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22:09:52

作文

作文范文篇1

一、课内作文是作文教学的主线

这里所谈的课内作文是指常规的每周一次的当堂作文。这种作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内完成一定要求的作文。这当然离不开教师在内容技巧上的指导,更离不开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写作上的特色,或让学生举一反三,或让学生摹写,或让学生改写,或让学生联想。总之,重在围绕教材中的作文训练点,假设环境,创造氛围,让学生通过当堂审题、立意、构思,从而进行记叙、说明、议论等的练习。这种在有限时空内进行的当堂训练,让学生有紧迫感,有压力,使他们提高效率,快速作文。一学期通过这样多次的练习,学生就会加快速度,珍惜时间,养成按时完成作文的好习惯。

要使课内作文保质保量,老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面前心生仰慕之情,手生写作欲望。当他们跃跃欲试时,教师适时地布置当堂写作,或口头作文,这就容易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让学生在语文教材各单元之后进行规范的课内作文训练,他们会感到有章可循,有凭可依,写起文章便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既有格式的仿照,又有内容的启迪联想,如能长此训练,有什么文体的文章不能练就?又有什么样的中考、高考作文不能当堂完成?甚至在纷繁复杂、高效竞争的社会大考场中也会立于不败之地。我在教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初中第三册)时,由于学生受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感染,很多学生仿照摹写了《贵铝塔山公园》、《白云公园》;学了秦牧的《大自然警号长鸣》(初中第四册),很多学生被大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形所激愤,他们在课堂上一气呵成地写出了《保护校园环境时不我待》、《地球只有一个》等感人文章。96届中考,我所任两个班级语文及格率100%,平均分80.95,优分率58.92%,作文分数比较突出。由此可见,课内作文应该是中学生作文训练的一条主线,是作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二、课外作文是课内作文的补充和延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迅猛增长,语言交际日益重要,而作为作文(就语文尚且如此)教学的主要时间(课时)、空间(教室)、内容(教材)、却不得不一再被削减,压缩,如果只是强调见效于课堂,那么,作文教学早就到了不甚重负的时候了。因而,打开由课内走向课外的训练渠道,把课外读物看成是语文教材,把社会空间看作作文课堂,有意识地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扩展到社会,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为此,我采取一周一文,写读书笔记和写日记等课外作文练习,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促进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课外作文是课内作文的补充,是课内作文的延展。学生应立足于课内,经营于课外,让学有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空间,亲自到课堂以外的广阔空间、大千世界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生活、思考生活,从而提高思维能力,真正做到能书善写、能言善辩,让学生能够运用全部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思想积累,调动、感觉、感知、感受,去深入体察、体味,融通那些有血有肉的“人、事、物”,养成一种自觉作文的习惯。

通过一周一文,通过日记和读书笔记等的练习,我所任班级初中三年下来每个学生要写下厚厚的6本左右,其中有写新闻的,有写见闻感受的,有写亲戚朋友的,有写读书心得的,有对社会现象发表看法的,有写个人苦衷的,还有向老师发牢骚的,等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作文中无处不是生活,生活中无处没有作文。其中,有个在小学基础较好,爱好比较广泛,但初一下开始明显下降的女同学在日记中写到:我恨我自己,我更恨父母为什么生下了这样的我——又黑又矮,同学们背地里都叫我“刚果布点”。……我甚至想到了死,但却缺乏勇气……我从日记中了解到该同学的症结后,找她谈心,开导她、鼓励她,她终于振作精神,不再自卑,努力学习,初二上学期期末三科统考(语、数、外)以285分的总分获班级第三名,在贵州铝厂教培处举办的中学生作文竞赛中,她写的《我的家乡》获第二名。

借助了课外作文的帮助,为课内作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课内作文的质量,让学生锻炼了感悟生活的能力。另有两位同学通过练习写读书笔记,培养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进而喜欢阅读,在演讲比赛中分别获一等奖和三等奖,大大提高了语文成绩,真可谓一箭多雕!

三、课内与课外结合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

作文是个大课题。在听、说、读、写的四项基本能力中,我认为写的能力最难。它要求学生“读万卷书”,还须“行万里路”,更要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因而将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结合起来才是推动作文教学的重要出路。

课堂作文,是有教育以来逐步形成的一种传统作文教学方式,它培养了无数作文好手。特别在摆脱不了的考试面前,它真可谓立下过汗马功劳。课内作文有其不可低估的优势,可以培养学生思想感悟,技巧能力;而课外作文则在对学生领域面的拓宽,思维上的延伸上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二者有机结合,必然带来作文教学的新局面。那么,当如何做好这一结合呢?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首先,通过课内作文练习指导学生认识生活。

以教材的“例子”教学作为出发点,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其兴趣,唤起其积聚在头脑中的各种素材,使他们迅速地进入写作状态。课文多是概括生活的典范之作。教课文不能忽视对其生活内涵的揭示和其表现生活技术的点拨。利用教材“例子”,使学生掌握作文有关的知识技巧和方法,领悟生活的“源头活水”,以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生活中的语文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以教材中出现的各类生活点作为课内外写作的结合点,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拓展和迁移,活化作文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写作兴趣。

立足课内、着眼课外,课内举一,课外反三,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折射课外,课外延伸课内。真正做到以培养兴趣为先导,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基础,注重写作方法、技巧的传授,将知识化为能力,通过课堂作文教学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动地认识生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并用它来准确表达思想。如初中课文《这不是一颗流星》,写出了孩子天真、纯洁的童心,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人们的情感多变;《羚羊木雕》写出了大人们的重财轻义,不尊重孩子,导致孩子的心灵创伤;《背影》写出了父子道别时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道出了人间最美的亲情;《我的老师》写出了师生间七件难忘的小事,展示了一位心灵和外表统一的教师形象;《北京立交桥》通过一种新型的陆上桥——立交桥在北京的发展,反映了北京十年发展的胜况;《我的小桃树》借小桃树的成长遭遇,写出了“我”对人生的感悟;还有鲁迅的《故乡》、都德的《最后一课》及古代彭端淑的《为学》等等,虽然他们写法各异,背景不同,但这些课文内容都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甚至是作者亲身的经历。由于学生认识不深,辩别力不强,加上没有用心去想,当然感受就会很淡漠,或者浑浊一片。教学中,我有意去揭开这些生活的内涵,让学生去对照,寻找自己的影子。渐渐地学生就会对周围生活观察思考,就不会对周围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致作文时守着“生活”却没有生活可写。结合课文实际,适时对学生进行文思点拨,逐渐就会避免那种“写自己不真、写家庭不亲、写学校不新、写社会不深”的状态。让学生由“学”到“思”到写成“文”,形成由感知到深入理解的学习过程。

本着这一思路教学,我班学生写出了:《我读〈背影〉》的读书笔记,从中联想到“奶奶的手”、“老师的身影”等;学了的《回忆我的母亲》;有的同学写下了《我的一家》、《母亲和我之间》;学了《羚羊木雕》,有同学写下了《我妈就是这样》;学了《松鼠》以后,我班同学写出了《我家的小狮子狗》。我班有一个孤儿,父母在他小学的时候就先后去世,靠一个做豆腐的堂哥堂嫂照顾,做豆腐的情形让他耳濡目染,学了说明文之后,他写下了《豆腐的制作》,语言朴实真切,清楚明白,让那些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懂得了富含营养的豆腐的制作方法,引得班上不少同学跑上门去观察了解。还有一同学,由于受贾平凹的《我的小桃树》的感染,将他独立生活的一段日子写成了《生活锻炼了我》的好文章。通过生活的体验,他不仅学会管理自己,且作文也逐渐走向深度。

因此,课内作文和课外作文形成浑然一体的结合,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课堂步入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在写作文的同时学做人,在长智的的同时养成观察认识生活的好习惯,在提高语文素质的同时,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从而促进自身人格的完美,更好地写好生活中的作文。

