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培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6:55:42

兴趣培养

兴趣培养范文篇1

一、引导阅读,唤起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二、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三、自己评改,提高能力

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培养范文篇2

【关键词】学生;人物;环境;生活Transfersthestudentemotiontostimulatethestudenttostudythelanguageinterest

【Abstract】Intheteachingpractice,utilizesbythesentimentfervor,theemotioncommunicationmethod,letsthestudentbringownlifefeelingtoinquireinto,

tocomprehendthetextonowninitiative,causesthetexttheemotionfactorandstudent'slifefeelinglinksup,hitsthethoughtthespark.

【Keywords】Student;Character;Environment;Life中学现代文课堂教学如何从新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扩展性思维,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运用以情激情,情感沟通的方法,效果较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主动探究、领会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中学语文课多是文学篇章,而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注入了作者的感情;而中学生也处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体会,当作品中的某种生活和学生的某种生活相似或相通时,教师恰当一点拨,就会产生情感对流,形成畅所欲言的态势。我是从下面几点着手进行的。

1抓住人物形象引发学生内外联想,激发情感文学是再现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生活中人物原型的艺术表现,散文中的人物更带有原型的明显痕迹。教学中教师利用艺术真实引发学生联想生活真实,再回头品味艺术真实,从而增强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学生的兴趣也随之调动起来。例如朱自清《背影》这篇散文,表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文章主要通过描写父亲的行动来刻画形象。我教这一课,就让学生带着对自己父亲真切感、亲昵感去体会父爱。我引导学生说,你们觉得文中哪些事情最能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文中的父爱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了一会儿说,父爱往往用行动而不用语言,作为子女的一般不易感受的到。我接着引导,你们感受到过深沉的父爱吗?比如送你们上学,半夜送你们上医院等等?这一问,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了,纷纷谈论起自己的父亲如何如何爱自己,不怕累不怕苦等。我再问,那么你对自己的父亲是一种什么感情?学生又踊跃发言。然后我顺势转入课文,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在文中对父亲的感情是什么。

兴趣培养范文篇3

关键词:初中;美术;兴趣

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唤醒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主体人格和主体能力得到培养,促进自身的发展,培养创造力。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初中美术教师应立足于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想方设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一、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学生兴趣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表现。学生表达对事物的认识时往往会产生以画面描述的动机,看到感染力较强的作品时往往会受到触动。教师应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将其热情激发出来。如,在教学《画画你我他》时,当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只能画女生头像时,有些学生提出想画男生头像,部分学生想画卡通头像。教师应对这些学生的想法进行分析:想画男生头像的学生或许是因为自己可以将男生头像画得更好;想画卡通头像的学生可能是对画好真人头像缺乏自信。如果教师否定他们的意见,就会打击这部分学生的绘画热情。教师应提供给学生更为广阔、自由的创作空间,让学生立足于兴趣,画自己喜欢的事物。

二、避免枯燥讲述式教学,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课业任务重于小学阶段。美术课应发挥调整学生身心的作用,同时,相较于其他课堂,美术课堂也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美术教师不能照葫芦画瓢,而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准备《工艺招贴设计》的教案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工艺活动,并在课堂上向其他学生介绍,以此使学生的兴趣更为浓厚。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海报,教师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如,将画笔换成海绵在纸上作画,把水彩换成棉布直接贴在画上,以此使画的立体感更强,等等,逐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一幅幅公益海报创作出来。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提高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让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动手操作,提高创新能力

