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9:13:44

艺术化

艺术化范文篇1

关键词:传统服饰;创新运用;拼布艺术

服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早有《周易•系辞下》记载:“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可见中国服饰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并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观念,这一点从百家衣、水田衣等拼布服饰艺术形式中得以体现。实际应用认为,拼布这一服饰艺术形式对现代服饰的创新设计以及传统服饰的艺术化改良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百家衣的概念及艺术价值

1.1概念。旧时医疗条件有限,婴儿孩童多患病夭折,死亡率较高。人们为了逃避孩子夭折的命运,便唤以贱名,甚至男扮女相,认为如此可以迷惑神灵,在此背景下,“百家之福于一身”的百家衣便应运而生。百家衣是指向众邻亲友讨取零碎布帛,将布帛拼接缝合而成,其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源于僧侣穿着的百衲衣,有的僧侣为表“苦修”,拾取别人丢弃的陈旧杂碎的布片,其亦与妇女穿着的水田衣有共通之处,王维有诗“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水田衣因其外形色彩相互交错类似阡陌纵横的水田,故名。清代李监堂《俗语考原》中对百家衣有明确记载“俗为婴儿乞零碎布帛于众邻,合以制衣,云衣之可致福,此为风由来已久”。宋代陆游《书感》有云“哀哉穷字百家衣,岂识万斛倾珠玑”,或可佐证在当时已经出现了百家衣,而在年长陆游30多岁的苏汉臣所画的《长春百子图》的右下方,亦有一孩童身穿百家衣。百家衣在明清时期较为流行,且颜色更趋于鲜艳多彩。《西游补》第一回:那些孩童也不管他,又嚷道“你这一色百家衣,舍与我吧!你不与我,我到家里去叫娘做一件青苹色,断肠色,绿杨色,比翼色,晚霞色,燕青色,酱色,天玄色,桃红色,玉色,莲肉色,青莲色,银青色,鱼肚白色,水墨色,石蓝色,芦花色,绿色,五色,锦色,荔枝色,珊瑚色,鸭头绿色,回文锦色,相思锦色的百家衣,我也不要你的一色百家衣了”。从这段文字的描述,可以充分说明近代百家衣已成为儿童较正式的礼服[1]。就百家衣的细节而言,不仅各个地区之间不同,甚至邻里间的贫寒人家和富贾人家也有很大的区别。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制作样式,例如河南民间不能在胸前开口,会在底襟留个口子“藏魂”,对于贫寒人家而言,讨要的碎片大小颜色不会过于讲究,但对于大户人家而言,则会使用绸缎等布料,并绣上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的“五毒”图案或蝴蝶花草等吉祥图案。鲁迅的《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中提到,他的百家衣是“橄榄形的各色小绸片所缝就,非喜庆大事不给穿”,可以充分说明大户人家百家衣制作的考究和意义之深刻。1.2艺术价值。1.2.1践行美德和造物思想。百家衣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拼布艺术形式,是人们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祈祷孩童来年顺顺利利、健康成长的趋吉避凶之衣,也是对“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践行。同时,百家衣是在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之时对裁剪剩下边角料的有效利用,发扬了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为拼布艺术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1.2.2创新和形式多元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们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以百家衣为文化背景的拼布艺术在创新中有了多元化的表达形式。拼布艺术带有很强的创作性,从大小、材料、颜色等方面都可以完全自由地选用,小到迷你的杯垫,大到整墙的壁饰或床品都可以用拼布艺术。在传承传统拼布艺术文化的同时,引入现代工艺元素,赋予拼布艺术更持久的生命力势在必行。1.2.3个性化。拼布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地域、经济、文化和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流派,产生了精彩纷呈的拼布文化,其文化内涵的差异化,使拼布艺术越来越有个性[2]。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对服装除了基本服用性的需求外,更多的是心理上更高层次的需求。拼布艺术以其可简约可复杂、创作性极强的优势将不同颜色、材质、图案等拼接运用到服装中,使得服装具有强烈夸张的设计感,充分满足个性化需求。

2拼布艺术在现代服饰中的艺术化改良

2.1材料和造型改良。不同质感的材料给人不同的感受,例如旧时的百家衣更多的是舒适质朴的棉麻,贵重些的则是细腻有光泽的丝绸。材料作为拼布艺术最重要的媒介之一,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材料种类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拼布服饰作品有不同的质感。在现代拼布服饰中,应当突破传统的棉麻丝材料,使用现代纺织材料,或是加入一些缀饰物,如蕾丝、彩线等,将传统拼布文化与现代纺织技术结合起来,形成更具现代特色的传统拼布服饰作品。在工艺上也可吸收手工刺绣、编织、染色等传统技艺,制作出材料多样、形式丰富、造型独特的现代艺术作品。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拼布艺术的发展可以尝试突破原有的造型思路与造型手法束缚,结合现代设计思维和创作手法,形式上可以尝试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风格上也可由具象向抽象变化。总之,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使其在造型上更加富有创新性和时尚感。如此一来,融合了当今流行元素的拼布艺术作品,不仅可以传承传统民间工艺,也可以满足当代大众的审美,以新的创意理念和形式来体现现代拼布艺术设计的魅力。2.2色彩的多样化。在拼布艺术中除了材料和造型外,色彩的选择也至关重要,近现代工业染料的出现,使得纺织材料的颜色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色彩关系的运用对拼布艺术的成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拼布艺术在色彩的选用上有较强的装饰性,主要是受民间集体观念的影响,其色彩多鲜艳明快,有强烈的冲击感,显得热闹奔放,这一点在百家衣拼布服饰中便可以体现。为了迎合现代人们的审美,拼布艺术应处理好色彩的对比度和饱和度,使其变得含蓄,不似以往的热情奔放。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突出主色调,加上其他颜色的少量点缀,形成主题明确但又不显得死板的视觉效果。二是巧妙地运用色彩的渐变效果,运用同种颜色不同明度和纯度的色块进行搭配,体现出不同颜色之间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三是恰当地使用黑、白、灰等无彩色系,将原本强烈的色彩对比关系进行调和,在明度、纯度较高的布块中加入黑白灰或明度、纯度低的布块组合,使整体色彩统一又有变化,更有时尚感。四是采用冷色调的搭配,暖色点缀,色彩互补组合,使画面更具张力和美感。除了上述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方法外,现代拼布艺术的色彩还应与拼布艺术作品主题相吻合,利用不同的色彩表达情感,如用古典、时尚、前卫、自然抽象等意念进行设计[3]。2.3题材的演变。旧时民间传统拼布的题材主要是鬼神崇拜、宗教信仰、民间传说、民俗生活等,例如百家衣就是向神乞求婴孩健康平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封建文化的破除和流行文化的变化,传统题材的拼布艺术已不再有往昔的影响力及需求,为了使拼布艺术更适应现代社会的环境,需要对表现内容进行扩充。可在传统图案元素、拼缝工艺和构成形式的基础上将元素进行夸张、变形设计。在拼布艺术的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借鉴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形式。作品种类不再局限于日常生活用品,可以以纯粹的艺术作品形式呈现。利用拼布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将文化、信仰、情感、理念等观念表达出来。将人的需求作为创作的出发点,以自然元素、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贴合人民群众的内容为主题,在满足人们不同功能需求和审美需求的同时,创作出更多主题丰富、形式多样、工艺精湛的拼布艺术作品。

3结语

拼布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时展,拼布艺术不仅体现在服装设计上,还被广泛运用于艺术、雕塑、科技、生活等不同文化形式上,拼接艺术的特点既体现了碎片的杂乱无序,又表现出重组后的统一有序,使服装更具趣味性。作为服装设计师必须深刻挖掘拼布的文化内涵,总结经验并加以创新和改造,使其成为与当代人们需求契合的艺术形式,传承并促进其发展传播。

参考文献:

[1]李晓君.趋吉避凶百家衣[J].检察风云,2012,(2):90-91.

