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想宣传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8:27:35

文化思想宣传

文化思想宣传范文篇1

一、领导重视

年初以来,社领导始终高度重视抓好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一是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同志为成员。二是按时按质完成了宣传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三是及时征订了党报党刊。

二、理论工作

加强理论学习,一是组织党员干部职工集中开展学习达到6次以上,学习过程中做到了七有。二是按时积极参加了全县组织的集中学习活动。三是及时征订了各类学习资料。

三、意识形态工作

我社实行意识形态工作主要领导负责制,切实担负起抓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做好全社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做到分工明确,专人专职。

四、宣传工作

一是落实了新闻通讯员,积极参加了全年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二是积极配合宣传报道工作,按时报送要求的各类材料。三是保质保量完成了新闻宣传任务。四是建立了新闻联系制度,加强了管理。五是发动全体干部职工关注了“微”和“秘境”。六是积极报送工作中的信息、动态和图片。

五、网络舆情

一是落实网络舆情分管领导和评论员,积极参加了组织的各类培训。二是建立健全了本单位舆情反应机制,加强了相关工作。三是加强了网络舆论监管,积极参加舆论导向工作。四是按照宣传部要求及时参与了网络评论、转发等工作。五是加强了本单位职工的教育,最大限度维护我县良好形象。

六、精神文明

一是年初召集班子成员部署了工作,半年召开了一次专题会议研究工作。二是加强了文明素质教育,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了良好的工作作风。三是加强了县级文明单位建设,按时完成了文明办交办的工作。四是开设道德讲堂,积极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单位人心齐、风气正,干部职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单位内部设有引人崇德修身、向善向上的道德宣传牌或温馨提示标语,营造浓厚文明道德氛围。开展学习道德模范和“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认真组织推荐评选,及时报送相关材料。五是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六是强化本单位卫生清理和整治,工作场所井然有序、优质高效、安全文明,群众评议行风政风满意度达到90%。七是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期间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公益。

文化思想宣传范文篇2

刚才,小勇同志传达了省、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回顾了去年我县宣传思想工作,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部署了今年的工作任务;秋满同志对我县开展文物普查工作作了部署安排,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针对性和指导性都很强,我完全赞成,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我县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宣传文化工作,再谈几点意见。

一、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文化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过去一年,在县委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县宣传文化战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为主线,不断推进我县宣传文化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干部理论学习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新闻宣传声势浩大,社会热点问题引导有力,典型宣传生动感人,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舆论氛围更加浓厚;如花朝戏剧团以我县征地拆迁、计生、维稳等工作为题材,自编剧本,组织下乡演出,加大宣传,效果很好;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宣传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总的来说,全县宣传文化工作有声有色、亮点纷呈、成绩突出,为我县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县委是满意的。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向全县宣传文化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当前,从国际形势看,经济全球化态势进一步突出,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更加巩固,为我县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扩宽了领域和空间。从国内情况看,党的*大进一步深化了科学发展理念,了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省委、省政府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山区发展的方向:市委、市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明确了*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的论断。面对发展的大好时机和有利形势,作为宣传文化战线就必须切实肩负起历史责任和使命,深刻认识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充分发挥宣传文化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大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重大工作部署上来;深刻认识我县面临的发展形势和机遇,充分发挥宣传文化在鼓舞斗志和舆论引导方面的作用,动员和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到我县的建设和发展中来,不断增强广大群众加快紫金发展的信心;深刻认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引领文化和提供文化服务的功能,不断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深刻认识改革发展进程中社会矛盾日益复杂、社会思想多元多变的新情况,充分发挥宣传文化工作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作用,弘扬社会正气,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新风。因此,全县宣传文化战线要进一步审视宣传文化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增强围绕大局的自觉性,服务人民的主动性和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金省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提供更加强大的思想文化保证。

二、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切实把宣传文化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今年的宣传文化工作内容很多、任务很重。要做好今年工作,关键要在厂泛深入、务求实效上下功夫,要在营造氛围、指导实践、推动发展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宣传文化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大精神为主线,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工作。

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县宣传文化战线首要的政治任务,作为当前理论武装工作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把党的*大精神的学习宣传活动不断引向深入。要进一步深入宣讲我县贯彻党的*大精神与构建和谐紫金的新思路、新举措,宣讲我县各级各部门贯彻党的*大精神新进展、新经验,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发展信心,推动广大群众特别是党员干部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县科学发展的新问题新难题。要针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阶层,多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找准群众关心的问题,深入浅出地解读党的*大精神,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大精神与自己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使科学发展观更加深入民心。

(二)以服务大局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舆论导向工作。

要把党的*大精神、全国“两会”精神、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和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会以及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作为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新闻宣传工作的主题和重点,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三贴近”原则,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中心,突出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和取得的新成效;大力宣传各镇、各单位关心民生、注重民生、解决民生的具体实践和成功经验,为我县科学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舆论支持。当前,我县经济要实现新突破,就要实施西部带动、资源带动、高速带动、龙头带动战略,通过“四轮带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西部带动战略主要突出古竹、临江园区经济,把临江、古竹作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上届党委、政府这一思路时,我县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思想不够统一,上下议论纷纷,有的甚至认为县委、县政府要把临江“卖掉”。后来,随着园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明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县区共享”的工作思路后,全县上下对实施西部战略的认识不断提高,思想逐步得到统一。但有也个别县直部门的领导、外出乡贤、退休老干部对西部带动战略至今仍存在看法和异议。类似的“杂音”不少,作为宣传部门,在宣传西部带动战略方面,要根据紫金的实际,深入调查了解广大群众、各级领导干部对县委关于西部带动战略的决策看法,制定切实可行宣传方案,加强宣传,形成共识,统一思想。一是从发展角度加强宣传。紫金要发展,在没有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的情况下,首选地就是区位条件较好的临江、古竹。二是从现实状况加强宣传。如果把占据非常好的区位优势的临江、古竹闲置不发展,那是县委、县政府不作为的表现,对不住全县人民,对不住子孙后代。三是从市委、市政府的指导思想加强宣传。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县区的扶持力度,态度非常明确,就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县区共享”。源城、东源离市区最近,但市委、市政府从未想过“吃掉”他们,相反还支持帮助他们。吴锐成市长在任时,为东源修筑了一条全市最漂亮的路——黄沙大道,大大缩短了东源至市区的路程。如果要“吞并”临江、古竹,还有一江之隔,而东源县城、灯塔盆地则是毫无阻隔,他们都不怕被“吞并”,我们怕什么,等等这些作为宣传战线的人员比较容易接受、理解,但要让大多数人接受,仍需要宣传战线的同志们大力宣传,营造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克服困难、全速前进的氛围。在宣传高速带动战略方面,要加强宣传引导高速公路沿线9镇45村的群众充分认识到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性,都来关心、支持、配合高速公路的建设,实现“高速效应”,大力发展经济。据我了解,有些商人听说紫金要建设高速公路,蜂拥而至,都想到高速公路沿线镇搞圈地,我们一定要警惕。此外,还要组织好改革开放30周年、“迎奥运”等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深入宣传改革开放30年来我县巨大变化、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广泛宣传我县广大人民群众“迎奥运、为奥运”所展示出来的精神风采。今年是我县花朝剧团建团50周年和“4·26”武装暴动8l周年。这两项活动,宣传部门要有声有色地组织好庆典活动。特别是“4·26”庆典活动,要结合市的我市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的论断加大宣传力度。此外,要抓好特色文化宣传,如对孙中山入粤始祖地就要加大宣传力度。上星期,我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到中坝调研,做了具体部署,在中坝老镇府原址建设一个中山文化广场。还要由孙氏牵头,把孙氏祖屋建起来,孙氏的祖坟修起来,形成旅游景点,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我县是最早成立苏维埃政权的地方。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强挖掘、宣传,为*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的论断提供更加有力的证据。要围绕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热点难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积极开展舆论引导工作。作为舆论工作者,在这一方面,要牢记职业道德,多宣传正面,弘扬正义,不断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及时做好释疑解惑和理顺情绪工作,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效能,推动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三)以提高群众素质为主要内容,全力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要切实加强广大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在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同时,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不断加强我县红色文化的研究开发,充分发挥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丰富教育内涵,拓展教育形式,扩大教育成果。今年,县在经济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恢复建设苏区“血田”革命遗址,建设中坝镇中山文化广场,重修中山公园刘尔崧纪念馆,弘扬革命精神,教育、感染广大干部群众。希望有关部门在工程完工后,要加强管理,要有专业的解说员向参观者进行详细、准确的解说,使参观者能游有所获,真正发挥好这些景点的效能。要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大对无证经营和无按照规定经营的网吧打击力度,发现一间查封一间。我县对网吧的经营管理有严格的规定,进入网吧要凭身份证,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网吧,一旦发现有未按规定经营的,要坚决查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更加良好的文化环境。

