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质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9:47:00

阅读质量

阅读质量范文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从阅读功能看,阅读是搜集、筛选、发现信息的过程;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在学生拥有主体地位的阅读活动中,学生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比如见到标题)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自动开启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自然,学生从接受的信息中产生的内驱力强弱、有无,对其内在阅读兴趣和积极性的有无或强弱起关键作用,对其阅读行为是否进行和怎样进行产生重要影响。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阅读期待”来提高阅读质量呢?

1、适当的煽情

当代格鲁吉亚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如果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阅读,那么这个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愿意阅读,那他就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全体学生都喜爱阅读、热衷于阅读,那他就不仅是一个好教师,而且是一个优秀教师。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流眼泪,读者才会受感动;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例如,教学《凡卡》一文时,我带着低沉的语气说:“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凡卡和我们的年龄差不多,他的生活与我们有什么不同?赶快找找,当然找得越多越好。”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结果孩子们通过阅读对比,发现凡卡的生活十分悲惨。我再充满激情地说:“让我们去听听他的声音,去听听他的呼唤!”这时学生就十分激动地读凡卡让他爷爷来接他的话,一切思想感情尽在读中体现出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教师要启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进入课堂要以饱满的精神,将文章中的情与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讲解之中,洋溢于讲台之上,再反转过来如水似地流到学生心中,唤起学生的情思,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例如一些课的导语,尤其是一篇课文教学之始的导语,应该像诗一样精炼、感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一节课的结束语,特别是教完一篇扣人心弦的记叙文或抒情散文时的结束语,应在学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涟漪,达到“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新的欲望。

当然,教师要煽情,要动情,也不是任意地让感情泛滥,要以自己的独特、真挚、强烈、坦荡的情怀与学生见面,扣击学生的心弦,使自己、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

(3)推动感情

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孩子的面部表情,从朗读的声调,从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孩子心头涌动,这是阅读成功的契机,应及时把握,并顺势将阅读过程推进课文精彩片断词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读出其神韵。当学生通过音乐和图画,对《月光曲》的内容有了深刻的感悟并陶醉其中时,水到渠成了,让学生尽情地朗读。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音乐的优雅、轻盈、热情和不可遏制的沸腾,读出理解,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使学生走进了贝多芬的情感世界。

(4)痛快抒发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说,想抒发情感。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通过抒发,可以使儿童的情感更加明确。及时引导儿童抒发内心的情感,不仅是阅读的需要,而且也是儿童心理的需要。当学生对课文《月光曲》不仅仅停留在喜欢,而且有了深层的感悟,对贝多芬有了更深的敬慕。他们明白,正是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家,才能创作出这样美妙的音乐,把穷苦兄妹俩带到了这样的光明美好的世界!此时就要让学生痛痛快快地去评,去赞美,进一步把情感推向高潮。

二、张扬个性“差异”

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应。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用单一的评价尺度限制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既可以理解为质地纯正的绿宝石,也可以理解为“小家碧玉”的美貌女子。

另外,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在传授学法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我的战友》一文的烈火烧身时,我问学生打算怎样学习这一部分课文,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说:“边看插图,边读课文,用插图来帮助理解。”有的说:“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有的说:“边读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通过阅读过程中空间的拓展,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三、培养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二要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有的教师很注意培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学习语文,这种做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活动、做游戏,要以学好语文为基础。我们提倡的是“快快乐乐学好语文”,要在“好”字上做文章,不要过分地在“乐”字上做文章。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阅读质量范文篇2

一、利用“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从阅读功能看,阅读是搜集、筛选、发现信息的过程;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在学生拥有主体地位的阅读活动中,学生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比如见到标题)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自动开启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自然,学生从接受的信息中产生的内驱力强弱、有无,对其内在阅读兴趣和积极性的有无或强弱起关键作用,对其阅读行为是否进行和怎样进行产生重要影响。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阅读期待”来提高阅读质量呢?

1、适当的煽情

当代格鲁吉亚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如果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阅读,那么这个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愿意阅读,那他就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全体学生都喜爱阅读、热衷于阅读,那他就不仅是一个好教师,而且是一个优秀教师。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流眼泪,读者才会受感动;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例如,教学《凡卡》一文时,我带着低沉的语气说:“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凡卡和我们的年龄差不多,他的生活与我们有什么不同?赶快找找,当然找得越多越好。”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结果孩子们通过阅读对比,发现凡卡的生活十分悲惨。我再充满激情地说:“让我们去听听他的声音,去听听他的呼唤!”这时学生就十分激动地读凡卡让他爷爷来接他的话,一切思想感情尽在读中体现出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教师要启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进入课堂要以饱满的精神,将文章中的情与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讲解之中,洋溢于讲台之上,再反转过来如水似地流到学生心中,唤起学生的情思,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例如一些课的导语,尤其是一篇课文教学之始的导语,应该像诗一样精炼、感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一节课的结束语,特别是教完一篇扣人心弦的记叙文或抒情散文时的结束语,应在学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涟漪,达到“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新的欲望。

当然,教师要煽情,要动情,也不是任意地让感情泛滥,要以自己的独特、真挚、强烈、坦荡的情怀与学生见面,扣击学生的心弦,使自己、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

2、驰情其中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这座桥梁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需要我们的“情感的王子”——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才能与作者会面,达成情感的契合。

(1)启动情感

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那得需要外力的推动。这种外力须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如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情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份关注,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期待着故事将怎么发生,将怎么一步步进展。如教学《月光曲》时,我以贝多芬的《月光》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部分,之后引导: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谱写成的呢?

(2)牵住情感

儿童的情感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可以由生成——发展——稳定;也可以由生成——淡化——泯灭。在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惭惭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仿佛看到了,也仿佛听到了,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奋,拨动他们的心弦。

(3)推动感情

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孩子的面部表情,从朗读的声调,从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孩子心头涌动,这是阅读成功的契机,应及时把握,并顺势将阅读过程推进课文精彩片断词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读出其神韵。当学生通过音乐和图画,对《月光曲》的内容有了深刻的感悟并陶醉其中时,水到渠成了,让学生尽情地朗读。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音乐的优雅、轻盈、热情和不可遏制的沸腾,读出理解,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使学生走进了贝多芬的情感世界。

(4)痛快抒发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说,想抒发情感。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通过抒发,可以使儿童的情感更加明确。及时引导儿童抒发内心的情感,不仅是阅读的需要,而且也是儿童心理的需要。当学生对课文《月光曲》不仅仅停留在喜欢,而且有了深层的感悟,对贝多芬有了更深的敬慕。他们明白,正是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家,才能创作出这样美妙的音乐,把穷苦兄妹俩带到了这样的光明美好的世界!此时就要让学生痛痛快快地去评,去赞美,进一步把情感推向高潮。