[2]吕志莹.探究拼布的起源、发展内涵及流行原因[J].大舞台,2012,(2):271-272.

艺术化范文篇2

一、备课艺术的重要

一堂质量高的成功的音乐课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因此,课前的准备工作就必须要充分、有条理。教师课前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水平、思想品德的状况、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甚至心理特点等等。所以,教师根据自己的艺术性了解来准备大量的音响资料、录像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等,还要选择吸引学生入胜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调动课堂气氛;如何寓教与娱乐;如果,一节无准备的、无构思的、随意性很大的音乐课,必然是一节枯燥无味、失败之极的课,因为它已失去了中学音乐教学的作用了。

二、教学过程的艺术表现

1、设计艺术的课堂导入。音乐课的开始就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果课堂导入的设计和安排有艺术性,那么就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因此音乐课的导入就相当的重要。比如:在上一堂《绣红旗》的声乐课时,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学唱歌曲,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因此,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来播放旧中国受欺凌、受压迫的历史资料片,并给它配上《绣红旗》这首歌的旋律,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这个历史影片的背景音乐是什么歌曲?大家知道它的创作背景吗?等等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和音响资料的运用,就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的动力会特别强,学习兴趣随之加浓。

2、用艺术的教学方法。新课标下改革中学音乐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这是初中音乐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引导——启发——领入的方式,引起学生认知的冲动,进入自主的认知过程。在音乐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的感受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自己求知、探索而发现得到的知识要比老师的直接阐述来得更深刻。同时,这种自我求知和探索性也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艺术的音乐教学手段。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来灵活的,巧妙的运用教学手段。所谓“灵活”,指对教学手段不千篇一律和一个模式。其中所说的“巧妙”,指教学手段的应用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学生所乐。比如:在给学生上音乐欣赏课时,教师除了只播放音乐作品外,还可以运用数字化多媒体来教学。教师可以从网上调出关于所欣赏的那首曲子的所有资料,让学生了解学习。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感性欣赏水平,而且还加强了学生理性欣赏的能力。使音乐课变得更加形象、直观,对学生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4、注重学生全体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教学组织艺术性。在中学的音乐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关注音乐,享受音乐,同时还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来表现音乐。使每一个学生都受益非浅。但是,在音乐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能强求一致,因为每个学生的音乐能力会应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培养,教育条件的不同而形成巨大的差异性。所以,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应注重个别学生的学习。让每食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也要允许学生对音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大大激发教师自己的教学热情。

艺术化范文篇3

1电视体育解说的真实性原则

新闻具备真实性和新鲜性两个基本特点。新闻真实性是指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2]。客观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同时也是新闻最基本的要素。新闻应“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无论任何媒体和个人,都应尽其一切努力确保的消息绝对可靠,应尽量查证所有消息的来源,不能任意地删改、歪曲重要事实。除了真实准确地介绍体育赛事情况之外,电视体育解说员还担负着赛事评论的重任。体育赛事评论必定反映出解说员的个人观点和看法,而这些观点和看法又往往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引导性。所以,在进行赛事解说中,体育解说员应该与其他新闻工作者一样恪守客观公正的原则,既准确地描述赛场上的真实情况,不隐瞒重要情节,又要在评论中持公正和中立态度,绝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添枝加叶,夸大其词。在以前的体育解说中,一些解说员在谈论球员转会等敏感信息时,存在主观臆断、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现象,这肯定会对电视观众产生误导。

2电视体育解说的公正性原则

早在20世纪50年代,体育解说员的倾向性问题就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时任国家广播事业局局长的梅益同志曾指出,解说员的适度倾向性要与客观、公正相结合[3]。半个多世纪中的体育解说事例表明,绝对的公平、公正是不存在的,解说员在赛事直播解说过程中,所发表的观点和看法或多或少地带有个人倾向性。如今,几乎所有的体育迷在收看赛事转播时,尽管对赛事有不同的理解,但都希望自己所在国家、地区或自己支持的运动队(员)获胜,当解说员的评论客观公正且与自己的观点相近时,就会在获得美好精神享受的同时在情感上与解说员更加亲近。例如,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田径项目男子110米栏决赛中,随着刘翔闪耀雅典,央视体育频道解说员杨健也在短短的13秒时间内成名。“刘翔赢了!刘翔获得了奥运会冠军!”,这眼含热泪、高声呐喊的激情释放,不但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认可,也成为体育解说界的一段经典。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男子110米栏项目的金牌,当时,现场的比赛特写镜头和解说员的激昂情绪,使所有收看比赛的中国电视观众受到了极大感染,他们与解说员一样为刘翔感到自豪,为自己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到骄傲。解说员只有与受众产生共鸣,才能使体育解说更加完美,而这种共鸣多产生在有本国选手参加的体育比赛的解说中。在有本国选手参加的体育比赛的解说中,解说员表现出适当的倾向性,观众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但是,对于没有本国选手参加的国际体育比赛而言,解说员保持中立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感情过多地偏向某一方,很有可能使观众产生厌烦情绪,例如黄健翔在解说2006年德国世界杯足球比赛时高喊“意大利万岁”,使很多中国球迷至今仍感到别扭。

3电视体育解说的生动性原则

体育解说的功能大致可归纳为4个,分别是教育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4]。电视体育解说员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使观众在欣赏电视画面的同时也得到听觉上的享受,这是体育解说审美功能的要求。严格地讲,声音是有形象的,宋世雄、孙正平、于嘉、黄健翔等著名体育解说员,都在观众心目中留有良好的声音形象。在电视体育直播过程中,解说员的声音形象与受众的感觉印象互相渗透。音质纯正,吐字清晰、流畅,声音圆润且节奏轻快,是一个体育解说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此基础上,体育解说员要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感染电视观众,为观众带来美好的听觉享受。观看体育比赛是一种健康高雅的休闲娱乐活动,它能陶冶人的情操,舒缓人的心理,而这离不开体育解说员轻松畅快、生动形象的讲解。语言传播发生学认为,播音员、主持人作为传播主体,关键是处理好情、声、气的关系,以达到因情用气、以气托声、以声传情的目的[5]。与无线广播体育实况转播相比,电视体育实况转播中解说员的荧屏形象也十分重要。训练有素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体育解说员一般都能做到仪态端庄,举止大方,精神焕发,积极向上,都能在准确传达新闻信息的同时富有创造性地用身体语言表达新闻的意境。目前,我国的电视体育解说员在解说席上一般都是身着正装,较为庄重。在国外,一些体育解说员的穿着虽然较为简单、随意,但也不失庄重,且多符合体育比赛的特点和大众审美的要求。

4电视体育解说的独特性原则

电视体育解说员是体育新闻的报道者和电视观众观赏比赛的引导者,无论是否出现在比赛现场,或多或少都要受到赛场气氛的感染,体育解说员正是通过自己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吸引电视观众的注意力,与电视观众一起观赏比赛并感受赛场气氛。电视体育解说员需要用充分的激情去感染电视观众,一个性格内向保守、言谈举止四平八稳的人是很难做好解说工作的。著名电视体育解说员黄健翔曾经说过:“我首先是一个狂热的球迷。我的思想感情和每一个球迷都是一样的。当球场上出现险球或进球时,我的喊叫实际上是大家最想表达的情绪的一种恰如其分的表现,此时我应该是广大球迷的代言人。”电视体育激情解说需要解说员极深的情感投入,来自于解说员真实情感的流露,来自于解说员对比赛项目和体育赛事解说工作的挚爱,解说有本国运动员(队)参加的国际赛事时,更来自于强烈的爱国激情。没有个性的电视体育解说往往是失败的,并且会有损电视台的品牌形象。对于一个体育解说员来说,个性化首先体现在他本身就是一个体育迷。解说员只有通过言语凸显自己是一个体育迷,才能与电视观众产生共鸣并得到观众的认可。

