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训练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22:14:14

作文训练

作文训练范文篇1

一、中学作文教学现状

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是令人堪忧的,突出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效率低;二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与他们应具有的写作能力不相称。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相当数量的学生还不能写通文章。用词不当,句子表达不清.段茸呈次模糊,思路不顺,这些都是普遍性的问题。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立足点不明确对学兰写作的实际水平、心理特征缺乏了解和研究.因而在作文教学中出理了单一高标准的写作要求和过于理论化的指导方法,这样势必陷入了“高要求,低效率’的困境。

从教育研究部门来说,遗憾的是至今仍无正式的作文教学大纲,以致造成了目前教学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

导致目前作文教学这种现状的原因还与作文训练方式有关:采用单一的书面作文的训练方式,忽视口头作文的训练。在处理两者关系上,未曾“先着眼于口头作文”。①更有的错误地认为口头作文是简单的形式,只是小学阶段书面作文的一种辅助形式,中学阶段已没有必要再经过这一环节。其实,我们“用现代汉语写文章,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口头表达的训练也就是书面表达的训练”。②再说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显然要比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容易,因而轻视口头作文训练是片面的。同时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的区别实际上不在简单与复杂。如果只要求说几句话自然是简单的,假如要求有一定的中心内容。有一定的说理层次,这恐怕是复杂的,有的甚至要比写一篇文章更难。因为口头作文除了朗诵、态度、表情方面要求外,还特别要求思维的严密和敏捷。再有中学的口头作文和小学的口头作文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当我们拿着语句不通的书面作文,让学生通过“讲”、“读”凭“语感”修改时.,就有一种走回头路的味道。因此,丢弃不该丢弃的提高写作水平的“阶梯”——口头作文的做法是不对的。

二、口头作文的理论界定

目前,大家对口头作文理论上的研究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实践中也仅停留在形式上。

对口头作文的定义常见的有以下两种:一是从语言的表达方式角度下定义,认为口头作文是作文训练方式之一,属语言的口头形式的训练;二是从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关系的角度下定义,认为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两种方式,它与书面作文相对,但又与书面作文有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笔者认为口头作文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凡运用口头语言表达的均可看作口头

作文训练。狭义的是,具有指向规范口头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训练方式。理论研究的侧重点应放在狭义的口头作文上,因为这与作文教学实际相关,它能较快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能力。

口头作文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口语本身的特点。它使用得较多的是人们生活中的词汇,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短句多,省略句多,自然句中易位现象多。

(二)口语表达的特点。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和确定的对象。可以借助声音的变化表情达意,可以借助“人体语言”(bodyLanguage)——面部表情,手势、姿态、动作或笑、哭、叹气等“副语言”(ParaLanguage)表情达意。表达的过程短促、直接,具有不定型性,一瞬即逝。

由此可知,口头作文具有适用范围的广泛性和表达手段的多样性的特点,其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使其又具有使用上的重要性特点。

三、口头作文是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社会人”的重要途径

随着形势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渐改变,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社会人”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作为“现代化社会人”应具有那些素质呢?专家认为必须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工作、建设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应变能力”,它包括:“适应社会能力”,“克服自卑能力”,“取得成果的坚持力、自信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初高中学生来说,更应该把培养应变能力作为“涵养、锻炼”自己的目标之一。如何“涵养、锻炼”呢?口头作文不能不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因为口头作文需敏捷灵活的思维,这对于将来走上社会与人交流思想、处理事务和生活无疑是有益的。口头作文还给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场所,它往往设定不同的语境,并给学生以“成功”和“改造”的机遇,因而对培养他们“克服自卑能力’,树立“自信力”都会有积极影响。同时,“自信力”的提高又促进了“坚持力”的增强。

突飞猛进的现代化建设,对“现代化社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青少年正面临着现代化传声技术的“挑战”。世界正进入“人”“机”对话时代,从而对人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高效率’的要求,说话要求准确、清晰、严密。同时“口头语言发展必将日趋规范”,⑧不具备相应的语言修养就无法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口头作文正是顺应了时代要求,因此,我们应该从现代化的高度认识口头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还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化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要具备的语言修养和相应的口头表达能力,决不是仅针对优秀学生,而是全体学生,如果轻视它,其带来的痛苦,将是很大的。因为从社会运用语言的前景来看,在许多场合下口语比书面语更加重要,而精密的传声设备,使得口语得以随时随地记录、传播和保存。由于口语表达速度快于书面表达(据统计,一般人口述速度每分钟在150字以上,而书写则大约只30字左右),因此,那种靠书面语交往的场合将会减少。简洁的交谈、电传的口授和人机之间的对话,都要求人们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口头表达能力。否则就会对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影响。所以,教师在口头作文训练中,必须充分强调其重要意义,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以提高整体的口头作文水平。

未来社会还对人的智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对人的情感和意志品质也提出了相应的标准。人的智力发展离不开外界条件,口头作文对人的智力发展的作用在于其特有的“智力杂交”和“智慧交锋”效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思维是人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口头作文训练中,每个人在听讲交流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触.因为任何一位“听讲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发挥接受主体的创造才智”。口头作文正是在通过不断的“智力杂交”和“智慧交锋”中拓展了学生的横向和纵向的思维力,想象力、感知力,因面促进了智力的发展。

口头作文对意志品质的培养作用也是很大的,尤其是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的养成。受口头作文语盲氛围的影响,可以减少学生意志品质的独断性(即“固执己见”),减少语言使用的盲目性,长期坚持则会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自觉性。口头作文表述、修改都需要直接、迅速,有利于意志品质果断性的培养。不断的口头作文锻炼,会使学生养成正确使用语言的习惯,“约束”自己不规范语言的使用,从而提高了意志品质的自制性。而这些都是“现代化社会人”所要具备的品质。

四、口头作文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中的作用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写作能力一般包括:观察分析事物能力,立意、选材,构思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修改、核对能力,书写能力。以上所列各项除书写能力与口头作文无关外,其余各项能力的形成与口头作文都有关系。

(一)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学生平时对事物的观察往往是片段的、零星的、不连续的.所见所闻的事物也往往是一些理象.甚至是模糊不清的。口头作文耐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影响。可从教师和同学蔑察,分析事物的不同角度上受到启发,有助于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二)立意、构思、选材能力的提高。这方面口头作文具有无与伦比的优点。口头作文具有迅速和可变性的特点,学生完成立意、构思、选材后,可以随时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启发、点拨,不断地得以领会题意,确立主题,明晰思路,把握材料,决定取舍修订,并可随意变更,随便设计,直至满意。这完成的过程,也是这些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上,好多学生都感到头痛,程度差的学生无从下笔,就是程度较好的学生往往也不敢贸然下笔。口头作文则可打消学生的这种顾虑,因为可以随时修正。这样,大胆作文,不断训练,语言的表达能力就会逐渐得以提高。

(四)修改、核对能力的提高。口头作文很大程度上受语感的支配,而语感具有理解功能、评判功能、情感功能,它们的增强,又会大大提高写作的修改和核对能力。修改和核对的“渠道’,既可通过自我感悟,亦可借助他人力量;既可要求自己,亦可监察他人。修改、核对的“形式”,既可讨论,也可辩论;既可肯定,也可否定(注意,应以肯定为主);既可集中进行,也可分散进行。同时在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具有不拘一格、快速、便利、高效的特点。

