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思想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16:44:35

艺术教育思想

艺术教育思想范文篇1

关键词:丰子恺;儿童;艺术教育;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竹影

众所周知,丰子恺不仅是我国著名的画家、散文家和书法家,更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尤其重视儿童的艺术教育,对此提出了许多具有独到见解的教育观点。《竹影》主要讲述了年少时的丰子恺和弟弟,以及弟弟的同学借着月光在屋后院子的水门汀画竹影,并通过爸爸的教导,领悟到了艺术美的故事。这篇散文虽然不长,但我们却可以从中窥探出丰子恺的儿童艺术教育思想。

一、艺术教育必须与生活相关联

丰子恺撰写《竹影》这篇散文,主要是想通过“画竹影”这件趣事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但月光下的竹影是生活中很常见的景象,随手涂鸦也是儿童生活中很常见的行为,这样的取材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我想这和他认为艺术教育应该和生活相关联的思想密不可分。文中孩子们画竹影这一行为,可以看成是儿童的随手涂鸦,儿童的随手涂鸦其实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画像,是他们思想情感的表现,是他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所思所想所悟。丰子恺认为,评判一幅儿童画的好坏,最重要的是看它是否与生活相关联,如果一幅儿童画与生活相关联,那就是值得称赞的画作。同时,他也告诫人们“不仅儿童画是如此而已,文艺之事,无论绘画,无论文学,无论音乐,都要与生活相关联,都要是生活的反映,都要具有艺术的形式、表现的技巧、与最重要的思想感情。艺术缺乏了这一点,就会变成机械的、无聊的雕虫小技”。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儿童画也好,文学音乐也罢,只要是有关艺术的就必须与生活相关联。那么,艺术教育当然也是如此。艺术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图画和音乐学科,因为图画音乐只是“直接的艺术的教科”,艺术教育应该融入一切的学科之中;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教育只有与生活相关联才能称之为“完整的艺术教育”。所以,丰子恺取材于“画竹影”这件趣事来实施儿童的艺术教育,主要是因为竹影这一景物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之中的,画竹影这一行为也是来自于儿童的日常生活之中的。艺术必须与生活相关联,儿童的艺术教育当然也必须如此。

二、艺术教育要坚持“儿童本位”思想

当孩子们正在兴致勃勃地画竹影时,爸爸出现了。原文写道:“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他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从“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和“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他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这两句话可以看出,孩子们当时是很紧张害怕的,主要是由于他们弄脏了水门汀,这反映出儿童随手涂鸦的行为在大人眼里是不被允许的。不仅是在那个时代不被允许,就算是在当下,也是会被制止的。那爸爸看见孩子们在画竹影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是不是也像其他大人一样,马上制止孩子们的行为,并呵斥责骂他们呢?从下文我们可以看出,爸爸并没有那样做,或许从一开始爸爸就没有想过要那样做,因为文中还写道了这样一句话“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如果爸爸要制止孩子们的行为,应该早就动手了。从爸爸的这一行为中我们完全可以窥探出丰子恺“儿童本位”的艺术教育思想。他在《儿童的大人化》里提到:“大人因不理解孩子,而强迫孩子照大人自己一样地做人,这是一般的儿童教育上的病根。”“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想是丰子恺教育思想的基础,他认为我们必须以儿童为本位,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不要用大人的标准去约束儿童的行为。文中孩子们画的竹影就是一幅幅儿童画,一副“思想感情特殊,而画技未练的人所作的画,是‘重兴味’而‘轻理法’的绘画”。“重兴味”强调儿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中的趣味性和随意性,“小孩子的生活,全是趣味本位的生活,他们为趣味而游戏,为趣味而废寝忘食”。他们可以将袜子和鞋子脱下来给凳子穿上;吃藕时,用红线在藕片上有规则的孔中穿出一朵花来;他们也可以将两把芭蕉扇当做自行车来骑等等,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成人的眼里,童心就是一种“趣味”。孩子们因为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所以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趣味。“人生无论何事,第一必须有‘趣味’,然后能欢喜地从事。这‘趣味’就是艺术的。”所以儿童画完全是孩子们由“趣味”而生发出来的艺术。“轻理法”强调的是儿童绘画时根本不注意绘画的技法。因为儿童处于身心发展还不健全的时期,他们根本不懂如何细致地观察物体的各个部分,不知道如何用线条和色彩去表现眼前的物体,所671周刊以只能粗略地把物体的轮廓画出来。丰子恺认为“他们本能地将事物去提纯、简化,把事物最重要的特征、最本质的东西反映出来,在提炼简化这方面,儿童比大人做得好”。因为大人的眼光常常被思虑所迷惑,看不清楚物象本身的姿态,儿童的思虑却非常简单,最容易发现物象的本相。可以说儿童画是忠于主观,故意把客观加以变化而表现的画作,和中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一切中国画都是忠于主观,不肯依照实物而描写的,儿童画和中国画都是主观派艺术。

三、大人要平等的对待孩子

后文继续写道:“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弟弟连忙拣木炭给他。爸爸也蹲在地上描竹叶了,这时候华明方才放心,我们也更加高兴。”从这里可以看出,爸爸不但没有制止孩子们画竹影的行为,还自己参与到绘画中。但前文提到爸爸只是在旁边看,就像大多数的家长一样,当孩子们在画画时,大人们只是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那为什么后来爸爸还要参与到孩子们的绘画中去呢?因为丰子恺曾在《儿童苦》里说,“试看现在的家庭里,桌子都比小孩子的头高,椅子都是小孩子所坐不着的,门都是小孩子开不着的,谈的话与做的事都是小孩子所听不懂又感不到兴味的”,“一切日常生活诸事,都以大人自己为本位,把小孩子当作附属物,全不参考小孩子的意见,顾到小孩子的方便,或征求小孩子的同意。”他深感世间儿童者的痛苦,所以告诫大人们应该设身处地想想孩子们的生活,应该站在和孩子们一样的高度去看世界,也就是要大人们平等的对待孩子。当孩子们正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应该俯下身去和孩子们一起参与,一起创作,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孩子融入其中,平等的对待孩子。

四、大人要因势利导设计孩子学习

虽然丰子恺强调要坚持“儿童本位”的艺术教育思想,但绝不是任由儿童胡乱地进行艺术创作,在适当的年龄段,大人们就应该对其技法上的错误进行纠正,并补充知识上的不足。所以他认为大人们不仅要参与孩子们的艺术创作,还一定要懂得因势利导设计孩子学习。在《竹影》中,丰子恺虚拟了一个父亲的形象,其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强调“儿童本位”的艺术教育思想,尊重儿童的童心、童趣。二是因势利导提升孩子们的艺术眼光、艺术涵养。文中,孩子们正是在爸爸的教导下,知晓了吴昌硕、官夫人、赵子昂等人;了解了“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懂得了“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此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明白了“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从而提升了孩子们的艺术眼光、艺术涵养。所以当面对孩子们的随手涂鸦时,千万不要大发雷霆,认为这是脏乱的、不整洁的、不道德的,非得严令禁止不可。然后就要没收他们口袋里私藏着的炭条、黄泥块和粉笔头,边没收的时候还要边狠狠地教育一番,殊不知过了几日,孩子们的口袋里又私藏了炭条、黄泥块和粉笔头,当大人们不注意的时候,他们又会取出这些画具来,在雪白的墙壁上,光亮的地板上,整洁的门窗上,重新开始他们的艺术创作。这样的情况屡禁不止,与其去阻止他们,何不因势利导设计孩子学习呢?这就是丰子恺说的:“所谓培养,就是做父母做小学先生的人,应该趁机助长,修正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助长其适宜者,修正其过分者。”丰子恺对艺术教育的目的有三重解读。第一,他认为“教育是教人以真善美的理想,使人可以窥见崇高广大的人世。从人的心理上说,真、善、美就是知、情、意。知情意,三面一齐发育,造成崇高的人格,这样的教育就完备了。”如果其中有一面偏废,那这样的教育就是不健全的。科学是真的、知的;道德是善的、意的;艺术是美的、情的。这是教育的三大方面,所以艺术教育就是美的教育和情的教育,教人“涵养美感”、“陶冶情操”,学会艺术的生活。第二,人的心灵向来是很广大自由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碰到的钉子越来越多,为了能够顺利的生活下去,我们渐渐压抑了内心自由奔放的感情。但是那颗渴望自由的心却一直在悸动,这就是“人生的苦闷”的根源。“艺术的境地,就是我们大人所开辟以发泄这人生的苦闷的乐园,就是我们大人在无可奈何之中想出来的慰藉,享乐的方法”。艺术教育是为了让人摆脱“人生的苦闷”。第三,他继承了李叔同的艺术教育观点:“先识器而后文艺”,识器是辨识艺术的外在形式,然后在艺术形式的辨识中涵养艺术人格,艺术修养,这是一个涵养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艺术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教人掌握艺术技法,但这只是艺术教育的目的之一,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对人进行人格和德行的培养。

综上,《竹影》这篇散文体现了四点丰子恺的儿童艺术教育思想。第一,艺术教育必须与生活相关联;第二,艺术教育要坚持“儿童本位”思想;第三,大人要平等的对待孩子;第四,大人要因势利导设计孩子学习。

作者:郝益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丰子恺著.丰子恺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08.