二、张扬个性“差异”

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应。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用单一的评价尺度限制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既可以理解为质地纯正的绿宝石,也可以理解为“小家碧玉”的美貌女子。

另外,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在传授学法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我的战友》一文的烈火烧身时,我问学生打算怎样学习这一部分课文,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说:“边看插图,边读课文,用插图来帮助理解。”有的说:“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有的说:“边读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通过阅读过程中空间的拓展,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三、培养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二要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有的教师很注意培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学习语文,这种做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活动、做游戏,要以学好语文为基础。我们提倡的是“快快乐乐学好语文”,要在“好”字上做文章,不要过分地在“乐”字上做文章。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阅读质量范文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升

高中阅读教学一直备受争议,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学质量难以进一步提升之上,所以,众多一线教师学者在提升阅读教学质量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精力,并尝试了多种方法,以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本文就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并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体育相应的对策方法,以期对推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1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首先,当代青少年阅读能力退化已成为了我们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之一,主要表现在阅读量减少,阅读时间比重下降,阅读兴趣以及品味下降和书刊消费降低等情况,更多的青少年将大量的时间倾注于了网络之中。其次,(1)在当前的语文阅读课程教学之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教学内容贪多求全,教学目标定位模糊等问题,这一问题长春被忽略的一个问题。无论是哪个年级,无论是什么教材,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对象,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都必然按照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正音解词、分析句段、理清结构、领会主旨、分析写作手法及语言特色等模式进行教学;(2)讲解分析烦琐不堪。内容的烦琐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学的内容总是按照教材的顺序从头至尾进行分析,不管课文的深浅和难易程度;方法的烦琐导致了阅读教学的程式化和模式化;(3)学生主体意识失落。虽然新课改目前已经全面实施,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四少”现象,即学生读书时间少,揣摩语言时间少,语言训练时间少,独立思考时间少。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索能力。”新课标的目标如此清晰,因此,加强阅读教学研究优化课堂阅读教学刻不容缓。

2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方式

2.1改革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素质: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做到不与时代相脱节。紧跟时代的步伐,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进行阅读内容的整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只有在教学中做到内容题材和我们的时代紧密联系,改革教学内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才能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不致于成为一种“空谈”。当然,教师的素质的提高也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升的重中之重。我们的教师应该不断的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以此更好的教育学生。同时,定期展开教学方法的交流,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总之,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课堂上受益,为他们今后的高中学习甚至于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恐怕也是我们为师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吧。

2.2减少应试干扰,从学生兴趣角度出发:有了好的老师,成功就有了一半的保障,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对于语文阅读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去学习。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必须要提高他们的参与性和认知程度,我们的教育才有成功的可能性。当然,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来说,自我的管控能力还有待提高,进行自主学习并非想象中的容易。不若,若是学生们对于语文阅读有了兴趣,那么情况就会大有改观。那么,如何让一个孩子对语文阅读充满兴趣呢?首先,我们必须要尽可能的排除应试的干扰,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不能目光短浅,仅仅着眼于未来的几年,更好看到语文阅读对于孩子一生的影响。或许,当孩子们不再逼迫仅仅阅读课文和教辅资料的时候,他们自然会被广泛而有趣的阅读材料所吸引,将目光转向与此。当然,合理分配好孩子的时间,让他们重新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认识到语文阅读的重要性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需要被改进的部分。

2.3营造良好的阅读情景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营造与阅读材料相适应的阅读情景,让学生置身于其中,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有助于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当然情景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情景设计要民主、和谐,让师生关系变得更为融洽,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尤其有关于社会的热点材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建党90周年时,我们可以借此契机,在赏析有关革命类的阅读材料时,适当的引入时事,让学生在不忘历史的同时,也懂得如何去更好地继承先辈的精神。教师还要适时地于无疑处创设问题情境。每一个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教师此时不要直接抛出答案,要和学生一起来探究一下,这样才能让学生不被权威答案所束缚,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产生了一些令人惊喜的创新阅读。

2.4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阅读材料: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情况出发,为学生选择适宜的阅读财务,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的优秀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所以,对于学生的学生每一篇阅读材料,教师都应该介绍预知相关内容的阅读材料,并指导学生怎么读。另外,还可以以单元为板块,在课内搭建课外阅读的平台,根据单元主题为学生推荐同一主题的其他名篇,或同一作者的其它篇目,或为学生推荐相关网站。以此长久以往的坚持,学生自身的阅读面扩大,阅读兴趣也随时大幅度提升。

3小结

文阅读教学作文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被时代所抛弃自然有它的优势和必要性。因此,我们通过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和方法上的改革,不断的鼓励学生参与到阅读中去,尽我们的努力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水平。相信,此举定可以为孩子未来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陈瑞霞 单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一中

参考文献

[1]蔡蓓蓓.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与实施[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1).

阅读质量范文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充分阅读;阅读现状;阅读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即便在现在,读课文仍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读课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使其情感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1]《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1]。《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也指出:“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默读的评价,应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1]。从以上摘录可以看出,《课程标准》中涉及“读”的内容很多,是非常重视“读”的。针对学生的“读”,有教学目标,有实施建议,也有评价标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便是在现在,作为一门学习语言的课程,学生只有充分阅读课文,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才会逐步加深。但是,学生升入高年级后,读课文的次数反而越来越少。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做不到充分阅读就开始学习课文,由于“读”不到位,对课文的理解当然也无法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程度。

