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计量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9:05:26

资产计量

资产计量范文篇1

资产的概念是会计学最重要的概念,现行的准则定义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资产的定义主要有四种观点。

1.1未消逝成本观

未消逝成本观是对资产性质的早期描述。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anintroductiontocorporatestandard)(1940)中明确提出了未消逝成本观。他们认为:“成本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已经消耗的成本为费用,未耗用的成本为资产”。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资产是营业或生产要素获得以后尚未达到营业成本和费用阶段的那部分余额,是成本中未消逝的那部分余额。显然,这种观点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是密不可分的。它着重从会计计量的角度来定义资产,强调了资产取得与生产耗费之间的联系。

1.2借方余额观

资产定义的借方余额观是由美国会计师协会(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的前身)所属的会计名词委员会在其颁布的第1号《会计名词》(1953)中提出来的。该公告认为:“资产是由借方余额所体现的某种东西。这一借方余额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或规则从结平的各账户中结转过来的,前提是这一借方余额不是负值。作为资产,它代表的或者是一种财产权利,或者是所取得的价值,有的则是为取得财产权利或为将来取得财产而发生的费用支出”。这一认识的基本特征是将资产视为借方余额的体现物。据此,不仅借方余额所体现的应收账款、存货、设备、厂房等要确认为资产,而且由借方余额所体现的递延费用等项目也可以确认为资产。显然,这种观点只是从会计结账技术的角度来理解资产,很难说是在描述资产的性质。

1.3经济资源观

经济资源观是关于资产定义的颇具影响的一种观点。1957年,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公司财务报表所依恃的会计和报表准则》中明确指出:“资产是一个特定会计主体从事经营所需的经济资源,是可以用于或有益于未来经营的服务潜能总量”。对资产的这一认识,第一次明确地将资产与经济资源相联系,虽然它并未正面提到无形资产的内容,但这一定义至少可能将无形资产包纳其中。另外,它也明确了资产与特定会计主体之间的关系,即特定会计主体能够借助资产业从事未来经营。1970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的第4号公告中提出了一个资产定义:“资产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企业经济资源,资产也包括某些虽不是资源但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递延费用”。这一定义虽然明确指出资产的实质是经济资源,接受了“经济资源”这一新认识,但它却认为,经济资源应否视为资产,取决于公认会计原则的确认和计量标准,这就把资产的实质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之间的主从关系颠倒了。

1.4未来经济利益观

目前比较流行的资产定义体现了未来经济利益观的观点。1962年,穆尼茨(moonitaz)与斯普劳斯(r.t.sprouse)在《会计研究论丛》第3号——《企业普遍适用的会计准则》这一文献中明确提出:“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已经由企业通过现在或过去的交易获得。”现在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号(sfacno.6)中提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

未来经济利益观认为,资产的本质在于它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对资产的确认或判断不能看它的取得是否支付了代价,而要看它是否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在现实中,虽然成本是资产取得的重要证据之一,而且成本还是资产计量的重要属性,但是,成本的发生并不一定导致未来的经济利益,而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加也并不必然会发生成本,例如,业主投资、接受捐赠等。所以,未消逝成本观将未耗用的成本看成是资产,视资产为成本的组成部分,是不切实际的。而经济资源观强调资产的经济资源属性,把一些不是经济资源但有助于实现未来经济利益的或减少未来经济损失的项目如某些备抵项目排斥除在资产之外。未来经济利益观则将这些项目合乎情理地包括在资产之中。因此,我们说未来经济利益相对于其他观点来说更加全面、合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规定: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种定义突出了以下特点:

(1)资产的经济属性即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这也是资产的本质所在。也就是说,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要成为资产,必须具备能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

(2)资产的法律属性即必须是为企业所控制,也就是说,资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能可靠地流入本企业,为本企业提供服务能力,而不论企业是否对它拥有所有权。

2不同的计量模式体现出资产的不同属性

计量是指会计要素量化的过程和方法。也就是对资产加以量化表述的理论依据与具体方法。它涉及到计量属性与量度单位的选择。计量属性解决“计量什么”,而计量单位解决对选定的计量属性“用什么计量”。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计量属性是内在的,根本的问题,计量单位是外在的、形式的问题,计量单位的选择随计量属性的变化而变化。由于不同的计量模式体现出资产的属性不同,会造成资产的价值差异较大。因此,根据资产的定义、属性选用恰当的计量模式计量资产的价值就尤为重要,它不仅仅在于是否能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而且还影响到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用。现行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成本;现值;公允价值;摊余成本。目前,主要运用的会计计

量模式主要有四种: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现值。

(1)历史成本法体现资产的属性是资产投入价值,即过去形成资产投入的成本或者费用作为资产的价值。其弊端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率的提高,名义货币发生变化的话,从根本上动摇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2)重置成本法计量模式表现出资产的属性是资产重置价值,即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3)公允价值计量法体现资产属性是资产交换价值,即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4)在现值计量模式下,资产的属性体现是资产在用价值,指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折现的金额。从现行的资产定义来看,现值计量模式最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

3现行的计量模式与资产定义、属性之间的矛盾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一方面体现了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准则的趋同更近了一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另一方面,其巨大的变化给传统的会计模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公允价值的应用就是其中一例。在38项会计准则中,有近50%的准则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无疑成为了新会计准则实施中的焦点之一。目前,对于公允价值的认定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则以该价格为标准确认的价值即为公允价值如果资产交易或负债清偿的标的存在着活跃的、公开的交易市场,在市场综合因素的影响和行业规范的制约下,其交易价格的形成基本符合“公平、熟悉、自愿”的前提,因此具备“公允”的要求,可以作为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这种公允价值的获取途径是比较便利和直接的,并且易于交易方接受并获得关注者认可,可以说是公允价值确认的理想状态。(2)不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则在多方询价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或由评估机构评估,作为确认公允价值的基准如果资产交易或负债清偿的标的不存在活跃的、公开的交易市场,可以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搭建相应的数据模型并选用适当的参数,参照各方询价因素,结合现金流量折现、期权定价等方法确认公允价值。(3)不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交易标的也不适宜进行评估,并且进行多方询价存在困难的,可以参考同类交易的市场价格,作为确认公允价值的基准在这种方式下,同类交易标的价格无法由市场直接获得,因此只能用类比的方式,采集同类交易价格,作为估值的依据。这样,如何选择确定同类交易就成了公允价值确认的关键。同类交易不仅要求选取物与标的具有物理上的同质性,同时其实施载体各要素也应具备可比性,比如期望现金流、期限等。这样,现行会计计量模式是一种以公允价值为主体,多种计量模式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因此,体现出资产属性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历史成本、重置价值。也有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而现行的资产定义为,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其本质特征“未来经济利益”,因此,资产的价值不是以企业现有的资产为基础,也不认可投入成本,决定资产价值取决于未来持续的现金流及盈利能力,根据资产的属性其计量模式就是现值,因为只有能现值反映企业未来的产出,最恰当地反映未来经济利益的计量属性。其他的计量模式均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只有在这一属性无法满足可靠性和可验性的要求,在具体会计实务往往是从投入成本的角度考虑,采用其他的替代计量属性,但也要求排除人为估计等因素干扰,客观、真实的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这就进一步说明了现值是资产真实价值的最近似的反映。不同方法对资产计量的结果都是对资产现值的代替。因此,根据资产的属性采用的计量模式应该是现值或者是以现值为代表的现值混合计量模式。而不是现在采用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4资产概念的重新定义

