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7:09:05

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心理健康范文篇1

【关键词】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

1问题提出

心理氛围也叫心理气氛,是指集体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这种态度和感受支配着全体成员的情绪。当某种心理气氛形成之后,它对一些新进入群体的成员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班级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的单位,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长的基石。其心理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班级中每个人的生活和成长。班级心理氛围作为班级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班级中个体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从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按照年级、专业、民族、生源地随机选取370名学生作为被试。样本基本情况详见表1。

2.2工具

班级心理氛围具有导向作用、聚合作用和约束作用。它对于班级个体心理健康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内在结构因素由协作氛围、班主任氛围、凝聚力氛围、文化与发展氛围、学习氛围、班干部氛围6个因素构成,本研究中我们运用李向东编制的班级心理氛围问卷进行测量,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用SCL-90进行测试。

2.3方法

主试是经过培训的专职教师,由主试在被抽取学生团体测试。所有的被测试者全部是匿名的,要求按统一指导语独自完成。测量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处理。进行相关分析、差异显著性分析等。

3研究结果

3.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描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与SCL-90全国常模比较差异非常显著,各项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特别是精神病性、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症状突出。见表2

*P<0.05;**P<0.01;***P<0.001;下同

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和民族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3.2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的一般描述

在量表中,完全不符合计作1分,不太符合计作2分,一般计作3分,比较符合计作4分,完全符合计作5分。所以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维度的平均分都在一般以上,介于一般和比较符合之间。

分别对不同性别、专业、年级、民族、生源地学生的班级心理氛围进行差异比较。结果发现在性别和生源地上,班级心理氛围各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专业方面,在班主任氛围(t=2.24,P<0.05)、凝聚力氛围(t=3.82,P<0.01)、文化与发展氛围(t=2.22,P<0.05)上理科专业的学生显著高于文科专业;大学生在年级和民族方面,班级心理氛围各项得分详见表4。

表4中的数据表明,从年级上看,协作氛围方面,大一年级最高,大四年级最低;除协作氛围外,大三年级的其他各维度水平都是最高的,班主任氛围、凝聚力氛围、班干部氛围在大二年级达到了最低水平,文化发展氛围的最低点出现在大一,学习氛围的最低点出现在大四。从民族上看,协作氛围方面,其他选项最低;除协作氛围外,蒙古族在各方面的水平最低,回族在各个维度的水平都是最高的。

3.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班级心理氛围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班级心理氛围各维度相关分析,结果见表5。

表5中的数据表明:班级协作氛围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相关;班主任氛围、班干部氛围和心理健康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除躯体化、强迫症状和恐怖外,凝聚力氛围、学习氛围与心理健康的其他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除强迫症状和恐怖外,文化与发展氛围与心理健康其他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

4分析与讨论

4.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发展。从本研究的结果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标准,这就是说这些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差,有些甚至存在心理问题的隐患,比如精神病性和强迫症状。这是由两方面原因构成的:第一,当今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大学作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的准备阶段,势必要为未来的出路和发展做好打算。现在社会充斥着失业、次贷危机等这种足以颠覆社会稳定的不安因素,在校大学生由于文化水平较高,能够很好的认识到这一点,相应的生存压力也就越加明显,所以在心理健康的各个维度上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第二,由于本研究所用的常模标准指定的时间较早,相信经过了多年的发展,这个常模的标准程度已经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等方面竞争的不断加剧出现下降的可能,所以在最近的一些应用该常模作标准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得出了被调查群体德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常模的结论。相信这也是本研究出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看有这一结论的主要原因。

4.2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状况

班级心理氛围是最近几年才被研究者所重视的一个领域。以往的研究中大都是指针对班级中的学习氛围、凝聚力氛围等因素进行探讨,很少有研究从班级心理氛围这个整体来进行研究。

在专业方面,理科学生要比文科学生体会到了更多的班主任、班级凝聚力以及文化发展的作用。据了解,大部分的理工科专业都会组成学习小组,而文科类专业则没有这样的习惯。可以看出,这样的学习小组对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同时,由于小组内探讨问题的深入,这会逐渐使得小组内成员对于小组的文化氛围进行肯定和认同,也就提高了他们对于小组内文化和发展的认识。

正是由于文化和凝聚力建设出现了效果,小组成员对于难于把握和掌控的事情,会在第一时间想到班主任或者是辅导员老师,这也就加强了小组成员对于班主任重要性的认识,所以就导致了文理科在这些方面差异的显现。

由于大学中少数民族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我们在测量时将它作为一个重点来分析。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少数民族中,回族的协作氛围最强,他们能够更好的感受到班级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这是因为回族作为被调查者中人数第三的群体,没有人数第二的蒙古族的那种过分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也没有汉族这种大群体的与我无关的意识,走在两个极端之间,所以对于班级心理氛围的理解更加实际。所以回族在班级心理氛围的各个维度均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由于蒙古族存在过分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这使得他们脱离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班级,所以他们所感受到的班级心理氛围也是最低的。

由于刚刚步入大学生活,一个个饥渴稚嫩的脑袋刚刚脱离了父母的怀抱,这时是最需要同伴间的相互帮助来扶持的,所以在这个时候,班级的协作氛围达到了顶峰。而这个时候的班级文化氛围,由于学生并没有真正接触到大学生活和专业知识,他们的文化底蕴还仅仅停留在高中阶段,所以这个阶段的文化和发展氛围是最低的。大二阶段是一个自由发展的实践,这个时候学生开始逐渐看清自己的方向,制定目标,所以很多时候班主任和班干部在这一阶段能做的工作相对较少,班级凝聚力也由于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并且逐渐掌握了大学模式而不入了低谷。到了大三阶段,学生的班级意识已经成熟,并且能够很好的将班级意识和自我意识相互区别,在很多事情上懂得从班级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比如班级凝聚力、班主任、班干部等方面。同时又能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将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文化底蕴进行提升,这也侧面的提高了班级的学习氛围和文化发展氛围,所以在大三年级显示出了班级心理氛围发展的高峰。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四阶段面临着就业、考研的压力,这时学生更需要的是独立去完成目标和作决定,所以协作氛围和学习氛围也就相对较低。

4.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班级心理氛围

毫无疑问,群体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心理状态。一个拥有优秀班主任和班干部的班级,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无疑将是较好的。这一点被本研究所证实。随着班级中班主任和班干部氛围的增强,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同时在心理健康的其他方面,也都不同程度的显示出与班级心理氛围的其他个维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勒温的“场理论”认为,人只不过是在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的一个存在。人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会对环境形成一定的知觉意识。这种环境主要是与其切身体验的社会关系、组织团体以及自然情景。这种“知觉意识”支配个体的行为作用于这种环境,所以置身于大学校园中的学生,在班级这样一个大学教育的基本载体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必然和班级心理氛围繁盛交互的影响。班级心理气氛作为大学生生活的最直接的环境,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和个性形成起着重要影响作用。无疑,生活在不同班级心理气氛中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必然存在差异。

5对策与建议

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要给学生带来愉快的体验,让他们在和谐友好的班级环境中感受自我、提升自我。下面结合本研究得出的相关结果,就如何提高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5.1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

