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7:25:36

医疗废物

医疗废物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全面实行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尽快达到全国医疗废物综合管理示范城市要求。

二、工作目标

年10月30日前,全市所有乡镇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得到及时集中无害化处置。

三、工作安排

1、对全市所有乡镇医疗机构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明确医疗废物产生、包装、贮存、收运和集中处置各环节的环境管理要求和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的重要性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卫生局。

完成时间:年9月30日前。

2、完成乡镇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费定价。

责任单位:市物价局。

完成时间:年9月30日前。

3、与全市所有乡镇医疗机构签署《医疗废物委托处置合同》,对其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置。

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新区)管委会、市环保局、市卫生局、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

医疗废物范文篇2

一、集中处置的范围

我市辖区内的医疗废物。包括各医疗单位临床废物,生物培养、动物实验残余物,化验检验残余物,传染性废物(包括发热门诊、隔离病区产生的医疗、生活垃圾),医疗废水处理污泥,医用药品生产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不含中药类废物),过期或报废的药品(物)等。

二、集中处置的实施时间

该项工作分阶段实施,20*年*月*日起,先对“非典”防治定点医院及发热门诊的医疗废物进行集中处置。其他单位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实施时间由市环保局会同市卫生局分批公布。

三、集中处置的方法

医疗废物由市环保局指定的具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的单位统一安全处置。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工作程序,认真履行职责,严格储运和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确保医疗废物统一安全处置。要定期收集医疗废物,采用密闭车辆实行专线运输,严禁渗漏、遗洒。医疗废物运输、转移要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未经市环保局同意,不得异地转移和承运。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费用按照物价部门批准的文件执行。“非典”防治时期,发热门诊和定点医院SARS隔离病区的医疗废物由集中处置单位运输、处理,所需费用由环保部门协调解决;其他单位的医疗废物参与集中处置的,由处置单位和排放单位参照有关规定和标准协商收费。

四、集中处置的监督管理

医疗废物范文篇3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上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环保、卫生、公安、物价、公用事业、工商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安排部署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各项工作。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加强沟通,相互协作,积极做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作,对因管理疏漏造成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等不良现象的,要严肃追究其责任。

二、明确职责分工

全县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物由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处置。各成员单位要严格按照处置中心的具体要求,履行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同时,要定期开展联合检查,确保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作顺利开展。

1、县环保局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操作规程,组织全县各医疗机构定期开展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培训,全程监控全县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确保医疗废物安全处置。

2、县卫生局负责对医疗废物收集、转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疾病防治工作实行监督管理,杜绝医疗废物流失扩散。对不按规定处置医疗废物的医疗卫生机构,依法进行查处。

3、县公用事业管理局负责对遗弃、倒买倒卖、再次利用一次性医疗卫生器械、不按照规定进行分类收集、运输、处置医疗废物等违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4、县公安局要积极配合环保、卫生、公用事业等相关部门,严厉打击各种违反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规定、妨碍阻挠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作的违法行为。

5、县物价局负责对医疗废物收集、处置收费价格进行核准,并对收费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6、县工商局要对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前置管理。向医疗卫生机构颁发营业执照时应把医疗废物管理条件列入审核要素;对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年检时,应把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规定的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审查。

7、全县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和国家相关环保标准,建立完善医疗废物申报登记制度和源头合理分类管理制度,确定专人负责医疗废物的收集、分类、贮存、消毒杀菌、交接等工作,并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三、完善管理机制

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以及环保、卫生、公安、工商、公用事业、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国家规定标准,结合自身职责,研究制定医疗废物管理的实施细则和集中处置操作规程,靠实责任、强化管理,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作真正做到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对违反医疗废物处置有关法律、法规,及违反本方案规定的,由环保、卫生行政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同时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年检时暂缓校验,甚至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四、医疗废物处置办法

1、城区医疗卫生单位。包括县医院、中医院、妇幼站、疾控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家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疗废物由单位自行分类、贮存,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统一收集并处置。

2、乡镇卫生院。全县23所乡镇卫生院负责对本单位及辖区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医疗废物的收集贮存和处置工作。

3、城区个体诊所。城区个体诊所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作由县卫生监督所组织实施,并按局域划分就近交送县医院和县中医院2家县级医疗单位暂存,统一由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统一收集并处置。