初中生具有好动好玩的天性。要活跃美术课堂的氛围,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空间,促进其进行实践和再创造。最为基本的实践能力便是动手操作的能力。动手即立足于一定的目的,借助双手和运用工具,改变客观事物的结构、形状、状态等。手工制作、雕塑和绘画等都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良好培养。如,在教学《画家笔下的色彩》时,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初步接触过相关的知识,如果只是让他们简单地涂涂画画,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立足于学生的情况,让他们先把各种色彩调出来(从三原色到七色,逐渐调配更多的颜色),使他们在操作中充分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拓展知识面。学生可能在作品中运用色彩的效果不理想,但这不重要,关键在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习新知、探究并解决问题的欲望,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到艺术创作带来的快乐,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四、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阶段,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教学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要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多媒体的视图呈现功能十分强大,运用好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出其对美术教学的积极作用。如,在教学《瞬间精彩》时,由于该课中的顺光、侧光、逆光等知识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若教师运用口头讲述,则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的知识用具体、形象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多渠道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进而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并不能替代教师教学,其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不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随意使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要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案,给予学生鼓励,让其积极参与实践,并科学合理地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此使学生的美术想象能力、创作能力、表现能力、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林永权.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育,2017(1).

兴趣培养范文篇4

关键词:课堂;实验;兴趣;有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挖掘教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优化演示实验,以激起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启迪其思维,逐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演示实验具有生动、鲜明性和真实性,是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巧妙运用演示实验,训练同学们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目的。下面,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谈一点粗浅看法,以供读者参考。

一、挖掘实验素材,培养学习兴趣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用活新教材,开发实验素材,灵活运用实验,巧妙激发同学们学习热情,有效开发学生智力。因此,在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挖掘实验教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观察、探索、讨论、争论、交流、思考。同时,老师应该和同学们一起去探索、感受、认识、分析、概括,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探究实验,去获取知识,发展思维,从而达到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熔化和凝固时,笔者根据我们班学生学情特点,对此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而教科书中运用萘来研究晶体熔点,由于受多种原因,在实验中很难使萘在较长时间内恒温熔化。根据这一特点笔者引导同学们对晶体熔点的演示做了如下改进,把冰块放塑料袋中压成冰末后,放入试管中,之后,插入温度计,在烧杯水中放入试管。如果在演示实验时气温较高,上课前,把少些冰块放入烧杯水中,使水降温。通过以上处理,冰可在十几分钟内保持O℃缓慢熔化,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既达到营造物理实验课堂情境,也活跃课堂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探究的氛围。

二、运用演示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所谓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连接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的纽带,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它离不开表象作基础,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感知,要想获得感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理演示实验。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避开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演示实验通常都是教师演示,学生看,而要采取师生共同做演示实验,同时,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总结,有时,在演示实验中,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并进行反复演示实验,加深第一印象,巩固记忆。

例如,在教学浇不灭的蜡烛实验时,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浇不灭的蜡烛实验的过程,笔者随之问:浇不灭蜡烛的原因是什么?让同学们质疑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争论、交流。争论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由争辩而得到的结论学生不易忘记。又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时,笔者把原来的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同学们分组演示实验,把同学们带到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笔者深入到小组中,引导同学们观察蜡烛在不同位置所成像的位置、大小、及像的特点,之后,笔者又引导同学们在小组里探究、讨论、交流、对比、争论、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笔者这样运用演示实验,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积极性高,气氛活跃。可见,在教师指导下演示实验,不仅有展示学生实验技能的风采,又能得到多种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方法。

三、创造实验条件,培养实验能力

新课程理念要我们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因地制宜,挖掘教材,创造条件,多开展实验,使同学们真正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因为,初中生正是好奇心、求知欲望最旺盛时期,尤其喜欢亲自动手实验,根据同学们这一心里特点,教师应把容易操作的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启发同学们自己来演示),或引导同学们自制物理实验仪器,要向同学们阐明实验中的步骤以及每一个细小的动作,强化演示实验的规范操作(或自制实验仪器方法、技巧),严格要求同学们掌握做实验的要领和技能,达到操作规范、准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质,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条件进行演示实验,如没有弹簧秤,笔者就引导学生用废钢丝绕制;没有溢水杯,引导同学们用玻璃杯套上二根橡皮筋代替;没有平底试管,笔者指导学生用废旧的平底小药瓶代替等。这样引导同学们利用随手取材做实验的方法,它与实验室器材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因为,这种自制器材所做的实验,对同学们来说比较亲切,吸引力强,能促进同学们积极参与,而且大部分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取的,大家都能做,很适合我们学校的学生。另外,同学们自己设计、动手制作,看到自己的作品,同学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同学们动手能力的同时不仅激发创新意识,还可能养了兴趣、巩固了知识。

