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20:56:06

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范文篇1

关键词:大学校训;大学生;德育教育

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训不仅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治校精神的高度概括,还是学校育人理念和文化传统的结晶,更是全校师生所须遵循和践行的价值观。它内在地规定着高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大学校训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加以重视。研究大学校训的德育功能,不仅为新时期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能对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德育的培养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和形式。

一、校训文化育人功能

(一)引导功能

“大学校训作为学校精神力量最深刻的体现,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一经确定,便会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1]它集中体现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导文化和价值追求,并以此引导学校的育人方向和学生的实践活动,最终促使他们言行一致。

(二)激励功能

大学校训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内在的、持久的和深远的,它一旦引起学生的情感认同,就会变成一种强大的粘合剂,把校园文化中的每一个个体凝聚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和向心力,并不时给予每位成员强迫感和动力,以精神和文化的力量感染每位成员,激励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三)约束功能

大学校训对大学生提出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准则,使他们的行为按照施教者的要求去做,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在校训文化的约束和规范下培养和践行良好的品德,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使自己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成长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二、山西某高校校训举隅

(一)校训释义

作者选取了一所省属全日制多科性本科高校,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该校坚持文化育人,逐渐形成了“厚德博学慎思笃行”的校训,这是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止于至善,求实创新,知行合一等核心价值取向的凝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厚德,犹大德。语出《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淮南子·汜论训》亦谓:“故人有厚德,无间其小节。”[3]厚德载物的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4]《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4]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问过以后还要通过仔细考察分析,立足实际,为我所用。切不可邯郸学步,因袭古人,循表祖涉,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5]八字校训含义深远、意蕴无穷。它从“德、才、知、行”四方面规定了办学原则与目标,包涵着儒家传统优秀文化和时代精神,同时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气息,也引领着学校的发展。

(二)校训育人功能阐释

1.体现知行合一的导向功能。“厚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德之不厚,行之不远”,“坤德载物,德合无疆”,人的道德修养应该像深厚的大地一样容纳万物,唯有如此,才可越行越广,越行越远。“笃行”乃专心好学,学而行之。对于大学生来说,成才应先成人,优学应先厚德,厚德兼要笃行。唯有“厚德”,将“德”内化于心,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才可以“笃行”,将“德”外化于行,实现道德层面知行合一。“厚德”是将“德”内化于心。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是实现大学生知行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中,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采取措施,使教育者传授的道德规范为大学生认同,这样他们才会按照道德规范去做。“信至诚行则果”,树立道德信仰是大学生道德行为的指南和动力,应该以道德信仰引导自我发展,获得精神自由,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更加道德、更加全面的自我。“笃行”是将“德”外化于行。大学生思维较为活跃,有较强的可塑性,应该鼓励他们广泛参加思想道德文化实践活动,比如“学雷锋”活动,关爱“空巢”老人活动,争当“社会义工”活动等,还可以鼓励大学生参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益文化基地,使大学生在“行”中感悟生活、提高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以此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有效促进知行合一。2.塑造个人品格的激励功能。《荀子·劝学》云:“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6]君子要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验自己的言行,遇到事情冷静分析,积极处理,这样的话行为便不会有过失。“博学之,慎思之”,不断地学习之后,谨慎地思考,衡量自己行为的好坏。锻炼大学生意志品质要“博学”。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凡事要量力而行,制定目标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遇到挫折时迎难而上,锻炼意志,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树立高尚的生活理想,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通过“博学”来获得坚韧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勇气,万难不屈的意志。锻炼大学生意志品质要“慎思”。大学生要培养理性的处事态度,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要思考并分析问题事件的来龙去脉,要思考并确认个人对问题的处理能力,要思考并分析如何动用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支持系统来解决问题。如果已经完全尽力,问题仍然无法解决,要思考该如何做好长期处理该问题的心理准备。3.重视行为规范的约束功能。树立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要“厚德”,在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加强个人品德修养,以德立身,明礼诚信,学做真人,把追求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和规范的行为作为成长的基石。树立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要“博学”,学习古今中外的知识,实现兼容并包,要以开放的胸襟融入世界,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使学生具有宽广的眼界、广博的学识和豁达的胸襟。树立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要“慎思”,要用心思考,审慎求真,大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明辨是非,洞察真伪。树立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要“笃行”,要学有所得,努力践履所学,做到“知行合一”。在道德修养方面,要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三、研究过程

为了更好地了解山西省某高校的育人现状,本文选取该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网络调查问卷结果和部分学生访谈结果的统计和分析,旨在研究校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并就校训文化通过何种途径来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展开探讨。

(一)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在山西某高校进行,于2020年6月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通过自愿填写的调查原则,针对校训文化现状、校训文化与学生德育教育等问题制定了不同的选项供调查对象选择,此外还随机电话采访了部分学生,询问了校训文化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情况等相关问题。

(二)结果与分析

1.统计结果。从系统后台整理数据可知,本次调查共有368人完成问卷,有效问卷354份,有效回收率96.1%。此外,随机电话采访35人。2.对校训文化现状的分析。通过对问卷的整理有如下结论:(1)学生对校训的认知度较高。在统计“请从下面选出我校的校训”结果时,有90.5%的被调查者能正确选出我校校训,9.5%的被调查者不能完整地选出我校的校训。”在回答“您知道学校校训的内涵是什么?”一题时,68.5%的被调查者都能清楚地知道学校校训的含义,14.5%的被调查者说不出来,或者只能说个简单的字面意思,回答不上其出处和深刻内涵。这说明校训在学生中的宣传和普及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在随后的采访中,有学生表示平时很少听到校训或想到校训,对他们而言,校训并没有实际意义。部分被调查者甚至把学校的校训、学校精神和学校教风相混淆。在回答“您通过哪种途径了解到我校的校训?”一题时,选择“入学教育”和“教师教导”的学生占比例较多,这说明校训在学生中的宣传和普及力度不够,学生接触和了解校训的机会不多,学生关注度低。在笔者实地调查中也发现学校的校训标识和开展校训相关知识的学习机会也较少。(2)校园文化活动与校训的融合度有待加强。笔者在调查问卷中专门设计了关于校训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情况“学校是否围绕校训或以校训为主题开展过系列活动?”一题,选经常开展的学生占了20.5%,偶尔有的占了38.5%,从来没有的占了40.6%,不太了解的占0.4%。在后续的电话访谈中,有75%的学生认为学校每年举办的文化活动内容很丰富,但缺乏与校训的融合,如果教师不去点拨和引导的话,他们可能体会不到这一点。(3)对校训文化在学生德育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评价较高。调查显示,85.5%的被调查者认为校训文化在德育教育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回答“校训文化对个人和学校有什么作用时”,被调查者选“不太清楚”选项的比例分别10.2%和13.5%。认为校训文化对自己的道德教育认识有了明显提高的占70%,有80%的受访者认为校训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精神支柱和行为向导,在他们树立人生目标之后,一直在激励着他们并为之奋斗。

四、讨论与建议

从上文的调研可知,学校在校训宣传方面手段单一,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融合度不高,缺乏影响力,效果也不太理想,加之学生对校训文化在德育教育中发挥作用持保留态度,这就严重影响了校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发挥和育人价值的实现。如何开展切合实际、符合学校发展定位且行之有效的校训教育,真正在学校育人过程中把“校训”落到实处,是推动高校校训德育作用有效发挥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宣传部门要充分认识校训的育人功能,加强对大学校训的宣传力度,在发挥学校所有师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更要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认识校训,铭记校训,增强对校训的关注度、认同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要让校训内化为学生思想道德的价值标准。要以校训出处为引领,开展传统经典学习诵读,邀请相关专家开展传统经典讲座等,使学生熟知校训内容,了解校训内涵,认识校训背后的历史积淀和精神理念;要以校训内涵为主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尤其要抓住入学教育这一特殊时期,开展一些能彰显校训文化要求的学生活动,将校训文化融人到活动中,达到校训文化育人的目的;要以校训认同为目标,借助新媒体手段,让校训走进大学生的视野,如开展校训创意设计大赛,创造出和校训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创产品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增强对校训精神的感悟等,进一步增强他们对校训的认同感。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言传身教,以校训精神来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言谈举止和仪容仪表,提高自身修养,用高尚的师德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另一方面要将校训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使校训内涵与精神真正贯穿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的教学中,发挥好校训文化规范激励的功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努力使学生拥有“厚德博学慎思笃行”的优良品质。作为当代大学生,一定要明确校训的实际意义,加深对校训的理解,领会校训的精神,要时刻以校训精神激励自己,以校训原则管理自己,以校训约束自己,把校训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进而融入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张亚兰.中国大学校训的育人现状及路径研究[D].杭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

[2]杨天才,张善文泽著.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1.

