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材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7:30:19

作文材路

作文材路范文篇1

(一)联系生活,扩展生活

众所周知,写作的素材来自生活,小学生的作文要想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就要注意锤炼他们的语言,扩展他们的思维。开展尽可能多的异彩纷呈的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因为活动可以为他们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提供无限的空间,能够调动其所有的感官。用学生独特的视角去捕捉生活,品味人生。把用眼看到的,用触觉感受到的,用心揣摩的一切事物用笔记录下来。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我们知道,作文本身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它源于生活,有提升生活。

人们经常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不错,每一天的生活都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向人们展示生活的真谛。或大或小;或浓或淡,学生接触生活,体味生活自然会产生许多主观想法,而在拮取生活中最精彩、有趣的值得回顾的场景时,他们会更深刻的思考。很多美好的心愿、大胆的设想、疑惑不解的问题会通过语言文字泉涌而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为他们的写作开辟宽泛的材路。

(二)指导生活、提炼生活

叶圣陶曾经指出:"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所不曾经验的事勉强拉到笔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人固然为写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但是做了人就得担负人的责任,就得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他在论及好文章与生活材料的关系时,特别强调从"留心自己的生活"中获得真实的材料,也就是"有所为而作","留心自己的生活"主要指留心自己从事的学习、工作、活动、自己的生活实践,当然留心周围的人和事;"有所为而作"就是要求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小主人,而不做生活的袖手旁观者。因此,指导生活就是指导学生多做、多练、多"玩",小学生既要踏踏实实的学习,又要学会痛痛快快的"玩"。在玩中"玩"、玩中"思"、玩中"悟":做家务活、养花、喂养动物、做小创作、弹奏乐器、唱歌跳舞、进行体育锻炼、做小试验,一个人"玩"在小组里"玩"一边做,一边想,一边讨论,用心灵去实践、去体会、去感受、去创造。在痛快淋漓的"玩"中获得丰富多彩的素材。在不知不觉中你会有一种欣慰在心头,你会发现生活原本是这样妙趣盎然。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是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你还发愁没内容、没材料可写吗?

诚然,没有材料,或者材料不够用,固然写不出好文章;有了材料,如果不加选择,或选材不当,仍然写不出好文章。材料,是准备写进文章里的各种事件和事理根据,能够从多方面获得材料及收集材料的能力,材料是作文的基础,即是中心思想的来源和基础,有时表现中心思想的根据。人们常常把中心思想比作灵魂,结构比作骨骼,材料比作血肉,语言比作细胞,由此可见,材料是文章的根基。收集材料的能力,是作文的基础能力,小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劳动、游戏等内容的理解力和感受力,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三)品味生活、广开材路

作文材路范文篇2

(一)联系生活,扩展生活

众所周知,写作的素材来自生活,小学生的作文要想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就要注意锤炼他们的语言,扩展他们的思维。开展尽可能多的异彩纷呈的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因为活动可以为他们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提供无限的空间,能够调动其所有的感官。用学生独特的视角去捕捉生活,品味人生。把用眼看到的,用触觉感受到的,用心揣摩的一切事物用笔记录下来。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我们知道,作文本身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它源于生活,有提升生活。

人们经常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不错,每一天的生活都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向人们展示生活的真谛。或大或小;或浓或淡,学生接触生活,体味生活自然会产生许多主观想法,而在拮取生活中最精彩、有趣的值得回顾的场景时,他们会更深刻的思考。很多美好的心愿、大胆的设想、疑惑不解的问题会通过语言文字泉涌而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为他们的写作开辟宽泛的材路。

(二)指导生活、提炼生活

叶圣陶曾经指出:"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所不曾经验的事勉强拉到笔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人固然为写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但是做了人就得担负人的责任,就得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他在论及好文章与生活材料的关系时,特别强调从"留心自己的生活"中获得真实的材料,也就是"有所为而作","留心自己的生活"主要指留心自己从事的学习、工作、活动、自己的生活实践,当然留心周围的人和事;"有所为而作"就是要求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小主人,而不做生活的袖手旁观者。因此,指导生活就是指导学生多做、多练、多"玩",小学生既要踏踏实实的学习,又要学会痛痛快快的"玩"。在玩中"玩"、玩中"思"、玩中"悟":做家务活、养花、喂养动物、做小创作、弹奏乐器、唱歌跳舞、进行体育锻炼、做小试验,一个人"玩"在小组里"玩"一边做,一边想,一边讨论,用心灵去实践、去体会、去感受、去创造。在痛快淋漓的"玩"中获得丰富多彩的素材。在不知不觉中你会有一种欣慰在心头,你会发现生活原本是这样妙趣盎然。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是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你还发愁没内容、没材料可写吗?

诚然,没有材料,或者材料不够用,固然写不出好文章;有了材料,如果不加选择,或选材不当,仍然写不出好文章。材料,是准备写进文章里的各种事件和事理根据,能够从多方面获得材料及收集材料的能力,材料是作文的基础,即是中心思想的来源和基础,有时表现中心思想的根据。人们常常把中心思想比作灵魂,结构比作骨骼,材料比作血肉,语言比作细胞,由此可见,材料是文章的根基。收集材料的能力,是作文的基础能力,小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劳动、游戏等内容的理解力和感受力,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三)品味生活、广开材路

作文材路范文篇3

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占据着小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了很多精力。但作文教学质量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我校学生作文的突出问题为作文兴趣不高、作文内容空洞、雷同、感情虚假、语言贫乏。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我们认为最为重要的是教师的习作教学方观念与方式过于传统,不能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巨大的作文教师创新空间,教师必须深入学习,更新观念,探索新课程、新教材之下的作文教学新思路,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习作信心与水平。

