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院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1:03:35

艺术类院校

艺术类院校范文篇1

关键词: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广告设计;专业设置

一、当前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短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日趋明显,设计形态在美化社会的同时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对设计形态的展示也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广告设计作为有目的有计划的艺术创作活动,无论从主题、功能、还是形态表现上都与社会发展、经济效益和使用要求等紧密相关。与此同时,艺术设计类专业也被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不再是单纯的艺术类创作,而是具有实践性的综合性学科,也不再是闭门造车的静态教学,而是深入社会和企业的实践性教与学的互动。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有着很强的实践性特点,高校在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上应该采用创新开放的模式。要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要,深入企业一线展开广泛的调研,掌握设计市场的发展动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听取企业专家对高校教学培养人才的建议。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到课程的设置、教学实践的展开,以及后期毕业设计的完成,都要有针对性,培养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采用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培养人才模式是以学生就业为主要目标,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广告设计专业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广告设计是指通过特定的媒体向社会大众告知的行为,是将广告目的通过设计形式表现出来的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不能单单依靠课堂的教学,要加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联,采用各种开放式教学达到教学效果。而现阶段广告设计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课程和专业,却以单向封闭式教学为主要模式,学生毕业后不能熟练公司操作满足社会所需,所以改变教学模式刻不容缓。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发挥企业和高校的优势,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校企双方在相互支持的情况下,优势互补,资源共用,利益共享,促进生产力与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它是将理论课程结合实践教学的方式之一,是一种校企合作的产学结合方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本质上是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包括制定教学计划,展开人才培养工作,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三、高校广告课程教学中采取“订单式”教学的策略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了解市场需求,根据近年来广告市场与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势,通过实地市场调研和网络调研等多种方式,搜索关键词和相关研究文献,研究社会发展趋势以及行业之间的相互关联。调研的渠道和角度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关注网络关键词的搜索,广告公司招聘岗位的职责要求等,分析市场需要和企业所需,在多方面调研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实依据。其次结合社会所需制定培养方案,借鉴国内外院校教学经验,结合高校自身办学特色,找到突破点。再次对广告行业的发展要有清晰的认识,对其发展趋势做相对准确的数据比较,总结出人才素质培养的核心内容。广告设计课程体系的模块设置体现行业的“技能要求”,课程的设置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要目标清晰、循序渐进。从前期的素描、色彩、设计构成等到中期的专业课学习以及后期的设计实践,每一个小模块的设置都渗透专业素养的培养,如创意思维能力、美术表现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文字描述能力、市场策划能力等,还有创意表现的手绘能力与素描、色彩、速写等基础课程,而软件类课程的设置应该结合具体的课程。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培养综合素质人才,挖掘学生某一方面的突出技能,使他们轻松驾驭未来的工作。循序渐进地开设相关课程,将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相结合,将课程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实践部分与企业“订单”相配套,在理论学习中融入实践,这样才能学习目标明确,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学培养方案要体现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设计转换生产力能力、广告策划与表现能力、创意策略与文字表达能力、传播媒介与传播导向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出来。要改革广告专业的课程考核方式。广告设计是一门综合类实践课程,在实际教学中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以考核方式也应该灵活变通。基本的美工能力、软件应用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制作设计作品的能力、熟练设计流水线的能力、善于突出产品优势和了解市场的能力,都应该作为考核的内容。(二)实践教学模式的制定。广告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类实践类专业,在教学中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在实际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教学中,应用企业“订单”的实际项目操作,将理论贯穿于实际操作中,可以采用以下所提及的工作室制和项目式教学等方式。1.学生团队式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团队为主体的专业类工作室,以企业或者有实战经验的教师为指导,以实战课题为内容的工作室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合作完成。在实践过程中,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学生个体优势,取长补短,发挥团队精神,在培养设计能力的同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广告设计专业的团队建设模式,应该是在具体“订单”的任务下达中,由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各自优势自由组合分组,明确分工任务。以广告设计课程为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分为创意组、美工组、调研组、制作组等,通过分工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优势,各组之间可以相互相讨论,共同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利用专业的实践经验进行指导。学校根据课程具体要求,配备相应设备,有相关的机器设备,可以制作实物,直接用于生产。2.校企合作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广告设计专业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紧密。加强校企合作,高校可以根据共享的企业资源,将项目带入到教学中,企业也能通过这种活动储备人才。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工作经验,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在实践过程中采用真实案例并在直接和客户面对面交流,在学校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操作,分阶段分步骤完成任务。既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了动手能力,又实现了专业与行业的接轨,检验了设计与制作的能力。3.加强与就业单位的对接。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要加强就业单位与高校的对接。根据市场需要积极调整教学模式,针对性地采用培养策略,将高校的教学和社会需求密切对接。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取长补短,结合自身情况汲取新的教学理念,提高综合设计能力。4.注重学生的实践训练。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养,目的在于增强实践能力,提高设计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要制定出合适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计划中需要增加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寻求真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类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多种互动模式,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实训类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优化整合,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实训类课程比例。将创新思维意识融入到课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实践教学的经验,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5.改变教学评价方式实现教学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评价和考核的方式来引导和实现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评价的方式很多,不仅一张设计稿、一个创意,还应该是以系统的方式进行评价,制定完整的评价规定,从课堂融入社会,扩大格局,拓展思维,有利于实践性教学的展开。(三)毕业设计的改革。传统的艺术院校毕业设计往往以自选选题为主,与实际需求脱节,学生忙于毕业找工作无心做设计,最后展览效果不佳。而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重要的环节,是本科教育最后的检验阶段,既是对四年学习成果的检验,又是踏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铺垫,通过毕业设计综合训练培养毕业生专业业务的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增加毕业选题的丰富性与开阔性。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基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在确定选题的时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市场资源,尽量开拓潜在的市场资源,在平时的教学中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学习,通过“订单式”教学的模式以社会实际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在教师带领下,联合解决企业中的实际课题,学生利用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审美优势,利用公司成熟的运营机制,联合完成设计项目。2.提前安排毕业设计,合理规划毕时间。大多数普通高校的毕业设计时间都是在大四下学期,这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往往与就业时间冲突,所以在时间的安排上可以灵活调整,适当地提前,比如放在大三暑假就开始,这样的安排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3.毕业设计的导师团由指导教师和企业项目负责人联合组成。传统的毕业设计由学院教师组织指导进行,高校教师长期进行理论和科学研究,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再加上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精力有限,所以在指导毕业设计的时候可以聘用项目丰富的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广告人士担任毕业设计的兼职导师。高校教师偏重于学生设计规范,重视设计的艺术感、形式感,公司兼职导师侧重对毕业生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实践性指导。4.毕业设计答辩会采用广告提案会的形式。毕业答辩会的形式可以根据主题,以提案会的形式表现,学生以PPT形式演示,将方案调研、创意表现阐述,安排相关人员扮演甲方,在过程中双方进行提问讨论以及提出建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后续修改,制定完稿。5.毕业设计成绩综合构成,由指导教师、评阅专家、社会专家、答辩专家共同组成。毕业设计的最终成绩不再是简单的由指导教师决定,而是以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社会专家以及答辩组共同组成,并且规定一定的比例计算分数,显示了公正公平和科学全面的打分原则。