(四)以提高紫金文化软实力为核心,推进我县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全县宣传文化战线,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立足点和落脚点,强化文化职能,不断加快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我县文化建设上新的台阶。

一要全面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按照国务院的部署,从*年开始至2011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这次文物普查是我国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准确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发掘、整合文物资源,化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文物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文物普查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组织相关力量对全县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全面摸查清楚,并保护意见和措施。文物普查既要挖掘,又要申报。比如苏区“血田”的重修建设可以文物角度抓紧申报;孙中山纪念馆的建设,虽然有争议,但我们要准备充足的材料,逐级申报,只要被认定为省级保护场馆,所有的争议都会随之而去。总之,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圆满完成文物普查工作任务,保护好我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要加强特色文化的挖掘研究。我县拥有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积淀都十分丰厚,其挖掘的潜力、空间和开发利用的价值都相当大。如南岭镇,从县志等资料来看,文天祥曾屯兵该镇,但宣传得少,鲜为人知。再如,越王山、天子嶂、庙子石等,虽已开发,但其文化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当前,要抓紧成立红色文化研究会,对我县红色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推出一批有价值的报道文章,争取早出成果,早出精品,把我县的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升我县的历史文化地位,充分发挥历史文化的“磁场”效应,不断丰富市委的“*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论断的内涵。

三、加强领导,创新思路,进一步提高宣传文化工作水平

(一)要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各镇、各单位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群众文化工作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把群众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文化发展规划。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制,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宣传文化部门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团体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加大扶持投入力度,完善文化发展政策,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群众文化建设,形成全社会办群众文化的新局面。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加大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积极引导宣传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改革第一线,努力营造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二)要统筹谋划,科学安排。我县宣传文化工作要做的事情很多,要完成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就要求宣传文化部门要善于在大局中谋划宣传文化工作,加强对宣传文化领域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立足县情,面向市场,借鉴经验,把长远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把原则要求与具体措施结合起来。要加强科学管理,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式,进一步完善和推动宣传文化工作考核体系建设,使宣传文化考核体系目标任务更具科学性,更具操作性,通过考核体系建设确保宣传文化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文化思想宣传范文篇3

关键词:民俗文化;德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报告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且内涵丰富,蕴藏着强大生命力与巨大感召力,不仅具有得天独厚且为我们日益重视的民俗旅游资源价值,而且更具有重要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加强对于民俗文化的理解与认知,探讨优秀民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既是促进文化传承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人们人文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操和道德情感的推动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民俗文化传承的认识基础

根据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所强调指出的,“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至少需要从其内涵、价值、配置等不同层面予以整理,以便为从何种角度探讨民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以及通过何种努力实现其价值而形成认识基础。1.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涵。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种观点认为,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功能和价值的,且被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一切存在”[2],有研究将其概括为“存在说”[3]。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存在说”的界定不仅为把民俗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为我们从“信息”“功能”“价值”等角度出发,深化对于民俗文化的认识提供了着力点。除了“存在说”之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涵,还有“因素说”“要素说”等不同认识,张其娟、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综述》对此有相对系统的整理。具体来说,“因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既定目标的各种因素的总和”[4];“要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种要素的总和。”[5]傅安洲、阮一帆、王兴从政治学角度来定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一个国家政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政治主体可以用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形成最广泛的政治共识,维系政治体系和政治秩序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性资源。”[6]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涵,虽然界定标准存在一定程度差异,但各种观点基本上都注重从资源的目标性、功能性以及可开发性进行思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即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并且能够有效加以开发利用的不同表现形态的各种资源。在此认识基础上,建构有关民俗文化的认识系统,全面把握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探讨其价值实现的基本理路,也就有了重要的理论支撑。2.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其载体形式来看,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人文资源与人才资源。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等方面,都具有显性的重要作用。就民俗文化而言,其内容在不断传承发展中得以丰富,表现形式也具有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同的多样化形态,除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因素外,也可以“外化于物”,即“通过礼仪习俗、节日习俗、婚丧习俗、信仰习俗等内涵丰富的民俗实体来构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将民俗包含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知识技能以直观的物化民俗传递给人们。”[7]因此,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发掘需要综合物态、观念、人物纪念等不同形式的文化资源系统地推进,在实践中努力实现民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也需要相应地从不同形态着手予以传承和弘扬。3.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化。作为经济学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科学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仅需要明确其内涵,同时也需要厘清其中各因素、要素之间的配置与优化。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般情况来看,不仅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不仅有包括民俗文化等因素在内的重要内容资源,也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以及学校办学方针、教育理念、社会宣传方式方法等类型的资源。在诸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素之间如何实现有效配置和优化,相关理论认识也应成为如何实现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考量所在。就学校教育而言,所谓教育资源最优化,“是指一定学校、一定班级在具体条件的制约下所能达到的最大成果。也就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8]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就是指“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将所占有的教学资源(包括物质性资源和非物质性资源)尽可能合理有效地配置在教育过程当中,达成教育既注重效率、效果,又注重效益,从而真正形成‘有效’教育。”[9]因此,在把民俗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如何优化不同资源之间的配置,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也就成为重要的实践任务。法国思想家、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也指出,“学校教育资本与实际上拥有的文化资本之间的差距,是拥有相同的学校教育资本的人之间的差别的根源”[10],其“文化资本”概念的提出,就那些能够带来价值增量效应的文化资源给予了特别的定义,视之为社会资本的一部分,旨在阐释文化之于学校教育乃至社会结构、人们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资源配置与优化的意义,为把民俗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校本课程提供了认识依据。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秀民俗文化的价值意义

中国民俗文化在悠久历史与广阔疆土中形成和发展,有着诸如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稳定性、融合性、功用性等特征。在其独特文化特质的基础上,民俗文化更进一步呈现出强烈的约束性,“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11]我国民俗文化因此不仅能够对人们遵守民俗文化所规定的礼仪习俗产生宣传教育作用,同时对于民众日常生活也能够产生有效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作用,蕴含并体现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重要的本土资源。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民俗文化在引导思想行为、规范个体行动、塑造社会人格等等方面通常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节日活动、风俗习惯、服饰穿着、民族艺术等等,一定程度上体现其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并产生净化思想、提高思想意识的作用,在文化自信、民族团结等诸多方面能够实现其资源价值,具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导的作用。举例来说,广西侗族款词即是当地人民经过长期的积累、探索和创造形成的乡规民约,在当今社会法治体系趋于成熟、完备和现代化的过程中,依然潜移默化地通过通俗易懂、直观简洁的款词增强人们的责任感、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对于培养人们正确的认知和良好的道德,塑造良好的人格和品行、约束行为、纠正错误倾向,增强民族向心力,激发个体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有着积极影响。2.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民俗文化发展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对于优化德育社会环境具有正面影响,通过传递正能量、讲述好故事,增进文化认同,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同地区民俗传统节日在内容和形式上富于生活情趣和教育意义,是群众喜闻乐见和乐于参与的集体性节日,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全民族性。各地不同主题、风格的民俗图案纹饰也基本是创作者聪明才智、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的直观体现,它们分布在服饰、建筑、工艺作品各方面,表达了一定的民族情感和民俗文化内涵、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着人民和平、友善、热情、向上的精神面貌,在给予人们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引起人们认知层面的反应和学习。举例来说,广西壮族人们的民族服饰通常饰以各种图案,藉此寓意美好,或以喜鹊、梅花来表示“喜上眉梢”,或以三只羊、太阳表示“三阳开泰”等。3.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群际接触。各地颇具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通常集体育竞赛、文艺表演、交际娱乐于一体,“这种大型的社会互动行为,使人们在一定规则和道德规范的约束下,拓宽社会人际交往的渠道,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12]各民族之间积极的群际接触有助于促进群际互动与相互认知,进而使得群际接触双方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外群体,促进群体间的相互接纳与群际关系的改善,促进民族团结的发展和民族凝聚力。举例来说,彝族民俗活动诸如火把节、年节等,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不仅使得人们藉此愉悦身心、友好交流,而且也更在此基础上加强了民族认同感,促进了民族团结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各地人们在纪念伍子胥、屈原等历史人物的民俗活动中,通常举办融祭奠、悼念、竞技等为一体的极富教育意义的龙舟竞赛活动。龙舟竞赛“根据其文化背景和运动方式而具备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乐观向上、勇往直前的人文精神”[13],为民俗活动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不仅展现了新时代人们的生活风貌和精神面貌,而且也增进了群际交流与接触,提高了参与者对于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民族文化的接纳感,进而形成正确而坚定的文化认知。

