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4:21:52

学生心理

学生心理范文篇1

【关键词】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

1问题提出

心理氛围也叫心理气氛,是指集体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这种态度和感受支配着全体成员的情绪。当某种心理气氛形成之后,它对一些新进入群体的成员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班级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的单位,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长的基石。其心理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班级中每个人的生活和成长。班级心理氛围作为班级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班级中个体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从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按照年级、专业、民族、生源地随机选取370名学生作为被试。样本基本情况详见表1。

2.2工具

班级心理氛围具有导向作用、聚合作用和约束作用。它对于班级个体心理健康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内在结构因素由协作氛围、班主任氛围、凝聚力氛围、文化与发展氛围、学习氛围、班干部氛围6个因素构成,本研究中我们运用李向东编制的班级心理氛围问卷进行测量,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用SCL-90进行测试。

2.3方法

主试是经过培训的专职教师,由主试在被抽取学生团体测试。所有的被测试者全部是匿名的,要求按统一指导语独自完成。测量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处理。进行相关分析、差异显著性分析等。

3研究结果

3.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描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与SCL-90全国常模比较差异非常显著,各项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特别是精神病性、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症状突出。见表2

*P<0.05;**P<0.01;***P<0.001;下同

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和民族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3.2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的一般描述

在量表中,完全不符合计作1分,不太符合计作2分,一般计作3分,比较符合计作4分,完全符合计作5分。所以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维度的平均分都在一般以上,介于一般和比较符合之间。

分别对不同性别、专业、年级、民族、生源地学生的班级心理氛围进行差异比较。结果发现在性别和生源地上,班级心理氛围各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专业方面,在班主任氛围(t=2.24,P<0.05)、凝聚力氛围(t=3.82,P<0.01)、文化与发展氛围(t=2.22,P<0.05)上理科专业的学生显著高于文科专业;大学生在年级和民族方面,班级心理氛围各项得分详见表4。

表4中的数据表明,从年级上看,协作氛围方面,大一年级最高,大四年级最低;除协作氛围外,大三年级的其他各维度水平都是最高的,班主任氛围、凝聚力氛围、班干部氛围在大二年级达到了最低水平,文化发展氛围的最低点出现在大一,学习氛围的最低点出现在大四。从民族上看,协作氛围方面,其他选项最低;除协作氛围外,蒙古族在各方面的水平最低,回族在各个维度的水平都是最高的。

3.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班级心理氛围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班级心理氛围各维度相关分析,结果见表5。

表5中的数据表明:班级协作氛围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相关;班主任氛围、班干部氛围和心理健康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除躯体化、强迫症状和恐怖外,凝聚力氛围、学习氛围与心理健康的其他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除强迫症状和恐怖外,文化与发展氛围与心理健康其他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

4分析与讨论

4.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发展。从本研究的结果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标准,这就是说这些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差,有些甚至存在心理问题的隐患,比如精神病性和强迫症状。这是由两方面原因构成的:第一,当今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大学作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的准备阶段,势必要为未来的出路和发展做好打算。现在社会充斥着失业、次贷危机等这种足以颠覆社会稳定的不安因素,在校大学生由于文化水平较高,能够很好的认识到这一点,相应的生存压力也就越加明显,所以在心理健康的各个维度上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第二,由于本研究所用的常模标准指定的时间较早,相信经过了多年的发展,这个常模的标准程度已经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等方面竞争的不断加剧出现下降的可能,所以在最近的一些应用该常模作标准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得出了被调查群体德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常模的结论。相信这也是本研究出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看有这一结论的主要原因。

4.2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状况

班级心理氛围是最近几年才被研究者所重视的一个领域。以往的研究中大都是指针对班级中的学习氛围、凝聚力氛围等因素进行探讨,很少有研究从班级心理氛围这个整体来进行研究。

在专业方面,理科学生要比文科学生体会到了更多的班主任、班级凝聚力以及文化发展的作用。据了解,大部分的理工科专业都会组成学习小组,而文科类专业则没有这样的习惯。可以看出,这样的学习小组对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同时,由于小组内探讨问题的深入,这会逐渐使得小组内成员对于小组的文化氛围进行肯定和认同,也就提高了他们对于小组内文化和发展的认识。

正是由于文化和凝聚力建设出现了效果,小组成员对于难于把握和掌控的事情,会在第一时间想到班主任或者是辅导员老师,这也就加强了小组成员对于班主任重要性的认识,所以就导致了文理科在这些方面差异的显现。

由于大学中少数民族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我们在测量时将它作为一个重点来分析。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少数民族中,回族的协作氛围最强,他们能够更好的感受到班级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这是因为回族作为被调查者中人数第三的群体,没有人数第二的蒙古族的那种过分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也没有汉族这种大群体的与我无关的意识,走在两个极端之间,所以对于班级心理氛围的理解更加实际。所以回族在班级心理氛围的各个维度均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由于蒙古族存在过分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这使得他们脱离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班级,所以他们所感受到的班级心理氛围也是最低的。

