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情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4:25:35

音乐情感

音乐情感范文篇1

当人们打开音像资料第一遍欣赏音乐是,首先听到的是音乐的旋律,其次是音乐的力度是强还是弱、速度是慢还是快、然后才是考虑是有什么乐器演奏的。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很多老师讲课时,会问学生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表现了……然后教师非常高兴得说回答的太好了、你真棒。而不再去揭示出表现这个场面的音乐要素是什么?只是来个走马观花的欣赏。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册《爱劳动》一课中老师注重了音乐表现的情景、场面是由许多音乐要素的变化发展来的(运用的第一段音乐是表现小和尚,第二段是表现胖和尚的)。在一上课老师问学生第一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和尚?第二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和尚?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表现的是小和尚。第二段音乐表现的是胖和尚。老师进一步问是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的音乐细、轻巧。第二段的音乐浑厚、笨重、低沉。虽然学生由于学的知识少不能说出是通过音色变化听出来的,但学生明白音色的不同能表现出不同得音乐画面。

在对力度、速度这一要素的欣赏教学中,我听到、看到过得音乐优质课、公开课教学大都是与以上的做法相同,只是注重了音乐所表现的场面,而不去挖掘音乐的要素。在欣赏教学中只是注重表面的现象,不注重深层次地实际教学。在本课的教学中经过讨论、实践、验证大胆的运用了通过学生说出以音乐要素来表现人物、场景、情景。再例如:在欣赏《三个和尚》那段优美的旋律与救火的那段音乐进行比较时学生说出了慢的音乐是说: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场面。另一段音乐学生则说:和尚们在救火、打架等场面。老师这个时候接着问你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慢而且很轻、第二点音乐重而且快、很紧张。通过学生对乐曲慢与快得比较,轻与重的比较体会出音乐的强与弱、快于慢的音乐要素的变化。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的根本是音乐场面、情境的变化是音乐要素变化的真理。

二、音乐欣赏的情绪、情感变化中要渗透音乐要素变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情绪与情感是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二种心理形式。但从关联范围来说,情绪比情感要更广泛。虽然当我们体验到某中情感时,总会感到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但这种情绪色彩远不如情感那样稳定和持久。情感有强度和深度之分,有高、低层次之分。情绪与情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对音乐教学来说,不仅尤为突出,而且,还有特殊的表现内容。从音乐美的本质来说,音乐进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同时也是音乐要素发展变化的过程,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虽无语义,但却是最生动的心灵语言,常言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就艺术形式来说,音乐的表现力远远胜过其他艺术门类,其特质就是情感抒发、情感的撞击、情感渲泄、情感交流、和情感审美。

在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搞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们的情绪、情感同音乐情绪、情感和谐的沟通与交流,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动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艺术效果与境界。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的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当然在体验情感的同时要更深层次的挖掘音乐要素的变化,小小的音乐要素变化了,音乐的情绪、情感就会发生变化。情绪甚至会相反。在《爱劳动》一课中老师通过情绪的变化,就挖掘的音乐要素的变化。如,在欣赏《三个和尚》那段优美的旋律与救火的那段音乐进行比较时学生说出了第一段音乐是: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情绪。另一段音乐学生则说:和尚们在救火、打架等焦急的情绪。老师这个时候接着问你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慢而且优美,第二段音乐很紧张。通过学生对乐曲舒展与紧张而终情绪的比较,体会出音乐快于慢的音乐要素的比较。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中音乐要素变化是音乐情绪、情感变化的根本要素。

三、音乐欣赏的体裁形式中要渗透音乐要素的变化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一、二年级对音乐体裁的了解是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能够区别独唱、独奏、齐唱、齐奏。《爱劳动》是进行曲体裁的歌曲,老师在进行歌曲教学中,首先通过歌曲中的衬词:嗨哟里格嗨哟嗨嗨…..与劳动的步伐相结合来了解体验“进行曲”这一体裁,音乐与行进的步伐是统一的。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册《汪汪与咪咪》一课通过聆听《跳圆舞曲的小猫》体会三拍子咚、嚓、嚓,咚、嚓、嚓的舞蹈场面,把音乐场面融合与渗透了音乐情绪、情感,音乐的力度、速度等表现要素体验乐曲的各种节奏形式与音乐体裁的关系。突出了节奏在音乐要素中重要地位。

通过以上观看,老师教育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受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在音乐教学中,深入浅出,潜移默化的渗透音乐知识、音乐要素的欣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音乐、审美音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审美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音乐情感在音乐欣赏中的具体表现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要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我的观点是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单纯的走马观花的欣赏,而是要充分揭示音乐的要素(节拍、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将音乐要素贯穿在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的讲授。要注重艺术的完整性,这正是音乐教育区别其他学科的一项重要原则。与音乐隔离开来的单纯的记忆音乐概念,讲解音乐知识是毫无意义的。所以音乐欣赏要把音乐要素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见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而未见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一位有经验的英国音乐教育家曾告诫说:"不要允许你的批评性的敏捷聪明窒息你的情绪反应。那些专家们经常把他们的注意力局限在技巧上。"【1】他还说:"除非你也重新抓住了激动过贝多芬写这一作品(指Waldstein)钢琴奏鸣曲--引者注)的同样感觉,或是认为你也有这种情感,你才有权利说你欣赏他。"②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比如,我们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它或是快乐的,或是悲哀的,或是慷慨激昂的……),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这种伴随着音乐感知而自然产生的感情体验,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性上的直接体验。

例如,我们听到这样一个音乐主题:

例3快速地

郑路、马洪业:《北京喜讯到边寨》

①布克(P.C.Buck):《音乐家心理学》,中译本,第107页。

②同上书,第104页。

我们自然会从这个由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奏出的快速而又活跃的音乐主题中,获得一种欢乐和喜悦的感情体验。

而当我们听到下面这个缓慢的、如泣如诉的音乐主题时,一种悲苦、凄凉的感情会不由自主地在我们的心头涌起:

例4

慢速地《江河水》

当在钢琴上响起了下面这个在左手持续不断地上下滚动的音型衬托下,由右手奏出的号角般铿锵有力的音乐动机时:

例5

肖邦:《c小调练习曲》

音乐中所表达的那种激昂悲愤的感情波涛,会把我们深深地打动。

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当然,欣赏者能够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音响转化为感情的体验,是要以正确的音乐感知为前提的,而当欣赏者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的时候,那他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老师在给我们上课的过程中做的课堂实验表明,学生们对于他们熟悉的音乐风格,尽管预先并不清楚听的是什么乐曲,但还是能够大体上正确地体验到乐曲的感情性质。例如,在对乐曲不作任何说明的情况下,老师放了一段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副部主题在展开部的变奏段落的录音,然后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

