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赏析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9:31:36

音乐赏析

音乐赏析范文篇1

【关键词】音乐作品;创作特点;赏析模式

音乐作品是个体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通过聆听、赏析音乐作品,丰富人们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音乐艺术素养,促进人们的良好发展。从音乐作品的创作与存在形式来看,音乐作品具有较为深刻的主题与情感,以情感为主线带动音乐赏析者情感,实现音乐赏析者情感与音乐情感的共鸣,让音乐赏析者从中获取较多的艺术审美元素,也提升音乐赏析者音乐作品的赏析与鉴赏能力,助力于音乐赏析者艺术道路的发展。

一、音乐作品的存在形式

在音乐作品赏析之前,深刻地明晰音乐作品存在的形式与方式,促进音乐赏析者对音乐作品的良好欣赏与探究,以此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情感、思想,也为今后音乐作品创作、欣赏、鉴赏提供保障。通常情况下,音乐作品的存在形式包含:乐谱方式存在的音乐作品、乐音运动方式存在的音乐作品、心理运动方式存在的音乐作品。

(一)乐谱方式存在的音乐作品

音乐是以乐谱形式呈现的艺术作品,乐谱是音乐作品创作者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是音乐作品创作者以乐谱的形式记录自身创作思维的过程。音乐创作者运用纸笔记录音乐创作思维过程,使之凝固成型,通过音乐作品创作者的进一步加工,使其成为音乐作品的乐谱形式。从音乐作品创作层面而言,音乐作品创作者运用乐谱将自身内心的活动与声音呈现出来,在此背景下,音乐作品赏析者通过识谱,以情感为主元素,可探究音乐作品中的内在情感。从艺术层面出发,乐谱与文字存在关联性与差异性。乐谱与文字的关联性,可通过乐谱增添文字信息,通过文字信息的展示,使音乐作品更具有情感抒发性;乐谱与文字的不同性,乐谱的呈现是音乐人思维创作的结果。通常情况下,一些乐谱是可以用文字识别的,以文字呈现更凸显乐谱内在的含义。同时也存在乐谱是不可识别的,其在无法运用文字表达的基础上,以乐谱呈现使音乐作品更具独具一格。文字与乐谱作为音乐作品欣赏中的重要内容,两者存在的差异性与相同性,使音乐作品欣赏与赏析,更具独特的魅力性。

(二)乐音运动方式存在的音乐作品

音乐作品依靠于乐音运动方式存在,是音乐作品表演者根据乐谱的识别界定,结合自身对乐谱的理解,然后进行音乐表演的创作的结果。基于乐谱只是轮廓式地记录音乐作品,音乐创作者的思维活动,结合一些乐谱的创作无法运用文字识别这一特点,表演者在音乐作品识别中,需要运用自身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创作能力、领悟能力,去丰富其中的内容,通过艺术动作的展示来体现音乐作品中的审美元素。在艺术发展领域中,以乐音运动方式存在的音乐作品,表演者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工作来识别与欣赏音乐作品,从而进行音乐作品的展示与二次表演创作:一是对音乐作品的乐谱进行深层次地理解;二是从乐音运动方式层面,了解音乐作品中乐谱信息的具体“所指”,以此为契机,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进行艺术表演的展示,达到音乐作品赏析实践的有效性模式。

(三)心理运动方式存在的音乐作品

在音乐作品欣赏中,音乐家的演奏、指挥、演唱等形式,都是建立在对作品的欣赏与理解基础上,之后进行呈现相关的艺术运动。如果一部音乐作品没有艺术家去欣赏、鉴赏、表演,那么这部音乐作品会失去其创作与呈现的价值。在音乐作品赏析中,听众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理解是音乐创作者、欣赏者、表演者一切活动的出发点,通过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呈现,为受众面打造音乐意境,使听众融入其中,促进音乐作品与听众情感之间形成共鸣,从而提升音乐作品的创作价值。由此可见,在音乐作品欣赏中,心理运动方式不仅是音乐呈现的一种形式,也是音乐作品二次创作欣赏的一种方式。基于此,音乐作品的赏析应立足于音乐作品心理运动的方式,加强对音乐作品心理运动方式的探究与思索,从而以音乐作品的呈现,打动受众面,增强音乐作品赏析的价值性。

二、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

(一)富有想象色彩

音乐彰显自身独有的艺术性,可记录艺术信息,也可呈现艺术信息。在音乐作品创作中,一些音乐创作者以自身思想情感为媒介,使音乐作品与生活融合衔接,通过艺术加工创作出独具一格的音乐艺术信息。同时,在音乐作品赏析中,人们以情感为基点探究,思考其中的艺术信息,可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思想与情感,通过个体对音乐作品内在情感的想象与思考,实现作品情感与欣赏者情感之间的共鸣,增强音乐作品的赏析能力。可以说,想象色彩是音乐作品创作及赏析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借助这一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更好领会音乐作品中的创作思想。例如,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创作者较为重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融合,通过乐谱文字等,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使生活信息在自身艺术加工中得到升华,让音乐作品增添了幻想与神秘色彩。

(二)反映民族特色

音乐作品创作的另一特点是反映民族特色,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人们的民族情感较为澎湃。同理,在艺术领域中音乐作品创作者将自身民族情感、情怀融入其中,呈现音乐作品的民族性特点,音乐作品的民族性特色也是音乐作品赏析的另一特点,以音乐作品为导向,让音乐赏析者立足于民族,通过对民族音乐作品、民族文化、民族思想、民族精神等信息的探究,更好地领会音乐作品中的民族性,提升音乐作品赏析及创作的成果。比如:我国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中,音乐作品就融入了大量的民族性元素,《渡情》《千年等一回》都融入了中国民族性的信息,包含黄梅戏、京剧等,让音乐作品凸显民族风格,提升中国音乐作品的辨识度,使其更具民族性特点。诸如,歌曲中的循环音儿ChinaChina,彰显作者爱国情怀,也带动听众爱国情感,增强作品的艺术鉴赏与欣赏能力。

(三)表达个人思想情感

音乐作品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其创作之初,是记录、传承一种思想,呈现表达个人思想情感的艺术创作。艺术创作者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无法运用主观意识表达的情感可寄托于艺术,以艺术为媒介,记录、呈现、传递自身情感信息,以此刻画作品中的思想、内容、情感以及人物等信息,使音乐作品更具情感性。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作品中融入作者的思想情感,呈现命运抗争的思想,也表达了贝多芬自身在悲惨命运中永不言输的精神,引领人们向美好的生活前进。

三、音乐作品的赏析方式

(一)音乐节奏

在音乐作品赏析中,注重音乐节奏的赏析,以音乐节奏的赏析方式为主,达到音乐作品赏析的有效性。在音乐作品赏析中,音乐节奏融入其中,既要重视对作品创作背景及思想的认知与了解,更重视音乐节奏的把握,从而更好地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信息。例如:在《雨打芭蕉》中,演奏过程中的时强时弱,打造了雨水打在芭蕉上的情景,并以音乐作品旋律的呈现,刻画出生动的雨打芭蕉的小岛生活情景,同时节奏的呈现抑扬顿挫,使人们在聆听作品时,感受到南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以作品的情感带动听众的情感,使听众的情感得到升华。《雨打芭蕉》作品中,音乐节奏在其中的运用,让音乐作品整体风格呈现艺术性与曲折性,使作品更具赏析性。基于此,在音乐作品赏析中,音乐赏析者应对音乐节奏进行把握,从而提升音乐作品赏析的水平。

