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6 14:05: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学鉴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学鉴赏

文学作品鉴赏

文学鉴赏一般不包含创造新形象的目的,主要是沿着作品的形象所暗示的轨迹,展开再创造性想象,根据作品语言所描述的人物、场景来想象他们的状态和命运,在自己的头脑中重新构造审美意象。因此,文学鉴赏的活动是内在的,它主要凭借语言文字作为外在的物质材料,借助一种大体上定型的文学形态和艺术形象。在文学鉴赏中它主要表现为鉴赏者的思想感情随作品情境而变化的一系列不定型的心理活动。正如人们所说的,在文学鉴赏活动中,许多读者为作品中的情境所感染,随着作品中主人公的高兴而高兴,悲伤而悲伤,其实这是读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已不自觉地进入角色。这样的心理效应,是文学鉴赏的极致,鉴赏者进入入迷、忘我的境界。文学鉴赏过程中的这种心理效应,往往在情感走向高潮时就产生了,并持续到鉴赏过程结束以后。

在这个过程中,常伴随着读者的审美判断。这种判断,通常不是逻辑推论,而往往是读者对作品的共鸣,全部身心都沉浸在作品意境状态中作出情感判断。清人乐钧在《耳食录》中曾记载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女子从其兄处借得《红楼梦》一书,废寝忘食以读之,读至佳处,往往辍卷冥想,继之以泪,卒未尝终卷,乃病矣。父母觉之,急取书付火。女子乃呼曰:“奈何焚宝玉、黛玉”?自是啼笑失常,言论无伦次,梦寐之间未尝不呼宝玉也。延巫医治之,百弗效。一夕瞪视床头灯,连语曰:“宝玉宝玉在此耶”!遂饮泣而瞑”。

读罢故事,我们既为《红楼梦》那勾魂摄魄的魅力而倾倒,又为故事中那女子因不懂鉴赏文学之道而死于书下所叹惜。须知,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总是作家通过对生活的加工、改造出来的,因而程度不同地具有某种典型性。典型人物则是其中典型程度最高,写得最为鲜明、生动、最有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红楼梦》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五百多个,绝大多数人物富有典型性,其中称得上典型人物的却只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十多个。典型人物是人物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物塑造的极致。

古人有言:“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这很好地说明了在文学鉴赏的过程中既要“入乎其内”,专心投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又要“出乎其外”,对作品结合其本身的背景作出正确的评价,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鉴赏文学作品首先要“入乎其内”。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因此,文学作品鉴赏者先要置身于作品中去,努力撤除有碍于欣赏的与作品间的一切距离,使鉴赏者与文学作品融为一体。鉴赏者的情感活动通过作品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在作品信息的诱导下,设身处地去接受作品中的情感,使作品中的情感信息变成自己的真实情感活动时,读者就进入了角色,步入鉴赏的境地了。上面所引故事中的那女子读《红楼梦》时出现的那种现象就是“入乎其内”的形象写照。鉴赏作品要做到“入乎其内”,我认为方法有二:一是“入”作品,步步进入创作者所写的境地,使心潮与作品的波澜同起伏,感情与作品中的人物共悲欢,随着创作者的思路,让自身进入主人公的体验,以致和主人公共同体验,于是读者就为之愤怒、流泪、激动、欢笑;二是“入”作家内心,通过文辞揣摩作家的用心,充分领会匠心所在,每一位创作者笔下的作品形象,都融入了作者一定的思想观念,善恶美丑的情感体现是非常鲜明的。

“入”可置身其中,见其堂奥,受其感染,与主人公共悲欢,足见“入”之重要。但是,对文学作品要作出理性评价,还需要“出乎其外”,在文学作品的鉴赏中,“入”要撤除“距离”,这可能导致把作品坐实生活的倾向,甚而至于出现不自觉的充当作品中某一角色而执迷不悟的情况,就如鲁迅先生所批评的那样:“中国人看小说,不能以鉴赏的态度去欣赏他,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当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人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分,满身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因此,鉴赏还要“出乎其外”。在鉴赏中,“出”的情况有两类:一是“入中有生”,在鉴赏时,鉴赏者不是完全沉浸于作品境界,而是同时还有着自己的思维活动,或随作品的内容而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想象,或随遇而议,就文中的个别情节加以评说等;二是“入而后出”,在通读作品之后作出整体性的综合评价。例如《红楼梦》中,有人根据书中的一些关于“色空”的议论,便断定它的主旨是宣传“色空观念”,是情场忏悔录。当然,“色空观念”在《红楼梦》中有一定程度的表现,但它决不是《红楼梦》总的倾向。