四、结语

艺术类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设置以就业为导向,以“订单式”为实现途径,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学以致用、产学结合。在以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高校教育中,只有全面规划和制定,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结合地方院校的自身特色,借鉴国内外优秀教学经验、全面制定考核标准,才能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就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艺术设计类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伟.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艺术设计本科应用型人才[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5):86-87.

[2]王媚雪.提高本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主就业能力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4):124-125.

艺术类院校范文篇2

(一)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较低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开始及不断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但在各个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师队伍却存在着师资严重不足,经常需请外聘教师来维持教学、教师学历和职称层次总体偏低、科研能力较为薄弱、教学方法比较传统等问题,这些问题就造成了当前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总体水平较低诸多问题,师资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首先,大学英语属公共基础课,随着近几年学生规模的日益扩大,教学任务日益沉重,师资短缺问题突出。

(二)学生状况

1.艺术类专业院校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低,英语基础较差

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以专业课成绩为主,文化课录取分数明显低于其他专业,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引导考生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英语课。大多数报考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从高中起就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对专业课的研习上,无暇顾及英语。还有不少学生是从职高、中专、工艺美校等直接考入大学的,未经过高中英语系统性学习,英语学习严重脱节,其结果是除了人文专业、建筑专业和史论专业等专业学生英语水平较好以外,绝大多数艺术类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明显低于入学要求,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很差。

2.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不足

据相关调查表明:对英语的学习,除外语专业外,理工科学生的积极性最高,而艺术类专业学生积极性最低。其中有多种原因:首先是他们大多数觉得学习英语对他们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没有用。其次是艺术类学生本身英语基础差,教材又没有艺术专业特色,我校长期使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该套教材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公认的好教材,但是里面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脱节,导致了学生对英语学习普遍缺乏积极性,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针对我院的具体情况如何加大英语教学改革力度势在必行。三、改革措施探索及实践

(一)教学模式:实行分类分级教学模式

通过对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情况认识的深入,结合这些年来的英语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以及专业设置的具体要求,在满足学生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制定一个适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具体实施如下:

1.大学英语教学类别分为A类(理论类),B类(非理论类、非舞蹈类),C类(舞蹈类)三个类别,以学生所在专业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划分依据。

2.A类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在大学一、二年级通过必修课完成,分快慢班进行教学,最终达到院级大学英语四级基本要求。

3.B类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在大学一、二年级通过必修课完成,分快慢班进行教学,最终达到院级大学英语三级基本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提前达标的,可申请进入大学英语四级学习。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实施了分类分级教学,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各类各级的教学内容上也需进行相应的改革,具体实施如下:

A类:理论类、史论类专业学生。由于此类专业学生入学英文基础和水平是三类中最高的,他们已经具备了很好的词汇量、语法知识、读写能力,课堂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也强,课堂气氛一般都很活跃。所以针对此类专业学生在日常教学内容中既要体现趣味性、实用性又要兼顾一定的难度,以便使此类专业更多的学生能通过国家四、六级以及参加并顺利通过考研。

B类:非理论类、非表演类专业学生。此类专业学生在英语基础和水平方面处于三类中的中间位置。此类专业学生水平可以说是三类中最参差不齐的,他们当中有基础非常好的,也有极其差的(有的高考仅得了30多分)。所以在此类学生中分快慢班授课是相当明智和合理的。针对此类学生中的快班,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教学内容按照A类的教学安排和内容进行授课。而对于慢班的学生,可以在一年级的时候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和加强英语基础知识上。

C类:舞蹈、表演类专业学生。该类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的英语基础一般都较低,总体上是三类之中乃至全国全部大学所有专业中最低的了。所以针对此类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上如果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是不现实的。因此对他们更要“因材施教”,独立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多年对此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了相关经验,即:该类学生的优点是,有非常突出的表演欲望,胆子大,对课堂活动积极响应。他们自身的问题有:英语基础差,非常频繁的日常排练和演出任务而影响学习。

(三)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艺术性

英语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感性的,是审美的。英语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出色的英语教师总是努力将教学艺术化,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和教学水平,特别是艺术类专业院校的英语老师还必须注意提高自身的艺术专业修养和知识,努力使得课堂英语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最有效地结合起来。

(四)社会和学校各相关方面的重视和支持

英语课在艺术类专业院校里历来都是一门不受欢迎和重视的文化课,甚至还被认为是影响学校和学生发展的“累赘”。因此,进行大学英语改革必须要求包括社会和学校各方面、各部门,特别是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这样才可能使大学英语改革得以顺利开展和进行。

综上所述,艺术类专业院校的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我们必须对艺术类院校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最适合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而“分类分级教学模式”是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个性,促进所有学生发展

的有效模式。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艺术类院校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当前艺术类院校普遍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对如何进行有效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以便更好地推进全国大学英语改革进程。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王静.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浅谈[J].高教研究,2007,(4).

