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数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2:53:01

学生数学

学生数学范文篇1

一、数学素养的内涵理解

(一)数学素养的涵义

目前比较认同从教育学的视野出发所作的“素质”涵义的界定,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自身的努力由知识内化而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心理品质”。先天素质(又称遗传素质)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先天素质既然是生来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点,自然就无所谓后天教育与培养了。后天素质是后天养成的,是教化的结果,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也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对于这种后天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心理品质,我们称之为“素养”。数学科学方面的素养,一般称之为“数学素养”。

(二)数学素养的要素

1.知识技能素养。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具有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教学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并且能长远起作用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掌握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2.数学思维素养。数学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在训练思维、提高思维水平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因此,数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形式训练价值。数学教育在培养人的数学思维这种数学思维素养的功能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要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3.运用数学的素养。运用数学的素养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能把相关学科、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去分析解决它们。

4.数学人文素养。数学是一种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育就是数学文化的教育。这种文化修养既涵盖养成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推理严谨,言必有据和条理化的思维习惯,也涵盖养成的数学意识——理解数学的科学意义、文化内涵、懂得数学的价值。

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现状与意义

提高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各个阶段的数学学习与活动中除了“知识技能”外,还特别明确强调“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宽厚扎实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应对数学的内容、意义及方法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应有“居高临下”、“深入浅出”的数学能力。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理科方向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将从事一线小学数学教学,文科方向学生也极有可能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的。这就对我们这些未来进行教学的小学教师的数学素养功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学习一些空间几何、多项式、微积分、矩阵、随机变量的统计、回归分析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还应该让该专业的大学生形成一些他们所必备的观点、信念和素养,给学生以数学的滋养,从而奠定他们的数学知识底蕴和数学学识底线。在目前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中,数学专业课的课时虽然较多,但主要侧重于专业知识的灌输、解题能力的训练,过多的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而对于数学在思想、精神及人文方面的一些内容,却很少涉及,忽略了对学生的数学美、数学思维、数学语言、数学史等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这就导致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以后的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缺乏,也直接的影响了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相关调查显示,在影响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的众多因素中,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数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有着密切相关的作用,因此在目前小学大力开展对数学教师教学培训的形式下,师范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既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又可以给小学输出高素质的教师,很快适应小学的教学。因此,在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即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为学生将来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学科带头人打下基础,也能确保学生有较扎实的数学文化功底和小学数学教育所需的教育教学能力,更能为学生毕业后的终身教育创造条件。

三、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策略讨论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学数学,不做题,如进宝山而空返。”那么学习数学就只是一味的填鸭式的解题、做题吗?我们又将如何提高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素养呢?教师必须跳出数学是纯基础性课程的囹圄,在遵循数学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增强其适应性。

(一)优化课程结构,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多年来,数学教学类课程给学生更多的是单纯的教学法的知识,这样容易造成专业知识与专业教学知识间的断层,所以我们认为应该通过数学通识选修课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一种背景,帮助学生完成数学及数学教育本身的反思,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更完善的学科知识结构,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及数学教育价值观。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中,作为必修课的“大学数学”课程,它所涉及的内容应以高等数学的基础理论为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晓现代数学的几个主要领域,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这是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能力和水平的最一般的要求。而作为理科方向学生的方向类课程,则在内容上应更为“精深”,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解析几何、概率统计、初等数论、等专业基础课及小学数学解题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论、数学文化、数学思想方法等数学通识选修课。使学生在不失综合性的前提下具有更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及较强的从事小学数学教育与研究的能力。数学通识选修课的设置是对高校数学课程的一个补充,还原了数学的文化特性,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突出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学,培养学生挖掘和提炼教学

内容中思想方法的能力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们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的认识,是数学的思维方法与实践方法的概括。数学的知识内容始终反映着两条线,即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每一章节乃至每一道题都体现着这两条线的有机结合。没有游离于数学知识之外的数学方法,同样也没有不包含数学方法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寓于数学知识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突破往往导致数学知识的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任何一个规律,都经历着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

(三)增加数学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实践出真知”是一个永恒的真理。数学应用能力与数学实践活动成正比。经常参加与数学有关的实践活动,可以使观察、试验、猜想、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得到充分的应用,可以增加数学常规方法使用的频率,可以涉猎各学科、各行业中大量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可以获得学习“街头数学”的机会,全面、综合地提高数学素养。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拥有良好的教育实践条件,分散见习制度的常规化使学生每周均能进入小学的课堂,把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变成学生教育实践的需要,可以成为最有效的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途径。这样,在数学素养提高的同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学生数学范文篇2