二、课题的确定

针对我校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作文兴趣不高、作文内容空洞、雷同、感情虚假、语言贫乏等现象,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资源,在继承传统作文教学优秀经验的同时,尝试改革,确定课题:新课程、新教材关于作文教学的新思

路的研究。

三、界定关键词

新课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观,力图根治现行课程体系的弊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实现了课程概念的重建。

“课程”一词,拉丁语词根的意思是指“跑道”,因此关于课程的概念,较为常见的解释是“学习的进程”,也就是说不是静态的跑道,而是动态的跑的过程。即使人们都同意“学习的进程”这样的解释,但不同的课程观也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我国课程研究专家对课程的解释: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是课程;生活是课程;自然是课程。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融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的时候,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新课程概念的这种阐述突出了新课程的最基本特征:整合。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当代课程改革的总的趋势,即从现行课程到新课程的发展变化,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②从强调教学目标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四因素动态”交互作用);③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学生、教师、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生态系统”指互相影响、制约、相辅相承的有机整体);④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和隐性课程并重。(“环境”包括文化背景、管理机制、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隐性课程内容。)

从新课程概念的重新定位可以看出,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意味着新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旧的教学模式(框架),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

新教材:结合我校实际,本文“新教材”特指“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新思路:是指打破传统的“课程观”“教材观”和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用素质教育核心理念为指导,遵循新课程、新教材特点与规律,以新的观念、新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进行作文教学的新思想、新办法。

四、文献综述

从古老的私塾到当今21世纪的语文课堂,作文教学的重要地位始终不变,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投入的研究精力日益增加。《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中,都将习作教学提到了更高的位置。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教师们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探索出了多种作文教学新的方法、新的思路。这些成功的经验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更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研究该课题,希望能将有效解决目前我校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创作文教学新模式,激发学生习作信心,培养良好习作习惯,鼓励个性作文,提高学生习作质量,同时尝试指导学生习作在语言、思想、情感上体现个性、形成风格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一)从“传统说教”到多元模式,改课堂习作方法

(二)从“单一训练”到读写结合,明阅读教学重点

(三)从强调技巧到关注积累,养课外阅读习惯

(四)从单纯描述到“深思体情”,倡张扬个性文风

(五)从重“批”轻改到重改轻“批”,扬自主习作信心

七、课题研究的办法

行动研究法,观察法

八、课题研究的对象

密云县第二小学全体学生

九、课题研究的程序及表述形式

序号研究阶段(起止时间)阶段成果

名称成果形式承担人

主要阶段性成果120**年3月—20**年7月成立课题组、完成课题前测,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王蕊

220**年7月—20**年3月年级研究成果课例、论文、随笔、课堂教学教研组长

320**年3月—20**年7月课题组结题各项成果文集、课堂教学王蕊

最终研究成果序

号完成时间最终成果

名称成果形式承担人

120**年7月《“新课程新教材作文教学新思路”专题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王蕊

220**年7月《新课程新教材作文教学新思路教学教学设计集》课堂教学、教学设计王蕊

320**年7月《新课程新教材作文教学新思路教学文集》论文

随笔王蕊

十、课题组织与管理

学习文献:

1.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制订《语文课程标准》29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3.杨再隋教授等编著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P6,语文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作文材路范文篇4

供材作文的主要特点,是给学生提供审题、构思和发表议论的依据。学生依据所供的“原材料”,比较只面对一个议论的标题而言,容易调动自己的感觉和知觉的“形象”,自然地产生联想,打开思路。这些具体、形象的材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必然地要“过渡”到对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等抽象逻辑思维活动。因为是供材作文,必须符合材料的要求;又因为是写议论文,必须按议论文的要求去审题、选材、组材和表达。

实践证明:教学供材作文,指导学生根据所供材料,提炼出自己有所认识并且能够论证清楚的一个论点,是学生通过习作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和议论表达能力的前提。怎样根据所供材料,提炼出一个论点,有一个思维导向的问题。

按照提炼论点的思维方向分类,大体上有以下四种导向形式:

一、顺向思维

“原材料”是正面褒扬的实例,而且作文命题是正面判断句式或短语。这样的供材作文,学生阅读“原材料”后的思维特征,大部分是调动自己感觉、知觉的同类材料,去论证标题确定的论点:一般很难提炼出一个既切合题旨,又有新意的论点。在“导向”教学中,可以循着“原材料”的直接指向,指导学生作顺向思维,使学生自然地说出相似的材料和自己的看法。他们这样说,不会感到困难。譬如写供材作文《愿做造桥人》,他们能读懂提供的材料:茅以升从小立志为祖国“造出长久不倒的坚固大桥”,经几十年奋斗,终成著名桥梁专家。他们也会从此例联想到茅以升成才后的事迹(如造南京长江大桥),联想到类似名人成才创业的事迹。教师针对学生“顺向思维”表达的看法,引导他们提炼出一个符合他们认识实际的论点,就不是困难的事了。有同学可在“顺向思维”的过程中,提炼出不同一般的见解:我愿人际和谐,做一个架设友谊之桥的人。“我学茅以升、更学上海造桥人。”大多能扣住“愿”、“做”两字进行论述,传输出较活泼的时代气息。