[2]徐俊西主编,殷国明编.海上文学百家文库48丰子恺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06.

艺术教育思想范文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融合;机制

一、新形势下高校开展教育实践的新要求

党的报告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同时,在报告中给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要求。这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点明了目标,围绕这个新要求开展教育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这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是一个内养的慢活,内隐于心,要从教育入手。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理论政治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要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的教学之中。”这一论述,明确每门课程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引导价值内化也是应有之意。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大学是政治教育关键期,而思政工作攸关方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新时代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多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抒写,提出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首推文艺。高校的艺术教育同样有着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言论。《乐记》所谓“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外在“礼”的规范下,内在“仁”的养成,通过“乐”导人心志,逐渐向理想完美的人格发展。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提出了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主体人格的发展,有清晰的道德导向和审美要求。艺术和人内心情感的连接是直接而又内敛的。每一艺术都有其社会基础,都存在一种文化之中。把艺术教育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符合全国思政课上有关思政理论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

二、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基于高校艺术教育困境的反思。报告指出文艺要给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艺术工作者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要强化教育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艺术和道德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精神本源,两者的内在有着必然的同一性。从美学的角度来看,道德性与审美性关系到美和善的两个方面的定义,它标明了生命美学的发展方向;从审美的角度来诠释,把生命中善和美、自由和德性的特质提炼出来,让审美的人充分享受生命的幸福和自由,同时充分拓展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历史上曾有以斯温伯恩、王尔德为主要代表的,宣扬艺术与道德无涉、“艺术至上”的唯美主义理论。雷默在国际音乐教育界有很重要的学术地位,他提出艺术追求审美价值,是自足的本体,不应受道德或其他事物的约束。其实,人不单单是生物层面的人,也是社会层面的人,与生活脱节的唯美作品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生活深层了解的渴求。人们的审美是建立在联想、认知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之上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体验,也牵涉到道德范畴。艺术活动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才能体现出生命的正确的价值理念。艺术教育的根本是正确审美。审美是道德的前提,道德是审美的目的,将道德与审美合二为一,这样既未背离本质,又遵循了教育自身的规律。当前艺术教育实践的技艺化与功利化倾向互相倾轧,导致艺术教育实践与“美善相谐”教育理念有所背离。另外,受时下社会环境的娱乐化的倾向,也助长了这一现象的泛滥。极端功利化的行为,会使艺术全然失去了审美的功能,艺术教育就丧失了它的教育的特性,更难实现从艺术的滋养中得到人格层面、道德层面的升华。强调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抒写,提出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首推文艺。人类智慧最高形式的体现就是艺术创造,艺术教育的要实现真正的目要促使人们对知识技能进行转化,转化成促进个体成长的生存智慧和艺术能力。(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反思。首先是社会困境。伴随全球化而来的价值观念多元所引发的社会性道德危机与个体信仰的失落极易使大学生生成“两面人”。近代由于自我意识的逐渐回归,受西方思潮影响,个人主义的膨胀使其社会根基弱化,走上了利已主义的道路。极端的利己主义是虚无、相对主义的基础。否定伦理道德的观念来自于社会与理性,使善恶美丑的标准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误入了唯心主义的范畴,最终发展成为道德的相对主义或虚无主义。其次在社会转型的时期,主流的价值体系与道德标准尚未巩固,各种思想价值观剧烈撞击,金钱至上的原则成了部分人应对事物的价值标准,过度依赖和追求物质,空虚精神,信仰缺失。大学生主体审美人格的丢失,也是重要原因。教育内容没有经过受教者审美性、艺术性的内心体验、道德的感受以及心灵层面的洗礼,缺乏理想精神空,有回避崇高意志低沉等现象。(三)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是摆脱教育困境、提升文化原创力的有效途径。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发展出积极健康的人格,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达成审美与理念、道德性与目标性的统一。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吸引力与感染力,把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抽象化的教育方式与内容,和艺术教育中形象的美感整合起来,让枯燥、抽象的教育内容变得具体而形象,有利于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其次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切意远、形真理蕴的审美特点,借着艺术的形象创造出美的蕴意,美的情感得到了抒发,摆脱了知性与功利主义的约束,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轻松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艺术道德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的目的。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美的追求和美的人格,构建人生之美。第三,将道德与审美的情感与认知结合在一起,切实发挥价值引领。知识导向需要价值的支撑。用思政理论的视角来阐释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丰富内涵,在艺术创作、赏析中反思历史和哲学理论,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取长补短、互相交融,促使学生在情感的丰富方面、审美能力与创造力方面得到均衡与协调性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扎实的价值底色,真正培养出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全方位发展的高端人才。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理路梳理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相互融合的理论基石。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曾经说过“人通过全面的方式存在,成为一名完整的人,并使自己全部本质得到解释,实现所有人和谐、完整、平等的发展[2]。他提出,人类发展依次为人的依赖阶段、物的依赖阶段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阶段三个阶段。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人类本质全部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的、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依据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需要全面的教育,并与人的生产实践相联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实践,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这对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工作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相互融合的实现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为载体的,将两者融合于丰富的教学实践中,使人类本质属性得到更好地表达,为人类素质的全面提升创造更好的条件。2.思想政治教育美学观。最早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美学展开研究的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檀传宝教授,这一思想对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历程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美学观是一种由思想政治教育与美学相互融合交叉后形成的理论产物。它为人类内在的审美需求得到充分地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真善美的融合与统一的达成提供了良方,为文化领域、教育哲学以及思想政治哲学的立场建立并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的提供了基本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美学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艺术教育两者间的融合铺垫了十分坚固的理论基地,它把审美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观中的核心内容,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进行了进一步阐述。艺术教育是美育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对个各种审美活动的善性作用,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美学观为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两者的融合融合创造了一种十分合理的阐述方式,同时也为其打下了坚固的理论基地。3.融合内化论。融合内化论起源于实教育心理学中的“无意识理论”以及“暗示理论”。融合是教育过程中常见的教育方式,不仅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载体的融合,同时也包括由载体中隐藏的教育内容向人的思想的融合。内化则是一种接受教育的方式和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特别是哲学理论本身具有极高的思辨性与抽象性。短时间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2017年11月上海大学进行了一场“时代音画”公开课。教师通过梳理近代以来九首国歌如何一路走来,让学生感受中国近现代史上那段血与火的难忘历史,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树立信念。特色的思政课程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通过多元艺术手段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累积知识,内化价值,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创新的形式,赋予理论性较强的思政理论更鲜活的生命力。(二)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研究基础檀传宝教授以审美活动在道德方面起到的促进作用为出发点,将审美活动概括为储善性、导善性和立善性”。“通过艺术手段的应用、日常德育活动开展和形式的创新、师生关系的审美化重构,引导人类朝着道德最高点发展。”[3]杨波婷教师创建了在正确认知基础上基于情感体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要重视教育精神,在思政教育方式、教育过程、生活情境涵蕴人类情感和美感,培养全面综合型人才。孔湘明教授提出,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来说,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相融合都是必然趋势。将培养完善人格的人才作为教育立足点,创建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相融合的模式。艺术无形地融入到教学资源、课程内容、授课过程、教学互动中,使大学生能够更系统地总结出学科遵循的规律,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陈联俊提出“在现代教育中,智育是指好奇心以及理想思考力的发展,而不是指纯粹的知识被动接受;德育是指精神追求的发展,而并不是死板地灌输道德规范;美育是指灵魂与生命力的灌溉,而不是指艺术技巧的灌输所。”“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了德智美,是一种综合性较高的教育类型,而它最不平凡之处就在于突破了传统教育中被动式灌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出新时代的优势,使艺术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学习进行融合,从而构建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艺。”[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是一项系统性非常强的工作,它同时关系到两个不同领域的文化教育。其目的并不在于充分发挥艺术这一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也不仅融合两者的核心内容,而是通过艺术美、规则美建立全新的思政教育理念,将艺术中的审美精神注入思政教育中,使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在目标、内容、手段等多方位融合。(三)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相互融合的实践探索。1987年5月29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就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近年上海市为了发挥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同向同行的作用,提出课程思政的建设。“课程思政”可以理解为一种整体性的课程观和工作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在知识讲授的同时要注重德性的内化,能力的提升。从这个角度,通过“课程思政”的建设,实现在价值引领中凝聚知识,在知识传播中引领价值内化。比如上海大学的近期开展的“国歌如何一路走来”“时代音画”通识课,就是在课程思政理念下,用文艺作品来讲述时代进程中的中国主题,将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使思政课堂更具艺术性、人文性和思辨性。在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融合,是打破了学科、课程之间的功能壁垒,通过创新的内容和、有效的平台和机制的构建,加强育人合力,协同合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的教学策略思考