艺术类院校范文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类班级;管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不了解你的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他的兴趣爱好、享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要抓好高职院校艺术类班级教育和管理工作,就必须深入分析和研究艺术类学生的个性与共性,洞察了解高职院校艺术类班级的特征特点。

一、高职院校艺术类班级的特色

根据调查,高职院校中的艺术类学生大多数是因为文化课成绩较差而被迫选择艺考,为了能够顺利考上大学他们在高考之前参加过各种各样的艺术培训班、速成班。由于学习艺术专业技能的时间比较短,文化成绩又不理想,所以造成了很多艺术生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另外,艺术类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较易接受新鲜事物和新思想,崇尚与众不同的个性,因此缺乏集体荣誉感,集体意识淡薄、自由散漫。在艺术类学生的班级管理上,需要积极寻求艺术生思想教育方面的新思路及对策。

二、针对艺术类班级进行“艺术”管理

在对高职院校艺术类班级的管理和教育过程中,由于班主任专业背景的差异往往会出现脱节现象,对艺术类班级的“艺术性”不够了解,往往会出现管理上的偏差与不到位。因此,这就需要针对艺术类班级的特色进行“艺术”管理。

1.“艺术教育”中发现自我,增强学生信心。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早就提出了“美育”的概念。艺术教育在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强化思维的灵活性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教育不能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中的艺术生类学生实际上是缺乏自信的,他们深知自己的文化基础薄弱,与其他非艺术类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班主任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针对艺术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艺术教育形式,在艺术教育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增强他们的信心。

1.1参加艺术主题讲座,充分利用各种艺术资源。对艺术类学生进行艺术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文化背景、专业技能、生活习惯等,充分利用各种艺术资源进行艺术教育。艺术讲座的形式既可以是现场专家讲座也可以是网络视频,定期参加这种讲座能够丰富学生们的理论知识,更能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班主任可以收集整理各种艺术主题讲座的资料,利用学校的图书馆以及校内各种艺术活动设施,使之与艺术教育有机结合,并建立本班学生的艺术资源库。学生在参与艺术讲座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汲取不同艺术、不同时代、不同人物、不同风格、不同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不断提高他们在艺术文化学习过程中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应该鼓励学生自主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座谈活动,例如与民间艺术人才建立广泛联系,利用校外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讲座、展演等。

1.2举办学生画展,组织各类绘画比赛。人类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时候艺术类学生都是不被肯定的。普遍情况下,由于他们文化成绩较差、性格古怪、行为怪异、奇装异服等,经常被老师和同学“另眼相看”,很少得到别人的赏识和赞扬。但是每一个人都有期待被别人肯定的心理,作为艺术类班级的班主任更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当学生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们才会拥有积极向上健康的心态。通过举办学生画展和参加学校、社会等绘画比赛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方法之一。班主任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向全校同学展示,在校园里举办班级学生画展,同时可以以拍卖的形式进行勤工俭学,激励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体会到来自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肯定,从而表现出极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成功的关键,因此班主任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上去思考,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足的发展,学生的自信心才会得到增强。

2.“艺术拓展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恩格斯曾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集体主义的培养有利于班级团结和谐,而对于崇尚个性的艺术类学生来说,他们的集体观念非常薄弱,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针对这一特点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艺术拓展活动,运用艺术类班级的专业特色来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艺术拓展活动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班级大合唱、创意服饰展览、文化艺术联谊活动、DV大赛等。由于艺术类学生主要是从事个体创作活动,因此他们在平时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更加强化了个人意识而忽略了集体意识。我们可以将专业课程以外的艺术活动融入班级中,充分利用其他艺术活动的特点来提升艺术类学生集体合作的意识。根据自身实际经验,首先将班级全体成员认真分组,按照他们不同的性别、脾气性格以及能力等进行有意识的组合,每个小组内部都是异质的,正因为他们存在各种差异性才为组内成员互相协调、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学生在参与这种合作实践活动中更加能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每个人的能力和个性都是多样的,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他们必须从大局着想,自觉培养合作意识,从而锻炼了合作的能力。

3.“艺术特色班会课”中体现自我价值。班会课在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中发挥看重要的作用。一周一次的班会课是班主任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但是实际上很多班会课都已经形同虚设,尤其是艺术类班级里,学生参与度不高,从而导致班会课的效果不甚理想。针对这一现象,班主任应该重新对班会课的内容和各个环节进行设计,让班会课成为学生体现自我价值的摇篮,增强学生的热情、提高班会课的教育效果。艺术类学生思想活跃,善于自我表现,渴望获得成功,因此我们就要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和舞台,在班会课上着重发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让每位同学都能够体会到成功后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例如举办以辩论赛形式为主的艺术班会课,或者以现场书法等形式进行才艺展示,并为本班学生制作一块属于他们的创意墙,通过设计、涂色、拼贴等方法在自制的创意墙上进行创意设计。学生作为班会课的主体,负责策划、准备、组织、主持等工作,班主任不再是一手包揽独唱一台戏,而是起到引导作用,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在班会课上全面体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和个人魅力。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赵玮王义高等译.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张英豪.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方法探究[J].艺术教育,2007.01.

艺术类院校范文篇4

1.1艺术类院校学生存在的特点

1)艺术类院校学生高中阶段的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并且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2)艺术类院校学生对个性的追求较为明显,并且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情感丰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但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够理性,一些学生自信又脆弱,且敏感又自我。3)艺术类院校学生比较崇尚自由,创新意识较强。但是,过多的规定会引发他们的反感,就会以制约创意灵感为理由,产生排斥叛逆心理,导致心态的不稳定。4)艺术类院校学生具有让人难以理解的古怪爱好,有时内心较为空虚,并具有更为现实的价值观。

1.2创新教育是艺术类院校培养学生本质的要求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创新在一些产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地进步以及市场激烈的竞争,如果艺术类院校学生不具备创新思维,就会遭到社会的淘汰。由此可见,创新教育在现代化艺术类院校教育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创新作为人类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能力的重要体现,不仅是不满足于现状的一种追求,还是一种工作和生活的态度。

2培养创新型人才及实施创新教育的背景

2.1要与知识经济的需要相适应

由于创新的获得是依赖于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而创新能力的人则是依赖教育培养出来的。所以,国家的兴旺发达、民族的进步都必须依靠教育来完成。首先,知识创新的发展对影视传媒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相关资料调查显示,当今知识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知识传播渠道也不断地增加,然而信息传播为主的影视传媒产业将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因此,培养高质量影视传媒人才的院校成为了新时期的主要内容。其次,知识对社会的进步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对于以知识型为特征的高新技术来说,经过相互的融合以及相互的渗透,就会形成新的高新产业,这样以来不仅会促进产业的发展,还会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知识创新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从而使影视传媒艺术类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得到了不断地创新。

