学当中有些人却把爷爷的外貌写的很丑,奶奶的样子描写的很难看,表现出对爷爷奶奶的厌恶。事例也是说爷爷奶奶的脏,迟钝和落后的。你的爷爷奶奶真的就是你写的那样吗?即使真的那样你怎么忍心把爱你的,你也爱的爷爷奶奶的缺点写出来呢?你怎么就没有用一双爱的眼睛去发现他们的美,去发现他们的好呢?是不是有些对不起他们呀?现在给你们机会,把你们爷爷奶奶的坏话改掉,再写写他们的好。”学生们都动笔了。学生们修改的句子时就有了“我爷爷皮肤比较黑,也比较粗糙,那是因为长年在田里劳动,风吹日晒造成的。爷爷带给我们的米是那么晶莹剔透,草鸡蛋是那么光滑圆润,就像他关爱我们的心。”“奶奶虽然满脸皱纹了,但慈祥的她笑起来像盛开的菊花。”“我奶奶对自己可小气了,但给我零花钱时却从来没有小气过。”针对《快乐的一天》,我这样评价:“老师不怎么欣赏快乐的一天是过生日时,同学送礼物,开生日派对,吃喝玩乐。老师很欣赏快乐的一天里学会了某项技能,帮助别人,做家务,甚至是参观风景名胜。同学们说说这是为什么?”学生们通过我的作文评价意识到快乐不能仅仅是吃喝玩乐,要有意义,要有生活品位。这样的作文评讲从思想教育入手,教育学生追真向善,热爱生活,感恩亲人,提高生活品位,提升思想境界。有了健康向上的思想何愁没有好思想的文章呢。

二、面谈交流进行个别思想教育

在批阅作文时如果发现一些个性的思想问题,或者某些学生的思想问题不适宜在全班交流教育时,这时就应该进行个别交流谈心,引导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积极向上的思想。班上有一名学生在作文中反映家庭中父母经常吵架,表达出对父母的不满。我向学生了解情况,告诉他做大人也有做大人的难处,孩子要理解父母。父母吵架,做孩子的要从中调解,做家庭和谐的催化剂,而不应该疏远讨厌父母。同时,我也打电话与其家长联系,告诉他们孩子的心声,劝他们为了孩子,夫妻间彼此忍让一些。这样的情况我遇到好几个,都做了耐心教育,妥善处理。用爱心教育学生,用爱心感动家长,让孩子理解父母,关爱父母,同时得到更多的家庭的温暖。再次批阅这些孩子的作文,多了份理解、宽容,也多了份快乐。

三、作文批语中渗透思想教育

作文教育范文篇4

1924年,叶老在《作文论》中指出:“作文上的求诚实含着以下的意思: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虚伪、浮夸、玩戏,都是于诚字正相反对的。”(《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99~300页。)这里所说的“诚恳”、“严肃”的“态度”,其实质是做人的品德问题;所说的“原料”的“真实”、“深厚”也就是文章内容上的“求诚”。显然,叶老按照“求诚”的要求,把做人与作文联系在一起。1962年,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明确提出“为文”“立诚最为贵”。1962年12月28日,叶老在《答林井然信》中对早期“求诚”的观点进一步发展完善,对“立诚最为贵”作如下解释:“承询‘立诚最为贵’一语。此语自‘修辞立其诚’来,无非‘言之有物’‘言之由衷’之意。而品德修养,实际锻炼,亦复包蕴在内。苟德之不修,实之不讲,虽自以为‘有物’,自以为‘由衷’,犹未‘诚’也。”这个解释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给文章的“立诚”下定义;第二是说文章的“立诚”应包括品德的“立诚”在内;第三是说品德的“立诚”决定着文章的“立诚”。不难看出,叶老把“立诚”作为人格修养和文章的完善统一的理想境界,阐明了做人与作文的关系。叶老的这个观点,在1981年8月26日《答章熊信》中再一次作了阐述:“话与文都不是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分的话,写几分的文。只会打折扣,不会超过增多。所以说或写似技能而非技能,实际是其人的表现,一封信如此,一部小说一首诗也如此。”(《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551、300页。)综观叶老从早期到晚年的“立诚”主张,其内容、观点完全是一致的。可以说“立诚”贯穿叶老作文教育思想的始终,是叶老作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既然“立诚”是中学生乃至社会一般成员写作的理想境界,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呢?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以为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教育学生把精神“立诚”放在首位