本文作者:李清杨海艳工作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近十年来数学文化类课程在全国高校蓬勃兴起,且发展迅速,逐步走向成熟,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南开大学是最早开设数学文化课的大学之一,在数学文化课的设置上,一直走在各大高校的前列,将“数学文化”课定位为校公共选修课,课程任务是讲授数学的思想、精神和方法,探讨数学与人文的交叉。南开大学的数学文化课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课程组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由顾沛教授编写的《数学文化》一书被多所高校作为“数学文化课”教材使用川。北京大学开设了“古今数学思想”和“数学的思维与创新”两门数学文化类课程。古今数学思想课程为2学分,面向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旨在揭示重要数学思想的来源、发展和走向,论述当代数学门类之间以及数学和其他科学,诸如自然科学、信息科学、社会科学乃至人文科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学的思维与创新课程为3学分,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课程通过介绍现代数学及其在当今时代的应用的20个案例,阐述数学的思维方式在创新中起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从中受到数学思维方式的熏陶,以便使他们在大学的学习中以及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处理问题。上海交通大学于2(X)8年开设了《数学与文化》课程。内容包括15个左右的“数学主题”,对每个主题或突出其在数学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或突出其在思想方法或创新思维的启发示例,每个主题的“文化切人点”则注重揭示其数学的文化功能和思想价值,展示数学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意义[z]。深圳大学开设了《数学欣赏》课程,内容包括数学的对象、内容、特点、价值、思想方法,数学之美、数学之趣、数学之妙、数学之奇,使学生准确、完整、科学地认识数学的实质,剖析数学的魅力,弄清数学的脉络与层次,体味数学思想方法的深刻性与普适性[3]。除上述几所大学外,浙江理工大学于20(科年起多次开设了《数学与科学进步》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数学与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中外数学史,数学趣题等[’]。清华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中国数学与文明》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数学在中国的形成、发展的历程及其与中国文化及社会变迁的关系[5]。中央财经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数学文化》课程,内容包括数学与经济,数学与战争,古诗词中的数学文化,数学名题欣赏等。天津商业大学2(X)9年起开设了8门数学文化系列选修课“走进数学”,包括:“选择与优化中的数学”、“市场中的数学”、“理财中的数学”、“数据处理中的数学”、“模糊现象中的数学”、“数学方法论”、“数学史简介”、“数学之美”等。中国石油大学在数学专业开设了《数学学科概论》选修课,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数学。在考察国内数学文化课程开设情况的同时,我们还通过互联网调查了台湾和国外几所著名大学数学文化课程的开设情况。近年来,台湾高校开设一些关于数学与文化的通识课程。据不完全统计,2010学年台湾一百六十多所高校有60所共开设相关通识课程一百二十门左右。这说明数学与文化通识课程,已经成了台湾高校通识课程的重要成分。台湾的数学与文化相关通识课程都是属于选修课,课程的名称五花八门,至少包括下列几类:数学概论类;数学思维类;数学与文明;统计类;数学与逻辑;数学与生活。综上可见,数学文化类课程在国内外已积累大量经验,并取得丰硕成果,可以为各大高校开设数学文化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通过以上国内外大学数学文化课的设置可以发现,数学文化类课程主要包括数学史类、数学与文明、数学思维类、数学哲学类、数学欣赏类、数学应用类等涉及数学文化方方面面的课程。国内大学的数学文化类课程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思维方式,数学美,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与人文的交汇,而国外大学的数学文化课程更重视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应用,让学生在具体应用中体会两个学科之间的联系。然而,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开设数学文化课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国内很多高校,如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华中农业大学,都为培养大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设立了数学文化节,并配合数学文化节和数学文化课程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多样的数学文化相关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各大学的数学文化节策划书中可知,数学文化节历时一个月左右,所涉及的活动包括数学文化宣传、展出与表演、“数学之美”论坛、数学游艺活动、数学电影欣赏、数学史知识竞答、数学文化佳作阅读报告、数学文化系列讲座等。以数学电影欣赏活动为例,上海交通大学放映的电影包括《美丽心灵》、《费马的房间》、《费马最后的探戈》,河南科技学院放映的电影包括《超立方体》、《极限空间》,北京师范大学放映的电影包括《博士的爱情方程式》、(达芬奇密码》、《玩转21点》等。通过数学文化节开展的各项活动校内外教师和学生了解和体会数学文化,进而丰富了他们的数学文化素养。数学文化节是一项提高大学生数学兴趣的活动,更是提高大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国内很多大学不仅单独开设数学文化通识课程,还将数学文化内容全面融人到主干数学课程之中。这一举措得到学生的好评。如北京邮电大学将数学文化融人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堂教学中,并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历史及应用》。中国石油大学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人数学文化的内容,包括数学概念从何而来,定理为何可靠,有用,数学公式何其美,数学家的人格魅力等。并认为作为工科院校有多门数学基础课,在课堂上自然地进行数学文化教育应该是工科院校数学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上述大学的实践也说明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人数学文化是培养大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而可行的途径。4数学教材中加入有关数学文化的内容现在的高等数学教材编写多数以数学基本理论知识及习题为主,让人觉得枯燥乏味,也不能了解数学概念和定理发现的前因后果,整体结构和思想。如果在教材的编写中多加人一些与数学文化关联性的知识,可以给课堂上教师渗透数学文化知识提供教学资源,也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教材时自行了解数学文化知识。一些高校在这些方面已进行了探索。如上文提到的北京邮电大学,又如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在教材建设方面体现数学文化思想。在自编高等数学教材中,介绍数学的产生、发展和基本思想。实践表明,在数学教材中加人有关数学文化内容是培养大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而可行的途径。

学生数学范文篇3

关键词兴趣激发一丝不苟缜密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已经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认为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课的最佳动机之一,它不仅比其他动机的作用更持久更强烈,而且还能给学生带来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十分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品德教育。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把德育与智育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之中,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所以每个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的特点,寓德育于智育之中,把握每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和特点,适时地引导学生去认识现代化建设中学好数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感。采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我国在现代化建设、高科技研究的成就,如我国的载人飞船神州六号上天和‘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等短片,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中国数学发展的历史和杰出成就,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数学家都为世界数学的发展增添了光辉的篇章。秦九韶的孙子定理驰名世界,它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最具有独创性的成就之一,比外国数学家早发现了五、六百年。西方数学史专家萨顿,称秦九韶是‘他的民族,他的时期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祖冲之也为世界数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把圆周率π计算到了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的数学家早了一千多年,为了纪念祖冲之为世界数学作出的贡献,月球被面的一个山谷被命名为‘祖冲之’。我国的现代数学家钱学森、华罗庚、苏步青、陈景润等,他们也都为我国和世界的数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教师可以把我国的数学家的巨大成就制成短片,利用多媒体在适当的课件中渗透,以此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以现实生活为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随着人类生活、生产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又为生产、生活所服务,满足社会的需要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要根据每个教学环节,把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数学的一些具体例子,如浓度配比问题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勾股定理在建筑、测量中的应用;坐标系在军事、导航、台风及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数学在储蓄、经商、分期付款购房、购车、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等。向学生提出一些趣味性问题,如“渔民撒开的鱼网为什么是圆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我们喝水用的杯子、水桶、油桶、储油罐等为什么做成圆柱形的?”等。可以把上面的问题制成妙趣横生的动画短片,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直观形象的教学环境,在激发他们求知欲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利用趣味性教学,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是数学的一大特点,它既没有音乐那优美的旋律,也没有美术的艳丽画面,更没有文学那扣人心弦的情节。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极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还要善于培养学生观察、探究、猜想、判断和总结的能力,使学生在收获的喜悦中,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观察下列各式:

⑴观察下列各式:

2×4=32-1,3×5=42-1,4×6=52,………

10×12=112-1,………

将你猜到的规律用含n的式子表示出来

⑵若已知1+3=22,1+3+5=32,1+3+5+7=42,………则1+3+5+7+……+(2n-3)+(2n-1)=

⑶观察下列一串数:1/2,-2/3,3/4,-4/5,5/6,-6/7,………,这样排列下去,第100个数是,这100个数的积是。

四、要求学生养成严谨、认真、和一丝不苟的作风,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中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阶段,数学教师必须要持之以恒、耐心地教育学生,使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养成一丝不苟的精神,让他们懂得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计算中出现的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如:[多媒体播放动画片],一九六二年,美国发射了一艘金星探测太空飞船“航行者一号”。根据设计,该飞船在发射后四十四分钟,九千八百个太阳能开始工作;八十天后电脑将作最后的航行校正;一百天后飞船将绕金星航行,开始拍照。可是,实际情况是飞船发射不到四分钟,就突然发生了事故,随即坠入了大西洋。后来发现,原来是在把资料输入电脑时,有一个数据漏掉了一个“-”号。由于一个数由负变正,就影响了全部的设计方案的实施,从而使整个计划失败了。一个小小的负号,使美国航天局损失掉一千万元。通过这个事例培养学生认真、缜密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运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数学范文篇4

【关键词】MM数学教育方法;小学数学;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以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强化为主要教学目标,并以此为教育教学理念生成相应的数学教学方案,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MM数学教育方法”是数学教育领域内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将其应用在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之中,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并且根据多元创新的教学方式来达到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效果。对此,本文以“MM数学教育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对其在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中的应用路径进行简要分析与着重探讨。

一、概念界定

1.MM数学教育方法。MM(Mathematicalmethodologyeducationpattern)数学教育方法,主要是指在数学课程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以数学思想为指导,运用多元化的数学方法,就数学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改革创新的一种教学方式。从本质上来说,“MM数学教育方法”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模式,而是集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于一身的综合性教学原则,在运用一般教学方法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及时借鉴吸收当前先进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构建与之相承接的数学教学模式,并且所呈现的具体操作步骤也有所不同。2.数学素养。数学素养,主要是指在先天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实践等方式,使得自身的能力、认知、品质得以发展的综合修养。小学生数学素养涵盖多个组成部分,如问题意识、应用能力、解决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人文精神等。值得说明的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并不是通过教师单纯教课得以发展的,而是需要教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对自身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变革,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引导、启发、探究、合作等途径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从而达到升华自我能力的目的。

二、“MM数学教育方法”在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中的应用路径

1.注重引导启发,夯实学生数学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MM数学教育理念”为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导思想,尊重学生在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各项教学方案的生成要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进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断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为其数学素养的提升做好铺垫。例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和圆锥》这一章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立体几何图形与生活实际之间的紧密联系,将教室中的灯管、家里的沙漏、窗台上的花盆等实际事物带入课堂当中,让学生对这些事物进行仔细观察,从形状、点、面、结构等方面思考这些实物的特点。随后,教师将学生的回答汇总于同一个表格中,通过比较、综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得出“空间几何”的概念,并且更好地理解“圆柱”“圆锥”的特点。通过这样引导启发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数学素养也随之提升。2.运用合情推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MM数学教育方法”的内涵,运用合情推理,根据小学数学教材中已有的定义、公式、定理等正确结论,借助观察、类比、归纳、总结等方式对其结果或者相关内容进行处理,提出自己的猜想。通过合情推理方法的应用,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朝着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苏教版“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旧知识的巩固复习,引导学生回答“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在此基础上,带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以此为切入点启发学生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大胆猜测,并通过实际检验的方式来加以论证。通过“观察——类比——联想”的方式,学生可以在原有知识点的基础上达到横向和纵向的双重延伸,更好地理解新知识点的内容,从而构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学生思维发展的效果。3.渗透数学史志,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理解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构成,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概念讲解的基础上,通过数学史志的逐步渗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得到有效提升,达到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数学课程教育效果。例如,在苏教版《圆》这一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搜集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圆周率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资料,如刘徽、祖冲之、“π”的产生过程等,通过多媒体播放的形式来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从视频观看中,学生不仅可以进一步学习圆周率知识,还会感受到数学家们的不懈努力、探究真理的精神品质,这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MM数学教育方法”在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在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构建研究、学习、教学三者同步进行的数学课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数学的技术教育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为学生数学素养提高做好铺垫。因此,教师要在明确“MM数学教育方法”教学价值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断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运用合情推理使得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并以数学教材为蓝本逐步渗透数学史志,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朱凯.“应用问题解决”教学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要素与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6(33):86-88.

[2]黄友初.学校教育中数学素养教育的构建[J].教师教育研究,2016,28(02):86-90.

