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化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3:40:08

主体化教学

主体化教学范文篇1

论文摘要: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主体化教学模式,其前提是要有一个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的教学模式是实施主体化教学的有效方法。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是实施主体化教学的重要保证。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原有的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现实。因此,必须实现教学体系的转换。原有的教学体系主要是视学生为被动客体的知识教学,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都是为了学生便于对知识的掌握。而当今的教学新理念,则是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教学视为构建学习主体的对象化活动。教学的目的是把课程内容转化为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学生主体性不断提高和增强的过程。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主体化教学的必要前提

师生之间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感情与个性差异。师生关系具有明显的情感性、双向性和人文性等特点。教师要允许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不把一切程式化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把学生犯错误视为必然,不过分苛求,把划一的教育变为有个性的教育。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尊严。教师与学生不再是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真诚相待、共同探讨。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主体。

二、创设开放的教学模式是实施主体化教学的有效方法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把教学活动从单纯的认知活动转向全面的心理活动,使其成为师生认知、情感、意志及自我意识的综合活动过程。此外,要重视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建立协调融洽的人际关系,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帮助、激励的作用。教学模式可实行“三多、三鼓励”。“三多”即多启发、多直观、多实践;“三鼓励”即鼓励提问、鼓励讨论、鼓励标新立异。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创造意识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重要标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勇动性和创造性。此外,结合“主体化”教学的特点,又有五个基本教学环节,即:①创设情境,主体准备。让学生作好学习的心理准备,萌动对新知识的向往。②目标导向,主体调动。让学生明确认同目标,产生求知兴趣,在新旧知识转化上引发学习动机。③质疑问难,主体参与。引导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并启迪他们思考,明确思路,并投入释疑实践。④引导探究、合作互动。利用小组、集体多层面、多角度交互信息、启迪思维、达到知识内化,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⑤达标检测,充分发展。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想象,使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并养成习惯,

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除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也不可忽视,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博物馆,乃至社区、工厂、农村都应该成为我们的课堂。总之,这一课堂要延伸到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现实生活中去,延伸到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中去,使之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而且更有利于学生乐学、会学、学活、学好。

主体化教学范文篇2

论文摘要: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主体化教学模式,其前提是要有一个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的教学模式是实施主体化教学的有效方法。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是实施主体化教学的重要保证。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原有的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现实。因此,必须实现教学体系的转换。原有的教学体系主要是视学生为被动客体的知识教学,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都是为了学生便于对知识的掌握。而当今的教学新理念,则是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教学视为构建学习主体的对象化活动。教学的目的是把课程内容转化为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学生主体性不断提高和增强的过程。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主体化教学的必要前提

师生之间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感情与个性差异。师生关系具有明显的情感性、双向性和人文性等特点。教师要允许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不把一切程式化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把学生犯错误视为必然,不过分苛求,把划一的教育变为有个性的教育。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尊严。教师与学生不再是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真诚相待、共同探讨。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主体。

二、创设开放的教学模式是实施主体化教学的有效方法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把教学活动从单纯的认知活动转向全面的心理活动,使其成为师生认知、情感、意志及自我意识的综合活动过程。此外,要重视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建立协调融洽的人际关系,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帮助、激励的作用。教学模式可实行“三多、三鼓励”。“三多”即多启发、多直观、多实践;“三鼓励”即鼓励提问、鼓励讨论、鼓励标新立异。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创造意识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重要标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勇动性和创造性。此外,结合“主体化”教学的特点,又有五个基本教学环节,即:①创设情境,主体准备。让学生作好学习的心理准备,萌动对新知识的向往。②目标导向,主体调动。让学生明确认同目标,产生求知兴趣,在新旧知识转化上引发学习动机。③质疑问难,主体参与。引导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并启迪他们思考,明确思路,并投入释疑实践。④引导探究、合作互动。利用小组、集体多层面、多角度交互信息、启迪思维、达到知识内化,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⑤达标检测,充分发展。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想象,使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并养成习惯,

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除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也不可忽视,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博物馆,乃至社区、工厂、农村都应该成为我们的课堂。总之,这一课堂要延伸到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现实生活中去,延伸到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中去,使之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而且更有利于学生乐学、会学、学活、学好。

主体化教学范文篇3

论文摘要: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主体化教学模式,其前提是要有一个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的教学模式是实施主体化教学的有效方法。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是实施主体化教学的重要保证。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原有的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现实。因此,必须实现教学体系的转换。原有的教学体系主要是视学生为被动客体的知识教学,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都是为了学生便于对知识的掌握。而当今的教学新理念,则是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教学视为构建学习主体的对象化活动。教学的目的是把课程内容转化为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学生主体性不断提高和增强的过程。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主体化教学的必要前提

师生之间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感情与个性差异。师生关系具有明显的情感性、双向性和人文性等特点。教师要允许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不把一切程式化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把学生犯错误视为必然,不过分苛求,把划一的教育变为有个性的教育。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尊严。教师与学生不再是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真诚相待、共同探讨。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主体。

二、创设开放的教学模式是实施主体化教学的有效方法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把教学活动从单纯的认知活动转向全面的心理活动,使其成为师生认知、情感、意志及自我意识的综合活动过程。此外,要重视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建立协调融洽的人际关系,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帮助、激励的作用。教学模式可实行“三多、三鼓励”。“三多”即多启发、多直观、多实践;“三鼓励”即鼓励提问、鼓励讨论、鼓励标新立异。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创造意识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重要标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勇动性和创造性。此外,结合“主体化”教学的特点,又有五个基本教学环节,即:①创设情境,主体准备。让学生作好学习的心理准备,萌动对新知识的向往。②目标导向,主体调动。让学生明确认同目标,产生求知兴趣,在新旧知识转化上引发学习动机。③质疑问难,主体参与。引导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并启迪他们思考,明确思路,并投入释疑实践。④引导探究、合作互动。利用小组、集体多层面、多角度交互信息、启迪思维、达到知识内化,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⑤达标检测,充分发展。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想象,使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并养成习惯,