2.2是加快艺术类院校素质教育、优化教育资源的需要

科学合理的创新教育体系以及新的教育理念是确保影视传媒艺术类院校培养人才质量的关键。首先,构建影视传媒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体系是通过创新教育获得的内容和动力。创新教育是由守成性教育、维持性教育转变为创新性教育,由注重教育文化内涵传递功能转向注重教育的文化革新功能,创新教育具有实质性、结构性和全局性,并且涉及到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教育目的以及教育评价标准等的变化和改革。因此,创新教育体系是对现有教育结构和功能的重新构建,也是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实施的保障和动力,构建影视传媒艺术类院校创新教育与教育发展规律相适应。其次,构建影视传媒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体系能够优化教育资源。影视传媒艺术类院校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就是对现有教育资源彻底、深入的重组,也是对原有无用、重复等教育资源的重新开发和组合,以此充分发挥创新教育的作用。

3构建影视传媒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创新教育体系的策略

3.1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创新管理体制

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条件就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教育观念的创新就是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变为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就无法进行创新教育的改革。在影视传媒艺术类院校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中心,将创新的教育思维和现代教育观念贯穿于创新教育体系建设进程中,将全校师生的创新思维真正融入到工作和学习中。

3.2优化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3.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影视传媒艺术类院校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师影视传媒领域现代观念、新信息和新思维的学习。教师作为创新教育最直接的主体,不仅要优化自身的素质,积极转换自己的角色,而且要从一个知识占有者、传授者转变为影视传媒艺术类教育模式的创新者和探索者,这样就可以加强影视传媒艺术类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自身的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3.2.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当影视传媒艺术类院校在进行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必须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比如,在进行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辅助其教学,实施重要专业小班强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影视媒体艺术类专业的教育能力,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地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2.3创新教育评价方式,整合教育资源

艺术类院校范文篇5

1.艺术类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善。艺术类人才培养目标是决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目标的确立对于艺术类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和组织构建具有决定作用,是评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2]。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现阶段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教育从研究型办学定位逐渐向应用型办学定位转变,然而我国当前的许多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却没有跟上这一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目标革新的转变趋势,他们仍然使用传统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研究型、精英型、知识型艺术人才宗旨,没有考虑到人才多样化的培养需求,忽视了学校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研究型、知识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占据绝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育市场。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转型驱使下,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社会人力资源市场对学生的素质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求高素质、高技能兼备的创新型人才,尤其需要艺术类多样化人才。根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许多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始终沿用“教师、教材、课堂”三点一线的培养模式,艺术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重理论轻实践。比如动漫设计专业的课程中,课程内容主要以美术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巧、美术绘画能力、美术鉴赏能力为主,而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

2.艺术类人才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手段单一。民营本科院校仍然采用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教师、教材、课堂”三点一线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统治地位,艺术类课程内容所体现的创新力度有限,绝大部分知识和案例停留在以往的基础上,旧的教学案例不能紧跟瞬息万变的时代变化。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的教学思想僵化、循规蹈矩,在人才培养行为上亦步亦趋、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没有完全认清当前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和竞争压力,对待一些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不敢尝试,总是畏首畏尾,导致艺术类人才培养仍然处于原地踏步状态,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严重不协调。虽然当前艺术类院校教材吸收了前人优秀的文化研究成果,但是缺乏对前人人文社科成果的深度挖掘,没有将精神文化成果中的文化底蕴和创新求是的精神反映出来。此外在教学手段上,沿用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将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合理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这种滞后单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3.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与一般公立高等院校相比,它的办学工作和内部管理完全是按照民营机制运行的,民营院校与一般市场企业一样实行独立法人、独立场地、独立教学、独立财务、自主招生,民营院校的办学经费一般从学生的学费中获得,而公办高等院校的办学经费除了有学生的学费,还有来自国家的财政教育支出。因此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在办学经费上呈现短缺问题,从而导致艺术类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此外艺术类专业由于专业性质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耗材严重,多实行小班化教学,与文理科学生相比,教育经费往往要高出一倍。加之随着学生扩招后,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变得越来越捉襟见肘,教育资源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学生数量。

4.艺术类人才培养空间受限,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现阶段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在教学空间上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比如动漫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动画设计在当前艺术专业中是新兴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绘画能力,培养学生二维、三维绘画技术的操纵能力,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专业知识和绘画技巧外,计算机绘图操作技术也是一项重点培养项目。教师仅仅把教学地点设置在室内教学,极少开展户外写生、校外进企实习等活动,导致动画设计专业人才没有实践平台和实践机会,对于社会市场经济中的动画设计动态无法准确定位和把控,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创新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这也是阻碍艺术类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关键。

二、加强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艺术课程建设。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的重点在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而课程体系的完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必经之路。首先,重新整合和规划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动画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而言,除了培养学生的思政道德水平、社交技能、思辨能力之外,还要讲人才培养目标重点放在技能培训上,将技能培养目标细分到各个课程当中,贯彻落实到日常的教学计划之中。动画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重点在于人物造型设计、动画场景设计两个方面,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本的美术专业知识和绘画技巧,还要具备计算机绘图操作技术。其次,完善艺术课程体系建设。以某民营本科院校的动画设计专业课程设计为了,它采用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有思政与美术教育基础知识课程、动画设计专业技能教育平台、动画设计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构成,这种课程体系设置改革了以往的动画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落后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着重强调了知识的创新性和应用性,

2.革新教学观念,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观念革新是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理念创新的前提条件,只有思想上跟上了时代的步伐,那么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就会按部就班地一一实现。针对民营本科院校仍然采用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问题,民营本科院校要成功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打破“教师、教材、课堂”三点一线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艺术类课程内容创新力度。因此学校要改变以往畏首畏尾的发展观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针对教学手段单一问题,艺术类学校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多采用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创建自主探究和实践创新的课堂情境和学习氛围,尤其是对于动画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绘画技能和对人物场景的把控能力要求学生拥有熟练的绘画技巧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因此课外阅读和名家作品欣赏非常重要。同时教师要适当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布置设计任务和团队调研作业,采用开放式、多元化的成绩评估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合理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设备,在课堂上多展示一些与动漫设计相关的新型案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3.加大艺术类教学经费投入,构建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针对当前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学校可以通过拓宽办学经费的筹集来源,比如加强与政府教育部门的联动合作,争取获得国家教育部的教育财政补贴。又比如加强校企合作,学校为企业输送艺术专业人才,而企业为学校的教学资源做出相应的投资,形成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艺术类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要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是根本。针对当前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首先,构建开放多元化的人才引进体系。在招聘艺术类教师时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还要注重教师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职业道德素质等,重在引进“双师型”教育人才。二是构建完善的教学考核机制。教师的薪资奖励、职称评定等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业绩、科研成果、指导学生获奖等挂钩。