班主任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领路人和班集体的领导者,在班级心理氛围的创建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对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上的教育和管理,在生活和思想上的帮助和引导,都会给学生提供在班级中生活的勇气和精神力量,同时这种作用也对班级中的个体起到了心理上的约束作用。

班干部是班级学生中的精英群体,在班级建设中具有管理、教育、以身示范等多重角色。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通过科学的培养选拔机制,将品德优良、有恒心、有责任心、有热情的学生选拔到班干部队伍中。同时还要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严格要求他们。培养一支过硬的班干部队伍,可以使他们在班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2强化班级意识建设

人是社会性动物,必须也只有在群体中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班级心理氛围是一种特殊的班级环境和心理资源,班级意识不仅是良好班级心理氛围形成的标志,同时,更是大学生自我教育、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和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班级心理氛围的提高要从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开展和参与集体活动、互助学习与合作研究入手,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入手。使学生认识到班级意识的重要性,体会到班级给个体带来的欢愉、价值与成就,这不仅对于形成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至关重要,而且对于他们走向社会、成就事业具有特殊的意义。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只有时刻保持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保证在社会竞争中不被淘汰。终身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是提高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真正具有社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教育者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理念,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将学习兴趣与压力转化为学习的自觉行动,注重学生创造性和协作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能力,为大学生提供核营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和创造学习的班级心理氛围。

5.3开展特色活动和阶段教育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与心理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班级心理氛围的创建,一方面要优化班级客观环境,比如丰富班级的生态内涵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要内化校园文化精神,提升班级文化层次,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开展班级特色活动,创建良好的成长与发展的班级心理氛围。

不同年级由于工作和目标不同,有必要开展针对不同年级的阶段教育。采取不同策略、有重点地加强班级心理氛围的建设。大一年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在这个转折点上,不同的学生体现出了不同的适应能力。这是班主任的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选好首任班干部,指导和帮助他们开展工作。同时认真关注大一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大一阶段学生的主动性和热情,有侧重的培养集体观念,帮助处理好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引导学生将精力和热情放到学习上,提高班级的学习氛围。大二和大三阶段是大学生活全面开展和深化的关键期,会出现不同层次和等级的分化,这个阶段要发挥大一时班主任氛围和凝聚力氛围上的优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向上奋斗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使班级心理氛围保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大四阶段是班级心理氛围水平最低的阶段,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加强学习,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择业等问题的教育,使大四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上,真正体会到大学生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学生心理健康范文篇2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策略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与接收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方法改变人们的思维及生活方式。新媒体给大学生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带来的极大的便利,同时新媒体上传播的各式各样的思想也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其使得当代大学生接触各种信息更加的便利,拓展了学生的思想认知,但与此同时一些消极负面的信息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侵害[1]。在新媒体环境下究竟该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呢?本文从新媒体的影响角度入手,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西安海棠职业学院200名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本研究已获得所有学生的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排除标准:未成年者,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其中男生75例,女生125例;年龄18~21岁,平均(19.2±1.5)岁。1.2方法。通过访问调研法,分析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理解,统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及应对策略,具体如下:①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给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和教育带来了诸多便利,首先新媒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教师需要正确地进行引导学生的正确观念及信息,这样必将会对学生的人格健全和道德认知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其次,借助新媒体学生可以对外界发生的一些事物发表属于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在思想交流和碰撞的过程,学生的心理也逐渐发育成熟。此外,新媒体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生通过对这些不良社会现象的深入了解和分析,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这样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②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当前时代信息来源的方式逐渐趋于多样化,我们虽然强调要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但实际上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无屏蔽性的特点,学生手中的电子设备也可能会接收或者是搜索到一些消极负面的影响。学生进入到大学之后虽然已经成年了,心智已经逐步发育成熟,但是由于他们长期待在校园中,与社会接触比较少,社会经验不足,其很容易被一些不良信息所诱惑,而一旦接触到这些不良信息之后,势必会侵蚀学生的心理,产生消极负面影响。

2结果

笔者选取本校200名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分析其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解和看法,其中有75名学生认为新媒体虽然为信息获取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是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自己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准确地对这些信息进行甄别,需要教师引导。还有64名学生则希望就自己在浏览新媒体时所产生的一些心理困惑和问题能够与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交流互动,探究解决的方法。此外,有61名学生认为学校应当发挥自己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强对各种不良信息的管理,杜绝虚假负面消息的传播。

3讨论

3.1运用新媒体思维,设计心理健康工作平台。在过去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由于资源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往往只能在课堂和心理咨询室开展,其很容易受到时空的限制,同时所能够管理和服务的对象也极为有限[2]。但是新媒体环境下该问题则能够得到有效的突破和解决,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时,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思维,设计现代化的心理工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服务平台,解决他们心理上存在的困惑和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构建学习平台,如运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传递积极正面的心理健康知识。3.2发挥新媒体优势,把握舆论导向。高校是各类信息传播和集散的重要阵地,如果学校不能第一时间对这些信息进行正确引导,那么很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3]。所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还需要充分的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完善舆论引导监督机制,注意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心理健康状况,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日常教学管理中做好舆论引导工作,针对一些消极负面的言论,要注意控制,净化高校网络环境,保证学生思想上的纯洁性,避免各类不良信息误导大学生思想。

总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可谓是有利也有弊,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新媒体的积极因素,帮助学生认识到新媒体的利弊,科学合理的运用新媒体,积极引导学生成长,争取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心理健康的高素质人才,使其在未来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挥属于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阳松灿.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21):1-2.

[2]刘文韬.探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16(5):159-160.

学生心理健康范文篇3

【关键词】教师问题行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社会阅历不够丰富的学生来说,冲击是巨大的。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学生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祖国跨世纪的一代,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始终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不是简单机械地知识传递与接受,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因教师的能力、风格、学生的自身状况、教学的手段、内容等因素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理想的教学效果以理性的教学原则、内容、教学方法、策略为基础,同时,必须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并采取适当措施。因此,研究教师的问题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师问题行为的研究

现实中的教师行为并不是都能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和人格的发展的。随着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分析,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教师有关。教师的问题行为,会对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或厌恶情绪,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与恶化,从而使教师威信下降,严重地削弱了教学效果,并直接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教师问题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型

教师问题行为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违反教师职业道德或有违教育、教学规律影响学生、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严重伤害的教师的不正确的认识、情感及相应的行为。教师的问题行为有多种具体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其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行为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行为,因此,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国内学者关注的主要也是这一方面的问题行为。

2.高校教师主要存在的问题行为

高校教师在职业适应和职业的情绪较低。这主要表现在对教学质量、晋职考核、学历进修、岗位聘任等问题的担忧,从而将负面情绪带进课堂,影响教学。产生问题的原因是有的学校领导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并将此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指标,使教师普遍感到压力很大;有的是因为学校机构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带来的巨大的职业压力;有的是日常生活琐事带来的压力。同时,教师缺乏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3.教师问题行为的成因

