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渗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20:55:58

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范文篇1

【关键词】民间艺术文化;幼儿园教育;渗透

1.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意义

1.1提高幼儿园教育的趣味性。幼儿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年龄相对较小,见世面较窄,好奇心较重,心理和生理发育都处于早期阶段。因此,幼儿园教育与其他教育阶段有很大不同。教师单一和老式的教育方法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背景下,民间艺术文化教育的渗透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方面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1.2促进艺术传承。民间艺术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许多艺术文化没有被传承下来并消失。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此在幼儿阶段渗透民间艺术文化,它不仅增强了儿童的学习兴趣,也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得以提升和传承。如果学生从小就了解中国的民间艺术文化,就可以有效地将他们的注意力放在民间艺术文化上,从而使民间艺术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2.在幼儿园教育和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策略

2.1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现阶段的孩子总是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总是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充满好奇。在此之间,教师应组织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民间艺术教育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了解剪纸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可以组织有趣的动画剪纸视频,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剪纸知识讨论课,并带领学生进行剪纸比赛。这种活动安排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利用比赛的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对民间艺术文化的热爱,加深了对艺术的理解。2.2营造良好的民间艺术文化氛围。学习氛围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幼儿园阶段的学生。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时,必须营造良好的民间艺术文化氛围。例如,幼儿园可以设立一个特殊的民间艺术文化角,主要展示一些著名的作品,并采用合理的环境系统,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此外,幼儿园需要设立学生作品展示角。将学生的作品融入到学习环境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学习氛围。2.3在教师与儿童的互动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和谐,平等,相互支持的师幼关系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师与幼儿互动的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创造各种游戏活动和主题活动,吸引幼儿参与其中,从而建立各种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平台,进而提高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发展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将民间艺术教育纳入主题教学活动中,一个好的主题应该能够与幼儿园的整体课程目标和具体的教育要求相结合。鉴于当前幼儿园教育注重的是儿童形成有关学习和知识的积极体验,养成良好的社会情感和学习动机,因此,结合幼儿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文化来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通常可以实现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幼儿与父母,教师与家长的良好互动。在学生,家长和老师的互动中,不仅增强了三方的感情,而且有助于孩子们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孩子们将来更好地学习民间艺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民间艺术文化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对于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幼儿园特色办园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幼儿教师需要有效地使用各种渗透策略。根据各种民间艺术文化的特点,遵循一定的渗透原则,运用民间文化艺术的力量,不断提高幼儿的民族艺术文化素养,进而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付宇.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策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3):123-124.

文化渗透范文篇2

【关键词】小学德育;传统文化;渗透分析

中华文化是我国无数先贤智慧与思想的结晶,是我国精神财富。因此,在小学德育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促使小学生培养自身的道德素养,唤起自身的文化自觉,起到滋养情操与品德的作用。

一、增加优秀的传统文化比重

德育教材,是物质文本,能够体现教育价值与德育知识。教材的质量高,能够有效地对德育活动进行指导。因此,在德育教材上充分地体现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加强教材中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从而提高德育教育质量。由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通过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团结协作、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爱国主义、文明守礼等精神,能够促使学生形成优秀品格。同样,要想发扬与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引导。注重德育活动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融合,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化理性,促使学生能够讲文明、爱文化,自主地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道德,从而形成自身的良好品质。因此,应在德育教材上,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综合的设计,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教材的德育知识时,做到崇德行善,心存善念,乐于奉献,爱好和平,体现出对社会、对国家的爱,将传统文化与德育知识进行结合,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进行道德的发展。在德育教材编写上,应增加宏观思想,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国家情怀,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关注社会文明与社会发展的进步,自主地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在德育教材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在培养学生的人格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国家情怀,从而弘扬仁爱共济的道德思想,在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自身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促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融入到社会发展中,承担社会责任。

二、优化体现形式

教师在增加德育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时,要注意优化体现形式,利用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例如,文言文是体现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易理解、不易接受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时,尝试利用动画、故事、图画等途径,将传统文化通俗、直观的体现出来,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从而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材中,充分地体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其比重,并利用学生能够理解的形式进行体现,这样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的同时,促使学生融入到社会发展中,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三、多途径地开展实践教育

