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十篇

时间:2023-04-03 19:18:48

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篇1

1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法

(1)诉讼追偿。

司法诉讼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维护国家金融债权的最后屏障,也是经济活动中追索债务最常用的手段。有些企业经营困难,但并不表明丧失完全的还款能力,有的依靠其自身的经营收入还有一定的偿债来源,但一些企业无视信用,利用各种借口拖延归还,利用各种手段逃债务。通过追索债务,能加大对债务人履约的力度,同时也可以避开国有机构处置不良资产需要履行的烦琐的报批手续。

(2)资产重组。

资产的重组包括债务重组,企业重组,资产转换和并购等,其中债务重组包括以资抵债、债务更新、资产置换、商业性债转股、折扣变现及协议转让等方式。其实质是对债务企业做出债务重新安排,有的在还款期限上延长,有的在利率上做出新的安排,有的可能在应收利息上做出折让,有的也可以在本金上做出适当折让。对债务人进行资产和债务重组,是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中大量使用的一种方式。

(3)债权转股权。

债权转股权,指经过资产管理公司的独立评审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将银行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的对企业的债权转为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股权,由资产管理公司进行阶段性持股,并对所持股权进行经营管理。

(4)多样化出售。

①公开拍卖。

公开拍卖又称公开竞买,是一种通过特殊中介机构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品或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和交易活动。不良资产采用公开拍卖处置方式,具有较高的市场透明度,符合公开、公正、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规则,能体现市场化原则,是当前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抵押资产中使用较多的方式。该处置方式主要适用于标的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通用性强的不良资产,如土地、房产、机械设备、车辆和材料物资等。

②协议转让。

协议转让是指在通过市场公开询价,经多渠道寻找买家,在无法找到两个以上竞买人,特别是在只有一个买主地情况下,通过双方协商谈判方式,确定不良资产转让价格进行转让地方式。它主要适用于:标的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合适地买主极少,没有竞争对手,无法进行比较选择地情况。

③招标转让。

招标转让是指通过向社会公示转让信息和竞投规则,投资者以密封投标方式,通过评标委员会在约定时间进行开标、评标,选择出价最高、现金回收风险小的受让者的处置方式。具体有公开招标转让和邀请招标转让两种。该处置方式适用于标的价值大,通用性差,市场上具有竞买实力的潜在客户有限,但经一定渠道公开询价后,至少找到三家以上的投资者。

④竞价转让。

竞价转让是指通过一定渠道公开转让信息,根据竞买人意向报价确定底价,在交付一定数量保证金后,在约定时间和地点向转让人提交出价标书和银行汇票,由转让人当众拆封,按价高者得的原则确定受让人的处置方式。该处置方式适用于处置资产市场需求差,竞买人很少,拍卖效果不佳或依法不能拍卖,又不适合招标转让的各类资产,包括债权、股权、抵债实物资产的转让出售。

⑤打包处置。

打包处置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按照特定的标准(如地域、行业、集团等),将一定数量的债权、股权和实物等资产进行组合,形成具有某一特性的资产包,再将该资产包通过债务重组、转让、招标、拍卖、置换等手段进行处置的方式。它适用于难度大、处置周期长的资产。打包处置分为两大类:一是债务重组类打包处置。二是公开市场类打包处置。

⑥分包。

分包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其所拥有的部分资产,以签订分包合同的形式委托给承包人,由承包人负责经营或代为追偿债务的一种行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接收不良资产的数额巨大,不良贷款客户又分散在全国各地,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有限的人力难以对所有不良资产进行及时地处置。为了减少处置成本,加快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需借助社会的力量,采取分包手段来实施对不良资产快速有效的处置。

(5)资产置换。

资产置换是指两个市场主体之间为了各自的经营需要,在通过合法的评估程序对资产进行评估的基础上,签订置换协议,从而实现双方无形或有形资产的互换或以债权换取实物资产及股权的行为。目前资产置换大都发生在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非上市公司通过与上市公司之间的资产置换,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并通过上市公司所具有的连续融资的渠道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6)租赁。

租赁是指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出租者通过采取契约的形式所出租的财产按照一定的条件、期限交给承租者占有、支配和使用承租者向出租者交纳租金。租赁终止时,承租者将财产完整地返还给出租者。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最终目的是收回现金,但在实际处置过程中,经常会收回一些非现金资产,其中包括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也会出现取得企业所有权的情况。

(7)破产清偿。

破产清偿是指债务人依法破产,将债务人的资产进行清算变卖后按照偿付顺序,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所得到的偿付。企业破产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一些企业由于经营不善或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造成资不抵债,不能偿付到期的债务,企业继续经营无望,对这样的企业进行破产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然而对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说,采取破产清偿的办法是不得已的办法。

2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法的弊端

(1)诉讼追偿。

依法的债务追偿,自始至终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不良贷款自身的特性、企业恶意逃废债、地方保护主义等原因的影响,诉讼项目的执行效果差强人意。

(2)资产重组。

优质企业对劣质企业进行收购兼并等多种形式的资产重组也可以化解部分不良资产。但在现实中,国有企业重组大多是政府撮合,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指定买卖双方,并倾向于把亏损严重,改造前景不好的企业推向市场,但又不愿“低价甩卖”,使得产权交易市场冷清。

(3)债权转股权。

债转股方式理论上可以实现国企业脱困和迅速处置不良资产的“双赢”效果,但是在实践中却存在一定的局限和障碍。债转股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对象要求苛刻。其次,实际效果并不显著。一方面,许多企业为了卸包袱,往往竭力想挤进债转股的行列,一旦进入“债转股名单”,就迫不急待地按有关文件停止支付贷款利息,却迟迟不办理新公司注册手续,或未转变成为新股权结构的规范公司制。另一方面,债转股要照顾国有企业的实际困难,影响了资产管理公司实现其既定目标。再有,资产管理公司在债转股企业中难以行使其股东权力。

(4)多样化出售。

这类方式的最大的缺陷在于不良资产的估价。按照国际惯例,不良债权资产的定价方式无非有三种:按市价、按面值、按固定折扣率。国外在划转不良资产时通常以市价或固定折扣率进行,这两种方法在操作时注重的是不良资产的实际状况,这必然意味着被剥离银行要承担部分损失。我国资产管理公司是以不良资产的账面价值收购的。

3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方法面临的共同问题

(1)市场问题。

我国市场体系不发达,难以配合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这是许多处置方式难以高效运作的共同障碍。我国的市场体系虽然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市场体系相比仍然存在不发达、不规范、市场规模小、市场容量小、信息面窄、流动性差、金融手段创新受限制等问题,这些将会阻碍资产管理公司债转股、资产证券化、重组、出售等手段的实施。

(2)道德风险问题。

引起道德风险的原因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委托人和人的利益不一致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从国有商业银行来看,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其剥离的不良资产,被商业银行看作是彻底免除自己贷款责任的良机。银行从过去的责任中“解脱”出来后,由此也放弃了资产剥离之后应承担的管理和配合责任。而且,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按账面价值收购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而不论其本身的市场价值。这将使国有商业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尽可能多地将不良资产剥离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从债务企业来看,当前债务负担重,内部运行机制不力,极有可能将不良资产的处置当作是最后一顿免费的晚餐,失去还款的积极性。而企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又往往站在企业的角度。这有可能会使整个社会的信用观念进一步恶化,有钱也不还,千方百计逃废债务和转移资产的现象更为加剧。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身来看也存在道德风险,不良资产处置中的道德风险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很大。如果不能有效地防范道德风险,反而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参考文献

