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负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0:12:17

银行负债

银行负债范文篇1

关键词:非对称安排免疫资产负债管理

一、引言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商业银行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Asset-liabilitymanagement)[1]重大历变过程。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发展到现在形成了多种管理模型,其中不仅有效率前沿模拟、久期匹配(或称免疫)、现金流量匹配等单一目标模型,还有动态财务分析模型、随机规划与随机控制、多重限制决策模型等多重目标模型。这些模型都从资产负债合理安排的角度对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指导建议,但很少涉及现有资产负债非对称安排的风险评价;如何对资产负债结构非对称风险进行评价、确定风险损失的数量和症结所在,对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达到合理经营目标会更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面临非对称的风险

资产负债管理重要目标是在股东、金融管制等条件约束下,使利差最大或利差波动幅度最小,从而保持利差高水平的稳定,以便更好的实现最大化收益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银行管理者一方面根据预测利率的变化积极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即运用利率敏感性、期限结构、VAR分析等理论作为依据,适当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减少或避免损失;另一方面是运用金融市场上金融期货、期权、利率调换等保值工具,弥补资产负债不合理安排的损失。银行在对资产负债调整过程中,出现结构不对称是不可避免的,由此而产生的风险成为了困扰商业银行的难题,也是商业银行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从资产与负债的结构来看,可以将不对称划分为期限不对称和规模不对称两种形式,而且这两种情况还经常相伴而生。期限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资产与负债的寿命或距到期日(重新订价日)的实际时间不一致,规模不对称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资产与负债比例安排不合理。无论是期限不对称还是规模不对称都会使得商业银行极大的风险之中,本文从期限不对称的角度分析商业银行的风险,从而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安排给出较为合理的指导意见。

三、非对称风险分析模型建立

1.模型中主要参数的确定及模型的适用范围

(1)模型中主要参数的确定。期限:模型中期限的确定利用了“持续期”的基本概念,模型中用D来表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持续期是指一种有价证券的寿命或距到期日(重新订价日)的实际时间,是衡量利率风险的指标,即金融资产的现值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反映。②持续期中体现了净值的观念,银行作为信用中介机构,业务中包含了一系列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构成了银行的负债和资产,银行的净值为某资产现值与负债现值之差。③持续期直接反映市场利率变化对银行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程度,同时包括了价格风险和再投资风险。④许多专家主张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不应以资产负债的到期日作尺度,而应以资产而负债的期限作为标准。

数量:在期限确定之后,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会出现一定差额,期限短的负债(资产)将对期限长的资产(负债)产生影响,期限短的负债到期后需要长期限的资产来保证支付,因此对期限长的资产产生收益潜在损失,由此模型中风险资产的数量主要由负债数量期限组合与单项资产期限对比关系来确定。

C(风险资产数量)=(约束条件:单项资产期限Cdi<组合负债期限)

风险系数:与数量确定一样,资产与负债的期限出现差额后,期限短的负债(资产)将对期限长的资产(负债)收益产生影响,短期内到期的负债项目需要动用长期资本项目保证支付,因此对期限长的资产产生潜在收益损失(应该收入而不能收入的损失),损失的系数为C涉及资本的组合利率,用RATE表示。

(2)模型的适用范围。在资产负债期限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负债先于资产到期,需要用其他资产或提前变现资产的方法来弥补资金缺口需要,因此出现资产不能得到全部收益而产生的潜在损失。

2.模型的建立

通过对上述参数分析,确定如下模型公式:

其中(1)

表1模型中各参数含义如下

3.关键指标值的计算方法

资产、负债的持续期的计算

其中分别为第i项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权重和持续期

其中分别为第j项资产在总负债中的权重和持续期

组合利率的计算

其中分别为第i项资产在目标总资产中权重和利率。

四、非对称风险分析模型验证

表22004年12月31日xx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数据(单位:百万元)

资产负债非流动性分析:资产项目中9、10、11、12项是基本不具有流动性的,负债项目中9、10、11项是不具有流动性的。

资产负债高度流动性分析:资产项目中1、2、3、4、5项都具有非常强的流动性,第7、8项具有中等流动性,第6项(贷款)具有较差的流动性。负债项目中2、3、4、5、6、8项具有较强的流动性,1、7具有较差的流动性。

资产负债抵补分析:

流动资产项目:1+2+3+4+5+7+8=4931(百万)

流动负债项目:2+3+4+5+6+8=3437(百万)

流动资产项目-流动与负债项目=1494(百万)(2)

从上表来看贷款占总资产的54%,长期投资占总资产的24.5%;存款占负债的82%,同业及金融机构占比8.4%。由于长期投资流动性非常差,因此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的重点应该是存贷款管理。这家商业银行存贷款的存期比例如表2所示。

由于(2)式中差额与负债中活期存款基本一致,因此在进行风险分析时不考虑活期存款对贷款资产的影响。

计算模型中的关键指标值:

(3)

(4)

按照模型中组合利率的确定原则,贷款资产项目一年、三年期持续期限均小于负债组合持续期,因此在利率确定时不考虑此两项资产,因此组合利率仅涉及五年、十年期贷款资产,结果为:

风险资产组合利率(5)

风险资产数量(6)

根据公式(1)百万元

表32004年12月31日年末存贷款及长期负债结构表(单位:百万元)

结论分析: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由于商业银行对资产负债期限安排不合理,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巨大的潜在损失;上述模型中因期限安排不合理而造成的潜在损失约占利息收入的13.75%(如果商业银行得到全部贷款收益为4038百万元),对于利息收入占全部收入60%~80%的商业银行来说,损失近六分之一利息收入意味着巨大的损失。可能将商业银行置于亏损的边缘。工商银行2005年利息收入达到约1300亿元,利润为约330亿元;如果按照损失五分之一利息收入测度,盈利状况将大打折扣。

五、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风险免疫策略

以上模型仅仅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对称的损失分析,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还要面临利率变化而产生的资产负债净值变化的损失;因此资产负债的风险免疫策略还应该重点考虑期限限不对称潜在损失和利率变动资产负债市值的损失两个方面。

商业银行为规避上述两项风险,可以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期限结构,期限结构最大限度的合理配比,尽量减少结构安排导致不对称损失和市值变动损失的可能性。同时商业银行要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创新,稳定负债资金来源和期限来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以将短期存款用于发放中长期贷款的“短存长贷”现象比较普遍,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现象非常严重;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中,具有被动负债比例高、主动负债比例较低、短期负债占比过高、中长期负债占比较低等特点;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特点,商业银行要从自身负债业务特点出发,适应市场需求,充分借鉴国外创新成果,积极地开发新型金融产品。通过吸引新的客户群体、拓展业务领域、增强竞争力的核心手段,资本业务创新、存款证券化、利率浮动型存款、个人理财产品开发工具创新,保持负债业务的相对稳定性,避免资本市场、利率市场化、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诸多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约翰·马歇尔[美]:金融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2]黄宪陈春艳赵伟: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模型的新发展[J].经济学动态,2006,3:79~83

[3]娄祖勤: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资产风险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4]程乐砚刘胜会: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论自律性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及组合优化模型[J].科技与管理,2004,1:69~71

银行负债范文篇2

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面临非对称的风险

资产负债管理重要目标是在股东、金融管制等条件约束下,使利差最大或利差波动幅度最小,从而保持利差高水平的稳定,以便更好的实现最大化收益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银行管理者一方面根据预测利率的变化积极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即运用利率敏感性、期限结构、VAR分析等理论作为依据,适当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减少或避免损失;另一方面是运用金融市场上金融期货、期权、利率调换等保值工具,弥补资产负债不合理安排的损失。银行在对资产负债调整过程中,出现结构不对称是不可避免的,由此而产生的风险成为了困扰商业银行的难题,也是商业银行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从资产与负债的结构来看,可以将不对称划分为期限不对称和规模不对称两种形式,而且这两种情况还经常相伴而生。期限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资产与负债的寿命或距到期日(重新订价日)的实际时间不一致,规模不对称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资产与负债比例安排不合理。无论是期限不对称还是规模不对称都会使得商业银行极大的风险之中,本文从期限不对称的角度分析商业银行的风险,从而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安排给出较为合理的指导意见。

三、非对称风险分析模型建立

1.模型中主要参数的确定及模型的适用范围

(1)模型中主要参数的确定。期限:模型中期限的确定利用了“持续期”的基本概念,模型中用D来表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持续期是指一种有价证券的寿命或距到期日(重新订价日)的实际时间,是衡量利率风险的指标,即金融资产的现值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反映。②持续期中体现了净值的观念,银行作为信用中介机构,业务中包含了一系列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构成了银行的负债和资产,银行的净值为某资产现值与负债现值之差。③持续期直接反映市场利率变化对银行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程度,同时包括了价格风险和再投资风险。④许多专家主张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不应以资产负债的到期日作尺度,而应以资产而负债的期限作为标准。

数量:在期限确定之后,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会出现一定差额,期限短的负债(资产)将对期限长的资产(负债)产生影响,期限短的负债到期后需要长期限的资产来保证支付,因此对期限长的资产产生收益潜在损失,由此模型中风险资产的数量主要由负债数量期限组合与单项资产期限对比关系来确定。

C(风险资产数量)=(约束条件:单项资产期限Cdi<组合负债期限)

风险系数:与数量确定一样,资产与负债的期限出现差额后,期限短的负债(资产)将对期限长的资产(负债)收益产生影响,短期内到期的负债项目需要动用长期资本项目保证支付,因此对期限长的资产产生潜在收益损失(应该收入而不能收入的损失),损失的系数为C涉及资本的组合利率,用RATE表示。

