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8:55:49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范文篇1

为健全全乡救灾工作的管理机制,提高快速反应和紧急救助的能力,推进救灾工作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确保乡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我乡发生重大、特大突发性自然灾害时高效、快速、有序地做好抗灾、救灾应急工作,最大限度减轻或避免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二、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部门配合

乡政府统一领导全乡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参与救灾应急工作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划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行动、密切配合。

2、以人为本、减少灾害

及时地帮助受灾群众解决衣、食、住、医等方面的基本生活困难,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危害。

3、自救为主、救济为辅

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大力开展自救互助和社会捐助,政府重点救济灾区无自助能力、自救能力弱和遭受重灾的群众。

三、基本情况

全乡共有7个行政村,自然村24个,农村住户有1400户,人口有5500人,房屋有1500多栋,大多是砖木结构,全乡耕地面积716亩,主要以山地为主,种植以水稻为主,还有菊花、玉米等。全乡有五保户51户,低保户254户,享受低保人数658人,优抚对象31人。**小学一所,村小2所,总共学生数200多人。,辖内有一条河流经过。

四、适用范围

l、适用的灾害种类

本乡境内发生的洪涝灾害、干旱、暴雪(雨)、雷电、大风、冰雹、霜冻、寒潮、低温、高温等气象灾害,地震等地质灾害、农业生物灾害以及其他异常自然现象造成的灾害。

2、适用的工作范围

自然灾害发生前的预报警告,自然灾害将要发生或自然灾害突发时受威胁和受灾人员转移后的临时安置和管理,灾害发生后对受灾人员衣、食、住、医等方面基本生活的救助,灾后的生产恢复,倒塌房屋重建,因灾损坏的水利、交通工程和学校校舍、卫生院等公共设施的修复以及其他相关工作。

五、启动条件

①一次自然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启动本预案。

A、因灾紧急转移安置群众3000人以上:

B、因灾饮水困难人口1000人以上;

C、因灾倒塌房屋2000间以上。

②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③乡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3、组织指挥机构及职责

①人员组成

乡政府设立救灾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全乡的救灾应急工作,乡生产救灾工作指挥部由乡政府分管救灾的副乡长任总指挥,乡政府办公室主任任副指挥,乡民政办主任、农业综合服务站负责人,乡卫生院院长,乡中心学校校长,派出所干警、财政所长、乡国土资源所所长,交管站站长,农村经济与统计服务站站长,信用社主任。

②主要职责

A、组织指挥协调全乡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

B、研究决定重大、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意见;

C、贯彻落实省、市、县对我乡重大、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处置的指示;

D、向县报告我乡重大、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情况;

E、承担乡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⑧各成员单位职责

A乡党政办公室:负责协调对外(上)联络接待工作和其他重要工作事宜。

B、乡民政办:统筹协调全乡救灾工作,提出救灾资金、物资安排方案,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救灾专项资金,并对救灾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向乡政府提出自然灾害处置的工作建议和意见,做好灾情的预测、预报、核查、评估、上报工作,指导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安排和因灾倒房恢复重建工作,指导协调救灾捐赠工作,承担乡生产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工作。

C、农业综合服务站:负责洪水预报和旱情监测预报、指导防汛、抗旱、抢险工作,指导督促灾区修复水毁工程,参与洪、旱灾情的核查、评估工作。负责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疾病防治工作,落实灾区补种、改种农作物所需的种子,指挥灾区生产自救,恢复农业生产。

D、乡卫生院:负责组织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治。帮助指导灾区开展救灾防疫、防病工作,负责指导受灾地区开展生活饮用卫生水、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和卫生知识宣传工作,根据需要及时组织向灾区支持应急药品。

E、乡财政所:负责编制乡级财政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预算,负责筹集和及时下拨救灾资金,加强救灾资金的监督管理。

F、派出所:负责指导灾区治安防范,加强灾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协助组织灾区群众的紧急转移工作,负责维护重要目标和要害部位的安全,维护灾区交通秩序,保证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G、乡国土资源所:组织调查、收集整理统计有关灾害数据,会同乡民政办核查、评估灾情,提出灾后重建总体设想及治理措施建议。

I、乡中心学校:负责组织各学校开展生产自救工作,会同乡民政办做好教育灾情的核实工作,及时帮助受灾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维护教学秩序,做好因灾毁坏校舍的恢复重建工作。

J、乡农业统计站:负责协助查实、核灾工作。

六、应急响应

1、启动条俐::根据一次灾害造成损失情况,确定不同级响应。

2、启动程序:生产救灾指挥部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乡主要负责同志提出不同级的响应建议,由乡主要负责同志决定启动哪级响应。

3、应急响应:无论采取哪级应急响应都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逐级上报、认真核实、调查指导、制定方案,申请上级支持。

4、响应终止: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乡生产救灾指挥部提出建议,乡负责同志终止响应。

七、应急保障

l、资金保障:乡财政所每年将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根据财力增长、物价上涨、农民生活水平实际状况逐步提高受灾群众的救助标准,救灾预算资金不足时,主要安排受灾群众的生活救助,必要时向上级申请救灾物款。

2、队伍保障

加强民政救灾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建立健全与公安、消防、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

3、安置场所保障

对辖区内可能因自然灾害需转移安置的人口数量进行预测,并对安置场所作出规划,可以采取投亲靠友、腾公房等方式,安置人口较多时,可以搭建临时简易庵棚,必要时,向省、市、县申请拨给救灾帐篷。

八、灾后救助及恢复重建

1、灾后生活救助

受自然灾害影响,冬令春荒期问部分受灾群众出现口粮短缺等生活困难时,乡民政办在全面核查灾情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受灾群众生活安排方案,并组织实施,同时向上级申请自然灾害救济补助经费用予解决灾民的吃饭、穿衣、盖被等基本生活困难,灾民的救助全部实行《灾民救助卡》管理制度。必要时开展社会捐赠,对口支援,紧急采购等方式解决灾民的过冬衣被。

2、群众因灾倒房恢复重建

①制定方案:灾情稳定后,乡政府立即组织灾情核实,建立因灾倒房台帐,为组织实施重建工作准备基础数据,根据全乡灾情,制定受灾群众倒房恢复重建的目标、政策和工作方案,向上二级申请并安排建房补贴补助资金,帮助灾区受灾群众恢复重建因灾倒房,乡政府负责制定本辖区群众因灾倒房重建方案,并组织实施。

②工作原则:群众因灾倒房恢复重建工作,由乡生产救灾指挥部统筹指导,倒房重建采取自建、援建和帮助相结合的方式,以受灾户自建为主,建房资金通过政府救济、以工代赈、政策优惠、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自行借款等多种途径筹集,住房规划、设计和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安全适用。

3、因灾毁坏基础设施的修复

中心学校、卫生院以及水利、交通部门认真核查受灾损失情况,及时逐级上报,争取上级资金进行修复重建工作。

九、预案的管理和更新

1、乡生产救灾指挥部办公室(民政办)负责管理本预案,收集预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提出修订和更新意见,报乡政府审定后及时修订和更新。

自然灾害范文篇2

1总则

1.1编制目的

1.2编制依据

1.3适用范围

1.4工作原则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

2.2日常办事机构

3灾害救助分级

3.1特别严重灾害(Ⅰ)

3.2严重灾害(Ⅱ)

3.3较重灾害(Ⅲ)

3.4一般灾害(Ⅳ)

4应急准备

4.1资金准备

4.2物资准备

4.3通信和信息准备

4.4救灾装备准备

4.5人力资源准备

4.6社会动员准备

4.7宣传、培训和演练

5预警预报和信息管理

5.1灾害预警预报和信息共享

5.2灾情信息管理

5.3信息

6应急响应

6.1分级响应机制

6.2指挥协调

6.3应急措施

6.4应急结束

7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7.1灾后救助

7.2恢复重建

8附则

8.1名词术语解释

8.2奖励与责任

8.3管理与更新

8.4解释部门

8.5实施时间

1总则

1.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运转正常、管理有序、保障有力的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合理配置救灾资源,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浙江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凡在我市发生的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强冷空气等气象灾害,地震、火山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

1.4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3)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快速反应,果断处置,尽力减少损失,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5)规范程序,提高效能,因地制宜、提高救灾效能。

(6)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

市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领导小组”)为市自然灾害应急综合协调机构,统一领导、指挥、协调全市自然灾害的应急救助工作。

2.1.1市领导小组组成

组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

副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民政局局长

成员:市民政局、市发改委、市物价局、市经贸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市财政局、市城建委、市交通委、市水利围垦局、市农林局、市外经贸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文广新闻出版局、市新闻办公室、市卫生局、市审计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统计局、市环保局、市粮食局、市安全监管局、市外侨办、市台办、市供销社、市慈善总会、**海事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气象局、市中行、电信**分公司、移动**分公司、联通**分公司、网通**分公司、市电力公司、市红十字会、**警备区等单位和部门负责人。

2.1.2市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统一领导、指挥、协调全市自然灾害的应急救助工作。

(2)协调有关部门听取受灾县(区)、乡镇(街道)的灾情、自然灾害救助情况汇报。

(3)组织会商,分析、评估灾区形势,研究提出对策和措施。

(4)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对灾区的支持措施。

(5)组织有关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赴灾区指导开展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6)决定其他有关重大事项。

2.1.3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1)市民政局:牵头制订本预案,并组织演练和实施;组织、协调全市救灾工作;指导做好灾民转移安置和生活保障工作;组织核查、评估灾情,灾情,管理、分配省下拨和市配套的救灾款物并监督使用;指导做好灾后救助和恢复重建;组织、指导救灾储备建设和救灾捐赠。

(2)市发改委:安排重大抗灾救灾基建项目,帮助灾区尽快恢复基础设施功能,协调有关方面落实项目建设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

(3)市物价局:加强价格监督管理,必要时实施价格干预措施或者紧急措施,开展价格监督检查,打击价格违法行为,保持市场价格稳定。

(4)市经贸委:负责组织协调生活必需品的应急供应,动用市级储备商品稳定市场,牵头做好交通运输的综合协调。

(5)市教育局:帮助灾区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协助做好受灾校舍的恢复重建。

(6)市科技局:安排抗灾救灾科研项目,组织协调抗震救灾行动,协调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进行人员搜救;开展地震宏观调查,确定发震构造;组织现场监视、监测和震情分析会商。

(7)市公安局:组织力量抢救群众生命财产,及时疏散、转移受灾群众,指导、督促灾区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稳定社会秩序;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性治安事件,加强对要害部门的安全保卫,视情在灾区实行交通管制,严厉打击盗窃、抢劫以及哄抢抗灾、救灾物资的违法犯罪行为。

(8)市监察局:负责对各地、各有关部门履行灾害救助职责、工作效能等情况以及救灾资金、物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反本应急预案的行为,并依法追究有关违纪违法人员的行政责任。

(9)市财政局:负责救灾准备资金的落实和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做好救灾资金、捐赠款物的分配、下拨工作,指导、督促灾区做好救灾款的使用、发放工作。

(10)市城建委:指导受灾地区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以及灾后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抗震鉴定、修复、重建等工作;负责灾区自来水管道的抢修工作,保障灾区供水。

