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段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4:59:53

自然段

自然段范文篇1

建议自然段的复习做到以下几点:

一、根据教材中自然段的类型,掌握理解简单自然段的方法。自然段是文章的组成部分。对自然段的认识,在学一册《秋天》一课中就应让学生知道,一句话和几句话可以组成一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的第一行空两格,后边的几行都对齐,没有空格,从形式上让学生认识这就是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学生掌握了自然段的结构,就能分清一篇课文由几个自然段组成。在复习时,重点训练学生对自然段的理解。要结合教材中自然段的类型及理解各种类型自然段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理解自然段的规律。本册教材中的自然段总的看有简单的自然段和复杂的自然段。

简单的自然段,只有一种结构方式,段落较短,有的只有一、二句话,学生容易读懂,简单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通常是交待背景、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有时也提出问题,然后引出全文,还有的起强调语气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复习时,学生在整体上了解简单自然然段的作用后,就应该掌握理解简单自然段的方法。如第2课《师生情》的第一自然段:“王老师病了,住在医院里。”就一句话,学生可根据简单自然段的基本作用,较准确地归纳出这一自然段是交待整个事情发生的原因,是王老师病了,住进医院,才有后来学生去看望老师的事。

在学生掌握了根据简单自然段的作用理解归纳段意的方法后,教师可再选一些课文中类似的简单自然段练习。如21课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13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等。

二、根据教材中自然段的类型,掌握理解复杂自然段的方法复杂的自然段包含两个以上的基本结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每句话围绕一个意思写,二是每句话按一定顺序写,三是句子的意思连贯一致,四是句子的语调和形式协调一致。复习复杂的自然段时要再次阅读自然段,初步回忆内容,分清自然段中的句子,让学生运用已掌握认识句子标志的技能找准句子。即句子末尾是句号,叹号、问号、省略号各为一句,引号中的话和对话独立为一句。而后要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即训练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采取查字典,联系上下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书中的插图、实验演示、换词、找同义、反义词等方式理解句子中的词语。接着训练学生理解句子,理解句子要抓重点词,联系上下文。最后要训练学生通过抓重点词、重点句和主要内容归纳自然段的意思。从以上几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理解自然段的综合训练,就能达到使学生学会理解自然段的目的。

21课《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第三自然段篇幅很长,复习时,教师可首先让学生分清句子。这段话中有师卫生部长和白求恩的两次对话,引号中的内容虽多,但只有一句话,所以这段只有六句话。然后再对学生进行理解词语训练:着重抓住白求恩话中的词语,如“沉思”还可以怎样说?(想了一会,想了想)联系上下句说说“关心”指的什么事?(离开阵地)怎样理解“阵地”和“手术台就是阵地”?(阵地是两军打仗的地方。手术台是医生抢救伤员的地方,白求恩把抢救伤员看成打仗,把手术台看成是与敌人打仗的阵地。)“怎么能离开阵地”的意思是什么?把“怎么能”换个词使句子意思不变。(不能、也不能、决不能)“继续”是什么意思?(接着、依然)接着训练学生理解句子。①第一句话让学生抓住两个“不断”理解当时环境危险,情况紧急。②白求恩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我不能离开阵地)第二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我不离开阵地的原因是:a.手术台就是阵地;b.战士没离开阵地,我就不能离开;c.我是八路军战士,不是客人。③按这两句话的意思,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因为——————所以——————。(原因可填一方面,也可填三方面)最后训练学生归纳自然段的意思。归纳自然段的方法有:抓重点句、总起句、小结句、重点词语、句意归纳等。

在训练学生表述自然段意思时,要从内容的角度而不要从形式的角度归纳;要写出完整句子,而不要以词或词组来表达;要写成陈述句,不要写成疑问句。

第五册读段自测题1.读下面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弟弟很爱学习,也很有礼貌。每次来到黄伯伯的牢房门前,他总是先轻轻地敲几下门,得到了黄伯伯的许可才走进门去,敬个礼,说:“黄伯伯好!”黄伯伯上午教他语文和算术,下午教他俄语和图画。他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特务在旁边监视的时候,他就用俄语跟黄伯伯说话。特务不懂俄语,只好干着急。

①这段共有——句话,全段围绕哪句话写的?

②第几句话是写弟弟很有礼貌,并用——线在文中画出说明弟弟有礼貌的词语。

③“他每门功课都很好。”联系上句回答“每门功课”指的是哪几门功课?联系下句回答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弟弟学习很好?

④把“许可”“监视”换个词,使词在句中意思不变。

自然段范文篇2

建议自然段的复习做到以下几点:

一、根据教材中自然段的类型,掌握理解简单自然段的方法。自然段是文章的组成部分。对自然段的认识,在学一册《秋天》一课中就应让学生知道,一句话和几句话可以组成一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的第一行空两格,后边的几行都对齐,没有空格,从形式上让学生认识这就是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学生掌握了自然段的结构,就能分清一篇课文由几个自然段组成。在复习时,重点训练学生对自然段的理解。要结合教材中自然段的类型及理解各种类型自然段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理解自然段的规律。本册教材中的自然段总的看有简单的自然段和复杂的自然段。

简单的自然段,只有一种结构方式,段落较短,有的只有一、二句话,学生容易读懂,简单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通常是交待背景、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有时也提出问题,然后引出全文,还有的起强调语气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复习时,学生在整体上了解简单自然然段的作用后,就应该掌握理解简单自然段的方法。如第2课《师生情》的第一自然段:“王老师病了,住在医院里。”就一句话,学生可根据简单自然段的基本作用,较准确地归纳出这一自然段是交待整个事情发生的原因,是王老师病了,住进医院,才有后来学生去看望老师的事。

在学生掌握了根据简单自然段的作用理解归纳段意的方法后,教师可再选一些课文中类似的简单自然段练习。如21课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13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等。