二、反向思维

供材作文的“原材料”如果是反面事例,或者是对所供材料以问句形式命题的,学生的思维如果是“顺向”的,往往是追究“反例”的根源,或者一味地对“原材料”质疑,而容易因阅历和认识的局限性,可能作出片面的偏激的结论。那么,一般的同学就会提出一个带片面性的甚至是不太正确的论点。这类供材作文,教师应首先做好提炼论点的导向工作。我认为,主要应抓住两点:一是引导学生对论题作正确的分析,提高思想认识;二是结合“原材料”进行“逆向思维”的指导。去年在大力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时,同时也披露了一些忽视科技工作的现象。《解放日报》曾登过一则消息:某乡镇企业由于产品不对路,没有经费研制新产品,科技人员不得不改行。最后提出一个问题:“靠科技振兴经济难道只是一句空话?”老师就以这一问句作题,出了一个供材作文题目,在指导教学中,首先抓住题中“科技振兴经济”这个短语,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政治经济学常识,联系中外有关的实例,分析“科技”与“经济”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再进一步认识科技对发展经济的关键作用。然后,用这些认识去分析“原材料”,就把学生“追根”和“质疑”,从反面“逆向”地引导到“如何解决这一类问题”上,对文题中“只是一句空话吗?”作出正面的、积极的回答。经过“逆向思维”,学生大多能提炼出较正确较切实的论点,如“发展科技要有长远目标,振兴经济才不是一句空话”、“靠科技振兴经济,必须因时、因地制宜”、“科技人才对路,经济发展才能对路”等。

三、双向思维

供材作文中,有很多含蓄显示论点的客观性命题,如《谈谈“择善而从”》、《议“东施第二次仿效西施”》、《学然后知不足》、《徐洪刚的生命价值》这是倾向于褒扬的;《说“生日热”》、《漫话“自卑没有出路”》、《东坡错改诗》是倾向于批评的;《“我要学”与“要我学”》、《从课内到课外》、《“爱”的利弊》是从比较中见褒贬的。在指导他们阅读、分析“原材料”时,注重从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起点进行“双向”思维的导向教学,对他们结合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帮助。同时为他们提炼出一个自己能把握的论点创造了条件。对此类供材作文的“双向”思维导向,既要达到帮助学生由“原材料”提炼出正确论点的目的,又不要束缚学生的思想而有利于他们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打开思路。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对“原材料”的分析,要以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依据,以便做到“思维导向”的有的放矢:(二)由正而反或由反而正,从一方面到另一方面的“双向思维”引导,必须以原作文命题的倾向为重点,即使是“从比较中见褒贬”的命题,也不可平均用力,而须有侧重点:(三)要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双向思维”过程中,提炼出反映论题的新颖论点,但对其因个人体会局限而表述片面的文句,必须作引导,再加提炼,直至表述的论点理正句顺为止。抓住这三点,通过一两个学生的典型指导,对其他学生依据“原材料”,结合本人实际,提炼出切合题意的论点。

四、多向思维

所谓“多向思维”,实质上是指使思考中信息朝多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以引出更多的新信息的发散性思维。不过,在供材作文的指导中,由于受到“原材料”和作文命题的限制,是不可能“任其自然”的。进行“多向思维”导向的供材作文指导,也要针对“原材料”与“命题”的特点来选定。这类供材作文,多数在“材”和“题”上就不拘泥于一个指向,不局限于一个既定的理解,给学生留有可作出切题的多种解答,可作求异创新论述的余地。

有这样一道作文题就只提供一幅漫画(见下图),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漫画、理解画中寓意,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根据个人认识,写出一个看法(论点)并具体地写出理由(论据),自拟作文题,写300字左右即可。”

死里逃生

(附图{图})

作文材路范文篇5

供材作文的主要特点,是给学生提供审题、构思和发表议论的依据。学生依据所供的“原材料”,比较只面对一个议论的标题而言,容易调动自己的感觉和知觉的“形象”,自然地产生联想,打开思路。这些具体、形象的材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必然地要“过渡”到对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等抽象逻辑思维活动。因为是供材作文,必须符合材料的要求;又因为是写议论文,必须按议论文的要求去审题、选材、组材和表达。

实践证明:教学供材作文,指导学生根据所供材料,提炼出自己有所认识并且能够论证清楚的一个论点,是学生通过习作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和议论表达能力的前提。怎样根据所供材料,提炼出一个论点,有一个思维导向的问题。

按照提炼论点的思维方向分类,大体上有以下四种导向形式:

一、顺向思维

“原材料”是正面褒扬的实例,而且作文命题是正面判断句式或短语。这样的供材作文,学生阅读“原材料”后的思维特征,大部分是调动自己感觉、知觉的同类材料,去论证标题确定的论点:一般很难提炼出一个既切合题旨,又有新意的论点。在“导向”教学中,可以循着“原材料”的直接指向,指导学生作顺向思维,使学生自然地说出相似的材料和自己的看法。他们这样说,不会感到困难。譬如写供材作文《愿做造桥人》,他们能读懂提供的材料:茅以升从小立志为祖国“造出长久不倒的坚固大桥”,经几十年奋斗,终成著名桥梁专家。他们也会从此例联想到茅以升成才后的事迹(如造南京长江大桥),联想到类似名人成才创业的事迹。教师针对学生“顺向思维”表达的看法,引导他们提炼出一个符合他们认识实际的论点,就不是困难的事了。有同学可在“顺向思维”的过程中,提炼出不同一般的见解:我愿人际和谐,做一个架设友谊之桥的人。“我学茅以升、更学上海造桥人。”大多能扣住“愿”、“做”两字进行论述,传输出较活泼的时代气息。

二、反向思维

供材作文的“原材料”如果是反面事例,或者是对所供材料以问句形式命题的,学生的思维如果是“顺向”的,往往是追究“反例”的根源,或者一味地对“原材料”质疑,而容易因阅历和认识的局限性,可能作出片面的偏激的结论。那么,一般的同学就会提出一个带片面性的甚至是不太正确的论点。这类供材作文,教师应首先做好提炼论点的导向工作。我认为,主要应抓住两点:一是引导学生对论题作正确的分析,提高思想认识;二是结合“原材料”进行“逆向思维”的指导。去年在大力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时,同时也披露了一些忽视科技工作的现象。《解放日报》曾登过一则消息:某乡镇企业由于产品不对路,没有经费研制新产品,科技人员不得不改行。最后提出一个问题:“靠科技振兴经济难道只是一句空话?”老师就以这一问句作题,出了一个供材作文题目,在指导教学中,首先抓住题中“科技振兴经济”这个短语,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政治经济学常识,联系中外有关的实例,分析“科技”与“经济”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再进一步认识科技对发展经济的关键作用。然后,用这些认识去分析“原材料”,就把学生“追根”和“质疑”,从反面“逆向”地引导到“如何解决这一类问题”上,对文题中“只是一句空话吗?”作出正面的、积极的回答。经过“逆向思维”,学生大多能提炼出较正确较切实的论点,如“发展科技要有长远目标,振兴经济才不是一句空话”、“靠科技振兴经济,必须因时、因地制宜”、“科技人才对路,经济发展才能对路”等。