其次,用课外作文辐射并推动课内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是生活的部分。”(转引98年第1期《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生写作能力试析》)。也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转引98年第1期《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生写作能力试析》。因此,除在课内作文中进行技巧方法的训练外,课外作文对学生进行积累生活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做法:其一,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文章,辅之以词汇、格言、佳段等栏目的摘抄练习,每周一交,周三前发放,均由老师评改或抽改,写法是学生可自由拟题,也可出参考题目,并附有审题揭示,文体根据各年级各学期训练点而定。评改:只要认真完成均给“优”,不完成给“差”,有事后来补上也评“优”。特殊情况还有特殊布置。如“我班一女同学平时作文枯燥,写不出多少内容,更没有真情实感。前不久她的家庭惨遭不幸;父母出车拉煤,夜间遭到车祸,母亲不幸遇难,身上一千多元钱还被当地农民掳走,父亲幸于无难,但已是腰椎骨折,送至医院抢救。一次周记作文我单独给她布置了一篇文章——《家中的灾难》,结果她含着眼泪完成了这篇文章,情真意切,深深地触动了全班同学的心。同学们纷纷前往医院去探望其父,还向她捐款200多元(她坚决不收才罢),这以后她好像找到了感觉,作文内容逐步丰富,逐步成熟。还有一同学成绩一向很好,初一两次考试均拿年级第一,可能有些忘乎所以,可全国希望杯预赛结果下来,以两分之差而落选,一种失落感笼罩着他。我提醒他,一周一文何不就写此内容,于是他以《失败的滋味》为题写下了一篇真实的感受,经我推荐此文章发表于《初中生辅导》98年第2期“作文评荐”栏里,因此他还和施秉县一位同学结成了“联谊”的朋友。

当同学们感到学习压头时,我给他们组织了一次课外活动,到贵州铝厂电解厂电解车间参观。同学们看到工人们在上千度高温下作业时,学生们从电解工人(有几个正是班上同学的父亲)汗流浃背的神态中受到感染,一周一文又有了内容,作文中自然少不了拿工人们的劳动和自己的学习困难进行对照,还记下了深深的感悟,并表示不再给父母增麻烦,相比之下学习中的一点苦头算不了什么等等。

如此将课外作文和周围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会感到此情此景好作文,写出的作文自然不乏真情实感,从而会更有效地学习课文例子。那么,课内作文自然也就会逐步达到顺手拈来的地步。

此外,为了培养写日记和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我要求:作文在下午自习课或其他自习时间完成,书写必须工整,难字难词,自查字典;内容:或头天见闻感受,或当天读书心得,或摘抄重要文章段落。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勤练的好习惯,有利于学生丰富词汇,减少了错别字。一开始要求学生能写就行,然后逐步要求能达到表达自己的认识,并加以联想、评论,最后过渡到能就文就字连段成文,同时也为一周一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长期坚持下来,学生自然而然就养成了对生活多个“心眼”的习惯,极大地辐射并推动课内作文。

通过指导学生课外练笔,把所见所闻写下来,那么学生在一周时间内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会为完成作文而进行有效阅读,会对社会人生进行冷静思考,还会针对同一论题互相磋商,互相讨论。

如果这样训练,初中三年,学生就会写成150篇以上的作文练习,这样的练习量,倘能坚持并逐步完善,学生完全可以适应实际需要以及应考要求,并练就出扎实的写作功底。

作文范文篇2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我们语文老师认为最繁琐的环节之一。作文批改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初中作文教学的发展方向以及语文教学的导向。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教师必须在作文批改中依照学生的写作思路、创作意图以及他们的个性,使作文批改成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诸多原因,教师在作文批改、评判上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作文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写作思路,也制约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能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我们知道,作文需要灵感,需要情感的投入,需要自由地想象。

我们也知道,初中生的作文无论是在构思技巧方面还是在内容结构方面都无法和文学作品相比,他们的作文水平都很稚嫩。这是因为,初中生没有丰富的阅历,也没有太多的写作经验,同时也不能像作家创作那样为了写作反复筛选,他们一般只有一两节课的时间,最多也就一两天。他们的构思尽管显得稚嫩,但我们仍能看到他们作品的独特以及作品中的那份天真,这是成人无法相比的,我们教师要在作文批改这方面多鼓励,让他自由发展,给他们自由的空间。在作文批改中我们绝不能干涉学生的思路,应该抱着商榷、扶植、鼓励的态度。这样才能有利于初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说到这里,我忽然感悟到自然千姿百态,社会丰富多彩,学生的作文何尝又不是如此呢?过多的干涉反而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这样我就告诫自己:给他们一片天地,让他们自由发挥吧!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写作也可以算刚刚开始,在写作中难免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允许他们犯错误,要留一点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学生写作是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往往表达出独特的认识,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去任意修改,以致文章中美好的童真、童趣在修改中消失。对学生习作中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教师要注重营造平和的氛围,与学生共同探讨,一起研究解决办法,在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有效地引领学生进行新的探究。首先,要注意训练。我在平时的语文课上对学生进行训练并且能及时批改,及时沟通,及时指正,及时把握学生的写作思路,以便更好地及时交流思想、情感。我对初一学生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学生把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写出来了,语句基本通顺,思想表达清楚了,就算达到要求了,不是非得有多么高的文彩。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也没有把内容固定死,学生可以写自己喜欢的内容把自己美的一面展示给其他同学,增强写作的信心,提高写作能力。其次,要有针对性。

学生在初一时能说一段没有语病的话,作为教师就已经很满足了。能把生活中的小事写出来并且能写完整就行了,要求并不高。到了初二上学期就开始让学生注意前后照应,句与句之间的衔接,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对文采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要求。这时由初一时候的一分钟演讲变为三分钟演讲,由初一时的三位学生演讲变为初二时的一位学生演讲,试想一下三分钟演讲,那就是一篇完整的作文啊!再由学生互评、老师点评,这样我们再让那位学生把自己的演讲修改后再演讲一遍,效果明显比先前的要好。每次都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改一位同学的文章,每个同学的批改意见都起作用,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这样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批改学生的作文,学生的作文水平能不提高吗?我想作文批改也是需要艺术的。第三,评语要有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对学生是分阶段性进行训练的,在初二下学期特别是初三时,我对学生的写作要求比初一、初二时要高得多,评语也是直接指出不足,但要讲究艺术。比如学生作文中出现一两处语句不通顺的地方而教师又怕自己的评语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该怎么办呢?于是就想到了学生在那么短的时间要构思出一篇文章来,出现一两个病句也是正常的,但又想到如果不明确指出来,学生以后还会犯同样的错误,于是,我就先说作文中的闪光点然后再指出不足,这样学生既容易接受又容易改正,这就是作文批改中语言的艺术。

总而言之,我认为初中作文批改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少一点束缚,多一点自由,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文思敏捷,个性独特的写作能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我;只有这样,才是我们初中作文教学想要达到的目的。

作文范文篇3

***

语文课难讲,因为你是填鸭式的教学,你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讲完一节课,一走了之,你的学生昏昏欲睡,自然觉得枯燥无味;课堂作文难做,是因为你总是一种机械的作文方法,总是几句老套的评语和一个几乎没有变化的分数,所以你的学生对作文自然感到厌烦、害怕或者痛恨。

怎样结合当前实际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个问题已成为广大语文工作者的重要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文件中指出:“人们越来越要求把人类意识的一切潜能解放出来。”[1]解放学生的潜能,是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必然。对教师来说,不仅要传授必要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学生可以受益终生,而且可以对发展科技,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积极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从当前教学改革的经验来看,想像作文的确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方法。

