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8:48:19

艺术类专业

艺术类专业范文篇1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文化自信

提出要始终坚持文化自信,并进一步阐释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俗话说“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文化软实力事关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艺术专业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支柱,在加强国际交流、促进科技发展、丰富社会生活、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面对国际市场上艺术设计产业的巨大挑战和冲击,提高艺术工作者的专业英语技能,且能清晰明了地向世界展现我们的艺术,便是刻不容缓之事。社会的需要就是培养人才的目标,外语不仅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更应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武器[1]。因此,如何提高艺术设计类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为国家输送既有想法和实践能力又能清晰地向世界表达创意的复合型人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承担的重要使命。

一、高校艺术类专业英语的发展现状

(一)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英语能力及成绩现状。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高考文化课成绩普遍较低,这是此类学生英语能力低下、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所在。本次调查采取等比抽样的方式,所抽样本均来自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样本一为56名大三学生。在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的专业英语考试成绩中,大三学生90分以上的比例为9.0%,80~89分的比例为39.3%,70~79分的比例为39.2%,60~69分的比例为10.7%。本次期末考试是开卷笔试形式,而且考试之前教师已告知复习范围,这样的考试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但是能够达到8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还不到一半,成绩并不理想。样本二为13名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在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的专业英语考试成绩中,90分以上比例为7.7%,80~89分的比例为38.5%,70~79分的比例为38.5%,60~69分的比例为15.4%。本次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教师也将考试范围告知学生,然而,尽管样本二的学生为英语成绩相对较好的研究生,但其考试成绩并不理想。这说明艺术类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英语水平都不高。(二)高校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现状。英语教师在为艺术生上课的过程中,为了照顾艺术生的英语水平,一再降低学习难度,以避免学生因听不懂而丧失学习积极性的情况发生。此外,多数英语教师都是英语专业的,对艺术专业知识不熟悉,他们的英语教学与学生的专业联系不紧密。他们最擅长的是英语语法的教授工作,尽管竭尽全力向学生普及语法知识,但对于基础薄弱的艺术生而言,这种学习方式枯燥难懂,他们较难集中注意力。(三)高校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现状。我国高校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大都以大班教学为主,艺术生的人数较少,因此很多高校都将艺术生和其他学院的学生集中到一起来上英语课。由于英语基础不同,艺术生往往很难跟上其他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脚步,即使有认真想学习英语的艺术生,也会在一步步的落后中丧失学习的动力。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的课堂较少有口语锻炼的机会,课下则以做习题、考试为主,学生听和说英语的能力较难提升。(四)高校艺术类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现状。在我国,目前只有部分院校和一些综合性大学有少量的实验性艺术类专业英语课[2],大部分院校的艺术专业课中较少提及英语,英语课中也很少有艺术专业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国外艺术方面的资料、研究其设计理念的时候感觉十分困难。

二、高校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难度较大的原因

(一)学生错过学习英语的最佳阶段。高中是学生系统学习英语的重要阶段,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给大学英语课程及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制造了很大的困难[3]。大学生活相对于高中生活来说较为自由,学习更多需要依靠学生自己。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喜欢个性化的、新颖的、独特的事物,思维跳跃,情感丰富,他们喜欢学习图形与色彩知识,但很少对英语的学习有很高的积极性,甚至一提起英语学习就会产生消极的抵触情绪,这在无形中给艺术类专业英语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阻力。(二)教师专业英语教学能力较弱。现有的公共英语课教师缺乏艺术专业知识,学校对艺术专业英语不够重视,因此,即使有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师,他们也几乎没有出国进修的机会,这就阻碍了他们与世界各大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学校在此方面的科研也会停滞不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3]。公共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够,专业课教师的英语能力不强,这使得高校的艺术类英语教学水平始终停留在初级阶段。(三)艺术类专业英语教材缺乏。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需要有配套的教材,但目前适合我国高校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外语教材少之又少。原版的教材内容丰富、信息可靠、语言地道,但是原版的教材价格昂贵。此外,原版教材中的内容不一定完全符合我国的教育实际情况,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英语水平,教师很难开展专业英语教学。(四)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方式落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现有的教学方式仍然停留在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阶段,课堂上缺少积极的互动和有效的沟通,艺术类专业学生提不起兴趣参与,教师心力交瘁。

三、几种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介绍

(一)浸入式教学法加拿大的“浸入式教学法”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语言问题过去一直是加拿大一个十分敏感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由于语言上的障碍而产生的法裔和英裔加拿大人及社团间的隔阂,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定。直至加拿大议会通过了‘官方语言法’,规定英语和法语同为官方语言,这一问题才得到积极的解决[4]”。“按使用目的语的不同比例,浸入式可分为完全浸入和部分浸入。完全浸入,即100%使用目的语进行教学;部分浸入,则只有50%使用目的语进行教学”[5]。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也可采取同样的方式。英语基础薄弱或者低年级的学生,可采取部分浸入教学,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英语基础好或者高年级的学生,可采取完全浸入教学[5]。对于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好,可直接进行专业英语的完全浸入教学,以为他们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二)过渡式教学法20世纪60年代,大量拉丁美洲移民涌入美国,随之而来的是世界各地语言的大杂烩。为了解决语言的问题,政府于1968年颁布了《双语教育原则草案》[6],逐步形成了过渡式教学法,这是美国人学习第二语言的基本模式。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英语有较大的抵触情绪,突然进入到高强度的专业英语学习会致使一些学生打退堂鼓,因此,吸取过渡式教学法的经验,进行渐进式指导教学,在课堂上逐年增加英语专业词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专业英语,收获会较为显著。(三)保持式教学法介于浸入式教学法和过渡式教学法之间的是保持式教学法。这种方法注重第二语言的学习,同时注重母语的应用,我国较少高等院校实施此种方法。这种方法更多关注的是语言本身,而不是艺术类专业知识,而且教师和学生的实际交流大都以习惯性的母语为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不多。

四、高校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改进策略

(一)编写适合艺术生学习的英语教材。目前,国内该研究集中于探讨“如何提高艺术类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教师的课堂改进措施”两方面。刘信波、张晓芳在《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一文建议引用戏剧教学法,采用多元的评价考核制度等方法进行英语教学改革[7]。高盼在《高校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提出应根据学生的优势和特点进行课程安排,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8]。这些措施基本相似。翟芮从艺术类大学生自身特点入手,提出应重视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编写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英语教材并因材施教,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9]。史亚娟在《关于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中也提到应尽快编写一套专业性较强的艺术类大学英语教材[10]。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戴凌瑞等人编写的“十二五”规划教材《动画专业英语》、唐英编著的《影视编导专业英语》、倪进等人编著的《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程》等教材逐渐出版并应用于各高校艺术类专业。然而,就学生的英语课堂表现和成绩来看,以上专业英语书籍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帮助有限,效果尚不理想,因此需要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增强学生对专业英语重要性的认识。赵付科的《文化自信观论析》和UniversityEducation李艳艳的《文化软实力战略思想探微》详细探讨了高校外语教学工作的指示。这样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外语是走向国际市场、登上世界舞台的必要手段。同时,学校可适当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尽管其价格较为昂贵,但因其图文生动、内容地道而能够收获较好的效果。编者也可在教材中配以插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除此之外,教师授课时可将与艺术类相关的视频、音频等资料收集起来,并在课堂中播放,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二)采取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学校可对刚入学的大学生进行英语测试,该测试不仅包括听、读、写,也应包括口语测试,然后根据他们的成绩分成A、B班,两个班级使用不同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毕竟因材施教的效果会更显著。比如上述样本一中,可将80分以上的学生归为A班,其余的学生归为B班。A班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可采用完全沉浸式教学;B班基础较弱,可采用部分浸入式教学。当然,学生的分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采用滚动教学法。比如,A班掉队了的学生就被分到B班进行较为基础的学习,反之,如果B班学生成绩提高了,则被分到A班进行较高难度的学习,这种激励制度可逐渐收获成效。同时,教师在授课时,也应注意尽量缩小两个班的差距,争取让B班逐渐跟上A班[3]。(三)开展合理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可采取过渡式教学,每个学年每周有4学时的专业外语课。这一阶段可与一些较为简单的专业课知识相结合,比如从简单的专业术语开始学习。以后每个学年逐渐增加难度,使得专业英语的教学能够逐渐扩展到更多的专业课程当中,最终形成较为系统的艺术类专业英语知识链。(四)培养或引进高质量的师资力量。开展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强大的师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教师是专业英语的实施者,是整个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和语言应用水平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质量。目前,教授艺术类专业英语的教师要么是毕业于英语专业,他们尽管语言能力强,但对艺术专业知识知之甚少;要么启用艺术类专业教师,然而,这类教师英语能力普遍较弱,因此都不能完全实现教学目的。因此,在师资队伍方面,各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尽量引进海外学成归来的专业能力和语言能力都过硬的综合性人才,或可充分利用校内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使其发挥优势进行教学。高校也可适当聘请国外专家进行授课或讲学,开拓师生的专业视野,营造良好的艺术类专业英语的学习气氛。