五、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的相互关系

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均是通过言语的表达而完成的。在要求上两者是相同的,都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力。

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也有不同的一面。口头语言借助于声音,书面语言借助于文字。口头语言更多的是带有“自然”的特征,书面语言是口语的加工形式,在生活中担有比“口语高级”的交际任务。从语言的的发展顺序看,口语领先,书面语居后。因此,可以说,“只有研究口语,才能把握住书面语。”④

同时,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的关系又是相辅相成的。口头作文可以较快地检查学生的思考结果,从而促使积极思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有利于书面作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书面作文写作和修改过程的思维凝重性的养成,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口头作文语言的准确、清晰、严密。

为此,在处理两者关系上,应注意两者“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都提高的目的”。⑤在训练时间上,要坚持“先说后写”。在具体的处理上要注意科学合理安排,但不能颐此失彼。有人预言:“如果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把说和写结合起来,先说后写,那么学生的表达能力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⑥对此,叶圣陶、张志公和其他一些专家学者都曾大声疾呼,但遗憾的是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六、口头作文是消除学生写作心理障碍的好办法

制约中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心理因素很多,除了写作本身的复杂性和困难度外,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年龄”的心理因素。到了中学阶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领域的扩大,情感也更加丰富起来。反映在语言使用的选择上,低年级较多使用表象语言,高年级逐渐爱用表意和表情语言,呈现出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特征。这种变换和发展通常表现出“心有余而言不足’的矛盾,于是出现了写作时难以表述较复杂的事物和抒写较复杂的情感,从而形成写作心理障碍,觉得很难下笔,下笔时又怕写不好。口头作文却是消除上述写作心理障碍的好办法,因为;

(一)口头作文以语音为表达形式,呈现的是“不定型性”。它的修正要比书面写作的修正容易得多,这正好打消了学生下笔难,或怕写不好的顾虑。

(二)口头作文的训练场所大多在课堂,有别于其他口头表达场所。它允许学生说错,允许相互纠正,自我更正,指导改正,随时修正,并且易见效。这样,学生心理负担相对就少了。

(三)有了口头作文阶段的整理加工,再作书面作文,学生会觉得容易得多,而且写出的作文质量也更好。这样,会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消除写作难的心理。

七、口头作文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就目荫口头作文教学实践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制订不同单位时间的口头作文计划,把多样性的训练方法体现到计划的系统性上来。

(二)要重视思维方式的指导,充分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定向速度,提高学生迅速构思的能力。

(三)因为口头作文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优点,因此,可利用一切可能机会进行。在与书面作文教学结合时,时间安排在书面写作前及写作后的评议上为宜。

(四)口头作文到书面作文的中间过渡时机,应是在口头作文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然后实现由“口头”向“书面”的过渡,最终达到“写有内容,写有层次,文有中心,写有重点”。

(五)在训练中教师可进行“下水口头作文”给学生以示范,亦可以有意识地对部分学生先进行辅导,然后让学生口头作文,再集体讲评。要尽可能创设和谐、自然、开放的口头作文训练环境。

(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技巧方面的培养,包括训练时的语音、语调、语态等方面的指导。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使其循序渐进。

口头作文训练方法可采用的也不少,以听引入的有:听了说,说了写,听了写,写了说;以读切入的有:读了说,说了写,读了写,写了说。听可以听老师的和同学的,还可以听自己的(录音)。读可以读写好的文章,也可以读写作提纲,包括自己的、别人的。无论怎样,其终极目标是通过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书面写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中学阶段我们绝不可轻视口头作文,在作文教学中把它放在“先导”、“基础”、“着眼点”来认识,把它作为“改进

作文教学的切入口”来重视。

参考文献:

①何深:《中学语文教学法》,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20页。

②《写作与作文教学》,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331页。

③《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缩印本)1989年版,第812页。

④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作文训练范文篇2

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是令人堪忧的,突出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效率低;二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与他们应具有的写作能力不相称。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相当数量的学生还不能写通文章。用词不当,句子表达不清,段落层次模糊,思路不顺,这些都是普遍性的问题。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立足点不明确,对学生写作的实际水平、心理特征缺乏了解和研究。因而在作文教学中出现了“单一高标准”的写作要求和“过于理论化”的指导方法,这样势必陷入了“高要求,低效率”的困境。

从教育研究部门来说,遗憾的是至今仍无正式的作文教学大纲,以致造成了目前教学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

导致目前作文教学这种现状的原因还与作文训练方式有关:采用单一的书面作文的训练方式,忽视口头作文的训练。在处理两者关系上,未曾“先着眼于口头作文”。[1]更有的错误地认为口头作文是简单的形式,只是小学阶段书面作文的一种辅助形式,中学阶段已没有必要再经过这一环节。其实,我们“用现代汉语写文章,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口头表达的训练也就是书面表达的训练”。[2]再说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显然要比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容易,因而轻视口头作文训练是片面的。同时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的区别实际上不在简单与复杂。如果只要求说几句话自然是简单的,假如要求有一定的中心内容,有一定的说理层次,这恐怕是复杂的,有的甚至要比写一篇文章更难。因为口头作文除了朗诵、态度、表情方面要求外,还特别要求思维的严密和敏捷。再有中学的口头作文和小学的口头作文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当我们拿着语句不通的书面作文,让学生通过“讲”、“读”凭“语感”修改时,就有一种走回头路的味道。因此,丢弃不该丢弃的提高写作水平的“阶梯”——口头作文的做法是不对的。

二、口头作文的理论界定

目前,大家对口头作文理论上的研究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实践中也仅停留在形式上。

对口头作文的定义常见的有以下两种:一是从语言的表达方式角度下定义,认为口头作文是作文训练方式之一,属语言的口头形式的训练;二是从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关系的角度下定义,认为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两种方式,它与书面作文相对,但又与书面作文有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笔者认为口头作文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凡运用口头语言表达的均可看作口头作文训练。狭义的是,具有指向规范口头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训练方式。理论研究的侧重点应放在狭义的口头作文上,因为这与作文教学实际相关,它能较快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能力。

口头作文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口语本身的特点。它使用得较多的是人们生活中的词汇,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短句多,省略句多,自然句中易位现象多。

(二)口语表达的特点。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和确定的对象。可以借助声音的变化表情达意,可以借助“人体语言”(bodyLanguage)——面部表情、手势、姿态、动作或笑、哭、叹气等“副语言”(ParaLanguage)表情达意。表达的过程短促、直接,具有不定型性,一瞬即逝。

由此可知,口头作文具有适用范围的广泛性和表达手段的多样性的特点,其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使其又具有使用上的重要性特点。

三、口头作文是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社会人”的重要途

随着形势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渐改变,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社会人”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作为“现代化社会人”应具有那些素质呢?专家认为必须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工作、建设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应变能力”,它包括:“适应社会能力”,“克服自卑能力”,“取得成果的坚持力、自信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初高中学生来说,更应该把培养应变能力作为“涵养、锻炼”自己的目标之一。如何“涵养、锻炼”呢?口头作文不能不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因为口头作文需敏捷灵活的思维,这对于将来走上社会与人交流思想、处理事务和生活无疑是有益的。口头作文还给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场所,它往往设定不同的语境,并给学生以“成功”和“改造”的机遇,因而对培养他们“克服自卑能力”,树立“自信力”都会有积极影响。同时,“自信力”的提高又促进了“坚持力”的增强。