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除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也不可忽视,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博物馆,乃至社区、工厂、农村都应该成为我们的课堂。总之,这一课堂要延伸到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现实生活中去,延伸到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中去,使之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而且更有利于学生乐学、会学、学活、学好。

主体化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多元主体;内外联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构建多元主体内外联动常态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背景与意义

结合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见图1)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积极推进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体系建设[4-5];全面落实《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能力的意见》,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积极推进高校教学管理体系和评价方法实践与探索[6];转变教育理念,完善由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团领导的校长负责,教学质量控制中心和教务处牵头,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完成涵盖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组织系统等主要环节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的建立与实践,完成教学评价方法和制度的制定与实施。通过实施多元化、规范化、常态化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制度,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形成内部多元主体、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和全方位进行动态监控及外部监控机制[7-8],为新形势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多元主体内外联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2.1加强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

2016年以前,我们对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认识不足,初步建立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及管理制度还需改进与完善。由于负责该项工作的机构不固定,人员缺乏经验,数据信息统计不及时,导致教学质量监控不全面,反馈不及时,整改不到位,数据资源无法共享,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没有起到数据监测和持续改进的作用。

2.2不断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

全面贯彻执行学校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工作规定、教学过程管理办法、听课制度、备课试讲制度、集体备课制度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运行机制,构建具有可操控性的教学质量监控及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和完善了人才培养制度与标准、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与标准、专项评估及建设制度与标准,编写完成了《遵义医科大学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汇编》《遵义医科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修订和了《教学质量信息收集、反馈和改进工作办法》《关于印发遵义医科大学教学检查制度的通知》《关于印发遵义医科大学教学教案撰写规范的通知》《关于印发遵义医科大学教学评价制度的通知)》《关于印发遵义医科大学课堂教学基本规范的通知)》《遵义医科大学听课制度》《关于印发遵义医科大学青年教师“三级”试讲制度的通知》《关于印发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方案》《关于印发遵义医科大学备课试讲制度的通知》《关于印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奖励办法》等文件,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保障。此外,建立了涵盖学校主要工作的管理制度与质量标准,对教学质量和教学工作进行监控,形成完善的学校、部系、教研室三级质量监控体系[9],发挥教学督导委员会“督教、督学、督管”的作用,推进课堂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2.3建立完善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理念与目标系统—管理文件系统—领导组织系统—信息系统—评价系统—支撑与保障系统”本科教学质量闭环监控体系;将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通过校内、校外两个渠道收集信息,使信息反馈途径与方式多样化。学校每年向社会公开《遵义医科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教学状态数据库分析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等。

2.4闭环式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坚持以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为重点,培养新型教育质量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学校的一切工作要围绕保证教学、促进学生成才展开。学校、学生、第三方作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内外联动的共同主体,对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监控与评估,实施内外结合的开放式监控。各要素协同配合,遵循PDCA循环理论[10-11],建立闭环式教学质量管理体系[12](见图2),实现教学质量持续提高。适时引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方法,将终结性考核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不断调整考核标准。

2.5校企合作,开展第三方机构评价工作

我校不断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融入地方发展,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深度合作,协同育人[13];积极与大型上市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合作,实现校企合作共赢。同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分布在全国的70余家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满意度调查,采用线上实名调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度非常高(98%),认为学生适应能力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有发展潜力、团队合作精神。实践表明,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声誉显著提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肯定。

3建立全方位内外监控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3.1内部监控

3.1.1日常教学监控

使用“三镜”进行课堂教学督导与监控(见图3),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利用“三棱镜”折射出教师教学新思想、新思维、新模式,利用“显微镜”发现教师在教材选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利用“望远镜”展示教学高水平、管理高水平、师资高水平。实施“校领导、校级专家督导团、二级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四级教学管理模式,相关人员深入教学一线听课,对课堂教学进行常态化监测,及时反馈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见图4)。

3.1.2学生网上评教

每学期开展学生网上评教工作,包括教师评价、课程评价和学生教学满意度3部分。教师评价的对象为该学期所有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评价主体为各专业在读本科生。课程评价的对象为该学期开设的所有课程,评价主体为学习该课程的所有学生,评价内容包括总体印象、教学团队水平、课程安排与设计、教学资源、考试方式5方面。将学生网上评教结果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提升自身教学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校学生网上评教已成为常态,每学期都要开展学生评教、学生座谈会等活动,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测评。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开展了课程评价,参评学生80488人次,评价课程299门,为学校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提供了数据支撑。

3.1.3二级学院监控

二级学院要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课堂教学督导,坚持常态化督导性听课、指导性听课、学习性听课,对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以促进教学相长。将二级学院督导评价纳入教师评价体系,进行二级学院督导评价(占20%)、校级专家督导团评价(占40%)和学生网上评教(占40%)。

3.1.4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对教风、学风进行监控

校长全面负责学校教学工作,分析、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及各院系针对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学生奖惩、专业认证、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工作进行专题讨论。执行三级领导听课制度、三级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信息反馈制度等,对教风、学风进行监控与评估。

3.1.5开展三期教学检查工作,保证教学质量严格执行三期

教学检查制度,开展常态化的教学初期、中期、后期检查工作,设计教学检查表,使检查工作顺利开展。通过学校抽查、院系自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准备、师德师风、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等工作进行检查。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从开学初到期末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通过召开评学与评教座谈会、检查教学文件等方式全面了解教学情况。我校通过实施规范化、常态化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制度,促进和保证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3.2外部监控

