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1:29:41

制度建立

制度建立范文篇1

一、建立组织明确责任

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20*年金湖县涂沟镇对安全生产委员会组成人员及时作了调整,镇长丁川同志担任镇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分管安全的同志任副主任,成员主要有相关单位和部门负责同志担任,镇安全生产委员下设办公室,办公室由专人负责,并配备了三名专责安全员。各个企事业单位相应的都成立了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一名同志具体负责安全生产工作,全镇基本形成镇、村、组安全生产三级管理网络。其次金湖县涂沟镇政府对安全生产的全年目标进行层层分解,镇三套班子成员人人都有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同时我们对全年的目标任务制定了目标考核细则,年终纳入全镇的大目标考核之中,也强化了全镇每一位干部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

二、建立规章制度,强化基础管理工作

20*年度,金湖县涂沟镇在工作中,从安全生产的基础抓起,把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等基础性工作作为抓好安全生产的前提。主要:

一是对各企事业单位、各村制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建立建全安全生产管理基础台帐,不断推动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全镇工业企业32家、行政村l0个,6个事业单位和7家渡口都制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并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并按照要求建立了六项制度,七类安全台帐,并做到安全责任制材料成册,制度上墙,标准规范,台帐记载准确。

二是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关健之一,我们针对本镇企业的特点,结合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康杯”“创建安全合格班组”等活动,狠抓企业法人、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对新入厂的工人必须通过三级教育后才能上岗。在宣传教育活动中,我们先后张贴标语、宣传画册等1200多份组织学习《安全生产法》和消防法广播讲课4期,出版报厨窗4期,举办安全知识讲座三期,450人次参加学习。通过宣传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全镇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干部、职工安全管理水平。

三、强化重点管理开展专项整治

金湖县涂沟镇根据省、市、县有关部署,结合工作实际把涉及到本镇安全生点部位和薄弱环节抓住不放,针对不同行业制定整治方案,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一是道路安全整治工作,对马路菜场、报废中巴车辆接送学生进行严肃查处,做到发现一例查处一例,决不手软。

二是木材行业的安全整治工作,我们对全8家木材加工行业,制定了整治方案,每个企业老板都参加县安监局举办的企业厂长、经理安全培训,下一步整治工作按照方案逐步推进。

三是对渡口进行专项整治。金湖县涂沟镇共有渡口7家,过去由于安全管理不到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安全事故隐患,请县海事处协助查处,并取缔了私设渡口两家。通过整治7个渡口都达到了安全、规范的要求,每一个渡口都设立了警示牌,有管理人员守则,有准运证,渡工有上岗证,渡船按标准设置,船有防护栏、有救生衣、有救生圈、有事故应急预案。

四是对危险化学品进行专项治理。20*年金湖县涂沟镇对全镇经营危化品的,烟花爆竹销售点、液化汽供应点、石油供应站点、农药、油漆等单位进行全面的调查登记的同时,围绕有关要求,开展专项整治,提高了责任人的安全管理能力,改善了经营环境,制定了防护措施,添置了消防器材。

五是继续开展砖瓦行业的专项整治。我们严格按照省市的关于非煤矿山行业专项整治要求,制定整治方案。我镇一家砖瓦厂已达到了安全管理的要求,取得了市安全生产许可证。

六是抓好锅炉专项整治。我们全镇共有锅炉十二家,通过整治,100%都进行了检测登记,做到司炉工持证上岗。

七是开展农用车“两查禁一整顿”活动。我们对农用违章车辆一律不准上路行驶,发现有违章的坚决查处,通过整治至今未发现违章行为。

四、强化监察管理注重安全事故隐患整改

制度建立范文篇2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考察工作,规范考察工作程序,全面了解和识别干部,切实提高干部考察工作质量,适应大规模考察干部的需要,近日,柳北区建立了干部考察员制度。

一是科学评聘。该区根据干部的规模和考察工作的实际需要,在以往工作经历的基础上,首批评聘29名干部考察员(含区委组织部干部)。干部考察员队伍建立后,区委管理的干部的考察工作即由考察员进行,经组织部研究认定的干部考察员将颁发相应的证书。

二是严格录用。评聘的干部考察员的人选应具备《考察员规定》需要的条件、资格,在工作、生活中遵纪守法,作风严谨,品行端正,公道正派,坚持原则,有较好的文字写作能力和干部工作经验。区委组织部根据区委管理干部的规模确定考察员的数量,在区直各单位(含区委组织部)范围内聘任;组织部部务会议对推荐上报的干部人选进行研究,决定聘任人员;干部考察员聘期为三年,聘期内,考察员的考察资格不受职务和岗位正常变化的影响;聘期届满,视工作需要和本人情况可续聘。

三是规范管理。该区制定的《干部考察员评聘暂行规定》,规范了干部考察员队伍建设和管理。被聘为干部考察员的,区委组织部将组织适当的学习培训。聘期内,每年集中学习、交流一次。每次参加考察工作前,视工作情况进行必要的培训。干部考察员在聘任期内,出现调出柳北区或公务员年度考核评定为基本称职及以下的、受党内和行政警告及以上处分的、有举报、反映,经核实不宜再从事干部考察工作的、本人不愿意参加干部考察工作的、其他原因不适宜从事干部考察工作情形的,将予以解聘。

近期,该区还将对考察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干部考察员制度的的出台与实施,深化了该区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柳北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柳北区委组织部吴欢)