(一)教学原则。内容融合是根本。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是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创新形式,同时也是艺术教育创新后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十分复杂,其中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而艺术教育理论体系同样也是一种系统的学科,内容可谓是浩瀚无边,因此将两者组合在一起能够形成多种新形态,具有极大的创新空间。这需要思政教师和艺术教育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共同教研进行内容融合和课程设计,增加课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手段创新是基础。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进行创新,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综合新媒体、网络平台,将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受教育者面前。比如可以充分利用通识课程等公共课程机制的建设,与思政课形成互补。借助微网络这一载体的优势,精心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隐寓在这些微活动当中,促进微网络载体与教学内容的相互整合。教师可以在课后通过QQ、微信等平台为学生解答并指导,最后学生通过编辑微博日志、发朋友圈等方式来总结自己的活动感想,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实践创新是关键。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通过创新的教学实践,融合艺术资源于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等资源,弥合思政课浓厚的思想性、思辨性课程特点,增加课程人文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带领大学生走出校园,在艺术博物馆、革命根据地进行参观考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进行教学实践成果作品化。开通微博直播功能,借助微网络平台创新理论、正能量音频视频、美文美图等动态信息,讲课程内容和价值观教育深入到学生生活之中。还可以组织艺术类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到山区支教,关心弱势群体,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提升专业能力,提升青年大学是的社会责任感[5]。(二)机制构建。1.课程机制:加强公共艺术课程、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思政课形成教学互补在当前的高等教育系统当中,艺术教育具备独一无二的教育特征和教育使命。艺术教育融合在高校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培养过程中,成为沟通、传播、引领真、善、美的情感桥梁。西方国家大多数高校都非常关注公共艺术教育和通识课程。教育部办公厅就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提出:“公共艺术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我国高校实现美育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工作核心内容。”深挖教学价值,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将公共艺术课程升级改造成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德育课程之一,实现充分、有机的相互融合。2.融合机制:挖掘艺术资源的德育功能,进行多方面融合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的相互融合不是短期工作,而需要通过长期的坚持和努力才可以实现,它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程,关系到德育与艺术教育两块截然不同教育领域的相互交融,它的融合对象不是单一化的,而应体现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各个方面。艺术审美精神是德育的核心灵魂,通过艺术灵魂以及美感规律来建立个体德育体系的活动,“使德育实践活动过程转化成为一个追求美与创新的过程。”[6]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通过创新的教学实践,将艺术资源与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等资源相融合,弥合思政课浓厚的思想性、思辨性课程特点。3.实践机制:开展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通过课内外文化实践活动发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需要注意形式和思想的统一,在形式上的创新和主导思想的坚持之间寻找结合点,必须深入发掘活动素材的内涵,避免千人一面的活动。在具体形式上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对活动品质的重视度,完善活动的开展形式,形成经典文化活动品牌。可邀请著名的国内外文化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到校讲学、邀请高水平的艺术团体到校演出,用艺术作品背景解析,优秀经典的高雅艺术形式,增长知识、增强认同、提高审美、陶冶情操。还可以利用好当地的文化艺术资源,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等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开展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7]。4.载体机制:建设美善和谐的德育环境校园文化是一种蕴含着丰厚内涵的隐性德育资源,校园公共艺术文化不仅是确保校园文化品位得到不断提升的基本载体,同时也是高校实施德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前沿阵地。这里所说到的校园公共艺术指由人文、自然等静态景观以及师生在学校范围内所构建的一系生活图景。校园公共艺术中那些蕴含美感与创新的自然景观以及精巧实用的建筑物、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都充分彰显着每个高校不同的艺术文化,可以帮助学校师生更好地形成道德品质,使学生在无声无息中受到艺术的启发,灵魂得到净化,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提高[8]。5.保障机制:加强配套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团队是支柱。必须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将校内教师资源的优势以及特色充分展现并发挥出来,实现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合力育人模式,形成育人的集成以全方位构建一个结构科学、层次分明、分工合理的教学师资队伍。6.评价机制:推进多元多层次评价指标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能够有效判断并推测载体、活动运行过程、要素配合、步骤关联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现象,在此基础上推动教育工作朝着更有效、更高的目标迈进。课程思政的建设评价指标应由目标转化而来。就是否有利于受教者的专业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是否提高受教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否利于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是否坚定受教者的理想信念四个方面为梯级目标,并将各目标分解成为若干子目标,形成具有可行性的指标。借助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关方法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具有价值的推断和评价判断[9]。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胡飒.论对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理工高教研究,2003,(5).

[4]陈联俊.“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

[5]王棋.以活动为载体“活化”思想政治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6,(13).

[6]赵赟.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研究[D].兰州大学,2011.

[7]裴晓霞,张美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5,(4).

[8]张鹏.校园视觉文化中隐性价值的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艺术教育思想范文篇3

关键词:胡一川;教育思想;艺术专业

从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艺术与艺术教育始终维系着千丝万缕的互动互联的关系,但在越来越成为显学的艺术策展与艺术史研究中,艺术教育因处于艺术和教育的边缘而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就中国近现代艺术与教育的胶着状态而言,是中外艺术史其他时段所不曾有过的,中国近现代几乎所有艺术家都经历过现代美术学校教育的经历,并且在美术学校的教育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创作与学术链条。因此,对艺术院校及其负责人的教育思想研究,既是了解和研究艺术现象的重要因素,也是继往开来,推动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比如广州美术学院的主要创建者胡一川(1910-2000)。

一、教育实践

胡一川的艺术教育实践,可追溯到1930年代,他结束在杭州国立艺专的学习后,曾在上海大厦大学附中教刻图章,曾在福建厦门讲授木刻技法并担任厦门歌咏团指导。1937年抵达延安后在儿童剧团和抗战剧团工作,1938年调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木刻教员,随后带领鲁艺木刻工作团到敌后工作,曾一度担任鲁艺美术系支部书记。1945年之后随部队转至华北联合大学三部、华北大学三部等单位工作。1949年9月与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科师生进驻北平国立艺专并任党组书记,负责学校接收和改组工作,1950年8月中央美术学院党总支成立并任党总支书记。王博仁曾将胡一川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工作归纳为“调整管理机构”、“订立政治学习制度”、“教学体系改造”三个方面。1这基本上概括了胡一川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工作。比如成立研究部、美术供应社,设立院务会议、党总支、团总支、学生会、学习委员会、校产委员会、工会、人事科、辅导科等,在教学中增加创作课、政治辅导课,制订创作计划、加强政治和文艺理论学习,参加、下乡下厂等。胡一川同时还亲自为本科生上创作课、构图课。从政治组织、管理机制、教学改革上为新成立的中央美术学院提供保障并初步奠定了为人民服务的新的艺术教育方向。中央美术学院校史也认为:“美院在课堂教学上,将延安鲁艺和国立艺专两方面的长处兼收并蓄,除强调素描、速写教学之外,增加了创作课,并在每学年当中拿出一个多月的时间下乡、下厂,深入生活。过去艺专只有构图课而无创作课。现在中央美院从学生时期就练习创作,并将创作与下乡、下厂活动结合起来,发掘题材,收集形象,进行构思构图。”2当然,更系统体现胡一川意志的是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前身)。1953年春,根据全国院系调整计划,胡一川受文化部委派到武汉组建成立了中南美术专科学校,该校由华南文艺学院、中南文艺学院、广西艺术专科学校的美术系科合并而成,胡一川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与中央美术学院组建略有不同的是,三校合并前已经过一定的思想与体制改造,合并工作相对比较顺利,他将解放区的作风和中央美术学院的经验带到中南美术专科学校,亲自拟定学校章程,设置行政和院系架构,制订教学计划和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在短期内便进入规范运行轨道。胡一川在广州美术学院担任校长直至1983年(除外)。胡一川曾深度参与新中国的艺术教育体系建设,并留下了大批文稿,他的思想见解在教育史上有一定的代表性,教育实践也影响了数代人的成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名副其实的艺术教育家。