坚持“六抓”原则,即高位推动抓“早”、多措并举抓“质”、就业指导抓“准”、渠道开拓抓“实”、精准帮扶抓“细”、就业数据抓“真”,为毕业生提供完善的就业服务,促进毕业生就业。我校非常重视外部信息反馈,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内涵式发展,完善就业信息反馈机制,特委托第三方调研机构,采取线上实名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就业与创业服务的反馈,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岗位胜任力的评价及满意度。建立毕业生质量外部监控体系,对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3.3多维度信息反馈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通过建立三级、三方、三阶段、三环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内部提升与外部监控相结合的多维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见图5),进行从单一到多环节、内部到外部的教学质量监控。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实施效果

4.1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实时监控,实现三维贯通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由教学数据填报、教学决策、教学执行、教学督导、教学管理、资源保障、学生评价、信息反馈、投入和产出、社会评价等部分组成,涵盖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标准制定、质量评价和信息处理、持续改进等方面,贯穿教学与管理全过程,实现了管理的实时性、准确性和持续性,从而保证数据的唯一性。我校在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开发和数据跟踪等方面需投入较多精力与时间。因此,教学质量控制中心的专业人员利用教学基本状况数据库采集的数据,科学设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流程,通过信息采集、分析、评价、反馈,做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通过点面结合、内外结合、周期性评估与常态监测结合、学校自评报告与数据分析报告结合的方法优化教学与管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监控效率,为学校战略决策和发展规划提供支持。

4.2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有保障

近年来,我校教师在全国高校(医学类)微课比赛中共荣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4项、制作奖1项、教学设计奖1项、鼓励奖14项,多次荣获优秀组织奖;在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连续7届获奖;在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奖。

4.3教学改革提质增效,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奖励工作中,我校符合奖励要求的论文共989篇,其中在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指定的医药教育类学术期刊发表201篇。我校在全国医药院校医学教育数量排名中首次进入前10名,创历史新高。

4.4坚持“以生为本”,确立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理念

2020年,我校临床医学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7年有效期),并进入教育部博士学位授权点名单。同年,与广州医科大学深度合作,实施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计划,设立“南山”班。我校累计为国家培养8万余名医学人才,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基层医疗能力提升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4.5用数据说话,为教学质量持续提高提供数据支撑

通过数据采集、统计分析、评价反馈及自我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建立学校内部自我监测、自我评估机制,达到实时监控和评估的目的,为教学改革、学校建设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为评审专家开展评估、每年提交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提供数据支撑,实现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化、简单化,教学评估规范化,信息搜集广泛化、准确化,信息处理现代化,评估结果公开化。

4.6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探索促进我校发展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我们分析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构成要素,确定了相应的激励机制、督导机制、信息反馈机制(见图6)和毕业生质量调查与跟踪机制。

4.7高质量开展专业认证与目标绩效考核工作

学校各部门通力协作,向社会展示学校审核评估、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结果与护理学专业特色、优势,得到普遍肯定。同时,应用心理学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也得到专家指导委员会的认可。此外,每年围绕年度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材料收集、整理及审核,全面、优质、高效完成目标绩效考核任务。我校以教育部审核评估、专业认证、专业评估与目标绩效考核为契机,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4.8内外联动,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办学影响力持续提升

2019年,我校学生参加贵州省第二届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技术应用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贵州省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主赛道银奖2项、铜奖1项,红旅赛道铜奖1项。此外,2019—2020学年获批部级立项课题14项,省级立项47项,校级立项186项。通过教学相长会、学生网上评教、学生座谈会等多维度开展本科教育质量调查,参评学生523078人次,参评率为96%,覆盖教师1448人,学生教学满意度见图7。5展望我校根据自身办学实际、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和发展目标,坚持“能力本位”理念,加强校企合作,聚焦“三全育人”,“以学生为中心”,将卓越医生培养的新理念、新要求,贯穿教学全过程,以课堂教学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重点,全面提升学校本科医学人才培养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学管理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2]符裕红,罗倩,刘讯,等.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29):23-24.

[3]赵倩,孙念龙.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建设探析[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1,37(7):76-82.

[4]吴文博.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及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0(3):278.

[5]梁文,李国光,李昊.高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9):20-23.

[6]卓海燕,陈楚淘,胡以仁,等.回归本科教育强化质量保障[J].中医教育,2019(6):22-25.

[7]王苹.四方参与双线并行[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76-82.

[8]郑李梅.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0(3):98-100.

[9]周有斌.地方师范院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48-151.

[10]齐春微.基于PDCA的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及运行研究[J].对外经贸,2019(6):119-121.

[11]王一.基于PDCA循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监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30):115-116.

[12]张艳芳.基于闭环控制的民办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19):18-19.

[13]王谦,高波,康灿,等.产教融合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S1):262-263.

[14]段宁,龚洁,张惠灵,等.以自我评估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21,37(6):59-62.

主体化教学范文篇5

一、主要工作情况

1.培训总量有新突破,全年培训学员达2255人

①9期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科学发展能力专题培训班:2064人;

②第7期、第8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66人;

③第35期青年干部培训班:39人;

④第21期女干部培训班:35人;

⑤第1期市级机关中层干部培训班:39人。

⑥新疆新源县来徐挂职干部12人。

2.班次设置有新突破,将村支书和机关中层纳入主体班培训

以往常规的主体班次为县处级干部进修班、青年干部培训班和女干部培训班。今年首次将村支书和机关中层正职纳入主体班次进行培训,进一步扩大了班次设置。

①上半年举办9期全市行政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对来自丰县、沛县、铜山、睢宁、邳州、新沂、贾汪及开发区的行政村党组织书记2064人进行集中轮训。这是我校首次对全市的基层村支书进行培训,人数多、时间紧、任务重,校党委高度重视。教务处全体人员密切配合,全力以赴,在规定的时间内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

②积极寻求市委组织部的协调和支持,第一次将市直机关中层正职纳入主体班次进行培训。针对机关中层正职干部年龄普遍偏大、学历层次普遍较高但忙于事务性工作缺乏系统学习等特点,我们事先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围绕“一个核心,三个重点”开展培训。培训效果受到学员的普遍肯定。