教师问题行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工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那么,问题行为是怎样形成的?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影响了教师的问题行为:①教育观念和教育态度问题;教育目的观模糊不清;学生观不正确;法制观淡漠。②角色意识的淡化。③职业道德的缺少和人格的衰微。④教师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⑤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⑥教师待遇及个人、家庭原因。⑦学校管理问题。

三、教师问题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教师教育评价的问题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生的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和认识水平的局限,以及自我概念失衡性,使他们表现出对来自教师的评价较为敏感,这就更使他们对教师的影响有着很强的易感性。教师对每个学生所持的态度、所做的评价和所采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最终影响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

具体地讲,教师对某位学生的态度和评价,一方面可能直接影响该生的自我定位,另一方面可能影响其同伴对该生的态度与评价,从而触动该生在其同伴中的地位及其社会地位知觉。同时,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上的不成熟,致使其需要他人对自己从各方面予以评价,在社会比较中获得自认较为合理与准确的定位,而教师是他所接触的较为可信、有一定“权威性”的角色,因而,教师对其人格、能力、学习成败等诸方面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2.教师的自我情绪问题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是否具有良好的情绪以及能否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学校“软件”中的许多要素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

教师的自我情绪管理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自我情绪管理能力较强的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使身处其中的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形成满意、乐观、开朗的良好情绪状态,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相反则可能使学生产生压抑、忧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作为学生的“人格榜样”,教师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尽可能少地使学生被动地陷人消极情绪氛围,并帮助学生营造健康的情绪生活,使得积极向上的情绪成为其生活的主导情绪,促使其心理、行为得以良性发展。

四、应对教师问题行为的措施

1.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建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教师出现的问题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与学校的管理有关,因此,必须健全学校的管理制度,明确教师的岗位职责与行为规范,使教师的工作有章可循。据调查显示,很多问题行为与应试教育条件下的质量评价体系有关,学校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切实转变观念,制定正确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2.学习教育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努力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目前,有一些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方面的理论素养及相关知识,缺乏教育工作的科学观。师范院校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建设,使师范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就具有较为充分、扎实的教育科学理论与方法的知识基础。同时也要加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职培训力度,尤其是一些新的和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理论与方法,如行为科学、心理咨询与教育、各科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育思想等等,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思想及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够依据变化的情况,不断寻求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方案、方法和手段,敢于借鉴,勇于开拓,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更科学、更完善。

3.努力提高教师心理调适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作为教师,必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消极的心境,容易使人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感是教育教学中的润滑剂,它不仅影响知识的传授,而且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努力掌握调整自己情绪的方法,避免把不良的情绪带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

学生心理健康范文篇4

对于来华国际学生而言,进入中国即进入一个崭新的文化环境,起初势必会出现各种不适应及迷茫,而这种不适应及迷茫可能会使国际学生产生各种负面心理,即文化休克。倘若不能有效明确文化休克给国际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国际学生极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诸如紧张焦虑、敏感对立、消极抑郁等。所以,跨文化适应视域下对高校国际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开展全面分析,加强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阶段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由徐辉编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论述了心理健康的基本问题、中西方心理健康观念与思想、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等内容。该书内容翔实,论述严谨,突出理论性、实用性,不仅可作为高等院校的参考教材,还可供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工作人员研究使用,另外对跨文化适应视域下高校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也可提供有力指导。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人们可很好地开展心理调适,充分发挥心理效能,即人们在社会中可健康地生活,并可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水平,可有效适应社会环境并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目前,高校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缺乏适宜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制度、管理办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近年来我国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文件,各高校均设置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然而对于国际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则起步相对较晚,缺乏特定的法规文件依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高校对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二是缺乏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工作者。受文化差异、语言交流、专业水平等因素影响,现阶段我国仅有少数高校针对国际学生设置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国际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不少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在面对国际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通常会因为语言障碍而难以为国际学生提供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三是对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深入性。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针对国际学生推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此类课程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十分有限,实际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相关调查显示,国际学生对高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了解不充分,对高校组织的各式各样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活动缺乏兴趣,即使出现有心理健康问题,也不愿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寻求帮助。针对高校在跨文化适应视域下如何开展好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笔者结合《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书提出以下几点策略思考:第一,加强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书提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高素质工作团队的有力支持。

为此,高校应打造专门的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肩负起指导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同时设置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备专职、兼职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师,为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靠师资保障。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提升工作人员对各国文化、宗教信仰以及风俗的了解,提高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及技巧,同时及时觉察国际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第二,推进国际学生团体心理健康辅导。首先,高校应适时为国际学生组织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帮助国际学生应对在华学习期间可能面临的文化冲突及适应问题,使国际学生掌握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可有效感知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引导国际学生积极与家人、朋友进行交流互动,并乐于寻求心理健康教师的帮助。其次,高校应适时组织国际学生召开班会,鼓励国际学生互相分享自身在中国的学习、生活经验,交流适应期间面临的难题等,以此帮助国际学生更迅速地适应新环境,防止相关心理健康问题的引发。

学生心理健康范文篇5

1.1对象

广西某医学院一、二年级3328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整群分层抽样法。剔除错误学号或无真实姓名等无效问卷,获有效问卷3191份(有效率95.9%)。其中男生951人,女生2240人;本科生1921,专科生1270人。

1.2方法

1.2.1测量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作为准则参照试验[1],并参照全国青年组常模对比分析[2]。

1.2.2调查方法应用

计算机软件测试,将个人测试结果存入相应数据库,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有关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SCL-90单项因子分及总分阳性人数

从单项因子看,抑郁阳性人数最少(7.55%),敌对性阳性者最多(28.52%),总分阳性人数21.00%(见表1)。

2.2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青年组比较

与全国常模相比,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尤其是敌对性、恐怖、精神病性和焦虑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5),仅人际关系、偏执和抑郁低于常模(见表2)。

2.3男女生之间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除敌对性、偏执及精神病性症状外,其他各项均存在明显差异,且女生均分高于男生(p<0.05)(见表3)。

2.4不同层次学生间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在敌对性、偏执、抑郁及焦虑4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专科生均值高于本科生(见表4)。

3讨论

对全国大学生抽样调查显示,约22.8%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与调查某医学院所发现21%的医学生存在不同心理状态异常的结果基本一致[3]。此外,2002年对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结果表明16.51%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4]。

上述因素易诱发大学生出走、自杀等。本调查提示低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考虑与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专业性强、科目分类细、理论及实验课时量大、课余时间少、医学生承受心理压力更大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尚表明医学男生与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同,男生优于女生。部分女生存在怯懦、多虑、敏感、情绪易波动等弱点,遇到问题缺少有效的疏泻方法,故女生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分值高于男生,而少数男生自我意识过于强烈,易对他人产生敌对、猜疑心理,故男生的偏执因子等分值高于女生。

学生心理健康范文篇6

一、活动目的

1、配合5.25心理健康节的其他活动,扩大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在校内外的影响力,积极宣传心理健康节的目的和内容,并针对社会及校园内大学生心理的问题及困惑向在校大学生普及心理知识,使他们对待困境有更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受挫能力。

