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8:18:58

学生个性

学生个性范文篇1

关键词:学生个性能力、培养

一要重视训练学生独立思维个性化的毅力

在以往的应试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常常被教育者引向片面发展的方向,教师只加强了学生的应试能力、机械性记忆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独立发展,从而相应的削弱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不适应时展的进程,时代要求教师改变不适宜新世纪的教学方式,学习先进的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去进行施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中碰到问题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去摸索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学习经验,在课堂中应该注意增加设计题型,按照题型要求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尽可能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题让学生去验证结果和寻找规律。我们在教学中常可以见到有些学生遇到问题缺乏独立思维的习惯和努力钻研解决问题的毅力,急于向老师或同学发问,有的缺乏自信心,动不动就找参考书或跟别的同学对答案,作为教师对这类存在不良习惯和现象的学生应作相应的处理,制定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内容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的思维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训练独立思维个性化的毅力。

二要充分尊重学生思维方式个性化的发展

学生既是教师教育的对象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每个学生的智力强弱、智商高低各不一样,从而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积极因素,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层次、生活环境、已有经验及个人禀赋的不同,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存在着强烈的个性化色彩,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而善于求异,喜欢主动寻求质疑,有的学生思维沉稳而追求周密。如在写作文描写同一个人的时候,因为学生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同的学生由于观察角度和体验角度的不同,写作的角度也就不同,表达的感情也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在施教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去仔细观察、详细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心里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来唤醒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探索知识中实现思维方式个性化的发展。

学生个性范文篇2

中国传统的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家文化,对于当前国内推行个性发展教育有相当一定的影响。

个性发展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而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共性至上”的群体原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意识、独特个性;传统文化的功利思想不利于创新教育的开展。传统文化中的级别把人分成九等,上下尊卑、等级森严。过分强调统一,忽视了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当代人的学生观还是把顺从、听话、老实看作好学生的标准,当代人的尊师观依然是以师道尊严、崇尚教师权威为主流。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学生时常表现出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学性和进取精神差,缺乏强烈的主人翁思想和创新欲望。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不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这对个性发展教育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负面影响。

传统文化中封闭保守的心理不利于学生开放、创新思想的培养。长期以来,中国人养成了封闭保守的心理特征,不重视信息交流,相信自己的经验感觉,不愿与他人交流、探讨。这些都严重地限制了个体的性格、能力及主体性的自由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的品德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学生独特的创造思维的培养,这直接不利于个性发展教育的开展。

由于一些原因,长期以来,国内大力推行的是应试教育,学校、家长、社会各界看重多的也是学校的升学率、就业率。在这种氛围下,所有的一切教学都是为升学、就业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思想品德教育,扭曲了智育,限制了体育和美育的发展,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同时,学校迫于升学率或就业率的压力,就是在当前国内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学生个性发展教育也不敢贸然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从一个方面讲,在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甚至包括学生个人,对于素质教育都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位或者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创新教育的发展步伐,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推行与发展。

二、关注、改善学生个性教育发展的途径方向

每个生命体都是独特的,都是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每一个生命体都是现实而具体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情感、意志、需要、兴趣、态度、个性、思想等等,直接表现为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有的思维迟缓,有的思维敏捷;有的认真仔细,有的粗枝大叶。这些心理和行为差异,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对人的尊重,也就是对人的独特性的尊重,包括尊重生命遗传的独特性,尊重个体生命成长的独特经验,及尊重张扬个体独特的表现方式,而不必过分受制于传统文化的思维影响。

社会民主与人的个性发展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社会的民主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因为社会的高度民主氛围可以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纵横广阔的时空,使人个性发展的潜能获得昀充分的挖掘。教育民主是民主这一范畴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即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具有平等的人格关系和伦理关系,是当前学校教育民主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教育民主的核心是教育平等。教育平等的原则是:

1.给每个人提供同等的教育。

2.学校教育提供足以使每个学生达到既定的标准。

3.使每个个体充分发挥其潜能。

4.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由此可见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是实现教育平等、教育民主的前提。通过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教学活动,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发挥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建构学生在整个专业教学、学生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的时间、空间和一切所需要的条件。

所谓学生在专业教学和日常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就是把学生作为接收和加工信息的主体、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不断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并获得自身主体性实现的主体。学生在专业教学过程和学生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表现为:

1.能动性。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形成自觉、主动、积极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趋势,以致获得自身主体性的不断完善。这就需要教师在创造具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和日常管理中去诱导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能动性的实现。

2.自主性。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由别人代替,实际上也无法代替。在教学活动中,凡属教师能够科学组织,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动眼、动口,特别是动脑而独立完成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尽可能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诱导学生独立地探究,在日常学生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及学生组织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提高的作用。

3.创造性。学生在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具有探索研究新知、追求新的活动方式和新的活动成果的内在需求和意向,创造性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的不同侧面都会有所表现的,尽管他们的主体性不成熟、不完善,然而其主体性的嫩芽孕育着创造性,所以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发激思,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条件。

4.自为性。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自我,具备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内在需求,这是使自我的主体性不断实现的动力。这种动力的源泉就是自为性,失去了自为性就偏离了发展性,就没有学生个性发展可言。

教育考试具有教育性,因而也具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功能。这种功能发挥得如何,关键在于考试的导向作用。