文化育人范文篇2

本文作者:陈平严燕陆卫平工作单位: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虽然科教城的创建,从空间与人员构成、物质与情感方面为构建科教城园区文化共同体奠定了基础,可是,文化积淀过程的长期性、文化育人机制的复杂性以及科教城创建历史的相对短暂性,无不要求科教城建设中仍需要增强科教城园区文化建设意识,将文化建设置于科教城园区建设之首位。由于文化是特定社会群体成员所共享的观念、价值观、行为模式,其中,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也是践行文化育人的基础,“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都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任何社会群体的形成,都是由于社会个体的文化认同,由于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一个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而走到一起的。”[2]因此,明确园区文化建设的主题,使之成为园区内所有成员公认的价值目标、行为模式,则是科教城文化建设之先导。作为集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于一体的常州科教城,具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新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两大目标追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责不同,使得院校文化、科技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建设目标不同,其文化建设的定位与侧重点必然各有不同,在园区文化建设中必需通过构建统领这三方面文化建设的科教城园区文化主题,以形成统摄园区内各文化建设实体的核心力量。反之,没有科教城园区文化作为园区内各种文化的凝聚与提升,园区内各单位就只是在地缘上的接近而无法在精神层面上产生共鸣与相互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散科教城园区文化育人的力度,也不利于科教城园区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发展。所以,科教城文化建设工作应由科教城管理委员会牵头负责,在明确园区发展目标定位的基础上,融汇园区内各单位文化建设的现有成果,寻求院校文化、科技文化与企业文化三者之间的共通之处,将其提炼升华为体现科教城特色、具有园区各单位文化共识的文化建设主题。从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常州科教城建设目标可见,“创新”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共同价值追求,因而可将其作为科教城园区文化建设的主题。“创新”是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是民族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将“创新”作为科教城园区文化建设的主题,符合科教城内院校文化、科技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共同价值诉求,以此统领科教城文化建设,将使常州科教城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上层次、上水平。因此,科教城园区文化建设工作要在科教城管委会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之下,由园区内各企事业单位结合各自教学、科研、生产的实际,借助多种形式、方法、手段与载体,把“创新”的理念融入院校文化、科技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建设实践之中。

院校文化是高等院校内部形成的为其成员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作风的总和。高等院校作为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社会职能,决定了育人是院校文化的本质,育人功能是院校文化的本体功能,其中,“‘文’是育人的核心内容,‘化’是育人的基本方法。”[3]同时,高等院校所承担的传承优秀文化和创新思想文化的社会职能,又决定了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与高质量人才培养是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而不论是文化传承创新还是高质量人才培养,都需要有优秀、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基础,因为“文明守卫、人文化成、价值批判和引领社会”是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与核心重点[4],要求高校必须以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为核心内容,坚守并提升文化建设的品质,并以此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因此,追求并打造高品质的院校文化,既是院校文化建设的重点,也应成为科教城文化建设的重点。从院校文化的育人本质出发,高品质的院校文化应是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由此要求高等院校在院校文化建设中,首先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在继承、弘扬、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目标,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校风校训。对于绝大多数院校而言,这点显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深入研究大学生选择、接受、认同校训中所包涵的价值观的心理机制和教育机制,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精神文化等形态,通过规章制度、校园环境、师德建设、课程教学、课外活动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持之以恒、全方位地渗透和影响,力图使理想的人才培养目标变成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实际。其次,中国高等院校的文化建设中应格外重视人文精神的涵育与弘扬,尤其对于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加强对学生人文知识的传承,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将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教育的主要工作无疑应该与学生的生存技能有关,为他们提供改造物质世界的本领和能力,但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高等教育更应该致力于提升和丰富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因为走向社会的高校毕业生不能仅是掌握某一方面技能、技术的“才”,他/她更应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意识、情感的“人”,所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大学,不仅要培养出大批的科学家、工程师、律师、会计师和计算机专家,更应该塑造出睿智的灵魂,培育出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崇高的道德情怀的健全人格。”[5]有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院校文化,其品质之高正在于其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

文化建设既是通过各种方式、手段宣传与弘扬群体共有的行为模式,使之为群体成员接受、认可并落实在其行为中;同时,文化建设又是文化的整合过程,即不同群体文化之间相互吸收、融合为新的文化的过程,故而从某种意义上论,科教城园区文化建设的实质上是园区内各种文化的整合,即院校文化、科技文化与企业文化三者间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逐渐形成富有科教城园区特色的园区文化体系的过程。对于常州科教城文化建设而言,彰显科技文化与企业文化中所包含的育人因素,强化科技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育人功能,应是科教城文化建设之特色所在。常州科教城内现有数百所科研机构与高科技企业,它们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创新、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无论是科研机构还是科技企业,都是由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所组成的特定“共同体”,在从事科技研发和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自然会形成具有科技研发与经营管理活动特点的、为大家所共同遵循的价值观、道德观、团队精神、行为准则,它们以有意无意的方式渗透到团体中每个成员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之中,构成科技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主体,通过单位形象、制度规范、管理模式等表现出来,影响、激励、规范着团体中的每个成员。所以,虽然不像高等院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但文化所特有的教化属性,使得科研机构的科技文化、高科技企业的企业文化同样具有育人功能。文化所具有的“有而无在”“、整体性”“、差异性”等特点[6],令文化是以看不见摸不着但能够体验得到的方式,全方位、持续地作用于生活在特定文化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在不知不觉中化育个人。但是,由于每个人天赋、经历和需求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对文化影响的感受、体验及赋予意义和价值存在着差异,使得教化的效果因人而异。文化的这些特点使得文化以无形的方式化于育人心,这既是文化育人所特有的强大威力所在,同时也是文化育人的作用容易被忽视、漠视的原因所在。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论,加强科技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理应有意识地强化文化的育人功能,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科研人员、企业经管人员的素质,也会通过文化的传播与分享作用,对科教城中的大学生产生教育作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科教城的兴建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高科技企业聚集一处,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了信息资源、人才资源、装备资源、公共服务等方面资源共享的平台。加强科教城园区文化建设,形成有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成长的思想观念、价值导向与行为模式,将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营造良好氛围,也将为提升科教城文化品位、塑造科教城品牌形象提供持续不竭的动力。

文化育人范文篇3

日月如梭,时光飞逝。转眼间已挥手而去,蓦然回首,感慨万千,思绪难定。校长,也许对普通人来说是权力大于责任,一份耀眼并令人崇拜的职位。但在眼里,校长不是一个职位,而是一个职业,一个服务者的代名词,服务于学校,服务于老师,服务于学生。践行着感悟至深的工作格言:不以权威治人,应以威权服人;不靠制度管人,应凭人格育人;不看表面顺从,但求内心相融。肩上有学校,眼中有老师,心中有学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进步就是胜利,成功就是希望。一年来,与同志们一道,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同甘共苦,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井然有序。突出“动静结合,夯实基础,培育特色,注重发展”理念,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不同程度上得到更新和转变,教学实力大有长进,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大家与我同舟共济,首先感谢在座的领导、老师、朋友给了再一次述职的机会。几年来。患难与共,走过了几年艰苦的岁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党支部、行政,特别是个人对大家的披荆斩棘、辛勤耕耘、无私奉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学校工回眸

一年来,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带领班子成员和全校教职工一道,发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始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教育局的工作要点,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德育为首,注重师生发展;加强制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狠抓特色学校建设,进行文化育人;扎实进行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加强安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一、加强制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