由于刚刚步入大学生活,一个个饥渴稚嫩的脑袋刚刚脱离了父母的怀抱,这时是最需要同伴间的相互帮助来扶持的,所以在这个时候,班级的协作氛围达到了顶峰。而这个时候的班级文化氛围,由于学生并没有真正接触到大学生活和专业知识,他们的文化底蕴还仅仅停留在高中阶段,所以这个阶段的文化和发展氛围是最低的。大二阶段是一个自由发展的实践,这个时候学生开始逐渐看清自己的方向,制定目标,所以很多时候班主任和班干部在这一阶段能做的工作相对较少,班级凝聚力也由于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并且逐渐掌握了大学模式而不入了低谷。到了大三阶段,学生的班级意识已经成熟,并且能够很好的将班级意识和自我意识相互区别,在很多事情上懂得从班级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比如班级凝聚力、班主任、班干部等方面。同时又能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将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文化底蕴进行提升,这也侧面的提高了班级的学习氛围和文化发展氛围,所以在大三年级显示出了班级心理氛围发展的高峰。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四阶段面临着就业、考研的压力,这时学生更需要的是独立去完成目标和作决定,所以协作氛围和学习氛围也就相对较低。

4.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班级心理氛围

毫无疑问,群体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心理状态。一个拥有优秀班主任和班干部的班级,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无疑将是较好的。这一点被本研究所证实。随着班级中班主任和班干部氛围的增强,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同时在心理健康的其他方面,也都不同程度的显示出与班级心理氛围的其他个维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勒温的“场理论”认为,人只不过是在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的一个存在。人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会对环境形成一定的知觉意识。这种环境主要是与其切身体验的社会关系、组织团体以及自然情景。这种“知觉意识”支配个体的行为作用于这种环境,所以置身于大学校园中的学生,在班级这样一个大学教育的基本载体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必然和班级心理氛围繁盛交互的影响。班级心理气氛作为大学生生活的最直接的环境,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和个性形成起着重要影响作用。无疑,生活在不同班级心理气氛中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必然存在差异。

5对策与建议

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要给学生带来愉快的体验,让他们在和谐友好的班级环境中感受自我、提升自我。下面结合本研究得出的相关结果,就如何提高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5.1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

班主任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领路人和班集体的领导者,在班级心理氛围的创建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对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上的教育和管理,在生活和思想上的帮助和引导,都会给学生提供在班级中生活的勇气和精神力量,同时这种作用也对班级中的个体起到了心理上的约束作用。

班干部是班级学生中的精英群体,在班级建设中具有管理、教育、以身示范等多重角色。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通过科学的培养选拔机制,将品德优良、有恒心、有责任心、有热情的学生选拔到班干部队伍中。同时还要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严格要求他们。培养一支过硬的班干部队伍,可以使他们在班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2强化班级意识建设

人是社会性动物,必须也只有在群体中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班级心理氛围是一种特殊的班级环境和心理资源,班级意识不仅是良好班级心理氛围形成的标志,同时,更是大学生自我教育、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和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班级心理氛围的提高要从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开展和参与集体活动、互助学习与合作研究入手,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入手。使学生认识到班级意识的重要性,体会到班级给个体带来的欢愉、价值与成就,这不仅对于形成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至关重要,而且对于他们走向社会、成就事业具有特殊的意义。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只有时刻保持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保证在社会竞争中不被淘汰。终身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是提高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真正具有社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教育者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理念,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将学习兴趣与压力转化为学习的自觉行动,注重学生创造性和协作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能力,为大学生提供核营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和创造学习的班级心理氛围。

5.3开展特色活动和阶段教育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与心理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班级心理氛围的创建,一方面要优化班级客观环境,比如丰富班级的生态内涵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要内化校园文化精神,提升班级文化层次,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开展班级特色活动,创建良好的成长与发展的班级心理氛围。

不同年级由于工作和目标不同,有必要开展针对不同年级的阶段教育。采取不同策略、有重点地加强班级心理氛围的建设。大一年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在这个转折点上,不同的学生体现出了不同的适应能力。这是班主任的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选好首任班干部,指导和帮助他们开展工作。同时认真关注大一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大一阶段学生的主动性和热情,有侧重的培养集体观念,帮助处理好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引导学生将精力和热情放到学习上,提高班级的学习氛围。大二和大三阶段是大学生活全面开展和深化的关键期,会出现不同层次和等级的分化,这个阶段要发挥大一时班主任氛围和凝聚力氛围上的优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向上奋斗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使班级心理氛围保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大四阶段是班级心理氛围水平最低的阶段,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加强学习,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择业等问题的教育,使大四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上,真正体会到大学生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学生心理范文篇2

1.逆反心理。这是中学生在青春期正常的心理表现,由于高中阶段处于少年向成人世界的过渡,中学生急于期待外界社会对自己的承认,表现为一种对成人话语权的强烈地反抗,极力地摆脱对成人的附和盲从地位,甚至我行我素,尤其对教师和家长的意见,高唱反调,采取抵触情绪,甚至强词夺理,这类学生容易做出越轨行为。有一个女孩子,多才多艺,又擅长乐器,学习成绩也很好,升上高中之后被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所吸引,难免贪玩耽误学习。由于她的家教很严格,母亲的说教让她产生抵触情绪,从此更加故意制造难题给父母,放学后宁可绕远路也不按时回家,和同学正常接触也故意装作神秘。家长和学校的沟通发现了这个问题,我通过向很多同学了解她的情况,发现她这种逆反的行为,及时和她沟通,帮助她疏导这种逆反情绪,换位思考自己和家长的关系,帮助她摆脱了这种错误情绪。逆反心理一旦严重,有可能造成学生越轨行为。