五、结语

艺术类专业范文篇2

一、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对培养艺术类职业性人才的需求

当前在各项经济生活中,文化艺术产业蓬勃发展对科学技术等各领域进行着渗透和影响,文化艺术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绿色朝阳产业,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基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艺术类专业在新的时期也呈现了新的发展,得到了极大提高,主要表现为:社会认知进一步提高,带动和创造了一些附属产业及价值。所以艺术类专业还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应该用一种新的观念来看待艺术这一朝阳产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途径和方式的更新与转变,通过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媒介相结合,未来艺术的发展将更迅猛,以更多元的形式综合发展,逐步介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媒体、社会文化、医疗保健等领域影响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革。即便是艺术在形式上如何变化,艺术本原还是需要基于最基础的艺术理论来支撑,在支撑之上才能进行发展和变化。所以在此之上我们需要培养伴随着艺术产业而发展的专业型职业性艺术类人才。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就市场而言,培养现代社会专业型职业性艺术类人才是可行也是非常迫切的,这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开设艺术类专业提供了论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具备艺术类别里某一特定职业和艺术职业群所需的应用型、技术型的专业人才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符合推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呈现出不均衡状态,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不合理,专业设置不科学,专业与实际能力薄弱,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师资队伍缺乏双重性,就业观念偏狭等问题,同时在招生上因艺术类专业学习的特殊性和个人的差异性致使学生学习吃力,老师教学吃力,致使毕业生质量不高,达不到一个艺术类从业者必备的基本技能。在新的时期,一方面要借鉴普通高教艺术类专业的良好经验,另一方面要努力摸索创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艺术类人才,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理性思考和定位,转变观念,努力扭转“夹缝中求生存”的被动局面。

三、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构成要素分析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稳健发展和新兴社会艺术的蓬勃兴起之下,艺术教育开始全面迈入高等职业化的道路,伴随职业教育的兴起而发展。“职业”二字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艺术教育的特殊属性,有非常丰富的内涵,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以实践能力为基准的,面向市场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艺术教育则是为与艺术相关的行业培养的各种应用型、实用型人才,这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吻合的,也是非常贴切的。

(一)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则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前进方向。教育理念并不就是教育现实,实现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即要把教育理念与教育理想、教育的远见卓识联系起来加以把握,又要对教育主体的教育实践发生影响,具有引导定向的意义。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确定是对高职教育体系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对于艺术职业学院而言,教育理念要体现出社会现状、职业需求、以人为本以及发展空间的思想理念。结合社会现状。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同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比较紧密,而且更加直接,具有协同性。对于高职艺术类专业的开办要以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决定其发展的标准和模式,合理地设置社会需求的专业方向,其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要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社会文化的先进性。迎合职业需求。要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高等性,就要紧密结合相关于社会各领域和各层次对于艺术文化类的职业岗位的需要来设置其专业和专业的方向,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应用和第一线性,就要以动态的职业观来迎合社会对艺术文化类职业的需要。体现以人为本。职业教育是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时展的产物,旨在将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应用型、实用型教学的出发点,提升人的潜能,关照人的发展,特别在高职的艺术类专业的教学培养中,不能盲目地追求学生在该职业能力上的培养,而忽视个性、过分统一化。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在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上都要具有高职艺术类人才培养的特色,以人为本,在强调基础职业技能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的兴趣、尊重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本身的一大基本特性,高职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其发展程度和水平将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在教育理念的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出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能只偏重本身的学历教育而忽视非学历教育,要树立为继续教育创造条件的观念,将高职教育面向终身,按照终身教育理念来发展。

(二)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即目标是以职业能力为第一位,就业是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可见高职教育是以特色和质量为突破口,并且具有最鲜明的职业技能性。对于高职艺术类专业的定位,以及与其它专业的区别,若在培养目标上认识不清,则会导致其在培养目标上的无针对性,而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高职艺术类专业应该是为社会培养专门化的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艺术理论素养,具备教学、辅导等方面的能力,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并与基础教育相衔接,适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复合型高等艺术职业性人才,基础专业和实践能力强是它的主要特性,应该具有师范性、基础性、专业性、实践性的特点。“师范性”是指高职艺术类专业的教育与本科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专门的艺术院校及本科类院校是培养在某一方面专业突出的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专业要求高、精、尖。高职艺术类专业要求学生在专业上全面发展,在艺术类的岗位上其工作内容专业基础的方向和思路正确。“基础性”是指高职艺术类专业在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的同时,也作为今后再教育的基础,现阶段高职艺术类专业教育是终身学习艺术的一个基础,要学会学习,学会传授,也为今后更深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专业性”是指高职艺术类专业的教育要求学生具备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基本素养,能够适应艺术文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当今环境下,也要适应社会艺术文化发展的新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革和拓展。“实践性”是指要增强高职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艺术实践基础,能胜任面向社会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需求,与社会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设置

对于教学工作而言,灵活主动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在于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构成要素,高职教育需要根据各分科的分工和社会产业结构的需要,结合专业目录设置适合的学科门类。同时,专业设置也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性工作,能体现和反映出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市场就业方向,专业的设置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需求,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不仅要考虑到学校的发展规划、目标等因素,还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顺应现代产业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突出院校与区域,与所属行业所需求的特色型专业。就高职教育艺术专业而言,要考虑:(1)艺术类专业和艺术相关行业和区域的现实发展对所需要的音乐类人才相适应。(2)高职院校与艺术相关行业和区域上是否联系紧密,是否能根据市场、以及招生计划的完成情况对该人才的需求来设置和调整艺术类的专业以及专业的方向,优化课程结构。(3)逐步提高现有的专业的办学条件和水平,把握艺术类行业在科学技术上的发展和变化,并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训场所。

(四)课程模式

“课程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课程编制所采取的计划方式以及所确定的基本框架。高职的课程模式都是由高职教育的目标、性质和功能来具体呈现和操作的,要实现高职教育的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吻合,课程模式的设立和建设十分重要,需要正确地理解职业教育课程的内涵,把握课程体系的目标,并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式。课程模式的核心是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三方面,对于高职艺术类专业来说,课程模式的构建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1)在理论教学方面,要根据艺术类专业培养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基础的课程要体现出以应用为目的,专业的课程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艺术基础类的课程设置与其它人文、科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在实践和理论上要处理得当;要让各个课程之间进行合理的衔接,形成以艺术类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为要求的课程模式和体系。(2)在实践实训教学方面,要摸索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并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应用能力、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能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职业技能,如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最基础的各项表演,对于基础教育教学的把握,让职业综合能力与职业的素质进行结合,并将实践的教学体系和理论的教学体系互相渗透。(3)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要积极实行以实践为基准的启发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在考试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革。结合艺术生的特点,注重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结合现代的信息技术,探索适应高职艺术类专业教育要求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考核的方式和方法。

(五)培养途径

培养途径是将教育的理念进行贯彻的中间环节,是对培养目标进行实现的过程,它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活动的途径。职业教育的培养途径是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一系列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基本途径、教学途径、非教学途径、综合途径是培养途径的主要内容。在高职艺术专业中最基本的途径是采用一般性的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社会艺术实践,这也是普遍认同和采纳的培养途径的方式;最主要的培养途径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专业的教学和培养,属于教学途径;非教学途径是指学校的校园文化,包括第二课堂、校风、学风,对学生思想理念和素质,艺术个性的培养等产生的积极的影响;综合途径是高职教育所倡导的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的培养理念,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六)培养制度

培养制度包括基本制度、组合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三大类。它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也是培养模式中最为活跃的一项内容。人才培养制度的建立对于人才培养工作十分重要,能够使人才培养的过程规范化、制度化。院校包括在管理机构、工作岗位、专业建设、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等方面需要形成科学的制度化,为实现人才培养的正确实施提供保障。高职艺术类专业培养制度在学生基本培养制度、日常教学管理、学工管理、主辅修制度的建立上要遵循艺术教育的特点和特色,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