叶老强调,作文要“立诚”先要做人“立诚”。他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用的,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551、300页。)这里所说的“源头”即生活的充实、精神的纯粹和人格的高尚。他用司马迁和杜甫的例子说明这一点:“我们欢喜读司马迁的文,认他是大文家,而他所以致此,全由于修业、游历以及伟大的志操。我们欢喜咏杜甫的诗,称他是大诗家,而他所以致此,全由于热烈的同情与高尚的人格。假若要找反面的例,要找一个生活空虚的真的文家,我们只好说无能了。”(《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00、504页。)这两个例子精辟地说明了在写作活动中人格因素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叶老曾建议,各种论写作的书都应该写一段“做人论”,非此不足以引起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叶老认为,指导中学生写作也必须从“立诚”出发,把“做人”与“作文”很好地统一起来。叶老谆谆告诫教师,指导学生作文不能只着眼于技能,必须时时顾及学生“其人”这个整体,把精神“立诚”放在首位,重视对学生志操的陶冶,训练思想,培养感情,锻炼观察。教师训练学生作文能力,首先应该着重在这些方面。倘若他们养成了“诚实”的品德,思想方法是正确的,思维日渐缜密完善,情感日渐丰富纯真,观察也日益敏锐周到,他们的作文就不难做到理真、情切、意达,自然会写出“立诚”的佳作。如果教师指导作文专务形式技巧,让学生在各种优秀作文选和应考练习册中寻找秘方诀窍;在作文评讲修改上只把眼光盯在字句雕琢、表达方式上,这就本末倒置了。其结果是终其身而不能达到理真、情切、意达的目的,与作文“立诚”的目标相去甚远。

二、引导学生树立“有所为而作”的态度

就写作而言,中学生乃至社会一般成员写出言之无物、言不由衷文章的病根,除了人格修养不够以外,主要是缺乏“有所为而作”的写作意识。

1964年1月4日叶老在《答宋育瞳信》中指出:“我谓实际作文,皆有所为而发,如作书信,草报告,写总结,乃至因事陈其所见,对敌斥其谬妄,言各有的,辞不徒作。”(《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00、504页。)叶老的“有所为而发”“言各有的,辞不徒作”的写作目的是与作文的“立诚”紧密关联的。试想,作者在动笔之前,想着读者的需要,想着文章所要发挥的社会效用,就不会写出那些言之无物、言不由衷的文字去浪费别人的时间。这样,写总结,一定要指出过去工作的经验教训和今后的改进方向;写通讯则努力使广大群众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提高群众的觉悟;写广告就为着给消费者介绍某种商品的性能和优点,以扩大销路。当然,学生练习作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这是与实际写作不同的地方。但仅仅从为了提高写作能力这一点出发,这种练习也应该是“有所为而作”。朱自清说过,这种练习也是一种应用,不过是应用于假想的读者。

考察当前的作文教学,不少教师忽视“有所为而作”的问题。相反,“为应考而作”倒是非常流行的。教师为应考而教,学生为应考而练,把作文训练的目标盯在应考上,过多地注重文章的形式和表达技巧,而忽视对学生的精神训练和对生活认识能力的培养,忽视作文内容是否有感而发,是否发挥了语言的交际功能。这样必然把作文教学引向应考模式的训练,引向形式主义的死胡同。叶老告诫我们:“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要提倡有所为而作。”(《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第103页。)

说到“有所为而作”,自然要涉及作文命题。好的命题,可以诱发学生产生“有所为”的意识,反之,学生会觉得“无所为”。叶老强调语文教师要明白一个道理:实际写作是先有材料,后定题目;学生作文是先有题目,后找材料。这是学生作文与实际写作“不一致”的地方。但是为了便于教学,命题作文又是需要采用的一种形式。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对此,教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否则,作文命题是无法进行改革的。叶老认为,作文命题应注意两点:一是命题必须是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事情,同时又是他们想言而未曾言的事情,能诱发表达的欲望;二是命题本身要显示写作意图,学生通过审题能充分认识到写作的目的性。叶老的这些观点启迪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写作心理的研究,重视作文命题科学性的探索,以便使作文训练的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去体验、感悟生活中离不开写作,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引导他们树立“有所为而作”的态度。

三、启发学生走向“生活充实的路”