(11)市交通委:负责抗灾救灾工作中公路水路运输保障工作,及交通运输建设项目综合协调,组织被毁公路抢修工作;组织客轮的回港避风工作。

(12)市水利围垦局:组织、协调、监督、指导防汛防旱和水利工程抢险,掌握、汛情和旱情,对主要河流、水库进行调度,配置水资源,组织指导灾后水利设施的修复。

(13)市农林局:负责组织重大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帮助、指导灾后农业生产恢复;负责重大林业有害生物以及森林火灾的监测和防治;指导灾区做好农作物救灾种子调配、供应及损毁农田的修复工作,帮助灾区尽快恢复农业生产。

(14)市外经贸局:负责与国际组织救灾联络,并协调落实救灾及灾后重建的国际合作项目。

(15)市海洋与渔业局:负责组织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预警预报,组织海上作业渔船回港避风工作;帮助开展养殖设施的修复工作。

(16)市文广新闻出版局:负责灾区广播、电视系统设施的恢复。

(17)市新闻办公室:负责组织新闻单位宣传和报道灾害救助工作,严格按上级和市有关规定向公众公布灾情及救灾工作相关信息,负责回答有关灾情的询问。

(18)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医疗防疫队伍进入灾区,向灾区提供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组建灾区临时医院或医疗所,抢救、治疗和转运伤病员;实施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等应急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证饮用水和食品的安全;开展疾病监测,做好紧急免疫和重灾地区场所消毒工作,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进行预警;必要时组织心理卫生专家对灾区群众进行心理治疗。

(19)市审计局:负责对救灾款物、物资储备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20)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报),协助抢险救灾,组织重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应急治理工程建设。

(21)市统计局:协助分析灾情统计数据及对经济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

(22)市环保局:负责灾区的环境监测。

(23)市粮食局:负责协调安排灾区的粮油应急供应。

(24)市安全监管局:组织或参与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调查处理,指导、协调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救援行动。

(25)市外侨办、市台办:做好涉外、涉台接受救灾捐赠工作。

(26)市供销社:协助、指导灾区群众生活用品的供应和保障。

(27)市慈善总会:参加灾区救灾工作。

(28)**海事局:负责监督检查海上作业船只的回港避风工作的落实情况,参与海上船只紧急营救。

(29)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对饮用水、食品、救灾使用药品卫生情况进行监督检测。

(30)市气象局:负责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预警和预报,做好救灾气象保障服务。

(31)市中行:负责灾区重建、恢复生产所需信贷资金供给、现金供给和支付结算的协调工作。

(32)电信**分公司、移动**分公司、联通**分公司、网通**分公司:组织协调电信运营企业做好相关应急指挥通信保障和通信设施的抢修工作。

(33)市电力公司:负责组织灾区的电力供应和电力设施的抢修工作。

(34)市红十字会:参加灾区救灾和伤员救治工作。

(35)**警备区:根据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要求,协调驻舟部队、指挥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参加抢险救灾,必要时协助当地政府进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2.2日常办事机构

市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市民政局,作为市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市领导小组的综合协调和日常工作,其职责为:

(1)组织、协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出救灾工作措施和建议。

(2)收集、汇总、评估、报告灾害信息、灾区需求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情况。

(3)负责协调、指导灾区恢复重建工作。

(4)负责组织、指导救灾捐赠。

(5)承担市领导小组日常事务和交办的其他事项。

3灾害救助分级

依据自然灾害的性质、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和灾害救助的实际需要,自然灾害救助划分为特别严重灾害(Ⅰ级)、严重灾害(Ⅱ级)、较重灾害(Ⅲ级)、一般灾害(Ⅳ级)四个等级。

3.1特别严重灾害(Ⅰ级)

(1)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强冷空气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受灾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25%以上;

b.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全市当季播种面积的30%以上;

c.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以上;

d.因灾造成特别重大人员伤亡,在各方面造成重大影响;

e.倒塌房屋间数占受灾区域房屋总间数的1%以上。

(2)发生特别重大地震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紧急转移安置群众占全市总人口的1%以上或房屋倒塌和严重受损房间数占受灾区域房屋总间数的1%以上。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特别重大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且确需列入自然灾害救助范畴的。

(4)对敏感时间、敏感地区和救助能力薄弱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5)市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3.2严重灾害(Ⅱ级)

(1)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强冷空气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受灾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20%以上、25%以下;

b.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全市当季播种面积的25%以上、30%以下;

c.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0.7%以上、1%以下;d.因灾造成人员严重伤亡,在各方面造成较大影响;

e.倒塌房屋间数占受灾区域房屋总间数的0.7%以上、1%以下。

(2)发生重大地震灾害,造成人员严重伤亡或紧急转移安置群众占全市总人口的0.7%以上、1%以下,或房屋倒塌和严重受损房间数占受灾区域房屋总间数的0.7%以上、1%以下。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严重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且确需列入自然灾害救助范畴的。

(4)对敏感时间、敏感地区和救助能力薄弱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5)市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3.3较重灾害(Ⅲ级)

(1)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强冷空气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受灾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5%以上、20%以下;

b.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全市当季播种面积的20%以上、25%以下;

c.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0.4%以上、0.7%以下;

d.因灾造成人员伤亡,在各方面造成一定影响;

e.倒塌房屋间数占受灾区域房屋总间数的0.3%以上、0.7%以下。

(2)发生较大地震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或紧急转移安置群众占全市总人口的0.4%以上、0.7%以下,或房屋倒塌和严重受损房间数占受灾区域房屋总间数的0.3%以上、0.7%以下。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较大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且确需列入自然灾害救助范畴的。

(4)对敏感时间、敏感地区和救助能力薄弱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5)其他需要救助事项。

3.4一般灾害(Ⅳ级)

(1)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强冷空气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受灾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0%以上、15%以下;

b.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全市当季播种面积的10%以上、20%以下;

c.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0.1%以上、0.4%以下;

d.因灾造成人员伤亡,在各方面造成影响;

e.倒塌房屋间数占受灾区域房屋总间数的0.1%以上、0.3%以下。

(2)发生一般地震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或紧急转移安置群众占全市总人口的0.1%以上、0.4%以下,或房屋倒塌和严重受损房间数占受灾区域房屋总间数的0.1%以上、0.3%以下。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一定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且确需列入自然灾害救助范畴的。

(4)对敏感时间、敏感地区和救助能力薄弱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5)其他需要救助事项。

4应急准备

4.1资金准备

(1)市财政局安排市级救灾资金预算,并督促县(区)政府合理安排救灾资金预算。

(2)按照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原则,县(区)、乡镇(街道)财政都应安排救灾资金预算。

(3)各级政府应根据财力增长、物价变动、居民生活水平实际状况等因素逐步提高救灾资金补助标准,建立救灾资金自然增长机制。

(4)救灾预算资金不足时,各级财政安排的预备费要重点用于灾民生活救助。

4.2物资准备

整合各部门现有救灾储备物资和储备库规划,分级、分类管理储备救灾物资和储备库。

(1)按照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建立健全市、县(区)救灾物资储备库。乡镇(街道)建立健全物资储备点。各级储备库、点应储备必需的救灾物资。

(2)每年年初购置救灾必需的衣被、净水器、食品等救灾物资。

(3)建立救助物资生产厂家名录,必要时签订救灾物资紧急购销协议。

(4)灾情发生时,可调用灾区邻近的物资储备库、物资储备点中的救灾储备物资。

(5)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应急采购、紧急调拨和运输制度。

4.3通信和信息准备

自然灾害救助信息网络应以公用通信网为基础,合理组建灾害信息专用通信网络,确保信息畅通。通信运营企业应依法保障灾害信息的畅通。

(1)加强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立覆盖市、县、乡镇(街道)三级的救灾通信网络,时刻保持与上级政府间的救灾通信联系,确保各级政府及时准确掌握重大自然灾害信息。

(2)在部门间建立灾害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信息交流服务,形成信息共享机制。

4.4救灾装备准备

(1)市级有关部门应配备救灾管理工作必需的设备和装备。

(2)市民政局、各县(区)民政局及灾害频发的乡镇(街道)应配备救灾必需的设备和装备。

(3)各县(区)采用多种形式建立若干避灾中心。

4.5人力资源准备

(1)完善民政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2)建立健全专家队伍。必要时组织民政、卫生、水利、气象、海洋、国土资源等各方面专家,重点开展灾情会商、赴灾区的现场评估及灾害管理的业务咨询工作。

(3)建立健全与部队、公安、武警、消防、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

(4)培训、发展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4.6社会动员准备

(1)建立和完善社会捐助的动员机制、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规范自然灾害社会捐助工作。

(2)规范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款物接收和分配以及社会公示、表彰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3)在已有县(区)慈善超市(社会捐助接受站)的基础上,继续在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建立社会捐助接收站,健全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网络。

4.7宣传、培训和演练

(1)开展社区减灾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灾害知识,宣传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2)市民政局每年组织1次灾害救助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不定期开展对政府分管领导、各类专业紧急救援队伍、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的培训。

(3)根据灾害发生特点,适时组织灾害救助演练,检验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5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

5.1灾害预警预报和信息共享

(1)市气象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市水利围垦局的汛情预警信息,市国土资源局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海洋灾害预警信息,市农林局的农作物生物灾害预警信息等,及时向市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

(2)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有关成员单位提供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预警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对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相关县(区)、乡镇(街道)和人口数量作出灾情预警,并向市政府报告。

(3)根据灾情预警,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人员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市和有关县(区)、乡镇(街道)应做好应急准备或采取应急措施。

(4)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汇总各类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向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相关县(区)通报,做到信息共享。

5.2灾情信息管理

5.2.1灾情信息报告内容

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农作物受灾情况和房屋倒塌、损坏情况,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灾区的需求。

(1)灾害损失情况包括以下指标:受灾人口、因灾死亡人口、因灾失踪人口、因灾伤病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受淹县城、饮水困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绝收面积、毁坏耕地面积;倒塌房屋、损坏房屋;直接经济损失、农业直接经济损失。

(2)因灾需救济情况包括以下指标:需口粮救济人口、需救济粮数量,需衣被救济人口、需救济衣被数量;需救济伤病人口;需恢复住房间数、需恢复住房户数。

(3)已救济情况包括以下指标:投亲靠友人口数量、借住房屋人口数量、搭建救灾帐篷和简易棚人口数量,已救济衣被人口、已安排口粮救济款、已救济衣被数量、已救济伤病人口、已安排治病救济款、已安排恢复住房款、已恢复住房间数、已恢复住房户数等。

5.2.2灾情信息报告时间

(1)灾情初报。县(区)级民政局对于本行政区域内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及时向市民政局报告初步情况,最迟不得晚于灾害发生后2小时。对造成死亡(含失踪)10人以上或其他严重损失的重大灾害,市民政局在接到县(区)报告后,在2小时内完成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向省民政厅报告。

(2)灾情续报。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各级民政局均须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县(区)民政局每天9时之前将截止到前一天24时的灾情向市级民政局上报,市民政局每天10时之前向省民政厅上报。特大灾情根据需要随时报告。

(3)灾情核报。县(区)民政局在灾情稳定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核定灾情,向市民政局报告。市民政局在接到县级报告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全市汇总数据(含分县区灾情数据)向省民政厅报告。

5.2.3灾情核定

(1)部门会商核定。各级民政局协调农林、水利、国土资源、气象、统计等部门进行综合分析、会商,核定灾情。

(2)民政、气象、水利、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成立评估小组,通过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专项调查等形式对灾情进行评估,核实灾情。