2、。通过晚会,使大学生在娱乐环境中来放松自己的心灵,并从某些节目中学习心理知识。

二、晚会主题

本次晚会的主题定为“心灵和弦”,不仅使人们在听到这一主题后会有灵动、跳跃之感,更使人们能内心得到平静与放松,在跳动的音符间释放内心的不悦。

三、晚会时间

2010年5月25日晚19:00开始

四、晚会地点

龙山校区图书馆东报告厅

五、晚会节目征集

1、晚会节目将向教育学院以心理学专业为主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以及大学生心理协会的成员征集。

2、如其他学院的学生有意参加,也可自愿报名。

六、节目形式和内容

晚会节目形式不限,但内容应尽量向“心理”靠拢,积极向上,舞蹈、歌曲类等不限。

七、晚会前期工作

1、节目筛选

(1)、各班必须在4月15日之前上报节目。

(2)、4月下旬对节目进行筛选(晚会初步决定选取15个节目);

(3)、5月上旬进行第一次彩排;

(4)、5月中旬进行第二次彩排。

2、晚会宣传

(1)、在新老食堂外张贴海报,并在校园内醒目处挂条幅。

(2)、晚会开始前一天或当天,向各院系学生会和校学生会以及领导老师送去门票和请帖。

八、晚会安排

(1)、晚会当天中午12:30开始布置场地

下午13:00演员、主持人到场彩排

下午15:00演员、主持人化妆

晚上19:00晚会正式开始

(2)、晚会将分为三个篇章:

心理DV展播:分为诞生,发展,成果三部分,在开场之前循环播放,以达到宣传心理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的目标。

开场(暂时保密)

第一篇章蔚蓝天空:歌舞,心理小品,健美操(突出心理小品,以歌舞和健美操的形式调动现场气氛,展现大学生的活力。)

心理知识问答、心理游戏

第二篇章正午骄阳:乐器演奏,心理小品,歌舞(通过这些形式的节目,来洗涤我们的心灵。)

赞助商有奖问答

第三篇章璀璨星光:心理魔术,心理小品,歌曲”感恩的心”并在歌曲临近结束时有特别惊喜~!(节目内容使现场气氛达到高潮,并在晚会结束时使大家的心灵感动、跳跃,突出晚会主题。)

注:晚会总体上以心理小品和宣传为主,突出心理小品,每个小品约10-15分钟,其他节目均为2-3分钟。

(3)、晚会的礼仪将从大学生礼仪协会选定,晚会的摄影工作会交由广电专业的同学完成,主持人也将从广电专业的学生中选拔。

Ps:5.25心理健康节组委会策划组对晚会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协调和落实,负责现场人员安排、分工,其他部门也应尽可能支持晚会各项工作。

(4)、晚会的道具、服装由晚会主办方负责,演出人员的造型、化妆和音乐CD由演出者自己负责(主办方可根据具体情况负责一部分)。

九、后期工作

(1)、对演员、工作人员进行表彰。

(2)、晚会结束后,由工作人员进行清扫。

(3)、由宣传部的人员写通讯稿,交由校广播站播出,达到校园内宣传效果。

十、经费、预算

场地租用300—400元

节目单50元以内

海报、条幅60元左右

会场布置200元

话筒电池50元以内

学生心理健康范文篇7

摘要:小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成因及策略

一、调查目的摘要:

21世纪是机遇和竞争并存,希望和痛苦并存,光荣和苦难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重挑战。心理素质将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质,心理健康将成为21世纪对人才选择的重要条件,为了搞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面向二十一世纪三峡库区区县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探究》一级子课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新问题及策略探究》。我校对三~六年级共200名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目前状况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对我们了解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目前状况,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新问题成因,寻找合理的教育策略提供了有益帮助。

二、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摘要:

我校于2000年5月对三、四、五、六年级各50名学生进行调查,基本情况见表1。

表1、调查对象及问卷发收情况一览表

年级性别人数平均年龄问卷教育名回收固收率有效卷

三年级男255050100%50

女25

四年级男255050100%50

女25

五年级男255050100%50

女25

六年级男255050100%50

女25

总数200200200100%200

(二)材料和方法

调查问卷是南岸区主研小组王永强、龚定碧设计的问卷,共50个小题,其中单、多项选择38题,判定12题,由学生按问卷导语和各题要求,根据自己的情况逐一回答。

(三)统计摘要:

1、

对单选题按实际答题人数统计各题各项目人数,以实际答卷总数作基数计算百分比,同一调查题目选X2检验,考查是否有年龄(年段)差异。

2、对多选题,判定题按实际各题人数统计各题各项目人数,以各年级有效卷总数做基数计算百分比。

三、调查结果

调查统计表明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交际心理、情绪情感等方面的主流较好但有少数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冷漠孤僻、情感闭锁。

(一)学习习惯、喜好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的心理行为目前状况摘要:

表2、你上学读书是为了

没有知识不能生存替老师学习替父母学习读书后找大钱同学间好玩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7171%0022%2323%44%

低段5959%22%77%2424%88%

X2=7.24%26lt;X2(4)=9.49P%26gt;0.05

表3、课堂上老师提问

马上回答想一会再回答等别人答老师抽问才答,一般不回答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1414%4646%77%3333%

中段3636%4040%66%1818%

X2=14.57%26gt;X2(3)=12.84P%26lt;0.005

表4、老师布置的作业

认真完成完成一些不完成边做边玩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969%1212%33%1616%

中段8383%66%11%88%

X2=5.95%26lt;X2(3)=9.81P%26gt;0.05

以上统计表明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中段学生有41%,高段有29%的小学生学习动机扭曲,正因为动机缺乏,因此相当部分农村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体现在课堂回答新问题上,中段有24%,高段有40%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能认真完成作业的中段为83%,高段仅为69%,X2检验表明,中高段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存在显著差异,高段小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焦虑方面

表5、期末考试时

心情紧张有点紧张无所谓有信心,不紧张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2424%4747%55%2424%

中段1616%2020%1010%5454%

X2=25.7%26gt;X2(3)=12.84P%26lt;0.005

表6、爸爸妈妈回家晚了感到不安。

是不是

人数%人数%

高段3636%5454%

中段5757%4343%

X2=24%26gt;X2(1)=7.88P%26lt;0.005

面对考试,20%左右的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而担忧更为明显,47%出现稍微焦虑,24%属于过度焦虑。这种心理障碍假如处理不好,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表6同样显示了学生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平安或其他不良效果的心境,使得这部分学生焦虑不安,紧张担忧,顾虑重重,形成心理障碍。X2检验表明,中、高段小学生面对不同的外界因素,焦虑的程度有显著差异。

(三)冷漠、孤僻

表7、看电视碰到伤心或感人处时

跟着流泪没有眼泪那是假的非常激动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4848%1212%2222%1818%

中段4545%1212%2929%1414%

X2=1.54%26lt;X2(3)=9.81P%26gt;0.05

表8、和同学在一起,你感到

快乐一般不合群孤独自卑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060%282866%66%00%

低段6969%1717%44%88%22%

X2=5.89%26lt;X2(4)=7.78P%26gt;0.1

看电视碰到伤心,感人的情节,中段有41%,高段有34%的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这实际上是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了平淡,缺乏和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