一、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我们在听课时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布置学生读课文,学生才刚刚读了一遍,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还没来得及理解,教师就匆匆忙忙地让学生停下来,开始组织对话、交流展示。在对话交流过程中,有的是直奔重点谈感悟,有的是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教师们总是想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完成教学程序,但却忘了,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公开课,我们都应该以生为本,应该根据学情教学。试想,学生匆匆读一遍课文,对于课文内容还不熟悉,所谓的对话、交流、感悟、分析能有效吗?这时的学生对课文还没形成整体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锤敲击,学生能有深刻体会吗?关键是,学生如果养成这样的阅读习惯,每次学习读得浅,理解也只会是肤浅的。在此基础上的所谓感悟,就只能是泛泛而谈,不得要领。笔者曾经新接一个初二年级的班级,全班共有63名学生。在对所带班级的课文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78%的学生学习一篇课文阅读在两遍以下,21%的学生在学习前甚至一遍都不读。考试时,有90%的学生匆匆读过一遍题目就开始答题。后来,笔者所在学校所有语文教师对自己班级学生也进行了调查,一千多名学生的阅读情况皆与本班情况相似。为何不能做到充分阅读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初中语文教师没有把“读”当成教学的重点,未就阅读提出明确的要求,未教给学生具体的阅读策略,更未进行过系统的阅读训练,导致学生对阅读不重视,没兴趣。如果测试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学生单位时间内的阅读速度根本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后获取的信息量很少,阅读效率很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初中语文课文加长,但是教学时间少,一周仅有六到七节课的时间,教师要赶教学进度,课堂上就不会给学生太多读课文的时间。许多教师往往会把读课文布置成家庭作业,而学生会认为仅仅是读课文,又没有有效的检查形式,往往不去完成,因此未达到阅读的要求。学生这种肤浅的阅读习惯不仅会影响平时的语文学习效果,而且还会把这种习惯带到考场上,阅读浅尝辄止,答题匆匆忙忙,阅读题的成绩就总是无法提高。有些学生在考试结束后再读文本,重新做题,做题的准确度都能提高,分数也能增加,这说明正是因为在考场上没有认真读题才会丢分。学生在总结失分原因时总说是由于自己粗心,其实他只是找到了表层原因,深层原因是,由于自己阅读肤浅造成了理解不到位,致使答题也不能做到准确、完整,分数自然就受影响了。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首先应该重视学生的“读”,尤其要让学生充分读好每一篇课文。其次,要在学习课文时提出明确要求,教给学生具体的阅读策略,进行系统的阅读训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体会、想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充分阅读的策略

(一)提出要求: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课堂上的阅读形式主要有朗读和默读。朗读时,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具体来说就是,要把每个字读清楚、读准确、读响亮,还要根据课文内容、思想感情,把握好重音、停顿,并采用恰当的语速、语调。“根据朗读表达的语意重心、朗读意图和思想感情的变化,由语词组合所构成的一句话的语节单位,一般应处理为:一般性的语词和音节作快速和自然音域朗读;次重音节的语词和音节作中速和自然强音或高强音处理;重音节的语词和语节,是语意、朗读意图和思想感情的体现,要作缓慢、高音域或者低音域处理。”[2]洪宗礼、程良方老师在《谈“默读”》中指出:“我们要通过严格的训练使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逐步达到‘懂、快、化’三个字。所谓‘懂’,就是要理解。借助注释等,看得出一篇文章的大意,理得出一篇文章的脉络。……所谓‘快’,是指速度。就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按一定的要求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字,力求有较高的阅读速度。……所谓‘化’,就是运用。通过默读,悉心领会,把知识化为己有,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灵活运用。”[3]这些内容值得我们借鉴,教师们也应根据学情、材料特点,对本班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千万不能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成什么样就什么样。(二)保证时间:应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结合。课堂上尤其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比如:我们可以让读课文成为假期作业的一部分,发下新课本后应让学生通读全部课文。单元学习前通读全单元课文,新课讲授前通读整篇课文。语文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好自习课时间、课前预备、课后复习等零碎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课堂上,教师也要把读课文设计成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舍得给学生时间去读课文。对于课文中的重难点片段,更要给足学生时间反复研读,千万不要认为读课文会耽误教学时间。(三)丰富形式:阅读要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常规的阅读形式有听读、朗读、默读,我们还可采用个体读、小组读、全班读、分角色读、赛读、轮读等形式。余映潮老师说:“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是读出课文的味道。读教材的理想境界就是,每篇课文8遍读:章法欣赏的析读、内容概括的写读、笔法手法的品读、语言品析的赏读、精段分析的研读、音韵节律的朗读、教学资源的类读、文献资料的助读。”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也可以借鉴其中的一些方法。总而言之,要多种形式相结合,以丰富的阅读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沉浸其中,培养语感,得到美的享受。(四)指导方法:阅读需要教师进行方法指导。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教师要教会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阅读。《课程标准》要求:“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1]如果只是很随意地让学生去默读,许多学生是不能达标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达标呢?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进行默读训练。比如计时默读,要让学生全神贯注,默读时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尽量扩大阅读的视域。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学会找重要信息,针对不同文本会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会在阅读时采用批注的方法。

三、评价和检查的策略

评价和检查的目的是为了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激发阅读兴趣,检测阅读效果。教师比较头疼的是,虽然布置了阅读任务,却无法有效检查。其实,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进行评价和检查。《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1]这是评价学生朗读的重要依据,但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在课堂上,我们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通过朗读来接受检查和评价,但这样的检查可以在小组中进行,让学生自评互评,每组抽查一部分学生进行班级展示,师生共评。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音频软件把朗读的内容录下来,到学习群里,老师、家长、学生都可以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即时评价。这种方式同时也检查了学生的作业,能及时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初次进行默读训练时,教师应首先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文默读。《课程标准》要求默读应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我们可以利用钟表或者多媒体上的计时器给学生计时,每次统计出未达标的学生数,帮助学生寻找原因,提高默读速度。其次,在学生默读速度达标后,要保证学生默读的效果,避免出现学生只图快,却没有进行有效默读的问题。每次默读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几个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默读后让学生在小组中回答相关问题,小组代表在班级展示,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提高阅读质量。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评相结合,利用评价可规范学生的阅读。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总原则应是让学生爱阅读,能认真对待阅读,做到充分阅读。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说:“要让学生在充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在读中陶冶情趣、读中品味、读中‘咀嚼’。”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真正做到在读中能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能有所感悟,在读中能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康兴.课堂朗读的声音形式[J].语文教学通讯,2018(3B).

阅读质量范文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充分阅读;阅读现状;阅读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即便在现在,读课文仍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读课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使其情感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1]《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1]。《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也指出:“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默读的评价,应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1]。从以上摘录可以看出,《课程标准》中涉及“读”的内容很多,是非常重视“读”的。针对学生的“读”,有教学目标,有实施建议,也有评价标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便是在现在,作为一门学习语言的课程,学生只有充分阅读课文,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才会逐步加深。但是,学生升入高年级后,读课文的次数反而越来越少。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做不到充分阅读就开始学习课文,由于“读”不到位,对课文的理解当然也无法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程度。