(1)回忆的、欲以挣脱某种纠缠。

(2)悲哀的、带有哭泣的主题音调。

(3)充满深沉的情绪。

(4)悲哀、哀怨。

(5)远方的倾诉。

五个学生的答案用语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感情体验在性质上却比较接近,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德沃扎克在这首乐曲中所抒发的对祖国的深切思念与身在异乡所感到的孤寂与愁苦的感情,我们的感性的直觉也是能够有所体验的。

然而,身为学生的我们对具有所不熟悉的音乐音响与艺术风格的乐曲,在感情体验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我们上面所讲的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性的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然而,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如果欣赏者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虽然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上面,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因此,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这正如同志在他的哲学著作中所说“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2】

当然,我们这里是指对那些的确表现了深刻的感情内涵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而言。而我们之所以对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提出这种进一步的要求,是因为音乐中所表现的感情既不是一种与人的思想没有什么联系的神秘莫测的东西,也不是没有生活基础的主观自生的东西。相反,音乐中的感情内涵是由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引起,并且是和一定的思想相联系的。正如我国古典音乐论著《乐记》所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3】。但是由于

①:《实践论》,《选集》四卷本,第263页。

②见《乐记》中的《乐本篇》。

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表现感情的同时,却不能把感情所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同样明确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欣赏者在对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凭借感性进行体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理解因素,深入体验乐曲感情表现的内涵。

由于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常常可以在音乐以外的因素中找到理解的根据,例如在声乐作品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在标题音乐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据,因此,在对声乐作品与标题器乐作品的感情体验中,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予以充分注意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不予注意,而仅凭感性体验是很难深刻领会乐曲的感情内涵,特别是它的社会意义的。音乐是一种表现生活的艺术,为了避免音响材料的局限性,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它往往需要和其他艺术相结合,这种做法早在音乐发展的原始时代的歌、舞、诗三位一体的形式中就已经开始了。由于这些非音乐因素已经和音乐紧密地融合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欣赏者在对音乐进行感情体验时,就需要运用理解认识这一心理要素去对这个艺术整体加以研究,从而加深对音乐的感情内涵的体验。

有些无标题音乐作品,并没有综合运用非音乐因素,但是却并不意味着这些音乐中的感情表现就没有它们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为了更深入地体验这类乐曲的感情内涵,欣赏者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反复倾听,凭借直感更准确、更细致地去体验乐曲的感情表现,另一方面也要从更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对乐曲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如果通过理解认识的作用,了解到这部协奏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扎克晚年旅居美国时写的作品,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倾诉了他对远隔重洋的祖国和亲人的深切怀念,那么,学生们在欣赏过程中就会对这部作品的感情内涵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又如,对贝多芬的《爱格蒙特》所写的十段配乐中的序曲,不了解这部戏剧的主人公爱格蒙特是十六世纪荷兰人民所崇敬的英雄,对他所领导的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和争取独立的斗争也毫无所知,那么也就很难体验到这部序曲中戏剧性的感情变化:痛苦的呻吟、激烈的反抗、悲壮的颂歌和胜利的狂欢。如果欣赏者能够充分发挥理解认时的作用,对这部戏剧的内容和人物形象有比较深刻的理解,那也必然会对乐曲的感情内涵有更深刻的体验,而这是单凭感性体验所不可能做到的。

但是,对感情体验的这种进一步的要求,却并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能够作到的。对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创作情况的了解也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有条件进行的。而且,有许多无标题的器乐作品,作者在创作他们时往往没有留下什么有关记述,作品本身也并没有表现什么深刻的社会内容,而只是某种情绪的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难对乐曲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而只能凭借音响感知和对作者总的创作个性和风格的把握来体验乐曲的感情。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对于绝大多数音乐欣赏者来说。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更多地还是以感受性的直观形式进行的。像通常所说,欣赏者是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状态之中,更何况音乐中所表达的感情,在很多情况下的确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呢!这样判断一个欣赏者是否能够借助于某种概念把体验到的感情表达出来,而是要看欣赏者是否对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真正从内心里有所体验,欣赏者的感情是否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音乐的进行而起伏、变化,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就可以说是对音乐中所表现的感受情有所体验了。当然,我们这样说也并不是否认理解认识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重要作用,而是要说明,这种理解认识只有融注于感受性的体验之中,才能真正有助于音乐欣赏。

综上所述在相关文献中,国内相关实验论文的数量和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国内的实证研究仅仅是集中在个别音乐治疗和音乐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报告方面。显然,国外在实证方面的历史和经验比国内要雄厚,但是,国外实验研究的被试都是白人或黑人,他们的数据结果是否能够代表中国被试的情况,是需要考虑和解决的。

随着近几年我国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对于音乐情感的研究也更加趋于实证化、科学化。在2005年11月25日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上,会议收到的论文以及会上宣读的论文都显示了这一趋势。重视应用性研究,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的学者明显增多。此外,2005年10月召开的第一届情感计算与智能交互国际会议(ACII2005)共录用论文118篇,然而,音乐情感研究的文章仅有两篇,但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形成一个热潮。不过,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科学、脑神经科学、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对音乐情感的研究在我国正在逐渐萌发,并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从与浙江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个集中研究音乐情感的队伍的联系交流中得知,目前我国对于音乐情感的研究是相当重视的,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与国际接轨,在一群卓越的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音乐情感的认知模型的计算机程序已经初具规模,这将使情感的识别、表达和转化实现数字化、程序化,更好地促进音乐情感的深入研究。

通过对音乐情感的研究的回顾和梳理,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是需要计算机科学、脑神经科学、生理学、物理学、美学、心理学、音乐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背景作支撑的,并且,在实证研究的根基上结合思辨性的分析思考,将因果模式与阐释模式融会贯通起来。

另外我认为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首先对音乐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其次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换句话说,欣赏者要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这是欣赏者在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当然,我又认为问题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音乐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各不相同,而且每个欣赏者都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生活经验来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因此,我们可以再从另外的角度去论证音乐欣赏活动是一种欣赏者的主体活动,欣赏者意识中的乐曲,必然渗透着他自己的主观色彩,而不可能和作者创作这首乐曲时的感情体验完全一样。也就是说,音乐欣赏活动中主体与客体(欣赏者与被欣赏的乐曲)的关系是既一致又不完全一致的辨证统一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布克(P.C.Buck).《音乐家心理学》[M].104-107.