3.教学设置有新突破,进行“小班、短班和专题化”改革

2011年秋季主体班次围绕着提升领导干部能力这条主线,实行“小班化、短期化、专题化”改革。减少学员人数,每班人数控制在40人以内;压缩教学时间,县处班、青干班、女干班学制全部为一个月;精选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以学员需求为导向,因班次不同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主体上继续整合资源,进一步完善“五层联动培训”教学新格局。参训学员对主体班教学的认同度大为增强,问卷调查总体满意率平均在96%以上。

4.管理运作方式有新突破,首次尝试“项目化管理”

为保证主体班次培训的良好运转,圆满完成培训任务,今年我们在校党委的大力支持和分管领导的具体指导下,整合校内培训机构,组建项目组,首次尝试“项目化管理”。项目组正副组长由校党委领导亲自担任,下设教学组和行政组,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分别明确各自职责。通过项目化管理,形成一个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运转体系,确保主体班次培训工作运转顺畅。

5.外请师资总量有新突破,全年外请专家、地方党政领导达51人次

在安排我校优秀师资进入主体班课堂的同时,通过“县委书记论坛”、“专家论坛”、“领导论坛”以及“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大力聘请地方党政领导和省内外专家学者来我校主体班授课,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学员工作需求。上半年村支书培训班和秋季主体班次共外师资达51人次,开创了我校主体班次全年外请师资数量之最。教务处也由此承担了繁重的联系协调工作。

二、组织各项教学活动情况

1.组织教师申报新专题和社会调研项目组。根据“主体班次小班化、短期化、专题化”的改革要求,对秋季主体班次培训内容进行调整,为此拟定“六个为什么”选题和社会调研项目组织教师申报。在暑假中组织申报教师说课,积极为主体班教学改革做准备。

2.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为期一天的教学观摩活动。特邀南京市委党校戴维新教授就“执行力”和“学习力”专题为我校教师进行“互动式教学”观摩活动。

3.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主体班教学专题座谈会。特邀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育长胡志军教授就深化主体班次教学改革与全体教师进行座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组织社会调研活动。组织我校8名教师与第7期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一起,就“实施突破睢宁,大力推进项目建设”、“严管干部,推进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课题到睢宁县进行社会调研。

5.组织教师参加省委党校十七届四中全会学习班。为下一步全市和我校深入开展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学习做好师资准备。

三、教学管理及教务管理工作

1.联系协调工作。积极联系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妇联等部门,做好主体班次的招生工作,并会同校内各部门做好学员的入学、结业等工作。

2.制定工作方案。制定“全市村支书培训工作方案”和“市级机关中层正职培训班培训方案”,报送组织部后将工作方案落实实施;拟定第7期县处级班社会调研方案,联系睢宁县委组织部,为主体班社会调研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

3.制定教学计划。拟定主体班教学计划,印制学员手册。组织实施各项教学活动。征订并发放主体班教材。

4.编辑教学简报。以“市干部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名义编辑、印制教学简报7期,并发送至相关领导部门。

5.统计工作量。对全校的教学工作量进行汇总、统计。在统计并与上两年度主体班课时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经学校批准,核减2011年度教师工作量38课时。并根据每位教师的职称、规定工作量、实际完成情况等各种具体指标,核算2011年每位教师的课时量完成情况及超课时奖。

6.组织评选优秀教师。在校党委的支持指导下,根据主体班教学测评情况、全年教学工作量与科研工作量完成情况三项指标,拟定优秀教师候选人名单,组织全体专业教师评选2011年度优秀教师。

7.进行入学测试和教学测评。对主体班学员进行入学测试和问卷调查,对所有班次进行教学测评,并将测评结果与任课教师见面。

主体化教学范文篇6

本人在年度自觉坚定政治立场,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各项活动,努力将深入学习科学发展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廉洁自律,遵纪守法,热心公益。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工作状态,坚持以身作则,具有良好的协调配合意识。在年本职工作和社会兼职工作中均认真圆满的履行了各项职责。处室自身建设有进一步加强,在年主体班次培训任务重,教学改革要求高的形势下,处室全体同事克服了人员少、工作头绪多的诸多困难,团结协作,勤奋敬业,加班加点,在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中,圆满完成了学校交办的各项任务,无任何工作失误,并按照年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点的要求,校教务处在校党委的领导支持下,在各处室的通力协作下,圆满完成了主体班次的培训任务,请与评议。

一、主要工作情况

1.培训总量有新突破,全年培训学员达2255人

①9期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科学发展能力专题培训班:2064人;

②第7期、第8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66人;

③第35期青年干部培训班:39人;

④第21期女干部培训班:35人;

⑤第1期市级机关中层干部培训班:39人。

⑥新疆新源县来徐挂职干部12人。

2.班次设置有新突破,将村支书和机关中层纳入主体班培训

以往常规的主体班次为县处级干部进修班、青年干部培训班和女干部培训班。今年首次将村支书和机关中层正职纳入主体班次进行培训,进一步扩大了班次设置。

①上半年举办9期全市行政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对来自丰县、沛县、铜山、睢宁、邳州、新沂、贾汪及开发区的行政村党组织书记2064人进行集中轮训。这是我校首次对全市的基层村支书进行培训,人数多、时间紧、任务重,校党委高度重视。教务处全体人员密切配合,全力以赴,在规定的时间内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

②积极寻求市委组织部的协调和支持,第一次将市直机关中层正职纳入主体班次进行培训。针对机关中层正职干部年龄普遍偏大、学历层次普遍较高但忙于事务性工作缺乏系统学习等特点,我们事先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围绕“一个核心,三个重点”开展培训。培训效果受到学员的普遍肯定。