五、加强宣传教育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作各成员单位要加大对医疗废物危害性宣传教育的力度,积极开展医疗废物管理法规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让医疗废物管理法规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教育引导全民积极参与医疗废物的管理和监督,通过网络、电视、黑板报等媒体宣传管理成果,曝光违规行为的人和事,形成人人参与环保,自觉抵制、举报违规行为的良好社会氛围。

医疗废物范文篇4

统一确定打包收费数额。2011年潍坊市物价局、潍坊市卫生局、潍坊市市政局出台的《关于医疗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费收费标准和计收办法》规定:设有固定床位的医疗废物产生单位,按“出院者实际占用床位数”,每床每天2元;门诊患者转为住院的固定床位医疗固体废物处置费,从第二天计算;设有门诊的医疗固体废物产生单位,按就诊患者数收取,每人(次)每天0.1元;医药研究所、疾病控制、医药生产经营等机构按日产医疗固体废物量收取,每公斤0.5元。潍坊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按照上述标准向处置协议单位收取集中处置费用。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将处置费用转嫁给患者。根据这一规定,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医疗卫生机构的承受能力,每年与潍坊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进行沟通协商,统一确定年度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数额,实行打包收费,处置费用根据医疗卫生机构的规模、医疗废物产生数量等合理分担。各单位处置费收费数额由卫生局文件形式统一公布。2012年共缴纳医疗废物处置费60.9万元。明确处置费用缴纳方式。冠以医院、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合同约定缴纳医疗废物处置费用。社区卫生室、个体诊所、企事业单位卫生室、门诊部等医疗废物处置费用在执业资质年检时一次性缴给代收医院,在各单位缴纳完毕后一次性交给潍坊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

统一处置监管,规范医疗废物处置考核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各级各类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储存、处置活动中的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统一监管医疗废物处置是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责。为此,我们强化对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监管职责,加强考核奖惩,建立起分工明确、运行顺畅、监管有力的医疗废物处置监管机制,保障了医疗废物处置工作规范运行。成立领导小组。抓好医疗废物处置是有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是预防疾病、保障人民健康的需要,关乎医疗质量,体现了医疗卫生机构乃至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水平。我们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成立了医疗废物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一名副局长具体分管,每年召开专题会议具体研究部署,将工作任务明确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各医疗卫生机构也成立领导组织或安排专人(兼职)具体负责。全市上下形成了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层层有人管、有人干的工作格局。健全监管队伍。卫生监督机构、医政科有专人负责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市疾控中心防疫科、医疗卫生机构感染控制科负责对医疗废物实施指导管理,基本形成了横到边、竖到底的管理网络。在实行委托处置后的监管工作中,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各管理机构的工作职责。卫生监督大队具体负责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的日常监管,监督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有关医疗废物处置工作规范做好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储存和日常管理,定期分析各单位医疗废物处置情况,卫生监督大队对不实行无害化处置,作为对医疗机构不予年度校验的条件之一,并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予以查处。对新开办的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办理执业许可的同时,责成其按照相关规定向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缴纳医疗废物。卫监大队采取划片包干的办法,对辖区内的医疗机构每季度巡回监督检查一次,发现问题,责成限期整改,对拒绝整改的,依法予以处罚。2011年先后对两家未按规定进行医疗废物处置的单位实施了行政处罚。市爱卫办把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纳入国家卫生城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市创建的重要内容和指标,积极进行督促协调。卫生局医政科将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列入每半年一次的业务综合考核,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督促检查指导。对医疗废物收集、保存到处置各个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管。诸城市人民医院、舜王卫生院积极抓好代收缴协议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每季度向市爱卫办和卫监大队提报医疗废物代收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医疗废物处置工作正常运行。近年来各监管机构积极发挥作用,保证了医疗废物处置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全市未发生因医疗废物处置不当而造成的事故。严格考核奖惩。一是完善各项处置管理制度。根据国家医疗废物处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出台了处置情况月报制度、检查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相应建立了规范的运行和管理制度。每个产生医疗废物的科室设立了收集日志,负责处置的科室有处置记录,整个收集、运输、处置实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二是加强工作考核。卫生局将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纳入全年综合目标考核,半年一考核,全年总评,兑现奖惩。环保等部门按照法律法规规定职责,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强化对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的日常监管,依法查处违规违法单位,促进了医疗服务的规范化处置。总之,近年来通过推行以“三统一,三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医疗废物处置监管模式,我市的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100%,有效杜绝了传染病、院内感染和环保事件的发生,达到了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肯定。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医疗废物范文篇5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