[2].《选集》--《实践论》[C].263

[3]《乐记》[M]

音乐情感范文篇2

(一)情感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音乐艺术最明显的表现特征就是抒发情感,透过音乐作品感知作者内的心世界,可以说情感是音乐审美的中心。在大学音乐课堂上,融入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体会音乐表达的情感,在演唱音乐作品时,让学生有投入真挚的情感,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二)情感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作品有着很大的艺术魅力,摄人心魄的艺术美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作品的意境美能够将人们的思想与灵魂带入另一个世界。艺术是心灵的体操,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可以改变和调节学生们的精神状态,在美妙的音乐作品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娱乐身心。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感氛围来引导学生在审美活动中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提高审美的情趣。

(三)情感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个性化的情感教学能够进一步增强师间生的情感交流,有利于营造更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营造的情感氛围和艺术情调使学习者得到更好的艺术享受,共同表达艺术情感,经过师生的共同欣赏和再创造,让音乐活起来。通过情感教学使音乐课堂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和艺术情调。让音乐艺术走出书本,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在音乐的海洋里,让美妙的音乐与学生的心灵产生碰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也会得到激发,学习效果更为明显。

(四)情感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情感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情感体验中去,使学生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去理解音乐所赋予的真实情感,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过程成为心与心的交流。情感的沟通使学生更容易对音乐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形象的认同,从而塑造了完美人性的音乐教育。通过鉴赏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帮助形成一个正确的真善美观,丰富情感的具体感受,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与高尚的情操。

(五)情感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

在大学音乐课堂上注入情感教学可以改变和调节学生自身的精神状态,在美妙的音乐作品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娱乐身心。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所表现出的一种真实的反映,情感充沛的音乐作品才能触动人们的心灵,而从艺术价值角度来讲,音乐是一门最具有情感的艺术。

二、情感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途径

(一)借助媒介,创境生情

情绪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情绪从本质上说都是通过“以境生情”的模式发生的,客观事物是人类情绪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情境与情感有内在的联系,一定的情境内容直接引发人们相应的情感,情绪波动的青少年尤其容易受情境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想使学生领悟作者所表现的情感,并从中仔细体会,那就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再现作品所表现出的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领悟作者的内心情感,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更能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景。这里的借助媒介,是指运用图画、电影、纪录片等以印象渲染情境,以图画、剧情等显示当时作者所处的情境。我们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在互联网上收集相关的资料,下载安装一些音乐制作软件,将收集到的图片、音乐等素材编辑成视听课件。这些视听结合、声像一体的情境展示能直接再现作者所处的情景,从而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比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同名戏曲片和舞蹈片,很快将学生带入故事情境,使他们对作品的背景资料生活画面有一个生动的了解,这样就能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媒介制作视听教材,能拓宽音乐情境设计的空间,让音乐情境尽现,激起学生的情感。又如,在欣赏《春节序曲》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老百姓过年时的热闹场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会更能使学生体会领悟作者的内心情感。

(二)亲身实践,入境生情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切体会到作品所渗透的情感,在音乐的教学中,教师应经常指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融入作品所表现的情感中,以自己的理解来表现情感,在成功的体验中建立起积极的情感并实现自我的价值。例如歌曲《望星空》表达的是一位军人妻子对驻守边疆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在指导学生试唱时,要教他们仔细体味军人妻子对丈夫的思念、爱恋、敬慕等多重情感,从而使学生能庄重、深情地演唱这首歌,这样不仅使听者受到感染,学生自己也会在演唱中受到一次感情的洗礼。

(三)激发兴趣,以趣生情

在青少年的认知行为中,感性因素强,理性因素弱。他们往往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决定学习的内容。对于自己觉得有兴趣的学习内容,他们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学习动力也很高涨;而对于觉得没有兴趣的,枯燥的学习内容,他们往往感到厌烦。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十分强调儿童的内在动机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儿童的良好情绪,对于培养学习愿望起着较大的作用,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整个教学产生兴趣,让学生带着热情参加到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这是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达到了这一点,学生就会对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产生兴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运用一切方法启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不要满堂讲、满堂问,而是要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引导、点拨;用欣赏的语气给予肯定和鼓励,用激情的表现带动和感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想象,在平等、民主、和谐,激情的氛围中真正激发学生思想的情感火花。第二,教师还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现在所提倡的愉快教学、参与教学,趣味教学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四)欣赏名作,以美育情教育学家蔡元培这样认为,美育可以“陶养吾人之情感,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音乐的审美教育,其根本任务就是完成对受教育者的美的心灵的内在建构……音乐的情感教育,必须是以美育为前提”。所以,音乐教育正是利用了音乐和美育的情感性特点,通过审美来育情。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精神和文化需要,选择情感更高尚、健康的作品,通过对不同题材的音乐名作的欣赏,使学生领悟到不同类型的情感,受到深度感染,激发起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的美好情感。

三、结束语

音乐情感范文篇3

【关键词】音乐美学;审美选择;情感多样性

当代社会不同以往,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人们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更方便,并且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明层面的积累与消费。在繁多的信息之中,人们是怎么选择出自己想要的信息的呢?在音乐的范畴内就不得不提出音乐之“和”的概念,“和”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史的审美范畴,从本质上说,“和”意味着不同关系间的谐和,不同声音,事物间的平衡。音乐之和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音声之和——音乐声学层面的谐和;第二层面:乐与人和——社会人生、政治伦理层面的谐和;第三层面:天与人和——音乐哲学层面的谐和。本篇主要从第二层面:“乐与人和”的角度去论述音乐选择的适配性以及在音乐审美的促进下对音乐多样性的推动。

一、音乐选择无高低,只需音乐与人适配

程繁曾与墨子争辩过一个关于音乐的问题,也是《墨子·三辩》中的一段辩语,其言道:“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瓴缶之乐。”诸侯、士大夫、农夫在疲惫时所选择用于休息的音乐是不一样的,那如果让农夫听钟鼓之乐,让诸侯听瓴缶之乐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恐怕农夫会昏昏欲睡,诸侯会愤愤不平,感觉所听音乐无法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可这并不代表音乐就有高低之分,只是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音乐,从而达到了一种“和”的关系,即审美主体人和审美客体音乐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音乐的选择是没有高低的。这与古典音乐之于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之于戏曲音乐的关系一样,在我们平常的认知里,古典音乐就是高雅音乐,流行音乐就是通俗音乐,戏曲音乐虽被奉为国粹,但现阶段年轻人聆听的并不多,那我们难道说戏曲音乐就比古典音乐或流行音乐低级吗?显而易见,一定不是的。但可能很多观点会认为流行音乐就是没有古典音乐高级、复杂。首先并非复杂的就是高级的或好的,物理计算中总希望把复杂的数据简单化而非复杂化;其次我们不能用流行音乐中的糟粕与古典音乐作比较,古典音乐又称为经典音乐,其所流传下来的曲目大多数是被人们普遍认可的、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经过历史和时间考验的,且这些曲目历经的时间普遍在一百年到四百年之间。而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刚刚百年余,发展速度很快且受众面广,作品创作的群体良莠不齐,在这一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值得传唱的作品,这样我们就不能用“田忌赛马”的方式作对比,拿流行音乐中的“差马”对比古典音乐里的“好马”,这显然是形而上学的对比方法。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中记载:“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所以我们不必让每个人都接受古典音乐或戏曲音乐或其他不同风格的音乐形式,人们只需要选择与自身背景相符合的音乐即可,达到乐与人和的状态。用音乐去充实人的精神世界,使人达到放松的状态,这才是音乐存在的真正意义。