(七)培养评价

艺术类专业范文篇3

关键词:高校教育;在线教学;新媒体;艺术类专业

随着社会科技化、信息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新媒体逐渐走上时代的舞台,其具有信息传播快、内容更新快、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等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新媒体引入教学,丰富了教学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部分高校仍采用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课堂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欠佳。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将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当前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可以采用新媒体手段开展在线教学。在线教学即线上教学,教师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授课,与学生双向互动。教学形式以录播为主,可以采取“录播+线上答疑”的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直播+线上”的答疑形式,课后辅导可采用点播或线上答疑的形式。这不仅可以让教师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有更加充分的准备,而且可以开拓教学思路、完善教学形式、丰富教学资源,促进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高校艺术类专业以往的教学模式

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招收的学生具有美术专业背景,旨在引导学生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理论、设计方法以及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1]。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中外服饰史、服装画技法、服装工艺、立裁、化妆设计、服装配饰设计等专业课程,旨在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形成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1.教学信息传输——幻灯片与影像播放。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工具,如幻灯片、录像视频、电影等,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多媒体工具运用得较为普遍。如,在服饰美学、中外服饰史等理论课程中,教师借助PPT等多媒体手段,可以丰富美术课程的教学素材与教学手法。但是,其遵循的教学原理在本质上没有发生变化,即直观演示的原理,以此为学生提供感性、形象的知识。然而部分教师过于依赖PPT等多媒体手段,未能将主要精力放在钻研教学内容上,以致部分学生只是跟随教师播放的PPT走马观花式地了解相关内容,学习效果不佳。2.实践操作——专业设备与专用教室。高校艺术类课程构建了“理论教学围绕实践、实践紧随理论教学”的课程体系,其中,实践课程的学时占有教学计划相当一部分的比例。实践课程不仅培养了基础扎实、理论过硬的学生,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师除了要讲授理论知识,还要在专用教室中使用专业设备指导学生开展实践课程。如: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服装工艺等课程需要在服装制作专用教室中开展教学,教师使用人台、缝纫机、专业裁剪工具等教具对学生进行手把手指导;化妆设计、时尚发型设计等课程的教师通常采用化妆、美发类教学工具在专用化妆间为学生示范,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未给予实践教学应有的重视,以致个别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3.教学拓展——深入教学实践基地服装与服饰专业的学生除了接受学校必修课程的学习,还会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教学实践基地,与企业专家、研发人员共同探讨、交流,将学校中的所学应用于实践。个别教师未深入了解当下社会的趋势、企业的需求,以致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部分学生难以了解并掌握行业发展前沿的相关知识,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

二、高校艺术类专业新媒体在线教学的探索与分析

1.在线理论课教学。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可以采用“1+N”教学体系,即“专用教学工具(如雨课堂、钉钉、腾讯会议等)+N个MOOC平台”。首先,教师可以在专用的教学平台上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在线学习,教师在线辅导、答疑。其次,教师可开展录播课程教学,通过发送二维码,组织学生在线学习。教师可以在教育部公布的多个MOOC慕课平台中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灵活、主动地辅助教学开展。这充分满足了广大师生多样性、个性化的在线理论教学与学习的需求,也进一步提高了在线理论教学的质量,同时积累了教学资源。但是,在线理论教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教师难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在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展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全方位地掌控教学活动。2.运用新媒体开展实践课教学。实践教学在艺术类专业课程中必不可少,其可以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是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选择与授课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实验内容,通过平台直播、“录播演示+在线指导”等开展教学,也可以尝试利用仿真软件或模拟软件开发开展教学。对于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服装画技法、服饰图案设计等不依赖场地、器材的实践课程,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教学工作[2]。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结合录播的课程反思实践的流程,找出自己的不足。3.“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除了通过新媒体平台讲授实践课程,高校艺术类专业中需要使用固定场地、专用设备开展实践教学的课程也较多。如,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缝纫工艺、立裁、化妆设计需要教师亲自示范与指导,这样可以找出学生实际操作的问题,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实践任务。因此,“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不可缺少。课程的理论部分通过线上讲授完成,实践部分由任课教师到线下的服装制作室、化妆间等专用场地进行同步直播与演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和教师也可一同在指定场地开展实践活动。

三、如何高效运用新媒体在线教学

1.丰富教学手段对教学的意义。教学手段就是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3]。没有教学手段,教学就难以进行。现在,新媒体的教学手段对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其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时效性,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认识,促进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2.优化课程设计。教师应以现有教学计划为蓝本,借鉴其他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成果,发挥在线教学的优势,优化和调整现有的课程。教师应科学地安排在线教学与常规授课的课时比例,以在线授课的理论教学为主,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直播、回放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课程理论部分的认知。教师应充分运用课程时间和零碎时间,开展理论教学活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可以将兄弟院校艺术类专业的重点课程、精品课程与本校的专业特色相结合,借助线上教学不断完善既有的教学计划,使艺术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日趋完善,使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发起课堂讨论或布置课外任务,也可以将线上教育作为答疑解惑的平台。学生在进入对口的公司、企业实习时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教师集中授课并答疑解惑可操作性不强。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教学方式,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指导,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融合,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实习动态。3.提高教师的在线教学水平。在线教学是我国教育领域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对教师个人素质和教学水平等方面要求更高。要想依托新媒体开展在线教学,教师需要增强自身的在线课程教学能力,打破常规思维,掌握因课制宜的多样授课方式。另外,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类线上培训,不断完善在线教学方法,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方式改革。4.建立配套的在线教学管理模式。随着网络教学的不断普及,高校艺术类专业应从学校、专业教研室、教师和学生方面,根据自身特点建立配套的在线教学制度,以保证与线下课堂教学等质实效。学校可以采取优化授课时间、灵活安排休息等方式,全方位地制定合理的教学方针。各专业教研室应充分收集国家、省、校三级的优质在线课程,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信息;通过视频会议等方式开展集体备课、教学探讨等活动。教师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灵活展开多元化的评价与考核制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要求学生接纳学校和专业教研室的创新教学手段,按时到任课教师指定的新媒体平台听讲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高校可以设置平台或课堂管理员,起到在线监督、促进教学良好开展的作用。另外,教师应建立健全在线教育评估系统,通过动态评估完善“一科一评、一学期一评”的评估模式。高校应及时收集并分析任课教师、学生对所有课程在线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5.增强校际、校企间在线教学互动高校应在线搭建与其他院校、企业、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教学平台,使课程具有新的理论体系和专业实践知识结构。高校可引入专业技术人士参与教学,有效指导学生解决实际操作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又可以为企业带来创意创新活力,通过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设计引领产品创新、促进市场产业转。

参考文献:

[1]丁英翘.“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新思路[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1):89-91.

[2]蔡雄彪.江西省服装设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初探[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6.

[3]王策三.教学论稿(第二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53-254.

艺术类专业范文篇4

关键词: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改革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联合众多其他政府部门以及相关行业等共同举办的一项展示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技能与素养的活动。近年来,技能大赛越来越成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常规模式,它反映了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的技能赛事,由于参与的政府部门较多,使得这一赛事成为目前中高职院校含金量最高的比赛,同时也成为各个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随着每一年度技能竞赛的开展,从学校选拔、到市里选拔、再到全省决赛,决出名次后才有机会参加到全国比赛,从校赛到国赛,基本上贯穿了学校的教学过程,为了取得好名次,每个学校都积极备赛,学生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教师持续改革教学方法,院系推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几年的参赛磨炼,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实际得到了大幅提升。本文即是从近几年参加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过程中探索艺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

一、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教育部发起并牵头,联合政府相关部门以及行业企业、人民团体、学术机构和地方院校共同举办的一项公益性、全国性的综合技能竞赛活动。技能竞赛覆盖了职业院校几乎所有的专业,应该说是所有职业院校都在参与的一个部级的赛事。技能大赛的举办是为了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培养学生具备工匠精神为宗旨。在经历了多年的比赛看,技能竞赛的开展大大促进了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普遍提高了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大赛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围绕每个专业的教学标准和在实训过程中具体的任务与要求,检验每个选手的职业素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大赛赛项的设置对应了职业院校的主要专业群,也对接了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行业标准和技术水平。