4.构建校外实践课堂,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艺术类学生除了课堂时间外,还拥有充足的课余时间,而充分利用这部分时间创建校外实践学习课堂,能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学校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动合作,为艺术类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习平台,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其次,学校可以举办一系列的科研训练、作品展览、创业实践等,比如动漫作品展、美术交流会、户外写生、校外采风等活动。

三、结束语

艺术类院校范文篇6

关键词: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师培养;职称评审;职业教育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为一种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重要力量。艺术类高职院校作为艺术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艺术类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和使命。在“十四五”时期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与“双高”建设的新形势下,艺术类高职院校如何发挥好职称评审的作用,打造一支专业扎实、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以切实提高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的多层次需求,树立职业教育的好口碑,值得学界深入思考。

一、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的重要性

现阶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艺术类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并且,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多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疏于艺术审美、职业素养、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以考试成绩为最重要指标的传统教学理念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其技术等级偏低,技能单一,社会认可度不高,不仅严重影响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不利于专业的传承与创新。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大力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与多种岗位技能,并对艺术体系具有一定认知,能满足行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是教育中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直接功能和最大价值在于: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获得应有的发展。”①当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大多通过课堂教授、实践实训、技能竞赛、校企合作等途径实现技能知识的迁移与技能水平的提升,教、学、练三个环节密不可分。教师需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再通过练习转化理论知识,巩固并提高专业技术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教师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及综合素质非常重要。就艺术类高职院校而言,年龄在40岁以上的艺术类专业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专业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科研水平普遍偏低,缺乏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新进艺术类专业青年教师大多为高等院校应届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与综合素养以及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普遍欠缺实践经验,实践操作能力较弱。可见,艺术类高职院校无论实践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还是专业能力较强的青年教师在职称评审上都有难点,这大大阻碍了其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教师作为教学系统中的领导者、课程理念的实施者、教学目标的制订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生求知的启发者、学习结果的评价者,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贯彻人才培养模式、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②教师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艺术类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关系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教师需兼具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

二、职称评审对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的作用和意义

当下,职称评审对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一是职称评审条件的设置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重视教师的教改能力,鼓励教师通过参加专业学习和培训提升岗位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锤炼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二是职称评审条件的设置提高了对教师社会实践的要求,不仅扩大了实践活动的范围,而且还规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具有“双师素质”资格的教师申报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务,有利于促进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艺术类高职院校“双师”队伍的壮大;三是职称评审条件的设置不以论文数量为唯一标准,认可教师以艺术成果替换论文,以此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积极开展科研,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效融合,并以科研反哺教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三、探索建立具有艺术类高职院校特色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通过分类评价引导教师扬长避短,特色发展,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当下,职称评审是提升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艺术类高职院校应根据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有别与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评审条件和办法,“并将技能等级、指导培养学生的能力、专业行业影响力、社会服务能力等列为重要参考指标,真正发挥职称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提高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③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基于其艺术类高职院校的特色与教师队伍的现状和特征,其教师职称评审包括教学为主型、社会服务推广型、科研教学并重型三类。艺术类专业教师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教学为主型、社会服务推广型中的任意一种参加职称评审。前者的评审条件为较长时间从事教学工作,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在学院同类教师的平均水平以上,注重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包括主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发表教学改革与研究方面的论文或主编教材,指导学生技能竞赛的成效等;后者的评审条件为承担艺术创作与传播、公共文化政策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等社会服务工作,并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主要考核行业企业技术服务、应用对策研究以及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成效。公共学科教师可申报教学为主型与科研教学并重型两类职称评审,前者侧重对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教研成果的评价,后者鼓励校内行政兼课教师服务本岗位的同时从事教学工作,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一)突出考核教学质量

高校的第一要务为培养人才,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教学。因此在职称评审中,应突出对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包括课内教学效果考核与课外教学实践考核两部分。前者主要考核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规范、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后者主要考核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即是否将最新的技术、工艺和标准以及自身经验等融入课堂,让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与实际需求,使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市场,以此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行业需求等。这两种考核均重视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进而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职称评审中,课内教学效果考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工作量,即教师每年需完成学院规定的总课时量;二是课堂教学效果,考核指标以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督导评课为依据,从教学规范、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组织引导、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综合考评,从而提升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课外教学实践考核主要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和人才培养能力,三类职称的评价指标侧重点各有不同。教学为主型和科研教学并重型职称的评价指标包括教师担任学科带头人或教学名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开发精品课程,主持或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综合改革、教学标准制定等;社会服务推广型职称的评价指标包括教师个人参加演出,创作作品,举办作品展,获得文艺评奖,完成产学合作项目,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对外合作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等。由此,设置侧重点不同的课外教学实践考核指标,有利于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发挥优势和特长,提高教学质量。

(二)专业人才培养成果与科研成果的等值替换

科研成果评审的重点在于质量,以教师的科研成果是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人才培养的优化以及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等有所贡献为重要依据,而非一味强调数量。科研成果的评审条件为等值替换的弹性设置,即“对不同类别的科研成果进行价值估算,建立彼此之间的等值关联,进而可相互进行等值替换”。④具体而言,就是适当降低对学术论文和科研项目的要求,将教师指导学生创作的艺术作品纳入职称评审条件,用教师个人的艺术作品及指导学生获奖替换科研成果,突出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如艺术类专业教师公开出版的个人作品集、在艺术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作品及其完成的重要研究报告、公共文化政策和标准制定等可替换论文,专业教师个人的专业创作、表演获奖、专利发明等可替换课题,只要符合其中之一,即可达到职称评审的相关要求。这种职称评审条件的设置基于艺术类专业教师科研成果的特殊性,探索以其他成果形式替代学术论文,减少了对教师学术论文、科研项目的数量要求,可用艺术产品、表演获奖、发明专利或其他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指标进行等值替换,从而使不同类型的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身情况的业绩点,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发展。