资产管理篇2

【关键词】高校;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有效结合

资产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资产的管理,不仅仅是对国有资产的保全,更是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资产无论是在数量上、结构上,还是来源渠道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强化高校资产管理,实现资源配置与利用的最大化?笔者认为,应跳出“就资产论资产”的“管理孤岛”,通过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将单位资产纳入部门预算,建立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资产管理制度,实现以存量制约增量,以增量激活存量,才是解决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出路。

一、高校资产管理的现状

高校资产的形成主要是国家财政预算分配的结果,按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资产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使资产使用达到高效、合理、节约、效率。然而,在预算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高校资产管理也存在一定的盲区。

(一)资产购置环节缺乏有效控制机制

一方面高校资产管理普遍存在基础薄弱、档案不完善、“家底”不清、存量不实的现象;另一方面在部门预算的编制中,往往只强调经费的分配控制,对预算单位存量资产的多少、存量资产的分布和使用缺少明晰的信息。因此,在资产的投资计划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主管部门能够关心的可能只是项目可行性和增量预算的安排,难以对资产存量实行全面管理。这导致预算审核无法对增量资产投入或项目资金投入形成有效的制衡。

(二)资产使用环节缺乏共享协调机制

在高校内部,资产从形成到使用涉及到许多部门,但最终演变成“谁拥有、谁支配使用”的封闭式资产运行模式。资产的管理主要停留在财务管理层面,资产数据基本是静态数据。但受自身利益的驱动,使用单位也往往热衷于项目经费的争取和资产的购置。在这种封闭运行模式下,难以克服资产使用中的低效和浪费,也使资产使用缺乏系统的协调机制,导致资源短缺与资源闲置并存。

(三)资产配置环节缺乏统筹的激活机制

部门预算实施后,虽然已将高校资产的购置纳入预算管理的范畴,通过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方式,强化了对资产形成的监控,但预算管理模式仍是以投入控制为重点的传统管理模式,存量资产并没有纳入部门预算编制过程,编制侧重于控制支出的增长幅度和数量,执行强调按照预算规定的项目和数额执行支出,以控制超支为重点。致使许多单位在决定购置什么资产、如何配置资产时,缺乏统筹存量资产的激活机制。

(四)资产处置环节缺乏预算监督机制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办法》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处置房屋建筑物、土地及单位价值在一定范围以上的仪器设备需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批准,未经批准不得处置。由于单位的资产管理脱离了预算管理的范畴,有些部门将资产当作部门自有资产,擅自处置;对应当经过资产评估的“非转经”资产,不经评估,不按国家规定办理有关资产“非转经”核准转移申报审批手续,低价处置或低价出租给关系人,使资产的减少、报废、调拨等过程不仅规避资产管理,甚至成为腐败的根源。

二、完善预算管理是解决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出路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一个单位需要购置什么资产、如何配置和处置资产,应该充分考虑单位存量资产的现状及其履行的公共职能需要,对所需资产进行科学的匹配。这个匹配的过程既是编制单位资产预算的过程,也是编制部门预算的过程,还是强化资产管理的过程。

部门预算改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增加了预算分配的透明度,也强化了与资产管理的联系。这种联系突出表现在:首先,预算分配是资产形成的基础,单位存量资产是历年预算资金投入的结果;其次,保证资产的日常维持运转和价值补偿依赖当前的预算安排来实现;再次,对资产的处置变动、报废核销等规范管理实质是预算管理的延伸,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有利于运用资产预算和统计报告对资产使用进行分析,使资产的配置与单位的职责相匹配,单位资产的处置、使用与单位的预算执行相依存,从而实现资产购置科学、配置合理、处置得当。

绩效管理是深化财政预算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公共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手段。财务绩效作为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与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完善的部门预算管理,建立可行的财务绩效评价制度,不仅将预算单位所有的收入支出纳入预算管理体系,而且也将各类资产的运行结果体现在预算考核中,保证资产需求与资产处置收益形成一个完整的资产预算,有利于财政主管部门依此为依据,对单位资产管理进行有效的绩效考评。

三、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有效结合的具体思路

强化资产管理,关键就要构建资产配置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相统一,资产处置管理与预算执行相匹配,资产报告分析与预算报告分析相印证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公共资源管理框架。使预算管理从传统的投入控制型管理模式向以产出和成果为导向的管理转化,从重点控制支出(投入)向重视资产使用绩效转变。

(一)完善预算编制内容,建立增量资产的有效配置机制

虽然部门预算反映了单位存量资产的信息,但由于缺乏存量资产使用效率报告和资产配置标准定额,致使资产信息意义弱化,部门预算简化为经费分配,客观上造成“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现象,使单位只顾要钱,不想节支;只顾花钱,不问效益;只重购置,不重管理。预算信息只反映支出,不反映存量资产及其质量状况,使预算管理者只能关心资产的边际增量,很难对资产的存量实行全面的管理。因此,在编制部门预算阶段,要在全面摸清“家底”,建立资产配置定量标准的基础上,编制资产预算,使资产预算成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桥梁。通过引入“成本费用”理念,使大家认识到占用和购置资产不是免费的赠品,部门预算也不是单一经费分配活动。以存量资产为基础,使经费预算分配和实物资产管理不仅在管理环节上协调一致,而且在价值的配置内容上互为前提,从盘活存量资产和调控增量预算入手,以存量资产制约增量预算,建立存量资产与增量预算挂钩机制。(二)强化预算执行监管,构建严密的资产处置程序

资产管理实质是经费的存量管理,资产的增量关和处置关是维护资产安全和完整的重要环节。加强制度建设是实现资产管理规范化的根本保证,通过完善的法制建设,促进资产管理走上规范化、法制法的轨道,从而使从资产配置、变动到处置的全过程处于有效的监控体系之下。而信息化管理则是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清产核资、收入管理等环节都纳入到系统中,并将该系统与预算编制审核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政府采购系统联网,使资产管理部门获得资产变化的实时数据,为预算调整提供信息支持。

(三)拓展财务决算报告的内容,构建与其相印证的《期末资产报告》

当前,部门决算的主要任务是向公众提供当年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所能传递的财务信息只是当年预算收支的现金流量情况。单位的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不能得到全面的反映,单位资产的会计核算信息也不能为管理部门和公众所了解,造成这部分资产的使用和管理缺少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因此,拓展预算单位决算报告的内容,使决算报告不仅反映单位的预算收支,还要全面反映单位的资产和负债;不仅反映当年预算的执行结果,还要反映以往决策累计的财务效用和资产动态管理情况。同时,资产管理部门在全面分析单位资产的动态管理情况下,形成与《决算报告》内容相互印证的《期末资产报告》,真正实现资产管理的内涵。

此外,改革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使高校会计除了具有预算会计的基础功能外,还应向财务会计功能扩展;除了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合规性的信息外,还应能够反映高校财务状况和绩效的信息。要实现这些功能,其关键是借鉴国际经验,在高校会计核算中实行权责发生制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参考文献】