三、一效三化: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价值实现的基本理路

关于民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学界给予了诸多关注,但在如何实现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方面,效果不够显著,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趋向。有研究认为,“民俗与思想政治教育本应寻求合作、共谋发展,但事实上二者之间是一种貌合神离的共存状。过去与将来、民间与官方的时空关系,造成民俗与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上已经发生、现实中依然存在的兼容困境。”[14]近期,也有研究在总结有关经验时,进一步指出了其中的不足,诸如“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淡化与断层”,“师资缺乏、课程单一”,“资金匮乏、政府支援滞后”[15]等等。因此,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理论有关认识,择其要者,围绕资源供给、舆论宣传、社会实践、学校教育四个层面,进一步探讨实现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路,也就不失为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1.跨界联动:拓展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的有效性。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民俗文化、实现民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需要积极推动优秀民俗文化资源的社会供给,进一步拓展其供给的有效性。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国优秀民俗文化资源,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将其进行信息化开发与广泛传播,藉此更好地展示和传承各个民族的优秀民俗文化。但是,客观存在着不同地域内民俗文化样态的差异与思想政治教育条件的差异,为此,通过跨界联动而构建由政府、社会、学校、社区、村委会等多方主体联合供给的模式,为促进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提供有力保障,拓展优秀民俗文化资源供给的有效性,有利于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民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2.舆论宣传:促进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的大众化。习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16]基于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新媒体,更加具有鲜明的大众性优势,对于切实推进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大众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方面,人们的交流突破了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中各种自然身份与社会身份的限制,诸如年龄与性别的不同,以及职业与地位的差异等等;另一方面,在交流过程中,交流不再是传统的“—接受”模式,每个人都是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传播者,这使得个体更为积极地、主动地进行信息交流和传播成为可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5G时代的到来,开展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重视利用新媒体的大众性优势,加强舆论宣传,积极推进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大众化发展,在促进民俗文化广泛交流传播的过程中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3.社会实践:推动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体验活动的普及化。实践是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外化,“受教育者在内化阶段形成的思想,如果不经过实践活动,就不能将理论转化为社会所需要的行为,其价值就不能实现”[17]。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推动民俗文化活动普及化,以优秀民俗文化为内容,“进一步突出教育的微观性、针对性、实效性,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时空特点开展有差别的教育活动,避免将教育内容过多的停留在理论和价值观层面,要服务于现实的民族交往和日常生活”[18];另一方面,应不断扩大实践范围,推动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促进人们对于民俗文化的切实体验,不断开创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局面。4.校本课程:丰富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建设的多样化。在诸多场域内,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已然得以顺利开展,诸如民俗文化组织机构的展览、演出以及宣讲,民俗文化图书的出版,以及通过QQ、微信、微博、博客、电子邮件、网站论坛等通讯工具或平台所实现民俗文化的信息传递与即时交流等等。尤其在学校,校园文化、课外活动等等的发展也为有效实现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贡献颇多,但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仍然存在完善空间。“学校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场域,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对少数民族文化中孕育的道德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不仅有利于拓宽学校德育的途径,提高德育的实效,还有助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实现文化的再生产与再繁荣”[19],积极鼓励以区域优秀民俗文化为内容的学校校本课程、选修课程建设,丰富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多样化,必然有利于增强课堂的亲近感和亲和力,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

四、结语

文化思想宣传范文篇4

我国的煤炭行业在安全文化思想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煤炭生产安全文化的制度和操作方面都取得进展。煤炭企业各级部门坚持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实现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安全文化思想模式。但是,煤炭企业安全文化思想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分析和改进。

1、管理层缺乏安全第一理念

一些煤炭企业的管理层过分关注业绩和经济利益,在实行矿长负责制后,为实现生产任务,达到指标产量,缺乏对安全和预防的重视程度。尤其在生产任务紧急时,为了加快生产而忽视对安全的强调甚至违规操作。有的领导在发生各类安全事故时,强度事故是常态,推脱责任。不主动对各类安全设施和建设进行投入和重视,对技术设备的维护和改造、对安全设备的资金投入等都不到位。

2、作业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和能力

煤炭企业的基层作业人员主体是重体力工人,一般文化素质不高,操作技术不强,对高强度的集约化、机械化生产作业适应性差,工人缺乏安全预防和操作的主动性,被动遵守操作章程,认不清安全操作的重大意义,缺乏总结安全事故教训的自觉性。

3、安全管理经验落后,重形式、轻落实

传统煤炭企业的管理方式较粗放,不重视对安全管理方法、手段的改进和创新,虽然在安全技术、装备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但有些安全软科学,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心理、安全行为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较少。在安全宣传方面,重形式、轻落实。为了对企业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与警示,煤矿管理者制定了许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也经常结合时势,利用各类传媒烘托气氛;通过安全征文、安全评比、安全警句、安全标志、开展安全牌板展、安全知识竞赛等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动打造安全文化氛围。但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习惯性违章仍然屡禁不止,工伤事故依然时有发生。

4、安全规章制度不完善

影响煤炭企业安全的上述理由的源头在于规章制度不健全,关于事故调查人员的责任和义务规定不明确,安全技术措施编制审批环节不完善。在重大事故的组、追查处理时,负有相应责任的主管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不突出。安全管理考核奖励章程规定不科学,没有针对管理人员做出处罚措施,对主管领导的处理缺乏统一标准,体现了人治思想,丧失了权责统一的现代管理理念,使安全规章制度对人们的预警功能大大减弱,使管理层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文化思想意识淡薄。

二、如何构建煤炭企业的安全文化

1、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的工作方针

煤炭企业要真正理解安全的重要意义,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同时要注重预防,综合治理,把安全当做企业的生命线。要围绕安全生产的各项任务,大力创设安全舆论氛围和文化氛围,力争培育企业安全文化,能够用文化的力量引领和推动企业的安全生产。要达到让安全文化思想内化于全体员工的内心,外化为企业生产的实际行动,提高安全思想觉悟,将事故排除在有效预防和综合治理之外。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机制

煤炭企业管理人员要检查以人为本,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要从管理上真正落实,加强安全管理结构和管理人员的组织和建设,提高安全管理的实效性;要从上到下做好各个环节的排查治理隐患工作,加大安全生产的资金和设备的投入,重视对一线工作人员劳动条件和安全生产设施的改善,设立事故应急预案和援救系统,增强煤炭企业事故预防和抗灾能力。煤炭企业领导层、各部门主管、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实行权力和责任统一的机制,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头,做到有全必有责,出现事故各级责任人负责受罚。避免因为互相推卸责任而忽视岗位安全意识。

3、重视安全生产的精神文化建设

要做好重注以安全和生命为主题的精神文化建设,积极做好企业安全思想文化观的传播和落实,可以结合本单位实际,创造典型特色车间班组文化建设、煤炭企业特色安全文化思想宣传等活动,全面开展现场安全作业标准化建设。企业要加强安全文化思想建设成果的巩固,凝聚安全文化思想观念,提高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一线作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工人的信息化、机械化理论和技能的辅导和培训,增强安全实践的软实力建设,使安全生产的精神文化建设与煤炭生产的实践相结合。

4、强化安全生产常规工作

要在煤炭企业日常运行中,注重常规安全检查和监督工作。坚持节假日轮流值班和重点时段24小时监控相结合、领导带队检查和员工值班结合、每周例会和安全形势分析会议相结合。要制定标准化质量标准,发挥其示范性功能,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定期检查煤矿井下系统,对破坏设施进行维护,对落后设施和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对地质水文情况动态检查记录。对巷道维修必须遵循标准,实时检测监控,对矿产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合理设计开采,每次都要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排出事故隐患,提高煤矿安全整体预防效果。

文化思想宣传范文篇5

关键词:文化思想;继承;发扬;措施

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文化知识日新月益,在物质文化生活极大提高的同时,极大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各种文化思想相互交汇、渗透、影响、斗争,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文化、思想信仰、民族精神的传承、创新、发展至关重要,事关国家民族的走向、事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价值取向,不得不引起我们当代共产党人的高度重视和深思。

一、当前思想文化阵地存在的问题

随着21世纪信息社会的来临,各类思想文化更新、演变、传播的速度、广度、深度都变得前所未所,虽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已在中国大地茁壮成长,但是在思想文化领域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信仰呈多元化、实用化,思想更加开放、自由,思想凝聚力逐惭减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社会主义理论思想的主导地位。年轻一代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没有明确导向;民族传统文化和美德没有得到良好传承;法治理念尚未能深入人心;封建传统人治思想还有一定的市场等等,我们执政党要充分的认识到:现在的我们不仅面临着“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更面临着“文化危机”和“信仰危机”,这些危机具体表现为:

(一)文艺创作不务实,影响“舞台”效应

文艺作品是展现文化思想的窗口,具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当前,我们盛行的影视和文艺作品在反映事物的理念、宣传事物风格、方式、文化底蕴上太务虚,创作的文艺作品不能起到文化导向作用,有很多大型革命历史教育题材的影视和文艺作品,由于用了不现实、浮夸的手法,使人难以相信,根本起不到教育人的作用,如《楚天都市报》曾报到:武汉洪山公园的施洋烈士雕像与生前形象差别太大,引发了艺术形象与生活真实之争,艺术家们认为,创作公众人物形象,就允许艺术再创造,历史和社会学者则认为,历史人真实,其实这就是思维意识形态之争,一个人物的穿着打扮、相貌、气质等融合在一起,才能共同构成历史人物的丰满形象,如果艺术创作违背历史事实,就造成史实不真,无法感染人教育人,达不到艺术创作的目的,对现时生活中的事物,特别是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随便升华,无限夸张,这种文艺创作手段根本不符合人们对事物认知规律,因而无法引起人们内心共鸣,宣传也就起不到积极作用。

对传统文化的扭曲,这不是发扬,而是一种倒退,特别是现在很多反映中国古代的剧、戏、影视作品,里面的人物都染着彩色的头发,烫着爆炸式的发型,用现代前卫穿着去突出人物,用现代流行的时尚去装典古剧,以此到达哗众取宠的效果,让小朋友看到以后,一是没有时代界限,二是没有知识可学,这是诱害下一代。这不是我们的导演无知,也不是剧本创作误人,而是一种务虚的思想在不知觉地引导作者、编导、导演走入这一误区。

(二)媒体宣传报到不务实

媒体作为文化思想的载体和平台,对精神传承、文化宣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传媒手段日趋先进,有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纸、书籍、杂志等等,文化信息传播速度、广度、深度前所未有。媒体要真正反映党的声音、人民的声音,及时展现各种思想、见解、理论的真知灼见,就不能作为一种急功近利的传声筒。

要确实起到引导人的作用,首先宣传思想、手段、内容要务实。当前,宣传媒体在宣传指导思想上紧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线”不够,盲目追求时尚、西化;在宣传内容上虚的多,实的少;夸大的多,讲事实的少;在宣传方式上:反映个别利益集团的多,反映广大百姓的少。据一项专项分析调查:有人曾对1000名随意抽取的市民就“现行媒体宣传报道内容的看法”这一问题进行调查,被访问者普遍认为有20%的内容不值得相信,有20%的内容是半信半疑;调查人群中有30%的市民和55%的市民不愿看正规的报纸和刊物。如前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在案发前就曾经直接指示媒体,为关于他本身的报道“定篇幅”,为其树立亲民勤政的形象“定内容”。媒体成了他个人做秀的工具,成就了他为违纪国法的遮羞布。

(三)文学创作不务实

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如《孙子兵法》、《三国演艺》、《水浒传》、《红楼梦》等妇孺老小皆知的巨著,这些作品曾影响世界和子孙后代。但是目前,中国没有一部作品得到过诺贝尔文学奖,原因之一是走不出传统思想的束缚。为什么现在我们的文学表述方式、创作逻辑、表达思想不能打动世界?西方近代文学史上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托尔斯泰等影响着世界的哲人,而中国就是产生了一大批造“神”者,主要表现在文化创作上就是造“神”,造一个“神”让别人相信,自己却不信。其次在继承上有问题,一种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精髓继承的少,糟粕继承的多,如京剧逐步没落,相反所谓的“酒文化”、“烟文化”等“马屁文化”大行其世;另外一种就是盲目攀学外国文化,如现在的年轻学生特别热衷过圣诞节、情人节,对中国的一些有几千年传统的节日却不知道;还有一种就是抄袭的多,创新的少,诸如当前的学术造假成风,每年上报的科研成果淋琅满目,真正值得推广价值的成果又不多,参与市场竞争的更少,造成学界术的腐败和漂虚的作风。再次是不尊重中国历史文化,在我们民族文学创作历程上,有许多不尊重文化的历史,如古代有“焚书坑儒”、文字狱,现代有等等,再如历史上的文学巨篇都经历过很多磨难才接触到世人,曹雪芹的“红楼梦”,司马迁的“资治通鉴”,都是作者在经受无数坎坷后才面世见人。文学发展到今天,文学创作艰辛无比,经济效益微薄,全凭个人爱好和专长创作,导致文学作品版面追求经济效益和趣味性,作品层次和价值取向不高,就更谈不上引领一股思潮。

(四)最值得忧虑的是新生代的精神思想没有支柱

我们得为我们下一代的着想,这种担忧不是能不能为他们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也不是他们能否撑起民族的明天,而是他们代表着民族的明天,代表着民族未来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从调查当前80%成年人对新生代的看法,普遍认为: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一代,在身上体现为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更没有精神信仰。具体表现为高知无能,感情脆弱,自制力和毅力差,表现在生活态度上是不愿吃苦,也不想去吃苦,抽查80%的年轻人,调查他们理想是得知:女孩长大就是想嫁给一个有钱的老公,男孩就是想当官,没有一个想过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劳动吃苦耐劳去获取财富。没有精神具体表现在,对什么都崇拜,又对什么都不相信,没有自己的深刻见解。

(五)家庭文化导致教育方法扭曲

在当前思想文化的影响下,我们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和观念值得引起我们充分重视,我们家庭对小孩只有溺爱,没有培养;只有满足,没有辅导,只是把小孩当“小祖宗”、“小黄帝”,不想也舍不得让他们去动手实践,灌输的思想是希望自己以后不动手就有很多钱,最好是空手套白狼,在这种思想下教出的孩子既没有实践能力,又没有实践精神。80年代、90年代出生一代人也已到结婚生育的年龄,既便有了自己的小孩,有的人也不愿花费自己的精力在下一代身上,直接把小孩交给自己的父母带,甚至很有一部分年轻人不愿要小孩。由此循环下去,后代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父母爱,缺乏家庭感、社会责任感,更没有团结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有报纸曾报道,有几家学校在组织夏令营活动时,把中国小孩送到美国家庭去住一段时间后,“小黄帝”的好吃懒惰的恶习得到了根除,这不是笑话吗?中国家庭还培育不好自己的小孩,看来是中国家庭文化在做怪。

二、应对当前社会思想文化格局,需采取的应对措施

西方反华势力曾这样计划:要和平演变中国,在新中国第一代、第二代人身上是不可能的,要从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下功夫,难道我们第三代、四代人好欺负吗?不是,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好欺负!因此,要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还需从“人脑”入手,抢占中国文化的高地,树立紧贴时代特色、“绿色”环保、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支柱。民族确实需要的文化来引导!

(一)用正确精神培养,铸造健康向上的精神信仰

政府要从战略高度重视精神领域的铸造,不论是文化思想、社会风尚、文化教育、文学创作等领域,要培养一种能够引领民族健康发展的思想文化,而不是颓废的、苍白无力的、没有生命力的思想口号。从各个领域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首先要使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真正成为民族哲学的理论基础,培养全社会共同遵循的、信仰的精神理念,把虚伪的、没有活力的思想信仰作为扰乱发展的思想予以收束,避免弱化我们的精神。要重视宗教问题,刘亚洲同志曾评价我们中国其实没有宗教,“佛、道、儒”三教里的“神”离人民生活无比遥远,不能给解除精神上痛苦,只能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具。随着人民的文化程度增高,在发展精神信仰自由的同时,我们要引导精神信仰方向,不能还是用这些精神上的“神”为愚弄广大群众,我们党宣传自己的纲领和目标同时,要把纲领细化、具体化成各个领域的精神信条,随着社会进步而进步,使广大老百姓容易接受,使之具有生命活力。要培养一种风尚、形成一种风气、铸造精神理念,重要典型的作用,典型作用正如明星作用一样,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就要把典型培养成我们的明星,培养精神上的明星,学术上的明星,如同演艺明星一样,让世人从心中接纳。当前,我们社会文化就是把演艺圈的演员捧红成我们明星,而我们捧红的演艺明星到底有多少精神内涵是值得观众崇拜呢?又很值得商榷。如引发香港“艳照门”事件的主角陈冠希,显然是一个不很光彩的明星,竞然还会引起无数年轻学生去崇拜,与之相比的是,美国有很年轻学生崇拜前总统克林顿先生,绝对不是崇拜其与“莱温斯基”的艳闻,而喜欢以良好形象引导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气概,两者相较,相去甚远,不能说我们的年轻学生错了,而是我们信仰和价值取向有问题,可见精神支柱和信仰对当代年轻中国人显得很为迫切!