(三)加强职业培训和社会实践

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在课堂教学中教授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也要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知识结构、教学方式、实践能力等方面富于实用性和针对性,体现“双师素质”,突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化方向。如今,新技术、新工艺带动的新专业不断出现,如融媒体技术与运营、电子竞技、艺术管理等,反观相关行业,却未有统一的评审标准和行业认可的奖项。高职院校在制定职称评审条件时应体现行业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增加具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教学特色的内容,合理体现“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理论提高与技能提升的关系”。⑤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在近年来赛事变展演的背景下,坚持学历教育与岗位进修并重,分层次、分类别制定职称评审标准,要求教师通过兼职、交流、挂职等形式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锻炼,形成教师进修培训、挂职锻炼的制度化机制。同时,根据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相关要求,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需接受一定学时的继续教育,因此在教师系列职称申报条件中要求申报者自任现职以来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90学时。可见,以职称评审为导向,一方面能促进教师参加进修培训,有利于其明确职业发展阶段,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积累实践经验,有利于其掌握行业的最新技术、工艺和流程,了解企业文化与用人需求,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结语

艺术类院校范文篇7

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学一直处于举步维艰的瓶颈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是以专业课成绩为主,文化课录取分数明显低于其他专业。这就造成了艺术类学生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尤其英语课的现象。从高中开始多数艺术类学生就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专业课的学习。进入大学阶段,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的课程安排主要以专业为主,而且占极大比例,课后作业负担重,更是无暇顾及英语课。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在逐渐淡化,甚至对英语课产生了消极情绪。其次,大多数英语教师未能针对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的区别性特征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而习惯采用传统单一的以“课本+粉笔+黑板”为主的教学模式,老师往往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晕头转向。整个课堂缺乏师生的互动与交流,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英语学习现状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有的教师简单地、长时间地使用PPT演示,造成学生视觉、听觉疲劳,课堂上昏昏欲睡,灌输式的教学实质并没有改变。最后,在艺术类英语课堂上各班学生总人数常常高达五六十人,从而造成师生互动时间缩短,学生的语言操练机会减少。英语基础相对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会为自己争取机会,锻炼自己,他们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互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英语基础较差、性格偏内向的学生则不肯主动发言,更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互动与交流,如何提高其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

2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孕育动力的源头,是引发学习动机的最好老师。多模态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方便快捷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更有效地提高可理解性的信息知识输入。Krashen认为充分的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前提。在多模态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现代技术提供美丽的图片、幽默的简笔画、秀丽的环境介绍,同时采用背景音乐渲染气氛,使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自觉、自主地学习,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2.2创设真实语境,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重在培养语言实践能力,即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交际能力。由于技术和条件的限制,传统教学虽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模拟交际语境,但缺乏环境的支持,实际语境只能停留在想象层面,学生依然体验不到真情实景。在多模态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手段创设真实的语境,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亲身感受真实的目标语交际环境,既能有效地提高交际能力,又有利于克服“文化休克”现象。

2.3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传统的识读能力是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识读认知能力,学生仅能学会从文字这种单一符号里获取知识,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学生对信息摄入的需要。而多元识读能力不仅包含有传统意义上的读写识读能力,还包含有对文字、图像、声音、绘画等多模态符号系统的分析、吸收、批判的能力。(胡雯,2011)多模态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和体验多模态交际模式,更有效、更广泛地获取各类信息,迎接经济全球化、语言文化多元化和交际技术多样化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设计

多模态教学模式是一种多元素、多角度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包括教师的多模态教学和学生的多模态学习。

3.1教师的多模态教学

多模态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某些教学环节中充分调用多模态获取、传递和接收信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包括由文字、图片、音频、视频、PPT、网络等工具整合而成的多模态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多模态认知和感知手段。(张莉,2012)以英语精读课的教学为例,课前导入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课前导入部分,教师可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让学生了解课文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在篇章讲解部分,教师可有效利用手势、动作、面部表情、语速语调的适当改变、空间移动、黑板书面语、PPT书面语等,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在课堂讨论部分,教师可通过师生问答、模拟演讲、辩论赛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所学知识。此外,由于艺术类学生表现欲强,活波好动,比较感性,善于形象思维,记忆力好,模仿力强,具有很强的语言可塑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创设真实语境,开展诸如角色互换、情景表演、电影配音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体验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模态信息表达,锻炼学生接收和处理多模态话语信息的能力。

3.2学生的多模态学习

多模态学习指的是学生运用多模态观察、分析、表述各类信息的认知能力。学生的多模态学习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传授和学生自主学习两种方式进行。(章玮,2013)英语精读课的学习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有一定的要求。在课前,学生应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知语篇信息,通过视觉模态进行教材文字识读,找出疑点、难点。在课堂上,学生应积极配合教师的多模态教学以获取语篇信息和非语篇信息,听教师讲解,回答教师问题,主动提问,观看视频片段,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勇于交流和主动展现自己,达到课堂的高度互动。在课后,学生应依据教学要求,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学习方法,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资源来自主学习以加强巩固当前所学知识。

4结语

艺术类院校范文篇8

一、艺术类院校档案管理的主要特点

1.专业性。艺术类院校的主体档案是反映其艺术教学、艺术成果等方面的档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通常是按照教学的科系来分门别类的,笔者所在的阳泉艺校就是分为美术、音乐、戏剧、舞蹈四大类以及文化和学校外来文件两个补充类型。同时,由于艺术院校的学生参加比赛的机会较多,这也就需要在档案的管理上要有一定的专业性。

2.真实性。真实性是所有档案管理活动的必然属性,即你所记录的内容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符相合,记载的获奖人物、论文名字、取得的奖项都必须清楚,能给后人起到榜样、参考的作用。

3.保密性。保密性主要表现在艺术成果档案及外来文件或公文方面。反映学校艺术教学方法、内容入成果的档案是学校的宝贵资源,学校对其拥有知识产权。由于一些公文是保密甚至绝密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法律效力。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认真保存这部分文件,单独存档保管,不能与其他普通文件相互混淆。而对文件的内容,则要严格的保密。

4.现实参考。艺术类院校档案中蕴含了大量艺术创作劳动的成果,能够有效地对教学等活动进行指导,产生巨大的使用价值,如开放老师、同学在文化方面获奖的论文、演讲稿等档案材料,可以供后来的老师、同学方便调阅、学习,而这也就成为艺术类院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最为明显的特点。