学生数学范文篇5

一、让阅读数学文化走近学生,渗入课堂、接近家长

我会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进行“好书推荐”,比如《数学家爷爷讲数学童话》、《数学西游记》、《快乐数学》等;这些书一是充满趣味性,特别吸引孩子们阅读,在不知不觉中拓展了他们的数学思维;二是有数学的味道,引导孩子们猜想、归纳、推理、概括,直至发现简明的规律、概念或公式,从而体会到数学的简约美。那么,如何利用身边的有限资源让孩子们积极主动的来阅读数学呢?首先,营造数学阅读的氛围。在教师添置数学课外阅读读物,指导孩子们出好数学主题黑板报,倡导家长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其次,有方向的对孩子进行指导式阅读——在数学阅读课上,老师以朗读、讲述的形式帮助孩子们学会阅读,发现故事背后隐含的数学思想。最后,采用分享式阅读,让孩子们沉浸在快乐的氛围中。如召开“数学阅读推介会”,让孩子们分享阅读推荐、阅读故事等,表达对数学家的崇敬,在孩子们的心田里建构起数学文化。数学阅读绝不只为阅读而阅读,它能让数学课程超越数学,变得更加温情、丰厚而柔软,给孩子们以科学、人文、艺术等立体的滋养,它就是一条通向幸福的重要通道。

二、徜徉在数学游戏的海洋,让学生通过竞技、闯关、收获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说过“数学好玩,玩好数学”。数学游艺活动,就是将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愉快和谐的游戏和运动之中。在我们老师的精心策划与认真组织下,让每一个孩子踏进数学后如同身临趣味无穷的游艺园,学生们可以手拿“游艺积分卡”,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齐心协力大闯关,尽情地遨游数学的海洋,体验思维的碰撞,感受团结的力量,品尝成功的喜悦。每个年级都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的活动主题与游艺项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比如一年级我们会围绕“口算”设置了“小猫钓鱼”“青蛙跳”等;二年级会以“数字”为主题设置了“快乐套圈圈”“水果大拼盘”等;三年级结合“加、减、乘、除运算”设置了“猜谜语”“掂球跑”等等此类的项目。这些别开生面的游艺活动,我们会以不同层次和多种类别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如小组合作PK,师生同台竞技,亲子联动等,以此把孩子们从有限的数学课堂引领到好玩的数学乐园,参与其中的家长们也会仿佛重返童年时光,和孩子们一起度过温馨美好的时刻。

三、让学生在益智游戏中开心学数学、爱上数学,争做“数学小达人”

达人赛是快乐学习数学的重头戏,以益智课程为主,强调脑、眼、手的协调并用,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益智游戏,不只是开发智力,还应该让学生经历“思考后豁然开朗的情感体验”,享受数学学习的欢乐。每个孩子都能在达人赛中大显身手、充分表现自己,在求解中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在竞赛中获得自豪感,从这儿,他们探索不一样的数学。如此一来,给每一位学生量身制作不同的挑战项目:一年级的“数字”达人赛、二年级“珠心算”达人赛,三年级的“七巧板拼图”达人赛等。以此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尽可能地扩大了参与面,这样便可让学生对数学掀起一股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热潮。当然在赛前,我们也会对不同的学生开展相应的培训,如训练珠心算技能、讲解七巧板创意构图等。同时也会在班级里组建了达人赛的微信讨论群,向家长们、孩子们推荐好的训练专题网站或视频,大家在群里切磋技艺,探讨方法。当孩子们从班级达人赛中脱颖而出时,他们兴奋、紧张和激动的情绪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学生。

学生数学范文篇6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主要包括数和数量、数量关系分析及运算结果估算等三方面。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多为辨别实物数量,对数与数量两者间的关系加以验证。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培养学生数感,促使学生在数感的引导下完成数学计算与推理活动。对学生而言,数学知识的学习具备复杂性、抽象性等特点。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应将学生数感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借助学生数感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学生只有对基础数量关系了解后,才能在面对复杂数量关系时掌握其变化规律。

二、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一)设计情境教学

针对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具备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学生难以理解,若学生长期处于此种学习状态,自身数学学习效率难以得到提升,培养学生数感则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构建情境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感。如教师教学“认知方向”时,可在课前制定教学目标,即引导学生对西北、西南、东北、东南等四个方向加以辨认,促使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情境中分析问题,最终利用所掌握知识处理实际问题。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先将方向的基本概念、辨认方法教授给学生并让学生自行练习。如可借助口令:早上起来时,面向太阳,前方为东,后方为西,左侧为北,右侧为南。其次,借助多媒体将学校的平面图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对学校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标志性物体加以回忆。最后,教师提问学生,并设立奖励措施,调动学生兴趣,这样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同时,教师借助情境教学活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实际生活和数学知识的关联,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学生培养良好的数感打下基础。

(二)联系实际生活

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目的即为生活服务。分析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发现,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存在一定障碍,教师若将实际生活同数学知识的讲解相连,则可实现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应重视生活元素的引入,如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可围绕生活情境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对时间虽然不陌生,但并未形成清晰认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借助多媒体的应用,向学生展示生活场景图。教师可将时、分、秒的关系讲解给学生,如计量很短时间多用秒作时间单位,分是比秒长一些的时间单位,而时则为时、分、秒中最长的时间单位。教师在教学时,还可将单位时间公式向学生罗列,如1分钟等于秒钟,1小时等于分钟等。借助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可帮助学生在生活场景图、钟表等熟悉的事物下获取数学知识,推动学生生活化数感的形成。

(三)展开实践活动

学生数学范文篇7

关键词:数学实验;问题情境;双重建构

美国数学家哈莫斯认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是数学思维的核心。”数学实验作为数学教育发展的产物,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途径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郭庆松认为:“数学实验是在数学思想和数学教学理论指导下,小学生借助实物和工具,通过对实验素材进行‘数学化’的操作来验证数学结论、建构数学概念、探索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数学学习方式。”[1]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也要关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与情感态度的同步发展。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学习,不再只是为了积累知识、获得数学技能,也要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不断深入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不难看出,在小学阶段开展数学实验,有助于落实新课程理念与学科精神,进一步丰富小学生对数学知识与规律的深刻理解,加深对数学新知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深度体验,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认知学习,实现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双重建构。