一部作品的价值不是由个别场面,个别细节,个别片断决定的,而是由它的总体形象和总的倾向决定的。“入而后出”较之“入中有出”更能纵观全局结构,总赅完整情节,细较所有人物,通察各处语言,因而它更能获得较准确的审美判断。“出乎其外”的实质是要鉴赏者与文学作品间保持一个适宜的审美距离,以审美的态度把握作品的审美价值。当然,这绝不是说就需要“入”了,事实上“入”与“出”是辩证统一,缺一不可的。只知“出”而不知“入”,则无所谓鉴赏;只知“入”而不知“出”,则会象上述故事中所说的女子那样出现不应该出现的悲剧。因此,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中,要把“入”与“出”有机的统一起来,使鉴赏顺利进行。

查看全文

戏剧文学的鉴赏技巧探讨

【摘要】戏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也是一种能够反映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为了深入研究戏剧文学,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对戏剧文学的鉴赏技巧进行分析,希望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戏剧文学;鉴赏技巧;分析

一、戏剧概述

戏剧是艺术家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的重要艺术形式。戏剧艺术家通过多种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表演过程中,戏剧演员通过美术、音乐、文学、舞蹈等多种艺术手段和模拟性动作,还原人物所处的环境,表达故事角色的情感,演绎故事角色的人生,反映人物的生活状态,展现人物的思想内涵与主观心态,引发观众对道德、情感与人生的理性思考。戏剧由多种元素构成,包括观众、舞台、演员与剧本,其中,演员与观众是最为基本的两大条件。戏剧对舞台没有正式的要求,只要是演员可以进行艺术活动的场所都能被称作舞台。部分演员会通过即兴表演的方式完成戏剧表演,因此,在特殊情况下戏剧也可以没有剧本。戏剧的创作一般经历剧本创作与舞台创作两个阶段。剧本创作也被称作一度创作,舞台创作也被称作二度创作。通常,剧本创作只由编剧负责,而舞台创作则需要考虑大量影响因素,包括导演与演员的配合,舞台音乐、灯光、音响以及舞美的设计。舞台创作中,导演要按照自己的构思对演员进行协调,确保演员在设计好的舞台中展现剧本,为观众呈现精彩而完整的戏剧。

二、戏剧的特点

(一)综合性

查看全文

文学鉴赏教学管理论文

有人指出,当代世界语文教学的共同趋向之一是:在教学观念上,语言的实际运用与文学熏陶并重,这是现代化进程向人们提出的必然要求。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高尚道德情操和多方面艺术修养的优秀公民,这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保证。

有人担心,在重理轻文十分严重的中学课堂上,进行文学鉴赏教学,是否有点拔苗助长之嫌,其实认真考察高中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序列,就不难理解中学文学鉴赏教学的可能性。

人的阅读能力的发展,大体可分为这样四个层面:(1)认知性阅读;(2)理解性阅读;(3)鉴赏性阅读;(4)研究性阅读。由此构成阅读能力发展的基本序列,序列中的四个层面,尽管具有质的不同,却又是先后相连,不可分割的。比如埋解性阅读要以认知性阅读为基础性前提,同时,它又成了鉴赏性阅读的基础。它们之间构成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序列关系。一般地说,认知性阅读大体相当于小学初年级的阅读水平,理解性阅读基本相当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的水平,鉴赏性阅读则大概相当于高中及大学低年级的水准,而研究性阅读由于已经进入学术性研究的范畴,则与大学高年级及研究生程度相适应。