由于企业的资产形态千差万别,资产的特性各有不同,因此现行的资产概念的局限性日益凸显:(1)现行的资产定义不能反映企业整体资产价值。企业的资产包括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现行资产的属性仅对有形资产进行了反映,而对在企业经营起着重要作用的无形资产去未予反映,主要是因为1.无形资产难以用货币明确计量;(2)现行资产观认为资产都应该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的。即使企业拥有了某项未来经济利益,如果没有明确的交易或事项,也不能确认为资产。这使得自创商誉被排除在企业资产之外,从而使企业的无形资产未能得到真实的反映。换而言之,现行会计计量仅反映有形资产价值或企业整体资产的一部分。因此,提供的相关信息无用。特别需要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企业的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传统企业主要制造业为主,以生产、销售商品为经营方式赚取利润,资产形式主要是有形资产;而知识类企业主要以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获得利益,一般不进行生产、制造,其资产形式主要以无形资产为主,表现在:品牌、经营理念、管理制度、营销方式、人力资源等,以微软、思科、搜狐、网易等信息技术为代表企业,其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的价值日趋重要,如按传统会计理论计量这类企业资产价值大打折扣,使企业的内在价值未能得到完全的反映。因此,我们认为,自创的无形资产必须要计量;(3)现行资产的概念不能完全反映资产的本质特征。企业资产形态尽管千差万别,但从发挥作用来看,可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直接创造企业的未来经营利益,即未来的现金流入,而非经营性资产一般不产生现金流入,甚至是现金流出,因此,如果用现行资产概念度量非经营性资产的话,从理论上讲,非经营性资产不是资产,则与资产存在的实际状态不符;如果用现值计量非经营性资产的价值的话,则非经营性资产会出现负数,显然不符合资产逻辑。因此,对非经营性资产不能用现值计量,对应的资产属性则不是未来经济利益,而是它的服务作用和其提供的利用的功能,因此其计量的方法应根据资产的不同属性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计量,由于资产在不同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差异,不同时点上的资产不具有可比性、可加性,因此,对于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的资产价值,应采用技术方法折算出时点价值,从而保证资产的可比性、可加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现行的资产定义应予以修正为:企业过去的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服务利用的资源。其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服务上利用;(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形成的。它的优点在于:(1)扩大了资产的范围。修正后资产概念的范围包括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客观地反映了企业整体资产价值;(2)修正后资产概念的本质特征包括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其形成的计量方法可以采用多种计量模式,从而形成了以现值计量方法计量经营性资产,用其他计量方法计量非经营性资产的现值混合计量模式,解决了现行的一种资产属性采用多种计量模式反映的弊端,修正后的资产观认为,资产的概念应依据资产在企业的本质特征及功能予以反映,对能创造未来经济利益的应持未来经济利益观,对不能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资产来说,显然未来经济利益观是不成立的,应根据资产提供的服务和功能定义最为恰当,并可以采用除现值以外的方法予以计量。修正后的资产定义使资产属性与计量模式之间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关系,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

资产计量范文篇2

关键词:计量表计串户;营销系统;可编址采集装置;移动终端

随着国网公司“三集五大”发展战略的推进、“大营销体系”的实施,要求经营管理向一体化、精细化转变,计量资产管理也需和物资集约化管理及大营销体系建设相统一,从集团公司管理目标角度审视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优化调整,实现提升计量资产管理水平的目的。

1现状

目前,计量资产管理多停留于计量检定配送业务管理,但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营销稽查监控体系建设的管理存在较大不足,出现后台、表计、用户不一致的现象,难以准确地对计量资产进行监管。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及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项目的实施,因为施工监管的问题而导致的计量表计串户的事件投诉不断发生,计量表计串户事件不仅易造成用户间的电费纠纷及错误停电等问题,引起用户投诉,还会损害国网公司在用户中的形象。

2计量表计串户原因及排查方法

计量表计串户分为用户档案串户和接线错误串户两种情况。用户档案串户主要是指用户和计量表计关系不对应,如计量表计地址在营销业务系统中各用户信息不对应发生互串。发生的主要原因有:(1)供电公司对计量表计管理措施精细化不够,计量表计换装时,施工单位先批量领用表计,待安装完毕后再进行补填工单,营销系统的换装流程采用批量完成。由于计量表计出库前未建立与用户的一一对应关系,易出现因工单错误填写,造成用户档案与现场不对应的问题;(2)供电公司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与营销系统数据不兼容,无法资源共享,需要在两个系统中分别输入安装信息。由于操作人员错误输入问题,使营销系统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串户。接线错误串户主要是指因施工单位对施工过程控制不严,出现的接线错误导致串户。接线错误形式主要有:(1)表箱外接线错误,例如将应当接入A户的出线错误的接入了B户,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施工单位未严格进行计量表计入户线一对一核查工作;(2)表箱内接线错误,例如表箱内A户计量表计错误的接到表箱内B户断路器上,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表箱生产厂家的内部接线错误,而施工单位又未进行表箱内部接线的核查工作。用户档案串户纠错主要依靠派遣人员至现场核对计量表计资产编码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和营销系统编码是否对应,若不对应,则现场记录,回公司后立即修改用户档案,消除档案串户。该核查方法存在需要人员手工记录、手动修改信息及修改后系统查询修改记录不易的缺点。现场核对用户档案信息无误的,需要进一步排查接线错误串户。接线错误串户排查主要方法有:(1)采用现场拉闸或在用户侧增加大负荷的方法核对计量表计与用户是否对应;(2)利用串户仪进行核对计量表计与用户是否对应。第一种核查方法会影响用户正常用电或增加电费,可能造成用户满意度降低等;第二种核查方法在不影响用户正常用电情况下即可快速核查接线串户,但串户信息需要核查人员手工记录。现有计量表计串户解决方案中档案串户需要人工记录串户信息,手动修改系统内不一致的计量表计与用户信息,且信息修改的可追溯性较差;接线串户排查方法:(1)影响用户正常用电,方法(1)、(2)均需人工记录串户信息。原有计量资产管理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营销稽查监控体系建设的管理存在较大不足,出现后台、表计、用户不一致的现象,难以准确地对计量资产进行监管。

3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计量资产管理及表计串户纠错系统

针对以上计量资产管理和计量表计串户纠错存在的问题,研究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装置,来实现计量资产移动管理,完善营销系统基础资料,提供客户信息随手档案,即查即看,提升服务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保证计量表计与现场的一致性、现场与后台信息的一致性,实现后台、计量表计、用户的一致。(1)系统功能系统开发计量资产管理及表计串户纠错嵌入式软件,提供基于离线文件导入的用户信息库创建、分析、储存、查看、导出等功能,管理平台与移动终端配合可以将营销系统导出的离线文件存入数据库,并可以转换为稽查核对任务。移动终端上操作导入核对任务,通过移动核校装置可以进行离线/在线的后台信息与计量表计、用户核对,核对工作进行后,可以将数据通过数据线或无线的方式导入上位机管理平台。在平台上可以查看任务执行时间,执行人信息,稽查核对的过程与结论。所有数据进行标签化处理,以时间线存库,异常数据重点保存现场图片和定位信息,为后续稽查提供依据。(2)装置描述计量资产管理及表计串户纠错装置基于移动终端采用分体式设计,包括计量装置信息采集及无损核线一体机和物联网可编址采集装置两部分。(a)计量装置信息采集及无损核线一体机该装置采用安卓平台的移动终端设备,具有数据有线传输、扫码、WIFI无线组网、蓝牙、红外通信、GPS定位、拍照等功能,可实现与上位机、采集装置的数据通信。通过扫读计量表计和计量表箱上条形码,实现对表箱进行GPS定位与导航,与计量表计红外通信读取表计信息,对异常点的设备进行拍照取证的功能。(b)物联网可编址采集装置该装置采集线路点信息,具有数据通信和数据中继转发功能,可与一体机通信或转发一体机数据。该装置内置锂电池除给自身提供电源外,还具备为一体机提供充电功能。(3)计量资产管理及表计串户纠错本系统将营销系统导出的用户信息文件(CSV、XML)转换、保存到自建数据库,与数据库既有数据进行比对,操作人员根据任务执行后提示进行数据修改、核对等操作。一体机执行核校任务时,程序提示用户扫描指定设备的条码,程序将扫码结果与现有数据做核对,整个核对的过程和结论上传到管理平台,并以时间线的方式存库。执行完核对任务后,可以通过数据线或WIFI局域网与上位机相连,执行一键导入,将移动终端中记录的核对过程与结论储存到信息核对任务库。信息核对任务库重点保存异常数据,如用户信息不一致、后台和用户表计不符、用户联系方式修改、计量装置更换等。一体机可以通过红外的方式与计量表计通信,读取表计的资产编号、表地址、实时电压和电流信息;一体机还可以通过蓝牙或无线的方式与安装在用户入户侧的物联网可编址采集装置通信,用以获取用户入户侧实时电压和电流信息;通过比对计量表计信息和采集装置采集的入户信息,判别计量表计与用户是否一致,并保存结果。

针对目前计量资产管理精细化程度不足和现场存在表计串户造成的用户投诉,本项目研究基于移动终端的计量资产管理及表计串户纠错系统,兼具计量资产移动管理和表计串户纠错两方面,实现后台、表计、用户信息的一致,提高集抄系统的准确率。本系统的应用符合集约化、精细化的要求,有益于大营销体系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计量资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减少用户投诉,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和运维成本,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英,靳海岗,王潇炜.电网企业计量资产集约化管理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4(17):119-120.