(2)模型的适用范围。在资产负债期限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负债先于资产到期,需要用其他资产或提前变现资产的方法来弥补资金缺口需要,因此出现资产不能得到全部收益而产生的潜在损失。

2.模型的建立

通过对上述参数分析,确定如下模型公式:

其中(1)

表1模型中各参数含义如下

3.关键指标值的计算方法

资产、负债的持续期的计算

其中分别为第i项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权重和持续期

其中分别为第j项资产在总负债中的权重和持续期

组合利率的计算

其中分别为第i项资产在目标总资产中权重和利率。

四、非对称风险分析模型验证

表22004年12月31日xx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数据(单位:百万元)

资产负债非流动性分析:资产项目中9、10、11、12项是基本不具有流动性的,负债项目中9、10、11项是不具有流动性的。

资产负债高度流动性分析:资产项目中1、2、3、4、5项都具有非常强的流动性,第7、8项具有中等流动性,第6项(贷款)具有较差的流动性。负债项目中2、3、4、5、6、8项具有较强的流动性,1、7具有较差的流动性。

资产负债抵补分析:

流动资产项目:1+2+3+4+5+7+8=4931(百万)

流动负债项目:2+3+4+5+6+8=3437(百万)

流动资产项目-流动与负债项目=1494(百万)(2)

从上表来看贷款占总资产的54%,长期投资占总资产的24.5%;存款占负债的82%,同业及金融机构占比8.4%。由于长期投资流动性非常差,因此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的重点应该是存贷款管理。这家商业银行存贷款的存期比例如表2所示。

由于(2)式中差额与负债中活期存款基本一致,因此在进行风险分析时不考虑活期存款对贷款资产的影响。

计算模型中的关键指标值:

(3)

(4)

按照模型中组合利率的确定原则,贷款资产项目一年、三年期持续期限均小于负债组合持续期,因此在利率确定时不考虑此两项资产,因此组合利率仅涉及五年、十年期贷款资产,结果为:

风险资产组合利率(5)

风险资产数量(6)

根据公式(1)百万元

表32004年12月31日年末存贷款及长期负债结构表(单位:百万元)

结论分析: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由于商业银行对资产负债期限安排不合理,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巨大的潜在损失;上述模型中因期限安排不合理而造成的潜在损失约占利息收入的13.75%(如果商业银行得到全部贷款收益为4038百万元),对于利息收入占全部收入60%~80%的商业银行来说,损失近六分之一利息收入意味着巨大的损失。可能将商业银行置于亏损的边缘。工商银行2005年利息收入达到约1300亿元,利润为约330亿元;如果按照损失五分之一利息收入测度,盈利状况将大打折扣。

五、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风险免疫策略

以上模型仅仅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对称的损失分析,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还要面临利率变化而产生的资产负债净值变化的损失;因此资产负债的风险免疫策略还应该重点考虑期限限不对称潜在损失和利率变动资产负债市值的损失两个方面。

商业银行为规避上述两项风险,可以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期限结构,期限结构最大限度的合理配比,尽量减少结构安排导致不对称损失和市值变动损失的可能性。同时商业银行要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创新,稳定负债资金来源和期限来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以将短期存款用于发放中长期贷款的“短存长贷”现象比较普遍,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现象非常严重;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中,具有被动负债比例高、主动负债比例较低、短期负债占比过高、中长期负债占比较低等特点;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特点,商业银行要从自身负债业务特点出发,适应市场需求,充分借鉴国外创新成果,积极地开发新型金融产品。通过吸引新的客户群体、拓展业务领域、增强竞争力的核心手段,资本业务创新、存款证券化、利率浮动型存款、个人理财产品开发工具创新,保持负债业务的相对稳定性,避免资本市场、利率市场化、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诸多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约翰·马歇尔[美]:金融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2]黄宪陈春艳赵伟: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模型的新发展[J].经济学动态,2006,3:79~83

[3]娄祖勤: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资产风险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4]程乐砚刘胜会: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论自律性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及组合优化模型[J].科技与管理,2004,1:69~71

银行负债范文篇3

中小银行负债质量现状分析

一般存款占比较低,同业负债占比较高,负债稳定性有待提升。中小银行客户基础薄弱,网点机构布局普遍不及大型银行,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偏弱,存款增长通常面临更大压力。截至2020年末,37家上市城商行、农商行(以下简称“上市中小银行”)存款占总负债的比重约为66%,低于16家国有大行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存款(以下简称“上市大型银行”)占比近9个百分点;上市中小银行的同业负债(含同业存单)平均占比超过22%,相比之下,上市大型银行平均占比仅为13.6%,反映出中小银行的资金来源更加依赖同业负债,负债的稳定性有待增强。债券发行、向央行融资占比偏低,存款客户集中度相对偏高,资金来源待丰富。近年来,中小银行加快回归主业,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信贷增长较快的同时,资本加速消耗,资本补充压力明显上升。但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在资本补充的渠道和手段方面,仍面临诸多困境。受制于发行审批、信用分层、融资条件等方面因素,中小银行运用金融债、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等中长期债券方式拓展资金来源的比例仍然较低,可转债发行较少。国内银行金融债、二级资本债发行量分别从2015年的2009亿元和269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6645亿元和6113亿元,但中小银行发行量占比却分别从60.2%和52%下滑到29.6%和14%;2020年,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1284亿元、仅占全部银行永续债发行量的19.8%,仅有两家中小银行成功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合计95亿元。从央行公布的中资银行资产负债表数据看,截至2020年9月末,小型银行债券发行占总负债的比重仅为4.76%,显著低于中大型银行的12.18%。同时,由于缺乏资质等原因,中小银行直接向央行借款的规模偏小。截至2020年9月末,中资小型银行对央行负债合计为2.2万亿元,仅占总负债的2.96%、低于中大型银行的4.31%,且多集中于具备一级交易商资格的中小银行,37家上市中小银行中对央行负债余额低于400亿元的多达28家。此外,以地方性银行为主的中小银行,地域特征更为突出,客户基础较弱,客户的存款集中度往往相较全国性商业银行更高。近年来个人存款占比提升、活期存款占比下降,负债成本相对更高,存款竞争激烈之下吸存压力持续加大。2020年,37家上市中小银行付息负债的平均付息率为2.6%,较上市大型银行高47个基点。其中,中小银行平均存款付息率为2.39%,较上市大型银行高出38个基点。从存款结构看,近年来中小银行加大零售业务转型、加快个人存款拓展,尤其是2017年以来,上市中小银行单位存款余额占比下降、但个人存款余额占比上升,2020年末后者已达37.7%,但在期限相同的情况下,个人存款付息成本率往往高于单位存款付息成本率,个人存款占比的提升,推高了中小银行的负债成本。与此同时,交易银行、结算类业务获取低成本资金,需要依托科技系统支撑与平台的搭建,这方面中小银行的优势弱于大型银行,由于中小银行在该领域的竞争优势偏弱、竞争也日益加剧,2017年以来,中小银行的活期存款占比呈下降趋势,活期存款余额占比由2017年末的46.4%下降至2020年的39.9%。流动性比例较高、符合监管要求,但仍存在一定的期限错配问题,净息差波动较大。2020年末,城商行、农商行流动性比例分别为67.6%和65.2%,高于国有大行(55.9%)和全国性股份行(55.4%),符合监管要求。但中小银行期限错配问题较为突出,如通过融入短期批发性资金,配置于流动性较差的非标资产以及中长期限的项目贷款,存在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隐患。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率错配问题,表现为中小银行的净息差波动性较大。例如,2020年,城商行、农商行的净息差分别较2019年下降9个基点和32个基点,降幅大于国有大行(下降8个基点)和全国性股份行(下降5个基点)。负债质量管理体系尚不健全,部分中小银行风险控制体系存在缺陷,前期出现不少违规揽存、高息揽存现象。目前,多数中小银行尚未形成完整的负债质量管理体系,尽管多数银行已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的指引下形成了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但部分银行在实际的流动性风险控制中仍然存在缺陷,个别银行甚至爆发流动性风险事件;较多中小银行在内控制度、考核管理、合规展业、信息披露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如在吸存压力以及内部不当考核激励下,个别中小银行采取违规返利吸存、延迟支付吸存、以贷转存吸存等做法,发行活期存款靠档计息、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周期付息等“创新”产品,借助结构性存款、第三方互联网存款等途径高息揽存,扰乱了存款市场的竞争秩序,进一步抬升了整体的存款成本。