教师在开展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时,不仅要靠说教,还要依靠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熏陶和感染,提升自身的德育精神。思想道德的形成,会受到生长环境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因此,在德育活动中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应多途径地开展实践活动,从而形成校园的文化氛围。例如,教师可以举办一些经典的朗读活动,挑选《大学》《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等我国的经典作品,开展每月、每周、每日的朗读计划。同时,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朗读比赛,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经典之美,对文本进行欣赏,在这一过程中,促使学生能够理解经典文本中的精神,从而开展德育活动。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社团活动,促使学生参加武术社、合唱团、舞蹈团、绘画社等活动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融入到社团活动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例如,绘画社可以组织“孝道”这一主题的比赛,合唱团可以开展“爱国”主题的合唱比赛,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德育的熏陶,提升自身的德育精神。受到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能够促使学生培养自身的美德,约束自身的行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节庆活动,开展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节日活动,提升学生的德育精神。例如,教师可以开展清明节的扫墓活动,促使学生能够走入烈士陵园,了解先烈的事迹,从而培养自身的英雄主义的气概,促使学生养成爱国的精神。教师可以利用开展端午节的活动,引导学生缅怀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学习屈原的宁死不屈、胸怀大志、为国为民的精神。教师还可以开展教师节的活动,促使学生能够感念学校、感念恩师,做到尊师重道,从而提升自身的品格。在学校里开展德育的实践活动,渗透传统的文化,通过利用社团比赛、节日活动等形式,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融入到德育活动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自身的思想品格。

四、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的引用

为了进一步优化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渗透,就要注重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的全面挖掘与灵活引用。对此,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素材的挖掘与科学引用。首先,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在教材内容中的恰当渗透,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知识的同时,也要结合具体情况,优化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适当拓展。比如,在进行谦让知识内容的讲解时,可以以“孔融让梨”的小故事来进行导入,这样既有助于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也能够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同时,在德育教育方式上也要加强创新应用,主要是因为我国传统文字通常都是文言文,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文言文记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来丰富授课内容,但一定要对小学生各阶段的认知水平与知识储备能力做出充分考虑,尽可能选择《三字经》《弟子规》等一些浅显易懂的内容,在进一步拓展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储备量的同时,也有助于优化德育教学效果。当然,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也可以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科学引用来将原本枯燥、单纯的文字,以三维立体的动态图画的形成呈现出来,在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其次,在德育教育中优化优秀文化渗透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逐渐将关注点向整个社会的关爱延伸,全面激发学生爱好和平、善良勇敢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发展。此外,在实际授课中,教师还要重视自身品德修养、爱国情怀平衡上的维持,注重榜样作用的发挥,给学生的学习成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在业余生活中的渗透

德育教育仅通过课堂引导难以取得理想成果。对此,除了要在课堂教学中优化传统文化渗透之外,还可以在业余生活中引导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从不同方面增强理解。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为学生布置一些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加强自主研究,或者是开展一些德育主题的优秀文化展览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深入理解。优秀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弘扬并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公民的义务与责任。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中,渗透优秀文化,在教材中体现优秀的传统精神,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自身的良好品格,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走入社会的发展中,承担社会的责任,促使中华的优秀文化得到弘扬。

参考文献:

[1]崔振彬.浅谈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教育,2014,(5).

[2]李宁,刘晓辉.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相结合[J].教书育人,2012,(1).

文化渗透范文篇3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载体,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多个方面,而当今学生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却不甚了解,甚至盲目地去“哈韩”“哈日”,因此很有必要结合课本中的绘画工艺等作品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民族自豪感。只有对本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他才能成为一个有国家、有民族、有文化归属感的人,才能深入地体会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更加真切地体会我们的“民族感”。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人类最早认识社会的主要媒体,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漠视民族精神的教育,国家民族意识就会淡漠、虚无乃至异化。我国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美术共同构成世界美术的多元化。而我们在学习美术鉴赏时,要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意识。利用教学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教育。

在平时的教学中了解到:很多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出现缺失,文化价值观迷茫。当面对汹涌而来的“韩流”、“日流”时,容易失掉辨别能力。在欣赏张萱的《捣练图》时,首先让学生判断作品从材料上看是什么画,画的是哪个时代的内容?学生的回答很让人寒心,不知道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的分类有哪些;从体型上服装上判断出是唐朝作品,但接下来让他们说唐朝服装的特点时,他们的回答是因为唐朝的服装和韩国的传统衣服很相似,他们是通过看韩剧了解到的。包括他们现在穿的衣服也是追求“韩版”,民族的他们认为土气、俗气,韩版的才是潮流才是时尚,很标准的“哈韩一族”。所以我专门介绍了我国的民族服装,尤其是汉族的服装变化,这些服装自唐以来,就有“汉服”或“汉装”的正式称呼,经历将近四千年,一直自成体系,一脉相承,并深远影响了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其中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便是汉服在这些国家的正常延续。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都市青年白领阶层为骨干的“汉服复兴”运动的兴起,在不失传统韵味的前提下,又颇具时尚特征。传统服饰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而传统服饰的兴起也可看做是中华文明复兴的一种征兆。为了让学生弄清中国画了解其分类及传统的装裱艺术形式,我特地在班内举办了一次小型中国书画展览,内容包括了人物、山水、花鸟,装裱形式有立轴、册页、手卷、帛画、横披、镜心等,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知识轻松愉快,同时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民族自豪感。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古代人们生活的反映,它既体现了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的演变,又体现了社会生产水平和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过程。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熟知其各个历史时期的工艺图特点和民族文化特色。