资产管理篇3

关键词:烟草行业;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147-02

一、行业资产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货币资金比例较多,资产使用率不高

烟草商业企业,由于卷烟的现销政策及三十年来的经营积累,行业自有资金较多。报表显示,货币资金占资产总额的权重在逐年增加,以??地市级公司为例,2010年货币资金占资产总额的41.87%,2011年占50.39%,2013年占到52.56%。所在的省局公司,货币资金所占份额也基本相同,2013年占到了51.07%,但是这数额巨大的货币资金并未带来多大的效益,十三年利息收入192万元。尤其是处于加息通道的中国,流动资金匮乏,房地产企业资金链连断裂,好多企业因为筹不到资金生产经营举步维艰,而我们行业占据了半壁江山的货币资金的在银行户头深深沉淀,这里面固然有国家局政策的限制,不允许向外借款,不允许担保抵押,不允许进行其他投资,但数额巨大的货币资金仅仅赚取的低利率活期利息,实在是有些可惜。

(二)产权关系不明晰,国有资产管理难度系数高

200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烟草局《关于进一步理顺烟草行业资产管理体制深化烟草企业改革意见》的通知,指出由财政部对烟草企业进行资产管理监管。这对深化行业改革,理顺资产管理体制,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各省局公司要求办理相关权证变更。但在实际中,有些单位因费用或其他问题不能及时变更,随着经济的发展,所处的县域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要过户到市局公司名下,面临高额的土地转让费,有些单位的产权意识不强,取得资产后,未能按照规定及时办理相关的权证,也有个别的单位在未取得土地使用证的情况下先开工建设,待办理权证时因基建等各项资料不全,不合规定而难以办理或滞纳金数额巨大;闲置资产的管理也一样,在烟草行业将闲置的经营业务用房出租给多元化企业的过程中,对应收的租金有的不能及时收取,或者收取的租金明显低于周边相同地域的租金,有的甚至是无偿提供,导致成本支出与收入不匹配。

(三)闲置资产增多,国有资产运营能力回落

由于行业对物流体系不断地进行优化,配送模式由卷烟网点转为“一库制”统一送货,烟叶生产基地不断整合,原来为卷烟网点建立的营业用房、用车、仓库以及为烟叶收购配套建设的烟站、收购棚、仓库等等,因为业务整合,沦落为闲置资产。笔者所在的地市级公司曾有多处在交通要塞上的网点烟站,原本都是优质资产,却由于业务调整和历史的原因,最终无法优化管理,沦落为不良资产。虽有专家指出当前的资产撂荒闲置现象是普遍现象,但从根本上,闲置资产终究不能为企业带经济效益,只是一味地摊薄企业盈利,处于偏僻乡镇的闲置烟站无人承租,还得专门派员看护管理,浪费财力人力物力,闲置资产一旦计提折旧,便会大大增加运营成本,降低企业竞争力,不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资产管理中“重购置、轻管理”,配置标准不统一,导致国有资产浪费

法人一体化后,县局公司实行报账制,经费由地市级公司承担,导致了部分单位和人员缺乏主人翁责任感,使用资产不爱惜,成本费用节约意识淡漠,存在着资产闲置浪费现象,加之地市级公司对所属分公司在编人员、科室职能及的资产的配备摸底不清,没有制定统一的资产配备标准。实际工作中,由于标准的缺失,导致打印机、照相机、手提电脑、扫描仪在购置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某些同志喜新厌旧或跟风攀比的现象,严重造成资产的重复购置和流失。加上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衔接不顺畅,该上报审批的不审批,能调配使用的重复购置,造成资源的浪费。

(五)社会中介道德缺失,资产处置效益低下

国家及行业都十分重视国有资产管理,行业大部分企业都能保证国有资产的管理安全与完整,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潜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企业对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资产处置存在着随意性,随着烟叶产区的调整,对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烟站采取了无偿或低价转让,导致行业资产的流失。在资产的评估过程中,由于中介职业道德缺失,对行驶了四年的奥迪V6、丰田霸道评出了5万元的价值,对于购置了七八年之久地处商业繁华街道的批发网点以净值作为评估价格,在资产的拍卖过程中,竞买人与竞买人之间或者拍卖人与竞买人之间恶意串通,出现拍卖压价霸市或者透露竞买条件与标的的信息现象,导致国有资产处置收益流失。对于地理位置偏僻面积较大的烟站,却以城镇土地价格进行评估,导致评价价格较高而流拍,陷入反复评估、拍卖、流拍的尴尬局面,资产处置效益低下。

(六)缺乏统一的信息化的资产管理平台,资产管理手段落后、质量不高

目前,行业没有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各地市对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应用的软件五花八门,未能实现与财务用友软件的有效对接,造成资产实物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管理数据脱节,账实不符、资产管理数据不全面,资产的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脱节。还有用友软件对于低值易耗品不能进行跨年度查询,加大了账实核对的难度。没有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实物资产的管理动态跟踪管理就会不到位,无法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从而难以为企业的后续经营行为提供决策支持,丧失对资产管理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的能力。

二、针对行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对加强行业资产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一)增强存量资金管理,最大限度提高利息收益

国家局凌成兴局长在2014年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围绕“五个千方百计”,做到“三个坚定不移”,要求今年行业的货币资金利息净收益全行业要保3争4,要增收节支100亿元,这就要求省局公司加强存量资金管理,充分利用银行利率优惠政策,科学优化存款组合,尝试先在省内工商企业之间通过银行托收货款,逐渐扩大到跨省企业之间,实现资金闲置企业与资金紧张企业的有效对接和双赢发展;适度增加重点国债的购买量;探索建立行业统一的金融管理平台,开展专业化的资本运作,提高资金使用率;尝试建立“社会信托投资基金”,合理布局存量资金,最大限度的实现增值目标。

(二)加大产权办理力度,确保国有资产完整

2014年,笔者所在的省局公司尚有45项资产产权不明晰,所在的地市级公司有9项产权未理顺。省局公司要求在十四年统一理顺产权关系,对于使用中的权属不明确的资产,要找出问题的症结,分门别类,有步骤地开展整改,耐心主动与当地的土地局房产局积极协商沟通,必要时可以求情上级公司协助,可以尝试将土地、房屋建筑物办理到县市烟草专卖局名下。同时加大新购建资产权证的办理力度,完善新购建资产的购置、建设手续,确保权证及时办理到位。

(三)妥善处置闲置资产,盘活行业资产

针对不同的闲置资产,妥善处置:对于权证齐全、地理位置优越,后续开发优势不大的网点、烟站,可以通过拍卖市场竞价等方式进行公开处置,可一次性出售盘活;对于占地面积大且有后续开发价值的烟站土地,可采取以房抵款的方法同有资质的开发商进行开发盘活;对于在租或者拟将出租的资产,有条件的公开拍租,原承租人有优先承祖权。租赁合同原则上一年一签,租金可按一定比例上涨;对于处于交通顺畅、面积较大不容易出手的烟叶收购站可以尝试种植有机蔬菜,饲养家禽家畜,为职工食堂建起绿色健康的食物链,防止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处置。要谨慎投资,不管是车辆购置还是基本项目建设,严格按照行业的管理办法,先审批,后购建。基本建设要与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相衔接,与企业的发展规模相配套,严格按照中央的要求不超标,防止出现新的闲置资产。