(二)进行健康的文化宣传,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文化宣传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加强对文化宣传的内容、方式、载体的管理,当前,我们的文化宣传市场基本是无序的,过去的管理机制已满足不了高速发展的信息传媒市场。要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风正则国盛,拿我们中国老百姓的娱乐生活来说,从古到今都是不可称赞的,古代盛行拍马溜狗、、抽鸦片烟、烧香拜佛,现在是流行打麻将、、抽烟喝酒。这些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的落后。此时文化思想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相反,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三)创造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充实精神文化生活

邓小平同志曾强调“两个文明”都要抓,都要硬,说明精神文明建设也同样重要。当前,我们的文化部门抓了,但创新不够,发展不够,只满足于我们党在战争年代文化宣传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特别是对精神文明建设起支撑作用的影视传媒、文学创作、教育科技等领域,要鼓励多生产一些引人上进的、促进社会进步的产品,使其贴近老百姓生活,引领老百姓的精神风尚,而不能只为一个得益集体、一个地区服务。解放前,我们国家出现了大文豪:鲁迅、巴金、矛盾等等,其作品影响力和活力,确实影响了几代人,但是我们今天的文学作品,过多注重趣味性、经济性。正如当前流行的韩剧一样,大韩民族的年轻人欣赏得是韩剧的贤慧有礼的民族传统,我们中国年轻学生学会只是奶声奶气的娇揉做作,是思想口味的造成。培养真正意义的精神典型,切忌铸造成不食人意烟火的英雄,“从小就是个好苗子,长大必然成为英雄”这种成长历程,让群众感到距离太远,导致可信度、生命力下降,要捧出一批真正反映真、善、美具有精神内涵的明星、影视节目、流行歌曲,以此引导年轻人。

文化思想宣传范文篇6

关键词:茶文化;小学;德育教育;班主任

茶文化经历了千年的发展,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礼仪以及道德品质,而茶文化的思想与底蕴十分浓厚,所表现的重德思想与当下素质教育理念相同。因此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班主任就可以将茶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以此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思想认知。在二者结合过程中,老师也要创新当下的教学观念,适应新课改教学的需求,使得德育教育工作能够得到创新发展。

1茶文化中的德育思想

茶文化所表现出的德育教育观念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而茶文化展现出的内容与礼仪道德之间息息相关。懂茶、爱茶的人能够理解茶文化中蕴含的道德素养,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约束自身行为,并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及礼仪标准。茶文化蕴含着我国千年来的思想品质及历史文化,而现代人在饮茶过程中能够联想到各项优秀品质,并在了解茶过程中加以模仿,进而升华自身思想观念,坚定行为准则。如若将茶文化与小学德育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传统茶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加深对历史文化的掌握,也能够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学习及生活中能够以礼待人,以德服人。

2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现状

当下小学管理工作主要是以德育教育为主,这是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而在小学阶段,此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启蒙学生的思想认知,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而小学教学任务本就是以育人为主,在新时代下学校就应当积极响应党政策的号召,将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作为主要内容。但小学生由于思想认知还不够完善,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其他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而且学校主要以教学工作为主,忽略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育,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2.1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是班级以管理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认知。而德育教育理念也只是通过灌输的方式来加强学生认知,缺乏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另外由于当代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具有独特性,如若德育教育不随之改变,那么无法真正解决学生的问题,同时也会导致德育教育工作与新时代需求脱节。另外学校在开展德育管理工作时,主要是以集中管理为主,而德育管理方式也十分简单,未结合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制定教育策略,不仅抑制了学生个性化发展,也难以真正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2.2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应用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品质内容,为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依据。但当前传统文化的应用还缺乏创新性,小学生并未真正投入到传统文化中进行深入探索,甚至网络的不良文化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使得德育教育效果有限,而且与传统文化脱节,使得德育教育内容不够细节,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3茶文化与德育教育结合要素

3.1茶文化表达内容

茶文化是我国优质文化的代表之一,经历了千年的洗礼,结合了儒家、道家等多个思想。同时也涵盖了各个思想的精神内涵,凸显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比如茶文化中和谐友爱的思想就与儒家之间息息相关,儒家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以礼待人,互敬互爱,这与茶文化中以和为贵、诚实守信紧密相连。又如,茶文化中的致和思想,则是吸取了道家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与儒家不同的是,道家更注重饮茶的和谐氛围。再如,宁静致远思想。这与禅宗所表达的普度众生思想大致相同,在融合了此项思想观念后,茶文化更注重自身的超凡脱俗,更追求身心合一的观念。

3.2德育教育要点

在新课改教学目标下,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也应当及时转变管理方式,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更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育。这也就要求老师要将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转换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德才兼备。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自我行为,提高自身道德品质,并培养尊师重道等优质礼仪,明确事理,积极向上。

3.3茶文化与德育教育结合

通过对茶文化以及德育教育的分析,可以得知二者之间具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在小学教育中融入茶文化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德育教育要求学生文明有礼,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松弛有度,这与茶文化表现出的思想大致相同。而茶文化思想则主要体现在茶德之上,饮茶的人要具备崇高的思想品质及个人修养,约束自身行为,崇德重礼。同时也要在茶文化的学习下,不断升华自身的思想品质,成为社会栋梁。因此二者在结合时,就应当互相学习,推陈出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研究出与当代德育教育工作相吻合的策略,使得茶文化能够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展现出自身的德育作用。在烹茶时需要使其火候松弛有度,切记不可过于急躁,影响茶的口感,而德育教育工作也是如此,老师在管理班级过程中,切忌不可心急,而管理方式要松弛有度,使得德育教育工作能够渗透到每一教学环节之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及效果。

4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渗透茶文化的教学策略

4.1合理选择教育教学切入点

为了进一步在小学德育管理中展现出茶文化的教育内容,突出德育教育的特点,老师首先就应当认真分析当下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的要素融入茶文化的思想观念,使得茶文化能够真正作用到德育管理的关键点中,发挥出最大化的作用,从而创新德育管理模式。比如在教育思想上,老师就可以根据茶文化思想做好宣传工作,并渗透德育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及弘扬者。同时也要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支持下,培养学生民族自信,让学生能够自觉抵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在实践开展德育教育时,也要结合茶文化仁和、友爱的思想制定教学策略,通过对茶文化的研习,探究二者的结合点。

4.2选择创新型教学模式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下,德育教育工作要创新型教学模式,而在与茶文化结合过程中也要深入掌握茶文化思想,使得茶文化能够得到充分应用。首先老师在开展德育管理工作时,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思想,通过情景教学法、现代信息技术等多项教学模式的应用来开展高水平的德育管理工作。由于小学生天性活泼,对事物充满好奇,而老师就要以学生的兴趣特点为切入点,选择与学生性格契合的教学方式。而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融入茶文化思想能够丰富当下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思想认知,让学生能够自觉在生活中坚守良好的道德品质,约束自身行为;也能够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减轻教育教学压力,提高德育教育效果,充分发挥出茶文化思想的作用。例如,老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来开展茶文化德育教学。首先在课前老师要寻找有关于茶的图片,以及各种茶的分类,并制作成精美课件。同时也要将烹茶、煮茶、喝茶的流程及礼仪展现出来,增强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与此同时,老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前实践探究作业,让学生去了解家中长辈是否有喝茶的习惯,家中的茶是什么种类,并在课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讨论。而后,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调查结果展现出来,给予学生表现机会,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茶文化的看法。随后老师可以在学生专注力较强的教学氛围内引出茶文化思想,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最后,老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到家中与家长共同品茶,又或者与朋友和同学共同参加茶文社活动,并让学生根据茶文化的小故事写出一篇德育感想,进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茶文化的理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茶文化,并以此树立正确的思想品质。

4.3结合学生校园生活开展教学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认知还不够完整,对事物的看法还不够全面成熟,因此德育教育工作要突出其针对性。而在小学中要积极宣传茶文化,创设良好的茶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实时了解茶文化思想,正确引导学生行为。而学校也可以积极开展校园活动,比如茶社、茶文化节,让学生能够在丰富的活动带领下,加深对茶文化的认知。又或者可以开展有关于茶文化的辩论赛,让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能够了解茶文化的思想品质,也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真正强化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理解,使得茶文化能够与德育教育更深一步融合。除此之外,班主任也可以在每周五下午开展班级茶韵学习活动,让每一小组学生准备好茶文化的相关演讲稿,并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看法。而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带领学生实地去观看制茶流程,也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采茶、炒茶等环节,加强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而在完成课外活动后,老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茶韵的理解,谈一谈自己的感想。在学生了解有关茶的知识时,老师也要逐步渗透德育教育,增强学生的思想认知,加强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学习茶文化中的丰富内容,提高德育教育水平。