叶老指出,“求诚”的文章来自生活的充实,“所以我们只须自问,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在向着求充实的路上?”“要使生活向着求充实的路,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与培养感情。”(《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01、304页。)如何训练思想、培养感情呢?叶老认为,训练思想的途径和方法是热爱生活、深入生活,广泛地接触外物,运用观察力,在观察中认识、思索,不断积累生活的经验,使思想日益成熟,具有判断是非、辨别美丑、评价生活的思辨能力。说到培养感情,叶老指出:“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生活永远涵濡于情感之中,就觉这生活永远是充实的。”(《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01、304页。)他还告诫我们,不应当用“淡漠”、“消极”的情感去对待生活,否则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01、304页。)叶老的这些见解十分深刻。第一,他把指导学生作文的着眼点放在做人上,强调不断引导学生向着生活充实的路走去,除此没有别的可靠方法。第二,他把指导写作的着力点放在扩大学生的生活积累上,强调重视对学生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第三,他告诫我们不要用消极、冷漠的情感对待生活,而要在充实的生活中培养健康、美好的情感。这样,才会写出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的文字。

然而,目前不少教师的作文指导总是把着眼点放在写作技巧和方法上,不惜花时间训练这种做法那种做法,而忽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培养,结果使我们的学生在许多社会现象面前缺乏独立的认识能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指导的一大误区。把学生引向生活充实的路,不仅是作文指导的需要,而且是学生学会做人的终生需要,在这个问题上引导好学生,语文教师是责无旁贷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叶老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譬如坐得正,立得正,从生理学看来,是有益于健康的。但是决不能到了要坐要立的时候再来想坐立的姿势应该怎样。必须养成坐得正立得正的习惯,连生理学什么的也绝不想起,这才可以终生受用。叶老的话告诉我们,养成习惯要从平时抓起,训练有素,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方能终生受益。叶老还多次强调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的重要性。1973年他在《答李业文的信》中指出:“当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不是马马虎虎,粗枝大叶)看书读书的好习惯。写东西也一样,不论写个纸条,写封信,写一篇墙报的文章,都要正确、老实、实事求是,不瞎说,不乱说,不糊里糊涂地说。看书读书写东西都是要干一辈子的事儿,养成了好习惯,不仅是个人的益处,对于社会生活和各项工作也大有益处。”(《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521页。)从叶老的这些论述中不难看出,文章要写得像个样子,还在于平时养成“立诚”表达的好习惯。平时没有“正确、老实、实事求是”的写作习惯,是决然写不出好文章的。

作文教育范文篇5

1924年,叶老在《作文论》中指出:“作文上的求诚实含着以下的意思: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虚伪、浮夸、玩戏,都是于诚字正相反对的。”(《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99~300页。)这里所说的“诚恳”、“严肃”的“态度”,其实质是做人的品德问题;所说的“原料”的“真实”、“深厚”也就是文章内容上的“求诚”。显然,叶老按照“求诚”的要求,把做人与作文联系在一起。1962年,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明确提出“为文”“立诚最为贵”。1962年12月28日,叶老在《答林井然信》中对早期“求诚”的观点进一步发展完善,对“立诚最为贵”作如下解释:“承询‘立诚最为贵’一语。此语自‘修辞立其诚’来,无非‘言之有物’‘言之由衷’之意。而品德修养,实际锻炼,亦复包蕴在内。苟德之不修,实之不讲,虽自以为‘有物’,自以为‘由衷’,犹未‘诚’也。”这个解释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给文章的“立诚”下定义;第二是说文章的“立诚”应包括品德的“立诚”在内;第三是说品德的“立诚”决定着文章的“立诚”。不难看出,叶老把“立诚”作为人格修养和文章的完善统一的理想境界,阐明了做人与作文的关系。叶老的这个观点,在1981年8月26日《答章熊信》中再一次作了阐述:“话与文都不是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分的话,写几分的文。只会打折扣,不会超过增多。所以说或写似技能而非技能,实际是其人的表现,一封信如此,一部小说一首诗也如此。”(《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551、300页。)综观叶老从早期到晚年的“立诚”主张,其内容、观点完全是一致的。可以说“立诚”贯穿叶老作文教育思想的始终,是叶老作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既然“立诚”是中学生乃至社会一般成员写作的理想境界,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呢?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以为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教育学生把精神“立诚”放在首位