二、艺术专业赛项

艺术专业赛项属于大赛的文化艺术大类,主要包括中高职键盘乐器演奏、中高职中国舞表演、中高职民族乐器演奏、高职声乐表演等具体赛事。通常省级比赛基本会举办这些赛项,而全国大赛只轮流举办其中两三项,每年度的全国大赛整体推动了职业院校艺术专业的发展,通过比赛全面考察和提升艺术类专业选手的基本技能、专业水平、理论应用、拓展创造等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检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同时也是选拔优秀的艺术人才,引领推进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充分展示职业院校艺术专业的教育教学成果,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人才保障。艺术类专业的赛项具体内容有:1.中国舞表演:参赛表演形式为独舞。舞种为中国民族民间舞或者中国古典舞。高职院校组的比赛内容具体为剧目表演、技术技巧展示、舞蹈编创与表演、舞蹈编创答辩。中职组比赛内容为剧目表演、技术技巧展示、动作模仿与即兴表演、知识素质考察。2.弹拨乐器演奏:演奏形式为独奏,乐器种类为扬琴、琵琶、古筝、中阮、柳琴、三弦等。高职组比赛内容为乐曲演奏、旋律模唱、视奏与旋律分析。中职组为乐曲演奏、旋律模唱、视奏、专业知识考察。3.键盘乐器演奏:参赛表演形式为独奏,乐器种类为钢琴和手风琴。中职组比赛内容为乐曲演奏、听音测试、专业拓展能力(视奏)考察、知识素质考察。高职组比赛内容为乐曲演奏、听音测试、伴奏编配与排演、伴奏编配答辩。4.声乐表演赛项:参赛形式为独唱,分美声、民族、通俗三个组别进行。比赛内容为歌曲演唱、视唱新谱、合唱排练、现场答辩。

三、1+N教学模式的由来

1+N教学模式是根据艺术专业技能竞赛的规程要求而探索的一种教学改革模式。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与其他艺术专业的比赛有较大的不同,一般艺术类比赛只是单项技能的竞技。如钢琴比赛就是钢琴独奏、声乐比赛就是独唱、舞蹈比赛就是独舞或者群舞表演,竞赛的内容是纯粹本专业的技能,不涉及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而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比的是综合技能,这个综合技能指的是围绕该专业领域形成的多样化技能。比如高职键盘乐器演奏赛项:比赛分两轮举行,第一轮第一项为钢琴独奏两首作品,一首练习曲,一首中外乐曲,此项目考核学生的钢琴演奏技能;演奏完毕后进行第二项听音测试,高职比赛模弹,即听老师弹一段乐曲后照原样模仿弹奏,此项目考核选手的基础乐理知识、视唱练耳能力和音乐听辨记忆的能力,这两项分值根据权重相加算出第一轮的总成绩,排名前60%的选手进入第二轮比赛,第二轮第一项考核钢琴即兴编配与排演,选手抽取一首声乐作品独立进行伴奏编配,并与一名指定声乐演员配合排练,而后在赛场上阐述伴奏编配构思,并在舞台上合作完成这首作品,此项目重点考察选手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作品分析能力、音乐编创和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这一轮的第二项内容为伴奏编配答辩,即作品完成后回答专家关于伴奏编配与现场排演的有关问题,此项目重点考察选手的音乐创造思维和理论知识运用的能力。由此可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键盘演奏赛项与一般的钢琴比赛区别在于不仅考核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还考核与钢琴演奏紧密相关的乐理、视唱练耳、钢琴伴奏、作品分析与编配、艺术指导与合作表演等专业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再如声乐表演赛项同样分两轮进行:第一轮第一项声乐独唱两首作品,分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每种唱法都必须演唱一首中国作品,这一项考核选手的声乐演唱水平;第二项为新谱视唱,现场抽签一首视唱曲后看谱视唱,这一项主要考核选手的视唱能力,重点在识谱、音准、节奏等方面。第一轮的两项内容比完后,将评委打出的成绩按两项比赛的权重相加计算总分后进行排名,同样排名前60%的选手进入第二轮比赛;声乐表演的第二轮比赛是合唱训练,先由选手现场抽取一首合唱作品,给一定时间闭门准备案头工作,而后在现场阐述排练构思、组织合唱队排练并指挥合唱队完整呈现合唱作品;演唱完毕后,评委针对选手在合唱排练过程中的表现及排练呈现情况,现场提出两个问题由选手当场回答。这一轮比赛主要考核选手组织合唱训练的相关知识、选手的指挥水平以及组织与指导整个合唱队的能力,还考核选手对合唱作品的分析和二度创作的能力。因此声乐表演的技能竞赛不仅要求选手具备声乐演唱的知识,还必须掌握视唱练耳与合唱指挥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从两个赛项规程的具体要求可以看出,作为音乐专业基本学科的声乐和钢琴已不能只满足于学好本身的单一技能,要同时掌握与之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拓展能力,才能真正体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应当是“一专多能”的综合型、实用型人才。

四、1+N教学模式的技能群建设

根据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赛项规程,通过几年来参赛的经验总结,我们探索了音乐专业1+N教学模式的改革。这种教学模式是从1+N专业技能群地整合到1+N专业技能教师的组合再到1+N专业课程的建设。1+N专业技能群指的是以一个专业技能为核心跨专业结合周边拓展性专业技能即1种专业技能+N种相关专业技能,整合成一个专业技能群。如声乐表演技能群是由声乐演唱+视唱练耳+合唱指挥+艺术指导共同组成;钢琴专业技能群由钢琴演奏+视唱练耳+钢琴伴奏+艺术指导共同组成;管弦乐演奏技能群由器乐独奏+视唱练耳+指挥+作品分析共同组成。

五、1+N教学模式的教研群建设

在专业技能群的基础上我们组建了专业教师综合实践教研群,传统的音乐专业设立的教研室,大体有钢琴教研室、声乐教研室、管弦乐教研室、艺术实践教研室等,一般是把同专业的教师组合在一个教研室,便于研究同一专业的教育教学。而重组的教研群是把分散在不同教研室的老师跨专业组建综合实践教研群,由1个专业技能教师+N个专业指导教师组成;例如钢琴综合实践教研群由钢琴专业教师+视唱练耳教师+钢琴伴奏指导教师+键盘和声指导教师共同组成;声乐综合实践教研群由声乐专业教师+视唱练耳教师+合唱指挥教师+艺术指导教师共同组成;器乐综合实践教研群由器乐专业教师+视唱练耳教师+指挥专业教师+作品分析教师共同组成。教研群的教师在原有教研室每周同专业教研的基础上增加一次跨专业的综合实践教研活动,不同专业的教师一起探索如何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拓展技能的同步发展。教研群的组建改变了传统意义上“隔行如隔山”的状态,群里的老师们深入了解其他不同的专业领域,专业共享、教学共享,互相学习专业技能,互相探讨教学方法,每个教师至少要掌握另外一门的专业教学模式,这就促使了钢琴老师研究视唱练耳教学,声乐老师研究合唱指挥教学,视唱练耳老师研究钢琴、声乐教学等等,推动了专业教师实现知识多元化、技能多元化、教学多元化的发展。当然我们不是要求老师一定要精通多门专业,但必须要在本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学习和研究与本专业相近的专业知识,能够辅助这一专业的教学,同时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养,也符合教育部近年推动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基本功比赛的要求。

六、1+N教学模式的课程建设

1+N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是在教师综合实践教研群的基础上推动技能类主修专业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将主修专业的课程增加辅修专业的内容即1门专业课程+N门专业辅修课程,课程名称命名为专业综合课;以钢琴主修课程为例,原有钢琴主修课现命名为钢琴综合技术课,增加视唱练耳和钢琴伴奏的教学。该课程首先由钢琴综合实践教研群的老师共同商定课程标准,相当于一门课程由三个老师共同执教,在选拔进入钢琴主修专业的学生时就增加考核视唱练耳和钢琴伴奏的内容,确定主修名单后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实现一人一方案的教学策略,教学实施过程以钢琴专业教师为主,在原有的教学时间内安排三个专业的知识点,一般情况下,钢琴演奏教学占50%的教学时间,视唱练耳和钢琴伴奏教学各占25%的时间比例,教师可以根据每次课程的反馈情况灵活调整时间比例,也可适当延长教学时间。每个教学周期都会安排相应数量的教学会诊,好比医院中不同科室的医生会诊一样,教研群教师集体定期回访学生,随时调整教学方案,一旦发现某个知识点有薄弱的环节时就由相应的辅助教师为主执教,钢琴教师转为辅助教学。三个教师互为主教,互为辅助,互相配合,共同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在教学评价方面每个学期末的考试要考核三个专业内容并由教研室和,教研群的老师共同评定成绩,当然每一年的技能竞赛也是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从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实施到评价体系的建立,初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教学链,基本确立了1+N教学改革的模式。

艺术类专业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建设

进入新时期,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高校在艺术类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上的投入日趋增加。艺术类人才培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正在增大,其中高校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与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1]。其中师德作为辅导员最重要的素质,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决定着未来的国民素质,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2]。对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因此,新时期艺术类专业辅导员的师德建设更应大力推进,从而建设出具有良好师德风范,高标准的辅导员队伍,使其在高校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培养能够适应新时期的艺术类人才。