制度建立范文篇3

证券市场中的中小投资者大都比较分散,各行其是,一旦与相关市场主体发生纠纷,它就处于相对被动、弱势的地位,自身合法权益很难及时、有效地得到救济。中小投资者所面临的如此困境,与我国现行的证券诉讼制度紧密相关,现就该制度的不足之处表述如下:(一)受案范围狭窄,不利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根据我国现有立法的规定,证券民事赔偿案件的受案范围存在一些限制,很容易导致投资者受损的权益被排除在保护范围以外,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我国的司法救济体制产生怀疑,从长远发展来看,不利于多层次市场的形成。(二)受理条件设限,不利于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一直以来,虚假陈述案件的诉讼前置程序备受争议,不可否认的是,它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足之处也逐步显现。前置程序很容易使受害人错过最佳追诉时间,而且以行政处理或刑事审判为发起民事诉讼的前提条件,也是对公民诉权的限制和侵犯。[2]总之,该受理条件的存在导致投资者的证券纠纷久拖不决,不利于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三)判决效力扩张性问题悬而未决,有待立法明确。在解决证券纠纷的过程中,在面对具有相同法律或事实问题的案件时,虽然法院有为统一的裁判标准与尺度做出过努力,但个案的裁判结果还是差异较大,判决效力依然不具有扩张性,因此我国民诉法中有关判决效力间接扩张性的规定要在证券民事赔偿诉讼中得到应用尚有待于立法的进一步明确。总之,我国现行证券诉讼制度的不足越来越突出,显然已不能适应纷繁复杂的证券诉讼新实践。因此,我们急需探求一种新的诉讼模式解决证券市场的纠纷矛盾,引入证券公益诉讼制度有其现实的紧迫性与可行性。

二、引入证券公益诉讼机制的可行性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现行的证券诉讼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并不符合我国国情。现阶段,在证券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以及证券司法已有相当程度进步的新形势下,在证券侵权司法救济中引入公益诉讼机制是可行的。(一)有利于减轻原告的负担,便捷投资者的司法救济渠道。[3]公益诉讼方式是通过集合大部分投资者的利益,由相对专业的机构提供更多权威、专业的服务,扫清单独诉讼中原告的很多阻碍,便于解决在单独诉讼或是普通共同诉讼中投资者既是原告、诉讼费缴纳者又是证据收集者的多重身份问题,为投资者的司法救济渠道提供了便利。(二)有利于缩小诉讼双方的差距,营造公平正义的市场环境。证券侵权案件中的诉讼双方往往实力悬殊,从而引起信息不对称,最终导致投资者利益遭受损失。而在公益诉讼中,公益组织或者公益代表较之与单个投资者,具有较大的信息来源渠道及较强的诉讼能力,缩小诉讼双方的差距;同时,在公益诉讼的过程中,实时地对信息进行公布,也有利于公众进行监督,为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平台。(三)有利于节约司法成本,统一裁判尺度。[4]一般地,为了加快个案的审判效率,人数众多的共同诉讼通常分为单独诉讼或人数较少的共同诉讼,如此以来却导致了案件整体数量增加,加大了司法成本。在公益诉讼中,公益组织或者代表将众多类似的案件进行归类、登记、汇总整理,实际上承担了法院的前期审查工作,提高了审判效率;同时将具有类似情形的案件进行综合分析,共同审理裁判,有助于统一裁判尺度,促进法律在证券市场的统一适用。面对当今证券市场繁荣稳定,证券产品日新月异的新趋势,证券诉讼制度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进行修改完善以适应其时代要求,证券公益诉讼制度就是具有可行性与操作性的一种新探索。[5]因此,确立证券公益诉讼制度,对受损的证券公益进行救济,成为亟待解决的制度构建问题。

[参考文献]

[1]芮跃华.建立证券公益诉讼制度[N].上海证券报,2016(3):1.

[2]万国华,杨海静.场外交易市场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研究[J].政法学刊,2014(2):11.

[3]张俊.侵权司法救济中公益诉讼机制的引入[J].人民司法,2015(23):52-53.

[4]耿宝建.再谈中国是否应当设立行政法院[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制论丛),2013(3):74.

制度建立范文篇4

关键词:宪法;宪政意识;宪政建立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迈人21世纪,进一步深化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中的最强音;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和依据。因此,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必须把宪法和宪法实施置于头等重要的地位,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制度。

一、加快我国宪政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人对宪政的追求从清末就已开始,但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与宪政一次次擦肩而过。中国宪政史应从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开始算起。第一次立宪是变法之后清政府被迫实施西方现代政治制度——颁布宪法、实施宪政。于1908年产生的《钦定宪法大纲》。在这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孙中山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的《民国约法》、曹琨贿选《宪法》以及国民党政府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中华民国宪法》等,到新中国建立后的54宪法、75宪法、78宪法、82宪法的制定,中国的制宪历史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对这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宪政运动可以作出这样的评价:有宪法而无宪政,有法律而无法治。目前则是正在向宪政过渡,从人治向法治过渡。

建国以来我国在宪法发展过程中所得出的一条经验教训是,光有一部字面上规定得完善的宪法,并不意味着宪法在实践中就能够真正地起到根本法应当具有的作用。有了一部好的宪法。还要学会如何使用。不然,不仅宪法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宪法的权威地位也会丧失殆尽。如1966年国家主席刘少奇举着宪法被迫害,连国家元首的基本人格尊严宪法都保护不了,宪法被践踏到了极点。

就目前现行宪法在社会公众中的印象而言。宪法更多的是与组织国家机构有关的根本大法,而与公民的切身法律权益没有直接的关联。人们对宪法权利往往是“闻其声不见其人”,并且在司法实践中也形成了“不用宪法”的惯例。这就导致了宪法的预期法律作用与社会公众认知的社会作用之间出现巨大差异。2001年8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在“齐玉苓案”中以批复的形式认可了以司法程序直接保护宪法权利。

首开了宪法司法化的先例,也使宪法社会化和平民化了,宪法与普通民众的距离被拉近了,有效地扭转了长期以来在人们心中形成的“宪法与自己无关”的模糊观念。推动了公民维护宪法权利意识的增长。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远大目标,并同时指出“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同志在纪念宪法施行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宪法……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应当说。作为体现了现代宪政精神的宪法,不仅仅是一种规定国家机构的组织法。