一、兼顾过程与教学结果的数学实验

“重视过程与重视结果”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认识已发生了较大转变,课堂教学也出现了积极变化,不再只唯结果或唯过程,而是努力做到兼顾。然而,在具体实践层面,真正能做到“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的教师却不多。作为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知识通常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这两者有共同之处,即都是显性知识,本质上都是结果性知识。不同之处在于陈述性知识更多反映事实与结果,而程序性知识则是规则与顺序。除此之外,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学生还会获得一类以体验感悟为主要特点的体验性知识,包括对知识产生、发展、理解、联系、应用等方面的体验与体悟,这是一种隐形知识,也可以称之为过程性知识。显然,良好而完整的数学教学理应将结果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融通结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做好教学设计,让学生既获得结果性知识(即数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又获得过程性知识(即了解理解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形成数学活动体验,积累相关经验),对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及数学素养大有裨益。比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时,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结果性知识,如果仅仅通过有意义传授的教学方式,可能学生很快就能记住知识的结果,加以练习后也能熟练准确地运用以解决问题。但是学生对知识产生源头的好奇、对知识所蕴含规律的理解却相当缺乏,这样的教学设计难以有效培养学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从数学实验教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先提供一组学习材料(任意几个三角形纸片和一副三角尺)给学生,让学生回顾三角形的特征,整理上节课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历程与研究方法,从而自然引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内容,即继续研究三角形三个角中蕴含的规律。接着通过师生交流,形成实验方案:①操作:通过“量”“算”“折”“剪”“拼”等具体活动,得出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②记录:汇总记录实验操作的数据,形成完整的表格;③观察:通过观察数据,得出发现;④总结:归纳得出的发现,形成初步结论;⑤论证:通过任意举例验证及寻找反例,完善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初步结论,形成最终的实验结论;⑥交流:畅谈实验结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价值及可能的应用。以上借助数学实验进行的教学设计,其目的不仅仅是积累知识,而是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努力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融通直观与抽象的数学实验

由于数学学科知识存在抽象性,所以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数学概念、规则的理解内化比较困难。数学实验教学是将抽象理论变得直观化、可视化的一种教学方式,其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经历一个概念、规则的形成过程,通过动作思维和逻辑思维感悟知识发生过程、理解知识结果[2]。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的,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并借助问题解决的形式逐一展开,通过数学实验的开展逐步揭示数学概念,手脑口并用,多感官参与,从而实现直观与抽象的融通。比如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认识(一)”时,学生通过例题分蛋糕,初步认识了蛋糕的二分之一(21),头脑中朦胧建立起分数概念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内化理解,可以开展创造分数21的数学实验活动。具体做法为:①操作:给学生提供数学实验素材(同样的长方形纸片),让其通过折纸创造出这张纸的21来;②观察:为什么四种方式都表示出了这张纸的21(如图1);③交流:怎么得到分数21的?为什么这样的操作,就能得到这张纸的21,四种方法间的共同点是什么?④思考:还有其他的操作方法吗?还能怎样创造?(如图2,只要过长方形纸的中心折纸,都能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表示为这张纸的21);⑤总结:分数是如何产生的?(师生共同归纳出分数的意义)以上的数学实验教学,将知识形成的过程及背后的思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通过数形结合充分体现了分数这一抽象概念下的丰富内涵,体现了“做中学”所特有的学习价值,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质。对学生而言,类似数学实验的开展,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维,获得的知识会更加牢固地融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三、深化认识归纳与演绎的数学实验

波利亚曾经指出:“数学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来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是一门试验性的归纳科学。”[3]事实上,归纳与演绎是数学学习过程中两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数学学习通常是经过示例观察,从简单、具体、特殊的研究中,发现并总结出一般结论,然后再演绎应用到解决问题上,或者作为后续演绎推理的理论支撑。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学生推理能力的提高,推动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但在具体教学实践层面,如何有效帮助学生认识归纳与演绎两种思维方式是不容易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归纳与演绎的方法与经验往往隐匿于显性知识之下,不易体悟与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受年龄及心理发展特征影响,元认知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尚处于发展之中,需要不断积累,悉心培养。所以,需要教师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从而促使以上学习目标的达成。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设计两种不同的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归纳和演绎的能力。一是归纳的方式。出示生活中的小数,如0.1元、0.3元、0.2米、0.7米等。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能明白0.1元是1角,0.3元是3角,0.2米是2分米,0.7米是7分米。再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开展数学实验,利用学习材料(表示1元的正方形纸,表示1米的长纸条)将这些小数表示出来。通过观察与交流,发现这些一位小数的共同点(都是用零点几来表示),总结归纳出共同的原因,也就是这儿的零点几都表示10等份中的几份,与之前学过的十分之几含义上是一样的,从而理解零点几是一位小数,是分母为10的另外一种形式的分数。二是演绎的方式。先回顾计数器的使用,通过拨珠操作帮助学生回忆整数学习时的十进制计数法。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拔出不同数位上的珠子,说说具体的含义,进一步认识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规则,即“满十进一”与“退一当十”。接着交流个位上的珠子可以“退”吗?“退”到什么数位上去呢?个位上的“退一”当做“几”呢?为什么也“退一当十”?可以用小数来记录吗?个位右边的数位的意义是什么?计数单位是多少?……结合以上数学思考开展的数学实验,将演绎的过程设计成可观察、可交流、可重复的教学行为。