(四)统一办公配置标准,提高实物资产管理水平

统一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资产调配。首先对现有的办公设备进行摸底调查,造表登记。在此基础上,根据各部门分公司的工作职责,人员编制、办公环境等实际需要,制定统一的办公家具、用品配备标准;同时要树立节约意识,不能盲目攀比跟风;积极探索实现资源共享的方式,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统筹使用办公设备。对于超出配备标准的资产,要对其进行收缴,统一调配到其他未配备到位的部门分公司。要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的内部管理制度。实物资产管理涉及的环节多,部门多,任何部门任何环节、细节出现纰漏,都会影响到资产管理的质量,每个部门和责任人必须熟悉实物资产的管理业务流程,认真执行实物资产的购置预算、审批权限、定期盘点、维护保养及处置制度,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清查,做到账、卡、物、存放地点、使用人、保管人相符,对不相符的项目及时做调整,建立实物资产岗位责任制,改变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弊端,使实物资产的管理经常化、规范化,提高实物资产的管理水平。

(五)遴选评估拍卖公司,阳光处置闲置资产,提高资产处置收益

建立公开、透明的资产处置机制,反复比对,遴选资质较好的评估公司、拍卖公司,严格按权限做好痕迹化工作,加强对国有资产处置环节的监管,纪检监察、审计、法规等部门形成监督合力,把好资产处置关口,确保评估价值合理,出售价格公允,每项资产都能阳光处置,提高资产处置收益。

资产管理篇4

关键词:资产管控 模式 资产管理

医院资产是医疗卫生事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医院资产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资产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如何管理好医院资产,使其既能做到资产清、责任明,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利用效果,实现保值增值,是医院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为此,近年来医院通过创新资产管理模式,采用信息化方法管理医院资产,加强药品、耗材的购进、领用与库存管理,控制药品费用、医用耗材的不合理增长,大幅度地减少库存物资所占用的资金,加快资金周转;加强固定资产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提高固定资产利用效率,降低医院经营风险,从而提升医院资产管理水平。

一、旧资产管控模式的局限性

第一,医院资产管理系统不统一,系统间没有形成相互衔接,产生信息孤岛,使成本核算取数不方便,部分数据还需要手工再次录入,容易产生差错。

第二,资产管理系统版本陈旧,无二级库管理功能,使用手工领用方式,月末盘点仍需手工,效率低下,很容易发生错误,并且系统的后续开发能力薄弱,没有强大计算和分析等功能。

第三,由于系统无采购控制计划,资产管理人员对物资采购一般按前几年的使用数量大致框算采购计划,从而盲目地采购,往往会引起库存物资数量偏多、占用较大的用房和占用过多资金,造成资金周转缓慢。

第四,物资使用重购置、轻管理,只管物资发放,无领用后的跟踪考核,存在物资流失现象。

第五,资产管理方式较为粗放,无定额管理功能,存在“以领代销”的方法核算材料消耗成本,造成收入与支出不匹配,存在“库外库”现象。

二、新模式下的医院资产管理

针对旧资产管控模式存在的工作滞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物资与信息流不同步,造成物资利用率低、周转缓慢,制约医院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等问题,同时为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加速资金周转,降低患者费用负担,提升医院竞争力。医院于2013年、2014年先后实施了“药品供应链管理系统”和“物资供应链管理系统”,两系统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医院资产管理水平。

(一)药品供应链管理系统

2013年按照现代物流管理原则中的供应链管理原理,与上海药联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开发了“药品供应链管理”系统,建立药品供应链管理平台,实现医疗机构、供应商用药信息的互联互通。创新采购供应管理制度,再造采购供应流程,向管理和技术进步要效益。使用“药品供应链管理”系统以来,使医院资金流、药品企业的物流和信息流与第三方药品供应链平台实现无缝连接,提高内部物流管理效率,加快药品库存周转率,堵塞库存管理漏洞,降低物流管理成本,减少发药差错率,实现医院采购供应体系的跨越式发展。实施前后两种模式比较分析详见表。

(二)物资供应链管理系统

物资供应链管理系统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和卫生材料物资管理。

1.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1)设备采购管理,包括预算年度管理、审核、计划、合同管理、购置申请等功能。要求科室采购设备必须有计划,大型医疗设备应有可行性论证和投资效益分析报告,经过科学论证、集体研究决策程序,评价设备在技术上的先进性与适宜性,经济上的合理性,运行的可行性与效益性,还要考虑患者负担、社会未来需求等因素,以此来决定采购与否。这样可以有效控制科室盲目购置,避免重购置、轻使用现象。

(2)做好科室设备质量管理。质理管理主要是围绕医疗设备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质量检测、PM与日常巡检、日常维修等内容。先按设备的性质将维修任务分配到各位维修人员,做到分工合理,责任明确;再根据维修报告进行维修费用与工作量的统计汇总;最后对设备进行案卷档案管理,通过对各数据的分析,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事故隐患与危险因素,做到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使风险降到最低,以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2.卫生材料物资管理系统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新技术、新项目的应用及患者对健康指数要求的不断提升,卫生材料的消耗在医院成本中呈现总额不断上升、占医疗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成为医院成本控制的重点。医院2014年1月开发实施了物资供应链管理系统,对卫生材料从需求到采购、科室领用到最终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追踪管理,以求达到理想效果。具体实施如下:

(1)采购源头管控,严把进货质量关。卫生材料实行集中招标采购,压缩价格空间,提高植入性卫生材料国产化率,在国产植入物品过关的前提下,提倡首先使用国产品牌产品;杜绝临床、医技科室擅自采购;所有卫生材料必须先入库后领用,严把采购入库关。通过集中招标采购,减少了流通环节、缓解价格虚高、降低医疗费用、规范医疗市场、保障产品质量方面也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

(2)实行二级库存管理,规范高值耗材领用。二级库存一般指各科室、病区在医院物资库房(卫生材料一级库房)领用材料后所形成的二级库存,实现全程跟踪管理卫生材料的计划、采购、领用、使用和收费的过程。医院在放射、检验、供应室、手术室、口腔科卫生材料使用大户建立了二级仓库,实行专人管理,归类存放,严格领用,按需供应原则。以二级仓库消耗作为当月支出依据,保证了材料消耗信息的即时性、对应性,提高了材料成本的可控性。

高值耗材实行条形码管理,实行与HIS系统对接,可收费材料验收、出库、医嘱和物价收费可实时查询连接,实现医嘱材料的“实耗实消”管理。同时对一些重点科室使用的高值耗材进行考核,与绩效挂钩,如骨科植入材料每月进口材料使用金额不得超过总使用金额的50%,每超过1%,扣医生总奖金的5%。进一步加强使用过程的管理,降低患者的就医负担,增强了医院内控管理,降低了医疗腐败风险,提升了整体管理水平。

(3)实现系统无缝连接,提高核算数据质量。卫生材料物资管理系统与财务成本系统无缝衔接,自动生成财务成本凭证,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行数据无缝衔接与实时传递,保证数据真实可靠,提高成本核算质量,为以后医院项目成本核算提供可靠基础,为医院绩效考核、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4)实行物资定额管理,控制费用超支。为有效的进行材料成本控制,加强医院卫生耗材的管理,对卫生耗材实行分类管理。对医用高值耗材进行全程动态追踪;对不可计价的卫生材料及低值易耗品在年初时根据科室预计每门诊人次消耗量及预计每住院人次消耗量做出各科室的年度预算表,当科室领用的物资总金额接近在本维护时间段的金额时将出现提醒,需申请批准增加科室费用的需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后才能继续领用。

三、总结

随着“药品供应链管理系统”和“物资供应链管理系统”两大系统有条不紊地实施,为医院资产管理提供了新方式、新平台。有利于深化医院内部改革,强化内部管理;有利于公立医院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创新资产管控模式,实行财务系统与资产管理系统进行整合,使医院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达到信息共享,有效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整体运行效率,以优质的服务、良好的技术、合理的价格,为老百姓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郑大喜.公立医院的运营成本构成及其控制策略[J].现代医院管理,2009,(4):40-43.