三、双向思维

供材作文中,有很多含蓄显示论点的客观性命题,如《谈谈“择善而从”》、《议“东施第二次仿效西施”》、《学然后知不足》、《徐洪刚的生命价值》这是倾向于褒扬的;《说“生日热”》、《漫话“自卑没有出路”》、《东坡错改诗》是倾向于批评的;《“我要学”与“要我学”》、《从课内到课外》、《“爱”的利弊》是从比较中见褒贬的。在指导他们阅读、分析“原材料”时,注重从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起点进行“双向”思维的导向教学,对他们结合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帮助。同时为他们提炼出一个自己能把握的论点创造了条件。对此类供材作文的“双向”思维导向,既要达到帮助学生由“原材料”提炼出正确论点的目的,又不要束缚学生的思想而有利于他们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打开思路。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对“原材料”的分析,要以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依据,以便做到“思维导向”的有的放矢:(二)由正而反或由反而正,从一方面到另一方面的“双向思维”引导,必须以原作文命题的倾向为重点,即使是“从比较中见褒贬”的命题,也不可平均用力,而须有侧重点:(三)要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双向思维”过程中,提炼出反映论题的新颖论点,但对其因个人体会局限而表述片面的文句,必须作引导,再加提炼,直至表述的论点理正句顺为止。抓住这三点,通过一两个学生的典型指导,对其他学生依据“原材料”,结合本人实际,提炼出切合题意的论点。

四、多向思维

所谓“多向思维”,实质上是指使思考中信息朝多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以引出更多的新信息的发散性思维。不过,在供材作文的指导中,由于受到“原材料”和作文命题的限制,是不可能“任其自然”的。进行“多向思维”导向的供材作文指导,也要针对“原材料”与“命题”的特点来选定。这类供材作文,多数在“材”和“题”上就不拘泥于一个指向,不局限于一个既定的理解,给学生留有可作出切题的多种解答,可作求异创新论述的余地。

作文材路范文篇6

关键词:语文作文;教学困境;策略

当前,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影响教学效率和水平的问题。首先,在教材方面,由于作文教材不是独立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阅读教学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作文教学。这样就会导致难以形成专业的写作教学体系,教学容易偏离实际。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缺少明确的教学计划和有效的教学方式,加上自身教学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到作文教学的实际效果。最后,学生由于缺少对作文的意识,在没有标准的素材参考的基础上,学生学习效率难以提高。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材不够完善,存在滞后性

教材作为教学开展的重要依据,对于教学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主要都是以合编教材为主,教材中对于作文的训练目标不够明确,缺少可操作性。同时教材的开放性不足,许多写作的知识点都没有涉及大,这样就会使教材中的写作应用型不强。当前,高中语文作文还处于教学中的从属地位,缺少独立性。所以,在语文作文训练目标不够完整的基础上,会漏掉许多写作的重要知识点,导致训练出现断层的情况。由于缺少完整的作文训练系统,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会有很强的随意性,导致作文教学缺少章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练习的效率。正是因为缺少详细讲解作文知识的教材,所以导致实际应用型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二)教师教学主导型不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居于主导的地位,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当前,我国高中语文作文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素质的限制,教学观念比较落后,在教学实际过程中,不能给与学生科学和系统的作文指导。有的教师工作积极主动性有待提高,对于作文教学不够重视,导致作文教学的整体效率受到影响。教师在语文作文整体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就会使语文作文教学很多时间内容都处于随意混乱的状态。因为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强,同时由于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导致教师的教学方式严重落后于当前教学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语文作文能力提升缓慢,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学生缺少对于作文的准确认识

学生在语文作文写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词穷的情况,对于所叙述的内容只能够胡编乱造,缺少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同时,教师给学生可以接触到的题材也比较落后,缺少新意,有的时候只顾追求词藻上的华丽,但是却缺少质朴的内容。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写作的思路比较狭隘,没有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教师在开展作文教学的时候,许多时候会让学生练习一些命题作文,这样学生的个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长期练习命题作文,导致学生对于语文作文缺乏正确的认识。更多的时候,尽管学生再写论文,但是其实就是在摘抄或者默写一些记忆的词句,起不到作文创作的效果。

(四)教学远离生活,缺少写作素材

当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教学远离生活实际,教师教授的知识或者学生学习的知识都与生活没有什么关系。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作文过程中难以表达内息的真情实感,同时,由于缺少生活化的素材,学生写出的文章会给人一种难以生硬的感觉,并且文章里面没有实际性的内容。这个问题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许多时候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参考一些教科书上的内容,没有认识到生活中的作文素材。这样会导致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素材没有准确的认识,自然难以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从而导致写出来的文章“不接地气”。

二、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提高教材编写专业化水平

针对当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注重高中语文作文教材的编写。随着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编写出独立于语文教材内容的作文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使用专门的作文教学教材,才能够保证作文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作文训练目标的完成性。同时还能够很好地兼顾更多的作文知识,避免出现知识断层的情况。这就需要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应该明确教学目标,保证教材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充阅读量,从而使学生的语文作文能力快速提升。