3.教学设置有新突破,进行“小班、短班和专题化”改革

年秋季主体班次围绕着提升领导干部能力这条主线,实行“小班化、短期化、专题化”改革。减少学员人数,每班人数控制在40人以内;压缩教学时间,县处班、青干班、女干班学制全部为一个月;精选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振兴市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以学员需求为导向,因班次不同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主体上继续整合资源,进一步完善“五层联动培训”教学新格局。参训学员对主体班教学的认同度大为增强,问卷调查总体满意率平均在96%以上。

4.管理运作方式有新突破,首次尝试“项目化管理”

为保证主体班次培训的良好运转,圆满完成培训任务,今年我们在校党委的大力支持和分管领导的具体指导下,整合校内培训机构,组建项目组,首次尝试“项目化管理”。项目组正副组长由校党委领导亲自担任,下设教学组和行政组,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分别明确各自职责。通过项目化管理,形成一个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运转体系,确保主体班次培训工作运转顺畅。

5.外请师资总量有新突破,全年外请专家、地方党政领导达51人次

在安排我校优秀师资进入主体班课堂的同时,通过“县委书记论坛”、“专家论坛”、“领导论坛”以及“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大力聘请地方党政领导和省内外专家学者来我校主体班授课,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学员工作需求。上半年村支书培训班和秋季主体班次共外师资达51人次,开创了我校主体班次全年外请师资数量之最。教务处也由此承担了繁重的联系协调工作。

二、组织各项教学活动情况

1.组织教师申报新专题和社会调研项目组。根据“主体班次小班化、短期化、专题化”的改革要求,对秋季主体班次培训内容进行调整,为此拟定“六个为什么”选题和社会调研项目组织教师申报。在暑假中组织申报教师说课,积极为主体班教学改革做准备。

2.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为期一天的教学观摩活动。特邀南京市委党校戴维新教授就“执行力”和“学习力”专题为我校教师进行“互动式教学”观摩活动。

3.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主体班教学专题座谈会。特邀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育长胡志军教授就深化主体班次教学改革与全体教师进行座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组织社会调研活动。组织我校8名教师与第7期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一起,就“实施突破睢宁,大力推进项目建设”、“严管干部,推进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课题到睢宁县进行社会调研。

5.组织教师参加省委党校十七届四中全会学习班。为下一步全市和我校深入开展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学习做好师资准备。

三、教学管理及教务管理工作

1.联系协调工作。积极联系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妇联等部门,做好主体班次的招生工作,并会同校内各部门做好学员的入学、结业等工作。

2.制定工作方案。制定“全市村支书培训工作方案”和“市级机关中层正职培训班培训方案”,报送组织部后将工作方案落实实施;拟定第7期县处级班社会调研方案,联系睢宁县委组织部,为主体班社会调研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

3.制定教学计划。拟定主体班教学计划,印制学员手册。组织实施各项教学活动。征订并发放主体班教材。

4.编辑教学简报。以“市干部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名义编辑、印制教学简报7期,并发送至相关领导部门。

5.统计工作量。对全校的教学工作量进行汇总、统计。在统计并与上两年度主体班课时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经学校批准,核减年度教师工作量38课时。并根据每位教师的职称、规定工作量、实际完成情况等各种具体指标,核算年每位教师的课时量完成情况及超课时奖。

6.组织评选优秀教师。在校党委的支持指导下,根据主体班教学测评情况、全年教学工作量与科研工作量完成情况三项指标,拟定优秀教师候选人名单,组织全体专业教师评选年度优秀教师。

7.进行入学测试和教学测评。对主体班学员进行入学测试和问卷调查,对所有班次进行教学测评,并将测评结果与任课教师见面。

主体化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主体性;体育教学

对师生关系进行阐述,是由于对师生关系的研究是主体性体育教学中争鸣的热点中的热点,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也是对主体性教学进行研究的完善,到目前为止,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教学三体论

此观点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要处理的是体育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之间的“三体问题”。教师和学生在对环境的关系上都是认识的主体,但是他们又彼此发生认识论上的关系:体育教师要对学生施加影响,就要把学生当作认识客体来研究,而自己则在对学生的关系上成为认识的主体;与此同时,学生也在不断地了解教师,这使学生就成为认识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为认识的客体。在这两者的关系中,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中心人物,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体育教师要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接受自己施加的影响,就要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能动作用。

二、主导主体说

这种观点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教主体性体育教学研究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学这个主体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既然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必须是能动的、主动的、独立的活动,教师包办代替不了,那么学生作为认识主体,则需要自己做主。应该说,教师为学而存在、为学服务的。否则,教师的主导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和意义。教师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生的学习。因此,单从学习这个角度来观察,学为主体是毫无疑义的。即使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统一起来观察整个教学,学生也是主体。

三、复合主体论

这种观点认为,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所组成的。教师与学生虽然存在着认识与实践水平的差异,但都是具有认识与实践能力的人,因此共同构成教学的主体。教学主体就是由教师与学生所共同构成的复合主体。这种复合主体内部的矛盾运动体现为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对立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是不同的;统一是指他们都是具有认识与实践能力的人,因而都属教学主体。他们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各自的角色地位是相对的,而作为主体来完成这种活动则是对的、共同的,由此构成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这种统一实际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作为教学主体,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其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并不具有绝对单一和固定不变的意义。按照不同的条件和场合,可以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转化,或者一身而二任。