学生个性范文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个性化教学;教育内涵;实施途径

在我国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都是以社会为本位进行课堂知识教育,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种忽视学生合理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会出现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脱节的现象,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积极的探索,追求更好的适合学生全面个性发展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将学生个性化教学融合与课堂教学,构建适合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的课程结构,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学生主动自觉的进行课堂学习,培养高素质综合性创新型人才。在此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使课堂环境与结构模式更适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形成以人为本的学生个性化发展课堂教学,成为了我们目前迫切研究的课题。

一、个性化教育内涵

课堂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的个性化并不是取决于教师独特新颖的个性化教学方法,而是以学科的不同个性化内容为主要依据的,即个性化教学质量评价取决于学科性个性特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满足新颖个性的同时,反映学科特点需要才是其基本目的。因此,我们要在学科内容个性化理念指导下,围绕服务于学科教学这一思想选择教学方法和设置教学场景,例如语文教学注重文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熏陶,感受文学或文字魅力的教学活动要时常开展;数学注重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训练建构,锻炼学生严谨缜密的思维方法就成为了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由学科味儿的体现上找到学科归属感,体现出鲜明的学科个性化,同时,在个性化教学中实现使学生综合素质的个性化发展这一最终目标,形成丰富多彩的多样化教育盛宴,满足先进日新月异变化的社会需要。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一反传统的智能认知,将智力以语言与数理为核心从不同角度分成了九种,并就其在人体中的存在方式、发展潜力和运用方式做了一定的分析,发现每个人都各有不同,各有所长,所以,我们在学生个性化课堂教育中,要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充分的有利条件,不仅要求教师具有独特的品质个性、思想个性以及使用有个性的教学活动教学,还要求教师的特色教学方法符合个性化教学内容的要求,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在学生个性化课堂教学中,我们打破“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教师在遵循一般教学规律的同时,将学生的具体个性特点融入课堂教育,让同学们自主进行创造性发挥,鼓励同学们自由设想,培养出适应现代复杂的多元化社会的新型人才,走在知识经济时代全方位变革的前沿,所以说,个性化教学符合社会进步的需要。

三、课堂教学中学生个性化教学实施路径

1.注重师生关系的对话与理解

课堂个性化教育的关键在于一种良好的平等师生关系,这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的,是一种“我———你”师生平等主体的课堂氛围,在这种师生平等关系的对话课堂教学模式下,没有教师的绝对权威和学生的完全服从,而是师生一起就学科内容和问题进行梳理探讨,进而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观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两者通过交流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的同时,建立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自由展示自我,展示自己的情感、思想、知识与经验的平台,使同学们的独特个性在对话与理解的个性化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心理因素

我们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主体存在着,自然每个学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智能优势,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深入观察了解我们的所有学生,争取对他们的内心世界与气质、性格、认知方式等各方面的个性差异都有一定的了解,并由此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最适宜的发展。首先,人的气质有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等不同类型,并表现有直爽热情或脾气暴躁等不同的处事方式,我们要在平时的每件小事里多加观察总结,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其次,在心理学中,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及理智、意志、情绪和个人独立性都对一个人的性格有着影响,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存在着不同的表现,有的内向沉稳,有的外向善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例如鼓励内向的学生多多参与集体活动等,以集体的力量带动学生自我教育,取长补短;最后,先天或后天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认知方式,例如小心谨慎的沉思型或急于选择的冲动型,我们要充分了解到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用不同的针对性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

3.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个性化是由教学内容与目标决定的,例如理化科目以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为主,文史科目以感悟理解与表达为主,只有适合学科内容的个性化教学方法才是好的教学方法。尽管新课程正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但我们在讲授具体的教学内容时,仍然要采用适合学科内容特点的教学方法,而不能一味的追求时兴的教学方式,要时刻牢记满足学科特点需要是教学方法个性化的根本所在,例如政治课要求同学们严肃以待,音乐课要求同学们肢体与语言共舞。

4.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个性化的学习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育的最终归宿,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对老师和学生的导向与激励作用,为最后的教学评价提供一定的指标依据。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发现他们的特长,制定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多元化多层次教学目标,不完全要求同学们学习上质与量的统一,按照基本要求、变式引申、联系生活等不同学习高度划分,由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决定完成目标的层次,既体验到成功自信的同时,由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动力式学习模式。

5.针对性的教学评价

传统的统一试卷测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性格和能力上的差异,单一的试题和唯一的答案都束缚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表现,使师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成果的追求过于狭隘,并不是适合社会发展的全面动态评价,因此,我们要探索针对性的个性化评价,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兼顾不同层次的同学区别对待,并且从知识、能力、态度、方法、价值观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学生的个人价值,此外,教师在评价测试中评价题目还要与学生的经验、身心水平适应,发现学生发展潜能,并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回顾、反思与评价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成长发展过程。总而言之,个性化教学应以适应个性化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为手段,充分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性,建立完善的个性化评价体系,最终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我们要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探索改革,以构建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作者:杜雪娇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庆荣.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朱建萍,杨雪梅.多元智能理论下个性化教学策略探析[J].教学论坛,2012,5:20-21.