5电视体育解说的灵活性原则

电视体育解说的最大魅力在于它是一门即兴发挥的艺术,如果生搬硬套,就失去了现场解说的意义,就会成为体育新闻播报。因此,电视体育解说员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要能够根据体育比赛形势的变化和电视转播画面镜头的切换,及时、准确、生动地将赛场上的信息传达给观众,这要求解说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包括观察分析能力、适应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高等。体育现场直播的魅力在于体育比赛悬念重重,有很大的偶然性,这要求电视体育解说员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迅速的判断反应能力,以便及时、准确地解说和评论比赛,而比赛直播中解说员的口误,大都与其观察能力或判断反应能力直接相关。赛场上瞬息万变,体育解说员必须全神贯注,不放过赛场上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同时,解说员要提前准备好与比赛项目和参赛各方相关的详实资料,做到有备无患。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顶级赛事,在比赛时间上首先考虑的是照顾当地观众,这会给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电视转播以及观众收看比赛带来不便。目前,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已经引起了国外和国际各大联赛美国职业篮球联赛)运营者的关注,他们为了兼顾中国球迷,有时将比赛安排在北京时间晚间而不是凌晨来进行,即使这样,时差问题仍然是困扰很多中国球迷和电视体育解说员的一大问题。比如,2006年德国足球世界杯的比赛多安排在北京时间晚上9时到次日凌晨,赛程长达一个多月。因此,在体育直播中,倒时差是电视观众和体育解说员不可避免的问题,电视体育解说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倒时差等环境适应能力,要能根据电视体育直播的需要及时调整生物钟,从而以最佳的精神状态为电视观众服务。近年来,为了提高电视体育直播的收视率,体育直播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最明显的变化是普遍邀请体育解说嘉宾与解说员一起解说比赛。在有解说嘉宾参加的电视体育直播中,体育解说员的合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解说的成败。体育解说员应全面了解解说嘉宾的知识结构、擅长项目、语言风格和习惯等情况,进而商定合适的配合方式(如商榷、谈论等),这是合作解说成功的基础。如果采取探究商榷的解说方式,解说员就应当放低姿态,谦虚礼貌地向嘉宾请教。如果采取谈论的解说方式,解说员就应当以朋友的口吻与嘉宾交流,可以畅所欲言,但所聊内容要与比赛相关,应是电视观众乐于了解的,决不可不顾观众的感受随心所欲地闲聊。如是初次合作,体育解说员应事先与嘉宾进行交流沟通,初步掌握嘉宾的特点,这样在解说中才能发挥嘉宾的专业优势,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在合作解说过程中,解说员应谦虚、礼貌地邀请嘉宾进行现场评论和分析,并适时加以引导。毋容置疑,解说员与解说嘉宾间的良性互动以及解说嘉宾主动性的充分体现,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解说变得更加精彩,如在直播2008年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全明星赛时,解说嘉宾张卫平曾反串记者在解说席上采访了姚明,这种“反常”的举动反而更受观众的欢迎。

艺术化范文篇4

关键词:原生态;民族舞蹈;艺术化

一、引言

所谓原生态民族舞蹈,就是那些没有经过特殊修饰,起源于民间原始的,具备浓厚乡土气息的舞蹈表演形态。跟那些舞台表演的民族舞蹈相比,用一个现在比较流行的词语来表示就是“纯天然”,是没有经过艺术家加工和美化的,能够跟民俗活动融合,按照原始的传播方式进行表演的舞蹈。在当前舞蹈界,大家普遍认可的一个观点就是,原生态民族舞蹈不属于剧场,是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具有广泛参与性,属于随机的、省力的、传承的,不是刻意的、规范的、创编的。

二、原生态民族舞蹈的艺术化特征

(一)贴近自然地理环境。对于原生态民族舞蹈来说,主要是孕育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就自然环境方面来分析,特定的自然环境奠定了原生态民族舞蹈的体态、动作以及风格等,通过这些因素跟社会环境之间的融合和影响,才孕育出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原生态舞蹈。我国的疆土比较辽阔,有高原、盆地以及平原等。以青藏高原为例,海拔在三千米以上的高原占据了我国国土面积的将近的百分之二十五,西藏地区的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中游是藏族生活的区域,这里的气候特点是高寒、缺氧,这样寒冷的条件下当地民众为了提高活动能量,跳舞的时候动作幅度就比较大,动作也比较激烈来增加身体热量,抵御高寒气候。从当地的原生态民族舞蹈动作中可以看出,“前俯后仰”是主要的体态特征,当然这样的特征也跟当地的地势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作为藏族的主要生息地,青藏高原四周高山环绕、地势险要,生产生活比较封闭,山脉连绵起伏,其“走山路”是一种常态。众所周知,走山路有特殊的技巧,上山一般都是上半身倾斜,结合山路的陡峭程度来确定前倾的幅度,当山路越陡峭的时候需要比较大的倾斜幅度,下山的时候要上半身往后倾斜,主要是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性。这种方式时刻伴随藏民的生活,特殊的生存状态塑造了当地原生态民族舞蹈“前俯后仰”的体态特征,这就是原生态民族舞蹈的艺术化特征跟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二)贴近大众生活。原生态民族舞蹈并非为了表演而存在,其出现也不是为了取悦观众在特定舞台上表演,更不是为了利益进行的舞蹈编排。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于原生态民族舞蹈来说,能够很好地展示大众生活的差异,是由普通的民众负载,主要是日常生产劳动与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娱乐反映,去表现出来的动作形态比较朴实,并没有刻意的修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传承和演变,就变成了我们当前看到的原生态民族舞蹈。比如,蒙古族的原生态民族舞蹈,内蒙古的地理位置是在我国的背部地区,是我国境内的第二大高原,跟青藏高原的地貌特征存在很大的差异,海拔在一千米左右,地势相对比较平坦,可以说是一望无际的原野。蒙古族居住于此,世代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蒙古族儿女长期的游牧生活经常以牛羊为伴,长期接触大自然,性格勇敢、热情以及直爽,马匹是蒙古族的主要交通工具。蒙古族的玩舞蹈动作特点就是马背上极目四望、昂首挺胸的骑士之雄姿、热情彪悍有力,这些舞蹈动作体现出蒙古族的豁达、开朗的民族气势。所以,原生态民族舞蹈跟社会环境、经济生活方式等有直接关系,更贴近大众生活。(三)贴近民族传统。对于原生态民族舞蹈中,主要是根植于当地的民族中,具备特定的自然传播方式,属于约定俗成的东西,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民族风格。原生态民族舞蹈服装等都是其地域特色的表现,是多样化民族礼俗和文化的渗透,便显出特定的文化内涵特征。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原生态民族舞蹈中,仪式舞蹈的地位非常重要。中国是农耕社会占主导的国家,比较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这样的人与自然观念是原始文化心理的反映,也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在这样的敬畏情绪中产生了原生态仪式舞蹈,特别是在原始社会,原生态舞蹈主要是用于宗教祭祀、图腾崇拜等场所,属于当地民众祈求上天保佑的仪式舞蹈,可以分为两种行为,一种是膜拜行为,一种是模仿行为。不管是膜拜神灵,还是靠装扮都是为了能够借助神灵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体现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原生态民族舞蹈还可能表现为图腾崇拜,主要把图腾符号作为舞蹈动作,从而获取整个群体的认同感,实现集体意识,属于民族文化的原始积淀,也是时代符号的一种。