四、建构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数学实验

传统的数学教学观认为,数学学习只是智力活动,开展数学实验比较浪费时间,即使需要,充其量也是“纸上谈兵”或“思想实验”而已。因此弗莱等塔尔曾指出:“要实现真正的数学教育,必须从根本上以不同的方式组织教学,否则是不可能的。在传统的课堂里,再创造方法不可能得到自由的发展。它要求有个实验室,学生可以在那儿个别活动或小组活动。”[4]这也就指出了,作为教学重要方式的数学实验,要体现出独特的教学价值,即活动化与操作化、探索性与复制性的特征。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数学实验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问题—实验—交流—总结”的研究模式,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乐于探究、动手动脑、讨论交流、学思并进的状态,在建构知识系统的同时学会学习,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比如,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教材上呈现了两个例题(如图3),并出现了两道除法算式:46÷2,52÷2,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经历合理有趣的数学实验,先行尝试、实际操作、自主调整、建立认知,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竖式算法。第一次实验:操作小棒发现,解决46÷2时存在两种分法,即先分4个十,再分6个一;也可先分6个一,再分4个十。两者皆可,皆合理,最后得出的结果都是23。第二次实验:操作小棒发现,解决52÷2时,也存在两种分法,即先分5个十,再分2个一;也可先分2个一,再分5个十。但是通过实验操作后的比较与交流,发现两种分法上存在难易与繁简的区别:即先分5个十,会余下1个十,将其与2个一合起来,得到12个一,接着分,这样比较方便。结合除法竖式,在明确数学表达应有序有理的基础上,学生最终达成共识“从高位算起更方便”,完成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认知提升。综上所述,随着数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作为课程内容的数学实验,体现出了新时代育人的独特价值,体现出了返璞归真的现代教育理念,建构出一种学生可以充分参与、积极体验、深刻理解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郭庆松.小学数学实验的内涵、价值与实施[J].小学数学教育,2016(Z4):6-9.

[2]喻平,董林伟,魏玉华.数学实验教学:静态数学观与动态数学观的融通[J].数学教育学报,2015,24(01):26-28.

[3]波利亚.怎样解题[M].阎育苏,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11.

学生数学范文篇8

关键词:数学文化教育;培养;高职学生;数学素养;应用

当前社会经济中,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学的重要性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愈显愈烈,网络、电视、广播等信息媒介所输出的信息与数据中,与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有关内容的信息量层出不穷。当前世界每一项高新技术的发展都或多或少有数学的支撑,高新技术的本质为数学技术,已逐渐发展为人类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尤其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颁布后,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重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现阶段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初中、高中阶段所学习的知识进入社会后几乎不再使用。实际上,数学文化教育在学生数学素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同时还与国家在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方面密切相关,必须重视起来。

一基本概念阐述

(一)数学文化教育。所谓数学文化教育,指的是在数学教学的活动中,以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为根本,利用数学的方法、思维和数学知识,同时将科学、文化和教育等等内容融合,促进学生行为观念等方面的整体发展与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数学文化教育开展能够满足高职学生应用意识提升需要,高职学生毕业后需从事非常多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工作,有着非常多与数学有关问题,如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建筑设计方面,可应用黄金分割定律思想;在高等数学绪论介绍时,引入黄金分割概念。第二,数学文化教育开展能够满足学生理性思维提升需要。数学有非常多的具体知识,一般生活中很少用到这些方面知识,高职学生数学文化学习后能够创新自身的思维,加强逻辑思维能力,支撑学生未来发展。第三,数学文化教育能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本身相对枯燥和乏味,学生参与数学知识学习很难感受到乐趣,长此以往,降低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于取得理想学习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育教学中适时给学生讲授数学文化,在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兴趣的同时,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二)高职学生需要具备的数学素养。第一,数学知识维度。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数学知识基础成绩低,数学和英语薄弱,数学基础知识学习相对较为薄弱。第二,数学能力维度。高职院校学生无法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熟练使用,面对问题,很多学生无法有效分析解决。第三,数学认识维度。在很多高职院校学生认识中,数学抽象难懂,而且在他们的印象中,数学与社会实践联系不紧密,所以在数学学习中,缺乏必要的兴趣与信心。在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中,任何高新技术的发展都需要有数学知识的支撑,高新技术的本质就是数学技术,国家之间的竞争一定程度上是数学技术竞争。因此,人的发展与整体的提升,就必须具备有良好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素养,注意增强自身数学思维。

二高职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教育实施路径

第一,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对数学文化教育观念有正确的认识。要想提高数学文化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有数学文化教育观。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例举及其他能够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式,给学生传达一个信息——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数学不仅能够借助数字拓展和开发人体大脑,而且其严谨和周密的态度能够提升人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对数学精神和思想展开深层次探究,积极更新教学观念,落实数学文化教育,具备数学生活与数学探究精神相结合的能力。学会使用自身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把握数学文化,促进自身数学文化知识的丰富,将文化教育与知识教育有效融合,使用数学精神和思维解决问题,更新数学文化观念。第二,数学教学内容中渗透数学文化。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结合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适当穿插一些运筹学、三次分割等知识内容,增强学生理解能力。在导数讲解中,可穿插牛顿、不赖你等实例。在微积分教学中,选择性地择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模型案例,并加以补充和案例背景说明。线性代数教学方面,将密码学的一些案例穿插进去。通过穿插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培养。第三,公共课教学中凸显数学价值和作用。在数学学科方面,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其应用价值低。教师需要利用数学文化教育,借助典型案例,深刻告知学生数学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如将数学理论与建模思想和社会实践相互融合,帮助学生利用抽象理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对数学应用价值有充分全面感受。在导数应用教学中,列举符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数学应用价值,提高学习兴趣。