又如:在教学镜成像的实验时,笔者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创造条件引导同学们利用现有的装置和仪器,试一试用不透明的纸板把凸透镜遮住一部分,让同学们看光屏上所承接的像有什么变化,另外,笔者还可以把凸透镜拿掉,换上有小孔的屏,引导同学们做一做小孔成像的实验。笔者这样设计实验意图是通过一套实验装置,能启发同学们做多个与大实验相关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最大限度地创造实验条件,发挥学生实验能力。

四、发挥实验功能,有效培养兴趣

在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认知结构,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心里特征,巧妙结合同学们的生活、生产实际,提出与教学有关的实验问题,让他们去思考,教师尽可能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老师指导下的探索性或验证性实验,引导同学们去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方法。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所设计的家庭实验,引导同学们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同学们关心社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从而真正发挥物理实验功能,进行有效培养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光的传播”时,笔者要求同学们事先准备好下列器材:玻璃砖一块、空气清新剂一瓶、水一烧杯、激光手电筒一个。将手电筒打开照到墙上,让同学们观看到一个“红斑”。然后请同学们思考:从手电筒发出的光是怎样射到墙上的?电筒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的还是弯的?在笔者的引导下,有的同学们认为是弯曲的,有的认为是直的。争强好胜的学生们,想马上验证自己的答案是不是正确,同学们在争议中思维往往碰出火花,自己动手实验的欲望非常高,这就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如,在教学物体浮沉条件时,笔者在八(3)班在做该演示物体上浮过程中,由于木块上浮快,同学们难以看清木块上浮这一过程,影响学生对浮沉条件的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在下一个班再上时,在进行实物演示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物体的受力图与物体在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以及物体浮沉的动画过程,让同学们再现木块在上浮、露出水面和浮在水面等几个过程,这样直观感觉,大大地减少了学生感知理解的困难,提高了教学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功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挖掘教材,优化演示实验,充分开发物理实验功能,激发同学们学习物理兴趣,通过实践,不仅巩固和深化了所学的物理知识,而且有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以及科学态度,也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是有效推动实验教学向前发展,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兴趣培养范文篇5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尽可能创设富于趣味趣味性的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真正感到数学的重要。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之中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本身周围熟悉的生活实际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二、讲数学发展简史和数学家的故事,拉近关系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中结合圆周率,当我向学生介绍到我国数学家祖冲之推算出准确到六位小数的圆周率,领先其他国家一千五百多年,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成绩。算出水星的公转周期同近代天文学家测定的数字相差不到15分钟。推算的岁差与现在天文学家的精确计算,每年相差不到51秒……国际上为纪念他的伟大功绩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时,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因此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讲一讲祖冲之、陈景润、欧几里德、高斯等数学大师们是怎样一步步地走进数学殿堂的。讲一讲数学的发展史,数从无有到,从有限到无限等等。可以使学生们由知而好再乐,最终积极行动起来。

三、创设自由思维的空间,引导主动探求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美

思维的深刻与深远能够体现数学的内在美。教师在将课本知识准确地传给学生的同时,不要忘记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求意识。数学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数学的美,最好不是由教师来介绍。这样即能使学生在探求过程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使他们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弄清它们之间的来龙去脉,鲜活地展现在了自己的面前。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大有益处。

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巩固和培养兴趣

由于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与严谨,使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缺乏了必要的亲近感,这是造成兴趣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知识来源于生活,兴趣也只有同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得以巩固和持续发展。当今的生活丰富多彩,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学知识层出不穷,如生活中的概率问题,记数问题,最低成本、最高收益问题等等,都是数学可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尽可能创设富于趣味性的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真正感到数学的重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使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缩短数学课程与学生的距离,使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变为自己的本领,并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发展和提高。

