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骚扰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10:42:40

性骚扰范文篇1

【关键词】性骚扰;立法控制;司法控制

一、性骚扰的界定

(一)性骚扰的属。一般大陆法系通常采取“属加种差”定义法对被定义项下定义。而对于性骚扰的属,笔者认为应该属于侵权行为。侵权行为是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即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不法行为,以及依照法律特殊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侵害行为,而在性骚扰中,行为人违背受害人的意志侵害行为人的合法权益,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即性骚扰符合侵权行为的规定。(二)性骚扰的种差。性骚扰虽然属于侵权行为,但是与侵权行为也存在一定的种差。第一,性骚扰行为人实施了侵犯受害人的行为。从性骚扰行为侵犯的客体来看,行为人侵犯了受害人的名誉权、身体权、性自由权等权利。对于被侵犯的对象来说,使受害人在身心上同时受到了伤害。第二,行为人在主观上存在着主观的过错。行为人必定是出于对受害人的性暗示等目的对受害人实施侵权行为,主观上存在着过错,若行为人主观上是过失,则该事件属于重大误会,不属于法律的调整范围之内,而性骚扰是由性冲动引起的,即行为人具有清晰的性意识,为了不引起性交恐慌而对受害人的一种暗示,即行为人是出于明确的意识,只有故意才能构成性骚扰。第三,行为人在客观上造成了伤害。虽然行为人的行为没有给受害人造成身体上的外伤,但是对受害人的心理以及精神上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尤其是女性受害人,会产生被侮辱、羞耻甚至是自卑等负面情绪,也会怀疑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对自己的工作或者是学业产生较大影响。性骚扰的危害结果往往是较为模糊的,国外法院通过判例确定了“正常理智第三人”标准,即对于一个正常理智的第三人,该行为会造成损害即行为造成了损害结果,当然,如果行为人能够证明没有造成损害结果的除外。综上所述,性骚扰的界定可以定义为:性骚扰是行为人在性意识的支配下,故意实施的,在一个正常理智的人看来是不受欢迎的、使其感到受冒犯的、恐惧的侵犯其性自主权的侵权行为。

二、性骚扰在社会上的现状

性骚扰在现在的生活中存在较多,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主要有职场性骚扰与学校性骚扰,主要有以下现状。(一)职场性骚扰的现状。职场性骚扰主要是指雇佣者或者是管理人员依靠自己的职位或者说是地位,以帮助受害人升职或者加薪为理由,要求工作人员满足其性要求。这种行为多发生在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上下级当中,即行为人对受害人有直接的决定权利,能够对受害人的公职的保留、升职、加薪等有直接的决定性行为,这种情况,在我国的职场上屡见不鲜,例如2009年发生的首例性骚扰胜诉的案件,即职场员工状告公司总经理,在工作时对其动手动脚,而在员工投诉到公司时,公司采取的态度是将该员工开除。由此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当职场员工受到性骚扰时,公司一般不会处罚行为人。为什么?因为通常行为人为公司的高管或者是对公司有直接利益的人,公司不会为了一个普通员工而对其进行处罚,从而损害公司的利益,同时公司内部存在着性骚扰的事情也会影响公司的名誉,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通常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工作人员被骚扰时也就会出现投诉无门的结果,一般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受害人进一步受害,一种是受害人离开公司,而实施者通常不会得到处罚。(二)学校性骚扰的现状。除了职场性骚扰之外,还有一个较为常见的性骚扰的情形就是学校性骚扰,多发生于初中或者小学阶段。学校老师利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等对学生进行胁迫,以为学生辅导功课为由给学生发送露骨的照片等行为。当在校园里发生这一类事情时通常学生会选择隐忍,学生碍于自己的名誉也是对于老师的恐惧,对于老师的行为不会进行反抗,长时间的性骚扰之后可能会使受害人产生敏感、恐惧的心理,甚至会对于男女之间性关系产生误会,而处于青少年时期或者儿童时期的学生,还是懵懂的状态,因此当遇到这种事情时,会产生迷茫,而不会进行求助,但这是对于一个正在成长期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心理伤害。

三、性骚扰的法律控制

(一)职场骚扰者的法律控制。1.职场性骚扰的立法控制。对于发生在职场上的性骚扰,我们可以了解到一般都是因为上位者利用自己的地位或者是权能对受害者进行威压,从而对受害者进行性骚扰,而一般性骚扰多表现对下属的手机发送露骨的短息,或者是在办公室对受害者进行身体上的性暗示。而由于性骚扰多具有温和性和隐秘性,一般都会被视为私域中的生活作风问题,因此在生活上与法律上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男女平等的观念不断地发展,人们开始重视性骚扰的伤害。但是在我国的法律中除了刑法中规定的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之外,对性骚扰并没有进行完整的规定,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与性骚扰有相似之处,但是并不是完全相同,强制猥亵罪要求以暴力或者是胁迫的手段,但是性骚扰多数情形下,对受害人的危害较小,且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中规定侮辱妇女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能认定为犯罪。这就规定了偶尔的言语侮辱或者是隐晦的性暗示不能构成犯罪,但是这对于受害人的权利来说确实造成了侵害,这种情形下,就会出现受害人求助无门的情形。对此,笔者认为在立法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首先,在我国《劳动法》中增加相关内容,例如,当公司员工与雇佣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对性骚扰的事宜进行规定,当发生员工被性骚扰时,公司应对此进行调查,或者请求相关部门对案件事实进行调查,而不应为了公司的名誉或者是官官相护等原因使员工承担最终的后果,在《劳动法》中进行规定之后,公司在制定管理制度时也应当依照法律将性骚扰的内容规定其中,即建立起以《劳动法》为核心的,参照国外相关企业制度的法律制度。其次,在刑法上规定相关的法律罪名。在我国发生性骚扰案件时法官进行裁判多是参照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强制猥亵儿童罪或者是强奸罪等罪名,在《刑法》上并没有具体的罪名对其进行处罚,在审判时也就对法官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但同时也给行为人逃脱法律制裁形成了漏洞,行为人在法律上得不到相应的惩罚,也是性骚扰案件不断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笔者认为可以设立性骚扰罪,而性骚扰因为其本身社会危害性较小,属于轻罪的范畴,可以对行为人进行非监禁化的处罚,例如规定对行为人处罚金或者开除职务等处罚。2.职场性骚扰的司法控制。性骚扰因为具有隐私性,一般员工为了自己的名誉通常不敢公开或者是进行陈述,也给行为人进行犯罪提供了机会。因此,司法上可以建立隐名报案的机制,即当受害人受到侵害时如果不想暴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可以写匿名信或者是匿名到公安机关或者公司的相关部门报案,当相关部门调查时也不允许对报案人的信息进行披露,秘密的进行调查,查证属实之后对行为人进行处罚,这样即可以保护受害人的名誉,同时也对公司的名誉进行了保护。(二)学校性骚扰的法律控制。1.学校性骚扰的立法控制。在学校性骚扰中呈现出双向,即老师对学生的性骚扰,有时也会发生学生对老师的性骚扰。老师利用对学生成绩的威胁或者是借着辅导学习的理由对学生进行性骚扰,而学生利用老师的责任感而对老师进行性骚扰,老师为了照顾学生的情绪、名誉而选择不去公开。笔者认为也可以参照职场性骚扰的内容,要求学校的领导者承担连带责任,但是学校的领导者较多,可以规定受害人的直属领导者承担补充责任,当学生受到性骚扰时,如果受害学生向其求助,行为人对此不进行救助,则应当承担连带责任,若进行救助行为人则不给予处罚,当学生在校园时,学校的老师、领导就是学生唯一的希望,如果连他们都视而不见的话,学生可能就求助无门,进而对学校产生恐惧、厌学的情绪,或者是形成自卑不去与人交流的性情,家长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就有监护的义务,对此,学校的领导人、老师有义务给学生一片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其次,学生在入学之前应该与学校签订性骚扰的合同,当学生受到骚扰时,学校应当承担起责任,对学生负责,学生在学校时家长并不能照顾到,学校的工作人员就是学生们的“稻草”,学校要是都置之不理的话,对学生的伤害只会是更大。2.学校性骚扰的司法控制。在司法上学校性骚扰在控制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群体一般多为未成年人,以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为主,因此在实施时不能相比于职场上签订合同的规定,在司法上笔者认为可以参照弱势群体的规定。首先可以增加青少年的性教育课程。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的年纪。对于性关系存在着迷茫或者是懵懂,而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会产生对异性身体的好奇心理,从而产生对老师或者是同学的性骚扰问题,加强青少年的性教育可以有效缓解这种问题,在学生产生迷茫的情形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制,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的找到解决的途径,减少性骚扰的产生。其次,建立隐私立案的机制。即受害人到公安机关进行报案时可以隐去自己真实的重要信息。受害人作为被侵犯的一方,通常会出于恐惧或者是担心名誉受损而不到公安机关进行报案,一般报案后自己被性骚扰的事情会被自己的朋友、同学、亲人所知,会遭到其他人另类的眼光,在校园中,枯燥的学习生活会让学生们将事件扩大,使案件的当事人失去在学校生活的意愿,甚至是产生仇视他人的想法,隐去重要的个人信息之后,受害人减少了一些担心,同时也保护了行为人的名誉,为性骚扰的救济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四、结语

性骚扰由于其侵犯的结果较小,通常不会在社会上引起太大的重视,但是性骚扰确实造成了对受害人的侵害,法律上却没有具体的规定进行控制。性骚扰也多以职场性骚扰和学校性骚扰为主,侵害了受害人的身体权与名誉权等,但是我国现在的法律体系还存在着许多的漏洞,对于性骚扰的法律体系的构建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俊.从道德审判走向法治化:对大学校园学术性骚扰的审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5).

[2]张永英.关于高校建立预防和制止性骚扰机制的探讨[J].妇女研究论丛,2014(06).

[3]朱宁宁.反性骚扰立法不能成“稻草人”[N].法制日报,2018(012).

性骚扰范文篇2

性骚扰及其立法问题是妇女学界和法学界都极其关注的社会问题。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来对国内外学界有关性骚扰的定义进行分类和梳理,总结和分析目前学界在性骚扰定义上的一些特点和异同点,目的在于从各种性骚扰的定义中剖析和归纳性骚扰的实质,为深入研究性骚扰的防治打下基础,进一步推进社会反性骚扰的进程。

关键词:性骚扰社会性别性别歧视人格权

2005年的中国学界对性骚扰话题谈论最多的一年,也是中国妇女研究和发展卓有成效的一年,2005年十二月一日通过了包含性骚扰条款的新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其中规定:“任何人不得对妇女进行性骚扰;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工作场所的性骚扰;对妇女进行性骚扰,受害人提出请求的,由公安机关对违法行为人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从此性骚扰问题在中国终于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是我们也看到关于性骚扰及其立法问题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性骚扰立法的过程不仅仅有欢呼声还有一片质疑声,立法不是唯一解决性骚扰问题的一劳永逸的方式。性骚扰违法的困境之一就是如何界定性骚扰,什么才叫性骚扰?所以有必要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总结和厘清性骚扰的定义。

一性骚扰的各种定义梳理

性骚扰(SexualHarassment)是一个外来名词,是女权运动的产物,是女权主义法学家与不尊重女性尊严的社会陋习和歧视女性的传统观念斗争的成果。性骚扰概念之所以首先在美国提出,主要驱动力来自于上世纪60年代始的女权主义运动和随之诞生的女权主义法学;也来自于法律不得不应对美国日渐突出的性骚扰问题。由于性骚扰的社会性及反常理性,要予以其确切的定义存在相当的难度,这也就导致了学界对于这一概念界定上的多样性。