资产计量范文篇3

会计上资产计量一直存在着成本与价值之争。这种争论缘于会计学者对资产本身以及会计目标认识的不同。20世纪前期,学者们倾向于从成本的角度来理解、界定资产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资产本质认识的深入,会计学放弃了资产的成本观,采纳了经济学的观点,认为资产是“未来的经济利益”,如FASB(1980)就将资产定义为“因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由某一特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这一观点已得到会计界的普遍认同①。相应的资产也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价值计量。

在会计目标上,则存在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要求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因此历史成本是最好的选择;决策有用观则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因而价值计量可以更好的满足这一目标。对于这两种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无论从逻辑上还是实践上都远早于决策有用观,但在资本市场成为企业的主要筹资场所以后,决策有用观得到更多认同,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也被普遍接受。与此同时,历史成本由于只关注过去而不重视未来,导致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缺乏,要求采用价值计量的呼声日渐高涨。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使用,公允价值②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其中公允价值中的现值计量尤为引人注目,FASB就此专门颁布了SFACNO.7《在会计计量中应用现金流量信息与现值》。在这份公告中,FASB鲜明地倾向采用公允价值,并意图将其运用领域由金融工具扩展到其他领域,由此进一步加深了资产计量模式的成本与价值之争。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本质与资产计量属性选择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是其主要目标,因此提供当前及未来预期价格(价值)显然比过去的价格对投资者更有意义。但是,会计提供的信息必须符合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要受会计本质特征的约束,从而对资产计量属性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

在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可靠性与相关性是两条并列的首要质量特征。相关性越大,可靠性越高,越符合使用者的决策需要。但是在实际经济环境中,在很多情况下,这二者存在着此长彼消的矛盾,如何取舍一直是会计信息面临的两难问题,在资产计量属性的选择上尤为如此。从资产可以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本质来看,产出价值(价值观)比投人价值(成本观)更能反映出资产对于企业的价值,提供的信息与决策者也更相关。但产出价值的主观性太强,且不符合会计的实现原则,因此可靠性受到质疑。

如果从可验证的角度讲,投入价值(成本)对于描述企业的资财、反映受托责任以及向投资者及债权人提供制定合理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更恰当,它不允许在实现以前陈报收入,解决了价值计量中可靠性难以保证的棘手问题,但是其相关性又不及产出价值,从而面临着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两难抉择。

对于上述问题,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1999)认为,应把握在可靠性的前提下追求相关性最大的原则,即相关性以可靠性为前提。葛家澍教授(1999)也认为,可靠性是财务会计的本质属性,是会计信息的灵魂,即使在公允价值得到日益广泛应用的情况下也是如此。笔者同意上述观点,因为财务会计不同于经济学,它是一个信息系统,其目的是向所有现行与潜在的使用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一般信息。

由于使用者所需要信息的目的及用途各异,这决定了财务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可靠。可靠性是会计信息首要必备的质量特征,缺乏可靠性,相关性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AICPA(1994)的研究也表明会计信息使用者十分关注企业报告中信息的可靠性,他们建议维持现行会计模式、反对采用以价值为基础的计量模式的原因之一就是基于可靠性的考虑。

会计的本质属性也对资产计量属性的选择产生影响。针对近几年国内外爆发的一系列财务欺诈丑闻,葛家澍教授(2003)指出,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企业的经济真实,是可靠的记录并报告企业经济活动(主要是财务活动)的历史”。财务会计反映历史的这个本质特征也决定了资产计量的历史成本特性。但是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提供效用最大化的会计信息是其应有之义,反映历史并不排斥它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提供现在及未来等与决策者更相关的信息。这就决定了对某些满足上述条件的资产可以采用价值计量,事实上,现行会计实务是以历史成本为主、成本与价值混合计量的计量模式。

三、价值与资产计量

对资产采用成本计量的另一个批评是这样做的结果导致账面价值与企业实际价值相差大,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差,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如果资产全部采用价值计量,就可以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吗?

现财学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企业的价值是其产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如果暂不考虑可靠性,企业资产全部按照其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予以计量,全部资产的总计就是企业的价值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企业的价值是企业全部资产(包括会计上已确认与未确认的资产,如人力资源与自创商誉)共同协调作用的结果,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是这些资产合力产生的。当然,这其中有一部分资产可以单独产生现金流量(如应收账款),它们的价值与企业的价值直接相关;但更多的资产是与其他资产结合产生现金流量的,这类资产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贡献是间接的,故单项资产的售出价值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关系不大,比如固定资产(非融资租出)。因此对企业估价绝不是将其全部资产的价值简单加总那么简单,这也决定了对那些共同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采用现行市价与可变现净值进行计量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因为持续经营的缘故),而如果采用现值进行计量,由于同一资产在不同的企业被持有的目的并不同,对企业产生现金流量的贡献也不一样,这时,其未来现金流量又应如何计算?而且,由于可靠性的约束,有些资产如自创商誉,目前不能在会计报表上予以反映,这决定了即使计量单个资产的现值计量技术在理论上已经突破,也不能就此说明解决了资产的现值计量与企业价值的计价问题。

另外,在实际经营活动中,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各异。资产被持有的目的不同,他们为企业贡献现金流量的方式及特点也不相同:为销售或随时准备变现而持有的资产可以单独产生现金流量,但是对于这类资产的绝大多数而言,由于市场的不稳定等原因,未来销售价格及未来现金流入的时间均难以确定,其计量的可靠性难以得到保证;而为生产或管理(服务)持有的资产必须与其他类经营性资产共同作用产生现金流量,对这类资产而言,不仅其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时间与金额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难以估计,而且如何将这一现金流量在经营资产中进行分配也存在着困难,这使得现值计量在这类资产中的应用显得更为困难。另外,现值计量中折现率的确定也很难合理,从而极大地限制了现值计量在资产中的应用。同时,企业经营全过程中各项会计要素的计量,无不直接或间接借助于有效的成本计量手段来进行(张鸣,1997)。如果全部采用价值计量,将无法对企业自制的、没有市价部分的资产进行计价,也不利于企业自制成品的成本结转以及内部成本控制,从而破坏会计内部的一致性。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资产难以全部采用价值计量,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成本计量存在的必要性。

四、会计目标与资产计量

随着人们对相关性的重视,历史成本备受诘难。针对会计信息相关性下降的批评,国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研究结论并不完全支持外界对会计的批评意见,有些甚至截然相反。这说明,传统财务会计模式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沈生宏、刘峰,1999)。而根据AICPA在1994年的调查,大多数用户也仍然赞成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模式。尽管如此,作为一个信息系统,会计只有不断提高其信息的相关性,才能满足投资者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事实上,面对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相关性下降的不满,会计本身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从财务状况变动表到现金流量表,从利润表到全面收益表,从历史成本到混合计量,从已实现到可实现,无不显示出会计界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努力。

笔者认为,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资产计量方面,可以将资产按企业持有目的的不同,分为两类:单独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与不能单独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针对不同的资产项目,采取不同的计量模式:对于单独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因为它对企业价值的贡献与其现行价值直接相关,因而可以考虑(在现行财务会计框架之内)采用价值计量;对于不能单独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则采用成本(历史成本与现行成本)计量。这样一方面,对单独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采用价值计量可以提高资产的账面价值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另一方面,对不能单独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其对企业价值的贡献表现为在用价值,则可以根据权责发生制产生的利润信息来预测它们共同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这不仅可以间接反映出不符合会计确认标准而难以在报表中确认的有关资产(如自创商誉可以通过企业创造的超额收益予以估计),还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会计的决策有用目标。下面以企业主要投资者-债权人银行与股票投资者为例加以说明。

银行贷款给企业,作为固定收益的投资者,他最关心的是利息能否按期取得,本金能否按期收回。因此,它首先关注的是持续经营条件下企业的现金流量信息,其次是清算条件下贷款抵押资产的现行(清算)价值信息。现在的现金流量信息可以从当前现金流量表中获得,未来的现金流量信息可以通过当前的收益信息以及现金流量信息分析进行预测。在企业财务发生困难、难以按期清偿银行债务本息时,银行就会额外关注抵押资产的现行价值(清算价值)信息,这种信息在上述模式下资产负债表难以全部提供,但通过资产评估机构可以方便获得。

与银行债权人不同,股票投资者对企业资产的清算价值不感兴趣,他们关注的是持续经营条件下的企业价值。根据前面的分析,企业价值并非是单个资产价值的简单加总,因此资产即使全部采用价值计量对于投资者评估企业价值帮助也不大,更何况有些资产如自创商誉在现行会计框架内无法得到反映。但是如果对资产按类别分别采用价值与成本计价,结合损益表与现金流量表,投资者却可以预测企业的价值。根据“企业价值是未来现金流量贴现值之和”的观点,企业价值预测的关键是现金流量的预测,上述模式提供的会计信息可以较好的满足这一要求。对于单个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企业可以按价值对其计价,投资者可以据此直接预测其未来现金流量;对于共同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包括资产负债表中未反映的资产),投资者则可以根据损益表与现金流量表提供的收益与现金流量信息来预测未来现金流量信息。FASB就曾在1979年的《关于报告盈利的讨论备忘录》中提出一种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两步法”:(1)为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必须先预计未来收益;(2)为预计未来盈利,需要历史盈利信息。可见,根据历史盈利信息可以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预测,而上述模式则增强了预测的相关性及有效性。