(二)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教学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只有教师具有较强的语文作文教学专业能力,才能够保证教学的效率。所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该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从而可以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更好地开展作文教学,使学生的语文作文能力得到提升。教师除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培训之外,同时还应该积极通过互联网接触最新的语文作文相关知识。同时,还应该加强调研,增加与其他教师的交流,研究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语文作文教学效率。

(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语文作文知识与其他知识不同,不是仅仅依靠学生死记硬背就能够熟练掌握的,需要学生真正地深入研究。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充分地发挥主体作用,他们才能够更加积极地去思考和研究,才能够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平时写作练习的时候,应该让学生进行更多的自由命题的练习,这样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使其写作才华得到充分的体现。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作文,愿意去获取更多的写作方面的知识,才能够保证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融入进去更多的真情实感,写出有情有感的文章。

(四)开展生活化教学

因为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更加注重书本上的内容,所以导致学生对于作文的理解不够深刻,难以写出有情有感的文章。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应该加强引导,开展生活化教学。首先,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找到事物的可写性。这样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写作素材,可以把写作转化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写作中体会生活,在生活中找到写作的灵感。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梳理自己的写作条理,更加真实地展现生活的本质。通常长时间的生活化教学,能够使学生积累非常充实的写作知识和素材,对于提高写作水平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五)完善作文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对于教学来说,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更好地保证教学效率。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开展积极的教学评价,落实评价措施,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升华,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得到提升。教师可以开展丰富的评价方式,可以采用分层评价,这样都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照顾到全体同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评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开展更加有针对性的练习,保证提升写作水平;教也可以组织学生互评,使学生们可以学习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方式,拓展写作的维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精力去锻造,需要师生共同配合。所以,这就需要针对当前作文教学容易出现的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首先,应该完善语文作文教材,使语文作文教学有可以参考的资料,保证作文教学的方向。同时,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丰富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写作能够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真正实现高水平的语文写作,从而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梁雯 单位:徐州市睢宁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家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201-202

作文材路范文篇7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九十六研究性作文教学的设计实践(1)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实施前提是整合。开展作文教学,首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然而,对于还没能进行课程改革试验的学校和老师来讲,研究性学习课程,并没有开设,大多数老师的教学,基本上还是在延续教材的设计安排,甚至不干越雷池一步。怎样促使老师讲研究性学习与作文切实结合在一起开展呢?我想到了搭桥、铺路。恰好,这一期间,《百家作文指导》杂志约了几个“作文引路”的稿子,我想,能不能写出一些“研究性作文教学”设计,来试着看一下反响?同时,也为实验教师设计活动、开展研究性作文教学搭一下桥,铺一铺路?于是,我开始认真研究了约稿的几个单元教材,针对教材作文教学的要求,按照自己“指导学生经历整个作文过程”的教学思想,来设计研究性作文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活动的思路是这样的:主题实践探究活动欲望的激发或者表达欲望的激发——实践探究活动,积累素材——口语交际展示研究成果——书面表达交际(发表)。在主题实践探究活动的内容确定上,我针对学生的实际,对教材的“习作教学要求”、“口与教及教学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要求”进行同伴考虑,进行“利用、选择、改编”,结合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按照“用游戏的方式来模仿成人生活”理念来设计出能够和作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题实践探究活动”。以第六册第一单元的作文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的习作要求如下:早晨,是一天的开始。你留意过早晨美丽的景色、晨雾中人们忙碌的身影吗?......走进校园,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你又想过什么呢?请你以“早晨”为范围,选择你印象深的人、景或事物写下来。题目自拟。要注意把内容写具体,写完后读一读,修改一下。要求分析:对三年级学生来讲,这个题目难了一点。难就难在:怎么样使学生真正对“早晨的景色、人物等内容有所了解”,并且真正产生想表达的愿望。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是“将本组教材中安排的口语交际与本次习作教学结合在一起,组织学生感兴趣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活动之一:采访早晨好新闻为了使学生对观察早晨的景物、人物感兴趣,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人人作小记者,采访早晨好新闻”活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发生在早晨的一件新鲜事(也可以是一个让人感到新奇的人物、一处有特点的景物)。老师介绍以后,给学生介绍这则“新闻”是怎么样得来的。然后,为学生布置任务:班上要开展一次活动——“人人作小记者,采访早晨好新闻”。任务布置下去以后,给学生讲“新闻”的特点——“别人不知道,只有我自己知道,说出来别人都感到新鲜。”接下来请学生讨论:可以采访什么?都可以到哪里去采访?怎么采访?有哪些方法?采访的结果以什么方式出现?等。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自己的采访目标(人、景、物、事均可),同时也给学生解释清楚:“采访,可以问、听、看,还可以搞放弹劾相关的资料收集”。在学生“采访”的过程中,教师留意观察学生的采访结果,通过个别座谈,发现学生在观察了解生活中存在的“角度、方法、记录”等方面的问题,给予有针对性地指导。要求学生把“采访”过程中“新的发现”记录下来(也可以拍照片、录像、录音)。活动之二:早晨好新闻会。在班上每个学生都“采访”到了自己“独特的新闻”之后,布置学生认真进行准备(进行资料的整理、写成文稿)。学生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资料整理等书写方面的活动给与指导。指导主要面向有困难的学生。如果学生存在典型的共性问题,教师也可以集中指导。班上举办“早晨好新闻会”,学生自己主持。每个人一口头的方式是大家新闻,其他同学可以针对部分同学的“新闻”提出问题,请同学解答。活动之三:办一份“晨报”。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采访结果写成小文章。教师对学生为“办报”而进行的写文章活动进行指导。指导以个别化的方式为主。如果学生采访的结果停留在“照片、录像、录音”上,教师可引导并指导其转换成文字形式。“发表”在自己小组办的“晨报”上。办报时,除了刊登自己的文稿,还要为“报纸”配上报头、花边、插图等。全班办完以后,将各小组的“晨报”张贴在教室合适的位置,组织学生参观。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安排了一次“游戏性质”的主题探究实践活动——“采访”,这本身是对早晨“感到新鲜的景人物事”的探究过程。在这样的感兴趣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完成了作文需要的“素材、情感体验”等,同时,活动本身又是一个能够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情境。从理论上,这样的设计是符合“研究性作文教学思路”的——作文,跟主题探究实践、口语交际、课外阅读、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整合,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1]