二、根据教材中自然段的类型,掌握理解复杂自然段的方法复杂的自然段包含两个以上的基本结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每句话围绕一个意思写,二是每句话按一定顺序写,三是句子的意思连贯一致,四是句子的语调和形式协调一致。复习复杂的自然段时要再次阅读自然段,初步回忆内容,分清自然段中的句子,让学生运用已掌握认识句子标志的技能找准句子。即句子末尾是句号,叹号、问号、省略号各为一句,引号中的话和对话独立为一句。而后要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即训练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采取查字典,联系上下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书中的插图、实验演示、换词、找同义、反义词等方式理解句子中的词语。接着训练学生理解句子,理解句子要抓重点词,联系上下文。最后要训练学生通过抓重点词、重点句和主要内容归纳自然段的意思。从以上几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理解自然段的综合训练,就能达到使学生学会理解自然段的目的。

21课《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第三自然段篇幅很长,复习时,教师可首先让学生分清句子。这段话中有师卫生部长和白求恩的两次对话,引号中的内容虽多,但只有一句话,所以这段只有六句话。然后再对学生进行理解词语训练:着重抓住白求恩话中的词语,如“沉思”还可以怎样说?(想了一会,想了想)联系上下句说说“关心”指的什么事?(离开阵地)怎样理解“阵地”和“手术台就是阵地”?(阵地是两军打仗的地方。手术台是医生抢救伤员的地方,白求恩把抢救伤员看成打仗,把手术台看成是与敌人打仗的阵地。)“怎么能离开阵地”的意思是什么?把“怎么能”换个词使句子意思不变。(不能、也不能、决不能)“继续”是什么意思?(接着、依然)接着训练学生理解句子。①第一句话让学生抓住两个“不断”理解当时环境危险,情况紧急。②白求恩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我不能离开阵地)第二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我不离开阵地的原因是:a.手术台就是阵地;b.战士没离开阵地,我就不能离开;c.我是八路军战士,不是客人。③按这两句话的意思,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因为——————所以——————。(原因可填一方面,也可填三方面)最后训练学生归纳自然段的意思。归纳自然段的方法有:抓重点句、总起句、小结句、重点词语、句意归纳等。

在训练学生表述自然段意思时,要从内容的角度而不要从形式的角度归纳;要写出完整句子,而不要以词或词组来表达;要写成陈述句,不要写成疑问句。

第五册读段自测题1.读下面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弟弟很爱学习,也很有礼貌。每次来到黄伯伯的牢房门前,他总是先轻轻地敲几下门,得到了黄伯伯的许可才走进门去,敬个礼,说:“黄伯伯好!”黄伯伯上午教他语文和算术,下午教他俄语和图画。他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特务在旁边监视的时候,他就用俄语跟黄伯伯说话。特务不懂俄语,只好干着急。

①这段共有——句话,全段围绕哪句话写的?

②第几句话是写弟弟很有礼貌,并用——线在文中画出说明弟弟有礼貌的词语。

③“他每门功课都很好。”联系上句回答“每门功课”指的是哪几门功课?联系下句回答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弟弟学习很好?

④把“许可”“监视”换个词,使词在句中意思不变。

自然段范文篇3

怎样抓好理解自然段的训练呢?下面以人教版义务教育五年制小语第五册教材为例,谈谈经常采取的主要做法。

一、教学生分清一段中有几句话

每个自然段都是由一个一个句子组成的。要理解自然段的意思,首先必须分清一段中有几句话。

一段中有几句话,一般可以从标点符号上分清楚。凡是一句话的末尾用的是句号、问号或感叹号,就表示一句话已经写完了,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第1课《晨读》第2自然段共有7句话。

但是也有特殊的情况:

1.凡是引用的话、所想的内容或对话时说的话,不管里面有几个句号、几个问号或几个感叹号,在段中数句子时,都只算一句话。如第四册《看月食》的第5自然段:妹妹紧紧地挨着我,轻轻地问:“姐姐,月亮被天狗吃了吗?”爸爸微笑着说:“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转到了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挡住了太阳光。太阳光照不到月亮上,就叫月食。等到地球转过去,月亮又会亮起来的。”在这里这一段只算两句话。当然,如果专门具体分析其中说话的内容时,仍然根据其中所用的句号、问号、感叹号的数目计算句子的数目。

2.句末用的省略号,这句话的内容已经说完了,也应算一句话。如第四册《黄山奇石》最后一段: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这一段应算两句话。

二、指导学生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要理解自然段的意思,就要从理解一个一个的句子入手,先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常用的方法有:

1.分析句子结构。首先,可以注意词语的排列顺序。如《师生情》中的“她们还是深情地看着,等着,心里默默地祝愿着。”这里,“看着”、“等着”、“祝愿着”是有一定的顺序的,如果挪动了,意思就变了,就与当时的情况不相符了。其次,可以分解句子。如《晨读》中的“铅笔放在身边,两手捧着书,完全被课文吸引住了,连小鸡在她身边叽叽叫都没有觉察。”可以把这句话分解成两层意思:①“铅笔放在身边,两手捧着书,完全被课文吸引住了”;②“没有觉察”小鸡在身边叽叽叫。这样,就能很好地掌握全句的意思:读得多入神哪。再次,可以缩短句子。如《晨读》中的“这会儿,他用书托着下巴正在认真思索,是思索一道难题呢,还是思索今后应该怎样专心地学习?”可以先引导学生抓住“他正在思索”这个主干,全句的意思就好掌握了。

2.概括句子内容。就是要注意句子中各部分之间内容上的各种关系。有的句子写了几个连续动作,其中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概括这种句子的内容,就要抓住主要的,省略次要的。有的句子并列地叙述了几件事情,描写了几样东西。概括这样的句子,就要归类、合并。有的句子也写了几样东西、几件事情或几种情况、几种样子,但同时进行了概括,有“总”有“分”。概括这样的句子,可以抓住其中“总”的部分,省略其他“分”的部分。

还有的句子只具体地写了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或情况,没有直接写出要说明的问题。这就要多动脑筋,认真归纳了。如《小摄影师》中的“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三句话中,从按小男孩的“吩咐”、“很久很久”地让他“摆弄”以及对着他“微笑”这些描写中,可看出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尊重、诚心和耐心。

3.抓住关键词语。包括生词难词、能突出说明句子意思的词、含义深刻的词语等。如《师生情》中的“三位女同学带着全班同学的心意去看望老师”。只要弄懂了“心意”、“全班同学的心意”的意思,全句的意思就理解了。