一、新时期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正呈现逐步上升、积极健康的发展趋势。加强师德的规范和教育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3]。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不仅要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更要通过自身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导师。同时,随着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数量、类型等的日益增加,辅导员的师德素质和工作质量也在日益提升,但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和现状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因所面临的专业设置、教学方式、生源等的特殊性,在其师德建设方面也存在这一定的特殊性和问题。只有分析这些问题的共性与个性,才能得出更加适合高校艺术类辅导员师德建设策略。

1.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政治素养缺乏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践行者,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但随着新时期新形势的不断发展,现今辅导员不只是学生的思想导师,同时还肩负贫困资助、心理咨询、就业规划等多项事务性工作,使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和精力逐渐减少,也因此辅导员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视度在逐渐降低。其中,艺术类专业的辅导员中存在一部分艺术类专业毕业的工作人员,相较其他非艺术类工作人员,艺术类专业工作人员常表现出过于感性不能理性客观看待问题的特点,使部分高校艺术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较易跟实际脱节,偏离正常轨道,并且多不关心政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政治素养的缺乏。

2.师表形象较差,教育德行不够规范

艺术类专业辅导员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在个人言行和着装上也应符合职业要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常存在个性张扬、各异化的特点,以至于其中一小部分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在所处环境的影响下也存在类似问题,未能认识到教师的师表形象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新时期新形势下个别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变得功利、充满人情世故,在“人情”面前不能坚持原则,甚至收受学生礼物,对物质追求师德一些辅导员背弃了理想和信念的追求,践踏了自身良好的教育德行,丧失了师德精神,不仅没能做到为人师表,反到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3.师德评价不合理,建设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虽然高校在辅导员师德评价和建设方面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但多缺乏合理的量化体系和可操作性,在实际评价中往往以任务的完成度和完成量作为指标,没有考虑到在任务过程中师表作用、育人效果等软指标,这也使得师德评价存在着不合理性。同时在师德建设机制中不仅存在考核评价制度的不合理性[4],在组织和后续的激励奖惩制度上也不够健全,特别是对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尽管多数高等学校都建设了人事、工会等多个部门,但在部门协同开展工作中往往出现职责界限模糊,合力不畅等问题,极少有专门的部门人员能够全面系统的负责师德建设和评价工作。评价管理制度和机制的不健全是导致现阶段新时期新形势下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加强新时期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1.提升个人素养,成为学生表率

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是艺术类专业辅导员所需具备的重要师德。由于高校艺术生集体意识淡薄,思想政治素养缺乏,对于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艺术类专业辅导员,一定要有夯实的政治理论基础,优秀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才能在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积极作用。同时,不断提升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教育育人、治学严谨、修身养德,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和身边的同事,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

2.夯实专业基础,提高教育质量

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建设不仅在个人,也在团队。一个好的团队具有良好的师德风范,在开展工作中能起到促进激励作用。因为在团队中的人会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特别是队伍中的领导和核心人物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师德风范,才能坚定工作发展的方向,带领并指导其他辅导员更好地工作。只有在整个队伍的共同前进下,才能带动并夯实整个专业的教育基础,提升教育质量。

3.优化高校管理体系,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新时期加强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管理部门的建设,是提升辅导员队伍师德建设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推动并促进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修养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提高的坚实力量。师德管理部门的建设不仅能解决过往多部门不合作、合力不畅、职责推脱的问题,其更重要的是能全面协调统一师德管理制度,促进师德评价体系的合理化,能优化整个高校环境内的管理体系,同时也将在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奖惩激励工作中起到推进协同作用,在整个师德建设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加强新时期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策略

1.扩大并加强师德风范宣传教育

加强师德风范宣传教育是提升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修养最直接最广泛的方式方法,根据工作特点,提升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尤为重要。从思想教育入手组织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学习党知识和政治理论,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在学校宣传栏和网络公众平台做宣传教育,以起到更广泛深刻的教育作用。另外,也要在日常工作中培养良好的师德形象和师德修养,特别是要不能随波逐流受学生影响,远离“标新立异的师德形象”,建立符合师德风范的师德形象。学校还可在辅导员群体中树立“师德楷模”,在群体中形成榜样力量;还可深入开展丰富的师德评选表彰、先进事迹宣传、学生评价等师德风范创建活动,促进整个校园良好师德环境的建立。

2.建立健全辅导员师德考核制度

辅导员师德考核制度是评价辅导员自身和整个体系的重要手段,对加强新时期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艺术类专业实践性强,艺术类学生比较感性、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导致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在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如艺术类学生的课堂更具活跃性、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情感性、教育方式较为多样性。考核艺术类专业辅导员的师德,采用与其他专业一致的评估体系常存在不全面、不具体、不科学的问题,要建立健全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考核制度,务必做到系统完备、科学评定、民主实施。同时,在考核中要用建立考核监督小组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才能真正有效建立健全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考核制度。在考核后奖励优秀人员、教育存在问题的人员进行,才能更好地发挥考核制度的作用,提升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风范。

3.构建高校辅导员师德管理部门

在高校师德建设工作中,构建师德管理部门是整合师德培养资源、合理健全师德评价制度、加强师德风范建设的有利保障,其在加强新时期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的师德建设体系中起到协调统一的重要作用。同时,高校的各级领导也应从自身做起,努力提升自身修养并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在全校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发挥表率和核心领导作用,以促进并加强新时期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建设。

四、结语

由于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职业的特殊性,在面对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的艺术类学生时,要有良好的师德形象和师德风范,不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用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学生作表率。因此,加强新时期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的师德建设是提升我国高校艺术生教育质量何促进我国师德风范良好发展的有力保障。

作者:孟蕲翾 张鑫 陆体锋 单位:三亚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贺男,李欣.高校辅导员在美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8):118-119.

[2]徐晓华.艺术院校师德建设的科学途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6):171-173.

艺术类专业范文篇6

【关键词】高校艺术类专业;思政教育;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融入到艺术类专业教学中能够促使艺术类专业教学更具有深度。全国高校思政会指出,高校中各种课程应该和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在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使学生在学习艺术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不断完善人格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思政元素融入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的意义

(一)是艺术类教育价值追求的目标。从艺术类教育和思政教育的价值追求以及实现目标来看,两者存在着内在统一性。同时,思政元素融入到艺术类专业教学之中是帮助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摆脱当前困境、实现教学深化改革以及提升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来说,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艺术类专业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身审美和道德的统一,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还能够促使各种抽象思政元素通过艺术中具象化的艺术形象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通过艺术形象本身所展现出来的力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二)是学生实现道德素质提升的根本要求。党的报告指出,青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以及强盛的根本,如果青年本身有理想、有能力、有责任担当,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更有前途,这个民族就会更有希望。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各种思想以及不同文化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艺术类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在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中,在进行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以及道德的共同发展,从而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三)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党的报告指出,高等教育需要转向内涵式发展,从原来的在数量方面的不断扩张逐渐转变到提升质量以及效益上来。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高校所培养出的人才是否符合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需求,是否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在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中,艺术理论知识、艺术技能以及艺术职业发展等内容占据了艺术类专业教学的大部分空间,将思政教育和艺术类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形成协同效应,可培养出更多的综合型艺术专业人才。

二、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有效途径

(一)在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大纲中融入思政元素。艺术专业教学大纲指的是以教学计划为基础所制定的规定学生学习艺术课程时需要掌握的艺术理论知识以及相关艺术技能。在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中,高校可以将思政元素和教学大纲进行结合,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中。具体来说,首先在教学目标中应该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其次,在对艺术类专业课程的课时分配中需要将思政元素体现出来,比如给思政教育分配相应的课时,在该课时中教师要结合艺术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等。最后,在教学设计方面需要体现出思政元素,比如将思政元素融入到知识内容中,这样通过思政元素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二)在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思政元素。首先,教师需要从艺术类专业课程本身的特点出发,在讲授艺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情感以及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促使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能够实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次,在教授学生相关艺术技能时,可以将行为素质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其中。将行为素质教育融入艺术类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讨精神和人文素质,促使学生在学习艺术技能的同时充分感受艺术之中的情感和精神,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艺术类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精神以及道德修养,从而促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更好地承担起为国家谋发展的责任。(三)在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方式和手段中融入思政元素。当前,很多高校的艺术类专业教学还是主要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或多媒体教学方式。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中,无论是传统教学方式还是多媒体教学方式都需要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增加新的能够体现思政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具体来说,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可以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讨论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爱国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视频以及图片之中,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将各种包含有思政元素的教学资料展示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在学习艺术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更多的思政理论知识。(四)在艺术类专业教学实践中融入思政元素。首先,可以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实践中。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实践中就是以艺术类专业课程的特点为基础,将思政元素和艺术类专业教学相融合,促使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艺术创作以及师生的互动之中,从而促使思政元素能够通过更加具象的艺术形象实现教化育人的效果。其次,可以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外实践中。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外实践中能够凸显出艺术作品的思政教育属性,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更好地转化为实践成果。最后,可以将思政元素融入到社会实践中。社会实践教学是艺术类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充分结合社会实践场所来进行思政教育,比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旅游景点等,能够深化学生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陶玉芳.融合问题思考——“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专业课实践教学如何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52):50-51.