负债质量管理办法的新要求

新近出台的《办法》共5章33条,从负债质量管理的内涵和业务范围、负债质量管理体系、负债质量管理的“六性”要素、相关监督检查和监管措施等方面,提出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的体系性要求。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提出关于银行内部负债质量管理的体系性要求,明确了九大方面的管理措施,注重对管理机制与管理制度的完善。《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应确立与本行负债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负债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建立健全负债质量管理组织架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内部控制体系,制定并执行负债质量管理的策略、制度、流程、限额、应急计划,形成负债业务创新管理机制,将负债质量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内部审计范畴,建立规范的报告制度、完备可靠的信息系统等。九大方面的管理措施,能较为全面地指引商业银行形成负债业务管理框架,有利于银行依照办法完善相关的管理体系、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见表1)。提炼“六性”要素,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体现的负债质量要求基础上,增加负债成本适当性、负债项目真实性要求,指明了负债质量管理的重点和目标。负债质量的“六性”要素,指负债来源稳定性、负债结构多样性、负债与资产匹配合理性、负债获取主动性、负债成本适当性和负债项目真实性。其中,既有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已覆盖对负债来源稳定性、负债结构多样性、负债与资产匹配合理性的管理要求,并部分涵盖“负债获取主动性”要求。具体而言,现有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涉及“六性”要素中的“负债来源稳定性”“负债结构多样性”以及“负债与资产匹配合理性”中的期限匹配问题;市场风险管理中,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涉及“负债与资产匹配合理性”中的利率匹配问题,即由于资产负债重定价期限错配导致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管理涉及“负债与资产匹配合理性”中的汇率、币种匹配问题,即非人民币资产、负债币种错配所产生的汇率风险。《办法》第十一条指出,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体系与流动性风险等相关风险管理体系存在重复内容的,可不再单独确立。此外,《办法》也吸收了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近年来有关存款管理的监管思路,提出“负债成本适当性”“负债项目真实性”要求,旨在防止商业银行因负债成本不合理导致过度开展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业务,要求商业银行的负债交易、负债会计核算、负债统计等合法合规。两大要素传统上并不属于风险管理范畴,多数商业银行对相关领域的管理方法、监测模式、管理体系等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作出四大禁止性规定,强调合规性要求,明确业务禁区。《办法》列出负债业务的四大禁止性规定,要求合规开展负债业务。具体包括:不得以金融创新为名,变相逃避监管或损害消费者利益;不得设定以存款时点规模、市场份额、排名或同业比较为要求的考评指标,分支机构不得层层加码提高考评标准及相关指标要求;禁止采取违规手段调增、调减负债或吸收、虚增存款。考虑到相关违规行为近年来多存在于吸存压力较大的中小银行,因而《办法》中的禁止性规定对于部分此前负债策略较为激进、内部控制尚不健全的中小银行具有较强的约束意义。

中小银行加强负债质量管理的建议

银行负债范文篇4

利差管理法是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从理论上分析银行的利差及影响因素,从而为银行实施资产负债管理、降低风险、提高收益创造条件。利差又称净利息收入,是银行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差额。利差有两种表示方法:绝对数利差和相对数利差(即利差率),以公式表示为:绝对数利差=银行全部利息收入-全部利息支出;利差率=银行全部利息收入-全部利息支出)/盈利资产。绝对利差能帮助银行估价净利息收入能否抵销其他开支,估计银行的盈利状况;利差率用于银行估计利差的变化与发展趋势,也用于银行间经营的比较。

利差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利差的敏感性或波动性,则构成了银行的风险,利差的大小及其变化决定了银行的风险,利差的大小及其变化决定了银行总的风险一收益状况。利差受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内部因素包括银行资产负债的结构、贷款的质量及偿还期、吸收存款及借入款的成本和偿还期,等等。外部因素指总的经济情况,市场利率水平、区域和全国范围内金融机构的竞争状况,等等。西方银行运用利差的“差异分析法”(即分别分析利率、资产负债总量及其组合对利差的影响程度的方法)分析利率、资产负债总量及其组合对银行利差的影响。具体分析时,首先要假设其中两个因素不变,改变第三个因素,然后观察第三个因素对利差的影响,依此类推。除此之外,利率周期也对利差产生周期性的影响。银行的利率管理就是要根据利率的周期性变化,不断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从而使利差最大化并保持相对稳定。

二、资产负债差额管理法。

它是指银行管理者根据预测利率的变化,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保证银行收益的稳定或增长。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所运用的工具主要是银行在短期内有主动控制权的资产和负债,如央行资金、再购回协议、CD存单、可变利率放款等。差额管理法诞生于70年代,是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运用最广泛的管理利率的方法之一。差额管理法分两种:(1)保守型的,即努力使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接近于零,从而把利率风险降至最低限,保持银行收益的稳定。(2)主动型的,即银行根据利率预测,在利率的周期性变化中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主动型差额管理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利率变化的方向,同时也取决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程度。

差额管理法不同于其它的管理方法,它认为决定资产负债内在联系的关键因素是利率,主张把管理的重点放在根据不同利率特点确定的差额上,并根据利率周期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各种利率类型的资产和负债的规模组合,从而使差额管理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应变力。从这个角度讲,差额管理可谓是银行经营管理领域内的一场变革。它的难点和缺陷在于:(1)在确定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时间标准问题时,银行选取多长时间作为规定利率敏感性的标准,这在银行实际业务经营中十分重要,但也很难确定。(2)银行能否预测利率变化的方向、大小及时间,值得不怀疑。(3)银行能否灵活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这受许多因素(如市场、制度因素等)的限制。①资源的限制,如小的区域性银行,其资金来源有限,因而不具备灵活调节的条件。②差额管理与顾客心理的矛盾。因为银行和顾客对利率预期的心理是完全相反的。③调节差额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如果利率周期短,那么银行就无法改变差额。(4)银行的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很难权衡,利率风险的降低可能招致更大的信用风险。(5)差额管理法忽略了利率变化对固定利率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一般认为,利率风险有两方面:一是改变再投资利率,二是改变现有资产负债的价值(价格)。差额管理法只集中分析资金流量的变化,强调了再投资风险,而未注意到利率变化对银行长期固定利率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忽略了利率变化对银行净值(股东产权)的影响,因而具有极大的片面性。(6)差额管理法使得银行成本提高。

综上所述,差额管理法虽非十全十美,但却更接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实际,它能够抓住沟通资产与负债之间联系的关键因素——利率,以部分带动全体,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经营措施,使差额管理法更富有灵活性、准备性和严密性。

三、资产负债期限管理法。

这是近年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运用的降低利率风险的又一种方法,它又分为期限差额管理法和期限搭配法。“期限”是近年来金融市场上对债券保值时常用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一种有价证券的寿命或距到期日(重新订价日)的实际时间,是衡量利率风险的指标-即金融资产的现值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反映。“期限”的概念可用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中,因为银行是信用中介机构,包含了一系列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构成了银行的负债和资产。银行的净值为某资产现值与负债现值之差。由于期限能直接反映市场利率变化对银行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程度,同时包括了价格风险和再投资风险,因此,许多专家主张在进行差额管理时,不应以资产负债的到期日作尺度,而应以资产和负债的期限作为标准,此时的差额即期限差额应等于资产的加权平均期限减去负债的加权平均。根据预测利率的变化,不断调整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期限,以期达到理想目标。如当资产期限比负债期限长时,利率上升将导致银行净值下降,此时应缩短银行资产的期限,扩大负债的期限。期限差额管理法的原理类似于利率敏感性差额法,只是两者在具体计算上略有差异。期限差额管理法比利率敏感性差额法能够提供更多的产品,满足顾客的需要。然而,它也遇到利率敏感性差额管理的同样难题。同时,期限差额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而难以掌握。正因为如此,管理者往往只运用其中的一部分,即期限搭配法来消除一部分利率风险。

尽管期限管理法更具优越性,但它也明显地存在许多缺欠,主要表现在:(1)需要银行信息系统提供大量的有关现金流量的数据,预测银行未来所有的现金流量。然而,现金流量信息对大多数银行是有限的,期限差额管理法目前仍不是银行的常规决策。(2)期限概念上的错误同样不容忽视。因为期限的假设前提是:当利率变化时,收益曲线平等移动,在食用风险一定的条件下,不同期限的利率发生同种程度的变化。而研究表明,收益曲线的平行移动是罕见的。收益率及期限的变化,同样影响资产的价格。但是,期限管理法的优越性随着银行信息系统的完善而不断显示出来,使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建立在更加科学、准确的基础上。

此外,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法还包括期权交易法,金融期货交易法和利率调换法等。

银行负债范文篇5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负债

1概述

1.1新会计准则的主要特征及在金融工具计量方面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的最重要特征在于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中国的会计标准建设自此进入了新阶段。新会计准则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准则,第二层次为具体会计准则,第三层次为应用指南(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是一个有机整体。相对于旧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更具有:科学性、国际趋同性、全面性以及动态性。

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中在金融工具方面变化很大。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相比,新会计准则增加了对银行业影响较大的4项金融工具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22号准则)、《金融资产转移》(第23号准则)、《套期保值》(第24号准则)和《金融工具列报》(第37号准则)。这4项准则各有侧重、相互关联、逻辑一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核心是将金融衍生工具由原来的表外披露纳入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

1.2公允价值的概念

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25日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从以上定义可以概括出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①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②交易双方平等、自愿、熟悉情况是构成公允价值的三大要件;③公允价值立足于当前交易,过去的交易价格在发生时虽然也符合三大要件,但只能称之为历史成本。

我国过去的金融市场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量的方法,主要是揭示会计主体过去的交易事项,但是有些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初始投资很少,历史成本无法考究,同时价值不独立、不能单独存在,并且随市场环境的变化波动较大,因此历史成本计量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有效地反映了其期望现金流量的现值,为金融工具的公平交易提供了合理的平台;其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价格变动对金融工具的风险的影响会被明显的披露出来,其业绩不会因为通过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时机选择而被操纵。本文主要分析了公允价值对银行负债的应用以及影响。

2公允价值计量在银行负债上的应用

2.1银行负债的分类及内容

一般来说,银行负债包含了其中的大部分金融负债,金融负债中可能还有其他去也间的资金拆借发行的企业债券。我们通常说的银行负债包括:⑴存款负债,是指商业银行所吸收的各种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约占银行资金来源的70%-80%,为银行提供了绝大部分资金来源,并为实现银行各职能活动提供了基础。⑵其他负债,是指商业银行的各种借入款,如以发行金融债券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借款;以同业拆借形式向同业的借款;以再贴现或再贷款方式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以及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的借款等。相对存款负债来讲,其他负债是主动型负债。⑶银行资本,即自有资本,其数量的多少能够反映银行自身经营实力以及御险能力大小。另外,还有新会计准则纳入表内的衍生金融工具,其是指在传统的金融工具的基础上产生的新型交易工具,主要有期货、期权、互换合约等。