叶老强调,作文要“立诚”先要做人“立诚”。他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用的,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551、300页。)这里所说的“源头”即生活的充实、精神的纯粹和人格的高尚。他用司马迁和杜甫的例子说明这一点:“我们欢喜读司马迁的文,认他是大文家,而他所以致此,全由于修业、游历以及伟大的志操。我们欢喜咏杜甫的诗,称他是大诗家,而他所以致此,全由于热烈的同情与高尚的人格。假若要找反面的例,要找一个生活空虚的真的文家,我们只好说无能了。”(《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00、504页。)这两个例子精辟地说明了在写作活动中人格因素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叶老曾建议,各种论写作的书都应该写一段“做人论”,非此不足以引起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叶老认为,指导中学生写作也必须从“立诚”出发,把“做人”与“作文”很好地统一起来。叶老谆谆告诫教师,指导学生作文不能只着眼于技能,必须时时顾及学生“其人”这个整体,把精神“立诚”放在首位,重视对学生志操的陶冶,训练思想,培养感情,锻炼观察。教师训练学生作文能力,首先应该着重在这些方面。倘若他们养成了“诚实”的品德,思想方法是正确的,思维日渐缜密完善,情感日渐丰富纯真,观察也日益敏锐周到,他们的作文就不难做到理真、情切、意达,自然会写出“立诚”的佳作。如果教师指导作文专务形式技巧,让学生在各种优秀作文选和应考练习册中寻找秘方诀窍;在作文评讲修改上只把眼光盯在字句雕琢、表达方式上,这就本末倒置了。其结果是终其身而不能达到理真、情切、意达的目的,与作文“立诚”的目标相去甚远。

二、引导学生树立“有所为而作”的态度

就写作而言,中学生乃至社会一般成员写出言之无物、言不由衷文章的病根,除了人格修养不够以外,主要是缺乏“有所为而作”的写作意识。

1964年1月4日叶老在《答宋育瞳信》中指出:“我谓实际作文,皆有所为而发,如作书信,草报告,写总结,乃至因事陈其所见,对敌斥其谬妄,言各有的,辞不徒作。”(《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00、504页。)叶老的“有所为而发”“言各有的,辞不徒作”的写作目的是与作文的“立诚”紧密关联的。试想,作者在动笔之前,想着读者的需要,想着文章所要发挥的社会效用,就不会写出那些言之无物、言不由衷的文字去浪费别人的时间。这样,写总结,一定要指出过去工作的经验教训和今后的改进方向;写通讯则努力使广大群众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提高群众的觉悟;写广告就为着给消费者介绍某种商品的性能和优点,以扩大销路。当然,学生练习作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这是与实际写作不同的地方。但仅仅从为了提高写作能力这一点出发,这种练习也应该是“有所为而作”。朱自清说过,这种练习也是一种应用,不过是应用于假想的读者。

考察当前的作文教学,不少教师忽视“有所为而作”的问题。相反,“为应考而作”倒是非常流行的。教师为应考而教,学生为应考而练,把作文训练的目标盯在应考上,过多地注重文章的形式和表达技巧,而忽视对学生的精神训练和对生活认识能力的培养,忽视作文内容是否有感而发,是否发挥了语言的交际功能。这样必然把作文教学引向应考模式的训练,引向形式主义的死胡同。叶老告诫我们:“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要提倡有所为而作。”(《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第103页。)

说到“有所为而作”,自然要涉及作文命题。好的命题,可以诱发学生产生“有所为”的意识,反之,学生会觉得“无所为”。叶老强调语文教师要明白一个道理:实际写作是先有材料,后定题目;学生作文是先有题目,后找材料。这是学生作文与实际写作“不一致”的地方。但是为了便于教学,命题作文又是需要采用的一种形式。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对此,教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否则,作文命题是无法进行改革的。叶老认为,作文命题应注意两点:一是命题必须是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事情,同时又是他们想言而未曾言的事情,能诱发表达的欲望;二是命题本身要显示写作意图,学生通过审题能充分认识到写作的目的性。叶老的这些观点启迪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写作心理的研究,重视作文命题科学性的探索,以便使作文训练的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去体验、感悟生活中离不开写作,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引导他们树立“有所为而作”的态度。

三、启发学生走向“生活充实的路”