三基于高职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数学文化教育应用原则

(一)价值原则。数学文化教育应用中,教师不仅要进行数学知识概念的讲解,而且需要在学生数学思维中做好数学本质、数学应用等方面渗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各个领域的价值和作用,对数学文化教育对数学学习的作用有清楚了解。虽然数学文化内容相对广泛,涉及面广,必须注意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相关性。教师需要结合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做好数学文化素材的收集和选择,有目的性地筛选一些与学生数学知识有密切联系素材,与学生学习经验以及学科内容等建立联系,提高学习效率。(二)典型性原则。数学文化素材多,教师在内容和材料选择方面需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特点,能够发挥促进课堂教学作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讲解,从学生生活情境方面出发,最好选择一些现实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案例选择方面确保其真实性和可靠性,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让学生从思想上感受到启发和熏陶,方便学生找到相对应模型和事物,提高知识学习兴趣,对数学与生活之间联系有更为清楚的认识。(三)趣味性原则。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兴趣会给学生学习行为产生激发和强化作用,使知识学习更具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内部动机,不仅能够从不同角度感受数学知识的美,同时还能够凸显人和事。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网络媒体的使用,确保内容直观、生动。如穿插一些数学人物故事,提高学生在相关知识方面印象。(四)多样化原则。数学文化教育的多样性能够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方便。数学教学中要将数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达到数学文化渗透的目的,就必须通过选择多样化的且能够密切联系日常生活及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开展教学。(五)可接受性原则。学生认知程度对教学方法和内容有较大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所选择的数学文化素材不能超出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在数学文化教育的应用中,以学生认知程度、年龄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尽可能地选择学生熟悉的、可被学生所认知的数学素材开展教学。要将学生放在主体性地位,且能够更好地与学生认知规律保持一致,让学生在发展自身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提升自己。

四基于高职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数学文化教育应用策略

(一)经验积累策略。数学文化教育的应用首先体现在学生的亲力亲为,让学生切身体验与参与到整个数学教学活动的始终,积累数学经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所谓数学经验指的是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中所获取的诸多公式化套路化的数学知识,凭借这些数学知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数学教学开展中的新内容。教师还可以使用“历史发生原理”,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确保所设计的教学情境能够更好符合学生认知水平,通过创设能够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有共鸣的情境。学生在数学经验积累中可增强自身数学知识,同时还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和发展。(二)多领域多层次多角度的渗透策略。事物之间存在联系关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各个领域中所渗透的数学知识,不断反思和回顾,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文化本质,实现数学系统内在之间的有效联系,增强学生数学素养。高职院校以数学文化教育为基础的数学教学活动需要将数学文化与数学课堂、数学生活等相联系,能够更好地利用数学文化教育实现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目标。

五数学文化教育在培养高职学生数学素养的实际应用

(一)在高职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需要落实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在数学文化素养培养方面必须确保一定的针对性,包含数学知识、数学技能以及理解等方面,并非每节课内容都与数学文化教学有关。第一,在课前预习方面。当前新版教材中数学文化方面资料非常多,可以将其中一些有较强趣味性和简单易懂知识布置成学生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对所需要学习内容有一个初步认识,帮助学生了解到数学文化的价值和作用,拓展学生数学文化知识面。教师还可以提前向学生发放准备好的材料,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报刊等查找资料,提高学习主动性,对学习过程有大致了解,感受到文化熏陶。第二,课堂渗透。数学教学中涉及较多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发散性思维的有关内容,这些内容在学生数学文化素养培养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导入相关知识讲解,如在解析几何讲解方面,向学生讲解笛卡尔建立解析几何概念在数学发展方面的影响等。第三,翻转课堂。在学生数学素养培养方面,翻转课堂能够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翻转课堂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查找内容的方式展开小组分享教学。如在“储蓄的计算”知识讲解中,主要引导学生掌握个人所得税和存款利率等计算方法,可让学生在学习中介绍自己知道的一些政策,在教师的带领下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亲身感受到数学的价值。还可以通过考试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在考试考题设计方面,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数学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同时对学生数学心理发展有足够的重视。(二)在选修课程中的应用。第一,在数学问题中渗透数学文化,如尺规作图、黄金分割、勾股定理等。第二,在数学典故中渗透数学文化,如田忌赛马、韩信点兵、《九章算术》等。第三,在数学观点中渗透数学文化,如“类比”“转化”“数学机械化”等。(三)在社团活动中的应用。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价值和作用,开展丰富的教学文化活动,在数学与生活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学会通过数学知识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实现对学生精神生活的丰富,能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直观体验,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满足数学文化教育渗透需要。数学文化活动的开展还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进一步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热情和主动性,具体可选择以下几种方式:第一,数学游戏竞赛。数学不仅有非常高的实用性,同时还具有极高的趣味性,数学游戏与其他游戏相比,更多则智力性游戏,灵活性高,必须要动脑筋思考。高职院校可开展一些与数学书本知识有关的游戏和竞赛,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拓展学生知识面和数学知识。第二,数学建模。数学建模对学生专业知识要求不是十分严格,在从物联网工程、工程技术管理等方面选择建模题目,学生根据题目建立团队撰写论文,注意对其适当简化后变为实际问题。通过数学建模活动,能够使学生团队协作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拓展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数学素养。第三,数学文化故事。就讲述比赛而言,数学发展中出现过许多数学家,可以运用这些数学家的故事教育学生。在故事讲解方面,不能局限在数学史,还可以向着数学与文学、数学与美学等方面发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实践教学中发现,数学文化教育的开展能够增强高职学生数学文化素养。在信息时代,数学学习时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重要的价值,发挥积极的作用。未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在数学传统文化以及数学教育现代化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学习平台,更好地满足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构建,增强学生数学文化素养,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福珍.高职院校开展数学文化教育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151-153.

[2]江玉民.谁说理科不能文——高职数学课堂开展数学文化教育的对策探究[J].数学大世界(上旬版),2018(2):15-16.

[3]董延亮.高职数学文化教育与高职数学教育改革的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6):215.

[4]刘昌喜,林敏,郭挺.高职院校数学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113-116,120.

[5]吴晓红.高职学生数学文化素养提高的有效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36):242-243.