三、原生态民族舞蹈的保护策略

(一)制定相对有效的公共政策。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国家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否则就会寸步难行。对于那些被人为肆意篡改甚至濒临灭绝的原生态舞蹈要像保护文化古迹一样,加大保护力度,制定法律法规,让这项工作有法可依。世界上传统民族舞蹈保护成绩较好的国家基本都具备完备的保护措施。我们以法国为例,法国早在1913年就制定了历史古迹保护法,音乐、舞蹈以及手工艺等遗产都包括在内,我国可以借鉴这些做法,而且各个地区可以结合地区民族发展实际制定实施细则,从而实现对原生态民族舞蹈的保护目标。(二)科学的人为保护策略。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让民族文化世代相传。也就是说,要能够在人为层面上构筑相应的保护空间。各个地区可以结合民风、民俗,设立相应的文化节,让那些已经失去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在人为保护下存活下来。国家和政府层面的资金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建立传统民族文化保护专项基金,并把这项活动列入年度计划之内,这些资金用于开发和保护原生态民族舞蹈文化。除了这些,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历史石窟壁画以及舞蹈画像等都可以称为保护原生态民族舞蹈的载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对待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原生态民族舞蹈要在传承中发展,不能肆意更改,这样会丧失其历史文化价值,还要在发展中传承,艺术化舞蹈也是保护原生态民族舞蹈的一个方式。(三)舞蹈艺术化与市场化的相互融合策略。要迎合时代的发展。原生态民族舞蹈就要进行艺术化的包装,让其进入舞台艺术的殿堂,这也是保护措施,更是其发展的趋势。就原生态民族舞蹈文化而言,主要是个人和集体对生命的认识,主要是发源并生长孕育在特定的土地上。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原生态民族舞蹈文化是原始的继承,也是舞蹈人员从祖先那里传承,这种舞蹈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需要不断发展,属于活态化的文化遗产。因此,原生态民族舞蹈要想更好地发展,也需要走艺术化与市场化结合的道路。要强化作品的艺术化特征,积极推动舞蹈艺术生产的转型与升级,结合投入与产出效益,更好地满足消费群体的市场化需求,以党的政策为指引,制定出符合文化艺术的发展原则,创作出个性中不失共性的原生态民族舞蹈,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

四、结论

综上所述,原生态民族舞蹈是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艺术化开发与保护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原生态民族舞蹈发展的支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市场化和多元化成为大势所趋,舞蹈市场也不例外。在原生态民族舞蹈发展之路上,要不断传承和创新,坚持与时俱进,积极与市场接轨,强化对市场的认识,在保留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创作,成为富有当代特殊的原生态民族舞蹈文化。

参考文献:

[1]冯雅静.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在高校专业舞蹈教育中的传承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2016(10):15-16.

[2]张楠.浅析旅游开发对原生态民间舞蹈的影响——以《云南映象》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7:78-79.

[3]曾涛.民间传承:关于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6(16):45-46.

[4]格桑吾珠,王东.藏族原生态民间舞蹈与学院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关系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123-124.

[5]杨敏.论原生态民族舞蹈的艺术化及其保护[J].广西民族研究,2014(05).

[6]李韵葳.原生态文化导向下的区域性民族舞蹈研究[J].四川戏剧,2015(11).

[7]邱艳.区域性民族舞蹈遗存的原生态文化特征[J].黄河之声,2013(20).

[8]王帅.浅谈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J].黄河之声,2013(24).

艺术化范文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艺术化教育;教学策略

现代教育手段已经逐渐进入课堂,对教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许多学校引进了多媒体一体机、交互式电子白板、希沃白板等先进的教学仪器,为历史艺术化教育提供了的条件。这些教学设备将枯燥的历史知识与歌曲、图像、诗歌、公益广告等融合在一起,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进而提高文化素养。

一、历史艺术化教育的含义

历史艺术化教育就是教师在历史课堂中借助多媒体一体机、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先进工具,将跨时间空间的、枯燥的、生涩难懂的历史知识融入具有趣味性、画面感的歌曲、漫画、图像、诗歌、公益广告、寓言故事等艺术中,通过艺术的手段,为学生展示一个生动形象的画面,直观地认识历史,体会历史的鲜活,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使学生在艺术化教育的影响下,认识历史、正视历史、正视自我。

二、初中历史学科教学阶段的主要问题

(一)关注表面现象,忽视本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途径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一些学生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历史书籍等方式认识和了解了历史发展过程。但是这样的学习是存在误区的,如电影、电视剧为了艺术效果会对历史进行改编,很容易导致学生片面地认识历史,或者是曲解历史,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学习历史,无法系统地认识历史,只关注表面现象,而忽略了事情的本质,也无法以严谨和专业的态度去学习历史,不能体会到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二)不注重理解,死记硬背。在当前的历史学习中,部分学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学习只是为了考试,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方式是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历史及培养自身兴趣。这样的学习方式决定了学生只能片面地认识和学习历史,而且单纯记忆的历史知识点是很容易被遗忘的,导致学生陷入死读书与读死书的循环中,结果就是学生不仅逐渐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还不能真正地认识历史,更无法提高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

三、合理使用初中历史艺术化教育,优化教学课堂质量与效率

(一)以故事作为引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充满兴趣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样教师的教学压力会减轻,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提升。一节课开始的五分钟是引入环节,如果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使他们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因此,教师能否把握好这五分钟的引入环节,对课堂教学质量有着直接影响。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脍炙人口、引人入胜的故事,它们之所以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们有着令人深刻、让人感兴趣的故事情节,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示[1]。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个小故事,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二)对影视剧进行合理使用,认识历史的本质意义。由于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学生会更加偏向于观看历史电视剧或者电影来学习历史知识,影视剧的直观性能帮助学生打破时空距离,更加深刻地认识与记忆历史知识。但是大部分影视剧为了艺术效果,违背了真正的历史,当然也有少部分剧情是参照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是值得学生学习的。这时就需要历史教师去辨别,从优秀的影视剧作品中挑选出最贴近历史的历史事件、环境、衣着等,让学生通过影音结合的教学方式,身临其境地融入历史教学情境中,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在教授“宋代经济的发展”这一内容时,学生单凭课本上的讲述,难以了解宋代社会的风貌,教师可以借助优秀电视剧《水浒传》《大宋提刑官》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宋代的民间习俗与社会风貌,进而让他们认识到宋代经济的发展,体会历史的源起与历程。(三)以歌动情,再现历史。音乐是微妙的、强烈的,是一种能激发人内心情感的艺术,会给人以美的感受、美的震撼。音乐中的歌词与节奏,都能将听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使听者能感受到情境中的事件与环境,是一种很好的让学生与历史知识产生共鸣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授“‘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在悲愤沉痛的曲调的影响下,学生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当时中国人民的苦难。在歌词的影响下,学生的想象力慢慢被激发,开始在脑海中浮现日军袭来时东北人民流离失所的场景,以及军人们奋勇杀敌的场面。在歌曲的影响下,学生加深了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有了深刻的感知,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四)运用诗歌总结,增加历史文化内涵。课堂总结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是内化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知识的重要环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课堂内容回顾的方式进行总结,这种方式固然对帮助学生完善历史知识架构有着很好的帮助,但是却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很难升华其历史情感。一般来说,最好的课堂总结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自主总结,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意义,从而联系自己的人生,并获得感受与体会。在课堂总结中运用诗歌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也是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有效方法。此外,诗歌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体验历史情感,提高自身的历史文化内涵。例如,教学“早期殖民掠夺”这一内容,在课程结束阶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一首诗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为了降低这一问题的难度,笔者会挑选不同的诗歌作为选择,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体会去选出正确的答案,诗歌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课堂总结的简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2]。

当然,艺术化教学只是历史教学方法中的一角,是改进历史教学课堂质量与效率的途径之一。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结合本班级学生学习的特点与水平来设计有效的艺术化教学方法,并将其合理地运用到课堂中,进而促进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美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J].文学教育(中),2012(01):148.