1、国际社会对性骚扰的定义

美国女权主义法学家凯瑟琳.麦金农是提出这一概念的第一人,1976年她提出的性骚扰的定义是:“出于权力关系下强加的讨厌的性要求,其中包括语言的性暗示或戏弄,不断送秋波或做媚眼,强行接吻,用使雇工丢失工作的威胁作后盾,提出下流的要求并强迫发生性关系。”1在这里强调的是一种权力不平等下的一种行为。而且也是她推动了美国的关于性骚扰的立法。1980年美国均等就业机会委员会EEOC给性骚扰的定义为:“不受欢迎的亲近、性要求,以及其它基于性的言语或身体的侵扰行为,而屈从或拒绝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受害人的就业,不合理地干涉到受害人的工作或导致胁迫、敌意或攻击性的工作环境。”2这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和较有权威性的一个定义。

在英国《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中对性骚扰的定义是:“性骚扰是通过性行为滥用权力,在工作场所和其他公共场所欺凌、威胁、恐吓、控制、压抑或腐蚀其他人,这种性行为包括语言、身体接触以及暴露性器官等。”3

在法国是这样给性骚扰下的定义:“一种侮辱性、侵犯人身尊严和权利的不道德行为,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纠缠,调戏侮辱;一类是动手动脚。受害者主要为女性,她们常常由于工作关系而遭到老板或同事的侮辱。”4

2003年5月10日,欧盟委员会对76/270/CEE指令进行了修改。修改案对性骚扰的定义为:“施以对方非自愿的身体上或语言上的有性含义的进攻性行为,造成损害对方尊严,名誉,给对方心理造成恐慌,敌意,耻辱的后果。”5

各级各类国际组织都很关注性骚扰的问题,联合国同样也很关注性骚扰问题,为了保障妇女权利,联合国通过了有关保护妇女权利的18项公约和5项宣言,1993年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暴力宣言》第2条第2款指出:“性骚扰是在工作场所发生的对妇女的一种歧视形式。6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第19号一般建议将性骚扰定义为:“一种不受欢迎的与性相关的行为,例如身体接触和接近、以性为借口的评论、以文字或者行为表现出来的与色情和性相关的要求。”7国际劳工组织专家委员会采纳的性骚扰定义更为宽泛。这个定义把与性有关的评论、玩笑、暗示等以及对人衣着打扮、体形、年龄和家庭状况的不适当的品评等、与性相关联的淫荡的表情或者姿势;无必要的身体接触,例如触摸、爱抚、拧捏或者伤害等均纳入性骚扰范围。

2,港台地区性骚扰的定义

我国台湾在2001年2月,就成立“性骚扰防止委员会”以及拟定“性骚扰防治法案(草案)”将性骚扰定义:“为对他人实施违反其意愿而与性或性别有关的行为,包括性侵害犯罪和要求他人服从与性有关的行为,并以此作为他人获得工作、教育、训练或服务有关权益的条件,以及以展示或播送文字、图画、声音、影像或其他物品的方式或以歧视、侮辱的言行,使人心生畏惧、感受故意或冒犯的情况,影响他人工作、教育、训练或服务的进行。”82002年台湾“两性工作平等法施行细则”中,将母法中第12条的性骚扰进一步定义为:“以轻佻、兴奋或满足与性有关之不受欢迎且令人感觉不舒服、不自在或有被侵犯之言语、肢体或视觉之明示或暗示行为之态度”。9

根据香港前立法局《性别歧视条例》的规定,“性骚扰”的定义为:“一方向另一方作出不受欢迎、与性有关的言语或举动,包括不情愿的身体接触、性贿赂、提出与性相关的行为作为给予某种利益的条件;不涉及身体接触的言语、图文展示、眼神及姿势等。性骚扰亦指带有性别歧视的偏见和言论。”10香港《公务员性骚扰投诉指引》对性骚扰的定义是:如对一名女性提出不受欢迎的性需要或获取性方面好处的要求,或对女性做出其不受欢迎的,涉及“性”的行径,并预期对方会感到冒犯、侮辱或惊吓,就是对女性做出性骚扰。

3,大陆学者对性骚扰的定义

尽管上世纪90年代初性骚扰就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但直到1999年我国才首次将性骚扰收入新版《辞海》。《辞海》给性骚扰下的定义是:性骚扰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美国的用语,指在存在不平等权利关系背景条件下,社会地位较高者利用权利向社会地位较低者强行提出性的要求,从而使后者感到不安的行为。是性别歧视的一种表现。大陆对性骚扰的定义从社会性别和法学两个角度来分析和界定。

对中国性骚扰关注研究较早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唐灿1995年在文章《性骚扰在中国的存在》中认为所谓性骚扰就是:“一种基于性别的歧视,是一种不受欢迎的行为或带有性成分的言行。这类言行以侵犯人格尊严为目的,会伴随产生对人格尊严损害的后果,会影响人的工作环境,或使之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使工作环境变得胁迫,敌意,羞辱性或令人难以忍受。”11这个概念中有四个要素:性骚扰行为指向特定的行为对象;性骚扰行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发生与性有关的方面;该行为不受欢迎的;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其中最需要强调的是,该行为是不受欢迎的。

著名性学专家李银河认为性骚扰的概念应当说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里面提出来的,中国过去《刑法》里面有一个跟它有点接近的叫做猥亵妇女罪,但是从定义上讲,西方提出来的这个性骚扰主要是指在有上下级关系的情况下,上级利用他的有利地位对下级实施性骚扰,下级由于害怕丢掉工作或者是不能被提升不得不忍气吞声。中华女子学院的崔克立认为性骚扰是不受欢迎的,带有性色彩的,侵害女性人格尊严的行为。

湖北伟宸律师事务所律师的张绍明律师给性骚扰下如下定义:“性骚扰是一种以侵犯他人人格尊严权为特征的民事侵权行为,它以不受欢迎的与性有关的言语、行为、信息、环境等方式侵犯他人的人格权。”12

“性骚扰是指社会上以各种非礼的性信息侮辱异性(主要是女性),或向异性提出性要求的行为。”13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夏吟兰代表说。“性骚扰的核心是有权者对无权者的骚扰,这是侮辱女性人格,侵犯女性人身权利的恶劣行为,对女性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14

乔奇,李奇遇则认为:“所谓性骚扰是指行为人以性欲的满足或放纵为目的,违背他人性意志选择的自由,而采取的对他人性利益的非实质性挑衅、干扰或对进一步采取实质性侵害的暗示,而使他人对自身性利益的保护产生精神上的不利后果的行为。”15

关于性骚扰,除以上定以外学术界还有一种定义是这样的:“性骚扰是指一方利用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对不情愿的另一方施加的性需索。最常见的是雇主对雇员的性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性要求,治疗师对治疗者的性要求等。16”也有人认为性骚扰是侵权人违背不特定性别的人的意志或意愿,以性侵害为特定内容而实施的侵犯受害人的人格尊严,侵害其精神安宁的行为。但也有学者认为性骚扰应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解释。广义的性骚扰主要指发生在工作、学习、娱乐等公共场所的针对妇女的性暴力行为,根据其程度可分为一级性骚扰和二级性骚扰。二级性骚扰包括语言骚扰、性挑逗及性胁迫。只要其行为情节己经造成了使女性感到受威胁、损害或有敌意的环境,即构成了二级性骚扰;一级性骚扰是指性攻击行为,包括强奸、性虐待及任何造成肉体伤害的性暴力或异常性行为。而狭义的性骚扰通常是仅指二级性骚扰。

目前我国学界较为一致的认识是:“性骚扰是违背当事人的意愿,采用一切与性有关的方式去挑逗、侮辱和侵犯他人的性权利,并给他人造成损害的行为。其行为方式包括口头性骚扰、行为性骚扰和环境性骚扰。”17

二性骚扰定义的特点分析

通过以上对各国各地区的性骚扰定义的总结分析可以看到性骚扰的界定有以下的特征:

1,性骚扰在地域和实践发展上大体经历了从西方到东方国家的过程,它与世界妇女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

性骚扰的概念首先出现在经济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从关注妇女权益的角度出发美国1976年首先给性骚扰一个明确的界定,这也是世界妇女运动和女权运动推动发展的结果。性骚扰这个概念提出以后很快在80年代由一个关注妇女正当权益的概念,变为一个法律概念,并首先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像英国、法国等国家通过立法。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和世界范围内妇女运动的发展、女性权利的提高性骚扰的概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和认可,获得了世界性的广泛关注,过去妇女发展起步较晚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逐步开始研究和探讨性骚扰的问题和立法的可能性。中国在2005年十二月一日也通过有关性骚扰规定的新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实现了性骚扰立法突破。

2,在被骚扰主体上经历了从关注女性权利到关注两性权利的过程,但重点还是在关注和保护女性权利。

性骚扰最先是一个女性主义话语下的法律概念,所以一开始在这个概念的界定就针对的是对女性的权利保护,正如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暴力宣言》第2条第2款指出的性骚扰是在工作场所发生的对妇女的一种歧视形式。但是随着研究和探讨的不断深化,发现被性骚扰的主体不仅仅女性,也有男性,实质上在两性交往中男女都存在着被骚扰的可能,所以对性骚扰的准确定义是包含两性都受侵犯的行为,而不仅仅是针对女性的侵犯行为,但相对来说针对女性的性骚扰,尤其是对妇女合法权益(诸如身体权、名誉权、就业权、休息权、性的权利等)造成的侵害要远远多于针对男性的性骚扰,所以性骚扰地提出和立法还是重点旨在保护女性。比如说法国在对性骚扰的定义中特别指出受害者主要为女性,她们常常由于工作关系而遭到老板或同事的侮辱。

3,性骚扰的界定与各国文化和妇女地位紧密相联系,没有统一的定义。

从前面列出的各种关于性骚扰的定义可以看出,各国各地区在定义上是有分歧和不同侧重点的。对具体的性骚扰发生的场合、具体行为方式、产生的后果的规定都是有差别的,当然从定义中我们看到各国更具情况对定义内涵和外延的宽窄略有不同,实际上这是与各国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的妇女地位状况是相联系的。性骚扰这个词对大多数国家来说是个外来词汇,在出现这个词汇之前各国对性骚扰此类的行为有自己的称呼,比如中国所说的耍流氓、猥亵妇女等类似于性骚扰的内涵。通过上面的分析来看,在大多数西方国家由于男女平等的观念和社会开放的程度等原因,性骚扰的定义较为狭窄,性骚扰大多数时候被界定在有上下和强弱关系的环境中比如工作等具体环境中,骚扰的行为界定大多更为直接与性相关,而在香港和台湾等地区由于传统文化中对男女两性的具体要求和社会性别不平等的现状,在界定性骚扰时期内涵更为宽泛,在具体的骚扰行为上包括的范围更广。像香港在《性别歧视条例》中对“性骚扰”的定义:一方向另一方作出不受欢迎、与性有关的言语或举动,包括不情愿的身体接触、性贿赂、提出与性相关的行为作为给予某种利益的条件;不涉及身体接触的言语、图文展示、眼神及姿势等。性骚扰亦指带有性别歧视的偏见和言论。这个范围就很广泛了。所以没有形成一个国际社会统一认可的定义。

4,始终体现的是社会性别的视角。

性骚扰本身就是与社会性别高度密切相关的概念,不仅仅在于它提出与女权主义的发展直接相关,也不仅仅因为最早是由女性之一的学者或倾向于女性主义的学者提出和关注的。是因为性骚扰直接反映人的生理性别在社会现实中的关系状态的一种特殊方式。被骚扰的主体绝大多数指向妇女,本身就说明了在今天社会性别的一种不和谐和不平等。尽管性骚扰很多时候是一个法律概念,但它所揭示的是今天社会性别的发展状况,始终是在社会性别的视阈下被关注、研究和探讨的重要概念,而且本身也已成为社会性别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和关注点。比如在中国性骚扰的法律它的母壳就是《妇女权益保障法》就很能说明问题。

三性骚扰定义所反映的性骚扰的实质

关于性骚扰,各个国家以及司法、学术、妇女等社会各界的界定和表述各有不同,但以下一些原则基本相似:“它是与性有关的对他人挑逗、侵犯、侮辱和控制等行为;它不仅包括身体接触,也包括口头或其他带有上述性质的行为;它是违背当事人双方中的一方(通常是妇女)意愿的强迫性行为,通常也被划入暴力行为的范畴;它造成对主要是妇女的受害者在心理、生理、人格以致于经济方面的伤害,是一种性别歧视。”18