除了现金流量估价模型以外,现行的许多其它财务估价模型如损益表模型、奥尔森模型等,均直接通过资产账面价值与盈余信息来对企业进行估价。上述成本价值混合计量模式能够根据资产产生现金流量的特点,最大限度提高资产账面价值与盈余信息含量,从而有效增强模型预测的准确性。

另外,在上述模式下,还可以从投入产出角度反映财务会计的另一个目标:评价管理人员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如果资产单纯采用价值计量,则难以反映投入产出关系,根本无法计算利润,也就无从实现财务会计反映“受托责任”的会计目标。反之,成本与价值混合计量则可较好地兼顾二者,既能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又能满足投资者评估管理层对受托经营资源的履行情况。这样在现行财务框架体系内,上述模式既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财务决策的有用性,又可以达到反映管理者的受托责任目标。

五、资产计量属性的选择

根据上面所设想的模式,对资产可以区别其持有目的分别采用价值或成本计量。那么,在现行财务会计框架下,资产应如何选择其计量属性呢?由于计量的可靠性以及产生现金流量的方式等因素的限制,在实务中,可作为资产价值计量的属性有现值、现行市价以及可实现净值。

1.现值。笔者认为,实务中以现值对资产进行计价,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通过资产未来的销售或交换而获得的货币金额应是可知的或可确切地估计;(2)预期现金收入的时间应是固定或相当确定;(3)资产单独产生现金流量。实务中要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资产必须根据特定的合同进行。因此,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如果就是为了按照有关合同规定的具体价格和支付条件交付给顾客,这些资产就可按其现值予以计量,例如准备持有到期的债券投资。

2.现行市价。指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出售一项所持有的资产可获得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实务中资产应用这一计价基础必须符合四个必要条件:第一,市场被管制,资产价格明确;第二,资产持有的目的是销售,且销售费用不大;第三,按售价收到现金的时间间隔很短;第四,资产售出无障碍。例如准备随时变现的、公开交易的有价证券,可以采用现行市价进行计价。

3.可实现净值。指企业在正常经营活动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以及销售所必需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应用时应具备以下条件:(1)资产持有的目的是为了销售;(2)资产能容易地以已知的价格售出(收入实现不存在障碍);(3)追加的成本或费用可以合理估计;(4)收现的时间间隔不能太长。

从上述三个资产计量属性来看,在实务中使用价值计量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可以单独计量资产出售产生的现金流量;(2)资产的收入实现非常容易或有合同保障;(3)资产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数额是可知的或可确切地估计。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资产价值计量的金额可以得到可靠的保证。在此基础上,如果收到现金间隔的时间较长,则可以采用现值计价;如果时间间隔较短,则可采用现行市价或可实现净值予以计价。从目前的会计实务来看,由于可靠性、实现原则及谨慎性原则的约束,上述价值计量方法应用得很不完全,主要应用于资产发生减值或无从寻找历史成本证据的时候。

当资产的计量不符合上述条件时,成本则是其计价基础的现实选择。资产计价可供选择的成本计量基础有:历史成本和现行成本。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现行成本更具相关性。在世界经济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的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现行成本曾被世界普遍看好。但由于现行成本一方面难以验证,不符合可靠性标准;另一方面某些资产现行成本的取得较为困难或根本不可能,从而限制了这种计量属性在实务中的应用,特别是在经济平稳的时候。例如,FASB在1979年曾过FAS33,要求企业补充提供按现行成本调整的信息,但在通货膨胀平息后,这一准则又被1986年颁布的FAS89所代替,从而使物价变动信息的提供由强制改为自愿。因此,从会计实践来看,由于可靠性及成本效益等因素的约束,现行成本更多地应用于经济剧烈波动的时候。

六、结语

根据上述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资产计量属性的选择受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本质特征等因素的约束;不论从经济学还是从会计学的角度看,资产计量难以全部采用价值计量,成本计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2.企业价值并不等于其全部资产价值的简单加总;现值计量技术尽管在理论上已经突破,但是难以应用于所有资产;

3.为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资产可作如下分类计量:对单独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可以采用价值计量,但对不能单独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应采用成本计量;

4.未来资产计量是成本与价值并存,这样可以更好满足会计的“决策有用”与“受托责任”双重目标;

5.在现行财务会计框架体系内,资产采用价值计量与现行成本计量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

注释:

①事实上,普遍认同的是资产“未来经济利益”的本质属性,但在资产定义的具体表述上则存在差异。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就将资产定义为“由于过去的交易而由企业控制的,预期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流人企业的资源”,而不是像FASB那样将资产直接表述为“未来经济利益”本身。

②按照公允价值的定义,它不是一个独立的计量属性,而是包含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以及现值(作为搜寻公允价值的一种手段,它在会计计量中的唯一目的就是估计公允价值)在内的复合计量属性。但在讨论时,一般把它看成是与历史成本相对应的价值计量的代表。

主要参考文献

葛家澍、杜兴强。2003.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葛家澍。2003.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边界。会计研究,3:3~7

沈生宏、刘峰。1996.权责发生制、公允价值和会计信息相关性。会计研究,5:38—43

张鸣。1997.试论成本计量与资产计量的关系。会计研究3:24~28

周浪波、杨琼。2002.会计收益的质量特征探析。事业财会。5:41~42

AICPA1994ImprovingBusinessReporting-ACustomerFocus

资产计量范文篇4

一、生物资产的定义和特征

(一)生物资产的定义农业活动是指企业将生物资产转化为可售生物资产、农产品或其他生物资产的生物转化过程的管理。我国新会计准则中指出,生物资产是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这与国际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概念完全相同。在生物学上,生物主要分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虽然人类对微生物的研究和认识还很有限,但是微生物的生产和经营却是农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只将生物资产定义为植物和动物,缺少微生物,这是不完整的。目前,被企业作为生产对象进行经营管理的还主要是动物和植物,没有考虑微生物,但是随着农业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生物资产的概念将不会只限于动物和植物。

(二)生物资产的特征生物资产作为资产除了具有一般资产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殊性,如生物转化性和自然增值性;生长周期性;多样性;地域差异性;能够提供副产品;与其附着物不可分割;未来经济利益不确定性;具有双重资产特性等。

二、生物资产的分类

国际会计准则鼓励企业将生物资产进一步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同时,按生物资产的成长特征又可划分为成熟生物资产和未成熟生物资产。我国会计准则充分考虑我国公益性生物资产数量较多,国有农场等实际情况,将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三大类,并分别规范了这三大类生物资产的定义、包含的内容和相应的会计处理。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为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可见,其持有目的是为了长期使用。公益性生物资产,是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之所以将公益性生物资产也界定为生物资产的一类,是因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公益性生物资产虽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是具有服务潜能,有助于企业从相关资产中获得经济利益,从而满足了生物资产的确认条件。因此能更有助生物资产的确认和会计处理。

三、生物资产的确认

我国新准则规定生物资产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才能予以确认:(1)企业因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而拥有或者控制该生物资产。它包含两层含义:生物资产是为企业所拥有的,或者即使不为企业所拥有也是企业所控制的。另外,生物资产必须是现实的生物资产,即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而不是预期的生物资产。(2)与该生物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或服务潜能很可能流入企业。即该生物资产所包含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可能性超过50%。在实务中,依据与该生物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到了企业来判断生物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或服务潜能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3)该生物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在对生物资产进行确认时,必须区分生产性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这是因为其有不同的特点,而且在管理上也有所不同。

从以上的确认条件可以看出,新准则的确认标准实际上是资产的确认标准,也就是说新准则通过生物资产的确认标准弥补了关于生物资产定义的不足,这样既保证了生物资产的定义在理论上的完整性,又符合我国会计人员的习惯,增强了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生物资产定义为企业因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而拥有或者控制,所包含的经济利益或服务潜能很可能流入企业,成本能够可靠计量的有生命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四、生物资产的计量

(一)计量属性的选择原则计量属性的选择必须遵循特定的原则:(1)保持会计实务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选择的会计属性应该具备充分的可操作性。(2)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权衡,沟通会计计量属性的事实基础和决策价值,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3)充分考虑各类会计交易的特点和各方利益关系人的特定需求。(4)效益大于成本,以生产的边际收益是否大于边际成本为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生物资产具有生物特性,其数量、质量和价值随着生物的自然生长、蜕变、生产、繁殖等转化过程而不断变化,而这种变动是生物资产计量的关键问题。因此,生物资产的确认与其他资产的确认有很大不同。在对生物资产的确认时,要充分考虑可靠性和相关性的结合。