突飞猛进的现代化建设,对“现代化社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青少年正面临着现代化传声技术的“挑战”。世界正进入“人”“机”对话时代,从而对人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高效率”的要求。说话要求准确、清晰、严密。同时“口头语言发展必将日趋规范”,[3]不具备相应的语言修养就无法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口头作文正是顺应了时代要求,因此,我们应该从现代化的高度认识口头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还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化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要具备的语言修养和相应的口头表达能力,决不是仅针对优秀学生,而是全体学生,如果轻视它,其带来的痛苦,将是很大的。因为从社会运用语言的前景来看,在许多场合下口语比书面语更加重要,而精密的传声设备,使得口语

得以随时随地记录、传播和保存。由于口语表达速度快于书面表达(据统计,一般人口述速度每分钟在150字以上,而书写则大约只30字左右),因此,那种靠书面语交往的场合将会减少。简洁的交谈、电传的口授和人机之间的对话,都要求人们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口头表达能力。否则就会对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影响。所以,教师在口头作文训练中,必须充分强调其重要意义,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以提高整体的口头作文水平。

未来社会还对人的智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对人的情感和意志品质也提出了相应的标准。人的智力发展离不开外界条件,口头作文对人的智力发展的作用在于其特有的“智力杂交”和“智慧交锋”效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思维是人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口头作文训练中,每个人在听讲交流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触,因为任何一位“听讲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发挥接受主体的创造才智”。口头作文正是在通过不断的“智力杂交”和“智慧交锋”中拓展了学生的横向和纵向的思维力、想象力、感知力,因而促进了智力的发展。

口头作文对意志品质的培养作用也是很大的,尤其是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的养成。受口头作文语言氛围的影响,可以减少学生意志品质的独断性(即“固执己见”),减少语言使用的盲目性,长期坚持则会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自觉性。口头作文表述、修改都需要直接、迅速,有利于意志品质果断性的培养。不断的口头作文锻炼,会使学生养成正确使用语言的习惯,“约束”自己不规范语言的使用,从而提高了意志品质的自制性。而这些都是“现代化社会人”所要具备的品质。

四、口头作文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中的作用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写作能力一般包括:观察分析事物能力,立意、选材、构思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修改、核对能力,书写能力。以上所列各项除书写能力与口头作文无关外,其余各项能力的形成与口头作文都有关系。

(一)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学生平时对事物的观察往往是片段的、零星的、不连续的。所见所闻的事物也往往是一些现象,甚至是模糊不清的。口头作文对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影响,可从教师和同学观察、分析事物的不同角度上受到启发,有助于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二)立意、构思、选材能力的提高。这方面口头作文具有无与伦比的优点。口头作文具有迅速和可变性的特点,学生完成立意、构思、选材后,可以随时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启发、点拨,不断地得以领会题意,确立主题,明晰思路,把握材料,决定取舍修订,并可随意变更,随便设计,直至满意。这完成的过程,也是这些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上,好多学生都感到头痛,程度差的学生无从下笔,就是程度较好的学生往往也不敢贸然下笔。口头作文则可打消学生的这种顾虑,因为可以随时修正。这样,大胆作文,不断训练,语言的表达能力就会逐渐得以提高。

(四)修改、核对能力的提高。口头作文很大程度上受语感的支配,而语感具有理解功能、评判功能、情感功能。它们的增强,又会大大提高写作的修改和核对能力。修改和核对的“渠道”,既可通过自我感悟,亦可借助他人力量;既可要求自己,亦可监察他人。修改、核对的“形式”,既可讨论,也可辩论;既可肯定,也可否定(注意,应以肯定为主);既可集中进行,也可分散进行。同时在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具有不拘一格、快速、便利、高效的特点。

五、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的相互关系

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均是通过言语的表达而完成的。在要求上两者是相同的,都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力。

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也有不同的一面。口头语言借助于声音,书面语言借助于文字。口头语言更多的是带有“自然”的特征,书面语言是口语的加工形式,在生活中担有比“口语高级”的交际任务。从语言的的发展顺序看,口语领先,书面语居后。因此,可以说,“只有研究口语,才能把握住书面语。”[4]

同时,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的关系又是相辅相成的。口头作文可以较快地检查学生的思考结果,从而促使积极思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有利于书面作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书面作文写作和修改过程的思维凝重性的养成,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口头作文语言的准确、清晰、严密。

为此,在处理两者关系上,应注意两者“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都提高的目的”。[5]在训练时间上,要坚持“先说后写”。在具体的处理上要注意科学合理安排,但不能顾此失彼。有人预言:“如果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把说和写结合起来,先说后写,那么学生的表达能力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6]对此,叶圣陶、张志公和其他一些专家学者都曾大声疾呼,但遗憾的是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六、口头作文是消除学生写作心理障碍的好办法

制约中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心理因素很多,除了写作本身的复杂性和困难度外,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年龄”的心理因素。到了中学阶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领域的扩大,情感也更加丰富起来。反映在语言使用的选择上,低年级较多使用表象语言,高年级逐渐爱用表意和表情语言,呈现出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特征。这种变换和发展通常表现出“心有余而言不足”的矛盾,于是出现了写作时难以表述较复杂的事物和抒写较复杂的情感,从而形成写作心理障碍,觉得很难下笔,下笔时又怕写不好。口头作文却是消除上述写作心理障碍的好办法,因为:

(一)口头作文以语音为表达形式,呈现的是“不定型性”。它的修正要比书面写作的修正容易得多,这正好打消了学生下笔难,或怕写不好的顾虑。

(二)口头作文的训练场所大多在课堂,有别于其他口头表达场所。它允许学生说错,允许相互纠正,自我更正,指导改正,随时修正,并且易见效。这样,学生心理负担相对就少了。

(三

)有了口头作文阶段的整理加工,再作书面作文,学生会觉得容易得多,而且写出的作文质量也更好。这样,会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消除写作难的心理。

七、口头作文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就目前口头作文教学实践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制订不同单位时间的口头作文计划,把多样性的训练方法体现到计划的系统性上来。

(二)要重视思维方式的指导,充分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定向速度,提高学生迅速构思的能力。

(三)因为口头作文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优点,因此,可利用一切可能机会进行。在与书面作文教学结合时,时间安排在书面写作前及写作后的评议上为宜。

(四)口头作文到书面作文的中间过渡时机,应是在口头作文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然后实现由“口头”向“书面”的过渡,最终达到“写有内容,写有层次,文有中心,写有重点”。

(五)在训练中教师可进行“下水口头作文”给学生以示范,亦可以有意识地对部分学生先进行辅导,然后让学生口头作文,再集体讲评。要尽可能创设和谐、自然、开放的口头作文训练环境。

(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技巧方面的培养,包括训练时的语音、语调、语态等方面的指导。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使其循序渐进。

作文训练范文篇3

作家要写出好的作品,必须观察生活。作为中学生,要写出好的作文,同样也要观察生活。所谓作文,同文学作品一样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包含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则是作文的唯一源泉。我们写作文,就是要写我们的生活,因此,如果没有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哪里能对生活进行描述?