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个体诊所等最基层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基层医疗机构),除面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外,前两者还承担着传染病防控、预防保健及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这些遍布城乡、数量众多的基层医疗机构,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其产生的医疗废物能否得到规范安全的处置,对于环境保护和全民健康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现状

目前,一级及以上规模较大的医疗机构,因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相对严格、交通便利和医疗废物产生量较大,其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置工作均较为规范,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能够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规要求,做到1至2天收集转运1次。但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远离城市建成区的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等,因其数量多、分布广、交通相对不便、医疗废物产生量少等原因,其医疗废物收集转运难度较大、成本高昂,医疗废物处置机构主动收集运送的积极性和基层医疗机构上缴医疗废物至就近暂存点的积极性均不高。而其自行采取焚烧、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置,也往往达不到《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所规定的卫生和环保要求。且无论是自行焚烧还是填埋处理,都不是医疗废物最佳的处置方案,仅可作为权宜之计,交由专业机构集中规范处置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集中规范处置的覆盖率虽然在逐年提高,但无法得到规范处置的现象仍旧不同程度存在,在部分地区其比率甚至较高[1-4]。

2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集方式的探索

基层医疗机构已经成为目前医疗废物规范处置的薄弱环节和管理重点[5-6]。如何破解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集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对于构建“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医疗废物无害化集中处置覆盖率,部分地区积极探索,采取了“集中上送、统一处置”的收集方式,对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规范处置覆盖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7]。其运行方式基本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自行上送”方式,即划分区域,要求区域内基层医疗机构自行将医疗废物上送至就近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指定的医疗废物暂存点,再由医疗废物处置机构统一收运处置。二是“主动收集”方式,即由卫生计生等部门安排专人专车,以有偿服务的方式,分区域定时上门收集医疗废物,集中到统一的暂存点之后再交由医疗废物处置机构进行收运处置。目前,漯河市两种收集方式皆有,凡能自行按时将医疗废物上送至就近的乡镇卫生院等协议暂存点的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机构不收取处置费用,免费为其处置医疗废物;需要提供上门收集服务者,根据机构规模和医疗废物产生量等,每月由乡镇卫生院等收取费用并指派专人专车上门收集医疗废物至协议暂存点。

3两种收集方式的比较

无论采取“自行上送”或是“主动收集”方式,都能够有效提高医疗废物规范处置的覆盖率,但是现实运作过程中,两种方式也均还存在一些弊端和困扰,使医疗废物规范化处置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目前基层村卫生室、个体诊所普遍存在人力紧张现象,特别是村卫生室,每村卫生室人员均数为1.36~3.24人,从业人员多为1至2人,且从业人员老龄化情况较为严重[8]。其往返送交医疗废物占用时间较多,影响诊疗和基本公卫等工作开展,造成从业人员有抵触情绪,积极性不高。对此,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漯河市分布于不同县区的共计46个村卫生室、个体诊所进行了专项调查,其医疗废物规范处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中,时间原因占到了78.3%(n=36),经济等其他原因占比为21.7%(n=10),说明基层医疗机构更愿意采取上门收集的方式转交医疗废物。同时,“自行上送”的医疗废物虽然采取了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锐器盒等包装,但因运送工具和车辆不统一、难以实现封闭运送和及时消毒,还是存在一定的遗撒泄露和职业暴露风险。“主动收集”过程中,以专人专车和固定收集线路的方式,在规范包装和储存过期率等指标上,明显高于“自行上送”,也降低了医疗废物泄露流失等风险[9]。但人工、车辆等转运成本较之“自行上送”方式有显著增加,在没有上级部门资金补贴支持的情况下,无疑会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和患者的经济负担。基于调查结果并借鉴其他地区经验,“主动收集”方式是目前更适合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方式,其在规范作业、收集效率和基层医疗机构的配合度等方面均优于“自行上送”方式,但经费压力也成为“主动收集”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无论是“自行上送”方式还是“主动收集”方式,医疗废物均需要就近的协议暂存点进行收集暂存,并经过“二次转运”后才能由医疗废物处置机构收纳处置。这两种收集方式在大部分地区都是由卫生计生部门提出并推行的过渡方案,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全部医疗废物直接由医疗废物处置机构收取的模式在专业规范性等方面更具有推广价值[10]。

4讨论和建议

医疗废物范文篇6

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

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公布。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以及监督管理等活动。