5.2.4台账管理

建立因灾死亡人口台账、倒塌房屋台账和需政府救济人口台账。县(区)民政局及乡镇(街道)在灾情核定后,要建立因灾死亡人口、倒塌房屋和需政府救济人口的花名册,为恢复重建和开展生活救助提供可靠依据。在救助工作完成后,要建立已救助情况台帐。各种台帐按上级要求上报。

5.3信息

(1)信息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原则。

(2)重大灾情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情况由市民政局统一审核,其中水旱灾害由市三防办会同市民政局审核。涉及部队内容的,送部队有关部门审核。要在第一时间向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社会简要信息,并根据灾情发展情况做好后续信息工作。

(3)信息的内容主要包括:受灾的基本情况、自然灾害救助的动态及成效、下一步安排、需要说明的问题。

(4)信息包括授权、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会、重点新闻网站或政府网站公布等形式。

6应急响应

6.1分级响应机制

依据自然灾害救助的分级,灾害救助行动实施分级响应。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以属地管理为主,事发地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自然灾害的救助,市领导小组和市级有关部门根据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处置的实际情况,实施统一指挥,给予协调支援。

(1)应对一般灾害(Ⅳ级)救助,启动有关县(区)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本预案视情启动。

(2)应对较重灾害(Ⅲ级)救助,启动本预案,有关县(区)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必须启动。

(3)应对特别严重灾害(Ⅰ级)、严重灾害(Ⅱ级)救助,或涉及跨市或超出市政府救助能力、需要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实施救助的较重灾害,除启动本预案外,还应立即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有关县(区)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必须启动。

6.2指挥协调

发生Ⅰ级、Ⅱ级自然灾害时,由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应急响应建议,市领导小组决定进入响应程序,并及时报上级有关部门。发生Ⅲ级自然灾害时,由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进入响应程序。发生Ⅳ级自然灾害时,由县(区)级领导小组决定进入响应程序。

灾害发生后,市领导小组及时召开成员单位会议,研究部署

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相关成员单位受领任务。

情况紧急时,根据市政府指令,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按本预案协调各成员单位行动。各成员单位根据本预案所明确的职责分工,履行救助职责。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实施过程中,市领导小组根据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需要,主持召开会议,研究、检查、落实保障工作。相关成员单位指派领导和业务部门人员参加会议。

6.3应急措施

6.3.1Ⅰ级响应措施

启动应急响应后,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入紧急应对状态,实行24小时值班;市民政局全部动员,全力以赴开展灾害救助工作。

(1)市领导小组组长组织指挥,市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参加,对灾区自然灾害救助的重大事项作出决定。

(2)市领导小组副组长率有关部门赴灾区,指挥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必要时商请驻舟部队给予支援。

(3)如发生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在灾害发生前,派出现场工作组;如发生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以最快速度派出现场工作组。市领导小组督促灾区政府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转移安置灾民,指导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根据受灾地政府申请,在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制定并完成向灾区紧急调拨救灾储备物资工作。

(4)现场工作组督促、检查事发地落实各项基本生活应急保障措施,规范使用救灾款物。

(5)现场工作组及时落实市领导小组关于紧急救助方面的指示。

(6)根据有关规定和程序,以市政府名义向上级相关部门报告灾情,请求支援,呼吁救灾援助。

(7)组织开展全市性救灾捐赠活动。

(8)接到灾情信息后2小时内向市政府、省民政厅汇报,之后及时续报有关情况;灾情稳定前,每日10时前向市政府、省民政厅报告前24小时灾情。

6.3.2Ⅱ级响应措施

启动应急响应后,市领导小组副组长组织指挥,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入紧急应对状态,实行24小时值班;市民政局全部动员,全力以赴开展灾害救助工作。

(1)市领导小组副组长组织会商,相关成员单位参加,对灾区自然灾害救助的重大事项作出决定。

(2)市领导小组领导率有关部门赴灾区,指导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必要时商请驻舟部队给予支援。

(3)如发生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在灾害发生前,派出现场工作组;如发生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以最快速度派出现场工作组。市领导小组督促灾区政府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转移安置灾民,指导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根据受灾地政府申请,在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制定并完成向灾区紧急调拨救灾储备物资工作。

(4)现场工作组督促、检查事发地落实各项基本生活应急保障措施,规范使用救灾款物。及时落实市领导小组关于紧急救助方面的指示。

(5)向上级相关部门报告灾情及救灾工作情况,请求支援。

(6)接到灾情信息后2小时内向市政府、省民政厅汇报,之后及时续报有关情况;灾情稳定前,每日10时前向市政府、省民政厅报告前24小时灾情。

6.3.3Ⅲ级响应措施

启动应急响应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民政局)负责组织协调有关市领导小组进入应急响应程序,市民政局实行24小时值班,指导当地开展灾害救助工作。

(1)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组织会商,分析灾区形势,落实对灾区自然灾害救助支持措施;组织有关成员单位共同听取受灾地的情况汇报。

(2)在自然灾害发生前后,根据事发地政府的申请,市领导小组视情派出现场工作组,督促灾区政府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转移安置灾民;视情向灾区调拨救灾储备物资。

(3)现场工作组督促、检查事发地落实各项基本生活应急保障措施,规范使用救灾款物;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的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4)向省民政厅报告灾情及救灾情况,请求民政厅、财政厅支援。

(5)每4小时与灾区县(区)民政局联系1次,必要时可直接与受灾地区乡镇(街道)联系,及时掌握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灾情稳定前,每日10时前向市政府、省民政厅报告前24小时灾情。

6.3.4Ⅳ级响应措施

县(区)领导小组进入应急响应程序,本预案视情启动。市民政局指导事发地开展救灾工作。

(1)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必要时组织会商,分析灾区形势,落实对灾区自然灾害救助支持措施;组织有关成员单位共同听取受灾地的情况汇报。

(2)在自然灾害发生前后,视情派出现场工作组,指导当地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根据需要向灾区调拨救灾储备物资。

(3)现场工作组督促、检查事发地落实各项基本生活应急保障措施情况,规范使用救灾款物;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的需求。

(4)向市政府、省民政厅报告灾情及救灾情况,视情请求省民政厅、财政厅支援。

(5)与灾区民政局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掌握灾情动态和信息;及时向省民政厅报告灾情。

6.4应急结束

自然灾害事件稳定后,由相应的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应急响应结束的建议,由本级领导小组确定响应终止。

各成员单位要对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结果、响应职责的履行、响应的组织、响应的保障、平时的准备等情况进行评估,并做好有关统计、汇总工作。响应评估应形成书面材料,报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汇总后,形成总结报告,上报市政府。

7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7.1灾后救助

(1)县(区)民政局每年9月(1月)下旬开始调查冬令(春荒)灾民生活困难情况,建立需政府救济人口台账。市民政局在10月15日(1月15日)以前将需政府救济人口等灾民生活困难情况报省民政厅,并附分县(区)灾情统计表。

(2)市民政局陪同省民政厅,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有关人员赴灾区开展灾民生活困难状况评估,核实情况。

(3)制定冬令(春荒)救济工作方案。

(4)根据各县(区)向市政府要求拨款的请示,结合灾情评估情况及上级部门拨款情况,会同市财政局下拨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专项用于帮助解决冬春荒灾民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困难。

(5)灾民救助全面实行《灾民救助卡》管理制度。对确认需政府救济的灾民,由县(区)民政局统一发放《灾民救助卡》,灾民凭卡领取救济粮和救济金。

(6)向社会通报各地救灾款下拨进度,确保冬令救济资金春节前发放到户。

(7)对有偿还能力但暂无钱购粮的缺粮群众,实行开仓借粮。

(8)通过开展社会捐助、对口支援、紧急采购等方式解决灾民的过冬衣被问题。

(9)发改、财政、农林等部门落实好以工代赈、灾歉减免政策,粮食部门确保粮食供应。

7.2恢复重建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坚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救灾工作方针,灾民倒房重建应由县(区)政府负责组织实施,采取自建、援建和帮建相结合的方式,以受灾户自建为主。建房资金应通过政府救济、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以工代赈、自行借贷、政策优惠等多种途径解决。房屋规划和设计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充分考虑灾害因素。

(1)组织核查灾情。灾情稳定后,县(区)民政局立即组织灾情核定,建立因灾倒塌房屋台账。市民政局在灾情稳定后5日内将全市因灾倒塌房屋等灾害损失情况报省民政厅,并附分县(区)灾情数据统计表。

(2)开展灾情评估。重大灾害发生后,市民政局陪同省民政厅,组织有关人员赴灾区开展灾情评估,全面核查灾情。

(3)制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根据全市灾情和各地实际,制定恢复重建方针、目标、政策、重建进度、资金支持、优惠政策和检查落实等工作方案。

(4)根据市政府向省政府要求拨款的请示,结合灾情评估情况及上级部门拨款情况,会同市财政局下拨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专项用于各地灾民倒房恢复重建。

(5)定期向社会通报各地救灾资金下拨进度和恢复重建进度。

(6)向灾区派出督查组,检查、督促恢复重建工作。

(7)与有关部门协商制定优惠政策,简化手续,减免税费,平抑物价。

(8)卫生部门组织医疗卫生人员深入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进行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指导灾区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9)发改、教育、财政、城建、交通、水利围垦、农林、卫生、广播电视等部门,以及电力、通信、金融等单位做好救灾资金(物资)安排工作,并组织做好灾区学校、卫生院等公益设施及水利、电力、交通、通信、供排水、广播电视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

8附则

8.1名词术语解释

自然灾害: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洪涝、干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强冷空气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

灾情:指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

灾情预警:指根据气象、地震、水文、海洋、国土资源等部门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人口、自然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对灾害可能影响的地区和人口数量等损失情况作出分析、评估和预警。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8.2奖励与责任

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除由市有关部门进行表彰外,由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和市民政局报上级有关部门;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追认烈士;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8.3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市民政局牵头制订,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本预案由市民政局负责管理,并适时召集有关成员单位进行评估,视情况变化做出相应修改和完善后,报市政府批准。各县(区)政府根据本预案,制定本地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报市民政局备案。

8.4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自然灾害范文篇3

1.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河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凡在我县发生的水旱灾害,龙卷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

1.4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3)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充分发挥公益性社会团体的职能作用。

(5)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

2、启动条件

2.1全县范围内发生水旱灾害,龙卷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农作物绝收面积5万亩以上;

因灾死亡3人以上;

因灾紧急转移安置群众500人以上;

因灾倒塌房屋500间以上;

一次性灾害过程直接损失0.2?0.5亿元。

2.2发生5级以上地震,造成人员死亡或紧急转移安置群众500人以上或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500间以上。

2.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死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2.4县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3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3.1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

县成立减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县减灾委),负责研究制定县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指导地方开展减灾工作,推进减灾交流与合作,组织、协调全县抗灾救灾工作。

县减灾委主任:主管副县长。

县减灾委副主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民政局局长、县发改局局长、县水务局局长、县商务局局长、县科技局局长、县气象局局长、县民政局主管副局长。

县减灾委成员:县教育局、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建设局、县交通局、县农业局、县卫生局、县科技局、县广播电视局、县武装部、县物价局、县供销总公司、县环保局、县安监局、县统计局、县林业局、县网通公司、县粮食局、县科协等部门负责人。

县减灾委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县民政局主管副局长(兼)。

3.2县减灾委办公室(县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设在县民政局)职责

(1)承担减灾和全县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工作;

(2)协调有关部门听取受灾各乡、镇、各部门的灾情和抗灾救灾工作汇报;