艺术化范文篇6

一、利用数字制图技术提高地图色彩艺术性的方法

数字制图技术为地图色彩语言艺术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是要充分发挥这种新技术的作用还需要有科学的方法。按照地图艺术化的目标,下面分别从提高审美性、形象性、情感性、技巧性几方面来论述地图色彩语言艺术化的方法。1利用数字制图技术提高地图色彩语言的审美性艺术学研究表明,审美性是艺术的主要特性。提高地图色彩语言审美性就是要使色彩语言在形式上符合美的规律。从美的对象的普遍特性看,只有形神兼备的作品才是最美的,所以,如果能够使地图色彩符合形式美和神采美的规律,就能提高其美感度。新制图技术为强化地图色彩科学美、艺术美、技术美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每一种色彩都会呈现出一定的审美风格,因此个体色彩的设置要关注每种色彩的风格特征。数字制图软件为我们准备了精确定义色彩三要素的调色板,色相有360个色环角度位置可供选择,纯度和明度有100个等级可供选择。不同软件调色板的性能有所不同,大多数软件调色板色彩比较便于设置色彩属性,有的软件调色板特别方便操作。色彩纯度决定着一种色彩格调的雅与俗,因此,定义色彩审美风格的时候,首先应当抓住纯度值的设置,然后再考虑色相与明度。如图1所示,调色板上不同区域的风格特征不同,按照图中所示,大致可将其划分为艳丽色和高雅色两个区域。一张图中色彩所占比例应当以高雅色为主,千万不可以艳丽色为主。这样选择色彩就不会造成大的失误。利用色彩三属性视觉变量来表达地图内容结构,对于大多数地图作者来说不是难事,但是要利用色彩来构成美的图像很多人做不到。有了数字化的调色板,这个问题就比较好解决。数字调色板它更加有利于把握色彩三属性的相互关系规律,也有利于我们精确定义色彩的审美风格,而且配色效果能立即显示,便于反复调试、快速修改,这是传统手工设色所无法相比的。但是如果不会利用这种技术条件,则不能发挥其在美化地图中的作用。色彩在表达地图内容的类型与等级对比以及美化地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比如要处理协调对比关系时,利用数字调色板就很容易解决问题。若要增加图面色彩的协调性,应当在色相环上120°之内取较近的色彩,或者采用单色纯度变化。若要构成具有色感饱满、活跃、生动、华丽图面,应当在色环上120°~180°(补色)附近选择色彩。专题地图的层次性靠明度和纯度对比来体现。假设地图背景为白色或浅色,底图要素应当用灰色或低纯度高明度色彩;专题要素应当用高纯度低明度,利用调色板就很容易做到。如果按照图2所示的方法选择色彩就能很好地表达色彩的对比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没有经验的人只知道用纯色,不会用低纯度的色彩,此乃用色之大忌。这样不仅内容表达不好,而且影响地图的美化。要想美化地图,一张地图的色彩应当以中低纯度色和无彩色为主,以保证全图色彩构成比较雅致。科学、充分、巧妙利用数字调色板的功能,无论对地图内容的传达,还是对地图色彩的美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色彩的数量是无限的,仅凭视觉很难准确把握,往往看似相同的色彩实际上却并不相同,有了数字调色板就可以定量化观察。如果要模仿某种色彩,就可以利用Photoshop软件进行三要素的定量化观察。选择色彩时不仅要关注其视觉对比度属性,而且要关注其艺术属性,这样才使得地图色彩同时具备科学性和艺术性。在CorelDRAW和Photoshop等软件的数字化色彩填充方法能给予色彩艺术效果。渐变填充、透明色填充和羽化功能具有特殊视觉效果,可避免传统地图那样色彩只有均匀色而导致的图面效果单调、呆板的情况。透明填充模式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可以用于表现地图的层次关系,上层又不会完全遮盖下层内容,可大大改善内容的表现效果,同时能产生多种美的效果。线性渐变透明色用于填充运动线符号具有明显的动感效果,还不会完全遮盖下层符号。色彩填充功能是数字地图制图的标志性功能。2利用数字制图技术提高地图色彩语言的形象性地图色彩形象化是指使地图色彩与所表示的对象外观色彩或物理属性或神采上有相似之处。形象化也是艺术化的重要方面,它与审美化有一定联系,但是不可互相替代。美的对象必须是形象的,但是形象的未必都是美的。比如画家齐白石曾经说过,太似则俗媚。色彩形象化表示同样如此。因此形象化不能简单地当作出于美化的需要,还在于为了能更生动、形象直观地全面地传达思想、情感、对象特征信息。形象的语言比抽象语言的语义更明确,信息量更大,容易理解,令读者易于阅读又乐于阅读。有形地物外观色彩特征的色彩形象化表达并非难事,制图软件可以精确模仿地物色彩。在选择地图色彩时,会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是为了体现艺术性,不能忽略形象化这一重要因素。个体色彩还需要考虑全图的色彩配合关系,将其融入到全图的色彩体系中。色彩相似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可变范围,应当灵活掌握。比如水面色彩只要是蓝色就能让人联想到水面,具有直观性,但是蓝色的选择范围也很大,除了纯度和明度变化以外,色相也可以有所偏离,可以偏绿,也可以偏紫。我们可以利用数字调色板来实现量化精确配置,理想化配置,实现色彩的形象性和审美性的统一。色彩除了有三属性对比特性以外,不同的色彩还能给人以软硬、轻重、干湿、冷暖等感受,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特性来表达某些事物的物理或感受特性,即便是抽象无形的事物也可以表达。如气压、气温、经济指标、人口密度、民族分布等。在选择色彩时,不仅要注意色彩的三要素在表达地图内容层次和等级以外,还要注意色彩的其他感受特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各种事物的特性,实现地图色彩的形象化。比如高温地区、干燥地区在调色板的暖色区选色。这样选择色彩能够让读者很快接受到信息。3利用数字制图技术提高地图色彩语言的情感性艺术之所以能够被公众所喜闻乐见,其中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具有情感性。情感性是指作品中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情感,或者语言形式及内容能引起读者情感共鸣。地图情感化的意义同样也是为了抓住读者的心,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改善阅读效果。诗人、画家可以借物抒情,地图的色彩可以成为传达情感的工具,沟通作者与读者情感的桥梁。但是地图产品有科学性的限制,其色彩难以用作抒情的工具,但是可以成为传情的工具。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说,色彩的表情作用胜过形状一筹,运用色彩得到的表情不能通过形状而得到。满足读者获取信息的需要,运用色彩强化地图的功能,可以使读者对地图产生好感,这是色彩设计首先要做到的,也是体现情感性的一部分。用形象的色彩描绘自然和人文事物的特征,能显示表达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之情,将“心中之色”与“客体之色”相融合,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能显示出作者的爱美之情。审美情感是人的情感的一部分,利用色彩组合将作者自己审美观表达出来,造成某种风格,如活泼、含蓄、轻松、华丽、高雅等风格,可引起读者审美情感的共鸣。色彩在传达情感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并且很容易被读者所感受到。比如,色彩构成可以表现春天的情调、秋天的情调、古典的情调、现代的情调、西方的情调、东方的情调等。当我们搭配色彩的时候,除了关注它对内容的表达效果以外,应当观察一下色彩的情调意味,以赋予色彩构成更多的意味。这种意味并非只有审美意味,还要情感方面的内涵。同样一块陆地色彩,如果采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示,其情感意味是不同的,这与色彩文化有一定关系。对于同一个色彩方案,不同生长地区不同的读者的感受可能有所不同。与图形符号相比,色彩给人的感觉更加微妙,细微的变化都能被察觉,能改变一张图的审美风格。地图作者应当充分利用优越的数字调色工具,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科学化与艺术化等多种因素来调配地图的颜色。4利用数字制图技术提高地图色彩语言的技巧性技巧性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一种技法运用是否巧妙。对于地图色彩来说,地图色彩的运用技巧是指地图语法及编制工具的巧妙运用的技能。这里的地图色彩语言的运用技巧并不只是指基于艺术化目的所体现出的技巧性,而是基于全面实现科学化、艺术化等色彩语言应用综合目的所体现出的技巧性。技巧性的体现主要靠人来实现,因此提高地图色彩的技巧性关键在于提高地图作者巧妙运用地图语法和制图工具的能力。4.1巧妙运用地图色彩语言要想灵活运用地图色彩,首先必须从科学性和艺术性这两方面来把握地图色彩的语法规律。比如,在表达地理信息方面的能指所指特征,色彩视觉变量规律,地图色彩艺术规律。同时,还要通过鉴赏和编制大量地图来提高自己的鉴赏力和积累地图色彩运用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巧妙运用色彩的技能,提高巧妙解决色彩应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就能为妥善解决科学性、易读性、形象性、审美性、情感性等特性之间关系,优化地图表示方法,更好地实现传递地理信息的目的创造条件。4.2巧妙运用数字制图工具地图作者只有熟悉各种软性的性能,才能用足用活制图软件的各种新技术和新功能。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地图色彩表现手法去表现地图内容,就不能显示出新技术能产生的特殊制图效果,技术含量就不高,就缺少技巧性。比如,新技术在强化地图的立体感、空间感、光感、质感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如果一种软件不能达到所需的效果,可以用多种软件结合来取长补短。地图编制者只有熟练掌握多种软件操作技术,才便于充分利用制图工具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二、结语