尤其是通过对多工艺制作、艺术特色、文化特点方面的了解,亦可感受到我国历代工艺美术创造的伟大和艺术的光辉。对于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中国工艺美术作品,使学生对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并为此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修养。比如从古到今一直流传的在世界上影响非凡的瓷器,以青花瓷为例,南京古陶瓷收藏专家周道祥先生认为,青色在古代时是人们喜欢的颜色之一,不容易使人产生视觉上的疲劳;除此之外,青花瓷还有一系列“隐喻”之意,古时的读书人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走上仕途后便有“青云直上”的愿望,渴望做一个人民爱戴的“青天”,甚至在卸甲归田之后,还希望能够“名垂青史”,“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在当时士人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如今,我们日常用的碗筷、茶具等物品上也都不难发现青花的影子,足见“青花”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和情结。青花瓷润澈通透,古色古香文化底蕴十足。中国的瓷器传统最早起源于餐具的制作,仿中国古典青花瓷器的作品别有一番味道,比如成套的青花瓷制茶具、带盖儿的青花瓷杯、素静雅致的花瓶等,选上一套摆在家中,既增加了古香古色的文化情趣,也给居室增添了一份温馨。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青花瓷不仅成为了歌曲传唱中国风的对象,而且现在的一些服装上也印制出了青花的纹饰,尤其以青花旗袍著称。所以在介绍瓷器时展示一些青花旗袍的图片,银白色的旗袍上淡蓝色的花纹,每一处都惟妙惟肖,每一笔都淋漓尽致,青花之美跃然于银白色打底的旗袍上,尽显出一种古代高尚典雅的美好。青花旗袍,将温润的肤色、细腻的白绸以及青花绣结合起来,充分展现了东方女子的清韵,再配以周杰伦的《青花瓷》,学生的感官刺激很强烈,感受颇深,对于中国传统服装有了全新的认识。另外,在介绍民间美术时,要求学生收集一些旧的年画、剪纸、玩具、草编等。尤其在收集草编时,学生亲眼看见棕叶在民间艺人手中折来折去,一会儿一个活灵活现的蝴蝶就出来了,可以说是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教学了。

文化渗透范文篇4

【关键词】非遗文化;音乐教育;渗透路径;传承价值

现代高校必须顺应时展潮流,集中力量努力探索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体系的创新发展路径,将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类非遗文化融入音乐课堂的教学活动之中,并将音乐类非遗文化编入音乐教材,将其有计划地引进课堂、纳入研究课题,在提升高校音乐教育质量的同时,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

一、音乐类非遗文化的基本特性与传承价值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独特的艺术价值,是结合多种文化元素、通过特定人群采用个性化演奏技巧展现出的艺术表达方式,能够充分体现创作者的个人经历、艺术情感、心态,具备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是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艺术形式。多数音乐类非遗文化能够精确地展现特定族群、社群的文化生活原貌,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非物质化表现形式,可记录某一历史时期人民的生活方式、集体习俗、文化理念,表达了人民的精神需求,属于民间常见的音乐形态,其传承方式多以口传为主,缺乏文字或现代信息媒介记录,容易受到现代社会流行文化的影响。非遗音乐文化是现代高校音乐教育可利用的本土化资源,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其艺术内涵、文化思想、舞台表现形式与欧美音乐文化有着较大差异,在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以及民俗庆典中较为常见,是一种富有活力与文化魅力的生活行为方式,同样也承载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品格[1]。音乐类非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民俗艺术表演形式,而是与表演体系、艺术技能有关的工具、制作工艺、节目编导技巧等一系列艺术文化要素,能够起到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可增强民族凝聚力,能够全面激发现代社会人民的艺术创造力。