近些年来,想象作文也是一种考试趋向。全国统考的作文题便多有这种类型。如1990年高考作文题“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是个坏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要求根据以上材料,加以想象,为这对小姑娘作肖像描写,并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写一篇议论文。这个题目出得好,给一些想象力丰富且思维能力强的同学创造了得分的机会。可惜当时一些师生并未从中看到想像作文的趋势,以致在第二年吃了亏。1991年的高考作文题,直接明确地提出了做想象作文,题目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要求学生写想象作文。他举例说,比如,你可以把这个圆想象成一轮圆月然后以满月为重点,再用天幕、云彩、柳梢等作为陪衬,构成一个美丽的画面,再把这个画面用文字描述出来就是想象作文。圆是可以想象成很多不同物体的。请你根据这位老师的启发,把这个圆想象成为一个物体,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想象作文。”这个题目说起来比1990年的题目容易多了,可是仍有部分学生考试不理想。因为这个圆虽说很普通,身边到处都是,但是平时缺少这种训练,一时联想不出什么合适的,有人写脚盆,脚盆可以洗脚,有人写甲鱼,甲鱼可以吃,立意如此低浅,令人发笑。1992年的高考作文题,说的是雨中打扫碎玻璃的事,有“运动鞋”、“红雨衣”、“伞下的一对”,他们之中谁打扫了碎玻璃呢?要求“推想合理,符合材料所设置的情境和人物的思想性格”。实际上这还是属于想象作文一类,考的是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辨能力。这一次因为留给学生发挥余地较大,走题的较少。1993年的高考作文题:“夏日的夜晚,院子里,梧桐树下……啪!随着细微而清晰的一声爆裂,梧桐树的一块老皮剥落了,露出鲜嫩的新皮。女儿对老树皮发出一串赞叹……儿子对新树皮发出一串赞美……父亲听着、看着,深有感触地说:“我希望人世间一切都能像你们俩所说的那样……”这则实际上也是想象作文。由新老树皮联想到新陈代谢规律,肯定老树皮的历史功勋,说明新生事物有无限的生命力。高考是指挥棒,高考重视想象作文的考察,说明想象作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当前教师的教学实践来看,想象作文的训练,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了。近年来出现了不少新颖独特的想象作文题。如根据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进行联想,写出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丽之景。这段词文字不多,但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1700多年前三国争雄的烽火岁月中去,自然地联想到古赤壁的雄奇景色,岩石壁立,怒涛汹涌,浪花千叠,有音响,有色彩,有势态,气象阔大,笔力飞动,令人情思激越,促人奋发向上。又如一则给材料的作文题,题目出得巧妙:“19世纪俄国杰出小说家契诃夫在《打赌》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银行老板和一个文人打赌——如果文人能够连续15年深居在一间屋子里,整天看书,闭门不出,不接待来客,老板就愿意输给他一笔巨款。文人同意了,于是,日复一日,春去冬来,天天坐在屋里看书,哲学、文学、历史、科学、传记、逻辑……什么书都读。15年的期限很快就要满了,银行老板担心破产,顿起杀机。他在一个深夜潜入小屋……”要求为《打赌》这例材料写个结尾。这个题目是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它的正确答案是“银行老板在一个深夜潜入小屋,发现人去屋空。文人留了张纸条在桌上,说他15年里博览群书,苦读深思悟出了人生的真谛,视金钱如粪土。因此,决定废弃旧约,出走了。”这个答案,不少学生能想到,但也有部分同学写成什么“文人成了气功大师,刀枪不入了”“文人悟出人生真谛,成佛了”“文人早就死了留下的是一架会说话的机器”,这是学生不注意逻辑推理,不注意合理想象的结果。另有一则作文命题似乎十分浅显,但细一思索,却不由拍案叫好。文题是“下面是一间房子和一些家俱示意图,请你利用这些家俱布置房间(按原图大小画到房间里)然后把你所“布置”的房间描述出来(如图1所示)。描述时应就屋主人的职业、性格、各种小用具和装饰品等进行想象”。

(附图{图})

这个题目适合中小学生做,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训练学生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造想象不是依据现成的描述,而是根据实践的需要,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如新机器的设计,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科学发明等都是创造想象。创造想象与创造思维相联系,其内容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是人类创造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2]

想象作文在教学上要想获得成功,还须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灵活运用,切勿机械死板,要尽可能让学生有动脑筋,动手,甚至动口的机会,要尽可能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要尽可能创造时机、创造意境让学生出“灵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作文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作文形式多样化、新颖化。笔者在一次较大型的公开教学中,曾大胆地采用了课堂作文竞赛法,这种方法效果颇佳,这一堂课被观摩的领导和专家评为“新颖独特,活而不乱”。课后有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先达给我的教案作了点评论,现附录如下,供抛砖引玉用。

教学课题:26个字母的联想

〔导入〕师板书"A,B,C……"26个字母

众生惊疑:语文课怎么讲英语!

师启发:请看字母A,它好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火箭正以腾飞的雄姿向奥妙无穷的太空进军!再看字母B,我们就会想起这样的人生哲理:从同一起点到同一终点,有的人走了直达的捷径,有的人却走了弯了又弯的路。再看字母C,你或许会联想到苏轼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名句吧?或许你还会想到的词“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师(忽一顿,转折)同学们,你们能否按这样的思路给每个字母写一句话呢?

众生极有兴趣地:“能!”

师:好!今天我们是作想象作文——26个字母的联想(板书)

〔写作过程〕

生纷纷动手欲写。

师:且慢!

众生惊疑。

师:今天我们的作文是采用接力赛形式,选三组同学到黑板上做,看哪一组同学做得又快又好。请注意要求:①上来写的同学可以任选一个字母写,但以后的同学就不能重复了。每个同学只准写一句,每句不得超过30字。②要有哲理性,给人以启迪;要用诗一般的语言,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书写要工整,语句要通顺,使人看得舒服。

众生情绪昂扬,纷纷跃跃欲试。

同学们有的焦急,有的欣慰;有的叹息,有的惊慕;有的失望,有的得意……全班同学无不全神贯注,气氛既活跃又紧张。

〔讲评〕师生共同评论,同时也纠正文法字词错误,最后判定成绩。

结果两组各对八句,并列第一,另一组对五句,成绩优秀。

全场气氛达到高潮。

师小结:同学们妙语如珠,作文五彩斑斓,请看这一句:“D,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这是南朝民歌,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激发了我们对新社会的爱!再看这一句:“A,只要你能爬上高高的艾菲尔铁塔的顶端,那么你就会俯瞰到美丽的巴黎夜景。”从中,我们不也领悟到了一点人生哲理么?再看“Q,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两名,文把情与景,理与趣融为一体,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结尾〕师布置作业:请没有写到十六个字母的同学回家用家庭作业本继续完成。

生准备收拾东西下课。

师:且慢!这次作文还没有完全完成——

生:啊?

师:你们能否更深一层联想?如以某个字母联想到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500字议论文?

众生又陷入深深沉思中。

(评论)

设疑新奇,令人不得不入其彀也!

三个例句,精妙绝伦,将学生带到了“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意境中。

正入神时,忽又一转。一张一弛,深得导引之妙。

前为设疑,今是释疑。

正忙极之时,忽一声叫断,这一断一续,一抑一扬,直叫人拍案叫绝也!

