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9:08:50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篇1

一、加强全县抗灾救灾工作的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全县抗灾救灾工作的领导,成立由县政府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天等县抗击冰冻灾害工作指挥部(以下简称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全县抗击冰冻灾害和实施全县救灾I级响应工作。

二、建立全县自然灾害救助Ⅰ级响应工作机制

为更加有序、高效地应对这次冰冻灾害,为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决策做好服务,专门设立了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由县委常委、副县长黄国夫兼任,副主任由县政府办主任许钟央、县民政局局长麻清修、县政府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沈阳担任。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下设值班、救灾救助、公路交通安全保障、市场商品供应保障、煤电供应保障、农牧业抗灾救灾、气象预报预警等7个小组。

值班组由县政府办值班室全体人员和县经贸局、民政局各1名熟悉业务的人员参加;工作由天等县政府办值班室统筹。

救灾救助组由县民政局、卫生局各1名主要负责人组成;工作由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统筹。

公路交通安全保障组由县交通局、公安局、公路局、交警大队各1名主要负责人组成;工作由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统筹。

市场商品供应保障组由县经贸局、粮食局、物价局各1名主要负责人组成;工作由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统筹。

煤电供应保障组由县经贸局、水利电业有限公司各1名主要负责人组成;工作由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统筹。

农牧业抗灾救灾组由县农业局、渔牧兽医局各1名主要负责人组成;工作由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统筹。

气象预报预警组由县气象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各1名主要负责人组成;工作由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统筹。

值班地点设在县政府办值班室,值班电话为**71—3521197,传真:**71—3532345。

救灾救助组办公地点设在县民政局,办公电话:**71—3521159;公路交通安全保障组办公地点设在县交通局,办公电话:**71—3521179;市场商品供应保障组和煤电供应保障组办公地点设在县经贸局,办公电话:**71—3521193;农牧业抗灾救灾组办公地点设在县农业局,办公电话:**71—3521152;气象预报预警组办公地点设在县气象局,办公电话:**71—3531933。

三、全县救灾Ⅰ级响应工作的总体安排

根据《天等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天等县应对强降温天气应急预案》I级响应的规定,结合我县当前抗灾救灾工作需要,决定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措施。

(一)召开全县防冻救灾工作会议。

于2008年2月2日下午4:00,召开全县防冻救灾工作会议。听取气象部门关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低温冰冻天气趋势分析,全面了解全县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群众受灾情况,救灾和生活物资储备情况,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崇左市党委、崇左市人民政府关于当前抗灾救灾工作的批示精神,研究、部署我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I级响应工作及当前抗灾救灾的重大问题。

(二)开展救灾动员工作。

各受灾乡(镇)要立即相应启动本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重灾地区要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I级响应。县经贸局、公安局、民政局、建设局、交通局、农业局、卫生局、粮食局和广电网络公司、公路局等单位要全力以赴投入抗灾救灾工作,应急指挥部其他成员单位也要按照应急预案明确的职责,全力做好本系统抗灾救灾工作。

(三)组成工作组赴乡(镇)灾区指导工作。

根据灾情和工作需要,由县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带队,组成若干个工作组,赴乡(镇)灾区指导乡(镇)开展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

(四)做好救灾资金下拨和救灾物资发放工作。

县民政局、财政局要根据各乡(镇)灾情和救灾需要,按照“好、快、准”的原则,尽快提出全县本级救灾资金额度和分配方案,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灾区核拨救灾资金。县经贸局、民政局、红十字会等部门根据各地灾情,组织救灾物资发放到各灾区,并协调汽车总站、交通部门保障救灾物资的快速运输。

(五)加强信息收集和上报工作。

各乡(镇)、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灾情动态和恢复重建情况零报告制度,务必在每日下午4:30前,将当日24小时的灾情动态,水、电、路的畅通状况,和灾区群众吃、穿、住、就医等生活保障,工农业生产受灾和恢复,以及节前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等方面的情况,上报县政府办值班室,以便按时上报崇左市应急办。县民政局要全体动员,实行24小时值班,保持与上级民政部门的信息沟通,及时报告我县抗灾救灾工作情况及重大问题。

(六)申请上级救灾资金和物资。

县民政局、财政局根据灾情,立即向上级民政部门、财政部门申请上级救灾应急资金。县经贸局、民政局等部门根据救灾需要,报请上级对口部门下拨短缺救灾物资。

(七)组织开展救灾捐赠活动。

县民政局、红十字会要立即发出救灾捐赠倡议,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全县性救灾捐赠活动。

(八)开通救灾物资运输绿色通道。

县交通局按照《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规定,对救灾物资按绿色通道政策通行,不检查、不卸载、不收费。发运救灾物资的部门将救灾物资运输时间、路线、数量报县交通局,由县交通局负责落实。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篇2

第一条为了建立健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我辖区党、政、军、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依据《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城政发号),结合我街道实际,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本预案适用于我街道辖区内发生的洪涝、暴雨、干旱、冰雹、雪灾、沙尘暴、地震、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

第三条本预案实施原则是: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第四条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启动本预案。

(一)因灾死亡3人以上;

(二)因灾紧急转移安置人口3000人以上;

(三)因灾倒塌房屋(地震灾害倒塌和严重损坏)300间以上;

(四)因干旱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口达到1.3万人以上。

第二章组织指挥机构及职责

第五条街道成立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开展街道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紧急救援、灾民生活安排及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指导我街道辖区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第六条街道救指挥部办公室设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中心主任王小燕兼任,办公室成员为指挥部成员单位的联络员.其主要职责是:

(一)汇集、上报灾情和救灾进展情况,提出具体的救灾方案、措施和建议。

(二)贯彻街道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示和部署,协调有关部门、辖区单位对受灾区域进行紧急救援,组成现场指挥部直接指挥受灾区域应急工作。

(三)起草工作简报,负责各类文书资料的准备和整理归档。

(四)承担本街道救灾指挥部日常事务和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应急准备

第七条做好资金准备。安排使用好上级下拨的自然灾害救济补助金,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列支救灾款,并在发生重大灾情时及时调整,保证救灾工作正常进行。要对救灾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保证快速拨付和及时兑现。

第八条做好物资准备。根据救灾工作实际和本预案救灾职责,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库,储备必要的救灾专用物资,保证灾情发生时抢险救灾的需要;建立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办法和救灾应急采购、紧急调拨、运输制度。并上报街道城管办,以备灾害紧急期间紧急调拨。

第九条救灾装备准备。配备救灾必须车辆、保障灾害信息的畅通,配备办公设备和装备。

第十条人力资源准备。各社区配备一名灾情信息员,确保灾情发生后及时报告灾情。

第十一条应急避险场所准备。根据设立的应急避难场所,设立转移路线,设置明确标识,保障灾害发生时人员能够疏散、临时安置受灾群众。每年对避难场所进行确认,并向辖区居民群众公布。

第十二条宣传、培训和演习。要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每年根据区民政局安排,组织信息员业务培训一次。根据灾害发生特点,每年至少组织2次救灾演练,检验和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第三章灾害预警和报告

第十三条灾情报告。灾情报告主要包括:灾害种类,发生时间、地点、范围、程度、损失及发展趋势,采取的应急措施,生产、生活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一)灾情初报。灾害发生后各社区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半小时内向街道救灾指挥部办公室报告。

(二)灾情续报。在灾情稳定之前,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特大灾情根据需要随时报告。

(三)灾情核报。各社区在灾情稳定后,应在一个工作日内核定灾情,向街道相关办公室报告。

第四章灾害响应

第十三条灾害发生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做好灾民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安排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根据突发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设立四个响应等级。

(一)造成300人以上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可初判为特别重大灾害,由街道指挥长决定启动一级响应,实行24小时通信网络在线,专人值守,并上报区减灾委,由减灾委统一领导组织实施救灾工作。

(二)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可初判为重大灾害,由街道指挥长决定启动二级响应,实行24小时通信网络在线,专人值守,并及时上报区减灾委,积极开展救灾举措。

(三)造成2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可初判为较大灾害,由街道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分析灾情,组织落实救灾措施,并上报区减灾委,实行24小时值班和零报告制度,重大情况随时报告。

(四)造成2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可初判为一般灾害,由街道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分析灾情,组织落实救灾措施,并上报区减灾委,实行24小时值班和零报告制度。

第十四条响应终止。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街道减灾领导小组提出建议,由区减灾委决定终止响应。

第五章后期处置

第十五条当自然灾害事件的紧急处置工作完成,引发的次生灾害的后果基本消除,经过灾情趋势判断,近期无发生较大灾害的可能,灾区基本恢复正常社会次序时,由区减灾委宣布应急结束。

第十六条因救灾需要临时征用的房屋、运输工具、通讯设备等应当及时归还;造成损坏或者无法归还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适当补偿或者作其他处理;

第十七条街道服务中心负责接受并安排社会各界的捐赠;

第十八条街道减灾领导小组配合区减灾委开展灾害调查等,总结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工作并提出改进建议。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篇3

1.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凡在我县发生的水旱灾害,龙卷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

1.4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3)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充分发挥公益性社会团体的职能作用。

(5)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

2、启动条件

2.1全县范围内发生水旱灾害,龙卷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农作物绝收面积5万亩以上;

因灾死亡3人以上;

因灾紧急转移安置群众500人以上;

因灾倒塌房屋500间以上;

一次性灾害过程直接损失0.2—0.5亿元。

2.2发生5级以上地震,造成人员死亡或紧急转移安置群众500人以上或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500间以上。

2.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死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2.4县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3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3.1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

县成立减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县减灾委),负责研究制定县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指导地方开展减灾工作,推进减灾交流与合作,组织、协调全县抗灾救灾工作。

县减灾委主任:主管副县长。

县减灾委副主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民政局局长、县发改局局长、县水务局局长、县商务局局长、县科技局局长、县气象局局长、县民政局主管副局长。

县减灾委成员:县教育局、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建设局、县交通局、县农业局、县卫生局、县科技局、县广播电视局、县武装部、县物价局、县供销总公司、县环保局、县安监局、县统计局、县林业局、县网通公司、县粮食局、县科协等部门负责人。

县减灾委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县民政局主管副局长(兼)。

3.2县减灾委办公室(县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设在县民政局)职责

(1)承担减灾和全县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工作;

(2)协调有关部门听取受灾各乡、镇、各部门的灾情和抗灾救灾工作汇报;

(3)收集、汇总、评估、报告灾害信息、灾区需求和抗灾救灾工作情况;

(4)及时对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相关地区和人口数量作出灾情预警,向县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乡镇通报,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对灾区的支持措施;

(5)召开会商会议,分析、评估灾区形势,提出对策;

(6)、协调有关部门组成赴灾区联合工作组,协助、指导地方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3.3县减灾委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任务

县民政局、协调抗灾救灾工作;核查灾情,及时上报,统一灾情;积极争取上级救灾资金;管理、分配上级救灾款物并监督使用;组织、指导救灾捐赠;承担县减灾委办公室(县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工作。

县发改局负责安排重大抗灾救灾项目,综合协调铁路、交通、等单位做好抗灾救灾物资运输工作。

县水务局负责掌握、汛情、旱情,组织、协调、指导全县防汛、抗旱、抢险工作,对主要河流、泄洪区实施调度,负责灾后水利设施的修复。

县科技局负责安排重大抗灾、救灾科研项目,组织地震现场地震监视、监测和震情分析会商。

县商务局负责组织跨设区市的应急生活必需品供应,动用县储备商品稳定市场。

县教育局负责组织灾区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协调、帮助做好校舍的恢复重建。

县公安局负责维护救灾秩序和灾区的社会治安,协助组织灾区群众的紧急转移工作。

县财政局负责抗灾救灾资金安排、拨付和监督检查;协调落实以工代赈资金。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协助抢险救灾,协调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

县建设局协助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以及帮助、指导灾后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抗震鉴定、修复、重建等工作。

县交通局负责抗灾救灾人员、物资的公路运输和组织提供转移灾民所需的交通工具,抢修被毁公路。

县农业局负责组织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鼠害、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帮助、指导灾后农业生产恢复。

县卫生局负责抢救伤病员;开展疫情和环境卫生监测,对灾区可能出现的重大传染病疫情进行预警;实施卫生防疫和应急处理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发生、扩散和蔓延,保证饮水和食品卫生安全。组织心理卫生专家赴灾区开展心理救助。