2.2公允价值的的确定依据

要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首先要确定一项银行负债的公允价值。对于负债的公允价值确定,主要分为存在于活跃市场和不存在于活跃市场两种情况。

存在于活跃市场的银行负债,应当依据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来确定公允价值。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是指易于定期从交易所、经纪商、行业协会、定价服务机构等获得的价格,且代表了在公平交易中实际发生的市场交易的价格。

不存在于活跃市场的,企业应当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包括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面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它金融工具的当前公允价值、现金流量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模型等。

2.3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在银行负债的应用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以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普遍使用,历史成本计量不能满足银行会计处理的需要,引进公允价值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选择。

我国银行现行会计实务中的做法是:短期负债直接以应偿还的数额入账,如短期借款;长期负债有一部分以折现值入账,如长期应付款中的应付融资租赁款。但也有不少学者提出,应把负债可分为以现金偿还的负债和以非现金资产偿还的负债两类,并分别处理:

(1)以现金偿还的负债中:

①时间较短、金额较小的(现值与实际交易价格相差很小),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可以按照实际交易价格计量公允价值;

②时间较长、金额较大的,应以折现值作为公允价值,折现时,应当考虑债务人的资信状况,具体可参照上一部分的论述。时间上的划分标准可以参照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的划分,至于金额,可以按公司规模进行划分,如按占净资产的比重大小划分。

(2)以非现金资产偿还的负债则指相应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根据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的确定应按照下列规定进行计量:

①非现金资产属于企业持有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确定其公允价值;

②非现金资产属于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其他资产且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其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其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采用上述两种方法仍不能确定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应当采用股指技术等合理的方法确定其公允价值。

3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负债的影响

3.1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

在我国新会计准则颁布以前,银行一直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方法计量价值。但随着会计外部环境的变化,历史成本计量不断受到冲击。通货膨胀、物价剧烈变动使历史成本难以真实地反映企业当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还有知识经济时代资产新概念的不断涌现,如知识产权、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等都使历史成本无法对其进行正确的计量。

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弥补了历史成本计量的不足之处:首先,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公允价值能够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其次,公允价值计量更加符合配比原则,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公允价值强调“公平”、“自愿”的交易价格,它是基于活跃市场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不是某个特定主体的估计),具有可靠和相关的信息质量特征。因而,公允价值是能够公平计量或负债的当前价值并得到市场认可的、可核的。

3.2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负债的影响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改变了长期以来衍生工具仅在表外披露的做法将原来于表外核算的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资产负债表内核算,并要求对嵌入衍生工具与主合同进行分拆,作为独立的金融工具进行核算,增加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资产和负债的数量。风险和报酬没有转给转入方或者没有放弃控制权的金融资产不能终止确认,继续在表内核算,增加银行资产数量;继续确认的金融资产,把收到的对价确认为金融负债,增加了银行负债总额。

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中套期工具利得或损失中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作为商业银行所有者权益反映。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提供服务的,授予日按授予职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增加商业银行资本公积;行权日,按实际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计入实收资本或股本。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按承担的股份或其他权益工具为基础计算的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相应增加商业银行负债。

这样就使得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内容更为丰富,有助于银行进行风险管理。资产负债分类方法的改变使资产负债表的内容更为丰富,提供的信息更为全面,一方面有利于引导银行管理者从风险管理角度科学合理地划分、管理和监控各项资产和负债,预示着管理思路的变迁,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反映银行持有金融工具的目的和意图,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进行有效判断。

另外,依据新会计准则,金融衍生工具由表外转移到表内反映,并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其他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负债也要进入表内核算,使期末负债能够客观地反映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出商业银行的数量,从而比较公允地反映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4结论

虽然公允价值的使用能够更加充分、及时地反映银行的负债情况,但是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本身在计量属性上的不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发达,其可能在总体上存在实际操作难度大、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以及夸大金融风险等问题。

因此,我国银行应当谨慎运用公允价值,同时采取一定措施规避和解决可能产生的问题。要坚持改革和管理并重,从改革金融机构自身管理体制入手,努力构建完善的企业治理机制和全方位的风险持续监管机制,防止金融腐败。另外,我国在规范会计准则的同时,应该学习和借鉴外国相应的经验,并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应用到实践会计工作中。

公允价值的存在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新会计准则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公允价值本质上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价值计量,符合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和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今后在我国会计实践中,公允价值必将成为一种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的重要的计量属性。

参考文献

[1]罗胜强.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会计研究,2006,(12).

银行负债范文篇6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负债

1概述

1.1新会计准则的主要特征及在金融工具计量方面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的最重要特征在于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中国的会计标准建设自此进入了新阶段。新会计准则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准则,第二层次为具体会计准则,第三层次为应用指南(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是一个有机整体。相对于旧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更具有:科学性、国际趋同性、全面性以及动态性。

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中在金融工具方面变化很大。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相比,新会计准则增加了对银行业影响较大的4项金融工具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22号准则)、《金融资产转移》(第23号准则)、《套期保值》(第24号准则)和《金融工具列报》(第37号准则)。这4项准则各有侧重、相互关联、逻辑一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核心是将金融衍生工具由原来的表外披露纳入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

1.2公允价值的概念

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25日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从以上定义可以概括出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①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②交易双方平等、自愿、熟悉情况是构成公允价值的三大要件;③公允价值立足于当前交易,过去的交易价格在发生时虽然也符合三大要件,但只能称之为历史成本。

我国过去的金融市场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量的方法,主要是揭示会计主体过去的交易事项,但是有些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初始投资很少,历史成本无法考究,同时价值不独立、不能单独存在,并且随市场环境的变化波动较大,因此历史成本计量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有效地反映了其期望现金流量的现值,为金融工具的公平交易提供了合理的平台;其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价格变动对金融工具的风险的影响会被明显的披露出来,其业绩不会因为通过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时机选择而被操纵。本文主要分析了公允价值对银行负债的应用以及影响。

2公允价值计量在银行负债上的应用

2.1银行负债的分类及内容

一般来说,银行负债包含了其中的大部分金融负债,金融负债中可能还有其他去也间的资金拆借发行的企业债券。我们通常说的银行负债包括:⑴存款负债,是指商业银行所吸收的各种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约占银行资金来源的70%-80%,为银行提供了绝大部分资金来源,并为实现银行各职能活动提供了基础。⑵其他负债,是指商业银行的各种借入款,如以发行金融债券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借款;以同业拆借形式向同业的借款;以再贴现或再贷款方式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以及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的借款等。相对存款负债来讲,其他负债是主动型负债。⑶银行资本,即自有资本,其数量的多少能够反映银行自身经营实力以及御险能力大小。另外,还有新会计准则纳入表内的衍生金融工具,其是指在传统的金融工具的基础上产生的新型交易工具,主要有期货、期权、互换合约等。

2.2公允价值的的确定依据

要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首先要确定一项银行负债的公允价值。对于负债的公允价值确定,主要分为存在于活跃市场和不存在于活跃市场两种情况。

存在于活跃市场的银行负债,应当依据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来确定公允价值。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是指易于定期从交易所、经纪商、行业协会、定价服务机构等获得的价格,且代表了在公平交易中实际发生的市场交易的价格。

不存在于活跃市场的,企业应当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包括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面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它金融工具的当前公允价值、现金流量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模型等。

2.3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在银行负债的应用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以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普遍使用,历史成本计量不能满足银行会计处理的需要,引进公允价值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选择。

我国银行现行会计实务中的做法是:短期负债直接以应偿还的数额入账,如短期借款;长期负债有一部分以折现值入账,如长期应付款中的应付融资租赁款。但也有不少学者提出,应把负债可分为以现金偿还的负债和以非现金资产偿还的负债两类,并分别处理:

(1)以现金偿还的负债中:

①时间较短、金额较小的(现值与实际交易价格相差很小),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可以按照实际交易价格计量公允价值;

②时间较长、金额较大的,应以折现值作为公允价值,折现时,应当考虑债务人的资信状况,具体可参照上一部分的论述。时间上的划分标准可以参照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的划分,至于金额,可以按公司规模进行划分,如按占净资产的比重大小划分。

(2)以非现金资产偿还的负债则指相应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根据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的确定应按照下列规定进行计量:

①非现金资产属于企业持有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确定其公允价值;

②非现金资产属于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其他资产且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其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其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采用上述两种方法仍不能确定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应当采用股指技术等合理的方法确定其公允价值。

3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负债的影响

3.1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

在我国新会计准则颁布以前,银行一直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方法计量价值。但随着会计外部环境的变化,历史成本计量不断受到冲击。通货膨胀、物价剧烈变动使历史成本难以真实地反映企业当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还有知识经济时代资产新概念的不断涌现,如知识产权、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等都使历史成本无法对其进行正确的计量。

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弥补了历史成本计量的不足之处:首先,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公允价值能够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其次,公允价值计量更加符合配比原则,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公允价值强调“公平”、“自愿”的交易价格,它是基于活跃市场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不是某个特定主体的估计),具有可靠和相关的信息质量特征。因而,公允价值是能够公平计量或负债的当前价值并得到市场认可的、可核的。