2.随众心理。随众是指没有主见,没有原则,过分依赖他人喜恶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高一学生来到新的环境,没有了以往的好朋友为伴,内心渴望结识新朋友,建立新的友谊,特别是住宿生,第一次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家长的关心和监督相对减少,难免产生孤独感,心中不踏实,他们更希望尽快溶入新集体,为避免被其他同学排挤,有时明知不对,他们也随大流,人云亦云了。也有一些学生是由于虚荣心强,好“面子”,即使自己不喜欢,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不合群的人,而改变了自己。有一个高一女孩小林,平时风风火火,中性的性格让她在同学中颇受欢迎。可是一段时间之后,隔壁班的一些女孩子议论她的话传进她的耳朵,她们说小林的短发很难看,好像压着个帽子一样,为了这个,小林很难过,也不知道该怎样改变自己,于是平时就坐在教室里不敢见人,后来又用夹板把头发都直立起来,打扮成自己喜欢的偶像的样子,生怕再招来别人的嘲笑。针对她的这种情况,我找来她的好朋友,和她坐在一起讨论她们心目中的小林是什么样子的,应该有什么样的衣着打扮,什么样的举止,什么样的发型,和什么样的笑容。这时小林发现,朋友们喜欢的是从前的她,追求怪异的发型是自己的虚荣心在作祟,保持自己的原则才是最重要的。随众心理容易造成学生虚荣心增强,偏离正常的成长路线。

3.嫉妒心理。嫉妒心理主要是缺乏自信、心胸狭隘所致。进入重点高中后,面对新老师、新的学习内容、新的班集体等因素所导致的变化,不同心理素质的学生就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有些学生可能继续保持优势,甚至越学越好,有些学生却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这时,缺乏自信、心胸狭隘的学生就会因各种各样的竞争受挫而对比自己强的同学产生嫉妒心理,故意制造事端,想令别人也不好过!有一个叫小陈的学生家境贫寒,所以她从小勤奋读书,希望有一天跳出农门,摆脱贫困的生活环境,初中毕业考上了重点中学,她成了当时本村村民羡慕的对象,不过,进入重点中学后,学习成绩却不断退步,几经努力都没有明显效果,小陈失望了。她看着同室好友小王的进步,内心难以平静,于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凡是到考试前一周,小陈就"犯病"了,有时还"神志不清",弄得好朋友小王不得不放下书本,把本应该用于学习的时间陪她看病,为她煮药、打饭、洗衣,小王的考试成绩自然大受影响,小陈却高兴了。嫉妒心理害人害己,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会导致非常不好的后果。

4.松懈心理。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三学年,都是勤奋、拼搏的,考上重点中学的信念和父母的期望促使他们在初三学年竭尽全力,当终于如愿以偿进入高一后,有一部分学生便松懈下来,完全没有了以往的拼搏精神,这些学生认为考上重点中学就肯定能上大学,高一学年不必太紧张,不妨先放松一下。这些学生过于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而有意地忽略自身的主观因素,或出于自负觉得自己不需要太多努力,只要到了高三自己就自然会努力学习,一样来得及。

5.焦虑心理。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在初中期间大部分为各校的尖子生,他们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往往还是班长、团支书等班干部。但进入重点高中后,尖子云集,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小学或初中时的优势。高一学习科目多,难度偏高,课程学习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有一部分学生从原来同学眼中的尖子生变成中等生甚至落后生,如果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差,往往引起内心的紧张、忧虑和恐惧等情绪,从而导致了学生的焦虑。案例B:小欧高一入学成绩排在班的第一名,但初中学习成绩好并不等于高中就好,由于小欧未能适应高中的学习,中段考试只排在班的二十多名,家长觉得不理解,多次找班主任对小欧做工作,小欧感到压力很大,整天觉得闷闷不乐。

6.失落心理。优秀学生一旦丧失优越地位,便会怀疑自己是否"优秀",而变得苦恼、自卑、消沉或自暴自弃、得过且过;或不满、抗争、甚至以违反校规或恶作剧行为来引人注目,以达到心理平衡。有一个学生小何,初中时虽然不是排在班前一、二名,但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心目中是一个沉静、听话的好学生,他以高于录取分数4分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但这个成绩只排在班的中下水平,加上前几次测验成绩都不理想,小何觉得自己在老师心目中没有地位,为引起教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小何忽然变得"活跃",有时,课堂上老师刚说一、两句话,小何就会大声"插话",常常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无何奈何,不得不批评小何几句,小何却暗暗高兴。

学生心理范文篇3

小学生参加任何活动,首要的前提是感兴趣。如果不感兴趣,即使在别人看来是如何有意思,有实用价值,他们也不会去参加。因此,对于孩子兴趣的了解非常重要。

只要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孩子的兴趣。有一个家长检查孩子功课的时候,发现课本上用彩笔画了许多卡通人物,虽然笔法还很稚嫩,但也颇有几分童趣。这个家长本来想批评孩子,让他不要在课本上乱写乱画,可是转念一想,孩子是不是有画画的兴趣呢?于是找来孩子谈话,孩子承认自己喜欢画画,尤其每当脑子里想起那些可爱的卡通人物时,自己就忍不住想把它们画出来。这个家长告诉孩子喜欢画画是件好事,但是不能在听课的时候画,也不要画在课本上,要画可以抽出时间,在专门的图画本上画。如果他愿意,可以让他报名参加少年宫的儿童绘画班。后来,这个小朋友在绘画上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这就是做家长的细心观察的结果。如果当初这个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评指责,可能这个小朋友的绘画爱好也就埋没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的兴趣并不稳定,这就要求家长对其进行引导。比如,有的孩子看见别人弹钢琴,觉得好玩,闹着也要学钢琴,家长觉得这是好事,不假思索满口答应,买来了钢琴,请了教师。结果没有多久,孩子忍受不了练琴的枯燥,哭着喊着不肯学了。父母将罪过全部归结到孩子身上,认为孩子三心二意。其实,这不能全怪孩子,因为他们对自己兴趣的认识还达不到理性的高度,所以父母在作出有关孩子兴趣发展的决定时还应该多加思量。