要实现地图色彩语言艺术化,应当围绕提高审美性、形象性、情感性、技巧性这几个目标,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实现。数字制图技术不仅提供了强大的色彩编辑功能,还有制作特殊效果的功能。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我们实现地图艺术化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只要我们巧妙利用、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手段,就能实现地图色彩语言艺术化的目标。

作者:凌善金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艺术化范文篇7

关键词:艺术化,公共艺术,城市建筑,建筑形态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城市建筑形态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表达主要是把建筑形态的艺术表现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寻求公共艺术与建筑形态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则,并探究公共艺术如何使其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通过建筑形态的艺术化表达出来,从而使公众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一、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1.1建筑艺术的公共性

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生活的经历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无论建筑材料是石块、砖瓦、混凝土或钢筋,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与其他艺术和工艺品相比,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师们所采取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建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它总是试图达到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建筑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是一门技术,但终究是一门艺术,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责任,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它寄寓了公众美好的记忆、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种伟大的公共艺术。

1.2建筑的载体性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不仅要有实用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或艺术表现形式给予加强,甚至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回顾历史和传统,公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从没有脱离与城市、建筑、环境的互动和融合,例如传统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着建筑内外空间的如壁画、雕塑、工艺美术品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与建筑空间有机而系统的融合在一起,强化了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意义,使整个建筑空间传达着特定的意义,实现了实用功能和精神表达的统一(图1)。看到狮身人面像,我们必然联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伦伊什塔尔门则与华丽的釉面装饰相联系;兵马俑、石马石虎是秦汉陵墓建筑的艺术符号;哥特建筑样式同样笼罩在拱顶和玻璃镶嵌的精美装饰下。这些艺术形式附着于建筑实体或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与建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凸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建筑历史的闪亮标志。

建筑艺术不仅是诸多艺术作品重要的物质载体,而且有实际的物化功能,时代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思潮在建筑艺术创作中也有多方面的体现,建筑以其特有的物质功能和艺术表现力,成为新时代有力的注脚,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极地影响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完善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意义。

1.3百分比艺术建筑

在公共艺术融入城市建筑空间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欧美国家已有相当长时间的成熟运作,在发展公共艺术的宏观规划机制上摸索并建立了“百分比艺术建筑”的作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涵义是:用艺术来从事环境建设,使艺术与周围环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公众艺术。“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作法是: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规定在建设新建筑的时候,从公共工程建设总经费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为艺术基金,它仅限于用作公共艺术品建设与创作的开支。这种作法好处在于,依靠长期立法和政策的强制性保障,使公共艺术的建设实施资金有了非常稳定的保证,从而使得城市公共艺术顺利健康的发展。

法国早在1951年制定了“1%”法律,并在1960年后普遍施行,美国的公共艺术就是在“百分比艺术计划”这一法律化形式的推动下逐步走向兴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要城市的建筑形式由以往注重立面建筑装饰的砖石低层建筑发展至国际风格的玻璃、钢结构的高层建筑,建筑往上发展的同时建筑间留出了大量公共空地,在政府“百分比艺术计划”的援助下,在州、市、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下,大批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得以产生,创造出美国现代城市新景观。美国各大城市里费城最早将“百分比艺术计划”法律化,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更于1967年成立。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里,由国家艺术基金会配合国家综合服务部开展公共艺术推广工作,在政府建设工程预算中拨出低额百份比用作公共艺术基金,通常是建筑预算的1%,由此70年代以后美国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如雨后春笋般成长。

“百分比艺术建筑”可以说明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和发展在具体推广实施过程中,是与建筑密切相连的,利用建筑工程的部分预算,通过政策和法律来保障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空间环境的融合。

二、城市建筑公共艺术化的建筑形态选择

2.1纯几何体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说:“所谓建筑就是集中在阳光下的三维形式的蕴蓄,是一出精美的、壮丽的舞台剧。我们可以在阳光下看见物体,明暗对比浮现出它们的形状。立方体、圆锥、球体、圆柱以及棱锥等都是原始形状,光使其形状突显出来。其形象是明确的、可触摸的,没有模糊之处。因此那都是‘完美的、最完美的形状’,无论谁都无疑会同意这个看法,既使是儿童、粗人与哲学家。这也是造型艺术的本质条件。”

建筑空间形态利用纯几何形体来艺术表达,就是要利用准确规范的几何形体,通过一定的数学法则,形成简洁纯净的建筑空间。几何形通常有正方形、菱形、长发形、圆形、扇形、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等,几何体通过重复、连接、分散、加减、分割、聚合、切削等设计手法,进而组合衍生出更为复杂的建筑空间形态。纯几何体构建的“建筑化”的公共艺术空间的平面、立面的形态都很规则,并且强调形体大面积的视觉效果,不作过多的细部造型处理,主张体现材料本来的色彩、质感和肌理。

2.2雕塑体

强调体积组合,块面凹凸与面积关系,特别注重光影对形体的调节效果。通常对形体进行加减处理,采用切角、削边、凹进、凸起等手法、使建筑形态在光与影、明与暗、虚与实的作用下显得新奇、独特,达到惊人的效果。