[2]葛孟华,陈国华,俞利张等.基于信息技术创新药品采购供应新模式[J].中国医院,2013,(12):79-80.

[3]郑大喜.基于财务风险导向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框架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2):72-75.

[4]刘云云,曾丽,张新平.高值医用耗材采购模式概述[J].医学与社会.2012,(4):66-68.

[5]王菲.浅析医用卫生材料的二级库管理模式[J].江苏卫生事业,2014,(1):96-97.

资产管理篇5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就乙方委托甲方管理资产达成以下协议:

一、乙方同意将其_________________元(大写)现金委托甲方进行合法的市场挂牌证券买卖。委托期限为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至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二、乙方应在甲方指定的证券营业部开设乙方个人所属的合法证券帐户,并将上述委托资金全数转入该帐户。(资金帐号:_____,股东帐号:_________)

三、在委托期间,甲方有权对该帐户的资金进行买卖,但资金存取权仍属于乙方。

四、甲方在每次买/卖完毕后,应于_________个工作日内将交易情况告知乙方,买卖理由可以不作解释。

五、利润分配

1.所得利润为委托资金_________%以下的,该部分全属乙方所有。

2.所得利润为委托资金_________%以上的,甲方收取超出部分的_________%。

3.资产管理期满后结算利润,如产生可分配利润,乙方应以结算后一周内将该利润款项划拨至甲方指定银行帐号。(帐号:___;开户行:_________)

4.若乙方在委托期限内终止该协议,须提前通知甲方,甲方有权不履行本合同所作承诺,并在收到乙方通知后_________个交易日内将委托帐户的证券完全沽出后,进行结算工作。届时,如果乙方委托资金有损失,由乙方自行承担;如有利润,则乙方最高只能按利润的_________%提取利润,剩余利润归甲方享有。

5.若甲方在委托期限内终止该协议,即使乙方同意,甲方亦应向乙方支付委托资金和利润。届时,如果乙方委托资金有损失,由甲方自行承担;如有利润,全部归乙方享有。

六、本协议一式两份,未尽事宜以双方协商达成的补充文件为准。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资产管理篇6

    【论文摘要】: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一般都占有较大的比例,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完整,意义重大。一个企业的良性发展,固定资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固定资产具有价值高,使用周期长、使用地点分散、管理难度大等特点。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折旧作为成本利润的调节阀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应按规定计提折旧,将其价值逐渐转移到生产成本中去, 通过销售收入使资金回笼。但在审计中我们发现,有些企业不按规定提取折旧,而是根据当期经营指标完成情况多提、少提或不提折旧,从而达到调节成本和利润的目的,将折旧作为成本利润的调节阀,任意调整。

2、固定资产超期服役现象严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企业由于产销不对路或三角债,致使资金紧张,没有财力进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导致已经提完折旧到了报废期的固定资产仍在使用。

3、固定资产帐实不符

按规定,固定资产管理必须建立实物台帐和实物卡片,记载固定资产的名称、购进时间、规格、型号等,同时由企业的机动科或后勤部门负责保管,定期进行实物盘点,并与财务部门的固定资产帐核对。

4、竣工的固定资产不入帐

有些企业由于经营形势不太好,为了降低当期成本,逃避税金,将已竣工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仍然放在“在建工程”或“其他应收款”帐中,不作核销处理。

5、固定资产投资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分为对内长期投资和对外长期投资。对内长期投资的目的是扩大再生产, 对外长期投资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无论是对内长期投资,还是对外长期投资都具有相当大的风险。

二、固定资产具体管理

固定资产具体管理包括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和固定资产凭证管理及账务核算。

(一)固定资产实物管理

l、固定资产购建

固定资产购建实行预算管理制,由使用部门提出预算申请,由预算管理部门批复预算。明确实物资产管理部门为固定资产采购部门,各使用部门不得自行采购。固定资产采购应通过招标或比价。对集团范围内采购数量较大的固定资产可由集团公司通过招标确定定点采购单位,也可由集团公司统一采购后下拨。

2、固定资产验收

企业购人固定资产必须办理验收手续。验收人员可由企业的监察部门、使用部门及相关技术部门的有关专责组成。固定资产验收,一要核对固定资产实物与凭证所列数量是否一致,二要检查所附备件是否齐全,三要察看设备性能是否良好,四要检查价格是否明显偏高。固定资产验收完毕移交使用之前,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应对固定资产实物进行编号,且该编号应与会计核算系统固定账卡反映的固定资产编号一致。

3、固定资产日常管理

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指固定资产日常的维修、保养和保管。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应实行归口分级管理,明确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各自的权限和职责。实物资产管理部门对企业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负责,各资产使用部门对部门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负责,各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本部门实物资产的日常维护与保管。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应建立企业固定资产实物台账,固定资产实物使用部门应建立部门固定资产实物台账。

4、固定资产盘点

企业应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定期盘点的次数多少可根据企业规模、固定资产数量的多少等因素而确定,但一年不得少于一次。企业应成立固定资产盘点工作小组,工作小组成员可由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及财务部门的有关人员组成。固定资产盘点之前应确定盘点日,财务部门应将盘点日前购人、出售或报废的各项固定资产全部登记入账。对因特殊情况而不能及时人账的固定资产,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应对该未及时人账的固定资产予以标示。

5、固定资产退出

固定资产退出包括固定资产报废、出售及捐赠等。固定资产报废应由使用部门提出,固定资产实物鉴定部门进行技术鉴定,再由实物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按相关程序办理报废手续。并不是所有报废资产都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一部分报废资产在本企业属于因设备的更新换代而淘汰的产品,在其他一些单位或许尚

(二)固定资产凭证管理及账务核算

1、固定资产凭证管理

固定资产凭证是固定资产内控执行是否到位,相关部门、人员职责是否履行的鉴证,也是登记固定资产实物台账和进行固定资产账务核算的原始依据。固定资产凭证管理涉及到固定资产从预算、购建到退出的整个生命周期,关键环节的关键凭证具体如下:预算环节的关键凭证主要为固定资产使用部门编制的预算申请和预算管理部门下达的预算批复。

购建环节的关键凭证主要为实施购建时使用部门的购建申请,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的审核意见及领导的批示。对于基建项目则还需提供立项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相关部门的立项批复等。验收环节的关键凭证主要为固定资产验收单。验收单应详细列明固定资产生产单位、名称、单价、数量、规格型号、存放地点、使用部门等,并由验收人签署验收意见。固定资产修理环节的关键凭证主要为固定资产修理记录。

2、固定资产账务核算

固定资产账务核算就是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企业的核算不能脱离《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但是,这种规定又不是绝对的,它在一定的范围内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在某些方面又受主观判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固定资产标准间题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 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x)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2 年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对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企业会计制度》未规定明确的单位价值标准。

(2)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问题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定义,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固定资产目录、分类方法、每类或每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作为进行固定资产核算的依据。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具有相对的决定权。