县广电局负责灾区广播、电视系统设施的恢复工作。

县武装部根据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各乡、镇政府的请求,组织协调军队、武警、民兵、预备役部队参加抢险救灾。必要时,协助各地进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协助当地政府转移危险地区的群众。

县物价局负责灾区市场物价管理,必要时实施价格干预措施或紧急措施,开展价格监督检查,打击价格违法行为,保持灾区市场物价稳定。

县供销总公司负责救灾物资的储备和管理,按照调拨命令组织调拨和供应工作。

县环保局负责灾区的环境监测。

县安监局负责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和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协调、指挥工作。

县统计局协助汇总、分析灾情统计数据。

县林业局负责沙尘暴、重大林业有害生物以及森林火灾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县气象局负责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预警和预报,做好救灾气象保障服务。

县网通公司负责抢险的通信保障工作和灾后通信设施抢修工作。

县粮食局负责救灾粮的粮源安排、调拨和供应的组织、协调工作。

县科协协调有关学会的抗灾救灾研究工作。

救灾工作按照以上分级负责制,充分整合各部门现有的救灾储备物资和规划,各乡、镇政府每年要根据救灾工作的实际需要安排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资金预算,专项用于帮助解决严重受灾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有关部门应配备救灾管理工作必需的设备和装备。

4社会动员准备

建立和完善社会捐助的动员机制、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突发自然灾害社会捐助工作。

5、灾情信息报告时间

(1)灾情初报。县民政部门对于本行政区域或突发的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及时向市民政部门报告初步情况,最迟不得晚于灾害发生后2小时。对造成死亡(含失踪)3人以上或其他严重损失的重大灾害,在上报市民政局的同时,可直接上报省民政厅。

(2)灾情续报。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前,县级民政部门及受灾的乡镇、村均须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县民政部门每天9时前将截至前一天24时的灾情报市民政局,特大灾情根据需要随时报告。

(3)灾情核报。县民政部门在灾情稳定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核定灾情,报市民政部门。

6、灾情核定

(1)部门会商核定。县民政部门协调农业、水利、国土资源、地震、气象、统计等部门进行综合分析、会商,核定灾情。

(2)民政、科技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估小组,通过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专项调查等形式对灾情进行专家评估,核实灾情。

(3)建立因灾死亡人口、倒塌房屋和需政府救济人口台账。县级民政部门在灾情核定后,要建立因灾死亡人口、倒塌房屋和需政府救济人口的花名册,为恢复重建和开展生活救助提供可靠依据。

7、应急响应

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灾害发生后,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根据灾情,按照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原则,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做好灾民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安排,做好抗灾救灾和灾害监测、灾情调查、评估和报告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

根据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县设定三个响应等级。由县政府或县减灾委按照等级予以启动响应的级别预案。减灾委各成员单位根据响应等级的需要,切实履行好本部门的职责。

7.1Ⅰ级响应

7.1.1灾害损失情况

(1)全县范围内发生水旱灾害,龙卷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死亡10人以上;

b、紧急转移安置2万人以上;

c、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万间以上。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县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7.2Ⅱ级响应

7.2.1灾害损失情况

(1)全省范围内发生水旱灾害,龙卷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死亡5人以上;

b、紧急转移安置1万人以上;

c、倒塌房屋5000间以上。

(2)发生5级以上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a、死亡5人以上;

b、紧急转移安置1万人以上;

c、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5000间以上。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县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7.3Ⅲ级响应

7.3.1灾害损失情况

(1)全县范围内发生水旱灾害,龙卷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死亡3人以上;

b、紧急转移安置500人以上;

c、倒塌房屋500间以上。

(2)发生5级以上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a、死亡3人以上;

b、紧急转移安置500人以上;

c、倒塌房屋和严重损坏房屋500间以上。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县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8响应措施

由县减灾委组织协调灾害救助工作。

(1)县减灾委办公室(县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立即开展以下工作: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组织召开会商会,分析灾区形势,研究落实对灾区的抗灾救灾支持措施;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听取有关受灾乡镇和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协调有关部门向灾区派出联合工作组。

(2)县民政部门取消休假,实行24小时值班。

(3)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派出由县政府领导同志带队的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9灾后救助

9.1灾后救助

(1)县级民政部门每年1月、9月下旬开始调查冬令(春荒)灾民生活困难情况,建立需政府救济人口台账。将需政府救济人口等灾民生活困难情况报市民政局。请求上级救灾的补助。

(2)灾民救助全面实行〈〈灾民救助卡〉〉管理制度。对确认需政府救济的灾民,由县级民政部门统一发放〈〈灾民救助卡〉〉,灾民凭卡领取救济粮和救济金。

(3)向社会通报各地救灾款下拨进度,确保冬令救济资金按要求及时发放到户。

(4)通过开展社会捐助、对口支援、紧急采购等方式解决灾民的过冬衣被问题。

10恢复重建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坚持“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救灾工作方针,灾民倒房重建应由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采取自建、援建和帮建相结合的方式,以受灾户自建为主。建房资金应通过政府救济、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以工代赈、自行借贷、政策优惠等多种途径解决。房屋规划和设计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充分考虑灾害因素。

(1)制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根据全县灾情和各地实际,制定恢复重建方针、目标、政策、重建进度、资金支持、优惠政策和检查落实等工作方案。

(2)结合灾情评估情况,把上级下拨自然灾害灾后补助费,专项用于各地灾民倒房恢复重建。

(3)定期向社会通报各地救灾资金下拨进度和恢复重建进度。

(4)向灾区派出督查组检查、督导恢复重建工作。

(5)商有关部门制定优惠政策,简化手续,减免税费,平抑物价。

(6)卫生部门做好灾后疾病预防和疫情监测工作。组织医疗卫生人员深入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指导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实施饮水和食品卫生监督,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

(7)发改委、教育、财政、建设、交通、水利、农业、卫生、广播电视、电力、通信、金融等部门和单位做好救灾资金(物资)安排,并组织做好灾区学校、卫生院等公益设施及水利、电力、交通、通信、供排水、广播电视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

11奖励与责任

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由县政府表彰;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追认烈士。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依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篇4

1.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国务院有关部门“三定”规定及国家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凡在我国发生的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

1.4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3)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

2启动条件

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启动本预案。

2.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因灾死亡30人以上;

因灾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0万人以上;

因灾倒塌房屋1万间以上。

2.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造成20人以上人员死亡或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0万人以上或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1万间以上。

2.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2.4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2.5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3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国家减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减灾委”)为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研究制定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指导地方开展减灾工作,推进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协调全国抗灾救灾工作。

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设在民政部。减灾委各成员单位按各自的职责分工承担相应任务。

4应急准备

4.1资金准备

民政部组织协调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根据国家发展计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安排中央救灾资金预算,并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以地方为主的原则,督促地方政府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力度。

4.1.1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原则,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都应安排救灾资金预算。

4.1.2中央财政每年根据上年度实际支出安排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帮助解决严重受灾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

4.1.3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根据财力增长、物价变动、居民生活水平实际状况等因素逐步提高救灾资金补助标准,建立救灾资金自然增长机制。

4.1.4救灾预算资金不足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安排的预备费要重点用于灾民生活救助。

4.2物资准备

整合各部门现有救灾储备物资和储备库规划,分级、分类管理储备救灾物资和储备库。

4.2.1按照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在完善天津、沈阳、哈尔滨、合肥、武汉、长沙、郑州、南宁、成都、西安等10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科学选址,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灾害多发地、县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库、点。各级储备库应储备必需的救灾物资。

4.2.2每年年初购置救灾帐篷、衣被、净水设备(药品)等救灾物资。

4.2.3建立救助物资生产厂家名录,必要时签订救灾物资紧急购销协议。

4.2.4灾情发生时,可调用邻省救灾储备物资。

4.2.5建立健全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和运输制度。

4.2.6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应急采购和调拨制度。

4.3通信和信息准备

通信运营部门应依法保障灾害信息的畅通。自然灾害救助信息网络应以公用通信网为基础,合理组建灾害信息专用通信网络,确保信息畅通。

4.3.1加强中央级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指导地方建设并管理覆盖省、地、县三级的救灾通信网络,确保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时准确掌握重大自然灾害信息。

4.3.2以国家减灾中心为依托,建立部门间灾害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信息交流服务,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4.3.3充分发挥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等对地监测系统的作用,建立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以及灾害应急辅助决策系统。

4.4救灾装备准备

4.4.1中央各有关部门应配备救灾管理工作必需的设备和装备。

4.4.2民政部、省级民政部门及灾害频发市、县民政局应配备救灾必需的设备和装备。

4.5人力资源准备

4.5.1完善民政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4.5.2建立健全专家队伍。组织民政、卫生、水利、气象、地震、海洋、国土资源等各方面专家,重点开展灾情会商、赴灾区的现场评估及灾害管理的业务咨询工作。

4.5.3建立健全与军队、公安、武警、消防、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

4.5.4培育、发展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4.6社会动员准备

4.6.1建立和完善社会捐助的动员机制、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突发自然灾害社会捐助工作。

4.6.2完善救灾捐赠工作应急方案,规范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款物接收和分配以及社会公示、表彰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4.6.3在已有2.1万个社会捐助接收站、点的基础上,继续在大中城市和有条件的小城市建立社会捐助接收站、点,健全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网络。

4.6.4完善社会捐助表彰制度,为开展社会捐助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6.5健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8省(市)和深圳、青岛、大连、宁波4市对内蒙古、江西、广西、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10省(区)的对口支援机制。

4.7宣传、培训和演习

4.7.1开展社区减灾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灾害知识,宣传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人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4.7.2每年至少组织2次省级灾害管理人员的培训。每两年至少组织1次地级灾害管理人员的集中培训。省或地市级民政部门每年至少组织1次县级及乡镇民政助理员的业务培训。不定期开展对政府分管领导、各类专业紧急救援队伍、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的培训。

4.7.3每年在灾害多发地区,根据灾害发生特点,组织1-2次演习,检验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5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

5.1灾害预警预报

5.1.1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预警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对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相关地区和人口数量做出灾情预警。

5.1.2根据灾情预警,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人员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国家和有关省(区、市)应做好应急准备或采取应急措施。

5.2灾害信息共享

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及时汇总各类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向成员单位和有关地方通报信息。

5.3灾情信息管理

5.3.1灾情信息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农作物受灾情况、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灾区的需求。

5.3.2灾情信息报告时间

(1)灾情初报。县级民政部门对于本行政区域内突发的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及时向地(市)级民政部门报告初步情况,最迟不得晚于灾害发生后2小时。对造成死亡(含失踪)10人以上或其他严重损失的重大灾害,应同时上报省级民政部门和民政部。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告后,在2小时内完成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向省级民政部门报告。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地(市)级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完成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向民政部报告。民政部接到重、特大灾情报告后,在2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

(2)灾情续报。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省、地(市)、县三级民政部门均须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县级民政部门每天9时之前将截止到前一天24时的灾情向地(市)级民政部门上报,地(市)级民政部门每天10时之前向省级民政部门上报,省级民政部门每天12时之前向民政部报告情况。特大灾情根据需要随时报告。

(3)灾情核报。县级民政部门在灾情稳定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核定灾情,向地(市)级民政部门报告。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告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全地(市)汇总数据(含分县灾情数据)向省级民政部门报告。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地(市)级的报告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全省汇总数据(含分市、分县数据)向民政部报告。

5.3.3灾情核定

(1)部门会商核定。各级民政部门协调农业、水利、国土资源、地震、气象、统计等部门进行综合分析、会商,核定灾情。

(2)民政、地震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估小组,通过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专项调查等形式对灾情进行专家评估,核实灾情。

6应急响应

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灾害救助工作以地方政府为主。灾害发生后,乡级、县级、地级、省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根据灾情,按照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原则,启动相关层级和相关部门应急预案,做好灾民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安排工作,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做好灾害监测、灾情调查、评估和报告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根据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国家设定四个响应等级。

6.1Ⅰ级响应

6.1.1灾害损失情况

(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海啸,森林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等特别重大自然灾害。

(2)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3)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启动标准可酌情降低。

(4)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6.1.2启动程序

减灾委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国务院提出启动一级响应的建议,由国务院决定进入Ⅰ级响应。