学生个性范文篇4

(一)针对学生个性需求进行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个性受遗传、教育、家庭教养方式、早期童年经验等多个情况的影响,个性是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社会环境和实践的影响,进一步形成的。在大学期间,学生个性还不是很稳定,作为个性发展的关键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后天多种影响的因素下,教育因素起主导作用,通过后天体育教学可以更正个性中的不足之处,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传统教学的模式下,教师忽略学生的个性需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进行统一的授课,只为单纯为了教学目标忽略了教学的意义。在教学改革的影响下,各中学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改革相当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种要求下,就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正所谓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体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富含多种方法,通过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有效的培养。因此,中学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需求,提升教学效果。

(二)中学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的促进作用

中学体育教学多种多样的模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体育教学无论在方法还是内容上,都与其他科目的教学模式不同。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多变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个性,在教学环境下,感受体育学习的乐趣和魅力,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优良的个性,消除在文化课学习中的学习压力和疲惫感,从而有效地避免学习压力下的不良心理问题。第二,鉴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群体中学习人际沟通技巧。如篮球、足球、排球等球类运动中,需要人际间的相互作用,来开展体育教学,也只有群体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模式下,才能完成比赛和教学任务。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要营造融洽的交流氛围,有意识地让学生开展交流活动,提升沟通的能力,在沟通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个性,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其个性向着好的方面发展。在完善个性的过程中,证明自身的能力,增加自信,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第三,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通过身体肌肉的感受器接收信息,感受器通过神经冲动,把感受信息传达到大脑,大脑形成对运动的主观认知,这就是所谓的心理感受。体育运动和个性两者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体育运动可以塑造和巩固学生的个性。学生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的心理感受,就会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从而有利于个性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发挥,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更好的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健康的个性,无论是对于学习还是生活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健康个性是指拥有高效能的创新能力,这是通过传统教学所无法获得的。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指人们在实践经验和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和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个体能动地去认识客观世界;其二,个体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后,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在实践生活中,通过把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区别于物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在体育教师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的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采取正确的归因方式进行个性的培养。首先,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素质教育下,把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应该营造一种有利于个性发展的体育教学氛围,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采取具体特征具体教学的方式,把学生区分开来,有针对性的辅助个性的发展。最后,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爱好不同,所擅长的体育项目也不同,不能因为学生在某一方面的不擅长而忽略其他其他方面的发展,要充分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有效的学习,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采取主动的学习态度,促进个性的发展。

(二)优化和完善课程结构

1.创新教学模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因此在开展体育运动时,可以不以班级为单位,采取以个人为单位的方式,进行体育课程的选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学习,不能体会体育运动的精髓,而在新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在进行大量的体育运动的基础上,体会体育运动的魅力,充分了解体育知识和技能。从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考虑学生的需求,培养兴趣,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观,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使其个性的发展。

2.创新课程结构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统的课程结构在教学时,指注重填鸭式的教学,传授教学知识,使得学生被动的接收体育教学知识,而没有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只有传授高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在最基本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在满足个性需求的前提下,让学生感受知其所以然的教学,经过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达到主观进行学习的目的。教师应该在现有的结构的影响下,把学习的主体交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创新,提出适合学生需求的课程结构。在合适的课程结构的影响下,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独立思维的发展,更好地进行团队合作,来完善学生的个性。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活动

传统教学以班级为单位,但班级中每个学生无论是个性还是掌握体育教学知识的水平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求知欲望,增加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这里笔者将叙述以下两种方法:

1.分组教学法

为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要改变传统的以班级进行教学的方法,采取科学的分组进行体育教学。分组的依据有很多,在这里依据学生的个性需求,采取以性格和兴趣的异同进行分组,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和兴趣,把具有大致相同的性格和兴趣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在小组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小组间教学的内容依据学生的兴趣而定,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能掌握课程设计的密度和每个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运动量,使学生个性和体育锻炼能力都得以充分培养和发展。

2.合作与竞争法

鉴于大多数体育项目的团体性,在团体内进行合作和在团体间进行竞争,都可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在小组内进行合作,而在小组间进行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调动教学活动的氛围,使学生体会体育运动的优点。学生在团体内通过大量的合作,提出相关解决方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对学生进行素质教学的要求;在团体间进行竞争,可以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处于兴奋状态,感受体育活动的乐趣,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小组成员进行选取时,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从而营造一种民主、自由、和谐的团体,使学生遵守团体的纪律,为团体争得荣誉,增加主观能动性,提高团体的凝聚力,从而正面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结论

学生个性范文篇5

关键词:小学体育;个性化教学;策略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体育的期望是以乐为主、以学技为辅[1]。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兴趣,因材施教,积极进行个性化教学,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我,兴趣爱好得到重视,人格得到尊重。这有利于教师及早发现和培养体育专业人才,为国家体育事业输送人才。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实行个性化教育

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发展,学校专门开设了体育课程,让学生在拥有强健体魄的同时能够养成良好的运动精神,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2]。然而,就现在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体育教师没有以此为教学目标。上课时,有的教师只安排简单的运动项目,有的则放任学生自由安排,甚至有的教师将体育课改为文化课程。最基本的锻炼身体的目标都没有达成,又何谈培养学生深层次的体育精神?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将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相同的,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导致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用来玩的,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高。长此以往,他们只学习文化知识,却不运动,身体素质就无法达标。为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教学,因类施教,实行个性化教育,为每个学生都制定不同的目标,让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优势,身体较差的学生强身健体,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体育的魅力,爱上体育运动,实现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均衡发展。