可见,在高中阶段及时进行文学鉴赏教学,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查看全文

文学鉴赏教学论文

1.表象阅读。所谓“表象”,即学习主体在感知基础上,头脑中形成和保留的印象。表象阅读是文学作品阅读的第一步,它包括“粗知整体”及“品味语言”两部分。粗知整体。这一阅读要求可在通读全篇中完成,它的要求是粗知大意,了解作者写了些什么。常用如下方法:

①概括法。教师可教学生用以下问题对作品所写的内容进行概括,如:“这篇散文写了哪些人、事、物、景?你能为每幅景取一标题吗?”“这篇小说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能用一句话说出来吗?”“这首诗(散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这场戏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等等。

②图示法。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材料进行分析梳理,把握其间的结构关系(层次、级位)及性质关系(虚实、正反、衬比、因果等),然后以能集内容、结构于一体的图象标示出来,达到醒目、直观的效果。如:

(附图{图})

品味语言。文学作品不同于其他文章的特点之一是语言精妙含蓄、耐人寻味,因而鉴赏的基础便是对语言的揣摩与品味。词语是构建意象的材料,由语言品味深入下去,才能对作品意象进行探讨,因而必须把握好这一环节。常用的方法有:

①朗读法。这是品味语言、获得美感的途径之一,是美育直觉性特征的运用。教师可从感情、重音、停顿、速度、艺术音调等方面进行示范指导,让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抽象的感情变为具体的感情,使学生能毫无障碍地进入作品,接受渐染熏陶。

查看全文

文学情感因素鉴赏管理论文

任何一种认识过程,都同时伴随着情感活动,文学鉴赏尤其如此。

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它不同于一般文章的阅读理解,既不是居高临下的“截断”,也不是摄取对象式的“凝视”,更不是条块式的“尸体解剖”,而是一种参与。它要求鉴赏者通过自己的解读深入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全面地融入事物,与作家一起脉搏、一起心跳。在这种感知的过程中,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经欣赏者的视觉与听觉直入心灵,唤起无法言说的情感冲动,“不但获取语义内蕴的信息,而且直接影响人的情感,影响人的个性和品格的形成”。

比如,诵读李白的《蜀道难》:“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与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一直到最后:“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虽然,对诗作中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字面意思不一定都能准确地翻译出来,但是,我们却能在这种并不完全“懂”的诵读中直接体验到一种人世的沧桑,体验到人类命运的某种壮阔而又艰险的曲折,进而产生一种悲怆的情感。而在诵读王维的一些山水诗时,我们又被诗人所构建的与之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和谐、幽静的境界所感化、所陶醉,留在脑海里的只有风清月朗、莺鸣乌啼的大自然,感受到的是神宁气静的幽闲氛围。

鉴赏过程中的这种情感反应,主要来自于鉴赏者与作家之间心灵的交融与碰撞,它大致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始发阶段始发阶段是鉴赏主体情感反应的始发期,即通常所说的“鉴赏欲望”阶段,主要是鉴赏兴趣和鉴赏动机的激发力在起作用。这是一种精神的渴求,一种对作品的注意、希冀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比如,打开一部作品,常常情不自禁地被文中纯净的语言、美妙的意象所吸引,于是那种“欲罢不能”的鉴赏欲便油然而生。或者面对一首诗,感到深奥难懂,也会激发起“弄个明白”的鉴赏欲求,从而细致深入地品赏它。鉴赏动因作为读者从内部发出的动力,对于鉴赏活动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能唤起鉴赏行为,使鉴赏成为有意识的鉴赏行为;二是能为鉴赏行为的持续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表现出对作品探索的积极态度。这种具有生命活力和积极姿态的鉴赏欲望,作为情感反应的始发点,必将推动鉴赏者情感运动的发展,以深入到作品内部的深层世界。