也不是简单地规定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法律。它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它以人民主权学说为基础,强调法律具有优于任何国家机关所拥有的国家权力的权威。宪法至上才能保证“法的统治”,否则“法的统治”权威就是有限的。在法律的权威无法涉及的地方。人治仍然具有生存的空间。所以,我们在强凋“依法治国”的时候。这里的“法”首先应当是宪法。否则,法治无从谈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然是不受人治影响的以宪法的至高无上权威为基础的“宪政国家”。所以。必须旗帜鲜明地将“依宪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国家”作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心内容。只有把宪法推到历史的前台,给予其崇高的社会地位,宪法所确立的一整套社会制度才会在实践中成为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与此同时,只有强化了宪法的权威,法律、法规的权威也才能得到必要的尊重。因此要在全体人民中树立这样一个观点,即尊重宪法,就是尊重法律、法规;贬低宪法权威也就等于降低了法律、法规的权威。

市场经济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权利经济、法治经济。它反对权力至上和人治,主张法律至上、宪法至上和法治。由于它主要靠主体平等、意思自治的法律规范调整,因而本能地要求树立宪法与法律的权威,实行宪政。

经过20多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当下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阶段:一方面,经济改革产生了不同的利益集团,价值观和要求都不一样,这就需要协调和磨合的机制,就必然导致政治的多元化、民主化,这必然与宪政有关;另一方面,经济改革的结果是私有财产的出现,这个财产需要保护,另外私营企业主以及整个市民阶层的抬头,使社会越来越复杂,过去那种简单的国家机构已不足以应对。

因此,当新的经济方式发展到这个阶段时,需要政府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必须依靠宪政确立“有限政府”。即政府的职能必须是有限的,政府的行为必须是法治化的,政府的权力必须是分散的、以自助治理为基础的,政务信息一定是制度化公开的,政府的合法性是以选举为基础的,或者是以法律为基础的。只有这样的政府,才能确保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充分发展。这也是近几年来宪政呼声日渐高涨的最根本原因。改革开放让我们看到了西方市场经济带来的多方面优势,而与西方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政治制度就是宪政,这是经济学家和法学家的共识,也是一种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理论。可以说,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尤其是加入WTO之后带来的经济全球化和法治的一些规则逐步世界化,为宪政建设、法治建设提供了最强大、最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实现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宪政制度的现实途径

实现宪政是一场意识形态的革命,它的深厚基础在于全民宪政意识的普及与提高。因为推行宪政所涉及的不光是政治领导人、执政党,它同时还是一项全民族的事业。实践表明,实现宪政既是一个全民的政治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法律文化重建过程,民主、法治、宪政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成为领导人和一般公民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期望的组成部分。实现宪政,说到底,是确立法律信仰和宪法信仰的过程。

19世纪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在考察美国的政治制度时指出,美国取得成功的因素有三个:“第一是上帝赐予美国人的特殊和偶然的状况。第二是他们的法律。第三是他们的习惯和习俗。”而在这三个要素中.“最具有生命力的是第三个要素——人民的精神、感情、信念,即人的心灵和思想、习惯。”

美国当代著名公法学家伯纳德·施瓦茨也提出:“我们的公法,就其效力来说,依赖于广大人民对其基本生活条件的接受。法律得以贯彻的决定力量不是形式上的法律机构而是人民的接受。”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尚且如此,而在以人民为主体,强调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更应当是如此。实际上,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任何政治改革或者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实施都是一句空话。正因如此,人民具有怎样的宪政意识,往往是决定宪政成败的关键。

中国正处于变革之中。但对于有两千多年专制皇权的统治而无宪政主义思想资源和精神资源的人民来说,历史上形成的皇权崇拜和奴才自居心理积习难改,直到现今,通行于古今立宪国家的人民与国家的关系应建立在相互忠诚和相互保护基础上的观念仍没形成。要真正走上使民族实现健康发展的宪政之路,虽然不应该彻底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但肯定需要对文化的改造,其核心就是把义务、服从本位改造为权利本位,大力宏扬权利文化。即一方面是要保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是要制约公共权力;在全社会真正树立起“一切权力都是有限的,权利原则上都是无限的(特殊限制除外)”现代宪政新观念。

“十六大”以后,我国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新主张,表明了现在中国开始准备接受在国际社会具有普遍性治理的模式,因为文明是普适的。总书记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第一次提出“违宪审查”,强调健全宪法监督机制、及时纠正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要把国家治理纳人制度框架。因此,在现实的制度框架下,司法审查是马上应该做而且马上可以做的。

就世界范围而言,宪政国家的违宪审查制度有多种模式,有的建立专门的宪法法院,也有的由普通法院直接管辖,我国的国情适合选择什么样的模式?这应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在现行制度框架下,我们应采用建立一个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并列的机构来进行宪法监督,它只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它日常的工作就是监督所有的立法机关,最核心的是看法律法规是否违宪、国家权力的行为是否得当,人权是否获得了充分的保障。这是因为我国的法治化水平相对较低,宪政的短暂历史还未能积累足够的经验使法院能够胜任这项重要职能;同时,违宪审查往往涉及国家行政机关的抽象行为,法院对这种行政行为的影响力较弱,难以体现法律的强制性,建立专门的宪法机构可以集中典型问题.作出有效裁判。

其次,通过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和创造一种可能的社会环境,使业已载入宪法和法律的那些基本价值、原则逐步得到实现。一方面要切实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凡是宪法规定的要全面落实,凡是宪法没有而应有的应该明确。私有财产的宪法保护问题很多学者在修宪时都曾提出过.强调应在宪法中明确个人自由空间和公共权利空间的界限.国家不能动辄以人民的意志或自己的意志剥夺、没收、征用私有财产,一切都要纳入法治轨道,否则会对社会造成不稳定感,造成财产外流,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应当改变我国现行宪法文本中存在的不是很规范的法律语言,为宪法司法化打下基础。比如,宪法规定:“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种用意识形态语言所表述出来的条款,削弱了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的权威性。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根据现行的政治制度,成立一个修宪委员会.重新在内容上和语言的表达方式上对宪法进行重新设计。同时.进一步加强司法改革.在司法独立方面迈出实质性的一步,改变司法权受地方控制的状况,当下可以傲的是先实现法官、律师和检察官的职业化,形成专业化的力量,有助于宪政的启动。