4.联系上下文。有的句子,除了弄清其中词语的意思之外,还要联系上下文,才能更好地理解全句的意思。如《一定要争气》第五自然段有一句话:“教授兴奋地说:‘童第周真行!’”为了理解这句话,就要联系上下文。上文写到:那位教授“一直”在做把青蛙卵的外膜剥掉的手术。这种手术很难做,要有“熟练的技巧”,还要“耐心和细心”。教授没有成功,同学们都不敢尝试。下文写到:这件事“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联系上下文,就能真正理解童第周“真行”的含义。同时,教授“兴奋”是由于出乎他意料之外,也是出自他的内心。

5.搞清句子含义。有的句子包含较深的含义,就要搞清它的含义,才能懂得句子的意思,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大海的歌》中有这样两句话:①“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②“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要掌握这两句话的含义,一方面要弄清景与情的关系,搞清到底是谁在唱歌。句子表面上是写“浪花”、“大海”在唱歌,实际上是写作者内心在唱歌。另一方面要抓住关键词语,联系课文的中心,搞清唱的什么歌。句子中的“新”,实际是写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欣欣向荣和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欢乐”,则表达了作者欢乐、自豪的爱国之情。

另外,进行句式变换、看清标点符号等,也都是理解句子的方法。这里就不赘述了。

三、帮助学生掌握句子间的关系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自然段都是由好几个句子组成的。这些句子是怎样组成一个自然段的呢?句子与句子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同时,有的自然段中还有这样的情况,这几个句子组成一层意思,另外几个句子又组成另一层意思。在这样的自然段里,不仅要掌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还要掌握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自然段中,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基本的包括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解说、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总分等类。下面略举数例:

[例1]《赵州桥》第3段:“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像活的一样。”全段共3句,是总分的关系。

[例2]《翠鸟》第1段:“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全段共6句话,是并列的关系,主要写了翠鸟的颜色鲜艳和小巧灵活。

[例3]《手术台就是阵地》第2段:“敌人不断反扑,战斗非常激烈。我军的伤员陆续从火线上抬下来。在离火线不远的一座小庙里,白求恩大夫正在给伤员做手术。他已经两天两夜没休息了,眼球上布满了血丝。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扔在盘子里。”这一段8个句子,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是承接的关系。

四、培养学生概括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每个自然段都有一个主要意思。理解自然段,就是要掌握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怎样才能掌握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呢?主要方法有:

1.找到中心句。有的自然段往往有一个能高度概括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叫中心句。在总分关系的自然段中,往往都能找到明显的中心句。如:“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好看极了;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儿,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富饶的西沙群岛》)这里,第3(或第4)句就是全段的中心句。

自然段范文篇4

自然段是相对于逻辑段而言的,指的是“换行而又能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是文章最基本的结构单位。阅读文章时,我们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一自然段一自然段地细读,一步一步地分析的;写作文章时,我们是在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再一自然段一自然段地写,一步一步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的。因此,重视自然段的教学,在自然段的教学中扎实地落实读写基本功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自然段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分析的能力,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弄清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掌握自然段内部结构的规律,提高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自然段中心的能力,加强学生有中心、有条理、有内容地写自然段的能力。

教学自然段可以从读和写两方面着手,而读是写的基础,所以教学生读懂自然段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算读懂自然段呢?

一、能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概括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理清自然段的层次。

自然段内句与句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联系,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并列的也有从属的。根据每句话的意思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分清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

二、能根据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把握住自然段的内部结构方式。

自然段的内部结构有多种形式,最基本最常见的有总分式、因果式、转折式、并列式、顺承式。能不能在分清层次的基础上把握自然段的结构方式,这对于有条理地分析文章和准确地归纳段意是大有帮助的。

三、能在把握自然段内部结构方式的基础上准确地归纳出自然段段意。

准确地概括自然段段意,是分析整篇文章结构的前提。

所以,准确而迅速地归纳自然段段意是自然段教学的内容之一。准确地归纳出自然段段意可以从下面一些提示的句子看出来:(1)中心句。有不少自然段,作者用一句话直接表明了本段的主要内容,这就是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既可在自然段的开头或结尾,也可在自然段的中间。(2)总起句。有的自然段,一开始就点明本段的中心意思。总起句一般在自然段的开头。(3)总结句。总结句通常出现在自然段的末尾,也起概括本段中心的作用。(4)过渡句。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通常要小结前文,启示下文要讲的内容,因此也可从过渡句入手去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教学生读懂自然段,一般要经过如下几个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段,对全段内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其次要分清全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各讲了什么意思;第三是要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分清层次;第四是根据层与层的关系,分析全段中心所在,准确地概括段落大意。

一篇文章由若干个自然段组成,那么教学自然段时是不是需要一段一段地分析呢?答案肯定是没有那种必要,因为时间有限。一般来说,自然段的教学,是有一定原则的。

一、典型代表性原则。即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选取教材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自然段,指导学生分析。

二、可接受性原则。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选取学生能够理解并能从中悟出规律的段落。

三、序列性原则。

每个学期,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认真分析若干个可以接受的典型代表性自然段,在整个中年级段的训练上形成序列。当学生在掌握常见自然段结构形式的基础上再帮助学生把认识系统化,使之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认识了上述关于自然段教学的目的、要求、任务、原则后,在具体教学训练过程中,还应注意下列有关因素:

一、加强对自然段教学的认识。自然段与逻辑段是有所区别的,加强段的训练必须从自然段入手。自然段跟逻辑段相比,内容上虽有简单与复杂之分,但两者的内在结构方式大体上是相同的。实际上,掌握了分析自然段的方法也就为学习逻辑段打下了基矗

二、自然段的教学并不是泛泛无边的。对于一些特殊的自然段,如独字段、无字段、独句段,我们就不宜拿来作上述的教学和分析。

三、重视读段,多分析内容,少硬套形式。选取了典型的自然段,教学中要强调引导学生在多读中领会句与句的关系,分析层与层的关系,不要在没有弄懂内容的基础上围绕几种结构方式的名词术语打转。只有多读,边读边想,学生才容易理解,才容易接受。