二、高校音乐教学体系中渗透音乐类非遗文化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可用于高校音乐教育的音乐非遗文化种类多样、形式丰富,是传统文化的艺术化载体。为适应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快速发展的环境,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构建中国特色音乐艺术创作机制,必须在高校音乐课程知识体系中引入富有艺术魅力的音乐类非遗文化,如山东大鼓、昆曲、京韵大鼓等不同地区常见的古典民俗音乐表演艺术,在实现古典音乐文化传承目标的同时,拓展大学生的视野,使之认识到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与内在思想价值,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回应社会上不断演化的多元文化[2]。我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为重塑我国新一代青年的人生观、艺术观,抵消外来文化、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群体思想观念、文化意识产生的影响,必须通过开展音乐教育,让多数大学生了解本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接受高水平音乐教育的大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把握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民俗音乐文化,强化自身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某一种民族乐器,掌握乐器的演奏技巧,认识音乐类非遗文化的艺术风格。非遗音乐文化具备美育功能,能够启发大学生的思维,促进其文化意识的形成与审美理念的演化。教师应当意识到在音乐教育中渗透非遗音乐文化的必要性,重点开发大学生的智力与艺术才能,鼓励学生在课上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分析我国古典音乐艺术作品中包含的各类文化要素与审美意象。部分地方性的音乐类非遗文化展现了当地人民与自然、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营造了富有美感的艺术意境,如民间歌舞、民间器乐等,此类艺术形式是古典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在课上适当引用包含丰富艺术内涵的音乐类非遗文化,发挥此类本土化音乐教育资源的综合性价值,严格遵循文化保护规律,在课上组织表演活动,展现地方音乐戏剧的魅力,让大学生认识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三、当代高校音乐教育制度的缺陷与漏洞分析

(一)教育理念落后,未能及时调整教学模式

国内部分高校音乐教育的基本形态、育人目标、知识传授方式受到西方国家音乐文化的影响,具备僵化性,不具备应有的内生性,不重视发扬、传承我国古典音乐文化,课程知识体系中包含的音乐类非遗文化内容较少,教师惯于根据欧美音乐文化中的艺术分类标准将音乐教育资源划分为不同类别,选取凸显西方音乐文化思想的教学主题,导致现代高校音乐教育缺乏带有民族特色、承载民族精神的本土化音乐元素,部分学生不了解传统音乐文化,喜爱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方乐器,难以在课堂活动中对我改成民族音乐艺术产生探究兴趣。

(二)教学方法落后,可用教育资源不足

民间的民族音乐有着较长的发展历程,包含丰富多样的音乐艺术元素,涉及我国古典音乐艺术文化的音乐教育实施难度较高,对音乐教师的个人文化素养、教学能力、艺术鉴赏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为运用好富有民族特色与地方性艺术风格的音乐教育资源,教师必须全方位整合音乐知识,在课上面向学生分步骤地演示各类传统乐器的使用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古代音乐艺术家常用的创作思路、演奏技法,在积累音乐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展现民间民俗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然而一部分教师仅能在课上讲解理论知识,无法联系实际组织开展课上示范性表演活动,大学生仅能理解民间非遗音乐文化的一小部分,无法满足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一部分教师在演示民间非遗音乐文化时,未能组织集体互动与讨论,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应有的交流,无法唤起学生的讨论热情与探究兴趣,难以保证课上教学效果。教师习惯于依赖音乐课本开展教学,课本中并未包含多种形式的音乐教育资源,仅有简短的说明文字与缺乏立体感的图案素材,难以展现音乐类非遗文化的内涵与特色艺术表现手法,部分音乐类非遗文化作品的曲谱残缺不全,无法被完整复原并制作为现代音乐节目,教师无法独立解决可用音乐教育资源不足、无法再现本土非遗音乐艺术原貌的问题,多数可用的网络素材多为间接材料,缺乏直观性与可辨识性,导致音乐教育常用的课程素材失去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无法保证教学效果。