二、管理现状

笔者认为,目前艺术类院校档案管理较混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员对艺术类院校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足,认为档案管理就是裁剪、装订、保管等事务工作,与教学和科研没有直接联系,不能为艺术类院校创造经济效益,只要不丢失、不泄密,能应付查档工作就行。二是档案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落实不到位。有的艺术类院校没有明确制定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缺乏系统、完备的规章制度;有的只有查(借)阅制度;有的虽然制定了制度,但由于管理不规范,在工作中无法落实,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三是多数艺术类院校档案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偏低。由于各方面的限制,一些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还局限于纸质档案的建立和保管层面上,管理的重心还是实体管理,没有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而实现信息化管理。而人工操作下的档案没有办法完成对档案信息的筛选、排序、分类、汇总,由此导致很多档案工作只能靠手工完成,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改进措施

1.增强档案意识。加强宣传,提高全校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让档案管理工作真正成为艺术类院校管理的一部分。根据《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3条规定,艺术类院校档案工作是高等学校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学校应当加强管理,将之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艺术类院校也有义务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第5条规定,艺术类院校档案工作由高等学校校长领导,且明确了其领导职责。艺术类院校应按照法律规范加大档案管理宣传力度,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的档案意识,让所有人都认识到档案管理是促进艺术类院校发展的重要工作,更是社会各项事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无法替代的资源,明确档案管理方法,便于档案的集中管理和利用,以形成档案工作的良性循环。

2.实行信息化管理。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是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建立艺术类院校,特别是艺术类院校档案信息库,通过将传统的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信息,完成“固化”档案资料到“活化”信息资料的转变。全面加强艺术类院校档案管理,促进档案管理尽快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从手工操作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变,从实体档案管理向虚拟档案管理转变,使档案管理者向信息管理者转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教学中相关文件、数据库以及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网,使档案信息传递及时,使广大师生能够方便迅速地查询到所需的档案信息资料,为学院的整体发展服务。这样不仅可以使档案管理人员从繁杂的档案收集、整理、保管、检索工作中解放出来,还可以更快捷、更准确地为学校各项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艺术类院校范文篇9

关键词:非艺术院校;雕塑教学;空间思维转换

如今许多综合类高等院校都开设有雕塑课程,而综合类院校的雕塑教学基本是对美院教学体系的平移,这样平移美院教学模式对于综合类高校雕塑专业来说有很大的局限性。综合类高校雕塑专业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的培养上,使学生不仅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对艺术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一、非艺术类院校雕塑教学现状

在非艺术类院校中,雕塑教学环境条件较差,雕塑教、学氛围不足,经费紧张,课程结构简单等问题都是比较突出的,非艺术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沿用美院的泥塑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适合美术院校长期培养专业的雕塑人才,但并不是很适合非艺术类院校作为造型教学的补充部分采用[1]。首先,雕塑艺术作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学科,有比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难度,虽然入门简单,但要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则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一般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美术专业院校的雕塑系本科一般为五年学制,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练习和揣摩从而达到专业造型水平的要求,而综合类院校在课程时间安排上非常有限,不利于长期的泥塑写生教学,如果照搬美院的泥塑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达到预期。其次,由于综合类院校课程实践环境的限制,学生对雕塑材料的选择上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一些专业技术比较强的材料雕塑,如金属焊接、石雕、木雕等课程的开展会有一定的障碍。这些课程的开设需要配备一定的专业仪器设备及安全设施才能开展起来,否则无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对于美术专业院校来说,这些课程和泥塑课程是作为同等重要的教学课程看待的,因此在课程的结构安排、材料的采买、相关专业技术的人才引进都是根据不同课程的需要来进行定制及安排的,课程的目的和针对性都比较强,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对于非美术专业的院校来说,往往很难达到这样的课程教学条件,因此综合院校的美术专业雕塑课程教学需要探索出一条不同于美院的教学思路,从美院雕塑教学中吸收有利于综合类院校教学目的的部分,扬长避短,综合发挥,尽量为本校的学生带来良好的教学环境与学习体验。

二、非艺术类院校雕塑教学改革思路

综合类院校的雕塑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综合类院校雕塑课程与美术学院雕塑课程有着本质差异。在综合类院校中,雕塑只是作为一门造型基础课程开设,没有系统的课程安排。在重视程度上也只是对雕塑艺术有一般的了解即可[2]。以大多综合类院校为例,雕塑课程往往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课程开设周期一般为一学年,课时量约为64个课时。其总课时量大概等于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学生完成一件人体写生作业课时量的二分之一。在这样的课程安排基础上想要培养出专业雕塑创作人员是不切实际的,雕塑专业是一门有着比较高的技术难度的专业,必须要有一定的课程时间来保证教学的质量。因此,需要转变思维,让雕塑只作为造型手段学习的一种补充,但同时也要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从雕塑的立体思维出发,拓展学生的立体思维和审美能力。其次,综合类院校雕塑课程针对的主要都是非雕塑专业类的学生,如设计、摄影、国画、油画等各个不同专业,因此,教师对于非专业类学生在学习雕塑课程时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要有充分的准备。首先,各个专业的学生学习雕塑课程的过程中可能会带有自己专业的特点,会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去看待雕塑问题。如平面设计专业对色彩的利用和重视程度会比较高,它是和画面空间结构造型具有同等审美能力的审美要素,而雕塑专业对色彩的强调会相对弱一些,色彩不能成为雕塑单独的审美标准,只是辅助元素之一。当不同的思维模式带入到雕塑学习中往往会造成学习不适应的情况。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做一些的教学内容的调整来达到教学目的。