6.1.3应急响应

由减灾委主任统一领导、组织抗灾救灾工作。

民政部接到灾害发生信息后,2小时内向国务院和减灾委主任报告,之后及时续报有关情况。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商财政部下拨中央救灾应急资金,协调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紧急调运救灾物资;组织开展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统一接收、管理、分配国际救灾捐赠款物;协调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灾救灾的指示。

6.1.4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减灾委主任决定终止一级响应。

6.2Ⅱ级响应

6.2.1灾害损失情况

(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海啸,森林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

(2)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3)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启动标准可酌情降低。

(4)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6.2.2启动程序

减灾委秘书长(民政部副部长)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长)提出启动Ⅱ级响应的建议,由减灾委副主任决定进入Ⅱ级响应。

6.2.3响应措施

由减灾委副主任组织协调灾害救助工作。

民政部成立救灾应急指挥部,实行联合办公,组成紧急救援(综合)组、灾害信息组、救灾捐赠组、宣传报道组和后勤保障组等抗灾救灾工作小组,统一组织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派出抗灾救灾联合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紧急调拨救灾款物。

及时掌握灾情和编报救灾工作动态信息,并在民政部网站。

向社会接受救灾捐赠的公告,组织开展跨省(区、市)或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

经国务院批准,向国际社会发出救灾援助呼吁。

公布接受捐赠单位和账号,设立救灾捐赠热线电话,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救灾捐赠;每日向社会公布灾情和灾区需求情况;及时下拨捐赠款物,对全国救灾捐赠款物进行调剂;定期对救灾捐赠的接收和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告。

6.2.4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减灾委副主任决定终止Ⅱ级响应。

6.3Ⅲ级响应

6.3.1灾害损失情况

(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海啸,森林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等较大自然灾害。

(2)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3)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老、少、边、穷”地区等特殊情况,启动标准可酌情降低。

(4)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6.3.2启动程序

减灾委办公室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减灾委秘书长(民政部副部长)提出启动Ⅲ级响应的建议,由减灾委秘书长决定进入Ⅲ级响应。

6.3.3响应措施

由减灾委员会秘书长组织协调灾害救助工作。

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组织召开会商会,分析灾区形势,研究落实对灾区的抗灾救灾支持措施;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听取有关省(区、市)的情况汇报;协调有关部门向灾区派出联合工作组。

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派出由民政部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灾害损失较大时,灾情发生后48小时内,协调有关部门组成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工作组赴灾区,及时调拨救灾款物。

掌握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并在民政部网站。

6.3.4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减灾委秘书长决定终止Ⅲ级响应,报告减灾委副主任。

6.4Ⅳ级响应

6.4.1灾害损失情况

(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海啸,森林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等一般自然灾害。

(2)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3)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老、少、边、穷”地区等特殊情况,启动标准可酌情降低。

(4)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6.4.2启动程序

减灾委办公室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决定进入Ⅳ级响应。

6.4.3响应措施

由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主任组织协调灾害救助工作。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商有关部门落实对灾区的抗灾救灾支持;视情况向灾区派出工作组。

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派出民政部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调拨救灾款物。

掌握灾情动态信息,并在民政部网站。

6.4.4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主任决定终止Ⅳ级响应,报告减灾委秘书长。

6.5信息

6.5.1信息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原则。要在第一时间向社会简要信息,并根据灾情发展情况做好后续信息工作。

6.5.2信息的内容主要包括:受灾的基本情况、抗灾救灾的动态及成效、下一步安排、需要说明的问题。

7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7.1灾后救助

7.1.1县级民政部门每年调查冬令(春荒)灾民生活困难情况,建立需政府救济人口台账。

7.1.2民政部会同省级民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赴灾区开展灾民生活困难状况评估,核实情况。

7.1.3制定冬令(春荒)救济工作方案。

7.1.4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要求拨款的请示,结合灾情评估情况,会同财政部下拨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专项用于帮助解决冬春灾民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困难。

7.1.5灾民救助全面实行《灾民救助卡》管理制度。对确认需政府救济的灾民,由县级民政部门统一发放《灾民救助卡》,灾民凭卡领取救济粮和救济金。

7.1.6向社会通报各地救灾款下拨进度,确保冬令救济资金在春节前发放到户。

7.1.7对有偿还能力但暂时无钱购粮的缺粮群众,实施开仓借粮。

7.1.8通过开展社会捐助、对口支援、紧急采购等方式解决灾民的过冬衣被问题。

7.1.9发展改革、财政、农业等部门落实好以工代赈政策、灾歉减免,粮食部门确保粮食供应。

7.2恢复重建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坚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救灾工作方针,灾民倒房重建应由县(市、区)负责组织实施,采取自建、援建和帮建相结合的方式,以受灾户自建为主。建房资金应通过政府救济、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以工代赈、自行借贷、政策优惠等多种途径解决。房屋规划和设计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充分考虑灾害因素。

7.2.1组织核查灾情。灾情稳定后,县级民政部门立即组织灾情核定,建立因灾倒塌房屋台账。省级民政部门在灾情稳定后10日内将全省因灾倒塌房屋等灾害损失情况报民政部。

7.2.2开展灾情评估。重大灾害发生后,民政部会同省级民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赴灾区开展灾情评估,全面核查灾情。

7.2.3制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根据全国灾情和各地实际,制定恢复重建方针、目标、政策、重建进度、资金支持、优惠政策和检查落实等工作方案。

7.2.4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要求拨款的请示,结合灾情评估情况,民政部会同财政部下拨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专项用于各地灾民倒房恢复重建。

7.2.5定期向社会通报各地救灾资金下拨进度和恢复重建进度。

7.2.6向灾区派出督查组,检查、督导恢复重建工作。

7.2.7商有关部门制定优惠政策,简化手续,减免税费,平抑物价。

7.2.8卫生部门做好灾后疾病预防和疫情监测工作。组织医疗卫生人员深入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指导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实施饮水和食品卫生监督,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

7.2.9发展改革、教育、财政、建设、交通、水利、农业、卫生、广播电视等部门,以及电力、通信等企业,金融机构做好救灾资金(物资)安排,并组织做好灾区学校、卫生院等公益设施及水利、电力、交通、通信、供排水、广播电视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

8附则

8.1名词术语解释

自然灾害: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洪涝、干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

灾情:指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

灾情预警:指根据气象、水文、海洋、地震、国土等部门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人口、自然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对灾害可能影响的地区和人口数量等损失情况作出分析、评估和预警。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为满足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的需要,2003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立项。根据国家计划,小卫星星座系统拟采用分步实施战略:“十五”期间,采用“2+1”方案,即发射两颗光学小卫星和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初步实现对灾害和环境进行监测的能力;“十一五”期间,实施“4+4”方案,即发射四颗光学小卫星和四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组成的星座,实现对我国及周边国家、地区灾害和环境的动态监测。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8.2国际沟通与协作

按照国家外事纪律的有关规定,积极开展国际间的自然灾害救助交流,借鉴发达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经验,进一步做好我国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工作。

8.3奖励与责任

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由人事部和民政部联合表彰;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追认烈士;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8.4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负责管理。预案实施后,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应适时召集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评估,并视情况变化做出相应修改后报国务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根据本预案制定本省(区、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篇5

1.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国务院有关部门“三定”规定及国家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凡在我国发生的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

1.4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3)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

2启动条件

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启动本预案。

2.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因灾死亡30人以上;

因灾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0万人以上;

因灾倒塌房屋1万间以上。

2.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造成20人以上人员死亡或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0万人以上或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1万间以上。

2.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2.4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2.5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3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国家减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减灾委”)为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研究制定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指导地方开展减灾工作,推进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协调全国抗灾救灾工作。

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设在民政部。减灾委各成员单位按各自的职责分工承担相应任务。

4应急准备

4.1资金准备

民政部组织协调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根据国家发展计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安排中央救灾资金预算,并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以地方为主的原则,督促地方政府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力度。

4.1.1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原则,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都应安排救灾资金预算。

4.1.2中央财政每年根据上年度实际支出安排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帮助解决严重受灾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

4.1.3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根据财力增长、物价变动、居民生活水平实际状况等因素逐步提高救灾资金补助标准,建立救灾资金自然增长机制。

4.1.4救灾预算资金不足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安排的预备费要重点用于灾民生活救助。

4.2物资准备

整合各部门现有救灾储备物资和储备库规划,分级、分类管理储备救灾物资和储备库。

4.2.1按照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在完善天津、沈阳、哈尔滨、合肥、武汉、长沙、郑州、南宁、成都、西安等10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科学选址,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灾害多发地、县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库、点。各级储备库应储备必需的救灾物资。

4.2.2每年年初购置救灾帐篷、衣被、净水设备(药品)等救灾物资。

4.2.3建立救助物资生产厂家名录,必要时签订救灾物资紧急购销协议。

4.2.4灾情发生时,可调用邻省救灾储备物资。

4.2.5建立健全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和运输制度。

4.2.6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应急采购和调拨制度。

4.3通信和信息准备

通信运营部门应依法保障灾害信息的畅通。自然灾害救助信息网络应以公用通信网为基础,合理组建灾害信息专用通信网络,确保信息畅通。

4.3.1加强中央级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指导地方建设并管理覆盖省、地、县三级的救灾通信网络,确保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时准确掌握重大自然灾害信息。

4.3.2以国家减灾中心为依托,建立部门间灾害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信息交流服务,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4.3.3充分发挥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等对地监测系统的作用,建立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以及灾害应急辅助决策系统。

4.4救灾装备准备

4.4.1中央各有关部门应配备救灾管理工作必需的设备和装备。

4.4.2民政部、省级民政部门及灾害频发市、县民政局应配备救灾必需的设备和装备。

4.5人力资源准备

4.5.1完善民政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4.5.2建立健全专家队伍。组织民政、卫生、水利、气象、地震、海洋、国土资源等各方面专家,重点开展灾情会商、赴灾区的现场评估及灾害管理的业务咨询工作。

4.5.3建立健全与军队、公安、武警、消防、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

4.5.4培育、发展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4.6社会动员准备

4.6.1建立和完善社会捐助的动员机制、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突发自然灾害社会捐助工作。

4.6.2完善救灾捐赠工作应急方案,规范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款物接收和分配以及社会公示、表彰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4.6.3在已有2.1万个社会捐助接收站、点的基础上,继续在大中城市和有条件的小城市建立社会捐助接收站、点,健全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网络。

4.6.4完善社会捐助表彰制度,为开展社会捐助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6.5健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8省(市)和深圳、青岛、大连、宁波4市对内蒙古、江西、广西、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10省(区)的对口支援机制。

4.7宣传、培训和演习

4.7.1开展社区减灾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灾害知识,宣传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人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4.7.2每年至少组织2次省级灾害管理人员的培训。每两年至少组织1次地级灾害管理人员的集中培训。省或地市级民政部门每年至少组织1次县级及乡镇民政助理员的业务培训。不定期开展对政府分管领导、各类专业紧急救援队伍、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的培训。

4.7.3每年在灾害多发地区,根据灾害发生特点,组织1-2次演习,检验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5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

5.1灾害预警预报

5.1.1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预警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对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相关地区和人口数量做出灾情预警。

5.1.2根据灾情预警,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人员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国家和有关省(区、市)应做好应急准备或采取应急措施。

5.2灾害信息共享

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及时汇总各类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向成员单位和有关地方通报信息。

5.3灾情信息管理

5.3.1灾情信息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农作物受灾情况、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灾区的需求。

5.3.2灾情信息报告时间

(1)灾情初报。县级民政部门对于本行政区域内突发的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及时向地(市)级民政部门报告初步情况,最迟不得晚于灾害发生后2小时。对造成死亡(含失踪)10人以上或其他严重损失的重大灾害,应同时上报省级民政部门和民政部。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告后,在2小时内完成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向省级民政部门报告。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地(市)级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完成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向民政部报告。民政部接到重、特大灾情报告后,在2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

(2)灾情续报。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省、地(市)、县三级民政部门均须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县级民政部门每天9时之前将截止到前一天24时的灾情向地(市)级民政部门上报,地(市)级民政部门每天10时之前向省级民政部门上报,省级民政部门每天12时之前向民政部报告情况。特大灾情根据需要随时报告。

(3)灾情核报。县级民政部门在灾情稳定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核定灾情,向地(市)级民政部门报告。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告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全地(市)汇总数据(含分县灾情数据)向省级民政部门报告。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地(市)级的报告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全省汇总数据(含分市、分县数据)向民政部报告。