格拉茨现代美术馆(图2)为英国建筑师彼得库克的作品,以蓝色的塑料玻璃拼贴而成,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友善的外星人”。这座坐落在格拉茨市中心的超现实主义建筑与红顶尖塔的古堡、钟楼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是格拉茨最经典的标志景观。格拉茨现代美术馆的整体形态是一种超现实的仿生式的雕塑体。格拉茨现代美术馆是彼得库克“生物存在式建筑”理念的体现和诠释,与周围传统建筑的视觉反差和突兀也使该馆被形容为“城市怪兽”、“外星人入侵”,而不规则的前卫造型又被人们称为是“有鳃的巨兽”、“巨型膀胱”、“毛毛虫”等。建筑分五部分:中间凸起的部分称为“Belly”(胃);屋顶貌似心脏血管的称为“Nozzles”(管口);屋顶的柱状物是可以眺望全城的休闲吧Sushi-Bar既“Needle”(针管);地面支撑部分称为“Pin”(栓脚);最后则是入口、售票处,只有这一部分是在1842年的老建筑基础上休整而来的,上面仍可看到当时精美的铸钢雕花。电梯美术馆地面展览厅共三层,主要展览空间在屋顶层,整个大厅为无柱型设计;大厅需要的自然光由屋顶探出的15根Nozzles管口提供。大厅中有一个移动式斜坡道,参观者可以缓缓地被吸到“Belly”既“胃”部分的展厅,营造一种被艺术吞没的剧院效果,十分新颖独特。

2.3象征体

很多公共建筑的整体形态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象征着某一种文化、某一种精神、某一种理想,并试图通过形态的象征意义引起公众的思考和共鸣。哲学家黑格尔把象征性艺术列为艺术的最初阶段,并认为建筑最符合象征性艺术原则。设计师也常常采用象征性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加泰隆尼亚阿格巴摩天楼(图3)的设计中,建筑师让•努维尔最终选择了一种“文化回音”的方式让阿格巴摩天楼融入了巴塞罗那的城市意象,这种方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克隆,也不是一种割裂,而是一种延续,实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地域文化与“普世文明”的并存,阿格巴摩天楼象征着加泰隆尼亚传统文化的遥远回音。正如努维尔所说:“建筑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它是不断变化着的文脉连续系统中的一个事件,一个给建筑师带来额外责任的持久事件。”阿格巴摩天楼建筑整体形态为圆锥形、弹壳式的轮廓,耸立在城市的上空,向加泰隆尼亚人致敬,这种形态的精神来源为精神源泉蒙萨拉特山的奇石。在外墙处理上,阿格巴摩天楼外墙所用的波形铝板有红、橙、蓝等25种色彩,每块波形铝板均正方形,与同样大小的4400个方窗一起随机组合,这种排列方式像当地传统建筑中的马赛克拼图,和加泰隆尼亚的传统文化在精神上相通。作为高技派的建筑大师,在利用最先进的建造技术同时,建筑师让•努维尔善于利用建筑的立面来传送信息,设计营造富有气氛的“屏幕建筑”。这种建筑立面是结构、图案肌理、光线、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等多种影像映射的叠加。在摩天楼的设计中,马赛克式的内层表皮传递了加泰隆尼亚地域文化的回音,玻璃百叶的外层表皮通过对地面,周围环境的天空的折射,体现着巴塞罗那的城市意象和“水”主题。

三、城市建筑形态公共艺术化的价值意义

3.1城市印象和文化标识

一座城市的兴起和沧桑演变,无不铭记着它的住民们在悠长的岁月中,在共同的经验与交流中所达成共识的那些思想、习俗、情感,以及动人的事件和故事。也恰是这些,铸就了一座城市的“活的历史”文脉和精神气质,并且将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而长远地影响着一座城市。城市的这种文脉和气质,常常可以被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明澈的感受到,成为他对一座城市的识别和情感记忆的重要部分。具体的看,当人们来到一座从未涉足的,或早已司空见惯的城市,它的车站、机场、码头、主要街道、广场、核心建筑群、剧院、商场及文化娱乐中心等公共空间,必然是引起重点关注和形象记忆的中心。那些充满艺术气质且形态突出的地标建筑,以及附着在城市建筑环境中的各种装饰艺术等公共艺术品,比一般的公共建筑和纯功能性的公共设施更为直接和鲜明的展示了一座城市的公共形象和精神文化。例如我们一提到上海,脑海中就立刻呈现出一个兼容并包的大都市的形象,东方明珠、金贸大厦……

3.2艺术化空间的塑造

人们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通过对空间环境的艺术化塑造,从而满足公众对空间的艺术化生活的需求。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公共建筑空间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实践中,建筑师为了追求作品“美”,也不惜弱化建筑的功能价值,而造成虚构的“艺术理想”。

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是建筑艺术面向公众表达的一种形式,它在关注艺术表达的同时,更加关注公众,除了满足公众对建筑公共空间的实用功能的需要,还要满足公众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城市公共建筑空间不仅仅是由建筑物构成的物质空间,同时也是公众工作与生活的社会、精神空间。换句话说,城市公共建筑空间还是公众精神与文化的载体空间。因此,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是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空间艺术形态的表达,还应以人为本,从精神文化的层次去设计以满足城市多元、多层次的社会、文化活动与交往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晓,建筑化的当代公共艺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第10页

[2]潘绍棠,公共艺术与百分比艺术建设[J],雕塑,1997.8

[3]勒•柯布西耶著,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艺术化范文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语言;艺术化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是促进与推动各个教学环节顺利、高效进行的手段,也是教师授业解惑的主要载体。因此,教学语言作为一种课堂艺术,要想充分发挥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就需要教师充分重视语言艺术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化水平,从而推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化,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提高教学语言的灵活性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灵活的语言指的是恰当而生动的语言,不仅富有情感,而且诙谐幽默。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善于挖掘生活中和教材内容相关的鲜活事例,借助拟人、比喻等手法将原本抽象、艰涩、复杂的生物理论知识以更幽默、形象、简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得学生可以在轻松、积极的环境中学习知识,从而在课堂教学中体会到快乐,最终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课时,教师就可将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与暗反应发生的场所比喻成工厂的车间,将反应过程比喻成车间的生产流水线,使得微观的、抽象的光合反应知识变得更加客观与生动,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与理解教材理论,从而大大降低教学难度,进而使得学生更加精准而全面地掌握教材内容,最终切实优化教学质量。教学实践表明,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灵活的教学语言可较为容易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将呆板、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有助于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

二、提高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课程,其中有大量的概念、专业术语,都和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方式有很大差异。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标准的普通话授课,在讲解生物概念与专业术语的时候应尽可能用标准的、准确的语言进行阐释,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专业、严谨的学习生物知识的环境与平台,进而使得学生能更加准确、恰当地理解生物理论知识,真正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课时,教师应用十分准确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习“体液调节”的概念与内容。只有教师的教学语言足够科学、严谨与恰当,才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教材重点与难点知识,才能为学生深层次理解与掌握生物学科内容奠定基础。“体液调节”指的是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形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深度剖析“体液调节”概念中的重点与核心内容“激素”“化学物质”“体液传送”“生命活动”“调节”,然后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内容进行解释,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这些内容,从而扎实掌握“体液调节”的概念,为深层次学习“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奠定基础。

三、提高教学语言的精炼性

受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被动地接受生物理论知识,这种“囫囵吞枣”的学习形式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与探究能力的发展,而且还极易挫伤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积极性与兴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将“简明扼要”作为组织教学语言的基本原则,尽可能减少说教性语言,努力提高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尽可能降低教学语言的叙述性,努力提高教学语言的引导性;尽可能减少语言的复杂性,努力提高教学语言的精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深度了解学生的特点,详细解读教材内容,并适时把握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情况,以便及时用问题及启发性语言引导学生高效思考与分析,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生物知识的本质与根源。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用问题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深度分析教材重点与难点知识,并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探究,在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还可优化教学效率。总之,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提高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化水平,可帮助学生更加精准地理解教材知识,能让学生感知到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还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显著优化。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教学语言的灵活性、准确性与精炼性,从而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明显提升奠定基础。

作者:王玉 单位:迁安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朱健.高中生物教学语言艺术化初探[D].扬州:扬州大学,2014.