四、注意衔接句子的训练。自然段的训练是在句子训练基础上的深入,况且分析自然段的结构方式和概括自然段的大意,都离不开分析一些具体的句子。因此,在自然段教学中要注意衔接句子的训练。对于段中出现的特殊句式的句子以及对段落中心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处理好。

自然段范文篇5

怎样抓好理解自然段的训练呢?下面以人教版义务教育五年制小语第五册教材为例,谈谈经常采取的主要做法。

一、教学生分清一段中有几句话

每个自然段都是由一个一个句子组成的。要理解自然段的意思,首先必须分清一段中有几句话。

一段中有几句话,一般可以从标点符号上分清楚。凡是一句话的末尾用的是句号、问号或感叹号,就表示一句话已经写完了,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第1课《晨读》第2自然段共有7句话。

但是也有特殊的情况:

1.凡是引用的话、所想的内容或对话时说的话,不管里面有几个句号、几个问号或几个感叹号,在段中数句子时,都只算一句话。如第四册《看月食》的第5自然段:妹妹紧紧地挨着我,轻轻地问:“姐姐,月亮被天狗吃了吗?”爸爸微笑着说:“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转到了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挡住了太阳光。太阳光照不到月亮上,就叫月食。等到地球转过去,月亮又会亮起来的。”在这里这一段只算两句话。当然,如果专门具体分析其中说话的内容时,仍然根据其中所用的句号、问号、感叹号的数目计算句子的数目。

2.句末用的省略号,这句话的内容已经说完了,也应算一句话。如第四册《黄山奇石》最后一段: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这一段应算两句话。

二、指导学生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要理解自然段的意思,就要从理解一个一个的句子入手,先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常用的方法有:

1.分析句子结构。首先,可以注意词语的排列顺序。如《师生情》中的“她们还是深情地看着,等着,心里默默地祝愿着。”这里,“看着”、“等着”、“祝愿着”是有一定的顺序的,如果挪动了,意思就变了,就与当时的情况不相符了。其次,可以分解句子。如《晨读》中的“铅笔放在身边,两手捧着书,完全被课文吸引住了,连小鸡在她身边叽叽叫都没有觉察。”可以把这句话分解成两层意思:①“铅笔放在身边,两手捧着书,完全被课文吸引住了”;②“没有觉察”小鸡在身边叽叽叫。这样,就能很好地掌握全句的意思:读得多入神哪。再次,可以缩短句子。如《晨读》中的“这会儿,他用书托着下巴正在认真思索,是思索一道难题呢,还是思索今后应该怎样专心地学习?”可以先引导学生抓住“他正在思索”这个主干,全句的意思就好掌握了。

2.概括句子内容。就是要注意句子中各部分之间内容上的各种关系。有的句子写了几个连续动作,其中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概括这种句子的内容,就要抓住主要的,省略次要的。有的句子并列地叙述了几件事情,描写了几样东西。概括这样的句子,就要归类、合并。有的句子也写了几样东西、几件事情或几种情况、几种样子,但同时进行了概括,有“总”有“分”。概括这样的句子,可以抓住其中“总”的部分,省略其他“分”的部分。

还有的句子只具体地写了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或情况,没有直接写出要说明的问题。这就要多动脑筋,认真归纳了。如《小摄影师》中的“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三句话中,从按小男孩的“吩咐”、“很久很久”地让他“摆弄”以及对着他“微笑”这些描写中,可看出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尊重、诚心和耐心。

3.抓住关键词语。包括生词难词、能突出说明句子意思的词、含义深刻的词语等。如《师生情》中的“三位女同学带着全班同学的心意去看望老师”。只要弄懂了“心意”、“全班同学的心意”的意思,全句的意思就理解了。

4.联系上下文。有的句子,除了弄清其中词语的意思之外,还要联系上下文,才能更好地理解全句的意思。如《一定要争气》第五自然段有一句话:“教授兴奋地说:‘童第周真行!’”为了理解这句话,就要联系上下文。上文写到:那位教授“一直”在做把青蛙卵的外膜剥掉的手术。这种手术很难做,要有“熟练的技巧”,还要“耐心和细心”。教授没有成功,同学们都不敢尝试。下文写到:这件事“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联系上下文,就能真正理解童第周“真行”的含义。同时,教授“兴奋”是由于出乎他意料之外,也是出自他的内心。

5.搞清句子含义。有的句子包含较深的含义,就要搞清它的含义,才能懂得句子的意思,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大海的歌》中有这样两句话:①“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②“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要掌握这两句话的含义,一方面要弄清景与情的关系,搞清到底是谁在唱歌。句子表面上是写“浪花”、“大海”在唱歌,实际上是写作者内心在唱歌。另一方面要抓住关键词语,联系课文的中心,搞清唱的什么歌。句子中的“新”,实际是写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欣欣向荣和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欢乐”,则表达了作者欢乐、自豪的爱国之情。

另外,进行句式变换、看清标点符号等,也都是理解句子的方法。这里就不赘述了。

三、帮助学生掌握句子间的关系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自然段都是由好几个句子组成的。这些句子是怎样组成一个自然段的呢?句子与句子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同时,有的自然段中还有这样的情况,这几个句子组成一层意思,另外几个句子又组成另一层意思。在这样的自然段里,不仅要掌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还要掌握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自然段中,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基本的包括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解说、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总分等类。下面略举数例:

[例1]《赵州桥》第3段:“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像活的一样。”全段共3句,是总分的关系。

[例2]《翠鸟》第1段:“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全段共6句话,是并列的关系,主要写了翠鸟的颜色鲜艳和小巧灵活。

[例3]《手术台就是阵地》第2段:“敌人不断反扑,战斗非常激烈。我军的伤员陆续从火线上抬下来。在离火线不远的一座小庙里,白求恩大夫正在给伤员做手术。他已经两天两夜没休息了,眼球上布满了血丝。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扔在盘子里。”这一段8个句子,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是承接的关系。

四、培养学生概括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每个自然段都有一个主要意思。理解自然段,就是要掌握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怎样才能掌握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呢?主要方法有:

1.找到中心句。有的自然段往往有一个能高度概括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叫中心句。在总分关系的自然段中,往往都能找到明显的中心句。如:“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好看极了;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儿,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富饶的西沙群岛》)这里,第3(或第4)句就是全段的中心句。

自然段范文篇6

分析造成这种怪圈的原因,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固然存在,但对段的认识不明确以致对段的教学,尤其是对自然段的教学不够重视,这大概是怪圈的主要症结了。

自然段是相对于逻辑段而言的,指的是“换行而又能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是文章最基本的结构单位。阅读文章时,我们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一自然段一自然段地细读,一步一步地分析的;写作文章时,我们是在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再一自然段一自然段地写,一步一步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的。因此,重视自然段的教学,在自然段的教学中扎实地落实读写基本功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自然段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分析的能力,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弄清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掌握自然段内部结构的规律,提高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自然段中心的能力,加强学生有中心、有条理、有内容地写自然段的能力。

教学自然段可以从读和写两方面着手,而读是写的基础,所以教学生读懂自然段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算读懂自然段呢?

一、能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概括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理清自然段的层次。

自然段内句与句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联系,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并列的也有从属的。根据每句话的意思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分清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

二、能根据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把握住自然段的内部结构方式。

自然段的内部结构有多种形式,最基本最常见的有总分式、因果式、转折式、并列式、顺承式。能不能在分清层次的基础上把握自然段的结构方式,这对于有条理地分析文章和准确地归纳段意是大有帮助的。

三、能在把握自然段内部结构方式的基础上准确地归纳出自然段段意。

准确地概括自然段段意,是分析整篇文章结构的前提。

所以,准确而迅速地归纳自然段段意是自然段教学的内容之一。准确地归纳出自然段段意可以从下面一些提示的句子看出来:(1)中心句。有不少自然段,作者用一句话直接表明了本段的主要内容,这就是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既可在自然段的开头或结尾,也可在自然段的中间。(2)总起句。有的自然段,一开始就点明本段的中心意思。总起句一般在自然段的开头。(3)总结句。总结句通常出现在自然段的末尾,也起概括本段中心的作用。(4)过渡句。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通常要小结前文,启示下文要讲的内容,因此也可从过渡句入手去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教学生读懂自然段,一般要经过如下几个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段,对全段内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其次要分清全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各讲了什么意思;第三是要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分清层次;第四是根据层与层的关系,分析全段中心所在,准确地概括段落大意。

一篇文章由若干个自然段组成,那么教学自然段时是不是需要一段一段地分析呢?答案肯定是没有那种必要,因为时间有限。一般来说,自然段的教学,是有一定原则的。

一、典型代表性原则。即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选取教材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自然段,指导学生分析。

二、可接受性原则。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选取学生能够理解并能从中悟出规律的段落。

三、序列性原则。

每个学期,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认真分析若干个可以接受的典型代表性自然段,在整个中年级段的训练上形成序列。当学生在掌握常见自然段结构形式的基础上再帮助学生把认识系统化,使之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认识了上述关于自然段教学的目的、要求、任务、原则后,在具体教学训练过程中,还应注意下列有关因素:

一、加强对自然段教学的认识。自然段与逻辑段是有所区别的,加强段的训练必须从自然段入手。自然段跟逻辑段相比,内容上虽有简单与复杂之分,但两者的内在结构方式大体上是相同的。实际上,掌握了分析自然段的方法也就为学习逻辑段打下了基矗

二、自然段的教学并不是泛泛无边的。对于一些特殊的自然段,如独字段、无字段、独句段,我们就不宜拿来作上述的教学和分析。

三、重视读段,多分析内容,少硬套形式。选取了典型的自然段,教学中要强调引导学生在多读中领会句与句的关系,分析层与层的关系,不要在没有弄懂内容的基础上围绕几种结构方式的名词术语打转。只有多读,边读边想,学生才容易理解,才容易接受。

四、注意衔接句子的训练。自然段的训练是在句子训练基础上的深入,况且分析自然段的结构方式和概括自然段的大意,都离不开分析一些具体的句子。因此,在自然段教学中要注意衔接句子的训练。对于段中出现的特殊句式的句子以及对段落中心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处理好。

自然段范文篇7

一、加强领导,成立专班

市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会议召开后,××市民政局迅速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救灾救济科长具体负责的编修专班。在编制过程中,局领导对应急预案的结构、进展等情况都亲自把关,周密部署;专班工作人员对预案的体例、顺序、内容、重点等环节,都认真推敲,仔细捉摸,反复论证,为预案的顺利编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广泛借鉴,结合实情

为切实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我市自然灾害紧急救助能力。编修专班的工作人员广泛收集了相关省、市、区的经验。结合我地实际,从预案制定、预测预警、物资储备、救援行动、灾害管理、救灾款物发放等方面,广泛借鉴各地各方面的做法和优点,同时结合我市历年来灾害发生的特点,以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为蓝本,制定了切合本地实际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自然段范文篇8

关键词:内容表演自然段活动课间活动全文

“能给课文分段”,是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之一,也是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分段、概括段意的能力,是编写训练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阅读能力的体现,也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把握教材的构篇方式。三年级教材中大多是简短的记叙文,是分级训练的好材料。从构篇方式看,以第六册教材为例,大体可归纳为五种: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按空间位置变换分段、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按事情发展顺序构篇、按材料的总分关系构篇。教学时,教师要钻研全册教材,确定训练的重点篇目,进行不同的分段方式训练,为篇的教学作铺垫。

二、明确编者的意图。纵观第六册教材中关于分段训练的设计要求,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循序性。先是让学生按照提供的段意给课文分段;接着是让学生参照提示的小标题或课文重点给课文分段;最后才是让学生独立分段。如第5课《捞铁牛》和第6课《李时珍》是给定段意分段;

第8课《一次科技活动》和第9课《飞机遇险的时候》是给小标题分段;第14课《春蚕》却是提示课文重点后分段;第19课《雨中》再次给定小标题分段;第21课《小珊迪》、22课《》则是反复地提示课文重点进行分段;第23课《千里跃进大别山》就直接训练给课文分段;第七单元拉开了距离,要求给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第27课《五彩池》和30课《柯里亚的木匣》,独立给课文分段。