(3)收集、汇总、评估、报告灾害信息、灾区需求和抗灾救灾工作情况;

(4)及时对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相关地区和人口数量作出灾情预警,向县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乡镇通报,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对灾区的支持措施;

(5)召开会商会议,分析、评估灾区形势,提出对策;

(6)、协调有关部门组成赴灾区联合工作组,协助、指导地方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3.3县减灾委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任务

县民政局、协调抗灾救灾工作;核查灾情,及时上报,统一灾情;积极争取上级救灾资金;管理、分配上级救灾款物并监督使用;组织、指导救灾捐赠;承担县减灾委办公室(县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工作。

县发改局负责安排重大抗灾救灾项目,综合协调铁路、交通、等单位做好抗灾救灾物资运输工作。

县水务局负责掌握、汛情、旱情,组织、协调、指导全县防汛、抗旱、抢险工作,对主要河流、泄洪区实施调度,负责灾后水利设施的修复。

县科技局负责安排重大抗灾、救灾科研项目,组织地震现场地震监视、监测和震情分析会商。

县商务局负责组织跨设区市的应急生活必需品供应,动用县储备商品稳定市场。

县教育局负责组织灾区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协调、帮助做好校舍的恢复重建。

县公安局负责维护救灾秩序和灾区的社会治安,协助组织灾区群众的紧急转移工作。

县财政局负责抗灾救灾资金安排、拨付和监督检查;协调落实以工代赈资金。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协助抢险救灾,协调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

县建设局协助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以及帮助、指导灾后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抗震鉴定、修复、重建等工作。

县交通局负责抗灾救灾人员、物资的公路运输和组织提供转移灾民所需的交通工具,抢修被毁公路。

县农业局负责组织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鼠害、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帮助、指导灾后农业生产恢复。

县卫生局负责抢救伤病员;开展疫情和环境卫生监测,对灾区可能出现的重大传染病疫情进行预警;实施卫生防疫和应急处理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发生、扩散和蔓延,保证饮水和食品卫生安全。组织心理卫生专家赴灾区开展心理救助。

县广电局负责灾区广播、电视系统设施的恢复工作。

县武装部根据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各乡、镇政府的请求,组织协调军队、武警、民兵、预备役部队参加抢险救灾。必要时,协助各地进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协助当地政府转移危险地区的群众。

县物价局负责灾区市场物价管理,必要时实施价格干预措施或紧急措施,开展价格监督检查,打击价格违法行为,保持灾区市场物价稳定。

县供销总公司负责救灾物资的储备和管理,按照调拨命令组织调拨和供应工作。

县环保局负责灾区的环境监测。

县安监局负责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和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协调、指挥工作。

县统计局协助汇总、分析灾情统计数据。

县林业局负责沙尘暴、重大林业有害生物以及森林火灾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县气象局负责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预警和预报,做好救灾气象保障服务。

县网通公司负责抢险的通信保障工作和灾后通信设施抢修工作。

县粮食局负责救灾粮的粮源安排、调拨和供应的组织、协调工作。

县科协协调有关学会的抗灾救灾研究工作。

救灾工作按照以上分级负责制,充分整合各部门现有的救灾储备物资和规划,各乡、镇政府每年要根据救灾工作的实际需要安排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资金预算,专项用于帮助解决严重受灾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有关部门应配备救灾管理工作必需的设备和装备。

4社会动员准备

建立和完善社会捐助的动员机制、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突发自然灾害社会捐助工作。

5、灾情信息报告时间

(1)灾情初报。县民政部门对于本行政区域或突发的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及时向市民政部门报告初步情况,最迟不得晚于灾害发生后2小时。对造成死亡(含失踪)3人以上或其他严重损失的重大灾害,在上报市民政局的同时,可直接上报省民政厅。

(2)灾情续报。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前,县级民政部门及受灾的乡镇、村均须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县民政部门每天9时前将截至前一天24时的灾情报市民政局,特大灾情根据需要随时报告。

(3)灾情核报。县民政部门在灾情稳定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核定灾情,报市民政部门。

6、灾情核定

(1)部门会商核定。县民政部门协调农业、水利、国土资源、地震、气象、统计等部门进行综合分析、会商,核定灾情。

(2)民政、科技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估小组,通过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专项调查等形式对灾情进行专家评估,核实灾情。

(3)建立因灾死亡人口、倒塌房屋和需政府救济人口台账。县级民政部门在灾情核定后,要建立因灾死亡人口、倒塌房屋和需政府救济人口的花名册,为恢复重建和开展生活救助提供可靠依据。

7、应急响应

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灾害发生后,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根据灾情,按照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原则,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做好灾民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安排,做好抗灾救灾和灾害监测、灾情调查、评估和报告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

根据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县设定三个响应等级。由县政府或县减灾委按照等级予以启动响应的级别预案。减灾委各成员单位根据响应等级的需要,切实履行好本部门的职责。

7.1Ⅰ级响应

7.1.1灾害损失情况

(1)全县范围内发生水旱灾害,龙卷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死亡10人以上;

b、紧急转移安置2万人以上;

c、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万间以上。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县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7.2Ⅱ级响应

7.2.1灾害损失情况

(1)全省范围内发生水旱灾害,龙卷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死亡5人以上;

b、紧急转移安置1万人以上;

c、倒塌房屋5000间以上。

(2)发生5级以上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a、死亡5人以上;

b、紧急转移安置1万人以上;

c、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5000间以上。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县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7.3Ⅲ级响应

7.3.1灾害损失情况

(1)全县范围内发生水旱灾害,龙卷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死亡3人以上;

b、紧急转移安置500人以上;

c、倒塌房屋500间以上。

(2)发生5级以上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a、死亡3人以上;

b、紧急转移安置500人以上;

c、倒塌房屋和严重损坏房屋500间以上。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县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8响应措施

由县减灾委组织协调灾害救助工作。

(1)县减灾委办公室(县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立即开展以下工作: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组织召开会商会,分析灾区形势,研究落实对灾区的抗灾救灾支持措施;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听取有关受灾乡镇和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协调有关部门向灾区派出联合工作组。

(2)县民政部门取消休假,实行24小时值班。

(3)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派出由县政府领导同志带队的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9灾后救助

9.1灾后救助

(1)县级民政部门每年1月、9月下旬开始调查冬令(春荒)灾民生活困难情况,建立需政府救济人口台账。将需政府救济人口等灾民生活困难情况报市民政局。请求上级救灾的补助。

(2)灾民救助全面实行〈〈灾民救助卡〉〉管理制度。对确认需政府救济的灾民,由县级民政部门统一发放〈〈灾民救助卡〉〉,灾民凭卡领取救济粮和救济金。

(3)向社会通报各地救灾款下拨进度,确保冬令救济资金按要求及时发放到户。

(4)通过开展社会捐助、对口支援、紧急采购等方式解决灾民的过冬衣被问题。

10恢复重建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坚持“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救灾工作方针,灾民倒房重建应由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采取自建、援建和帮建相结合的方式,以受灾户自建为主。建房资金应通过政府救济、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以工代赈、自行借贷、政策优惠等多种途径解决。房屋规划和设计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充分考虑灾害因素。

(1)制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根据全县灾情和各地实际,制定恢复重建方针、目标、政策、重建进度、资金支持、优惠政策和检查落实等工作方案。

(2)结合灾情评估情况,把上级下拨自然灾害灾后补助费,专项用于各地灾民倒房恢复重建。

(3)定期向社会通报各地救灾资金下拨进度和恢复重建进度。

(4)向灾区派出督查组检查、督导恢复重建工作。

(5)商有关部门制定优惠政策,简化手续,减免税费,平抑物价。

(6)卫生部门做好灾后疾病预防和疫情监测工作。组织医疗卫生人员深入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指导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实施饮水和食品卫生监督,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

(7)发改委、教育、财政、建设、交通、水利、农业、卫生、广播电视、电力、通信、金融等部门和单位做好救灾资金(物资)安排,并组织做好灾区学校、卫生院等公益设施及水利、电力、交通、通信、供排水、广播电视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

11奖励与责任

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由县政府表彰;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追认烈士。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依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自然灾害范文篇4

2005年,这是地球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一年。

这一序幕是从2004年底揭开的。

2004年12月26日,位于印尼苏门答腊以北的印度洋海底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一场大海啸随之席卷东南亚,死亡人数近15万。

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席卷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佛罗里达州、亚拉巴马州、佐治亚州和田纳西州,1000余人遇难,经济损失达数百亿美元。

2005年8月7日至9日,从我国东南沿海登陆、代号“麦莎”的台风减弱为热带风暴后席卷山东东部沿海地区,给山东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7.6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22亿元。

2005年12月,山东烟台、威海两市连续遭遇罕见的强暴风雪袭击,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风力大,时间集中在3日~7日、10日~18日和20日~22日。

……

我国是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总损失的70%以上。

2006年3月23日,是第46个“世界气象日”,基于2005年世界自然灾害频发的现实,世界气象组织将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定为: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不再事不关己

有句老话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们真的能高枕无忧吗?

综观2005年,台风“麦莎”与济南擦肩而过,胶东半岛暴雪与济南无关。但不要忘记,当年济南曾饱受春季大风、夏季高温和暴雨、秋冬大雾之扰,济南人不能潇洒地坐看风起云涌,因为气象灾害就在我们身边。

气象灾害是由大气圈物质的变化或异常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中它的种类最多,危害范围最广,影响深度最大。据悉,影响济南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暴雨、大风、大雾、冰雹、干热风、雷击、低温冷害、高温酷热等。按影响来排序,干旱、暴雨、大雾、风雹灾害位居前列。单单一个雷击灾害,2005年济南就有六人遭雷击死亡。

济南饱受五大气象灾害影响

世界上自然灾害多种多样,对于地域广阔的中国来说,是自然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暴雨、大雾、高温、沙尘暴、雷电等气象灾害每年都交替发生。据山东省气象台有关专家讲,每年我国发生的这些气象灾害,在山东、济南也有不同程度地发生,且种类多、危害大。

济南有什么气象灾害影响?世界气象日来临前,济南市气象学会秘书长徐登福在接受采访时说,影响济南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暴雨、冰雹、大雾、雷击,给工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至少在一亿元以上。2005年,因暴雨、大风、冰雹、雷电等气象灾害给济南带来的损失高达1.3亿元。

一、难忘干旱之渴

济南春季气候干燥、雨水少,春季降水仅占全年降水量的的12%。“济南素有十年九旱一说,要是冬春连旱,旱灾就比较严重了。”徐登福说。

自1998年秋季到2003年春季,济南持续五年干旱,南部山区两大水源卧虎山水库、锦绣川水库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补充,全市农业灾情严重。

二、汛期暴雨连连

济南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5%。受市区南部依山、北临黄河地势的影响,夏季多发局域性强对流天气,呈现时间短、过程量大的特点。

2005年9月18日晚上(中秋夜)到19日9时,市区降水量达170.2毫米。由于雨势急,市区低洼地段、桥涵等多处积水,给交通造成较大影响,部分低洼处的民房、仓库被淹。

三、雹灾不容忽视

每年夏季是冰雹天气的多发季节。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夏季能见到一场冰雹十分激动;对农民来说,冰雹天气是一场毁灭性的打击。