四、将音乐类非遗文化引入高校音乐教育体系的有效措施

(一)革新音乐理念,明确育人目标

教师必须主动学习文化理论知识,掌握高层次的音乐类非遗文化表演技能,如各类民俗乐器的演奏技巧、民间音乐舞蹈表演方法等,让高校音乐教育获得专业能力的保障。教师必须在课上关注不同类型大学生审美理念的发展,做好跟踪监督工作,为无法理解民俗艺术、难以把握非遗文化内涵的学生提供指导,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演练融为一体,引入涉及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教学内容,列举近代以来音乐艺术家改编地方音乐类非遗文化作品的案例,引导大学生深挖非遗文化的潜力与思想内涵,唤起学生探究我国古典音乐文化的热情与兴趣,使之逐步掌握乐器演奏技能与表演技巧[3]。为构建完善的音乐类非遗文化传承制度,提升高校音乐教育的质量水平,必须首先选定正确的人才培育目标,制定严密的育人计划,突出高校办学理念与学科特色,在课程知识体系中融入音乐类非遗文化,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基础性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如简单地按照乐谱弹奏三弦、琵琶等民族乐器,并模拟教师所示范的动作进行舞蹈表演,突出课上学习活动的专业性与实践性特征,将音乐非遗文化所包含的艺术元素融入课程中,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转变教学方式

高校管理者必须强化对音乐类非遗文化传承的支持力度,汇聚技术资源、人力资源,构建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做好校内文化宣传工作,定期播报详细介绍高校所在地区音乐类非遗文化的广播节目,并在校内举办民族音乐表演大赛或艺术交流活动,邀请本省、本市掌握民间非遗音乐文化表演技能的艺术家前往校内,担任艺术指导或音乐讲师,举办非遗音乐文化讲座,以此大力推广本土化的音乐类非遗文化[4]。教师可结合校本课程,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争取获得学生社团、校内教研组的支持,汇聚社会力量,完成非遗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渗透与宣讲任务。

(三)搜集可用教育资源,重新编订音乐教材

教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推进音乐教育资源体系的建设进程,编写包含不同地区音乐类非遗文化的音乐艺术教材,将可用的音乐艺术素材分为民间舞蹈、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等不同类别,通过丰富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教材,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例如国内高校可聘请对我国古典音乐文化有着较高造诣的学术研究专家编写音乐教材,汇聚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吸纳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俗艺术文化,推出能够体现本土化音乐文化特色、对学生具备较强吸引力的课程,让传统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使得专业音乐教育向更加专业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

五、结束语

高校音乐教师必须在互联网上搭建民族音乐教育资源数据库,以文字、乐谱、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保存可用的教育资源,将民族器乐知识与音乐类专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特色的校本课程。在教学活动中的尽可能地还原与阐释这些音乐类非遗文化的社会文化背景,并将最具地方性、民族性的特征展现给高校学生,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到音乐中的主题和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刘灵.非遗在地方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实践——以茂名市为例[J].当代音乐,2021,(07):58-60.

[2]狄松菊.广西非遗文化传承与地方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融合探讨[J].广西教育,2021,(15):150-151.

[3]郭晶晶.非遗文化活化项目传承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初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1):26-27.

文化渗透范文篇5

中国有句老话,“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很多东西无论听多少遍都不如亲自看一眼,很多事情看别人做一千遍也不如自己亲自实践一遍,在语文教学中更是如此。语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通过文字所表达的含义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通过语文知识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具体感情,通过语文技巧撰写一篇篇精巧的文章,等等。语文学科作为我们认知民族语言必学的一门课程,无论是在学习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具体实践运用方面,都是值得重视的。而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多是教授语文学科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方面并没有多加教导。郭元祥在谈到教育新理念新策略的时候提到这么几个观点:一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上,教师要改变之前传统教育中师者高高在上的形象,重视内在结构的调整,巧妙地处理好师生关系。二是在所要传授的内容的处理方面,要多关注学生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密切关注学生的道德观念、社会观念、审美观念和人生观念,多让学生去经历去感受,让学生充分地认识、了解、感受和思考。三是在传授知识的方法上,不仅仅要有传统方法的督促,还要有新方法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带领学生去探究问题;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何小忠、赵文平、王平亚等多名学者也认为,在语文教学新理念新策略中,建立和谐、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尤为重要的。他们认为,语文的课堂教学要回归生活、回归社会,教学内容要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综上所述,现代语文课堂教学要回归生活和现实,这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然而,在现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只重视对学生智力水平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关注和引导。学生为了升学而学习,为了获取知识而获取知识,忽略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但事实上,语文学科知识在我们生活的大环境中无处不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语文实践课堂,引导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传统文化、在运用知识中学会传统文化,并引导学生多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二、语文实践课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方法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的“民主、和谐、平等、友善”同样可以用来作为新型师生关系的标准。传统的师生关系一般只停留在教师传授学生考试大纲范围内的知识,但在语文实践课堂的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友善的。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下,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应从课本、考试延伸到课外知识、个人情感、人生经验等方面。教师不应仅教学生应付考试,还应是学生发生情感问题时的好朋友、需要获取人生经验时的引路人以及获取课外知识的百科全书。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是平等、和谐的,是双向的、相互理解的,最终可以使双方得到知识的更新和经验的共享。语文教师对学生要有人文关怀,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积极、乐观、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情感因素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正面的情绪。在生活中,语文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种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