医疗卫生机构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

医疗卫生机构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的废物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第四条国家推行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鼓励有关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国家对边远贫困地区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给予适当的支持。

第五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医疗废物处置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和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投诉、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医疗废物管理的一般规定

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其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职责,防止因医疗废物导致传染病传播和环境污染事故。

第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制定与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在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应急方案;设置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负责检查、督促、落实本单位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防止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发生。

第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对本单位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第十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为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防止其受到健康损害。

第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第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

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采取减少危害的紧急处理措施,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同时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向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通报。

第十四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禁止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

第十五条禁止邮寄医疗废物。

禁止通过铁路、航空运输医疗废物。

有陆路通道的,禁止通过水路运输医疗废物;没有陆路通道必需经水路运输医疗废物的,应当经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后,方可通过水路运输。

禁止将医疗废物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

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水体上运输医疗废物。

第三章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的管理

第十六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及时收集本单位产生的医疗废物,并按照类别分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的容器内。

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应当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由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

第十七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

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和人员活动区以及生活垃圾存放场所,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和防渗漏、防鼠、防蚊蝇、防蟑螂、防盗以及预防儿童接触等安全措施。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定期消毒和清洁。

第十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撒的专用运送工具,按照本单位确定的内部医疗废物运送时间、路线,将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

运送工具使用后应当在医疗卫生机构内指定的地点及时消毒和清洁。

第十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就近集中处置的原则,及时将医疗废物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

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在交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前应当就地消毒。第二十条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第二十一条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自行就地处置其产生的医疗废物。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应当消毒并作毁形处理;

(二)能够焚烧的,应当及时焚烧;

(三)不能焚烧的,消毒后集中填埋。

第四章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置

第二十二条从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活动的单位,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未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不得从事有关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活动。

第二十三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符合环境保护和卫生要求的医疗废物贮存、处置设施或者设备;

(二)具有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以及相应的技术工人;

(三)具有负责医疗废物处置效果检测、评价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四)具有保证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的规章制度。

第二十四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贮存、处置设施,应当远离居(村)民居住区、水源保护区和交通干道,与工厂、企业等工作场所有适当的安全防护距离,并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至少每2天到医疗卫生机构收集、运送一次医疗废物,并负责医疗废物的贮存、处置。

第二十六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运送医疗废物,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规定,使用有明显医疗废物标识的专用车辆。医疗废物专用车辆应当达到防渗漏、防遗撒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和卫生要求。

运送医疗废物的专用车辆使用后,应当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场所内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

运送医疗废物的专用车辆不得运送其他物品。

第二十七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在运送医疗废物过程中应当确保安全,不得丢弃、遗撒医疗废物。

第二十八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安装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装置,并确保监控装置经常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第二十九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医疗废物,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保护、卫生标准、规范。

第三十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环境污染防治和卫生学效果进行检测、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档案,每半年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一次。

第三十一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医疗废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医疗卫生机构收取医疗废物处置费用。

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规定支付的医疗废物处置费用,可以纳入医疗成本。

第三十二条各地区应当利用和改造现有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和其他设施,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并达到基本的环境保护和卫生要求。

第三十三条尚无集中处置设施或者处置能力不足的城市,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应当在1年内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县级市应当在2年内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县(旗)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建设,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在尚未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期间,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符合环境保护和卫生要求的医疗废物过渡性处置方案,确定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置方式和处置单位。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按照职责分工,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从事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中的疾病防治工作,以及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等情况进行定期监督检查或者不定期的抽查。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定期监督检查或者不定期的抽查。

第三十七条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交换监督检查和抽查结果。在监督检查或者抽查中发现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存在隐患时,应当责令立即消除隐患。

第三十八条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到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和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行为的举报、投诉、检举和控告后,应当及时核实,依法作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予以公布。

第三十九条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有关单位进行实地检查,了解情况,现场监测,调查取证;

(二)查阅或者复制医疗废物管理的有关资料,采集样品;

(三)责令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停止违法行为;

(四)查封或者暂扣涉嫌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场所、设备、运输工具和物品;

(五)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

第四十条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的事故有可能发生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临时控制措施,疏散人员,控制现场,并根据需要责令暂停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的作业。