也许有同学会说现在临近高考(中考),生活对我们来说,只意味着紧张的学习,一切都平板而单调,有什么可观察的?抱有这种想法的同学不妨体会一下法国大作家福楼拜的一段话,它或许能给你许多启发:“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期很注意地去观察它,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观点。任何事物里,都有着未曾被发现的东西,因为人们观察事物的时候,只习惯于回忆前人对它的想法,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一星半点未被认识过的东西,让我们去发掘它。”

其实,“平板单调”的生活中蕴藏着多少新意呀!不信,去看看朝阳、去看看晚霞,甚至去看看小鸡啄食、嬉闹,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去注意观察你的同桌,他或许与你原来想的完全不一样;去利用极有限的闲暇看看报,看看电视,难道你没有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吗?总之,我们应该先去发掘生活,再去写作文。

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既要有好的内容,又要有好形式,才能称为好的作文。因此,一篇好的作文,不仅要有充实、新颖的内容,而且还要有准确流畅的语言和独到的笔调。

写作文常常被中学生们视为最令人头痛的事件之一,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家常常感到“要说的话憋在心里说不出”,或者勉强成文,也是“言不达意”。大家总爱抱怨:总不能把口语都写上作文本吧?!其实,文学语言并不完全就是一般日常生活中的用语,高尔基说过:艺术作品的目的是充分而鲜明地描写事实里面所隐藏的社会生活的重大意义,所以必须有明确的语言和精选的字眼……。这就是说,作文中的语言必须是经过选择、取舍、加工、提炼的。

在语言上同学们真要认认真真地像我们的古人、文学大师们学习,学习“唯陈言之务去”的韩愈;学习苦练“推敲”、“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贾岛;学习“春风又绿江南岸”炼“绿”字的王安石;学习“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卢延让;学习“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

优美的词语对读者或阅卷老师来说,是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的,大家都偏爱它们,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积累。此外,还要注意句式的使用,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句式,其表达效果会很不相同。我们很难忘记鲁迅先生的句式:“不必说……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说……”,就比一般地使用“不仅……而且……”效果要好得多。因此,我们如果能在平时注意句式的积累,在做作文时,不落俗套,大胆使用新颖的表达方式,那么,我们的作文一定会增色不少。

另外,我们写作文,最好要尽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笔调,不要一味模仿。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清新、淡雅;叶圣陶的散文《苏州园林》朴实、纯真。我们在阅读它们时,不是还应该细细体味作者独特的风格和笔调吗?

总之,只有对生活细致地观察,深刻地发掘,作文才能有充实的内容;只有对词句长期地积累、精心地提炼,才能赋予作文以文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长期进行基本功的训练,才能写出好的作文。

固然,平时的基本功训练是很重要的,但我们也决不能忽视作文的临场发挥。因为在高考(中考)的紧张气氛中,在较短的时间内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写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来,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和技巧。

一般来说,考场上完成一篇作文的时间要比平时少得多,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作文,首先要不慌张,树立信心,不要老是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好作文怎么可能呢?如果老是这样想,那你首先就在心理上失败了。对这种情况,你应该这样考虑:既然已经只剩下这么短的时间了,我唯一的办法就是集中精力在短时间内写出完整的文章来。这样,在心理上稳定以后,再抛开其它一切念头,着手构思你的文章。

在考场上作文,关键是动笔前就对你的文章有一个总的想法,下笔后,就要紧紧扣住自己的想法,一气呵成,切忌慌慌张张地拿到题目,提笔就写,写一句,想一句,这样写成的作文往往会文不对题,或者前言不对后语,段与段之间毫无逻辑联系。

审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事先对文章产生想法的过程。在审题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确定文体与中心内容,这就需要我们细细地体味作文题与写作要求了。特别是写作要求,因为它往往很明显地提示了最具表现力的文体。

审题可以说是作文的关键,而审题的能力又最能反映我们同学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在考场上,要求我们准确而迅速地审题,这就等于要求我们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作文训练范文篇4

关键词:情操重视教材善于积累开阔视野加强训练

如何丰富学生的语言,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善说。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具体措施如下:

一、围绕教材,随时作文

1.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鉴赏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使学生有了判断是非的能力,有了较高的思想素质,写出的文章才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在学习了《舍身炸暗堡》一课后,我让学生对叔叔说一段话。

学生写道:“叔叔,您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您的鲜血没有白流,您的愿望早已实现,我们现在生长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过着幸福的生活,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这样.联系教材,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在“润物细无声”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2.重视教材的写作要求。教材每一单元都安排有一个写作训练,这是在学习了本单元的一组课文后,针对本单元的写作方法进行的一次练笔。对每次练笔我都认真对待。写作前.提前2周告诉学生下次作文的内容,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有目的地观察,组织语言;写作后,在作文课上进行讲评。通过总结和评价;一是对没有达标或达标率较低的采取个别辅导的形式进行补偿,二是尽量挖掘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习作的成功动力。这样,既加深了对本单元训练项目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顺应了大纲要求。

3.重视仿,改、缩、扩。仿即仿写。可以仿写一个片段,也可以仿写整篇课文,关键是抓住仿写对象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了《大树底下的悄悄话》一文之后,对一些素质较好的学生命题《房间里的悄悄话》有一位同学通过写房间里家用电器的悄悄话,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立意新颖。

改即改写。主要是提倡学生将诗歌改写成记叙性的文章。一开始学生也只是将诗句的意思机械地罗列在一起,经过几次的念范文,帮助他们修改,渐渐地,一部分同学能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将诗改写成一篇篇意境优美的记叙文了。

缩即缩写。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将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保留主干,适当削剪枝叶进行小练笔。不仅对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大有帮助,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素质。

扩即扩写。教材中一些文章很多地方留下了许多艺术空白,让学生顺原文的意思猜想故事发生的原因,进行开头联想;一些课文的结尾言虽尽而意未完,就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续写结尾。二、丰富生活,促进作文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越丰富,学生的作文越充实。所以,作文教学必须重视丰富学生的生活,以解决“无米”的难题。

1.写日记,积累材料。“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觉得没的可写。我以学生的日记为切入口,指导他们把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写下来,从而积累写作材料,进行大量的灵活练笔。通过记日记,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2.随时随事写感想。小学生喜欢看电视、电影。电视节目中规范化的语言对学生的朗读起着很好的示范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看电视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理解生活,提高分析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

3.生活琐事,写成文字。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幼稚的发展时期,认识生活的能力较薄弱.知识阅历较肤浅。我们不能脱离学生的认识和生活实际,要求学生写反映社会生活、具有社会价值的大题材,不能企盼学生写出什么惊人之作。

三、开阔视野,强化练笔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语言积累之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些活动,给学生创造各种机会,提供写作材料,强化练习,让学生灵活自如地写入叙事,描景状物,提高写作水平。

1.结合课外活动。创作离不开生活,小学生作文当然也离不开生活。于是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引导他们动脑筋,感受生活。秋天来了,我让学生认真的观察秋天,然后再写一篇有关“秋”的作文。

学生在作文中写道:“韭菜叶上的颗颗露珠在朝阳的照耀下反射出美丽的色彩”。班队会上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吹泡泡、钉纽扣、拔河、成语接龙”等。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直接感悟,直接表达,积累了语言材料,基本杜绝了原来作文中写一些“美极了”、“热闹极了”的语言。