(二)群体倾向性

小学生在休闲娱乐的时候,喜欢跟同龄伙伴在一起。这是儿童对友谊需要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社会性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友谊是和亲近的同伴建立一种特殊而稳定的亲密关系。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他们之间相互学习交往、合作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为以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这一点,有的家长没能充分认识到,总是以安全、卫生之类的理由不让孩子踏出家门,也不让孩子将同伴带进家里来。为什么孩子们总喜欢上公园、动物园、游乐园等场所去玩?这固然是因为那里有许多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那里有许多同龄人,尽管彼此之间并不认识,但是作为其中的一分子,他们有一种群体的归属感,不会感到孤独。

作为教师,要善于将班级同学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这样既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

(三)自由倾向性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小学生开始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不愿意处处受人约束,受人监督,喜欢无拘无束的玩乐。有的小学教师认为,现在组织班级活动不容易,只要不是硬性规定,就总有人不来参加。其实,这里面可能就有学生觉得受约束太多的原因。当然,对于班级组织春游、逛公园这一类的活动来说,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安全问题。但是,如果为了这一点就不给小学生任何自由活动的机会,这样会引起小学生对集体活动的反感和厌恶。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尽情地玩乐。比如,去爬山,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们展示自我的力量、胆略,向大自然挑战。

学生心理范文篇4

关键词:技师学院;课堂心理;教学管理

在技师学院就读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学习成绩或者总体素质较普通的中学生,想要将这些学生教育好,只是依靠知识与纪律对学生进行管理与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自卑感与自我价值否定,这些问题造成他们在进行课堂学习的时候会出现严重的消极情绪。因此技师学院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要对学生的课堂心理进行关注,并且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同时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1技师学院学生的课堂心理

1.1自卑心理。(1)学生本身的原因造成自卑。在技师学院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是高考的落榜生,因此他们无论在生活上或者学习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失败感。因此也造成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并且经常暗示自己是个没有能力、没有价值的人,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而学生将这种负面、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之中,就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不敢面对、或者逃避问题的思想。在课堂上遇到不懂的知识,这些学生就会将自已藏起来进行自我封闭,并再次否定、贬低自我。(2)教师的原因。国内有一部分教师个人的修养与脾气较差,在技师学院教学的时候,当学生无法理解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时,教师就会用语言暴力对学生进行责怪、谩骂,并且间接地暗示了学生学习能力差、脑筋不好使等等消极、负面的情绪;有些教师会在责问学生的同时,将一些不利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负面内容渲泻给学生,间接地深化了学生的自卑感与失落感。1.2消极心理。在技师学院学习的学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消极的心理,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些是由于学生自卑造成的,从自卑开始,再到否定自已,最后发展成为放弃自我,并且相信自已并没未具备什么才华,严重怀疑自已的能力,并且在上课的时候也处于消极状态中。消极心理的出现的另外一种原因是由于漠然与不放在心上所引起的。所谓的漠然,就是指学生从紧张的中学生活中突然出现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里,并且没有先前的压力与管理,这造成他们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已学习是为了什么,这种负面的思想也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了消极心理。不放在心上主要是因为学生的思想与身心并未成熟,学生在遇上困境的时候选择逃避而畏惧思考后续的进展,只把注意力放在当前的享受与放纵,对于学习并没有放在心上,在课堂中做小动作,玩手机、睡觉、甚至逃课。

2对学生课堂心理教学管理的有效举措

2.1强化教师的职业素养。虽然技师学院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可是也担负着将学生培养成材的重任。想要培育学生成材,只是让学生学会职业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引导,帮助学生适应未来激烈的就业竞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并协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对于教师的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传道,所谓的道,就是道理、道德,如果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平以及专业技能出现问题,缺乏耐心与爱心,教学中对学生采取语言暴力的话,那么对于学生在今后的学生以及成长造成重要影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只是课堂的主导,也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方,因此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起到表率的作用。职业素养较差的教师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自卑感与恐惧感,甚至让学生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而一个职业素养好的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向着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方向发展。2.2关爱学生。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只是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必须要对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学习成绩进行了解与掌握,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较为落后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帮助与辅导。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对学生当前的思想问题进行关注,对于已经产生负面、消极情绪的学生进行关怀、爱护,帮助他们走出心理上的困境,让所有学生都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如果发现有学生处在低谷的时候,教师应当运用温和的语言,伸出关爱的双手对他们进行开导。2.3灵活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师不仅是学生在求学道路上的风向标,也是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朋友。如果想要让学生接受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必须要将自身的人格优点与魅力进行展示,并且也要通过语言的技巧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自卑、或者消极的心理,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语言表达能力不强,造成课程僵硬枯燥,所以教师必须要通过一些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技巧来进行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通过一些流行、幽默的语言把课文中的内容进行表达,能够间接地强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认同感与信任感。当教师与学生进行言语沟通的时候,教师就不能够以长辈的口气对学生进行教育,要站在兄弟姐妹、或者朋友的角度用平和的口吻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所表达的内容,而处于平等地位中的学生也会很乐意与教师分享自已心中的感想,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将难点及时地向教师请教、咨询。

3结语

综上所述,技师学院学生的课堂心理问题必须要通过全体教师的配合与重视,除了关心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情况之外,也要对学生的就业以及心理问题进行关怀,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霞.如果你把他看做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浅议教育心理学在中职学生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职业,2016(12):124~137.