叶老指出,“求诚”的文章来自生活的充实,“所以我们只须自问,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在向着求充实的路上?”“要使生活向着求充实的路,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与培养感情。”(《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01、304页。)如何训练思想、培养感情呢?叶老认为,训练思想的途径和方法是热爱生活、深入生活,广泛地接触外物,运用观察力,在观察中认识、思索,不断积累生活的经验,使思想日益成熟,具有判断是非、辨别美丑、评价生活的思辨能力。说到培养感情,叶老指出:“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生活永远涵濡于情感之中,就觉这生活永远是充实的。”(《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01、304页。)他还告诫我们,不应当用“淡漠”、“消极”的情感去对待生活,否则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01、304页。)叶老的这些见解十分深刻。第一,他把指导学生作文的着眼点放在做人上,强调不断引导学生向着生活充实的路走去,除此没有别的可靠方法。第二,他把指导写作的着力点放在扩大学生的生活积累上,强调重视对学生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第三,他告诫我们不要用消极、冷漠的情感对待生活,而要在充实的生活中培养健康、美好的情感。这样,才会写出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的文字。

然而,目前不少教师的作文指导总是把着眼点放在写作技巧和方法上,不惜花时间训练这种做法那种做法,而忽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培养,结果使我们的学生在许多社会现象面前缺乏独立的认识能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指导的一大误区。把学生引向生活充实的路,不仅是作文指导的需要,而且是学生学会做人的终生需要,在这个问题上引导好学生,语文教师是责无旁贷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叶老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譬如坐得正,立得正,从生理学看来,是有益于健康的。但是决不能到了要坐要立的时候再来想坐立的姿势应该怎样。必须养成坐得正立得正的习惯,连生理学什么的也绝不想起,这才可以终生受用。叶老的话告诉我们,养成习惯要从平时抓起,训练有素,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方能终生受益。叶老还多次强调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的重要性。1973年他在《答李业文的信》中指出:“当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不是马马虎虎,粗枝大叶)看书读书的好习惯。写东西也一样,不论写个纸条,写封信,写一篇墙报的文章,都要正确、老实、实事求是,不瞎说,不乱说,不糊里糊涂地说。看书读书写东西都是要干一辈子的事儿,养成了好习惯,不仅是个人的益处,对于社会生活和各项工作也大有益处。”(《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521页。)从叶老的这些论述中不难看出,文章要写得像个样子,还在于平时养成“立诚”表达的好习惯。平时没有“正确、老实、实事求是”的写作习惯,是决然写不出好文章的。

作文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引导积累合作自主强化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脚步越迈越快,由城市向农村推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9条具体的目标,这些目标有广度、有深度,值得语文教师认真学习并付诸教学实践。但长期以来学生的作文水平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梯度”。到了高三,对于作文教学,不得不绞尽脑汁,有个良策才好。在这种情形下,我提出“引导·积累——合作·自主——强化·发展”的高三作文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时间安排上有相对明显的两个阶段,“引导·积累”和“合作·自主”是同步进行的,以“引导·积累”为主,以“合作·自主”为辅,但“自主”是目的。所以“引导·积累”和“合作·自主”是第一阶段,这阶段安排在高三上学期;第二个阶段是“强化·积累”,安排在高三下学期。这种模式集中体现《新课标》的目标要求,旨在“立人”,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与“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循序渐进”、“教学相长”等教学原则紧密相结合。

“引导·积累——合作·自主——强化·发展”作文教学模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和特点。

一、引导的积极性、正确性,积累的广泛性、系统性

“先生引入门,修行在各人”,因为写作基础薄弱,写作习惯不好等原因,到了高三总复习时,最为困惑的是如何搞好高三作文模块的系统复习。我认为首先在引导、积累,针对学生狭小的“三点一线”的生活圈子,引导他们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源头活水”上做积累;针对学生“血气方刚”的情感特点,引导他们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在作文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以及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发展创造性思维上积累;针对学生平时语言单调、枯燥并夹杂方言的情况,引导他们多说,并用普通话对话、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主张,达到听说能力和词汇量、语言正确、流利表达的积累;针对学生平时忽略清晰、工整书写,引导他们养成正确、清晰、工整地书写;等等。我主要采用的是每天一文言短文引导积累法。

教师准备100篇文言短文,装订成册。这些文言短文都应具有深刻的寓意,都能引发学生在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感受和思考,对他们合乎科学理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如:《穿井得人》、《孟母教子》、《华歆王朗》、《社鼠》、《疑似》、《鲁人身善织屦》、《嗟来之食》、《蜀犬吠日》、《顾荣施炙》、《车厢坦腹》、《河中石兽》、《北人学没》、《心不在马》、《生木造屋》、《千金买首》、《陶母责子》、《曲高和寡》等等。