(二)国际会计准则采用的计量模式国际会计准则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明确规定除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的情况外,生物资产在初始确认和各个资产负债表日,均应按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计量,并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的损益账户。在公允价值无法确定,其他估价方法明显不可靠,以及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一假设对初始确认无法成立的情况下,生物资产应按其成本减去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损失计量。同时国际会计准则也指出,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一旦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计量。虽然国际会计准则对于生物资产的计量用公允价值取代了历史成本,但是目前只有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家采用了公允价值模式,而美国、加拿大及法国等对于生物资产的计量仍采用历史成本模式。

(三)我国采用的计量模式在综合考虑生物资产的特点和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我国采取了“以历史成本为主,公允价值为辅”的计量模式。这是因为,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各类生物资产尚缺乏成熟的市场,公允价值难以取得。如果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生物资产,可靠性比较差,而且相关性也会下降。而我国目前广泛采用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尽管操作简单,提供的会计信息比较可靠,却不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并且也不能充分反映生物资产的特性。因此,我国采用混合计量模式一方面可以反映生物特性,另一方面又兼有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点,并且为在将来条件成熟时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转变奠定了基础,这既符合我国的国情,又有利于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进一步接轨。

新准则规定,生物资产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均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但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时,应对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生物资产有活跃的交易市场;能够从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估计。但在现实条件限制下,公允价值在我国还没有发挥较大的作用,随着宏观环境(农业市场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完善、诚信机制的建立等)与微观条件(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等)的不断完善,以公允价值模式对生物资产进行计量必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五、生物资产的减值与跌价准备

资产计量范文篇5

我国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准则所定义的生物资产是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与国际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活的动物或植物的概念完全相同。而我国会计准则将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三大类。作为一种经济资源,生物资产不但具有一般资产的特点,它还有与其它资产不同的生物特性,主要是指生物资产具有生命、是自然生产力形成的价值、生长周期长期性以及部分生物资产与其附着物的不可分割性等特征。“资产计量是运用一定的计量单位,选择被计量对象的合理计量属性,确定应予记录的各项资产金额的会计处理过程”。(汤云为,1997)由于生物资产作为计量对象的特殊性,在会计计量上必然要选择符合生物资产特性的计量模式。

二、生物资产计量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对资产本质的理解

从资产定义的演进过程看,对资产本质的理解主要归集为两种观点,资产的成本观和价值观。资产的成本观立足于资产取得的耗费,强调资产的客观存在性和可计量性,认为资产是剩余成本或未耗用的成本,将资产的原始购置价格作为合适的期初余额,对以后如何估价不予考虑。因此计量模式是面向过去,选择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资产的价值观立足于资产的未来使用能否给企业创造价值,资产实质是企业预期未来经济利益的体现。理论上计量是面向未来,选择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现行权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均采用了资产的价值观。从现实经济环境的发展来看,资产的价值观和成本观都将对资产会计理论与实务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国平,2003)

(二)会计目标的选择

受托责任观是从会计信息提供者(企业管理当局)的立场出发,选择的计量模式应能够反映管理当局对受托者的履行情况,倾向于采用原始成本计量模式。决策有用观是从信息使用者(外部的利益关系人如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管制机构、一般公众等)的角度出发,资产计量的结果能够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关,倾向于在资产计量中采用现时成本计量模式或其他。

(三)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选择与权衡

会计信息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是可靠性和相关性,在正常情况下,会计信息应当达到二者的统一,但有时会出现矛盾。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时的立足点是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进行权衡,如果可靠性为主,则倾向于历史成本计量;如果相关性为主,则倾向选择其他计量方式。在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企业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还很不完善,为了维护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多数人认为,确保信息的可靠性比强调信息的相关性更为重要。

(四)经济环境或市场环境的成熟度不够

一般而言,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计量属性,都要以能够符合经济环境的规定性为其基本前提。(葛家澍,2003),尽管公允价值是一种理想的计量属性,但要想发挥其应有的优势还需要有相应环境基础,其采用通常需要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环境,要拥有健全而成熟的生产资料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发达的专业评估技术以及娴熟而讲求诚信的评估队伍等,在一个条件不具备的经济环境中过多地使用公允价值,如果不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加以严格地限制,可能适得其反。

三、中外生物资产准则中生物资产计量模式的现实比较

我国生物资产准则规定,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均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且规定只有在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才应当对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生物资产有活跃的交易市场;(2)能够从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估计。而IAS41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明确规定除了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的情况以外,生物资产在初始确认和各个资产负债表日,均应按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计量。并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的损益账户。在公允价值无法确定,其他估价方法明显不可靠以及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一假设对初始确认无法成立的情况下,生物资产应按其成本减去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损失计量。IAS41也指出,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一旦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计量。

四、选择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原因

运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提供的财务信息是过去发生的,具有很强的可靠性,但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这些信息可能与现实不符,即相关性较弱。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提供的财务信息正好弥补了其相关性不足的缺陷,但同时由于在计量的过程中存在估计、判断,因此又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以上中外生物资产准则中生物资产计量模式的现实比较中。考虑到会计信息相关性、可靠性等因素对生物资产计量的影响,我国最新的会计准则中对于生物资产的计量仍然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而仅在特定条件下允许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其原因如下:

第一,我国农业企业总体上是属于小规模微利企业,且以家庭经营为主,这类企业通常不要求且其也没有能力对外提供财务报告。而目前我国以农业为主业的农业类上市公司仅40多家。加之,我国地区差异大,农业结构差异大,目前我国生物资产计量的公允价值还难以现实。

第二,我国农产品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都很不发达,信息化程度较低,不适合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取得公允价值需要有充分发育的市场。农业市场体系不完善,从农业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取得完整的信息还比较困难,因而无法确定公允价值。所以我国目前直接采用公允价值作为生物资产的计量模式的市场条件还不成熟。

第三,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够规范,资本市场不够成熟,完整的资产评估体系、完善的债务重组法律法规等外部条件不完善,公允价值的计量作用受到限制。农业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差额作为利得或损失计入损益的处理结果会对企业资产价值的稳定性以及企业的损益带来很大的波动。公允价值计量容易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粉饰报告的手段,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

第四,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职业判断能力有待提高。公允价值的计量需要会计人员具有高超的职业判断能力。要获取高质量的公允价值信息,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具有丰富的会计理论与实践素养,还需要会计人员了解评估金融、资本市场等相关知识。而在我国现有的会计从业人员中,整体素质不高将直接影响职业判断水平,从而制约公允价值模式的使用效果。

第五,诚信虽然是道德的范畴,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中如果缺乏了诚信,完整的会计制度、企业治理结构、资本市场等其他条件,无法忠实执行。因此,必须建立对诚信负责的机制,明确诚信的评判标准及违背诚信标准应付出的成本。而在我国,诚信机制的建立,还在不断完善之中。违背诚信的事件还时有发生,这对公允价值模式的运用是非常不利的。

第六,在市场上取得资产的公允价值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的,因此,在选择计量模式时不得不考虑成本与效益原则。若取得公允价值的成本过高,则企业很可能会放弃采用公允价值而采用历史成本。

综上所述,我国在现阶段对生物资产的计量采用历史成本模式是现实的必然选择。公允价值的若干优点以及国际趋同的实际要求,我国在最新的准则中也明确规定了生物资产可以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因此,我国目前对于生物资产的计量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公允价值计量为辅”,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公允价值在我国还没有发挥较大的作用,相信随着宏观环境(农业市场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完善、诚信机制的建立等)和微观条件(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等)的不断完善,以公允价值模式为主来对生物资产进行计量必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孟全省.《生物资产会计的探讨》.中国农业会计,2002.年第7期.