作文材路范文篇8

关键词:教材;写作;步骤;内容;方式

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笔者由此得到启发,既然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多是名家名篇,那么学生就可以从中学习写作,使写作训练的藤蔓攀附到教材课文这棵大树上,有目标、有顺序地生长,从而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三年来,笔者在写作教学中坚持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人教版初中六册语文教材的选文以记叙文为主,为记叙文写作训练提供了很多借鉴。本文就以记叙文为例,谈谈如何将教材与写作训练有效结合,跟着课文学写记叙文。

一、实践的步骤

(一)品读教材,提炼亮点。语文教材里的记叙文虽均为名篇,但其特色和风格却不同,学习课文时,就要善于发现不同课文突出的亮点。品读教材,从中发掘适合学生模仿写作的亮点,是实践的第一步。叙事具体细致的,可指导学生从中学习叙事的方法;选材独到的,可指导学生学习选取有表现力的材料来表现中心;语言优美的,可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吟咏品味来锤炼写作语言。如学习《散步》,可模仿其叙述方式写一件事,力求做到过程曲折,小中见大,主题明确;学习《猫》,可模仿其抒情方式,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从多个角度来抒写真情;学习《藤野先生》《我的母亲》《老王》等文章,可模仿它们通过几件事来塑造人物的方法……(二)范文引路,模仿写作。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学生读了很多书,但不一定会写作文。为什么学生读了万卷书,却无法下笔如有神呢?这是因为阅读的过程是需要指导的,在提炼出课文可供学生学习写作的亮点之后,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告诉学生从这些范文中可以学到哪些写作知识,从而指导学生进行借鉴、模仿,并明确指出本次写作的要求,让学生根据这些要求写作,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发挥教材范文的引路作用。在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后,再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写出属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三)讲评修改,总结经验。作文的讲评修改是实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每次讲评修改都应认真对待,绝对不能使学生作文“石沉大海”“有去无回”。每次写作后,教师要尽可能在一周内完成批阅工作,了解本次习作中出现的优缺点,然后打印有代表性的例文(包括优秀范文、问题作文及教师自己的下水文)开设讲评课,让学生针对写作要求,在阅读不同层次的习作中比较、分析、探讨,明确优秀范文究竟好在哪里,病文的缺点是什么,以及应该怎样修改,以此强化对写法的认识,然后反复修改自己的习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二次修改,教师有二次批改,甚至三次以上的修改与批改都是常事。修改时,大部分情况下是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有时候,也可以让全班学生一起修改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病文。