[2]陈雪贞.最优化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现[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45-48.

[3]杜江.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8(12):101-102.

[4]唐辉军.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实践研究——以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例[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8(24):242-243+246.

[5]程亚焕.智慧课堂背景下数学分析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0,41(08):111-115.

艺术类专业范文篇7

关键词: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艺术类专业

1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选择人才时,一般都更加倾向于选择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各个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学到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也要学会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工作实践中。而艺术设计专业旨在培养学生通过学习有效掌握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应用性,因此,高校应该大力加强艺术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其实践教学构建良好的保障体系,优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社会输出更多的高质量应用型艺术类人才,从而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注重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行之路。在这个前提下,如何让实践教学行之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符合市场的需求,是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主要原因。

2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2.1实践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无法跟上市场的发展。艺术的内容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有新的含义,它是与时俱进的,并且应该在某些方面引领着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它应该走在时代与潮流的前面。要求教师应该敏感地抓住行业的前沿,紧密地与行业发展联系在一起,不断调整教学理念和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与市场的人才。但是目前在大部分高校中,教师采用的实践模式多年不变,没有做到与市场紧密结合,实践教学与市场严重脱节,无法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求。2.2缺乏真正具有能力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从目前的师资结构看,真正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教师很少,大部分教师是艺术类专业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成为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只是沿袭了自己学习时的方法和手段,虽然理论功底扎实,也具有动手能力。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缺乏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经验,遇到与实际生活中有关的问题时,容易脱离实际。而且有些教师多年不更新自己的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大纲,不能紧跟时展的脚步,让学生无法真正在实践教学中获得经验。实践教学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2.3实践教学缺乏系统而有效的管理。艺术类的实践教学有别于一些工科类的实验教学,相对来说它不需要非常严谨的步骤,也不需要每一步都在监控中。它有一定的自由性和独立性,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创造性。这也决定了实践教师不能一味管,而需要优化管理体制,加强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监控。目前很多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不完善,只是简单地用工科类的实验教学来管理。而实训室中缺乏具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也是实践教学无法完全发挥作用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实践教学更应该有一个区别与理论教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很多学校并没有单独为实践教学设计一个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而是简单与理论教学同用一种方式去评价,这是极为不科学和不严谨的。

3构建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意义

3.1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中国的艺术类专业旨在培养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型人才,这就要求此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知识,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提升应用能力。要求其在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后,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工作实践当中,在学习的同时提高职业能力,提高其在今后就业时的竞争力,为其今后的就业和工作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社会培养具有更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3.2顺应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在社会人才需求的导引下,众多高校也需要尽快调整自身体系,逐渐向应用型进行转变。依据市场的需求和职业岗位的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相适应,加大重视学生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此来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监管力度,在提升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提高其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明白的是,只有在遵循本专业发展特点[1]、结合社会就业需求、融入自身特色的前提下构建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才能能够同时满足社会、学校及学生的发展要求,才能带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推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健康发展。

4艺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策略

4.1建立完善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每个艺术类的专业都应该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是每个专业保障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定位的重要基础。在这个方案中,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背景为依托,注重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现代设计意识。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应该对行业做一些详细的调研,多邀请行业的领头人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建议。应从行业的角度对实践教学的课时和模式提出意见,设计一个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2]。4.2课堂实践模拟训练。学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下放权利”,放宽对教师的教学统一化管理[3],让教师能够自由地开展课堂实践活动。作为艺术类教师,应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力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方面的训练,在学生掌握基础专业知识后,对其做出相应的应用要求,指导其进行应用的练习。例如,在美声教师教授完某种演唱技巧后,让学生一一进行展示,并且进行纠正和指导,然后,还可以让他们将此种演唱技巧自己运用到某首歌当中,再进行演唱,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价,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4.3专业实践与工作相结合。除了在课堂中的实践演练,也需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实践应用,给予其更多的社会实践或见习、实习的机会,使其能够尽早适应社会工作环境氛围。为此,需改变学生即将毕业时再让他们去实习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后就给予其工作实践的机会,尤其是艺术类专业,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在实际的练习中锻炼、提升自我,因此更需要学校对此方面进行改变。4.4采用项目导向的“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目前很多高校都成立了教师工作室,这种工作室的优点是以项目为导向,学生跟随教师做实际项目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工作室中还可以聘请一些行业中有经验的教师和合作单位的设计师作为工作室的指导教师,专门负责指导设计和实践的指导。这样不能能提高理论水平,同时又能了解市场的需求,从具体的项目中了解整个工程的流程。可以极大推动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能在学习中具备直接走上岗位的工作能力。4.5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环,作为一个和行业联系紧密的服务型行业来说,应该充分利用行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企业一些具体的项目,能了解到现阶段企业最需要的是哪些方面的能力,学习的时候目的性会更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也会更强。4.6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系统的实践教学评价体制,是管理好实践教学的核心。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应该区别于一般的理论教学,应该充分激励教师和学生的自觉性。加强对实践教学管理人员考核的同时,又要考虑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应定期去行业中锻炼,不断增强自己的实践教学水平,在下达实践教学任务时,应该明确实践环节的目的和意义。实践教学的评价应该不仅仅包括学生在校的评价,还应该包含学生在实习单位实践过程中的评价。

5结语

总而言之,各大高校还需加大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尤其是应用性较高的艺术类专业,针对目前存在的教学模式和形式单一、师资水平有限等诸多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推动艺术类专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要建立一个完善、系统的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使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培养出更符合社会发展、行业创新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耐丽.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8):56-57.

[2]汤洁.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表演专业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3):18-20.

艺术类专业范文篇8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艺术类专业教育规模连年大幅扩展,报考热引发了高校办学热的状况,这种现象令人深思。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高专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过程中提出了一些方法,希望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有所提高。

1.引言

谈到高职高专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教学,很多英语老师不禁摇头:基础差,学习不用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太低……总之一句话:不愿意上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英语。

经调查了解,目前艺术类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也有他们实际的困难,一部分学生在考入高职高专院校以前就读于艺术院校的附中,而这些附中培养学生的标准跟普通高中有些区别,也就是说,他们更重视学生具备扎实的艺术专业基础技能,这种培养上的偏向使学生不太重视英语学习,语言基础很差;一部分学生虽然就读的是普通高中甚至是重点高中,但由于文化成绩一直不好,在高二或高三时决定去考文化分相对较低的艺术类院校,因此英语成绩也不理想;第三部分学生(少数)考进来时英语成绩还可以,对英语也很有兴趣,可英语在高职高专中只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加上又没有学习的氛围,成绩下滑得很快。

在我所任教的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已有40多年的办学历史,2002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被确认为“优秀院校”,现有教职工601人,52个专业,10个系部,9170名全日制在校生。艺术设计系是从2004年6月份才从电子机械工程系分出来成为一个最年轻系部,当时学生只有208名,学生所学的专业有3个;而到了2006年艺术设计系学生人数就已经达到了1150人,学生所学专业有7个。学院2007年计划艺术类招生人数是900人,面对如此剧增的艺术类学生人数,应该如何提高他们的英语成绩也成了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为加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增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素质,学院在2004年的《关于基础英语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的若干规定》中规定:学生如果通过英语B级考试,即获得基础英语课程学分,其基础英语课程总评成绩按英语B级成绩×1.25计,超过100分的,则按100分计。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的英语学习,而在艺术类英语教学上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提高:

2.要准备好比较完整的英语教学基本文件

在我们的教师上课的基本文件中,包括有教案、课件、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材、辅导教材、教学日志等。在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案和上课课件的准备。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出教案和课件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最初接触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艺术类专业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但一开始我就碰到了困难。在讲授第一课的时候,我按照自己设计的教案和课件,上了一堂自己认为通俗易懂而又比较灵活的课,认为教学效果比较好。但后来听学生反映,才知道我讲的口语大部分学生听不懂,而教学的部分内容学生以前从来未接触过。由此可知,我在上课前根本没有了解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高职高专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全英教学,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06装饰设计班的学生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而06包装、产品造型班的同学比较沉静,学习积极性不高,中下层面的学生多,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此,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有特色的教案和课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做好课件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做好课件的重要性,因此,每单元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做到比较满意为止。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认真做好每单元的课件对教学十分重要,特别是对艺术类专业学生不太感兴趣并且学习感到困难的英语来说至关重要。准备完整充分的教学基本文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