学生心理范文篇5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了一系列针对小学生的关爱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探索并形成了优化学生情感体验、人格发展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主要是在教师以身示范下,对小学生开展“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抓陶冶、抓体验、抓渗透等展开教育,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化。在校内、班级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团结帮助蔚然成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新精神等得以充分体现。在家中,社会上,学生都能从小事做起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题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

四、抓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学生心理范文篇6

主题词:实验教学好奇恐惧紧张模仿

正文: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与课堂教学一样,是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锻炼优秀品质的重要环节。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直观、新异有趣等特点,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好奇心,但是也存在着学生潜在的、妨碍实验教学效果的恐惧心理;难于自控的紧张心理等等,这些都是阻碍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真知的心理障碍。本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就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地心理因素,克服消极心理因素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下面仅就几种常见的学生心理进行分析:

一、好奇心理——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青少年特别容易被新异,不平常的现象或内容所吸引,这是一种好奇心理,是学生质疑之源。在实验教学中应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好奇心理。抓住这一心理特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其学习兴趣,更要加以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讲盐的性质“金属与盐发生反应的条件”时,我增加实验了钠与水、钠与硫酸铜的演示实验,提出问题:钠放入水中会有何现象?把钠投入滴有无色酚酞的水中,面对一系列声、色、形并举的反应现象,学生感到惊奇不已,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此时,我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启发,引导分析,揭示产生现象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其后向学生提出:钠投入到CuSO4溶液中会产生哪些现象?钠能否把铜置换出来?在学生分析,预测后,再做演示实验,验证其思维方法的正确性。再如:讲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我要求学生用日常生活中可乐罐、矿泉水瓶等材料设计出能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的制取装置。实验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质疑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恐惧心理——淡化外部刺激,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恐惧是每个人都会出现的基本心绪之一,而且,往往是比较单纯的一种情绪,它由客观造成而且伴随着认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不同的人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同一事物,作用于不同个体,反映是大不一样的,如:在做氢气具有可燃性演示爆炸实验时,有的同学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有的同学却胆战心惊,堵住耳朵,不敢睁眼。间接的感知也同样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如老师强调要注意化学实验的安全,社会舆论和报刊宣传化工产品有毒和某些药品的致癌作用,这些都可能造成某些同学在化学实验中的畏惧心理。特别是本人或别人由于操作失误产生一些危险时,更是如此,例如燃着的酒精灯倾倒、浓硫酸溅到衣服上或由于通风不良造成实验室气味难闻等等,这些直接的感受更强化了那些间接的感知而促使恐惧心理增强。

恐惧心理属心因性障碍,是外部刺激作用于脑和植物神经系统产生的结果,它不是一种器质性疾病,一旦外部刺激弱化或消除,这种心理也将随之淡化而消失。

我想,首先从教师处找原因,在演示实验时,教师要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实验操作要规范、熟练、灵巧、现象鲜明,给人以美感。有危险的实验,操作要准确,保证万无一失,即使偶尔出现问题也要处之泰然、果断处理,而不要造成人为的紧张。第二是恰当激励,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表明“激励因素”能令心情舒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应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首先给以肯定,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以高度的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每次给以鼓励性的评语,尤其要注意多为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感觉。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做好实验”的良好心理状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去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愉悦。如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节时,在气体实验室制取的思路和方法指导下,自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制取等内容后,提出能否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用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让学生分组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答案:不能。然后诱导学生用吸滤瓶、小试管、浓碳酸钠溶液、浓盐酸溶液等仪器及试剂设计实验熄灭酒精灯火焰,由此得出,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激励,步步深入,步步点拨,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克服了各种困难,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成功的喜乐。使学生情绪倍增,效果良好。第三是对待化学中可能产生的危险,我认为不应过度渲染,要实事求是地讲明利害,要着重讲清防止发生危险的方法和道理,只要能正确操作是不会发生危险的。可以向学生介绍,谁家也不会因为煤气能使人中毒就不点火做饭,首先是敢做,同时要慎为,不能因噎废食。

恐惧心理来源于外界但影响了自身,消除方法是:淡化外部刺激,加强自身承受力,用科学态度去对待,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品。

三、紧张心理——消除内部压力,培养学生树立自信。

学生在实验室独立操作或当众实验时,很容易产生紧张心理,尤其在技能考核时,紧张情绪很难避免。当操作尚不熟练或刚刚接触独立实验的学生几乎人人都会体验到这一点,只不过表现有轻有重而已。

学生独自操作时,他们既希望有人帮助指点,又怕老师总站在旁边“监视”,监视会增加外部压力导致精神不集中,怕因操作错误受到老师批评,因而更强化了紧张心理。紧张心理是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的统一,是由紧张条件的刺激物所引起大脑机能状态的反射性改变,一旦紧张刺激物消失,则紧张心理也就随之缓解或消除。首先,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加强训练,是消除紧张心理的主要措施。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自我表现、增强信心提供机会,消除内部压力是解决紧张心理的关键。其次,在演示实验时,教师自身的心理紧张完全会直接感染给学生,学生视教师为楷模,老师的一举一动在学生心目中都是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用教师的榜样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是外因转化为内因,进而消除紧张心理的重要条件。