二、音乐之魅力在于和而不同,刻意引导不可取

对于音乐的创作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创作的灵感,而最好的灵感往往是从多维度获取到的。多维度最简易的获取方法就是多主体,因为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特别是非标题音乐的器乐曲,没有了歌词的明确指向性,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听会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例如《拉德茨基进行曲》,本是老约翰·施特劳斯为了炫耀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武力和拉德茨基陆军元帅的威风所创作的音乐,而如今我们把它当作了一首节日欢歌。我们再拿一首现代的流行音乐举例,《当你老了》本是威廉·巴特勒·叶芝为友人茅德·冈所作的一首真挚的爱情诗歌,而赵照运用这首诗词配合旋律赋予其新的含义,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情,这也是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知,但其所表达的都是美好的情感,这就是音乐的和而不同,从而衍生出了更好的音乐作品。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是文学的范畴,并非音乐的范畴,《流行歌曲歌词创作的文学性研究》一文中写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让语言由静变动,有了更多的表达空间。只有音乐性和文学性相互结合,相互交融,才能形成时代经典[1]。”笔者十分认同这一说法,但因本篇并非讨论音乐与文学的关系,便不多阐述。当音乐产生的时候,一定是具备其中心思想或作曲者想表达的感情的,在大的感情基调下又会衍生出多种角度下的感情,但不会跳脱出这一大的情感范围,在此以外的情感可能会是理解上的错误。《当你老了》的原曲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情感,那是否就不可以再去描述对爱情的美好了呢?当然不是,用来描写爱情也是没有错误的,只是理解维度不同,但如果在阅兵大典上用这首歌就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它跳脱了作曲者最开始的情感范围,从而使音乐不“和”,这种多维度的情感理解并不是对原作者情感的抹杀,而是一种延伸与升华,同样也是对作曲者的一种成就,因为其音乐的受众或者共鸣体不是一个或一类,其能让不同环境下、不同感情状态下的人同样产生音乐的共鸣,这何尝不是证明了这首音乐作品情感的真挚性和多元性呢?在众口难调的状态下制作出一盘大家都认可的“菜”,这是“厨师”水平高的具体表现。那么也就是说,音乐的多样性所追寻的是一种“和”而不同的状态,而不是同而不“和”,当一首音乐作品诞生后,没有必要刻意引导听众对音乐情感的理解,知己难觅,知音难求,更何况是未曾谋面的听众,这些细枝末节也就不需要纠结。在这种多情感的选择下给予了音乐新的生命力,新的情感注入就会引起更多人的共鸣,这样才会让音乐不断延续。

三、任选多样非妄为,将审美选择立足于价值判断之上

那么在这种音乐选择无高低,支持音乐情感多样性发展的条件下,音乐的创作与选择是否就可以肆意妄为不受约束了呢?首先我们还是回到乐与人和的美学概念上,乐与人和也指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谐和关系,通过音乐可以沟通联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意志,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可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谐和,这也是音乐可以广泛作用于人的社会生活与情感生活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社会教化与规范作用。中国古代自西周以来确立礼乐制度,用于规范人们的各种行为,我们并不推崇这种君主专制下的等级制度,只是为了证明音乐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都具有一种社会教化功能,但其一定要基于“和”。左丘明的《国语》中有这样一则散文《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钟》,“二十三年,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景王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想在原来帝王的编钟编制上再多加一口钟,单穆公听闻后马上谏言:“夫钟声以为耳也,耳所不及,非钟声也……耳之察和也,在清浊之间;其察清浊也,不过一人之所胜。”也就是说耳朵听辨声音是有一定范围的,当耳朵听着声音不和谐了,也就不是钟的声音了。这里提到的“和”还是音声之和的范畴。可景王并没有采纳单穆公的建议,依旧造出了这口钟,钟造好后,“王谓伶州鸠曰:‘钟果和矣。’对曰:‘未可知也。’”这时景王就疑惑了,这口钟已经造出来了,耳朵是可以听辨这口钟所敲击出来的响声的,可你为什么说不是呢?这时伶州鸠再次开口说道:“上作器,民备乐之,则为和。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一位君王所站高度还不如一位伶人,这是站在了乐与人和的层面上去评判这口钟的铸造,显然是不和谐的,劳民伤财谓之不和。这就说明无论是音声之和还是乐与人和,这里的“和”都有一个度的限制。这里主要阐述音乐创作过程中“和”的问题,也就是说音乐的创作不可脱离社会的道德法律规范,不仅不能损害人民的切身利益,更不能混淆民族国家的荣辱,在其范围之内的音乐作品才可以被称为多样性。那么对于听众来说的音乐选择呢?就音乐的类型来说,其实没有高低之分,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戏曲音乐各有其美,但在具体的音乐作品上可能就有高低之分。正如上文所说,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不平衡状态下产生了很多糟粕,这是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不得不提到一个审美意识的概念,其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理上的快感即感官的愉悦,一种是心理上产生的美感。生理上的快感往往是世俗的,如果过度可能就变成了庸俗,而艺术美往往是一种美感的体验。那么音乐上的快感是否就不可触碰或不可感知呢?恐怕不是的,这里引申中国音乐学院王黎光院长所提出的概念:“艺人和艺术家是有区别的,艺人也有成就,但不算大,其原因就在于艺人只追求自我功名而无胸怀天下。”王先生并没有否定艺人的存在,只不过没有给予过高的评价。这就好似音乐,一种类型的音乐也具有多样性,偶尔去涉猎或听一些所谓的“口水音乐”并非不可,但一定要把握好度,并在自己原有的审美基础上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柯维骥提出:“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者,则无所不至矣。”人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着什么样的追求,笔者不否定各种选择的价值和意义,因为目前社会发展本就不平衡,不能要求万事万物大同,但不能因此就停留在某一层面而止步不前。这与我们对音乐的选择一样,但音乐选择更广,要既能听得阳春白雪,也能听进下里巴人,只不过是一个平衡和度的问题,世俗过多便成了低俗,价值选择本身没有对错,审美也没有对错,但要在相匹配的价值观上选择自己的审美,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选择与审美高度,即便停留在某一层面也要注重度的问题,即达到“和”的状态,与人和、与社会和、与环境和,把握这种度和平衡也就符合了音乐之“和”的要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尊重不同群体对音乐类型与情感态度的选择,尊重音乐情感类型与选择的多样性,并且要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顺利地推动音乐发展,音乐情感的多样性才是音乐真正的魅力。音乐类型无高低,只需要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跟人和谐、跟社会和谐、跟国家和谐,达到音乐之“和”。在大众对音乐的接受层面上即听众的情感认知,只要不脱离“和”,便只需要尊重,不可强行改变或引导,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音乐之“和”。