资产计量范文篇6

外购或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初始计量与计税成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时点不同。外购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或者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其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时间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当天。税法将停止资本化的时间明确为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的当天。如果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却尚未交付使用,会导致会计资本化利息小于按税法规定计算的资本化利息,导致固定资产会计成本小于计税成本,从而产生可抵减暂时性差异。

2.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金额不同。《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可以资本化的借款金额包括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内企)第三十六条规定,企业向关联方取得的借款,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50%,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国税函〔1991〕326号(外企)规定,外方资本不到位,相当于不到位注册资本的借款利息,不得在税前扣除。此外,企业向非金融部门取得借款发生的利息支出,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商业银行的基准利率和浮动利率标准,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浮动利率取消上限后,原则上执行浮动利率取消上限前的最高上限。上述不得扣除的借款费用,如果已按借款费用准则进行资本化处理,则固定资产的计税成本小于会计成本,以后期间,按计税成本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与会计折旧之间的差异,需作纳税调增处理。

3.无论是外购固定资产,或是自行建造(包括自营方式建造和出包方式建造)的固定资产,其初始计量必须取得合法的凭据。如果固定资产会计成本中一部分金额没有取得合法凭据,则这部分金额应从计税成本中剔除。

4.固定资产计量属性的差异。企业购买固定资产通常在正常信用条件期限内付款,但也会发生超过正常信用条件购买固定资产的经济业务事项,如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资产,且在合同中规定的付款期限比较长,超过了正常信用条件,通常在3年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该类购货合同实质上具有融资租赁性质,购入资本的成本不能以各期付款额之和确定,而应以各期付款额的现值之和确定。购入固定资产时,按购买价款的现值,借“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按应支付的金额,贷“长期应付款”科目按其差额,借“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固定资产购买价款的现值,应当按照各期支付的购买价款选择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各期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中规定的资本化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其余部分应当在信用期间内确认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税法对固定资产的计价原则,以实际发生的支出为原价,不按现值计价,不对支付购款折现。《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一条规定:“固定资产的计价,应当以原价为准。购进的固定资产,以进价加运费、安装费和使用前所发生的其他有关费用为原价。自制、自建的固定资产,以制造、建造过程中所发生的实际支出为原价。”《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条规定:“购入的固定资产,按购入价加上发生的包装费、运杂费、安装费以及缴纳的税金后的价值计价。自制、自建的固定资产,在竣工使用时按实际发生的成本计价。”由于上述缘故,导致超过正常信用条件期限付款的固定资产的会计成本小于计税成本。

例:2007年1月1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一项购货合同,从乙公司购入一台需要安装的大型机器设备,收到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设备价款为900万元,增值税税额为153万元。合同约定,甲公司于2007年~2011年内,每年的12月31日支付210.6万元。2007年1月1日,甲公司收到该设备并投入安装,发生保险费、装卸费等7000元;2007年12月31日,该设备安装完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共发生安装费5万元,款项均以银行存款支付。假定甲公司综合各方面因素后决定采用10%作为折旧率,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07年1月1日,确定购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包括购买价款、增值税税额、保险费、装卸费等。

购入固定资产成本=2106000×3.7908+7000=7990424.8(元);

借:在建工程7990424.8

未确认融资费用2539575.2

贷:长期应付款10530000。

税务处理:在建工程计税成本为1053万元。

2.2007年度发生安装费用5万元。

借:在建工程50000

贷:银行存款50000。

税务处理:在建工程计税成本追加5万元,累计计税成本为1058万元。

3.确定未确认融资费用在信用期间的分摊额如下表所示。

4.2007年12月31日,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结转工程成本、支付款项。

借:在建工程799042.48贷:未确认融资费用799042.48借:固定资产8839467.28贷:在建工程8839467.28借:长期应付款2106000贷:银行存款2106000。税务处理:固定资产计税成本仍为1058万元,而固定资产会计成本为8839467.28元,差异金额=10580000-8839467.28=1740532.72元。由于计税成本大于会计成本导致以后期间计税折旧大于会计折旧的金额,应当分别调减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

5.2008年12月31日,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支付款项。

资产计量范文篇7

一、无形资产计量上存在的问题

无形资产的本质特点是“无形”,这一特点导致它的价值可能分布在零至很大的区间。并且其价值本身和价值变动的频率和幅度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都会进一步导致对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和管理的难度。

在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经济下,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也相当大。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例日趋增加,有的已占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会计若仍抱着稳健性原则的大旗,无疑会使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同时也违反了客观性和重要性会计原则。

二、无形资产计量缺陷带来的影响

(1)难以满足高科技行业无形资产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的客观要求

在现行会计理论中,企业资源主要是指有形资产,虽然也不排除无形资产,但由于各种原因,无形资产在企业资源中始终只占次要地位。而当前,企业在研发和销售阶段的巨大投入实质上主要是对无形资产的投入。这些资源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资源,也是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不正视这一事实,仍将无形资产特别是人力资源排除在企业资产之外,不加以反映和核算,显然是与客观经济规律相背离的。

(2)不能准确体现知识经济时代扩大无形资产确认范围的现实要求

传统会计体制下,无形资产的确认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要求以事项的发生为依据,这就使得无形资产在确认时遇到困难:企业外购和接受外部投资所形成的无形资产可以确认,而自创无形资产不能予以确认(只认可);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由知识创新所带来的企业价值增加和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无形资产地位的提高使得人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确认方法,扩大其确认范围,使无形资产能够得到如实和充分的反映。

(3)没有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会计纳入财务会计系统

目前,会计只承认知识产品(如专有技术等)的价值,没有确认人力资源的价值。在未来,人力资源会计将变得十分重要。人力资源应被纳入现代财务会计系统,成为现代企业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的核算方法,建立人力资源核算的账户体系。将多种计量模式有机结合,用以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进一步明确人力资本的价值,人力资本所有者具有收益权,应参与企业剩余利润的分配。

(4)难以满足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计价方法多样化的要求

无形资产开发是企业长期战略的体现,是对未来进行的战略投资。由于知识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无形资产的现实价值及其所能提供的未来经济收益是不断变化的,而历史成本恰恰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这种变化。因此,我们不可能完全套用有形资产的历史成本计量方式来对无形资产进行计量。所以,应根据无形资产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反映知识型企业的价值。

三、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计量会计计量

是会计人员运用一定的计量模式,以货币为主要计量手段,并产生以货币定量信息为主的会计信息处理过程。实质是确定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无形资产未来价值的计量也要遵循这一特定标准:可验证性,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一项无形资产进行计量应得到相同的结果,其中结果可以互为验证。一致性,无形资产的计量所使用的方法要前后保持,不能随意变更,若需变更,要将变更的原因、情况在财务报告中说明。

企业价值是企业未来获利能力的资本化现值。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无形资产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形资产的价值成为企业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财务计量方法应用于无形资产计量

(1)、确定无形资产的价值实现值。无形资产的价值实现值是指企业无形资产的真正转化价值。实际的无形资产价值可以高于或低于该数值,我们可将该数值理解为企业市场价值与净资产价值(股东权益)之间的差额。

(2)、确定无形资产的内部构成。采用财务数据与非财务发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即那些对企业未来绩效增长发挥重要作用的无形资产。假定A公司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人力资产、市场关系型资产与结构型资产三个方面来分析,并建立了一套无形资产指标体系。属于人力资产方面的无形资产有:员工竞争力、员工忠诚度、员工经验值、员工技能、创新能力;属于市场关系型资产方面的无形资产主要有:客户信息库、客户交往时间、客户类型、客户潜力、客户满意度;属于结构型资产方面的无形资产有:组织结构、组织进程、企业软件、企业数据库、合作者关系网;属于人力资产与结构型资产共有方面的无形资产有:组织学习能力、组织文化、组织科技;属于人力资产与市场关系型资产共有方面的无形资产有:客户关系;属于市场关系型资产与结构型资产共有的无形资产有:价值链、品牌、商标;属于三部分共有的无形资产有:综合关系、知识产品、专利技术、信息数据。

(3)、根据实际经验确定无形资产各构成部分的权重。企业的高层领导应当在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研究各类无形资产的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从而设定每类无形资产的权重。

2、实物期权法应用于无形资产计量传统的决策方法(如:现金流量折现方法和决策树方法)对投资者的决策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市场上,公司投资所面临的环境是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和竞争性。如果遵循这些传统的投资方法的结论,经常会导致错误的投资决策或者使得投资者失去一些有利的投资机会。例如:在新经济时代,一些公司经常要投资于一些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例如风险投资家在项目的种子期选择相应的项目进行投资;投资一些还没有产生正的现金流的投资项目)等,我们已经无法利用传统的投资决策分析工具解释这些现实的经济现象。

资产计量范文篇8

会计上定义的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并且是非货币性的长期资产,在企业提供劳务、产品生产、或者为了满足出租和经营管理的需要而持有的,是企业所拥有的,或者企业所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一般包括专利权、非专有技术、商誉、土地使用权、著作权以及商标权等。会计中无形资产的确认需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该资产能从企业资产中分离出来,具有可辨认性;该资产能单独用于以下用途,或者能与其他资产或者负债合并一起,能用于租赁、交换、转移、出售、授权许可。并且注意到企业内部产生的品牌、自创的商誉以及报刊名称等不确认为无形资产。但是税法对无形资产没有可辨认性要求,无形资产的定义范围也没有对商誉做特殊要求。《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关于土地使用权的用途发生改变时,如用于出租,或者用于增值时,不再属于无形资产,按投资性房地产确认,此点和税法规定不同。