3.高职艺术类英语教学中的若干问题的思考

3.1了解所上课学生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从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去激发他们对英语的重视,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一般都会学到PHOTOSHOP图形图象处理,CORELDRAW绘图设计,3DMAX等课程。我就从以上课程的处理、设计都要用到计算机,而计算机操作中许多说明、操作步骤都是英文的,如果简单的英语都不看不懂,那专业课程的英语就更弄不明白了。

3.2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3.2.1培养高职高专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是一门外语,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既生疏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要教好英语,就要让学生喜爱英语,让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意主动学习,也无法学下去。针对高职高专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情况并结合我在艺术设计系教学的经验,我认为首要是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而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直观性、丰富性、趣味性的特点正好是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武器,也刚好契合了这一群想象力丰富、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动手能力强的艺术生的特点,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掌握一些多媒体的应用技巧,使英语教学变得活泼起来,让英语教学不再乏味、枯燥,让学生由怕学变为爱学。如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英语课上,为了让学生轻松地融入课堂氛围,消除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我设计了一个听英文歌的小环节。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个《word》歌曲的课件。上课时,我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一首英文歌曲”,英语课上学歌,学生马上来了兴趣,刚才还昏昏欲睡的个别学生眼睛也睁的大大的,我接着说:“下面,大家一起先欣赏一下,接着,我播放多媒体课件《word》,在课件中,穿插一些这个乐队的介绍和歌曲背景,这部分我是用powerpoint做的图片加文字的幻灯片,让学生边欣赏,边听歌曲,在视频设计上,背景是这首歌的现场版,屏幕下方则是不完全歌词的出现,即要求他们听完后填上空格的单词,最后就这首歌的主题进行简单的讨论。在利用这个课件进行教学后,我发现学生不但学会了这首歌,还训练了听力,掌握了歌词中的语言点还锻炼了口语。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我发现,正是由于我体会艺术系学生的学习畏难情绪和学习心得,从他们的角度去设计课程,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人地位,而且找准了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点,落实了教学目标的重点,学生才能在不断的语言训练中掌握了知识。

3.2.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双向沟通,提高教学效果。为了使英语教学形象生动,课堂不沉闷,我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到希望英语IUnitFive“Food”的时候,我给学生播放了一些法国大餐和一些食品的的图片,同学们一开始就被它吸引住了,显得颇有积极性。在教授希望英语IUnit6.Travel课的主题是“Hawaii-夏威夷”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我先展示有关夏威夷的地理位置和风光的图片,展示相关的中文简介,这样学生就对课文先有了个大概的了解,并且学起来没有那麽枯燥。而在教授希望英语IIUnitTwo“Environment—环境”时我用幻灯片给学生展示了神奇美丽的无污染的九寨沟、天山等图片,然后播放了受环境污染严重的工厂、河流、天空等的图片和相关的数据,这种强烈鲜明的对比学习不仅唤起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唤起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对城乡清洁工程的认识和责任。

用实物进行英语教学。如让学生练习PostCards的写法,那天正好是圣诞节,我出示了以前同学写给我的明信片,然后说明明信片各项内容的写法,要求学生模仿例子完成写作部分的TASK1,给自己原来的同学或现在的本班同学相互写一张明信片赠送,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另外,在给艺术类学生上课时我尽量多讲一些关于英美国家的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英语,更喜欢学习英语。因为英语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如在班级中形成英语学习小组,在宿舍中形成英语互助小组,“大家提高才是真正的提高”。

3.2.3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对学生学习英语影响也很大。英语教师除了具备必要的教师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外,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蔼可亲的笑容、整洁的服装、丰富多样的表情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积极的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了。

3.2.4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提高;如在06装饰设计班第一次听写单词的时候,有一个男学生听写才写出了两个单词(每个单元我抽听写10个单词,5个词组),但是我依然给了他50分,但是在分数后面注明有部分分数是我先提前借给他的,希望他在下一次听写的时候把我这次听写所借给他的分数还给我,果然在以后的听写中这位男生的听写成绩都所有提高。针对小部分听写单词容易犯错误的学生,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在他们的听写本上写“如果能够再细心一点下次听写成绩会更好!”

3.3在课后辅导中应注意及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3.1英语是语言。因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坚持在早读时对每个单元的ReadingA都亲自给学生领读一遍。每个班级选一个英语代表对学生进行英语早读的领读。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时要能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及时消化。

3.3.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英语活动月的各项活动,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对于学生的英语技能比赛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们,如在英语话剧中为学生翻译剧本、在英语演讲中为他们准备相应的题材等,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真正的关心和帮助。在第四届和第五届学院举办的英语话剧中,艺术设计系的学生连续两年夺冠。说句实话,他们的英语水平比其他系学生的英语水平都弱,但是他们能充分恰当地利用了艺术专业的优势,在运用英语的同时开发了自身的潜能,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让我看到了一个把自己的专业和英语学习结合在一起的成功范例。

4.对上述问题的具体对策

4.1对教学方法、手段进行创新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多媒体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融入到课程的英语环境中,使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培养素质统一起来;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能够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与思想传给学生。创新,是艺术类学生努力的方向目标,也是我们教学的灵魂特色。

4.2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方法。

4.2.1努力编写一些艺术类学生感兴趣的的教材或实训指导书,尤其有针对性的对高职高专艺术类学生的教材,同时开设一些英语选修课,让学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基础上选学其中的内容,让英语学习真正实现三年不断线。

4.2.2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现代教学观、学习观、尊重学生的人格,适应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探求和涉猎的积极性。全方位的解放学生的视界、思想、感情和心灵,让学生的攀登信念、超越意识、求异思维、创新品格逐步地发展起来。

4.2.3引导学生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学会持续的发展,探索思维规律、学习规律、认知规律,掌握科学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实现“学会-会学-乐学”的学习境界。

总之,在高职高专艺术类专业的英语教学中,我们还只是处于起步的探索阶段,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去面对和适应。我们应该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让各种英语教学方法最优化,能够更好地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艺术类专业范文篇9

关键词:创意思维;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设计

设计的使命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任何一所高职院校的艺术类专业要想得到发展,都必须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做生命线和原动力,创新是艺术类专业与生俱来的基因。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才的启蒙与培养要回归到学校教学上。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并探索可以产生长效机制的途径,是文章重点探讨的内容。

一、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通过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有助于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相关部门也把高职院校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结果作为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综观国内外优秀的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案例可以发现,部分学者以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创意思维展开研究并探索创意思维的培养与表达,部分学者基于创意产业背景发展展开文学素养教育研究,但未针对竞赛活动探索创意思维实践在高职艺术类教学中的培养。

二、研究的意义

根据本课题组成员于2019年12月份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需求是逐渐增长的,特别是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创新型人才需求量较大。围绕用人单位的需求,文章为丰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意性技能竞赛的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将实践教学中的创意思维实践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其技能熟练度;同时,形成可参考或可借鉴的长效教学实践模式。本课题的教学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增强学生的技能优势,以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职艺术类专业人才。

三、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的影响

1.从学生角度看。其一,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实践意识,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熟练度,提高技能要求,培养技能型人才。被称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双元制”强调的是就业和直接通向生产岗位,为未来而工作的一种教育模式。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一些有关创意设计的基本规律和知识,能够根据不同的设计任务,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用人单位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岗位描述的新变化,并将这些需求告知学生;同时,联系企业,向学生真实的设计任务,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如果学生有被择优录用的方案,就可以形成竞争机制,实现学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长此以往,学生可以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就业水平。其二,通过创意思维实践,使学生获得竞赛荣誉,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为就业、创业、再学习积累一定的优势。2.从教学(教师、其他学科)角度看。虽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如何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明确学习的内容,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等工作需要专业教师的全面参与和精心设计。艺术类教师首先应明确创意思维的获得需要师生共同关注与艺术设计类相关的比赛并且积极参与,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各地方艺术设计协会组织的专业比赛以及国外机构组织的图形创意比赛、海报招贴比赛、包装设计比赛等。无论是否获奖,通过不断参与专业比赛,根据主办单位的参赛作品要求和获奖评价,教师都可以获得第一手的教学经验,通过分析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教师通过与其他教师共享教学成果、相互交流,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设计能力、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3.从学校发展角度看。一所学校的声誉主要依靠培养人才的质量,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水平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设计类专业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单位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已就业的学生中,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有参加设计类比赛的经验,有成套的作品作为支撑,有助于通过用人单位的面试。教学和科研有利于提升教研成果的可执行性,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完成“产学研”的相关要求。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口碑是提高学校知名度的重要途径之一。4.从社会发展角度看。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需要高校向社会输送越来越多的具有创意思维的专业人才。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众多政策的出台、高新技术的研发等,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完成的。学生从事艺术设计类岗位的创业和就业活动,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勇气。从国家发展层面上看,只有越来越多的人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直面挑战,国家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将创新思维实践(竞赛)融入授课计划的相关课程设计