2.结合日常生活,加强应用文训练。学生不断到图书馆借书,但借条却写得不规范。我不放过这个机会,教学生怎样写借条。学生有事请假,必须留下请假条;有事离开,留下留言条。其他如表扬稿、寻物启事、通知等随时遇到就随机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不让这些练笔的机会白白溜掉。

作文训练范文篇5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而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这一原则也存在于作文构思乃至于整个写作过程之中。清人沈德潜在《说诗zuì@①语》中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这里说的是炼字过程中对立面的转化。构思过程也存在这种转化。作文构思的实质是对写作素材的改造和制作,而要完成这一改造制作过程,必须离不开对材料实施转化。就中学生进行的作文训练而言,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题目只能提供对立面中的一个方面,构思时必须涉及对立面中的另一个方面,因此,实题要虚做,虚题则要实做;原因要化为结果,结果则要追溯原因;等等。可以说,转化,是作文构思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而作文构思训练必须包括辩证转化思想的训练。

训练转化思想必须掌握转化的技巧。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这一问题。

一、实与虚的转化

“实”就是具体地、直接地写;“虚”就是抽象地、间接地写。作文训练中的“实题”提供的多是具体的人物、事件、实物等方面材料,如《毁树容易种树难》《老师的眼睛》《教室里的欢笑》等,写此类题目若是一味求“实”,不注意“实中有虚”,则表达上易呆板,也缺乏积极的思想意义或必要的思想深度。故“实题”一定要“虚做”,或揭示具体事物的本质,或揭示具体事件的意义,或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或回避正面实写,代之以旁敲侧击。如《在阳光下成长》,可由“阳光”联想到“父爱”“母爱”“师爱”“友爱”,而不能只在“阳光”本身做文章。又如《××比赛》这类题目,若是正面描写比赛场面,做到“实中有虚”,揭示比赛意义,未尝不可;但有的同学写跳绳比赛,却回避了正面实写,而是写一个“潜补队员”因给同学看衣服不能观看比赛,只能听到赛场传来的阵阵的欢呼,揭示他想看比赛但又不玩忽职守的矛盾心理,如此化实为虚,更耐人寻味。

写“虚题”则要“实做”。虚题提供的是抽象概念或思想,如《尝试》《机遇》《选择》等。学生写这类题目多喜欢空发议论,缺少具体实在的描绘。写这类虚题,应该先明确“虚题”包含着什么抽象思想或感情,再围绕这些思想感情写一些具体材料。如写《尝试》,可先明确题目中包含的“大胆尝试才能成功”“尝试不能怕失败”,写一件或几件事。

二、褒与贬的转化

刘禹锡的《陋室铭》看题目是在贬陋室之“陋”,但文中大部分篇幅都是在写“陋室不陋”,这种化贬为褒的写法令人感到独具匠心。《妈妈说谎了》这个题目,固然可以批评妈妈的缺点,但为什么不可以写妈妈为了高尚的动机撒了一个令人感动的谎呢?

不仅“贬题”可以“褒做”,褒题也可以“贬做”。如《老师,你对我太好了》,题目是个“褒题”,但有的学生写因为自己学习好,老师对“我”特别好,结果使“我”和同学们之间产生了隔阂,同桌疏远了“我”,“我”好苦闷、孤独。文章写得出人意料,耐人寻味。

三、散与聚的转化

有的作文题目提供的是几种看起来互不相干的材料,可称之为“散题”。如《羊肉、菜汤和考试》《小桥、男孩和我》《爸爸、妈妈和裙子》。这类“散题”须“聚做”,也就是通过各种联想,合乎情理地将其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如《小河、男孩和我》,有的学生写:“我”过小河时发现一位老大娘也在过河,她拄着拐杖,站立不稳。“我”想帮一把,但又不想麻烦自己。此时,对岸的一个小男孩冲进河里,扶大娘过了河。这种化散为聚的训练,同时也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聚”题则要“散做”。写《我的班级》,就应该从构成班级的各个要素如同学、老师、教室、学风等几方面展开,否则,很难使文章具备充实的内容。当然,“散”中也要有“聚”。

四、因与果的转化

如《妈妈不在家》,可把题目看作原因,文章可把重点放在写“结果”上。这是化“原因”为结果。又如《他终于受到了表扬》,题目是“结果”,作文时要重点写原因。有些现象既可以看作甲种现象原因,又可以看作乙种现象的结果,可以既写原因又写结果。

五、长与短的转化

“短”题指时间跨度小的题目,如《难忘的一刹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当老师讲错了时》等,此类题若只写一“刹那”,或某一“时刻”发生的事,思路将难以展开。因此,这类“短”题应该“长”做,也就是对短题进行“延长”。如鲁迅小说《社戏》,真正写社戏的文字只有几段。小说大部分篇幅是对“社戏”这条“线段”作的“延长线”。向前延长,主要写“我”如何来平桥村,如何与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以及小朋友们如何帮助“我”说服家里人去看社戏;向后延长,主要写“偷豆”和六一公公“送豆”等几件事。文章的主题主要靠这些“延长线”而不是靠“社戏”来体现的。

“长题”则要“短做”。“长题”指时间跨度大的题目,如《初中生活琐忆》《我的少年时代》等。长题短做的办法是:先确立一个中心线索,再围绕这一线索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个时段写一件或几件事。当然,长与短都是相对而言的。《我的星期天》可以当长题写,也可以当短题。

六、宽与窄的转化

宽题指内容上空间范围大、数量多的题目,如《我的老师们》《父辈》《我们这代人》。“宽题”不能当“窄题”写,否则会离题,如《父辈》不能写成《父亲》。但要注意“化宽为窄”,办法很多:可以用分解法,如《眼病的防治》,可分解为“近视的防治”“远视的防治”“红眼病的防治”等几个“窄题”;可以采用赋例法,如《父辈》,就可以自己的父亲为例,剖析父辈在价值观念上与年轻一代的差异。

“窄题”是指空间范围小、数量少的题目,如《记一辆纺车》《角落》等。写此类题目要善于“拓宽”,办法之一是“滚雪球”,即以题目中的材料为中心,增加一系列陪衬内容。如《范进中举》以范进为中心,增加了胡屠户、张乡绅等众多陪衬人物。办法之二是“串线式”,即以题目为线索串起众多人物,如《七根火柴》。

七、有与无的转化

《我的星期七》,题目令人不可思议:有星期日,哪来的星期七?有的学生写每逢星期日老师就补课,父母也抢时间辅导,结果星期日成了星期七。经过文章合理的解释,荒唐转化成了合理,类似题目如《冬雷阵阵》《夏天的雪》《黑色的阳光》《哥伦布给我的一封信》《我长了三头六臂后》等等,都可以这样处理。

“无”可以生出“有”,其实,“有”也可以生出“无”来。作家王蒙曾谈到一篇意大利小说《朋友们》,写一个人死了,很多人都盼他活过来,这本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现象,但小说接下去写朋友真的活了过来,朋友们却没有一个招待他,甚至连女友也拿剪子扎。生活中许多司空见惯的事情如果作超常假设,常常可以创造许多富有神奇色彩的情节。这不是“有中生无”吗?