3.2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负债的影响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改变了长期以来衍生工具仅在表外披露的做法将原来于表外核算的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资产负债表内核算,并要求对嵌入衍生工具与主合同进行分拆,作为独立的金融工具进行核算,增加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资产和负债的数量。风险和报酬没有转给转入方或者没有放弃控制权的金融资产不能终止确认,继续在表内核算,增加银行资产数量;继续确认的金融资产,把收到的对价确认为金融负债,增加了银行负债总额。

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中套期工具利得或损失中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作为商业银行所有者权益反映。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提供服务的,授予日按授予职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增加商业银行资本公积;行权日,按实际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计入实收资本或股本。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按承担的股份或其他权益工具为基础计算的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相应增加商业银行负债。

这样就使得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内容更为丰富,有助于银行进行风险管理。资产负债分类方法的改变使资产负债表的内容更为丰富,提供的信息更为全面,一方面有利于引导银行管理者从风险管理角度科学合理地划分、管理和监控各项资产和负债,预示着管理思路的变迁,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反映银行持有金融工具的目的和意图,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进行有效判断。

另外,依据新会计准则,金融衍生工具由表外转移到表内反映,并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其他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负债也要进入表内核算,使期末负债能够客观地反映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出商业银行的数量,从而比较公允地反映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4结论

虽然公允价值的使用能够更加充分、及时地反映银行的负债情况,但是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本身在计量属性上的不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发达,其可能在总体上存在实际操作难度大、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以及夸大金融风险等问题。

因此,我国银行应当谨慎运用公允价值,同时采取一定措施规避和解决可能产生的问题。要坚持改革和管理并重,从改革金融机构自身管理体制入手,努力构建完善的企业治理机制和全方位的风险持续监管机制,防止金融腐败。另外,我国在规范会计准则的同时,应该学习和借鉴外国相应的经验,并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应用到实践会计工作中。

公允价值的存在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新会计准则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公允价值本质上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价值计量,符合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和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今后在我国会计实践中,公允价值必将成为一种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的重要的计量属性。

参考文献

[1]罗胜强.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会计研究,2006,(12).

银行负债范文篇7

关键词:市场利率化;风险;应对策略

利率市场化是指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其实质是一个逐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进而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不断优化的过程。但是利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利率的完全自由化,中央银行仍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市场基准利率,进而影响其他金融产品的定价。为了促进中国经济以及金融体制的改革,将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因此,商业银行如何以存款市场利率化为契机,自我创新,从而有效优化负债结构、保持盈利增长至关重要。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

(一)利率市场化提高了商业银行经营资源的优化配置

只有将自主定价权还给银行,给银行创造出更加自由的经营环境才能在资金的供求关系中使用资金价格有效地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这样既能促进资产负债的结构化调整、又能在商业银行中形成健康的竞争环境。

(二)利率市场化增强了商业银行的转型调整

在匹配资产与负债手段时拥有更多的选择性,灵活运用管理工具,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高银行整体的价值。作为资产方,银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不同的利率数值,在定价方面实现有差别化的定价策略。在负债方面,逐步提升主动负债的规模和比重,平衡好风险和回报,做好期限匹配。

(三)利率市场化助推了商业银行业务金融创新

及时转变经营管理和盈利模式来适应市场变化,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将推动金融创新的深度和广度。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获得更大的定价权,更加趋向于特色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四)利率市场化提升了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精细化管理

商业银行要将客户的争揽和维护作为工作核心,丰富客户关系管理的手段,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多样化、个性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与市场利率密切结合,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实现银行商品的利益最大化。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面临的诸多风险

(一)同业恶性竞争的市场风险增大

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存款对利率的敏感性增强,而存款是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拼抢存款仍然是商业银行现实可行的主流发展路径,资金价格将成为银行间最直接的竞争手段之一。当银行存款利率低于同业价格,就可能面临丢失优质客户的风险;存款利率高于同业价格又可能面临利息损失。特别是为了满足存贷比指标和资本充足率指标等监管要求,各商业银行势必会使用一切手段以较高的成本来抢夺存款,极有可能发生抬高利率的恶性竞争,从而推动存款利率不断上涨,导致资金成本攀升。

(二)经营管理面临巨大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改变了银行业已习惯的利率决定机制和变动规律,随着存贷利差收窄,过度依赖利差的传统模式会越来越难以为继,商业银行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对客户资源的简单争夺,而是扩展到与存款与贷款以及相关的中间业务领域,这就意味着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利率风险的计量技术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与社区金融等新金融模式方兴未艾、金融脱媒加剧以及民营银行的兴起,银行的存贷款规模扩张也会受限,因此,商业银行也必须在政策上要做出根本性的调整。

(三)银行利率风险以及银行利率管理的难度增大

利率的变化往往伴随着利率风险,而利率风险的出现主要看银行对资产和负债的掌握程度。换句话说,银行如果不能控制利率变动的风险则有一定的可能造成更加剧烈的金融风险。在利率波动的情况下,银行的资产收益与价值不对等,负债与价值不对称,这都是造成银行损失以及资产变化的风险之一。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对利率波动幅度以及频率的清醒认识也对掌握利率市场化进程有着很大的帮助,然而由于市场利率的波动对于银行经营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对风险的监控以及识别对银行来说更具有挑战性。

三、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稳定负债应对策略

(一)加快经营转型步伐

面对利率市场化,拼抢客户资源不再是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唯一焦点,银行的品牌、信誉、实力、存贷款利率报价水平、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及服务水平等都将成为竞争关键所在,在金融脱媒持续深化、外部监管愈发严格、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里,商业银行应首先立足根本,谋划未来之路,深层次分析自身的市场定位、发展优势和发展能力,认深宏观经济、资金供给、资本监管、风险防控等各方面叠加交错的现实约束,围绕资产负债表推进经营模式改变,在自身发展方向、服务模式、产品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拟定策略、深入改革,做大、做强自身优质产品、优势项目和优势领域,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到胸有成竹、运筹帷幄、稳操胜券。

(二)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金融市场也不再是一成不变。利率市场化后带来的存贷息差收窄,金融行业竞争加剧,也会迫使各商业银行加强自主创新。一是观念的创新,金融环境的变化,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银行业不再是“一枝独秀”,尤其是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片面追求存款“规模为王”的经营观念将得以改变,取而代之的将是对非生息资产更加理性、审慎的经营态度和“负债经营”向“经营负债”理念的转变,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和盈利增长点。二是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己的市场定位针对不同的市场和不同的客户特点设计出不同层面的适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三是对业务流程、内控制度和服务水平等创新,一方面应符合监管要求,有效避免各种操作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服务效率,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符合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需求。

(三)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和风险管控机制

在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同时,银行将会面临越来越明显的利率风险。同时银行在应对利率风险时也更加注重流动性的风险和信用风险以及利率风险的转移。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兼顾风险控制和经营效率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科学地识别、计量和处理利率风险,适时分析资金来源的利率水平。在综合考察宏观经济形式以及掌握资金流动情况之后,银行对自己的利率定价、对手利率定价以及自身经营管理都要进行综合平衡,在深入分析资金的供需以及成本后制定出新的应对策略。通过客户盈利分析模型对不同客户、期限结构、存款黏性、客户行为等综合因素确定合理的存款利率;为了通过各个时期不同的利率水平反映政策的导向,银行可以建立市场利率信息收集、反馈以及分析,在制定利率预测模型之后降低总体经营成本和风险水平。在降低经营成本取得进展之后,银行可以将多余的资金投放到资本市场中以期获取短期收益,增加主动型的负债比重。控制综合成本,转嫁银行内部不能消化的现实及潜在风险。

(四)加强金融创新,开拓新的收入渠道

利率市场化核心有两个即竞争性市场+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权。其最核心是风险的定价,而商业银行怎样对风险定价?是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与设计。我们知道,每一个金融产品就是一个风险的和约,即对风险定价,风险管理能力就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产品就是风险管理能力的表现,金融产品创新就是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利率的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市场经济选择的结果。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只有改变以利息收入为主的经营模式才能给银行的发展打开局面,这对我国银行走向国际、走向综合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率市场化对负债业务影响最大,商业银行应首当其冲解决负债产品单一问题,大力推行大额可转让存单、智能存款、账户自动理财服务、账户自动转定期或协定存款、协议存款等负债产品,稳固和抢占营销先机。其次,存款理财化,理财是和存款利率市场化对接最紧密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存款的流动性,让存款为银行衍生出更加具体的收益。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实现银行和客户的共赢。

作者:吴金一 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峰,孙伶俐.利率市场化渐行渐近及城商行应对措施分析[J].金融经济,2012

[2]郑杰.利率市场化是银行业竞争的基础[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

银行负债范文篇8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和方法

本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固定和狭窄(大多是吸收的活期存款),工商企业资金需求比较单一,加之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的限制,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主要放在资产方面,即通过对资产结构的恰当安排来满足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需要。它产生于银行经营管理目标即利润最大化和资产流动性的相互矛盾性。商业银行的资产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现金资产、证券资产、贷款和固定资产。银行的资产管理主要指对上述前三种资产的管理,具体包括:流动性管理、准备金管理、投资管理和贷款管理。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方法主要有:

1.资金集中法。银行的资金来源是多种多新的,有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自有资本,这些资金来源自身有不同的特性。资金集中法则不管这些特性,而将所有资金集中起来,再按银行投资贷款的需要放到不同资产上去,只要这种配置符合银行的总体管理目标就行。这种方法要求银行首先确定其流动性和盈利性目标,然后将资金配置到最能满足这个目标的资产上去。由于流动性和盈利性是相互矛盾的,流动性高的资产(如第一准备)收益低,甚至完全没有收益(如现金),因此,配置资金时要有优先顺序。优先权按一定比例分配到第一准备、第二准备、贷款、证券投资上。在土地、建筑物及其他固定资产上的投资通常另行考虑。银行资金管理的目标,要使其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三者有机结合,虽然三者同时达到是很困难的。

2.资产配置法。又叫资金转换法,认为一家银行所需的流动性资金数量与其获得的资金来源有关。资金集中法过分强调对资产流动性的管理,而没有区分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和资本金等不同资金来源对流动性的不同要求,这种缺陷引起商业银行利润的极大流失。60年代以来,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比活期存款增长要快,而前二者对流动的要求比后者要低。因而,资产配置法就被用来弥补这种缺陷。资产配置法试图根据资金来源的流动速度或周转量和对法定准备金的不同要求,来区分不同资金来源。比如,活期存款比储蓄存款、定期存款有更高的流动速度或周转率,要缴纳更多的法定准备金。所以,每单位活期存款中,应有更大比例放在第一、第二准备金上,而放在贷款或长期债券上的比例则要小些。具体运用这种方法时,常在一家银行内设立几个“流动性-利润性中心”来分配它所获得的各种资金,因此,就可能有“活期存款银行”、“资本金银行”等存在于商业银行之中。一旦确立了这些中心,管理人员就每一中心所获资金的配置问题制定出政策。如活期存款中心就应把中心吸收资金的较大比率放在第一准备上,然后,剩下的大量资金大量资金主要投在短期政府证券上作为第二准备,而把相当小的一部分放到贷款上,而且主要是放在短期商业贷款上。资产配置法的主要优点是减少了流动资产,把剩余的资金配置到贷款和投资上,这就增加了利润。利润性的改善是由于消除了定期储蓄存款和资本金帐户上的超额流动性而获得的。

3.线性规划法。线性规划法从70年代开始用于银行资产管理,主要是通过建立线性规划模型来解决银行的资产分配。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一般采取三个步骤:第一步:建立目标函数。商业银行通常把利润作为该模型的目标,然后根据资产的收益率来选择不同的资产组合,以实现利润目标的最大值。设立目标因变量P,可供选择的各种资产额分别是X1(现金)、X2(短期政府证券)、X3(长期证券)、X4(短期贷款)、X5(中长期贷款)、X6(消费贷款),则目标函数为:P=aX1+bX2+cX3+dX4+eX5+fX6,其中:a、b、c、d、e、f分别表示各种资产的收益。第二步:加上约束条件。在建立目标函数的基础上,附加下列约束条件,主要是(1)政策法规的约束;(2)流动性约束;(3)安全性约束;(4)其他方面的约束,如银行章程的有关规定、贷款需求的不确定因素等等。第三步:求解各种资产的具体数值。在利润最大的前提下,根据各种资产约束条件的具体限制便可找出一组最佳的资产组合。与资金总库法、资产分配法相比,线性规划法具有很多优点,这是商业银行使用得最多的方法。如可以使银行确定具体的经营目标,比较分析各种决策的结果,并根据约束条件的变动来调动资金的分配,从而使资产流动性管理更趋向科学化。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和方法

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出现于60年代初期,它是指商业银行以借入资金的方式来保持银行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增加银行的收益。在负债管理出现之前,只要银行的借款市场扩大,它的流动性就有一定的保证。这就没有必要保持大量高流动性资产,而应将它们投入高盈利的贷款或投资中。在必要时,银行甚至可以通过借款来支持贷款规模的扩大。50-60年代,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出现、银行竞争的激烈和利率管制严格化等变化,构成了负债管理出现的客观条件。

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一般有两大类型:

一类是以短期借入款来弥补提取的存款,这样,在负债方一增一减,正好轧平。第二类是以借入款来付增加的借款需求,这样,负债和资产都增加,而由于以扩大负债来扩大盈利资产,也就带来了额外利润。但这种做法有两方面的风险:其一是费用方面的风险,借入款的利率必须低于放出款的利率,银行才能获利;其二是关于借入款的可借量,当市场的资金需求大于供给时,借入款即不易取得,特别是个别银行的情况不佳时。

负债管理的积极意义在于:第一,找到了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新方式,由单纯依靠吸收存款的被动型负债方式,发展成为向外借款的主动型负债方式,在流动性管理上变单一的资产调整为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结合。第二,为扩大银行资产规模、增加贷款投放创造了条件。现在,由于可对负债进行主动管理,就可根据资产的需要发放贷款,即使没有存款也没关系,可以通过发放大额定期存单和组织各种借款来保证。但负债管理也有缺陷:首先是提高了银行成本。在美国,实施负债管理主要通过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向中央银行贴现窗口借款、向联储资金市场借款、根据回购协议借款和向欧洲美元市场借款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筹借的款项,均必须支付高于一般存款的利息,而这类负债的增加必然导致银行负债成本的提高。第二、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如果市场上资金普遍趋紧就会提高流动性风险,使银行陷入困境,甚至带来倒闭风险。同时,负债成本的提高必然促使银行把资产投放在效益更高的放款和投资上,造成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增大。第三,负债管理易使银行不注重补充自有资本,使自有资本占银行资金来源总额的比重日益下降。

银行负债管理的方法主要有:

1.储备头寸负债管理。是用增加短期负债向银行有计划地提供流动性资金的管理方式,它购入资金以补充银行的流动性资金需要。例如在美国,储备头寸负债管理的主要工具是购买期限为一天的联储资金,或使用回购协议。这样,当一家银行的储备由于存款人提款或增加了对有收益的资产投放而暂时不足时,购买联储资金来补充;而当储备有暂时盈余时,就售出联储资金。从这一点来说,这种负债管理方法提高了资金的运用效率,也减缓了银行体系由于储备的突然减少带来的震动性影响。但切不可把这种短期借入作为长期资金来源,因为一旦这些银行管理上出现问题并被公众知道时,它们就不可能在联储资金市场上再借到资金,结果面临破产。

2.贷款头寸负债管理。这种方法首先是通过不同利率来取得购入资金,以扩大银行贷款;其次,通过增加银行负债的平均期限,减少存款的可变性,从而降低银行负债的不确定性。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就是使用此种管理方法。贷款头寸负债管理可以看出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计划部分,这一部分是银行有计划的经营安排,即增加负债,扩大贷款,获取利润;二是灵活反应的部分,这是银行经理人员用于抵销外部干扰对资产负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而采用的平衡法码。

商业银行资产一负债管理理论和方法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产生于70年代中期。这种理论认为: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形成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只有根据经济金融情况的变化,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才能达到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要求。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在股东、金融管制等条件约束下,使银行利差最大化(从而收益最大)、其波动幅度(风险)最小,即保持利差高水平的稳定。为实现这一目标,银行管理者采取两种手段:一是根据预测利率的变化积极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即运用利率敏感性差额管理法;二是运用金融市场上转移利率风险的工具,如期限管理法、金融期货、期权、利率调换等保值工具,作为差额管理法的补充。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是银行经营方式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对商业银行、金融界和经济运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商业银行本身来讲,①它增加了银行抵御外界经济动荡的能力。资产负债管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及技术手段,从资产负债的总体上协调资产与负债的矛盾,并围绕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因素――利率,建立了一整套的防御体系,形成了一个“安全网”,使得银行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方面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应变力,从而增加了银行对抗风险的能力。②资产负债管理有助于减轻银行“借短放长”的矛盾。利率自由化引起筹资成本的提高,迫使商业银行减少冒险性、放弃性进攻性的放款和投资策略,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对待放款和投资。对国民经济而言,为顾客提供日益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服务与融资方式,通过提高放款利率,以保持存贷款合理的利差,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缓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资产负债管理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①资产负债管理促使竞争更加剧烈,银行倒闭数量增加。②不利于货币监督机构对银行的监控。金融放松管制、技术进步促成新金融工具的涌现,使得银行业务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尤其是表外业务的迅速发展,使得货币监督机构在风险测定方面面临更多的困难。这一切都增大了货币监督机构的管理难度,提高了社会管理成本。③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自由化而引起的放款利率提高,使企业的投资成本提高,阻碍经济的全面高涨。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主要有:

1.资产负债利差管理法。它主要从理论上分析银行的利差及影响利差的因素,从而为银行实施资产负债管理、降低风险、提高收益创造条件。利差又称净利息收入,是银行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差额。利差有两种表示方法:绝对数利差和相对数利差(即利差率)。绝对利差能帮助银行估价净利息收入能否抵销其他开支,估计银行的盈利状况;利差率用于银行估计利差的变化与发展趋势,也用于银行间经营的比较。利差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利差的敏感性或波动性,则构成了银行的风险,利差的大小及其变化决定了银行的风险,利差的大小及其变化决定了银行总的风险一收益状况。利差受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内部因素包括银行资产负债的结构、贷款的质量及偿还期、吸收存款及借入款的成本和偿还期,等等。外部因素指总的经济情况,市场利率水平、区域和全国范围内金融机构的竞争状况,等等。西方银行运用利差的“差异分析法”(即分别分析利率、资产负债总量及其组合对利差的影响程度的方法)分析利率、资产负债总量及其组合对银行利差的影响。具体分析时,首先要假设其中两个因素不变,改变第三个因素,然后观察第三个因素对利差的影响,依此类推。除此之外,利率周期也对利差产生周期性的影响。银行的得率管理就是要根据利率的周期性变化,不断地调整资产风债结构,从而使利差最大化并保持相对稳定。