以下摘录2篇小短文为例并做简要分析。

1.《孟母教子》: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韩诗外传》

这篇小短文的重点语句有:“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明不欺也”。短文的引出一个“诚信”的话题。

2.《华歆王朗》:华歆、王朗俱乘船,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世说新语》

这篇小短文能引出同学们关于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的讨论,就如“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各有各的价值标准。

利用课堂前5—10分钟,提问全体学生或个别学生诵读、翻译重点语句,教师加以简要点评、补充。在每则短文的寓意或中心的挖掘上提倡集思广益、引古喻今,并以之为话题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作为写作的素材。

二、合作的情感性、及时性,自主的宽容性、理智性

新课程强调教学相长和师生共同发展。通过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在“表达与交流”目标所要求的各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的量的积累。但这种短时间的大量话题积累确实有“囫囵吞枣”之嫌。怎么办呢?这要教师勤于批改,投入热情,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话匣子打开了,就不再拘束,很多同学会针对文言短文中所寄寓的深意、教师布置的话题、社会上热点进行挖掘并抒写出来。教师持着师生共同合作的态度,互动交流,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让学生由“要我写”到“我要写”再到“我能写”。比如,在《假如性格可以改变》话题作文中,有很多同学认为假如性格可以改变,那么大家的都是一样的完美。当然,教师也应重视、考虑学生的见解,就象同学们说的“假如性格可以改变,那么世界就不再精彩”。按照情理分析,确实是这样,但这是写作可以适当地对生活进行想象和夸张。假如高考真的出现此类题目,你不写,那“十年寒窗”就付之东流。这正是反映出“表达与交流”的总要求之一——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到了“我能写”的阶段,教师的角色也由“引路人”演变为“旁观者”。对每天一文言短文,教师不再评头论足了,完全由学生掌握课堂前10分钟,让学生内部展开“批斗”,最终达成共识。这样既科学合理,又合乎学生的心理感受;既达到相互交流又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感;既锻炼了口头表达又促进思想的成熟、稳定。这种方法最能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在第一阶段开始时,主要由我个人去点评每一则短文,个别同学持有异议。现在由他们同学间展开讨论,最终是少数服从多数,得到集体性的观点。对于个别性的看法、意见,有创新的要予以大力推荐和赞赏;对于不大正确的,我们持着“允许学生犯错误,但下不为例”的原则予以纠正,让他们“吃一堑、长一智”。

三、强化的时间性、科学性,发展的鼓励性、体验性

作文教育范文篇7

一、开放学生思维

语文教学由于受到种种局限,一直以来变化不大:从写人到记事,从游览到抒情,无非是那么几种格式,几个题目,有些甚至陈旧到三年级用过,四年级又见,到了五年级换个模样又出来的地步,不但学生厌了,连批阅的老师也麻木了。我们班上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但凡记人皆是‘我的表弟’,只要记事就为‘一场乒乓球”’,文字倒是越来越娴熟,什么新意也没有。

“文者,明道也;文者,表情也”,文章的目的不同,其风格、体裁也会相应的不同,现在写作的目的却背离了作文的原意,让孩子为文而文,使写作成为学生的负担,成为他们丢之不去的包袱,这包袱甚至会一直跟他到高中,也就难怪学生越写越反感了。可想而知,这种心情下写出来的文章只能是应付差事,既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阻碍了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

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就要改变我们写作的目的,实现“我手写我心”,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只要写得真、写得实、写得发乎情止乎礼,就没有什么不可说、不可写的。韩寒的《三重门》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他为什么能够风靡一时,只是因为它出自一个孩子的内心,我相信这决不是教师给个题目,讲篇范文就能教出来的。每个学生内心都有一块明镜,映照着生活的喜怒哀乐,只要他们把这块镜子摆出来,就是一篇绝佳的文章。

因此,我取消了但在作文课上写作文的要求,取消了一周一篇作文的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把文章放在平时,有所感就有所记,有所触便有所写,真正把写作变成学生心灵的抒发。在作文课上,我只是将他们平日的作文讲评一下,点明优劣,再让写作者讲讲当时内心的体验,让其他人触类旁通,激发写作欲望。

学生的天赋是无限的,潜力是无穷的,那就象一座巨大的火山,不是靠教师去挖掘,而是要让他们自然喷发。

二、开放教师评价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爱好不同,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必定也各有不同,有的侧重抒情,有的侧重叙事,有的擅长写景,有的擅长状物,有的以幽默为主,有的却满含深情,有的通篇俱佳偶有瑕疵,有的满目狼籍一点闪光..我们常常习惯把那种有情的文章成为真实的好文章,对那种胡编一通的文章不屑一顾,其实这本身就是作文评价的误区,而正是这种误区扼杀一代代创作天才。