“人们把艺术看作仿佛是一种游戏,这本身就是愉快的一种事情,达到了这一点,就算符合目的——康德《判断力的批判》”

争强好胜是青少年的天性,九十年代的学生尤其喜欢表现自我——这一切都在老师胜算之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当堂评讲,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本作“月子弯弯照九州”,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有改动。如果老师不知道出处和变动,评讲时必出差错。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应付裕如地掌握教材。”

又一声叫断,又是奇案突起。

以联想入题,以联想作文,又在联想中收束,全课结构紧凑,特别是前后照应,相得益彰。

作文范文篇4

一、加强典型互动,扬长避短

传统的作文教学,要么没有点评步骤,要么点评草草了事,大而化之,学生不了解自己作文的成功和失败之处,自然找不到改进方向,也就不能提升作文水平。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作文类型,采取不同的讲评策略,以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稳步提升。在笔者采取的几种作文讲评策略中,典型互动的策略运用得比较多。典型互动策略也叫案例式点评法,是指在讲评时,选取二到三篇典型作文进行分解,将不同作文的成功之处,如细节生动,修辞手法运用娴熟,构思巧妙,文辞优美等展示出来,让学生学习并借鉴,做到取长补短,改进自己作文中的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评时,笔者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展示几篇精彩例文,让学生通读。其次,出示作文要求,引导学生回顾作文的基本目标,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集中研讨,分析优劣,找到优秀作文中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互动交流。再次,小组派出代表,发表看法,说说作文中的可取之处。最后,可以对照自己的作文,改正不足之处,达到提升写作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围绕中心选材”时,笔者先在大屏幕上出示了几篇作文,如甲同学写的《我的妈妈》、乙同学写的《我的好朋友》、丙同学写的《我的偶像》三篇作文,让学生认真通读。接着,笔者再给出单元作文的要求,让学生回忆刚才读过的几篇作文,与作文要求对照,看看这些作文是否达到了要求,即是否能够抓住典型情节,通过个性化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写作内容是否具体、真实、感人。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对文本中的精彩片段进行点评。例如,在这几篇作文中,几位同学都能根据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的特点。《我的朋友》一文写道:“他,身高不足一米六,身形瘦弱,脸上常戴着一副眼镜,整天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这就是我们班的阿呆同学。”寥寥数语,刻画出了朋友的外貌特点,生动传神。在《我的妈妈》一文中,小作者写了妈妈雨天接自己放学的经历,通过妈妈的神态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在讨论中,学生懂得了应该从哪些方面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刻画人物形象。这样的作文讲评就是成功的。

二、设立版块讲评,实现教学相长

版块式作文讲评是指将作文讲评过程分成几大版块逐一进行,版块可以稍有变化,也可以相对固定,按照基本的作文讲评套路进行。如大部分教师采用以下版块开展讲评教学:首先,展示精彩语句,即将上一次作文中的好词佳句展示出来。这些句子可以是用词瑰丽,引人入胜的;可以是哲理深刻,发人深思的;可以是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让学生阅读这些佳句,谈谈好在哪里,然后仿写,如此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他们对词句的品鉴能力和运用技巧。其次,展示作文中的精彩片段,并进行分析和解剖,让学生仔细揣摩片段中值得学习的地方。如某位同学在写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人时,运用了精彩的细节描写,或者是连贯的动作描写,或者是语言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又或者是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写作技巧,可以让学生揣摩这些精彩片段,学习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最后,展示精彩篇章。赏析美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还有助于他们更快地进入作文意境,学习文章的布局,锻炼统领全文的能力。运用以上讲评策略,才能在实际的作文点评中做到点面结合,广泛覆盖,提升师生配合的默契度,提高讲评的效率。并且,既能让学生从版块式讲评中学到相关写作技巧,也能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例如,七年级第三单元的几篇文章展示了美的事物,美的情感,意在熏陶学生爱美的心灵。单元练习安排了一次感受美、表现美的写作活动。在实际写作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如朱自清的《春》中所描绘的绚丽多姿、热闹非凡的春天;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冬天济南所表现出来的山美、雪美和水美……让学生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去看见美,体验美。然后深化主题,从风景美引申到人的品德美、心灵美,如《我的信念》一文所体现的居里夫人不畏困难、不求名利的人格美;《散步》一文所体现的祖孙三代和美温馨的家庭所凸显的人文美……力争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表现生活中美的片段、美的风景、美的人物。讲评时,教师可按照从精彩片段到精彩篇章的顺序,依次剖析本次作文,通过大屏幕展示优秀作品,鼓励学生取长补短,拓宽写作思路,深化作文主题。

三、进行优劣对比,促进灵感迸发

作文范文篇5

一、中学作文教学现状

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是令人堪忧的,突出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效率低;二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与他们应具有的写作能力不相称。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相当数量的学生还不能写通文章。用词不当,句子表达不清.段茸呈次模糊,思路不顺,这些都是普遍性的问题。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立足点不明确对学兰写作的实际水平、心理特征缺乏了解和研究.因而在作文教学中出理了单一高标准的写作要求和过于理论化的指导方法,这样势必陷入了“高要求,低效率’的困境。

从教育研究部门来说,遗憾的是至今仍无正式的作文教学大纲,以致造成了目前教学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

导致目前作文教学这种现状的原因还与作文训练方式有关:采用单一的书面作文的训练方式,忽视口头作文的训练。在处理两者关系上,未曾“先着眼于口头作文”。①更有的错误地认为口头作文是简单的形式,只是小学阶段书面作文的一种辅助形式,中学阶段已没有必要再经过这一环节。其实,我们“用现代汉语写文章,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口头表达的训练也就是书面表达的训练”。②再说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显然要比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容易,因而轻视口头作文训练是片面的。同时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的区别实际上不在简单与复杂。如果只要求说几句话自然是简单的,假如要求有一定的中心内容。有一定的说理层次,这恐怕是复杂的,有的甚至要比写一篇文章更难。因为口头作文除了朗诵、态度、表情方面要求外,还特别要求思维的严密和敏捷。再有中学的口头作文和小学的口头作文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当我们拿着语句不通的书面作文,让学生通过“讲”、“读”凭“语感”修改时.,就有一种走回头路的味道。因此,丢弃不该丢弃的提高写作水平的“阶梯”——口头作文的做法是不对的。

二、口头作文的理论界定

目前,大家对口头作文理论上的研究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实践中也仅停留在形式上。

对口头作文的定义常见的有以下两种:一是从语言的表达方式角度下定义,认为口头作文是作文训练方式之一,属语言的口头形式的训练;二是从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关系的角度下定义,认为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两种方式,它与书面作文相对,但又与书面作文有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笔者认为口头作文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凡运用口头语言表达的均可看作口头

作文训练。狭义的是,具有指向规范口头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训练方式。理论研究的侧重点应放在狭义的口头作文上,因为这与作文教学实际相关,它能较快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能力。

口头作文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口语本身的特点。它使用得较多的是人们生活中的词汇,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短句多,省略句多,自然句中易位现象多。

(二)口语表达的特点。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和确定的对象。可以借助声音的变化表情达意,可以借助“人体语言”(bodyLanguage)——面部表情,手势、姿态、动作或笑、哭、叹气等“副语言”(ParaLanguage)表情达意。表达的过程短促、直接,具有不定型性,一瞬即逝。

由此可知,口头作文具有适用范围的广泛性和表达手段的多样性的特点,其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使其又具有使用上的重要性特点。

三、口头作文是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社会人”的重要途径

随着形势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渐改变,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社会人”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作为“现代化社会人”应具有那些素质呢?专家认为必须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工作、建设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应变能力”,它包括:“适应社会能力”,“克服自卑能力”,“取得成果的坚持力、自信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初高中学生来说,更应该把培养应变能力作为“涵养、锻炼”自己的目标之一。如何“涵养、锻炼”呢?口头作文不能不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因为口头作文需敏捷灵活的思维,这对于将来走上社会与人交流思想、处理事务和生活无疑是有益的。口头作文还给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场所,它往往设定不同的语境,并给学生以“成功”和“改造”的机遇,因而对培养他们“克服自卑能力’,树立“自信力”都会有积极影响。同时,“自信力”的提高又促进了“坚持力”的增强。