学校管理思路“以人为本”,管理作风“民主、科学、规范”。教师管理:在广泛争取教师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各种制度,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完善学校考核方案,对教师工作量、教师出勤、学科考试、班级管理、各类教育教学活动都进行具体化,注重可操作性,力求在多劳多得、相对公平的基础上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生管理:以责任心的培养和塑造为载体,坚持不懈地开展日常教育活动,以“快乐、健康、聪慧、高尚”和《中小学生守则》、《学生学习与行为习惯养成标准》为依托,强化评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致力于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召开专题会议,教育和指导他们如何处理好学习和生活,并建立爱心帮扶机制,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班子建设:加强学习,提高班子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分工,提高办事效率,增强管理职能;加强沟通与交流,增进团结,凝心聚力,共谋学校发展。

二、特色建设重点抓,文化育人再登高

1、在特色建设中,我们首先去外县、外校参观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理念,制定学校的特色建设计划。特色建设围绕“礼”字做文章,深入开展一系列工作。

2、仿古修建,提升育人环境。学校十分重视环境育人工作,狠抓特色建设,文化育人,特色兴校。以“礼仪、美德铸人生”为主题,以“依礼而境,依礼而习,依礼而学,依礼而言,依礼而思,依礼而文”为核心内容开展校园文化特色学校建设,“厚德载物”的仿古匾和“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的仿古对联悬挂在上礼堂正中,大幅《劝学》字画横卧在下礼堂正中的横梁上,《国学经典》诵读内容《三字经》《弟子规》及中华励志故事“铁杵成针”、“滴水穿石”、“凿壁借光”、“孺子可教”、“一诺千金”等在学校展板和文化墙上得以体现。礼堂摆放金边吊兰、非洲茉莉、杜鹃花和玫瑰花,天井摆放法国小叶榕等盆景,营造一种礼仪书香的文化氛围。办公室和教研室全部装修、教室以学科为特点布置新颖别致。各班根据礼仪、美德内容每两月更换一次板报。校园修建的长约50米,宽3米的文化墙大面积体现礼仪、美德内容。彰显学校环境的教育性、观赏性和艺术性。仿古打造老校舍的工作基本结束。仿古修建红十字博爱教学楼已经投入使用。仿古修建的佳讯飞鸿希望小学教学楼、仿古维修综合楼的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这些典雅古朴的建设,为提升学校形象增添了新的内涵。

3、扩大高校课堂试点面,全力进行高效课堂打造。学校被设为片区高效课堂基地,教育督导办跟踪五年级一班,……老师参加市上高效课堂竞教活动。

4、培养学生自主管理团队,学校的学生清洁纪律、楼道守护示范岗、监督岗时常在各自的岗位履职尽责,路队示范岗和监督岗维护路队的安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各种兴趣小组:主持阅读、合唱、舞蹈、书法、手工、美术、棋类、球类活动有序开展。师生同操,个个参与,人人锻炼。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发放读书卡,每天中午分年级、分班次让学生在阅览室读书半小时。

6、加强宣传报道工作,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在注重学校建设、发展的基础上,同时加强学校的宣传报道工作,按照教育局的要求,圆满并超额完成了任务。《……教育网》、《……教育》、……电视台、……教育局对学校的特色建设曾多次进行宣传报道。

三、拓宽德育途径,深化养成教育

一年来,学校根据上级相关精神和德育工作要点,并结合工作实际,坚持以“养成教育为核心,以道德践行为原则”,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培养文明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以“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为主题,深入开展“修师德,强师能,做人民满意的教师”等活动,学校与教师签订“师德责任书”,利用每周一例会政治学习时间,认真组织教职工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公民道德实施方案》、《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树立教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家长服务,全心全意为集体服务”的思想,提高教师依法施教和依法治教水平,同时不断完善师德评价体系。学校在“师德教育活动月”中,以教育局提出的要求、以“当人民满意的教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深入开展“学、思、评、树、帮、查”活动。5月23日,学校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收看了教育局组织的全县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认真聆听,做好笔记,对照先进,反思自己。进行座谈讨论,作好记录,同时要求每位教职工写出1000字以上的剖析材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注重创新,丰富校园活动内涵。

(1)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德育活动,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并进行国旗下讲话,精选主题,深化内涵。教育学生尊师敬老,懂得感恩,从小做一个阳光生活人。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六.一入队宣誓仪式”等主题道德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情操,激发他们争做“四好”少年。

(2)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深入持久地学习《守则》、《规范》及《学生一日一常规》和开展主题班会、队会活动,创建“文明班级”常规检查评比活动,及时公布活动的最新消息和动态,表扬文明礼貌行为规范做得好的人和事,针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论或提出改正建议,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使他们能够明理知行。

(3)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结合各种纪念日、节庆日,开展各项小型、多样的活动,使校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

(4)为提升学校师生的魅力,学校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师生同操、阳光体育、国学经典诵读、六.一各班开展活动等,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

(5)大力开展安全、法制教育,把安全、法制教育和德育工作有机结合,常抓不懈。加强班子成员、教师的值日工作,强化监督、检查和务实管理,净化了校风、学风,弘扬正气。

四、发挥模范作用,处处彰显表率

1、加强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学校经常召开支部会议,组织党员学习《党章》、《四十条》、《六十条》和有关廉政建设的文献,要求全体党员清正廉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率先垂范,起到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2、重视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了提高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校长参加北师大高级校长研修班学习,……副校长去重庆参加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副校长、……主任参加成都课博会培训,……、……老师等去成都参加国培,……、……老师去……参加教师培训等。通过培训,他们开阔了视野,受益匪浅,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生机。

五、狠抓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抓好常规管理,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只有常规管理到了位,才能督促和引领教师做好教学的各项工作。

1、学校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对教师的各项工作进行检查和抽查,把坚持情况及时反馈到被查老师,交换意见,并指出其优缺点,促进教师工作。

2、学校督查班级管理工作常态化。对班级工作的管理,学校领导既分工又合作,经常对班级工作、常规工作进行摄像、曝光、让全体教师观看,并逗硬奖惩。

3、抓好校本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安排专门学习时间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学习有关业务理论,开展教师集体备课,进行导学案的二度创作,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课堂,对教师的业务成长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同时要求教师依据自身需要,进行各种形式的自学,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充电,拓宽视野。

4、抓好校本教研。在学校统一安排的基础上,以教研组为单位,以课题为引领,以研究为手段,针对本学科的特点和需要,制定教研活动计划,开展教研活动。每次活动按时开展,务实有效,研有所得。

5、推门听课常态化,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6、让学校有书香气,教师有书卷气,学生有书生气,开展全校师生国学经典诵读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点燃师生的阅读激情。国学经典进学校,进班级,进教室、教研室成了主旋律,成了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7、在开展教研活动的同时,学校还注重在反思中提升,鼓励教师积极撰写优秀教案、优秀教学反思和优秀读书笔记及教育教学论文,让实践深化成理论。

8、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把“质量立校”作为办学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学习强化全校师生的质量意识,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自己各项工作成效的体现。在工作中,要求教师把“减负高效,惜时增效”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目标,有效备课,上好课,精心作业,精心辅导。

9、六年级每学月进行一次考试,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增添措施,弥补提高。经常召开毕业班教师会议,相互沟通,解决具体困难,确保教学质量的监控不致落空。

10、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校长在片区经验交流会上作了经验交流。

六、防患于未然,安全是关键

安全管理是学校的重要工作,更是学校教学秩序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

1、学校要求全体教师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学校充分利用校会、国旗下讲话,晨间谈话、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橱窗等各种阵地,在全体师生中,进一步增强安全工作的法制观念。