看过学生一篇关于写朋友的文章,他的朋友既不是他的同学,也不是他的邻居,甚至不是他身边的任何一个人,而是天上的云,他写了在他失意时,云朵千变万化逗他开心;得意时,云朵轻舞飘荡与他同乐,受父母责怪时,与云彩诉心事,被同学欺负时,向云彩说委屈,真真实实的写出了一个缺少朋友,缺少亲情的学生的内心,但是只因为作文要求中有“真实的描写你生活中一个人”的标准,他的文章仅仅得了60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评价上的失误,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作文教学的保守。

其实教师的评价也应该趋于开放,要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确定不同的中心;或者同一中心,从不同的方面去选择不同的题材,力求选材新颖、与众不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主的选择内容、真实的反映内心。教师评价时要看到学生的每一处闪光点,并且加以引导,真正做到学生的文章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如同刚才写朋友一样:让孩子们可以写同龄人,可以写长辈,可以写景物,可以写动物,只要能带给他朋友般的温情,分享他失意与得意的都应该算朋友。教师在评价时要从其优势人手,以赞扬为主,把这点星星之火点燃。

三、开放师生交流

学生的写作与教师的评价之后,难免会造成良莠不齐的现象,有时还可能使一些学生的文章定型化,没有了发展的目标,所以相应的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也必须有所发展,有让写作变成心灵与心灵的交汇,感情与感情的碰撞。以前,我们是学生写,教师讲,而现在我们应该教师讲学生也讲;学生写,教师也写,真正使文章变成师生间的交流渠道。

作文教育范文篇8

首先要以学生的情感兴趣为主。孩子们思维活跃,敢想敢做,富于创造精神和表现欲望。所以在初学写作的时候,我们不要给他们规定太多的内容、框架,最好放开手,鼓励孩子自己去写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不论写多写少,只要能表述出他想说的意思就给予肯定,以此培养写作的兴趣,树立写作的信心。

其次,我们要注意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写作的方法,如观察顺序、构段形式、描述方法等,并适时进行小练笔,这样对于提高写作的技巧是很有帮助的。

另外,我们的作文指导除了教材中有计划的系列习作外,也可以根据孩子所处的环境,经历的事情随机展开,引导学生进行即兴作文的训练,因为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在突发事件中,学生会有感而发,这样表达得更真实。例如一次正在上课时,外面忽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孩子们的注意力很快就聚集到了窗外,于是我索性改变一下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雷、电、风、雨,孩子们的兴趣极其高涨。在交流所见、所闻、所感时,谈得十分生动,很自然得就用上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这时再让他们写这第一场雨,结果孩子们写得很不错。

作文教育范文篇9

一、课外阅读与说话能力训练结合,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写作冲动,产生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笔者认为,应首先抓课外阅读与说话能力训练,并使二者紧密结合。

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鼓励师生在不加重负担的前提下自愿订阅或借阅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同时,还应解决好阅读课外读物的方法和时间问题,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读。教师根据需要可以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学生或在课堂上阅读,或去图书馆阅读。

在此基础上,寻求与“说”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利用当天语文课的前五分钟,分两人一组,每人讲两分钟。要求每人认真对待自己的两分钟,讲话力求生动形象,吸引人。讲话题目自拟,内容自定,可以是一段新闻、一段名言、一个成语故事、一件身边的事等等。讲话完毕,互评优劣。这样,每学期每人可讲五至六次。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会由开始的朗读摘抄的材料,发展到后来的抽签即席演讲,说话就会由短变长,语言也相应会由干瘪无味变得形象生动。同时,这一活动的开展,又会使学生自觉地利用课余时间读有益的课外书籍,收到了读促说、说促读的双向效果,写作的源头活水就来了,写作的兴趣便自然产生了。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