二、实行以学生为主,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授课方式

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中,体育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只是“依葫芦画瓢”的对象,没有表达自己想法的地方,所有学生都只是课堂的参与者;体育课堂毫无个性可言,更没有学生个性化发展一说。这不符合体育教学提高学生体质和运动精神的目的,也偏离了体育教学的课程标准。正因为如此,国家不断进行课程标准改革,推进教学方式向“个性化”靠拢,要求无论是文化课程,还是其他课程,都要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能发表自己的想法,发挥自己的特长,个性得到尊重。以学生各自的“个性”为主,将老师为主体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将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并主动学习体育精神。通过自己主动学习,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会更深刻,提高身体素质和发扬体育精神的效果也会更显著。在体育课上,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教师应该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有效的措施,再逐步引导学生向课程教学目标迈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尊重学生差异,培养学习兴趣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千差万别的,可能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形态差异、素质差异、体质差异、智力差异等。因此,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校里看似年龄、身高相似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逐渐展现出各自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新型的学生观,因类施教。在现在的大多数课堂上,体育教师如果教给学生一个动作,就只会关注学生完成的动作是否标准,标准的就给予奖励,不达标的就认为学生不认真、上课开小差,不会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出发发现其中的问题,也不知道有的学生动作不达标是因为自身的具体条件造成的。而由于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他们这时往往就会认为老师偏心,更喜欢其他学生,不关注、不重视自己,就会对学习感到无力,也不喜欢上体育课。如此一来,优秀的学生会因为老师关注得更多变得更优秀,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则会因为不喜欢锻炼而使身体变得越来越差,整个班级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四、活用教材,适应学生个性发展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与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营造有趣的教学氛围,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兴趣中个性化发展。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产生新鲜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比如,在情景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创设相应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并对学习内容产生欲望。又如,在主题探究式教学中,教师通过特定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真实的现象,感悟真情实感,引起共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根据学生的个性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练习。再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习,在合作中掌握动作要点和知识重点,让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大,融合自身的特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魔球教学的活动课上,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练习常规跳法:四个人一起跳、一个小组组队跳等,让学生熟悉规则,再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更改游戏规则等,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也在学习中获取乐趣。

五、结束语

个性化教学就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兴趣及促进个性化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厌倦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问题有良好作用,能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活动、体育课堂的兴趣,最终促进学生体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卓君.小学体育个性化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23):216.

学生个性范文篇6

中国传统的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家文化,对于当前国内推行个性发展教育有相当一定的影响。

个性发展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而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共性至上”的群体原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意识、独特个性;传统文化的功利思想不利于创新教育的开展。传统文化中的级别把人分成九等,上下尊卑、等级森严。过分强调统一,忽视了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当代人的学生观还是把顺从、听话、老实看作好学生的标准,当代人的尊师观依然是以师道尊严、崇尚教师权威为主流。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学生时常表现出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学性和进取精神差,缺乏强烈的主人翁思想和创新欲望。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不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这对个性发展教育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负面影响。

传统文化中封闭保守的心理不利于学生开放、创新思想的培养。长期以来,中国人养成了封闭保守的心理特征,不重视信息交流,相信自己的经验感觉,不愿与他人交流、探讨。这些都严重地限制了个体的性格、能力及主体性的自由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的品德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学生独特的创造思维的培养,这直接不利于个性发展教育的开展。

由于一些原因,长期以来,国内大力推行的是应试教育,学校、家长、社会各界看重多的也是学校的升学率、就业率。在这种氛围下,所有的一切教学都是为升学、就业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思想品德教育,扭曲了智育,限制了体育和美育的发展,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同时,学校迫于升学率或就业率的压力,就是在当前国内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学生个性发展教育也不敢贸然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从一个方面讲,在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甚至包括学生个人,对于素质教育都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位或者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创新教育的发展步伐,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推行与发展。

二、关注、改善学生个性教育发展的途径方向

每个生命体都是独特的,都是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每一个生命体都是现实而具体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情感、意志、需要、兴趣、态度、个性、思想等等,直接表现为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有的思维迟缓,有的思维敏捷;有的认真仔细,有的粗枝大叶。这些心理和行为差异,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对人的尊重,也就是对人的独特性的尊重,包括尊重生命遗传的独特性,尊重个体生命成长的独特经验,及尊重张扬个体独特的表现方式,而不必过分受制于传统文化的思维影响。

社会民主与人的个性发展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社会的民主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因为社会的高度民主氛围可以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纵横广阔的时空,使人个性发展的潜能获得昀充分的挖掘。教育民主是民主这一范畴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即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具有平等的人格关系和伦理关系,是当前学校教育民主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教育民主的核心是教育平等。教育平等的原则是:

1.给每个人提供同等的教育。

2.学校教育提供足以使每个学生达到既定的标准。

3.使每个个体充分发挥其潜能。

4.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由此可见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是实现教育平等、教育民主的前提通过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教学活动,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发挥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建构学生在整个专业教学、学生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的时间、空间和一切所需要的条件。

所谓学生在专业教学和日常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就是把学生作为接收和加工信息的主体、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不断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并获得自身主体性实现的主体。学生在专业教学过程和学生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表现为:

1.能动性。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形成自觉、主动、积极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趋势,以致获得自身主体性的不断完善。这就需要教师在创造具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和日常管理中去诱导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能动性的实现。

2.自主性。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由别人代替,实际上也无法代替。在教学活动中,凡属教师能够科学组织,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动眼、动口,特别是动脑而独立完成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尽可能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诱导学生独立地探究,在日常学生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及学生组织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提高的作用。