制度建立范文篇5

商业贿赂是贿赂的一种形式,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济现象。在当今世界各国,商业贿赂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已成为最主要的一种贿赂形式,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大量揭露出来的政治丑闻都与商业贿赂有关,如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向日本前首相田中支付160万美元,导致日本对田中提起刑事指控,而且牵连了三名国会议员,震动了日、美朝野内外,在拉美与东南亚经济发展中国家,商业贿赂现象也比较严重。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竞争日渐激烈。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拜金主义和“官本位”,“权本位”等腐朽文化思想的影响和管理法规的滞后等原因,曾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较长一段时间内几乎绝迹的商业贿赂行为又重新出现和泛滥,成为严重破坏竞争秩序,腐蚀干部队伍,侵蚀党的肌体,为广大人民群众切齿痛恨的社会公害,运用法律手段有效制裁商业贿赂行为,维护党的形象,保障经济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和迫切的。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对商业贿赂行为作出了禁止性规定,即:“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回扣,可以给中间人佣金。经营者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帐。接受折扣、佣金的经营者必须如实入帐。”该规定分为两款,可以划分出三层含义:第一款前段,即“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是对一般商业贿赂的禁止性规定;第一款后段,即“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是对商业贿赂的典型形态——回扣作出的专门规定;第二款表面上是直接规范折扣和佣金的,但其目的显然是对商业贿赂与折扣、佣金的法律界限的划分。由此可知,商业贿赂就是指在市场交易中,经营者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以获得交易机会或有利于交易条件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商业贿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放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以空前的速度迅猛繁荣;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在它生产的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会自发地产生社会的丑恶现象,这就历史的辩证法,而商业贿赂正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显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负面,消极影响,是历史的怪胎。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商业贿赂在其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出现。这种现象被当时的经营者认为是当然的一种经营手段;政府对商业贿赂行为也并未加以制止。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无限度的所谓“折扣让利”以纷繁复杂的形式大量存在的,以致于形成了当时的商业习惯,被称为当时“标准商业的传统做法”。我国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企业在产品生产,销售和原材料的供应等方面全部由国家计划部门来安排。流通领域里,国营商业与供销部门均需严格按国家规定的进销差率,进行一直从货源供应到批发,零售的一系列流转活动。由企业的产、供、销各环节均受国家计划调节,企业本无经营自主权,再加上国家对企业与市场又实行严格的行政管理,没有商业贿赂的必要性。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产权不清晰,各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形不成公平竞争的势态在事实上不存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商业贿赂既然无必要也无可能,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之内,经济领域中并不存在现实意义上的商业贿赂。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与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以史无前例的增加速度得到发展。仍而,商品经济发展的副效应,消极因素,在我国同样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出现了。商业贿赂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近年来在竞争的经济生活中也以名目繁多的形式纷纷出笼。商业贿赂在我国出现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的财产权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逐渐得到确立。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初步形成了市场竞争的格局,由于每个经济主体有着自己的独立经济利益,在竞争中不良经营者就会运用其他不正当竞争手段的同时实施商业贿赂争取交易机会和交易条件。(二)我国市场体系还处在发育不成熟阶段。新旧体制转轨的时期,由于管理经验不足,行政干预经济的现象依然存在,原料和辅助材料短缺的条件下,以各种手段获得行政的支持、获得项目、获得特许、获得物资成为必要和可能。商业贿赂是商品经济发展中市场不成熟,物资不够丰富等条件下滋生的一种丑恶社会现象。(三)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量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他们没有较固定的供销渠道,在原料供不应求的条件下,他们为获得物资供应就有可能行使商业贿赂行为;他们没有稳定的销售对象,为推销商品,他们会买通采购人员,争取交易机会。另外,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的帐目管理制度不严,也为商业贿赂开了方便之门。商业贿赂行为的危害: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营者以贿赂为手段购销商品的现象并不少见,而且变换各种手法,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生活中,商业贿赂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回扣。回扣,是指在交易过程中,由一方从所得价款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现金或额外的酬金,秘密支付给对方交易人,以酬谢其提供交易机会及交易条件。在现实生活中的回扣现象除了现金给付之外,还有以其他方式的酬谢,有明礼暗贿赂,还有以购代贿的,甚至还有以输钱代贿的……。总之行贿是为争取交易条件与机会向受贿者提供个人现金收入或其他报酬。回扣现象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相当普遍,而且名目繁多。《反不正当竞争法》将商业贿赂作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加以禁止,是因为商业贿赂对社会有以下严重的危害:(一)商业贿赂行为从根本上扭曲了公平竞争的本质,使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无法发挥正常作用,阻碍了市场机制的运行,从而破坏了市场的交易秩序。它的存在和发展,干扰了经营者间的公平竞争,使诚实信用经营的企业论为受害者,以致在现实竞争中出现了名牌优质商品敌不过假冒伪劣商品的奇怪现象,影响了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妨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二)大量的商业贿赂行为使国家的税利大量流失。使国家和集体蒙受巨大的损失,形成国家、集体财产被私人大量侵吞的严重后果。据有关部门预算,仅在全国药品行业,由于商业贿赂每年侵吞国家资产约7.72亿元,约占全国医药行业全年税收入的16%。(三)商业贿赂行为为假冒伪劣产品大开方便之门,损害了广大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诸多有关假冒伪劣产品案例表明,它们之所以能在全国通行无阻,其主要法宝就是在其经营中大兴商业贿赂之风。(四)破坏了资源的合理分配。合理的竞争能准确的反映市场状况,使生产者知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以及在什么时候生产。企业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并且通过竞争,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防止资源和劳动的浪费。但是商业贿赂的出现,使交易的天平不公平地向行贿者一边倾斜。资源及劳动不合理的流向了行贿者一边。这势必阻碍市场机能的正常发挥,从而影响了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技术,生产的进步。商业贿赂为不法生产经营者大肆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提供了销售渠道,大开方便之门。现实经济生活中假冒伪劣商品得以泛滥,屡禁不止,不能不说,商业贿赂的诱惑是其中一大原因。(五)商业贿赂行为已经成为孳生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的温床。由于商业贿赂行为的存在,企业经理、采购人员、供销人员以及政府官员利用工作之便,收受贿赂、损公肥私、中饱私囊,败坏商业风气,腐蚀了干部队伍,影响了安定团结已经成为了近年来经济领域中犯罪现象的一个突出问题。