(二)音型划分

音乐作品赏析中音型划分是其中的重点,也是重要的音乐作品赏析元素内容之一。音型在音乐作品中的体现,使音乐作品呈现一定的意境与情绪,让音乐作品的形象更为丰满与丰富。音型在音乐作品中反复呈现,贯穿于音乐作品的始终,呈现统一性与科学性的艺术特征。在《雨打芭蕉》中,作品的音型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分别为:小三度、大二度与小三度、三小度与大二度,通过动人的旋律与艺术渲染,为听众呈现良好的艺术情景,增强音乐作品艺术鉴赏的自身魅力与价值性。因此,在音乐作品欣赏中,音乐赏析者应重视音型划分在其中的运用,以音型划分更好地探究音乐作品的艺术信息,也更好地呈现艺术信息,为听众打造艺术意境,从而增强对音乐作品的赏析能力。

(三)演奏形式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独有的演奏形式,音乐作品因演奏形式而独具一格。而在音乐作品赏析中,演奏形式也可作为音乐欣赏的一种手段,为音乐欣赏者良好的音乐作品鉴赏提供保障。例如:《我的祖国》,用演奏形式进行作品赏析,以演奏形式探究作品的思想情感、艺术信息,了解作品中演奏旋律的抑扬顿挫,从而促进音乐作品的呈现与创造。基于此,音乐赏析者在音乐作品赏析中,要重视演奏形式的把握,从而增强自身音乐欣赏能力。

四、音乐作品的赏析能力提升路径

(一)积累优秀音乐作品

在音乐作品赏析中,提升音乐赏析者的赏析能力,需要其积累大量的音乐作品,研究音乐作品中的演奏形式、音乐节奏、思想情感等信息,从而更好地辨别与识别音乐作品,增强自身艺术感染能力。例如:通过开展艺术欣赏活动,浏览赏析多音乐作品,探究音乐作品的不同风格,包含民族音乐作品、民间音乐作品、西方音乐作品、古典音乐作品等等,探究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并了解作品中的内容、旋律、节奏和合声等信息,以此提升欣赏者的音乐艺术鉴赏能力。同时,融入到各大音乐会中,品味多元的艺术作品,探究其音色、节奏、旋律,体会其中的美,从而助力音乐赏析者艺术道路的发展。

(二)传递音乐基本知识及技能

在音乐作品欣赏中,重视传递音乐基本知识与技能,使鉴赏者具有较高的音乐欣赏能力,从而提升音乐欣赏水平。如传递音乐作品的基本构成、音乐家的创作背景、音乐创作技巧、创作思维等,提升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与鉴赏能力,使音乐赏析者获取音乐作品中的魅力。同时,针对音乐基本信息的传递,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先进技术的支撑下凸显艺术信息传递的新颖性,不断增强音乐欣赏能力。

(三)增强人文素养

在音乐作品赏析中,重视音乐赏析者人文素养的培养,强化历史文化、本土文化、西方文化教育。例如:在音乐作品欣赏中,立足于作品内容,加强对音乐作品相关文化信息的传递,包含民族性、艺术性等信息,丰富艺术鉴赏者的思想及情感,使其更好地进行音乐作品赏析。同时,也增强音乐作品赏析者的社会阅历与生活阅历,增强音乐赏析者艺术创造能力。

(四)提高艺术感知能力

在音乐作品欣赏中,重视音乐赏析者艺术感知能力的培养,使其具有艺术发现能力、艺术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艺术观察能力、艺术聆听能力,从而为音乐赏析者欣赏艺术作品助力。基于此,当代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实践,应重视学习者的艺术感知能力培养与教育,创新艺术教育的形式,加强学习者审美能力教育,引领学习者探究美、欣赏美、发现美、感悟美,从而提升艺术教育实践的成果,助力于学习者艺术道路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音乐作品的赏析实践,从艺术视角探究音乐作品的生成模式及创作模式,以此为基点,开展音乐作品赏析活动,增强音乐作品赏析者赏析能力。基于此,在艺术道路发展中,应重视音乐作品的赏析与辨别,不断增强艺术学习者的音乐素养与音乐鉴赏能力,为其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阿曼尼沙·玉苏甫.学生音乐作品分析能力在手风琴演奏中的重要意义[J].大观(论坛),2021,(07):51-52.

[2]高佳欣.泰勒曼音乐作品在浪漫主义时期沉寂的主要因素探究[J].黄河之声,2021,(13):134-136.

[3]胡琦弇.“文化语境”下小学音乐教学中西方音乐作品的融入[J].基础教育论坛,2021,(17):64-65.

[4]吴雪梅.在音乐教学中茶文化音乐作品起到的促进意义解读[J].福建茶叶,2021,43(05):239-240.

音乐赏析范文篇2

一、高校音乐赏析课的现状

既然是课程,那么它也理所应当地具备课程的基本形式,起码是“教”与“学”双方共同的活动,其中一方怎能全部包办?高校的音乐赏析课往往就是教师一个人的事,介绍评述一番,到点下课,学生甚至身在课堂都不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了些什么。如果不是为了考勤的需要和获取学分的最终目的,也许学生们连课也不愿意去上。据了解,负责讲授音乐赏析课的教师几乎没有几个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上课的,不但一份教案用上好几年,轻车熟路,耳熟能详,而且讲课时面无表情,形同述职报告一般。大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反映平淡,全无兴趣。大概只有在查点人数时,师生之间才会显示出高度的默契和前所未有的注意力。这种情况难道正常吗?

二、关于高校音乐赏析课的合理化建议

音乐赏析课的内容如果不对路,不符合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那么所播放的音乐片段学生们就可能根本听不懂或者出现反感情绪,那还谈什么交流和陶冶情操,没有开始就已经失败了。作为高校的选修课,其上课时间一般会被安排在下午或是晚上,如果音乐片段的题材及结构过分生僻难懂,无疑将会成为学生们片刻休息的催眠曲。记得几年前刚刚参加工作时,校方曾专门聘请省市级优秀教师为我们做过关于教师修养层次的演讲,其中特意提到新教师、资格较老的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区别。新教师所关注的主要是生存,所谓生存就是自身作为“教师”这一角色,领导、同行们和学生们对自己的态度或者认可程度如何,自己并不一定确信可以驾驭这一职位,甚至还一再地怀疑某个细节是否做得合适。资格较老的教师关注情境。如课堂气氛是否热烈,学生是否认真听讲,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或者学生掌握了几个知识点。而专家型教师所关注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

我们必须以专家型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所以笔者认为:只有首先关注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深刻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将自身还原到学生的立场上去,才有可能选择出最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素材,这才是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正常交流的基础和桥梁。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怎样,他们发自内心的需要是什么,这是我们高校教师首先应该深入了解的。当前高校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9~25岁之间,他们的身体发育基本完善,高中阶段基本形成的价值观念进一步深化为深刻的自我认识。笔者曾亲身经历过一堂生动的高校音乐赏析课。该课是在晚间上的,不但没有成为学生们的催眠曲,反而使他们精神振奋,部分女生甚至潸然泪下,即便有的同学没有选修该课程但也不约而同地陆续涌入,驻足观看。笔者至今仍认为:该节音乐赏析课成功的关键首先就在于教学材料选得好。该材料是由韩国当红女星全智贤主演的电影《野蛮师姐》的两个片段:片段1是敬珍和明宇约会咖啡馆之后,雨中狂舞,莫里斯·威廉姆斯所作插曲《Stay》响起“A-a-a-a-ah,justalittlebitlonger,(Please),Please,please,please,please,Tellmeyou''''regoingto…”浪漫抒情的演唱,随意得有些嘻哈;另一插曲是在敬珍误杀明宇之后,强劲有力的吉他和弦伴奏下的《Knockin’OnHeaven’sDoor》(敲开天堂之门),加之全智贤尽情投入的完美诠释,堪称全集经典段落。