5.3.3灾情核定

(1)部门会商核定。各级民政部门协调农业、水利、国土资源、地震、气象、统计等部门进行综合分析、会商,核定灾情。

(2)民政、地震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估小组,通过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专项调查等形式对灾情进行专家评估,核实灾情。

6应急响应

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灾害救助工作以地方政府为主。灾害发生后,乡级、县级、地级、省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根据灾情,按照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原则,启动相关层级和相关部门应急预案,做好灾民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安排工作,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做好灾害监测、灾情调查、评估和报告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根据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国家设定四个响应等级。

6.1Ⅰ级响应

6.1.1灾害损失情况

(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海啸,森林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等特别重大自然灾害。

(2)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3)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启动标准可酌情降低。

(4)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6.1.2启动程序

减灾委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国务院提出启动一级响应的建议,由国务院决定进入Ⅰ级响应。

6.1.3应急响应

由减灾委主任统一领导、组织抗灾救灾工作。

民政部接到灾害发生信息后,2小时内向国务院和减灾委主任报告,之后及时续报有关情况。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商财政部下拨中央救灾应急资金,协调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紧急调运救灾物资;组织开展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统一接收、管理、分配国际救灾捐赠款物;协调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灾救灾的指示。

6.1.4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减灾委主任决定终止一级响应。

6.2Ⅱ级响应

6.2.1灾害损失情况

(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海啸,森林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

(2)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3)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启动标准可酌情降低。

(4)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6.2.2启动程序

减灾委秘书长(民政部副部长)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长)提出启动Ⅱ级响应的建议,由减灾委副主任决定进入Ⅱ级响应。

6.2.3响应措施

由减灾委副主任组织协调灾害救助工作。

民政部成立救灾应急指挥部,实行联合办公,组成紧急救援(综合)组、灾害信息组、救灾捐赠组、宣传报道组和后勤保障组等抗灾救灾工作小组,统一组织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派出抗灾救灾联合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紧急调拨救灾款物。

及时掌握灾情和编报救灾工作动态信息,并在民政部网站。

向社会接受救灾捐赠的公告,组织开展跨省(区、市)或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

经国务院批准,向国际社会发出救灾援助呼吁。

公布接受捐赠单位和账号,设立救灾捐赠热线电话,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救灾捐赠;每日向社会公布灾情和灾区需求情况;及时下拨捐赠款物,对全国救灾捐赠款物进行调剂;定期对救灾捐赠的接收和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告。

6.2.4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减灾委副主任决定终止Ⅱ级响应。

6.3Ⅲ级响应

6.3.1灾害损失情况

(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海啸,森林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等较大自然灾害。

(2)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3)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老、少、边、穷”地区等特殊情况,启动标准可酌情降低。

(4)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6.3.2启动程序

减灾委办公室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减灾委秘书长(民政部副部长)提出启动Ⅲ级响应的建议,由减灾委秘书长决定进入Ⅲ级响应。

6.3.3响应措施

由减灾委员会秘书长组织协调灾害救助工作。

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组织召开会商会,分析灾区形势,研究落实对灾区的抗灾救灾支持措施;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听取有关省(区、市)的情况汇报;协调有关部门向灾区派出联合工作组。

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派出由民政部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灾害损失较大时,灾情发生后48小时内,协调有关部门组成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工作组赴灾区,及时调拨救灾款物。

掌握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并在民政部网站。

6.3.4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减灾委秘书长决定终止Ⅲ级响应,报告减灾委副主任。

6.4Ⅳ级响应

6.4.1灾害损失情况

(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海啸,森林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等一般自然灾害。

(2)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3)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老、少、边、穷”地区等特殊情况,启动标准可酌情降低。

(4)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6.4.2启动程序

减灾委办公室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决定进入Ⅳ级响应。

6.4.3响应措施

由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主任组织协调灾害救助工作。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商有关部门落实对灾区的抗灾救灾支持;视情况向灾区派出工作组。

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派出民政部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调拨救灾款物。

掌握灾情动态信息,并在民政部网站。

6.4.4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主任决定终止Ⅳ级响应,报告减灾委秘书长。

6.5信息

6.5.1信息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原则。要在第一时间向社会简要信息,并根据灾情发展情况做好后续信息工作。

6.5.2信息的内容主要包括:受灾的基本情况、抗灾救灾的动态及成效、下一步安排、需要说明的问题。

7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7.1灾后救助

7.1.1县级民政部门每年调查冬令(春荒)灾民生活困难情况,建立需政府救济人口台账。

7.1.2民政部会同省级民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赴灾区开展灾民生活困难状况评估,核实情况。

7.1.3制定冬令(春荒)救济工作方案。

7.1.4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要求拨款的请示,结合灾情评估情况,会同财政部下拨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专项用于帮助解决冬春灾民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困难。

7.1.5灾民救助全面实行《灾民救助卡》管理制度。对确认需政府救济的灾民,由县级民政部门统一发放《灾民救助卡》,灾民凭卡领取救济粮和救济金。

7.1.6向社会通报各地救灾款下拨进度,确保冬令救济资金在春节前发放到户。

7.1.7对有偿还能力但暂时无钱购粮的缺粮群众,实施开仓借粮。

7.1.8通过开展社会捐助、对口支援、紧急采购等方式解决灾民的过冬衣被问题。

7.1.9发展改革、财政、农业等部门落实好以工代赈政策、灾歉减免,粮食部门确保粮食供应。

7.2恢复重建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坚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救灾工作方针,灾民倒房重建应由县(市、区)负责组织实施,采取自建、援建和帮建相结合的方式,以受灾户自建为主。建房资金应通过政府救济、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以工代赈、自行借贷、政策优惠等多种途径解决。房屋规划和设计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充分考虑灾害因素。

7.2.1组织核查灾情。灾情稳定后,县级民政部门立即组织灾情核定,建立因灾倒塌房屋台账。省级民政部门在灾情稳定后10日内将全省因灾倒塌房屋等灾害损失情况报民政部。

7.2.2开展灾情评估。重大灾害发生后,民政部会同省级民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赴灾区开展灾情评估,全面核查灾情。

7.2.3制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根据全国灾情和各地实际,制定恢复重建方针、目标、政策、重建进度、资金支持、优惠政策和检查落实等工作方案。

7.2.4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要求拨款的请示,结合灾情评估情况,民政部会同财政部下拨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专项用于各地灾民倒房恢复重建。

7.2.5定期向社会通报各地救灾资金下拨进度和恢复重建进度。

7.2.6向灾区派出督查组,检查、督导恢复重建工作。

7.2.7商有关部门制定优惠政策,简化手续,减免税费,平抑物价。

7.2.8卫生部门做好灾后疾病预防和疫情监测工作。组织医疗卫生人员深入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指导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实施饮水和食品卫生监督,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

7.2.9发展改革、教育、财政、建设、交通、水利、农业、卫生、广播电视等部门,以及电力、通信等企业,金融机构做好救灾资金(物资)安排,并组织做好灾区学校、卫生院等公益设施及水利、电力、交通、通信、供排水、广播电视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

8附则

8.1名词术语解释

自然灾害: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洪涝、干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

灾情:指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

灾情预警:指根据气象、水文、海洋、地震、国土等部门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人口、自然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对灾害可能影响的地区和人口数量等损失情况作出分析、评估和预警。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为满足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的需要,2003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立项。根据国家计划,小卫星星座系统拟采用分步实施战略:“十五”期间,采用“2+1”方案,即发射两颗光学小卫星和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初步实现对灾害和环境进行监测的能力;“十一五”期间,实施“4+4”方案,即发射四颗光学小卫星和四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组成的星座,实现对我国及周边国家、地区灾害和环境的动态监测。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8.2国际沟通与协作

按照国家外事纪律的有关规定,积极开展国际间的自然灾害救助交流,借鉴发达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经验,进一步做好我国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工作。

8.3奖励与责任

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由人事部和民政部联合表彰;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追认烈士;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8.4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负责管理。预案实施后,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应适时召集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评估,并视情况变化做出相应修改后报国务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根据本预案制定本省(区、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篇6

(一)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广西壮族自治区救灾应急预案》(2002年)、《来宾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凡在我市发生的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雨雪冰冻、高温热浪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

(四)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3)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

二、启动条件

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启动本预案。

(一)某县(市、区)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雨雪冰冻、高温热浪等气象灾害,火山、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因灾死亡5人以上(含5人,下同);

因灾紧急转移安置群众3000人以上(含3000人,含因交通堵塞旅客滞留车站、道路等,下同);

因灾倒塌房屋500间以上(含500间,下同)。

(二)发生4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造成5人以上人员死亡或紧急转移安置群众3000人以上或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500间以上。

(三)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四)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老、少、边、山、穷”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五)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占农牧业人口10%以上,或20万人以上(含20万人,下同)。

三、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一)成立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救助应急工作

领导小组由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人民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和市民政局局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市民政局、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水利局、市交通局、市粮食局、市商务局、市公安局、市统计局、市建规委、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科技局、市林业局、市物价局、团市委、市经委、市地震局、市气象局、市广播电视局、市扶贫办、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市农机局、市供销合作社、市供电局、中国电信来宾分公司、来宾军分区、来宾预备役团、武警来宾市支队等部门有关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兼任,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兼任副主任,办公地点设在市民政局。

(二)领导小组的职责

1、组织协调全市的防灾、减灾和救灾工作。

2、配合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指导灾民紧急转移安置;协调有关部门抢修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及恢复生产等。

3、组织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和生活救助工作。

(三)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

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抗灾救灾的具体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全市救灾的综合协调工作,及时了解掌握灾情和各地的抗灾救灾工作情况,向领导小组汇报,为领导小组决策提供依据,并通报各有关单位;对抗灾救灾经费的投入使用方向提出建议。

2、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重大灾情进行预测分析、评估研究,指导全市的抗灾救灾工作;督查领导小组决策的贯彻落实情况。

3、会同有关部门制订防灾减灾、抗灾救灾事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

4、每年4月份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别对所联系的县(市、区)的救灾准备及相关工作情况进行检查。

5、指导各县(市、区)进行救灾应急预案的演练。全市发生特大自然灾害时,视灾害程度报相关领导批准并启动本预案。

6、加强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的联系,互通情况,密切配合,加强协作。

7、负责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日常工作。

(四)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市民政局:负责核查和统一灾情;负责灾民的安置和生活救济,做好灾前的衣被、帐逢等救灾物资应急储备;负责救灾捐赠的组织、接收和管理,对救灾款物和救灾捐赠款物提出分配方案,并检查督促落实到位;指导灾民住房重建工作。

市委宣传部:负责组织指导各新闻媒体宣传报道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

市财政局:负责市本级应急救灾资金的准备和拨付;会同相关部门及时下拨各项救灾资金,监督救灾款的管理和使用。

市水利局:负责提供受灾地区江河的水情,特别是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时,及时提供江河堤防、水库、闸坝、水电站等水利设施的受灾情况。指导和督促各级水利部门,实施病险江河堤防、水库、闸坝、水电站等水利设施的除险抢修。

市交通局:负责提供公路交通的受灾情况,指导和督促公路养护单位及时恢复被毁坏的公路、桥梁等有关设施。紧急调度救灾物资运送车辆,确保灾后救灾车辆畅通无阻。

市粮食局:负责及时做好救灾所需粮食、食用油等调运工作。

市商务局:协调做好救灾生活必须品应急商品的调运工作,协调石油供应企业安排和储备应急用油。

市公安局:负责灾区治安、交通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制止各种破坏活动,保证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市统计局:负责协调(评估)各相关部门提供的行业受灾情况。

市建规委:负责指导灾后灾民住房重建的规划、设计和质量监督工作。

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地质灾害的监测处置,以及灾后公共设施和灾民住房重建用地的审批,并提出建房用地费用的减免政策。

市农业局:负责收集、评估农业受灾情况,指导灾后恢复农业生产。

市教育局:负责提供校舍的受灾情况,指导各地做好受灾学校校舍的修复工作,确保学校正常秩序。

市卫生局:负责灾区饮食和饮用水安全,组织灾区的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工作;指导灾民新村的卫生设施建设。配合红十字会组织开展社会捐赠活动。