济南市人工影响办公室有关人员告诉记者,商河、济阳、章丘三地农田饱受雹灾困扰。为此,他们每年都会采取人工消雹作业,减轻雹灾的损失。

四、秋冬大雾频频

济南的雾主要出现在冬季,即每年11月至次年1月。2005年,济南出现十余次大雾天气。尤其是11月29日至22日的秋雾,造成高速公路和机场关闭,空气质量也明显下降。

五、雷击灾害严重

说到雷击,人们或许还有种老观念:作孽遭雷劈。其实不然。在现代社会里,人们接触电子产品越来越多,使雷雨天里诱发雷击事故。

据济南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工程师何致青介绍,市区及周边地区存在五大“落雷区”:南部山区从玉函山延伸到土屋路、英雄山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一带,东南方向从千佛山南侧到燕子山、砚池山、茂岭山一脉,西南方向腊山一带,北部北园低地地区和经一路铁路沿线,中部从趵突泉到普利门街区一带。以上地区多有雷击事故的记载。

执科技利刃抵御自然灾害

目前人类尚不能制服自然灾害这匹野马,但利用当前的科技手段可尽量预测灾害的发生,让社会公众做好抵御的准备,最大程度降低损失。

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是人类预防气象灾害的手段之一。

做到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准确无误,前提是建立完备的气象观测系统。目前山东建有多普勒雷达、高空探测站点、地面气象观测站点,加以卫星气象云图,组成了一个立体气象观测体系。

当一次灾害性天气过程生成并威胁我们生活时,气象部门会根据立体观测体系判断这个天气过程的大致趋势、转折性过程、最终消亡过程,相应的天气预警信号。

目前济南根据《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试行办法》,将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分为台风、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沙尘暴、冰雹、雪灾、道路积冰十一类。自2005年6月11日济南高温红色预警信号以来,至年底,通过电台、手机短信等向社会31次相关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及其防御措施,总有效率在64%以上。

人工影响天气是人类减轻气象灾害的手段之一。

从现有条件来看,人工影响天气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人工增雨(雪)和人工消雹,二者都是减轻或避免潜在的气象灾害。此外,由于大雾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工消雾也日益提上日程。

记者从济南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了解到,南部山区是济南人工影响天气的重要作业场地,对抗旱保泉意义极大。目前,济南已计划建立包括章丘、长清、平阴在内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覆盖面积将达3300多平方公里。

健全应急机制,减轻灾害损失

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除运用科技手段外,建立健全社会应急机制必不可少。

2005年8月5日至8日,“麦莎”影响山东期间,省气象部门在准确预测“麦莎”走向及影响的同时,由省政府牵头布置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启动应急预案,大大减少了民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自然灾害范文篇5

第一条为了建立健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我辖区党、政、军、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依据《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城政发号),结合我街道实际,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本预案适用于我街道辖区内发生的洪涝、暴雨、干旱、冰雹、雪灾、沙尘暴、地震、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

第三条本预案实施原则是: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第四条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启动本预案。

(一)因灾死亡3人以上;

(二)因灾紧急转移安置人口3000人以上;

(三)因灾倒塌房屋(地震灾害倒塌和严重损坏)300间以上;

(四)因干旱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口达到1.3万人以上。

第二章组织指挥机构及职责

第五条街道成立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开展街道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紧急救援、灾民生活安排及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指导我街道辖区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第六条街道救指挥部办公室设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中心主任王小燕兼任,办公室成员为指挥部成员单位的联络员.其主要职责是:

(一)汇集、上报灾情和救灾进展情况,提出具体的救灾方案、措施和建议。

(二)贯彻街道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示和部署,协调有关部门、辖区单位对受灾区域进行紧急救援,组成现场指挥部直接指挥受灾区域应急工作。

(三)起草工作简报,负责各类文书资料的准备和整理归档。

(四)承担本街道救灾指挥部日常事务和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应急准备

第七条做好资金准备。安排使用好上级下拨的自然灾害救济补助金,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列支救灾款,并在发生重大灾情时及时调整,保证救灾工作正常进行。要对救灾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保证快速拨付和及时兑现。

第八条做好物资准备。根据救灾工作实际和本预案救灾职责,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库,储备必要的救灾专用物资,保证灾情发生时抢险救灾的需要;建立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办法和救灾应急采购、紧急调拨、运输制度。并上报街道城管办,以备灾害紧急期间紧急调拨。

第九条救灾装备准备。配备救灾必须车辆、保障灾害信息的畅通,配备办公设备和装备。

第十条人力资源准备。各社区配备一名灾情信息员,确保灾情发生后及时报告灾情。

第十一条应急避险场所准备。根据设立的应急避难场所,设立转移路线,设置明确标识,保障灾害发生时人员能够疏散、临时安置受灾群众。每年对避难场所进行确认,并向辖区居民群众公布。

第十二条宣传、培训和演习。要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每年根据区民政局安排,组织信息员业务培训一次。根据灾害发生特点,每年至少组织2次救灾演练,检验和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第三章灾害预警和报告

第十三条灾情报告。灾情报告主要包括:灾害种类,发生时间、地点、范围、程度、损失及发展趋势,采取的应急措施,生产、生活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一)灾情初报。灾害发生后各社区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半小时内向街道救灾指挥部办公室报告。

(二)灾情续报。在灾情稳定之前,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特大灾情根据需要随时报告。

(三)灾情核报。各社区在灾情稳定后,应在一个工作日内核定灾情,向街道相关办公室报告。

第四章灾害响应

第十三条灾害发生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做好灾民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安排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根据突发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设立四个响应等级。

(一)造成300人以上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可初判为特别重大灾害,由街道指挥长决定启动一级响应,实行24小时通信网络在线,专人值守,并上报区减灾委,由减灾委统一领导组织实施救灾工作。

(二)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可初判为重大灾害,由街道指挥长决定启动二级响应,实行24小时通信网络在线,专人值守,并及时上报区减灾委,积极开展救灾举措。

(三)造成2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可初判为较大灾害,由街道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分析灾情,组织落实救灾措施,并上报区减灾委,实行24小时值班和零报告制度,重大情况随时报告。

(四)造成2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可初判为一般灾害,由街道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分析灾情,组织落实救灾措施,并上报区减灾委,实行24小时值班和零报告制度。

第十四条响应终止。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街道减灾领导小组提出建议,由区减灾委决定终止响应。

第五章后期处置

第十五条当自然灾害事件的紧急处置工作完成,引发的次生灾害的后果基本消除,经过灾情趋势判断,近期无发生较大灾害的可能,灾区基本恢复正常社会次序时,由区减灾委宣布应急结束。

第十六条因救灾需要临时征用的房屋、运输工具、通讯设备等应当及时归还;造成损坏或者无法归还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适当补偿或者作其他处理;

第十七条街道服务中心负责接受并安排社会各界的捐赠;

第十八条街道减灾领导小组配合区减灾委开展灾害调查等,总结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工作并提出改进建议。

自然灾害范文篇6

1.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凡在我县发生的水旱灾害,龙卷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

1.4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3)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充分发挥公益性社会团体的职能作用。

(5)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

2、启动条件

2.1全县范围内发生水旱灾害,龙卷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农作物绝收面积5万亩以上;

因灾死亡3人以上;

因灾紧急转移安置群众500人以上;

因灾倒塌房屋500间以上;

一次性灾害过程直接损失0.2—0.5亿元。

2.2发生5级以上地震,造成人员死亡或紧急转移安置群众500人以上或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500间以上。

2.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死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2.4县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3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3.1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

县成立减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县减灾委),负责研究制定县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指导地方开展减灾工作,推进减灾交流与合作,组织、协调全县抗灾救灾工作。

县减灾委主任:主管副县长。

县减灾委副主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民政局局长、县发改局局长、县水务局局长、县商务局局长、县科技局局长、县气象局局长、县民政局主管副局长。

县减灾委成员:县教育局、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建设局、县交通局、县农业局、县卫生局、县科技局、县广播电视局、县武装部、县物价局、县供销总公司、县环保局、县安监局、县统计局、县林业局、县网通公司、县粮食局、县科协等部门负责人。

县减灾委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县民政局主管副局长(兼)。

3.2县减灾委办公室(县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设在县民政局)职责

(1)承担减灾和全县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工作;

(2)协调有关部门听取受灾各乡、镇、各部门的灾情和抗灾救灾工作汇报;

(3)收集、汇总、评估、报告灾害信息、灾区需求和抗灾救灾工作情况;

(4)及时对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相关地区和人口数量作出灾情预警,向县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乡镇通报,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对灾区的支持措施;

(5)召开会商会议,分析、评估灾区形势,提出对策;

(6)、协调有关部门组成赴灾区联合工作组,协助、指导地方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3.3县减灾委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任务

县民政局、协调抗灾救灾工作;核查灾情,及时上报,统一灾情;积极争取上级救灾资金;管理、分配上级救灾款物并监督使用;组织、指导救灾捐赠;承担县减灾委办公室(县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工作。

县发改局负责安排重大抗灾救灾项目,综合协调铁路、交通、等单位做好抗灾救灾物资运输工作。

县水务局负责掌握、汛情、旱情,组织、协调、指导全县防汛、抗旱、抢险工作,对主要河流、泄洪区实施调度,负责灾后水利设施的修复。

县科技局负责安排重大抗灾、救灾科研项目,组织地震现场地震监视、监测和震情分析会商。

县商务局负责组织跨设区市的应急生活必需品供应,动用县储备商品稳定市场。

县教育局负责组织灾区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协调、帮助做好校舍的恢复重建。

县公安局负责维护救灾秩序和灾区的社会治安,协助组织灾区群众的紧急转移工作。

县财政局负责抗灾救灾资金安排、拨付和监督检查;协调落实以工代赈资金。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协助抢险救灾,协调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

县建设局协助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以及帮助、指导灾后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抗震鉴定、修复、重建等工作。

县交通局负责抗灾救灾人员、物资的公路运输和组织提供转移灾民所需的交通工具,抢修被毁公路。

县农业局负责组织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鼠害、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帮助、指导灾后农业生产恢复。

县卫生局负责抢救伤病员;开展疫情和环境卫生监测,对灾区可能出现的重大传染病疫情进行预警;实施卫生防疫和应急处理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发生、扩散和蔓延,保证饮水和食品卫生安全。组织心理卫生专家赴灾区开展心理救助。

县广电局负责灾区广播、电视系统设施的恢复工作。

县武装部根据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各乡、镇政府的请求,组织协调军队、武警、民兵、预备役部队参加抢险救灾。必要时,协助各地进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协助当地政府转移危险地区的群众。

县物价局负责灾区市场物价管理,必要时实施价格干预措施或紧急措施,开展价格监督检查,打击价格违法行为,保持灾区市场物价稳定。

县供销总公司负责救灾物资的储备和管理,按照调拨命令组织调拨和供应工作。

县环保局负责灾区的环境监测。

县安监局负责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和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协调、指挥工作。

县统计局协助汇总、分析灾情统计数据。

县林业局负责沙尘暴、重大林业有害生物以及森林火灾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县气象局负责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预警和预报,做好救灾气象保障服务。

县网通公司负责抢险的通信保障工作和灾后通信设施抢修工作。

县粮食局负责救灾粮的粮源安排、调拨和供应的组织、协调工作。

县科协协调有关学会的抗灾救灾研究工作。

救灾工作按照以上分级负责制,充分整合各部门现有的救灾储备物资和规划,各乡、镇政府每年要根据救灾工作的实际需要安排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资金预算,专项用于帮助解决严重受灾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有关部门应配备救灾管理工作必需的设备和装备。