3.创造性。学生在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具有探索研究新知、追求新的活动方式和新的活动成果的内在需求和意向,创造性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的不同侧面都会有所表现的,尽管他们的主体性不成熟、不完善,然而其主体性的嫩芽孕育着创造性,所以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发激思,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条件。

4.自为性。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自我,具备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内在需求,这是使自我的主体性不断实现的动力。这种动力的源泉就是自为性,失去了自为性就偏离了发展性,就没有学生个性发展可言。

教育考试具有教育性,因而也具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功能。这种功能发挥得如何,关键在于考试的导向作用。

学生个性范文篇7

为此,我们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认清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病:“重教不重学,只着眼点是应付考试;重知不重能,造成高分低能现象;重灌不重趣,把学生当容器,靠外力把学习内容强制性地压给学生;重绩不重德,着眼考分,不管育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个性,没有能力,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现实情况表明:现在的中小学生在严格管束下尚能搞好学习,一旦离开这种管束,需要学生自己决策、自我管理的时候,多数学生就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出现偏差。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如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在学习上遇到不如意的事,碰到较难克服的困难时,就没有了主张,有的甚至选择了出走、轻生自杀等做法;为了表现自己的“成人感”,一些学生却选择了抽烟、酗酒、打架、斗殴;为满足好奇心,一些学生整天沉溺于电子游戏机室里……这些现象充分说明学生的素质有待提高,而其个性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误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发展全面素质与发展个性的关系。

信息时代,大众传媒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信息量的扩大,使他们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新形势下,推行素质教育,教师不仅要增强素质教育意识,更要吃透素质教育的内涵。

第一是普及性(全面性)。它强调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有文化,人人能成才。这里的“全面”,不只是指共性的全面的基础发展,还有因人而异的个性特点。如果只有共性的发展,而没有个性的发展,对一个学生的素质来说,还不是全面的,对培养新时代需要的有创造性的人才也是不利的。

第二是基础性(合格性)。它强调合格公民基本素质的培养,以学会做人为首要任务。提倡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关心,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和受高一级的学历教育打好基础。而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则是学生做人的最重要的基础。

第三是主体性。它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生动活泼的个性优化发展。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而良好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便是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具体体现。

第四是前瞻性(开放性)。它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国际社会。教育是为了培养21世纪有科学精神和献身精神的新生代。它重视人的发展后劲,即个体的潜在创造性。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素质,有利于个体潜在创造性的发挥,这就需要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第五是优化性。这种优化强调教育财力、时间、精力投入与产出的最优化,最有效。它强调师生劳逸结合有度,劳动时间集约化,为学生赢得自由支配时间,以利于学生个性优化发展。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必须十分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强化内驱力

兴趣是学生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感知事物、追求新知识、发展思维的强大内驱力。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个人兴趣是不可忽视的。在愉快教学、情境教学、尝试教学的教学实践中,以引人入胜的导入,新颖有趣的设问、生动形象的电教、变化多样的游戏、扣人心弦的表演等引发学生兴趣,效果显著。

兴趣从活动实践中形成,也可以在活动实践中发生变化。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的兴趣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教师必须依据社会的需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兴趣,同时要因势利导,教育学生不能片面地强调只对某种活动有兴趣,而拒绝参加其他有益的活动;要引导学生善于强化和发展自己有益的兴趣,以化着强有力的内驱力,促使个性特长的形成和发展。

二、指导学法,确保自主性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灌输为主,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权利,因而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如何使学生从这一“苦海”中解脱出来呢?主要方法是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还学习自主权给学生。《学习的科学》一书中,强调要让学生掌握多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比如课前有计划的预习,课上有目的的自学、讨论、交流,有指导的个人复习等。在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也就有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培养能力,注重个性化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21世纪的竞争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这种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能力的竞争。因此,素质教育中,必须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不具备感知能力的人,就很难获得感性知识;缺乏抽象概括能力的人,就无法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在当前科学飞速发展、知识剧增的情况下,学生具有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就能通过独立思考去理解和掌握基本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个性得以优化。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总体来说,在听的训练上,要让学生能做到边听边记,边听边想,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听的能力;说的训练要求能复述所见、所闻、所知,大胆地正确表述自已的意见,对不同见解开展辩论,在人际交往中正确运用交际语言;读写结合训练,是要让学生读懂别人的文章,能写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掌握应用文的格式,读过经典文章,能根据文章的构思技巧进行再创造。同时,要根据学生的特长,因人而异,扬长补短,使其“长”变得更“长”,形成各自的个性特色;使其短不致影响其正常发展。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需求有相应的适应能力。公务员之家:

四、优化情感,发挥推动力

心理学认为,情感因素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具有动力功能、定型功能和补偿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过程、学习成绩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对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通过教学使学生在个人品质、价值取向上有个正确的定位,正确认识自身的人生价值,明确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为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乐于奉献。这样的情感因素,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将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既能自尊、自爱、自律、自立、自强,又能尊重、关心、爱护、同情和帮助他人。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优化情感因素,以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时,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1.陈学法,《语文素质教育研究》小学卷,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版。

2.吕建国,让学生学会选择,《人民教育》1999年第3期。

学生个性范文篇8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7—14岁的少年儿童,自尊心日益增强,他们喜欢受人尊重,渴望获得人们的信任;进入高年级后,更是什么都想自己独立地试一试、干一干,这时正是人的个性与创造力萌发和发展的好时机。