市科技局:负责对灾区恢复生产的种、养等科学技术指导工作。

市林业局:负责收集、评估林业受灾情况,指导恢复生产,筹集调运救灾急需的木料,指导林业恢复生产和灾民新村的沼气池建设。

市物价局:负责灾区物价监管,稳定市场物价。

团市委:负责培育发展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志愿者在救灾工作中的作用。

市经委: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做好企业救灾应急工作,指导企业灾后恢复生产。

市地震局:负责组织地震灾害的预测、评估、公告和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等工作。

市气象局:负责提供长、中、短期的气象信息,出现灾害天气持续时,每天一报天气情况。

市广播电视局:负责提供广播电视设施受灾情况,指导灾区尽快恢复被毁坏的广播电视设施。利用广播电视媒体做好灾情和救灾工作的宣传报道工作。

市扶贫办:做好灾区扶贫工作。

市水产畜牧兽医局:负责组织协调各县(市、区)水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做好灾区畜禽疾病防控和指导养殖业的恢复生产工作。

市农机局:负责协调各县(市、区)农机部门及时组织农机具参与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服务工作。

市供销合作社:做好救灾物资及恢复生产所需农资的供应工作。

供电局、中国电信来宾分公司:负责提供通信、供电及电力设施的受灾情况,尽快恢复被毁坏的通信、供电及电力设施,保证救灾通信畅通及电力供应。

来宾军分区、来宾预备役团、武警来宾市支队:根据救灾需要,及时组织力量支援地方抢险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等工作。

四、应急准备

(一)资金准备

市民政局协调市财政局安排市级救灾资金预算和救灾应急救助资金,并按照工作原则,督促县级政府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力度。

1、按照救灾工作分级管理、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市本级和县(市、区)都应安排救灾资金预算,主要用于灾后恢复重建补助和每年冬春灾民生活救助。

2、市本级财政每年都要安排40万元以上的救灾应急救助资金,主要用于灾后紧急转移安置灾民的生活救助。县级也要安排一定数量的救灾应急救助资金。

3、市级和各县(市、区)政府应根据财力增长、物价变动、居民生活水平实际状况等因素逐步提高救灾资金补助标准,建立救灾资金自然增长机制。

4、救灾预算资金不足时,市级和地方财政安排的预备费要重点用于灾民生活救助。

(二)物资准备

整合各部门现有救灾储备物资和储备库规划,分级、分类管理储备救灾物资和储备库。

1、按照救灾物资储备规划,2008年市、县两级要建成救灾物资储备库。乡镇级要建立救灾物资存放室。各级储备库应储备必需的救灾物资。

2、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并制定具体的储备方案。

3、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应急采购、紧急调拨和运输制度。

(三)交通、通信准备

1、交通部门要依法保障道路畅通。备好备足运输车辆、水上交通工具、大型施工机械,确保灾后道路畅通,救灾物资运送顺畅。

2、通信运营部门应依法保障信息渠道的畅通。同时,加强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指导地方建设并管理救灾通信网络,确保政府及时准确掌握和重大自然灾害信息。

3、建立部门间灾害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信息交流服务,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4、灾害应急管理部门(市应急办)和灾害应急救助实施重点部门(市防汛办、市地震局、市民政局、军分区)应配备卫星电话。

(四)救灾装备准备

市直各有关部门应配备救灾管理工作必需的发电机组、救灾专用车辆等设备和装备;水利部门要配好配足冲锋舟、救生衣等;民政部门要配好配足救灾帐篷等;卫生部门要配好配足医疗药品和器械等。

(五)人力资源准备

1、市应急办负责建立健全专家队伍。组织民政、卫生、水利、气象、地震、国土资源等各方面专家,重点开展灾情会商、赴灾区的现场评估及灾害管理的业务咨询工作。

2、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由市民政局完善民政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3、建立健全与驻军部队、预备役、民兵、公安、武警、消防、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

4、共青团要做好培育、发展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六)社会动员准备

1、建立和完善社会捐助的动员机制、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突发自然灾害社会捐助工作。

2、完善救灾捐赠工作应急方案,规范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款物接收和分配以及社会公示、表彰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3、继续在大中型企业和有条件的社区建立社会捐助接收站、点,健全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网络。

4、完善社会捐助表彰和宣传制度,为开展社会捐助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建立健全市、县(市、区)直部门对受灾乡(镇、街道)、村的帮扶联系制度。

(七)宣传、培训

1、开展社区减灾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灾害知识,宣传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人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2、领导小组每年至少组织1次市级灾害管理人员的培训,培训经费由市财政安排。

五、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

(一)灾害预警预报

1、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预警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对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相关地区和人口数量做出灾情预警。

2、根据灾情预警,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人员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市级和有关县(市、区)应做好应急准备或采取应急措施。

(二)灾害信息共享

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汇总各类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向市抗灾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和有关成员单位、地方通报信息。

(三)灾情信息管理

1、灾情信息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农作物受灾情况、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和造成各行业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灾区的需求。

2、灾情信息报告时间。

(1)灾情初报。县级民政部门对于本行政区域内突发的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及时向市民政局报告初步情况,最迟不得晚于灾害发生后2小时。对造成死亡(含失踪)10人以上或其他严重损失的重大灾害,应同时上报自治区民政厅和民政部。市民政局在接到县级民政部门报告后,在2小时内完成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向自治区民政厅报告。

(2)灾情续报。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市、县、乡三级民政部门均须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县级民政部门每天9时之前将截止到前一天24时的灾情上报市民政局,市民政局每天10时之前上报自治区民政厅。特大灾情根据需要随时报告。

(3)灾情核报。县级民政部门在灾情稳定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核定灾情,向市级民政局报告。市民政局在接到县级民政部门报告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全市汇总数据(含分县灾情数据)报告自治区民政厅。

3、灾情核定。

(1)部门会商核定。各级民政部门协调农业、水利、国土资源、地震、气象、统计等部门进行综合分析、会商,核定灾情。

(2)民政、地震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估小组,通过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专项调查等形式对灾情进行专家评估,核实灾情。

六、应急响应

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灾害救助工作以地方政府为主。灾害发生后,市、县、乡三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根据灾情,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及时启动相关层级和相关部门应急预案,做好灾民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安排工作,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做好灾害监测、灾情调查、评估和报告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根据灾害程度,我市设定四个响应级别:

(一)四级响应

1、灾害损失情境

(1)全市或某县(市、区)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雨雪冰冻、高温热浪等气象灾害,火山、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民房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灾害,一次性过程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死亡人口5人至6人;紧急转移安置灾民3000人至4999人或倒塌房屋500间至999间。

(2)发生四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造成5人到6人死亡或紧急转移安置群众3000人至4999人或倒塌房屋500间至999间。

(3)全市或某县(市、区)行政区域内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要政府救助人数占农牧业人口10%以上(含10%)15%以下(不含15%)或20万人以上30万人以下(不含30万人)。

(4)交通堵塞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或滞留,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5)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老、少、边、山”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6)市委、市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2、启动程序

预警及灾害发生后,市民政局救灾科负责收集市直相关部门和县(市、区)汇报的灾情和有关信息,汇总后与市直相关部门沟通确认,制定救助方案,提出响应建议,报告分管救灾工作的副局长、局长,决定进入四级响应状态。

3、响应措施

(1)人员值班保障。响应等级确定后,立即启动响应机制,向有关领导通报,市、县(市、区)民政部门执行24小时值班。

(2)灾情信息管理。市民政局救灾科、县(市、区)民政局救灾股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进行报灾,执行灾情零报告制度,直到灾情基本稳定。

(3)启动紧急救助。要求在24小时内,由市民政局副处级领导带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和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及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根据灾情和灾区政府的要求,24小时内紧急安排转移安置灾民,应急救助物资安排到位。及时安排下拨上级、本级紧急转移安置补助资金到位。

根据灾害情境,市本级安排紧急转移安置灾民救助资金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4)灾情稳定后,组织工作组对灾区进行灾情评估,及时进行核报,书面报告自治区和本级人民政府,制定恢复重建方案,向上级政府的请款报告,安排市、县级配套资金,按程序及时下拨到灾区。

4、响应的终止

灾情基本稳定和救灾工作基本转入常态以后,由市民政局分管副局长确定四级响应终止,并报告局长。

(二)三级响应

1、灾害损失情境

(1)全市或某县(市、区)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雨雪冰冻、高温热浪等气象灾害,火山、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民房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灾害,一次性过程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死亡人口7人至8人;紧急转移安置灾民5000人至7999人或倒塌房屋1000间至1999间。

(2)全市或某县(市、区)行政区域内发生四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造成7人至8人死亡或紧急转移安置群众5000人至7999人或倒塌房屋1000间至1999间。

(3)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要政府救助人数占农牧业人口15%以上20%以下(不含20%)或30万人以上40万人以下(不含40万人)。

(4)交通堵塞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或滞留,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5)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老、少、边、山”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6)市委、市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2、启动程序。

预警及灾害发生后,市民政局救灾科负责收集市直相关部门和县(市、区)汇报的灾情和有关信息,汇总后与市直相关部门沟通确认,制定救助方案,提出响应建议,汇报分管救灾工作的副局长、局长,报告分管民政工作的副市长后,决定进入三级响应状态。

3、响应措施

(1)人员值班保障。响应等级确定后,立即启动响应机制,向有关部门和有关领导通报,市、县(市、区)民政部门执行24小时值班,民政干部取消休假并保持通讯畅通。

(2)灾情信息管理。市民政局救灾科、县(市、区)民政局救灾股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进行报灾,市、县(市、区)民政部门每4小时与灾区联系一次,每天执行灾情零报告制度,直到灾情基本稳定。

(3)启动紧急救助。要求在24小时内,由市民政局正处级领导带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和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及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根据灾情和灾区政府的要求,24小时内紧急安排转移安置灾民,应急救助物资安排到位。及时安排下拨上级、本级转移安置补助资金到位。

根据灾害情境,市本级安排紧急转移安置灾民救助资金2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

(4)灾情稳定后,组织工作组对灾区进行灾情评估,及时进行核报,书面报告自治区和本级人民政府,制定恢复重建方案,向上级政府的请款报告,安排市、县(市、区)级配套资金,按程序及时下拨灾区。

(5)启动救灾捐赠。由市民政局向市政府报告批准开展救灾捐赠工作;同时向社会公布灾情和灾区需求,向社会提出捐赠倡仪,公布接受捐赠单位和帐号、电话号码,接收社会捐赠,捐赠公告等。具体业务由各级救灾服务中心负责。

4、响应的终止

灾情基本上稳定和救灾工作基本转入常态以后,由市民政局局长确定三级响应终止,并报告分管民政工作的副市长。

(三)二级响应

1、灾害损失情境

(1)全市或某县(市、区)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雨雪冰冻、高温热浪等气象灾害,火山、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民房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灾害,一次性过程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死亡人口9人至10人;紧急转移安置灾民8000人至9999人或倒塌房屋2000间至2999间。

(2)发生四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造成9人至10人死亡或紧急转移安置群众8000人至9999人或倒塌房屋2000间至2999间。

(3)全市或某县(市、区)行政区域内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要政府救助人数占农牧业人口20%以上30%以下(不含30%)或40万人以上50万人以下(不含50万人)。

(4)交通堵塞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或滞留,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5)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老、少、边、山”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6)市委、市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2、启动程序。

预警及灾害发生后,市民政局救灾科负责收集市直相关部门和县(市、区)汇报的灾情和有关信息,汇总后与市直相关部门沟通确认,制定救助方案,并由市民政局提出响应建议,汇报分管救灾工作的副局长、局长和分管民政工作的副市长,向市长报告后,决定进入二级响应状态。

3、响应措施

(1)人员值班保障。响应等级确定后,立即启动响应机制,向有关部门和有关领导通报,市、县(市、区)民政部门执行24小时值班,取消休假和一般性出差,全体干部通讯保持畅通。

(2)灾情信息管理。市民政局救灾科、县(市、区)民政局救灾股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进行报灾,每天执行灾情零报告制度,市、县民政部门每4小时与灾区联系一次,及时向媒体公布灾情,直到灾情基本稳定。

(3)启动紧急救助。一是要求在12小时内,由副厅级领导带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和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及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抗灾救灾工作;二是及时组织协调并派出应急工作组或救援队;三是根据灾情和灾区政府的要求,24小时内紧急安排转移安置灾民,并将紧急救助物资安排到位,及时转移安置补助资金安排下拨到位。