2.资产负债差额管理法。是指银行管理者根据利率变化预测,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保证银行收益的稳定或增长。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所运用的工具主要是银行在短期内在主动控制权的资产和负债,如联储资金、回购协议、大额定期存单、可变利率放款等。差额管理法诞生于70年代,是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了广泛的管理利率风险的方法之一。差额管理法分两种:(1)保守型的,即努力使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接近于零,从而把利率风险降至最低限,保持银行收益的稳定。(2)主动型的,即银行根据利率预测,在利率的周期性变化中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主动型差额管理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利率变化的方向,同时也取决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程度。

差额管理法不同于其它的管理方法,它认为决定资产负债内在联系的关键因素是利率,主张把管理的重点放在根据不同利率特点确定的差额上,并根据利率周期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各种利率类型的资产和负债的规模组合,从而使差额管理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应变力。从这个角度讲,差额管理可谓是银行经营管理领域内的一场变革。它的难点和缺陷在于:(1)在确定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时间标准问题时,银行选取多长时间作为规定利率敏感性的标准,这在银行实际业务经营中十分重要,但也很难确定。(2)银行能否预测利率变化的方向、大小及时间,值得不怀疑。(3)银行能否灵活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这受许多因素(如市场、制度因素等)的限制。①资源的限制,如小的区域性银行,其资金来源有限,因而不具备灵活调节的条件。②差额管理与顾客心理的矛盾。因为银行和顾客对利率预期的心理是完全相反的。③调节差额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如果利率周期短,那么银行就无法改变差额。(4)银行的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很难权衡,利率风险的降低可能招致更大的信用风险。(5)差额管理法忽略了利率变化对固定利率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一般认为,利率风险有两方面:一是改变再投资利率,二是改变现有资产负债的价值(价格)。差额管理法只集中分析资金流量的变化,强调了再投资风险,而未注意到利率变化对银行长期固定利率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忽略了利率变化对银行净值(股东产权)的影响,因而具有极大的片面性。(6)差额管理法使得银行成本提高。

综上所述,差额管理法虽非十全十美,但却更接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实际,它能够抓住沟通资产与负债之间联系的关键因素――利率,以部分带动全体,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经营措施,使差额管理法更富有灵活性、准备性和严密性。

3.资产负债期限管理法。这是近年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运用的降低利率风险的又一种方法,它期限差额管理和期限搭配法。“期限”是近年来金融市场上对债券保值时常用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一种有价证券的寿命或距到期日(重新订价日)的实际时间,是衡量利率风险的指标――即金融资产的现值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反映。“期限”的概念可用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中,因为银行是信用中介机构,包含了一系列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构成了银行的负债和资产。银行的净值为某资产现值与负债现值之差。由于期限能直接反映市场利率变化对银行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程度,同时包括了价格风险和再投资风险,因此,许多专家主张在进行差额管理时,不应以资产负债的到期日作尺度,而应以资产而负债的期限作为标准,此时的差额即期限差额应等于资产的加权平均期限减去负债的加权平均。各处室就是根据预测利率的变化,不断调整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期限,以期达到理想目标。如当资产期限比负债期限长时,利率上升将导致银行净值下降,此时应缩短银行资产的期限,扩大负债的期限。期限差额管理法的原理类似于利率敏感性差额法,只是两者在具体计算上略有差异。期限差额管理法比利率敏感性差额法能够提供更多的产品,满足顾客的需要。然而,它也遇到利率敏感性差额管理的同样难题。同时,期限差额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而难以掌握。正因为如此,管理者往往只运用其中的一部分,即期限搭配法来消除一部分利率风险。

期限搭配法又称风险免除法,是金融市场上消除利率风险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指持有这样一组有价证券,使投资者在持有这组有价证券的时期内,在再投资率和证券价格变化的情况下,投资期满时实际获得的年收益率不低于设计时的预期收益率。即如果这组证券的期限等于持有期,则此组证券就消除了利率风险。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同样可用期限搭配法部分地消除资产负债表中的风险。即令部分存款及资产的期限相等,则此部分资产负表消除了利率风险,从而可以固定住某一特定的资产负债的利差。比如,15年期固定利率抵押放款,若期限为4年,则银行中发行4年期贴水大额定期存单(中间无利息支付)。这样,这部分资产和负债就不受利率变化的影响,为银行管理者进行其他决策创造了方便条件。

期限管理法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把投资负债管理的重点集中在更加广泛的利率风险上,使银行管理者同时注重利率风险的两个方面:再投资风险和价格风险,并能准确估计利率变化对银行资产负债价值及银行净值的影响程度。因此,它比利率敏感性差额管理法在管理利率方面更具有精确性。此外,期限管理法能使不同利率特点的各种金融工具进行比较,从而提供计算上的便利,降低成本。因此,以期限为基础的期限差额管理法确定了资产负债管理的发展趋势。

尽管期限管理法更具优越性,但它也明显地存在许多缺欠,主要表现在:(1)需要银行信息系统提供大量的有关现金流量的数据,预测银行未来所有的现金流量。然而,现金流量信息对大多数银行是有限的,期限差额管理法目前仍不是银行的常规决策。(2)期限概念上的错误同样不容忽视。因为期限的假设前提是:当利率变化时,收益曲线平等移动,在食用风险一定的条件下,不同期限的利率发生同种程度的变化。而研究表明,收益曲线的平行移动是罕见的。收益率及期限的变化,同样影响资产的价格。但是,期限管理法的优越性随着银行信息系统的完善而不断显示出来,使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建立在更加科学、准确的基础上。

银行负债范文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负债管理会计

商业银行是现代社会经济体系中经营货币的企业和资金供需方的媒介,但仅靠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本远远不能满足其资产活动的需要,这个资金缺口的弥补有赖于银行的负债业务,负债业务提供了商业银行绝大部分资金来源,因此负债管理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负债管理方面明显较为薄弱,加强其负债业务的经营管理刻不容缓。

早在2005年,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就“资本约束与商业银行经营转型”问题已达成了五项共识:以降低资本占用为中心,大力调整资产结构;以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为核心,积极调整负债结构;以提高服务能力为基点,主动调整客户结构;以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和中间业务为重点,加快调整业务结构;以扩大非利息收入为基础,逐步调整收入结构。自此,负债管理被重新提升到一个重要位置。近年来,大多数商业银行人民币对公存款业务面临发展困境,“季末效应”异常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银行客户的信贷投放,牵制了商业银行业务新产品推广的精力,也削弱了公司业务在商业银行战略中的支撑作用。可以讲,负债管理理念的科学性不仅直接影响到客户结构的合理性,也影响着资产业务的发展和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先进的负债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发展历史数据的分析,并借鉴国际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理念,初步构建了一个适合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体系,以期建立负债业务发展的长效机制。

国外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念

(一)核心存款

核心存款主要从当地市场筹集,与购买的资金相比对利率敏感性弱、利息成本较低、稳定性较强,核心存款的拥有量是衡量商业银行价值的标准之一。核心存款主要包括四部分:

活期存款账户(DDAs)。在国外,该类存款指不支付利息的支票账户,银行只承担处理成本,为弥补处理成本,可以根据账户的使用频率或余额收取费用,比如对“不足量资金”的收费;其他可签发支票余额。该类存款指支付利息的支票账户,它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称为“可转让支付命令”或NOW账户;储蓄账户。主要指存折储蓄账户和卡储蓄账户;小额定期存款。在美国,定期存款(CDs)根据面额或规模分类,以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存款保险上限(10万美元)为临界点,10万美元以下为小额定期存款,以上为大额定期存款。

核心存款管理的意义在于其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且利息成本较低。假定其他条件相同,核心存款较多的银行具有较强的付息成本优势。

(二)管理负债

管理负债(或“购买的资金”),是银行资金来源中的“热钱”。与核心存款相比,管理负债是在国际国内市场筹集的、对利率相对敏感的不稳定资金,主要包括在国外分支机构的存款、在国内分支机构的大额定期存款、购买的联邦基金等。

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变化回顾与管理现状

(一)国外商业银行负债结构

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其核心存款与管理负债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相差较大,并且银行资产规模和核心存款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即规模越大核心存款所占比重越小。除活期存款(DDAs)外,这一关系普遍存在于各类银行。美国1985年到1995年11年间四类规模商业银行的历史数据基本验证了这一规律(表1所示)。

(二)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变化的回顾

1.第一阶段(1989-1996年):企业存款为主、储蓄存款为辅的“二元模式”。在这一阶段,由于网点覆盖面有限、客户认知度不高,储蓄存款规模非常有限。同时由于成立初期,迫于扩张规模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积极拓展公司业务、吸收企业存款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营销策略。

2.第二阶段(1997年至今):企业存款存量占优、储蓄存款增势良好、管理负债增速明显的“三元结构”。随着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兴起,企业存款业务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由于网点的增加,银行负债业务呈现出了新的形式:企业存款在负债业务中占比逐步下降,储蓄存款稳步上升,以同业存款为主的管理负债也明显增加;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在震荡中呈增长趋势,基本保持在60%以上,定期存款则呈下降趋势;储蓄存款中定期存款呈增长趋势;若以对公存款和对私存款划分负债(将管理负债计入对公存款),则对公存款仍占负债总额的60%,但呈下降趋势,对私存款稳步增长,达到负债总额的40%。