突飞猛进的现代化建设,对“现代化社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青少年正面临着现代化传声技术的“挑战”。世界正进入“人”“机”对话时代,从而对人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高效率’的要求,说话要求准确、清晰、严密。同时“口头语言发展必将日趋规范”,⑧不具备相应的语言修养就无法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口头作文正是顺应了时代要求,因此,我们应该从现代化的高度认识口头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还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化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要具备的语言修养和相应的口头表达能力,决不是仅针对优秀学生,而是全体学生,如果轻视它,其带来的痛苦,将是很大的。因为从社会运用语言的前景来看,在许多场合下口语比书面语更加重要,而精密的传声设备,使得口语得以随时随地记录、传播和保存。由于口语表达速度快于书面表达(据统计,一般人口述速度每分钟在150字以上,而书写则大约只30字左右),因此,那种靠书面语交往的场合将会减少。简洁的交谈、电传的口授和人机之间的对话,都要求人们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口头表达能力。否则就会对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影响。所以,教师在口头作文训练中,必须充分强调其重要意义,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以提高整体的口头作文水平。

未来社会还对人的智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对人的情感和意志品质也提出了相应的标准。人的智力发展离不开外界条件,口头作文对人的智力发展的作用在于其特有的“智力杂交”和“智慧交锋”效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思维是人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口头作文训练中,每个人在听讲交流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触.因为任何一位“听讲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发挥接受主体的创造才智”。口头作文正是在通过不断的“智力杂交”和“智慧交锋”中拓展了学生的横向和纵向的思维力,想象力、感知力,因面促进了智力的发展。

口头作文对意志品质的培养作用也是很大的,尤其是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的养成。受口头作文语盲氛围的影响,可以减少学生意志品质的独断性(即“固执己见”),减少语言使用的盲目性,长期坚持则会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自觉性。口头作文表述、修改都需要直接、迅速,有利于意志品质果断性的培养。不断的口头作文锻炼,会使学生养成正确使用语言的习惯,“约束”自己不规范语言的使用,从而提高了意志品质的自制性。而这些都是“现代化社会人”所要具备的品质。

四、口头作文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中的作用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写作能力一般包括:观察分析事物能力,立意、选材,构思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修改、核对能力,书写能力。以上所列各项除书写能力与口头作文无关外,其余各项能力的形成与口头作文都有关系。

(一)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学生平时对事物的观察往往是片段的、零星的、不连续的.所见所闻的事物也往往是一些理象.甚至是模糊不清的。口头作文耐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影响。可从教师和同学蔑察,分析事物的不同角度上受到启发,有助于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二)立意、构思、选材能力的提高。这方面口头作文具有无与伦比的优点。口头作文具有迅速和可变性的特点,学生完成立意、构思、选材后,可以随时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启发、点拨,不断地得以领会题意,确立主题,明晰思路,把握材料,决定取舍修订,并可随意变更,随便设计,直至满意。这完成的过程,也是这些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上,好多学生都感到头痛,程度差的学生无从下笔,就是程度较好的学生往往也不敢贸然下笔。口头作文则可打消学生的这种顾虑,因为可以随时修正。这样,大胆作文,不断训练,语言的表达能力就会逐渐得以提高。

(四)修改、核对能力的提高。口头作文很大程度上受语感的支配,而语感具有理解功能、评判功能、情感功能,它们的增强,又会大大提高写作的修改和核对能力。修改和核对的“渠道’,既可通过自我感悟,亦可借助他人力量;既可要求自己,亦可监察他人。修改、核对的“形式”,既可讨论,也可辩论;既可肯定,也可否定(注意,应以肯定为主);既可集中进行,也可分散进行。同时在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具有不拘一格、快速、便利、高效的特点。

五、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的相互关系

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均是通过言语的表达而完成的。在要求上两者是相同的,都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力。

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也有不同的一面。口头语言借助于声音,书面语言借助于文字。口头语言更多的是带有“自然”的特征,书面语言是口语的加工形式,在生活中担有比“口语高级”的交际任务。从语言的的发展顺序看,口语领先,书面语居后。因此,可以说,“只有研究口语,才能把握住书面语。”④

同时,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的关系又是相辅相成的。口头作文可以较快地检查学生的思考结果,从而促使积极思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有利于书面作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书面作文写作和修改过程的思维凝重性的养成,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口头作文语言的准确、清晰、严密。

为此,在处理两者关系上,应注意两者“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都提高的目的”。⑤在训练时间上,要坚持“先说后写”。在具体的处理上要注意科学合理安排,但不能颐此失彼。有人预言:“如果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把说和写结合起来,先说后写,那么学生的表达能力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⑥对此,叶圣陶、张志公和其他一些专家学者都曾大声疾呼,但遗憾的是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六、口头作文是消除学生写作心理障碍的好办法

制约中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心理因素很多,除了写作本身的复杂性和困难度外,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年龄”的心理因素。到了中学阶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领域的扩大,情感也更加丰富起来。反映在语言使用的选择上,低年级较多使用表象语言,高年级逐渐爱用表意和表情语言,呈现出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特征。这种变换和发展通常表现出“心有余而言不足’的矛盾,于是出现了写作时难以表述较复杂的事物和抒写较复杂的情感,从而形成写作心理障碍,觉得很难下笔,下笔时又怕写不好。口头作文却是消除上述写作心理障碍的好办法,因为;

(一)口头作文以语音为表达形式,呈现的是“不定型性”。它的修正要比书面写作的修正容易得多,这正好打消了学生下笔难,或怕写不好的顾虑。

(二)口头作文的训练场所大多在课堂,有别于其他口头表达场所。它允许学生说错,允许相互纠正,自我更正,指导改正,随时修正,并且易见效。这样,学生心理负担相对就少了。

(三)有了口头作文阶段的整理加工,再作书面作文,学生会觉得容易得多,而且写出的作文质量也更好。这样,会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消除写作难的心理。

七、口头作文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就目荫口头作文教学实践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制订不同单位时间的口头作文计划,把多样性的训练方法体现到计划的系统性上来。

(二)要重视思维方式的指导,充分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定向速度,提高学生迅速构思的能力。

(三)因为口头作文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优点,因此,可利用一切可能机会进行。在与书面作文教学结合时,时间安排在书面写作前及写作后的评议上为宜。

(四)口头作文到书面作文的中间过渡时机,应是在口头作文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然后实现由“口头”向“书面”的过渡,最终达到“写有内容,写有层次,文有中心,写有重点”。

(五)在训练中教师可进行“下水口头作文”给学生以示范,亦可以有意识地对部分学生先进行辅导,然后让学生口头作文,再集体讲评。要尽可能创设和谐、自然、开放的口头作文训练环境。

(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技巧方面的培养,包括训练时的语音、语调、语态等方面的指导。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使其循序渐进。

口头作文训练方法可采用的也不少,以听引入的有:听了说,说了写,听了写,写了说;以读切入的有:读了说,说了写,读了写,写了说。听可以听老师的和同学的,还可以听自己的(录音)。读可以读写好的文章,也可以读写作提纲,包括自己的、别人的。无论怎样,其终极目标是通过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书面写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中学阶段我们绝不可轻视口头作文,在作文教学中把它放在“先导”、“基础”、“着眼点”来认识,把它作为“改进

作文教学的切入口”来重视。

参考文献:

①何深:《中学语文教学法》,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20页。

②《写作与作文教学》,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331页。

③《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缩印本)1989年版,第812页。

④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作文范文篇6

随着课堂作文评价方法探索的深入,我们便会发现:在具体评价中,有时学生评价的目的模糊,不够鲜明;评价操作过程欠规范,程序不清;评价方式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很大;理性分析缺乏辨证思维,多以感性为主;信息反馈不能及时到位,互动交流缺少持续性等等。所以作文评价中,如何做到评价规范化、系统化,分值设定的量化,是值得探究的,以进一步完善作文评价体系,使之目的明确,操作更具体、规范,让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收益在其中。