参考文献:

音乐情感范文篇4

关键词:小学音乐;情感体验

情感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心理活动,不管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情感对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已经成为新课标的重点内容。小学音乐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学科,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尽管素质教育改革在教育教学体系中的深入使得音乐学科的教学比重有所提升,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限制了音乐教学的有效发挥,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将音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音乐学科依然没有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人们将注意力都放到了对学生文化课上来,忽视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教学作用;其次,音乐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课堂教学氛围十分枯燥,使得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十分不理想,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最后,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当前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音乐教师自身缺乏创意,从而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1]。

二、小学音乐课加强情感体验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音乐教学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使学生快乐的进行音乐欣赏,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自主的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同时,教师要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从而能结合学生发展的特点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方案,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内涵,进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2]。比如,教师在给学生们教学《缆车》这首歌曲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课文中的插图,同时播放歌曲,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缆车》欢乐兴奋的情绪,使学生从旋律上行、下行的进行方式中感受缆车上下飞速滑动的音乐形象。(二)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学生情感体验。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有效的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等技术,将音乐作品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进行刺激,进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还能有效的拓展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赏析能力。例如:在教学《我们多么幸福》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课文的图片并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我们当前的学习和生活与过去旧社会学生有什么不同,谈一谈自己如何理解幸福的意义。然后指导学生分析歌曲中节奏的难点,借助教师的伴奏进行曲谱的学唱,最终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提高演唱能力。(三)借助表演情境,强化学生情感体验。音乐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比如歌唱、舞蹈戏剧、乐器表演等等,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面对的是全体的学生,所以,教师要运用恰当的策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实践中去,因此,教师可以使用表演情境教学法,教师可利用体验情境效果的教具创设情境,比如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头饰、面具来扮演一些角色,进而更加清楚的表达音乐蕴含的丰富感情,让学生们获得到如身临其境般的学习感受[3]。比如,教师在给学生们讲解《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饰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当这些“小红花”“小绿草”“小黄鹂”都准备就绪之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增强,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是课堂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然后,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的方式来向同学们展示其中所要表达的故事,让学生们在表演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好。(四)健全教学评价机制。良好的教学评价是高效教学的有效保障,教师的教学用语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激励评价模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小学是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敏感的阶段,所以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的运用评价用语,注重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和不断努力进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出公平、公正的评价,进而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的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借助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自主的参与到音乐教学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钱茹.论小学音乐教育中情感体验下的兴趣培养[J].北方音乐,2018,21:138-139.

[2]王静.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A].教育理论研究(第二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1.

音乐情感范文篇5

关键词:音乐表现综合素质科学理性思维情感内涵意志力演奏风格

一位有经验的英国音乐教育家曾说:“不要允许你的批评性的敏捷和聪明窒息了你的情绪反应。那些专家经常把他们的注意力局限在技巧上。”音乐演奏,讲的是灵韵,“灵”指的是灵气,“韵”顾名思义指的是乐韵。孔子把乐的精神概括为“乐(音‘洛’)而不淫,哀而不伤”(《全书》第七册第343页)。由此可见,音乐是有灵魂的,而音乐灵魂的体现需要深层次的思维碰撞。现代音乐演奏,提倡凭借过硬的乐器技巧和基本功,融合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演绎作品。但是,具有扎实的手指技巧,表演得令人感到软弱、乏力、空洞、无味的例子也为数不少。

音乐表现与哪些因素有关?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是首要的而且是必要的条件,是演奏实力的基础;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则是对音乐作品的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也就是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演奏者的自身修养。音乐是一种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表演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含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完美的音乐演绎。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来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它需要体验者具有敏锐的生活触觉,还要有多方位的综合素质和学识。

从演奏者的情感因素来看,演奏者体会音乐作品的灵魂精髓不仅仅需要从广阔的方面,特别是要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去进行了解、分析和研究乐曲,以求得对乐曲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理性思维,包括对乐曲结构的分析、和声的揣摩,在艺术院校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规范越来越多,个性、创造性、感性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其次,因为音乐的情感因素已经和音乐紧密地融合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演奏者在对音乐进行感情体验时,就需要运用理解认识这一心理要素,对这个艺术整体加以理解和研究,并与之产生共鸣和情感的交流,从而加深对音乐的感情内涵的体验。而演奏者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个性发展在这个方面上则起到了更大的作用,生活元素的堆积和感怀,得到磨炼与挫折,培养鲜明的个性发展,对传神演绎音乐作品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在这种情形下,发展学生的感性特征,使学生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去进行二次创造是十分必要的。

在音乐演奏中,情感内涵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演奏者的情感活动与音乐作品蕴含的感情基调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有灵韵的音乐诠释。我国古典音乐论著《乐记》说,“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外发,唯乐不可以伪。”儒家所提倡的雅乐中,讲究音乐的情是由内向外发出的,是发自内心的情感的释放与交流。而现代音乐演奏模式的固定和fpmfmpcrescdim等力度、速度的严格遵循,使许多学生的弹奏没有个性,千篇一律,甚至错音频频出现。考级(参赛、演奏)中许多学生都是事先背下弹奏内容与模式,这显然是许多学生来应付考试的方法。

真正的演奏是什么样的?陈比钢教授说:“业余选手有时弹得更美,音色更动听。”所以,真正的演奏不是机械化的演奏模仿和复制,更不是空洞、乏力没有激情的音乐表述,而是一种综合学科知识与艺术科目理论交错融会后发自演奏者内心的感触,一种理性与感性的撞击,沉稳与灵韵的交融。学习的过程是苦中有乐的过程,综合知识的积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解决的,把这种坚韧顽强的精神运用到音乐中,则是另一种完全异于模仿的、具有鲜明演奏风格的、音乐灵气的表现。

从演奏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意志品质角度来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面,对一个人专业上的发展和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对钢琴演奏者而言,这一点越加显得重要。现在的钢琴学习者,有些是单一的进行钢琴练习,从小开始偏科,思维越来越狭窄,知识结构越来越简化。单一的定向性思维扼杀了许多钢琴演奏者对音乐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动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大量的知识结构的积累和严格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没有独立的创造能力、思考能力。这种练习只会扼杀学习者早期思维中所具备的天然的敏感和直觉力。