查看全文

增强学生文学鉴赏水平研讨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学教育在各大学校中也越来越受重视,重庆市提出的新的课程改革更是将文学教育提到日程上来。但是,现在很多学校在学生的文学教育中存在较多问题。这就出现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品位下降,甚至有的缺少阅读,不会阅读,对文学不感兴趣等现象。从现在的这种现象足以看出现在的学生对文学鉴赏课程教育的欠缺,尤其是高中生,因为其面对高考的压力,功利性的语文学习更使文学教育的地位越来越被忽略。而《语文课程标准》早就明确了高中生对文学作品鉴赏的要求,要求其应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但是,怎样才能提高高中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呢?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要了解创作动机以及时代背景。文学作品往往都能反映出作者那个时代的生活,因此,假如想全方位、正确地理解和认识文学作品的内涵,就要清楚地了解作者那个时代所处的环境。同时,文学作品是主观的作家感觉和客观的社会生活相互结合的一种产物,是绎过作家头脑反复加工的,所以,对文学作品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有全面的了解,明确作家写作的动机和所处的大时代背景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纹理,方能对作品进行客观恰当、实事求是的鉴赏和评价。

2.从整体把握来鉴赏。要想准确地认识一个事物,首先就应该从整体人手,其次再是部分,最后是各个部分间以及部分与整体间的关联。鉴赏文学作品的道理也是一样的,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对于鉴赏文学作品,其中的词语、句子,只能是作品的一部分,一旦失去了作品这一整体,那么句子和词语的特定意义也就全然失去了。所以在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巾,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只有做到对整篇文章融会贯通,不肢解,不简单叠加,才能真正地明白文章的寓意和深刻的思想内容。

3.通过比较来进行鉴赏。但从字面上来理解鉴赏,是要先鉴才能赏得。如果首先要鉴别,可以想到的就是用比较的方式。在认识事物时人们大多都是通过比较来实现初步认识事物的目的的,认识文学作品也不例外。通过比较,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认识会更准确和透彻。对文学作品的比较首先要做到从整体宏观到局部微观,这样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又可以站到文章整体的角度把握整个脉络,更全而。其次,司以对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所的作品进行比较,或者不同作家在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的作品,当然也可以对不同名族,不同国家的作品进行比较,进行这样的比较就不难看出各自的特点以及风格。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作品进行鉴别,可以比较出作品的特色和品,在文学教学中,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视野开阔,还能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进一步。

4.课本文学鉴赏的引领和辐射。课文作为教和学的纽带,是高中生接受系统教学与训练所用的典型实例。因为课本在编排中是诸多专家针对高中生语文学习水平量身定做的,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巾的文章大多都是经典名篇,不仅在思想内容,而且在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典范性,所以,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应该将课文作为高中生对文学鉴赏的载体。课本作为一种参照,可以使学生达到思想上的熏陶、情感上的冶炼。当然,在发挥课本引发性和典范性的过程中,老师要精心指导,要改变之前老师上课的精讲策略,要做到“精导”。为学生是文学作品的鉴赏主体,教师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试着理解,当有理解不了的教师再做明确的指点。“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课本的引领和辐射下完成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当然彳F学完课本中的内容后,学生可以对课文适当的进行续写、改写、写评论、写感悟等。可以说通过文学鉴赏来提高写作能力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5.以文学史为线索进行文学常识的补充。存教学过程巾,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来调整课程存文学史以及教材中的排列和联系,从而达到实现在教与学过程中各环节与诸要素的最佳搭配,此外,教材内容与课内外知识的衔接也是非常重要的。把文学l吏作为线索不仅可以把诸多要素按照顺序串联起来,还可以学习任何一篇文章的时候都通过这个线索找到其付置,其中值得指出的是,系统定位过程中要把握系统整体性和层次性的这两个特点。本着将系统性与整体性相结合由浅显到深入地学习文学常识和文学知识的想法。其中具体作法是各式各样的,能够从各个角度把文学知识划分为几个树形外框,然后顺着这个由浅显到深入地进行研究。高中生的文学常识教学不能像其他学段的教学一样,没有专门的史学课,所以教师可以每节课利用3~5分钟的时间来进行简单的介绍,这样容易积累和吸收。