四、双主体论

这种观点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就参加者来说,教学过程的主体,不仅包括学生,而且包括教师,是双主体而不是单主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两者间并不构成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当这两个主体间发生联系时,其表现出来的不是两个主体的抗衡,而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则是教的对象、教的客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则同教学内容一样都成为学的对象、学的客体。在对师生关系的争鸣中,还出现过教师单主体论、学生单主体论、轮流主客说、教学主体的滑移位错说、否定主体论等观点,之所以出现对师生关系的主客问题争论不休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一下近年来发表的几百篇、部论文及专著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就不难发现:这些论争是从不同的立场和出发点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分析的,当然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第一种观点的教学三体论因其主张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都是主体,故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错误的。第二种观点是主导主体说,这一命题是对教师单一主体和学生单一主体两种主张加以折中和修正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三种观点是复合主体说,这种观点承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双主体,无疑是正确的。但谈什么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并不具有绝对单一和固定不变的意义,或者体育教学的参与者一身而二任,从而把师生关系抽象化,无法使人洞彻其深刻的内涵,更无法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以指导教学。第四种观点双主体论,用分离“教”和“学”来解释“双主体”,则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在教的过程中出现“教师中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学生中心”,整个教学过程作为教和学的叠合,就有“两个中心”,难免会出现,甚至是经常出现“两极相反”的不协调现象。

教和学只能从思维上加以解析,实际上是不可能分离的。任何教学活动一开始,就不会有教和学的先后更替,而是同时发生的,教伴随着学,学伴随着教。这种互为主体的解释,实际上是把教和学作为两条平行线,而无法找到两者的祸合点。

五、结语

在体育教学领域,对于师生关系的研究,迄今共形成以下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教学三体论(二)主导主体说(三)复合主体论(四)双主体论。本文在对师生关系在综述及评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主体性体育教学是指体育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内在的体育活动需求,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情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体育教学活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与实践的主体。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一种共识性的完整的主体性体育教学理论。它是一种新型的把人作为教学目的的体育教学理论;是一种凸显学生主体性的体育教学理论;是一种使体育课成为学生最爱上的、充满着成功和欢乐的体育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王道俊.关于教育主体性问题的几点认识[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1

[2]洪焕珍.论体育教学中的“双主体”.山东体育科技[J],1999.3

[3]侯槽.浅谈体育教学中主体的主体性.体育科研[J],1997.2

主体化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学生发展;情景教学

一、引言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早期阶段,也是为初中教育和日常生活应用打基础的关键阶段,小学数学思维的养成及观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发生转变。有效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在尊重学生发展规律和不同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将新课程改革理念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形态和教学策略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对于满足现代教育发展需求及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有效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共同作用的产物,要求教学务必有效果、务必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而言,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及学习效果的高低是判断有效教学实施程度的重要标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存在着教育目的不明确、教师观念滞后及教学方法机械化、教学评价单一化等问题。我国新课程改革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1]。也就是说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并不是教师主导下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合作探究、开放互动的教学过程。

二、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现实困境分析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具有随意性

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有效教学是将这三维教学目标贯穿教学始终,促进其相互作用、影响和渗透的过程。任何教学设计环节都离不开教学目标的指导和规范,倘若教学目标不明确,势必会造成教学无目的、教学随意性和教学低效化的困境。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导入新课为例,如果教师缺失对三维教学目标的明确定位,那么很容易造成引入问题宽泛化、零散化,教学策略会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具有随意性。

2、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学生是教学主体,有效教学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由于小学数学具有严谨性、枯燥性的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群体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和思维能力不强的特殊现状,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旧以教师为主导,重视单向传授知识,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

3、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认为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没有必要进行教学补充和延伸,进而采用单一化的教学方法呈现教材内容。然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看似简单,但对于小学生而言真正理解和掌握并不容易,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贴近生活,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4、教学评价单一化、片面化

教学评价不是对教学效果的简单否定或肯定,而是基于学生发展、教学效益、教师成长等基础上,对教学进行多元化、整体性和发展性评价。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存在唯成绩论英雄的错误观念,这种偏见式教学评价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创造能力的激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通常包括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三个环节。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有效教学的基本理论为支撑、基本理念为引领、基本要求为导向,结合小学生数学教学实践,不断优化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策略。主要从如下方面开展:

1、更新教学观念,实现师生互动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往往出现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过程,换言之,有效教学就是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有效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的相互交流、沟通和配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从以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由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发展能力[2]。因此,不论是在备课、行课和课后总结过程的任何环节,都需要建立师生互动的和谐关系。

2、创设生活化情景,改进教学方式、手段

小学数学教学大多是基础式、生活式教学,在有效教学活动过程中,应结合社会生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断进行启发和引导。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教学评价的标准不是学生机械化记忆数学知识内容的数量,而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互联网和教育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也应借助多媒体手段促进有效教学,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探究学习的气氛,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案例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和理念,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情感。

3、以学生发展为本,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教学、发展教学和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完善教学内容和框架、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推动教师反思和创新,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的[3]。因此,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运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看待不同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采用倡导式评价、过程性评价及发展式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内容方面,要注重评价的全面性,不能以偏概全评价学生。同时,在评价主体上,要将自评和互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保持评价的客观性、公平性和公正性。

作者:罗鸣明 单位:重庆巫山县骡坪小学

参考文献:

[1]张晓瑛,王丽萍.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学生主体地位确立的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4):56-58.

主体化教学范文篇9

论文摘要:根据当代教学理论和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探讨了体育教学的隐性功能。认为体育教学的隐性功能如同其显性功能一样,是体育教学所固有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只不过在于其作用方式、功能效果的不同和至今是否已被人们确认把握而已。体育教学隐性功能具有自身独特的属性,具体表现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学习主体的确立与情感的培养等方面。体育教学中要重视教学的隐性功能,以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整体功能。

当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任务不只是向学生传授高、精、尖的科学知识和训练他们的智慧能力,还包括使学生“人化”,即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这在当代工业化、都市化和知识化的社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为此,学校教学必须确立综合发展的观念,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更加全面地理解教学任务,使教学目标日益综合化。前人已经确认与把握了体育教学的“显性功能”,尚需再进一步揭示体育教学功能的另一层面,即教学的“隐性功能”,以把握体育教学功能应有的整体,从而更科学与有效地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工作。