第四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对有关部门的检查、监测、调查取证,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碍,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组织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或者组织制定医疗废物过渡性处置方案的,由上级人民政府通报批评,责令限期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或者组织制定医疗废物过渡性处置方案;并可以对政府主要领导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三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未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发现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违法行为不及时处理,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时未及时采取减少危害措施,以及有其他玩忽职守、失职、渎职行为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的,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发给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经营许可证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批评,责令收回违法发给的证书;并可以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第四十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或者未设置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的;(二)未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的;

(三)未对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采取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的;

(四)未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或者未保存登记资料的;

(五)对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或者运送车辆未在指定地点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的;

(六)未及时收集、运送医疗废物的;

(七)未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环境污染防治和卫生学效果进行检测、评价,或者未将检测、评价效果存档、报告的。

第四十六条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贮存设施或者设备不符合环境保护、卫生要求的;

(二)未将医疗废物按照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的;

(三)未使用符合标准的专用车辆运送医疗废物或者使用运送医疗废物的车辆运送其他物品的;

(四)未安装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装置或者监控装置未经常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的。

第四十七条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执业许可证件或者经营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的;

(二)未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的;

(三)将医疗废物交给未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的;

(四)对医疗废物的处置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保护、卫生标准、规范的;

(五)未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对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进行严格消毒,或者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排入污水处理系统的;

(六)对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未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的。

第四十八条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将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排入城市排水管网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未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或者未及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执业许可证件或者经营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五十条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无正当理由,阻碍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人员执行职务,拒绝执法人员进入现场,或者不配合执法部门的检查、监测、调查取证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执业许可证件或者经营许可证件;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五十一条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未按照本条例的要求处置医疗废物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二条未取得经营许可证从事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下的罚款。

医疗废物范文篇7

一、现状

(一)我县医疗废物处置方式

根据我执法所对医疗废物的调查情况并结合我执法所的日常监督情况来看,我辖区内各医疗机构所产生的医疗废物量较小,特别是人口总数较少的乡镇卫生院表现特别突出。因为医疗废物量小,目前我县无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点,各级医疗机构均采取填埋和焚烧的方式对医疗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根据调查来看,我县各级医疗机构均已建立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并上墙。所有医疗机构均建立有《一次性医疗用品验收台账》、《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销毁登记表》,要求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按要求做好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毁形、消毒、销毁工作并记录,处置医疗废物人员实时签字。

二、存在的问题

1.我县无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点,除县医院运送到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外,其余医疗机构均为自行处置医疗废物。

2.一次性医疗废物的存放点未能有明显的标示。

3.一次性医疗废物输液器、针头未能分类存放。

4.自行销毁单位未能很彻底销毁医疗废物。

5.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

6.没有实行专人专管。

三、相关意见

1.设立集中销毁点。

2.各单位增设医疗废物的存放点,并且分类存放各类医疗废物。

医疗废物范文篇8

本文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和相关污染控制技术规范、技术政策专一对医疗废物贮存场所选址、设计、建设、使用、管理提出的基本技术要求。

医疗废物是指在医疗卫生、预防保健、采供血以及医学教育、科研机构内的病房、诊疗室、化验室、手术室、试验室、病理室等相关科室或部门在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各类废物(放射性废物除外)。

本意见内容如有违于相关标准时,按相关标准执行。

二、一般要求

1、医疗废物的存放场所应建造专用的贮存设施,或利用已有建筑改建。

2、单一诊室的小型诊所可在诊所内部适当位置设专用容器存放医疗废物。

3、依本意见确定的贮存设施,只能用于医疗废物,不得混放其它物品。

三、容器及包装的要求

1、所贮存的医疗废物应装入带盖的容器内。只在贮存设施内使用的容器可以是塑料或不锈钢桶、箱,塑料袋只能做内包装。容器的直径、宽度、深度不宜超过800毫米,以便于搬运、装卸和清洗。

2、所有盛装医疗废物的容器正面及包装上应按标准印有医疗废物图形标识及说明文字。有关标准另行制订。

3、容器及材质应满足相应的强度要求,例如,搬运时不产生明显的变形。

4、容器必须完好无损。

四、医疗废物贮存设施的选址与设计原则

1、选址要求

⑴应建在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仓库、高压输电线路防护区域50米以外。

⑵地基高度应确保设施内不受到雨水或地表水冲击。

⑶应远离居民区、非传染病病区50米以外。

2、设计要求

⑴贮存设施内的存放区应有耐腐蚀的、防渗的硬化地面和裙脚,且表面无裂痕。推荐使用混凝土地面上铺设一层环氧树脂或高密度聚乙烯后再铺设瓷砖,裙脚的高度不得低于200毫米,裙脚以上铺装不低于1米的瓷砖。