二、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异同

由于无形资产的获取方式不同,其计税基础和账面价值的差异各不相同,下面就对此进行分析。《无形资产准则》规定,企业要自行研究开发的项目要区分开发阶段和研究阶段,按两个部分进行核算。在研究阶段,费用支出由于无法明确其研究活动是否一定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所以在发生时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其次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准则所列的资本化条件的内部开发无形资产的成本,仅包括在满足资本化条件时点至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总和。外购的无形资产,根据规定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相关的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无形资产外购时的成本确定和税法上的确定方法是相同的,但是在分期付款购买无形资产的时候,要考虑资金时间价值问题,计算分期付款金额的现值作为其成本。但是税法上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问题,以分期付款金额的合计值作为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由此产生的差异,比照分期付款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进行。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以开发过程中,资产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图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内部研究开发费用,可加计扣除,由此会造成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为零,这样会使其账面价值不同,形成暂时性差异。

三、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异同

什么是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如何确定每期摊销的金额。无形资产摊销费用的确定,其扣除数额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所以摊销费用的计算标准如何确定是关键。影响摊销金额的主要有摊销年限、摊销金额、摊销方法。上述摊销标准计算中税法与会计在这里三个主要项目的规定均有很多不同,再有对关于不允许摊销的无形资产的范围规定,无形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也有不同,下面就进行详细分析。首先,税法中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的规定为摊销期不得低于10年。如果无形资产来源是投资或者受让的,初始约定有使用年限的,按照初始约定的年限进行摊销;如果外购的软件类无形资产,允许实行加速摊销,但摊销年限最短为5年,同时需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和税法比会计的规定要复杂些。无形资产准则要求对于使用寿命的确定要考虑两项,即法定寿命和经济寿命,其中法定寿命是指无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受相关法律、规章或所签合同的限制。经济寿命则是指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年限。无形资产受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实际中经济寿命往往短于其法定寿命。

四、无形资产的处置异同

无形资产的处置主要有三种形式,包括无形资产的报废、无形资产的出租和无形资产的报废这三个方面。其中出售和报废的处理方法会计与税法在处理时有些差异,其余都一样。在出售无形资产时会计上按照出售所得款项和账面价值的差计入当期损益中,由于对无形资产减值损失的处理有差异,会在此导致税法核算的无形资产转让所得和会计核算所得不一样;再有会计上对无形资产报废清理,比如像税法中出现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的情况,除了在减值损失方面两者的原有差异外税法仍需要经过税务机关审批,才能将报废的净损失扣除。

作者:孙鑫 单位:七台河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原.山上香食品公司应收账款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5,(21).

[2]许善达,盖地.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编《所得税会计会计准则研究文库》[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5.

[3]李勇,左连凯,刘亭立.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比较研究: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5,(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N].中国税务报,2007.

资产计量范文篇9

资产的概念是会计学最重要的概念,现行的准则定义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资产的定义主要有四种观点。

1.1未消逝成本观

未消逝成本观是对资产性质的早期描述。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anintroductiontocorporatestandard)(1940)中明确提出了未消逝成本观。他们认为:“成本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已经消耗的成本为费用,未耗用的成本为资产”。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资产是营业或生产要素获得以后尚未达到营业成本和费用阶段的那部分余额,是成本中未消逝的那部分余额。显然,这种观点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是密不可分的。它着重从会计计量的角度来定义资产,强调了资产取得与生产耗费之间的联系。

1.2借方余额观

资产定义的借方余额观是由美国会计师协会(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的前身)所属的会计名词委员会在其颁布的第1号《会计名词》(1953)中提出来的。该公告认为:“资产是由借方余额所体现的某种东西。这一借方余额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或规则从结平的各账户中结转过来的,前提是这一借方余额不是负值。作为资产,它代表的或者是一种财产权利,或者是所取得的价值,有的则是为取得财产权利或为将来取得财产而发生的费用支出”。这一认识的基本特征是将资产视为借方余额的体现物。据此,不仅借方余额所体现的应收账款、存货、设备、厂房等要确认为资产,而且由借方余额所体现的递延费用等项目也可以确认为资产。显然,这种观点只是从会计结账技术的角度来理解资产,很难说是在描述资产的性质。

1.3经济资源观

经济资源观是关于资产定义的颇具影响的一种观点。1957年,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公司财务报表所依恃的会计和报表准则》中明确指出:“资产是一个特定会计主体从事经营所需的经济资源,是可以用于或有益于未来经营的服务潜能总量”。对资产的这一认识,第一次明确地将资产与经济资源相联系,虽然它并未正面提到无形资产的内容,但这一定义至少可能将无形资产包纳其中。另外,它也明确了资产与特定会计主体之间的关系,即特定会计主体能够借助资产业从事未来经营。1970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的第4号公告中提出了一个资产定义:“资产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企业经济资源,资产也包括某些虽不是资源但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递延费用”。这一定义虽然明确指出资产的实质是经济资源,接受了“经济资源”这一新认识,但它却认为,经济资源应否视为资产,取决于公认会计原则的确认和计量标准,这就把资产的实质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之间的主从关系颠倒了。

1.4未来经济利益观

目前比较流行的资产定义体现了未来经济利益观的观点。1962年,穆尼茨(moonitaz)与斯普劳斯(r.t.sprouse)在《会计研究论丛》第3号——《企业普遍适用的会计准则》这一文献中明确提出:“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已经由企业通过现在或过去的交易获得。”现在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号(sfacno.6)中提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

未来经济利益观认为,资产的本质在于它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对资产的确认或判断不能看它的取得是否支付了代价,而要看它是否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在现实中,虽然成本是资产取得的重要证据之一,而且成本还是资产计量的重要属性,但是,成本的发生并不一定导致未来的经济利益,而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加也并不必然会发生成本,例如,业主投资、接受捐赠等。所以,未消逝成本观将未耗用的成本看成是资产,视资产为成本的组成部分,是不切实际的。而经济资源观强调资产的经济资源属性,把一些不是经济资源但有助于实现未来经济利益的或减少未来经济损失的项目如某些备抵项目排斥除在资产之外。未来经济利益观则将这些项目合乎情理地包括在资产之中。因此,我们说未来经济利益相对于其他观点来说更加全面、合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规定: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种定义突出了以下特点:

(1)资产的经济属性即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这也是资产的本质所在。也就是说,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要成为资产,必须具备能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

(2)资产的法律属性即必须是为企业所控制,也就是说,资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能可靠地流入本企业,为本企业提供服务能力,而不论企业是否对它拥有所有权。

2不同的计量模式体现出资产的不同属性

计量是指会计要素量化的过程和方法。也就是对资产加以量化表述的理论依据与具体方法。它涉及到计量属性与量度单位的选择。计量属性解决“计量什么”,而计量单位解决对选定的计量属性“用什么计量”。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计量属性是内在的,根本的问题,计量单位是外在的、形式的问题,计量单位的选择随计量属性的变化而变化。由于不同的计量模式体现出资产的属性不同,会造成资产的价值差异较大。因此,根据资产的定义、属性选用恰当的计量模式计量资产的价值就尤为重要,它不仅仅在于是否能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而且还影响到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用。现行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成本;现值;公允价值;摊余成本。目前,主要运用的会计计

量模式主要有四种: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现值。

(1)历史成本法体现资产的属性是资产投入价值,即过去形成资产投入的成本或者费用作为资产的价值。其弊端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率的提高,名义货币发生变化的话,从根本上动摇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2)重置成本法计量模式表现出资产的属性是资产重置价值,即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3)公允价值计量法体现资产属性是资产交换价值,即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4)在现值计量模式下,资产的属性体现是资产在用价值,指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折现的金额。从现行的资产定义来看,现值计量模式最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