从音乐教育的智力开发角度来看,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它们是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而音乐/节奏智力指的是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歌唱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在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等人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而各种智力因素也是融会贯通、关系密切的,它要求演奏者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综合发展,在这其中,音乐与数理逻辑的关系更为密切。现代音乐教育,尤其在各大音乐院校中普遍缺乏数理知识的教育,甚至淡化数理教育,形成学音乐的学生普遍数理思维和逻辑思维较差,智力开发片面、不充分。数理知识是综合知识的基础,很容易造成学音乐的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意志力较差,对作品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刻,表演缺乏思想和灵气。尤其依赖书本上或者导师的指导和理解,或者模仿音乐会上的演奏家的演奏风格,缺乏自己的认识和个性,演奏平平,缺乏闪光点和灵气。除此之外,音乐与数理思维的关系还体现在音乐作品的创作和体裁结构上。

在《罗忠镕十二音作品技法研究》一书中,文章以罗忠镕的十二音作品为研究对象,以音乐形态学分析为路径,分别从音高组织逻辑、音相逻辑、曲体组织结构、复调思维等方面对音乐作品的结构途径和组织方式进行了研究。其中,数理逻辑存在于音乐事件的各个层面,是音乐作品整体动态结构中重要的活性结构因素。其中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音乐中的节奏形态和节拍的运动与组合关系,等比、等差的数理思维以及对于各种非格律化的、节奏紧张度的调控是罗忠镕十二音作品中具有特征性的数理逻辑。由此可知,艺术思维也要靠逻辑的激发。科学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艺术过程同样要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对于大脑的工作性质来讲没有什么区别。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很多共同之处,可以互相弥补、互相促进,这两种思维方式都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纵观古今历史,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在音乐方面也有一定造诣。

爱因斯坦说过:“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由数学公式组成。”爱因斯坦常常和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他拉小提琴,普朗克弹钢琴,这两位科学家在一起也常常交流音乐技巧,科学美与艺术美在他们心中是相通的。我国也有一批热爱艺术的科学家,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就是李四光写的。1920年,李四光在巴黎创作了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叫《行路难》。李四光的夫人是音乐家,钱学森的夫人也是音乐家。钱学森80岁时,中国政府授予他“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钱学森在致答词时就说到是夫人的艺术氛围启发了他,提供了新的思想,使他少走了不少弯路。他有句名言:“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现代美学领域中最活跃的内容,一是技术美学,二是模糊数学,即在模糊数学诞生后用它来处理美学问题。这两个都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产物。

由此可见,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着不同的一面,但更有相通互补的一面。科学与艺术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无论从演奏者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从音乐实质的要求来看,只有同时掌握这两种思维,才是全面的对音乐的诠释方法。音乐演绎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演奏者自身感悟和气质的展现,而音乐诠释更是一个综合知识和技巧的运用。这就要求演奏者必须具备全面的、多层次的知识,敏锐的生活触觉和坚毅的个性特质,所以单一的教学体系是难以适应现代演奏技法的要求的。重视对学生的思维开发和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时代对音乐院校的要求,不要忽视对数理思维的培养和意志力的考验,才能培养出具有独树一帜演奏风格和鲜明个性的音乐演奏者。

参考文献:

[1]布克(P.C.Buck).音乐家心理学,中译本[M].104—107.

[2]孔子.礼记·乐记中乐本篇[M].

[3]全书[M].第六册第1006页,第七册第343页.

[4]黑格尔.美学[M].

[5]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M].

[6]奥地利音乐美学家、评论家汉斯立克(E.Hamslick,1825—1904).论音乐的美[M].

[7]王瑞,罗忠镕十二音作品技法研究[M].

音乐情感范文篇6

【关键词】音乐教学;情感教育;融入

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重要教学内容,而音乐素质的培养就是其中一个方面,有效开展音乐教学十分必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融入情感教育可得到比较理想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更好体会音乐知识及音乐情感,强化其音乐素养。作为音乐教师,应当注重情感教育融入,并且应当以有效途径融入情感教育,以更好实现音乐教学。

一、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应用价值及意义

首先,音乐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可使学生音乐知识水平及文化修养提升,培养学生责任感。音乐作品是音乐家在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基础上创造,作品中包含丰富情感,并且具有较高美学价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若单纯让学生听音乐及简单对音乐作品进行介绍,无法提升学生音乐素养,而在融入情感教育基础上,可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中所包含更深层次内容更好理解,更好掌握音乐作品中情感,实现学生音乐素养有效提升,促使其更好发展。其次,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人格。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融入情感教育,可使学生正确对待实际生活中挫折,使其敢于面对困难。比如,在对《第七交响曲》这一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行爱国主义及热爱和平情感教育,可使学生更好感受作品中情感,认识到和平可贵,使其更感恩生活,同时也能够形成敢于面对困难及克服困难良好品质,这对于学生今后发展十分有利。再次,融入情感教育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在当前音乐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音乐素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也十分重要,而通过融入情感教育,可使学生具备强大情感动力,使其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从而也就能够使其创新思维得以更好发展①。

二、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营造良好表演情境。在音乐教学开展过程中,很多音乐作品均可与表演情境相结合而开展教学,并且通过营造表演情境可使学生较好实现情感重新组合,让学生更好理解音乐及表达音乐。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歌唱表演中开展表情练习,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歌曲所表达情感,并且可使学生对音乐作品含义表达准确。通过应用表情教学情境模式,使学生学习音乐兴趣得以有效提升,使学生与音乐之间距离缩短,同时还能够对学生情感体验进行较好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中情感更好体会,也就能够使其音乐素质得以提升。(二)营造多媒体教学情境。在当前教育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方式应用十分广泛,并且发挥明显优势。在当前音乐教学中,也应当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情境模式,比如可利用多媒体制作音乐教学软件,设计视听教材,可使图片及声音实现有效结合。比如,在对《梁祝》这一曲目学习及欣赏过程中,教师可先对学生情感进行培养,使学生了解音乐作品背景故事,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影视片段,使学生得到更好情感体验,更好理解音乐作品,得到更好教学效果。(三)营造良好语言环境。音乐属于情感表达及情感交流的一种特殊语言方式,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语言表达进行培养十分重要。所以,音乐教师应当积极改革创新,对创新教学理念进行合理利用,通过包含丰富情感的开场白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中,更好实现情感教育。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与学生个性特点、知识差异及心理需求等内容有效结合,利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对作品背景进行讲解,对其它相关知识进行适当补充,从而使不同程度学生学习需求得到较好满足,使学生更好体会音乐作品中情感,强化学生情感体验,为学生更好学习音乐作品奠定良好基础。(四)开展课外活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当充分认识课外活动重要性,并且选择适当形式开展课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注意纳入情感教育内容,选择具有较强娱乐性及趣味性,且能够得到丰富情感体验的活动,从而有效扩展学生眼界,使学生学习信心及勇气增强,使其更好学习音乐知识,有效强化其情感体验,使情感教育更好实现,促使学生更好学习音乐知识②,体会音乐作品情感③。

三、结语

在当前音乐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十分重要,在提升学生音乐素质及音乐知识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当对情感教育重要性加强认识,并且以有效方式融入情感教育,从而更好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及音乐能力,促使其更好发展。

注释:

①刘禹彤.情感教育如何在音乐教育中运用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157-158.