四、模仿心理——潜移默化,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与非教学活动中,学生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对自己的化学实验操作的示范性,绘制实验仪器装置的规范性,板书的工整性,语言的生动性和解题的标准化等都应严格要求。例如,学生在学习氧气制取实验时,实验装置的连接、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会经常出现等错误,若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能注意提示,规范操作,则可防止学生出现违反操作规程的错误。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来源对教师的模仿,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规范操作,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精神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

总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地心理因素,克服消极心理因素,注重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教师要经常研究学生实验时的心理状态,调动并爱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针对性地解除他们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障碍。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磊.《教育心理学与化学教学心理学习讲义》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教研室,1997

2、陈安福等主编《教育心理学》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学生心理范文篇7

一、好奇心理——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青少年特别容易被新异,不平常的现象或内容所吸引,这是一种好奇心理,是学生质疑之源。在实验教学中应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好奇心理。抓住这一心理特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其学习兴趣,更要加以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讲盐的性质“金属与盐发生反应的条件”时,我增加实验了钠与水、钠与硫酸铜的演示实验,提出问题:钠放入水中会有何现象?把钠投入滴有无色酚酞的水中,面对一系列声、色、形并举的反应现象,学生感到惊奇不已,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此时,我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启发,引导分析,揭示产生现象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其后向学生提出:钠投入到CuSO4溶液中会产生哪些现象?钠能否把铜置换出来?在学生分析,预测后,再做演示实验,验证其思维方法的正确性。再如:讲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我要求学生用日常生活中可乐罐、矿泉水瓶等材料设计出能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的制取装置。实验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质疑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恐惧心理——淡化外部刺激,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恐惧是每个人都会出现的基本心绪之一,而且,往往是比较单纯的一种情绪,它由客观造成而且伴随着认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不同的人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同一事物,作用于不同个体,反映是大不一样的,如:在做氢气具有可燃性演示爆炸实验时,有的同学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有的同学却胆战心惊,堵住耳朵,不敢睁眼。间接的感知也同样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如老师强调要注意化学实验的安全,社会舆论和报刊宣传化工产品有毒和某些药品的致癌作用,这些都可能造成某些同学在化学实验中的畏惧心理。特别是本人或别人由于操作失误产生一些危险时,更是如此,例如燃着的酒精灯倾倒、浓硫酸溅到衣服上或由于通风不良造成实验室气味难闻等等,这些直接的感受更强化了那些间接的感知而促使恐惧心理增强。

恐惧心理属心因性障碍,是外部刺激作用于脑和植物神经系统产生的结果,它不是一种器质性疾病,一旦外部刺激弱化或消除,这种心理也将随之淡化而消失。

我想,首先从教师处找原因,在演示实验时,教师要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实验操作要规范、熟练、灵巧、现象鲜明,给人以美感。有危险的实验,操作要准确,保证万无一失,即使偶尔出现问题也要处之泰然、果断处理,而不要造成人为的紧张。第二是恰当激励,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表明“激励因素”能令心情舒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应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首先给以肯定,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以高度的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每次给以鼓励性的评语,尤其要注意多为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感觉。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做好实验”的良好心理状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去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愉悦。如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节时,在气体实验室制取的思路和方法指导下,自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制取等内容后,提出能否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用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让学生分组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答案:不能。然后诱导学生用吸滤瓶、小试管、浓碳酸钠溶液、浓盐酸溶液等仪器及试剂设计实验熄灭酒精灯火焰,由此得出,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激励,步步深入,步步点拨,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克服了各种困难,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成功的喜乐。使学生情绪倍增,效果良好。第三是对待化学中可能产生的危险,我认为不应过度渲染,要实事求是地讲明利害,要着重讲清防止发生危险的方法和道理,只要能正确操作是不会发生危险的。可以向学生介绍,谁家也不会因为煤气能使人中毒就不点火做饭,首先是敢做,同时要慎为,不能因噎废食。

恐惧心理来源于外界但影响了自身,消除方法是:淡化外部刺激,加强自身承受力,用科学态度去对待,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品。

三、紧张心理——消除内部压力,培养学生树立自信。

学生在实验室独立操作或当众实验时,很容易产生紧张心理,尤其在技能考核时,紧张情绪很难避免。当操作尚不熟练或刚刚接触独立实验的学生几乎人人都会体验到这一点,只不过表现有轻有重而已。

学生独自操作时,他们既希望有人帮助指点,又怕老师总站在旁边“监视”,监视会增加外部压力导致精神不集中,怕因操作错误受到老师批评,因而更强化了紧张心理。紧张心理是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的统一,是由紧张条件的刺激物所引起大脑机能状态的反射性改变,一旦紧张刺激物消失,则紧张心理也就随之缓解或消除。首先,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加强训练,是消除紧张心理的主要措施。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自我表现、增强信心提供机会,消除内部压力是解决紧张心理的关键。其次,在演示实验时,教师自身的心理紧张完全会直接感染给学生,学生视教师为楷模,老师的一举一动在学生心目中都是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用教师的榜样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是外因转化为内因,进而消除紧张心理的重要条件。