培养学生转化思想,一是要注意命题必须能激发学生“转化”的要求;二是要加强构思过程指导。

作文训练范文篇6

一、培养习作的兴趣。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好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学生有了兴趣,就能能使注意力集中,积极思维。习作也不例外,学生如果有了习作的兴趣,就能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三年级的学生是学习习作起步阶段,课标已经降低了习作的难度,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引导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写出自己的快乐,写出自己的烦恼,也就是心情作文,生活作文,想写多少就写多少,这样起步作文,让孩子觉得作文并不可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与写作热情。

二、阅读中积累语言。

新课标强调了积累语言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是第一位的,也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是学生学习和积累祖国语言的重要手段,厚积才能博发。三年级的学生积累的素材有限,要想提高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就必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材中的因素,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在朗读中积累语言素材,增强语感。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第11课《秋天的雨》,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课文描写的画面很美,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描绘乐意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表演读、比赛读、配乐朗诵等多种形式地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句子,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从而积累优美的词句,为今后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书目,把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课内迁移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不断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小学语文报》、《唐诗三百首》、《名言警句》、《安徒生童话》、《成语故事》等,摘抄优美段落,背诵名诗名篇,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生活中积淀素材。

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习作,就是用笔描述生活中的事,歌颂生活中的人,抒发生活中的情。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不知道应该怎样去运用生活中的材料。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积淀素材。

1、捕捉镜头,生活中积淀。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就要经常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镜头,以及在学校、家庭、社会出现的丰富多彩并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事件和人物,用随笔的形式把这些材料记录下来,如课堂中随机发生的事情,校园、班级里开展的各项活动,邻里间的故事等。一天我正在上语文课,突然从窗外飞来一只麻雀,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转移,麻雀飞进教室后,学生都抬头看这只麻雀,麻雀也非常惊慌,到处逃窜,如果我按照课前设计好的思路继续讲,效果肯定不好,我就停下来,对学生说:“这只麻雀看见同学们学习非常认真,所以也想进教室来听听课,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这只麻雀有什么特点,等会请大家来说一说。”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那只麻雀在教室里转了几个回合以后,终于从窗口飞了出去。我给了学生10分钟相互交流的时间,然后请同学在全班讲。有一个同学讲到:“今天第一节语文课,老师正在给我们上《金色的草地》,大家都被谭简冬同学的朗读吸引住了,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望不到边的草地上开满了金黄的蒲公英花,也许是因为她读的太美了,连窗外的一只小麻雀也飞了进来,小麻雀尖尖的嘴巴,身上的羽毛是灰色的,胸脯是白色的。小麻雀看见教室里的人太多,一下子受惊了,就扑腾着翅膀飞了起来,可能是太惊慌,一下子撞到了墙,好象撞晕了,就在教室里不停地飞,飞地晕头转向,我仿佛看见它惊慌的眼神,痛苦的表情,我多么想帮助它啊,就在这时,它一下子又冲出了窗外,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我也松了一口气。”我又让学生把刚才看见的,自己想到的记下来,学生因为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亲自体验的,所以都写的很好。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生活中有数不尽的新鲜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去观察生活,去发现生活。

作文训练范文篇7

我省(湖南)电教科学实验研究单位之一桃源县漳江小学潜心研究电教媒体与自能作文的关系,终于使小学自能作文电教模式脱颖而出,荣获湖南省电教科学实验成果特等奖,并在“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的阶段性成果评比中获得三等奖。

为了进一步使获奖的课题成果转化为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能力,湖南省电教馆于去年在桃源县召开了湖南省小学语文自能作文推广应用会。推广了小学自能作文的电教模式:“激趣导向----拓思激情----表达融情”。在提供给教师观摩的九堂自能作文示范课中都体现了这一模式。从这九堂课中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我省小学语文自能作文的现状。

一、声像并举,注重感知的主体性心理学实践表明:多方式地为学生提供感知的多种形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

小学生作文往往缺乏真清实感,说套话、空话的现象比较普遍。究其原因,小学生虽然置身于现实生活,却往往对周围的人和事、景和物视而不见,打不开思路,无从下手。

自能作文训练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了运用电教媒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清境,较好地渲染了入景入情入境的作文氛围,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之间,自觉与不自觉之中被深深吸引,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目标捐向上,调动了写作文的情绪。

如一堂《介绍一种动物》作文训练课,上课伊始,“汪汪汪----,喵----,哞----呱呱呱----”当录音机播放出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小学生立即瞪大了眼睛,努力去辨别这是什么动物的叫声,开始全身心地投入,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调动起来。而当电视----展示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小狗、小猫、小羊、小青蛙……学生的耳之所闻转入目之所见,学生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至此,《介绍一种动物》的作文训练序幕已经拉开,学生已进入角色,教师只需轻松地驾驭训练的进程,让学生尽情地发言叙述说话。

在《找春天》的作文训练课中,教师在节奏明快、曲调欢乐的《春天在哪里》的乐曲声中,投影展示一张张充满春天气息的投影片:百花盛开的公园,一片碧绿的田野,小鸟在树枝上鸣叫,桃树缀满了粉红色的花蕾……学生被绚丽多彩的画面吸引,??激发情趣引人入胜的音乐将学生带入到一种兴奋的学习环境之中。

“找春天”的教学目标不言而喻已出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产生要表达的愿望。

九节自能作文课都采用了多种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创设感知的情境,学生的注意力被紧紧抓住,对展现的情景、事物产生了兴趣。这种自能作文训练开端为下面所要进行的训练奠定了基础,充分显示了电教模式“感知----理解----表达”三个环节的独到之处,注重了感知的主体性,提供感知的表象,促使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

二、纲要演示,突出训练的有序性

自能作文训练的电教模式中有一个突出的标志,即“感知激情----理解动清----表达融情”的三环节。体现三环节的训练步骤是从整体入手,从低年级开始。

但侧重点各有不同:低年级侧重句子和句群训练,中年级侧重片断训练,高年级侧重篇章训练。在训练的要求上,一改过去的“从形式入手”而为“从内容入手”。

在提供了思维的原材料之后,随之而来是叙述的有序训练问题。学生往往容易犯两个毛病:一是记流水帐,无条理、无中心,二是写得不具体,抓不住主要事件。那么在《学记日记》和《晚饭之后》的两节作文课中采用电教媒体较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障碍。

在《学记日记》的训练中,老师运用自能作文的“感知----理解----表达”电教模式,在训练方法上来取先役影,让学生看到某某同学一天生活中所经历的事件:(1)吃早餐;(2)参加升旗仪式;(3)做眼保健操,(4)看到小朋友打架上前劝阻;(5)做课间操,(6)打乒乓球;(7)搞卫生;(8)做功课;(9)看动画片,(10)睡觉。

这一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老师指导学生理解,在这一大堆的素材中哪些是有意义的。经过筛选,只剩下(2)、(4),当然可以挖掘的素材还有(5)、(6)、(7)、(8)。只要自己认为有意义或感受深的事,都可以写下来,但不要写成流水账,把起床、洗脸、睡觉等琐事都写进去。可以叙事写人,还可以对某一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关键一条是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老师再根据学生们的发言,再投映日记的基本格式。

要强调的是,记日记要能以小见大,从小事琐事落笔,在细节上描写逼真,注意观察周围的人或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

如果说《学记日记》用投影展示起了训练有序性的重要作用,那么在《晚饭之后》这一课的训练中,则将作文写作中的“动词用准,神态描写要真,语言有个性”等要求用投影方式具体化。