课堂鸦雀无声,同学们屏气凝神。两个片段播放过后,教师以较为精炼抒情的语句向学生们介绍了插曲创作过程及词曲作者等相关信息,并请几位学生谈了各自的观后感。片刻后再次播放两个片段,学生们仍意犹未尽。以当时刚刚公映的热播韩式电影片段为教学素材导入,那位教师很了解学生,最终让学生们达到了很好的音乐赏析目的,很聪明。教师语言除间断性的讲解,没有什么刻意的词句,师生之间这种教与学的交流真可谓默契。在这样的材料导入下,学生愿意知道更多,何况除他们所喜闻乐见的电影情节,还有悦耳的插曲,之后的交流还显得干瘪和困难吗?除此以外,以朗朗上口的老歌,如《我的中国心》、《英雄儿女》等为题材,介绍其创作背后一些有趣的故事,并穿插一些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教学模式也是完全可行的。再如《TheRock》配乐对扣人心弦的紧凑情节的渲染,儿歌稚嫩嗓音的童趣,偶像歌曲个性十足的热舞烘托下的张扬,都可以成为高校音乐赏析课的优秀素材。

音乐赏析范文篇3

学生强烈呼喊:我们努力过但没有“兴趣”

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因为音乐课堂没有他们想要的东西。所以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要么是迎合老师,做出一副很认真的模样;要么是趴在课桌上睡觉或听音乐;要么是带上其他文化科作业或课外书籍等等。总之,他们在音乐课堂上找不到他们的需求。那么,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需求是怎样的呢?

与时俱进,追求音乐的流行美

现代世界,包括音乐在内的各方面都在飞速的发展。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表演,都在技术上,艺术上有了很大突破,紧紧的体现了时代气息和人们对音乐文化的需求。作为欣赏主体的学生,理所当然对音乐的品味也越来越高。经过笔者教学实践发现:

时尚旋律美,是学生音乐鉴赏的首要需求。在《学堂乐歌》单元中,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陌生,缺乏兴趣,甚至认为其旋律老土,没有新意。课后,我认真的反思并作出了调整,我将“学堂乐歌’和“校园民谣”结合起来,课堂上简略的聆听“学堂乐歌”,重点是欣赏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民谣”。比如《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又自然的进行了同类音乐的拓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明星表演美,是他们内心的“榜样”需求。在欣赏民族歌剧唱段《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时,我首先播放了演唱的版本,学生没精打采,接着播放了王菲演唱的版本,同学们立即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调查发现他们大多数不知道,对王菲特别喜欢,甚至是很多同学的偶像。因为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偶像,都有自己的“明星梦”。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找到不同明星的多个版本的音乐给同学们欣赏,以便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共鸣。

浪漫意境美,是他们放飞心情的需求。在钢琴音乐单元,我们欣赏了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和李斯特的《爱之梦》,两首音乐都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杰作。但学生更喜欢《爱之梦》,因为《爱之梦》更让他们觉得“浪漫”,更适合高中生的情感需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总是从他们的兴趣入手,由浅入深,选择一些诸如《神秘园》、《神话》等音乐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逐步过渡到对他们来说较“难”的音乐,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动听配器美,是他们体验音乐魅力的需求。在流行风单元,我们欣赏的是毛阿敏198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的《思念》,学生反映普遍较差,随后我立即播放了同样是毛阿敏在“同一首歌”上演唱的《思念》,学生马上兴奋起来。因为音乐家对这首歌曲进行了重新配器,使其在音色、和声等更富于流行美。

由于高中生的年龄结构和心里特征,他们对“流行美”的需求还很多很多,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用“心”去发现,用“行”去实现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挖掘出时尚、经典的音乐作品。

简单直观,力求音、画、舞结合

音画结合。例如:在欣赏《西出阳关无故人》和《高山流水致家园》两个单元时,我们可以根据音乐所蕴涵的意境,选择《唐之韵》等视频音乐文件进行播放,使学生在听觉中领悟意境,在视频中理解音乐。这样就让较难的音乐变得直观简单、一目了然。

音舞结合。例如:在欣赏《非洲歌舞音乐》单元时,由于其音乐和舞蹈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忌讳对他们进行孤立的欣赏,而要让音乐与舞蹈有机的结合,从而更加深刻的了解非洲歌舞音乐的相关知识。

音画舞结合。例如:在欣赏《爵士乐》时,笔者找到了著名爵士舞的视频片断进行欣赏,让学生一边聆听,一边哼唱,一边模仿舞蹈,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使课堂得到了良好互动。

教师理性思维,紧跟专家方向调节学生需求

1、改变观念,借助“选择”的力量,选择一些时尚、积极、动听、影响力强的作品,使学生在课堂上充满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充满乐趣。科学看待“努力”的力量,明白“努力”需要技巧,需要“选择”。相信专家,但不要迷信专家,因为专家不一定都有一线教学经验的,他们对教学实际情况了解得并不是特别到位。

2、相信学生,他们在某些方面并不是“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思维,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能够为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因为他们代表自己,愿意为自己负责。

音乐赏析范文篇4

关键词:武侠电影;音乐;赏析

一、引言

一幅幅刀光剑影的江湖画面,一段段恩恩怨怨的儿女情愁,一招招出神入化的盖世神功,一座座侠肝义胆的英雄塑像,武侠电影带给了我们这些神奇。武侠电影音乐是专门为武侠影片创作、编配的音乐,是武侠电影综合艺术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新的艺术体裁。武侠电影音乐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够使武侠电影观众把听觉形象与视觉想象结合起来,达到视听的统一和享受。我国武侠电影音乐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传统的深刻影响,因此也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我国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国文化,以其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深厚底蕴赋予了我武侠电影音乐极强的生命力。

二、当前我国武侠电影音乐的特点和功能

武侠电影音乐应服从于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武侠影视作品特定的主题思想、内容情感或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表现需要,并与其有机结合,从而在内容情感上呈现出某种特定性。武侠电影音乐可以根据武侠作品表现的需要随时改变自己的结构形式,根据不同的情节、人物、环境,运用不同情绪的音乐去渲染和表现。武侠电影音乐往往可以运用分散穿插的结构方式,在特定的人物活动或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穿插点染,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此外,武侠电影音乐的艺术效果必须通过武侠电影艺术整体各构成元素的有机融合去实现,通过与画面、人物语言和音响的共融,去服务于武侠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刻画。

总的说来,武侠电影音乐可以为武侠电影营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以达到深化视觉效果的作用。武侠电影音乐在发挥渲染气氛的功能时,通过音乐这种听觉手段为影片部分或者整体地创造某种气氛,增强听觉感受,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气氛对于音乐和画面而言,既抽象又具体,而武侠电影音乐就是把这种难以捉摸的情感色彩,借助一定的音乐形象表达出来,使武侠电影画面形象更加生动、感人。

三、近期主要优秀武侠电影音乐赏析

《黄飞鸿》系列电影可以说是我国武侠电影作品中电影音乐的成功运用的代表之一。在《黄飞鸿》系列,“男儿当自强”的歌曲或以此改变的旋律反复出现,将威武中华男儿的形象传颂四方。音乐作为声音主导动机的关键环节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影片主题思想方面走在前列,同时也是烘托氛围、创造节奏的有效手段。近年来,从《卧虎藏龙》的获奖,到《英雄》的中西合璧,到《十面埋伏》的好评,再到《功夫》的不断创新,武侠电影音乐从单纯的民族乐器的突现已经发展到交响式的中西合璧新民族风情,在大众文化中得到广泛流行。

张艺谋的武侠作品《十面埋伏》从中国古乐中汲取了很多特殊音乐元素,是出色利用我国传统古典音乐的典型代表制作,其中最突出的是运用了奇崛而独具震撼力的琵琶曲,在影片中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强烈作用。《佳人曲》这段二胡和琵琶协奏曲在《十面埋伏》中被一再应用。片尾小妹死后也响起了金捕头悲伤的歌声。《佳人曲》中的佳人和小妹的形象是互相映衬的,南国秀丽,其佳人多杏目柳腰、清艳妩媚;北国苍莽,其仕女多雪肤冰姿、妆淡情深。此歌以“北方”二字领起,开笔就给所歌佳人,带来了一种与南方迥异的晶莹素洁的风貌。