1体育教学隐性功能的概念与属性

用系统方法来研究教学,可以说,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所谓教学系统的功能是指教学系统所具有的功效、作用和能力。体育教学系统具有目的性(即体育教学过程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而运行)、社会性(即与整个社会系统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联系)、开放性与动态性特点,同时又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条件构成的信息处理和发展能力的复合体,它具有特殊的功能。.这种功能由于时机与条件不同,或明显或隐蔽,故我们分别称之为教学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所谓显性功能即是教学过程所产生的已被教学参与者理论确认与实践把握、具有明确预期作用、直接外现方式、效果和实际的功能。现在我们普遍认可的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模康水平,传探体育技术、技能和卫生保健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等教学功能即可归人教学显性功能范畴。而教学隐性功能则是教学过程本身具有的,至今还未明确被人们理论认可与实践把握的内隐功能。显然,教学隐性功能并非就是教学过程看不见、听不着的功能,它只不过与显性功能相区别。由此可见,“隐性”与华显性”并不绝对对立,是相对的。在一定时机与条件下,体育教学隐性功能可以去其隐蔽外衣而跃迁为显性的功能.体育教学隐性功能相对于其显性功能而言,自有其本身独具的功能属性。这些功能属性表现为:

(1)非计划性。体育教学显性功能施体(主要指教师)在功能作用于对象嗯p学生久之前,已对功能的量与质加以有效把握,功能作用的目的、方式与结果都以预定计划的形式构造在教学方案或施体大脑中,并在整个功能实施过程中加以调控、检测,呈现出鲜明的计划性。隐性功能则相反,施体在功能作用发生之前对隐性功能本身的量与质缺乏充分认识,无论功能作用目的、方式还是结果都未能加以明确的定向设计,从而功能作用过程是一触发过程,表现出非计划性。

(2)内隐性。教学显性功能的作用方式与效果为外观、直接、显露,它通常凭借讲授、动作示范、身体练习、教具演示以及其它明了的方式作用于学生,促成学生身心变化,获得在自身与他人观测范围的显性效果,如动作技术的掌握等,隐性功能则不同,功能作用方式处于潜藏、间接状态,它往往通过存在于教学之中的互动、模仿、感染、认同及角色扮演等隐蔽方式间接作用于学生,使学生获得自身与他人未能觉察、检测的隐性效果,功能作用方式与效果表现出内隐特性。

(3)深长性。体育教学显性功能因其作用方式的直接外观,导致功能的时间与空间有所局限,这种局限性使功能作用的性质一般带有间断性、可变性与浅显性。而教学隐性功能作用方式的特殊,使它在发挥作用的时间上是长久的、连续的,发挥作用上是稳定与深刻的,具有潜移默化之效。

(4)两极性。教学显性功能是一种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加以计划、实施的功能,一般具有正面功能效果,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然也不排斥产生负向功能的可能。教学隐性功能则是一种非计划、非调控的自发隐蔽功能,既可能产生符合教学目标要求、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正向功能效果,又可能产生违背教学目标要求、阻碍学生身心发展的负向功能效果。正负效果的两极性从积极与消极意义上都确证了认识并把握体育教学隐性功能的必要性。

2体育教学隐性功能的具体表现

2.1个体社会化功能

在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转变过程中,学校教学(包括体育教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这种转变并不完全是教学的显性功能所致,而且也是教学本身的一种隐性作用。这具体表现在:

1)施予隐含的社会化内容。社会文化价值与行为规范建构成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的生活目标、社会规范,获得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学习充当社会角色。体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能求得二者的内在统一。体育能培养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培养对规范的服从和在规范的制约下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这一切不仅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而且也是现代人与未来人所不可缺少的身心素质。教学社会化内容的传授及学生观念的获得,一部分直接依赖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显性功能,但更重要的部分却是学生在与师生的交往中,从各种教学规章制度与纪律要求中,从集体舆论、传统、班风、校风以及亲自参加的课内外群际性的体育活动中间接地得以体验、学习并予以内化。这种社会化内容的体验与学习,因其获得方式的感性、自然而非抽象与强制,更易被学生接受并产生深刻的体验。

2)培养潜藏的社会化能力。学生社会化能力的获得是其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它包括社会职业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这两方面的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与能力两大显性功能。另一方面又必须依仗带有一定职业和专业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与人际交往活动,诸如各种形式的练习、实习、教学游戏与比赛等。通过一定社会职业的角色扮演,逐渐获得该角色的体验及其所需求的职业素质与人际交往能力,得到社会化能力的培养。

3)提供潜隐的社会化行为诱导与控制机制。学生能否产生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会行为是其社会化基本完成的最终标志。体育教学过程为学生行为的社会化提供着如下几种有效而较为潜藏的诱导与控制机制:一是教师行为。它对学生的社会模式产生直接的示范性诱导作用;二是学生同辈群体。学生个体的行为方式必然受本群体文化影响,遵守和奉行本群体的各种风尚与规范。三是体育文化。体育教学除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与卫生保健知识、发展身体素质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外,还要向学生进行体育运动道德行为与规范社会化的教育,因而对学生的社会化行为产生导向、评价等控制性作用。2.2学习主体化功能

l)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形成。能动、自主与创造作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基本构成,是学生学习主体性得以确立的主要依据。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确以隐性的状态存在于体育教学过程中。现代教学以其目标、内容、方式及手段应有的整体化不断促进着学生生理、心理与文化结构的全面发展。正是有了这种全面发展,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确立才得以实现。就学生学习领域外部而言,教师本身人格的示范与影响、师生同学间的交互作用与期待及教学中得以自我表现与自我锻炼的各种环境的建立与提供等,都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形成发生外在的教导、促进与引发的作用。教学内容的掌握与运用,自身学习时空与方法的安置选择等,也为其主体性的确立施加种种内在的促进作用。概言之,学生学习主体性正是在这种外在影响与内在促进中,逐步隐性地得以发展与确立起来。