三、非艺术类院校雕塑教学改革方案

(一)转换学生空间思维。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雕塑过程中出现的入手难、对雕塑造型的重点和难点把握不清晰等问题,教师首先需要在思维上搭建一个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之前进行思维转变,把学生固有的,在以往训练过程中的平面化的视觉思维转变为雕塑空间的立体思维。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平面和立体、实体和虚拟的空间思维转化练习,将学生的平面画思维转为立体雕塑思维。空间思维的转化也是作品意义和审美的转化,学生可以很明确的感知平面空间和立体空间不同的审美属性,增强学生对雕塑空间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空间内审美感受。以平面思维为起点向立体思维转化比较符合学生由简入难,由一般到特殊的学习规律,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二)结合专业因材施教。针对综合类高校雕塑教学大多以非雕塑类专业学生为主,且有可能来自不同的专业,授课教师就需要在教学指导中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因为不同专业学生对雕塑造型的理解、对雕塑材料工艺的偏好等各不相同,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需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如部分学生对写实形体结构比较着迷、部分学生对工艺和材料比较看重、部分学生对思维和观念艺术比较偏好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因势利导,不要因为教学的规定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美院在雕塑教学大多以工作室教学为主,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不同选择不同的工作室,如具象写实工作室、材料工作室、观念艺术工作室等,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但综合类院校的实验设备和基础设施条件达不到开设众多工作室的标准,因此在雕塑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天赋来予以不同的教育和引导,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最大潜力,培养出具有独立创作思维的雕塑艺术家。(三)提高教师自身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仅是教师的专业能力,还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教师要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相互交流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其次,对自己的专业要求不能放松,要不断学习,汲取最新的最前沿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最后,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应该放在教学的关键位置,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效果。(四)合理调整课程安排。非美术类院校在课程安排上往往比较随意,没有系统的安排,课程的结构分散,不具备系统性,这样首先教师在备课上会比较被动,最后的教学效果也一定不会太理想。因此,学校在课程设计上需要有合理调整,比如,在课程安排上可以在大一的基础课中尽量安排一定学时的素描和雕塑课作为造型艺术的辅助和基础,提高学生对造型艺术的理解。在大二大三雕塑课中,可以以创作材料课为主,训练学生的实践和对材料的把握能力。最后在大四阶段安排创作课程,可以不限形式、不限材料,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自由创作思想。这样在课程结构安排上会形成一个系统全面的课程结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其中,课程才会发挥最大的效果。非艺术类院校雕塑教学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雕塑课程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洪峰.中国当代新具象雕塑语言[J].艺术研究,2010(3):32-33.

艺术类院校范文篇10

一、教学管理概述

(一)传统本科专业教学管理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大本科院校逐渐壮大起来,各类专业应运而生。与之相应,本科专业教学管理的实施和开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并形成了一定的传统性的本科专业教学管理特点。其具体表现在:教学管理方式注重目标的追求,将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教学的突出地位;细化各专业的教学方案,将实践教学课时加入理论教学课程之中,强调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专业研究经费细化并得到落实,对学生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和监督,并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奖励和表彰。这些传统性的本科专业教学管理方式有效的推动了各大本科院校的教学发展。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即:部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部分工作激励机制不健全。

(二)艺术类本科专业院校教学管理特点艺术的发展和传播是人们精神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果,各大艺术类本科专业院校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艺术人才。然而,各大艺术院校教学管理呈现出两大特点,这两大普遍特点严重的影响了艺术人才的素质培养的同时,还影响了学校专业教学课堂的管理。其具体表现在:1.由于艺术专业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情感塑造,所以学生在课堂中常以看电影、听音乐、练字等方式来激发自我创作,从而是的整个学校课堂纪律散漫,有时校风会有些过于自由。2.由于艺术专业内容的独特性,学校很难展开有效的管理措施,对于艺术专业课堂的安排,在同一时间段中,只能安排某一特定课程内容给某一特定班级。

(三)传统专业与艺术类专业教学管理的对比分析与传统专业教学管理次序和模式相比,艺术专业教学管理存在着两大问题。第一,“随意、自由、开放”成为艺术专业高效风气的代名词,因而这种浮夸风气盛行之下,学校往往忽视对其教学管理的责任。加之,艺校招生注重相貌及金钱交易,从而导致艺校管理风气极其不“纯”;第二,艺校将传统专业教学管理中的正常规章制度视为约束其“灵魂”的枷锁,严谨的规章制度在艺校遭受师生一致的抵触。因而正常的教学管理制度无法正常运行,导致艺校教学缺乏管理力度,形成管理松散无序的局面。

二、实践过程中具体某学院艺术类专业教学管理的呈现及思考

(一)某学院艺术类专业呈现的教学管理方式(1)专业教学管理制度不具有艺术管理特点就某院校对艺术类专业所实施的教学管理而言,该学院的管理者缺乏对艺术专业教育的深刻认知,其管理者忽视了艺术类师生创作的源泉和动力,将一般本科院校的规章制度按部就班的实施于艺术类专业管理,使艺术“自由”发挥受到限制。(2)管理过度自由化艺术专业教学以普遍化的规章制度为基础的管理模式与艺术专业以自由创造为核心的理念背道而驰。就该院校而言,为成就该院校艺术类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作灵感,学校将自由归还于学生,但是开放、个性、自由的风气,造成了艺术专业教学管理无序的局面。

(二)针对该学院的教学管理方式引发的几点思考面对该学院的相关艺术专业教学管理方式,问题油然而生。一是怎样建设其管理制度;二是怎么规范其教学管理的决策;三是若对该学院的教学进行质量监控,是否有效;四是有何措施能够有效的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三、艺术类本科专业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督为规范艺术专业教学课堂的正常化和普遍化,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是基础,强化教学质量的有效监督是关键。一方面,只有建立起完善的以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科学的教学计划为奠基,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教学考核和考试管理制度为重点的管理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艺术专业教学管理过度自由化的随意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的科学性。另一方面,通过对日常教学管理的不断强化,保证教学管理实施进程的连续性的同时,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教学考核、成绩考核的监督与评价,并将教学成果展示和教学课堂互动作为其特殊性管理方式,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平等交流的机会,总结经验,促发灵感,实现自我突破,以此将教学质量监督作为管理的重点。

(二)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特点,合理使用现代化管理方式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指的是在对艺术专业教学进行管理时应当注意灵活性、个性化与管理制度原则性问题的融合。这是由艺术专业教学以发展学生个性、重视学生情感交流为基础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保证原则要求,在能够充分发挥艺术专业师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严肃规范化的实施学校管理制度。兼并灵活性要求学校结合艺术专业学生外出写生、考察等需求,相应的弱化行政审批执行力度,保证学生合理性的外出实践学习。艺术类专业教学的实施和普通专业教学实施一样,需要利用现代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其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加强教学目标管理的推行;第二,实行集体评定式的考试成绩考核;第三,加快信息化(微机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四、结束语

过度自由化的艺术类专业教学管理模式,严重的阻碍了艺术高校的科学发展个艺术专业学生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我国艺术人才输出的整体素质无法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毫无约束的个性化人才也成为社会的一大问题,为防患于未然,提高艺术人才的整体素质,实施科学、有效的艺术类专业本科教学管理措施成为必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督,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特点,合理使用现代化管理方式为艺术专业教学管理道路做出了示范。

作者:郑婧怡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