总结对性骚扰的实质的研究,大多数学者认同以下两个观点。

1,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性骚扰的实质是一种性别歧视,尤其是对女性的歧视。

一部分学者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一针见血的支出性骚扰是一种严重的性别歧视。比如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夏吟兰说认为:“性骚扰是一种性别歧视,也是一种职业歧视。”她认为,性骚扰的核心是有权者对无权者的骚扰,这是侮辱女性人格,侵犯女性人身权利的恶劣行为,对女性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李玲董常青认为性骚扰现象的实质是性别岐视,这一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影响到男女平等宪法原则的实施。大多是研究者也都认可性骚扰是一个性别歧视问题,它直观地衡量着法律上的男女平等与现实中的男女平等的距离。要妥善处理和解决性骚扰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社会公众观念的转变,需要有关单位的制度支持,需要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规定,需要司法实践中切实的执行。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

2,从法律的角度看,性骚扰是对人格权的侵犯,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仍是一种性别歧视。

许多法学界的学者更多地从人权和社会公平的角度提出性骚扰的实质是对他人人格尊严的严重侵犯。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研究员、人权研究专家冯建仓在接受新浪网访谈时认为性骚扰的实质是:“骚扰者为满足自己自私的欲望,漠视他人人权,侵犯他人人权的行为,包括对他人性的侵犯和人格尊严的侵犯。”张绍明律师认为从本质上讲,性骚扰是一种侵犯他人人格权的行为。人格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在法律上人格权人人平等。同财产权不同,财产权因一定的法律事实而取得,人格权则从公民出生就享有,并不因贫富、美丑、地位有所差异。性骚扰骚扰方式不一,侵权的内容也有别。但它们侵犯的都是他人人格权而不是别的合法权益。

从法学角度对和社会性别的角度对性骚扰的实质分析是不矛盾的。两者都关注的是性骚扰背后折射的时代中个人的权利的保护。由于性骚扰的对象大多数是女性,所以社会性别的视角在探讨性骚扰的时候更多的是指向女性这个群体,探究的根多的是“为什么女性更多受骚扰”,而法学界则不涉及具体的性别,更关注个体的人的权利。但很多研究是借助女性主义的和社会性别的研究成果。

以上是我们对性骚扰这个概念的定义和实质的一个简要分析,尽管今天中国的反对性骚扰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保护妇女正当权利已近走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性骚扰立法的通过。但性骚扰的问题是与传统的社会观念和社会结构紧密相连的,单靠法律的途径是不能彻底解决这个由来已久的社会问题的。所以有必要对性骚扰的定义作一个深入探究,进一步加强社会对性骚扰危害的认识和推进反性骚扰的进程。注释

1张绍明“确立人格尊严权,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反性骚扰法律体系”[J]法学论坛2004-3-11

2吴宗宪“性骚扰行为探讨”《江苏警官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第9页。

318纪康保:《对性阿骚扰说“不”》[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年。

4510李玲、董长青:《关于性骚扰立法的几点思考》,[J]《人民检察》,2004年,第3页。67“法律视野中的性骚扰”,[J],《中国妇女报》,2005年3月29日

8易菲:《中国性骚扰立法建议》,《中国律师》,[J],2004年3月,第65页。

9“台湾定义性骚扰”[J]中国校园网2002年1月23日。

11]唐灿:性骚扰在中国的存在---169名女性的个案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1995年第2期。第31页。

1314翟伟、邬焕庆、李薇薇“妇代会关注性骚扰问题代表吁通过立法手段解决”新华网[J]2003年8月27日。

1517刘侨、李奇遇:性骚扰及我国相关立法建构之新探[J]www.law-/lw/lw_view.asp?no=46102004。

16]沈奕斐:“性骚扰”概念的泛化、窄化及应对措施,[J]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1期,第12页。

参考文献:

[1]唐灿:性骚扰在中国的存在---169名女性的个案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1995年第2期

[2]孙晓梅:性骚扰研究在中国,[J],中国妇运,1995年第8期。

[3]王行娟:性骚扰的现状与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1998第3期。

[4]沈奕斐:“性骚扰”概念的泛化、窄化及应对措施,[J],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1期。

[5]高燕竹、郑吉泉:性骚扰法律规制问题研究,[J],政法论丛,2004年第3期。

[6]赵小平、朱莉新:性骚扰的法律探析,[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4期。

[7]徐海燕:浅谈性骚扰与妇女法的修改,[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

[8]纪康保:对性骚扰说“不”,[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

[9]易菲:中国性骚扰立法建议,[J],中华律师网,2004年3月。

[10]刘侨、李奇遇:性骚扰及我国相关立法建构之新探,[J],www.law-/lw/lw_view.asp?no=46102004。

[11]李玲、董长青:关于性骚扰立法的几点思考,[J],人民检查,2004。

[12]张绍明:确立人格尊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性骚扰法律体系,[J],法学论坛2004-3-11.

[13]苏玉环:性骚扰之民法研究,[J],《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4]李宝珍:我国性骚扰问题的现状及其法律思考,[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Genderperspectivesofthedefinitionofsexualharassmentanalysis

性骚扰范文篇3

性骚扰一词是舶来品,望文思意是指:在异性之间,一方对另一方用语言或者行为进行骚扰,而使被受性骚扰的一方在生活上、工作上受到影响,并在精神上受到压抑而引起精神恐惧。随着我国刑法的修改,将原来刑法中的流氓这个口袋罪细化为几个独立的罪名,其中,将过去原流氓罪上的“侮辱妇女”单独设一罪名,即“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修改后的刑法所确定的这一罪名成立的前题条件是“强制”,没有强制就不成其为罪。所谓强制,也就是要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来猥亵、侮辱妇女。那么,在现实社会中,如果发生了没有强制行为的猥亵、侮辱妇女,人们自然就想到了舶来品——性骚扰这一新名词。

性骚扰从修改后的刑法游离出来,成为民事法律的调整范围,由过去的国家干预变为公民自治,即谁主张谁举证。这一转变最大的难度就在于这一案件的证据要由当事人自己收集和举证。而性骚扰案件最大的难度就是证据问题,如果没有留下文字记载,没有音像资料,则无法在诉讼中胜出。

性骚扰取证难是由其独特的行为所决定的,一是性骚扰发生的突发性,进行性骚扰时往往是在一对一的情况下突然实施,一般不会有第三者在场;二是性骚扰发生的隐蔽性,进行性骚扰时大部份都是利用对方无防备之时和害羞之心,可谓是“伸手放火,缩手无赃”;三是性骚扰发生的不对等性,通常都是上级对下级进行性骚扰,同级之间很少发生,更不会发生下级对上级进行性骚扰。由于性骚扰案件这些独特的特点,从而加大了当事人取证的难度。有人提出实行举证倒置,由被告方提供自己没有进行性骚扰的证据,这显然是行不通的,诉讼规则这个标尺杆是不能随意伸缩和倾斜的,如果随意伸缩和倾斜,一方随时都可以提出受到了另一方的性骚扰,而另一方怎么也拿不出证明自己没有进行性骚扰的证据,这样做,则会导致新的不安定因素,与事无补。

在我国由于性骚扰而引起纠纷也是近年来的事,而提起诉讼的首起案件,则是2001年西安市莲湖区法院受理的一起性骚扰案件,虽然在诉讼中原告败诉,但却留下了一连串让人思考的问题。这种思考不仅仅限于证据问题,还涉及到性骚扰案件的定性问题和处理性骚扰案件的法律依据等问题。性骚扰侵犯的是公民健康权还是名誉权?健康权中包含着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等,而名誉权中包含着人格尊严等;是引用宪法的条款,还是民法通则,还是最高院的《关于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等。

首起性骚扰案已是尘埃落定,但有了这第一,就会有第二、第三,甚至更多。对于性骚扰这种新类型案件的举证责任以及定性和法律依据等问题,我们期待着专家学者的进一步认证。

性骚扰范文篇4

关键词:性骚扰贞操权性权

性骚扰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是有深刻的人性基础和社会历史原因的。它并非现代社会的特有物,只不过在社会进步、民主意识、权利保护意识增强以及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等因素的作用下,人们(尤其是女性)提出了新的权利保护要求,从而使这一问题凸显出来。性骚扰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思考,甚至有些国家已经制定了防治性骚扰的法律。本文将结合我国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性骚扰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逐渐的多元化和复杂化,性骚扰现象不断显现出来。近年来,许多媒体相继曝光了多起性骚扰案件,如“某校女博士被导师性骚扰”、“深圳大巴一美国男子对中国女子动手动脚”、“西安性骚扰第一案因证据不足而败诉”……这些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多方面对性骚扰问题的关注。可以说在我国性骚扰已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人员唐灿用随机抽样的办法,在北京和上海对她所接触到的169名女性进行调查,发现有84%的人表示曾经遭受过不同形式的性骚扰,其中107人(占调查人数的63%)遭受过两次以上的性骚扰,有152人(占调查人数的90%)表示她们知道周围其他女性也受过性骚扰。1《北京青年报》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女性中,曾经遭遇过性骚扰的人高达71℅,其中,54℅的人听到过黄色笑话,29℅的人遇到过有暴露癖的人,27℅的人曾经在不情愿的情况下与他人有过身体接触,8℅的人曾经被别人偷窥,2℅的人遇到过电话骚扰。2从近几年的报道及有关部门的投诉资料来看,性骚扰主要发生在娱乐界、“三资”企业、宾馆、酒家、医院、学校、公共汽车、夜间值班室、私人住宅等场所,其中以在娱乐圈内最为突出。当前女性仍是遭受性骚扰的最主要群体。其中职业女性是主要受害者。1997年北京大学对现代职业女性的一项研究调查表明,有47%的女性曾在工作场所有过遭到性骚扰的困扰,而且性骚扰可能是女性最感困惑或最陌生的一种生活压力。3另外,不容忽视的是,男性中的弱势群体也可能遭到性骚扰。

性骚扰会给受害者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是造成心理伤害,主要有耻辱感、恐惧感、自我封闭和盲目依赖等。严重的可能导致抑郁症、精神分裂等。4实事求是地说,广泛存在的性骚扰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女性生活、工作、身心健康及家庭稳定、社会安定的社会问题。其发生率之高,危害性之严重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因此必须尽快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已经有一些人对这一问题给予了关注。1999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陈葵尊委员在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交了由32名全国人大代表附议,建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性骚扰法》的提案。5这一提案顺应了民意,因此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和欢迎。6

二、性骚扰相关理论问题概述

“性骚扰”是一舶来语,西方国家称为“SexualHarassment”。“性骚扰”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女法学家凯瑟林·麦金农提出来的。她指出“性骚扰”就是通过滥用权力,在工作场所、学校、医院或其他公共领域,以欺凌、恐吓、控制等手段向女方做不受欢迎的与性有关的言语、要求或举动的行为。71976年美国首次对性骚扰作了司法规定。美国最高法院在一个判决中承认性骚扰就是对联邦反歧视法的违反,并且认为雇主不制止其监管人员对其他雇员的性骚扰行为,在法律上也应受到处罚。8到了八十年代,美国用立法的形式对性骚扰的概念加以确定,美国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在反歧视法案中把性骚扰作为一种性别歧视,明令禁止。香港《性别歧视条例》把性骚扰定义为:一方向另一方做出不受欢迎的与性有关的语言或举动,包括身体接触、言语、图文展示、眼神及姿势等。性骚扰亦指带有性别歧视的偏见和言论。例如,不断尝试约会对方,并做出猥亵姿势或不恰当触摸。9

关于性骚扰的概念我国学者意见还不统一,但笔者认为上述界定可以借鉴。性骚扰就是指违背他人意志强行向他人做出与性有关的表示引起他人反感的各种行为,包括语言、动作、文字等多种形式。性骚扰又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性骚扰可以划分为五种:即性骚扰(包括讲黄色笑话、评头论足、展示色情图片、刊物及用品等);性挑逗(询问性隐私、约会、色迷迷的眼光、性姿势、身体触碰、暴露性器官);性贿赂、性要挟和性攻击。10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于性骚扰问题的专门研究很少,还没有自成体系。而性骚扰的相关理论问题并不是法律职业人士的单纯研究就能够解决的,因此希望性骚扰问题能够引起法学、社会学、女性学的相关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以便结合我国的实际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为从实践上解决该问题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