3现行的计量模式与资产定义、属性之间的矛盾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一方面体现了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准则的趋同更近了一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另一方面,其巨大的变化给传统的会计模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公允价值的应用就是其中一例。在38项会计准则中,有近50%的准则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无疑成为了新会计准则实施中的焦点之一。目前,对于公允价值的认定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则以该价格为标准确认的价值即为公允价值如果资产交易或负债清偿的标的存在着活跃的、公开的交易市场,在市场综合因素的影响和行业规范的制约下,其交易价格的形成基本符合“公平、熟悉、自愿”的前提,因此具备“公允”的要求,可以作为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这种公允价值的获取途径是比较便利和直接的,并且易于交易方接受并获得关注者认可,可以说是公允价值确认的理想状态。(2)不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则在多方询价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或由评估机构评估,作为确认公允价值的基准如果资产交易或负债清偿的标的不存在活跃的、公开的交易市场,可以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搭建相应的数据模型并选用适当的参数,参照各方询价因素,结合现金流量折现、期权定价等方法确认公允价值。(3)不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交易标的也不适宜进行评估,并且进行多方询价存在困难的,可以参考同类交易的市场价格,作为确认公允价值的基准在这种方式下,同类交易标的价格无法由市场直接获得,因此只能用类比的方式,采集同类交易价格,作为估值的依据。这样,如何选择确定同类交易就成了公允价值确认的关键。同类交易不仅要求选取物与标的具有物理上的同质性,同时其实施载体各要素也应具备可比性,比如期望现金流、期限等。这样,现行会计计量模式是一种以公允价值为主体,多种计量模式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因此,体现出资产属性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历史成本、重置价值。也有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而现行的资产定义为,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其本质特征“未来经济利益”,因此,资产的价值不是以企业现有的资产为基础,也不认可投入成本,决定资产价值取决于未来持续的现金流及盈利能力,根据资产的属性其计量模式就是现值,因为只有能现值反映企业未来的产出,最恰当地反映未来经济利益的计量属性。其他的计量模式均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只有在这一属性无法满足可靠性和可验性的要求,在具体会计实务往往是从投入成本的角度考虑,采用其他的替代计量属性,但也要求排除人为估计等因素干扰,客观、真实的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这就进一步说明了现值是资产真实价值的最近似的反映。不同方法对资产计量的结果都是对资产现值的代替。因此,根据资产的属性采用的计量模式应该是现值或者是以现值为代表的现值混合计量模式。而不是现在采用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4资产概念的重新定义

由于企业的资产形态千差万别,资产的特性各有不同,因此现行的资产概念的局限性日益凸显:(1)现行的资产定义不能反映企业整体资产价值。企业的资产包括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现行资产的属性仅对有形资产进行了反映,而对在企业经营起着重要作用的无形资产去未予反映,主要是因为1.无形资产难以用货币明确计量;(2)现行资产观认为资产都应该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的。即使企业拥有了某项未来经济利益,如果没有明确的交易或事项,也不能确认为资产。这使得自创商誉被排除在企业资产之外,从而使企业的无形资产未能得到真实的反映。换而言之,现行会计计量仅反映有形资产价值或企业整体资产的一部分。因此,提供的相关信息无用。特别需要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企业的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传统企业主要制造业为主,以生产、销售商品为经营方式赚取利润,资产形式主要是有形资产;而知识类企业主要以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获得利益,一般不进行生产、制造,其资产形式主要以无形资产为主,表现在:品牌、经营理念、管理制度、营销方式、人力资源等,以微软、思科、搜狐、网易等信息技术为代表企业,其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的价值日趋重要,如按传统会计理论计量这类企业资产价值大打折扣,使企业的内在价值未能得到完全的反映。因此,我们认为,自创的无形资产必须要计量;(3)现行资产的概念不能完全反映资产的本质特征。企业资产形态尽管千差万别,但从发挥作用来看,可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直接创造企业的未来经营利益,即未来的现金流入,而非经营性资产一般不产生现金流入,甚至是现金流出,因此,如果用现行资产概念度量非经营性资产的话,从理论上讲,非经营性资产不是资产,则与资产存在的实际状态不符;如果用现值计量非经营性资产的价值的话,则非经营性资产会出现负数,显然不符合资产逻辑。因此,对非经营性资产不能用现值计量,对应的资产属性则不是未来经济利益,而是它的服务作用和其提供的利用的功能,因此其计量的方法应根据资产的不同属性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计量,由于资产在不同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差异,不同时点上的资产不具有可比性、可加性,因此,对于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的资产价值,应采用技术方法折算出时点价值,从而保证资产的可比性、可加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现行的资产定义应予以修正为:企业过去的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服务利用的资源。其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服务上利用;(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形成的。它的优点在于:(1)扩大了资产的范围。修正后资产概念的范围包括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客观地反映了企业整体资产价值;(2)修正后资产概念的本质特征包括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其形成的计量方法可以采用多种计量模式,从而形成了以现值计量方法计量经营性资产,用其他计量方法计量非经营性资产的现值混合计量模式,解决了现行的一种资产属性采用多种计量模式反映的弊端,修正后的资产观认为,资产的概念应依据资产在企业的本质特征及功能予以反映,对能创造未来经济利益的应持未来经济利益观,对不能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资产来说,显然未来经济利益观是不成立的,应根据资产提供的服务和功能定义最为恰当,并可以采用除现值以外的方法予以计量。修正后的资产定义使资产属性与计量模式之间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关系,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

资产计量范文篇10

1.无形资产确认项目范围过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将越来越高,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将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在高新技术企业,衡量企业价值的主要标志不再是物质资源的多少,而是无形资产的多少。比如美国微软公司,其账面价值远不及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账面价值,但其产值和利润却超过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同样,我国也有类似的高科技企业,例如网易公司。《新会计准则》规定予以确认的无形资产只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等。新准则规定,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资产项目,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第一,该资产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即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第二,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第三,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可见,按新准则的规定,无形资产应当是具有可辨认性特征的资产,对于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是不具有可辨认性的,由于新准则不应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会使得这类企业价值不能得到全面反映。除此之外,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还有很多新兴的无形资产,如ISO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另外还有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对人力资源上的投入将会越来越多,如不及时加以确认和计量,将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2.无形资产价值的计量缺乏合理性

对于《准则》规定予以确认的无形资产,其计量标准亦缺乏合理性。对于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仅将其开发成功后为取得专利所发生的直接费用——注册费和律师费等资本化,作为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而对于其主要的研究开发费用则作为当期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处理使得企业自创无形资产成本不能得到全部确认,同时也不符合收益和费用配比的原则。大多数无形资产在尚未开发成功的会计期间里可能不产生任何收益,却要负担大量的研究和开发费用,而开发成功以后的受益会计期间仅摊销少量的申请、注册费用,这显然很不合理。

3.无形资产的计量过于注重货币实物性

所谓的货币实物性,就是指在对无形资产计量时沿用有形资产的计量方法,以货币为主要单位进行核算。这在一般情况上没有什么错误的。但对于一些特殊的无形资产,诸如企业研发能力,企业人类资源价值、企业文化、企业顾客满意度等反映企业竞争力方面的资源,就难以准确地用货币进行计量了。如果就此消除对以上资源的计量,将其排除在无形资产范畴外,那对于企业资产的核算无疑是很大的损失。

二、准确计量我国无形资产的对策

新准则的颁布,无疑是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一件大事,反映了会计准则在制度化、规范化等方面取得的进步。但不容忽视的是,企业在无形资产的处理方面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也对今后的会计实践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一具体准则中也存在着以下值得思考的问题。

1.扩大确认范围

新准则规定企业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这导致很多重要的无形资源被排除在外,如自创商誉、人力资本等,从而使企业无形资产整体价值被低估。企业的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被排除在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之外,但这些“资产”却在现代企业价值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度竞争环境下的创新型企业在这些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如制药业、无线通信业等,它们的投资重点主要表现在雇员知识、营销和分配系统等方面。然而,这些在财务报表中都未能得到充分反映。可以考虑采取一种最适当的方式将此类无形资源的相关信息纳入财务报表,有助于投资者得到靠且相关的会计信息。

2.逐步建立公允价值计价的环境

国外公司治理相对规范,监管体系完备、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成熟相适应,在计价手段上,国际会计准则,对于无形资产都采用的是以公允价值计价。此次颁布的新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产,债务重组等方面均谨慎地采用以公允价值。虽然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完善,但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环境并示完全建立,国际接轨是方向,是大势所趋,因此我国应在今后逐步建立公允价值的计价环境。

3.对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建议

对于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在英国,研发费用一般存在于科学或工程项目中,缺乏“独特性”使之与其他内生资产一样被资本化。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研发费用采用的是有条件的资本化方法。即通过技术可行性测试后,内生无形资产在研发过程中的支出可予以资本化处理。准则中,我国改变了之前研发费用完全费用化的做法。对开发过程中的费用,成果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以资本化。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迈出了一可喜的一步。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由于研究费用与新产品或新工艺的生产或使用及给企业带来效益的确定性较差,应在费用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直接记入当期损益,并且在以后会计期间也不确认为资产。对于研究活动——初步智力成果,采取费用化处理;对于开发项目由于开发项目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应该采取资本化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王霞.无形资产会计处理与所得税差异分析.财会通讯,2008(7)

[2]葛欣.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探讨与分析.商业会计,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