②孙思.浅析音乐教育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J].大众文艺,2012(24):281.

音乐情感范文篇7

音乐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在音乐的世界里,烦恼会消散,愉悦之情会油然而生。因此,作为教师应重视音乐教育,并在音乐课堂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也许,即便是音乐课堂,有的同学仍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出现此种情况,不仅仅是学生方面的问题,教师应该负有不可推卸之责。在音乐课堂上,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将课堂上的活跃氛围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融合,所以,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应该想方设法融情于教,于情而悟。角色扮演不失为一种方法。以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三课《童心是小鸟》为例,用歌声表达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为了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融情于教,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如分单唱、合唱,注意唱准歌曲的旋律,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笛子伴奏。同时教师也应参与其中,为学生进行钢琴伴奏,进行角色扮演。这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人人都参与其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从而达到融情于教的效果。

二、忘我投入

无论做任何事,具备忘我的精神至关重要,音乐更不能例外。在音乐频道,我们经常会看到音乐家们在演唱时,忘我投入的表情,正是他们专注的情感,成就了他们的音乐之梦。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生时,应注意情感的投入,只有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音乐之中,才能将作者在歌曲中所倾注的感情表达出来,学生们也会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思维活跃,记忆力更深刻,并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亲切感,积极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要唱的音乐中,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如,在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水花花、泥巴巴》中,这一歌曲需要学生们用活泼、活跃的情绪来演唱,并且深情地投入其中,体验雨中跑着勇敢的小娃娃。如果小学生们初步接触时,体会不到音乐所要表达的含义时,教师应给予他们指导,以启发式的语言,在听觉上刺激学生的感情脉络,促使他们去感悟音乐,以此来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学生在情感的带动下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歌曲内容,也能够产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即在情感融入音乐的同时,也能感悟到音乐带给人们享受的乐趣。

三、声情并茂

音乐情感范文篇8

这样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更有助于启发学生用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情绪。另外,教师语言、体态的表演,都可以使学生产生与音乐相应的想象,有时可以代替一定的视听感应,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情感。

二、多媒体教学激发情感

1.欣赏中热爱自然。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音乐感受与欣赏对小学生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要重视音乐教学的这部分内容。因此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活动的至关重要的内容,学生会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升音乐素养、提升音乐品味、提升人文思想。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音乐教师要把握好多媒体的播放时间,创设和谐温馨的欣赏意境,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使孩子们在音乐教学中感受美、欣赏美、享受美。在学习《我们的田野》时,前奏的速度较慢,表现的是一种柔美的音乐情绪。教师把它输入电脑后,用不同的速度进行播放,此时学生们的情绪就会随音乐速度和节奏的快慢而变化,音乐速度快,学生的情绪就会热情激动,音乐速度舒缓,学生的情绪就会逐渐平静、庄重,大部分同学都会在小声的跟唱,或是变现不同的动作,此时学生们已是陶醉于多媒体播放的音乐中,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奇特魅力。2.律动中热爱运动。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为短暂,充满对新事物的好奇,而且形象思维非常丰富,基于此,音乐教师可以采用利用多媒体辅助音乐课的律动教学,营造律动氛围,引导孩子们热爱运动、健康快乐。在学习《小鸡做操》这节综合课时,采用从网上搜集到的《小鸡做操》的FLASH动画,随着音乐的响起,学生们就迫不及待的快乐的模仿起动画片中的动作来。而且当动画演完一遍的时候,学生们都强烈的要求再做一遍,到下课的时候孩子们都嬉戏着运动着。

三、激励教学升华情感

音乐情感范文篇9

【关键词】兴趣;情感;音乐教学

一、兴趣与音乐教学

兴趣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对某一事物有所关注。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分析,兴趣是研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和发展起来的。人们对于音乐,有着各自喜欢的类型。不论是喜欢古典音乐、轻音乐,还是流行音乐或摇滚乐,都离不开兴趣的指引。一种是对某一音乐类型自身感到需要,属于直接兴趣。处于某一情境中,聆听某一类音乐,触动到自己的某一情感,喜欢它;或经朋友介绍,专门去欣赏某一音乐;属于间接兴趣。刚入门学习音乐的孩子,有的对节奏有兴趣,有的对识谱有兴趣,心理学家称为兴趣的第一层次有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孩子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感到有趣,甚至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心理学家称这是兴趣的第二层次叫乐趣。大学音乐系的学生,通过刻苦的练习,对声乐、钢琴、舞蹈有着自己的理想追求,甚至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声乐家、舞蹈家、钢琴家等。这种兴趣是志向,心理学家称为兴趣的第三层次。当然,兴趣还有四个阶段。比如想让自己有更多的表现机会或有更多的面试机会而去学习,这种好奇心,称为第一阶段。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得到老师的好评或自己觉得有这方面的慧根,还想更深入的学习,这种欲望叫做求知欲,称为第二阶段。参加学校演出得到肯定、第一次参加比赛取得好成绩、自信心增强,称为兴趣的第三阶段。随着技能、技术的不断增强和娴熟,自己的求知欲更为强烈,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称之为兴趣的第四阶段。了解兴趣的三个层次和四个阶段,我们在音乐教学中,会让学生自己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实现的目标与意义,让他们知道兴趣比智力对音乐学习影响更大。我们要激发学生自主聆听古典交响乐的兴趣,激发学生深层次感受音乐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求知欲,最大程度的让兴趣实现它的价值。

二、情感与音乐教学

音乐是有内在和灵魂的艺术,它富于我们想象的空间,带给我们精神上的共鸣。情感音乐中的重要作用,虽然是老调重弹,但它确实和我们血肉相连。上大学我们学习声乐,首先选择小作品的艺术歌曲,简短的歌词,句句渗透者作曲者的情感路程;鲜明的节奏,表达着作曲者情感的脉动走向;舒缓的旋律,表现作曲者柔美细腻的情感世界。情感让我们和作曲者慢慢熟悉,慢慢学会和作曲者在作品中“聊天”“沟通”,慢慢走进他的音乐情感世界,和他达成一致的情感理想,完美的演绎歌曲。歌唱技巧如跳音、花腔,训练枯燥乏味,但是假以时日就可见成效。怎样使如躁动的跳音和华丽的花腔富有情感的让演唱者表现出来,需要表演者的二次创作,需要表演者借助自身的文化修养,挖掘内心的情感底蕴,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力。情感是抽象的,无法用具体语言来形容,但是它可以通过音乐传达给我们,让我们的思想境界有新的高度,新的突破。进行曲速度的《义勇军进行曲》,传递给我们正能量,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起抗战,战胜一切困难。节奏欢快的《阳光路上》,反映勃勃生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发展活跃起来。反映了农村人民的生存与劳动的关系,集体劳动共同致富能根本改变农民自身的生存状态,靠集体合作建立共同小康生活的故事。”气势恢宏的《共筑中国梦》,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传承、善于包容、善于学习、善于创新、善于在逆境中奋起的民族。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不懈追求和探索,选择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走出了具有自己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中国道路。习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全中国人民的中国梦。