三、从法律上解决性骚扰问题的设想

性骚扰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如立法的完善、司法的独立与公正、民众维权意识的提高、健康的性观念的形成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从立法、司法及法律宣传三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1、不断完善立法是解决性骚扰问题的主要途径

关于性骚扰问题各国的立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在平等机会法律或反对性别歧视法律下禁止骚扰,如上文所述美国的有关规定;第二,在劳动保护法中制定禁止性骚扰的条款,如意大利的劳动保护法规定雇主对雇员的身体和道德完整负责;在葡萄牙和芬兰的劳动保护法中,则要求保证雇员在身体上和精神有良好的工作条件;第三,在民法典中将性骚扰作为一种侵权行为而予以规定,如日本在民法典中规定了性骚扰应负的赔偿责任;第四,刑法中规定有关性骚扰的犯罪,如法国1994年刑法明确规定了性骚扰罪。11

关于性骚扰问题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立法,也没有明确的出现“性骚扰”字样的法律规范。但是这并不等于我国没有防治性骚扰的法律规定。实际上,在我国的《宪法》、《刑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及《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已经包含了禁止性骚扰的规定。《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这一规定可以视为对性骚扰问题的原则性规定。在《刑法》的236条中规定了强奸罪,第237条规定了强制猥亵、侮辱妇女、儿童罪。《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19条规定:“侮辱妇女或进行其他活动的,尚不够刑事处罚时,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更轻的则由组织或单位给予处分。”《妇女权益保障法》的1、2、6条作了保护妇女权益的原则性规定。第39条规定:“妇女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宣扬隐私等方式损害妇女的名誉、和人格。”

上述立法规定对于比较严重的性骚扰行为作了禁止性规定,但是还有很多漏洞和不足。如对不构成犯罪又不够行政处罚的性骚扰行为没有规定救济方式、对男性受到性骚扰如何处理没有法律依据。因此我们必须完善立法,从不同层次对性骚扰行为加以调整。本人认为目前亟须做的工作有以下两方面:

⑴在民法中增加贞操权的有关规定

所谓贞操是指男女性纯洁的良好品行。贞操权是指公民保持其性纯洁良好品行,享有所体现的人格利益的人格权。它是一种以性为特定内容的独立的人格权,以人的贞操为客体,以人的性所体现的利益为具体内容,是权利人享有适当自由的人格权,其主体是所有公民(自然人)。12性骚扰行为是一种侵犯贞操权的行为,对于侵权者来说只要构成侵权就应该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如赔偿精神损失、物质损失、赔礼道歉等。这样的规定可以解决实践中轻微的性骚扰行为没有法律责任的问题,有利于保护自然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能够激发受性骚扰侵害的人(尤其是女性)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与不法行为作斗争的热情。此外,这一规定为受强奸等性骚扰犯罪侵犯的被害人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精神损害赔偿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可以说在民法中确立贞操权制度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方法。希望在不久将来颁布的民法典中这一问题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⑵在《劳动法》中增加禁止性骚扰的规定

有关调查显示,相对封闭的工作场所高居性骚扰的十大危险场合之首。13工作中受到性骚扰的实例相当多(如全国首例性骚扰案中的童女士就是在工作场所受到领导的骚扰),而且危害相当大。各个国家对工作中的性骚扰都相当重视,一些国家的劳动法中有明确禁止性骚扰的规定。欧盟2002年4月17日通过一项针对发生在工作场所的性骚扰的新法律,对“性骚扰”给出了具体定义和惩罚方法,并规定雇主有责任对公司内受到性骚扰的雇员进行经济赔偿。这是欧盟首次将公司内发生的性骚扰在法律上认定为违法。新法律要求公司老板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防止性骚扰的发生,并时常向全体员工通报相关情况。这项新法律将于2005年付诸实施。14许多跨国性的大公司,在公司的管理守则中,几乎全部都有关于禁止性骚扰的规定,而且非常详细。152002年4月,在对一起性骚扰案件再度审理之后,美国加州陪审团做出裁决,被告美国大型超市“劳夫”连锁店向原告支付3000万美元的惩戒性赔偿金,从而使该案成为美国司法历史上赔偿金额最大的性骚扰案件之一。而这一金额,是前次审判结果的整整10倍。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变化,根本原因就是公司高层对下属性骚扰行为的漠视。16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法中没有关于性骚扰的禁止性规定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为了加强人权保护、顺应国际潮流我国的劳动法应尽快修改,把保障劳动者免受性骚扰规定为企业的一项基本义务,并规定一定的赔偿方法,从制度上更好的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及人格权,改变工作场所是性骚扰的重灾区的现状。

⑶在《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增设禁止性骚扰的条款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对妇女权益的保护。而《妇女权益保障法》则把《宪法》的原则性规定加以了具体化,应该说《妇女权益保障法》对于全方位的保障妇女的权益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该法有一些不足,其规定多是宣言式的,原则性的,缺少权利的救济方式的具体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女性实行骚扰的主要受害者,因此对于性骚扰问题,作为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理应有所规定,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达到应有的立法效果。

2、司法中应该设立有利于受害者的程序和证据制度

性骚扰案件中取证难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性骚扰大多发生在比较隐蔽的场所,多数只有两个人在场。因此除非性骚扰发生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害人很难举出更多的证据。而且性骚扰造成的更多的是精神损害,这种举证无法通过传统的取证方式进行证明。因此是否可以考虑在民事案件中适当降低此类案件的证明标准,即只要受害方所举的证据被认定为优势证据即可胜诉,精神损害赔偿方面只要证明性骚扰行为存在就应给与一定的精神损害赔偿。若致使受害人精神失常、神志不清等严重后果的则需要另外举证。另外2002年4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改变了过去私自录音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局面,为性骚扰受害者的举证提供了比较有利的条件。这一规定的价值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在此基础上,对于举证我们还可以做更多的尝试,以便更好的保护性骚扰受害者的权益。

3、改变传统观念,加大防治性骚扰的法律宣传力度

女性在历史上长期受到父权和夫权的束缚,对于性而言,女子更多的处于从属地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以“女子不得失身”、“从一而终”为标志的“贞操”不是一种权利,而是套在女子身上的一副枷锁,是歧视妇女的一种反映。17在封建社会男子则不用受贞操的约束,也没有保持贞操的观念。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妇女地位不断提高,国家通过《宪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文件确立了男女平等的原则,应该说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实践中女性受到歧视和不平等待遇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尤其在性方面。许多人至今仍然认为女性受到性骚扰,往往其本身也有过错,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试想在这样的观念的束缚下,女性何以有勇气,无所顾忌的与性骚扰者进行斗争呢?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性骚扰的受害者不仅是女性,男性弱势群体也是深受其害(欧洲10%的男性称曾受性骚扰)。他们不但无处倾诉,更无法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在这种环境下,随着立法的不断完善,必须通过多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使人们形成正确的性观念。

1999年8月23—27日,世界性学会在中国香港举行14次世界性学会议。会议通过了《性权宣言》。该宣言中认为:“性是每个人人格之不可分割的部分,其充分发展端赖于人类基本需要,诸如接触欲、亲密感、情感表达、欢愉快乐、温柔体贴与情恋意爱之满足。性由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而构建,其充分发展为个人、人际和社会健康幸福所必需。性的权利乃普世人权,以全人类固有之自由、尊严与平等为基础。”18该宣言目前虽然不具有任何实质性的法律效力,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性观念的发展方向。不久的将来,一些国家和组织很可能以此为依据对国内的性政策、性法律施加某种程度的影响。因此,现阶段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某些规定来帮助国人树立符合时展方向的性观念。社会媒体应该负起责任,加大的对防治性骚扰的有关法规的宣传力度,促进人们健康性观念的养成。一旦崇尚性权的观念确立必将对防治性骚扰产生深远的影响。到那时,解决性骚扰问题的各方面的条件都会更加完备,对性骚扰羞于启齿的情况将会大幅度减少,对人权的保障才会更加全面。

综上所述,解决性骚扰问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与配合。现阶段我们应该利用现有的法律资源及社会资源,对性骚扰的防治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力求在现有条件下把性骚扰限制在最低限度内,待各方面条件具备之后,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毅:《现代职业女性的压力与应对》,载《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3期

2、《北京青年报》2002年4月10日

3、王行娟:《性骚扰的现状与研究》,载《妇女研究论丛》,1998年第3期。

4、详见贵阳市南明区人民法院审理29岁的王某(贵阳市南供电局小河分局职工)诉俞炎富(贵阳市南供电局小河分局原局长)性骚扰一案。《中国青年报》2002年5月24日

5、李宝珍《我国性骚扰问题的现状及其法律思考》,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第62页

6、《北京青年报》2002年4月报10日报道:在目前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来解决性骚扰问题的必要性如何?34℅的人认为非常必要,55℅的人认为很必要,2℅的人认为一般,9℅的人认为没太大必要或没有必要。其中,女性被访者认为立法非常必要或很必要的比例为93℅,远远高出男性被访者的回答比例(84℅)”