艺术化范文篇9

体育活动以其特有的语言、动作、技术、情感、设备、场景等,充分展示出人体美、行为美、技术美和语言美。这说明体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三大球(即篮球、足球、排球)”和“三小球(即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是对学生影响最深的运动项目。这些球类运动项目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外在多样的表现形式,让喜欢张扬个性、依赖性较强且心理潜藏着些许叛逆的“90后”学生充满了兴趣和爱好,也是这些青年们课堂和课余之外进行身体锻炼和活动的首选项目。

1.体育活动的表演艺术席勒认为:“要使感性的人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他把审美视为培养人的理智和德性的极为有效的手段。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这样表述他的信念:“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一一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每个人天生都具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体育活动能够使人的这种欲望得以尽情释放。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利用自己的特长或专长积极展现自己独特的一面:娴熟的技术、优美的身段、飘逸的动作以及优良的身体素质和高尚的体育道德等,在观赏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审美观,培养了自己的艺术情操,加深了自己对美得理解。

2.体育活动的竞赛艺术竞赛的本质特点之一就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一种公平竞争形式,并且有认识他人和净化自己的作用。体育竞赛是在由规则提供对等条件和机会的情况下进行的,从中体验其过程和结果的乐趣,它是体育It身动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之间需要通过竞争了解对方和自己过去的成绩或纪录,也需要通过竞争从新认识自己,通过竞争才能有机会及时得到社会对自己的公正评价。运用竞赛还能满足学生的运动乐趣和精神需要,包括失败时的挫折教育。体育活动中采用竞赛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实现运动价值转换,活跃气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良好的乐观生活、学习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等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3.体育活动的健美艺术体育与美育相结合一一健美。“勤体育则筋骨强,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善。”追求身体的健与美古今有之,古希腊举行全民性的奥林匹克运动就是展现和炫耀自己健美的体魄。今天,体育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内在精神、情感的美,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教育,而且可以造就学生的外在行为美和形体的健美,实现对学生行为规范调整。体魄健美是人的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姿态、优美的体型和强壮的体魄。人的机体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人通过体育锻炼进行优生优育,可以弥补不足,发展优势,把形体塑造得更加健美,并在健美的过程中同时提高学生展现美的能力。

4.体育活动的娱乐报道艺术学校开展的各类形式的体育活动都必须进行追踪和报道。学校的宣传橱窗和广播站、校园网站以及微博等都是报道的首选工具。学校要充分利用体育爱好者和学生会下的体育协会、学生记者,在每次体育活动时进行采访、记录,拍摄学生体育活动过程中的精彩瞬间,同时把一些前沿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体育赛事、人物集锦或体育格言、照片及时张贴和报道。学校可以开设体育报道专栏,向学生传播外在健康与内在美的观念和知识,着重创建体育的艺术空间与氛围,提升学生体育艺术素养,提高体育人文素质。

二.结束语

艺术化范文篇10

一、教学语言艺术化

所谓教学语言艺术指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教师充当表演艺术家。英国教育家柏西•布克强调:“一名教师,首要的紧迫任务就是创造一种吸引力。”艺术化的课堂要求教师上课不仅生动形象地反映事物的鲜明个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启发学生打开形象思维的“阀门”,唯有语言才能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发挥最佳效能,所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有极高艺术性的教学语言素质,特别讲析新课时,要求教学语言既准确明晰、简洁练达又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例如,“存储器”不能说成“储存器”;鼠标操作中的“单击”不能说成“点击”。因为“存储器”、“单击”都是计算机中的常用术语,而“储存器”、“点击”等词语都是生活化的语言,虽然学生能够理解,但不规范。同时,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充满感情、富有感染力,并结合手势、眼神和嗓音等体态语言感染学生的情绪,滋润学生的心田,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清”、“寓理于情,情理相融”。

二、教学表演艺术化

课堂就是一个大舞台,教师就是舞台上的演员,说明教师表演艺术的重要性。教学表演是课堂教学中师生语言与动作的结合,以达到更好地促进理解、渲染气氛等目的。体态语言是对教学语言的有机补充,恰当运用体态语言有时可以表达用口头语言不能表达出来的信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体态语言的使用从老师进入教室那一刻就开始,可以表现为稳健、镇定和自信的步伐,微笑的面容,慈爱的目光。教师走上讲台后的第一句话“同学们好”,语气要凝重,声音要响亮,情感要真诚,眼神要关注全体学生,不能浮于形式,更不能心不在焉、有气无力。

三、课堂情境创设艺术化

大量对比试验发现:在面向实际应用情境的教学中,学生通过问题解决过程,建立新旧知识技能间的联系,获得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和“灵活的技能”,面临新的任务时,学生更容易提取自己学会的知识技能,迁移效果更好;而脱离情景的教学容易使学生学到难以迁移到新任务中的“惰性知识”,容易造成新知识与先前知识“相互割裂”现象。如上图片处理综合运用这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课堂情境:我从网上搜索了一段环境破坏对人类影响的视频,希望通过播放这段视频激发学生心灵上的共鸣,接着提出本课学习任务:利用教师给定的或自己网上搜索的图片素材,完成一幅“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宣传海报的制作,然后将优秀作品张贴在校园内让全校师生共勉;我还准备了几张有代表性的公益宣传广告画,让学生了解、认识、探索公益宣传广告的构成元素及表现手法;并通过教师的现场演示启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这样通过抓住一个能够扣人心弦的社会主题特别是视频的播放一下子就激起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

四、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艺术化

创造性思维指人类运用已有知识认识新领域、开创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它是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般都比较活跃,因为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广泛的兴趣爱好、喜欢突破常规、拥有好奇和强烈的探究心理。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利用学生这些特点加强思维训练和引导。尽管学生在其他课程学习过程中会体会到创造的愉悦,但这些都比不上程序设计时体现的、有别于常规思维的创造性和成就感。这是因为在程序设计中大量摒弃以往数学教学中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如在程序设计中常用的S=S十1这一数学中无法成立的式子,以及经常使用的分治策略、最优策略和穷举策略等,打破常规思维方式,极具新鲜感,大大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学习方法指导艺术化

信息时代,电子文本的出现、生活和工作环境变化,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学习方式自然发生很大变化。“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法指导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而以打造“终身教育”平台的信息技术教育则更应首当其冲,教师要经常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等思维训练,以及让他们了解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常用的学习策略。例如,在教学文件的新建、复制、移动、删除、重命名等操作时我只讲其中一个,再让学生学习运用迁移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另外,有一些教学内容是很多学生认为很难学习的,教师可以针对具体问题,帮助学生找到一些合适的学习方法,深入了解学生,并实现个别化指导。例如,很多学生对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学习感到吃力,所以教学初期,我就告诉学生大概的学习方法,打消学生的学习疑虑:“学习一门程序设计语言,仅懂得这门语言的语法规则并不能设计出一个好的程序,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才是关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我们就称之为‘算法’,因此,我们的课程叫做‘算法与程序设计’。而问题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因此‘算法’也就是从我们的现实生活出发的,计算机解决问题也就带有人解决问题的影子。所以,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大家要从现实生活出发,千万不要进入脱离了现实的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