1.基于创意思维的图形创意课程设计。想象力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素养。改进图形创意课程设计时,教师应搜集图形创意领域的获奖作品,将作品分析渗透到每一个章节的实训中。如,在第四章“创意设计与思维训练”环节,笔者引导学生(2017级)参加了2019年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秋季赛,学生对商业平面广告设计进行大胆的畅想,设计主题积极向上,在广告设计中融入了卡通画。在“创意思维素质训练”环节,笔者以“点-眼球”作为创意元素,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进行创意联想,设计新产品、创意广告、企业形象,从“眼球”的基本形态出发,运用形态与形态相似性的有机组合,或者运用概念解释与象征意义的相似性组合,联想与此形态相似的各种产品。头脑风暴教学环节的设置,使学生体会到集体创意思维的力量与乐趣。设计主题中的创意思维与创意表现相比尤显重要,其关键在于对于主题的认知与对创意思维的应用。通过实训课程,学生能够确定设计主题,一方面来自于产品功能和产品定位带来的宏观性诉求,另一方面来自于设计师在这基础上产生的精神化和艺术化概念。2.基于创意思维的版式设计课程设计。无论是手机App互动界面、平面海报与招贴,还是宣传册、书籍装帧等,都对版面设计有较高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如果具备较高的版式设计能力,将会在工作岗位上获得成功。教师在版式设计课程中指导学生参加2019全国平面公益广告大赛(A1类赛),共完成平面海报、报纸、插图广告类的主题性公益广告若干个,针对2019至2020年第1~2学期的授课内容,将竞赛贯穿于教学项目计划中。同时,教师广泛搜集与国际创意思维比赛相关的优秀作品和成果,并向学生进行广泛的推广和介绍。如,师生共同赏析了“第三届NCDA国际艺术设计作品展”的优秀作品,分析了“源流•第二届高校学生文化遗产创意设计赛”的获奖作品。这些比赛活动丰富了艺术设计专业线上和线下课程资源,对于学生提高能力、高质量就业、融入社会产生了重要作用。3.基于创意思维的其他课程设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中,针对设计素描与色彩、标志与VI设计、广告设计与策划、包装结构与设计、UI图标与界面设计等课程的特点,教师不仅立足于当下权威的教材结构,而且利用闲暇时间对每一个章节中可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的内容进行精雕细琢,虚心征求校内外同行的专业建议,不断改进授课内容和形式,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设计素描与色彩课程中,师生共同欣赏、分析了以环保为主题的优秀公益海报,同时利用专业的设计软件学习公益海报设计元素、插画与卡通画表现风格、设计素描手绘技巧等,从技巧与效果上统一思路、开阔眼界、加大实践频率。这样才能在设计技巧和功能上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反思,使学生了解公益海报的精华之处。教师通过搜集公益海报,研究公益精髓,结合学生的作品,在校内组织了手绘技能比赛,并展出了优秀作品。优秀作品不仅展示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在环境保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宣传。在包装结构与设计课程设计中,教师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地方特色,分析当地品牌文化,融入创新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非成熟产品进行再设计。学生通过调研产品属性,获得一手数据,运用创意思维和技巧融入再设计;同时,结合现代流行元素设计与制作品牌周边产品,符合当下包装设计的趋势与消费者的需求。

创意思维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素养。艺术设计对人类至关重要,其能够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增强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在授课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相关主题的竞赛,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产生持久动力。丰富的实战经验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质量与薪资水平,同时对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影响学校、社会等相关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教师需要精心规划实践环节,与时俱进地做好课程的更新与设计,并形成长效机制。本课题的研究对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教师的授课质量、学校的教学质量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峻,马树超,乔云霞.高职教育“服务贡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反思——基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分析.职教发展研究,2020(1).

[2]孟景舟.职业教育关键问题的十大反思.职教论坛,2020(1).

[3]廖晓虹.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高教学刊,2019(8).

[4]石慧.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与反思——基于WPP合作办学项目的案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5]胡红叶.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现状研究.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8.

艺术类专业范文篇10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除具有普通大学生的共同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特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理想信念稍显淡薄,但思维积极活跃,对生活充满热爱与激情,创造力强,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也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加之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他们注重专业能力发展,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体现在创业和就业能力方面,他们精通自己的专业领域,在求职能力、求职技巧上相对较弱,对就业机遇把握能力不强,在整体就业环境方面,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既要向普通高校大学生一样面对整个就业市场的压力,同时又具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在就业心理方面,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前期培训和学习费用较高,对于就业薪资期待相对定位较高,受追求成为艺术家等思维影响,在就业创业心态上不够踏实;在就业创业指导方面,国家针对全体大学生开展的具有普遍性的就业创业指导类教材、读物、指导手册较多,但基于艺术类专业就业创业的专门指导较少,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支持有限。探索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新途径与新方法,帮助广大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更好的创业与就业势在必行。

二、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新途径与新方法

针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特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相关探索:

1.积极开展创业就业心理指导、理论指导

针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心理特点,开展创业就业心理指导,利用心理访谈、团体心理训练、个别辅导和创业心理培训等形式,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探索能力;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相关培训,在课程设置与培训流程设置上,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特点出发,更加贴近艺术类专业学生特点,进行量身定制,使得针对性更强,实效性更强。在学生求职引导环节,通过心理辅导,不断帮助学生梳理自身的求职方向,职业定位,创业意向,通过职业兴趣探索和职业价值观的不断“澄清”,最终确定自己的职业意向,到达社会、职业价值与自我的最大程度地协调统一,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就业创业内驱力。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加之专业特点,在创业方面更有优势,积极鼓励学生发挥专业特长,通过进行求职培训、观摩招聘会、参与大学生模拟招聘会等形式,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提升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2.拓展校企合作,提升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

校企合作战略是拓展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新途径与新方法的有利举措,通过与用人单位、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实习实训联系,定期派学生到用人单位就专业领域前沿、专业技能探索、专业实习实训能力提升等内容开展实习实训工作,定期邀请用人单位负责人、业务骨干、行销骨干来到学生当中开展专业讲座与讲学,聘请行业企业带头人为学院名誉教授,促进和带动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为学生实践提供最直接的平台。学生们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的运作熟练掌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专业与就业、专业与创业的有效衔接有了实践性的了解与掌握,为学生进一步就业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依托于企业和行业领域的实践资源、专业号召力,使得学生尽早体验将自己的专业能力转化为实践生产产品,将会极大的鼓励学生的专业信心和就业创业信念。同时有助于用人企业对专业院校和专业的理解与沟通,便于企业进行专业人才的储备,为大学生就业进行了积极的准备。将会在专业领域引发积极的反响,为提升毕业生就业择业综合竞争力打下一定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会让企业加深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综合实力的认可。

3.深挖用人资源,横向联合用人企业、行业,纵向以优秀毕业生、优秀创业代表为典型,形成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

合力吸引用人企业进校招聘,积极鼓励学生走出去,考察用人市场,是我们积极抢占用人市场的两大策略。帮助专业学生探索更多的用人资源,是创业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一环。依托于专业教师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和专业成就,依托于专职辅导员与用人单位的有效沟通与联系,依托于优秀毕业生在企业内的积极性影响力,与艺术类专门企业建立长期的用人联系,大到参与专业展会年会,在专业领域与企业进行有效互动,小到与企业建立长期多渠道联系,定期交换企业用人信息与应届毕业生信息,积极促成用人单位进校招聘等。同时,深度探访优秀毕业生、优秀创业代表,了解他们的创业经历,学习他们的创业就业经验,共享专业优秀资源,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典型参考案例,定期组织专业创业就业优秀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创业积极性,帮助学生梳理创业就业思路,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指导与帮助。此外,组织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深入行业组织开展挂职锻炼、见习就业、行业走访、企业访谈、学术论坛等类型的实践,从中有效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和用人需求,为有意向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指导帮助,为青年学生踏入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依托专业优势组建专业化实践服务团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民生热点和群众所需相结合,创新发展思路和解决办法,切实为社会作贡献。

4.依托专业竞赛平台,历练学生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