7、赵小平朱莉欣《性骚扰的法律探析》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总第17期)20页

8、吕世伦等《美国女权主义法学述论》,载《法律科学》1998年第1期,第82页。

9、李宝珍《我国性骚扰问题的现状及其法律思考》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26页

10、《北京青年报》2002年4月10日

11、郑伟:《法国新刑法评述》,载《法学》1997年第2期,第19页

12、杨立新《人身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1月版717—718页

13、性骚扰的十大危险场合2002-08-3009:17转引自:四川在线

14、欧盟通过新法律对办公室性骚扰说“不”《新民晚报》2002年4月19日

15、人民网》社会》每日说法2002年1月22日05:07

16、袁海《性骚扰的代价千万美元赔偿受害者》人民网>>社会>>案件传真2002年6月28日11:05

性骚扰范文篇5

大陆地区已有反性骚扰立法系统,可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法律两个层次。其中涉及的全国性法律有《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总则》、《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文简称《人身损害赔偿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下文简称《精神损害赔偿解释》)、《劳动法》、2012年《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条例》、《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地方性法律主要指各地制定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其具有以下特点:(一)性骚扰概念出现。2005年修改后颁布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出现了性骚扰概念。其中的第40条和第50条均出现了“性骚扰”这一概念的字样,并规定了在我国女性遭遇性骚扰后的诉求途径。但是这两条都没有对性骚扰进行具体解释。各地有关《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实施办法在《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后纷纷出现,如《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其中第33条初步描述了性骚扰概念的内涵:“禁止违背妇女意志,以具有性内容或者与性有关的语言、文字、图像、电子信息、肢体行为等形式对妇女实施性骚扰”。此条还规定了妇女遭遇性骚扰后的诉求途径,同时其认为公共场所经营管理单位和用人单位有责任建立性骚扰预防制止机制。类似的规定还见于上海市、天津市、浙江省、辽宁省、湖南省等地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办法中。(二)已有少量针对性骚扰的立法。1.非特殊领域法律的少量相关立法我国目前没有反性骚扰的专门法律,但已有少量反性骚扰的法律规定散见于《民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公私领法律中。我国的《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主要针对妇女的以暴力、胁迫等方法强制猥亵”、“公然侮辱他人”、“公共场所故意裸露身体”、“发送淫秽信息”的多种性骚扰行为均做出了规定。例如《刑法》第237条第1款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妇女或者侮辱妇女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但有一些性骚扰其剧烈程度达不到《刑法》第237条第1款的入罪门槛,对这些性骚扰行为的规制要依赖《治安管理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第2款的“公然侮辱他人”和第5款的“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就描述了某些较强制猥亵程度为轻的身体和言语性骚扰。第42条规定有以上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第44条中的“猥亵他人”和“在公共场所裸露身体”也是在描述身体接触型性骚扰和某种公共场所性骚扰,此条也明确规定了相对应的处罚。虽然《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44条的规定基本可以应付公共场所的性骚扰,但对隐蔽环境中的性骚扰却无能为力。《民法总则》第109条规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第110条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因为性骚扰侵害了被骚扰者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身体权、健康权,所以第109条和第110条均适用于性骚扰诉讼。由于《民法总则》草案通过后暂不废止《民法通则》,因此《民法通则》仍有研究必要。其中的第101条规定的公民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第105条规定的妇女享有的与男子平等的民事权利也是性骚扰诉讼的法律依据。2.一些特殊领域的少量相关立法由于职场是性骚扰的重灾区,对《劳动法》条文的考察是必须的。《劳动法》并无性骚扰的明确规定。但其中的第3条规定的“平等就业的权利”、第12条规定劳动者就业时不应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而受歧视。第13条倡导劳动环境中男女平等。均可以成为反性骚扰的法律依据。第3条规定了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第54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性骚扰损害的是劳动环境中的雇员身体心理安全和心理卫生,因此,第3条和第54条对雇主的要求虽然不是专门针对性骚扰,但可以看作我国法律对企业建立性骚扰雇主责任制的敦促。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未见性骚扰字样,但其第37条第3款规定教师品行不良、侮辱学生,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侮辱学生与性骚扰有关,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性骚扰是一种对学生的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也未见性骚扰字样,第22条第3款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其中的“尊重患者”可以与医生行医过程中对病人的性骚扰产生关联。(三)已有部分责任和赔偿的规定。我国现有法律中有关性骚扰的民事责任和赔偿的规定分为两部分:一般性规定和针对性骚扰的特别规定。第一,一般性规定。详见《民法总则》、《民法通则》、《精神损害赔偿解释》、《人身损害赔偿解释》。《民法总则》第120条规定“民事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这是性骚扰受害者要求骚扰者承担责任的法律依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119条规定的侵害身体健康的财产上的损害赔偿;第120条规定的侵害身体、健康、名誉或自由之非财产上的损害赔偿均适用于性骚扰诉讼。研究者认为性骚扰行为可以根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按照一般侵权行为处理。但《民法总则》和《民法通则》关于损害赔偿和性骚扰者与雇主共同责任的规定并不详细,这方面更详细的规定可以在《精神损害赔偿解释》和《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中找到。《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1条第1款和第3款规定自然人因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这些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有权向人民法院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据此,性骚扰的受害者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同时因为性骚扰侵害的人身权包括身体权和健康权,所以性骚扰行为属于《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的调整范围。《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9条和第11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或自身遭受损害时的雇主责任,适用于雇员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来自上司或第三人的性骚扰或者骚扰他人的情况。第二,针对性骚扰的雇主责任的特别规定。目前我国法律只有敦促、要求企业建立性骚扰雇主预防处理机制,并无更进一步的规定。例如上文提到的《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第33条、《劳动法》第3和54条和《2012年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条例》第11条,此条规定“在劳动场所,用人单位应当预防和制止对女职工的性骚扰”。

二、我国反性骚扰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宪法作用被忽视。《宪法》中第33条人权保护的概括性论述、第38条人格尊严权条款、第48条两性平等权条款、第42条劳动权条款、第46条受教育权条款以及第37条人身自由权条款都是反性骚扰立法的依据。但立法者没有从《宪法》高度对各个领域内公民免受性骚扰的权利进行关照,也没有从人格尊严或者性别歧视角度对我国的反性骚扰立法进行深入思考。(二)概念界定不统一、内涵不全面。虽然性骚扰概念在美国首次出现至今已近半个世纪,但在我国大陆地区的法律中究竟什么行为可以判定为性骚扰至今没有统一标准。在上文提到的与性骚扰有关的法律中,《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往往将性骚扰和猥亵、侮辱、发送淫秽短信行为等同,也没有给予其独立定义。只有《妇女权益保障法》第40条“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中提到性骚扰这个名词,但并没有清晰定义“性骚扰”。各地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地方性法规倒是对性骚扰概念尝试进行内涵界定和外延列举。各地大多将“违背妇女意愿”、“性要求”、“语言”、“肢体行动”、“电子信息”等说法包括其中。但由于是《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就只关注以女性为对象的性骚扰,而将以男性为对象的性骚扰排除在外,且各地定义不统一,立法水平也参差不齐。(三)特殊领域立法不足。如上文所述,劳动领域内的《劳动法》通篇未见性骚扰字样。而2012年的《女职工特别劳动保护条例》第11条也只有一句企业要预防和制止对女职工的性骚扰,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国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虽有可以与性骚扰发生干系的条款,但全文未见性骚扰字样。作者同时也考察了《公务员法》和军事类法律,则不但仍旧不见性骚扰字样,甚至可以与性骚扰发生干系的条款也不见踪迹,例如有关侵犯尊严、侮辱的规定。可是,企业和教育场所正是性骚扰的高发地带,我国目前的性骚扰立法令人忧虑。(四)法律责任规定不明确全国性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中没有关于性骚扰案中雇主责任的规定,但在各个地方落实《妇女权益保障法》的方法中,已有少量此种规定:例如《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第25条第3款规定“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预防工作场所的性骚扰,有性骚扰情形发生时,应当及时处理。”第40条规定:“违反本办法第25条第3款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承担相应责任”。但这些规定对于雇主如何具体承担责任则没有更切实和细致的表述了。而《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9、11条可以勉强看作我国大陆地区目前性骚扰案件中要求雇主承担连带责任的法律依据,但这毕竟不是针对性骚扰案件的专门规定,归责原则没有根据性骚扰案的特点进行特殊化处理,而且缺少免责事由。这样就使司法者面对性骚扰案中雇主责任如何确定以及损害赔偿数额如何确定产生尴尬。(五)应对机制不健全。一是缺少对工作场所预防性骚扰机制和内部处理机制的详细规定,只有粗略的要求。有些学者认为实践中有些有权处理性骚扰的企业内部机构并未发挥实际作用。如企业内设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有权处理职场性骚扰案件。但是实践中很少有受害人通过该渠道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也从侧面说明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运行机制还存在不足之处”;二是没有专门处理性骚扰行政申诉的行政机构如美国的就业机会平等委员会。三是没有对调解、企业内部投诉、企业外部申诉以及诉讼的先后顺序做出规定。

参考文献:

性骚扰范文篇6

一、研究概况

2006年8月15日至16日,中国法学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改五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的理事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司法工作者共70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代表围绕着中国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这一研究主旨,重点探讨了我国公民的婚姻家庭权益保护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立法及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和中国农村婚姻家庭新问题。与会者还听取了专家关于我国《物权法》(草案)起草情况及我国《侵权行为法》立法研究情况。

2006年出版的婚姻家庭法学着作主要有:杨大文、龙翼飞、夏吟兰等合着的《婚姻家庭法学》和《婚姻家庭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陈苇主编的《家事法研究》和《外国婚姻家庭法比较研究》(群众出版社)。主要论文:杨大文、王世贤的《婚姻自主权检讨》;马忆南的《婚姻法第32条实证研究》;孙若军的《父母离婚后的子女监护问题研究》;夏吟兰、邓丽的《婚姻关系模式理论与离婚法律制度之间的关联性研究》;杨青、郭颖的《离婚案件股权分割的法律分析》;赵丽霞的《我国离婚经济补偿制度的立法完善》;林雅的《涉外非婚生子女准正及其法律适用问题探讨》;王琪的《经济学视阈的离婚妇女财产权益》;谢慧的《婚姻财产流转之分析》;付翠英的《家庭破产制度初探》;杜江涌的《继承中的财产转移机制研究》;金眉的《论反家庭暴力的立法缺失》;张新宝和高燕竹的《性骚扰法律规制的主要问题》等。

二、热点与创新

1.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学者们指出:婚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建设和谐婚姻家庭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家庭法律制度通过特有的调整机制保障婚姻家庭成员的合法权利的实现,维护婚姻家庭关系的和谐和健康,从而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1]

2.关于涉外非婚生子女准正的法律适用问题。国外立法主要有同一制和区别制两种形式,而目前呈现出采取促进身份关系确立的选择性多边冲突规范的趋势。我国应借鉴其他国的先进立法经验,完善我国涉外非婚生子女准正的法律适用制度。[2]

3.我国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问题。学者们指出:男女平等的制度安排在土地权益保护的实践中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究其原因,除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诸多制约外,法律制度规定的不完备是影响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完全、充分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现有法律制度缺乏社会性别视角;立法缺乏前瞻性;法律规定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法律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提供有效的救济手段维护妇女权益;法律制度的不稳定、不统一和缺乏连续性等问题影响了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的有效保护。[3]

4.对性骚扰的法律规制。性骚扰作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从不同角度能看到不同侧面,每一侧面都只能反映问题的一个方面。规制性骚扰的任务不能单纯地由某一个部门法来完成,而应当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能够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法律规制体系。世界各国的禁止性骚扰立法,除去美国的反歧视的立法模式,性骚扰立法还有着两大趋势:一是走向性骚扰单独立法的趋势,二是性骚扰的法律规制逐渐被有关骚扰问题的法律规制所淹没,正如工作场所性骚扰法律规制逐渐被各种场合性骚扰规制所淹没、对女性的性骚扰法律规制逐渐被性别中立的性骚扰法律规制所淹没一样。不排除我国的性骚扰立法将向此方向发展,但构建一个由多个法律部门构成的综合调整的性骚扰法律规制体系是我国现在必经的阶段,也是目前最佳的选择。[4]

5.关于婚姻自主权的性质。纵观中国婚姻自主权发展史,可看出婚姻自主权的主要内容是结婚自主权,婚姻自主权是性质的特别人格权。人格权是以人格利益为客体的权利,婚姻自主是人格利益的一个要素,因而婚姻自主权属于人格权。婚姻自主是保证个人在自己的婚姻决定中处于主体的地位,由他(或她)选择自己的配偶,而不是被动的被人决定。所以婚姻自主的客体是当事人在选择配偶问题上的选择自由,与主体密不可分,因此婚姻自主权是人格权。婚姻自主权的客体比较容易界定,就是个人在结婚问题上的选择自由,也即内在于主体自身的人格利益,包括是否结婚、何时结婚、谁结婚的自由。其旨在禁止第三者对于主休天结婚问题上选择自由的干涉。因此,婚姻自主权本质上是一种特别人格权。对侵犯婚姻自主权的法律救济,学者们提出有必要在立法上规定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法律后果。侵害公民婚姻自主权的构成要件包括:第一,行为人有侵害婚姻自主权的行为;第二,造成了他人婚姻自主权被侵害的结果;第三,干涉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第四,行为人主观上有故意;关于侵害他人婚姻自主权的民事责任方式:侵权人首先有必要向受害人赔礼道歉;其次,要给付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其赔偿数额的多少取决于受害人精神痛苦的程度;财产损失的赔偿应以直接损失为限,可得利益不应该赔偿。[5]

6.我国现行离婚妇女财产权益保障制度存在的缺失。如何构建一种具有高效率的离婚妇女财产权益保障制度,矫正权利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引导人们朝既“利己”又“不损人”的方向发展,使外部效应“内部化”,大大降低社会成本,进而达到“利人利己”的最佳境界,是我国婚姻法必须面对的当务之急。婚姻法可以放弃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可以列为一般侵权损害赔偿处理),重新审视夫妻共同财产范围,整合家务劳动补偿和经济帮助制度,构建完善的离婚扶养给付制度:一是完善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二是重建离婚扶养给付制度。这样,婚姻关系中的当事人就会根据法律预期自己行为成本和收益,将会更多地以家庭利益为出发点来调整他们之间的位置和角色。[6]

7.我国的老年型社会具有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经济相对不发达、未富先老、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特点。我国现有的成年人监护制度存在诸多缺陷,不足以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基于我国的社会现实和法律现状,我国亟须设立老年人监护制度。构建我国的老年人监护制度应在借鉴德国、日本等国成年人监护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突破我国传统的监护理念,在老年人监护制度的设计上体现出尊重老年人意愿、区分被监护人的不同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更人性化的保护和支持等特点。[7]