⑵存放区应设置防溢流堰或液体收集装置,防止容器意外破裂而使液体流出。

⑶液体收集系统可直接接入专用的医院污水处理系统或导入专用的防渗漏收集设施或容器中。通向污水处理系统的导管,应严格做到防渗漏。

⑷有条件的应在贮存设施周围设置围墙或防护栅栏。应防雨、防蚊蝇、防鼠,防无关人员进入。

⑸按标准要求设置警示标志。

五、贮存管理

1、贮存的医疗废物应及时组织清运。常温下贮存时间不得超过一天,5℃以下不得超过7天。

2、医疗废物在转运到贮存设施途中及装卸时,应放在容器或托盘中进行,不得仅使用塑料袋。倒装应在符合标准要求的贮存区内进行。

3、贮存设施应设专人管理。

4、医院内盛装医疗废物的容器清洗消毒工作,应在贮存设施内的存放区内进行。

5、注意随时对贮存容器及贮存设施进行检查,发现破损、开裂,应及时更换、修复。

6、贮存设施内应配备应急设备和工具,包括个人安全防护装备、消防灭火设备、泄漏物清理工具、吸附剂、消毒剂、备用容器等。

7、贮存设施内清理出来的泄漏物、吸附有医疗废物的吸附剂、损坏、废弃的容器及物品按危险废物处理。

医疗废物范文篇9

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公布。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以及监督管理等活动。

医疗卫生机构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

医疗卫生机构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的废物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第四条国家推行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鼓励有关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国家对边远贫困地区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给予适当的支持。

第五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医疗废物处置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和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投诉、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医疗废物管理的一般规定

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其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职责,防止因医疗废物导致传染病传播和环境污染事故。

第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制定与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在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应急方案;设置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负责检查、督促、落实本单位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防止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发生。

第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对本单位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

第十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为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防止其受到健康损害。

第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第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

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采取减少危害的紧急处理措施,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同时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向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通报。

第十四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禁止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

第十五条禁止邮寄医疗废物。

禁止通过铁路、航空运输医疗废物。

有陆路通道的,禁止通过水路运输医疗废物;没有陆路通道必需经水路运输医疗废物的,应当经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后,方可通过水路运输。

禁止将医疗废物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

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水体上运输医疗废物。

第三章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的管理

第十六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及时收集本单位产生的医疗废物,并按照类别分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的容器内。

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应当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由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

第十七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

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和人员活动区以及生活垃圾存放场所,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和防渗漏、防鼠、防蚊蝇、防蟑螂、防盗以及预防儿童接触等安全措施。

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定期消毒和清洁。

第十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撒的专用运送工具,按照本单位确定的内部医疗废物运送时间、路线,将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

运送工具使用后应当在医疗卫生机构内指定的地点及时消毒和清洁。

第十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就近集中处置的原则,及时将医疗废物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

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在交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前应当就地消毒。

第二十条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第二十一条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自行就地处置其产生的医疗废物。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应当消毒并作毁形处理;

(二)能够焚烧的,应当及时焚烧;

(三)不能焚烧的,消毒后集中填埋。

第四章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置

第二十二条从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活动的单位,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未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不得从事有关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活动。

第二十三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符合环境保护和卫生要求的医疗废物贮存、处置设施或者设备;

(二)具有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以及相应的技术工人;

(三)具有负责医疗废物处置效果检测、评价工作的机构和人员;

(四)具有保证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的规章制度。

第二十四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贮存、处置设施,应当远离居(村)民居住区、水源保护区和交通干道,与工厂、企业等工作场所有适当的安全防护距离,并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至少每2天到医疗卫生机构收集、运送一次医疗废物,并负责医疗废物的贮存、处置。

第二十六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运送医疗废物,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规定,使用有明显医疗废物标识的专用车辆。医疗废物专用车辆应当达到防渗漏、防遗撒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和卫生要求。

运送医疗废物的专用车辆使用后,应当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场所内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

运送医疗废物的专用车辆不得运送其他物品。

第二十七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在运送医疗废物过程中应当确保安全,不得丢弃、遗撒医疗废物。

第二十八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安装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装置,并确保监控装置经常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第二十九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医疗废物,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保护、卫生标准、规范。