三、以上层次,由浅入深,注意过渡性训练巩固,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训练过程,也体现编者的用心良苦。掌握分段的训练方法。

从第2单元提出“训练给课文分段”的重点后,教材提供了分段基本功的训练实例,教师要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掌握分段的基本方法。

(1)按自然段段意归并法,这是开始练习分段时常用的方法。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段主要说什么,再分析一下各自然段的联系,最后把意思相近或围绕一个意思写的几个自然段合并成一个大段。

如《李时珍》七个自然段段意通过研读课文、分析所得,学生不难发现第2、3自然段都是围绕“立志学医”的事写的,第4、5、6自然段都是写李时珍编《本草纲目》的事,内容上联系紧密,所以可以合并为一个大段。其他自然段单独讲一个意思,可以独立成段。

(2)抓时间标志判断法。

有些课文是按时间推移顺序写的,分段时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写了哪几个时期(时间)的事,这些事表现了什么。

如《杏儿熟了》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家杏树结的杏儿又多好,邻居孩子偷摘杏儿时,我和奶奶的态度截然不同的事。课文三段内容都有时间标志:第一段开头的“每年到了麦收时节”,第二段开头的“这一年杏子又熟了”,第三段开头的“今年的杏儿又熟了”。这样可以抓时间标志将课文分段。一些回忆性的文章就有时间标志。

(3)按空间处所变换分离法。

有些课文内容随空间位置转移而使叙述的事物或反映的主题逐渐臻于完善。

如《海滨小城》全文共7个自然段,分两部分叙述。先写海滨,后写小城。海滨小城特有的美丽风光,就是通过作者在海滨和小城这两个地方的所见所闻来体现的,这就是分段的依据。这个方法最适于“参观访问记”类文章的分段指导。

(4)按事情发展顺序排列法。本册绝大多数课文都是按事情发展顺序,有步骤地叙述的。

这类课文主要是写一件事的前后经历,应要求学生了解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事情的发生,哪几个自然段写事情的发展或经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事情结局。

(5)抓主要内容突破法。即从课文的主要内容入手,把重点段先划分出来。如《一次科技活动》,可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他们思考科技活动的表演情况是从哪一个自然段开始写到哪一个自然段的,你是怎样判断的?然后再找出写表演之前对活动的概括介绍和表演之后的情况。

(6)抓总分结构分析法。有些课文结构较特殊,先总写再分述,最后总结。我们可利用这一写作特点,指导学生练习给课文分段。

如《课间十分钟》开篇“以参加自己喜欢的课间活动”总领全文,接着分别写打乒乓球、爬竿、丢沙包三项活动,最后以“课间活动真是丰富多彩”总结全文。

根据这三方面的内容,很容易将课文分为三段。

另外,本册的《我不能忘掉祖国》和《五彩池》也可按此种方法练习分段。

(7)抓课后习题提示法。如《捞铁牛》课后思考。练习2“按照下边意思,把课文分成四段”。

根据提示的段意,学生不难找出相对应的自然段。此外,如按“小标题”分段之类的要求均可照此办理。

(8)模仿此法,可以提供段意或小标题让学生对号入座划分,有的课文篇幅较长,自然段又较多,三年级学生概括能力还不强,可先提供段意,让他们找课文相关部分。

自然段范文篇9

一、义务教材第四册第五组课文是以全新的面貌出现的。从教材组成看,《所见》与《草原上的鹰》是两篇新入选的课文,《蜜蜂引路》是从原通用教材第三册移过来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则是原通用教材第四册第10组中的课文。从写作背景看,时空跨度大,《所见》为清代诗人所作,其余3篇则为现代文人所写。从课文内容看,涉及的地域广阔,《所见》描绘的是我国江南风景,《蜜蜂引路》讲述的是发生在前苏联莫斯科郊外的一件小事,《草原上的鹰》介绍的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边塞风情。从文章体裁看,有诗歌,有散文,还有记叙文。这样的4篇课文,义务教材是依据什么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科学的训练链呢?

1.引发儿童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学习科学的观察方法。

做为一组课文之首的古诗《所见》,描绘的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牧歌蝉鸣图。诗人就观察所见的一个小片断,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由骑在牛背上悠闲地高歌,到兴趣十足地想去捉知了的瞬间情态。教材还配置了表现诗意的图画。生动的诗,美丽的画,似乎都在向儿童诉说:去探索吧,大自然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

大自然是美丽而深邃的。要充分认识它,揭示其中的规律,并利用它为我们服务,需要掌握认识自然的方法。后3篇课文就是继《所见》激发起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之后,让学生掌握初步的了解客观世界的方法。《蜜蜂引路》记叙的是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线路,凭借与蜜蜂有紧密联系的“花丛”、“园子”、“小房子”终于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仔细观察,周密的推理判断,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草原上的鹰》写的是鹰能帮助草原上的人们了解天气变化,帮助在草原上迷路的人克服困难的事,告诉儿童这样一个道理:人们长期认真的观察,才摸透了鹰的活动规律,发现了鹰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最后一篇阅读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向儿童介绍了中午、黑夜、阴雨天和雪后在野外辨别方向的一些知识和方法,并且使儿童知道这些知识和方法都是人们观察自然获得的,进一步激发儿童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强化词句训练,渗透段的概念。

我们知道,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基本功训练的例子。第五组课文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是,在强化词句训练的同时,渗透段的概念。

(1)加大词句训练的难度。古诗《所见》习题中的第1题,要求学生用书面填空的形式写出“振”、“欲”、“捕”这几个字在诗里的意思,这与以往说出字在古诗中的意思的要求相比,显然高了,因为写出字的意义比说出字的意义更要讲究准确、精炼。《草原上的鹰》一课中出现了贯穿全文主线的中心词“信息”,这个现代信息论中的术语对二年级儿童来说十分费解,要真正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必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在句子形式上,本组教材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句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见》中的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实际上是含着因果关系句式的简缩:(因为)想要捉知了,(所以)一下子闭上了口,停止了唱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中1、3、4、6节的诗句,都含有假设关系。