4.4组织学习茶文化精神

茶文化本就是我国文学瑰宝,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宣传茶文化的精神,学生也难以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死板形象,使得学生在学习茶文化时出现抵抗心理,并不利于茶文化精神的学习。在开展茶文化宣传活动过程中,老师要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其感悟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茶文化不仅能够让学生提高自身修养,也能够巩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让学生肩负起自身的使命。所以班主任在开展茶文化教学时,首先要合理选择茶文化教育内容,鼓励学生学习茶文化精神,为学生日后的学习与生活发挥重要作用。而班主任也要鼓励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学习,完善自我,通过长久积累,引起实质改变,突出茶文化精神,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学校就可以选择某一日期作为茶文化精神宣传日,在这一天,所有的学生与老师都要积极去学习茶文化,探究茶文化精神。班主任将要起到带头作用,组织全班学生共同学习茶文化,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探究茶文化精神,鼓励学生制作精美的手抄报,以此来展现出茶文化精神。学生在制作手抄报过程中需要对茶文化的知识进行收集,在收集过程中,学生们也能够再次加深对茶文化的记忆,学习茶文化含有的精神品质,提高教育效果。在茶文化班级活动中,班主任可以组织每一小组学生上台展现自己的手抄报,表达自己对茶文化的理解,以此来强化学生对茶文化精神的感悟,增强教学效果。

4.5借助网络平台的力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老师在传授茶文化知识内容时,也要积极借助网络平台的力量,使得茶文化教学更加大众化,也能够通过高新技术来提高茶文化教学的效果。通过现代教学平台的应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关注茶文化的来源,最终通过茶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而学生在亲身体验学习过程中,也愿意担负起宣传茶文化的任务。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微信、QQ等平台组建班级群,在班级群内,老师可以让学生按照顺序每天分享一篇有关于茶文化的文章或者视频及动画,为班级营造学习茶文化的良好氛围。又或者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关注学校官方公众号,而学校公众号定期推送有关于茶文化的知识,让学生能够通过文章的浏览,加强对茶文化的理解。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老师可以寻找有关于茶文化的教学资源,并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及动画,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能够产生对茶文化学习的兴趣,愿意继承我国中华传统文化,弘扬茶文化。总而言之,小学德育教育融入茶文化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质,而学生在学习茶文化过程中,能够约束自身行为;在学习茶礼仪时,能够坚守讲文明守礼貌的品质。但班主任也应当明确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是漫长的,因此老师应当积极强化自身的思想认知,终身学习,争做四有老师,从而做好学生引路人的身份。

参考文献:

[1]裴灵芝.基于德育教育的小学班级管理探究[J].科学咨询,2019(30);30.

[2]王金莲.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J].科学咨询,2019(29):135.

[3]张云.茶文化思想对小学管理策略中的品德教育创新思考[J].福建茶叶,2018(10):435.

文化思想宣传范文篇7

关键词:茶文化;茶道精神;十五代千宗室

在当代中日茶文化交流中具有很高声誉的千宗室大师(1923-),是日本战国时代茶道宗师千利休(1522-1591)的后人,也是日本最大茶道流派里千家的十五代家元(以下简称千宗室),成长于日本京都的千宗室,在就读同志社大学法学院经济系期间,因逢太平洋战争爆发而作为海军应召入伍,战后复学直至毕业。战争的体验令千宗室倍感和平的珍贵,通过著书及友好访问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其和平思想,一生致力于茶道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提倡“一碗茶中出和平”的理念。在千宗室的著书中有《茶的精神》《里千家茶道教科》《里千家茶道》《茶中精神》《原色道具的用法》等。而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千宗室南开大学博士论文的中文译本)中包含了千宗室多年茶文化研究的成果。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中日两国茶文化思想传承和发展的理念。

在序言里,千宗室提到“若问我‘什么是茶的境界’的话,我会回答说,在于它的‘他界观念的娱乐性’。依我之见,能在现实社会里实现高层次上的精神性娱乐的,便是茶道。”对于《茶经》以前的茶,千宗室提出“茶究竟是传入中国还是野生于中国,虽然很难断定,但因《本草纲目》中有神农尝百草,其中百分之七十有毒,以茶解毒的记载,或者曾有野生茶树在中国。能够确定的是随着佛教的东移,茶树也随其传到中国。”通过一定的史料查找,千宗室感到详细描述陆羽以前的茶的问题的相关论述中含糊者居多,茶书中被奉为最高而且最古的经典著作的应该就是《茶经》。对于陆羽所处的中国唐代,千宗室评价道“说起唐代-迎来七、八世纪最盛时期的时代,就是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可谓是国际色彩浓厚的文化最繁荣的时期。”通过对陆羽生平和相关著书的分析,千宗室得出陆羽著作可能有后人补笔。对于陆羽其人,千宗室通过参照对比相关传说和相传为陆羽亲笔撰写的《陆羽自传》中的共同点,归纳总结出关于陆羽的相关资料。其一陆羽是出身、家系不明、彻底的孤儿;其二陆羽容貌不佳,口吃,却有善辩的才能,善于思索;其三陆羽性格为隐蔽型,专心读书,嫌弃杂事,不大与人交往,被视为一种狂人;其四陆羽所交之友皆为文人、诗人,常与高士同居;其五陆羽有很强的超脱世俗的孤傲性格;其六陆羽逝去的时间及地点不详。对于陆羽的一生千宗室认为其悠闲自在而人格高雅,赞叹陆羽的茶的世界观,不是谁都能吟诵的,相反必须说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理解的天赋之物。千宗室认为贯穿在陆羽《茶经》中有力求通过论及正确的饮茶方法,来达到从正面引导读者进入由喝茶所能达到的最终境地的意图,分析陆羽茶学思想中包含的易学与佛学理念,提到“从其叙述和表现中,依然可以感受到陆羽精神的基调,陆羽把佛教上所说的地、水、火、风、空的五大思想和木、火、土、金、水的五行世界观浑然一体,在陆羽精神的基调中,某种要从一碗茶中感受到通向其自然之根源的意志在起作用。”赞扬陆羽敢于取经纬的“经”、经典的“经”字于自己的《茶经》是有强烈自信与极大抱负的做法。对于《茶经》以后的中国茶文化千宗室总结为茶可使饮者在无形中醸成一种意境,因此效应,使得茶成为受尊之物。在论述日本茶道时,千宗室认为自平安时代起兴起的日本茶文化是使节、留学生和留学僧侣为移植中国文化所做出的贡献,这些中国使节们所继承的正是由陆羽首次集大成的茶的高超哲学和思想。而对于有些学者认为从茶的植物学观点来看日本也曾有野生茶树的观点,千宗室提出“即便假定日本自古就有茶树,而将其用于饮料、发现其作为饮料的无尚价值,以及发现茶是人类追求、向往自由王国不可缺少的从饮茶中能领略的意境中发现作为人的无尚喜悦的,却不是日本人。这一切,其实都是中国的以陆羽为首的诗人和文人们告诉我们的。他们在教导我们茶拥有作为饮料的无尚价值的同时,又告知了我们茶的哲学性。”千宗室还分析随着《吃茶养生记》与荣西东渡,茶文化渐渐渗入日本武士和贵族阶层。室町时代村田珠光等学者的出现产生日本茶道,而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的《南方録》,象征着日本茶道“一期一会”思想的确立,千宗室对此给予了极大的肯定,评论正是这种基于传统的创造性,才能经常地为其注入新鲜的感觉,成为明日之茶道的最为必要的真谛。对于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南开大学博士学位答辩委员会给予了很高评价。评价这是一部系统研究日本茶道源流及其所体现的文化精神的学术专著,也是一部以茶为主题的中日文化交流史专著,确认了中国的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被后世尊为“茶圣”的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中日两国茶人所共奉之最早和最高的经典作品,指出日本茶道虽源于中国,但又绝非中国茶文化的简单移植或翻版,历史性地考察了日本茶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把它概括为了追求理想境界的幻想型、重视实物性能的养生型和升华为宗教审美意境的理想型。

在科技腾飞的二十一世纪,综合性文化“茶”依然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究其原因在于茶文化是人类在发展、生产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和文化形态的总称。其中茶文化思想是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其研究主要在东方国家,尤以中日研究历史悠久,水平最高,代表当代茶文化思想研究前沿。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圣陆羽是世界茶文化及其思想研究的始祖。当代中国茶文化思想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茶学大师陈文华对于中国茶文化思想的形成历史及其特征与儒、释、通的道德关系的整理与论述、茶文化思想知名学者朱仲海对中国茶文化思想独有的精神之美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等。国内学者如林治克、庄晓芳等对茶文化思想有“和静怡真”“廉美和敬”等概括。而日本茶文化研究的当代代表人物千宗室大师在学习了陆羽的《茶经》及传统的中国茶文化史和继承日本茶道思想集大成者千利休的“和敬清寂”茶道思想的基础之上,结合日本国情,提出了新的茶文化理念,形成了一种具有日本特色的综合性茶文化体系,创立了“道学实”三位一体的茶道思想,他所推广的“一碗茶中出和平”的理念为世界所关注,在当今的年轻一代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正如千宗室在论文中所提到的“我坚信,通过内外共捧一碗茶,会使人与人在深层次的交往下相互服务,并在此种产生出真正的和平。”他的茶文化思想不仅在中日两国间的交往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文化思想层面对世界和平也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12.