为了更有效地治理商业贿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依照宪法和审计法的有关规定,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在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中的作用,把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和审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支持审计机关在审计中查处商业贿赂特别是大案要案,推进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更富有成效地开展。根据当前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需要和审计工作的职能,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审计对商业交易特别是工程建设、土地转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和政府采购等领域的监督。从去年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查办的大案要案来看,商业贿赂大多发生在工程建设、土地转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和政府采购等领域,特别是工程建设和土地出让的项目。为此,审计部门要加大对商业交易重点领域的监督,特别要把对工程建设和土地出让的监督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结合审计项目计划安排,把查处商业贿赂问题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有针对性地着力查处易发、常发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以及涉及国家公务人员在商业活动中的贿赂行为。要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对象、关键环节、重点案件的查处,重点审计相关单位的成本费用支出,严肃查处做假账、私存私放国家资金和其他公款的行为,揭露公益性强、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严重破坏市场秩序的问题,防止和打击商业交易中的经济犯罪,维护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平。

制度建立范文篇6

根据对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精神,为进一步健全和加强党内监督机制,有利于市委更加及时全面地了解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情况,更加准确合理地使用干部,促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市委决定建立巡视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巡视工作的范围对象

各县(区)和市直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二、巡视工作的任务

(一)了解巡视工作对象,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措施的情况;

(二)了解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等规定的情况,听取干部群众对党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建议;

(三)了解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廉洁从政、执行财经纪律的情况;

(四)了解企业单位、厂长(经理)经营决策和完成各项经济指标的情况;

(五)完成市委交办的其他任务。

三、巡视工作原则

(一)"三个有利于"原则;

(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

(三)群众路线的原则。

四、巡视组的选派及人员组成

(一)巡视组的派出及人选,根据巡视任务的需要,由市纪委、市委组织部提出建议,报市委批准。

(二)巡视组由巡视员和工作人员组成。

(三)巡视员从现职或已离开领导岗位的市级和县处级干部中选派;工作人员从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现职干部中选派。

(四)巡视员及工作人员的条件是:党性强,作风正,敢于坚持原则,有较强的政策水平和调查、分析、综合能力,健康状况较好。

五、巡视组的职权

(一)必要时,可列席县(区)委常委会或市直单位党委(党组)会议及其他有关会议;

(二)直接向县(区)和市直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了解情况;

(三)召开座谈会或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

(四)查阅有关会议记录和材料;

(五)及时将巡视情况报告市委。

六、巡视工作纪律要求

(一)巡视组执行规定范围内的任务,不干预被巡视地方和单位的工作;

(二)巡视组不承办案件,不处理具体问题;对被巡视地方和单位的工作及发现的问题不作个人表态;

(三)巡视组成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带头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保守工作秘密,客观反映真实情况;

(四)巡视组成员要轻车简从,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广泛听取意见,遇到重要情况及时请示、汇报;

(五)巡视工作实行亲属回避和任职单位回避。

七、巡视工作的管理

(一)巡视工作的组织、联络和协调,由市委组织部会同市纪委具体承办。办公室设在市委组织部。

(二)巡视工作根据任务需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

(三)每次巡视前,要事先拟定巡视提纲,确定巡视内容。巡视结束,要写出巡视工作报告。

制度建立范文篇7

关键词:作文教学评改师生活动

批改作文是语文老师无法回避的重要工作。对语文老师来说,作文评改之苦,无须赘言;评改收效之微,亦无须赘言。叶圣陶先生说:“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但是大家还在干,还要继续干下去,不是很值得想一想吗?”教师以其满腔的热情,淹没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写作文与评作文成了两张皮。评改的过程成了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附加,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评改活动中来。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叶老还强调:“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作了文又能自己改,不用请别人改,这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岂不是好?”

近年来,我一直开展作文的观察系列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除了要注意训练系列的科学合理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作业必须有一定的量,尤其是在初一、初二年级阶段。作业的量上去了,评改就成了一个大问题。要使评改成为促进训练水平提高的手段,我认为必须建立师生共同参与作文评改活动的机制。

我的做法主要如下:

一、设计科学的教学流程

作文观察系列训练安排“一般观察训练”和“深入观察训练”两个阶段共18个序列。“一般观察训练”安排在七年级进行,“深入观察训练”安排在八年级进行。每一序列用三周时间完成,一般需4课时完成。

第一、二课时是讲析课,一般安排在第一周的连堂课进行。任务是讲解本次训练的目标、要求和布置作业。教学内容包括本次训练的意义、本次训练观察的方法和要求、记观察日记(笔记)的方法和要求、典型例文的评析、作业的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复习本次训练的内容、要求和任务,初步确定观察的对象或范围;进行观察,陆续上交作业。

第三课时是赏析课,一般安排在第二周进行。任务是讲评学生本次训练的习作,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正的方法;欣赏名家美文,进一步落实本次训练的目标要求。