2、对交通、防溺水、食品卫生、防电、防火、防垮塌、防雷击等涉及学生的安全进行全方位教育指导,教育宣传活动周密细致,安全工作扎实有效。

3、各班制定严密的班级公约,进一步规范学生行为,要求相互监督,自觉遵守。

4、通过一系列的演练,强化了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学生的避险能力。

5、通过发放《安全告家长书》,征求家长意见,对家长提出建议和要求,达到家校共育。

6、要求教师时常家访、召开家长会,齐抓共管。

7、路队管理持之以恒,安全教育常抓不懈,做到了安全事故零发生。

8、时置夏日,为避免学生下河洗澡,发生安全事故,学校安排专人在学生放学后,在河边巡查,做到责任落实。

七、精打细算,偿还欠款

一学年来,学校要求后勤人员节约开支,共谋学校发展。偿还了……欠款…万余元,偿还了……年教师的70-80-90,共计…万余元,偿还了……年教师的工资欠款…万余元等。学校还积极向上争取捐赠资金和其它资金,改善学校办学环境。现在学校正在想办法解决教师的住房公积金欠款、医保垫底资金、养老保险金等,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八、成绩来之不易,工作还需努力

文化育人范文篇4

关键词:茶文化;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实践

中国是农业大国,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先民们创造了伟大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实现美好生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在中华文明几千年发展历程中,茶文化一直都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茶文化在中国传承几千年,究其原因是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系列完整独特的茶技术系统包括种茶、制茶、茶艺、茶德、茶器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茶文化是一个系统思维,即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系统的和谐相处、和谐共生。在今天,茶文化依然具有提高道德修养,实现美好生活,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等积极作用,蕴含丰富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在新时代又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通过茶文化融入高职文化育人体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高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体会更深层次的教育价值,所以,茶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具有吸引力和实效性。

1茶文化和文化育人

1.1茶文化

茶文化在历经几千年积淀和传承中,融合了各种时代思想,包含“清净质朴”“谦逊平和”“包容和谐”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样是人类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沁润着中华儿女,它是智慧、健康、生活的符号,这些文化内涵和重要价值观是弥足珍贵的,是具有时代价值的,是值得传承和弘扬的。因此茶文化可以成为校园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茶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价值观念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双丰收。

1.2茶文化的特征

1.2.1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茶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茶作为物质,具有多种类型、多种名称、多种色泽、味道和香气,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同时具备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在生活中,人们把敬意、礼仪、志向、修养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融入到茶中,成为独特的精神文化特征。1.2.2高雅与通俗的统一。茶文化属于雅俗共赏的文化,既有高雅的一面,又有通俗的一面。历史上,宫廷贵族,文人墨客的茶文化是上层社会的高雅文化,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具有艺术价值的茶诗、茶艺、茶舞等。而寻常百姓人家的茶文化是大众的、接地气的,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谚语、传说等,表现出茶文化的通俗性。1.2.3功能与审美的统一。茶最初作为食物和药物为人们所用,具有多种使用功能,长期以来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然而茶不仅具有物质功能,还具有审美功能。多样的茶叶、茶具,还有彰显独特魅力的茶文化给人们带来美的体验。1.2.4实用与娱乐的统一。茶具有多种实用价值,既可以解渴,又可以作为食物,又可以治病。同时茶文化也是一种娱乐文化,人们可以放松身心。如可以观看茶艺表演,在优美流畅的动作中领略宁静与和谐;在品茶中放松心情,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享受慢的乐趣;在茶场旅游中,可以享受乡土气息,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总之,凡是与茶文化相关的休闲方式,都可以使人们放松心情,愉悦身心,陶冶情操。

1.3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是通过优秀的文化对人进行影响和教育,重点是对思想和行动的影响,主要依靠环境的营造和活动的开展来实现。高职院校承担科学研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等职责,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实际上,高校的教育本身就是文化教育,高校的教育应围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借助文化活动实现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塑造。

2茶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的价值及必要性

2.1茶文化的文化传承价值

当前,我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多元化发展,这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影响,很多传统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受到影响,甚至消亡。尤其是融媒体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网络文化、外来文化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在高职院校大力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很有必要。茶文化是一种文化风俗,以茶农业服务和娱乐休闲为中心,是中国存在的最广泛的文化类型之一。茶文化是中国比较悠久的文化,它包括茶文化,还包括茶具、茶艺等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是一个系统完整的茶文化体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茶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农、重生活,提倡建立和谐关系,注重自强不息、天人合一,这些都蕴含着现代意义的文化价值。特别是在乡村振兴中,挖掘优秀茶文化资源中的文化繁荣,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动力和智力保障,如优秀茶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对于培育文明乡风非常重要。许多茶文化蕴含的思想已经融入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植于人们的身心,这能够保证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其他文化甚至外来文化的冲击,依然保持自身文化特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价值。

2.2茶文化的思想激励价值

2.2.1价值引领。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伟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内涵丰富,涉及物质生产和文化创造的方方面面。根植于农耕文化的茶文化,形成了尊重劳动、勤俭节约的生活品质。来自大自然馈赠的茶,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揭示的是自然规律,更是人们克己修身的品格追求,这些珍贵的思想价值在当代依然弥足珍贵,与现代和谐理念高度契合,都是高职院校大学生为人处事、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则,是开展文化育人的重要资源。2.2.2精神激励。茶产生于农耕文化,古代劳动人民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团结协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强烈集体主义,进而形成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基础和宝贵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都是茶文化思想的具体体现,不仅在传统农业社会激励着中华儿女为梦想奋斗,也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2.2.3道德涵养。茶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社会道德,并不断强化和发展,包括谦恭、包容、进取、尊重等等,这些都代表了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们丰富的道德底蕴。在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茶文化包含着人与人的和谐交往方式,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依然具有时代价值,因此,在道德涵养方面,茶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如,“尊重”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道德,茶文化包含平和、尊重的思想。高校大学生应该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对待同学朋友也应该相互尊重,友好往来,增进情感。掌握茶文化有利于帮助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培育和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3茶文化的民族凝聚价值

民族凝聚力是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一个国家与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茶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其丰富的价值内涵早已融入中华民族价值体系中,成为民族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民族凝聚力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无论身处何地,中华民族早已把茶文化融入血液,茶文化深深吸引着很多人的心。尤其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茶文化既能促进农村文化振兴,也能凝聚实现振兴的力量,同时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力量。

2.4茶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的必要性

茶文化是我国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挖掘、传承和保护。将茶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不仅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也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内容。茶文化蕴含的丰富价值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文化育人是高校的重要任务,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要接收文化教育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园是文化育人的主阵地,承担着重要职责。茶文化在高校生根发芽,需要与学校的文化教育实现有机融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高职院校校园中营造茶文化的氛围,让大学生感受茶文化的魅力,润物无声地接收茶文化的熏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极大地凸显了学校的文化特色、文化内涵,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亲和力。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积极教育引导学生走近茶文化、走近校园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与精神,努力培育更多热爱传统文化、追求高尚品格、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将茶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育人体系是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实现茶文化在大学生中普及的重要方式。所以,积极推进茶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可以充分发挥茶文化蕴含的丰富价值,也能促进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3茶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的实践

3.1建立茶文化育人体系

3.1.1建立茶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的工作机制。科学的工作机制是顺利推进工作的重要法宝,只有在科学的工作机制的推动下,才能将茶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文化育人工作是高校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春风化雨的工程,而不仅仅是开展一些文化活动,茶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体系也应该是有机的、深度的系统融合。所以,高职院校应该紧跟国家文化建设的相关要求,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全校共同参与,通过全员参与、协同推进,形成有利于茶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育人体系的长效工作机制。这就需要高校有计划地制定实施方案,做好文化育人顶层设计,紧扣“长效有机融合”,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同时在茶文化工作方案推进中,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全面提高育人工作质量。在最后阶段,还要对工作方案进行全面评估和考核,激励全校更加高质量地推进茶文化育人工程。3.1.2建设茶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的校园环境。人离不开环境,同样环境也离不开人,两者相互影响。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对茶文化融入文化育人至关重要,对学生的成长是潜移默化的,具有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环境一般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绿化、文化墙等相对固定的的环境设施;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校训、校风、文化活动等无形的人文环境。在物质文化方面,校园基础设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对大学生的影响十分重要。高职院校应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充分融入茶文化、校园文化,把两者结合起来,如茶文化、茶礼、茶具等宣传栏,让大学生感受茶文化、校园文化的感染、洗礼,接受校园文化教育。在精神文化方面,校园精神文化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体现出来,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感受校园文化教育,启迪自身的心灵,影响着自身学习和生活。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受参与活动与个人成长双重影响。以茶文化融入文化育人体系的校园活动更容易受大学生的欢迎,在潜移默化中吸收茶文化的丰富内涵。所以,在校园精神文化层面,高职院校可以尝试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茶文化汇演、茶文化经典影视作品表演、茶艺表演,茶文化读书演讲等活动。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系,要统筹兼顾、共同推进,形成一种系统的具有茶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营造茶文化学习氛围,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茶文化的兴趣,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茶文化,接受茶文化的教育。