根据灾害情境,市本级安排紧急转移安置灾民救助资金30万元以上40万元以下。

(4)灾情稳定后,组织工作组对灾区进行灾情评估,及时进行核报,书面报告自治区和本级人民政府,制定恢复重建方案,向上级政府报出请款报告,安排市、县(市、区)级配套资金,按程序及时下拨灾区,组织对灾区救灾款物管理使用的跟踪检查。

(5)启动救灾捐赠。由市民政局向市政府报告批准开展救灾捐赠工作。同时向社会公布灾情和灾区需求,向社会提出捐赠倡仪,公布接受捐赠单位和帐号、电话号码,接收社会捐赠,捐赠公告等。具体业务由各级救灾服务中心负责。

4、响应的终止

灾情基本上稳定和救灾工作基本转入常态以后,由市民政局提出,分管副市长确定二级响应终止,并报告市长。

(四)一级响应

1、灾害损失情境

(1)全市或某县(市、区)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雨雪冰冻、高温热浪等气象灾害,火山、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民房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灾害,一次性过程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死亡人口11人以上(含11人,下同);紧急转移安置灾民10000人以上(含10000人,下同)或倒塌房屋3000间以上(含3000间,下同)。

(2)发生四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造成11人以上人员死亡或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0000人以上或倒塌房屋3000间以上。

(3)全市或某县(市、区)行政区域内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要政府救助人数占农牧业人口30%以上或50万人以上。

(4)交通堵塞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或滞留,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5)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老、少、边、山”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6)市委、市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2、启动程序。

预警及灾害发生后,市民政局救灾科负责收集市直相关部门和县(市、区)汇报的灾情和有关信息,汇总后与市直相关部门沟通确认,制定救助方案,由市民政局提出响应建议,汇报分管救灾工作的副局长、局长、分管民政工作的副市长、市长,报告市委书记后,决定进入一级响应状态。

3、响应措施

(1)人员值班保障。响应等级确定后,立即启动响应机制,向有关部门和有关领导通报,市、县(市、区)民政部门执行24小时值班。取消休假和一般性公差,全体干部保持通讯畅通。

(2)灾情信息管理。市民政局救灾科、县(市、区)民政局救灾股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进行报灾,每天执行灾情零报告制度,每2小时向灾区了解一次灾情,及时向媒体公布灾情,同时向各成员单位共享灾情信息,直到灾情基本上稳定。

(3)启动紧急救助。要求在12小时内,由正厅级领导带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和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及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及时组织应急工作组赶赴灾区或派出救援队赴灾区开展救授工作。

根据灾情和灾区政府的要求,24小时内紧急安排转移安置灾民,紧急救助物资安排到位。及时安排下拨转移安置补助资金到位。

根据灾害情境,市本级安排紧急转移安置灾民救助资金40万元以上。

(4)灾情稳定后,组织工作组对灾区进行灾情评估,及时进行核报,书面报告自治区和本级人民政府,制定恢复重建方案,向上级政府报出请款报告,安排市、县(市、区)级配套资金,按程序及时下拨灾区,组织对灾区救灾款物管理使用的跟踪检查。

(5)启动救灾捐赠。

由市民政局向市政府报告批准开展救灾捐赠工作。同时向社会公布灾情和灾区需求,向社会提出捐赠倡仪,公布接受捐赠单位和帐号、电话号码,接收社会捐赠,捐赠公告等。具体业务由各级救灾服务中心负责。

4、响应的终止

灾情基本上稳定和救灾工作基本转入常态以后,由市民政局提出,市长确定一级响应终止,并报告市委书记。

七、灾后抚慰、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一)灾后抚慰

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过程中造成人员死亡的,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由当地人民政府给死者家属适当的安抚费。费用由当地财政安排。

(二)灾后灾民生活救助

1、县级民政部门每年调查冬春灾民生活困难情况,建立需政府救济人口台账。

2、市民政局会同县级民政局,组织有关人员赴灾区开展灾民生活困难状况评估,核实情况。

3、制定冬春救济工作方案。

4、根据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向市政府要求拨款的请示,结合灾情评估情况,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局下拨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专项用于帮助解决冬春灾民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困难。

5、灾民救助全面实行《灾民救助卡》管理制度。对确认需政府救济的灾民,由县级民政部门统一发放《灾民救助卡》,灾民凭卡领取救济粮和救济金。

6、向社会通报各地救灾款下拨进度,确保冬春救济资金发放到户。

7、对有偿还能力但暂时无钱购粮的缺粮群众,实施开仓借粮。

8、通过开展社会捐助、对口支援、紧急采购等方式解决灾民的过冬衣被问题。

9、发展改革、财政、农业等部门落实好以工代赈政策、灾歉减免,粮食部门确保粮食供应。

10、因交通堵塞引起旅客滞留的,需要救助的,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救助。

(三)灾区倒房恢复重建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坚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救灾工作方针,灾民倒房重建应由县(市、区)负责组织实施,采取自建、援建和帮建相结合的方式,以受灾户自建为主。建房资金应通过政府救济、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以工代赈、自行借贷、政策优惠等多种途径解决。房屋规划和设计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充分考虑灾害因素。

1、组织核查灾情。灾情稳定后,县级民政部门立即组织灾情核定,建立因灾倒塌房屋台账。

2、开展灾情评估。重大灾害发生后,市民政局会同县级民政部门,组织有关人员赴灾区开展灾情评估,全面核查灾情。

3、制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根据全市灾情和各地实际,制定恢复重建方针、目标、政策、重建进度、资金支持、优惠政策和检查落实等工作方案。

4、根据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向市政府要求拨款的请示,结合灾情评估情况,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局下拨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专项用于各地灾民倒房恢复重建。

5、向灾区派出督查组,检查、督导恢复重建工作。

6、商有关部门制定优惠政策,简化手续,减免税费,平抑物价。

7、卫生部门做好灾后疾病预防和疫情监测工作。组织医疗卫生人员深入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指导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实施饮水和食品卫生监督,努力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

8、发展改革、教育、财政、建设、交通、水利、农业、卫生、广播电视等部门,以及电力、通信等企业,金融机构做好救灾资金(物资)安排,并组织做好灾区学校、卫生院等公益设施及水利、电力、交通、通信、供排水、广播电视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

(四)城市、农场、林场、矿山企业的灾后救助和恢复重建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篇7

(一)为及时、有序地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合理配置救灾资源,增强对突发自然灾害的整体抗御能力,提高灾害救助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省、盐城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及《*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市境内发生的水旱灾害,冰雹、台风、暴风雪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风暴潮、海啸、海堤侵蚀、海水倒灌等海洋灾害,农作物病虫灾害、林业等重大生物灾害及其它异常自然现象达到灾情等级的自然灾害。

(三)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民政主管、分工负责、综合协调的原则。

二、灾情等级划分

按照一次性自然灾害影响地域范围,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和财产损失程度,分为特别重大灾情(Ⅰ级)、重大灾情(Ⅱ级)、较大灾情(Ⅲ级)、一般灾情(Ⅳ级)四个等级。

(一)灾情判定指标达到下列情况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灾情:

农作物绝收面积3万亩以上,倒塌房屋500间以上,因灾死亡10人以上,6.5级以上严重破坏性地震,一次性灾害过程直接经济损失达5亿元以上。

(二)灾情判定指标达到下列情况之一的为重大灾情:

农作物绝收面积2万亩以上、3万亩以下,倒塌房屋300间以上、500间以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5级以上、6.5级以下破坏性地震,一次性灾害过程直接经济损失达3亿元以上、5亿元以下。

(三)灾情判定指标达到下列情况之一的为较大灾情:

农作物绝收面积1万亩以上、2万亩以下,倒塌房屋100间以上、300间以下,因灾死亡1人以上、3人以下,4级以上、5级以下破坏性地震,一次性灾害过程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元以上、3亿元以下。

(四)灾情判定指标达到下列情况之一的为一般灾情:

农作物绝收面积5千亩以上、1万亩以下,倒塌房屋50间以上、100间以下,因灾死亡2人以下,4级以下破坏性地震,一次性灾害过程直接经济损失达1亿元以上、2亿元以下。

上述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三、灾害救助应急组织机构和主要职责

(一)市人民政府成立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中心。

总指挥:市人民政府市长或分管副市长

成员:各镇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海洋经济综合开发区、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粮食局、市水利局、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监察局、市规划建设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局、市林牧业局、市国土局、市地震局、市气象局、市滩涂海洋与渔业局、市药监局、市广电局、市供电公司、市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市人武部、市武警中队等部门或单位负责同志。

(二)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中心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作为日常办事机构,由市民政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指挥中心另设查灾核灾组、基本生活保障组等9个组。

主要职责:

1、查灾核灾组:由市民政局、市农业局、市水利局牵头,市国土局、市交通局、

市房管局等有关部门参加。主要职责:负责了解、收集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安排人员到灾区实地查灾核灾,汇总、核实、上报灾情数据。

2、基本生活保障组:由市民政局牵头,市财政局、市经贸委、市粮食局等部门参加。主要职责:指导灾区做好灾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包括急需救济物资的供应、调配和管理,灾民的转移、临时安置等工作。

3、恢复和重建组:由市发改委牵头,市农业局、市水利局、市规划建设局、市交通局、市国土局、市教育局、市林牧业局、市广电局、市供电公司、市电信公司和市人武部、市消防大队、市武警中队等部门参加。主要职责:指导灾区组织力量抢修受损的水利、电力、交通、通信、供水、学校校舍等设施,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尽快恢复基础设施功能、工农业生产和教学秩序。

4、资金保障组:由市财政局牵头,市民政局、市农业局、水利局、市交通局、市经贸委等有关部门参加。主要职责:负责应急救灾资金的筹集和落实,做好应急款物的分配及使用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等工作。

5、医疗卫生组:由市卫生局牵头,市药监局、市农业局、水利局、市环保局等有关部门参加。主要职责:组织急救队伍,抢救伤员,向灾区提供所需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和环境消毒工作,预防、控制传染病疫情,及时做好人畜免疫和场所消毒工作。

6、安全保卫组:由市公安局牵头,市人武部、市武警中队等有关部门参加。主要职责:组织力量抢救群众生命财产,指导、督促灾区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稳定社会秩序;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性治安事件,加强对党政机关、金融、电力、通信、新闻等要害部门的安全保卫;严厉打击盗窃、抢劫以及哄抢救灾物资的违法犯罪行为。

7、接收捐赠组:由市民政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外事办、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等有关部门(单位)参加。主要职责:根据灾情需要,做好社会各界提供的救灾援助资金、物资的接收和安排工作。

8、新闻宣传组: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政府办、市民政局、市广电局等部门参加。主要职责:负责宣传和报道灾害救助工作,按规定向社会、公众灾情及救灾工作等有关信息。

9、监督检查组:由市监察局牵头,市审计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参加。主要职责:负责对各镇、各部门履行灾害救助职责、工作效能等情况以及救灾资金、物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反本应急预案的行为,并依法追究有关违法违纪人员的行政责任。

(三)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中心成员单位职责:

各镇人民政府:在市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负责本辖区内的灾害救助工作。

市民政局:负责查灾、核灾、报告灾情,申请、管理、分配救灾款并监督使用,妥善安置灾民,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组织指导救灾捐赠,接收和安排社会各界提供的捐助款物。

市财政局:负责安排市级自然灾害事业费预算,负责救灾款拨付并对救灾款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

市委宣传部:负责协调、组织救灾和捐赠工作的宣传报道。

市发改委:负责安排重大救灾基建项目,协调有关方面落实项目建设资金。

市粮食局:负责救灾粮的调拨和供应的组织协调工作。

市水利局:负责提供汛、旱情信息,指导组织防洪工程抢险工作及水利水土保持设施的损毁修复,并组织指导抗旱工作。

市卫生局:负责调度卫生技术力量,指导做好医疗救护和抢救伤病员工作。

市公安局:负责维护灾区社会治安。

市交通局:负责优先运送抢险、救灾、防疫等人员、物资和设备,及时组织因灾损毁公路的修复工作,保障交通运输畅通。

市规划建设局:负责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的规划编制、选址和勘察设计审查工作,依照程序做好工程设计和施工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教育局:负责指导灾后学校教育、教学以及灾后校舍恢复重建的组织工作。