作曲家谭盾充分地发挥了自己跨越中西、古今不羁的创作特长,在《卧虎藏龙》和《英雄》中使电影配乐发展到交响式的中西合璧新民族风情。谭盾的音乐把人生的困惑和无奈用典型的中国情结表达了出来,舒缓而优美的旋律反映了惆怅而悲伤的人生,让人感觉人即是江湖,人的爱情和人生也如江湖一样不可把握。在《卧虎藏龙》中,大部分音乐旋律单纯、朴素、统一,和声简单明了,配器清淡。《卧虎藏龙》选用了多种中国民族乐器进行补充,使整部影片的配乐统一而富有变化。《英雄》中的电影音乐也是一次视听的盛宴,是视听艺术的大胆实验。《英雄》从头至尾有一支主旋律萦绕在人心头,时而凄切、悲凉,时而雄浑、激越,时而像如泣如诉的马头琴讲述着“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传奇。影片中,作曲家谭盾发挥自己跨越中西、古今不羁的创作特长,让这些乐声彼此对话。影片一开始,出现了交响乐与鼓声相间的“序曲”,西洋交响乐宛转流露出二人转的曲调。而东方的鼓点却打出爵士、摇滚的节热“棋馆古琴”的一幕,使小提琴和中国古琴的乐声2000多年以来首次融合到一起。

周星驰的影片《功夫》在武侠电影音乐的运用中又创新了一步,近年来首次运用了不少时代的音乐,令人亲切,令人振奋,给人向上的激情。周星驰的《功夫》带来的这些怀旧音乐是扎根民族,扎根民众,扎根中华文化的,只有如此,电影音乐才会有生命力。在《功夫》中,激昂慷慨的音乐几乎贯穿整部影片,尤其是在精彩的打斗时,每每有振奋人心的民乐响起。影片中出色地插入了《闯将令》《小刀会组曲》。《闯将令》以高亢的唢呐引领,具有逼人的豪迈气势,非常适合在武侠片决斗时刻引用,这在五六十年代香港粤语武侠电影中经常采用。《小刀会组曲》受到香港武侠导演普遍欢迎,它本是舞剧《小刀会》的配乐,但因其慷慨悲壮的基调和浓厚的民族色彩而成为民乐经典。此外,《四川将军令》《十面埋伏》《东海渔歌》以及《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都能够使人不禁油然而生一种男儿当自强的豪情。

四、总结

我国的武侠电影一向留意于细腻的表达手法;我国的民族音乐,纯净而深邃,文化底蕴深厚,在表达细腻感情时如玉一样温润婉转;抒发激情时,似山河般坚定壮阔。这独有的特色与我国的武侠电影正是相得益彰。总之,武侠电影音乐是武侠电影艺术的重要表达手段,有音乐的一般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是武侠电影艺术语言不可缺少的载体。今后,在导演们和作曲家们的共同努力下,武侠电影音乐的表现手法必将日益丰富多彩,在武侠电影中发挥更加广泛和多方位的艺术功能。

参考文献

1.韩璐.论武侠电影的声音艺术创作[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1)

2.侯燕.音画统一与视听合一:电影音乐特性研究[J].中国音乐学(季刊).2007,(1)

音乐赏析范文篇5

接下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一篇文字的引领下去聆听这首动人的乐曲。《二泉映月》响起,笔者带着感情,轻轻地为大家朗诵自己写的一篇欣赏这首乐曲的随感:月色如水,惠山泉水潺潺流淌,是谁在深深地叹息?和着二胡那凄怨的音调。所有的前尘往事,所有的祈盼憧憬,化作一串串时而凄楚深沉,时而昂扬高亢的旋律,在琴弦上流淌。是哭诉,是彷徨,是憧憬,是呐喊,是感叹一生凄苦不平的际遇,是对黑暗势力不妥协的斗争和反抗。阿炳,是你吧,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用你挚爱的音乐来诉说沉重的心事。你私生子的社会地位自幼就遭人冷眼和歧视;你戴着墨镜,背着乐器沿街流浪;你孤苦伶仃,无依无靠,饱尝了人间的辛酸和欺凌。惟有音乐,多亏有你钟爱的音乐如你忠实的生活伴侣陪你一路坚强地走下去。一声凄楚的长叹犹如断肠声,短短的音调是那样哀怨,凄凉,仿佛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因不堪回首往事而深深地叹息。随之,埋藏在心中无穷无尽的忧伤和痛苦也化作音乐奔泻而出。脑海里,一位拄着竹棍,迈着沉重的脚步而又不甘向命运屈服的盲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乐曲跌宕回旋,充溢了狂风骤雨般的激情。忧伤,悲愤,怒号,在音乐一步步地推进中得以宣泄。当炽热的感情沉静下来的时候,美好的曲调又流露出一种朦胧的憧憬和希望。历经沧桑的阿炳终归是坚强乐观的。可当新中国的曙光冲破夜的黑暗,阿炳却带着一生的凄苦与遗憾悄悄地走了,留下《二泉映月》这不老的旋律,时时在人们耳旁飘荡,在人们心中回响。一曲终了,教室里异常安静,大家好像还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之中。以此为铺垫,再给学生介绍音乐的特点,想象与联想在欣赏音乐中所起到的作用,而音乐随笔,更能拉近我们与音乐的距离,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音乐的美。可以说,这是文字与音乐两种艺术形象的完美结合。于是,笔者要求学生在以后的音乐鉴赏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尝试以音乐随笔这种形式进一步去领略音乐的美。告诉学生,用笔来写的时候可以帮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音乐,好像是对这首作品的再创作,用文字来表达,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可以启发我们的形象思维。

在音乐鉴赏课中,笔者经常鼓励学生用音乐随笔这种形式来表达他们欣赏音乐后的感受:

一是要求学生用心聆听音乐。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用心聆听音乐,才可以在音乐的带领下展开想象,才有可能深入地理解感受音乐。以听为基础写随笔,才能充分地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因此,笔者常会让学生闭上眼睛,抛开眼前的一切,全心聆听音乐。

二是不要用多媒体画面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充分自由的想象空间。多媒体教学确实可以使教学更直观,但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多媒体画面却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缩小学生想象的空间。所以,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给学生完全自由的想象空间,最好只放音频,让学生闭眼静心聆听音乐,这样写出来的随笔才会丰富多彩。

三是教师要精心选择优秀的、学生较容易接受的音乐作品作为学生聆听和写作的对象。虽然写随笔是一种很好的鉴赏音乐的方式,但并不是每一首作品都要写,而是要做到少而精,选择一些比较贴近学生,比较经典,艺术性很强的作品,如《高山流水》、《梁山伯与祝英台》、《命运交响曲》等。实践证明,这些作品通过聆听、写随笔,在学生脑海中可以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美。

四是评价中以鼓励为主。在音乐随笔里,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认识,老师不能以自己的想法来判断学生写的对与错,也不能单纯以作文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写的好与坏,而应该以鼓励为主。只要学生能从音乐的角度出发,写出自己的感受与思想,就给他们良好或者优秀的评定。这样利于学生建立自信,从而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写音乐随感:

其一,从标题入手引导学生写音乐随笔。大多音乐作品是有标题的,特别是中国的音乐作品。而标题往往概括了音乐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如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当然也有少数作品的标题与音乐没有直接的关系,如二胡曲《二泉映月》。但不管是哪一种,都可以让学生从标题入手,在聆听中发挥想象,展开联想,这样可以非常真实地表达鉴赏者的切身感受。

其二,从作品背后的故事入手引导学生写音乐随笔。有很多作品,背后都有着十分感人的故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欣赏音乐前,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些故事。有了这些故事为前提,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会更容易把握住音乐所要表达的感情,而在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想象,将故事与音乐融合在一起,这样写出来的随感便会很立体,有血有肉有灵魂。