3.2茶文化融入教学、融入课程

3.2.1开设茶文化教育专题。高职院校在推进茶文化育人的进程中,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积极开设有关茶文化的专题必修和选修课程。另外,也可以邀请相关学者、文化传承人进课堂,开展茶文化相关教育活动。此外,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组织大学生参加茶博馆、茶文化生态旅游区等,让大学生身临其境接受茶文化教育,既能陶冶情操,又能丰富知识,更重要的是接受教育。通过课程、讲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建立茶文化系列专题课程,充分挖掘茶文化的特色与优势,充分弘扬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基因和价值观念,在专题教育中潜移默化的融入茶文化的精神教育与引领。3.2.2创新茶文化教育教学形式。校园文化育人工作要与时俱进,在时展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大学的教育教学要走在学生成长的前面,引领学生成长。在茶文化教学活动中,不断围绕学生所思所想所好,利用茶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网络教学等传播茶文化思想。最后,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深入茶场,了解茶,进而了解茶文化,让学生真切接触茶文化,在实践中了解三农工作,从而帮助大学生找到专业上的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同时实现人生价值。

3.3完善茶文化网络传播平台

互联网极大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高职院校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单一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到多元化的教学,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网络教学等学习方式已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大学生思维活跃,部分学生自控力不强,他们的思想极其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如今互联网使大学生接收的消息越来越复杂,以往的思想也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网络空间,在网上促进茶文化与文化育人的有机融合,传播优秀茶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文化育人的力量强大,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给文化育人带来的便利,鼓励优秀茶文化在学校主流融媒体进行传播,占领高职院校文化新高地,争取主动。在高职院校网络空间,加强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阵地建设,将丰富的茶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的网络平台,在新媒体平台上将茶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协同推进文化育人。

4小结

茶文化在几千年的积淀中,不断发扬光大,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中具有宝贵的价值。它在文化传承、思想激励、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价值,在新时代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中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这种价值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有很多的契合点,这就使得两者有机融合更加容易,推进工作也更加有实效。本文探索茶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新路径,分别从建立文化育人体系、融入教育教学、网络育人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创新的路径,以期探索出高质量的茶文化育人路径。

参考文献:

[1]王岳飞,周继红.中华茶文化在高校育人实践中的功能及其实施路径探析[J].高教论坛,2020(11):52-53.

[2]张娟.茶文化在高校育人实践中的实现路径探索[J].福建茶叶,2021(04):198-199.

[3]赵新然.从构建和谐校园角度谈高校开设茶艺社团的必要性[J].福建茶叶,2017(05):206-207.

[4]李燕敏,李晋玲.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探析——以厦门市集美大学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7):58-60.

[5]罗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启示[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04):73-76.

文化育人范文篇5

[关键词]学校建筑;文化育人;建筑育人

成都西川汇锦都学校以思想建校、以文化立校,采用多元化、层次化、体系化进行学校建筑设计,积极探索学校建筑的教化功能,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育人环境,营造促进学生成长的育人氛围,努力实现学校建筑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基于学校建筑特色打造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相融合的育人环境

西川汇锦都学校采用新中式建筑手法造园,建筑总体风貌萃取了四川书院、川西民居的神韵和精髓,以瓦楞屋面、木质格栅、玻璃幕墙为材质,以青灰色和暖黄色为主色调,形成各种不同体量特征的亭、苑、楼、圃。学校建筑的屋顶更是川西民居屋顶的继承和创新,把川西民居屋顶复杂的变化简化为现代中式坡顶的形式,优雅的屋檐曲线,仿制举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翘起的屋角,加上灿烂夺目的青色瓦,使学校建筑物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锦都长廊还将散落在学校各处的建筑群串联,形成开放、互动、可以再生的融入现代教育功能的教育空间,构建出有中国底蕴的高品质现代化智慧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优雅的底蕴,是教育人诗意栖居的根基。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认可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它产生于长期的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中[1]。一所学校,既要汲取中华文化的营养,又应立足于自身独特的学校文化,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灌注于学校建筑设计之中。西川汇锦都学校在进行学校设计时,将中华优秀文化与“润泽生命,多元成长”的学校文化相结合,并将其植入景观空间脉络,营造出翰墨飘香、庄雅风韵的学校育人景象。文化体现于建筑,而融合了深厚文化的建筑更具育人功能。西川汇锦都学校基于学校川西民居的建筑特色,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育人环境,为教育发展带来无限的潜力,为学生发展带来多元、创新的空间。只有在中华文化与学校办学文化之间建立深度的联结,使二者相互映照,才能营造出有深度有厚度的学校氛围,从而更好地发挥建筑育人作用。融合了丰厚文化的建筑也有助于学校在未来的课程开发与活动设计中实现空间上、内涵上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因而,学校在建筑设计中,深入思考中华传统文化、当地特色文化与学校建筑文化的结合点,并将其融入不同教学与活动空间区域之中,以增强学

二、基于学校建筑格局营造提升审美情趣的育人氛围

西川汇锦都学校沿袭传统书院建筑形制与川西园林特色、中华文化底蕴共同构成学校格局脉络,讲究障景、框景、借景,注重意境的打造,形成“两轴一廊四苑两圃”的建筑格局。(1)两轴为蓝花楹大道与礼德广场。学校的这两轴,既是串联“苑”、“圃”等学校景观的核心,也是潜移默化雕琢品格的平台。蓝花楹大道萃集川西文人雅士的墨宝、诗句,凸显巴蜀历史文化记忆,承圣贤大哲之睿智灵气。礼德广场以礼学而立,以德形而彰。礼德广场以君子之态,广迎学子家长,四海宾客。(2)一廊为锦都长廊。锦都长廊是连接主要建筑的风雨长廊,它是学校成长足迹的映射,也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锦都长廊融合校名雅称,契合学校立足“天府”、服务“锦城”的办学诉求。为了再现人文历史,涵育家国情怀,锦都长廊两侧设置半开敞和开敞空间作为素质教育的延展区,是学校文化墙和优秀书画墙的集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窗口。(3)四苑为汇雅苑、润生苑、蜀郡苑、致博苑建筑围合而成具有不同功能的“院”。汇雅苑以培养目标“有民族底蕴和世界眼光”的中国人为出发点,营造正声雅乐之气韵;润生苑体现“润泽生命,多元生长”的办学思想,寓意锦都学子创新发展、个性成长;蜀郡苑得名于学校所在地域的历史名称,赋予教育场景历史记忆,激发民族自豪感以及对文化继承和创新的自觉意识;致博苑集取《论语》所言“敏而好学”“博闻致用”的涵义,彰显锦都学子学识和能力的不断积淀与提升。(4)两圃为童趣圃、青享圃。童趣圃和青享圃分别为小学部和中学部的运动场地。学校在两块场地中融入智能设备,装饰以靓丽的色彩,以及进行特色铺装(学习公式等),打造了学习与运动交融的活力空间,使学生在运动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基于浓厚文化整合之下的学校建筑,作为学校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体以及由此延伸出的文化内涵具有教育、熏陶与启迪的多重作用。同时,建筑艺术担负着其他艺术无可替代的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功能,学校建筑的新中式建筑风格以及层次感和空间感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正如美国学校建筑育人功能专家迈克尔·J·克罗斯比所指出的那样,中小学校各部分空间产生的效果,并不是简单的教学、运动等,而是所营造的整体学习成长环境达到潜移默化的功效[2]。而这种富有审美意蕴的学校建筑群,更是“将可感知的、美丽的景观实物直接呈现在广大师生面前,通过对其细细品味与鉴赏,唤起和激发人们的审美欲望与情趣,从而受到美的感染,塑造个人良好的审美情趣”[3],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形式与途径。