第四课时是总结课,一般安排在第三周进行。任务是对本次训练的优缺点进行总结、组织学生评改习作(自改、互改和集体评改结合),课后每个学生挑选自己满意的习作(至少1篇)发送给老师,老师建立学生训练档案(习作文选);挑选优秀习作在教室张贴。

二、有效开展观察训练作业的评改

观察训练的作业不但要追求质量,也要强调一定的数量。按照每个序列至少四次作业计算,两个班参加训练119人,每个序列收到的作业至少476篇。如果按传统方法做,两周时间内精批细改完四五百篇作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在这样的训练体系下,把作文评改纳入作文训练体系,让学生参与作文的评改,参与到整个作文的评改过程中来,就成为必然。

1.师生共同参与作文评改活动。

学生自我修改、自我评价作文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参与作文评改活动,主要还不是为了减轻老师批改作业的负担,而是把作文评改作为完成训练任务,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能力是必须通过训练获得的。我建立了师生共同参与作文评改活动的机制,将作文的评改工作分解为老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工作两个方面,师生共同完成评改任务。

教师应完成的评改工作:

☆指导学生理解掌握本次训练具体的目标要求和评改任务;

☆组织学生自评互评作文;

☆不定期检查学生互评作文的情况;

☆及时为学生交来的每一篇作文打分并登记在册;

☆定期组织学生集体评改作文;

☆每学期每个学生有一次面改的机会;

☆为学生建立习作档案,并挑选、打印、张贴优秀习作。

学生应完成的评改工作

☆将自己的观察收获与同学交流;

☆每个序列至少为自己的两篇作文写出评语;

☆为同组同学的作文写评语并打分;

☆请同组的同学给自己的作文写评语并打分;

☆在老师的组织下集体批改作文,就范文的优劣及修改办法提出自己的意见;

☆每个序列至少上传一篇自己满意的习作给老师;

☆每一阶段结束后写出训练总结和编选自己的作文集。

2.制订可操作的作文评分标准。

作文评分标准应该是简单、明确、具有可操作的性。我把作文的评分标准定为四项:真实;具体;集中;有自己的感受。

真实指记录的必须是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而不是抄的别人的东西,或是坐在屋里生编硬造的;

集中指力求围绕一个中心来写;

具体指写出自己观察到的事物的形状、姿态、声音、色彩或人物的音容笑貌与所作所为;

有自己的感受指能够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整个训练的每个序列中,都以这四项要求作为评分标准。因为简单、明确、可操作性较强,学生容易理解掌握,老师以此作为给分的主要依据,学生也可以做到按此标准自评自改。

3.运用程序编码积分法

所谓“编码”,就是将每次训练的要求,根据完成的情况,分为若干个等级,每个等级用一定的分数来表示,而且相应的分数也代表了相应的评语。教师给每篇作文给出一定的分数,也就相当于给出了一定的评语。学生从训练的起步阶段开始就明确了这个评分标准,,明白每个分数的含义,老师可以减少些评语的工作,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这就是“程序”。

所谓“积分法”,就是在一个训练序列中,将学生每次作业的成绩进行登记,作业次数只设底限,不设上限。

每次作业的分数累积起来,这就是“程序编码积分法”。

我将“真实”、“具体”、“集中”、“有自己的感受”四项要求定为观察训练作业的“四项基本原则”,这同时也是作文评分标准,将作业划分为5个等级,满分为10分。每个等级的具体要求如下表:

分值要求

1——2在规定的时间内交了作业,不少于300字,且书写认真

3——4达到了“真实”的要求,不少于300字。

5——6达到“真实”“具体”要求,不少于400字,语句通顺

7——8达到四项要求,其中有一项特别好;语句流顺

9——10达到四项要求,至少有三项好,语言优美,有表现力。

学生根据评分标准开展观察和写作训练,根据评分标准开展评改活动,标准公开,要求具体明确,题目比较容易达到训练要求。

三、实施学生作业多元化跟进

采用“程序编码积分法”的记分方法,每个序列为一个记分周期。经与学生商量,确定每个序列学生至少完成4次作业,每次作业满分为10分。每个序列为一个记分周期,每个记分周期,积分达到24分为合格,28分为良好,32分为优秀。多写不限,分数照记。

每个序列的作文,在三周时间内,不要求统一上交,也不规定具体的上交时间,完成一篇就交一篇,评改后及时发还给学生,早则当天,迟则隔日。每次作业老师都要记录分数。每个序列公布一次成绩,包括作业的次数和累积的总分,其中次数代表了作业的态度,总分代表达到的成绩。对没有达到规定分数和作业量的同学,要求其在规定的时间内补足。

制度建立范文篇8

【摘要】目的对皮肤交界痣的诊断进一步的探讨。方法用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对比复发及无复发皮肤交界痣的区别,来明确皮肤交界痣的诊断。结果两者的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几乎无差别。结论诊断和治疗皮肤交界痣,不能单纯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还应当根据临床,并加强随访,观察复发情况,以便及时进行下一步治疗。

【关键词】交界痣;免疫组化;复发;随访

皮肤交界痣,是皮肤的一种瘤样病变,一般为良性经过。但近年来常有复发病例。对本院2000-2007年31例交界痣(其中4例有复发)进行研究和分析,并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1.1.1一般资料挑取本院2000-2007年病理诊断为“皮肤交界痣”的病例31例。临床检查为皮肤色素性肿物(部位各不相同),稍突起于皮肤表面,不分病例表面长有毛发。临床局麻下行切除手术,将肿物标本送病理检查。

1.1.2检查方法标本经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切片后,分别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染色,一抗CK,S-100,GFAP,HMB45,试剂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1.2病理检查与诊断