五、练就过硬的基本功,讲究教学艺术

教师拥有一身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对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有好处,对于巩固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大有裨益的。如教师优美合理的板书,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讲解,对内容巧妙的设计,对问题精辟的分析等等,对学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培养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六、组织游戏,培养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不但要学生接受新知识,还要使旧知识得到巩固,就得想办法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时间。教学时,我常常通过多种形式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兴趣。例如教学百以内的口算,组织学生进行接力赛对口令、果树开花、找朋友、夺红旗、送信、开火车等活动。

七、从增进师生感情中培养兴趣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师生间融洽的情感关系,任何教育教学都是注定要失败的,而亲近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诚心和爱心,教师只有对学生抱有诚挚的爱,民主平等的态度,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对你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才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才能由怕学转化为好学、乐学。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八、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培养兴趣

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寓数学教育于活动之中。一是用生动事例揭示数学教学目的。例如:在平面图形开始,教师安排学生“生活在图形王国”里,让学生通过衣、食、住、行所见到的几何图形,在几何王国里漫游,使学生感受到人类生活的空间就是一个几何空间,激发学习几何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教学活。二是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心理学指出,凡是相对强烈、对比明显、不断变化、带有新异性和刺激性的事物以及与已有知识经验有密切联系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人的兴趣。

兴趣培养范文篇6

在地理教学中,若能将课本的资料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赋予学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现知识的价值,那么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比如:在上绪论课或各章的导言时,可引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讲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有一门新的科学技术大部门,那就是地理科学。”时至今日,地理科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已成为国土规划、合理布局工农业生产、政府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21世纪议程》所强调的协调人口和资源及环境的关系,也离不开地理科学。又如:讲交通运输时,可结合当前“路通、财通”的形势,来说明在现代经济建设中交通的重要性,我国已经建成的京九铁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所学的知识有用,于是就有兴趣去学。

二、通过直观的教学和科学的记忆方法,增加兴趣

直观的教具和形象的语言,往往可以把复杂纷繁的地理事物由近及远、由陌生变熟悉、由难于理解变得易于掌握,而科学的记忆方法则可降低难度,增加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九月星空图》时可这样描述:晴朗的夜晚,遥望苍茫的天穹,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神话般的世界。暗蓝的星空天幕上,银河闪烁,牛郎、织女隔着银河互相辉映,大熊(座)、小熊(座)母子相偎。色彩鲜明的挂图,伴以形象生动的描述,给予学生的已不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动态的拟人化的情景,学生学来有趣,记忆牢固。

三、通过培养思维能力,巩固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激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被启动了,兴趣也就得以巩固。

四、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发展兴趣

兴趣培养范文篇7

关键词:“乱涂乱画”、美术环境、材料、游戏

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稚嫩的创造萌芽需要教师以喜悦之心去发现、去接纳、去欣赏、去引导。2-3岁的幼儿表象贫乏,绘画进入涂鸦期,喜欢反复乱涂乱画,边画还边自言自语:“我画个苹果。”“我画宝宝”……如何让这些随意的“涂画”变成原生态的创意作品,是我研究托班幼儿教学的思考重点。

一、创设适宜的环境、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

1.创造适宜的美术环境

《托幼机构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顺应2-3岁幼儿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以无意识学习为主的特点,我们创设丰富有趣的美术环境,让他们在成功体验中得到快乐和满足。

小小班幼儿由于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动手操作地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只有为幼儿创设丰富有趣的美术环境,才能使幼儿既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地效果。在《小鱼吐泡泡》中,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一个美丽的池塘,池塘里有许多可爱的小鱼在游来游去,绿绿的水草、可爱的小鱼马上吸引了幼儿的眼球,幼儿大胆的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颜色圆形纸片贴在画面上,一个个小泡泡就出现了。在活动中幼儿体会到了成功感,为自己的作品欢呼雀跃。