作文教育范文篇10

一、自主拟题,奋笔疾书

我遇到过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在写命题作文时唉声叹气,冥思苦想,而平时写的日记却妙趣横生,异彩纷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命题作文是老师出题学生写,题目太大太空洞,使学生产生了“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命题作文是要“我”写,让学生缺乏兴趣,而写日记则是“我”要写,学生乐意,主动性强。为了提高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我想,应该把命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让学生自主拟题,我们可以先搞活动,再布置作文,让学生有东西可写。在三年级的一次习作课上,我就先让学生在家中学烧一道菜,然后在教室里举行“快乐的品尝会”活动。活动过后,让学生自拟题,自由写作。一会儿,学生们个个奋笔疾书,一个个耐人寻味的题目跃然纸上:《温馨时刻五分钟》《美味大世界》《馋嘴猫比赛》《免费大餐》……孩子们从一个个独特的视角写下了他们亲自经历过的事情。他们的作文不仅题目新颖有创意,文章的内容也让人眼前一亮。

二、直抒胸意,广开言路

用心观察每一个孩子你就会发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似乎都有自己的妙言趣语,可遗憾的是,孩子们在写作文时却常常是众口一词,缺少创意和个性,从中感觉不到他们对生活独特的感悟和活泼灿烂的天性。《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习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为此,让学生在写作文时能直抒胸臆,把自己的感悟和个性写出来,是老师们在作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应该能做到的事。我经常用鼓励来“奖赏”学生的创意,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如,当孩子说出“我想……”“我认为……”这样有创意的话时,我就用“这是你的”“这是你的独立创造”等话语来鼓励。学生们受到鼓励后写作文时越来越用心,文笔也越来越好。如学生傅强的习作中这样写道:“正当我们玩得高兴时,我不小心踩到了何为的凉鞋,它那又破又旧的鞋被我这么一踩,‘面部’全被掀掉了。突然,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像一只发怒的豹子,大声吼道:‘你眼睛瞎了,看我怎么收拾你。’随即还给了我一个响亮的耳光。当时,我被打得眼冒金星,但只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字:‘我……我不是故意的……’但转念一想:毕竟是我自己干了坏事,谁叫我不小心呢!还是忍气吞声,认倒霉罢了……”读完这段,我们可以发现,傅强把与同学的这个小摩擦写得活灵活现。由此可见,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点鼓励,让学生能大胆说话,让他们养成创意表达的习惯,他们在写作文时就不会无话可说。

三、贴近实际,畅所欲言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同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为从根本上解决作文教学难题找到了一条出路。我就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例子,并很好地把它们运用到了作文教学中。如有一天,我发现一个学生把一个咬了一口的包子扔进了垃圾箱,于是即兴设计了一个写作练习。在二年级的作文课上,我严肃地对学生们说:“今天,我发现一位学生把一个只吃了一口的包子扔进了垃圾箱。你们说这事应该如何处理?倘若被你碰到了,你打算怎么办呢?”顿时,学生们在下面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我就顺势利导:“同学们,刚才大家各抒己见,你们认为哪种办法比较妥当?”“当面劝告。”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回答。我趁热打铁:“这件事,当面劝告比较好,如果请你去劝告,你准备讲哪些道理?请把你的肺腑之言写下来吧!”顿时,学生们情绪激昂,个个欣然命笔。学生郑兴写道:“你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古诗吗?农民伯伯种粮食多么辛苦啊!我们一定要珍惜他们的劳动果实。”学生徐英这样写道:“要知道还有很多国家正面临缺粮的危机,许多人正忍受着饥饿,而你却随随便便浪费粮食。难道你觉得这样做,还不感到可耻吗?”看!这些都是孩子们真情实感的流露。贴近实际生活,更能让学生们畅所欲言,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四、驰骋想象,不落窠臼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创性是它的特点。小学生作文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为此,在要求学生在写作文时运用真情实感的同时,我还加强了他们在想象作文方面的训练的做法:

1.睹物想象。如其中有这样一个例子:面对桌上一部断了线的电话和一只倾斜的书包,展开想象,写一篇文章,有位三年级的同学这样写道:“妈妈从来不检查我的作业,天天去舞厅跳舞。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电话铃响了,又是舞友打来的,我气得把电话线扯掉了。后来,妈妈知道了,为这件事,她把我揍了一顿……”还有面对一个小小的地球仪,看着厚厚的积雪,看着一张获奖证书等,让学生们展开自己的想象写一篇文章。

2.假设想象。如:在练习学“假如我有×××”时,一位五年级的同学这样写道:“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将飞向宇宙,看看星星有多大,看看太阳有多圆,有多红。我还要把嫦娥、玉兔、吴刚从月宫请到地球上来,看看祖国的巨大变化。”

其他的训练已有很多,有听录音想象、续写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