四、模仿心理——潜移默化,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心理范文篇8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需要主要有五种,分别是:情绪安全感;趣味性;自信心;归属感;权力和自由。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的心理世界,让课堂不只是学习的场所,也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课堂教学是学校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师生双方各自的认知系统和动力系统的水平,还取决于两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和互动。动力系统一方面以认知操作活动为基础,另一方面又对认知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强化和调控等作用。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动力系统包括心理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象木偶一样消极、被动。学生因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而缺乏学习动机,这不仅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也影响到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的心理世界,让课堂不只是学习的场所,也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总结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需要主要有五种,分别是:情绪安全感;趣味性;自信心;归属感;权力和自由。

一、情绪安全感

情绪安全感是指学生能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交往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往过程,只有创建一种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才能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给学生一种安全感,从而保证良好的交往效果。

1.教师以身示范。在课堂上,很多学生面对问题保持沉默,是担心一旦说错会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嘲笑。为此,教师要以身示范,要敢于承认自己的未知领域,敢于当面说出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让学生以教师为榜样,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不用担心因犯错误而被嘲笑。

2.教师要正视学生的错误。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经常会犯错误,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要讽刺、指责,更不能因害怕学生犯错,而不给学生尝试与实践的机会。并且要让学生认识到:犯错并不是什么丢人现眼的事,错误是正确的基础,没有错误也就没有了“吃一堑,长一智”,当每个学生都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把犯错的过程当成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学习。

3.创建新型师生关系。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创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趣味性

趣味性是指课堂教学内容生动并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与趣味性相反的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单调、枯燥、不切实际。缺乏趣味性的内容往往使学生的注意力难于集中,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难熬的过程,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学生的厌学。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完善人格。

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开始讲一门课的时候,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以科普讲座的形式介绍学习这门课的趣味性和意义。每节课讲正课前先用几分钟时间讲本节课内容的趣味性和这些知识的应用价值。讲课中间,发现学生疲惫时,用几分钟时间讲一些有趣的例子或故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把讲述、提问、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三、建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指面对课堂学习问题,学生感觉自己有参与竞争的能力。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要想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的条件,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1.教育学生认同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在学习上,不与其他同学做横向比较,横向比较往往使处于弱势的学生产生自卑感。与自己做纵向的比较,只要自己努力学习,就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每天都有所进步,教师可通过提示、评语、表扬等手段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

2.运用提问的艺术。教师应设计多种难易不同的问题提供给不同水平的学生,让各类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并能体验到正确回答问题所带来的成功感。对学生的回答,以建设性、富于激励的方式给与快速、准确、详实的反馈。

四、归属感

归属感是指学生感觉自己与教师和同学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形成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亲密合作、心理相容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学生形成开朗、进取、真诚、合作等优秀心理品质。

1.无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如何,都要让他感到教师在关注他。一声友好的问候;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发挥作用。

2.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游戏、辩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交往活动,可以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活跃思维,拓宽思路,激发灵感。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公务员之家

五、权力和自由

学生心理范文篇9

关键词:班级管理;认同心理;教育策略

班级管理需要培养学生的认同心理,这样才能创设班级管理氛围,真正实现民主管理。创优管理宣传、健全班级组织、强化文化建设,为学生认同感的形成提供环境氛围,为学生个性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培养学生认同心理和鼓励学生个性成长并不矛盾,认同感是达成心理共识,建立集体凝聚力,让学生有归属感、荣誉感的关键,而个性发展是针对学生个体来说的,在适宜的班级环境中学会自立、自强,塑造健康人格,这无疑是最为正确的成长观。

一、创优管理宣传,建立群体心理气氛

班级群体心理气氛构建受制于多种因素,班主任要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评估,理清客观存在的多种制约因素,并给出适合性策略应对。首先,群体心理气氛和学生认知基础有直接关系,学生责任感、自信心、参与感、主动性都需要有主体发动,这与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有直接的关联。其次,建立或者改变群体心理氛围,关键在于预先进行正面引导和培养,而不是事后的矫正,这才能让班主任管理策略发挥重要作用。最后,班主任人格魅力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同一个班级,不同班主任展开管理,其班级氛围会发生改变,这说明班主任个人风格对学生认同感的建立有特殊的制约作用。宣传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操作时,班主任需要做好规划设计,特别要吸收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如一日常规宣传,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建立起常规意识,就需要班主任做好相关宣传发动工作。班主任可以让学生将常规内容张贴在墙壁上、课桌上,对学生形成耳闻目染的宣传攻势。班级内可以经常举行常规知识竞赛活动,展开自我检查活动,让学生不断强化常规意识,自然能够有效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只有班级管理秩序良好,学生向心力才会更强。如对学生自觉参与班级管理的意识培养方面的宣传,班主任可以在班级里树立几个先进典型,让学生有学习的榜样,也可以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心理,一旦班级正气得以形成,学生心理认同感也会同时产生。班级管理宣传有不同视角,班主任要根据现实需要展开适时发动,激发群体主动力,这是建立群体心理气氛的关键。班主任要对学生心理状态有清晰认知,只有切准学生心理需求,才能给出适合度更高的策略应对。