三、基于学校建筑空间开展创新型文化活动

随着教育改革发展,学校的教学方法转向以协同为导向和以课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式愈发多元。这使得传统的学习空间(教室)正经受挤压、冲蚀和重构,越来越多的新知识和新能力需要通过非正式、去中心化的学习方式来获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工厂式教学空间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教育的多样需求,中小学建筑空间要求更具灵活性[4]。因此,西川汇锦都学校设置了20000m2的非正式学习空间,方便学生在教室和课堂教学之外的场景中学习,为学生提供更接近真实世界的沉浸式学习体验环境。该空间主要包括学生餐厅空间、学生公寓空间和教室走廊空间。(1)学生餐厅空间为约4400m2的餐厅区域。该区域采用开放式、灵活式的设计理念,区域中的桌椅均可根据活动形式不同而组合形成不同的新空间。学校内经常举办的各种活动都可以在此进行,如烘焙、美食制作体验、文艺演出、文化展示、社团活动、讲座等,使学生可以在进食用餐的同时,体验多彩的学校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了学生的思想交流和多种技能的提升。(2)学生公寓空间为约6000m2的学生活动区域。该区域按照社区模式建造,创设“庭院空间”,其中包括社交、学习和运动等空间设计。学生公寓空间采用鲜艳、跳跃、充满生命力的颜色,并且设置了材质舒适、造型各异的座椅,打破了传统学生公寓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以往的墙壁、单独座椅的空间限制,为学生协作学习和沉浸式学习创设条件,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社交能力的提高。(3)教室走廊空间为设置在每层教学楼的室外活动空间。该区域是班级活动、艺术作品、课余生活的展示平台。学校的走廊宽度比传统学校宽约1/3,不再是纯粹的过道空间,而是教育的延展区,成为供学生进行手工作业、小组讨论、课外阅读等活动的多元功能区,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场所。经过学校的教学引导,教室走廊空间已经成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重要主题空间,极大地拓展了人际交流的渠道,有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学习兴趣的提升。同时,一系列的多层次空间区域设计也使学生在自由开放的建筑空间中开阔思维,增添对于空间多元文化元素的深刻体验和认识,陶冶情操,达到文化育人、建筑育人的效果。文化熏陶是一个渐进性与持续性兼具的过程,丰富学生在课堂之外的文化体验尤为重要。基于此,西川汇锦都学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适当地利用多元成长的建筑空间,开发非正式学习场所,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可感、可视的文化活动。在学校建筑文化育人的探索中,需要进一步利用学校独特的建筑空间丰富活动形式、拓展活动空间,通过多项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多元发展的有趣友好场所,并使之互相连通,成为小而美、小而亲的空间,从而为学生们带来“浸润式”的教学空间体验,激发他们互动交流、学习探索的热情,促进学子不断进步,帮助他们成长为时代需要的栋梁之才,修身正学而道济天下。

四、基于学校建筑灵魂研发具有本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

西川汇锦都学校整个古风建筑群落中最具建筑文化育人功能的核心区域是子云亭与锦都大讲堂,这两处代表了整个学校建筑的灵魂。位于锦都长廊和汇雅苑之间的子云亭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区域,已成为师生学习、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舞台。此区域采用新中式建筑手法,大立柱、玻璃坡面屋顶以及隔而不断的空间处理手法,注重建筑的层次感、多重空间感,渲染了建筑中“看与被看”的视觉享受。该格局来源于古代学府前的水池———“泮池”,自然向内凹,上设石桥,学生就学进学要过桥拜孔子,即为“入泮”。“入泮”的设计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上,在学校建筑之中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历史厚重感。锦都大讲堂是学校文化中心之一。它是聚合了文化礼堂、百家讲堂、图书阅览、励志表彰、家长亲子等板块的复合文体活动场所。锦都大讲堂是一堂四廊为建筑版图,其中,一堂即“礼堂”,四廊即校史廊、励志廊、成就廊、艺术廊。锦都大讲堂的建筑主体包括屋顶、柱廊、廊桥、门楼等。该区域以新东方建筑形态演绎中国文化自信,让师生体验虚与实、光与影、藏与漏,此处建筑灵魂深藏经典,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接受文化熏陶与洗礼。为更好地发挥学校建筑灵魂的育人作用,提升育人效果,西川汇锦都学校近年来努力探索独具特色的多元、融合校本课程。在保证课程体系与学校建筑风格契合的基础之上,创新课程内容,探索教学方法,打造育人团队。为此,学校建设了一支由老中青三代优秀教师带动、全校教师参与的教学团队,该团队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与思考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实践者与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可以加强课程开发与实践应用的深度结合,促进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连贯性,助力于教学方式方法的进一步探索,以实现学校建筑空间形态的充分利用。同进,学校还聘请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及深厚理论功底的教学名师、教育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参与多元结构校本课程研发团队,合力开发融合于学校景观的优秀校本课程,保证课程开发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在校本课程研发团队专家指导及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目前西川汇锦都学校基于学校建筑风格与特色研发出包括“立德修身”“人文创意”“科学创新”“灵动生命”在内的不同课程模块,下设“以礼修身”“子云讲堂”“传统文化”“艺术修养”“阳光身心”等子模块,并打造出“子云诵读”“地方特色文化鉴赏”“奇趣博物馆:国宝会说话”“绘画与创造”“建筑设计之行”等富有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拓展学生视野,涵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培养有仁爱之心、有责任担当、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的人。可见,学校建筑通过建筑之形,使文化的智慧与气度成为根植于学生心间的精神底蕴与文化素质,学校建筑担负起以教化为目的的文化职能,富有特色的建筑形象塑造出学校的良好意象,加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学生健康向上,使学生的天性得以展示,才能得以发挥,达成“习是为善,与世共生”的培养目标,实现学校建筑文化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刘石记.以民族精神教育为核心加强学校文化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06(11):24-26.

[2]迈克尔·J·克罗斯比.北美中小学建筑[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2.

[3]师艳荣.论高职学校景观文化建设:以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景观设计为例[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5):40-41.

文化育人范文篇6

一、文化育人视域的小学德育综合概述

1.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文化”一词,即指校园文化,又指德育文化。文化育人就是要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抵御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帮助学校对人才进行培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校良好的校风、班级良好的班风,学生良好的学风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健全学生的人格。时代背景发生变化,小学进行德育,就要从新的角度来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德育质量,获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2.小学德育

小学德育是整个德育教育过程中最基础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奠基工程。小学德育与其他时期的德育存在差异,小学德育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思想以及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小学德育实际上是社会实践活动,是将小学生的内在品质进行外化,转变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小学德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小学德育教育中的问题

1.忽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学生在小学阶段,年龄一般都在6到12岁,这一时期的孩子具有服从、喜欢模仿的特点,对于权威较为迷信,整个人对于规则的理解较为薄弱,理性较差。一些学校开展德育活动时,忽视了这一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着不遵循规律的教育。近年来,然而很多不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审美情趣的曲目如“骑马舞”,“凤凰传奇”成为“热曲”,这些曲目都非常成人化,不适合儿童的审美和发展需求。

2.德育“让位”现象

国家要求加强学生的德育,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仍有些学校受传统的“重智轻德”观念的影响,在进行学校德育时将其放在次要地位,将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实际考核的标准,面对现在逐年增大的升学率,教学资源配置的差异的现象,学校将德育让位于文化课的学习,在遇到学校的重大事件或考试时,德育课都成为牺牲对象,尤其是在年终考试时,德育变成学校教育中可有可无的对象。

3.学校德育脱离生活实践

一些学校德育很多都是停留在口号上,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口号特别响亮,但德育落实不在行动上。在进行德育授课时,所教授的内容脱离实际生活,德育变成空谈。教师在进行德育活动时,主要进行教材知识的传授,教师单方面进行授课灌输,并不给学生做示范。德育教育一方面教育学生要珍惜资源,另一方面自己却在食堂吃饭时吃剩一大盘而丢掉。脱离生活与榜样的德育,导致效果不理想。