4社会动员准备

建立和完善社会捐助的动员机制、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突发自然灾害社会捐助工作。

5、灾情信息报告时间

(1)灾情初报。县民政部门对于本行政区域或突发的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及时向市民政部门报告初步情况,最迟不得晚于灾害发生后2小时。对造成死亡(含失踪)3人以上或其他严重损失的重大灾害,在上报市民政局的同时,可直接上报省民政厅。

(2)灾情续报。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前,县级民政部门及受灾的乡镇、村均须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县民政部门每天9时前将截至前一天24时的灾情报市民政局,特大灾情根据需要随时报告。

(3)灾情核报。县民政部门在灾情稳定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核定灾情,报市民政部门。

6、灾情核定

(1)部门会商核定。县民政部门协调农业、水利、国土资源、地震、气象、统计等部门进行综合分析、会商,核定灾情。

(2)民政、科技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估小组,通过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专项调查等形式对灾情进行专家评估,核实灾情。

(3)建立因灾死亡人口、倒塌房屋和需政府救济人口台账。县级民政部门在灾情核定后,要建立因灾死亡人口、倒塌房屋和需政府救济人口的花名册,为恢复重建和开展生活救助提供可靠依据。

7、应急响应

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灾害发生后,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根据灾情,按照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原则,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做好灾民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安排,做好抗灾救灾和灾害监测、灾情调查、评估和报告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

根据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县设定三个响应等级。由县政府或县减灾委按照等级予以启动响应的级别预案。减灾委各成员单位根据响应等级的需要,切实履行好本部门的职责。

7.1Ⅰ级响应

7.1.1灾害损失情况

(1)全县范围内发生水旱灾害,龙卷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死亡10人以上;

b、紧急转移安置2万人以上;

c、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万间以上。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县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7.2Ⅱ级响应

7.2.1灾害损失情况

(1)全省范围内发生水旱灾害,龙卷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死亡5人以上;

b、紧急转移安置1万人以上;

c、倒塌房屋5000间以上。

(2)发生5级以上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a、死亡5人以上;

b、紧急转移安置1万人以上;

c、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5000间以上。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县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7.3Ⅲ级响应

7.3.1灾害损失情况

(1)全县范围内发生水旱灾害,龙卷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死亡3人以上;

b、紧急转移安置500人以上;

c、倒塌房屋500间以上。

(2)发生5级以上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a、死亡3人以上;

b、紧急转移安置500人以上;

c、倒塌房屋和严重损坏房屋500间以上。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县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8响应措施

由县减灾委组织协调灾害救助工作。

(1)县减灾委办公室(县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立即开展以下工作: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组织召开会商会,分析灾区形势,研究落实对灾区的抗灾救灾支持措施;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听取有关受灾乡镇和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协调有关部门向灾区派出联合工作组。

(2)县民政部门取消休假,实行24小时值班。

(3)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派出由县政府领导同志带队的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9灾后救助

9.1灾后救助

(1)县级民政部门每年1月、9月下旬开始调查冬令(春荒)灾民生活困难情况,建立需政府救济人口台账。将需政府救济人口等灾民生活困难情况报市民政局。请求上级救灾的补助。

(2)灾民救助全面实行〈〈灾民救助卡〉〉管理制度。对确认需政府救济的灾民,由县级民政部门统一发放〈〈灾民救助卡〉〉,灾民凭卡领取救济粮和救济金。

(3)向社会通报各地救灾款下拨进度,确保冬令救济资金按要求及时发放到户。

(4)通过开展社会捐助、对口支援、紧急采购等方式解决灾民的过冬衣被问题。

10恢复重建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坚持“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救灾工作方针,灾民倒房重建应由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采取自建、援建和帮建相结合的方式,以受灾户自建为主。建房资金应通过政府救济、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以工代赈、自行借贷、政策优惠等多种途径解决。房屋规划和设计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充分考虑灾害因素。

(1)制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根据全县灾情和各地实际,制定恢复重建方针、目标、政策、重建进度、资金支持、优惠政策和检查落实等工作方案。

(2)结合灾情评估情况,把上级下拨自然灾害灾后补助费,专项用于各地灾民倒房恢复重建。

(3)定期向社会通报各地救灾资金下拨进度和恢复重建进度。

(4)向灾区派出督查组检查、督导恢复重建工作。

(5)商有关部门制定优惠政策,简化手续,减免税费,平抑物价。

(6)卫生部门做好灾后疾病预防和疫情监测工作。组织医疗卫生人员深入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指导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实施饮水和食品卫生监督,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

(7)发改委、教育、财政、建设、交通、水利、农业、卫生、广播电视、电力、通信、金融等部门和单位做好救灾资金(物资)安排,并组织做好灾区学校、卫生院等公益设施及水利、电力、交通、通信、供排水、广播电视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

11奖励与责任

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由县政府表彰;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追认烈士。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依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自然灾害范文篇7

一、社区基本情况

Xx社区位于Xx街道办事入东2公里,辖区有企事业单位8个,4个家属院落,2个物业小区及1个城中村,另有学校1所,辖区共有常驻居民2187户,4000余人。

二、工作机构和职责

1、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我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指挥、组织、协调、监管。

组长:Xx(社区主任)

副组长:Xx(社区党支部书记)

成员:Xx(副主任)Xx(委员)Xx(委员)Xx(委员)Xx

下设办公室,负责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主任由Xx兼任。

2、职责分工:

(1)组长:分管组织、指挥、协调本辖区自然灾害群测群防和突发性自然灾害各项应急处置工作;负责自然灾害灾情报告,在强降雨期间执行“零报告制度”,并负责向社区居民公布本预案。

(2)副组长负责组织抢险小分队及其人员分工;组织自然灾害临灾抢险、排险。

(3)成员负责本辖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负责地质灾害监测资料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资料的整理、汇总和上报工作。

(4)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辖区居民小组范围自然灾害点监测和自然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负责临灾时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负责及时向应急工作组组长报告自然灾害灾情。

(5)应急工作组其他成员:负责物质保障、灾民安置、救护和汛期值班等项工作。

2、社区巡查小组:社区两委会、社区居民小组、社区志愿者组成社区巡查小组。

二、防灾抢险

1、自然灾害点监测、易发地段巡查防灾避险。

2、预警及抢险救灾措施。

当遇强降雨和上级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立即加强自然灾害点监测、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发现险情征兆,立即组织受影响群众撤离,并及时上报。疏散安置地点必须在汛期前实际调查选点,确保安全。划定临时危险区,在危险区边界设置境界,同时明确具体监测人。在强降雨过后,根据自然灾害点具体情况,采取修建地表排水沟、埋实裂缝等简易治理措施。

3、监测、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监测、巡查一次。汛期8月1日—10月15日每15天巡查一次,若发现监测自然灾害点有异常变化和暴雨天气前后,应增加观测次数,每日观测次数不少于3次,灾害体处快速异变状态的,应每1-2小时监测一次;易发地质灾害地段巡查不少于2次,并通知受影响社区居民加强观察、巡查,发现险情立即报告。监测、巡查必须做好数据记录、归档。公务员之家:

4、灾后处理

灾情发生后,社区应急工作组将与上级部门一道做好灾区群众的思想工作,安定群众情绪,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及时组织灾区群众开展自救。

三、保障措施

1、组织到位。做到机构落实、组织落实、人员落实,不断把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应急领导小组、应急工作组成员、抢险小分队成员、社区巡查小组成员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调查补充,修改本预案,并向社区居民公布。

2、宣传到位。向社区居民宣传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公布本预案,充分认识防御自然灾害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提高社区民有自我防范意识。

自然灾害范文篇8

1.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国务院有关部门“三定”规定及国家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凡在我国发生的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

1.4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3)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

2启动条件

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启动本预案。

2.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因灾死亡30人以上;

因灾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0万人以上;

因灾倒塌房屋1万间以上。

2.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造成20人以上人员死亡或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0万人以上或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1万间以上。

2.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2.4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2.5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3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国家减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减灾委”)为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研究制定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指导地方开展减灾工作,推进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协调全国抗灾救灾工作。

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设在民政部。减灾委各成员单位按各自的职责分工承担相应任务。

4应急准备

4.1资金准备

民政部组织协调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根据国家发展计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安排中央救灾资金预算,并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以地方为主的原则,督促地方政府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力度。

4.1.1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原则,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都应安排救灾资金预算。

4.1.2中央财政每年根据上年度实际支出安排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帮助解决严重受灾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

4.1.3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根据财力增长、物价变动、居民生活水平实际状况等因素逐步提高救灾资金补助标准,建立救灾资金自然增长机制。

4.1.4救灾预算资金不足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安排的预备费要重点用于灾民生活救助。

4.2物资准备

整合各部门现有救灾储备物资和储备库规划,分级、分类管理储备救灾物资和储备库。

4.2.1按照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在完善天津、沈阳、哈尔滨、合肥、武汉、长沙、郑州、南宁、成都、西安等10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科学选址,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灾害多发地、县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库、点。各级储备库应储备必需的救灾物资。

4.2.2每年年初购置救灾帐篷、衣被、净水设备(药品)等救灾物资。

4.2.3建立救助物资生产厂家名录,必要时签订救灾物资紧急购销协议。

4.2.4灾情发生时,可调用邻省救灾储备物资。

4.2.5建立健全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和运输制度。

4.2.6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应急采购和调拨制度。

4.3通信和信息准备

通信运营部门应依法保障灾害信息的畅通。自然灾害救助信息网络应以公用通信网为基础,合理组建灾害信息专用通信网络,确保信息畅通。

4.3.1加强中央级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指导地方建设并管理覆盖省、地、县三级的救灾通信网络,确保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时准确掌握重大自然灾害信息。

4.3.2以国家减灾中心为依托,建立部门间灾害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信息交流服务,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4.3.3充分发挥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等对地监测系统的作用,建立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以及灾害应急辅助决策系统。

4.4救灾装备准备

4.4.1中央各有关部门应配备救灾管理工作必需的设备和装备。

4.4.2民政部、省级民政部门及灾害频发市、县民政局应配备救灾必需的设备和装备。

4.5人力资源准备

4.5.1完善民政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4.5.2建立健全专家队伍。组织民政、卫生、水利、气象、地震、海洋、国土资源等各方面专家,重点开展灾情会商、赴灾区的现场评估及灾害管理的业务咨询工作。

4.5.3建立健全与军队、公安、武警、消防、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

4.5.4培育、发展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4.6社会动员准备

4.6.1建立和完善社会捐助的动员机制、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突发自然灾害社会捐助工作。

4.6.2完善救灾捐赠工作应急方案,规范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款物接收和分配以及社会公示、表彰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4.6.3在已有2.1万个社会捐助接收站、点的基础上,继续在大中城市和有条件的小城市建立社会捐助接收站、点,健全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网络。

4.6.4完善社会捐助表彰制度,为开展社会捐助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6.5健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8省(市)和深圳、青岛、大连、宁波4市对内蒙古、江西、广西、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10省(区)的对口支援机制。

4.7宣传、培训和演习

4.7.1开展社区减灾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灾害知识,宣传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人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4.7.2每年至少组织2次省级灾害管理人员的培训。每两年至少组织1次地级灾害管理人员的集中培训。省或地市级民政部门每年至少组织1次县级及乡镇民政助理员的业务培训。不定期开展对政府分管领导、各类专业紧急救援队伍、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的培训。