(3)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问题《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至其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将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减值准备的计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主观判断的影响。

三、总结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手段,是任何事物不能代替的主要生产资料,搞好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问题。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搞好固定资产管理,必须把这项工作重视起来,只有这样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郑红,徐虹,张超.企业财务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邢新,王化成.财务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资产管理篇7

一、县社成立资产管理公司,该公司是经县社授权的资产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依法界定社有资产范围,以维护供销合作社权益;广泛开展资产监督管理工作,研究制定资产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档案、具体负责掌控全系统社有资产的运营、开发、承租、转让等管理活动;授权办理承包租赁合同、建设立项等各种审批手续;研究资产运营办法,通过吸收内外资金,盘活供销社资产,实现资本有效运营。

二、开展以“清产核收”为目的的资产清查活动,从本办法执行之日起,立即着手清产核收工作,在清产过程中重点要弄清三个问题:一是土地权属的历史资料,无原始依据的土地,参照有关法律,对已经使用20年以上的视为无争议土地。二是要区别划分土地、门市及房屋租赁年限和承租办法,以此判定社有资产的租赁承包所创造的未来经济效益。三是结合承包租赁合同的清理,建立资产管理档案并进行造册登记。要监督检查合同的执行情况,对承包租赁的单位或个人逐一核对,没有签定合同的要补签,同时要将承租费收取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三、县社资产管理公司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清产核收”的基础上,对供销社的土地及房产进行产权界定,对各类租赁承包合同进行认证,逐步规范审批程序和审批手续。

四、为了充分发挥社有资产潜力,不因资产长期租赁费用集中收取而出现短期行为,根据承租年限和交费情况规定不同的审批权限。凡是承租费一年一交的,不论承租期限多长均由资产管理公司审批;凡是承租期在三年以上(含三年)一次交费的需经县社理事会研究审批;凡是供销社的新上项目和因情况需要转让或开发的土地,都要书面报告资产管理公司,由县社理事会研究决定,县社以文件形式作出批复。

五、承包租赁费的上缴。承租期在十年以上的,其承租费收入全部上缴县社;承租期在五年以上的,按承租收入的50%上交县社;承租期在三年以上的,按承租收入的25%上交县社;承租期在三年以下的可向县社免交承租收入。为了克服短期行为避免铺张浪费,县社将根据上缴情况,按规定分期返还所属单位。

六、县直单位要在企业改制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县社全部实行资产回报管理办法,对内实行股份制管理,对改制企业经审计确认的流动资金净值全部上交资产管理公司统一管理,企业所需经营资金由股金或个人集资解决,县社对置留企业的固定资产将按照资产回报管理办法和资产回报协议书的有关规定执行。

资产管理篇8

1.建立六大管理体系

(1)以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为指导,建立设备资产基础管理体系,这是设备管理的最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设备购置、安装验收、建账、变动、租借、资产报表统计、档案以及特种设备管理等。实现手段是:建立标准的资产编码体系和系统信息结构,使设备、运行、维修、备件管理工作一体化。实现各专业厂(部)设备购置计划的逐级审批功能,建立国内外设备供应商信息库。建立完备的设备资产数据库,通过开放的设备资产树形式分类查询、编辑设备资料信息,并提供自定义查询功能。通过对设备周期费用的采集与分析,定量评价经济价值表现、运行效能、工作质量和效率等,为设备维修、改造与更新决策制定提供技术与经济支持。自动集成设备购置、安装、验收、运行、变动(报废、闲置、启停用、调拨、封存)、折旧、维修、保养、、租借等信息,形成完整的设备管理档案,便于查询特种设备年审鉴定与记录情况。

(2)以点检和故障分析为核心,建立设备运行与维护管理体系。现代企业设备管理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以管理替代检修,由预防维修、在线检修替代事后维修等,因此应将管理重点放在故障预防、隐患整改和故障预测等方面。ESM通过运行记录、停机记录、点检情况、完好检查、定期检查、故障记录、事故记录、状态监测、保养及等管理方法,能够记录设备以往和监控当前运行状况,动态计算可靠性与经济性,为制定合理的检修与维护策略提供量化依据。实施方法是:建立统一的设备点检维护标准,明确周期内(每日、每周、每月、每半年、每年)的点检内容,点检员依据自动生成的点检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点检采集和记录工作。通过系统能将异常情况记录及隐患整改建议送达相关人员,采集和处理设备运行与停机数据,制定统一的设备故障代码标准,根据故障与维修记录,建立故障查询与分析体系。建立标准库,能生成计划并下达责任单位实施。

(3)以效能发挥为目标,建立设备效能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设备使用效能是设备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现场数据采集、传输、计算、统计分析等管理工作,根据效能管理监测指标,为平衡记分卡实施提供依据。需完成工作是:建立设备效能测评标准,明确每类(台)设备的测评指标、所需参数。采集和处理设备效能管理所需的数据,能现场采集、统计数控系统参数和计算相关指标,实现数据信息传输。绩效指标采集功能,可为平衡记分卡提供指标统计和监测信息,能进行设备绩效管理。对采集数据提供改进建议,可促进设备效能有效发挥。

(4)以标准化维修和预防性维修为主,建立现代维修管理体系。建立以故障维修、定期维修、预防维修和状态维修相结合的综合性维修体系,按管理权限用户可实时刷新待办任务、工作计划、费用清单等,并使其处于监控之中,保证工作进度、人力资源、备件资源及资金配置的合理性。实现手段是:建立各类综合维修任务计划的处理流程。实现维修计划审批、下达及实施过程监控。实现网上报修申请(接收申请时应有明显提示)和跟踪维修任务完成情况,将维修与故障记录相链接,实现闭环控制管理。自动生成维修全过程表单,实现维修知识库的相关功能。制定统一的维修标准,建立维修标准项目库,计算维修周期和维修决策分析。

(5)以合理库存与采购为中心,建立备件管理体系。建立合理储备评价、库存预警、供货周期、多类型仓储等统一管理模型,分析合理库存水平、规划备件采购数量等,通过制定采购计划与控制相关费用,达到合理控制备件库存的目的。实现手段是:建立统一的备件编码标准,自定义备件的属性分类,登录备件种类可实现设备与备件的相互关联。建立备件库存动态库,自动生成备件入出库明细,根据库存情况自动发出预警提示。根据维修任务计划及预警提示,自动生成或编制采购计划,支持计划合并、拆分、终止与回退操作。使用单位通过系统进行备件材料申购,可自动发送到货通知。建立备件供应商数据库,对备件供应商进行动态管理。(6)建立提升管理和技术水平的知识体系。设备管理和维修是一项多学科综合性专业,注重的是员工知识的积累和沉淀,建立设备管理知识体系共享平台,对培训新员工、提升管理和技术水平等,均可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实现手段是:开发自定义综合查询功能,如设备全寿命周期信息的动态查询。建立故障维修履历、维修过程记录的规范化管理,实现隐形知识显性化。实现自定义树型结构,并授给用户分配目录权限,建立设备管理知识、制度法规、新技术新动态、技术资料、维修经验等知识库,提供交流共享平台。