[6]顾莹燕.高职院校开展数学文化教育的探讨[J].黑河学刊,2015(11):102-103,114.

[7]刘洋.基于数学文化的高职数学教育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21):130-131.

[8]李蕾.高职院校数学文化教育:内蕴、价值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5(16):91-94.

[9]吴亭亭.高职数学基础课教学中实施数学文化教育的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67-69.

[10]黄琳.高职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渗透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8(11):27-27.

[11]刘昌喜.基于数学文化的高职数学教育改革[J].高师理科学刊,2016(2):62-65.

[12]郇潇.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0):142-142.

[13]罗庆丽,孙少平,赵玉姿.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高职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构建——以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2019(3):85-86.

[14]胡大刚.浅谈高职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J].商情,2018(27):210.

[15]熊钊刚.浅谈高职院校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对策[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22):197.

[16]熊钊刚.工匠精神的培养与高职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11):160.

[17]高玉芹.高职学生数学素养调查及PISA测试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7(11):150-151.

[18]陈丹丹.高职学生数据素养在数学课堂中的培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6):259-260.

学生数学范文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标;数学素养;提升策略;要求分析

在当前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已经在竭尽全力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授数学课本中基础知识早已经不再是数学教师进行数学教学工作的唯一任务,数学教师必须要注重对高中生的全面教学和全面培养,提升高中生的数学素养,以下是我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全面提升高中生的数学素养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关于数学素养的内涵分析

在高中数学新课标当中,数学素养被定义为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文化素养,数学素养包含着非常多元化的内涵,诸如,数学信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文化、数学意识、数学双基、数学能力等等,这是一种具有典型综合性的能力,数学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培养高中生的数学素养会是一个非常艰巨且漫长的教学任务.

二、如何全面有效地培养高中生的数学素养

1.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其目标不仅仅是为了给高中生传授更多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学习与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当中,帮助和引导高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让学生终生受益的事情.2.树立数学素养观念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高中生的数学素养,高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数学知识还是在学习能力方面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性,因此,数学教师在培养高中生数学素养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习惯,并且要高度重视起学生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进而保证不同能力、不同水平的高中生都能够学习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除此之外,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数学教师还可以尝试采用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全面激发起高中生的数学兴趣,让他们真正爱上学习数学.

三、培养高中生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众所周知,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其数学思想是非常之多的,其主要包括归纳思想、转化思想、类比思想、建模思想等等,其数学学习方法也非常之多,诸如换元法、消元法、图想法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基础的数学思想和数学学习方法,除此之外,还有非常多的思维方法,比如综合法、观察法、演绎法、比较法以及联想法等等,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来逐渐培养和提升高中生的数学素养.首先,数学教师要积极向高中生渗透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进一步加大对高中生在思想方法等方面的训练.然后,数学教师要积极创造和组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让高中生在亲自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自己探究与摸索数学思想方法.综上所述,以上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培养高中生数学素养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对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作者:刘强 单位:江苏省口岸中学

参考文献:

学生数学范文篇10

【关键词】小学教学;数学教育;独立思考

一、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我国教育部也对此从小学的数学教学进行规范,并要求在小学的数学技教育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的自我学习能力[1]。从而推进我国整体的小学教育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行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小学的数学教育水平较以往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小学教育相比,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中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小学学生大多都是从学前班甚至幼儿园升学上来的[2]。绝大多数的教师尚未更好的转变思想,并认为这些小学生仍是孩子,并不具备对数学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进行数学讲解时,便采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即教师仅仅根据书本内容进行讲解,而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这种古板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更好的适合当今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其次,在数学课堂中,很多教师所布置的练习题的答案都是标准的,对于开放性例题的布置较少,导致学生也只能按部就班的进行解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影响其独立思考能力。最后,当前我国新课标的小学数学课本中对于开放型数学例题的内容还是过少,大部分的例题都是中规中矩的,在此课本中,大部分教师也很难做到脱离课本为学生设置开放性例题。由于缺乏相关的独立思维的引导,导致学生思维只能局限在同一个地方,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提升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几点措施

1.转变教师的主体地位。将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之间的身份进行互换是我国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树立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3]。小学数学教师转变了以往的身份,从以往学习的领导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在转变了原有的地位之后,增加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时间,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当教师在进行简单数学加减法运算的讲解时,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并指引学生去探索加减法的算法,在学生发现问题时,教师也不要在第一时间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路进行计算,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转变教师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可以提升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另一方面还能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并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建立成熟的数学思维。2.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师对数学课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是培养学生树立独立思考能力的又一重要举措。以往的小学数学授课模式过于古板,教师一味的按照书本知识进行讲解,并未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对于习题的理解能力上,也并没有更多的在乎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热情。但是,当今的小学数学教育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之后,增加了数学学科的趣味性,同时也创新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对基本图形进行讲解时,可以带领学生与进行郊游,以外界的不同事物的形状来进行图形的讲解,从而使学生更加明确的对不同的形状进行了解,加深对于图形学习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3.培养学生课下的独立思考能力。当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转变了主体地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之后,有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增添了数学学科的趣味性,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学学科的喜爱程度。在此基础上,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一定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升。这时,小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下讨论更是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供巨大的指导作用。教师可以在每节数学课快要结束的时候,留给学生一道开放性的例题,这个例题不会限制标准答案。并让学生在课下的时候对此例题进行探讨,还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得出,从而更好的培养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下讨论是培养学生提升自身独立思考能力的点睛之笔,也是推进小学数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结论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小学数学教育水平也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升。加强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并提升其数学水平符合我国教育部的所下发的主要要求。因此,转变教师的主体地位、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培养学生课下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提升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几点措施。希望可以为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唐志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学周刊,2013(17):59-59.

[2]陈海明.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J].中国校外教育,2014(2):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