二、健全班级组织,倡导自治民主管理

建立班级管理组织体系,倡导学生展开民主管理,这是促使学生认同感形成的基本实践途径。学生对班级有认同感,需要班级有足够的吸引力。一个让人信赖的班级组织,一种充满温情的班级和谐气氛,一位让人钦佩的和蔼班主任,都可以给学生带来认同心理诉求。与此同时,学生非常看重公平、公正等内容,在班级组织构建时,班干部需要由民主选举产生,班级管理责任划分要合理,学生监督机制要科学,班主任管理要公正,这样的班级组织管理体系才具有较高威望,学生心理认同感才会逐渐形成。在班级组织建设中,班干部竞选、责任划分、工作方法、监督管理等,应该是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班主任要有民主意识,不仅让学生民主选举班干部,而且还要实行“轮流制”,让更多学生进入班级组织机构中,这样一方面能够为班级管理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也可以给更多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这也是促生学生心理认同感的重要举措。在责任划分时,班主任要有创新思维,将班级管理责任进行细化分解,具体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要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确保所有责任的落实执行。学生各负其责,减少了矛盾冲突,提升了班级和谐气氛,对学生心理认同感的形成会发挥积极作用。为全面优化班级管理机制,教师还需要有创新精神。不妨设立一些职能小组,具体负责一些专项工作。如班级活动技术管理小组、班级卫生监督小组、班级纪律量化管理小组,以及各种临时管理小组,如歌咏比赛组织小组、演讲活动管理小组、迎接检查管理小组等,都可以极大地提升班级管理品质,为学生心理认同感的生成创造条件。

三、强化文化建设,鼓励学生个性成长

学生心理范文篇10

【关键词】班级管理;学生;健康心理

引言

现今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年代。在这个时代中的学生们承受了更多的压力,遭受了更多的诱惑。因此,他们的心理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变化,这为学校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中的重点工作之一,现今学校班主任们应当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对于学校学生们的重要性。

1.班级管理工作中培养学生们健康心理的必要性

1.1现今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现今我国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不强。他们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极其容易受到不如意的事情的影响。当这些不如意的事情侵袭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态就会迅速下降,进而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此外,教师们对于他们的批评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一旦他们的自尊心遭受到了打击,他们就会形成偏激的性格。现今的学生们之所以拥有较差的心理能力,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往往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生活中是受到万般宠爱的。因此,他们的抗击打能力并不强。

1.2学生们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现今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社会中拥有着诸多的诱惑,这些诱惑对于学生们的影响相当的大。当下我国学生们拥有着相当充沛的好奇心,他们对于外界事物给予的诱惑是没有相当坚实的抵抗能力的。许多学生们就是因为抵御不了外界给予的诱惑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他们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是抱着敷衍的心理。

1.3家庭教育对于学生们影响。在当下的中国,许多家庭对于孩子的心理教育并不重视,他们认为孩子们只要好好的学习就可以了。殊不知这种心态往往会影响学生们心理,他们也错过了树立健康心理观念的时期。家长是学生们接受教育的第一任教师,倘若家长们在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吵架,学生们家庭依赖感就会减弱,这样的学生们就会产生偏激的心理问题,学生们在学校中的生活和学习也会产生影响。

2.班级管理工作中培养学生们健康心理的方式

班主任们应当要充分意识到目前会对学生们产生影响的心理问题,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从而寻找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让学生们的心理能够健康,让他们全方位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下面列举班级管理工作中培养学生们健康心理的教育方式。

2.1班主任们要对学生全面的了解。目前我国学校班主任们应当要充分意识到想要让学生们心理变得健康首先要做的就是全面了解学生们。在具体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们要细心的观察学生们的种种行为,要通过观察知晓学生们性格、爱好以及生活方式。在全面了解学生们之后,班主任们要针对学生们的性格去寻找契合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此外,班主任们也应当要鼓励学生们寻找自身来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从而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2.2班主任要注重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引导工作。当下的学生们拥有着极其灵活的心理状态,他们的心态变化往往在一瞬间的。在当下校园生活中,许多学生们往往在清晨拥有快乐的学习心态,但是到中午或者傍晚却失去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心理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们应当要重视引导工作,班主任们积极的接触学生们,要告知不良事物对于他们的影响。其次,班主任们要在课余阶段去接触学生们,要知晓他们的心理状态及时引导。最后,班主任们也因当要多组织学生们一起聊天,通过群策群力的方式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2.3注重和家长的联系工作,从而培养学生们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们健康的心理不仅仅是班主任们的教学任务,也是学生家长们的培养任务。因此,在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们要积极的联系学生们的家长们。例如;学生们在校园生活中出现违反纪律的情况,班主任们要及时的和家长进行联系,将学生们的心理问题告知家长然后一起寻找解决学生们心理问题的方式。此外,班主任们也可以利用微信和QQ建立班主任群,通过交流的方式寻找到契合的心理健康培养方法。

2.4组织活动培养学生们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们健康的心理不仅仅要通过理论教育的形式,也应当要采用活动的形式去培养学生们健康的心理。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班主任们组织群体艺术活动和运动活动,这些活动是需要学生们一同去完成的,在他们完成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理问题将会在潜移默化中的得到解决。此外,班主任们也可以组织学生们去参与校园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教育活动,让学生们的心理问题得到一一解决,进而将自身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我国学校班主任们应当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们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班主任们要投入精力去研究契合学生们具体状况的教学心理健康教学手段,教师们要对学生全面的了解,要注重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引导工作,要注重和家长的联系工作从而培养学生们健康的心理,要组织活动培养学生们健康的心理,从而让学生们成为契合时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云.初中班级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管理策略[D].苏州大学,2017.

[2]姜春萍.班级气氛与中学生人格的相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3]竭明.聋哑学校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现状和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