[2]韩金科.唐代文化思想发展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J]农业考古,1995.2.

[3]刘岳兵.中日文化交流使者的新奉献-读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J].日本学刊,1995.6.

[4]金玉荣.析中日茶道精神[J].语文学刊,2009.11.

[5]倪虹.中日茶文化思想比较研究[J].福建茶叶,2017.7.

文化思想宣传范文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价值

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明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习从民族存续、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多维视角,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方位、当代价值和未来力量,形成了新时代传统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传统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民族的精神家园。习从中华民族存续的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定位。他认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201在世界民族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奋斗历程创造了辉煌的思想文化,形成了历史悠久、独树一帜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存续,固然有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在长期的民族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维系民族发展、认同和团结的文化基因,以及形成了共同的民族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激荡中沉淀下来,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2]181。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要有伟大的传统文化作为支撑。因此,习提出一个民族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继承而不是抛弃传统文化,必须弘扬而不是贬低传统文化。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全民族的精神家园。(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发展的精气神。习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亲民爱民、为政以德、施行仁政、勤政廉政、修齐治平、以法治国等思想,对今天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习在各种场合谈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学习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自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和价值观,克服“四种危险”、经受“四大考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习提出要坚定“四个自信”,最根本的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而中华民族五千年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源泉。只有始终不渝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才能形成强大的文化自觉,最终坚定文化自信。(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进步的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为推动人类进步、促进世界发展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谐世界提供重要的文化保障。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人类发展之道,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人类关怀和世界眼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妥善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民族矛盾、宗教问题、发展问题以及国家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比如,在国家关系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协和万邦”,这要求国际社会要文明交往,树立“整体观”和“和谐观”。在世界文明多样性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并存与融合,承认各文明发展的差异性,反对民族欺凌与文化侵略,倡导各文明形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共识。在全球治理体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要“先义后利、舍利取义”“以和为贵”“厚德载物”,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引领,为化解全球性的矛盾和危机提供方法。

二、传统文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习提出,必须认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好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并系统地提出了新时代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一)坚持有鉴别的对待和有扬弃的继承相统一。习认为,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审视传统文化,以理性的观点来继承传统文化。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性,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时代条件以及人们的认识水平相对比较低,必然导致传统文化本身仍然会存在一些陈旧的和过时的东西。因此,习要求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能照搬照用,必须进行正确的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有鉴别的对待和有扬弃的继承相统一。对传统文化鉴别和扬弃的主要依据,就是看其是否适应当今实践和时展的要求,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一方面,对于顺应时展要求、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传统思想文化,要积极挖掘其思想精华,传承其合理成分和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对于违背时展规律,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传统思想文化,要及时摒弃其腐朽的实质,或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现代化改造,以符合时展的要求。(二)坚持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相统一。文化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这是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基本规律性。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主要原因就是其遵循了与时俱进的基本规律。习在多种场合论述了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性,他说:“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在习看来,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形式进行改造,使其具有适应时展要求的新内涵和新形式。要用新时代的话语体系来解读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时代化,把继承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使传统文化符合现代语境和现代表达方式。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强调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传统文化符合新时展要求,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文化感召力和文化影响力。要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坚定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性。只有坚持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三)坚持立足本国实际和面向世界大局相统一。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续数千年而不断裂,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自产生之日起就不是一个封闭的文化形态,而是包含了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的双重特征。指出:“我们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5]因此,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立足本国实际和面向世界大局相统一,达到民族特色与世界眼光的有机结合。一方面,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必须立足本国实际,体现中国特色。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总结归纳其丰富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科学提炼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确保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变样、不走型。要紧密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尊重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延续中华文化添砖加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体现中国元素、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展现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另一方面,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具备世界眼光,体现人类关怀。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致力于实现“天下大同”。要凸显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积极借鉴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吸收他国先进文化。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有做世界文化发展领头雁的目标和决心,提高国际认同度,促进世界文化融合。

三、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价值

传统文化思想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发展的思想,对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文化强国建设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重要的价值。(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党的把它统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传统文化思想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论贡献就是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视角来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维度来定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增强文化自信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习认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6]21在看来,要从五千年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中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二)制定了文化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深刻论述了传统文化与文化强国建设的关系,认为“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7]55。习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主张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此,传统文化思想对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思想指导,对如何正确处理继承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的关系、继承传统文化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的中国立场与世界眼光的关系做出了基本论断,这就制定了文化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各种思想观念,形成文化发展的合力,共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提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动力。传统文化思想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支撑人类社会共同生存、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立国兴邦的精气神,是中华文明带给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它与西方文明中倡导的工具理性和异化力量截然不同,主张在“和而不同”“兼爱非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国际规则下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是一个海纳百川、百家争鸣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的共生共建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动力。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全新的国际关系准则,建立全新的国际关系秩序,允许世界各国文明平等发声,不断凝聚人类发展的共识,谋求人类的共同命运和人类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N].人民日报,2014-03-13(01).

[4].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4(01).

[5]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4)[2018-09-10].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6]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文化思想宣传范文篇9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医;马克思主义教育

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明的象征,是历史发展中人类思想与劳动的沉淀和积累。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社会文明发展的智慧结晶,强调人权平等与民主自治等思想观念,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有指引作用。与此同时,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特色文化之一,科学运用中医文化主张的“天人合一”与“唯物辩证”等观念,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遵循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结合,是当前学术研究热点课题之一,同时创新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更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使命。

1优秀传统文化、中医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1.1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中国化发展

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已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之一。在当前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将我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即将儒家文化主张的“诚信、谦卑、友爱”以及中医文化中主张的“天人合一”等思想观念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结合,不仅有助于丰富与完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时还能科学地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

1.2传统文化、中医文化教育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下,坚持与普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原则。传统文化及传统中医文化作为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过程中,科学运用我国的传统文化智慧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积极作用。例如,传统中医文化中所主张的“天人合一”思想,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所主张的实践认知世界、客观分析事物都有补充与完善的作用。

2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文化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结合的原则

2.1批判与继承相结合的原则

批判与继承相结合是指我国在学习与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时,应在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与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性的学习以及继承性的发展。如道家思想中强调的无为而治,这在我国中医文化中也有所体现,在学习与继承中医文化教育时可将“无为而治”思想观念与马克思主义中的“从实践出发”相结合发展,从而在改革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顺应我国当前时展的“科学发展观”理论。

2.2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原则

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是指在科学学习与继承传统文化、中医文化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主张的科学世界观与价值观,以及传统文化、中医文化教育所提倡的“三纲五常”等思想观念,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与基本国情进行改革性的发展与继承。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发展不仅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推动我国文化与时俱进发展的科学方针。

3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结合的途径

3.1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中提倡与推广传统文化思想教育

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中提倡与推广传统文化思想教育是指基于当前我国普及推广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基础上,针对传统文化、中医文化的“天人合一”等思想进行传播与学习。一方面,可在我国高校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组织开设向传统文化、传统中医文化学习思想观念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主义中,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主张的“仁义、友爱”等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在当前我国高校传统文化、中医文化教育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其进行唯物历史辩证学习与发扬等活动推广形式,如在传统中医学校中,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设中,注重提倡传统文化思想的“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等思想理论,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科学理念。

3.2科学利用当前网络平台,建设传统文化与马克思

主义相融合的教育网络科学利用当前网络平台,建设传统文化、中医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的教育网络,是指科学利用视频直播、微博、QQ等工具,学习与宣传我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等知识文化。构建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还可通过在马克思主义课程的公共课堂中,组建或创办供学习的服务型网络社区等,如网络视频讲座以及在线群组互动学习群等。在强化学习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理论的基础上,宣传与传播我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同时针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典型文化,如中医文化,进行深入解读与学习,从而在构建我国高校学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的基础上,不断培养与树立其传统文化思维与审美观。

4结语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之一,只有不断坚持将其扎根于传统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最终实现其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王贝贝,张景书.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7(1).