音乐赏析范文篇6

[关键词]音乐画面旋律

《孔雀》是导演顾长卫的电影处女作,影片讲述的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安阳小城里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弟弟——的生活和命运。青春的微小的挣扎和无助、人在家庭里犹如困兽的喘息和窒息、家人带来的卑微和耻辱、个人在急景流年的人生里被裹挟而去的匆促和慌乱……小城对一切梦想的围困、围猎和追杀,对一切奢侈念想毫不留情的唾弃、消磨和催折……影片收束在一家人在一个冬日去动物园里看孔雀的诡异气氛里,仿佛在向我们揭示片名里所隐藏的秘密——也就是整个影片的主旋律: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梦想,渴望自己的生活是精彩的,梦想的实现就仿佛是孔雀的开屏一样,成为平淡生活里亮丽的一笔。但现实生活总是残酷的,就像他们一样,我们也许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过。也许只是怀揣着自己理想而没有行动过。但结局也许都是一样的——梦想从来没有实现过。生活是永远不会按照你自己对它的设计过下去的……

电影《孔雀》在故事结构上是按照分别对姐姐、哥哥、弟弟的讲述分为了三大部分,音乐也就自然的在整部影片的总体布局上也分为了三大块。其中在导演在划分这三个部分的时候,除了通过画面影像和弟弟的旁白外,音乐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可以说,音乐在该片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是构成整部影片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影片中有很多情节都有音乐的铺底,虽然音乐的使用率较高,但并没有给人一种凌乱的感觉,反而每次音乐的出现都让人感觉很自然也很舒服。片中运用了大量的主题音乐、场景音乐和背景音乐,并通过多样的音乐表现形式(画内乐与画外乐、音画的同步、对位与平行、音乐蒙太奇等)推动着整个影片情节的发展,为影片增色很多。下面我就分类细致地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主题音乐的在片中的成功运用是该片在音乐上的一大特色,在很多地方上的处理,让我想起了另一部非常优秀的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部片子——辛德勒的名单。《孔雀》的主题音乐简单的音符中透着一种很怀旧很伤感的情绪,每次听到这段旋律时都感觉心里很压抑。虽然它在片中多次的出现,但每次出现时几乎都是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在旋律上则通过变形、变奏、延展等手法也都略有不同。例如: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全家人在走廊吃饭的场景。这三次“聚餐”的音乐都是以弦乐铺底,竖琴演奏的主题音乐片段,按常理来说全家人在一起吃饭应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但配上这段音乐让整个气氛变得很忧郁,旋律中透着一股伤感和怀念。另一个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一场戏就是全家人正在院子里做蜂窝煤时,突然下起了大雨,雨水把煤都冲走了,全家人像疯了一样到处找砖头和塑料布保护煤,可最后还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雨和煤混成的黑水四处流淌……主题音乐再次出现了,旋律是由圆号演奏的,弦乐和竖琴铺底把整个场景的气氛渲染得更加凄凉和无奈,让人感觉在那一刻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那种无助和无奈的心情随着旋律流淌进每个观众的心里。

音乐赏析范文篇7

关键词:音乐欣赏感情体验基本要求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quot;觇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而未见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一位有经验的英国音乐教育家曾告诫说:"不要允许你的批评性的敏捷聪明窒息你的情绪反应。那些专家们经常把他们的注意力局限在技巧上。"①他还说:"除非你也重新抓住了激动过贝多芬写这一作品(指Waldstein)钢琴奏鸣曲--引者注)的同样感觉,或是认为你也有这种情感,你才有权利说你欣赏他。"②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6砸衾肿髌犯星槟诤奶逖椋紫缺硐治行陨系闹苯犹逖椤1热纾颐窃谔揭皇桌智氖焙颍哉馐桌智泶锏母星椋ㄋ蚴强炖值模蚴潜У模蚴强犊ぐ旱摹ⅰⅰⅰⅰⅰ⒌鹊龋窘枳约旱母行跃椋匀坏夭鲆恢痔逖椤U庵职樗孀乓衾指兄匀徊母星樘逖椋褪俏颐撬档母行陨系闹苯犹逖椤?nbsp;

例如,我们听到这样一个音乐主题:

例3快速地

郑路、马洪业:《北京喜讯到边寨》

①布克(P.C.Buck):《音乐家心理学》,中译本,第107页。

②同上。

我们自然会从这个由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奏出的快速而又活跃的音乐主题中,获得一种欢乐和喜悦的感情体验。

而当我们听到下面这个缓慢的、如泣如诉的音乐主题时,一种悲苦、凄凉的感情会不由自主地在我们的心头涌起:

例4

慢速地

《江河水》

当在钢琴上响起了下面这个在左手持续不断地上下滚动的音型衬托下,由右手奏出的号角般铿锵有力的音乐动机时:

例5

肖邦:《c小调练习曲》

音乐中所表达的那种激昂悲愤的感情波涛,会把我们深深地打动。

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当然,欣赏者能够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音响转化为感情的体验,是要以正确的音乐感知为前提的,而当欣赏者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的时候,那他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我在为学生讲课的过程中所做的课堂实验表明,学生们对于他们熟悉的音乐风格,尽管预先并不清楚听的是什么乐曲,但还是能够大体上正确地体验到乐曲的感情性质。例如,在对乐曲不作任何说明的情况下,我为学生们放了一段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副部主题在展开部的变奏段落的录音,然后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

(1)回忆的、欲以挣脱某种纠缠。

(2)悲哀的、带有哭泣的主题音调。

(3)充满深沉的情绪。

(4)悲哀、哀怨。

(5)远方的倾诉。

五个学生的答案用语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感情体验在性质上却比较接近,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德沃扎克在这首乐曲中所抒发的对祖国的深切思念与身在异乡所感到的孤寂与愁苦的感情,学生们感性的直觉也是能够有所体验的。

然而,学生们对具有他们所不熟悉的音乐音响与艺术风格的乐曲,在感情体验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我在课堂上放了宋代郭楚望的古琴曲《潇湘水云》的主题呈示段落的录音之后,照例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却作出了各种不同的回答:

(1)叙述某种痛苦。

(2)忧郁而充满一种力量。

(3)典雅而明快的情绪。

(4)喜悦。

(5)酒狂。

这里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感情体验,主要原因是有些学生很少接触古琴音乐,对古琴音乐还不能正确地进行感知,因此也就不能正确地体验乐曲的感情内涵。

我们上面所讲的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性的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然而,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如果欣赏者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虽然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上面,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因此,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这正如同志在他的哲学著作中所说?quot;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当然,我们这里是指对那些的确表现了深刻的感情内涵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而言。而我们之所以对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提出这种进一步的要求,是因为音乐中所表现的感情既不是一种与人的思想没有什么联系的神秘莫测的东西,也不是没有生活基础的主观自生的东西。相反,音乐中的感情内涵是由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引起,并且是和一定的思想相联系的。正如我国古典音乐论著《乐记》所说?quot;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②。但是由于

①:《实践论》,《选集》四卷本。

②见《乐记》中的《乐本篇》。

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表现感情的同时,却不能把感情所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同样明确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欣赏者在对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凭借感性进行体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理解因素,深入体验乐曲感情表现的内涵。

由于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常常可以在音乐以外的因素中找到理解的根据,例如在声乐作品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在标题音乐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据,因此,在对声乐作品与标题器乐作品的感情体验中,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予以充分注意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不予注意,而仅凭感性体验是很难深刻领会乐曲的感情内涵,特别是它的社会意义的。音乐是一种表现生活的艺术,为了避免音响材料的局限性,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它往往需要和其他艺术相结合,这种做法早在音乐发展的原始时代的歌、舞、诗三位一体的形式中就已经开始了。由于这些非音乐因素已经和音乐紧密地融合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欣赏者在对音乐进行感情体验时,就需要运用理解认识这一心理要素去对这个艺术整体加以研究,从而加深对音乐的感情内涵的体验。