1.2.1组织学病理大体取材:大多数为球形肿物,直径0.8~1.2cm,表面覆以少量毛发或无毛发,肿物褐色或黑色,切面质韧。

镜下所见:表皮及其下延的上皮角的基底层细胞与真皮之间,被增生的痣细胞团所取代,并与表皮相连,形成所谓的“滴落现象”。痣细胞为梭形或立方状。部分细胞透明,胞浆含有色素。核圆形或椭圆,无异型性,核分裂少见,不见炎细胞浸润。痣细胞在表皮和真皮交界处,呈多个巢团状,边界清楚,分布距离均匀;每个巢内的上一半在表皮的底层内,下一半则在真皮浅层内。这些痣细胞为大痣细胞,色素较深。

1.2免疫组化瘤细胞显示S-100(+)HMB45(+-)GFAP(-)CK(-)。

1.3对比把4例复发的病例同其他27例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进行对比,发现复发与不复发的病例,在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2结果

经过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得出最后诊断为“皮肤交界痣”。大部分患者切除肿物后,均治愈。只少数病例(4例)于手术后3~5年内复发,占所有病例的12.9%。继续切除复发肿物,经过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并进一步会诊,仍诊断为“皮肤交界痣”。

3讨论

交界痣(junctionalnevus)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常见于皮肤表面,也可见于结合膜、外耳道、子宫颈等处。临床常表现为体积较小,孤立性半球形小结节,大多直径<1cm。一般呈单发,极少数为多发。表面较光滑,与皮肤纹理相似,质地韧,呈棕色或黑褐色,几乎是对称性的,界限清楚的病变,表面光滑、无毛,平坦或稍高于表皮。一般不出现自觉症状。突起于皮肤表面的交界痣容易受到洗脸、刮须、摩擦与损伤的此外,并由此可能发生恶性变症状:如局部轻微痒、灼热和疼痛;痣的体积迅速增大;色泽加深;表面出现感染、破溃、出血,或痣捉为皮肤出现卫星小点、放射黑线、黑色素环;以及痣所在部位的引流区淋巴结肿大等。恶性黑色素瘤多来自交界痣。痣细胞分布,由表皮到与表皮相连的真皮内。细胞呈梭形或立方状,部分细胞胞浆透明,偶见核分裂,罕见病理性核分裂。

皮肤交界痣一直被认为皮肤非肿瘤性病变,属良性范畴,切除后即可治愈,完全切除后不复发。但近些年来,对此病诊断标准似乎应该有所改变。因部分患者在肿物完全切除后,仍出现复发,这一点值得慎重。本文经过对31例病例对比分析,发现复发组织的瘤细胞并无明显的异型性,但这种生物学行为则属低度恶性经过。很多病理学家也因此提出:诊断皮肤交界痣,应主要注意痣细胞侵及表皮的程度,越接近皮肤的表面,越应该注意复发。因此,病理学上认为,对于皮肤交界痣的治疗,除了完全切除肿物外,临床上还应建立严格的随诊制度,以便观察是否复发和下一步治疗。

参考文献

[1]范郎绨.肿瘤诊断病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制度建立范文篇9

一、新时期师德的特点

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师德标准具有复杂性

“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主要规范及其适用范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机制被引入各行各业,价值规律被广泛认同,社会经济主体和价值取向进一步多元化,固守清贫、甘当“蜡烛”的传统师德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师德价值标准日益复杂化。

2.师德具有一般性、层次性和渐进性

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作为全体教师都要遵守的道德准则,是所有教师都必须而且能够达到的道德底线,是全体教师共向的道德标准,而不是个别教育模范或师德标兵所具有的特殊品质,因此,师德具有一般性和大众性。但是,在平凡的职业当中,除了广大能够恪守一般职业道德的普通教师,学校还拥有大量完全利他的、能够无私奉献的师德模范,教师的道德水平具有层次性。此外,受当前历史、社会条件的限制,师德建设的任务艰巨而复杂,师德又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

二、师德的内涵

教师的职业道德称之为师德,它是教师和其他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果把这个抽象的价值准则具体化,那么,师德的主体是教师,施行范围是教育活动,性质是职业道德,边界是职业活动。

1.社会层面的师德内涵

社会层面的师德,指的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合理要求和为师德实践提供的基础和条件。这一层面的师德主要有两方面的价值体现,一是普通公民的道德要求,二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等基本道德,举止文明、乐于助人等社会公德,尊老爱幼、作风正派等家庭美德,是普通公民的道德内涵:而依法执教、严谨治学、精心施教,则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内涵。

除了传统的师道内容,师德的内涵还应随着社会条件的发展与时俱进,体现师德的时代特征。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的价值体系并不完整,还需要增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等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合理因素。必须要看到,阶级社会的道德规范与利益动力机制密不可分,就像马克思所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我们在大力提倡“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道德的同时,必须要承认师德内涵的物质性和现实性。在合理、完善的分配制度没有形成,以人为本的民主决策和管理制度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所欠缺的校园环境下,提高师德水平还需要社会在制度层面的人力支持和配合。

2.个体层面的师德内涵

个体层面的师德,是指教师个人理解社会层面师德的内涵,并把社会对师德的普遍性认识和要求内化为个人的情感和意志并自觉履行道德的行为。这一层面的师德在道德理想层面上主要表现为教师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和职业良心,在行为层面上表现为教师的职业责任和职业能力(教学和科研能力)。

其中,职业理想是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可望达到的成就的设想和追求,是教师教育行动的指南;职业态度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其好坏直接影响教书育人的效果;职业良心是教师对职业责任的自觉认识。这三者既是教师履行职业责任的保证,也是教师不断提高职业能力的内在动力。换句话说,师德在价值观层面抽象的道德标准主要通过行为层面表现出来,两个层面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师德是师责和师能的基础,师能是师德的有效载体,师责是师德的具体表现。由此,教师践行师德的过程,就是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积极的职业态度,以称职的职业能力来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神圣职责的过程。

、师德建设的有效措施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需要在了解新时期师德特点和内涵的基础上,从师德的价值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采取有力的措施。