2.实现从资产管理向资源管理的转变

(1)因为资产管理的相关信息是离散的,在沟通和共享方面存在诸多障碍,自实现向资源管理转变后,通过ESM的知识管理功能将所有信息进行了整合,不但能自动集成每台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数据,而且可以根据员工关心的问题,提供针对性较强的统计分析信息。通过共享、快速交流和及时更新功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2)资产管理的目的是保值增值,而资源管理则是实现设备效能的充分发挥。通过ESM的设备效能管理功能,对设备利用等情况进行监控、采集和分析,可全面掌握设备效能发挥或找到制约的关键点,与使用部门共同采取改进措施,以持续提升设备使用效能。

(3)资产管理依靠的是设备管理制度与体系,而对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并不高。资源管理则是以制度和流程为管理基础,使制度规范化、流程显性化,以标准的管理体系和规范的管理表格、记录等,减少浪费、持续改进和完善管理流程,能大幅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4)在资产管理前提下,备件管理多注重库存和全力保障设备维修等,时常造成资金浪费。在资源管理模式下的备件管理,是以“最少投入、最晚投入”为原则来编制采购计划的,通过制定合理的安全库存量和订货策略,使备件、材料的供应管理更为科学与合理。在提高备件、材料采购的准确性,降低库存和减少车间在制品数量同时,也降低了维修成本。

资产管理篇9

关键词:固定资产 管理 资产清查 信息化

固定资产是高校开展教学、教研、行政、后勤等工作的物质基础,是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资产的利用率,保证资产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高校资产管理的基本任务。

一、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暴露了资产管理的漏洞和薄弱环节。

1.资产管理制度滞后,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高校资产来源是财政拨款,固定资产是逐年积累形成的,无偿使用,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进行成本核算,这使得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和教育成本核算观念非常淡薄。再加上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责权不分明,管理观念陈旧,不能进行科学的管理。

2.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由于日常管理工作薄弱,长期未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最终导致家底不清、账物不符、账账不符,为固定资产的流失开了方便之门。

具体表现:一是在固定资产的核算上是以款项全部付清后验收入账,而实际操作中有许多特殊的情况,如预付部分款项购买设备、基建项目已竣工但建设资金需分几年付清,这就造成设备和房屋已使用多年而长期不办理入账手续;二是捐赠资产不及时办理入账手续,虚增盘盈;三是对于报废、破损、外调、变价处理的固定资产不按程序审批,徒有账目,而实物早已不存在;四是部门之间相互调用,不按正规程序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出现盘点时实物在教务、账目在后勤的局面;五是保管人员更换时交接手续不完善,造成资产流失和账目不清。

3.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资产重复购置,闲置浪费,使用率低

资产管理中存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对资产的配置存在“小而全”“部门所有”的观念,片面追求设备的“高、精、尖”,脱离了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实际,缺乏统一的调控和规划,出现盲目购置、重复购置等现象,资源使用率低。

4.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协调、监督、控制

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图书馆、总务后勤部门等教学部门,各自为政,信息沟通不畅,牵头部门和协办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有利于本部门利益的争着管,不利于本部门利益的不愿管。各个部门之间资产使用和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协调,没有完善的系统制度支撑。

二、完善资产管理的措施

1.定期做好全面的资产清查工作

建立健全资产清查制度,每年年底资产部门、财务部门、总务部门等资产使用部门,定期对资产进行清点,以保证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账表相符。对清查过程中发现的盘盈、盘亏,要分析原因,追究责任,按现行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清查结束,根据考核结果,奖励先进,督促落后,提升整个部门的管理水平。

2.制度机制、日常管理、落实到位是关键

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克服“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思想,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在细化经费预算投入中,统筹兼顾,有所侧重。建立资产管理责任制,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明确各部门管理者的责任和权力。规范固定资产处置行为,严格资产审批手续。从而促进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3.适应现代化需要,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素质

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多样,固定资产投资大,使用部门多,使用范围广,结构分类复杂,更新换代速度快。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素质对管好、用好资产,适应现代化需要,尤为重要。因此,应该注重管理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建设,这样才能对高校固定资产实行科学高效的管理。

4.实施资产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实施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立资产管理动态数据库,全面、准确、动态反映资产总量、构成、分布、变动等信息;建立数据查询和综合分析系统,方便、快捷地查询和分析资产占有、使用及增减变动情况,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和资产优化配置等提供决策数据,将学校所有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纳入管理系统,使资源达到优化的组合、合理的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固定资产的利用率。

参考资料:

[1]窦永化.从清产核资谈国有资产的管理[J].现代会计,2005(2).

[2]李平.行政事业单位国资管理监督工作的思路和措施[J].国有资产管理,2005(6).

资产管理篇10

关键词:银行不良资产 金融资产 管理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增长,金融业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在中央银行的监管与调控下,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逐渐相分离,建立了以国家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合作的金融组织体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金融组织体系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尤其突出。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制定了《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尽职指引》,其中明确规定不良金融资产是指银行金融业金融机构以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取得的不良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如:股权、不良债权、实物类资产等等。股权类资产主要包括股权的质押、股权的抵债、商业性股权转股、政策性债权转股。不良债权包括银行的次级贷款、损失类贷款、可疑类贷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不良债权和接受的不良债权。实物类资产包括收购的资产以及在对资产进行处置时所回收的以物抵押的资产。商业不良资产是指在经营状态不好的情况下,不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收入甚至不能收回的资产。

一、我国银行出现不良资产的原因

我国银行不良资产是在多种因素交错、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从产生的时间角度看,不管是计划经济时期、改革早期还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期间,往往出现旧的信贷体制被废止而新的信贷体制还没有进行有效的运转现象,并始终受到计划经济色彩的影响,不良资产的现象逐渐的出现,而这部分不良资产占了全部不良资产的30%左右。从制度的角度分析,预算软约束问题一直在我国存在,银行从属于财政,财政可以随意向银行“透支”。银行出现不良资产的重要原因就是公司治理结构的缺损。我国的投资体制不管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使银行贷款出现很多失误,致使出现不良资产。在资产的投入中,资产一般都出自于行政命令和技术分析,就这造成了我国的投资体制有很多的不完善之处。同时,我国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企业信用意识不强,一些企业即使有还贷能力也不愿意去偿还,这样也导致银行出现呆账和坏账。

二、金融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

(一)资产转让

资产转让是指把股权、物权、债券等资产通过招标、拍卖、协商的方式转给第三方处置。它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在短时间内快速使不良资产的存量减少,实现资金的回收。因资产转让这种方法对使用对象要求较低、适用的范围又很广泛、处置的配套环境也相对完善,所以受到了人们广泛使用。但是这一方法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1.在资产的定价依据方面,若定价太低,会对国有资产造成流失现象,这样会对以后不良资产回收价值的最大化造成很多不利影响;若定价太高又会使很多的不良资产“烂”在手里。

2.资产转让是属于一次性处置,银行在不良资产的后续收益方面就失去了分配权。

(二)诉讼追偿

通过诉讼、仲裁等司法程序向债务人追偿债务的处置方式就是诉讼追偿。这是回收现金和处置原值的处置方式之一,因诉讼追债处置方式的建立依靠法律以及国家司法机关的诉讼程序,所以诉讼追偿比其他的处置方式略有优势,道德风险小、适用程序规范、追偿手段力度大、能使资产处置的“三公”原则得以体现。但是诉讼追偿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在使用诉讼追偿这种处置方式时,需支付律师费和诉讼费,这样就导致诉讼成本较高。在支付诉讼费方面,我国的相关法律明确规定诉讼费应该由债务人承担,在计算回收现金数额之前冲抵诉讼费。但是为了使现金回收金额得以提高,很多办事处都不愿意对诉讼费进行冲抵,导致诉讼费用明显增加。