查看全文

文学鉴赏教学管理论文

当代中学生在审美能力、审美品位和审美追求上有着鲜明的特征,这些浸泡在电视、网络情境中,吃着肯德基、麦当劳长大的青少年,他们中的许多人常常拒绝传统,追求时尚,观念功利,情感冷漠。他们中的很多人习惯于读图听碟,游走于短信网文,对文学的经典斜目以视,对文化大师敬而远之,常以另类自喜,以愤青自居,视纯真为傻,看严肃为呆。对文学、对语文的兴趣已经近乎漠然,或许因为高考,才把他们留在了高中语文的课堂里。如何让今天的学生真正回到语文的世界,唤起对语文的热爱?如何培养出高雅的读书品位和审美能力?……这些问题都十分严峻地摆在了我们语文教师的面前,让我们这些以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为己任的语文教师不得不深入思考。点燃起学生心中激情的火种,让文学的薪火燃烧,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充分发挥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教学功能,是我们应当研究的策略。<--IWMS_AD_BEGIN--><--IWMS_AD_END-->

策略一:营造情境,创设课堂活动,在师生互动中展开鉴赏

通常对文学教学不感兴趣甚至冷漠的原因大致有三方面:一是阅读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太远,难以引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二是教学流程千篇一律,把动态的认知审美过程变成了静态的程式图解,造成学生对阅读教学索然无味,产生冷漠厌倦心理;三是面对应试升学的压力,教师把凝聚作者激情与心血的作品肢解为若干语言文字训练题目,也就很难勾起学生的阅读激情。总之,单一刻板的教学模式是产生冷漠心理的主要原因,而要改变这种心理状态,就要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努力改变单调的学习环境,不求巨细无遗、面面俱到的教学程式,力求目标明确、形式多样的教学灵动,加强双边或多边的活动,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机,促成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心境和阅读愿望。

首先,文学作品的理解总是受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思想观念和语言形式制约,要让学生进入某种情绪状态,就需要借助相应的情境、氛围来激活学生的欣赏兴趣,调节欣赏者的期待视野,让学生在适度的距离间产生求知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因而,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视野”要作出相应的预测,做到真正了解教学对象的兴趣爱好、欣赏水平,使自己对作品的阐发能适应学生“期待视野”的变化,力求让学生进入某种情绪状态,借以激活学生的欣赏兴趣。当然,这并不是意味教师要一味地迎合学生的欣赏品位.而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阅读某一作品的感性认识,通过多种方法来拉近文学本文和欣赏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期待视野”保持在“有无”间的适度距离上,由此,不断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例如教唐诗宋词,可以通过音乐语言尤其是流行音乐的欣赏来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古典小说,可以通过影视作品的观看来加深对形象的认识;教长篇小说节选,可以通过了解全书故事情节来丰富对作品的了解。在学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经验和有了一定的熟悉程度后,更有利于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在学生进入了相应的情境,有了浓厚的兴趣后,欣赏的意义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其次,要克服由单调教学模式所引发的惰性冷漠心理障碍,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改变教学形式,努力寻找到教材内外的动情点、兴奋点,通过适度强化,相机诱导,便可化机械刻板为灵活生动,化冷漠僵化为情趣盎然。例如,教《智取生辰纲》,他要求学生用武侠写作的方法试着给其中片断作扩展性练习;教《长亭送别》,和学生一起将其中主要唱段设计成MTV;教《边城》,去为故事设计新的结尾,去为边城设计推介旅游的广告片;教《胡同文化》,为一段介绍胡同变迁的影像资料作解说词。鲜活的内容,生动的形式,学生在过程中体味语文,感受文化,锻炼能力。

再则,鉴赏需要心灵自由,这种“自由”是内省的隐蔽的,而课堂则是外在操作的,是公开的、受限制的。调控鉴赏与课堂的矛盾,需要活动,需要新颖独特的有效的教学活动,如研究性的探讨学习,沙龙式的讨论质疑,实践性的参观游览,让师生在互动中展开鉴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查看全文

民族院校文学鉴赏和批评探索

论文摘要: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实践课,有着不同于其它课程的特点和难度,在分析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性质、联系及其区别的基础上,实施“复述归纳、体悟阐释、分析评判、提升创造”四步走训练模式,可达到明辨相关概念、提升鉴赏和批评能力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文学鉴赏;文学批评;写作实践;教学策略