二、教育思想

作为特定时代的教育家,胡一川要做的工作是如何将国家意志与个人观念结合并实施于教育组织中,从而在大的政策环境下作出倾向性解读及尺度把握,在此基础上释放个人的思想能量。(一)把握时代主流,以作品服务人民。胡一川作为从延安出身并被委以重任的艺术教育家,从其教育实践和文稿中呈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带有强烈的主流意识。在他看来,坚持主流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创作的前提,也是艺术教育必须一以贯之的思想。他曾在1983年退休之时的一篇文章中总结道:“我们美术工作者,是通过作品为人民服务,……我们的教育任务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美术专业人才,教师自己创作的质量,对于学生会发生影响,而学生创作的质量,又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3在他主持广州美术学院期间,主张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教师的创作影响学生,学校也举行经常性的创作汇看制度和师生作品展,实现教学相长和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生,他在毕业典礼上常提出的希望是“报告你们的工作成绩和经验,和经常能在报章杂志上、展览会上看到你们的大作。”4在2006年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持的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成立50周年50件经典作品评选中,有超过80%的作品都出自广州美术学院的教师和校友,其中有不少是作者在学生时期(五十到八十年代)或者毕业之初创作的作品。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胡一川强调精品力作的教育思想。(二)做老实人,画调皮画。胡一川有句口头语:“做人要老实,作画要调皮”。5作为一位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艺术教育家,在他看来,踏踏实实做人是首要的,先讲做人,再学艺术。诚如我们今天提倡的“立德树人”,“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在“立德”的基础上再“树人”。做人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诚实厚道,对于艺术创作,则不能太拘谨,要有自己的风格和创意。他曾在日记中提到:“艺术家的作品如果没有风格就等于没有灵魂。”6p55“你要树立一种与人不同的创作旗子,那就非有伟大的毅力不可,因为当他们还没有了解你以前,你的一切举动都会受到许多讽刺和打击。”6p235这种强调艺术创新、鼓励个性的做法,事实上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师只是引导者,而不是学生的样板,学生在艺术上可以“调皮”,可以探索适合自己的风格。这种思想在胡一川那个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三)强调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及“傻劲”精神。在1950-1970年代,“普及与提高”曾是艺术与艺术教育的重要命题和现象,总体而言,是“普及”重于“提高”,即强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服务人民,以短平快的教育培养宣传人才。在胡一川看来,在革命和抗战时期,艺术应以普及的方式直接为革命服务,为政治服务。而在和平时期,应该以提高为主。这种提高,一方面指的是艺术家的提高,他认为“所有艺术院校应该把提高艺术水平成为经常努力的目标,但有些艺术院校领导不大明确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只有水平越高才能越普及。”7p161另一方面是群众的提高,或者说,通过艺术家带动群众审美水平的提高,“艺术要教育人民,主要是通过艺术形象来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知识、艺术修养,提高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8p159因此在胡一川的办学理念中,基础教学是第一位的,鉴于化期间政治和生产运动对教学的影响,他提出教学安排上的“三一八制”,即每年下乡3个月,休假1个月,课堂教学8个月。9纵观他有关教育的各种讲话稿和书面材料,特别是1958年广州美术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之后,尽管面临反右的压力,但他还是反复强调“我们学校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地方,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8p157而校内的学习,则以基础训练为主,同时要兼顾外语、艺术理论和文化课程。胡一川坚持艺术教学的特殊性,反对急功近利的做法,认为“不适当地强调实习,也许一时表面上看来进步很快,但长期后就会对他不利,这种做法要改变。”7p162正是考虑到艺术人才培养的技术性和特殊性,从1959年开始,广州美术学院本科教学改为五年制。从1953年的三年制,1958年的四年制,到1959年的五年制,这看似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年,但可看出管理者们观念的变化和对于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期望。我们隐约感觉到,胡一川甚至将培养艺术家作为学校的目标。我们知道,当时的艺术教育以培养艺术工作者为己任,对成名成家基本上是持反对意见的。作为特定语境中的个人,胡一川也反对名誉地位观念,但他的内心希望将学生培养成专家型人才。比如他在1959年广东省委召开的艺术教育会议上呼吁:“艺术院校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地方,国家办的艺术院校是培养较高的思想水平与艺术水平的艺术人才。”7p160在1961年的开学典礼上,他鼓励学生“搞专业一定要专心致志,要有一股傻劲,对自己的专业要着迷,像酒鬼一样迷酒,钻进去搞一辈子才能有更大的成绩。”10在当时宁左勿右的语境下,胡一川甚至在下乡动员报告中要求:“我们全院师生应立大志,努力争取做一个伟大的画家!创作出伟大的作品!”。11(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胡一川坚持艺术教育以学校教学为主,但不意味着他不重视深入生活。相反,他是“生活源泉”创作理念的坚信者和执行者。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的首要工作,就是动员师生下乡下厂,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这也是新中国美术教育与民国美术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胡一川长期保持写日记的习惯,他的日记中无数次记载他深入生活的过程和感想,以便在条件许可时进行创作。他个人的绝大多数作品,也都是源于生活的作品。在教育中,广州美术学院当时制订有详细的下乡下厂和生产劳动制度,并且纳入日常教学计划。当然,源于生活并不是艺术的目的,而是通过源于生活的创作,回归生活,服务社会,接受人民群众的意见。事实上,关于广州美术学院当时注重基础教学、注重生活挖掘的做法,曾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如1963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学生下乡创作展览,座谈会上很多专家都提到作品“善于敏锐地抓住生活中有特征的东西”、“对基本练习与创作的结合问题解决的比较好”。12p16有意思的是,也有专家认为虽有生活特色,“但思想深刻的就不多……创作中很多还是日常生活劳动中的景象,概括、深化的不够。”12p16-17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的教学偏重基础训练和深入生活的一面。(五)兼收并蓄,教师为本。胡一川深刻认识到教师是学校之根本,在办学中体现了较为包容的理念和视野,在1949年中央美术学院组建期间,胡一川以“宁右勿左”的方式进行接受与改造,尊重徐悲鸿等艺术名家,尽量团结民主人士。而1953年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的组建,最大限度集中了中南地区的优秀美术人才,本身就是一次全国性的学术交融,既有从老解放区来的教师(如计桂森、陈铁耕等),有岭南画派的中坚力量(如关山月、黎雄才等),有现代派艺术家(如杨秋人、阳太阳等),有留美归国的徐坚白,留日归国的梁锡鸿,留苏归国的郭绍纲等。此外还积极从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及专业单位吸收优秀毕业生和艺术名家。广州美术学院的学术生态向来有“和而不同”的传统,各种学术流派在此交融、碰撞,始终没有产生一种强势群体,进而压制其他学术发展,这与强调个体的岭南文化有关,也与胡一川相对包容的教育思想不无关联。胡一川充分认识到学术交流的重要性,从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建校开始就有规划地派教师外出进修。同时,利用广东濒临港澳的优势以及他与北京方面的紧密联系,将国际交流纳入学校计划,与当时的东欧各国、东南亚国家、法国及我国港澳地区保持学术往来。在国内方面,利用各地专家来广东出差和度假的机会邀请他们到学校讲学,并提倡专职艺术家和民间艺人到学校兼课。当时广州美术学院的学术气氛是十分活跃的,据1954级学生杨林的回忆:“母校创建初期,学术研究空气也很浓,学生中建立了艺术理论小组,……苏联纪念碑雕塑,希腊、罗马、法国、意大利雕刻、文艺复兴、巴比松画派都曾使我们神往,甚至十九、二十世纪西方各现代派艺术及其理论也曾初步涉及。”13胡一川主持广州美术学院期间,使该校快速走上正规化的办学道路,来自全国各地(乃至留学归国)的教师,集聚在广东这个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重镇,为新中国广东美术的中外交汇、南北交融与思想碰撞提供了温床与场域,师生们创作了大量充满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作品。事实上,新中国广东美术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艺术水准受到全国关注,与胡一川等人的艺术教育贡献是有密切关联的。

三、教育思想的来源与成因

胡一川是以主流身份进入新中国艺术史的,作为来自延安并历经革命洗礼的艺术家,被委以重任并成为党的文艺思想的代言人和执行者。诚如前述,他的思想是在既定文艺政策中作出倾向性选择,比如当时的重要艺术原则如“普及与提高”、“艺术与人民”、“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国际化与民族化”等。这些源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思想,在胡一川的艺术教育行为与观念中均可找到某种形式的对应。这是作为特定时代的艺术教育家的共性及不可避免的思想倾向。不过,作为1930年代成长起来的革命艺政策中也更有定力;二是作为早期的左翼版画家曾受鲁迅思想的影响,比如表现社会的真实,以真诚的态度担当时代责任等。事实上,这一批成长于1930年代的艺术家,尽管他们以主流身份进入新中国,但在比较偏激的“红光亮”的美术作品中,他们基本上是缺席的。这既与他们创作条件有关,更重要的恐怕是他们对现实主义美术的看法更为客观和深刻。就胡一川而言,他建国后的油画作品始终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表现主义和印象派画风。另外,胡一川是一位带有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艺术家,若果我们细读他的日记,会发现即算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他都仍然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迟轲认为胡一川“不仅是一个严格的组织工作者,而且也常盘坐在土炕上弹奏着缴获来的‘吉他’;他不但在动员大会上善于调动群众的情绪,而且在晚会上也会用柔和的男低音唱两句法文的《马赛曲》。”14胡一川的小学教育主要是在印度尼西亚完成的,中学和师范就读于爱国华侨陈嘉庚开办的福建厦门集美中学,大学就读于杭州国立艺专,该校当时汇聚了不少留样归国的艺术家,而林风眠校长也是现代派美术的倡导者。这些都使胡一川有着更为开阔的视野并保有一丝浪漫主义的气息。当然,胡一川的教育观念还与他个人对创作的诉求有关,他在青少年时期就植下了努力成为艺术名家的思想。他在日记中写道:“制止我或使到减少我时间于创作上的人都是我仇徒。我不管别人怎样批评,我总是热爱着我自己的作品。”6p319“我画画的条件是越来越坏,但我将锻炼另一种毅力来搞业务。”15翻开他的记录本,我们会看到很多地方都记录着他的创作计划,对创作业绩的焦虑以及与行政工作的矛盾始终缠绕着他,也促使他更深刻认识到培养艺术专才的重要性。