4.7.3每年在灾害多发地区,根据灾害发生特点,组织1-2次演习,检验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5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

5.1灾害预警预报

5.1.1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预警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对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相关地区和人口数量做出灾情预警。

5.1.2根据灾情预警,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人员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国家和有关省(区、市)应做好应急准备或采取应急措施。

5.2灾害信息共享

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及时汇总各类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向成员单位和有关地方通报信息。

5.3灾情信息管理

5.3.1灾情信息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农作物受灾情况、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灾区的需求。

5.3.2灾情信息报告时间

(1)灾情初报。县级民政部门对于本行政区域内突发的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及时向地(市)级民政部门报告初步情况,最迟不得晚于灾害发生后2小时。对造成死亡(含失踪)10人以上或其他严重损失的重大灾害,应同时上报省级民政部门和民政部。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告后,在2小时内完成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向省级民政部门报告。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地(市)级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完成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向民政部报告。民政部接到重、特大灾情报告后,在2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

(2)灾情续报。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省、地(市)、县三级民政部门均须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县级民政部门每天9时之前将截止到前一天24时的灾情向地(市)级民政部门上报,地(市)级民政部门每天10时之前向省级民政部门上报,省级民政部门每天12时之前向民政部报告情况。特大灾情根据需要随时报告。

(3)灾情核报。县级民政部门在灾情稳定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核定灾情,向地(市)级民政部门报告。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告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全地(市)汇总数据(含分县灾情数据)向省级民政部门报告。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地(市)级的报告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全省汇总数据(含分市、分县数据)向民政部报告。

5.3.3灾情核定

(1)部门会商核定。各级民政部门协调农业、水利、国土资源、地震、气象、统计等部门进行综合分析、会商,核定灾情。

(2)民政、地震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估小组,通过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专项调查等形式对灾情进行专家评估,核实灾情。

6应急响应

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灾害救助工作以地方政府为主。灾害发生后,乡级、县级、地级、省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根据灾情,按照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原则,启动相关层级和相关部门应急预案,做好灾民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安排工作,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做好灾害监测、灾情调查、评估和报告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根据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国家设定四个响应等级。

6.1Ⅰ级响应

6.1.1灾害损失情况

(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海啸,森林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等特别重大自然灾害。

(2)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3)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启动标准可酌情降低。

(4)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6.1.2启动程序

减灾委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国务院提出启动一级响应的建议,由国务院决定进入Ⅰ级响应。

6.1.3应急响应

由减灾委主任统一领导、组织抗灾救灾工作。

民政部接到灾害发生信息后,2小时内向国务院和减灾委主任报告,之后及时续报有关情况。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商财政部下拨中央救灾应急资金,协调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紧急调运救灾物资;组织开展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统一接收、管理、分配国际救灾捐赠款物;协调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灾救灾的指示。

6.1.4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减灾委主任决定终止一级响应。

6.2Ⅱ级响应

6.2.1灾害损失情况

(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海啸,森林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

(2)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3)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启动标准可酌情降低。

(4)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6.2.2启动程序

减灾委秘书长(民政部副部长)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长)提出启动Ⅱ级响应的建议,由减灾委副主任决定进入Ⅱ级响应。

6.2.3响应措施

由减灾委副主任组织协调灾害救助工作。

民政部成立救灾应急指挥部,实行联合办公,组成紧急救援(综合)组、灾害信息组、救灾捐赠组、宣传报道组和后勤保障组等抗灾救灾工作小组,统一组织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派出抗灾救灾联合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紧急调拨救灾款物。

及时掌握灾情和编报救灾工作动态信息,并在民政部网站。

向社会接受救灾捐赠的公告,组织开展跨省(区、市)或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

经国务院批准,向国际社会发出救灾援助呼吁。

公布接受捐赠单位和账号,设立救灾捐赠热线电话,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救灾捐赠;每日向社会公布灾情和灾区需求情况;及时下拨捐赠款物,对全国救灾捐赠款物进行调剂;定期对救灾捐赠的接收和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告。

6.2.4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减灾委副主任决定终止Ⅱ级响应。

6.3Ⅲ级响应

6.3.1灾害损失情况

(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海啸,森林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等较大自然灾害。

(2)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3)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老、少、边、穷”地区等特殊情况,启动标准可酌情降低。

(4)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6.3.2启动程序

减灾委办公室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减灾委秘书长(民政部副部长)提出启动Ⅲ级响应的建议,由减灾委秘书长决定进入Ⅲ级响应。

6.3.3响应措施

由减灾委员会秘书长组织协调灾害救助工作。

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组织召开会商会,分析灾区形势,研究落实对灾区的抗灾救灾支持措施;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听取有关省(区、市)的情况汇报;协调有关部门向灾区派出联合工作组。

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派出由民政部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灾害损失较大时,灾情发生后48小时内,协调有关部门组成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工作组赴灾区,及时调拨救灾款物。

掌握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并在民政部网站。

6.3.4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减灾委秘书长决定终止Ⅲ级响应,报告减灾委副主任。

6.4Ⅳ级响应

6.4.1灾害损失情况

(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海啸,森林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等一般自然灾害。

(2)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3)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老、少、边、穷”地区等特殊情况,启动标准可酌情降低。

(4)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6.4.2启动程序

减灾委办公室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决定进入Ⅳ级响应。

6.4.3响应措施

由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主任组织协调灾害救助工作。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商有关部门落实对灾区的抗灾救灾支持;视情况向灾区派出工作组。

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派出民政部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调拨救灾款物。

掌握灾情动态信息,并在民政部网站。

6.4.4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主任决定终止Ⅳ级响应,报告减灾委秘书长。

6.5信息

6.5.1信息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原则。要在第一时间向社会简要信息,并根据灾情发展情况做好后续信息工作。

6.5.2信息的内容主要包括:受灾的基本情况、抗灾救灾的动态及成效、下一步安排、需要说明的问题。

7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7.1灾后救助

7.1.1县级民政部门每年调查冬令(春荒)灾民生活困难情况,建立需政府救济人口台账。

7.1.2民政部会同省级民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赴灾区开展灾民生活困难状况评估,核实情况。

7.1.3制定冬令(春荒)救济工作方案。

7.1.4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要求拨款的请示,结合灾情评估情况,会同财政部下拨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专项用于帮助解决冬春灾民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困难。

7.1.5灾民救助全面实行《灾民救助卡》管理制度。对确认需政府救济的灾民,由县级民政部门统一发放《灾民救助卡》,灾民凭卡领取救济粮和救济金。

7.1.6向社会通报各地救灾款下拨进度,确保冬令救济资金在春节前发放到户。

7.1.7对有偿还能力但暂时无钱购粮的缺粮群众,实施开仓借粮。

7.1.8通过开展社会捐助、对口支援、紧急采购等方式解决灾民的过冬衣被问题。

7.1.9发展改革、财政、农业等部门落实好以工代赈政策、灾歉减免,粮食部门确保粮食供应。

7.2恢复重建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坚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救灾工作方针,灾民倒房重建应由县(市、区)负责组织实施,采取自建、援建和帮建相结合的方式,以受灾户自建为主。建房资金应通过政府救济、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以工代赈、自行借贷、政策优惠等多种途径解决。房屋规划和设计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充分考虑灾害因素。

7.2.1组织核查灾情。灾情稳定后,县级民政部门立即组织灾情核定,建立因灾倒塌房屋台账。省级民政部门在灾情稳定后10日内将全省因灾倒塌房屋等灾害损失情况报民政部。

7.2.2开展灾情评估。重大灾害发生后,民政部会同省级民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赴灾区开展灾情评估,全面核查灾情。

7.2.3制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根据全国灾情和各地实际,制定恢复重建方针、目标、政策、重建进度、资金支持、优惠政策和检查落实等工作方案。

7.2.4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要求拨款的请示,结合灾情评估情况,民政部会同财政部下拨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专项用于各地灾民倒房恢复重建。

7.2.5定期向社会通报各地救灾资金下拨进度和恢复重建进度。

7.2.6向灾区派出督查组,检查、督导恢复重建工作。

7.2.7商有关部门制定优惠政策,简化手续,减免税费,平抑物价。

7.2.8卫生部门做好灾后疾病预防和疫情监测工作。组织医疗卫生人员深入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指导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实施饮水和食品卫生监督,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

7.2.9发展改革、教育、财政、建设、交通、水利、农业、卫生、广播电视等部门,以及电力、通信等企业,金融机构做好救灾资金(物资)安排,并组织做好灾区学校、卫生院等公益设施及水利、电力、交通、通信、供排水、广播电视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

8附则

8.1名词术语解释

自然灾害: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洪涝、干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

灾情:指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

灾情预警:指根据气象、水文、海洋、地震、国土等部门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人口、自然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对灾害可能影响的地区和人口数量等损失情况作出分析、评估和预警。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为满足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的需要,2003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立项。根据国家计划,小卫星星座系统拟采用分步实施战略:“十五”期间,采用“2+1”方案,即发射两颗光学小卫星和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初步实现对灾害和环境进行监测的能力;“十一五”期间,实施“4+4”方案,即发射四颗光学小卫星和四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组成的星座,实现对我国及周边国家、地区灾害和环境的动态监测。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8.2国际沟通与协作

按照国家外事纪律的有关规定,积极开展国际间的自然灾害救助交流,借鉴发达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经验,进一步做好我国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工作。

8.3奖励与责任

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由人事部和民政部联合表彰;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追认烈士;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8.4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负责管理。预案实施后,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应适时召集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评估,并视情况变化做出相应修改后报国务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根据本预案制定本省(区、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范文篇9

一、加强全县抗灾救灾工作的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全县抗灾救灾工作的领导,成立由县政府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天等县抗击冰冻灾害工作指挥部(以下简称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全县抗击冰冻灾害和实施全县救灾I级响应工作。

二、建立全县自然灾害救助Ⅰ级响应工作机制

为更加有序、高效地应对这次冰冻灾害,为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决策做好服务,专门设立了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由县委常委、副县长黄国夫兼任,副主任由县政府办主任许钟央、县民政局局长麻清修、县政府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沈阳担任。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下设值班、救灾救助、公路交通安全保障、市场商品供应保障、煤电供应保障、农牧业抗灾救灾、气象预报预警等7个小组。

值班组由县政府办值班室全体人员和县经贸局、民政局各1名熟悉业务的人员参加;工作由天等县政府办值班室统筹。

救灾救助组由县民政局、卫生局各1名主要负责人组成;工作由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统筹。

公路交通安全保障组由县交通局、公安局、公路局、交警大队各1名主要负责人组成;工作由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统筹。

市场商品供应保障组由县经贸局、粮食局、物价局各1名主要负责人组成;工作由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统筹。

煤电供应保障组由县经贸局、水利电业有限公司各1名主要负责人组成;工作由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统筹。

农牧业抗灾救灾组由县农业局、渔牧兽医局各1名主要负责人组成;工作由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统筹。

气象预报预警组由县气象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各1名主要负责人组成;工作由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统筹。

值班地点设在县政府办值班室,值班电话为**71—3521197,传真:**71—3532345。

救灾救助组办公地点设在县民政局,办公电话:**71—3521159;公路交通安全保障组办公地点设在县交通局,办公电话:**71—3521179;市场商品供应保障组和煤电供应保障组办公地点设在县经贸局,办公电话:**71—3521193;农牧业抗灾救灾组办公地点设在县农业局,办公电话:**71—3521152;气象预报预警组办公地点设在县气象局,办公电话:**71—3531933。