对于中文系的师生来说,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实践课,有着不同于其它课程的特点和难度。和其它纯理论课程相比,这门课不仅对师生的知识状况有着一定的要求,而且还要求师生同时必须具备具体的操作实践能力。对于学生而言,这门课不再是单纯的纯理论式掌握,不再只停留在“形之于心”的阶段,更为关键和重要的是怎样把所学知识和阅读作品的感受、体验、思考结合起来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而这无疑是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所学、所感、所思、所读、所写,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行。对于老师而言,不仅自己要有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而且通过讲解、引导和具体操作,把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把相关的能力在学生身上培养起来,而这涉及的不仅仅是专业素养,而是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的结合。所以,这门课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都有着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在民族院校中尤其显得突出,笔者根据自己上课的经验和体会,意欲从教师的角度总结、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且在民族院校中易于实施且便于实践的的授课策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是,对于我们而言,不是先让学生“利其器”,而是先让学生学会“用其器”。因为,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之“器”的打造和磨练,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在民族院校中尤为如此,也不是我们在本课程之内就能解决的问题。对于本课程而言,我们必须先让学生事先明白,我们用大学专业所打造的器皿,在本课程当中怎样使用。所以课程之初,我们必须讲解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性质以及两者的联系和不同之处,这不是老生常谈,而是很多专家和学者也都分辨不清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在我们给学生们所布置的历次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写作的作业当中都有明显的体现。笔者对我校汉语系的历届学生布置形式和要求不同的文学鉴赏及文学批评作业,发现约60%的同学不知道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联系,近乎100%的同学不清楚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不同之处。大多数同学将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写成了印象式和臆测式的读后感,还有很多同学将文学批评写成了文学鉴赏。虽然,地方民族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能逊色些,这方面的问题可能更为突出一些,但是这些问题的出现绝不是个案,据笔者的阅读经验,即使杂志上已发表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作品,这样的毛病也并不鲜见,可见课程之初讲解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在此,笔者就这个问题略表拙见,以期使问题清晰化,有益于课程之教学。

关于如何给文学鉴赏下个科学定义的问题,笔者同意吴俊忠先生的定义方法,但不同意他的部分结论,所以在引文中笔者没有取其结论部分,结论部分用省略号代之,他说“文学鉴赏的科学定义,首先要分清欣赏与鉴赏的区别(客观存在着欣赏与鉴赏的概念混用或通用的现象),……;其次,要界定文学鉴赏、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欣赏”一词不是一个学术用语,而是一个生活用语。语言学常识告诉我们,生活用语具有模糊性,不具有学术和科学用语的精确性,所以“欣赏”一词是一个含混概念,是指人们不刻意地抱有某种目的、观点、眼光,对事物进行随意的审美关照,但事实上没有人在“欣赏”时不抱有某种观点眼光和标准,这种关照一般不形成正式的发言和文字。并且“欣赏”的对象,可以是自然事物也可以是艺术品。而“鉴赏”要比“欣赏”严肃、认真、理性地多,且“鉴赏”的对象一般只指艺术品中的艺术因素,一般不牵涉更多更广泛的内容。所以“鉴赏”是指人们抱着某种目的、观点、运用既定的审美标准对艺术品进行审美关照和艺术上的分析与评判。所以,文学鉴赏,一般只是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关照和艺术评判。而文学批评则不同,除了包含有文学鉴赏层面的内容外,还必须树立和表述更多关于作品的外层标准以及依此对作品的评判和看法,比如文学作品的终极价值、社会意义、社会影响、人文关怀等等。如果说文学鉴赏主要是从艺术标准的角度来评判文学,那么文学批评则除此之外还必须有其它的标准来评判文学,比如社会历史标准、伦理道德标准、时代科学标准等等。所以,在文学鉴赏中我们一般只采用艺术方法和理论来进行鉴赏,而文学批评则需采用诸如社会历史学批评法、伦理道德式批评法、女权主义批评法、殖民主义批评法等方法和理论,具体采用何种方法与理论还要看我们批评的目的和既有观点、标准如何。除此之外,文学鉴赏中鉴赏者一般很少有自己的创造,而在文学批评中,批评者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文学鉴赏必须依赖于具体的文学作品,而文学批评则不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有其独立的地位,正如批评家陈晓明所说“文学批评应该在创作实践中占据主动地位,这并不是说批评要去领导文学创作实践,而是批评始终有自身的文化/美学目标,它和创作是一种对抗性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抚慰,共同投机的关系。创作可以有它自身的目标,创作非常个人化的特征,使得创作总是顽强地逃离批评,创作不是简单地呼应批评,或者与批评毫无关联的情况随遇而安,而是在与批评构成的呼应逃离紧张关系中,两者的内在对抗性,形成文学创作实践和批评实践的革命冲动。创作每一次的背叛,都是对批评权力实践的质疑,它促使批评不断去探索新的起点,解决新的疑难,迎接新的挑战。”所以,我们给文学批评的定义是:文学批评是指人们在多样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采用多重艺术的和非艺术的标准对文学进行评判和要求。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内涵虽然不尽相同,但两者之问的联系却非常紧密。文学批评要以文学的艺术鉴赏为基础,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而文学鉴赏也不能完全忽略非艺术的评判,两者常常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状态。对于初涉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的写作者来说,弄清两者的联系和区别,才不至于在写作实践时将两者混淆。概念阐释清楚后,学生在上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实践课的时候,在方法和操作上就会很明确,不会将文学鉴赏写成没有艺术标准的主观臆想和主观感受,也不会将文学批评写成纯艺术式的鉴赏。