二、实践的内容

人教版初中六册语文教材中,记叙文主要包括叙事、写人、写景三类。训练的时候,鉴于实际需要和应用的广泛程度,记叙文的训练也是有重点的,一般来说以叙事类为首,写人类次之,写景类则相对较少。(一)叙事记叙文的训练。初中语文教材中,叙事类的记叙文篇数最多,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用得最多的也是叙事类记叙文,这两者正好契合,于是,叙事记叙文训练的次数也最多。七年级,训练的主要目标是能在记叙文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细节具体。《走一步,再走一步》《羚羊木雕》《爸爸的花儿落了》《社戏》等课文都是以成长的经历为题材的,训练时,就应从这些课文中提炼写作题目,要求学生学习课文叙事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细节具体的方法,通过记叙一件具体的事,写出成长过程中难忘的经历和体验,表现明确的中心。写作的题目有:《一件小事》《家庭风波》《我渴望长大》《想起你时很温暖》《记忆深处的愧疚》等。《散步》《风筝》《羚羊木雕》《金色花》等课文是有关亲情话题的,以真情感动人,学习之后,可让学生以“真情表白”为核心,学习课文通过具体事情、典型细节抒写亲情的方法,完成《我家的故事》《给父母(或爸爸或妈妈)的一封信》《多想说声谢谢你》《我最想为做的事》等习作,要求写出家庭生活的喜怒哀乐,学会感受亲情、感恩回报,学会写内容充实、言之有物的“真情作文”。八年级,训练的主要目标在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丰富文章的内涵,在描写、叙事的基础上学会抒情与议论,提升文章的深度和内涵。比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中景物描写很有特色,对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写作训练时,可重点阅读老头子设计打鬼子报仇这部分内容,模仿课文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引出下文故事情节和烘托人物心情的方法,指导学生写作《记忆深深》,开头部分可用景物描写引出所回忆的事情,在叙事过程中再适当穿插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八年级下册重点训练目标是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和议论,以深化文章的内涵。学习过程中,可利用第二单元的课文,先从小作文练起,学会简单的借景抒情与议论,再由景及事及人,在写人叙事中抒情与议论。如学习《春酒》后,可写作借物抒情的作文,在叙述一个有纪念意义的事物的基础上抒情议论;学习《端午的鸭蛋》后,可写《家乡的某个节日》,在今昔变化中阐发自己的感想;还可从试卷上选取《推开一扇门》《慢下来的时光》《有你真好》等题目进行训练,进一步掌握在写景、叙事后进行抒情、议论的写法。九年级,要引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种记叙顺序,使文章结构有波澜,力争对所叙事情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合理的议论。写作题目有《怀念的日子》《心声》《绽放》《在爱的陪伴中成长》《总想为你唱支歌》《为了心中的梦想》等。(二)写人记叙文的训练。初中语文教材中集中写人的记叙文有两个单元,它们是八上的第二单元,选入了《阿长与〈山海经〉》《背影》《老王》等五篇课文;八下的第一单元,选入了《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再塑生命》等课文。笔者选取这些课文作为写人记叙文写作训练的范文七年级,要求学生会写介绍自己和家人、同学的记叙文,做到性格鲜明,能用具体的事情和几种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特点。从教材中提取《这就是我》《我的家人》《他(她)这人真》等几个写作题目进行训练。八年级,要求学生能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写人,并能用多件事情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描写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学习八上第二单元时,笔者调整了课文教学的顺序。先学《阿长与〈山海经〉》和《老王》《信客》,这三篇文章都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来写普通人身上的闪光品质。学完后,教师可让学生以《他(她)不普通》为题,写一个身边的普通人,表现出他们身上难能可贵的闪光点。《背影》和《台阶》二文都是写父亲的,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写出了父亲的形象,借鉴这种写法,可让学生也选取一个独特的角度,刻画自己的父亲。学生习作《寻找适度的风》《我的父亲是大厨》《父亲和竹梯》《父亲的“无所谓”》都写得让人眼前一亮。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荷叶•母亲》和课外阅读语段中三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让学生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来写人,提升作文的档次。学习八下第一单元的几篇课文后,从《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再塑生命》三篇课文中提炼出《遇见你,真好》和《成长路上,相伴》两个作文题目,让学生模仿课文,学会用几件事情从不同方面写自己成长路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一个人,不仅要写出这个人的特征,还要写出其对自己的影响。学生在习作中,写父母、祖父母和老师的话题比较有真情,能打动人。九年级,重点从《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孔乙己》《变色龙》等小说中学习如何通过传神的动作、神态、语言、外貌、心理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独特的个性,力求写出人物独特的形象。(三)写景记叙文的训练。七年级,学习了《春》《夏感》《秋天》《济南的冬天》等写景记叙文后,可要求学生借鉴课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从多种感官出发有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写关于家乡四季的小作文,能写出景物特征即可。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所选课文都是教学借景抒情、议论的好材料。训练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能从一种自然现象中抒写自己的感想。按照由易到难的进程,先从小作文练起,将景物分为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风云雨雪四个内容组合成的“物语情思”训练系列,让学生先学会最基本的借景抒情、议论方法;然后再写大作文《,触动了我的心灵》,可以分几次用不同的景物来写,多角度地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尤其提倡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也能体现思辨能力,有对生活独到的理解和体验。九年级,主要借助《谈生命》《那树》《地下森林断想》三篇文章,学习在写景后写得更深刻,让作文对生活、人生方面的感悟能带上一点哲思味道。鉴于教材中课文的亮点和模仿点的不同,再结合学生写作的实际需要,每周都写大作文的工作量太大,不切实际,因此写作训练就有了大作文和小作文之分。1.大作文:分为全命题、半命题和学生自由命题(材料作文)。如模仿《走一步,再走一步》写作,教师命题《想起那件事就》;模仿《童趣》,直接采用课文题目或以《童年趣事》《童年拾趣》为题;模仿《日月》,学生自由命题,选取生活经历中一个难忘的事物,写出它的特征以及带给自己的启示或感悟。2.小作文:分为细节描写、片段练习、改写、续写等。在大作文训练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习作中常有详略不当、细节模糊的情况。这时,教师就可对症下药,重点突破,在两次大作文写作的空隙进行小作文训练,专练片段,要求学生只叙述一件事,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细节具体,不必写全开头和结尾。待详略处理和细节描写有所改观时,再专门来训练开头、结尾的几种形式,然后再将前后练习成果组合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在“物语情思”的系列训练中,也是先从几次小作文的片段练起,掌握在描写的基础上抒情、议论的方法。

三、实践的效果

作文材路范文篇9

从调查中了解到,小学生喜欢作文的只占10--20%,80%--90%的学生对作文感到困难,有的甚至害怕。原因之一是认为“没有东西好写”。不少作文课学生面对黑板,苦思冥想,选材难成了学生作文的拦路虎。作文音像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内容。如《家访》、《烈士纪念碑前》等,分别由3-4幅画面的投影片和音乐组成,学生看了后感到有题材可写,教师也感到有内容可教,减少了学生写作时选材的难度,明显地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增强形象感染。

作文的素材虽然来源于儿童的生活,但教学时不可能都让学生再回到生活中去,边实践边写作,音像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这是因为作文音像教材有三个特性:

一是直观性。

通过彩色图像和音响效果,把写作材料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如《家乡的水》中的“溪水”部分:清澈见底的山溪水,色彩斑烂的鹅卵石,哗哗的水声,点点的浪花,被描绘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形象逼真。教学时,学生通过图像与音乐产生联想,回忆起春游时在溪中嬉水的情景,就感到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二是典型性。

作文音像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但又不是机械地照搬生活,而是经过取舍、剪裁,使内容显得更为典型。如《拔河》一课,几个拔河的特写镜头就很典型:小孩子鼓起腮膀,竭尽全力争取胜利,胜利后高举双手,欣喜若狂。典型的内容增强了形象感染力,虽然学生见过拔河比赛,但是在群体的比赛中,往往忽视对典型人物的形象观察,放大的特写镜头使学生印象更深,看了后写出的文章就更具体。

三是可容性。

作文音像教材不受时空限制,如可以把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画面一起容纳在投影片上,可以把不同地点的江水、溪水、泉水、湖水的画面、音响汇集到一课教材之中。比如要求学生描述江面和湖面的区别,教材运用不同的投影片,不同的配乐,分别显示:钱塘江水波浪滔滔,江面上繁忙的运输船只,汽笛声声鸣叫;西湖水平静似镜,古色古香的画舫,翠绿的荷叶、鲜艳的荷花交相辉映。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写出江面,湖面的不同特点。