如在教学《螳螂捕蝉》这一课时,我只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一讲这个故事。但他们说想“演一演”,我采纳了他们的意见。结果课堂气氛非常好,经过几个学生的表演之后,全体同学都对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故事时都能脱口而出,且讲得生动有趣、回味无穷。

有时当同学们发言不是很积极的时候,同学们又提议进行小组竞赛,教室里一下子就变得热闹起来,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举手,踊跃参加到讨论中来。我不禁感叹:还是孩子了解自己呀!当他们对自己选择的学习活动感兴趣时,那任何艰难的学习都会变得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能使效果倍增。

二、设计开放问题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所以,在课文问题的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如教学《落花生》,教师问:“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是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出阐述。有的从教材的原意出发,认为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则结合现代社会价值观,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一份合适的工作都难以找到;还有的来了个折衷: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可贵,但它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不可取,因为如果没有人发现,不就埋没一生了?因此,该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该需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这里,学生之所以能萌发如此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答案迥异的见解,完全是因为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它犹如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生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三、让阅读积累更富个性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大语文观已是语文教改的方向。学生的语言等各方面的积累不应该局限于课本、课堂,而应面向生活、社会中的各个领域。但是,现在的课内外衔接,要么放任自流、不作启蒙,要么横加干涉、强行填充,这着实是对学生个性的伤害。

教师要深入研究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的学生对科普类课文感兴趣,凡事总喜欢问个“为什么”,就向他介绍一些科普类读物;一些学生对故事特别喜爱,就可以向他介绍一些童话名著;一些学生写作水平较佳,在鼓励的同时,可以向他推荐一些同龄人的优秀作文选,使他有个比较、学习的机会。这样尊重个性、选择性的阅读,会促使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更加丰满,也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四、让个性化的表达更尽兴

有了个性化的思维和知识积累,便会激发表达的欲望,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表达内容和方式。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比如教学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船长》,当讲到船长随着轮船徐徐下沉时,我问:“读到这儿你有什么话要对船长说?”我原本想学生肯定被船长的精神所感动,会说一些激励自己的话,但是有一位学生提出不赞同船长的做法。他认为:“一个人生命最重要,没有了生命,光有精神有什么用?船长既然是船长,他已经把船上的其他人都救出去了,他完全有能力把自己也救出去,没有必要选择与船共沉大海,没有必要作这种无畏的牺牲。”我想了一下,语文上的很多问题都不止有一种答案,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想法。

五、个性化的评价

学生个性范文篇9

[关键词]大学生;个性消费;品牌个性塑造

一、大学生的个性消费行为表现

所谓个性消费,通俗点说,就是人们要求自己所使用的产品能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志趣和心情。个性消费的出现可以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消费者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使得对个性、差异化的表现更加明显和复杂,消费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形式的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更希望拥有产品之外的个性部分;二是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培育了个性市场,消费者能在品种繁多的产品中做个性选择;三是个性消费环境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为个性消费提供了更多的条件。

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大学生,面对着社会结构的改革,利益分配的调整,信息膨胀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其思想、价值观、心理和行为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也必然带来个性消费行为的变化:

首先,主体化的价值观导致自我消费意识的增强。大学生主体化主要表现为主体意识、个人拼搏、自我表现、自我价值等思想观念更强,他们崇尚自立,追求独立的人格,从依附走向独立,从被动到主动,从退避到进取,从自我压抑到自我表现。在消费行为上则表现为自我消费意识增强:(1)消费观念的时尚和新潮。据调查,有12%的同学非常认同、35%的同学比较认同“只要喜欢,再贵的东西也会想法买下来”,换言之,近5成的同学在消费时强调个人喜好。当被问到是否会体验超前消费时,19%的同学选择会,45%的同学选择不会,36%的视情况而定。而现实中,有26.6%的同学已经有过超前消费。(2)个性品牌消费占主流。调查中,大学生零花钱主要用在运动服装、电脑游戏软件、社会交往等,而对于购买服装,52%的学生选择在专卖店购买。

其次,世俗化的价值取向导致消费的务实性。大学生的价值观已逐渐从理想向世俗化转变,以往易冲动浮躁的心态渐趋理性化、成熟化,大部分大学生基于现实经济条件以及务实性的态度,在消费决策上以求实、求廉为主,另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加上没有自己创业艰辛的体会,在消费决策上则多表现为求新和求名。调查中,75.3%的人在衣食住行的标准上选择“以经济实惠为主”,59%的人选择的是“兼顾实惠和高标准”,仅有5.3%的人“尽量追求高标准”。此外,在购买物品时,54.6%的人首选“质量”,27.7%的人首选“价格”,还有18.8%的人首选“时尚”。

第三,多元化价值观带来多元化的消费。多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价值主体的个人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兼顾化。大学生已不再被传统观念所约束,社会的多元化给了他们个性拓展的空间,消费上亦呈现出更为多元化:(1)更为理性的金钱观。一方面,大学生渴望拥有金钱,在对金钱观念上,48%的人认为“金钱是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又表现出较强的经济独立意识。在被问到希望通过什么途径获得消费的收入时,77.8%的人选择“打工”,但还是有10%的人选择其他的方式或不清楚。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经济独立意识,他们选择了更积极主动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对金钱的要求。(2)社会人际消费表现突出。当代大学生多为20世纪80年代出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狭小和封闭的成长环境以及从小到大紧张的学习压力使得他们的个性表现较复杂,一方面,自我意识强,责任意识淡薄,团结协作能力弱,另一方面,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以及年轻人特有的个性又迫使他们有社会交往的愿望,在消费表现上突出表现在社会和人情消费逐渐增多。调查中,有85.2%的同学有“人情消费”,而“人情消费”则集中体现在“为朋友/同学过生日”、“请同学/朋友吃饭”等。(3)多样化的闲暇形式。大学生闲暇时间的运用更为多样化,面对媒体和市场的诱惑,他们表现出多样的闲暇形式。