三、文化育人视域的小学德育发展路径

1.根据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有序德育教育

基于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进行德育教育时,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对德育课程不了解,可以开展“我上小学了”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学习各种上下课礼仪;并举办一些低年级德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年级学生对校园环境熟悉了,对老师性情也了解了,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显出不同层级的个性,对老师的要求不再“绝对服从权威”,可以设计“小窗口大世界”等校园实物管理爱护活动,让学生在管理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会承担责任。高年级学生由于青春期的躁动与叛逆,变得异常浮躁不安,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顺利完成小升初的过渡,“青春多美好”健康课、制作毕业纪念册、毕业典礼、毕业旅行等等,让毕业生们在体验中学会尊重与感恩。由此可知,学校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就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序的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2.德育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小学德育加强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例如举办实践活动,将对学生的德育落实在生活实践中。为此,学校设计了一系列的生活教育活动,如校园快乐小农夫、酵素制作、给校长的一封信理财练摊活动、日行一善、做个少年思想家等等。学校德育可以进行劳动教育,开展“校园快乐小农夫”活动,把学校楼顶堆上土壤,科学老师带领学生分批参与劳动生产,为瓜果蔬菜除草浇水施肥,既认识了植物的生长特性,又培养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品质。学校德育还可以举办与“德育”相关的板报比赛,让学生能够切实的接触到德育内容,对于自身的行为习惯进行调整、改正。小学可以将一个月的中旬作为“德育周”,在这一时期,让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结语

小学德育主要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文化育人的视域下,小学要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来影响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学校在进行德育时,要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建设的校园文化应该适应时展的需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的德育教育文化实际上也是精神文化,在对小学生德育教育时,注意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德育文化中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作者:殷淑贵 单位:河北省廊坊市第一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朱晓梅.基于文化育人视域的小学德育发展【J】.教书育人,2015(32)

文化育人范文篇7

关键词:文化育人;小学德育;困境;有效策略

如今,在小学的文化育人过程中,小学的德育仍然存在很多教学弊端,比如,教师采用的一般都是较为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教学环境缺乏丰富的文化氛围,还有从事小学德育的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不高等多种原因,导致小学的德育无法满足新时代德育的内在需求。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是现在从事小学德育的相关职教人员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一、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实施方式单一

现在的小学德育,大部分都是采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品德课教育采用的手段也是较为单一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时,大多数运用的是示范法、疏导法或者是评价法等,教师很少会用到实践性的教学方法。现如今,要想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师就应当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比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户外活动,或者是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活动的开展可以吸引更多学生的关注,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小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教学引导,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德育效率。但是,大部分从事小学德育的教师并没有正确地意识到当代的教育形式,从而导致了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与德育的相关知识产生了严重的割裂现象。因此,教师需要在文化育人的背景下,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拓展教学文化的内容。

(二)忽视环境的重要性

人是依赖环境而生存的。当环境发生改变时,人类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对小学生进行的德育也应该遵循这一个道理,当周围的环境氛围好了,学生才能受到好的启发,学生的行为方式才能发生改变。但是,从如今小学德育的成果来看,教师在利用环境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一方面有所缺陷,小学生自身的道德意识的形成处于重要时期,小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于孩子的溺爱,导致学生的性格较为嚣张,不懂礼貌,家长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自身道德的培养,这就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环境对于小学生自身德育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较好的学习氛围。

二、文化育人视野下提高小学德育的有效措施

(一)尊重学生的性格发展

职教人员在文化育人的背景下,不仅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还要观察学生的性格发展特点,并尊重学生的自身性格发展特点,有效促进小学德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在学习上自主性不高,部分小学生缺乏道德意识,学生家长也会普遍认为学生只要成绩好就行了,并不重视学生的德育,教师注重教育中的教学,不注重育人。因此,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教材教学,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正所谓“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小学的德育主要从小事做起,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指导学生从小的事情开始做起,孔子就说过“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教师在教育方法上,必须因材施教,尊重学生自身性格的发展,以小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内在需求。

(二)拓展学科教育

随着教育政策的不断改革与更新,现在德育以小学生为主体,而且,德育课程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另外,学校为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课程中还增加了更多的课外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德育时,必须先明确教育的主要目标,为课程引进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学校普及德育这一宝贵的校园文化,让全部小学生都能感受到这种文化氛围,从而健康地发展。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慢慢地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比如,学校在讲解关于“孝”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有关“孝”的例子用多媒体放映出来,就犹如“孔里凿冰”的动画片,利用学生爱看动画片的特点,教导学生“百行孝为先”,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有利于教师进行德育的工作。

(三)提高师资团队综合素质

现在,学校中教师是德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的道德素质不高,他是无法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的。因此,只有全面提高师资团队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将教师的行为作为学生道德发展的榜样,在教师的高尚品德的熏陶下,学生的道德素质才能提高,才能有效地提升小学德育的教育质量。因此,在进行德育教师的选拔时,不仅要关注教师资源,而且要观察教师的道德素质,对教师进行全面的考察。只有教师团队的综合道德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开展德育。

(四)行动来感化教育

爱是一切发展的重要源泉,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他必须做好本身的示范作用,将爱心传递给他人,将爱心给予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传递给他们的幸福,并乐于将这种幸福与爱心传递他人。比如,教师平时应当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当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多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传递给自己的温暖,教会他们要与学生互相关心,互相照顾。教育的重点在于育人,教师只有在文化育人的背景下,用自己的情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对学生进行精神培育,才能完成小学生情感的升华。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师必须坚定文化育人的理念,探索出真正有效的促进德育的道路,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

作者:郭葳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校

参考文献:

文化育人范文篇8

【关键词】地方性院校;校园文化;育人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了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养成,是多种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的结果。高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和责任,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启迪心灵,陶冶情操,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更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和提升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科研实践以及学习生活沉淀下来的,且被师生普遍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校园文化是一个体系,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物质文化是借助基础设施所折射出来的文化,涵盖校园硬件设施及环境,包括教学楼、图书馆、优美的环境等等;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包括校风、学风、班风等等;制度文化是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校规校纪等,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渗透性

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对教师和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逐渐对教师和学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过程通常比较缓慢,但一旦产生作用,学生将终生受益无穷。

(二)创新性

大学教师和学生思维普遍活跃,新思想、新观念时常更新。因此,由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校园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三)传承性大学校园文化不是一代人创造出来的,而是一代又一代人在前人的基础上既有批判又有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除了继承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之外,还要依据时代的变化和要求对校园文化进行创新。

(四)载体多样性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但精神文化不可能自发表现出来,而是依托一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文体活动等多种载体呈现出来,比如校园环境、条例准则、社团活动等等。

三、校园文化对育人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地方性院校育人提供了重要载体

作为地方性院校,育人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提升大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更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不仅在课堂,课堂之外的活动也是重要途径和载体。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相对而言,校园文化形式丰富多彩,内容新颖而全面,大学生更乐于接受,容易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校园文化是实现高校育人功能非常有效的活动载体。

(二)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地方性院校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校园文化是一所地方性院校的灵魂,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唤起大学生的激情与兴趣,能够激发大学生自觉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热情。但是校园文化不能自发地发挥作用,必须依托具体的载体。高校的规章制度、校训校风、社团活动、校园环境等都属于文化载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受众群体覆盖所有在校大学生,并且贯穿四年的大学生活,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校园文化对地方性院校实现三全育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促进高校育人与时俱进

高校教师和学生思维普遍活跃,他们热衷于接受新事物,接触新事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而形式单一且内容僵化的校园文化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因此,广大师生应在继承原有校园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创造出更多贴合实际,并且能够充分反映高校、地区、社会和国家发展变化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形式。这样的校园文化更容易被大学生认可和接受,同时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升。

(四)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升地方性院校的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校园文化也越来越成为各院校之间竞争的重要砝码,成为衡量一所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所谓一流大学,不仅仅表现在教育教学质量先进、科技创新能力突出及办学理念先进,校园文化底蕴深厚和文化氛围浓烈也同等重要。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是地方性院校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的途径