表8表明,30%~40%的学生和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甚至有2%的中段学生感到自卑,显示出少数农村小学生存在孤僻心理。孤僻是心理上的屏障,这种心灵上的孤寂极不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X2检验表明,冷漠、孤僻的心理障碍无年龄的显著差异。

(四)羞怯、胆怯、羞涩

表10、家里来了生疏客人摘要:

喜欢主动招呼不理睬怯生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1515%5050%2121%1414%

中段1717%4747%1616%2020%

X2=1.94%26lt;X2(3)=7.81P%26gt;0.05

表9、见了熟悉的长辈

主动热情招呼不好意思躲起来

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969%1919%1212%

中段8181%77%1212%

X2=6.48%26gt;X2(2)=5.99P%26lt;0.05

家中来了生疏客人,不理睬,怯生的占35%左右,见了熟悉的长辈,不好意思,甚至躲起来的中段占17%,高段达31%,这表明了小学生中胆怯、羞涩心理比较突出,非凡是高段,由于临近青春期,心理比较复杂,更显不够大方。

(五)交往情感闭锁

表11、和新朋友在一起

主动邀请一起玩不好意思接近只顾自己玩

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161%2626%1313%

中段5858%2222%2020%

X2=1.96%26gt;X2(2)=5.99P%26gt;0.05

表12、受到委屈时

为自己辩解和人争吵独自生闷气

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5656%1414%2929%

中段6161%1818%2121%

X2=1.04%26gt;X2(2)=5.99%26gt;0.05

表13、你心中的秘密最想告诉

老师家长好朋友谁也不说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77%2121%2929%3333%

中段1919%2828%3636%1717%

X2=17.72%26lt;X2(3)=12.84P%26lt;0.005

这几项统计表明,部分农村小学生存在交往障碍,40%左右的学生和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和伙伴沟通,中段有21%,高段有29%的学生受了委屈时独自生闷气,17%的中段学生,33%的高段学生心中的秘密谁也不说,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闭锁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部分农村小学生交往的心理新问题是自卑、怯弱、排斥、闭锁等,这些心理新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轻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六)攻击性强

表14、当别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脚时

原谅要求对方道歉骂对方反踩他一脚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5353%2222%88%1717%

中段6565%2020%66%99%

X2=4.06%26lt;X2(3)=7.81P%26gt;0.05

表15、对小动物,你

喜欢不伤害捉弄喜欢弄死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868%1717%88%77%

中段8383%77%66%44%

X2=6.74%26lt;X2(3)=7.81P%26gt;0.05

15%~25%的学生会在别人踩了一脚时予以报复,包括语言上的(骂)和有形的(反踩一脚)行为,10%~15%的学生捉弄小动物甚至以弄死为乐,流露了一定的虐待心态,这表明少数农村小学生具有对抗性或攻击性行为,这种趋向的儿童轻易出现品行障碍。

(七)意志的心理品质不成熟。

表16、学校做清洁时

认真做老师在就认真,不在就马虎边做边玩不做要受罚,只好做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565%88%1919%88%

中段4545%88%3131%1616%

X2=9.2%26gt;X2(3)=7.81P%26lt;0.05

表17、对左右为难的事要果断选择一种方法

是不是

人数%人数%

高段7575%2525%

中段6060%4040%

X2=5.14%26gt;X2(1)=5.02P%26lt;0.025

表18、做事不成功时,你是

不服气,再做总结教训请别人帮助不再做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2525%3939%2424%1212%

中段3131%2727%2929%1313%

X2=3.36%26lt;X2(3)=7.81P%26gt;0.05

表19、对学校的纪律和常规要求

自觉遵守老师来就遵守有时违犯经常违犯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4747%99%4141%33%

中段5454%1818%2323%55%

X2=9.06%26lt;X2(3)=7.81P%26lt;0.05

统计分析表明摘要:

——自觉性较差摘要:35%~55%的学生不能自觉地认真完成。

——不够果断摘要:中段40%,高段25%对左右为难的事果断地选择方法。

——坚韧性不够摘要:做事不成功时不再做或请别人帮助的占36%~42%。

——自制性不强摘要:能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的仅占51%。

X2检验表明,农村小学生高段比中段学生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显著增强,但从总体上,农村小学生意志的心理品质明显不成熟。

(八)竞争意识不强。

表20、竞选干部时

我能行努力争取当干部要多做事无所谓不愿当我不行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99%4646%99%2020%11%1515%

中段2121%3939%1212%1414%11%1313%

X2=6.9%26lt;X2(3)=11.07P%26gt;0.05

40%左右的学生不积极参和竞选干部,其中近15%明显缺乏自信而放弃竞争,10%左右是缺乏服务意识,不愿多做事而不愿参加竞争,14%~20%持无所谓的态度。这表明,农村小学生竞争意识不强。而竞争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在人生的每一个关头,都面临着挑战和竞争。

四、成因分析

(九)社会公德意识差,勤俭意识淡泊。

表12、你是这样想的或这样做的请打√,否则打×。

校园有纸屑,不是我丢的,我才不捡。在操场上体育课,教室灯亮着,不关我的事。自来水没关,又不是我交钱,不管它。

是(√)否(×)是(√)否(×)是(√)否(×)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2626%7474%2525%7575%1515%8585%

中段2323%7777%2828%7272%2222%7878%

从表中不难看出,大多数学生具有集体意识,能自觉保护环境卫生、节约能源、资源,这是令人欣喜的。但仍有15~28%的学生缺乏集体观念,公德意识不强,自私,缺乏责任心,勤劳节俭意识差,面对举手就可解决的小事情也推卸责任,视而不见。这样的学生需要教师深入浅出地教育、引导,促使他们逐渐转换,形成良好的心态。

(十)不良情绪摘要:

表22、你到学校的心情是

愉快一般有时烦不愉快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2626%3333%3535%66%

中段7272%1818%66%44%

X2=46.8%26gt;X2(3)=12.84P%26lt;0.005

调查发现,学生在校情绪不良,非凡是高段,感到有点烦或不愉快的高达41%,低年级也有10%的学生天天上学心情烦闷,不愉快。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新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其原因,反思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情绪的低谷,保持旺盛的精力,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生活中。

从调查统计和X2检验来看,农村小学生心理目前状况令人担忧,年段不同,存在的心理新问题也有一定的差异,进一步调查分析表明学生心理新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有摘要:

(一)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农村家庭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确有一部分农村家庭勤劳致富,但仍有相当多的农村家庭刚解决了温饱新问题,甚至还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因此在农村地区,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摘要: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熟悉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新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在农村地区,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新问题,学生心理新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探究,这也是农村小学生产生心理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农村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仍相当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熟悉,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的现象和“打骂教育,黄荆棍下出好人”的现象并存,受农村社区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轻易出现心理新问题。

(四)大教育观在农村地区难以树立。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往往出现“5+2=0”的现象,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和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农村学生易出现心理新问题的原因之一。

(五)农村小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低,应对技巧差,因此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非凡是小学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新问题。