第三十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环境污染防治和卫生学效果进行检测、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档案,每半年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一次。

第三十一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医疗废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医疗卫生机构收取医疗废物处置费用。

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规定支付的医疗废物处置费用,可以纳入医疗成本。

第三十二条各地区应当利用和改造现有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和其他设施,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并达到基本的环境保护和卫生要求。

第三十三条尚无集中处置设施或者处置能力不足的城市,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应当在1年内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县级市应当在2年内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县(旗)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建设,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在尚未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期间,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符合环境保护和卫生要求的医疗废物过渡性处置方案,确定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置方式和处置单位。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按照职责分工,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从事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中的疾病防治工作,以及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等情况进行定期监督检查或者不定期的抽查。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定期监督检查或者不定期的抽查。

第三十七条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交换监督检查和抽查结果。在监督检查或者抽查中发现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存在隐患时,应当责令立即消除隐患。

第三十八条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到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和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行为的举报、投诉、检举和控告后,应当及时核实,依法作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予以公布。

第三十九条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有关单位进行实地检查,了解情况,现场监测,调查取证;

(二)查阅或者复制医疗废物管理的有关资料,采集样品;

(三)责令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停止违法行为;

(四)查封或者暂扣涉嫌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场所、设备、运输工具和物品;

(五)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

第四十条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的事故有可能发生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临时控制措施,疏散人员,控制现场,并根据需要责令暂停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的作业。

第四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对有关部门的检查、监测、调查取证,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碍,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组织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或者组织制定医疗废物过渡性处置方案的,由上级人民政府通报批评,责令限期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或者组织制定医疗废物过渡性处置方案;并可以对政府主要领导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三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未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发现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违法行为不及时处理,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时未及时采取减少危害措施,以及有其他玩忽职守、失职、渎职行为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的,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发给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经营许可证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批评,责令收回违法发给的证书;并可以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或者未设置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的;

(二)未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的;

(三)未对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采取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的;

(四)未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或者未保存登记资料的;

(五)对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或者运送车辆未在指定地点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的;

(六)未及时收集、运送医疗废物的;

(七)未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环境污染防治和卫生学效果进行检测、评价,或者未将检测、评价效果存档、报告的。

第四十六条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贮存设施或者设备不符合环境保护、卫生要求的;

(二)未将医疗废物按照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的;

(三)未使用符合标准的专用车辆运送医疗废物或者使用运送医疗废物的车辆运送其他物品的;

(四)未安装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装置或者监控装置未经常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的。

第四十七条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执业许可证件或者经营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的;

(二)未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的;

(三)将医疗废物交给未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的;

(四)对医疗废物的处置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保护、卫生标准、规范的;

(五)未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对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进行严格消毒,或者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排入污水处理系统的;

(六)对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未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的。

第四十八条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将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排入城市排水管网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未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或者未及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执业许可证件或者经营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无正当理由,阻碍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人员执行职务,拒绝执法人员进入现场,或者不配合执法部门的检查、监测、调查取证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执业许可证件或者经营许可证件;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未按照本条例的要求处置医疗废物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二条未取得经营许可证从事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三条转让、买卖医疗废物,邮寄或者通过铁路、航空运输医疗废物,或者违反本条例规定通过水路运输医疗废物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转让、买卖双方、邮寄人、托运人立即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医疗废物范文篇10