2.在进行诉讼追偿之前必须聘用专业律师。

3.因法院审理、执行案件需要较长的时间,加长了诉讼追偿回收现金的周期,与加快处置进度相矛盾。

4.因我国法制环境的问题,在进行诉讼追偿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法官枉法裁判、案件难以执行、地方保护主义较重等问题。

(三)债转股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的不良债权,并把这些债权转换为股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股东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但是能享有相当的权益。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使企业的包袱得以减轻,还能改善银行与企业的处境。在将股权转化为债权的过程中,应注意三个重点:

1.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大作用的大型企业以及特大型企业予以解决。

2.让承担着国家重点支持项目的企业尽快达产达标,并促进产业升级。

3.对大中型骨干企业里有条件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扭亏与转制。

若企业想要实行债转股还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该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质量上必须符合要求,产品的品种要适销对路,产品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2.该企业的生产要符合环保的要求,工艺装备为国内、国际领先水平。

3.该企业的财务行为要非常的规范、债权债务清楚并有较高的企业管理水平。

4.企业的领导人应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并且总经理、董事长要善于经营管理。

5.在对企业的经营机制进行转换时,应符合现在企业制度的要求,各项改革措施具有相应的执行力度,落实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任务。

虽然债转股相比于其他处置方式有很多优势,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债转股项目进展缓慢,资产管理公司中已批准但是未进行注册的项目占所有债权股项目的17.1%,涉及的金额占债权股项目总额的27.4%,对于这部分的债转股项目,资产管理公司既无法行使债权又不能享受股东权利。

2.对于已经成功实施债转股的企业,存在着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并没有建立相应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这样就导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难以对企业进行有效地管理,有些企业不经过金融资产公司的同意直接对重大项目进行管理,这对资产管理公司在实现股东的权利上造成了很多影响。

3.股权退出非常困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股权退出时会受到企业和地方的干扰,外加上政策限制以及产权交易市场不成熟,导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股权退出时非常困难。

(四)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能将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信贷资产由表内移至表外,使银行的盈利性以及流动性得以提高,让银行的不良资产得以迅速解决。但是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存在着很多问题:

1.资产证券化的贷款一般都是可预见的未来收入的不良贷款,这些不良贷款都有着标准化、专业化、批量大、流动性强的特征,如现在的住房抵押贷款。就目前情形看,我国主要的不良资产都是工商业贷款,而工商业贷款的利率不同、用途不同、期限也不同,这就导致偿还的现金留存不均匀,无法实现证券化。

2.证劵市场不发达。资产证券化需依靠发达的证券市场。

3.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与资产证券化相关的信用评级法律体系、发起人向特设载体“真实销售”资产的标准、特设载体特殊法律地位等等都要依靠法律才能有效确定。

虽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金融资产公司还是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资产证券道路。2003年1月,德意志银行与我国的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关于资产证券化与分包相结合的不良资产处置合作协议予以签订,这也开创了中国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外资并在境外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先河。同年6月,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关于账面价值132亿元的不良资产处置信托项目成功推出,并借鉴相关的资产证券化交易模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资产的快速处理与部分现金的提前回收。

(五)利用外资处置不良资产

在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很多外资参与进来并发挥引人注目的作用。现在很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都通过拍卖和招标等方式对外国投资者出售不良资产。与外国投资者合作处置不良资产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投资者直接购买企业资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覆盖整个行业,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很多有潜力的企业因为过重的资产负担逐渐陷入困境,这时只要注入一部分资金企业就能快速运转起来,收购投入的成本明显比重建成本要低得多,这样就能得到现成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网络。

2.组建合资公司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这种合作方式不仅仅可以降低外方投资者的风险,还能使资产管理公司在投资权利方面的不足予以弥补。与直接购买进行比较,方式更加灵活,投入的成本更小。如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外资企业公司联手处置不良资产,在不良资产升值后,双方公司再进行相应处置,让双方公司利益变得最大化。

3.资产打包出售。现在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拥有的资产量都相对较大,笔数也相对较多,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员工又较少,若逐一对资产进行处置,花费的成本就会较高,所以使用的可行性非常小,因此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研究出了打包出售资产这一手段,特别是对资产量较小的项目,不仅可以使处置成本得以降低,还能提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处置效率。

4.委托处置或清收。在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时,可以对外资机构的经验以及专业人员予以利用,委托他们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或清收,尤其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海外的抵债资产以及应收账款。

三、政策建议

(一)对于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及时进行解决,处置不良资产的行动越快越好。丹麦、挪威、芬兰、瑞典等北欧四国先后清理了银行的不良资产,全面化解了银行业危机,使金融局势得以稳固,取得很好的效果。现在我国的国民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国家在经济的调整上执行力度较小,不良资产处置的空间和余地都较大,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在管理上都有一定空间,不管是社会各界还是财政对不良资产的损失可能都有一定承受能力,为处置不良资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样有利环境下,要加快处置银行的不良资产,不良资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贬值。

(二)在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时,应建立相关的法律框架,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只有在良好司法环境下才能更好发展。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是一种特殊的业务,为了保证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在良好政策环境和司法环境下进行运转,就必须尽早制定资产管理公司特别法,并在政策上倾向于资产管理公司,让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手段得以保证。

(三)加快资本市场改革步伐。全面开放不良资产市场,吸引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并根据投资银行机制,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从而使资产管理公司的工作业绩得以提高。同时,考核资产管理公司的工作业绩,对处置资产过程中的道德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严惩资产管理公司新发生的违法违规案件。

(四)金融自由化不能操之过急。金融自由化是金融体制改革中最顺应历史潮流的做法,但是针对我国现在的情况,金融自由化要逐步发展,不能急于求成,操之过急,不然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应予以提高,并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对监督水平与监督技术进行改进。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只能不断加强行业管理才能使之更好地发展,国有银行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调整组织机构以及激励机构,加大改革的执行力度,并对改革的结构予以治理。为了让市场约束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建立适当的会计标准信息披露制度,并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进行全面贯彻与执行,从而使风险预警能力予以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予以加强。最后,加强引导指导,调整现行法律,并使预算约束和司法体制得以强化,促进社会信用体系改善。

(五)国有企业要把剥离不良资产作为推进重组与改革的机遇。在债转股的形式下对企业的治理结构予以完善,内部管理予以加强,经营机制予以转换,建立适合当前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处置不良资产任务时,完成得越好,越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进展越顺利,不良资产的处理就越容易。

参考文献:

[1].滕怡.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资产的管理[J].中国外资,2008(9):226-227.

[2].皮景霞.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机制创新浅探[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3):83-84.

[3].王华南.银行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的市场化方法[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5(4):81-82,66.

[4].何川.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模式的选择[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1(3):41-43.

[5].王光友.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管理实践的理论探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1(8):40-41.

[6].王光友.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管理实践的理论探讨[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8):40-41.

[7].李艳宁 李思维.论我国国有金融资产的管理和经营模式的选择[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26(2):36-40.

[8].纪家琪.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看地方不良金融资产的管理[J].南方金融,2001(12):16-18.

[9].王元龙.美国债务危机与中国对外金融资产安全战略[J].经济研究参考,2012(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