文化思想宣传范文篇10

文化自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重要载体。历经5000余年的历史积淀,中华文化已然具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其文化思想内涵充分囊括社会、语言、历史及军事等多个方面。其中,以文化自信为基础增强大学生对于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能力,是树立文化自信对于高校英语教育工作的主要影响之一[2]。汉字的历史发展周期长达6000余年,汉字的音、意及形等内容的相互融合,是在充分借鉴不同语言文字特点基础上加以实现的。将文化自信运用于英语课程教学工作,对于更好地帮助大学生理解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各类语言文化概念具有良好帮助作用,使大学生能从汉字文化语言视角,在更多维度对英语语言文化进行解读。从而充分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学习理解能力,提高高校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及大学生实际英语学习水平。

新时代的新经济发展,提升了我国国际影响力及国际贸易发展水平。为更好地适应国际发展新环境,做好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及提升专业人才英语水平至关重要,是推动国际文化教育及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文化建设作为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一环,对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及英语课程教学产生积极影响。文化自信背景下的教育发展,势必要围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及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宣传能力开展布局。因此,文化自信的教育发展,实际上是为高校英语课堂教学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宣传提供有利平台,切实满足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的传统文化教育需求,为后续阶段更好地在新时展背景下构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新体系做好充分铺垫[3]。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英语课堂植入中国文化的意义与需求

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进一步融入国际发展舞台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实际影响,不仅为各地区文化交流提供帮助,也促使文化入侵问题愈演愈烈,对于更好地进行民族文化保护形成阻碍。文化自信视域下推动中国文化植入英语课堂,则是在增强教育有效性的前提下,抵御西方主流文化价值入侵的一种有效路径,并充分为青年一代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提供教育切入点。最终,使文化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工作形成一体化融合发展趋势,解决文化教育及专业课程教学结构性冲突问题,实现文化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协同推进。

(一)抵御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入侵

目前,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入侵,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产生严重阻碍。缺少服从意识,追求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成为部分大学生实现人家价值的唯一方向。高校英语课程教学虽然以推动英语、汉语语言文化双向融合为主,但为更好地加深大学生对于英语语言文化的了解及强化大学生对不同地区英语语言特点的掌握,不可避免要对西方文化思想加以融入。在英语课堂中植入中国文化,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英语语言文化与汉语语言文化虽然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但文化中心思想及语言历史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课堂,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构筑抵御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入侵的坚固壁垒,使大学生能理性地进行英语课程知识学习,避免大学生盲目地追求西方文化价值观念,提升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及传统文化的认同。

(二)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文化传承使命感

现阶段,部分高校人才教育培养,单方面注重对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强化,忽视文化教育的实际重要性,使大学生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单一工具,未能发挥高校全面化人才教育培养的基本职能,导致部分历史文化及中华传统文化无法得到大学生的充分认同,削弱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文化传承使命感。将中国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课程教学体系,则是在保证基础学科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心,提高大学生对中华文化及传统文化的正面认识,使新时代大学生能成为中国文化传播及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完善高校人才培养的全面化发展体系,最大限度弥补高校文化教育的不足,为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更好地突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与文化传承使命感奠定坚实基础。

(三)实现高校大学生英语知识储备及中国文化积累双向提升

近年来,提高文化影响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已然成为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其中,如何平衡传统文化教育与基础学科教学工作协同开展,成为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严峻问题。采用嵌入式教学方式,将中国文化植入课程教学,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科学方式。英语课程教学及专业人才培养,也应基于对中国文化思想及教育理念的有效植入,丰富大学生的英语知识储备,加强中国文化积累,进一步满足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及传统文化教育的双向需求,使新时代高校英语课程教学能形成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发展循环,解决早期阶段高校文化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为中国文化教育渗透及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奠定良好基础。

三、基于文化自信发展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植入中国文化的原则及路径

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英语课程教学,应从加强文化教育渗透、加强文化教育沟通及丰富语言文化元素等多个层面推进,进一步围绕解决英语课程教学难题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心思想,建立多元化英语课程教学发展体系,为未来充分构建以中国文化为载体的英语教学新生态创造有利条件。

(一)加强英语课堂教学的中国文化教育渗透

加强中国文化在英语课堂教学方面的渗透,将从文化影响力角度强化中国文化教育输出能力,在保证英语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搭建多元化语言文化交互平台,切实提高大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能力,并围绕英语课堂教学为中国文化长期运用做好科学教育布局。为此,高校方面应在教师教学工作方面给予一定支持,进一步为教师提供部分中国文化教育资源,将中国文化与英语课程概念充分融合,使英语课程教学能对大学生中国文化学习与探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还应积极做好英语课程教育拓展,从英语语言文化多元化发展及中国语言文化发展历史研究两个层面建立教学互动机制,基于学习互动与学习探索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为未来阶段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研究的兴趣提供教学支持。

(二)积极开展汉语语言文化及英语语言文化学习竞赛

开展汉语语言文化及英语语言文化学习竞赛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基于语言竞赛加强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化的了解,使学生能对两种不同文化进行融合,对中国文化教育与英语课程教学进行平衡,弥补英语课程教学在中国文化教育方面的不足。第二,通过积极开展汉语语言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化竞赛可以突出中国文化的历史优越性及文化自豪感,提升大学生对中华语言文化的认同感,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涵及文化魅力,从根本上为大学生深入探索中国文化埋下教育种子。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开展汉语语言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化学习竞赛,是实现英语课程教学与中国文化教育互利共赢的科学方式,对于更好地构筑中国文化教育发展桥梁具有重要意义。

(三)强化英语教师队伍的中国文化教育培训

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大学英语课堂植入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早期阶段,之所以部分高校难以在英语课程教学中推进中国文化教育,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英语教师长期从事英语课程教学研究,对于中国文化专业领域的内容鲜有涉足,仅能基于现有文化体系及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国文化教育进行概念总结,难以实现中国文化与英语课程教学多元化融合。针对教师队伍做好中国文化教育培训,则有助于高校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英语教师能掌握更多中国文化教学技巧,进一步在提高英语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增强中国文化教育融合的实效性,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工作中的诸多实际问题及基础难题,有效实现将中国文化与英语课程教学多元化及系统化融合,为未来阶段更好地以英语课程教学为载体进行中国文化教育输出创造积极条件。

(四)丰富英语课堂教学的中国文化元素

文化元素是引起文化共鸣的重要图腾与符号。加强英语课程教学中对于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可以激发文化思想共鸣,加强中国文化在英语课堂教学方面的有效植入。为此,英语教师应在课程布置的前期阶段、课程教学过程及课后做好中国文化元素的有效运用,将各类不同文化元素进行串联,引起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共鸣,消除中国文化植入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的突兀感,提高大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实际感知能力。通过长期文化元素熏陶及文化思想影响,高校英语课程教学对于中国文化元素常态化运用,将有效改变大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错误认识,提升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兴趣,弥补大学生对于中国文化学习积累的不足,使英语教学工作与中国文化教育能形成充分教学互补。以此,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高校英语教学课堂。

(五)优化文化自信背景下英语课程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高校英语课堂植入中国文化,势必对现有英语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一定影响。为更好地实现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方面的有效融合,并增强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高校应在现有英语教学考核、评价机制的基础上,对教学考核标准及评价方式进行调整,将部分中国文化思想及文化概念纳入考核体系,提升大学生对于中国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注重对教学考核、评价平衡性的控制,既要满足英语课程教学的基本需要,提升英语课程教学考核、评价的有效性,又要突出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有效将中国文化嵌入英语课程教学的各项细节,使大学生随时随地能基于英语课程知识学习对中国文化进行接触。以此推动中国文化教育在英语课程教学方面常态化发展,解决英语课堂教学对中国文化教学应用时效性不足的问题。

(六)创新英语课程教学新形式、新方法与新概念

创新英语课程教学新形式与新方法的意义在于,基于文化自信的教育视角推动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的与时俱进开展,使英语课程教学能在中国文化教育植入过程中不断在教育上推陈出新。例如,针对英语作文翻译课程教学创新,可以融入部分中国传统语言文化艺术特点,采用传统文言文语言表达方式,对部分学生存在翻译阅读障碍的部分进行优化,使学生能基于汉语语境充分了解阅读理解难度较高部分所表达的英语意义。通过对英语作文翻译的教育创新,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古代人民的语言智慧与语言艺术中心思想,在进一步强化中国文化输出的同时,解决英语作文翻译的教学难题,为后续阶段更好地推进高质量英语课程教学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英语课堂植入中国文化,是提升我国大学生文化自豪感及文化传承使命感的核心关键。因此,高校应积极做好中国文化教育探索,加强中国文化在英语课程教学方面的渗透,加深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正面认识,为后续阶段更好地实现中国文化教育及英语课程教学稳步推进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利云,李小波.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路径探究[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30(3):49—51.

[2]李柯.“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9(12):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