一、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我们在听课时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布置学生读课文,学生才刚刚读了一遍,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还没来得及理解,教师就匆匆忙忙地让学生停下来,开始组织对话、交流展示。在对话交流过程中,有的是直奔重点谈感悟,有的是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教师们总是想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完成教学程序,但却忘了,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公开课,我们都应该以生为本,应该根据学情教学。试想,学生匆匆读一遍课文,对于课文内容还不熟悉,所谓的对话、交流、感悟、分析能有效吗?这时的学生对课文还没形成整体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锤敲击,学生能有深刻体会吗?关键是,学生如果养成这样的阅读习惯,每次学习读得浅,理解也只会是肤浅的。在此基础上的所谓感悟,就只能是泛泛而谈,不得要领。笔者曾经新接一个初二年级的班级,全班共有63名学生。在对所带班级的课文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78%的学生学习一篇课文阅读在两遍以下,21%的学生在学习前甚至一遍都不读。考试时,有90%的学生匆匆读过一遍题目就开始答题。后来,笔者所在学校所有语文教师对自己班级学生也进行了调查,一千多名学生的阅读情况皆与本班情况相似。为何不能做到充分阅读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初中语文教师没有把“读”当成教学的重点,未就阅读提出明确的要求,未教给学生具体的阅读策略,更未进行过系统的阅读训练,导致学生对阅读不重视,没兴趣。如果测试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学生单位时间内的阅读速度根本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后获取的信息量很少,阅读效率很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初中语文课文加长,但是教学时间少,一周仅有六到七节课的时间,教师要赶教学进度,课堂上就不会给学生太多读课文的时间。许多教师往往会把读课文布置成家庭作业,而学生会认为仅仅是读课文,又没有有效的检查形式,往往不去完成,因此未达到阅读的要求。学生这种肤浅的阅读习惯不仅会影响平时的语文学习效果,而且还会把这种习惯带到考场上,阅读浅尝辄止,答题匆匆忙忙,阅读题的成绩就总是无法提高。有些学生在考试结束后再读文本,重新做题,做题的准确度都能提高,分数也能增加,这说明正是因为在考场上没有认真读题才会丢分。学生在总结失分原因时总说是由于自己粗心,其实他只是找到了表层原因,深层原因是,由于自己阅读肤浅造成了理解不到位,致使答题也不能做到准确、完整,分数自然就受影响了。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首先应该重视学生的“读”,尤其要让学生充分读好每一篇课文。其次,要在学习课文时提出明确要求,教给学生具体的阅读策略,进行系统的阅读训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体会、想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充分阅读的策略

(一)提出要求: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课堂上的阅读形式主要有朗读和默读。朗读时,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具体来说就是,要把每个字读清楚、读准确、读响亮,还要根据课文内容、思想感情,把握好重音、停顿,并采用恰当的语速、语调。“根据朗读表达的语意重心、朗读意图和思想感情的变化,由语词组合所构成的一句话的语节单位,一般应处理为:一般性的语词和音节作快速和自然音域朗读;次重音节的语词和音节作中速和自然强音或高强音处理;重音节的语词和语节,是语意、朗读意图和思想感情的体现,要作缓慢、高音域或者低音域处理。”[2]洪宗礼、程良方老师在《谈“默读”》中指出:“我们要通过严格的训练使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逐步达到‘懂、快、化’三个字。所谓‘懂’,就是要理解。借助注释等,看得出一篇文章的大意,理得出一篇文章的脉络。……所谓‘快’,是指速度。就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按一定的要求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字,力求有较高的阅读速度。……所谓‘化’,就是运用。通过默读,悉心领会,把知识化为己有,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灵活运用。”[3]这些内容值得我们借鉴,教师们也应根据学情、材料特点,对本班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千万不能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成什么样就什么样。(二)保证时间:应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结合。课堂上尤其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比如:我们可以让读课文成为假期作业的一部分,发下新课本后应让学生通读全部课文。单元学习前通读全单元课文,新课讲授前通读整篇课文。语文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好自习课时间、课前预备、课后复习等零碎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课堂上,教师也要把读课文设计成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舍得给学生时间去读课文。对于课文中的重难点片段,更要给足学生时间反复研读,千万不要认为读课文会耽误教学时间。(三)丰富形式:阅读要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常规的阅读形式有听读、朗读、默读,我们还可采用个体读、小组读、全班读、分角色读、赛读、轮读等形式。余映潮老师说:“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是读出课文的味道。读教材的理想境界就是,每篇课文8遍读:章法欣赏的析读、内容概括的写读、笔法手法的品读、语言品析的赏读、精段分析的研读、音韵节律的朗读、教学资源的类读、文献资料的助读。”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也可以借鉴其中的一些方法。总而言之,要多种形式相结合,以丰富的阅读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沉浸其中,培养语感,得到美的享受。(四)指导方法:阅读需要教师进行方法指导。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教师要教会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阅读。《课程标准》要求:“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1]如果只是很随意地让学生去默读,许多学生是不能达标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达标呢?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进行默读训练。比如计时默读,要让学生全神贯注,默读时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尽量扩大阅读的视域。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学会找重要信息,针对不同文本会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会在阅读时采用批注的方法。

三、评价和检查的策略

评价和检查的目的是为了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激发阅读兴趣,检测阅读效果。教师比较头疼的是,虽然布置了阅读任务,却无法有效检查。其实,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进行评价和检查。《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1]这是评价学生朗读的重要依据,但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在课堂上,我们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通过朗读来接受检查和评价,但这样的检查可以在小组中进行,让学生自评互评,每组抽查一部分学生进行班级展示,师生共评。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音频软件把朗读的内容录下来,到学习群里,老师、家长、学生都可以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即时评价。这种方式同时也检查了学生的作业,能及时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初次进行默读训练时,教师应首先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文默读。《课程标准》要求默读应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我们可以利用钟表或者多媒体上的计时器给学生计时,每次统计出未达标的学生数,帮助学生寻找原因,提高默读速度。其次,在学生默读速度达标后,要保证学生默读的效果,避免出现学生只图快,却没有进行有效默读的问题。每次默读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几个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默读后让学生在小组中回答相关问题,小组代表在班级展示,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提高阅读质量。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评相结合,利用评价可规范学生的阅读。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总原则应是让学生爱阅读,能认真对待阅读,做到充分阅读。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说:“要让学生在充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在读中陶冶情趣、读中品味、读中‘咀嚼’。”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真正做到在读中能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能有所感悟,在读中能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康兴.课堂朗读的声音形式[J].语文教学通讯,2018(3B).