二、品牌个性塑造及其必要性

品牌和人一样都是有个性的,所谓品牌个性,其实质就是消费者真实个性在某种商品上的一种再现。品牌个性的塑造就是企业通过对动态市场的准确认知和把握,把目标市场的共同特征提炼出来,并加以强化。同时持续不断地向目标市场消费者进行这种概念的传达,以取得目标消费者的认知与共性。对大学生这个目标市场来说,品牌塑造的思路就是将品牌个性与大学生的个性(尤其是其消费个性)相匹配,则品牌成功的概率将会大大增加。本文在分析大学生消费个性的前提下,认为塑造品牌个性是:

1.当前大学生市场所要求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教育年鉴统计,2003年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1108.56万人,这几年招生数量仍在不断上升,可见大学生市场潜力之巨大,产品需求之旺盛,是各路商家的争夺之地。生活在这个缤纷的世界里,每天大量的影像、声音、形象和想法都在冲击着大学生们,广告的喧闹,品牌的众多,让他们无从选择,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品牌的灵魂是个性。一个没有个性的品牌,不可能有真正持久的生命力。自己的产品要在芸芸众生中凸现出来,被大学生接受,并具备相当的竞争力,必须使品牌体现出差异性。用产品属性、功能等来展示差异性是很难保持的,而由品牌个性建立起来的差异性则最牢固,很容易在消费者脑海里扎根。此外,当前大学生市场以日用、百货这种差异化较小的产品居多,企业或商家要展示本身品牌的差异性,必须建立个性化品牌。

2.大学生个性特征所决

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有着较典型的个性特征。一是思维方式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移,其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都在增强。表现在有主见、不盲目服从、不人云亦云。他们的思维具有较好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对新事物容易接受和理解,对新环境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二是感情奔放,好强、好胜、好冲动,敏感好奇,追求时尚。一方面,能相对克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但由于其在生理和心理等的不成熟,又使得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具有不稳定因素。三是具有叛逆性。在不断的成长中,大学生的自由和独立的愿望更强,他们极力想摆脱外界的束缚和干扰,有时喜欢表现得特立独行。

品牌的个性塑造不能离开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心理,一般来说,消费者都喜欢和他个性相符合的品牌,因此,要更好地抓住这个目标群体的的心,必须塑造出自己品牌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的充分体现就在于品牌的个性。

3.品牌忠诚度的培养所必需

品牌忠诚度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行为忠诚度和情感忠诚度。行为忠诚度是指消费者在实际行动上能够持续购买某一品牌的产品?,这种行为的产生可能源于消费者对这种品牌内在的好感?,也可能是由于购买冲动、促销活动、消费惯性、转换成本或者市场覆盖率高于竞争品牌等其他与情感无关的因素促成的。情感忠诚度是指某一品牌的个性与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相吻合?,消费者对该品牌已产生了感情?,甚至引以为豪?,并将此作为自己的朋友和精神寄托?,进而表现出持续购买的欲望和行为。

品牌个性大部分来自情感,只有少部分来自逻辑思维。这是因为品牌个性反映的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感觉,或者说是品牌传递给消费者的感觉,它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力,这种品牌的感染力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强大的品牌动力,最终形成情感忠诚度。对大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中,情感多于理性,现在的很多消费会留下很多情感因素,比如可口可乐、耐克、NBA等等都带给大学生们对学生时代生活的怀念。而这种情感感染力不仅仅体现在现在,它还将产生空间和时间上的辐射性、延展性,随着大学生们走入社会,品牌忠诚尤其是品牌情感忠诚将极易在他们未来的中高消费阶层中产生。三、品牌个性塑造的策略

品牌个性的塑造必须借助一系列的因素来积极驱动,大卫·艾克把这些因素分为与产品相关的因素和与产品不相关的因素。基于以上大学生消费行为特征及对品牌塑造必要性的叙述,品牌个性的塑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产品品牌个性化

体现产品个性的因素有产品类别、属性、包装、价格等。因此,产品品牌的个性塑造也即围绕着这几个因素进行。首先,在产品的类别和属性上,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大学生市场,“差异化”和“创新”是首选。当前进入大学生市场的产品主要是生活基本用品和IT电信产品,事实上,大学生本身特性就决定了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新东西。任何能体现其价值、形象、个性的产品和服务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如现在大学女生中盛行的美容、美甲、耳饰等能充分表现大学生的自我形象和个性,但这些产品和服务几乎都来自于日本和韩国。其次,产品的包装犹如人的衣服,它不仅可以美化产品,同时也是品牌个性的体现。面对大学生的产品包装要符合他们的口味,太俗太华丽的都不适合,而有着独特“气质”的包装一定受欢迎。如有的企业把“酷文化”融入在包装中,以宣扬其特立独行的个性。第三,价格。由前分析可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是多元化的,月消费额从几百到几千的都有,但大部分学生的消费都比较务实,如果一味追求高价策略,不仅会带来校园的过高消费,而且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但如果都实行低价策略则会略显落伍,从调查中可以看出,5成左右的大学生购买服装类产品还是选择专卖和超市,而这些地方的价位都比较适中,能被大学生所接受。