四、意义与启示

艺术教育思想范文篇4

关键词:艺术与技术;教育思想;工业设计;探讨

如何提高高校的设计教育质量,专业教师在高校工作中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类似的问题引起了教师、学生、行业专家乃至社会大众的关注和思考。高校设计方向的专任教师面对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和社会大背景,仅仅做好教学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传统的大学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社会发展需求,唯有结合时展的步伐,与时俱进,转变和升级大学的功能,以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并重,才是未来大学发展的方向和正确选择。大学由以往的“象牙塔”逐渐转变为面向社会的“服务站”。当下,高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能否为社会服务,创造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益,能否体现个人的创造价值,这是社会衡量大学生的重要方法。因此,高校设计教师仅仅关注本职教学工作已远远不够。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还需要从事科研方面的相关工作,直接服务于社会,转变传统的大学教育观念。正如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现代建筑师设计师格罗皮乌斯所提倡的“设计为大众服务”,笔者认为当下的设计教育发展方向也应如此,倡导设计教育为大众服务,提升大众的艺术修养,提高大众的设计鉴赏能力,不再止步于传统的艺术教育思想,理当转变设计教育的观念,顺应时展的步伐。教育服务于社会和大众,大学的职能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向社会服务转变,设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等也应转型升级。20世纪初,西方的设计教育蓬勃发展,成长、成熟以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了先进的设计教育思想与设计教育体系。设计教育源于传统的艺术教育,起初并没有完整的教育体系与教育思想。在工业革命后,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发展,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传统艺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德国设计教育家、建筑师、设计师格罗皮乌斯看到了当时社会发展的现状,意识到教育发展的不足,大胆提出了设计教育的新思想,并建立了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克服了重重困难,抛弃了陈旧的艺术教育思想与观念,树立了新的设计思想,提倡设计与技术进步相结合、设计为大众服务的思想,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解决了当时工业发展与设计教育之间存在的矛盾。正因为这一点,由格罗皮乌斯创建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设计人才、设计教育工作者,为20世纪的工业设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现代设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归因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前人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和设计行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笔者作为一名设计教师,秉承前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结合自己的工作环境和现状,以及自己所教工业设计方向学生的具体情况,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和认识。

一、基础性的艺术素养方面,师生共进,强调基础训练

工业设计专业方向大一、大二的基础课程,包括素描、色彩、校外写生实训、手绘表现技法等。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美术绘画基础,有必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训练,使学生养成绘图的好习惯。专业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关注当下艺术、设计和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将设计发展的前沿动态传授给学生,将新知识、新讯息、新力量教给学生,带领学生多看艺术展、画展、设计展、实验教学成果展,多参加设计专业相关的讲座和研讨会,培养学生的艺术视野和审美鉴赏能力,关注当下设计发展的趋势与动态,以便有于师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二、课堂教学需要一个管理有序的轻松环境

工业设计教育具有自身的学科特征,不可将设计学科与通识学科一致对待。因为设计教育培养富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设计思维和艺术思维。设计类学生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注重思维方面的转变,不仅需要工科专业的头脑,还需要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设计品位。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营造轻松自然、管理得当的教室环境——干净、舒适、自然、轻松,这需要教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设计专业师生的共同努力,共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技能提升,促进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素养并重

专业教师可以利用课程实训和假期进入设计公司、工厂车间动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相关技能。紧密联合校企合作单位,在自主自愿的原则下,积极带动学生走进设计公司、工厂进行参观、实训与实习(图1),参加相关的实践工作。这样不仅学生能在实践技能方面得到提高,而且确保了课堂的理论知识紧密联系设计实践,得到了有效的运用,一举两得(图2)。因此,促进校企合作的良好关系,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满足公司的人才需求。公司、工厂等用人单位可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也了解到公司、工厂的发展现状,有利于校企双方的合作与发展。

四、专任教师与教学相关部门协调合作,相互支持

工业设计课程的教学与安排,需要得到相关教辅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作,需要院领导、部门领导、同事和学生的理解与支持,更需要任课教师全力以赴,认真负责地对待本职工作。如,模型实训课程的教学安排,需要空间宽敞的实训室,如何调整课时,如何申请,将会涉及相关教辅部门。相关领导与同事需要大力支持和理解,妥善处理与安排,以便满足实训教学的需求,提供给工业设计师生合理的教学空间和教学环境。又如,校外实训课程的教学安排,更需要得到院系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理解,带队的专任教师应当积极配合学院的教学工作,注意学生的安全,保证校外实训教学顺利完成。

五、设计教育应促使科学与艺术的相辅相成

在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体系和设计思想中,设计理论包含三个基本的观点: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和客观的法则。这些观点对工业设计的发展和设计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渐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即用理性、科学的思想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主义和浪漫主义。格罗皮乌斯认为:艺术家与手工艺人(工厂技师)之间并无根本性的差别。心怀艺术情感无可厚非,但我们更需要看清设计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方向。设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的设计”,而是批量化、机械化、智能化、多元化下的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结合成的新的统一。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以,设计教育需要以客观现实为参照,以科学、理性为思考前提,结合艺术的表现形式,以艺术的形式美为科学的设计所用,两者相辅相成。除了以上五点之外,设计专业教师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未知的世界,在工作、学习、生产实践、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何人可.工业设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佟庆伟.大学管理的理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王荔.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4]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艺术教育思想范文篇5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教育是事关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教育活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艺术”是人们的头脑掌握世界方式之一。也有学者研究并指出,始终把审美与思想教育联系在一起,他强调美育的民族特点,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美育思想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曾明确指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对于非艺术类大学生,美育教学是通过艺术教育实现的,将艺术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以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视阈下,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指出:“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构建科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要建立大中小学相互衔接、课内课外相互联系、校内校外相互促进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开齐开足艺术课程。”以上都为艺术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同时也拓展了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与新场域。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有利于塑造大学生人格品质

2014年10月15日,国家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因此,健全、完善人格品质是人才的重要标准。健全的人格品质是指人格布局中的多种构成要素平衡发展,和谐共生。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格品质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助力大学生向善向美的人生追求。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要用大美动人的艺术形象帮助大学生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通过优美动听的艺术旋律,促进大学生形成内在平和、外在愉悦的良好心理素质。不断坚定个体自信,社会自信,自觉融入社会和国家的更高追求中。其次,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艺术的熏陶下,大学生不仅可以提升审美能力,还可以提高认知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融合能力等。只有提升了综合能力并得以展现,人格品质才能固化为个人的唯一特征。在艺术雨露无声的滋润下,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会变得更加丰盈和厚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有利于提升教育实效性

第一,艺术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形式由“强制灌输”变成“润物无声”。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刻板性与局限性。教育方式多为灌输式,教育对象很难将教学内容有效吸收。艺术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隐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通过艺术教育营造出的特殊氛围,弱化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和逆反心理。第二,艺术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由“单调无味”变成“丰富愉悦”。有学者认为,感知的东西越丰富,思维变换越顺畅、自如。所以说,人们在接受教育时更愿意选择被具体化、生动化、情趣化的教育内容。艺术教育话语更形象化,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则具有鲜明的指向性。从建构主义角度分析,每个人都有一个“最近发展区”,而在教育过程中,每个接受者都有一个“最近接受区”。当教育内容进入到学生的审美“最近接受区”时,学生则乐于接受,反之则产生排斥心理。色彩多样的美术艺术,感人至深的电影、电视艺术,律动明快的音乐艺术等都是可以直抵学生审美“最近接受区”的艺术形式。艺术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为艺术教育指明了方向。二者的融合遵循了教育者的主导性和受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路向分析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根本上摒弃“艺术教育只是带给人们娱乐”的肤浅认识,而是应将艺术教育理解为能带给人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的教育。艺术教育着眼于情,关乎于美,以美启真,以美储善,在生动、鲜明、直观的艺术中呈现出善良、美好的道德与情感。二者的融合成为一种自然之合。

第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艺术教育能力。在全员育人的教育视野中,我们所说的教师不仅包括一线各类教师,还包含各类管理人员。对于非艺术教育教师,除了提高自身专业课教学水平之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艺术知识,提升艺术修养。另外,艺术教育类的教师常常会缺乏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高度和方法。因此,要鼓励三类教师人群彼此交流与学习,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学相长,知识融合,提升全员育人水平。

第三,着力打造散发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发挥艺术教育的渗透功能。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所高校思想文化的集中体现。艺术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渗透作用。将各类艺术元素有机地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情操,形成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生活态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应根据地域、环境、学校特色等实际情况,构建展示独特艺术美的校园文化,例如以红色文化资源、传统文化孝道等艺术元素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都较好地发挥了艺术教育的功能。

第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将艺术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将艺术教育的理念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可以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平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生态环境。例如,可通过观看、讲解红色影视剧激发爱国之志;通过参观美术、书法作品展感受传统文化的悠远深邃;通过聆听或观看音乐、舞蹈、话剧提升艺术修养。也可以将艺术教育课作为公共选修课,让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在提高普通艺术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艺术教育思想范文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融合

我国高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艺术教育在其中能够发挥相当积极的作用。[1]并在更新艺术教育观念及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探索。通过开设艺术课程及开展各类内容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在向大学生传授艺术知识和技能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自身潜能得到充分挖掘,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别于艺术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两者在教育方法、教育形式及教育内容上也多有不同。然而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育人。因此,可以借鉴彼此的教育方法,从而实现两者互补,共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发展。

一、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在国内,学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于注重表面效应,忽略了教育具有渐进性的本质,企图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这是不现实的。[2]一个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及较高的思想觉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是人们在日常的学习和实践经历中,以及在与他人接触交流中,逐渐形成。将艺术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体验和独立思考,从而慢慢得到相应的感悟,分清什么是美丑、善恶,什么是真理、谬论,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3]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可行途径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的融合