8.设立家庭破产制度的必须性和可行性。随着市场信用的发展以及超前消费理念的盛行,大量的家庭已经在经济上陷于“破产”的边缘。家庭作为民事主体,立法应当赋予其破产能力。家庭破产是指家庭的共同财产进入破产程序供债权人分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庭破产制度所要规制的对象,是立法对有破产能力的家庭设计的破产程序。其特征表现为:第一,家庭破产是以家庭为主体启动的程序。第二,家庭破产是家庭成员共同财产的破产。第三,家庭破产直接影响到家庭功能的发挥。第四,家庭破产的结果并非是家庭关系的终止,而是家庭的“重生”。家庭破产的原因主要有:首先,家庭作为经营主体,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其次,家庭作为消费主体常常因过度消费而破产。最后,家庭因社会风险以及个人风险而破产。家庭破产制度的结构要素:一是家庭破产中的债务人是家庭及其全体成员。二是家庭债务中的债权人或对家庭成员个人享有债权的债权人有权申请家庭破产。三是家庭破产中的破产财产是家庭共同共有的财产,其来源主要是家庭成员在共同生活期间的共同劳动收入、家庭成员交给家庭的财产以及家庭成员共同积累、购置、受赠的财产。四是家庭破产关系中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中还包括:允许债务人提出破产申请并同时提出和解方案;债务人在破产程序运行期间可以继续其经营活动。五是家庭破产程序的适用,应当针对家庭破产的特殊性设立专门程序,例如法院外整理程序和简易程序,前者是指债务人和债权人在法院外自行达成协议或在第三人的主持下达成协议,以此解决债务人经济困境的过程;后者是指在司法程序中,针对家庭破产的特殊性,以简洁、高效为目标设计的程序。我国立法设立家庭破产制度的主要立法意义在于:首先,家庭破产是回应社会现实的需要,即我国已经出现“负产阶级”群体,需要通过家庭破产制度调整这部分社会群体的生活和消费。其次,在家庭出现破产时,及时给予破产救济,使其获得重生的机会,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睦,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最后,规定家庭破产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8]

9.关于父母离婚后子女的监护问题。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是我国监护制度中的核心内容,婚姻法中的相应条款较为单薄,尤其是对父母离婚后的监护问题更是缺乏系统规范。为此,我们需要对现行立法中监护制度的设置及其基本理念作重新的审视。第一,重新设置离婚后的子女监护模式。应当取消法律中要求父母离婚后必须共同监护的规定,由《婚姻法》直接规定为:父母离婚后,监护方式可由父母协商,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依据子女的利益和实际情况予以判决。即法律应允许离婚的父母选择监护方式,允许父或母单方行使监护权。第二,修正监护权审酌的具体规范。在确定对子女最佳利益原则的解释时应当主要考虑以下方面:子女的意愿及情感,子女生活的主要照顾者,子女的身体、心理、教育和人格发展上的需求,子女对家庭、学校和居住地的适应,父母的心理和身体状况及对子女的影响,父母的监护意见及满足子女需求的能力。第三,继父母介入继子女监护问题。应当坚持生父母监护的原则,同时规定与继子女共同生活的继父母对继子女负有法定的安全保障义务,增设不完全收养。[9]

10.关于我国离婚经济补偿制度的立法完善。学者们提出:应重点解决的问题:第一,对分别财产制的家庭,如果一方为家庭付出较多,即使是不离婚也应当允许其请求经济补偿。第二,离婚时家务劳动补偿请求权的适用范围,由夫妻约定分别财产制扩大至法定共同财产制及部分共同财产制和部分分别财产制的任何夫妻。第三,确定经济补偿数额的原则,由双方协商确定,协议不成时,由法院在查明夫妻双方各自财产状况以及一方所付出义务情况的基础上,按照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确定。[10]

注释:

[1]杨大文、龙翼飞主编:《婚姻家庭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2]林雅:《涉外非婚生子女准正及其法律适用问题探讨》,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6期。

[3]罗虹、钟宏武:《制约我国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法学分析》,载《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4]张新宝、高燕竹:《性骚扰法律规制的主要问题》,载《法学家》2006年第4期。

[5]杨大文、王世贤:《婚姻自主权检讨》,载《民商法学》2006年第6期。

[6]赵丽霞:《我国离婚经济补偿制度的立法完善》,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1期。

[7]康娜:《我国老年人监护制度探究》,载《民商法学》2006年第11期。

[8]付翠英:《家庭破产制度初探》,载《民商法学》2006年第10期。

性骚扰范文篇7

关键词:女性;职业生涯;规划;发展

1组织中女性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

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目的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力条件找一份工作,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订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订一生的方向,进一步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和限制,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情形下设计出各自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做职业生涯设计前提首先要知道自己当前工作如何。有意义的工作是指对工作的投入能使人获得成就感和提高自我价值,具有持续挑战性。根据以前学者的研究,女性员工通常要首先从以下几方面认清自己当前的工作:①我已很清楚我想从事的职业生涯型态;②我曾与职业生涯顾问讨论并做过职业性向测验;③我至少和三位目前正在我想从事的领域工作的人谈过;④我知道未来想从事的职业的雇用、执照或认可的条件;⑤我已经估计好维持我所希望的生活型态所需的代价,并和我所选择的职业薪资比较过。

只有清楚了解自己的工作状态后,才能比较有的放矢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女性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的一般步骤

其实和男性员工基本一致,女性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步骤一般可以分为确立目标、自我与环境的评估、职业的选择、职业生涯策略、评估与反馈等五个步骤:

(1)确立目标。

确定目标可以成为追求成功的驱动力,俗话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向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没有志向,事业成功也就无从谈起。立志是人生的起跑点,反映着一个人的理想、胸怀、情趣和价值观,影响着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及成就的大小。所以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首先要确立志向,确定目标,这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也是职业生涯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

(2)自我与环境的评估。

①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学识、技能、思维、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等,目的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只有认识了自己,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才能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最佳选择,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

②环境评估:主要是评估各种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离开这一环境便无法生存与成长。所以,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要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自己在这个环境中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和不利因素等等。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做到在复杂的环境中趋利避害,使你的职业生涯设计具有实际意义。

(3)职业的选择。

准确定位职业方向。据统计,在选错职业的人当中,有80%以上的人在事业上是失败者。因此职业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生事业的成功与失败。要锁定特定目标:设定一个让自己值得而且愿意花最多时间去进行的目标。

(4)职业生涯策略。

职业生涯策略是指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计划,一般都是具体的、可行性较强的。在确定具体的职业选择目标后,行动成了关键环节。没有达成目标的行动,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这里所指的行动主要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实践等方面的措施。

(5)评估与反馈。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尤其在现代职业领域,只有变化是永恒的主题。影响职业生涯设计的因素诸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些则难以预料。人是善变的,环境也是多变的。成功的职业生涯设计需要时时审视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对自己的设计进行评估和修订并调整自己的前进步伐。3组织中女性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难点问题分析

(1)女性特殊的年龄段问题研究。

对于大部分的男性员工来说,25至30岁之间正是事业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而对运女性员工而言,这个阶段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可能面临着更多的冲突。因为在这个阶段,女性员工一般会面临着结婚,怀孕等不可回避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现代职业女性也都在努力寻求着事业和家庭的平衡点,希望能够兼顾爱情、婚姻、家庭和事业。其中有些人能够游刃有余地分配自己的各种角色,协调好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关系;但有些人则白于强大的工作压力或家庭负担而面临着更多的两难选择。譬如,已经到了不得不考虑要孩子的年龄,然而生孩子却意味着你要跟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社会角色脱离一段时间,意味着你的发展会停滞一段时间。等你生完孩子回来之后,你可能不再适应自己的工作或者你的地位已经被取代,你的提升可能会延误甚至错过时机。

(2)传统的思想意识问题。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和各方面的发展,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也渐渐发生改变,特别是对女性的平等地位的重视,对女性在事业和家庭选择上的自由权利的宽容,使越来越多的白领女性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规划生涯。但传统的“男尊女卑”和男女实施的不平等仍广泛存在于企业组织之中。这对于女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都会产生一种无形的限制。

(3)职场中的性骚扰问题与女性职业生涯发展。

一项针对北京市民的调查表明,女性是被性骚扰的最主要群体,七成接受调查的女性曾遭遇性骚扰。性骚扰的地点大多发生在工作场所,而职场性骚扰又大多发生于上下级之间。中国社科院等研究机构的调查显示,私营企业、外商独资、合资企业等新兴经济类型的单位中,40%的女性曾遭遇性骚扰。性骚扰给广大女性的工作、生活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性骚扰使被骚扰者情绪压抑,备受精神困扰,产生挫败感,失去自尊。女性雇员在受到骚扰后,生理和心理状况都会变糟糕,会发生矿工或工作效率低等情况,可能还会因此被辞退或失去与工作有关的培训机会,或选择辞职。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决定》已经将性骚扰写入法律: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受害妇女有权向单位和有关部门投诉。把性骚扰的法律责任和治安管理处罚相衔接,使这一规定具有可操作性。企业将因为没有履行法律的义务要求而承担雇主责任,对受害人进行赔偿;同时通过社会组织、劳动行政部门建立起性骚扰事件的投诉通道、调查解决的机制,使性骚扰问题将能够真正有效地被防止。

参考文献

[1]章达友.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2]林泽炎,李春苗.员工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3]杜映梅.Bessie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性骚扰范文篇8

关键词:性权利;留守儿童;保护问题;法律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青年劳动力从农村大量涌入城市,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的概念。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2016)可知,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1]莆田市位于福建沿海地区,该区域经济较为发达,长期在外经商、置办产业的莆田人将近百万,他们由于种种原因与限制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老家,一般由祖父母或委托监护人照顾,留守儿童在缺乏家庭亲情、生活照料、教育监护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2018-2019年,莆田市两级检察院共批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57件74人,起诉57件68人。[2]2015-2019年,莆田市秀屿区人民法院办理的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占所有性侵类案件的71.88%。在这些案件中,未成年人身心不成熟、缺乏保护意识、父母预防意识不强、学校需要加强对儿童的性侵犯安全教育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缺乏一定的性保护。本次调查主要目的是研究探讨如何保护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性权利,使其免受任何形式的不法侵害。因此,我们以莆田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具体做法为:在莆田市的人口大镇中抽取若干乡镇,再在每个乡镇中选取1-2个村,通过入户方式向儿童发放问卷,当场填写,当场收回。截至目前,收集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问卷共216份,其中有效问卷213份,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问卷共226份,问卷全部有效。

二、农村留守儿童性权利保护缺失的原因分析

笔者在聚法案例、法信网中随机抽取和整理了近几年来莆田地区性侵农村儿童的案件(如表1农村儿童案例)。考虑到该类案件的隐秘性较强,披露的信息有限,故笔者并不将受害者局限于农村留守儿童,而是把范围扩大至农村儿童,在从相关案件中找寻共同点的同时,结合课题组的问卷数据,更有针对性地对农村留守儿童性权利保护问题进行分析,使得分析结果更加完整。