阅读质量范文篇6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一、精心设计,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个体才会优先倾向与这个事物,力求认识、研究和掌握。使他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也就会为追求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就能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从而做到事半功倍。《秋游》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篇课文,描写了同学们去郊外游玩时看到的景色和他们尽情玩耍的情景,充分展现了同学们面对秋天美丽变幻的天空和色彩斑斓的田野尽情享受的愉悦心情。因此在教学中,用幻灯展示了课文的插图,一边说:“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画,你觉得这幅画美吗?”“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根据回答导入课题:“秋天到了,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出去游玩,就是秋游。”“下面我们和这些小朋友到画中一起游玩好吗?”(好)“小朋友,你在游玩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秋天的天空和田野是什么样的,启发想象训练说话。对绚丽多姿的秋天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从而为课文的朗读打下基础。在指导朗读二、三自然段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找出表示颜色,“蓝蓝、白、黄、红”是秋天的色彩,描绘了秋天那蓝蓝的天空、几朵白云、金黄的稻子、雪白的棉花、火红的高粱,真是一幅秋高气爽,丰收在望的乡村美景图。然后,让学生抓住天空、白云、稻子、棉花、高粱色彩上的特点,反复地有感情的诵读、想象,感受秋天天空和田野的美丽,同时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二、突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在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老师对作品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因此,我们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能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文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主体。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小动物过冬》这一课时,在课末“同学们,在这三种小动物中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啊?为什么?”学生回答很积极,每一种动物都有小朋友喜欢,有的学生甚至喜欢二种或都喜欢,我也给予了肯定。然后给他们三分钟时间把最喜欢的那种小动物说的话好好的读一读,读出他们谈话是的语调,感情。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在指名学生上前表演,在第一次上来表演的三个学生表演完后,我发现他们都是直挺挺的站着。就问讲台下的同学,你们觉得怎么样?学生都说读“演”的很好。于是我问“什么是‘演’?除了朗读之外,想想小燕子在天空,青蛙在地上,蜜蜂也在天空,就没有什么其他有区别的特征吗?难道都是直挺挺的站着?”学生能够一下子明白了,“哦,少了动作。”于是第二次学生表演中加了动作,但还不够明显。在一次一次的提示与指导下,学生不仅能绘声绘色的读好每句话,而且形体的表演也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在表演中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自己体会感悟课本中小动物情感,更激起了对文章的三种小动物的喜爱,同时学会了在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尊重,更好的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可以看出“表演”是对话文本、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一种交流的好方法;同时表演过程中也是学生内化范文语言、自主创新的过程。三、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每时每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的世界如此多彩。”阅读是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应“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且学生在进入小学读书前,在学前生活中就获得的口语语感的基础,学生在原有口语语感的基础上,通过两年的识字写字和阅读写作的学习,逐渐培养对语言文字独特的感受能力,而教师为学生营造的教学氛围和问题情境,有的放矢的启发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品味,是促成学生感受多多的重要条件。如在教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一课时,在引导读“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由于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就有了不同的读法:一强调“珍珠”------“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二强调“纽带”------“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三强调“黄金”------“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每个学生都讲了自己的理由,老师也给予了肯定。既然每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和生活经验不同,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不同的反应。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叶圣陶说过:“学生跟种子一个样,有自己的生命力,来势能做到的只是提供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如果把他们当做工业原料的话,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硬要把他们制造成一色一样的成品,那是肯定要失败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应当是学习者主动、自觉的行为,重要的不仅仅是“学会”更要“会学”,有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民主的、互相尊重的,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要做的就是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促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中让学生小组相互阅读,同时可相互提建议、督促,从而起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效果。当然还少不了教师的点评。由于这种同龄人的交互中每个学生都处于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思维活跃,容易找到自信。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的这种交流、沟通、合作、切磋,相互碰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关心人,与他人沟通。“互动”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人,在自主的阅读中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总之,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的阅读教学要求时,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充分给予他们朗读的时间,尊重学生个体感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在民主、平等的阅读气氛中体现出学生的个性、闪现出创造性的光辉。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让语文课充满魅力。

阅读质量范文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与效率

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小学语文学科正努力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能力的提升,对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再适合当前小学生的学习状态。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实现与学生之间的配合。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与效率提升的必要性

(一)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作为当前的工作重心,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语文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教育意义,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语文素养的适应时展的全面型人才。(二)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当前的小学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中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其教学内容主要是语言文化,这种语言文化是当今社会人与人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基于当今的小学语文教育标准理念,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意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人才培养上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渐显现出弊端,不再适合当前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必须进行调整。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的调整,强调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观念通常是教师单一知识灌输,将自己的认知强加给学生,想要有新颖独特的见解通常都会在不同的思维交错之后。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的思维发散,在学生没有思考的情况下便过早地给予答案的讲解,就会让学生形成一种思维惰性,也不利于他们思维的发散。对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是不利的,所以耐心便成为教学关键,阅读之后,可以提出问题,如果学生不能给出正确答案,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和沉淀,从而打开学生的思维,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二)教学策略不合理。传统教学方法的核心就是教师作用最大化发挥,忽略了学生主观作用的发挥,小学语文的目的是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奠定基础。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教学是语文能力培养最深入的部分,阅读能力的提升对于小学生的表达以及思维完善都发挥促进作用。所以在认识到学科意义的基础上就要调整教学策略,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培养阅读能力。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与效率提升的具体措施

(一)创新教学方法。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方法不新颖,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也很容易分散,课堂无法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得不到保障。教师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调整,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是当前教学的主流,小学生对一切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但是对于文字的理解和消化还未构建出完整的体系。通过利用多媒体,将文字转化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动画或者音频,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虽然这种教学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散,但是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期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的尝试,建立起体系,而后将多媒体的教学放在导引的位置上,然后进行深入学习,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散,还会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应用小组合作式的教学,将学生分组进行组内学习,组和组进行比拼、汇报和相互评价的模式,学生可以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加强班级凝聚力,实现高效的教学。(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差异立足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基础知识,着眼于课堂阅读指导存在的种种问题,努力探索优化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时,要因材施教,可以在统一的文章阅读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基础或者是理解能力进行不同程度的指导,给他们定下学习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完成。学生的能力不同但都能得到锻炼,学生的差异得到重视和尊重,教师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同学给予更多的帮助,也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在这样的过程中提升自己。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的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如何更加关注学生自身的不同,因材施教,给予最适合的帮助和指导,教师一定要总结经验,营造出一个更好的学习语文的氛围,全方面地提升个人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赖永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思考———以人教版新课标为例[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10).