2.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

《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我们尝试挖掘幼儿生活中的蔬菜、水果、生活用品、废旧物品等材料,开展拓印、添画等美术活动,培养他们的借形想象能力。比如我们可以设计“小鸭游泳”、“小鸡吃虫子”等绘画情节,还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我的毛衣”、“蔬菜印画”、“捏糖葫芦”等等。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小小班幼儿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绘画是件快乐的事情。

二、结合有趣的游戏,激发幼儿美术活动的兴趣

游戏是小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单调的涂色练习和临摹活动不适合小小班教学,可以将美术活动与有趣的游戏相结合,让幼儿在玩中提高表现美的能力。

1.以游戏的口吻导入,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小小班幼儿好模仿、好动,行为受情绪的影响、支配。因此在活动中我们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故事、游戏等形式导入,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在涂色活动《红红的大苹果》以故事导入:“昨天猫妈妈生病了,想吃苹果,但家里没有,小猫很着急,怎么办呢?”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幼儿,他们纷纷表示要送一只苹果给猫妈妈,这时幼儿的活动兴趣被激发起来。还有在绘画活动《漂亮的毛衣》的开始部分,我们和幼儿一起玩绕毛线的模仿游戏,在体验绕毛线的手臂环绕动作后,再让幼儿在纸上为毛衣绕毛线,学习画圆圈线。我们利用小小班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来设计生动有趣的开场白,能为活动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2.在游戏中掌握美术技能,提高幼儿的美术能力

涂色、撕贴、揉捏等技能可以让幼儿在边玩边做中学习掌握,我们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游戏。例如:在玩色游戏中用跳跳球沾上颜料,放在纸盒里滚画,变出美丽的花手帕;在吹泡泡游戏中,用吸管蘸加入洗洁精的颜料后,对着白纸吹泡泡,泡泡破了在纸上留下美丽的泡泡画……惊喜之余,幼儿不但掌握了基本技能,更是对美术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幼儿绘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练习。我们应尊重幼儿的现状,从其理解能力和操作水平出发,寻找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不能机械地赶教学进度。

三、体验绘画的乐趣,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

对于处于涂鸦表现期的小小班幼儿,我们注重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在情境中培养幼儿创作表现的兴趣。例如,幼儿学习绘画直线,先带幼儿去观察饲养角,看看里面的小动物,观察一下笼子的样子,在进行绘画时,为每个孩子准备一张印有大老虎的白纸,用故事的形式开头:“动物园里的大老虎跑出来了,会伤害我们的小动物,现在请小朋友把它关到笼子里去吧。”孩子们自然而然画了许多密密麻麻的线,把大老虎关在里面。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孩子们爱护小动物的情感。绘画小草时带他们到草坪上去感受、观察小草,让幼儿画自己看到的东西,由于是亲身经历,幼儿的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稚拙美,虽然在构图、色彩方面尚有所欠缺,但幼儿成为绘画的主人,体验到了“我长大了,我会画画了”的愉悦感。

兴趣培养范文篇8

我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兴趣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一、努力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儿童的情感、思维和个性对学生的关系很大,儿童只有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在心境良好的情况下,思维才能活跃,学习才能主动,能力才能培养。反之,如果学生心情压抑,如负重荷,怎么有兴趣,怎么会主动地去阅读呢?

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的表情要自然真挚,常带笑容。教师对学生微笑,能使学生觉得教师更平易近人,更有魅力。教师的微笑就是与学生进行友好的情感交流。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的,“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身上产生的那种高涨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没有一个学生会喜欢一个一天到晚板着脸孔上课的老师。教师要得到儿童方面的生动活泼的反响,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他自己,取决于他的活动和他对儿童的态度。教师和蔼可亲的微笑和自然真挚的表情,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轻松愉快的气氛,会产生积极有益的教学效果。

第二,努力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除了教师本身的魅力外,还要从儿童年龄特点出发,采用多种方法,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比如,经常性的开展竞赛,评选活动:最佳提问手、读后感比赛等,使学生有竞争机制。比如在课堂中创设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阅读的欲望,使他们进入“最佳阅读状态”。