这一课的关键是表达。当学生看完一段录像,老师出示一段文字投影,让学生寻找描写圆圆动作的词汇:蹑手蹑脚、捧、叫、栽、揉、嚷……动作的动词用准了,把圆圆晚饭之后走进客厅的一系列事件维妙维肖描写出来,把一个调皮有心计的小女孩写活了。寻找描写爸爸神态的词汇:慢条斯理、悠闲……这种生动形象描写使作文语言富于变化、不呆板、不干巴。

再如,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的语言:圆圆棒着肚子,嚷着说:“哎哟!肚子疼死了。”爸爸慢条斯理他说:“让她去吧,说不上人家都等急了。”妈妈则反驳:“你们都这么阴阳怪气的,我不去了。”圆圆一听妈妈说不去了,立即说:“你不去了?!那我的肚子也不疼了。”这些语言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富有人物的个性。指导学生要丰富积累自己的词汇,使作文语言更丰富更生动。

三、直观评阅,提高写作的反馈性

这次观摩活动采用了投影讲评的方法,如前述的《晚饭之后》、《学记日记》,还有《植树》、找《春天》、《介绍一种动物》等作文训练课。

采用投影进行作文讲评,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快刃。在短短的一节课内集指导、讲评、修改为一体,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作用。其次指正见效快,学生作文中可能会产业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发现后立即及时指正,学生比较对照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予以改正。

作文训练范文篇8

为了进一步使获奖的课题成果转化为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能力,湖南省电教馆于去年在桃源县召开了湖南省小学语文自能作文推广应用会。推广了小学自能作文的电教模式:“激趣导向----拓思激情----表达融情”。在提供给教师观摩的九堂自能作文示范课中都体现了这一模式。从这九堂课中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我省小学语文自能作文的现状。

一、声像并举,注重感知的主体性心理学实践表明:多方式地为学生提供感知的多种形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

小学生作文往往缺乏真清实感,说套话、空话的现象比较普遍。究其原因,小学生虽然置身于现实生活,却往往对周围的人和事、景和物视而不见,打不开思路,无从下手。

自能作文训练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了运用电教媒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清境,较好地渲染了入景入情入境的作文氛围,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之间,自觉与不自觉之中被深深吸引,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目标捐向上,调动了写作文的情绪。

如一堂《介绍一种动物》作文训练课,上课伊始,“汪汪汪----,喵----,哞----呱呱呱----”当录音机播放出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小学生立即瞪大了眼睛,努力去辨别这是什么动物的叫声,开始全身心地投入,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调动起来。而当电视----展示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小狗、小猫、小羊、小青蛙……学生的耳之所闻转入目之所见,学生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至此,《介绍一种动物》的作文训练序幕已经拉开,学生已进入角色,教师只需轻松地驾驭训练的进程,让学生尽情地发言叙述说话。

在《找春天》的作文训练课中,教师在节奏明快、曲调欢乐的《春天在哪里》的乐曲声中,投影展示一张张充满春天气息的投影片:百花盛开的公园,一片碧绿的田野,小鸟在树枝上鸣叫,桃树缀满了粉红色的花蕾……学生被绚丽多彩的画面吸引,??激发情趣引人入胜的音乐将学生带入到一种兴奋的学习环境之中。

“找春天”的教学目标不言而喻已出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产生要表达的愿望。

九节自能作文课都采用了多种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创设感知的情境,学生的注意力被紧紧抓住,对展现的情景、事物产生了兴趣。这种自能作文训练开端为下面所要进行的训练奠定了基础,充分显示了电教模式“感知----理解----表达”三个环节的独到之处,注重了感知的主体性,提供感知的表象,促使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

二、纲要演示,突出训练的有序性

自能作文训练的电教模式中有一个突出的标志,即“感知激情----理解动清----表达融情”的三环节。体现三环节的训练步骤是从整体入手,从低年级开始。

但侧重点各有不同:低年级侧重句子和句群训练,中年级侧重片断训练,高年级侧重篇章训练。在训练的要求上,一改过去的“从形式入手”而为“从内容入手”。

在提供了思维的原材料之后,随之而来是叙述的有序训练问题。学生往往容易犯两个毛病:一是记流水帐,无条理、无中心,二是写得不具体,抓不住主要事件。那么在《学记日记》和《晚饭之后》的两节作文课中采用电教媒体较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障碍。

在《学记日记》的训练中,老师运用自能作文的“感知----理解----表达”电教模式,在训练方法上来取先役影,让学生看到某某同学一天生活中所经历的事件:(1)吃早餐;(2)参加升旗仪式;(3)做眼保健操,(4)看到小朋友打架上前劝阻;(5)做课间操,(6)打乒乓球;(7)搞卫生;(8)做功课;(9)看动画片,(10)睡觉。

这一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老师指导学生理解,在这一大堆的素材中哪些是有意义的。经过筛选,只剩下(2)、(4),当然可以挖掘的素材还有(5)、(6)、(7)、(8)。只要自己认为有意义或感受深的事,都可以写下来,但不要写成流水账,把起床、洗脸、睡觉等琐事都写进去。可以叙事写人,还可以对某一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关键一条是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老师再根据学生们的发言,再投映日记的基本格式。

要强调的是,记日记要能以小见大,从小事琐事落笔,在细节上描写逼真,注意观察周围的人或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

如果说《学记日记》用投影展示起了训练有序性的重要作用,那么在《晚饭之后》这一课的训练中,则将作文写作中的“动词用准,神态描写要真,语言有个性”等要求用投影方式具体化。

这一课的关键是表达。当学生看完一段录像,老师出示一段文字投影,让学生寻找描写圆圆动作的词汇:蹑手蹑脚、捧、叫、栽、揉、嚷……动作的动词用准了,把圆圆晚饭之后走进客厅的一系列事件维妙维肖描写出来,把一个调皮有心计的小女孩写活了。寻找描写爸爸神态的词汇:慢条斯理、悠闲……这种生动形象描写使作文语言富于变化、不呆板、不干巴。

再如,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的语言:圆圆棒着肚子,嚷着说:“哎哟!肚子疼死了。”爸爸慢条斯理他说:“让她去吧,说不上人家都等急了。”妈妈则反驳:“你们都这么阴阳怪气的,我不去了。”圆圆一听妈妈说不去了,立即说:“你不去了?!那我的肚子也不疼了。”这些语言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富有人物的个性。指导学生要丰富积累自己的词汇,使作文语言更丰富更生动。

三、直观评阅,提高写作的反馈性

这次观摩活动采用了投影讲评的方法,如前述的《晚饭之后》、《学记日记》,还有《植树》、找《春天》、《介绍一种动物》等作文训练课。

采用投影进行作文讲评,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快刃。在短短的一节课内集指导、讲评、修改为一体,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作用。其次指正见效快,学生作文中可能会产业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发现后立即及时指正,学生比较对照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予以改正。

作文训练范文篇9

所谓“作文片断”,指用一段一节的小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做这种片断的写作练习,就叫“作文片断训练”。其训练类型共有三种:

1描述性训练:就是选择景物的一个方面,撷取生活海洋中的一个小浪花,截取生活的一个断面进行叙述描绘。

2说明性训练:就事物的一个方面作介绍。

3评议性训练:就一件事、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影视片简单的谈点个人看法,不求多、不求全,谈清楚某方面的感受或体会即可。