经过实践总结,我们制订了《作文评价表》,以表格的形式,直观、具体列出评价项目,审改内容,评价结论,量化值域。力求做到规范化,系统化,考评量化。该表重理性分析,尝试把常规作文教学评价要求与高考作文评价标准有机结合,力争在评价实践中做到目标明确,有据可依,以理服人,定性量化、科学化。

该表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部分是常规作文教学评价;后半部分是以高考评价标准为参照的量化部分。

常规评价部分设定四栏。第一为“文题”“作者”“评者”栏。填充三个方面信息,便于交流与互动。第二为“审题”项目栏。由评审者回顾作文要求,此次作文训练的重点、难点,并结合作文写作角度,简明扼要地确定评价原则,以总摄下面的评价。第三是常规“评价”主体栏。命名为“精雕细琢”,同时以竖栏明示原则“探幽发微,以理服人”,并列出“增删调整,分条列出”提示。作为主体部分,强调“见仁见智”“以理服人”,目的是增强学生对作文认知从感性向理性的关照,尽量减少感性色彩,做到辨证、全面、发展地看待作文,并分条列出,便于作者、评者双向交流、切磋。第四是“交流体验”栏。分为“亮点荟萃”“慧眼补拙”二条,这是文字评述部分,参照上面所有内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对作文进行简明扼要地客观地评述。

第二部分引入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部分参考量化评分。总分值为60分,由内容、表达、发展三部分构成,分值各占二十。依次列出等次栏并标出赋分值域,让学生评价时来对应参考,做到细化、量化,赋分项目操作具体、简明清晰,以训练思维,明确作文评价方法,再反馈到作文常规教学,从而规范写作的方向。

对该表的创设,笔者谈几点认识。

其一,该表进一步完善了作文评价的规范性,操作便捷、重实践、反馈理性化。从评价的模糊性走向进一步完善,以表格的形式出现,给出固定评价信息栏,明示评价的方向和要求,师生对评价的程序一目了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评价作文时都能做到有的放矢,操作便利。避免随意性,突现作文评价的系统性,便于集中学生精力,节省课堂时间。在评价实践性上,这份表格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生生、师生交流互动。无论是采用“分组评价”“自我评价”“互相评价”“老师评价”等哪种方式,该表格都可以作为介入平台。评价实践中,学生的“比争”意识易于调动,充分展示自我的认知水平,而且老师也便于与学生互动,做到有表可依,有据可查,有理可辩。在信息反馈上,这份表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考。它的“分条陈述,以理服人”指导原则,侧重理性思维,辨证思维,尽量减少作文评价中的感性认识,力争发现问题和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易于交流时从思想上接受,从而再作用于写作本身,提高学生理性认知,在评价实践中自觉提升写作水平。

其二,该表实现了常规作文教学评价与高考评分标准的有机结合。这是该“评价表”的大胆尝试。常规作文评价的具体性、针对性要求,教学中围绕一篇文题的要求确定,由于训练写作的文体、角度、目的、侧重点等的不同,所以常规作文评价审评特点显得个案性鲜明,可以说“一文一个评法”,标准具有很大不确定性。而引进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因其有相对固定性,参评项目很详实,条目清晰,等级鲜明,赋分值域固定,这为学生评价赋分提供了直观、具体的参照体系,便于在常规评价的动态变化中摸索出一套相对固定的评价方案,增进评分的规范化、科学化、理性化,以实现评价赋分的细化和量化,同时衡量评价水平的高低。通过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参照考量,反作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可引导写作自觉向优秀作文看齐,检验自己的不足,提高创新意识。

作文范文篇7

其实,快速作文教学并不是要学生一步登天,奇迹般地写出好文章来,而是要培养学生一种快速构思、快速行文和快速书写的良好素质,从而逐步实现快速写出好文章来的目标。所谓“快速”,仅仅是从完成一篇文章的时间来说的,并不是指实现目标的全过程而言的。要求学生写出好文章来,这是教学目标,怎样使学生写出好文章来,这是教学手段(方法)。从目标和手段的关系看,好的手段非常重要。我认为,快速作文教学目前应是一种比传统作文教学更好的手段,其理由如次:

一、教学思想更先进。快速作文教学主要是依靠学生,让学生自己写自己改。以“十步法”为例,两节连堂课90分钟内完成十个步骤,其中五个步骤由学生独自完成,共50分钟。老师只是巧妙地“逼”学生“急中生智”,科学地引导学生“急中”多生智,少生错,从而有一支生花妙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思想,在快速作文教学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传统作文教学主要是依靠老师,靠老师指导得法,批改得细,讲评得当。那么,主要靠学生是不是行呢?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能动性是最重要的内在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老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是一种外在因素,起着辅助性的作用。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能动作用,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追求知识。通俗地说,就是让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而老师则由演员变为导演。有句名言:“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实际上就是针对现代人日益强化的参与意识,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使用”的过程,成为实践的过程,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可见快速作文是建立在现代教学思想基础上,理应更科学、更先进。

二、教学目标更科学。写出好文章来,这是作文教学的目标,但好文章的标准是什么呢?尽管教学大纲上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大纲并不会说话,大纲还得由活的人来掌握。不知从何时开始,语文老师们就不给作文打满分了,也就是要求“好文章”必须十全十美。这种观点似乎已根深蒂固了。显然,传统作文教学的这个目标是抽象的、虚幻的、不科学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真不知世间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好文章。快速作文只要求写出比较好的文章来,所谓“比较好”,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求全责备,只要思想健康,同时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就可以考虑打高分或者满分。学生的作文和作家的作品应当是有区别的,不能以作家作品的要求来看待学生作文。再说,作家的作品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更何况学生的作文呢?显然,快速作文教学的目标更科学、更具体、更符合实际。在要求“比较好”的同时,还要求写得快。“快”是一种可以量化的标准,也是一种体现时代特色的要求,传统作文教学忽视了这一点,甚至还推崇古人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佳话,然而美则美矣,年年名落孙山亦难免矣。

三、教学手段更合理。快速作文教学从“快”入手,强调就是要快,从某种意义上说,快就是好。开始时,只要求不离题,快快写完规定的字数,象篇文章就行了。这样,学生没有思想顾虑,可以轻装上阵,稍加思索,就挥笔疾书了。传统作文教学从“好”出发,强调就是要好,以教学目标来代替教学手段,直接要求学生写出好文章来。学生为求其好,自然不敢轻易下笔,苦苦思索,也还是“胸无成竹”。于是时间在犹豫彷徨中过去了,且不说好文章不可得,就连差文章也难得了。“快”是一个“跳一跳,就可摘到的果子”,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去追求;而“好”则是一个高不可攀的东西,很容易使人心灰意冷,止步不前。“快速”旨在培养一种良好的写作素质,其重要意义是:

1.有利于训练思维的敏捷性。要求学生在审题构思、谋篇布局、乃至行文书写等方面都要快,促使学生大脑高速运转,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长期训练,必然使学生思维更敏捷,变得更聪明,从而写出比较好的文章来。

2.有利于养成边写边想的好习惯。在作文实践中,“胸有成竹”——完全想好再写是极为罕见的,更多的情况是,审题构思时,思维常处于一种模糊的游离的状态,只有在具体行文过程中,思维才逐渐清晰、活跃和稳定,并且是越写越清晰、越活跃、越稳定。所以大致想好就要动笔写。

3.有利于培养说真话抒真情的良好品质。拿起笔来就写,快人快语,真话脱口而出,真情自然流露,这就是“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我认为“快”与“真”应有着更多的联系,与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也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从“文如其人”的角度看,这是写出好文章来的重要因素。