作为拥有广泛受众的音乐教育,一直都闪烁着思想教育的光芒。音乐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将自身蕴含的内涵于无形之中激励和感染着欣赏者。那些美妙的旋律、动人的音符扣人心弦,更容易使人产生心灵触动。首先,音乐教师应精心挑选音乐教材,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挑选那些饱含深厚思想内涵和思想境界崇高,能与当代大学生审美需求相契合的音乐作品。比如《祖国颂》《歌唱祖国》《爱我中华》等弘扬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音乐教师在向大学生教唱这类歌曲时,应将歌曲的创作背景讲授给他们,带领他们重新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一起抗争、奋斗、发展的那段峥嵘岁月,使大学生能全方位地对党和国家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激昂的音乐旋律很容易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音乐教师应趁此机会,适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大学生歌唱训练中,从而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内化为思想意识,外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其次,音乐教师要将音乐的表现作用发掘出来,使大学生加深其情感体验。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蕴含着伦理道德,音乐教师应将之充分发掘出来。特别是音乐作品的高潮部分以及涉及情感爆发的关键地方,要着重欣赏。这些蕴含着强烈情感的音乐语言更容易触动大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其深刻体味到其中的思想价值和审美韵味,从而与音乐作品产生强烈的情感碰撞,最终使大学生的情感道德体验得以深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融合的教育目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舞蹈教育的融合

舞蹈作为利于人们抒发内心情感的优美艺术,是人们思想情感最为精炼、集中的行为表现,它以鲜明的个性和饱满的情感将人们的内心情感、生活感悟展示出来,是社会现实和人们内心动态的真实写照。像千手观音、雀之灵、睡美人等著名的舞蹈作品,正是舞蹈表演者用娴熟的舞蹈技巧,将社会与人们的思想情感生动优美地表现出来。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借助欣赏舞蹈表演来使大学生感受到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更为广泛的生活内涵。如马丽和翟孝伟的舞蹈《牵手》(见图1),它震撼人心之处就是表演者马丽和翟孝伟都是残疾人,一个缺右臂、一个少左腿。但他们却用超乎常人的协作精神和舞蹈天赋,向人们展示了真正的奇迹。让大学生欣赏这样的舞蹈,能教会他们要学会珍惜拥有的,学会只要通过顽强的拼搏和艰苦的奋斗,才可以创造出有意义的人生。

三、结论

高校在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不断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有益经验,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并积极加以实践检验,才能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促进其进步,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作者:孙国娇 张宪辉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贝丽静.艺术渗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J].世纪桥,2011,(21):76,82.

艺术教育思想范文篇7

一、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联性

(一)两者具有相融的基础。思政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履行公民义务和承担应有的社会职责,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的、全面性可持续发展的共产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净化心灵,真正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其在立德树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6年,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①方案中明确提出普通高校开设艺术教育课程的作用和必要性,艺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功课。201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其教学目的与思政教育完全相同,都是为了“立德树人”,二者导向作用完全一致。这就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二)两者融合的意义。关于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说:“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③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是经过多年科学论证和实践后得以不断完善的。高等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和艺术类高校的各门课程也必定要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都与本专业的教育相呼应。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多元发展的当下,各国综合实力竞争激烈,各专业领域的人才竞争也日趋白热化,所以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培育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利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培育人才?这些都关系到将来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文化竞争和人才竞争。所以,无论是对于思政教育还是艺术教育,二者相融合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三)两者相融的方式。关于艺术教育课程,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高等学校理应开展艺术限定的选修课,根据擅长的硬件资源与师资成果开展任意性选修课程。”④那么思政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呢?“思想政治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⑤从字面意思上看,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在教学内容等方面关联的地方好像不多,但是二者在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教学目的上却存在很多共性。艺术教育可以激发人的“共情”,即情感的共同性。例如优秀的音乐作品会影响人的情绪,眼鼻耳心等身体器官得以畅通,从耳动到心动。我们系统学习中国艺术史等课程内容时,当亘古璀璨的艺术作品与广博精深的艺术理论跃然眼前,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不由得被激发出来,思想信念由此受到影响,此时,由“倾听”这一生理活动引发的心理审美与道德责任等相融汇通,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一)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的外部条件。党的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⑥新的国际形势、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时代对我国高校和大学生都明确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育出更加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时代之需。我们说,高等学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大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政治教育的关键时期,而思想政治工作方向尤为重要。要想培育出更多新世纪人才担当民族复兴大任,高等学校的思政教育需要更多更灵活的探索与实践。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⑦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总体背景下,艺术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也是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直接诱因,如重视本专业学习而轻视文化和政治理论、思想信念和观念素养等方面的错误倾向。因此,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并将思政教育的内容有机渗透,在渗透过程中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审美教育,更是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的重要着力点。而在艺术专业教学中,发挥艺术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通过经典作品赏析、排演创作等方式,能更灵活地落实思政教育的隐性教育,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平台和思路。同时,依托艺术课堂,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过程中的创作更具社会性,不仅有机融入了思政教育的思想,也拉近了大学生与传统思政教育的距离,使得艺术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元素进一步发挥协同效应。(二)思政元素在艺术学科中的内在作用。针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有人提出“课程思政”概念,笔者认为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独立的课程或实践活动,而是将思政元素运用到其他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帮助学生建立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文艺观。首先,思政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⑧思政教育可以为艺术教育各门课程提供政治引导,帮助教师实现教育目标,培育合格的文化艺术人才。艺术教育中思政元素的运用,也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建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艺术创作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使学生走出校门投身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时具有完整的、科学的、正确的文化艺术创作理念,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艺术创作方向,为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贡献力量。其次,思政教育具有升华作用。目前的高校大学生存在着重视本专业学习、轻视其他课程和凑学分的现象。艺术类专业学生中这种现象更甚。学生看重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实践,却忽略思政教育和思政素质养成的必要性。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其艺术创作主题与内涵不能达到应用的高度和深度,不能准确、深刻、生动地表达艺术作品的题外之意、画外之音。所以,思政教育可以丰富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升华艺术教育的政治内涵。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加强思政素养,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再次,思政教育具有深化艺术教育的作用。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可以帮助教师树立以思政引导专业课教学的思想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融合到课程设置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深化教育理念与育人目标。教学内容不流于知识、技能、技巧的层面,而是深化到专业知识中去,深挖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认识专业领域深层次的规律性和内涵,培育出符合时代要求并具备一定思想高度的文化艺术优秀人才。

三、思政教育融入艺术教育的意义

从大局而言,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成长极其重要的阶段,尤其是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更担负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事业和产业建设的重任。政治信念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素养,做好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不仅有利于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也会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培育更多更高水平的栋梁。艺术与人的内在情感有“通感”,直接又有意蕴。每一种艺术所蕴涵的社会基础又都存在于一种文化中。将思政教育融入艺术教育中,符合有关思政理论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使学生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任。运用好课堂教育这一重要渠道,有利于艺术类专业或大学强化思政教育课程的建设,以及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是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育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极其重要的举措。传统的思政教育融入艺术教育之中,可以规避刻板和抽象而更趋真挚、新颖和具象,并因此呈现出更多理性与求是的特征,同时艺术教育的介入为思政教育提供了表达媒介,学生更易以此整合艺术形象中的美感。没有思想政治教育时,艺术教育通常都只注重技能方面的培养,而缺少知识方面的价值导向支撑,作品因此少了灵魂。缺乏灵魂的作品是无法于历史中长存的,没有背景就不会衬托作品的价值,没有价值就终究会消失,背景内涵就是艺术作品的生命线。总之,只有将这两者充分结合,才能使二者的价值充分表露出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文化艺术人才,而他们发挥更强有力的作用,可以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提供更加积极、更加有力的保障。

四、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创新方法

艺术教育思想范文篇8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我们要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尝试将艺术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理工科高校学生普遍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近年来,北京地区在市教委的组织下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艺术实践活动,五十余所高校学子都取得十足的进步和荣誉,而尤为突出的是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生艺术团的实践过程中,艺术能力获奖与艺术教育成果不可混为一谈,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促进作用,从而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在艺术领域的反馈机制,提出可实施可借鉴可推广的方案。