(一)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力量不健全

1.家庭性教育缺位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多数由家中老人负责照顾,老人大部分文化素质偏低,教育水平有限。在此情况下,留守儿童往往无法获取正确的性教育,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极易受犯罪分子引诱发生性关系,甚至无法意识到自己被侵害。在问到关于“有人教你遇到他人的抚摸、亲吻时,该怎么做吗?”这一问题时,仅有13%的留守儿童选择“爸爸妈妈教过”,26%选择了“老师”,有18%选择“社工”,有43%选择“无人”。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父母这一角色在留守儿童在问到“你有受过性骚扰或性暴力吗?”这一问题时,有18%的留守儿童受过性骚扰或性暴力。虽然调查结果中仅有18%的留守儿童选择了受到过性骚扰和性暴力,但并不代表真实的数据仅有这些。因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较多数留守儿童并不了解性骚扰和性暴力的意思,甚至在我们向他们进行解释之后也无法完全理解,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对性权利保护意识的确较低。在表中,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的犯罪手段多为哄骗,这些罪犯利用了儿童缺乏对自己身体的防触碰意识,趁机对儿童实施性侵害。我们采取开放式回答的方式在问卷中对“哪些部位是不能随便让人触碰的?”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有28.1%留守儿童认为最不能让别人触碰的地方是“尿尿的地方”,其次是“大腿”,占比“27.1%”,接下来依次为“全身”“不知道”“头发”“嘴”“手臂”“肩膀”“肚子”“小腿”。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发现,他们对于隐私部位的认识比较模糊,答案呈多样化,甚至有一部分儿童对隐私部位的认识极为匮乏,缺乏防触碰意识的程度较高。2.学校性教育不足在学校性教育方面,问到关于“你的学校有相关的防性骚扰政策或者进行性教育吗?”这一问题时,25%的留守儿童选择了“没有”,43%选了“有且无效”。通过这一数据显示,虽然有一部分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中有性教育的相关课程,但农村大多数学校的教学条件不足,囿于传统教育观念,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性教育课程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教育和警示作用,无法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性教育环境,对留守儿童的性权利保护并未起到积极作用。3.社会性教育不完善在学校和家庭之外,我们也想要了解社会环境是否对留守儿童的性权利意识有正面的作用。我们通过与当地社会工作者的访谈,了解到莆田市政府更偏向于划拨资金用以支持青少年事务服务机构的扶助留守儿童计划,但二者之间的监督工作并不及时。相关的基层工作主要是由村委会完成的,但村委会的工作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对于性教育并不重视,甚至持回避态度。因此,在社会环境中,相关主体责任的推卸使得性教育工作举步维艰。此外,在问到“除了学校和家庭,你身边有别的方式来普及或保护性权利吗?”这一问题时,有高达43%的留守儿童选择了“除了学校和家庭,身边没有别的方式来普及或保护性权利”。尽管存在专业社会工作者为留守儿童提供性教育课程,但仅依靠此,保护的力量远远不够,覆盖面并不广泛。对于村民而言,参与到相应的性教育活动中的积极性不高,加上村委会工作人员的落后观念,缺乏对农村地区性教育人才的引进,留守儿童无法从外界获取对他们成长有益的知识,留守儿童的性教育工作也难以真正落实。

(二)农村留守儿童性权利法律保护机制尚未完善

1.性侵犯行为的规制范围不全根据现行《刑法》的规定,对儿童性权利的保护主要涵盖了强奸罪、猥亵儿童罪、聚众淫乱罪和引诱未成年人聚众淫乱罪等等,但对于其他侵害性权利的行为却缺乏实际的规制措施。对于尚未达到犯罪程度的性侵犯行为,如性骚扰、性歧视等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行为,法律上的规制措施并不完善,没有构建起系统的科学的保护儿童性权利的法律体系。[3]2.性权利被害人缺少法律救济制度通过对莆田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的调查发现,从2015年至2019年,在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其中主要类型之一为社交型性侵犯,即熟人作案,占比60.87%。根据美国国家性暴力资源中心的研究分析,被伤害者与施暴者的关系越亲近,遭受创伤的可能性就越大。[4]在熟人作案的案件中,加害人的行为极易使儿童在受到性侵后之后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加害人的性侵害作为一种非常严重的民事侵权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更大,承担刑事责任不应作为排除其民事责任的理由。在性侵案件中,受害人已经受到身体或精神上的损害,无法恢复到未曾发生的状态时,因此,承担民事责任,对受害人进行精神损害赔偿,无疑是相对有效的抚慰方式。然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七十五条限制了刑事案件中的受害者仅能因物质损失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并排除了其再行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直接途径,阻隔了受害者减轻心理创伤的可能性。

(三)农村留守儿童性侵案件办案方式专业度有待加强

1.性侵害案件发生机制被忽视通过对莆田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的调查发现,该类犯罪隐蔽性强,犯罪嫌疑人会采取哄骗、诱骗、胁迫等手段使被害人心生恐惧而缄口不言,不敢将事情告诉父母,侵害手段具有隐秘性和潜伏性。因此,我国《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中规定了强制报告制度,即对未成年人负有特殊职责的人员或单位,只要发现未成年人受到了性侵害,就应立即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该种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加强负有特殊职责的人员对于留守儿童的性权利保护意识,但其并没有明确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以及司法机关没有及时宣传该制度,导致该制度被社会所忽视。2.法律援助制度不健全刑事案件办理周期一般都较长。如表1中的案件,办理周期由三个月至十个月不等。在漫长的案件办理周期内,未成年被害人及其家属也急切地想要了解犯罪嫌疑人的逮捕情况、案件进展以及最后的审判结果等等。在实践中,也存在未成年被害人的诉讼权利被忽视的现象。在一名9岁女童被16岁男孩性侵的案件中,被害人家属并没有接到通知参加庭审,最后询问法院才知道判决,而且没有获得赔偿。法院则称,检方和家属未提起附带民事诉讼。[5]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被害人及其家属缺乏专业的法律指导,且法院对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隐私保护超过了未成年被害人的权益保护程度。

三、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性权利保护的建议

(一)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性权利的多元保护主体

1.加强家庭教育,增进亲情交流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者,要做到“育人先育己”。首先,莆田市政府可通过加大发展农村经济的方式,吸引在外工作者回村就业,从而使得父母具备教育孩子的客观条件,这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帮助留守儿童获取知识,对于其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可制定针对农村父母性教育的规定或课程,提高父母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农村父母从自身做起,再言传身教给留守儿童,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最后,若是不幸发生性侵,父母也应与留守儿童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对其生理、心理上的不适进行疏解,采取积极措施去应对留守儿童在遭受性侵后所面临的困境。2.改进学校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第一,应加大对学校教学设施的改进,完善教学资源,增加独立的性教育课程,满足留守儿童对性教育的需求。第二,学校还可与社区联合开展专题讲座,并进行适当创新,通过游戏、讲故事、出游等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让留守儿童对性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刻,让外界的力量能够在该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3.加强性教育宣传,改善社会观念政府需要承担好相应的责任。除了对专项计划的资金支持外,也需要及时与服务机构进行沟通,并对其进行监督,以确保社工的工作能够有效进行。同时,政府要对当地村民大力宣传服务机构的活动,将群众基础打好,以便社工的工作得以长效性地开展。而针对村委会的大龄工作人员观念落后的问题,政府应当出台政策用以支持服务机构,同时对村委会的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对其宣传相应的政策,说服和改变大龄工作人员的观念,使得村委会能够顺利协助政府开展工作。

(二)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性权利的法律保护机制

1.扩大儿童性权利的法律保护范围仅是现行《刑法》关于性侵害犯罪的部分罪名,不足以有效引导和规制侵犯性权利的行为,对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尊严的保护也不够全面,需要在法律中加入较低级别的性侵害行为,依据侵犯性权利的程度来区分犯罪或违法的不同层级。例如,将侵犯性权利的行为分为性侵害、性骚扰、性暴力三个方面后,可以将情节较轻的性侵犯行为适用行政法加以处治。但是,如何区分适用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边界需要在立法上予以明确规定。有学者认为,刑事处罚的必要性可以从本质上通过考虑犯罪手段、身体部位的性象征的大小、持续时间的长短、对受害者身心伤害的大小以及对社会风尚的冒犯程度来把握。2.改进精神损害赔偿保护机制笔者认为,应当考虑留守儿童遭受性侵害行为而产生的生理、心理、生存、健康等方面,建立健全物质赔偿与精神赔偿相结合的法律保护机制,把精神损害赔偿归入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同时完善其他相应制度以保障受害人能得到充分赔偿和救助。此外,还应设立专门的性侵救助基金,对没有办法在遭受伤害后得到一定赔偿的受害者提供专门专项的救助,帮助他们摆脱被性侵后的困苦环境,包括为他们提供生存、医疗、教育、心理治疗等一切必要的费用,从实际落实对受害者的救助行动。[6]

(三)优化农村留守儿童性权利的侵害办案方式

1.完善强制报告制度尽管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条第二款中已有规定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的预防性骚扰义务,但其在主体方面仍不够明确,且对各单位采取的“合理措施”无具体界定,因此该条仍不足以保障受害者权益。笔者认为对强制报告制度的完善,能够在侧面弥补法律在保障受害者权益方面的不足。该制度不仅有利于建立及时揭露性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的机制,而且有助于及时为受害儿童提供事中救济,尽早降低性侵害对受害儿童进一步的负面影响。基于此,司法机关更应注重对该制度的宣传与引导,贯彻落实负有特殊职责的人员知情就报的义务,并明确不履行或不充分履行报告义务者的法律责任,如对负有监护职责而知情不报的监护人撤销其监护人职责,对教师、村委会等知情不报的行为作渎职行为处理等要求。2.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法律服务一般需要支付昂贵的费用,对于农村地区而言许多家庭无法承担这些费用。虽然《法律援助条例》规定,因家庭困难而无法委托诉讼人的受害者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却存在着虽未达到经济困难的程度,但也无法负担律师费用的受害者家庭。因此,为了更好地保障被害人的诉讼权利,有必要通过立法取消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要求,扩大法律援助的目标范围。从侦查起诉阶段到审判后执行阶段,只要被害人提出法律援助申请,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就要帮他们申请法律援助,并落实到位。

四、结语

本次调查以莆田地区为调查地点,发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性权利保护现状并不十分乐观。留守儿童对性权利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维权意识,且各方主体对儿童的保护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为了更好地保护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本次课题组从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分别提出改善建议,旨在构建多元主体联动机制,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的性权利保护,使其能够健康地成长。保护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性权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平稳安全的生活环境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EB/OL].(2016-02-14)[2021-04-17].

[2]莆田监察.如何预防校园性侵?莆田检察走进校园硬核普法[EB/OL].(2020-01-21)[2021-04-17].

[3]付玉明.论我国留守儿童性权利的法律保护——基于十起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J].法学论坛,2016,31(3):104-111.

[4]心理学简报.来自心理学家的建议:如何修复性侵造成的心理创伤[EB/OL].(2021-01-11)[2021-04-17].

[5]搜狐新闻.16岁男孩性侵9岁女童判17个月,静悄悄的从轻判决为哪般[EB/OL].(2021-04-16)[2021-4-17].