有些无标题音乐作品,并没有综合运用非音乐因素,但是却并不意味着这些音乐中的感情表现就没有它们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为了更深入地体验这类乐曲的感情内涵,欣赏者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反复倾听,凭借直感更准确、更细致地去体验乐曲的感情表现,另一方面也要从更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对乐曲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如果学生们通过理解认识的作用,了解到这部协奏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扎克晚年旅居美国时写的作品,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倾诉了他对远隔重洋的祖国和亲人的深切怀念,那么,学生们在欣赏过程中就会对这部作品的感情内涵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又如,对贝多芬的《爱格蒙特》所写的十段配乐中的序曲,不了解这部戏剧的主人公爱格蒙特是十六世纪荷兰人民所崇敬的英雄,对他所领导的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和争取独立的斗争也毫无所知,那么也就很难体验到这部序曲中戏剧性的感情变化:痛苦的呻吟、激烈的反抗、悲壮的颂歌和胜利的狂欢。如果欣赏者能够充分发挥理解认时的作用,对这部戏剧的内容和人物形象有比较深刻的理解,那也必然会对乐曲的感情内涵有更深刻的体验,而这是单凭感性体验所不可能做到的。

但是,对感情体验的这种进一步的要求,却并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能够作到的。对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创作情况的了解也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有条件进行的。而且,有许多无标题的器乐作品,作者在创作他们时往往没有留下什么有关记述,作品本身也并没有表现什么深刻的社会内容,而只是某种情绪的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难对乐曲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而只能凭借音响感知和对作者总的创作个性和风格的把握来体验乐曲的感情。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对于绝大多数音乐欣赏者来说。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更多地还是以感受性的直观形式进行的。象通常所说,欣赏者是处于一?quot;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状态之中,更何况音乐中所表达的感情,在很多情况下的确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呢!这样判断一个欣赏者是否能够借助于某种概念把体验到的感情表达出来,而是要看要看欣赏者是否对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真正从内心里有所体验,欣赏者的感情是否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音乐的进行而起伏、变化,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就可以说是对音乐中所表现的感受情有所体验了。当然,我们这样说也并不是否认理解认识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重要作用,而是要说明,这种理解认识只有融注于感受性的体验之中,才能真正有助于音乐欣赏。

综上所述,我认为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首先对音乐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其次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换句话说,欣赏者要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这是欣赏者在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当然,我又认为问题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音乐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各不相同,而且每个欣赏者都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生活经验来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因此,我们可以再从另外的角度去论证音乐欣赏活动是一种欣赏者的主体活动,欣赏者意识中的乐曲,必然渗透着他自己的主观色彩,而不可能和作者创作这首乐曲时的感情体验完全一样。也就是说,音乐欣赏活动中主体与客体(欣赏者与被欣赏的乐曲)的关系是既一致又不完全一致的辨证统一的关系。希望大家能对我提出的问题感兴趣,能同我一起探讨。本篇论文的写作,我得到了郭星辰老师与郗力红老师的帮助,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

主要参考文献:

[1]布克(P.C.Buck).《音乐家心理学》[M].104-107.

音乐赏析范文篇8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要以每个人的内在和谐为基础。它对每一个公民在素质上提出了新的要求;音乐欣赏不仅能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从而构筑人的内在和谐,并达到其最终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完善的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共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价值取向的一次重大调整,必将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句话表明。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成员的诚信友爱,社会制度的公平合理,社会气氛的充满活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和谐社会首先是由许多和谐的团体组成。和谐的团体则由许多和谐的个体组成,所以.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安定还要有人的内在和谐作基础。本文试图从音乐与人的内在和谐的关系出发,探讨如何用音乐来构筑人的内在和谐。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础一人的内在和谐

古往今来,东西方哲学家和伦理学家都把人的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作为个人修养的一种境界。儒家和道家特别注重个人心性的修养,而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毕达格拉斯学派以及希腊化时期的伊壁鸠鲁学派也强调个人内心的和谐。

(一)儒、道的心性修养

儒家以“人”为本位,侧重从“人”的视角来观照人生、社会和自然,重视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儒家重“生”更重“德”,把人格和道德价值看得比生命价值更重要。当生命价值与道德价值发生冲突、不可调和之际,宁可“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舍身取义”(《孟子·告子》),以成就和实现其道德价值。在儒家眼里,正是人格和道德价值赋予了人的生命以独特而崇高的意义。儒家主张人内在的善性和外在的纲常之礼的结合,用纲常之礼开掘和显现人的本性,进而向圣人的完善境界提升。

孔子人文观的核心是“仁”。仁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通达,也要使别人通达。孔子不贬低人们的物质利益要求和食色欲望的满足,只是要求取之有道,节之以礼。孔子极力推崇以君子为象征的人格理想,并设计了达到理想人格的途径。其中一条重要的路径是“为仁由己”。要求由自我的自由选择起主导作用,并由自我发挥主体能动性,凡人都有可能成就仁德。

孟子提倡弘大刚毅、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操,崇尚死而后已、无所畏惧的任道精神。孟子所倡导的道德选择表现了超乎自然生命之上的善的价值之极致。表现了人为人格尊严而牺牲的殉道精神。孟子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的见解,认为只要个体能够自觉地实行仁义礼智,不管君子圣人,还是凡夫俗子,都在理想人格境界中。不过这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磨练过程,从而养成“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道家以“自然”为本位,侧重从“自然”的眼光来观照人生、社会和宇宙,强调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张顺应和回归自然,力求人的一切作为都必须合乎自然的本来面貌和变化规律。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要遵循“自然无为,道法自然”,其人格范本就是赤子和婴儿。老子对“赤婴”自然天性的推崇,到了庄子那里就演绎出“真人”的境界。

(二)古希腊哲学家所指的内心和谐

在古希腊的毕达格拉斯学派看来,任何人都是由灵魂和肉体构成的,灵魂的最高境界是和谐,身体的最高境界——健康也是和谐。作为毕达哥拉斯学派弟子的阿尔克迈翁就曾指出:“健康取决于热和冷、干和湿、苦和甘等性质在体内的均等分布,它们之中有一方占优势就会引起疾病”。对于灵魂而言,最重要的在于通过不断的净化,摆脱灵魂中的杂质及肉体的束缚,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灵魂的和谐。达到和谐境界的最有效手段就是从事数学、音乐、天文及社会人生的研究,所以,毕达哥拉斯学派从事科学、哲学和人生的研究。都是为净化灵魂服务的。都是为达到灵魂的最高境界——和谐的手段。因此,灵魂和谐构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全部思想的核心和最终目的。

伊壁鸠鲁哲学认为,幸福就是“肉体的无痛苦与灵魂的无烦扰”,这种状态实际上就是身心的内在和谐状态。伊壁鸠鲁区分了身体的快乐或痛苦与精神的快乐或痛苦。身体的快乐在伊壁鸠鲁看来只是一种短暂的、浅薄的、不稳定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在伊壁鸠鲁看来是一种感官快乐与精神快乐的适度结合。因为较之感官快乐,精神的快乐是持久的、深刻的、稳定的.它能够使人达到感官快乐所达不到的快乐和幸福。伊壁鸠鲁将人的欲望分为三类:(1)自然的和必要的;(2)自然的但非必要的;(3)非自然的又非必要的。第一类欲望是指人的生存条件的满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衣、食、住、行等。这是谁也无法回避的欲望。这些欲望很容易满足,不容易消除,并且一旦满足,就能给人带来很大的快乐。但是伊壁鸠鲁同时也给自然而必要的欲望规定了十分简朴的满足标准。第二类欲望是指一些应该被限制的奢侈的欲望,例如,“无休止的狂欢、美色、鱼肉”等这些奢侈的欲望在带给人肉体上的无尽的享乐之外,也同时带来了更大的麻烦,他干扰了灵魂的安宁。第三类快乐欲望主要表现为权欲、财欲、名欲等。这些欲望是由习惯的、虚假的观念所致,而且难以满足,哲人应该看穿其实质并加以抛弃,因为这些观念束缚了自由意志,干扰了灵魂宁静。