这样,我们的文学鉴赏和批评实践课便拉开了序幕。不过,根据笔者的上课体会,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切不可操之过急,对于民族院校的师生来说更是如此,学生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也决定了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否则学生容易忽视某些重要的环节。分阶段、分层地次进行文学鉴赏、文学批评实践教学,有这样几个优点:对于教师而言,可以使课堂清晰有序,便于教师的表述和操作,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在接受和训练的过程中有个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便于学习和接受,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可以强化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各个必须阶段的处理和实践能力,并为以后各个阶段的综合和取舍奠定基础。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和提高课堂效率,笔者提倡将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合起来进行分阶段、分层次教学。行之有效的做法是:把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写作糅合起来分为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分别训练不同的能力,但必须同时兼顾到鉴赏和评论的联系及其区别。当然,阶段和层次的划分,不同的学校、师生可以采用不同的做法,这要根据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笔者是将杨守森先生的“四种形态”和“四重境界”说作为划分课堂阶段和层次的依据。杨守森先生认为“依据内容构成,文学批评大致可分为复述归纳、体悟阐释、分析评判、提升创造四种基本形态,依次相对应的是传播文学信息、丰富作品内容、探讨创作规律、开拓思想空间四重境界。”闭同样。我们可以将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实践课分为“复述归纳、体悟阐释、分析评判、提升创造”四个阶段,相对应四种境界,我们评判学生在各个阶段表现的标准也便有了,那便是学生在各个阶段是否做到了“传播文学信息、丰富作品内容、探讨创作规律、开拓思想空间”。杨先生此文虽然是专对文学批评而言,我们可以将文学鉴赏也纳入到这四个阶段之中,而且将文学鉴赏写作纳入到第三个阶段进行专业训练。下面,笔者将四个阶段的关系以及具体处理和课堂操作办法简要叙述之,以期和各位老师探讨且能得到专家指点。