音乐教学,不单单是教给学生生硬的理论知识,发音、演唱的技术技巧,舞蹈的基本手位,钢琴的基本指法等。还要让他们在自己的感知领域,对自己所学的音乐专业有更清楚的目标;让他们在自己的认知领域对本民族音乐历史,有更详尽的“层次阶梯图”;让他们在自己的情感领域,对家人、朋友更加体贴,做一位温暖的亲人;对自己伟大的祖国有一颗热忱的学习、工作进取心,对祖国的蒸蒸日上的美好前景,有着期盼奉献的爱心。

作者:王博 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

参考文献:

[1]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湖南外语出版社,1990.

[2]《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编辑部编.20世纪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丛书:音乐教育的国际对话[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音乐情感范文篇10

关键词:情感;基本要求;细致;二次创作

一、音乐艺术与情感的关系

(一)情感是音乐艺术的基础。音乐是最早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很早以前,人类的祖先就会哼出甚至是不成调的旋律,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音乐艺术的发展规模日渐庞大,速度也相当之快,到了当今社会,音乐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古时候,君王用音乐来进行娱乐,现代,人们无论开心悲伤,很多时候都会选择听音乐。音乐是建立在情感之上的,每一首音乐都有自己的情感,例如王建中改编的《翻身道情》,该曲的情感建立在农民翻身做主的兴奋喜悦之上,故该曲全曲都在为这个情感进行。(二)音乐艺术使情感得到升华。音乐艺术中,情感与其两者密不可分,情感是基础,有了情感才会有乐曲产生,但音乐艺术与情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音乐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音乐形象,所塑造音乐形象就与音乐艺术形象密不可分,音乐艺术使得情感更深度的进行表达,将情感从个人情绪升华为一种艺术,让其被更为广泛的人群所接触并得到感触,使得乐曲与作者所需要表达的情感精华得到流传。《翻身道情》这一首乐曲,表面只是表达了农民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压迫下翻身做主的喜悦兴奋之情,还深层的表达了新旧时代的更替,这是更为广泛的感触,将作者个人情感升华上升到了时代特色。

二、在音乐艺术中对情感处理的基本要求

(一)营造相应的音乐形象。音乐形象来自于乐曲的中心,全曲将会围绕一个或多个音乐形象进行展开,是否能够营造出相应的音乐形象显然是处理好情感的首要问题。《翻身道情》全曲节奏规整,多以和弦爆发气氛,显然该曲应营造喜悦欢腾热闹的气氛,中间段有与热闹喜悦相反的部分,两者进行了对比。故该乐曲的音乐形象应以喜悦为主,忧伤柔美为辅。(二)熟练能动地传达情感。如何能够把握情感程度恰到好处,这就需要演奏者能够熟练的演奏乐曲,并且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二次创作是在作者原有的感情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乐曲的自身的看法和了解。如何能动的传达感情离不开想象。李斯特,钢琴之王,他的作品所带有的灵动感是无与伦比的,例如他的《旅行岁月》中的《奥伯曼山谷》,人们虽然能够从标题上得到大致内容,但还是有许多细节可以从音乐响起时或得想象。有了想象的音乐,将会给音乐带来一些内涵,使演奏时更加投入,并把情绪尽可能最大程度表现出来。演奏时若没有想想则会表现得非常空洞无力。在《翻身道情》中,演奏者若不能将自己代入进乐曲的场景,则容易变得生硬,甚至不知道该乐曲到底在表达什么,在西方乐器上演奏中国的曲子这本身就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因为要用西方乐器来模仿中国乐曲的音响效果及感觉。当了解乐曲背后的故事时就能很好的搭建想象的框架,再依次填满乐曲间的一些细节,在用钢琴表现出唢呐,锣,鼓甚至是集市上热闹的嘈杂声,会议背景声等都需要演奏者的场景想象。因此应在作者原有的情感记号上,加入自己对该曲的理解与想象,并且调整到合适的速度,将作者原有情感与演奏者的新的二次创作情感结合,从而达到能动的传递情感。

三、如何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高音乐艺术中的情感处理

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不同之处就在于文学通过文字来表达情感、意境以及各类需要塑造的形象。但相比音乐艺术,文学能够把情感具体化,把整体线条勾勒出来使得读者能够迅速的具有画面感。多阅读文学作品,能够给予大脑大量的场景描绘储备,这对于演奏者在音乐艺术的演奏中能迅速在大脑中形成最适合的音乐气氛。例如《翻身道情》中,可以通过阅读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分析并了解当代人们所处的环境。了解创作背景与体裁类型,并将自身放入到当时的环境中,才能更好的表现该曲的情感。这首曲子是1942年在延安的鲁艺文工团的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了一大批流行于陕北各地的民间音乐,当他们听到陕北道情那酣畅淋漓的音调时,决定要利用这一音调写出一首贫苦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作主的新道情的一首歌曲。关于《翻身道情》的体裁:“道情”,原属于曲艺的一个演唱形式。来源于唐代,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原先是“徒歌”,南宋时开始有乐器击节伴奏,例如渔鼓、简板等等,所以也叫做“道情渔鼓’.随着时代的变更,再与各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因此,道情的题材被扩大,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曲艺形式,例如陕北道情、江西道情、神池道情、四川竹琴、湖南渔鼓、湖北渔鼓等等。道情这种演唱形式,主要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会有只唱不说的情况。这首《翻身道情》所依据的《陕北道情》,便是只唱不说,以单口为表演形式的一种。此时了解完上述的内容就能够基本确定情感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晓婕,马晓婵.道情中民族特色乐器的形制及使用[J].黄河之声,2016,22.

[2]梁伟.当代钢琴的演奏理论与技巧研究—评《现代钢琴演奏技巧》[J].江西社会科学,2017,15:264.

[3]陈旭.钢琴音乐与钢琴演奏技术[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03:76-82.

[4]王彤.欧洲音乐发展与现代钢琴演奏技法[J].艺海,2013,06: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