另外,教学中要有幽默,使课堂气氛轻松,经常有琅琅笑声。

这些都要靠教师主导,善于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读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主动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感悟课文内容。

教师在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中,使学生产生愉悦感,进一步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会到创造性阅读的乐趣。

二、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

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以有了初步的阅读兴趣,为了让他们有更浓厚的兴趣,以形成更大的获取知识的动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辨证唯物论阐明了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观点,那么,小学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也是互相联系的。语文是各科的基础,可以促使各科的学习,那么,也可以通过各科来促进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尤其是艺术类的课程。

根据汉字汉语的特点,又顾及儿童生理、心理的需求使语文阅读教学与艺术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等的欣赏能力,扩大语文阅读的应用范围,必将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第一、可以使阅读课上成图画语文课、音乐语文课等。图画语文课,顾名思义就是这堂课既有语文课的特点,又有图画课的特点。借助图画的手法开展阅读教学,通过图画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比如古诗阅读课,先让学生自学理解古诗,在检查时,可以说意思,也可以将诗意用图画来解释。音乐语文课也是一样,用音乐来做教学的线索、做背景、做结尾都成。如上《月光曲》这课,先让学生猜《月光曲》的旋律,然后通过课文的学习,修改旋律,最后欣赏《月光曲》。如《鸟的天堂》结课时,让学生写写唱唱小鸟的歌。

第二、开展各种类型的语文活动课。活动课在阅读教学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讲故事、演课本剧、唱自编的歌曲、跳自编的舞蹈,让四十分钟活跃起来,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得到启示,从而感受到创造的愉悦。

语文活动课是使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的最广阔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它为儿童发挥创造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既可以发掘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得到升华,对创造性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

三、教学难度适中

良好的教学氛围,语文学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创造性阅读的兴趣。但维果茨基认为,儿童身心发展包括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我们不能只去顺应学生的“现有发展区、水平“,而应立足”最近发展区“,依靠儿童正在成熟的身心机能,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高一级的”现有发展水平“。如果教学在原地踏步,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挫伤他们的阅读兴趣;但如果教学远远难于学生现有水平,学生也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兴趣,就要使教学难度适中。

首先要精心设计问题,以问激趣。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悬念,所提问题不要求解答,让学生带着悬念读课文,待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后,“悬念”不解自明。设计问题时可多采用一些“弹性设计”,即只提一个问题让学生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过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要学生说说“你最感动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这是一个解答范围较广。可拓展学生思维的问题,可以给学生以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利。可以引发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这样做,学生确实成了课堂的主人,阅读的兴趣就可以激发。

其次,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可以唤起学生对感知体验的回忆,悟出文章的真谛。如教《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后,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想象:“这篇课文是从志愿军的角度写的,是志愿军向朝鲜亲人告别,那么,你可不可以想象一下朝鲜亲人向志愿军战士告别的情景,在大娘、小金花这、大嫂中任选一人,向志愿军说说告别的话?”这样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动脑,用生动感人的语言向志愿军说起了告别的话。这是在课文学好之后的延伸环节。我们还可以结合插图,启发想象,因为“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叶圣陶语)根据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欲。

再次,要设计少而精,有趣味且稍有难度的作业。严格控制作业量,减少机械重复的抄写,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途径。另外,设计少而精,趣味性强要稍微动脑筋的题目可以适应学生多变的特征,唤起他们对作业的兴趣,使创造性阅读深入一步。

兴趣培养范文篇9

一、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分真情。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他们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他们安慰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与他们同甘共苦,使之明了老师的一片真诚和苦心,在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中找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潜能,逐渐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增强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完善自我。

二、“成功”与“愉快”,让每一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让“成功”走近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笔者坚持采用“宜浅不宜深,宜精不宜泛,宜慢不宜快”的原则,精讲多练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做到每节课的疑难点当堂解决。又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对学生分层要求。课堂上让优秀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以满足他们希冀深入挖掘知识的心理需求,但必须确保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重点对后进生进行辅导。练习分层设计,作业分层要求。后进生只要求做基本题,绝大多数学生能在完成基本题的前提下完成一定的综合题,一小部分智力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去思考较难的题。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和简化意识。