查看全文

语文文学鉴赏管理论文

1996年的一道高考作文题使得“文学鉴赏”在中学课堂有了一隅之地;高中新编教材框架设计的信息又有把“文学鉴赏”扶上正席的趋势,但这是否就意味着“该不该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该不该将课本中的‘文学作品’教得像‘文学作品’”等问题已无庸置疑、无须讨论了呢?否。以上问题的答案虽早已写在《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里,但不少同志仍然担心:“文学鉴赏”在高考《考试说明》中仅占1/30,花这么多时间搞文学鉴赏值得吗?也有聪明的老师料定文学鉴赏见仁见智,难有规范划一的答案,是极难上考卷的。因此,他们对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便采取了与其他实用文“一视同仁”的做法:解释几个词,分析一下层次,归结段意及中心,讲几条写作特点,即使对内容的阅读进行一下“设计”,也是几道理解的题,答案当然是统一的,至于说到感受、欣赏、想象、鉴别,那是既无时间也无必要的。我想,对以上想法、作法仅用“短视的应试功利主义”作结论,未免太粗率、太简单,因为即使从“应试”出发,以上想法也还难于苟同。《考试说明》中虽然只有一条有关文学鉴赏的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鉴赏的能力就只需1/30。不必说文学鉴赏原就包含着现代文阅读的各种能力;也不必说文学作品与文言作品本就交叉重叠,不分属种;单就写作与鉴赏的关系而言,其间是“出”“入”,是辩证,还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你能说写作能力不需鉴赏能力?说到“功利”,我们倒不反对,做事讲求功效利益不是坏事,但如果以为这样就可取得“功利”,那倒的确是“短视”了。

我们主张“人才培养的功利主义”。但“人”如何才能成“才”,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热爱社会主义的“才”?答案无疑是要进行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呢?“素质”即为人的“修养”,亦即人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我认为文学鉴赏正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最好途径之一,它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审美能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并能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鉴于此,探讨怎样对待文学鉴赏课及怎样上好文学鉴赏课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那么,如何上好文学鉴赏课呢?我认为除了找回文学鉴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从而认真对待外,还必须设计既具有鉴赏特点又符合学生接受规律的教学环节,现谈谈常见的步骤和方法。

1.表象阅读。所谓“表象”,即学习主体在感知基础上,头脑中形成和保留的印象。表象阅读是文学作品阅读的第一步,它包括“粗知整体”及“品味语言”两部分。

粗知整体。这一阅读要求可在通读全篇中完成,它的要求是粗知大意,了解作者写了些什么。常用如下方法:

①概括法。教师可教学生用以下问题对作品所写的内容进行概括,如:“这篇散文写了哪些人、事、物、景?你能为每幅景取一标题吗?”“这篇小说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能用一句话说出来吗?”“这首诗(散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这场戏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等等。

查看全文

复习文学作品鉴赏

高考中的文学作品欣赏题,大体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典诗词鉴赏两部分,自从自主命题以来,赏析题型受到专家和考生的关注。考生怕这类题,因为不知从何下手进行解题或者解题不规范,得分不高。因此,很多老师对文学作品欣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并且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本人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考复习中的文学作品欣赏题的解题技巧进行了一些归纳,具体如下:

一、抓住方向,明确出题者意图,有的放矢

在高中语文课对文学作品的复习中,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考试大纲》。通过研究《考试大纲》中对文学作品欣赏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到,要求并不高。“鉴赏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这两个要求出发,我们可以看到解答这种题型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形式、表现手法;二是内容、思想情感。从这两个方面对文学作品进行简要的赏析,就能抓住出题方向,有的放矢地积极备考。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历年的高考试题。虽然高考试题每年都是变化多样的,但是却都是根据考纲要求进行设计的,考察的本质、出题者的意图有可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要研究历年的高考试题,从中找到出题者的目的,或是考查学生的理解、概括、鉴赏、评价等形象思维能力;或是检测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语言的实践运用能力;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从而明确自己的复习方向,为我们的高考复习做好准备。

二、加强思想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技巧

在对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指导时,我认为,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读好文学作品本身,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同时,一定要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答题技巧,使之在答题时不犯常识性的错误。

(一)读文章,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脉络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就要对文学作品本身有所了解,很多学生粗粗地读了一遍作品,就急于做题,这样的做题效果是不理想的。学生必须要学会怎样读好文学作品本身,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好题目的解答。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作品时,可以教学生进行速读和精读。所谓速读,即指第一遍的阅读,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在大概了解各段或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思考作者的态度和把握文章的主题,可以进行简单的思考:作者对文中人、景、事的态度如何?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主题,什么思想?同时结合文尾两三段的议论句、抒情句,进行印证,最终定出文章的主旨。这样的阅读之后,学生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把握了文章脉络,为以后的解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后学生再进行第二遍的阅读,即精读,先读问题,再带着问题回原文,细读各道题所涉及的段落,从这些段落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