二、片断训练的针对性

片断训练的主导思想是,从局部着眼,培养学生的“眼力”和“手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笔随时写下“眼所见”“耳所闻”,从一点着眼,从小处着手,逐步提高,过渡到构思作文,得心应手。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之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所谓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就是引导学生增强对各种新变化的敏感性,能留心并发现它,能抓住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将看到的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用片断形式反映它。

2作文片断训练,可作为培养学生想象力,促使文章生动的一条有效途径。经常写生活细节,有意无意去观察认识生活,就会熟悉生活,即“世事洞明”。

当需要反映某些生活断面时,脑中自然就会产生类似的景象,而且还能从这些图景里生发出清晰的生活细节,这就是一种想象。写作、想象、生活实感互相作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想象。也是丰富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例:在描绘“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劳动者时,首先想到的是古铜色的脸膛上汗水淋淋,进而想到他在不停地挥动锄头等。这是因为你早就有生活实感,在此基础上又加工创造出了新形象。把这些想象的内容写下来,使想象和写作结合起来,用“写”促使你“想象”,又用想象使写作内容不断丰富、生动。同时片断训练过程中,常写常改,日积月累,写作技巧娴熟了,描述得细腻而适度了,文章自然就生动了。

3.片断训练的可行性。作文片断训练耗时少,短者十来分钟,最长也只用一节课的时间。而师生间的反馈却快而多,可当堂评改,灵活性大,训练机会多。因此,这种训练方法方便易行。

三、片断训练的具体方法

片断训练主要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笔头练。

1仿写。教师在教课时,可抓住课文中某个细节或片断,结合作文要求加以分析,布置为作文。

仿写,不可照抄照搬,要同中求异,从相同点悟出不同点,“照猫画虎”要画出虎气。例,学习了《故乡》中势利、尖刻、自私的杨二嫂的肖像“漫画”后,可让学生写个有类似性格的现实人物肖像,既写与之相同之处,又表现其不同处:杨二嫂是细脚伶仃的圆规,双手搭在髀间,而现实中也许有个胖萝卜,双手叉在腰际。

2生发。就是根据课文情节,合理想象,生发开去,加上或延伸课文中的情节,再造细节,这比仿写更进一步了。

例,学习了《皇帝的新装》后可布置“皇帝的避谣演说”;学习了《变色龙》后,可作“奥楚蔑洛夫见到将军哥哥了”等。当然,不必限于课文,还可以找有关的文章作为范文分析,让学生根据其中适合的材料进行片断练习。

3修改。可采用面改和学生互改两种方式。面改时,指出其优缺点,督促其改正不足,发扬优点。学生互改,实际上就是让他们互相讨论交流、提高的过程。教师可择其善者作为范文,予以评点。

其二是口头练。

这种训练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机会,弥补笔头练的不足,避免其单调性,增强作文的趣味性,调动其作文积极性。

口头练,题材要选学生最熟悉的,选择范围要大,要多留几个题。除事先布置学生观察外,课内利用几分钟互相讨论,组织材料,以便清楚地表达。讨论3至5分钟后,让学生举手表达;教师对他们的口头作文逐一简评。也可让学生针对某一篇或几篇进行评论,最后师生汇总意见,评出名次。此外,还可让学生把学校的生活片断讲给家里人听,并提醒他用不同的语言向不同的听者表达,同时记下对方的语言动作。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语言的单调性,学会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在不同的表达环境用不同的语言。

四、片断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作文训练范文篇10

所谓“作文片断”,指用一段一节的小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做这种片断的写作练习,就叫“作文片断训练”。其训练类型共有三种:

1描述性训练:就是选择景物的一个方面,撷取生活海洋中的一个小浪花,截取生活的一个断面进行叙述描绘。

2说明性训练:就事物的一个方面作介绍。

3评议性训练:就一件事、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影视片简单的谈点个人看法,不求多、不求全,谈清楚某方面的感受或体会即可。

二、片断训练的针对性

片断训练的主导思想是,从局部着眼,培养学生的“眼力”和“手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笔随时写下“眼所见”“耳所闻”,从一点着眼,从小处着手,逐步提高,过渡到构思作文,得心应手。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之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所谓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就是引导学生增强对各种新变化的敏感性,能留心并发现它,能抓住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将看到的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用片断形式反映它。

2作文片断训练,可作为培养学生想象力,促使文章生动的一条有效途径。经常写生活细节,有意无意去观察认识生活,就会熟悉生活,即“世事洞明”。

当需要反映某些生活断面时,脑中自然就会产生类似的景象,而且还能从这些图景里生发出清晰的生活细节,这就是一种想象。写作、想象、生活实感互相作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想象。也是丰富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例:在描绘“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劳动者时,首先想到的是古铜色的脸膛上汗水淋淋,进而想到他在不停地挥动锄头等。这是因为你早就有生活实感,在此基础上又加工创造出了新形象。把这些想象的内容写下来,使想象和写作结合起来,用“写”促使你“想象”,又用想象使写作内容不断丰富、生动。同时片断训练过程中,常写常改,日积月累,写作技巧娴熟了,描述得细腻而适度了,文章自然就生动了。

3.片断训练的可行性。作文片断训练耗时少,短者十来分钟,最长也只用一节课的时间。而师生间的反馈却快而多,可当堂评改,灵活性大,训练机会多。因此,这种训练方法方便易行。

三、片断训练的具体方法

片断训练主要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笔头练。

1仿写。教师在教课时,可抓住课文中某个细节或片断,结合作文要求加以分析,布置为作文。

仿写,不可照抄照搬,要同中求异,从相同点悟出不同点,“照猫画虎”要画出虎气。例,学习了《故乡》中势利、尖刻、自私的杨二嫂的肖像“漫画”后,可让学生写个有类似性格的现实人物肖像,既写与之相同之处,又表现其不同处:杨二嫂是细脚伶仃的圆规,双手搭在髀间,而现实中也许有个胖萝卜,双手叉在腰际。

2生发。就是根据课文情节,合理想象,生发开去,加上或延伸课文中的情节,再造细节,这比仿写更进一步了。

例,学习了《皇帝的新装》后可布置“皇帝的避谣演说”;学习了《变色龙》后,可作“奥楚蔑洛夫见到将军哥哥了”等。当然,不必限于课文,还可以找有关的文章作为范文分析,让学生根据其中适合的材料进行片断练习。

3修改。可采用面改和学生互改两种方式。面改时,指出其优缺点,督促其改正不足,发扬优点。学生互改,实际上就是让他们互相讨论交流、提高的过程。教师可择其善者作为范文,予以评点。

其二是口头练。

这种训练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机会,弥补笔头练的不足,避免其单调性,增强作文的趣味性,调动其作文积极性。

口头练,题材要选学生最熟悉的,选择范围要大,要多留几个题。除事先布置学生观察外,课内利用几分钟互相讨论,组织材料,以便清楚地表达。讨论3至5分钟后,让学生举手表达;教师对他们的口头作文逐一简评。也可让学生针对某一篇或几篇进行评论,最后师生汇总意见,评出名次。此外,还可让学生把学校的生活片断讲给家里人听,并提醒他用不同的语言向不同的听者表达,同时记下对方的语言动作。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语言的单调性,学会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在不同的表达环境用不同的语言。

四、片断训练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