阅读质量范文篇8

(一)利用录音,激发兴趣,培养整体感知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始动力,它能让一个人寻求知识、研究事物产生稳定的倾向。传统教学方法所使用的传输教学信息的手段,已逐渐让生活在科技高度发展、教学条件已极大改善的今天的学生感到不满足,甚至厌倦。电教媒体的运用,可以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悦耳的音响,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而恰恰是这些陌生的信息,能给学生以新异感;正是这种新异的刺激,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读”来感知课文了解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所谓感知,是指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使事物在意识中直接得到反映。整体感知就是首先要对课文有一个总的了解,总的印象。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一篇课文在讲解之前,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教师交待学习的目标才会有所依托。整体感知的另一个意义是对课文的感情基调和字词的整体把握。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若能与作者在清感上产生共鸣,学习注意力就格外集中。同样,字词如果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其含义就难以把握。就一篇课文而言,感知能力是通过听和读发展起来的。一个感知能力强的人,在听读语言文字的同时,不需经过思考过程,凭着感知就能迅速领悟其中丰富的内蕴和情味。

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篇篇课文皆如此,长年累月无变化,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对教材中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及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如果采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课文朗读录音,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我们知道,播音员的语音平稳和谐,娓娓动听,主持人的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令人赏心悦耳。然而,每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教师既有播音员的声音又有主持人的语气,而在教学中运用录音媒体便能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或很少听到过的专家、名人的朗读录音怀有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会更加集中。用录音作示范和在因条件限制难于表现的伴奏、演唱等的情况下采用录音,可以使学生正确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声调,使学生认识改进自己的发声练习,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应有的意境。录音手段的运用,也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进行启发,指导教学。比如,教学《荷塘月色》时,先让学生听教学录音进行感知,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领悟朱自清先生在黑暗势力的重压下,仍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但由于其世界观的局限,既不愿和世俗同流合污,又不能投身于革命斗争中,只能苦闷、彷徨,想解脱感情的重压而又不可能的复杂情感,就会对学习该文的语言特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影像,突破难点,培养分析思维能力感知只是认识的开始,理解才是目的。理解是在感知基础上的认识和深化。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记述和介绍事物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性状、特征等的课文,它们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些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连教师自身也未见过,仅凭教材、教参的文字介绍和简单的图示向学生进行讲解,学生难以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若善于巧借电教媒体来解决,则为理解课文、学习语言文字表达知识铺平了道路。

阅读教学中,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怎样突出和突破,是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实践证明,电教媒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它能使较复杂、难理解的内容变为直观、浅显的、易懂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同样以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绿》为例,阅读这篇课文,梅雨潭、梅雨瀑、梅雨亭三者的位置关系是教学的难点。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是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羽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段话清楚地介绍了三者的位置关系,但学生读后虽经教师讲解,仍然没有清晰的印象。于是,在另外一个班教学到这一段时,我便先播放了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中介绍温州仙岩梅雨潭风景点的录像,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完录像画面后,自己说出三者的位置关系。学生表述虽不如课文生动形象,却也能说得清清楚楚,很快就解决了难点,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师讲解、启发的教学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印象深刻。

二、图文对照,集思广益,培养作文能力“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阐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学习语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外而内的表达,是运用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础,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吸收来完成。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不仅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电教媒体运用于教学,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载体,而且是调控教学的有效手段。在作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采集、储存、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与方法信息输出、反馈练习情况信息,以强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效果。

(一)借助影像进行课前指导,培养学生采集储存写作材料的能力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难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由于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乱的,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倘若所写之物,都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实地观察后再写,这又是极不现实的。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借助投影(或幻灯)、录像(或电影),对学生进行课前指导。

比如,要求学生写山水游记、状物绘景类的作文,可用投影快速映出作文题目、写作要求及相关的提示性文字。这样,教师按投影字幕依次讲解,既节省了板书时间,又可以加深学生印象。与此同时,播放供学生进行观察写作的自然山水风光录像片(可以关掉片中的配乐及解说音响,只展示给学生直观、完整的画面),并指导学生逐一观察,对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形成完整、深刻的印象。学生有了生动可感的写作材料,下笔成文也就比较容易了。初稿完成后,教师重播被观察过的录像,并打开配乐及解说音响,让学生用自己的作文与片中的解说词进行比较,找出观察写作中的疏漏和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不足,再进行补充修改。由此而写出的作文,质量往往比采用传统作文指导方法,由学生自由写出的作文要高出许多。

如果是要求学生写叙事、说理、抒怀类的作文,亦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或用投影映出作文材料(文字、图画等),或用录像展示客观事物的原貌(整体、局部、细节等)、发展变化过程和社会生活画面,并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如根据漫画进行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可将报刊上发表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漫画用复印机复印在投影胶片上进行投影。一幅并不惹人注意的小漫画被突然放大映现在银幕上,能给学生以清晰、直观的感知,倍增写作的新鲜感。教师再通过指导学生对画面进行观察思考并联系社会生活作启发性分析,就会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写作的热情,激发出写作的欲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影像进行课后评改,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的能力作文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以不断提高作文质量。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是:学生包写作,教师包评改。其结果是教师疲于奔命而学生收效甚微。如何把教师从评改作文的重负中解脱出来,又能使学生作文水平不断提高,是一个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

“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大家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和探索中所形成的共识。于是相继出现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自改、小组互改及师生综合改等评改作文的方法和措施,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且操作程序繁复,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可以说,评改作文如果不改变“纸上谈兵”的方式,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难得轻松,相对来说,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比包办代劳更费心机。

阅读质量范文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优势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涉及的内容丰富,教师为了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这就需要在教学模式的科学化运用方面加强重视,翻转课堂模式融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改变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这对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有着积极意义,有助于实现高质量教学目标。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优势及问题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优势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比较重要的时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将翻转课堂模式科学应用,改变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能发挥积极优势:1.优化阅读教学流程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以课堂为主,阅读教学按照固有的流程开展,比较僵化,这对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知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有着很大程度影响。为能从整体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将翻转课堂模式加以科学化应用,能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的流程,促进学生对语文阅读知识高效化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语文阅读的内容,这对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有着积极意义。2.有助于精练教学课件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将翻转课堂模式加以科学应用,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将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进行精练,从而能有助于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学生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了起来,通过精练的课件知识内容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升。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翻转课堂模式应用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升需要融入创新的模式,翻转课堂模式是现代化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阅读学习的质量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从以下几点就其应用问题进行阐述:1.应用形式化问题语文阅读教学中将翻转课堂模式加以科学化应用,能从整体上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升。如果应用的措施没有达到科学化要求,就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从实际阅读课堂教学中翻转课堂模式应用的情况能发现,存在着形式化的问题,没有和新课改教学要求以及学生学习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造成了阅读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问题。2.课件制作质量问题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比较重要的就是对课件的科学化制作,要能从整体上提升课件制作的质量,这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效果良好呈现的基础。翻转课堂模式作为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实际课堂中没有真正地转变教学观念以及方式,使得翻转课堂模式应用存在着各种不适应,课件的制作质量没有满足实际语文阅读教学的需要,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翻转课堂模式应用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中为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就需要将翻转课堂模式加以科学化应用,从以下几点应用方面要充分重视:

(一)翻转课堂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阅读知识中主动积极作用发挥,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保障,所以教师要能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发挥翻转课堂模式积极作用,从整体上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翻转课堂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下,改变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对拓展学生语文阅读内容以及改变学生阅读的态度有着积极作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翻转课堂模式来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阅读教学中从句子以及词语着手,从点到面才能有助于调动学生阅读学习积极性。例如:语文阅读教学中和翻转课堂模式相结合下,为学生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阅读内容,教师可通过翻转课堂模式的课件应用,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课件内容的观看,了解语文阅读知识点以及学习方向,调动学生对语文阅读知识学习的动力。通过从词句着手,让学生能对关键词汇进行了解,通过动态化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词汇内容,促进学生在实际语文阅读知识的学习当中能够有更大的发展进步。学生在直观的图片或视频内容观看下,对阅读学习中的要点知识有着掌握,这对阅读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有着积极意义。

(二)翻转课堂模式促进深化理解

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通过对翻转课堂模式科学应用,优化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际语文阅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有更大的发展进步。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比较重要的场所,教师要利用好课堂这一阵地,帮助学生在课堂中对语文阅读知识有更多的认识了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开展中涉及的知识点内容比较丰富,为能调动学生对语文阅读知识学习的能力素养,就需要从教学创新思维的融入加强重视,发挥翻转课堂模式应有的作用,促进学生对语文阅读知识深入理解。例如: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在为学生讲述《山中访友》的阅读内容中,这一借景抒情的文章内容有着深层的内涵,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停留在阅读的表面,通过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为学生引出问题进行探讨,如文章中所描述的对话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能从文章当中挖掘出更深的价值内涵吗?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对语文阅读知识进行探讨交流,教师可通过翻转课堂模式应用带动学生在课堂中讨论,为学生呈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境,要善于利用新的教学技术,挖掘文章的内涵,促进学生树立生态环保的观念。

(三)合作探究发挥翻转课堂模式作用

语文阅读教学中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能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通过在课堂中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将翻转课堂模式加以科学化应用,这对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有着促进作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科学应用,有助于学生知识内化,通过在课中为学生预留10分钟时间对学生预习状况进行测试,针对学生的通性问题进行答疑交流,围绕阅读重难点合作探究,对学生划分小组,教师对学生合作小组的划分要保持科学,促进学生在后续的学习当中发挥主动积极作用,从整体上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的质量。例如: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讲述阅读内容《落花生》的时候,通过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课前为学生设计学习的任务,正式上课前对学生这一课程任务完成状况进行了解,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学生预习当中的通性问题展开探究讨论,通过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为学生提供学习探究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才能真正为学生可持续学习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要注重帮助学生了解课程中学习的要点,如对父亲赞美花生的话深刻含义进行理解,通过课件的应用为学生呈现课文相关的片段内容,从这一基础环节得到了强化,能够为学生学习理解能力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四)课后总结中应用翻转课堂模式

为能对学生语文阅读知识学习质量提升,教师在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中要在不同的环节抓住应用的要点,课后总结巩固中翻转课堂模式科学应用下能有效调动学生语文阅读知识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从整体上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水平。课后巩固总结环节对翻转课堂模式的科学应用下,能帮助学生对课堂中学习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在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下能将教学的过程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呈现,从而能有效调动学生对课程知识学习积极性,在反复观看视频内容下,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语文阅读知识学习的质量,帮助学生深化语文阅读知识学习的印象。

三、结语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涉及的知识点内容比较多,为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通过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加以科学应用下,能为学生综合学习素养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从整体上提升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阅读教学新的模式应用下,改变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习的状态,优化了教学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亚亚.翻转课堂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20(7).

[2]邱聿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3).

[3]王阳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11).

[4]王茹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9(5).

[5]杨美凤.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8(20).

阅读质量范文篇10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图书馆;阅读推广;职能;提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新时代的到来。新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发展都追求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以达到利益最大化,教育领域也应该秉承创新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在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应该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并挖掘可用资源,用于建设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在高职院校中,图书馆既可以为师生提供需要的文献资料,又能够有效拓展师生的知识视野范围,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重视,从而可以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新时代背景下,为高职图书馆阅读推广职能的彰显和提升创造了良好机遇,促进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影响范围更广,且阅读推广服务质量更高,使得图书馆的积极效用充分体现。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工作的意义分析

1.有助于整体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工作对学生个人阅读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这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影响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高职院校中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的年龄阶段,所以他们对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更为熟练。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动着各种类型的电子产品诞生,所以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于选择电子读物,不再花费大量时间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阅读书籍,导致高职图书馆的育人功能慢慢减小,但是高职学生在电子产品上阅读的内容不利于形成长久记忆,并没有对其个人成长和进步形成积极效用。而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前往图书馆阅读书籍,增长见识,同时也会在潜意识里增强学生对到图书馆阅读的重视,在图书馆中学生也容易被良好的阅读氛围所感染,从而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中,去体会和名人交流的感觉,去想象作者描绘的精彩世界,这样潜移默化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有所提高,同时写作能力、人文素养等也会有相应提升。2.有助于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得到体现。在高职院校中,除了教师的工作能够发挥教育职能之外,作为给师生提供各种文献资料的图书馆同样可以发挥教育作用。首先,在高职院校中,图书馆是师生用来阅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而且图书馆中的具有丰富的藏书资源,开展阅读推广工作能够吸引师生到图书馆中阅读书籍资料,去感受不同作者的思想、感悟,对师生人文素养以及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都有着积极影响,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帮助他们明确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其次,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划分更加细致、规范,而社会对于综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长,所以实施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能够让学生在业余时间中去了解和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内容,从而可以增强学生所学专业的综合素养,也能够更好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用人单位提出的新要求。综上,高职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工作,可以让其教育价值显著提升。3.有助于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环境对于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尤其对于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单位来说,更应该加强对构建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视。对高职院校而言开展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对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有着积极效用,因为每所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进程中已经逐步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来说就是隐形课程的存在,虽然无法直接总结出其教育成效,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道德品行的教育成效都能够显露出来。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强化校园文化氛围建设,通过积极开展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到图书馆进行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经常接受知识的洗礼与熏陶,使得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更好应对快餐文化所带来的思想冲击,从而能够形成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格,学习和探索知识的热情也有所提升,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到图书馆中充实自己,这样对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更有帮助。