四是再现性。

根据学生写作的需要,音像教材可以作多次反复再现。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印象,提高写作效果。比如,写《在烈士纪念碑前》一文时,反复出现在高耸入云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少先队员们默哀的画面,同时播放哀乐。

学生反复感受这样的气氛,如身临其境,写出来的作文也就更有感情。

3.调节学习节奏。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习惯于一支粉笔一本书,教育手段陈旧、单一。作文音像教材进入课堂,丰富了视听内容,给儿童带来了欢乐。学生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中进入写作,调节了学习节奏,活跃了课堂气氛,减少了学生学习写作的心理压力。

4.发展综合能力。

作文音像教材对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有着明显的作用。

写作中的观察是各种感觉器官的综合运用。学生作文时通过看图像、听录音,能增强观察能力。音像教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过程中,把每课中的一张张投影片串联成一个完整的场景,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如通过对《金色的秋天》一课六张投影片的观察、比较、归纳,得出写秋天可概括为写“秋天的田野”、“秋天的果园”、“秋游的少先队员”三部分,这就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文材路范文篇10

一、训练目标要明确第八册基础训练1《说话·作文》属看图作文类。画面是:一个小男孩倒背手,正出神地欣赏自己画的画。墙上,挂满了一幅幅大大小小的画,面面内容不很清晰。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幅题为《未来世界》的画,展开想象,说话、作文。从作文要求看,这是一次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说话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性训练。教师要凭借教材提供的直观、可视的画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口语评介和书面描述的作文训练。作文训练仅孤立地了解一篇的要求,还略显单薄,要取得高屋建瓴的主动优势,就必须将大纲要求、年段训练重点和单元训练重点与具体的篇章训练统一起来。

大纲规定:五年制小学的四年级已进入高段,作文训练着重于篇章内容。新教材从第八册开始,对学生进行“言之有序”的思维条理性训练,8篇作文中有6篇训练编写作文提纲。基础训练1的看图《说话·作文》位于8篇之首,属列作文提纲的前期准备,难度略低,作文中要求学生“按一定顺序写”。由此可见,本篇作文在全册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按一定的顺序说写训练到位,才能为后面列写作提纲训练奠定基矗教师只有把每篇作文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年级训练点、知识点和大纲要求做全面疏理分析,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才有针对性。

二、训练方法要科学“言之有序”历来是作文训练的一个难点。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条理不清晰呈普遍现象。加之有些教师平时阅读训练不到位,致使学生读写基本功不扎实,因而给作文训练带来一定的难度。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强调指出: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多练笔,不仅要求有一定的数量,还要求每次练习有一定的质量。要保证作文教学的质量,训练方法就要科学。

1.找准观察角度观察指导有个角度问题,如果指导方法得当,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会付出甚多,收效甚微。这幅图中居画面中心位置的是小男孩。观察时,可引导学生采用主从式的观察方法。先观察主人公小男孩。从背影推测小男孩的年龄──七八岁;从小男孩的衣着(巷起衣袖的衬衫、短裤、凉鞋)可判断季节──赤日炎炎的夏季;从小男孩凝视作品的神态和手中拿着削尖的铅笔可推测他此时的目的──想进一步修改画面。再观察小男孩画的画。因为墙上挂的画较多,要注意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并注意比较画的特异处。如画的纸张大小不一、颜色不同、挂得高低不齐,说明不是同一时间画的,有的也许是几年前画的。有几幅画还附着小画,说明小男孩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己原来画的画不满意,还在补充新的内容。墙上的画虽多,但唯一画面清晰可辨的只有那幅有鲜红太阳的一张。最后观察处所环境。处所环境对揭示人物形象常带有提示性作用。这是一所楼房的居室,说明他是一个城市小男孩。

2.品评理解画意一幅画,决不单纯是画者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必然包含画者主观创作上“意”的表达。如何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零散的视觉印象串联起来,透过画面看出隐在图中的“意”,这对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画面的主体是那个聪明可爱的小男孩,从他那勤于思考、富于想象、勇于创造的神态我们可以感受到画者对他寄予深深的情。再认真品味《未来世界》的题字以及画中初升的红日,重新审视这一切,小小的画面流露出画者对祖国的未来寄予殷切的希望:未来是你们的,未来世界的一切在你们手中,未来的世界等待你们去创造。前途是美好的,灿烂的!学生只有准确地理解、把握画的意图,说话、作文训练才能有根基。

3.启发合理想象本次作文训练要求学生紧扣《未来世界》的画面,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首先应启发学生物我同一,从孩子们的眼中看世界。设想学生自己就是画中的小男孩,对未来世界有什么大胆的设想,请用画笔勾勒出来。如未来的学校、将来人们的居室、孩子们游玩的场所、人们的交通工具、将来的农村……其次,为打开学生狭窄的思路,教师可提供一些必要的资料。诸如国际发明奖等图片,录像。还可事先向学生布置阅读一些科幻读物,以丰富孩子们的知识,丰富他们的想象。有所凭借,想象会更趋于合理。

4.指导有层次他说说的训练,是对学生想象内容是否合理的检验,更是对写前理清思路的一种把关。训练说时注意:①首先要定向,确立说的主要内容、表达的中心。②想想怎样说。从本次作文要求看,目的不单单是训练学生想象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重点在于训练学生能把想象出来的按一定的顺序叙述清楚,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思维条理性的训练。而想象的内容只是思维条理性训练的一种凭借。指导练说时,一定要把握训练的重点。指导练说时要注意避免雷同。儿童从众心理较强,易受别人暗示。凡是练说中得到老师肯定、赞扬的地方,很容易被其他学生接受而形成众口一文。教师要鼓动学生相信自己,不要轻易随同他人而改换自己想象的内容,以培养儿童独立思考的个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