4.有利于形成一种朴实自然的好文风。脱口而出的话,也许不够精巧,显得笨拙,但只要“达意”并通顺,就无可非议。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不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遣词造句上因求“好”而花费时间太多,结果往往咬文嚼字,以辞害义,形成所谓“学生腔”。快速作文,迫使学生只能考虑把心中的意思直接表达出来,语言的修饰顾及不上了,也没时间矫揉造作了。尽管不够华美,但“我手写我口”,朴素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好文风。

四、教学效果更明显。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其效果的检验也应是很复杂的,几个老师,几个班级,几次分数,都不足以科学检验教学效果。快速作文教学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怎么能说“教学效果更明显”呢?这里所指的是直接的、看得见的、可以用常识判断的效果,它至少有三点是“明显”的:

1.作文数量明显增加。快速作文因其快,教学的全过程“指导——作文——批改——讲评”,可在两节连堂课中完成,每周一篇,每学期至少可写18篇以上。而传统作文教学一般是隔周一篇,一个学期很难超过8篇。

2.作文质量也会明显提高。因为作文主要是个实践问题,谁都知道,多写多作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手段,数量和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快,就能多,只有多,才能好,没有一定的数量,就难有一定的质量。既然快速作文教学比传统作文教学在数量上翻了一番以上,那么质量的提高也理应更快一些。

作文范文篇8

一、组词教学与连句训练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从低年级生字、新词的教学过程中开始培养。聋生写作时总是无从下笔,从客观上讲,是缺少语言环境,从主观上讲,与词、句的自然积累太少密切相关,一旦需用时就会捉襟见肘。

鉴于这一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训练生字组词、连词成句。比如:学习生字“欢”时,老师先举一个例子,“欢乐”,然后引导学生用“欢”字结合实际组词,学生很快就可以说出“欢快”、“欢庆”、“喜欢”等词语,接着让学生自己选一个词说一句话。久而久之,既让学生的脑子里积累了丰富的词句,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句段练习与书面表达相结合

句段教学是聋校中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它既是看图学词的继续和深入,又是以后作文的基础和桥梁,还是帮助聋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关键。

首先,要注重图文结合。充分利用插图,发挥聋生的视觉功能,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在教学第六册第八课《上学路上》时,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并依次回答下列问题:(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2)图上有谁?她在做什么?经过认真仔细地观察和回答问题,基本了解了课文内容,为看图作文打下了基础。同时我们还注重让聋生初步理解课文后,再将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把句子的意思在图画中找到相应的画面,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如:上例的第二幅图画,指出图文中的女孩在扶玉米,并说明是玉米倒下后她去扶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能准确地回答,就是这幅画对应的句子,即:“曹红蹲下去小心地扶起玉米。”经过反复的图文结合,学生对看图作文就不觉得陌生了。

其次,注重直观演示,避免抽象性。一般句段教学中所用的插图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尽管能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聋生通过视觉形成表象,帮助聋生理解课文内容,但它们都是静态的,过多地使用容易使聋生对句子产生片面和表面的误解,很难把握怎样运用句子。而形象的动作示范和演示更贴近聋生的生活,容易掌握,因此,在句段教学中适当地运用直观演示,能增强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口语、手语、书面语灵活运用,帮助聋生理解书面语言的差异

在聋生作文中,语序颠倒的现象很普遍。通过十多年的探索,我们发现这与教师手语的不规范有很大关系。比如:我们经常在学生作文中看到“我们吃饭完了”、“小红值日学生来了”等等。其实,这些现象是可以减少的。平时,许多教师为了求简单或者是为了强调某一件事情的重要性或紧迫性而忽略了手语的规范性,像“老师要我们打架不要”,当老师看到有学生在打架时就连忙制止说“不要打架,不要打架”……如果有听力的学生,他可以听出语气的停顿,但没有听力的看到的却是没有停顿的手势。又如:为了图简单,问学生:“你们吃完饭了吗?”而手语表达的却是:“你们吃饭完了吗?”所以造成了学生看话的失误,也就写成了“打架不要”、“吃饭完了”等等。

因此,教师必须精通手语,在课内及课外与学生交流时,必须规范自身手语的表达方式,依照正确的语法甚至标点符号打手语。同时要纠正聋生不良的手语表达习惯,培养正确、规范、完整的语言习惯。

四、坚持要求学生写日记

要想提高聋生的写作能力,多练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学生通过写日记,在大量的练笔中,思路得以开阔,容易养成多观察、勤思考的好习惯,写话能力也就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和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聋生的写作能力,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我要求学生留心观察每天发生的事,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子记下来。开始,几乎每个学生写日记的内容和老师讲的范文都一样:早晨起床,帮助小同学穿好衣服,去做操……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地模仿和依葫芦画瓢的现象发生,我就先教他们观察的方法和顺序,让他们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及事物的发展变化等。比如:“谁帮助了你?”“你帮助了谁?”“同学之间发生了什么小误会?”这些都可以记下来。因为每个人观察的角度不同,感受不同,所以写出来的日记内容也就不一样。

五、观察指导,创设语言环境

聋生由于生理缺陷,他们的语言词汇贫乏单调,而且运用语言的机会很少,所以写作时常无素材可写。因此,我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比如少先队活动、文体活动、参观游览以及各种知识竞赛等等,这些活动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扩大了知识面,又积累了写作素材。

作文范文篇9

出于好奇,我也进行了一次小小的调查。调查在我校四年级某班进行。结果全班50个学生中有43人怕写作文,占85﹪以上。仅几年时间,是什么扼杀了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他们的回答是:作文太难写了,再使劲也得不了高分,有时自己觉得挺满意的作文,老师也能挑出不少毛病。

听了孩子们的心声,我只有一声长叹。作文批改中,教师倾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小至标点符号,大到谋篇布局,教师无不字斟句酌,细心圈改,再加上眉批总评,耗时耗力耗心血。学生拿到作文或许仅仅瞄一眼成绩,即使看了评改也无动于衷,就更不用说反思自己作文的不足,动笔修改等高层次的学习活动了。这样,学生练写的作文再多,教师批改得再细,恐怕也只是像叶圣陶老先生说的那样“徒劳无功”!

是时候所有的语文老师静静反思了,我们该怎样评价学生的作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想,小学作文评价更应牢牢抓住这一点,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评价观,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评价形式,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作文评价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多元开放。评价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应着眼于学生的现有生命状态,关注孩子们的内心需求,这样的作文评价才能真正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关注生命状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评价观,使作文评价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呵护学生的写作热情,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尊重学生的作文

学生是自己文章的作者,他们有权自由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我们有什么权利去指责他们写得没有中心,选材没有意义呢?有这样一则消息:美国的一位小学生写总统克林顿是鸡蛋孵出来的,人人都称赞这个孩子想象力丰富。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会不会说:该文语句不通顺,内容不具体,没有中心,胡思乱想,不符合题目要求,甚至是思想不端正呢?冰心说过:“能表现自己的文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所以,在评价学生作文时,我们必须进入儿童的世界,体会儿童的心理,理解并学会用儿童的眼光观察生活,关注他们当时的生命状态以及想传递的信息。文贵在真,只要是孩子真心想表达的,我们就要去呵护这柔软的情感。尊重生命的存在,往小里说那就要尊重学生的作文,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性表达。

(二)承认个体差异。

五指伸出有长短,我们承认自然的差异。面对学生,我们怎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个性的鲜活生命?评价习作,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做到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对于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侧重于字词句等方面的评价,能达到通顺连贯、中心明确就可以得“高分”;而对于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可着重从写作技巧、选材立意等方面去评价,达到构思巧妙、富有创意即可得“高分”。我们的习作不是要将每个孩子培养成作家,是让他们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生活感悟。让每个孩子看到目标只在头上不远处,学生才有跳起采摘果实的激情。让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我们就是成功的。