总之,心灵的内在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一个构建基础。如果人们的内心烦恼不平衡,它就会伺机表现、发泄出来,在相互交往中争执甚至冲突就不可避免。自觉达到内心和谐的人越多,人与人和谐的面越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之目标就会实现。所以,季羡林先生在接受总理看望时说:“我们讲和谐,不仅是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二、音乐欣赏是通向人的内在和谐的一条途径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外开放纵深推进、群众生活显著改善、人民活力充分释放同步。我国民众的心态也进入了一个转折期。一方面,人们的价值取向从注重理想向强调实际趋进。从注重义务向强调权利演变,从注重集体向强调个体转化,人们更强调自己的利益。渴望自己事业成功、升官发财;另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人人都事随心愿,自然会出现不平衡的心态。

解决社会心态的失衡问题诚然需要在制度安排上不断完善,做到尽可能的公平与公正.但每个社会都会有问题,作为普通群众个人面对这些问题,并不能扭转局面,只有加强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境界,才能调试好自己的心态,做到内在的和谐。对今天被物欲所缠绕的人们来说,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精神境界,做到内在的和谐,少不了人生的历练、知识的领悟、艺术的熏陶,而音乐欣赏以追求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尚的人生境界,豁达淡泊的人格魅力为宗旨,就是通达这种身心平衡的精神状态的一条途径,它是一剂难得的精神良药。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的心弦的艺术形式。因为音乐的声音形态与人类情感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具有某种“同构关系”。“音响结构之所以能够表达特定的情感,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极其重要的相似点。那就是这二者都是在时间中展开和发展,在速度、力度、色调上具有丰富变化的、极富于动力性的过程。这个极其重要的相似点正是这二者之间能够沟通的桥梁。”在音乐欣赏中,或庄严肃穆,或热烈兴奋,或悲痛激愤,或缠绵细腻,或如泣如诉,感情得以宣泄,心灵得以慰籍,身心得以平衡。

音乐欣赏之所以能够促成人的内在和谐,可以从音乐欣赏的审美价值和现实功用中得到解答:(1)音乐欣赏的审美价值。审美能力是人以审美的方式把握世界的一种综合的特殊的能力,一种对现实功利的超越,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从最直接的含义上讲,审美就是感受、感知和创造美,是人类一种主动追求美的实践活动。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够使人类超越自己的实际需要,对审美对象的非实用层面进行感知,达到非功利的、非实用的状态,形成自由和幸福的审美体验。奥地利音乐美学家爱德华·汉斯立克在《沧音乐的美》中充分肯定了音乐的形式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的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2)音乐欣赏的现实功用。通过音乐欣赏。人的理解、想象等心理功能得到培养与锻炼,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音乐欣赏还可以促进人的智力开发,提高其想像力、创造力和记忆力,也可以培养人的专注、敏捷、协调等非智力因素。还可以提高人的修养,陶冶人的性情,促进人的身心协调,这些就是音乐欣赏带给欣赏者的现实功利价值。①音乐欣赏的益智功能。著名作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这句话说出了音乐在开发人类智慧方面的重要作用。②音乐欣赏的德育功能。健康的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道德修养。音乐不是强制的理论灌输,也不是枯燥的道德说教,而是以审美对象特有的美的情绪、情感为纽带。使丰富的思想、伦理、智慧等内涵,与美的形态一起深深地潜人人的心灵,深入持久地发挥积极作用。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孟子云“言不如人声人人之深也”;苟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可见。这些先哲们都认为音乐有陶冶情操、淳化民风的作用,它远比空洞的说教更能令人接受,更能启迪人的心灵。音乐以美的声音形态浓缩成生动可感的音乐形象,在美的意境中,孕育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敏锐的鉴别力。具有了这种情趣和能力,就能自觉地审视自己的心灵,规范自己的行为,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最终使自己的人格升华。这就是音乐欣赏独特的价值所在,具有“以美促善”的功效。③音乐欣赏的健体功能。音乐欣赏对人健全体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调解人的情绪,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方面。优美的音乐能松弛人的精神,调节人的情绪,促使心理上的宣泄和净化.使人获得心理上的健康。音乐以悦耳的音韵曲调作用于人的神经,医治心理疾病。古代史书《乐记》中谈到“乐行而清,耳聪目明,血气和……”,明确指出了音乐的治疗保健作用。音乐欣赏与体育之间的互补性也被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他倡导音乐教育与体育并用的思想,他说:“规定要教音乐和体育主要是为了心灵’一“那些专搞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度粗暴,那些专搞文艺的人又不免变得过度软弱。”因此,音乐欣赏与体育要达到一种平衡,才能使受教者既有温文的教养、勇敢的性格,又不至于走向粗暴野蛮和软弱无力。

三、音乐促进人的内在和谐的表现

音乐赏析范文篇9

【关键词】音乐赏析;高校民族音乐;教学;途径

随着音乐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学活动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能力要求不断提升,对课程设计和内容安排的合理性、科学性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结合民族音乐的特点及高校音乐教学目标,在高校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民族音乐赏析能力是未来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教师应针对性地引导和培育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认知,体会民族音乐的美感和内涵。

民族音乐赏析的特点

民族音乐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是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基地,不仅能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民族音乐传承人,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推动社会对民族音乐的认知和了解。从赏析的角度看,民族音乐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文化性。首先,民族音乐赏析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音乐产品的产生地。民族音乐根植于本土文化,蕴含着大量的文化因素,并且音乐本身就是情感和文化的产物,可以说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各民族的文化心理及表达形式都集中展现在民族音乐作品中,要想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和解读民族音乐,必须懂得民族特色及文化背景。其次,赏析音乐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要用开放的心态去对待民族文化。我国是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民族音乐就是在民族融合和发展过程中而产生并发展的,是一个不断融入和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要学会这种文化精神,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音乐,了解文化。2.民族性和地方性。民族音乐具有很强的地方性,我们可以通过民族音乐全面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及基本状况。例如,我国的民族居住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分布的地域性较为明显,不同地方的音乐类型也存在很大差别,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3.艺术性。赏析是艺术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从民族音乐作品中挖掘美感,并从不同角度去感受,才能了解民族音乐,了解民族文化。具体来说,可以分层赏析民族音乐的艺术性:第一层次,基本曲调赏析。曲调是音乐的基础,其长短高低的配合构成了基本旋律,这是表现音乐的最主要手段。第二层次,通过音乐旋律体现民族音乐情感。民族音乐的赏析也体现在歌词上,其语言精炼,节奏明快,带有韵律性。高校进行民族音乐赏析教学时,要充分阐释作品的歌词,帮助学生理解,从而达到赏析的目的。对于具有深刻文化底蕴的传统民族音乐作品来说,教师更应该将民族内涵和文化融入作品的赏析中,在文化交织中引导学生体会民族文化和音乐。