五、策略探究。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国闻名德育专家,中心教科所德育探究中心詹万生主任更是精辟地指出摘要:“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由此可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了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热点新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新问题。

通过此次对农村小学生心理行为目前状况调查,成因分析,探究和寻求合理的教育策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构建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

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校长、科研室、教导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和到心理教育中来,既开设开展心理咨询,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并注重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及时予以指导。

(二)根据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练习和引导上,不要过多地传授心理知识,避免学科化和医疗化倾向,同时通过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及时咨询指导,矫正练习,提高其认知评价水平和应对技巧并予以适当磨炼,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集体观念。

(三)大力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关键还在于教师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注重避免只重视骨干教师培养的倾向,否则将会出现一些教师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另一些教师又在制造新的心理障碍。着力指导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熟悉,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保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把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克服的心理障碍。

(四)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全面考查学生的言行,改革教育方法,开辟和学生沟通的多种渠道,使学生随时能和教师、家长、同伴沟通,让学生有机会也有场所进行倾诉,改变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恼,共同营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非凡是要转变家长的意识和改进教育方法,因为家长教育观念,教养水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非凡明显。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甚至相矛盾最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

(五)加强区域性校际合作。

区域性学校间应加强联系,定期互通心理教育信息,举行经验交流,互派教师学习,发挥区域性资源优势,实现信息共享,方法互补,缩小农村学校和先进学校间的差距。

定期组织学生联谊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增强心理素质。

摘要摘要:本报告通过200名农村小学生(三~六年级各50名学生)的自拟心理健康目前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品德习惯、劳动观念、亲子关系、交际心理、情绪情感主流较好。但少数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冷漠、羞怯、焦虑、交往障碍、意志品质不成熟等心理新问题。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长素质、学校教育、社区环境、大众传媒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具有健康心理的二十一世纪劳动者是学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摘要:小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成因及策略

一、调查目的摘要:

21世纪是机遇和竞争并存,希望和痛苦并存,光荣和苦难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重挑战。心理素质将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质,心理健康将成为21世纪对人才选择的重要条件,为了搞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面向二十一世纪三峡库区区县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探究》一级子课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新问题及策略探究》。我校对三~六年级共200名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目前状况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对我们了解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目前状况,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新问题成因,寻找合理的教育策略提供了有益帮助。

二、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摘要:

我校于2000年5月对三、四、五、六年级各50名学生进行调查,基本情况见表1。

表1、调查对象及问卷发收情况一览表

年级性别人数平均年龄问卷教育名回收固收率有效卷

三年级男255050100%50

女25

四年级男255050100%50

女25

五年级男255050100%50

女25

六年级男255050100%50

女25

总数200200200100%200

(二)材料和方法

调查问卷是南岸区主研小组王永强、龚定碧设计的问卷,共50个小题,其中单、多项选择38题,判定12题,由学生按问卷导语和各题要求,根据自己的情况逐一回答。

(三)统计摘要:

1、

对单选题按实际答题人数统计各题各项目人数,以实际答卷总数作基数计算百分比,同一调查题目选X2检验,考查是否有年龄(年段)差异。

2、对多选题,判定题按实际各题人数统计各题各项目人数,以各年级有效卷总数做基数计算百分比。

三、调查结果

调查统计表明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交际心理、情绪情感等方面的主流较好但有少数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冷漠孤僻、情感闭锁。

(一)学习习惯、喜好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的心理行为目前状况摘要:

表2、你上学读书是为了

没有知识不能生存替老师学习替父母学习读书后找大钱同学间好玩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7171%0022%2323%44%

低段5959%22%77%2424%88%

X2=7.24%26lt;X2(4)=9.49P%26gt;0.05

表3、课堂上老师提问

马上回答想一会再回答等别人答老师抽问才答,一般不回答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1414%4646%77%3333%

中段3636%4040%66%1818%

X2=14.57%26gt;X2(3)=12.84P%26lt;0.005

表4、老师布置的作业

认真完成完成一些不完成边做边玩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969%1212%33%1616%

中段8383%66%11%88%

X2=5.95%26lt;X2(3)=9.81P%26gt;0.05

以上统计表明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中段学生有41%,高段有29%的小学生学习动机扭曲,正因为动机缺乏,因此相当部分农村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体现在课堂回答新问题上,中段有24%,高段有40%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能认真完成作业的中段为83%,高段仅为69%,X2检验表明,中高段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存在显著差异,高段小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焦虑方面

表5、期末考试时

心情紧张有点紧张无所谓有信心,不紧张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2424%4747%55%2424%

中段1616%2020%1010%5454%

X2=25.7%26gt;X2(3)=12.84P%26lt;0.005

表6、爸爸妈妈回家晚了感到不安。

是不是

人数%人数%

高段3636%5454%

中段5757%4343%

X2=24%26gt;X2(1)=7.88P%26lt;0.005

面对考试,20%左右的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而担忧更为明显,47%出现稍微焦虑,24%属于过度焦虑。这种心理障碍假如处理不好,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表6同样显示了学生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平安或其他不良效果的心境,使得这部分学生焦虑不安,紧张担忧,顾虑重重,形成心理障碍。X2检验表明,中、高段小学生面对不同的外界因素,焦虑的程度有显著差异。

(三)冷漠、孤僻

表7、看电视碰到伤心或感人处时

跟着流泪没有眼泪那是假的非常激动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4848%1212%2222%1818%

中段4545%1212%2929%1414%

X2=1.54%26lt;X2(3)=9.81P%26gt;0.05

表8、和同学在一起,你感到

快乐一般不合群孤独自卑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060%282866%66%00%

低段6969%1717%44%88%22%

X2=5.89%26lt;X2(4)=7.78P%26gt;0.1

看电视碰到伤心,感人的情节,中段有41%,高段有34%的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这实际上是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了平淡,缺乏和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

表8表明,30%~40%的学生和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甚至有2%的中段学生感到自卑,显示出少数农村小学生存在孤僻心理。孤僻是心理上的屏障,这种心灵上的孤寂极不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X2检验表明,冷漠、孤僻的心理障碍无年龄的显著差异。

(四)羞怯、胆怯、羞涩

表10、家里来了生疏客人摘要:

喜欢主动招呼不理睬怯生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1515%5050%2121%1414%

中段1717%4747%1616%2020%

X2=1.94%26lt;X2(3)=7.81P%26gt;0.05

表9、见了熟悉的长辈

主动热情招呼不好意思躲起来

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969%1919%1212%

中段8181%77%1212%

X2=6.48%26gt;X2(2)=5.99P%26lt;0.05

家中来了生疏客人,不理睬,怯生的占35%左右,见了熟悉的长辈,不好意思,甚至躲起来的中段占17%,高段达31%,这表明了小学生中胆怯、羞涩心理比较突出,非凡是高段,由于临近青春期,心理比较复杂,更显不够大方。

(五)交往情感闭锁

表11、和新朋友在一起

主动邀请一起玩不好意思接近只顾自己玩

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161%2626%1313%

中段5858%2222%2020%

X2=1.96%26gt;X2(2)=5.99P%26gt;0.05

表12、受到委屈时

为自己辩解和人争吵独自生闷气

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5656%1414%2929%

中段6161%1818%2121%

X2=1.04%26gt;X2(2)=5.99%26gt;0.05

表13、你心中的秘密最想告诉

老师家长好朋友谁也不说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77%2121%2929%3333%