一、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现状

(1)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及管理部门建设。校内建设有艺术教育中心、艺术团等作为校园文化磅礴发展的中流砥柱,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产生了积极影响。根据统计数据发现,学生对公共艺术专业内容的兴趣与是否为艺术团成员存在较强的相关度,经过卡方检验计算出X²值为70.58,所以学生对公共艺术专业内容的兴趣与是否为艺术团成员显著相关。其中艺术团成员对公共艺术专业内容有较高兴趣的占比为74.57%,明显高于非艺术团成员的34.48%。调查显示,通过公共专业学习及演出实践参与艺术教育的比例要高于讲座,可见一方面是校内外艺术类讲座场次较少,不如演出实践及公共专业教育的频次,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同学们喜欢通过实践来亲身体验艺术教育。同时,通过互联网音视频参与艺术教育学习的占到48%左右,通过其他类参与的也有10%—20%的占比,可见创新艺术教育的方式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2)艺术教育及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对公共艺术专业学习兴趣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其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只有少部分学生是为了学分。学生通过学习艺术语言、欣赏艺术作品,能够更加体会到艺术的功能,培养艺术审美,使学生全面发展,对整体校园文化的氛围有着明显提升作用,学生对公共艺术专业学习兴趣较高,通过参加大学生艺术团参与了更多的艺术相关活动激发了同学对艺术的热爱,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对公共艺术专业学习的兴趣,这些都为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提供了条件。(3)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尽管艺术教育的作用已得到充分肯定,但由于理工科高校自身学科特点、教育定位、学科划分等原因,依旧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一是在认识方面,艺术教育在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方面,高校对艺术教育的作用认识依然不够,同时相应的研究也不够充足。其二是工作方面,学校对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视还有待提高,大部分高校由于学科划分界限严格,导致跨专业参与学习的可能性较小,学生参与面小,则导致积极性与主动性都不是很强。其三是管理方面,大多处在管理困境中,面对学科专业教育艺术教育仍然缺乏动力,需要制定针对性更强、激烈约束性更高的机制。其四是师资方面,大多数高校在专职艺术教育师资数量方面难以达到要求。其五是教育方面,艺术教育平台大多还是以教师单方面讲解为主,方法比较单一,缺少吸引力,以至于学生对学校开设的有关艺术教育类学习内容满意度并不是很高。其六是体系方面,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开展评价,目前,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符合公共艺术教育规律特点的评价评估体系。其七是指导方面,艺术教育相关主管部门指导工作有待完善,目前还缺少针对性的专项评估。

二、华北电力大学实践活动与案例

华北电力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成立于2003年,始终坚持以文化育人引领高校艺术教育“文化自觉”;以文化传承与创新强化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认同;以艺术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鉴于我校艺术教育中心在校团委下的架构,多年来共青团工作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思政体系活动。(1)实践活动总结归纳。2017年,“三下乡”艺术实践团走进吉林长白边防检查站,与边防官兵同吃同住同练,感受人民军队的建设成果,以文艺节目向当地官兵展现了当代大学生文艺志愿者的精神风貌;走进河北保定阜平县黑崖沟村,送上艺术培养与文艺演出。与此同时,组织参加共青团中央开展的百所高校共唱中国梦活动、“五月的鲜花”全国大中学生文艺会演、“放飞梦想”青春歌会。2019年3月,大学生艺术团参加北京市教育系统“我和我的祖国”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启动仪式演出,同年9月学校开展“青春告白祖国”系列活动:上千余名新生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将合唱、演讲朗诵等艺术形式加入社会实践报告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之中。72名师生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场合唱活动,师生代表参加首都教育系统服务保障国庆活动宣讲团赴海南省宣讲。此类实践活动都有以下三个共同特点:一是思想导向性强,主题明显,特点鲜明;二是参与人员广泛,覆盖各级各类学生;三是宣传效果良好,对实践活动的宣传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2)非特长生合唱团首次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案例。在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华北电力大学蓝色动力合唱团作为北京地区非艺术特长生合唱团,首次获得全国一等奖,在艺术特长生招生数量逐年递减的情况下,此次案例的推广可以为首都理工科高校的高水平艺术团建设提供新思路。蓝色动力合唱团成立于2005年,十余年间与所有高校的学生艺术团同样面临新老更替、人员流失的问题,在不断地思考与探索中,华北电力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一些做法。从制度和激励机制上,将原有的在综合测评中按学生干部身份给予的附加分改为按在团团龄给予附加分,团队参与的大型演出活动、比赛活动按不同等级标准给予附加分奖励;团队管理方面,新生入学后以在团人数120%的比例招收新成员成立新生团,第一学期经过层层考核加入合唱团;每周排练三次,包含一次声乐和一次指挥合排;培养“准特长生”,由声乐指导教师从新生团各个声部挑选优秀成员强化训练,以点带面。多种因素共同长时间良性循环,合唱团形成了积极进取的氛围。

三、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点

(1)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区别。艺术教育是以音乐舞蹈等艺术作为媒介,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使学生成为拥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才,对学生的作用更偏向于升华,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进步。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属于社会实践类活动,产生塑造性的影响。对于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哪一种更偏向于“实践出真知”,通过表格五可以看出,有20%—30%的同学认为艺术教育,有10%左右同学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认为二者都需要通过实践达到能动目的占到了50%,而实践类的形式是学生们较为喜欢的艺术教育方式。(2)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联系。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有着积极的作用。一方面,艺术教育能够浸透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使他们理解艺术、拥有艺术表达能力,还可以更加自然、生动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传达给学生,增强其影响力和持续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现实中引领学生,可以为艺术教育提升更深层次的内涵,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更好的进行艺术方面的学习。从表格3中可以发现同学们最希望学到的分别是,丰富自身业余生活,同时寓教于乐,占到了85%左右,其次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修养,占到了70%—80%,除此以外还有60%左右的同学希望学习到一些基本的艺术及思想政治常识,只有10%左右的同学认为学不到什么新东西,可见同学们认为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可以学到新东西,并可以对个人有所提升。调查显示,有九成左右的学生认为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可以融会贯通,其中有30%—40%的同学认为很容易找到二者之间的共通点,50%左右的同学认为可以融会贯通,但需要对二者进行深入研究后才能在细枝末节中发现共通点,只有10%左右的同学表示不可以或者不清楚,可见学生认为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共通点。

四、完善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体系的普适性应对策略

(1)现阶段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困难点。当前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融入到整个大学四年的生涯中,大部分还安排在入学教育阶段和基础教育阶段,且是单纯的理论教育,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以至于很多学生没有正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故而并没有发挥出启迪思想、引导树立价值观念、感化心灵的教育作用和效果。同时,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时间上是分离状态,甚至可以说是处于断层状态,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艺术知识的过程中没有深层次的目标,最终导致艺术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这些问题导致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体系存在着重重困难与不足,进而阻碍了进一步提高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效果。(2)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体系的普适性应对策略。一是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基础上,依托首都地区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推进开展文化艺术实践活动,打造精品项目,逐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加强在学生中的宣传,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同时,提升其思想道德品质。二是加强艺术教育教师队伍、高水平学生艺术团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艺术教育教师是艺术教育的先导者,学生艺术团在艺术实践上更先其他人一步,要在提高两者业务能力的同时,提高思想站位,扩大他们的视野。具体如将党团支部建设在艺术类社团上,开设由学生主讲的艺术体验等等,根据每所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三是建立理工科特色的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体系制度,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自2017年开始,开展“一位学生观看一场艺术演出”活动,要求每一位在校本科生在读期间至少观看一场经艺术教育中心认证的高水平艺术演出,观演者将通过电子票入场检验的方式获得相应的素质能力认证学分。这样的制度一方面保证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有序开展,另一方面也对引进高水平艺术团体的数量与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先进文化艺术源源不断走进校园,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艺体{2019}2号.

艺术教育思想范文篇9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一个特殊的概念,在我国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①。实际上,世界各国在国民教育中都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国外的高校教育中主要以名著课程、分布选修课程等形式体现,包含于通识教育中。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培养公民共通能力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其终极目的是丰富与提高人的全面素养,维护国家、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艺术教育的基本概念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艺术教育是通过主要艺术门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传授,辅之以一定的艺术实践,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活动②。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具有鲜明的审美意味。《礼记》中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乐”的目的在于教化、诱导人向善,让社会处于平和的状态中。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负责规范人的行为,“乐”负责调和人的性情。人的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通过“乐”来表达,同时也可以在乐声中化解。思想家荀子在《乐论》中也论述了音乐的审美、教育作用,认为“乐”可以“善民心”“移风俗”,强调艺术的“厚人伦,美教化”功用③。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艺术活动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意识形态功能,《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王者未作乐之时,因先王之乐教化百姓,说乐其俗,然后改作,以章功德。”文人墨客则把琴、棋、书、画“四艺”作为修身养性之器,在作品中针砭时弊、传播思想,在诗词歌赋中抒发政治理想和抱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各种民间艺术形式反映自己的生活境遇和呼声,揭露批评社会的不公和黑暗,追求光明自由的情怀。可见,艺术在古代便有了政治宣传、思想渗透和教化民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引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出现等,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相应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期间,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如萧友梅、赵元任、徐悲鸿、刘海粟等代表性人物创作了一大批主题鲜明、气质优雅、意境深远的音乐、绘画和雕塑等艺术作品,这些作品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冲破了数千年封建思想的束缚,极大地唤醒了一代青年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民主意识,也极大地推动了以反帝、反封建为宗旨的新文化运动、爱国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民族的危亡、山河的破碎,无数富有正义感和爱国情怀的教育家、艺术家、思想家、文学家和理论工作者,将抗击侵略、保家卫国、民族气节的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以歌曲、文学、电影、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了大量既有广泛群众基础又具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信心,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开展。这有力证明了艺术在思想政治引领上的强大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收获颇丰,作家莫言摘得了文学最高殿堂——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越来越多的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中大放光彩,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精美绝伦的文艺展演等都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文艺的蓬勃发展唤起了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筑起了国人文化自信的基石。