2)发展学生学习主体个性结构。学生学习的主体化不仅凭藉其学习主体性的形成,而且还依赖于学习主体个性结构的建立。学习主体个性结构由学习主体意识与学习主体能力所构成。两者的形成与确立光靠理性的(知识、道德)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充其量只能提供认知上的条件),而其真正的形成,必须借助于学生自身长期的学习实践和实际锻炼的隐性作用。

2.3培养情感功能

l)唤起社会情感体验。高级的社会情感由理智感、道德感与美感三者所组成。学生在自身学习活动过程中,必将获得喜悦、沮丧等类的情绪体验,而这种内心体验的连续积累与稳固即是理智感的形成与深厚。学生道德感的形成主要与他能否掌握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如体育运动规范等相关联。美的感受来自美的事物。体育教学中传授美的内容,提供美的活动,并伴随着美的运动环境,使学生不断地获得美的体验,形成美的感受即美感。

2)构建情感触发情境。学生情绪情感的触发总是归因于一定的情境因素。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情境因素主要有:一是教师情感触发。教师教学时所流露的表情与情感时刻都影响感染着学生,使学生的情绪情感产生相应的变化。二是教学情境设置.设置具体形象的教学情境如体育游戏、练习与比赛等,使学生亲临其境、情寓其中地学习。三是课堂心理气氛。以真实、理解与尊重为特征的课堂气氛,可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3)促进情绪的分化与控制。学生由低年级向高年级发展,教学影响越好,情绪分化、丰富与完整也就越好,情绪的自调与控制力也就越强。可见,学生情绪的分化、控制与教学的作用也有密切的联系。以上是从理论的角度提出了体育教学的隐性功能。而理论的提出最终还是为了实践的把握,即如何具体发挥与实现体育教学的隐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志超、刘绍曾、曲宗湖著.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2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

主体化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主体认知;小学语文;合作学习;任务教学

相较于城镇教育,农村教育相对滞后,特别是在学习资源上,农村的教学资源并不像城镇教育中有着开放与多元化的环境。农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往往是基于平常课堂上的学习,自身再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学习的状态与办法,对于低年级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伴随着学生的成长、知识结构的提升,学习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特别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衔接着学生未来语文学习基础,更是对学生的知识面、学习主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提升其主体认知的教育基础,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提升主体认知对于农村小学语文的重要性

(一)教学模式发展的需要。过去的传统农村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往往是基于PPP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课堂核心的教师主导型教学模式,大多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授课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教授相关的文字、语言、词句、文体与表达方式,以学生掌握相关语文知识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模式过度放大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的作用,学生往往只能够跟着教师的教学流程来进行学习。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结构化地学习相应的知识,对于相关知识点的应用也是较为机械。这种情况在农村小学的高年级语文教学当中更为常见。语文作为文科课程,不仅仅是学习基本的语言与文字,更是对博大精深的文学内容进行解读与建构,逐渐形成学生自我的文学知识体系,构建语言的灵活用法。而关注学生的主体认知提升,主要是要将课堂的主体性让渡给学生,构建出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当中,教师为学生创造开放的教学环境,学生不是被动地进行学习,而是作为课堂的主人翁,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当前的教学模式发展中,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提升主体认知则是在此背景下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突破口之一。[1](二)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当前的国内教育发展中,对于小学的教育目标正在进行新课程的改革与试验,意在通过新课改,实现与提升对于学生的全面深化培养。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农村小学语文的教学地位非常重要,关系着学生未来的整体发展。在新课改当中,提出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当中也提出了语文作为实践性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简单的程序化教学与结构化教学模式就能够达到培养的目的,而是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化参与,发挥学生在学习当中的积极性才能够达成目标。因此,通过提升学生对于自我学习的主体认知,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培养效果,从而达到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三)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的成长过程当中,需要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提升自我的认知水平,构建世界观与价值观。过去的应试化教育,并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使得教育往往是一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学生自我成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而在当前的教育发展中,更是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提升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够让学生逐渐构建起对于学习的自主性,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学习与教育效果。[2]

二、提升主体认知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途径

(一)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农村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过去的教学都忽视了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体认知,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教学当中,要围绕着学生的发展来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进行构建。具体而言,农村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往往只围绕着固定的教学大纲来开展,作为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预习活动,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预习,通过预习获得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开展相应的教学调整,以开展适应学生的教学安排。(二)应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在培养与提升学生的主体认知中,具体地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开展应用。在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安排相应的合作学习任务来强化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如合作阅读教学,以课堂阅读为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引导,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前向学生明确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一个人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其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小组内重要的成员。对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积极配合的学生,教师要通过鼓励与引导,让其逐渐加入到小组内,建立起与小组内成员的积极协作关系。学生按照阅读任务来完成所负责的内容,收集相关的阅读材料,一来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当中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二来能够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积累其对于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形成学习的主体认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3](三)开展任务型的语文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的培养主体认知,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任务引导,任务型的语文学习模式则是一项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可以安排需要较大精力投入的学习任务,如针对课外阅读文本进行阅读,撰写个人阅读报告,形成报告汇总并上台总结发言。具体而言,可以针对文本阅读任务安排阅读任务、计划与报告的具体任务。在任务阶段,教师给予学生相应的阅读任务与要求,要求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文本阅读,做好任务的准备工作。计划阶段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最重要阶段,学生按照大框架下的阅读任务来进行文本阅读的解构,形成阅读报告。在报告阶段,教师安排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报告进行总结与分享,培养学生外在的语文交流能力。通过任务型的学习模式,以培养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在农村小学资源缺乏的情况下,任务型的学习模式能够最大化地实现对于教学资源的应用,以达到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吕海瑛.树立课改新观念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对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1(8):24-25.

[2]曹红霞.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文存阅刊,2019(00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