2.品牌传播的个性化

品牌的个性,常常通过广告的沟通及传播策略得以清晰明朗,进而形成一个鲜明的形象。

以大学生为目标市场的广告策略可集中选择为:一是品牌形象代言人的使用。品牌形象代言人最能代表品牌个性及诠释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感情、关系,它实际上是将品牌的个性特征展现在消费者面前。换言之,消费者的每一次消费行为实际上都是对某一特定角色形象的自我心理体验,而这种角色的自我感受和体验也正是消费者采取消费行为的目的之一。对大学生市场来说,名人,尤其是当期明星,毫无疑问是最好的代言人。二是诉求方法的创新。以大学生为诉求对象的广告,应当以情感诉求为主要手段,打造时尚、温馨、青春、简洁等广告风格。为满足大学生的求新、求变、求名的消费动机,广告内容应力求新奇、形式多样、信息快捷。三是传播媒体的使用。平面广告以时尚杂志为主,空间广告则以热门电视节目、校园户外广告等为主。此外,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工具,通过网络广告来传播品牌个性也已经成为品牌传播的新的途径。

3.品牌个性定位的与众不同

品牌个性定位是指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个性风格与市场定位。品牌个性的定位不是宣传产品。关键是发掘出兼容具体产品的独特风格与经营理念。品牌个性定位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品牌竞争力的强弱。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大学生的品牌定位,不仅要满足大学生的当前意识要求——以新潮、时尚、休闲、个性为主,还得满足大学生未来的意识要求。很多定位于中产阶层的产品在大学生中也有一定市场。以信用卡为例,前不久,在上海各大高校的食堂周围及校园要道,招商银行的专职人员向高校大学生宣传信用卡的各项优惠政策,场面之热烈,形式之多样,一时间,办卡摊位前被大学生围得水泄不通。继招行之后,建设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在随后的一周内也相继在上海高校抢滩。显然,银行已经看到信用卡在校园的市场潜力。几年后,大学生就将踏上工作岗位,成为社会的中高收入人群,银行只要先让大学生成为其客户,然后通过加强售后服务等措施,使之成为自己的忠诚客户,就可为将来拓展业务空间。

此外,定位于白领阶层的,能彰显成熟或成功男性(女性)魅力的服装、高级化妆品,也同样能满足大学生对未来自我的一种渴求。因此,在品牌个性定位上不应拘泥于现在的一些表象的东西,更要看到大学生们对未来自我深层次的渴求。

4.品牌文化的独特性

品牌,是一种文化,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品牌的灵魂,是凝结在品牌上的企业精华。

品牌文化就是结晶在品牌中的经营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形态以及经营行为的总和。

面对大学生市场,在塑造品牌个性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培育独特的品牌文化。一旦某种品牌文化在大学生心目中建立起来,选用该品牌就会成为大学生们终生理解、接近该种文化的一种途径。以索尼为例,索尼的校园营销战略是“放长线,钓大鱼”,即以文化为线,大鱼则是现在的大学生——未来的中高层消费者。面对目前尚未饱和的DV市场,作为中国DV市场的霸主,索尼把视角瞄准高校,在2004年9月-11月,索尼公司通过举办全国DV大奖赛、全国高校DV巡回讲座、邀请知名人士做各种演讲和互动体验等一系列活动,在培养学生对DV文化的热爱,追求高品质的DV文化的同时,建立了大学生对索尼的品牌忠诚。同出一辙的还有飞利浦的历时五届的“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事实上,跨国公司在大学生中的这些超前品牌经营,目的是在大学生们还在读书期间,就让他们对本公司产生好感,而这种好感来自于两者:一是产品,二是对公司文化的认可!

参考文献:

[1]藏旭恒,等.居民资产与消费选择行为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周朝琦,等.品牌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学生个性范文篇10

一、当前小学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主观精神想让作文富有个性,必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很少在教学时创设情境,导致学生很难快速进入写作状态,激发不出强烈的表达欲望,也想不出好的写作角度。而且教师在开展写作训练时,也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味要求学生背诵好词好句好段,导致学生的作文就是优美词句的堆砌,没有新意,千篇一律。并且教师大多注重成绩,不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2.缺少感情融入很对小学生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单纯将写作当作学习任务。日常生活中的积累也很少,认为只要凑够字数就算完成任务,因此在写作时不融入真情实感,我们通常称这一类文章为“流水账”。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日常生活没有思考,缺少真情实感的表达;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阅读量少,导致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将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导致文章语言匮乏,情感不足。3.缺少写作热情学生缺少写作热情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小学生刚接触写作,对写作很陌生,难免产生抵触心理,所以写作热情不会很高。而且小学生的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对生活也没有深刻的认识,因此,会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也会影响他们对写作的热情。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导致的。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所用的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气氛不活跃,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然产生不了写作热情。4.缺少写作素材小学生的生活单调,课余生活不丰富,而且人生经验少,感悟和理解生活的能力也不强,导致写作时找不到合适的写作素材,只能反复使用那些烂俗素材,或者干脆照抄作文书,应付写作任务。

二、培养小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