三、通过艺术教育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艺术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与生俱来的号召力,是培养民族精神血脉的温床,更是时代赋予的艰巨使命,是打好思想政治课程攻坚战的利刃。因此,通过艺术教育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要性及可行性。(一)满足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大学生的思维极其敏捷,自我意识逐步增强,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校园里的各种艺术形式及艺术活动对大学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调查显示,90.7%的大学生愿意参加社会实践;79.5%的大学生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诸如讲座、读书会、文艺晚会等校园文化活动。面对种类繁多的社团活动,大学生选择文体活动类(41%)、公益活动类(29.3%)社团的意愿明显高于学术科技类(18.1%)和思想理论类(5.5%)社团④。可见,以艺术形式为依托的活动是大学生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因此,通过艺术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以更有温度、有触感的形式助推学生价值观及人生追求境界的提高。(二)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根据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正确的文化观念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对大学生政治观和道德观培育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⑤。在对全国35所高校的3360份有效问卷的分析中,86.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很有必要”或“比较必要”,93.2%的大学生对中国古代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舞蹈、武术等传统文化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学习兴趣,79.1%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学校开设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另有79.5%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学校开展的阅读中国古代经典、学习民族乐器、练习中国功夫等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活动⑥。这说明了艺术教育类课程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需求度和受欢迎程度很高,对思想政治水平中的文化素养、道德观、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这5个指标均会产生较大影响,有助于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学习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三)有助于构建学生思想成长的健康环境和文化氛围。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行为意愿易受社会现实、虚拟网络、社会思潮等因素影响⑦。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正是生理和心理不断变化的时期,他们迅速走向成熟,但是尚未完全成熟,呈现出了很强的可塑性和可变性。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作品运用到校园宣传栏、校史馆、景观人文雕塑,耳濡目染,日积月累,他们的思想意识里就会融入正确的价值观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艺术的浸润教育性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的有力补充,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四、艺术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艺术教育思想范文篇10

关键词: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学生

教育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活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这个伟大的光荣的荣誉称号,教师不仅要具备优秀的人格,对学生的真诚、深沉的感情,良好的心理素质,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合理的知识结构,敏锐的观察力,杰出的管理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甚至优秀的交往协调能力,以语说服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说”。而要使学生坐得住并听得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要讲究说话的艺术。能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说话的内容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同时要注意,语言是一把双刃剑。它带给我们沟通无极限的欣喜时,同时又是最危险的武器。说的不当,语言就像一把利剑,而且语言这把利剑所造成的伤口往往比真正的利剑刺伤的伤口难愈合得多。众所周知,我们平时说话都要讲艺术,那么,在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更应该讲究语言的艺术。一个学生从学校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在他学习生活中能够够用一生的精神财富,这种财富能够使他一生不管碰到什么事情都能从容面对,能够使他富有爱心,能够使他坚强勇敢,能够使他内心强大,能够抵制一切的诱惑。思想教育的工作不光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也是每一位老师的工作,老师除了传授知识外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为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若能合理地运用艺术语言,教学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及其语言特点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大部分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团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具有教育性、朴实性、政治教育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把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呈现教育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还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简洁明了朴实的。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是直接体现党和国家的政治要求、政治意图和完成政治任务的手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用的语言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意图,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语言艺术的必要性

在传统教育的过程中,老师自说自话,师生话语交流和沟通往往成了教师的独白。学生的话语空间受到挤压。我们知道,课堂并非是老师的一言堂,因此老师的话不一定多,但要能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因此要改变这种不良的状态,教育者运用语言艺术就非常有必要。语言艺术是人们在运用语言传递信息、思想和感情时的手段、技巧和规律,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方法之一。他们只有运用艺术语言,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激励、凝聚、调节、转化等优势。例如其转化优势体现在可以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把社会或政治团体的要求可化作个体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语言艺术非常有必要。

3如何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表达艺术化

3.1幼儿园教师如何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表达艺术化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他们几乎相当于一张白纸,教师的工作就是使这张白纸变得生动丰盈,色彩斑斓。幼儿不识字,因而他们所接受的一切教育、获得的所有知识基本都来自教师的语言传授。因此幼儿园教师比其他一切教师更需要使用艺术化语言,他们的语言艺术对幼儿良好习惯及自信心的培养的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教师应该做到如下几点。第一,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音量适当,语速适中,停顿合理。第二,合理运用儿童化的贴近幼儿生活的语言,让幼儿易于理解。第三,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幼儿兴趣。比如组织游戏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将人物角色表演出来,使幼儿易于理解和把握。第四,运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孩子的自信。因为小孩子是喜欢被称赞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好话。因此幼儿园教师语言应以表扬为主,每当孩子的表现有进步或表现很好或遇到困难或难题时,老师都要及时给予鼓励。

3.2小学教师如何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表达艺术化

小学生大脑处于发育阶段,听嗅视觉逐渐加强,对新鲜事物敏感,喜欢形状、颜色、气味、声音等因素的刺激,喜欢学习新东西,但有厌旧情绪。随着他们的触觉能力逐渐敏锐,喜欢东看看,西摸摸,活动不停,注意力容易分散。随着身体的发育,他们的运动能力逐渐提高。他们一般都喜胜厌败,如受到老师的表扬会喜形于色,受到老师的批评则灰心丧气。不过他们求知欲强,喜欢读书,要求上进。但遇到学习困难时,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教师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该做到如下几点。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要讲具体事例,不能满篇的大道理,流于空洞。并且,给学生所举的事例,最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到亲切,易于接受。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要寓于各种活动中,在玩乐中渗透思想教育。这样才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还能使学生得到实践的机会。第三,可以利用一些优秀的影视语言,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用艺术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第四,教师的语言不要过多地充满表扬性。教师固然要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多表扬,少批评。这也使得部分教师产生一种错觉即认为唯有表扬,才能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殊不知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一个孩子受到表扬之所以兴奋,是因为他觉得他真的表现不错,值得表扬。如果表扬过多,也很容易造成表扬疲劳,学生到最后也许再也兴奋不起来。第五,思想政治教育每次持续的时间不宜过长,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应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说出最有效的话。

3.3中学教师如何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表达艺术化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身体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同时承受着较重的学习负担。这个时期的他们,虽然潮气蓬勃但一般比较敏感,老师的一句话或许是黑暗中的明灯,给予了他们无限的希望,但如果是不恰当的话,也足以摧毁他们的精神信仰甚至毁掉他们的一生,因此,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使自己的语言艺术化,照亮学生前行的路。为此,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的言辞应充满思辩与智慧、幽默与风趣,语调应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中学生在繁重的学业中也能感到轻松愉快。第二,针对性格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语言方式。对开朗大方的学生可以直奔主题,对内向敏感的学生可以点到为止,对谨小慎微的女生可以轻言细语,对心理承受能力强的男生可以直截了当。第三,要选准时机,因时而异。比如学生情绪高涨时教师应多使用豪放的语言,学生情绪低落时教师又应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学生考好了教师要用谦虚的语言,学生考差了教师要用鼓励性的语言。第四,要认清场合,因时而异。在教室里教师应使用大众化的语言,在宿舍时教师应用拉家常式的语言,总之,要因时因地因人采用不同的语言,以便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第五,教师应更倾向使用激励性语言。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避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与误,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迁就并助长这种不良习惯,而要从中寻找闪光的方面。激励性的富有弹性的语言能使教育对象有被尊重的感觉。

3.4大学教师如何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表达艺术化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就其整体的心理发展来看,他们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水平上。他们充满青春活力,富有理想,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他们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比较弱。他们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但相对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他们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思维易带主观片面性,常常把社会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以至于陷入主观、片面和想当然的境地。他们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在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使用政治语言、文件语言和权力语言的现象泛滥。有些教师以训斥的语言谈问题,以不容置辩的语言讲道理,以命令的语言提要求,讲一些不载任何信息的废话套话,不善于把大道理变成自己的话语,滔滔不绝地讲连自己也未必理解的话,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大打折扣。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做思想教育工作时应该做到如下几点。第一,了解学生的背景,因为大学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也许来自五湖四海,只有真正了解他们的背景,才能使政治教育的话语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想他们所想,只有这样才会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才会使思想教育活动产生效果。第三,教育者应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及语言驾驭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要展现自身的理性魅力,要摆事实,讲道理,易理解。第四,要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生自我实现的愿望更为强烈,他们迫切要求思想教育者的语言所载的思想信息能满足他们的这种内在的需要。第五,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个性化,所以,教育者要用爱去包容有理性的与众不同。只有不同,才有创造,才能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爱是一缕春风,爱是一线阳光,让教育者的爱去融化大学生心中的不快和烦恼。

4结论

总之,不管针对哪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当然,除了必要的技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平时要多了解并积累教育的客观规律,多关注学生的内心。同时还要善于管理自己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始终铭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乐观的性格,使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与之沟通感觉到轻松愉快。只有在一种非常轻松的氛围之下,学生才能够自然而然地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诲。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针对不同受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一些共性。如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要简单明了深刻,要生动形象,要结合具体的实例不空洞,但针对不同受教育阶段的学生的不同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做出不同的反应,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社会应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化的氛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语言培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研究与交流。

作者:肖细明 单位:湖北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月修.对道德教育中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4,(12).

[2]宋元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5,(3).

[3]王贤.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宁夏社会科学,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