市农业局:负责农业灾害的核查、汇总和指导灾后农业生产自救工作。

市林牧业局:负责林牧业灾害的核查、汇总和指导灾后林牧业生产自救工作,指导林木病虫害防疫防治工作。

市国土局:负责指导各镇政府做好灾后恢复重建的供地工作。

市地震局:负责及时提供地震灾害信息,开展地震监测、震情分析及震后趋势判断,组织做好地震灾害的调查和损失评估工作。

市气象局:负责监测天气形势,及时提供天气预报和雨情。

市滩涂海洋与渔业局:负责海洋灾害监测、预警,编制海洋灾害防灾预案,协调重大海洋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组织渔民开展抗灾自救、灾后恢复和发展生产。

市药监局:负责组织提供紧急救助所需的药品、医疗器械并进行质量监督。

市广电局:负责救灾法规、政策的宣传,及时准确报告灾情的抢险救灾工作。

市监察局:负责对负责对各镇、各部门履行灾害救助职责、工作效能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反本应急预案的行为,并依法追究有关违纪人员的行政责任。

市供电公司:负责组织抢修因灾损毁的各类电力设施,保障救灾指挥用电和灾区临时用电及恢复供电。

市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负责恢复各自因灾害损坏的通信设施,保障救灾通信畅通。

市人武部:负责组织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参加抢险救灾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协调驻丰部队的抢险救灾工作。

市武警中队:负责组织武警人员的抢险救灾工作。

四、灾害预警和灾情报告

(一)各镇、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灾害的预警工作,建立灾害预警系统,落实防范措施,指定专人负责,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市气象、水利、地震等灾害预报部门对已知灾害隐患点,要严密加强监测,尽早提供自然灾害前兆信息,及时发出预警;要预测灾害将对特定区域内的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威胁或损失程度,一旦发现特大灾害前兆,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二)灾害发生前,各镇、“两区”和市直各有关部门要落实好防范措施,建立抗灾救灾通讯联络系统,严格值班制度,及时掌握气象、雨情、汛情、风向、风力等有关异常动态;制定危险地段群众转移路线和安置地点的应急预案,配备救灾专用车辆。有针对性地组织救灾模拟演练,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三)灾情报告。自然灾害发生后,受灾镇人民政府立即向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初步灾情,并迅速组织力量调查核实灾情,发生特大灾害时,可越级报告。灾情内容主要包括:灾害种类、发生时间、地点、范围、受灾人口、伤亡人数,倒塌房屋、农作物及其它受灾情况,直接经济损失,灾害后果和采取措施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

(四)灾害预警级别确定及。自然灾害的预警级别与分级标准相一致,特别重大级(Ⅰ级)、重大级(Ⅱ级)、较大级(Ⅲ级)、一般级(Ⅳ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表示。

Ⅰ、Ⅱ、Ⅲ级预警由市救灾应急指挥中心确定并;Ⅳ级预警由灾害发生地镇救灾应急指挥机构确定,报市救灾应急指挥中心批准后。

五、应急响应

(一)灾情发生后,所在镇或“两区”应迅速作出反应,统一指挥受灾区的救灾工作,按程序启动本级救灾应急预案,迅速调查核实灾情,及时向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并按照灾害发生情况采取一日一报等报告制度。

(二)发生一般自然灾害时:

1、所在镇应迅速调查核实灾害、灾情,及时将发生灾害的具体地址、灾情等情况上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

2、相关部门赶赴灾区帮助指导抢险救灾工作,迅速下拨救灾应急款,安排救灾物资,及时帮助灾民解决吃、穿、住、医等生活问题。

(三)发生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时,市政府作出应急反应:

1、召开紧急会议,听取有关部门的灾情汇报,研究部署抗灾救灾工作;

2、指导灾区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3、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帮助指导抢险救灾工作,慰问受灾群众;

4、及时向上级政府报告灾情及抢险救灾情况,根据需要请求上级支援;

5、组织有关部门迅速下拨救灾应急款,安排救灾物资。

6、根据上级有关规定,举行灾情新闻会。

(四)抗灾自救工作。所在镇应迅速组织开展抗灾自救,市直各有关部门应根据职能分工,积极参与抗灾自救工作。

1、及时安排资金、物资帮助解决灾民的吃、穿、住、医等问题。财政部门安排下拨紧急救灾专项经费,民政部门负责救灾款物的发放。

2、突发性灾害对群众的居住和生活造成威胁时,必须尽快组织转移安置,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发动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支援灾区群众抗灾救灾,接收各地各单位的捐赠款物,并按要求登记造册,做到帐目清楚。

4、组织灾区干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早日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对于救灾应急期过后生活仍然困难的灾民,符合低保标准的,要及时给予最低生活保障救助。

5、维护灾区的社会治安,保持正常社会秩序;积极做好被毁交通、通讯、水利、供电和生产、生活的灾后恢复工作;做好灾区卫生防疫工作,防止疫情发生。

六、应急救灾经费和物资保障

(一)应急救灾经费保障:市政府每年按全市人均约1元的资金总量安排预算,做到有灾救灾,无灾储备。

(二)应急物资保障:市民政局准备救灾被600床、衣服5000件、帐篷10顶,市粮食局储备粮食1000吨以上,市水利局准备足够应急的救灾麻袋、冲锋舟、救生衣等,市卫生部门准备足够应急的临床抢救药品,市石油公司要储备足够应急的柴油、汽油,市自来水公司要储备足够应急生活用水。

(三)应急救灾物资管理:抗灾救灾经费和物资必须按规定专用,保证重点使用。民政、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抗灾救灾经费及物资的管理和监督,防止截留、挪用、贪污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七、灾后处置

(一)各镇政府要认真组织灾情核查工作,重点核查因灾造成房屋倒塌损坏、人员伤亡、农作物绝收等损失。根据核实后的灾情,制定受灾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优惠政策和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根据救助工作需要,在灾害发生地或全市范围内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开展救灾捐赠活动,市民政部门、红十字会和慈善机构发动社会、个人开展援助,并按有关规定负责管理捐赠款物的接收、分配、运输、发放工作。

(三)市民政部门负责对社会捐赠资金和物资的安排实行全过程管理和监督,确保救助资金和物资用于受灾地区和受灾群众。

八、奖惩

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或严重后果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九、附则

(一)本预案由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市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并视情况变化及时修订、完善。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篇8

一、工作原则

(一)以人为原则。发生灾害,面临人员生命安全和档案

安全选择时,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地保证人员生命安全。

(二)档案优先原则。面临其他财产损失的档案安全的

选择时,要把保障档案的安全作为灾害紧急处置的首要任务,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对档案信息的损害和影响。

(三)预防为主原则。把灾害预防作为档案馆安全工作

的中心环节和主要任务,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安全管理,健全防范手段,建立安全预报机制,提高对各种灾害的紧急处置能力。

(四)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各司其责”的原则,县档案馆成立灾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发生的自然灾害由县档案局(馆)负责组织处置,各科室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负责,有效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二、工作目标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消除对馆藏档案、资料的威胁,保护末受损档案,抢救已受损档案。

三、适用范围

县档案馆发生火灾、水灾、雷击、雪灾,库房坍塌、档案被毁、被盗或由于地震、战争等原因,造成重要档案损毁、档案馆损坏、人员伤亡,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适用于本预案。

四、启动条件

凡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启动本预案。

(一)××县档案馆发生特大火灾,造成档案库房坍塌、

重要档案被毁和人员伤亡,急需多个部门紧急求援的;或档案馆附近区域发生特大火灾,严重威胁档案安全,需要多个部门配合紧急转移档案的;

(二)档案馆(室)发生重大盗窃档案事件,造成严重社

会影响的;

(三)发生破坏性地震,造成档案馆(室)库房坍塌和人

员伤亡、失踪、被困,需要多个部门配合求援的;

(四)发生战争、社会对抗群体事件,严重威胁档案安全的;

(五)发生特大洪水,全县2个以上档案馆(室)进水,

造成档案库房坍塌,档案被淹和人员伤亡、失踪、被困,急需组织力量紧急求援和转移档案的;

五、案馆灾害应急领导小组职责任务是:预案启动后

县档案馆发生灾情时,具体组织救灾管理和协调工作,乡镇和机关,企事档案室发生灾情时负责指导,协调工作,及时调查统计灾害影响范围和受灾程度,评估,核实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情况调查及时上级部门。平时定期开展对县档案馆机关,乡(镇)档案室的安全通报和预警。

发生灾情时县档案灾害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要及时组织救灾,通讯联络疏散引导安全防护工作。各小组的职责分工如下:

组长:金古嘎嘎:县档案局局长,主要负责发生灾情时负责组织、协访、指导、抢险救助工作。

副组长:卢弘连:县档案馆副馆长,发生灾情时负责调度,通讯联络调查统计报告。

成员:李道生:档案局科员,发生灾情时负责人员疏散组织人员抢险。

杨秀兰:档案局科员,发生灾情时负责档案资料抢险,确保减少档案的损失。

杨学英:档案局高级工,发生灾情时负责维护现

场秩序,做好已疏散和抢救档案资料的安全保护工作。

六、应急保障

(一)人力资源保障

组织救灾队伍,建立、健全与公安、武警、消防等专业求援队伍的联动机制,依托专业救灾人员,培养和训练自救队伍,并对其进行培训指导和专业支持。当灾害发生时节,能够协助专业救灾部门开展自救互助,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二)资金保障

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原则,各级财政都应安排救灾资金预算,将资金落实到樘事业发展经费县财政应根财力增长、物价因素、居民水平实际状况,每年安排档案抢救专项资金。发生灾害时,重点用于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

(三)物资、设备保障

××县档案馆应按照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配备来火、去湿、去酸、消毒、防火等必要的档案安全保护设备和耗材。同时,应配备救灾必需的车辆、通讯工具等设备,紧急转移档案所需的装具和紧急避险场所临时保管档案所需的帐篷、简易房等设施设备。

(四)宣传、培训

1、宣传

案馆应在本地、本单位和相关部门公布应急预案,并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宣传馆安全保管突发事件预防、避险、自救、互救方面常识以及不同各种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知识。

2、培训

××县档案局(馆)负责本区域内处置重要档案保存突发事件技能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不定期对档案人员开展安全警示教育,进行突发事件法律、应急程序、应急技术处理、人身安全、档案保护、受损档案抢救与修复以及各种灾害的预防、防灾物品和工具的使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七、应急响应与灾后救助

(一)灾害预报警、核定及报送

1、害预报部门发出灾情预警或档案馆工作人员发现灾情后,××县档案局(馆)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重大突发性灾情报送工作。灾情发生时,要迅速组织力量赶赴现场核实灾情在2小时内向同级政府和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并通报相关职能部门,灾情严重的,可同时越级上报。××县档案局接到报告后,应及时报告县委、县政府和市档案局,并立即组织人员现场核实、评估灾情。

2、报告内容:

灾害发生的背景、时间、区域、影响范围,受灾的严重程度和等级,档案信息损失情况,人员和其它财产损失情况,救灾工作情况经及灾区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受灾档案室馆在灾情稳定前,执行24小时灾情报告制度,要与同级党委、政府及救灾机构保持不间断通讯联络,及时掌握灾情动态,并随时上报。灾情稳定后,档案部门应组织力量,全面开展灾情核定工作,保证灾情数据的完整准确。

(二)求助及终止预案

档案馆灾害事件发生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即向应急办汇报,组织各应急机构(如消防系统、卫生系统)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并向同级党委和政府提出启动档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终止。

1、发事件造成的档案损毁情况进行全面清理、统计和

登记,应转移的档案全部转移,并要确保档案的安全;

2、因突发事件造成的档案馆(室)损毁情况进行评估,

根据突发事件暴露的档案保管条件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善档案保管条件;

3、整个突发事件进行总结,提供开的信息。

(三)损失情况汇报

档案馆应建立突发事件调查报告,分别报送主管部门、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当地党委和人民政府。调查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单位、时间、地点、经过、档案损失情况、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初步估计、初步分析原因、抢救处理情况、已采取的措施、需要有关部门协助处理的事项、事件报告单位、签发人、报告的事件、联系电话、联系人等,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危及档案安全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八、奖惩

档案馆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抢险救灾有功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对消极冷漠,贻误时机,不听指挥者给予处分,对有关事故责任人将按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篇9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的编制主要是为建立健全我区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二)工作原则