高校民族音乐赏析现状分析

大学生应具有一定的音乐赏析能力。从相关调查数据可以得知,虽然大学生对于音乐赏析的需求较大,但其对高校所开设的相关课程的满意度并不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校开设民族音乐课程不合理。现代音乐教育主要受到西方音乐教育的影响,其基本过程是上世纪初学习日本,新中国成立之后学习苏联,改革开放以后主要学习欧美国家,导致我国音乐教育长期沿用西方的教育体制,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都根植于西方教育。在这种氛围下减少了大众接受民族音乐的渠道,学生所听的音乐大多来源于西方音乐,致使传统民族音乐处于课程体系的边缘。例如,北京大学在音乐欣赏课的设置上仅有一门中国音乐课,且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选择中国音乐的学生并不多。2.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多数大学生没有接受过民族音乐的系统教育,且由于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大多数民族音乐缺少适宜的社会生存环境,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思想脱节,学生很难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外实践较少。高校音乐欣赏课一般都是选修课,课时较少,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能够到课外学习、感受的机会较少。音乐欣赏离不开相应的文化环境,否则学生难以从内而外地了解民族音乐,更不能赏析音乐的美。二是传统民族音乐缺乏与时俱进的传播方式。民族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过程中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切入点,简单地说,就是民族音乐在传播过程中与时代脱节,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3.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不符。大学生是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所以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存在较大差别,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但是从目前的赏析课程内容设置上看,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4.专业教师队伍薄弱。当前高校民族音乐教师队伍较为匮乏,除了一些艺术类院校有部分专业音乐教师外,全日制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极其匮乏。一方面,教师教授民族音乐的热情不高,教授学生音乐赏析的动力不强;另一方面,民族音乐赏析对师生的专业素养要求极高。教师对民族音乐的题材选取、风格的把握等方面都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所以,从整体来看,民族音乐赏析是音乐教育教学中较为薄弱的一环。

提高学生民族音乐赏析能力的途径

1.高校层面——改善课程设置,营造校园环境。一是改善课程设置。通过赏析民族音乐,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二是营造校园环境。赏析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高校要为学生的民族音乐赏析提供良好的环境,改变学生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认识,提升他们的民族音乐赏析能力。2.教师层面——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一是创新教学模式。首先,加强民族音乐的文化引导。要想实现对民族音乐的深入赏析,必须充分了解其所依附的文化内涵及文化背景。例如,我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丽娜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虽然使用了外国乐器,但是在旋律上使用了中国戏曲中的散板、摇板等手法。在演奏技法上将二胡与小提琴相结合,利用西洋乐器演绎中国古代爱情故事。学生只有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有充分了解,且具备一定的戏曲演奏知识,才能完全理解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乐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民族音乐文化,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其次,注重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赏析一首民族音乐不仅要了解其中的文化性、民族性,更要通过现代音乐理论知识对其进行技术分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不仅能听出民族音乐的美,更能分析民族音乐美在哪里。例如,赏析《二泉映月》时,教师在授课之前先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该作品创作地惠山“天下第二泉”的场景,引领学生体会“泉水虽甜,人世却苦”的创作意境。随后,通过现代音乐乐理知识分析《二泉映月》的旋律和节奏。例如在指法分析上,阿炳用的是民间演奏中的定把滑音,在演奏时左手始终放在二胡的第二把位上,在第一、三把位上的旋律多采用滑音演奏。这种技巧既减少了频繁换把的次数,又能通过手指滑弦效果使旋律更加连贯,让人听起来回味悠长。二是丰富教学内容。这首先是我国多元化民族特色的要求。在民族音乐赏析上不能拘泥于课本的赏析曲目,要鼓励学生自主挖掘,充分理解民族音乐作品。其次,拓展赏析角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民族音乐赏析时,要进一步拓展音乐赏析的角度,把音乐赏析和文化传承结合在一起,提升音乐赏析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从赏析音乐美的本身,转变为通过赏析音乐学会参透人生哲理。3.学生层面——改变刻板观念,提高赏析兴趣。许多学生认为学习音乐是专业艺术生的任务,并未从根本上重视音乐的学习。所以,学生应改变刻板的观念,以正确的态度学习音乐。同时,要激发学生的赏析兴趣。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主动学会赏析音乐。音乐赏析是普及音乐的重要途径,随着民族音乐发展势头的渐升,学校应在教学体系中加强民族音乐教学,以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同时,也有利于普及音乐知识,保护我国民族音乐健康发展,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刘也愚:《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黄河之声》2015年第18期。

音乐赏析范文篇10

【关键词】高校;音乐鉴赏课;美育;欧洲音乐作品

一、欧洲音乐作品的特点与发展

高校音乐鉴赏课作为促进学生审美情操发展的重要课程,需要根据大学生自身独有的特点进行课程制定,保证能够在音乐鉴赏课中充分锻炼学生的欣赏点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欧洲音乐作品作为一门涉及历史、人文、音乐史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内容,其综合性和历史性令其能够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欧洲音乐文化的巨大变革与发展。设定欧洲音乐作品作为鉴赏课的内容,对于学生学习性、理解性和综合性的考察,对于其自我独立思考和音乐知识分析整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欧洲音乐发展中,从中世纪开始,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还是浪漫主义时期,都有着不同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所塑造的不同音乐风格。当时涌现出来的优秀的音乐作品以及音乐家,都需要学生需要利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去欣赏和聆听经典的音乐作品,充分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风格与特点,这样才能够保证以高校的音乐赏析课为基础,在未来进一步深度探索欧洲音乐作品。

二、高校音乐鉴赏课对美育教育的作用

据上述,当前高校音乐鉴赏课中利用欧洲音乐作品来进行典型内容分析鉴赏必不可少,除了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之外,对于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美育教学也非常重要。从美育教育的角度来说,作为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念的内容,其教学需要充分对音乐中的美好事物进行辨析和探索,利用音乐分析、音乐聆听、音乐欣赏等多种方式来塑造自我健全的音乐审美观念。在音乐教育之中,对于学生的美育教育不仅仅局限于音乐领域之中,对于其未来的心理构建、趣味人生和创造力提升都有着重要的帮助。在现代化的音乐赏析课程中,以欧洲音乐作品为例来进行学生的美育教育,可以充分保证美育教学以经典文化音乐作品为例进行教育的实质化转变,以提升学生的现代美育特点为核心,充分保证欧洲文化中的经典音乐内容能够对学生的自我音乐审美和理论起到提升作用。在相关的欧洲音乐作品赏析课中,为了充分提升学生对于美学观念的认知,教师可以从著名的欧洲音乐家入手,根据当时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来引导学生聆听其一生中不同年龄层次所创作出来的不同作品,无论是曲式结构、创造手法还是作品内容,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发展和音乐家自我对于审美观念的不断转变和提升。这样的音乐赏析方式是对于学生的不同审美内涵的考验和探索,保证了其利用对比法、聆听法、参与法等多种音乐赏析方法进行探索之后能够深刻理解欧洲音乐作品中的美学特征。对于高校来说,其开设音乐赏析课,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音乐的聆听和了解中充分扩展自我音乐知识领域,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样自我音乐素养和道德素养也就能够随之提升。一般来说,鉴赏和理论相结合的课程才是美育教学的美学观念传递的核心保障。所以在进行欧洲音乐作品赏析的过程中,先从理论基础上向学生传递欧洲音乐作品的特点,再通过实际的聆听和鉴赏课来塑造音乐形象。这样的结合方式不仅能够坚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还能够以美育教育为核心来提升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保证在实践和创新探索中了解和吸收多元文化,能够激发起学生性格中积极、乐观的特点,从而保证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三、总结

对于高校来说,开设音乐赏析课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从经典的音乐作品中吸取知识和文化内涵,以此来提升和丰富自我思想和内涵。欧洲音乐作品作为音乐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在时代的变迁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艺术特征,设定其为基本的鉴赏内容,就是对学生美育能力的锻炼和自我创造力的丰富,这样的鉴赏课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设定,保证欧洲音乐作品中的经典内涵能够充分影响学生对于美学的认知和对于自我审美能力的构建。总体来说,音乐鉴赏课中对于学生美育教育的方式和材料选择是决定其教育效果的基础,音乐未来的教育改革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充分保证教育的综合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J].中国音乐,2005(04).

[2]林彦君.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审美素质教育[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