二、新时代背景下读者的阅读特征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大众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转变,逐渐形成几个突出特征。首先是快餐化,传统媒介形式,比如报刊、杂志等已经难以满足现代人对于信息的多样化需求,基于网络时代环境下,新型信息传播媒介不断出现,读者想要获取某方面信息资料时,只需打开网页就能直接搜索,这种快捷且成本低的阅读方式已经逐渐受到很多现代人的认可,此类现象同样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在过去,师生想要查阅资料时需要专门到图书馆中,而且在大量文献书籍中查找资料也比较耗费时间,现在师生更倾向于选择阅读工具来替代纸质书,无论是在休息、吃饭还是路上都可以随时进行阅读,这种快餐化的阅读特征已经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一种趋势,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对高职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造成冲击。其次是多样化,新时代背景下,纸质媒体的发展难免受阻,且阅读成本也比较高,而且单一文字搭配图片这种形式无法对师生产生长久的吸引力,当前社会属于知识经济时代,新媒体技术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进而也带动着阅读内容与阅读方式的改变,所以读者阅读活动变得多样化也是不可避免的选择,因为网络世界中阅读资源繁多,可供选择的阅读信息丰富多彩,学生接触多样化的阅读内容对他们来说既是拓展知识视野范围的机会,同时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诱导,进而给高职院校推广阅读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大挑战,除了要积极拓宽阅读推广宣传渠道之外,还应该加强对阅读资源的筛选,使得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更好发挥教书育人作用。最后是参与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公民被赋予很多人性化的权利,其中言论自由十分重要,而且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持,在网络上公众也可以参与新闻的评论与转发,就网络阅读来说,读者可以直接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及对读本的见解,而且还有很多平台为阅读与写作爱好者提供机会,让他们自由创作,所以这种新时代背景下读者的阅读活动整体呈现出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特点,高职院校在开展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时,应该对现代读者的阅读特征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可以在阅读推广方案制定过程中合理参考。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图书馆阅读推广职能的彰显与提升路径探索

在高职院校中,图书馆经常开展高质量的阅读推广工作,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综合素养,又能够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升,也有助于推动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教育改革工作进程不断加快,且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更高,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有利于图书馆阅读推广职能彰显和提升的路径,进而使得图书馆能够成为促进高职院校教书育人工作效率提高的得力工具。1.创新阅读服务理念,提高阅读服务质量。通常来说,学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全校师生,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加强对提升图书馆服务工作质量的重视,只是设置了借阅、还书、书籍查找等简单的管理制度,有些教师和学生觉得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太繁琐,所以图书馆的职能作用也就渐渐降低。基于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充分整合、优化现有教学资源,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做好充分准备,首先要积极创新阅读服务理念,全面提升阅读服务质量。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先对图书馆的馆藏结构进行优化,这样便于阅读推广工作的开展,安排专门人员对学生感兴趣的书籍进行整理或者购买,对于那些年代久远,且失去教育价值,或者与现代教育理念不相符的书籍进行淘汰,此外,馆藏建设工作也应该与现代用人市场对于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相结合,然后引进与学生能力培养相关的书籍资源,使得馆藏资源能够保持与时俱进,从而可以让师生从中受益,既为教师教书育人工作开展指明方向,又能引导学生制定明确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者应该积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师生的阅读需求作为图书馆开展工作的动力,避免重书轻人的情况再次发生,根据师生的阅读方式、阅读需求等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这样有助于让学生进行深层次阅读,进而可以有效拓展其知识视野范围,比如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提高优质文学作品阅读量,增强自己的文学素养,所以图书馆可以根据这一需求来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供高质量文学书籍资源,引导他们在文学领域内有更多思考和感悟,促进学生的文学素养整体提升。此外,高职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质量提高不能只依靠服务理念创新,还应该在服务设备上进行完善,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建立起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与其他院校共享优质图书资源,进而能够为师生在参与阅读推广活动时提供更多选择,对教学、科研水平提高有着积极意义。2.增强阅读推广手段的多样化,扩大阅读推广活动影响力。新时代背景下,在对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促进高职图书馆要采取相关措施来充分发挥阅读推广职能,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和图书资源,进而能够为教学与科研工作质量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为全面扩大阅读推广活动影响力,应该注重阅读推广手段多样化,进而可以调动师生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首先,高职院校可以从受学生欢迎的社交软件着手,比如微博、微信、QQ等都可以作为阅读推广活动的宣传媒介,并招聘或者选拔一些既有扎实文案功底,又能够熟练运用操作社交软件和师生进行互动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一方面可以提高图书馆阅读推广文案的创新度,将文字和有趣的图片、视频等元素进行结合,鼓励师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转发,进而能够让阅读推广活动的影响范围扩大,同时也可以把有相同阅读兴趣的老师、学生集合在一个阅读聊天群中,这样教师和学生可以就自己在图书馆阅读时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也可以围绕着某个问题积极展开讨论,共同寻找答案,对教师来说是一次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机会,对学生而言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其次,现在高职院校在专业划分方面也更加细致、规范,所以为更好促进每个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图书馆可以尝试开展针对不同专业的阅读推广活动,在制定阅读推广方案时应该邀请各个专业的教师来进行指导,进而可以确保阅读推广工作的规范性,在给学生推荐和所学专业相关的经典书籍时,也要鼓励学生应该养成认真做阅读记录的习惯,并为自己制定阅读计划,进而也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3.提高师生参与度,强化图书馆阅读推广职能。当前新时代环境下,人们不再是单一的新闻信息接收者,还可以进行传播、讨论,甚至创作,所以高职院校在开展阅读推广工作时也应该采取相关措施,让师生参与进来,进而可以让图书馆的阅读推广职能得到强化。例如,高职院校应该组织师生参与数字资源使用培训活动,让他们对信息库有更多了解,这样可以打破他们对图书馆的偏见,因为过去图书馆都是以纸质书为主,且需要耗费大量查阅时间,如今他们在图书馆中只需通过操作信息设备便可以及时找到需要的文献资料,进而师生会对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抱有更大热情。再者,高职院校也可以在自己的官方网站或者公众号上开展阅读心得或者读书笔记征集活动,并设置奖励机制,对于优秀的读者进行奖励,有助于让其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对其他学生来说也能够发挥榜样作用,进而师生的阅读兴趣会更强,也有利于在师生之间形成共同阅读的良好风气,也可以为后续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价值,促进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当前社会,师生的阅读特征整体呈现出快餐化、多样化、参与化,对高职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来说具有一定压力。实践表明,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实施创新阅读服务理念、增强阅读推广手段多样化、提高师生参与度等措施,来促进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图书馆阅读推广职能彰显与提升的目标实现,学校、教师、学生都是阅读推广工作的受益者,从而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鹏程.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管理[J].国际公关,2019

[2]叶爱香,雷敏霞,周以诚.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实践探索[J].丽水学院学报,2018

[3]谭新野.刍议信息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延伸服务[J].新西部(理论版),2016

[4]崔元超.新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5]魏秋慧.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