(三)重视习作过程。

“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仅评价纸上的文字,还必须考虑“作文”是怎么写出来的,作者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这很重要,因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果一个学生非常认真地写作,并不断向他人虚心求教,可最终写出来的作文仍不尽人意时,你难道不会有所表扬或鼓励吗?同样的,当你明知某篇优秀作文是抄袭而来,但又找不到充足的证据时,你会给它记“优”吗?我想不会,因为这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关系到学生将来的生活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四)寻找习作亮点。

小学生作文因生活经验、认识程度、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限制,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正因为有了这些不足和缺陷,才有教育的生命和意义。教育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发现、唤醒、激励和鼓舞。当我们看到学生习作中的缺点时,不能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因为每一篇作文,不管其质量如何,总有其精彩可取之处。老师要善于发现每篇习作中的闪光点,要由衷地为学生文中的亮点“喝彩”,哪怕是一个恰当的词语,一个新奇的标题,一个适宜的标点……有的作文尽管安排顺序不当,但个别段落写得有特色;有的作文遣词造句不太准确,但有些文句独特有新意;有的作文中心不很明确,但有独到的见解……我们都应该大加赞赏,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的作文评价应是和孩子心灵的交流,批语应是热情温暖的。除了纸上交流褒扬外,还要积极为每个学生的亮点进行推广,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作文所带来的成功快乐,逐渐进入乐于作文、善于作文的境界。

二、快乐评价自己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因此,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发展的实际,体现主体性与实践性。《课标》同时指出:“对学生作文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可见,作文评价不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作出的单一评判,而是要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把作文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同时,学会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完成对自我的激励和超越。

(一)共同评价

初学作文的孩子一般不会评作文,会评一般都会写。由教师评价转向自我评价的过程中,集体共评是必经之路。学习共评可由师生共同商讨此次作文的要求。如:三年级习作《秋景》。评价前师生要讨论确定本次作文的一般要求:1、能抓住秋天的特点写;2、有具体内容,能一两处具体描写给读者美的感受;3、表达真情实感;4、字迹端正,作业整洁,错别字少。再在实物投影下出示一两篇学生有代表性的作文,根据本次作文要求,结合年段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集体评改。借助投影,展示规范的修改符号,删、添、改、调、换……以及批语的写法。供学生模仿和借鉴,让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做到心中有数。这样长久练习,学生不仅能得到做小老师的成就感,还能从中受益,自勉其身。

(二)自我修改

古人把修改文章看成攻玉,可见,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美。所以,首先要提倡学生自改作文

,充分发挥学生在修改作文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每次作文后,我都让学生放声朗读自己的作文,再修改。这时,往往会出现开头几句学生的朗读声很响,再后来,会听到学生“嗤嗤”的笑声,很快,他们便低头改了起来的情景。学生通过朗读,能运用听觉器官来检查、修改作文,对初学习作的孩子来说至少能解决语句不通顺的问题。自改作文,不仅是把作文写好,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地修改,逐步摸索到以文传情的规律,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修改后可以让学生试着为自己的作文写个评语,打个分数。每一篇作文,学生都付出了劳动,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总是很珍视。在学生评改自己作文的过程中,自我教育的愿望会成为每一个学生的精神需要。

(三)互评互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参与对自己,对同伴习作的评价。苏轼诗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别人从不同的角度看作文,更能发现作文的可取与不足之处。自我修改后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平等、民主、自由的氛围,便于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学生批改别人的作文,便是进入一个新的角色,能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责任心,故而能竭尽全力,反复推敲,提出修改意见。

作文范文篇10

作家要写出好的作品,必须观察生活。作为中学生,要写出好的作文,同样也要观察生活。所谓作文,同文学作品一样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包含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则是作文的唯一源泉。我们写作文,就是要写我们的生活,因此,如果没有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哪里能对生活进行描述?

也许有同学会说现在临近高考(中考),生活对我们来说,只意味着紧张的学习,一切都平板而单调,有什么可观察的?抱有这种想法的同学不妨体会一下法国大作家福楼拜的一段话,它或许能给你许多启发:“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期很注意地去观察它,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观点。任何事物里,都有着未曾被发现的东西,因为人们观察事物的时候,只习惯于回忆前人对它的想法,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一星半点未被认识过的东西,让我们去发掘它。”

其实,“平板单调”的生活中蕴藏着多少新意呀!不信,去看看朝阳、去看看晚霞,甚至去看看小鸡啄食、嬉闹,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去注意观察你的同桌,他或许与你原来想的完全不一样;去利用极有限的闲暇看看报,看看电视,难道你没有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吗?总之,我们应该先去发掘生活,再去写作文。

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既要有好的内容,又要有好形式,才能称为好的作文。因此,一篇好的作文,不仅要有充实、新颖的内容,而且还要有准确流畅的语言和独到的笔调。

写作文常常被中学生们视为最令人头痛的事件之一,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家常常感到“要说的话憋在心里说不出”,或者勉强成文,也是“言不达意”。大家总爱抱怨:总不能把口语都写上作文本吧?!其实,文学语言并不完全就是一般日常生活中的用语,高尔基说过:艺术作品的目的是充分而鲜明地描写事实里面所隐藏的社会生活的重大意义,所以必须有明确的语言和精选的字眼……。这就是说,作文中的语言必须是经过选择、取舍、加工、提炼的。

在语言上同学们真要认认真真地像我们的古人、文学大师们学习,学习“唯陈言之务去”的韩愈;学习苦练“推敲”、“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贾岛;学习“春风又绿江南岸”炼“绿”字的王安石;学习“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卢延让;学习“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

优美的词语对读者或阅卷老师来说,是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的,大家都偏爱它们,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积累。此外,还要注意句式的使用,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句式,其表达效果会很不相同。我们很难忘记鲁迅先生的句式:“不必说……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说……”,就比一般地使用“不仅……而且……”效果要好得多。因此,我们如果能在平时注意句式的积累,在做作文时,不落俗套,大胆使用新颖的表达方式,那么,我们的作文一定会增色不少。

另外,我们写作文,最好要尽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笔调,不要一味模仿。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清新、淡雅;叶圣陶的散文《苏州园林》朴实、纯真。我们在阅读它们时,不是还应该细细体味作者独特的风格和笔调吗?

总之,只有对生活细致地观察,深刻地发掘,作文才能有充实的内容;只有对词句长期地积累、精心地提炼,才能赋予作文以文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长期进行基本功的训练,才能写出好的作文。

固然,平时的基本功训练是很重要的,但我们也决不能忽视作文的临场发挥。因为在高考(中考)的紧张气氛中,在较短的时间内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写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来,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和技巧。

一般来说,考场上完成一篇作文的时间要比平时少得多,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作文,首先要不慌张,树立信心,不要老是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好作文怎么可能呢?如果老是这样想,那你首先就在心理上失败了。对这种情况,你应该这样考虑:既然已经只剩下这么短的时间了,我唯一的办法就是集中精力在短时间内写出完整的文章来。这样,在心理上稳定以后,再抛开其它一切念头,着手构思你的文章。

在考场上作文,关键是动笔前就对你的文章有一个总的想法,下笔后,就要紧紧扣住自己的想法,一气呵成,切忌慌慌张张地拿到题目,提笔就写,写一句,想一句,这样写成的作文往往会文不对题,或者前言不对后语,段与段之间毫无逻辑联系。

审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事先对文章产生想法的过程。在审题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确定文体与中心内容,这就需要我们细细地体味作文题与写作要求了。特别是写作要求,因为它往往很明显地提示了最具表现力的文体。

审题可以说是作文的关键,而审题的能力又最能反映我们同学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在考场上,要求我们准确而迅速地审题,这就等于要求我们要有扎实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