(2)适度渗透段的概念。段的训练是中年级的教学重点。由于本学期是低年级的最后一学期,本组教材又处于本册教材的后半部分,出于训练的完整性的需要,编者在本组教材适时适度地设计了一些关于段的训练项目。虽然只是“渗透”,但却为中年级步入系统的段的训练打下了基础。古诗《所见》描述的是一个小场面,在这个场面中有人物的动作:牧童“骑”黄牛,唱歌;有人物的心理描写“意欲捕鸣蝉”;还有人物的神态描写:“忽然闭口立”。课后习题2要求“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这实际上就是借讲述诗意,让学生练习完整地转述这个小场面。这个练习具有建立段的概念的作用。《草原上的鹰》课后习题1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将课文2~3自然段联系起来阅读思考。这个问题的设计,暗示着编者意图:渗透意义段的概念。《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课后第3题:“说说课文里讲了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回答这个问题,只有将诗2、3、4、5节融合起来再进行提炼,才能归纳出诗介绍的4种辨别方向的方法。这实际上又是在进行意义段的训练。“基础训练”中的“说话”训练题,要求学生把一段排列错乱的句子根据图意调整成一段通顺的话,既含有理顺句子关系的训练,又含有段的训练。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本组教材编排体系,既注意到了词句训练这个重点,又兼顾到向段的训练过渡;既注意到了教材的阶段性,又考虑到了教材的连续性。

二、教材的特点把握住了,教学过程的构思也就有了依托。构思教学过程总的原则是科学、充分、合乎实际。怎样体现这个原则?

第一,环绕主线施教。

本组4篇课文以“观察自然,认识自然规律”这样一条主线贯穿起来。教学过程须围绕这条线去设计。

(一)凭《所见》以“诱情”──诱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由图入文,初解诗意。先指导学生看图。看上图,判断诗所描写的环境、季节,要注意大树干上的知了。看下图,推测其生活的年代,他注意到了什么。再指导学生借助诗标注的拼音,试读课文。通过查字典。弄懂“振”、“欲”、“捕”的意思。

2.推敲词句,体察诗情。先通过词语比较,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的特点。牛──黄牛(写出了颜色);蝉──鸣蝉(写出了声音);立──闭口立(写出了神态)。再通过调换诗句顺序,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诗句间的因果关系:[A]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B]忽然闭口立,意欲捕鸣蝉。最后,结合画面,展开想象,试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意思。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诗句省略了的内容补述出来。

3.反复吟咏,循句入境。可先让学生边闭目听老师的配乐朗读,边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再自由地练习述说,最后,教师放映活动幻灯片分行出示诗句,让学生看幻灯片以“诗人”的身份讲述《所见》,吟咏《所见》,背诵《所见》。这样学生在饶有兴味的练习中油然生出对大自然的“爱”,进而转化为观察大自然的动力。

(二)用后3篇以“授法”──教给学生认识大自然的方法。

教学《蜜蜂引路》要重点教好列宁的话:“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找出列宁观察蜜蜂的线路,探究花丛、花园、房子与蜜蜂联系在一起的道理。教学《草原上的鹰》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要让学生理解,人们之所以知道鹰能带来生活的信息,之所以知道利用野外自然物为自己判别方向,都是因为人们长期对大自然进行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在4篇课文教学结束前,有必要进行一次总结,以加深学生对训练主线的理解。要讲清这样一个意思:人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就要认识大自然;观察和思考是我们认识大自然的基本方法,只要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就能发现自然规律,使大自然为人类所利用。

第二,注意“形象”中的“抽象”。

低年级学生长于形象思维,阅读教学要发挥这种长处,使学生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深切地感知课文和理解课文。但是,阅读教学毕竟是复杂的智力活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总是难解难分地交织在一起。另一方面,学生最终要建立以抽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促进学生这种抽象思维发展。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对《草原上的鹰》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句。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草原、鹰和人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导入新课。小朋友见过鹰吗?谁能说说鹰是什么样的?鹰有什么用处?(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鹰虽然是一种凶猛的飞鸟,但它对人的生活却有很大的作用。比如,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板书“草原的”)就利用鹰(板书“鹰”)为自己的生活服务。

2.借助拼音,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有生字的词语,分清自然段。

3.指名逐段读,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讨论解答不懂的词语。

4.熟读课文,讨论各段的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1.审题。课题点明了鹰特定的生活环境──草原上。

2.抓住贯穿全文主线的中心词“信息”用“直奔中心的方法”理解课文重点段。

(1)先学习第5自然段。重点理解“信息”一词,理解这句话涉及到的三种事物间关系(草原、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问:课文介绍了鹰给人们带来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回读前文)

(2)学习2~3自然段。①默读第2自然段,问: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两句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一句讲朝霞满天的早晨,如果看不到鹰飞,说明天气要变。第二句讲天气变坏的具体过程。在这里,一要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让学生梳理天气变化的过程;二要着重理解“消逝”、“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等词语,使学生明白作者是从“看”的角度写的。②指导朗读。要语气连贯,一气呵成,读出坏天气来势凶猛之状。③学习第3自然段,全段共3句话,第一句是从“看”和“感觉”的角度写的;第二句是从“听”的角度写;第三句写推断结果。要重点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不时传来”、“长鸣”等词语。④指导朗读。要读得舒缓一些。⑤回答课后习题“3”中的(1)题。提示学生将2、3自然段连起来思考回答。还可将2段和3段内容作比较,训练抽象思维。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如,两段是时间不同(早晨──晚上)、鹰活动情况不同(不见鹰──听见鹰鸣)、天气不同(由好变坏──好天气)。

3.根据课后习题“3”,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理解词语。着重理解“眺望”、“一汪清水”的意思。

(2)理解句意。“如果……就”、“要是……就”、“或许……”都是表示假设关系和“不一定”意思的句子,但在这里讲的是肯定的意思。这里“一汪清水”代表找到水源;“一群牛羊”代表遇到“牧点”;“一座村庄”代表找到人家。连在一起,说明迷路人在鹰的帮助下脱离险境。