1、实行统一领导原则。即区级《应急预案》由区政府统一领导,统一决策,统一指挥。

2、实行按部门职能分工,各负其责的原则。即:《应急预案》中涉及的有关自然灾害预测、预警紧急响应、相关物资和资金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等环节,由相关部门按职能划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3、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即:《应急预案》按照区级、乡(镇、街道)级分层制定。

(三)《应急预案》适用的范围

本预案适用以下灾种范围:洪涝灾、旱灾、地质灾害、其它灾害。

三、启动的条件和方式

(一)启动条件

1、洪涝灾害。当本行政区域内发生洪涝灾害时,灾情已经达到或明显超过本行政区域前5年内洪涝灾害的指标。即:灾害一次造成倒塌房屋100间,因灾死亡3人以上,农作物绝收面积3万公顷,需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万人。

2、旱灾灾害。当本行政区域内发生旱灾时,灾情已经达到或明显超过规定指标。即:连续40天降雨少于常年80%以下,蓄水比常年同期减少3%,因灾造成1000人以上或500头牲畜饮水困难,农作物绝收面积3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

3、地质灾害。当本行政区域内发生地质灾害时,灾情已经达到或明显超过规定指标。即:一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上年本区地区生产总值5%。灾害一次造成倒塌房屋100至500间,因灾死亡3至10人以下,需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至3万人。

(二)启动方式

由区灾害紧急救助指挥部办公室协调市气象局、市地震局对灾情进行科学评估,确认后报区灾害紧急救助指挥部启动预案。

1、由区政府立即召开救灾领导小组会议,通报全区灾情和救助工作情况,分析研究可能出现的更大灾害及对策。

2、立即将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报告市人民政府,市民政局和市有关部门,请示市政府救灾主管部门现场查看灾情,特殊情况可直接报省民政厅。

3、由灾害紧急救助指挥部办公室统一协调灾民安置,筹集救灾资金,落实调配救灾物资,协调组织灾民开展生产自救,组织发动社会捐助等。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组织机构

指挥长:区政府分管民政工作副区长

副指挥长:区武装部部长、武警*中队队长、区政府办主任、区民政局局长、*国土分局局长、区交通局局长、区水利局局长。

成员单位:区武装部、武警*中队、区政府办、区监察局、区发改局、区经贸局、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国土分局、区农业局、区卫生局、区交通局、区教育局、区建设局、区水利局、区审计局、*公安分局。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在区民政局,区民政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国土分局局长、区水利局局长、区交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从成员单位抽调组成。

(二)工作组划分及其职责

1、灾情信息组

由区民政局牵头,区水利局、区农业局、*国土分局配合,负责灾害信息搜集汇总;组织人员调查核实灾情,确定灾害等级;牵头制定灾害救助方案;负责抗灾救灾协调工作;申请、管理、分配救灾款物;指导灾区转移安置灾民和安排群众生活;负责灾民倒塌房屋恢复重建;组织救灾捐赠工作;协调有关部门按本预案规定的职责分工,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应急经费落实、应急物资运输、社会治安维护、组建抢险队伍、实施紧急救助等工作。

2、抢险救灾组

由区武装部、武警*中队、*公安分局负责组织指导。发生洪涝灾害、泥石流、地震等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灾害时,迅速组织人员投入现场抢救,转移灾民和财产。

3、资金物资保障组

区财政局负责筹措救灾资金,区水利局、驻区部队负责筹措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抗旱救灾等所需要的高炮、车辆、麻袋、救生衣、冲锋艇、抽水机、柴油机;区民政局、区卫生局、区粮食局负责筹措、调配、督办灾民需要救济的粮食、食品、药品、饮用水、衣被、帐篷等,保证各类救灾物资及时到位。

4、运输及通讯保障组

由区建设局、区水利局、区交通局、*电力公司分别协调市供电局、市自来水公司、市电信局、贵阳铁路分局六盘水站负责指导因灾被损毁的铁路、公路、桥梁、电厂、城市基础设施、水路、电路和通讯设施的抢修恢复,保证抢险救灾期间救灾物资的抢运、转运、迅速、及时、准确地将救灾物资运送到灾区和指定地点。

5、安置救济组

由区民政局、区发改局、区卫生局、区粮食局、驻区部队负责组织指导被洪水围困和在地质灾害中有生命危险灾民的转移安置以及临时住房的搭建等。

6、宣传报道组

由区委宣传部、区文体局协调《六盘水日报》和《六盘水晚报》社、六盘水市电视台、六盘水市人民广播电台负责采访、搜集、宣传报道自然灾害紧急救助指挥部对抢险救灾、救灾救济的工作部署,宣传报道各级党委、政府组织抗灾救灾的情况,所有宣传报道送指挥部审核后。

四、紧急救援队伍及装备

(一)组建区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队

从区武装部、武警*中队,*消防中队抽调精干人员,以此为主体,组建成区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队,人数为100人左右。队员日常进行消防、矿山救护、水上救生等训练。主要担负防洪抢险、转移灾民等任务,区级灾害紧急救助队由区灾害紧急救助指挥部直接领导和调动。

(二)区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队必需的救助设施

1、越野汽车2辆

2、救生衣100件

3、移动电话10部

4、其它物品

五、紧急救援物资的储备和分布

紧急救援物资储备按适量储备和有效采购程序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以下方式实施:

(一)修建区级救灾物资仓库,适量储备救灾帐篷、救生衣、单衣、棉衣、棉被。

(二)各相关部门根据职能划分,制定出本部门紧急救助预案。

1、口粮救济:由区粮食局参照每人每天一斤粮食的标准,按5000人制定粮食救助预案。

2、衣被救济:由区民政局制定相应衣被紧急救助预案。

3、因灾伤病:由区卫生局制定医疗紧急救助预案,预案中要提供医院、病床、常用药品、可调动医疗人员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4、灾民的临时住房安置:按照救灾工作以镇乡(街道)安置为主、区里支持为辅的原则,主要采取借住仓库、非受灾户对口接收受灾户、投亲靠友、搭建窝棚、调拨帐篷等办法安置。

5、交通保障:由*公安分局牵头,区交通局配合,制定交通保畅预案。

(三)区级灾害紧急救助队设备物资按战备物资储存在区武装部。

六、灾后救助工作

(一)迅速组织恢复生产、播种、补种工作,有组织、有计划组织劳务输出。

(二)认真组织查灾核灾,重点是因灾房屋倒塌、农田绝收、家产全部损失等特重灾民及其它方面的损失情况,据核灾后的灾情数据,制定灾民倒房恢复重建、灾民吃饭、穿衣等总体方案,报区政府审定后,分步实施。

(三)各有关职能部门落实救灾优惠政策,尽量减轻灾民负担。

七、灾后恢复资金和物资的筹集及来源

具体来源包括:各镇乡(街道)预算安排,区财政预算安排,请求省、市财政支持。救灾经费、物资的具体安排是:通盘考虑,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根据灾情,首先确保灾害紧急期间的救助需要,其次重点安排口粮救济、倒房恢复。因灾引起的疾病治疗所需药品及衣被问题原则上通过捐赠解决,即:可从当年新灾救灾款中安排一定数额用于因害引起的疾病治疗。倒房恢复工作所需资金,采取自己筹一点,亲友借一点,政府补一点的办法解决。吃粮救济,采取丰收地区捐赠一点,机关企业对口帮扶一点,粮食部门借一点,亲友互助支持一点,政府救济一点等多管齐下的办法解决。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灾民的基本生活。

八、《应急预案》实施中的奖惩

(一)本预案从宏观角度总揽全区救灾应急工作,为*区救灾应急措施、救灾救济办法的总纲,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人员必须认真执行。

(二)奖励

在《应急预案》实施过程中有如下表现的相关职能单位、工作组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

1、对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预报、信息搜集等及时准确,能够作为指挥部决策重要依据的。

2、对《应急预案》需要的人力资源、物资资源、辅助资源准备充分的。

3、在预案实施过程中互相支持,密切配合,确保整个《应急预案》顺利实施的。

4、有其他突出贡献的。

(三)惩罚

在《应急预案》实施过程中有如下表现的相关职能单位、工作组和个人,给予批评、撤职或追究刑事责任:

1、不认真履行职责,对本单位、本组承担的职责和任务不清楚,无计划安排,工作被动的。

2、不坚守岗位,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信息、资料等搜集不及时、不准确造成损失的。

3、对《应急预案》需要的人力资源、物资资源、辅助资源无准备或准备不充分,无法确保指挥部实施指挥的。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农业中心工作,本着“预防为主、灾时有备,提高警惕,群防群治”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增强广大农牧民防灾减灾意识,切实保护好广大农牧民生命财产安全,尽量减少由于灾害带来的财产损失。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防抗结合。加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监测分析和预警预报,树立可持续治理的科学发展观,增强防范能力。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局长统一领导下,各有关股站和各乡镇农技人员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一旦发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能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科学抗灾救灾,恢复农业生产。

三、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农业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县范围内突发性暴雨洪涝、低温、冷害、风灾、雹灾、霜冻等农作物重大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

五、应急组织机构

农业局成立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主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局属各股站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乡镇农技人员为领导小组成员。

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植保植检站,办公室主任由局植保植检站站长兼任。

六、应急组织机构职责

(一)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职责

汇总、核查全县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应急工作情况,及时报告,提出建议意见;及时收集、反映与农作物有关的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预测预报信息;在发生时期,组织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及时收集、核查灾情,并报告灾情动态;研究决定灾害发生后应急处置工作的重大事宜,决定启动和解除灾害应急预案;安排部署农作物防灾减灾工作,指导农作物抗灾救灾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

(二)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领导小组成员股站职责

灾情发生后,领导小组成员要立即赶赴工作岗位开展工作,各股站都要根据本预案和既定的部门岗位职责立即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协同合作,奋力抢险救灾。

1、组长负责全面工作,副组长做好配合并督导各股站和相关乡镇技术人员工作。

2、办公室、植保植检站负责核查、收集、反映灾情,指导灾后生产;制定农作物灾后生产恢复指导意见、落实各项农作物抗灾减灾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掌握灾后需补种、改种农作物的种类、品种、面积和所需种子数量等情况,指导种子调运、供应。

3、科教股组织开展灾后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4、土肥站制定灾毁耕地修复及培肥方案,指导开展灾毁耕地修复、地力提升和农作物的科学施肥。

5、农机监理站建立农机抗灾救灾服务队,组织农机人员和农机具,参与抗灾抢险和灾后恢复生产服务工作。

6、财务股负责救灾资金的准备和政策落实工作。

七、预防预警机制

1、预警信息:主要包括气象局等部门暴雨洪涝、低温、冷害、风灾、雹灾、霜冻等预警信息,全县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情况。

2、信息采集:采集内容主要包括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灾种、发生时间、地点、范围,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和受灾面积、损失程度和已采取的对策措施等。

3、信息报送:灾情发生后,由办公室向上级人民政府和州农业局报告。农作物重大灾害信息应立即上报。因不可控因素一时难以上报详细农业重大信息的,应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核查,3日内补报详情。

八、预警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立即预警:

1、收到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气象灾害预测预报。

2、发生其它突发性农业自然灾害的。

九、预防控制

1、不断完善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防灾减灾组织,落实责任制。加强宣传,强化有关单位和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做到防大灾抗大灾的思想准备。

2、根据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发生规律,研究制定关键时段、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的农作物抗灾救灾、恢复生产措施,指导多发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适应性种植,提高避灾抗灾能力。

3、组织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攻关,积极培训、推广农业防灾减灾技术。

4、及时组织抢收已成熟的农作物,对未成熟和来不及抢收的农作物,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防护。接到低温冻害等灾害预报后,及时与有关部门协调,立即组织、指导农民采取熏烟、喷施植物抗寒剂、覆盖以及喷灌等相应防范措施。

十、临灾和灾后的应急措施

主要采取的措施为:报告县政府请求立即做出应急处理,协调有关部门实施防灾预案;迅速组织力量赴现场进行调查,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发展趋势,为县政府决策提供准确情报,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确保不成灾。

十一、应急响应

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研究部署抗灾应急工作,向县政府报告灾情,申请启动县应急预案;派出技术小组深入灾区调查了解灾情,指导帮助灾区开展农作物救灾工作;研究提出支持灾区恢复农业生产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