评述数学思想,提炼数学方法,提供学习的有效武器是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意识,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关键是,使学生理解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自然将问题表达清楚,除去次要的干扰因素,突出概念的核心着重发掘概念的深层含义,从语言上体现数学的特点,精简恰当,准确有据,逻辑性强。对教材进行适当加工,化繁为简,对课本中较复杂的问题进行提炼,使其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渐渗透方法意识与简化意识,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找到学习数学的方向,克服对数学的恐惧感,找到成功感,进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求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惊讶感情——是寻找知识的强大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他们暂不理解甚至不可思议的新事物,新观点,新材料,展现得越多,学生的惊讶程度越鲜明,求知兴趣就越浓厚。数学教学应当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数学情境,提出问题,构作猜想,形成智力思考场;提供有启发意义的材料,为学生琢磨数学思想提供必要的时间;重视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切磋交流。例如,为了引入“对数”的概念,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我手中的这张纸厚0。083毫米,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对折30次,厚度大约是多少?”学生们纷纷估计,我说:“经过计算,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们感到惊讶,甚至怀疑。于是列式计算:0。083×230。这时,我说:“计算230要费很长时间,很容易出错,如果学会使用计算器,很快便能算出结果。”学生们急切地倾听。这样,教师成功的造成了学生急于解决问题的情境。

五、要善于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艺术美,数学美主要表现为内在美、逻辑美、理智美。数学美是隐蔽的美,深邃的美,美在思想内容。要领悟数学美,必须通过“抽象枯燥”的符号、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内部的数学思想,任何智能活动都少不了人的情感,数学美是对数学对象融入情感的产物。数学美育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掌握数学内容,培养数学创造能力及体会数学的价值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从学生学习中的反映,诸如“数学好玩”、“能使人动脑子”、“数学有无穷的奥秘”等来分析,他们已初步感受到数学美。但一般说来,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因此,需要教师利用教材的数学美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应揭示问题的新颖或形态的优美,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分析问题时,应使学生感受到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巧妙、新奇,促使他们自觉地去掌握;在小结时,应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谐、统一、简洁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可以使他们感受数学知识结构的美妙。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数学中逐渐进行“数学美”的渗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启迪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

兴趣培养范文篇10

[关键词]后20%阅读兴趣

一、改变后20%学生的阅读现状需要恰当的策略

曾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叫《黑人州长》,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罗杰•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籍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在这儿出生的孩子,耳濡目染,他们从小逃学、打架、偷盗甚至吸毒,长大后很少有人从事体面的职业。然而,罗杰•罗尔斯是个例外,他不仅考入了大学,而且成了州长。在就职的记者招待会上,到会的记者对他提问:是什么把你推向州长宝座的?面对300多名记者,罗尔斯对自己的奋斗史只字未提,只谈到了他上小学时的校长——皮尔保•罗。1961年,皮尔•保罗被聘为诺必塔小学的董事兼校长。当时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他走进大沙头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这儿的穷孩子比“迷惘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他们不与老师合作,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皮尔•保罗想了很多办法来引导他们,可是没有一个是奏效的。后来他发现这些孩子都很迷信,于是在他上课的时候就多了一项内容——给学生看手相。他用这个办法来鼓励学生。当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保罗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当时,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只有他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皮尔•保罗先生竟说他可以当纽约州的州长,着实出乎他的预料。他记下了这句话,并相信了它。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罗尔斯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在以后的40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终于成了州长。

读了这篇文章笔者感触颇深:难道是这位校长真的会看手相?难道是这位校长没能感化学生,而自己却被学生同化了——相信迷信了?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真正明白这位皮尔•保罗校长真是用心良苦呀!他不是真的会看手相,更不是迷上了迷信,而是他运用了一。)种教育策略,那就是——教育艺术,顺着孩子喜欢的道路,适时的鼓励他们,认可他们。这样,他们才能坚守自己的信念,朝着自己的胜利之门前进。

就拿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来说吧: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小学阶段要达到不少于145万字的阅读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多么的重要。而现在的学生恰恰对阅读是望而生畏,经常有家长这样给笔者说:“我的孩子不喜欢看书,我给他买了好多书,他就是不看,我拿他也没办法!”或者是:“老师你布置的看书作业他会看,要他自觉地找书看,那是比登天还难!”