三、全县救灾Ⅰ级响应工作的总体安排

根据《天等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天等县应对强降温天气应急预案》I级响应的规定,结合我县当前抗灾救灾工作需要,决定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措施。

(一)召开全县防冻救灾工作会议。

于2008年2月2日下午4:00,召开全县防冻救灾工作会议。听取气象部门关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低温冰冻天气趋势分析,全面了解全县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群众受灾情况,救灾和生活物资储备情况,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崇左市党委、崇左市人民政府关于当前抗灾救灾工作的批示精神,研究、部署我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I级响应工作及当前抗灾救灾的重大问题。

(二)开展救灾动员工作。

各受灾乡(镇)要立即相应启动本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重灾地区要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I级响应。县经贸局、公安局、民政局、建设局、交通局、农业局、卫生局、粮食局和广电网络公司、公路局等单位要全力以赴投入抗灾救灾工作,应急指挥部其他成员单位也要按照应急预案明确的职责,全力做好本系统抗灾救灾工作。

(三)组成工作组赴乡(镇)灾区指导工作。

根据灾情和工作需要,由县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带队,组成若干个工作组,赴乡(镇)灾区指导乡(镇)开展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

(四)做好救灾资金下拨和救灾物资发放工作。

县民政局、财政局要根据各乡(镇)灾情和救灾需要,按照“好、快、准”的原则,尽快提出全县本级救灾资金额度和分配方案,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灾区核拨救灾资金。县经贸局、民政局、红十字会等部门根据各地灾情,组织救灾物资发放到各灾区,并协调汽车总站、交通部门保障救灾物资的快速运输。

(五)加强信息收集和上报工作。

各乡(镇)、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灾情动态和恢复重建情况零报告制度,务必在每日下午4:30前,将当日24小时的灾情动态,水、电、路的畅通状况,和灾区群众吃、穿、住、就医等生活保障,工农业生产受灾和恢复,以及节前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等方面的情况,上报县政府办值班室,以便按时上报崇左市应急办。县民政局要全体动员,实行24小时值班,保持与上级民政部门的信息沟通,及时报告我县抗灾救灾工作情况及重大问题。

(六)申请上级救灾资金和物资。

县民政局、财政局根据灾情,立即向上级民政部门、财政部门申请上级救灾应急资金。县经贸局、民政局等部门根据救灾需要,报请上级对口部门下拨短缺救灾物资。

(七)组织开展救灾捐赠活动。

县民政局、红十字会要立即发出救灾捐赠倡议,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全县性救灾捐赠活动。

(八)开通救灾物资运输绿色通道。

县交通局按照《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规定,对救灾物资按绿色通道政策通行,不检查、不卸载、不收费。发运救灾物资的部门将救灾物资运输时间、路线、数量报县交通局,由县交通局负责落实。

自然灾害范文篇10

第一条为了有效地组织开展救灾工作,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行政区域内自然灾害的处置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自然灾害,是指干旱、暴雨洪涝、风雹、雷电、大雪、低温、地震、地质、生物灾害以及森林火灾和其他异常自然现象造成的危害。

自然灾害分为:特大自然灾害、重大自然灾害和一般自然灾害。

第四条救灾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政府救助与群众自救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工作职责

第五条县政府统一领导全县救灾工作,制定救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帮助受灾街镇乡完成特大自然灾害或重大自然灾害救灾任务。

第六条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的救灾工作,履行以下职责:核实灾情,制定救灾方案,并采取落实措施;动员和组织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工作,保护国家财产,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及时恢复灾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抢救伤病员,安抚遇难者家属,处理善后事宜;救济灾民和安顿无家可归者,确保灾民有衣、食、住,并防止流行疾病的发生;在本级财政中安排专项救灾资金,储备救灾物资;负责本辖区内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

第七条县政府救灾办公室职责:统筹协调全县救灾工作;会同县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救灾资金、物资安排建议;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县级救灾专项资金,并对救灾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向县政府提出自然灾害处置工作建议和意见;会同有关部门作好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工作,编制减灾规划;会同县民政局搞好自然灾害的灾情统计。

第八条县计划经济主管部门职责:负责组织县属国有企业、重点企业开展救灾工作;负责搞好工矿企业灾情核实、上报,帮助企业搞好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工作。

第九条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负责组织建设系统开展救灾工作;组织专家评估全县因灾造成重要建筑的损失,并提出恢复重建建议。

第十条县贸易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负责贸易系统灾情的核实、上报,帮助受灾企业搞好生产自救,及时恢复生产和营业。

第十一条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负责组织交通系统开展救灾工作;负责组织全县交通运输企业组成应急抢险和运输队伍,尽快恢复被破坏的公路等设施,优先保证抢险人员和物资的运输、灾民的疏散。

第十二条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负责组织教育系统开展救灾工作,统计核实灾情,上报灾情损失,及时帮助受灾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维护教学秩序。

第十三条县市政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负责市政设施维护管理;负责城市供水设施保护;参与城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十四条县水利农机行政主管部门(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职责:负责全县抗旱防洪预案、机电提灌发展规划的编制,制定重要水利设施度汛、抢险和分洪方案;负责江河清障工作,检查汛期抢险队伍、物资、器材等落实情况;及时向县政府报告并向有关街镇乡通报有关水情及水文信息;组织抗旱服务队和维护人员到灾区帮助抢修提灌机具,恢复农业生产所需农业机械,帮助灾区开展提水抗旱工作;统计、核实旱灾、洪灾、农机受灾并向县政府和市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报告。

第十五条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负责农作物病虫害的测报和防治工作,组织农技人员赴灾区帮助指导灾民生产自救,恢复农业生产;及时向县政府报告重大农作物病虫灾害情况和农业因灾损失情况。

第十六条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职责:负责制定全县森林防火预案,指导各街镇乡森林火灾扑救工作;掌握森林火灾动态、病虫灾害发生发展情况,并及时汇总灾情向县政府和市林业局报告;做好扑救重大森林火灾和防治森林病虫灾害的物资准备工作;协助县政府组织和指挥重大、特大森林火灾的扑救工作。

第十七条县气象行政主管部门职责:协助编制全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负责编制气象灾害区划;负责进行灾害性天气趋势分析和预报;气象灾害发生后,及时收集和核实气象灾害类别和等级,向县政府和市气象局报告;负责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负责防雷安全工作。

第十八条县国土房屋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负责全县范围内地质灾害的行政管理,编制全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年度防灾预案;负责全县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并对重、特大地质灾害进行应急调查和组织抢险应急治理;负责核实、统计全县地质灾害情况,组织专家评估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向县政府和市国土房管局报告,并对地质灾害恢复治理方案进行审定。

负责地震监测、预报,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协助县政府对实施地震应急预案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在2小时内将发震时间、震中位置、震级报告县政府及市地震局,震后2小时内派出地震现场工作队(组)赴灾区;承担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及时报告县政府及市地震局。

第十九条县财政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负责救灾资金的筹集调度,负责县级救灾专项资金的管理,确保救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监督救灾资金使用。

第二十条县民政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负责农村灾民生活安排,做好灾民的转移安置和住房恢复重建工作;负责救灾救济物资的储备、调集、分配、发放等管理工作;负责救灾捐赠款物的接收,会同县政府救灾办公室提出分配方案报县政府审批;负责自然灾害的灾情统计并向县政府、市民政局报告;负责民政救灾救济款物使用和管理。

第二十一条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负责组织卫生防疫和医疗急救队伍抢救伤员,帮助、指导灾区开展救灾防疫防病工作;负责开展生活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工作;负责受灾地区疫情和可能危及生命与健康的信息资料报告工作和卫生知识宣传工作;及时向灾区提供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

第二十二条县通信运营企业职责:组织应急抢救队伍,尽快恢复被破坏的通信设施;迅速启动应急通信系统,保证救灾通令畅通。

第二十三条县电力部门职责:组织应急抢救队伍,尽快恢复灾区被破坏的发、输、配、用电设施和电力调度通信系统等,保证灾区(特别是首脑机关、抢险救灾指挥部等重点部门)的电力供应。

第二十四条县公安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负责灾区治安防范,加强灾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负责维护重要目标和要害部位的安全;维护灾区交通秩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十五条县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负责组织调运粮油等生活必需物资的供应,保证灾区需要。

第二十六条县审计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负责对各级、各部门安排的救灾资金和接收的捐赠资金、物资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十七条县监察行政主管部门职责:在自然灾害处置工作中,监督检查国家法律法规的执行,对违纪违规行为及人员进行查处。

第二十八条充分发挥驻县部队、武警中队、民兵预备役部队以及红十字会等社会力量在自然灾害处置工作中的作用,减少灾害损失。

第三章灾情的报告与

第二十九条自然灾害发生后,当地人民政府(办事处)必须迅速组织有关部门调查核实灾情,及时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发生一般自然灾害,所在街镇乡应在24小时内报告县政府和相关部门。

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后,所在街镇乡应在1小时内向县政府报告受灾信息,6小时内上报灾情和救灾情况,同时抄送县政府救灾办和有关部门。

得知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信息后,县政府救灾办公室在1小时内向县政府主管领导报告受灾信息;县政府在1小时内向市政府报告受灾信息,10小时内向市政府报告灾情和救灾情况。

各部门上报市级主管部门的灾情数据一律以县民政局、县救灾办汇总并经县政府审定后的数据为准。

受灾信息、灾情及救灾情况的上报实行实名制。

第三十条灾情报告内容:灾种,发生时间、地点、范围,伤亡人数、损失情况、危害程度以及已采取的对策措施等。

第三十一条灾情的以县政府指定的专门部门的统计数据为准。重、特大自然灾害的灾情对外,经有关部门核实报县政府批准后,由县政府救灾办公室通过新闻媒体。

第四章救灾资金和物资的筹措与管理

第三十二条救灾资金筹措应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上级政府补助为辅,以及通过保险补偿、社会捐赠、信贷等多渠道筹措。

第三十三条县政府对遭受重、特大自然灾害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予以适当救灾补助。一般自然灾害由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负责筹集救灾资金,安排发放到受灾地区。

第三十四条各项救灾资金按照“支援重灾,统筹平衡”的原则进行安排,由县救灾办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方案,报县政府批准后,由县财政、救灾及相关部门联合行文执行。

第三十五条救灾资金和物资必须专款专用,专物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贪污。

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和县政府有关部门每年度对救灾资金、物资的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检查结果上报县政府。

第五章奖惩

第三十六条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门予以奖励:

(一)及时提供灾害前兆信息,灾害预报及时、准确,使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免遭重大损失的;

(二)参加抢险救灾,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财物,表现突出的;

(三)在执行抢险救灾任务时,组织严密,指挥得当,出色完成任务的;

(四)开展防灾减灾科学研究成果显著的;

(五)在减灾、防灾、救灾工作方面有其他特殊贡献的。

第三十七条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不按规定报告灾情或者虚报、瞒报、假报灾情,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故意虚假的灾害预报信息造成损失和影响社会稳定的;

(三)在抢险救灾中,领导、指挥严重失误或者不服从命令,使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

(四)负责救灾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的;

(五)对如实反映灾情揭发违纪行为者进行打击报复的;

(六)截留、挪用、贪污救灾款物的;

(七)在救灾工作中有其他违法乱纪行为的。

第六章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