性骚扰范文篇9

关键词:韩国;妇女运动;妇女组织

韩国受传统儒家男尊女卑思想影响,女性在历史上一直处于被支配地位。近年来,韩国女性的地位和处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与近代以后韩国女性的不屈抗争是密不可分的。韩国的妇女运动从19世纪末兴起,先后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历经多重磨难,取得了丰硕的运动成果。

一、1948年以前的妇女运动

(一)开化时期(1876-1910)的妇女运动

1876年朝鲜开埠后,西方文化迅速传入朝鲜半岛,儒家社会秩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传统的女性观开始转变。西方传教士陆续开设了梨花学堂、贞信学校等女子学校,韩国女性有了受教育的机会。部分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女性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并在1898年成立了韩国最早的妇女组织“赞襄会”和“女友会”,发表了韩国首个妇女权利宣言《女权通文》,明确提出了赋予妇女参政权、就业权和教育权的要求,这是韩国历史上女性首次争取自身权利的尝试,是韩国近代妇女运动的开端。

(二)殖民地时期(1910-1945)的妇女运动

1910年,日韩合邦,朝鲜半岛沦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为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爱国志士纷纷投身于抗日民族运动,韩国妇女也积极参与其中。1927年,为了团结各方势力共同抗日,妇女界提出了应该整合妇女组织的主张。同年5月,韩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妇女组织“槿友会”成立,在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同时,也反抗压迫女性的父权制和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槿友会”成立后开展了许多运动,比如举办妇女问题研讨会,开设女子夜校,扫除文盲等。很快,“槿友会”的分会数量增加到了70多个,成员达到近3000人,范围也扩展到了日本东京、中国长春等海外地区。

(三)美军政时期(1945-1948)的妇女运动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9月7日,美军入驻三八线以南地区,直到大韩民国政府成立,韩国一直处于美国的信托统治之下。由于准备工作不足,美军主要依靠过去的亲日势力以及新形成的亲美势力进行统治。在此背景下,妇女组织的领导人基本都是右翼人士,比如韩国第一个女性政党“朝鲜女子国民党”就是由亲日的右翼妇女组建的。这些右翼妇女组织开展了许多启蒙性运动,引导女性参与国家建设,比如扫盲运动、提高生活质量运动等。然而,这一时期右翼妇女组织将精力集中在反左翼的政治动员上,未能开展对提高女性地位有根本帮助的运动,因此韩国对这一时期的妇女组织大多持批判态度[1]。

二、1948-1970年的妇女运动

1948年8月15日,大韩民国政府成立,李承晚担任总统,他统合了几个妇女组织,于1949年成立了“大韩妇人会”。大韩妇人会以增强国力、改善民生为目标开展了很多国民运动,比如扫盲运动、反对纳妾运动等,还在促进两性平等的法制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韩妇人会自成立以来一直扮演着妇女运动领导者的角色,但是该组织是在李承晚一手操办下成立的,组织经费也基本依靠政府拨款,因此在实际活动中极度附庸政权,未能展开独立的妇女运动。1963年,朴正熙就职韩国总统,实行军事独裁统治。这段时间很多妇女组织相继被解散,妇女运动再次进入停滞期。总体来看,50-60年代的韩国妇女运动过于保守且缺乏独立性,因此并没有取得任何值得称道的成果。

三、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妇女运动

(一)70年代的妇女运动

进入70年代后,女权意识逐渐在韩国社会扩散,妇女运动焕发新的生机,取得了很多突破性进展。首先,梨花女子大学组织成立了女性学研究委员会,女性问题的学术研究步入正轨。1977年,梨花女子大学开设了女性学讲座,指出女性学不仅要向大学生介绍女性理论,还要把女性研究渗透到韩国文化中去[2]。随后很多大学也开设了该讲座,开始在年轻人中间扩散,这为80年代蓬勃开展的妇女运动奠定了基础[1]。其次,家庭法修订运动成为70年代妇女运动的重要课题。1972年“女性家庭法改订促进会”成立后,开展了300多次启蒙演讲和街头活动,终于在1977年促成了家庭法的部分修改,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财产继承等方面的男女差别[3]。70年代妇女运动中最不可忽视的是女工运动。朴正熙上台后确立了依托韩国廉价劳动力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全国各地成立了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的工人一半以上是女性,这些女工在恶劣的条件下从事繁重的劳动,她们的薪酬仅仅为每天1美元[4]。70年代初开始,韩国女工就通过罢工或示威等方式要求提高劳动待遇。据韩国工会统计,1970年女工罢工次数为165次,1974年增加到了666次,并引发了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女工们的顽强斗争被视为韩国现代工人运动的开端。

(二)80年代的妇女运动

1980年5月,光州民主化运动以失败告终,韩国民众意识到,争取权利的运动必须是彻底的、不可逆的,因此必须是革命的[5]。80年代的妇女运动也由保守转为激进。在就业方面,消除职场性别歧视一直是妇女运动的核心课题,为了扩大这种认识,多个妇女组织联合成立了“女性团体联合”督促劳动法的修订。在她们的不懈努力下,韩国1987年通过了《男女雇佣平等法》,规定禁止在招聘、录用、晋升和解雇等环节中性别歧视。妇女运动还扩展到了文化领域。1988年《女性新闻》创刊,促进了话语的大众化;1989年,为了研究和实践进步的理论,“韩国女性研究会”成立,并发行机关报《女性与社会》。这些期刊和报纸揭露了韩国社会中的女性歧视问题,加深了大众对的认识[3]。80代后期,韩国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妇女组织,发挥着地区妇女运动的中心作用。旨在解决劳动女性困境的女性劳动者组织,1987年“仁川劳动者会”成立后,“富川女性劳动者会”和“釜山女性劳动者之家”也相继成立;作为一个以地区中产阶级女性为中心的妇女组织,水源女性会、忠南女民会、济州女性会等也在几年时间内陆续成立。韩国妇女运动自此有了地方基础。总体看来,韩国80年代妇女运动将农民、工人和白领有意识地结合在一起,以妇女解放为宗旨,以民主化、提高女性权益、修订劳动法等法律和制度改善为目标,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飞跃,是韩国妇女运动史上极为重要的一章。

(三)90年代的妇女运动

90年代韩国的妇女运动延续了80年代的热忱,随着领域的分化,运动也越来越专业化。“性暴力”问题是90年代妇女运动关注的焦点之一。1991年,“韩国性暴力咨询所”成立,针对性暴力受害女性,开展心理、法律、医疗层面的咨询服务,并主导了多次反对性暴力运动,比如“根除儿童性暴力”运动、“找回女性的夜路”示威等。1994年,韩国出台了《性暴力犯罪处罚及被害人保护法》。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韩国劳动市场进行了“赤裸裸的、性别歧视式的”结构调整,将女性称为“辅助性劳动者”,可优先解雇。妇女们以妇女工会为中心,展开了保障女性平等劳动权的运动。在她们的敦促下,韩国出台了诸多措施解决女性就业问题,比如增加女性公职岗位、培训女性职业技能等。此外,90年代韩国的大学里成长起来一批“青年者”,她们称韩国过去的妇女运动为“旧”,批判那些运动只关注参政权、投票权等制度层面的问题,而不关心性、社会舆论、家庭等与生活切实相关的问题。这一观点扩展了韩国妇女运动的焦点和范围。

四、2000年以后的妇女运动

韩国妇女运动进入21世纪后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运动的主体和领域,运动形式也日趋多样化。随着纸媒时代的没落,妇女们迅速将“战场”转移到网络空间,她们针对女性失业、性暴力等问题,在线上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运动。2000年初,由匿名网友自发组成的网络小组针对当时的多起性暴力案件展开调查。同年12月,她们在网络上详细公开了16起性暴力案件,并附上了每名加害者的真实姓名,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2016年,小说《82年生的金智英》一经出版便很快登上了韩国的畅销书榜首,该书指出韩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厌女”情绪,引起了众多女性读者的共鸣,网络上关于“厌女问题”的讨论逐渐升温,线上的妇女运动日渐活跃。韩国将2016年称为“元年”[6]。2018年,韩国女检察官徐智贤公开了自己曾遭检察长性骚扰的经历,她鼓励其他受害者们不要沉默,要敢于揭发施暴者。在她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韩国女性站出来讲述自己被性骚扰的经历,这场始于好莱坞的反性侵“MeToo”运动在韩国愈演愈烈,很多性骚扰惯犯被揭露,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7]。

五、结语

本文系统梳理了韩国妇女运动史,考察了每个阶段妇女运动采取的形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面对儒家传统、日本殖民统治、美国信托统治、军政府统治和新自由资本主义所施加的压迫,每个时代的韩国女性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将自身解放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虽然当代韩国的性别压迫问题依然严峻,但可以预见,随着妇女运动的继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韩国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将不断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韩]郑贤白.韩国女性运动60年-分裂和近代之间[J].女性和历史,2006(6):1-14.

[2]祝平燕.韩国的女性学与妇女运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9):69-73.

[3]崔鲜香.1970年以后韩国妇女运动的发展与变化[J].当代韩国,2010(夏):48-54.

[4]YoungDeungPo.UrbanIndustryMissionAnnualReport[R].1975:1.

[5]LeeNamhee.TheMakingofMinjung:democracyandthepoliticsofrepresentationinSouthKorea.Ithaca:CornellUniversityPress,2007.

[6][韩]全智妮.重启后韩国女性电影的一面:论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J].现代电影研究,2020(8):11-31.

性骚扰范文篇10

要是你以为单靠熟练的技能和辛勤的工作就能在职场上出人头地,那你就有点无知了。当然,才干加上超时加班固然很重要,但懂得在关键时刻说适当的话,那也是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卓越的说话技巧,譬如讨好重要人物、避免麻烦事落到自己身上、处理棘手的事务等等,不仅能让你的工作生涯加倍轻松,更能让你名利双收。牢记以下十个句型,并在适当时刻派上用场,加薪与升职必然离你不远。

以最婉约的方式传递坏消息句型:我们似乎碰到一些状况…

你刚刚才得知,一件非常重要的案子出了问题;如果立刻冲到上司的办公室里报告这个坏消息,就算不干你的事,也只会让上司质疑你处理危机的能力,弄不好还惹来一顿骂、把气出在你头上。此时,你应该以不带情绪起伏的声调,从容不迫的说出本句型,千万别慌慌张张,也别使用「问题」或「麻烦]这一类的字眼;要让上司觉得事情并非无法解决,而「我们」听起来像是你将与上司站在同一阵线,并肩作战。

上司传唤时责无旁贷句型:我马上处理。

冷静、迅速的做出这样的回答,会今上司直觉的认为你是名有效率、听话的好部属;相反,犹豫不决的态度只会惹得责任本就繁重的上司不快。夜里睡不好的时候,还可能迁怒到你头上呢!

表现出团队精神句型:安琪的主意真不错!

安琪想出了一条连上司都赞赏的绝妙好计,你恨不得你的脑筋动得比人家快;与其拉长脸孔、暗自不爽,不如偷沾他的光。方法如下:趁著上司听得到的时刻说出本句型。在这个人人都想争著出头的社会里,一个不妒嫉同事的部属,会让上司觉得此人本性纯良、富有团队精神,因而另眼看待。

说服同事帮忙句型:这个报告没有你不行啦!。

有件棘手的工作,你无法独力完成,非得找个人帮忙不可;于是你找上了那个对这方面工作最拿手的同事。怎麽开口才能让人家心甘情愿的助你一臂之力呢?送高帽、灌迷汤,并保证他日必定回报;而那位好心人为了不负自己在这方面的名声,通常会答应你的请求。不过,将来有功劳的时候别忘了记上人家一笔。

巧妙闪避你不知道的事句型:让我再认真的想一想,三点以前给您答覆好吗?。

上司问了你某个与业务有关的问题,而你不知该如何做答,千万不可以说「不知道」。本句型不仅暂时为你解危。也让上司认为你在这件事情上头很用心,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如何启齿。不过,事後可得做足功课,按时交出你的答覆。

智退性骚扰句型:这种话好像不大适合在办公室讲喔!

如果有男同事的黄腔令你无法忍受,这句话保证让他们闭嘴。男人有时候确实喜欢开黄腔,但你很难判断他们是无心还是有意,这句话可以令无心的人明白,适可而止。如果他还没有闭嘴的意思,即构成了性骚扰,你可以向有关人士举发。

不著痕迹的减轻工作量句型:「我了解这件事根重要;我们能不能先查一查手头上的工作,把最重要的排出个优先顺序?」

不如当下就推辞。首先,强调你明白这件任务的重要性,然後请求上司的指示,为新任务与原有工作排出优先顺序不著痕迹的让上司知道你的工作量其实很重,若非你不可的话,有些事就得延后处理或转交他人。

恰如其分的讨好句型:我很想您对某件案子的看法……

许多时候,你与高层要人共处一室,而你不得不说点话以避免冷清尴尬的局面。不过,这也是一个让你能够赢得高层青睐的绝佳时机。但说些什么好呢?每天的例行公事,绝不适合在这个时候被搬出来讲,谈天气嘛,又根本不会让高层对你留下印象。此时,最恰当的莫过一个跟公司前景有关,而又发人深省的话题。问一个大老板关心又熟知的问题,但他滔滔不绝的诉说心得的时候,你不仅获益良多,也会让他对你的求知上进之心刮目相看。

承认疏失但不引起上司不满句型:是我一时失察,不过幸好……

放错在所难免,但是你陈述过失的方式,却能影响上司心目中对你的看法。勇于承认自己的疏失非常重要,因为推卸责任只会让你看起来就像个讨人厌、软弱无能、不堪重用的人,不过这不表示你就得因此对每个人道歉,诀窍在于别让所有的矛头都指到自己身上,坦承却淡化你的过失,转移众人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