笔者曾对一个班的语文试卷做过一个调查:90%以上的丢分题就在阅读。孩子容易丢分家长就容易紧张,家长一紧张,孩子就更害怕阅读。害怕了还怎么能静下心来去思考,害怕了还怎么能谈得上去喜欢上阅读呢。课内的即是如此,更谈不上看课外的了。中上等学生况且如此,更何况是后20%学生的阅读情况了。因此寻找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养后20%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

1.让后20%学生从“怕阅读”的阴影中走出来

首先,笔者当了一回“皮尔•保罗校长”,在暗地里不断了解现在的学生在课后喜欢干什么事。日子久了,从众多孩子的口中得知: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平时一个人在家,有很多时间都喜欢呆在电视机前看看动画片或是少儿节目。那么如何把阅读和看电视结合起来便是笔者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以后的阅读课教学中,就再也没有“阅读”二字,有的只有“观看”二字。在课堂上,笔者把“看阅读”比作了“观看动画片或是少儿节目”,并把所有课文都分了类,分别把它们归类为动画和活动,同时要求学生把文字想象成活的画面。这样一来,孩子们就对我新形势下的阅读课充满了好奇,也充满了兴趣。上课时,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走入文本,理解文本。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害怕阅读的阴影。

2.让后20%学生“爱上阅读”

当孩子不再害怕阅读时,笔者感觉到引导孩子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契机到了。孩子把看阅读当成了看电视,把死的文字想象成了活的动画,笔者就把握时机介绍给孩子“观看富有童话色彩的片子”,例如:在上《丑小鸭》一课时,笔者毫不吝啬的将安徒生童话的系列丛书介绍给学生。等孩子再大点我又不失时机的把关于名人名著的“连续剧”介绍给他们,例如:在上《草船借箭》时,又把《三国演义》引荐给渴望阅读的孩子们。孩子们被书中的情节和人物所吸引,在那时他哪里还会管到底是在看书还是看电视呀!其实,到那时已经可以证明一个事实:孩子们已经爱上了阅读,已经畅游在知识的海洋。

3.为后20%学生搭建展示“自我进步”的平台

后20%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学校里的弱势群体,不管任何竞赛都和他们挂不了边,更不用说得奖的经历了,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为此,笔者特意为他们设计了一套纵向比赛获奖法。根据每个孩子的起点不同,我设计了一系列适合后20%学生参加的阅读竞赛活动,例如:每月一次的“课外阅读题竞赛”、“课内段落分析竞赛”,让他们自己跟自己比,只要这次比上一次要好就算获胜,按个人进步的多少分奖项。通过这样一次次的活动,让每一位后20%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心境下,一个不漏的都参加到活动中来,而且只要有进步就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奖励。因此,他们在快乐中竞赛,在快乐中进步。

4.让家长为后20%学生的阅读教学“推波助澜”

我们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可见,家长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不同一般。所以,要想巩固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必须做好家长的工作。首先,我们要向家长灌输一种思想:阅读并不可怕,甚至非常有意思,千万不要成天在孩子耳边念叨“你的阅读怎么这么差”之类的话语。其次,当孩子取得进步时,哪怕是丁点的进步,也要给予鼓励。鼓励方式最好是“家校一体”。还有就是家长要精心呵护孩子的阅读欲望,当他想静下心来阅读时,我们要为他创造一个好的阅读氛围。当他想给自己的书库补给新鲜血液时,我们家长千万不要以工作忙成为不能满足孩子买新书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