(3)指导朗读。启发学生体会人在迷路时的焦急、担忧的心情和发现鹰时喜悦激动的心情,读出这种感情,有利于深切体会鹰的作用。

4.学习第1自然段。通过词语“首先见到”、“在头顶上不停地盘旋”和句子“如像发现……又好像在欢迎……”进一步理解草原上的鹰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5.总结全文。可从两个方面组织学生讨论。

(1)引导学生讨论:鹰果真能预报天气,指引方向吗?使学生知道草原上的鹰实际上是不能预报天气变化的。但由于人们长期观察,掌握了草原上气候的变化与鹰之间的必然联系,熟知了鹰的生活规律,所以利用它为人类生存服务。

(2)引导学生讨论最后一句,“草原上的鹰,给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带来了许多信息,使学生知道鹰对人类生活的作用还有许多,有待人们去观察、去探索。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练习朗读课文;分析、记忆生字字形;完成课后习题。

自然段范文篇10

1.学会本课的17个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理解其他新词语。

2.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3.以第1自然段为例,指导学生着重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句和引用诗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

6.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和建桥意义,激发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感,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结合插图和重点词句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二是着重弄清课文第1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理解引用诗句的含义。

教学思路:

本文的教学步骤是: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读音,了解全文的大体内容;细读课文,具体理解词句的意思及各段课文内容;精读课文,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并体会思想感情;综合训练,熟读课文并背诵第1自然段,掌握生字字形并读写有关词语。

细读、精读课文这两步,运用“读——议——导——练”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理解词句与自然段的意思及其联系。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理解有关词句和课文内容,获得真切的认识。

对于意思相近的词语,如“挺立”、“耸立”,采用比较法理解;对于难懂的词语,如“天堑”、“通途”,运用对比法理解。

教学各段课文注意防止平均用力。要以第1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分析句子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以突出连句成段的训练重点。

教学资料: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江苏南京市下关和浦口之间,跨越长江,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铁桁梁桥。铁路桥全长6772米,双轨。公路桥全长4589米,宽19.5米。正桥长1577米,有10孔钢梁,跨度除江北第1孔为128米外,其余均为160米。江中桥墩9个,高约80米,扎根在江底岩盘上。正桥两端各有桥头堡一对,高70米。公路桥两侧人行道各宽2.25米,两岸公路引桥由富于民族特色的双曲拱桥组成。1960年初动工,1968年底全部建成通车。它连接津浦、沪宁两铁路以及苏南苏北的公路,加强了我国南北的交通联系,在政治、经济和战略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理解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南京在什么地方?你到过南京长江大桥吗?你见到的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

3.结合学生的回答作简要介绍。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汉语拼音把生字词读准确,并把句子读连贯。同时思考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再想想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2)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检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让学生正音、正读。

(2)回答:

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我”参观南京长江大桥的事。)

②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先写了从远处看长江大桥,后写了在桥上看到的和听到的,最后写了“我”的感受。)

(3)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4)结合学生的回答作简要的概括。

三、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2.回答。

3.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4.议论——引导。

(7句话:①时间、地点;②天气;③大桥壮丽;④桥墩;⑤正桥连接着引桥;⑥大桥分两层;⑦公路上行人车辆多。)

议论每句话的意思,要先引导学生结合句子理解有关词语,再结合词语理解句子;对两个比喻句,要着重引导理解。万里碧空:碧空,浅蓝色的天空。形容天气非常晴朗。明媚:鲜明可爱。

显得:表现出。

壮丽:雄壮而美丽。

稳稳地:结合插图理解,说明桥墩的巨大、坚固。仿佛……巨龙……:结合插图引导想象,体会大桥宏伟的气势。

双轨:可供两列火车同时运行。

穿梭似的: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形容来往行人车辆很多。

5.默读课文,思考:这7句话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6.议论——引导——练习。

(1)议论7句话的顺序。(先写参观的时间、地点、天气,再总写大桥的壮丽,接着从下到上写桥墩、正桥与引桥、下层与上层、公路上。)

(2)引导的重点是第3句与以后各句的关系(总分)。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你体会到了什么?

7.概括段意。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议论。

(3)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从远处看到的南京长江大桥十分壮丽。

四、练习。

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背诵第1自然段。

2.说说第1自然段的大意。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回答。

(3)课文中写“我”的观察点是一处吗?请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4)“我”在走近正桥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

(5)议论——引导。

工农兵塑像、桥头堡、红旗、玉兰花灯柱,联系插图让学生认识;对比喻句要认真引导理解。

挺立、耸立:都有高高地立着的意思,但前者侧重于“直”,后者侧重于“高”。

检阅:高级首长检验军队或群众队伍的仪式。

(6)你从这几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大桥雄伟壮观。)

(7)这几个句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按照“我”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

(8)指名朗读第5句。思考:这句话写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9)议论——引导。

(看到和听到的情景;大桥雄伟。)

扁舟:小船。

时起时伏:一会儿升起来,一会儿落下去。

侧耳倾听:形容集中注意力听的样子。

呼啸而过:本课指火车发出长而高的声音迅速通过。(10)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议论后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在桥上看到和听到的情景,南京长江大桥既雄伟又壮观。

2.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我”的感受)

(2)议与导。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浩大。

天堑: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

通途:畅通无阻的大道。

引导的重点:“我们”指谁?水势浩大的长江自古被称作天堑,结果被我们征服,变天堑为通途,说明了什么?(“我们”指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说明“我们”具有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3)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议论后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看了南京长江大桥后的感受,为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感到高兴和自豪。

三、精读课文。

1.默读全文,回想各自然段大意。

2.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写了“我”参观南京长江大桥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写出了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答,但务必真实。)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熟读课文。思考:以一个自然段为例,说说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怎样把句子连接起来的。

在议论中引导学生认识:观察事物要有顺序,写的顺序就是观察事物的顺序。如:第1自然段的第3至7句,是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第2自然段的前4句,是由近及远的顺序。二、指导写字。

可重点指导“卧、塑、阅、滔”等字。注意是先分析字形结构,再指导难写或易错部件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