关键词: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监管

小型医疗机构是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所、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2003年国务院出台《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以来,各地也相继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1]。相对于综合性医疗机构等大中型医疗机构,小型医疗机构承载着基础医疗服务的重任,医疗废物管理非常重要,面临的问题也很严峻[2]。于2016年对上海市金山区小型医疗机构设置概况、人员配备、收集点设置、暂存点管理以及交接登记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监管对策。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金山区所属的门诊部、卫生服务站、个体诊所全部纳入调查,其余内设医疗机构抽样比例为50.00%,村卫生室抽样比例为30.00%。共发放调查表104份,有效调查问卷100份。1.2调查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调查人员熟悉调查表内容,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并掌握调查方法。调查前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严格要求采用规范的语言和程序完成调查工作。资料回收后,严格检查核对,及时电话核对并现场予以修正。1.3调查内容自行设计“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调研表”,调查内容包括:单位基本情况(单位性质、设置时间、医护人员数、工勤人员数、行政人员数、建筑面积、门诊量);医疗废物人员配备、建章立制情况;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暂时贮存设施、交接与登记、收运和自行运送情况等。1.4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进行录入。调查数据采用Excel2010等数据库进行处理和分析,运用SPSS13.0进行χ2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100家医疗机构中,产生医疗废物的医疗机构有89家。不产生医疗废物的医疗机构有11家。89家小型医疗机构均建有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制度建立率为100.00%。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健全率较低,门诊部健全率为0,卫生服务站健全率最高,为57.14%。2.2管理人员概况。2.2.1年龄分布产生医疗废物的医疗机构均配备专人负责管理医疗废物处置工作,个体诊所医疗废物管理人员的年龄最大,卫生服务站医疗废物管理人员的年龄最小。见表1。2.2.2学历分布高中或中专学历人数最多,为49人,占55.06%。大专18人,占20.22%。本科以上有11人,占12.36%。见表2。2.2.3体检和培训医疗废物管理人员每年健康体检率为78.65%,内设医疗机构体检率较低,为68.42%;医疗废物管理人员每年接受培训比率为88.76%,个体诊所参与培训率较低,为76.00%;89家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人员对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94.38%。2.3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点设置情况。2.3.1设置地点及警示标识符合情况分类收集点设置地点符合要求的有87家,占97.75%。个体诊所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点标识合格率最低。见表3。2.3.2专用包装袋和利器盒配备情况89家医疗机构均能配备专用医疗废物包装袋和利器盒。除1家个体诊所配备的医疗废物包装容器不符合要求,2家个体诊所未按类别分类存放医疗废物外,其余医疗机构均能按要求进行医疗废物收集容器的配备和分类收集。2.3.3医疗废物登记和清洁情况建立分类收集点清洁、消毒记录的医疗机构有62家,其中门诊部建立率(33.33%)最低,个体诊所(40.00%)和内设医疗机构建立率(52.63%)较低,卫生服务站建立率(100.00%)最高。有医疗废物交接登记记录的医疗机构有88家,占98.88%。诊疗场所地面均未见丢弃的医疗废物,生活垃圾中均未混有医疗废物。2.4医疗废物处置情况。2.4.1医疗废物处置签约情况89家产生医疗废物的小型医疗机构中,3家门诊部、11家内设医疗机构和22家个体诊所直接交给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处理。7家卫生服务站、8家内设医疗机构、3家个体诊所和35家村卫生室交予就近医疗机构后转交给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处理。2.4.2医疗废物交接频次医疗废物的平均交接登记频次(2.51次/月),明显低于法律法规规定的2天交接1次的要求,交接频次最高的为卫生服务站,最低的为个体诊所(1.32次/月)。见表4。2.4.3专用运送车辆、容器配备情况53家医疗机构将医疗废物交予就近医疗机构代处置。其中配备专用转运容器的有32家,占60.38%。配备专用转运车辆的有25家,占47.17%。见表5。2.5管理人员不同年龄、学历情况下医疗废物管理状况。2.5.1管理人员不同年龄情况下医疗废物管理状况分析管理人员不同年龄情况下,小型医疗机构放置医疗废物包装袋容器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2,P>0.05)。在管理人员年龄小于40岁的情况下,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点清洁、消毒记录合格率明显高于管理人员年龄大于40岁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8,P<0.01)。2.5.2管理人员不同学历情况下医疗废物管理状况分析管理人员学历为中专以上的情况下,小型医疗机构放置医疗废物包装袋容器合格率明显高于管理人员学历为高中以下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305,P<0.01)。管理人员不同学历情况下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点清洁、消毒记录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0,P>0.05)。

3讨论

小型医疗机构规模较小,一般管理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偏低。应重视对医疗废物的规范管理,落实相关人员参加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提高责任意识与处置能力。适当投入经费用于购置存放医疗废物的专用包装袋和盛器、医疗废物警示标识、暂存周转箱等硬件设施。医疗废物应当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理,暂时贮存时间最长不得超过48h[3]。上海市只有1家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还不能有效满足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作的需求,在做好大中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小型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作。小型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无法在48小时内得到移送,为医疗废物流失留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4]。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签约,将会产生处置费用,会进一步加大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因此,大部分小型医疗机构都没有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签约。不少医务人员缺乏对医疗废物危害性的认识,缺乏足够的医疗废物管理意识,认为自己和医疗废物管理没有任何关系,经常出现乱放医疗废物的情况[5]。

4措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