(一)制度层面

首先,地方性院校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加强顶层设计,高屋建瓴地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进行宏观管理,包括校园文化的规划设计、内容的选取以及建设管理等方面。其次,地方性院校应科学地制定校园文化管理方案,明确责任,责任到人,合理分工,保证高质量、高效率地建设校园文化。再次,地方性院校应建立监督制度和应急管理方案,并设立专门的部门对校园文化进行全面监督,一旦发现不合理且影响师生身心健康和思想道德的情况,及时处理,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二)内容层面

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良好发挥离不开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首先,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大学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比如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定期举办一些学科类的竞赛、科技文化艺术节、数学建模比赛等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形成浓厚的科学文化氛围,激发大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培育创新精神。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要依托社团组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作出积极、健康、向上的高雅艺术,弘扬文化主旋律。同时要鼓励社团更多地开展一些学术性活动唤起大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积极营造一种浓郁的学术氛围。

(三)文化阵地层面

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是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阵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一个人。因此,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直接影响。首先学生公寓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地方,公寓的文化氛围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养成以及综合素质。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活动,加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其次班级是大学生日常学习和参加活动的最小单位,学校要充分利用好班级阵地,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好班团干部的作用,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样使得大学生的行为和精神得到塑造,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育人水平。

(四)融合地方文化层面

作为地方性院校要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名人、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等,积极将地方文化特色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更好地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以独特的校园文化感染每一位学生,影响大学生的一言一行。学校可以在校园内专设一块地方文化宣传栏,展现本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底蕴,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增长知识,感悟人生真谛以及获得人生启迪,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的育人功效。

参考文献

潘新华2011《地方院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实现路径研究》,《湖州师范学院学报》第33卷第3期。

巩立超201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纵横》第12期。

胡艳文201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凯里学院学报》第1期。

徐俊杰、郑睿智2020《浅谈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引领》,《文化理论》第3期。

文化育人范文篇9

文化育人功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缺失

虽然文化育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角色十分重要,但是在现今大学英语教学中,这一角色的功能却缺失现象严重。究其成因,可分为以下几点:1.社会导向不正确由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普遍要求毕业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而证明英语能力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证书,这就使得英语变得具有“工具性”。这点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中尤其明显。英语课只开在中低年级,考大学英语四、六级就成为了英语学习主要的主要目的,考完了四、六级,学英语就没有了动力。学生学得“功利性”,以获取证书为目的的学习自然无瑕顾及语言知识背后的文化,这样学得的语言自然也丧失了交际这一功能。2.教师与学生的文化意识淡薄从教师层面来说,许多外语教师接受的是国内正统的外语语言教学,没有出国经历,自己对跨文化交际的了解大多来自书本,这本身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使得英语教师过多地关注语言点的讲授,对语言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文化知识或是不太关注或是自己也知之甚少。另外从学生层面上来说,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本国的文化了解得也不多,根本无法从跨文化的层面对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3.文化能力无法在教学评价体系中体现传统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中,词汇、语法、语音等已有了一套较完善的评价方法,可以客观地用分数来衡量。但是文化能力由于比较抽象,较难体现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这使得教师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价只能停留在书本上。尤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的目的似乎就是围绕着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根本不会在评价体系中考虑到文化因素的存在。4.文化学习中“重外轻中”受传统文化教学的影响,在英语文化的教学中,一味地强调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而轻视中西方文化思想的相互融合。对国外文化的评价过高,认为别人的文化才是好文化,过分地崇洋媚外,对自己本国的文化却不加重视甚至盲目批判,这些都导致了师生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削弱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

文化育人范文篇10

关键词:国际学生;隐性思政;文化育人

1高校开展来华留学国际学生隐性思政文化育人的意义

1.1开展来华国际学生思政教育有利于整合全国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创新

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推进国家高教事业对外内涵式发展大力发展国际学生来华留学事业,既是坚持教育领域扩大开放,也是做强来华留学教育,推进文化交流的客观要求,为提升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及为“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注入新活力,加速持续推进实施振兴本科教育方案,更是不断提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有力途径。

1.2开展来华国际学生思政文化育人有利于提高中国教育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

中医药学已超出了一般传统医学的界限,蕴含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也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与重要组成部分[5]。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面对的国际外交环境日趋复杂,文化渗透形式日渐增多。通过隐性思政类教育正确引导国际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对于国际学生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3开展来华国际学生思政文化育人是服务中国外交事业的必然要求

高校教育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在柔性思政类课程的开展过程中,通过社会人文、价值理念、传统文化从思想上和精神上引领学生,培养出符合我国外交需要的优秀国际人才。

1.4开展来华国际学生思政文化育人有利于提升山西中医药大学自身影响力

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国际学生的培养对于教师和管理团队都有着不同于中国学生的要求,提升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也是对高校在自身建设和发展中的不断改革与提升。中医药和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播好中医药文化和进行中医药自信教育是山西中医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国际学生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深化教育对外开放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2山西中医药大学开展来华留学国际学生隐性思政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

2.1重塑课程结构

挖掘隐性思政文化育人元素要建设有思政教育效能的示范和精品课程,需按照课程思政的相关要求,将专业课或通识课程作为思政育人的主要渠道,坚持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6]。根据国际学生不同年级段的汉语水平,通识教育类将《汉语听说》《汉语读写》《汉语综合》《中国文化》和《中国概况》纳入国际学生培养的必修内容。不断结合时事政治、国情社情,将理论知识、经济文化,社会人文等内容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深化国际学生对于中国的认识和理解。任课教师不断深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课程设计、教案编订和授课过程中实现文化的传播和价值的引领,以柔性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生动形象地向留学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方面及其对中医学的渗透和影响,激发学生对中医学新的认知,促进国际学生成为中医与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一个极好的发展平台[7]。以《中国概况》经济篇为例,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合下,通过就中国不同年代经济情况、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行比较研究,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让国际学生能够直观地领悟到中国的发展变化与取得的巨大成就取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各类利国利民及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就专业课而言,增加中医、中药类专业课程比重,由浅及深,从培养国际学生中医兴趣开始,潜移默化地达到国际学生具备基本中医思维的目标。教师通过对中医理论和中医文化的深度挖掘,将经典故事、病历案例中的中医思维和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依托趋同化管理,将中医药自信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完善中医药自信教育体系,拓展中医药自信教育有效路径。以《刺法灸法学》为例,通过生动的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国际学生对针灸有了极大的兴趣,学校特选派优秀学生参与“全国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通过比赛学生既体会到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将中医药文化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学习。通过国际学生对中医药的传播,拓展中医药自信的社会影响,为山西中医药大学文化软实力提供有力支撑。增设安全法制课。安全和法制教育是国际学生入学和日常主题班会的主要内容,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管理团队服务意识的不断提升,山西中医药大学特将安全和法制教育以课程的形式呈现给国际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来加强国际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认识,增强国际学生法律意识。

2.2丰富隐性思政文化育人载体优化传统教学模式

来华留学文化育人要抓好课堂学习,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实现价值和知识的有机统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国际学生中华诗词吟诵”系列比赛、厨艺文化展示,主动为国际学生搭建展示中国文化的良好平台。依托山西地方文化资源,打造山中医国际学生课程思政第二课堂。带领学生体验“运城·中国年”“平遥·中国年”,组织学生体验陶瓷文化、书法文化、中国春节庙会文化等直观的活动,向国际学生展现一个更加立体多元的中国社会。通过对各类活动进行积极地宣传和报导,提高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力。重视文化活动对柔性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检验,鼓励国际学生参加“留动中国”等文化竞赛活动,提高国际学生参与校外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爱校情结,逐步渗透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意识。

2.3注重国际学生知华友华教育

中医药知识是对国际学生进行“知华、友华”教育的优良资源,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8]。依托中医药院校丰富的资源设施,多方位、深层次地为国际学生讲述和呈现中医药知识,借国际学生之力达到中医药海外传播的目的,实现在中医药教育层面对国际学生“知华、友华”的教育。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