(三)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现状

从业绩考核角度来看,银行对负债业务的管理在剔除同业存款后,主要分储蓄存款和对公存款两大类,以日均增量考核为主,时点余额增量考核为参考,并没有根据各类负债对利率的敏感性进行分类,也就无法计量和考核各类负债的成本。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体系构建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积极吸收储蓄类存款、着力优化企业存款结构,降低负债业务成本、增强负债业务稳定性;同时灵活运用管理负债、发挥资金蓄水池功能”的思路,并初步构建了商业银行负债管理新体系。

(一)基本原则

1.负债成本最小化原则。每一项资金的总成本包括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其中非利息成本包括分摊到该项负债资金的全部营业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人力成本及营销费用的分摊等,总之,要将吸收该项负债资金所产生的所有成本归集并分摊到该项负债。实务中,可以根据负债资金对利率的敏感性将其分为核心存款、管理负债两大类,再依据其所承担的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的不同进行细分,最终通过计量、控制全行加权资金成本,实现负债成本的最小化。

2.客户关系最优化原则。本文认为,评价负债结构合理性的标准是:能否与资产业务结构相匹配并创造最佳的风险调整收益率(RAROC)。基于这一标准,商业银行总是试图通过“交叉销售”让现有客户接受其更多的服务,以便用其产生的非利息收入抵消净利差的收窄。为此,商业银行往往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协议满足客户信用要求,如贷款承诺、信用额度,在核心存款不足时,为了维持最优的客户关系,将更多的考虑吸收管理负债。

3.合理规避监管的原则。和其他形式的价格控制类似,存款利率上限监管造成了资金供求关系的扭曲和低效。因为存款利率上限虽然监督了商业银行所支付的显性利息成本,但是却迫使银行通过支付相同甚至更多的隐性利息或者寻求利率市场化的负债资金以抵消监管的影响。

4.灵活性原则。进入负债业务发展的“三元结构”时期,灵活掌握管理负债在全行负债业务中的比例、适度调控高成本的企业大额定期存款、积极发展储蓄存款将成为负债管理的有效办法。在当前形势下,要加大储蓄存款和企业活期存款占比,降低定期存款占比、严格限制高成本的协议存款,实现负债结构的整体优化。

(二)初步框架构建

核心存款。一般包括:储蓄存款、企业存款(扣除企业大额定期存款,具体金额标准需进一步测算)、机关团体存款、农业存款以及其他存款;管理负债。一般包括:企业大额定期存款、财政性存款、金融债券、应付及暂收款、卖出回购证券、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往来、委托及投资基金存款、金融机构贷款基金以及各项准备。

应当说明的是,核心存款和管理负债的比例及其内部各项负债的比例应当结合其银行的规模和在同业中的地位而定,核心存款是基础,而管理负债具有一定的“蓄水池”功能。

(三)技术支撑

数据集中后以及管理会计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其意义在于以下方面:

1.区别利润中心与成本中心,在分行范围内构建一套横向的、模拟的、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对于以负债业务为主的经营部门和以资产业务为主的经营部门,在功能定位时可区别对待,前者更适合为成本中心,而后者更适合为利润中心。若不做区别,在目前以净利润为导向的经营策略下,必然会导致更多经营部门“为利是图”,用更多的资源去竞争有限的资产业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其关键在于为具有成本中心性质或具有利润中心性质的不同部门建立一个价格协商、自由交易、利益分成的市场化机制。简单讲,办理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的部门可以根据业务的成本收益自行选择、自由交易,分行的职能在于提供和规范这一机制。若客户经理由分行集中管理,这种交易的主体则由部门演变为客户经理。

2.将成本核算到具体的产品,在分行范围内构建一个纵向的、以条线考核为主的管理会计考核体系。事实上,办理资产业务的部门(资金需求方)和办理负债业务的部门(资金供给方)在交易时更多的是基于某一项业务,而非某一个部门,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是负债业务还是资产业务,其成本必须核算到具体的某一项或某一类业务。也就是说,必须为每一项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定价,而不是粗略地为一个部门定价。

3.全面计量利息成本与非利息成本,在银行内构建一个各类负债的管理会计成本核算体系。与以往财务会计成本概念所不同的是,管理会计成本蕴涵的不仅仅是显性的利息成本,更重要的是非利息成本,其中包括正常的营业性费用分摊以及该项业务所隐含的超额服务及营销管理费用。现实的例子是:频繁交易的账户理应承担较多的服务成本;存款余额大户往往意味着须承担更高的营销维护成本。

(四)配套措施

1.建立以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为交易对象,以客户经理为交易主体的市场交易机制。须注意的是: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存款低利率、零利率化及管理负债利率上限的市场化,决定了资产业务引导负债业务、负债业务必须满足和匹配于资产业务;从管理会计中作业成本的角度分析,资产业务是负债业务的成本动因,相应负债业务所产生的付息成本与非付息成本应该通过其所匹配的资产业务得以补偿。

2.建立以产品创新为手段、以“交叉销售”为模式的负债业务营销机制。管理负债由于对利率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吸收管理负债更多的是借助于较高的利息支出。不同的是,核心存款由于利率上限管制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将更多地借助于非利息成本支付或产品创新、“交叉销售”来吸收。显然,后两者为上策。

参考文献:

1.葛奇著.美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李杨勇等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彭建刚.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银行负债范文篇10

资产负债管理,就是商业银行对所有资产负债的类型、数量以及资产负债的总量、比例等做出决策的一种综合性资金管理的科学方法。其实质是对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各项目的总量结构进行计划、安排和控制,在保证资金使用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以最少的耗费获取最佳的收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它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和资产负债表管理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对资产负债表的管理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缺陷

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与金融体系带来巨大损失。众多专家和学者在分析其原因时指出:商业银行奉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在金融危机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资产负债管理导致金融机构高杠杆化经营,这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埋下了隐患。从这次金融危机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尤其是其发展到资产负债表管理阶段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一)随着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到资产负债表业务管理阶段,金融机构摆脱了存款增长放缓对资产业务的制约,使得金融机构进入了高杠杆经营的阶段。而这种经营模式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经营得当,其股本收益率会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但如果经营出现失误,其股本收益率的亏损也会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地放大,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

(二)建立在现代金融理论基础上的资产负债管理技术,是以统计学意义上的大数定律为依据的,并且使用很多的参数设置以衡量资产与负债的风险收益情况,这比较适用于正常运行的金融市场。但金融市场一旦出现大幅波动,那么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很多参数设置就会出现与实际不符的情况,资产负债管理技术也就会失去其控制风险、提高收益的功能与作用。

另外,随着新金融工具的涌现,银行业务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尤其是表外业务的迅速发展,使得货币监督机构在风险测定方面面临更多的困难。这又增大了货币监督机构的管理难度,提高了社会管理成本。

三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和问题

我国银行业长期实行资金计划管理,对存款和贷款施行两条线管理,这容易造成存款与贷款在规模、结构和期限上的不对称,不符合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协调管理要求。从1994年起,各商业银行开始实行资产负债管理,但特有的内、外部因素又决定了资产负债管理的特殊性。(一)在资产负债总量管理方面。我国目前的资产负债总量管理,主要是依据“规模对称原理”进行的,即以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管理内容主要包括负债的总量平衡、资产的总量平衡和资产负债的总量平衡。(二)在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对应管理方面。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对资产及负债业务期限的控制力不足,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对应管理的实际应用受到了诸多限制,以致目前的管理仍处于分析性应用阶段。(三)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面。为了适应金融体制改革,自1994年起,我国逐步对各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其主要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存贷款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等。

由于条件的约束,我国的资产负债管理尚处在起步阶段,其理论与实践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而且我国很多商业银行对资产负债管理在商业银行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虽然他们也参照国外的做法,建立了资产负债管理的组织机构和框架体系,但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环境和监管条件下,没有动力和压力去借鉴、学习与践行现代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技术,基本上没有在全行范围内使用和完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四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对策

全球金融危机带来剧烈的市场动荡,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重视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及时采取措施,逐步加强资产负债管理业务。

(一)金融监管方面,加强外部市场的完善和监管环境和手段的改善。

1、加强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负债管理的引导工作和力度。为更好地推进资产负债管理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运用,提高其资金使用效率,监管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资产负债管理对商业银行的积极作用,并采取实际措施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业务加以引导,增强其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水平。

2、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让银行真正成为利率市场的“定价者”。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距离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的改革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银行管理实质上是对利率的管理,银行利润的大部分是通过利息差的控制实现的。因此,只有在银行成为利率市场的“定价者”时才能更注重对自身资产和负债的管理。

3、深化证券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的改革。目前,我国政府禁止银行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这极大地限制了银行投资变现的能力,必然导致银行资产流动性的不足。证券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的的发展是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所必须的市场条件。证券市场的发展能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增加其开展资产负债管理的工具,从而为调整资产负债业务提供更多的手段。

(二)在商业银行内部,也需要在加快资产负债管理发展方面开展相应工作:

1、提高认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为更好地应对千变万化的国际金融市场,今后我国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相对有利的市场环境是不能长期存在的,迟早要面临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居安思危,明确资产负债管理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提早着手开展资产负债管理的系列工作。

2、建立健全覆盖全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业务组织体系,明确和完善该体系的权利和职责,协调好行内各部门的关系,使资产负债管理成为全行上下的重要工作。

3、拓展业务渠道,降低流动性风险。单一的业务结构导致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明显不足,具有很高流动性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进行多样化的业务渠道安排,适当增加短期贷款的数量,限制中长期贷款数量的增加,增加投资流动性强的证券品种,以降低流动性风险。同时,积极开展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尽可能地实现双方的互惠合作,以增强资产的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