中段1919%2828%3636%1717%

X2=17.72%26lt;X2(3)=12.84P%26lt;0.005

这几项统计表明,部分农村小学生存在交往障碍,40%左右的学生和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和伙伴沟通,中段有21%,高段有29%的学生受了委屈时独自生闷气,17%的中段学生,33%的高段学生心中的秘密谁也不说,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闭锁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部分农村小学生交往的心理新问题是自卑、怯弱、排斥、闭锁等,这些心理新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轻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六)攻击性强

表14、当别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脚时

原谅要求对方道歉骂对方反踩他一脚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5353%2222%88%1717%

中段6565%2020%66%99%

X2=4.06%26lt;X2(3)=7.81P%26gt;0.05

表15、对小动物,你

喜欢不伤害捉弄喜欢弄死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学生心理健康范文篇8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技巧

科学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新时期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为国家社会发展培养综合人才的重要路径。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是促进小学生全面的基本前提,在小学教育阶段要开展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为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针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与知识教育、身体素质教育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滞后性和独特性,每一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与出现的问题都是不同的,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主要是指开展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都应当尽可能的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以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为根本。其次,要遵守差别化的教育原则,不同的小学生,成长的环境不同、个性特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心理状态同样也千差万别,因此,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做好个性化分析,采取差别化的、针对性强的教育措施。另外,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参与性原则,这主要是指在参与主体方面,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与小学生成长发展相关的主体都要参与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而在教育活动中则表现在需要多组织和采取互动性强、参与性强的措施来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技巧和措施

从小学生教育实际出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组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学校和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活动。首先,要加强与小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小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扰,根据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疏导和引导,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由于小学生处在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很多事情上都比较好奇,但是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同时受到客观因素如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健康有可能会出现发展偏差,因此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通过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小学生遇到问题就想到要咨询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其次,教师要注重小学生自尊心的保护,自尊心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关系到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保护小学生的自尊心,要用鼓励和激励的态度来对待小学生在校学习的情况和表现,即便是小学生做错了事情,也要注重在保护起自尊心的基础上进行批评教育。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为小学生展示自己创建舞台,增加小学生的展示实践经验,让小学生在不断积累的认可中坚定自信心,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另外,针对小学生,学校要建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档案,做好小学生日常学习和表现的观察、记录,及时发现小学生的反常情况,积极行动起来,纠正其错误,帮助小学生心理更加健康的发展。(二)注重在日常学科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在学校期间,参与最多的活动就是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因此,以学科教育为主要阵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比如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文化性能够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观,数学学科中的逻辑性、理性思维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观,这些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学科教育中,教师要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小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丰富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三)做好与家庭教育的衔接和配合。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全面实现的,需要与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做好衔接。首先,家长要努力为小学生的成长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小学生在充满关爱、充满知识和价值观正确、行为习惯良好的日常生活环境中构建自身健康的心理。家长还要注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要做到“放下手机、关爱学生,放下成绩,关爱心理”,要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其次,教师要与家长进行密切的配合,通过现代通讯手段及时的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并且与家长一起探究针对小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和计划,从而促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小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需要做好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科教学中注重渗透教育,并且要与家长进行积极配合,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浩伟.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17(20):181-182.

[2]王君秋.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策略[J].学周刊,2016(03):125.

[3]杨明霞,王雪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01):92-93+75.

学生心理健康范文篇9

【关键词】大学生量表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心理卫生的重要性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关注。有关资料显示: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压抑症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的亚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大学生仿佛成了社会新的“弱势”群体[1]。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第二断乳期[2],其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身心两方面的不平衡、不稳定,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心理多变的高峰期,很容易受到内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身心反应,导致心理障碍。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得到适当的引导与调适,就会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广州十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每所高校发放问卷120份,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不同年级进行,共发出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2份,回收率93.5%。

1.2量表编制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主要是结合SCL90量表,但由于SCL90量表已经是1986年的常模,以此得出的结论从理论上讲是缺乏科学性的,也是不合理的[3]。因此,我们把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归类,选取其中适合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针对性的题目,并增加了量表中没有但又与当今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预测和复测剔除相关性差(相关系数<0.35)的题目,最后共保留50道题目作为正式测量问卷,涉及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性、学业、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及其他10个领域。

1.3调查方法

所有调查问卷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和统一的答卷,委托各高校负责人在班级集体同时发放,统一回收。正式调查在2004年9月1日~10月1日一个月内完成。为了考察量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我们的调查分两个时期进行,时间间隔约1个月。

1.4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在Excel17.0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和Amos4.0进行χ2检验、t检验及F检验等相关统计学检验。

在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方面,为了统计方便和具有可比性,我们把各因素各方面的得分均转换成百分制,选项从严重到没有得分依次增高。因此,得分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2结果与分析

2.1一般资料(见表1)表1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略)

由表1可以看出,有效问卷的男、女生比例约为1:1,大部分被访者的家庭是融洽的,有冲突的被访者约占总数的13%。

2.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分析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10个因素共解释项目总变异的51.025%,由各因子所包含题目的共同含义对各因素命名为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性、学业、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及其他共10个方面。对这10个方面进行二阶因子分析,结果发现可以合并为两大重要因素,共解释总变异的55.929%,其中前4个可归结为个人自身因素,后6个归结为社会环境因素,之所以这样划分量表维度,是为了更突出主要矛盾,寻找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本质因素。表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负荷矩阵(略)

2.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信度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

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各因素及维度进行了同质信度、复测信度、分半信度及相关系数的检验。由表3可知:该量表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92,稳定性系数为0.597,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同时各因素及维度的分数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总分的相关(0.488)超过了0.48(P<0.001),表明该量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很好,能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起到良好的预测作用。表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信度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略)

2.3调查统计结果

2.3.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主要在性问题和学业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在这两个方面所受到的心理困扰比女生严重得多,而在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和其他等方面,两者没有多大的差别。从整体上看,男女大学生主要在个人自身因素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而社会环境因素方面,两者差异不显著。表4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医学生和非医学生仅在性和学业方面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但差异间的距离并不是很大,体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心理压力比医学生的大,由表可知其得分较低,而医学生则在学业方面比非医学生的心理压力大。总的来说,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水平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这由两者总分的情况可以看出。表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的融洽程度息息相关。家庭融洽与家庭冲突仅在恋爱、学校和职业3个方面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而在其他7个方面,两者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并且所有差异中得分高的均是家庭融洽的学生,说明家庭融洽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家庭冲突的学生。表6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