1.遵守权、责、义、利相结合的价值准则是师德建设的有效前提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教师群体虽然不乏先进个人,但大多数教师都是平凡的普通人,在当前社会条件下进行师德建设,必须要重视教师作为普通的“人”的基本需求,承认教师利益的合理性,把教师看作是拥有相应权益的主体,而不是单纯的“义务人”。尤其当前信息社会条件下,知识老化、更新速度的加快,使教师的教学压力和工作强度日益增大。这些事实的客观存在,都要求我们在进行师德建设时要正确地对待教师的利益和要求,把教师的义务与权利、责任与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精神上予以肯定,在物质上予以承认。

2.建立公正、完善的教师制度是师德建设的突破口制度是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的统一,“制度比榜样更具强制力和影响力,制度德性比个人德性更具普遍性。”创建平等公正的教师制度,在正义制度的约束下,用制度的力量来保障教师道德的普遍实践,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基本保证。因为,在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里,所有成员的基本权利都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社会成员可以保持平衡的心态并各尽其责,相应的,其道德素质就会由内而外地改善并不断地提升。在进行教师制度建设时,首先应该追求制度制定时(且不论制度的执行)最大限度的公平,追求制度制定过程的科学性,体现对教师的尊严、价值、权利和利益的尊重,体现学校管理制度的人文关怀,在学校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等各方面凸显人本主义思想,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的潜能。其次,还要设计相关的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如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监督和约束机制,通过维护教师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有效性来保障制度的实施。

3.管理层正确的治学理念和实践是师德建设的关键

公正的教师制度的建立,一方面来自教师的要求和推动,另一方面主要来自于以校长、党委书记为代表的管理层的治学理念和实践。在当前金字塔式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影响和决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教育质量的,除了教师之外,更重要的是学校的管理者,他们通过制定教学管理制度、薪酬激励制度、人事分配制度和各项教师管理制度,引导、激励和约束教师的行为。因此,师德建设的发育和完善程度主要决定于管理层对教师和对教育的正确认识以及办好教育的信心和决心。如果各级领导及管理部门真正把教职工和学生当作学校的主人,真正地依靠全体教师发展教育,就会在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创造出具有人文精神、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制度建立范文篇10

关键词:金融业;存款;保险;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也不断开放。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长期实行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越来越显示出局限性。如何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尽快建立符合市场化改革要求的存款保险制度已是我国金融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指旨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一种制度安排,它要求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为其吸收的存款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投保机构发生危机无力支付存款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援助或直接对存款者给予偿付。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历史发展

存款保险制度最初起源于美国。1929年,美国遭遇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银行连锁倒闭的风潮,众多存户损失惨重。为保护银行和存款人的利益,恢复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并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

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作用主要是防范银行挤兑风险,保护存款人的合法利益,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存款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是这种制度有助于避免“囚徒困境”问题导致的银行挤兑风潮。同时,存款保险制度还能有效地防止单个银行倒闭的局部风险演化为银行体系风险。但是,存款保险制度又是一把双刃剑,其弊端主要是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其结果可能是更多的银行破产和更频繁的系统性危机。

三、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1、作为高风险的银行需要存款保险制度。银行是一种高风险的特殊企业。其具有高杠率,其负债率普遍高于90%。同时其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借短贷长”是银行资金配置的特点。高风险企业的银行业要求建立存款保险法律制度。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严重不足,远远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一旦银行发生危机甚至出现破产清理,这会直接有损存款人的利益。如果商业银行参加了存款保险制度,在出现问题时社会公众利益由存款保险公司来保护。这样不但合理的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而且避免银行挤兑的发生,进而稳定了金融市场。

2、居民巨额储蓄需要存款保险制度。2006年底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4806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就有166617亿元,因此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就是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特别是中小储户的利益。

3、现行隐性存款保护的弊端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虽然我国没有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但政府一直对存款安全履行暗含的担保责任,实际上是实行了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无论是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还是向被关闭金融机构提供再货款,都可以看作是政府为广大存款人提供了一种暗含的“存款保险服务”。这种现行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虽然在较长时间内保护了存款者利益,但是随着我国金融创新的进一步深化,我国长期实行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显示固有的局限性。

(1)这种隐性存款保护带来更大的道德风险。因为存款者相信银行亏损后,国家会作为其强大的后盾。因而导致存款者在选择开户银行时不关注开户银行的风险状况,存款时很少考虑银行的经营风险等问题。这无形中削弱了对存款银行的监管作用,助长了其高风险经营的行为。

(2)它不利于银行市场的公平竞争。一直以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信用作保障,存款者不用担心银行倒闭会给自己带来损失,但这会加大了其他银行的筹资成本。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受到其垄断地位的限制,这不利于中小商业银行与四大国有银行竞争的公平性。同时在未来的银行业市场竞争中,中小银行还要受到外资银行的冲击,其生存条件更加困难。因此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会淡化四大国有银行的特殊优势,有利于营造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4、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时机已成熟。

(1)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银行的经营状况好转,为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是在经济发展下滑、银行危机爆发以后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仅成本高、风险大,还会进一步加重银行负担,甚至导致存款保险制度刚刚建立就要面临危机。在经济处于景气的时候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减少风险,还可以起到预防危机的积极作用。

(2)严格的银监会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条件。银监会成立以来,我国银行业监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实施了注资、不良资产剥离、上市等改革措施,整体经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政策性大规模集中处置工作已接近尾声,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也在建立之中。

存款保险制度在国际上虽然是一项比较成熟的制度,但对于我国而言仍是一个新事物。该制度本身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又存在着某些弊端。因此,我国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必须根据实际国情,同时借鉴其他国家该制度推行的情况来分析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应该注意的问题。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黄宪,赵征.代军勋主编.银行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2]魏加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时机成熟.人民日报,2007.

[3]钱小安.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约束条件与制度设计:金融与研究,2004.

[4]陈占葵,廖佳,黄剑丹.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势在必行.金融财税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