从表7中可以看出,在整体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年级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心理健康状况由好到差表现为大二>大三>大一>大四,并且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对其影响极显著,而个人自身因素则不显著。具体体现为:①大一和大二、大二和大三、大二和大四之间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大二的得分最高,大四最低,说明大二学生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年级的学生好,大四在这两方面的压力比较大。②学业方面,大一和大二、大四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一学生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学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应引起重视。③人际关系方面,大一和大二、大一和大四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并且大一和大二之间的差异更大,大一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要求我们应重视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健康教育。④在学校与职业两个方面,大四得分最低,并且与其他三个年级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三个年级之间在这一方面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总体趋势为大二>大一>大三>大四,这说明大四学生更关注职业和所处的学校,其心理压力较大,大三的学生在这方面的心理压力也有所体现,而大二在这方面则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表7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

3讨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更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前的大学生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旧价值观念的碰撞、高校招生分配改革措施的不断出台,都使他们面临的竞争形势日益严峻,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强[4],因此,系统、全面地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采取疏导和教育措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广州10所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

(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方面差异并不显著。根据有关报道,在中学阶段,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男生[6],而到了大学,两者在整体水平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他们仅在性和学业两个方面存在差异,表现为男生的心理压力比女生大,这与男女自身原因有关:女生在性方面较男生难以启齿,且她们更主要地把精力用于学业,故在问卷上体现为女生的平均得分比男生高。而社会环境因素对两者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专业分类上差异并不显著。医学专业的学生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也仅在性和学业上存在差异,表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压力比医学生大,这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息息相关:医学生通过专业的学业,在性知识这方面远比非医学生丰富,这提示我们不能忽视非医学生的性教育。而学业方面,医学生比非医学生感到压力大,这可能是因为医学生从事的专业是人类神圣而特殊的专业,需要过硬的本领,因而学业要求相对严格,因而感到压力较大。

(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家庭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由表6及其分析可知:家庭融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而家庭冲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两者在个人自身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方面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说明家庭融洽与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父母们能从孩子的利益出发,创造融洽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们向着健康的心理方面成长。

(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心理健康状况最好的是大二的学生,其次为大三的学生,再次为大一的学生,最差的是大四的学生,这与王滔等的研究相符[7]。其原因可能为大二的学生通过大一一年的锻炼,基本上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对学业和未来充满自信,暂时无就业压力,因此自我评价也较高,有较好的心理状态,故在量表上的统计得分最高。大三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大学生活,其适应性更强,但由于他们已经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和发展方向,有着新的困惑,因而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大二的学生。由表7可以看出,大三学生在职业方面的得分比大二的低,两者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排在第3,其原因可能是他们刚刚从高中走出来,一下子适应不了大学这种高度自我管理的新生活,许多人可能是第一次离家出远门,甚至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在此期间他们会碰到很多问题和困惑,因此反映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便比大二、大三的学生差。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信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四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这主要与他们的就业压力有关。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人才竞争的激烈对大四学生构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这也提示学校应该注重毕业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应对未来新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严云岗,罗翔.关注新“弱势”群体,警惕心理疾病“入侵”象牙塔.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11.

2赵冰洁,陈幼贞.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1):13~14.

3王全道.SCL90量表使用的现状及检测心理健康的异议.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51.

学生心理健康范文篇10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功能与途径

Abstract:Thearticlemainlythepsychologicallyhealthyeducationquestionwhichdevelopedtothesportsteachingaspecthascarriedonthediscussion,onthepresentuniversitystudent''''spsychologicalcondition,elaboratedtheuniversitysportsteachingtothestudentpsychologyeducation''''sspecialfunction,andproposedraisedthestudenthealthypsychologyinthesportsteachingthemethodandtheway.

keyword:Universitysportsteaching;Psychologicallyhealthy;Functionandway

前言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且有上升的趋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学科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和工具。

一、心理健康的现状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联合国世界性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那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2006年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之际,浙江理工大学信息电子学院心理素质拓展中心开展了一次有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随机调查,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大学生心理压力大。在广东高校中,如果算上郁闷、焦虑等轻微症状则高达40%。如此惊人的数字提醒人们,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已迫在眉睫,不容忽视,心理教育势在必行。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根据高校体育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高校体育教育手段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一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二、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

高校体育活动主要包括体育教学及各类竞赛等,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术与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个性,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及心理负荷,人际交往频繁,使学生在生理健康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高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与作用:

(一)调控情感情绪,及时发现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在运动中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运动锻炼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对大学生作跑步试验,发现跑步能成功减轻大学生在考试期间的焦虑情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普遍体会到,打打球、跑跑步、练练拳等,会使紧张的情绪得到松弛。

(二)改善机体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提供物质基础

体育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直接改变人在安静状态下生理、心理活动方式。促使身体各机能系统进入积极活动状态,从而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各器官处于高度兴奋和活跃状态,把安静时处于长期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尽可能地激活起来,从而使各器官的血液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健康的机体、良好的神经系统和各部分机能系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也是保证人们心理健康的一种物质前提。

(三)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促进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的发展

学校体育通过教学和各项体育竞赛等身体活动形式,采用公开的、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则,进行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竞争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验生命存在的价值、生命延续的价值和超越生命的价值,使他们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培养人的勇敢果断、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公平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这些都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

(四)发展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运动可发展认知能力,减少认知障碍,改善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维护心理健康。同时从社会学角度看体育游戏、竞技体育和体育竞赛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体育精神是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许多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获得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验,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与途径

(一)用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感染学生

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同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应具备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还要具有良好的言谈举止、规范的动作示范和热爱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二)精简竞技体育内容,满足不同学生心理需要

由于竞技体育内容大多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技术的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很难掌握,且易发生运动损伤,造成很多学生对此望而生畏。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减少竞技体育的内容,降低动作技术难度,突出体育课程健身与娱乐的功能。内容要少而精,易于掌握,易于开展,利于终身锻炼,并且效果明显,使更多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教学形式,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研究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技能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更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要把学生的“身”、“心”统一到体育课上来,从而使体育课能向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教学中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本身发生兴趣,才能主动而愉快地去学习。因此,在安排教学计划时,我们可以选择适合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的运动项目。青少年学生的肌肉及体力均在逐年增长,骨骼尚在发育之中,因此,对学生要开展多种项目练习,运动量逐渐增大,避免对身体造成大的生理负担。青少年男、女生在体力、生理特点上有显著差异。因此,锻炼项目、锻炼时间及进度的安排都应分别对待。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创造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如采用教学竞赛、教学评比、活动性游戏及音乐伴奏等教学形式,并在学生情绪高涨时,有意识地加大运动量及运动强度,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会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我们还通过有意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比如,在快速跑游戏中,教师不分组、不定项目,可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自己确定比赛内容和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比赛的内容和方法,这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树立体育教师身心健康的新形象

新型的体育教师应更新观念和认识,在确保自身身心健康的同时也要加强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鼓励其在教学中进行各种积极尝试,提高体育教学的科学化水平,以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

四、结论和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关注。高校体育要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更好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使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以便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

1.学生健康问题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学校体育不仅在健身方面,更在健心方面和适应社会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2.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和运动锻炼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缺陷。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多注意学生的心态,并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治疗。

3.建议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标准与体育学科的特点有机结合并具体化,制定出适合各种学生群体,各个年龄阶段,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心理健康检测和评量。

【参考文献】

[1]王启明,等.体育与心理潜能开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兰自力,等.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