2.教学内容生活化

语文产生于生活,也回归于生活。在实践应用视域下的语文教学新理念,应该是激发学生除应付考试之外的更贴近于生活的动机,不断帮助学生提高生活素养和语文素养,完善其精神世界,促进其整体发展。在传统文化的渗透方面,语文实践课堂起着很大的作用。语文实践课堂,换言之也就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将原本的理论知识转换为生活中具体的真实活动,帮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增进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而正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更好地帮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具体在以下三点。首先,用生活语言材料完成知识积累。我国的语文教材是根据科学的规划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进行的合理安排,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然而如今的时代瞬息万变,人们每天所更新的知识几乎不能胜数,教材的变化无法跟上时代和知识的变化。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将网络与传统文化课堂有效地结合起来,将社会发展、流行文化、经济现状、科技前沿与语文课本知识相结合。比如在学习古代两袖清风清廉之官的故事时,老师可以联系《人民的名义》这部大火的电视剧向学生讲解清廉的重要意义和国家的一些制度举措。在学习一些比较难懂的传统文化时,尽量从生活中举例,因为这些例子都是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由身边的事情引到遥远的传统文化会更有真实感。而将当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的实践课堂,也正是增强了语文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接收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其次,在语言运用中完成自我提高。在完成课堂教学后,还要有一个课后巩固的过程,那就是作业,这个过程同样重要。老师在设计课后巩固习题的时候,要注意作业内容形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后作业不仅要对课堂知识有所巩固,还要对课外知识有一定的扩充;并且要抛弃唯一答案的做法,支持多元化的解题思路和答案。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比如学过《邹忌讽秦王纳谏》后可以布置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的作业,让学生亲身体会文章的情感以及故事情节。最后,在阅读理解中感悟鉴赏。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老师去引领学生读万卷书。但是这个读并非盲目地读,而是要学会融会贯通地读。在不了解这本书的时候就记住这本书的表面意思,然后在读完之后提炼出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在经过人生阅历的丰富、知识面的扩展之后,自然可以丰富当时读此书的感悟。正所谓“深入浅出,厚积薄发”。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提炼信息的能力,还可以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最终提高感悟鉴赏水平。

3.授课方法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入很多插图,因为图片比较直观,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目前教材中的课文普遍较短,所以教师如果想要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就需要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桃花源记》时,就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一些网络上的相关图片,或者播放一个小的视频片段。学生会因此有更好的视听感受,不仅会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而且会激发学习的欲望。教师在讲《记承天诗夜游》时,可以请学生起立读一个片段,让学生联想到自己在夜晚都会做些什么,从自身的体会联系到诗人的体会。课文的内容比较枯燥,所以观看视频,或者与其他学生一起探讨想象诗文的场景,可以使传统文化在课堂上的渗透度更高。并且,传统文化一直都在生活中有所体现,一些社会热点甚至十分贴近传统文化所想要表达的中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教材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积极主动地将教材的内容应用到实际中。

4.生活与学习相融合

语文学习与生活是分不开的,学生平时可以游览著名的古迹,阅读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书刊,听一些讲解传统文化的广播,这些活动对于传统文化学习很有意义。例如,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爱好,如果学生喜欢看动漫,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一些和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作品。

三、语文实践课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运用

语文实践课将传统文化生活化,这使得传统文化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认知,提高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水平,在传统文化知识的运用上也表现得更加灵活。对于生活在校园中的学生来说,在未正式踏入社会之前,学生的价值观念都未能完全定型,还处于正在完善的阶段。语文实践课堂营造了一个轻松、包容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行为认识,形成良好的性格。

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渗透范文篇6

校园文化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外文化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校园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各种制度,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学生对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行为方式的接受过程是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内化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学校的德育要求、内容、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不管学生愿意否都必须接受,因而容易被学生看成是一种非意愿的外界制约力,从而出现一种压抑感。学校在制订规则、规范时,要考虑不同年级层次提出要求,要认真研究其内容和形式是否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内在需要。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是国家制定的法规条文,其中充分体现了它在学生中的可接受性。我们在德育检查中看到,各校都有一套较完整的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其中有关对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大致也体现了这个原则。

此外,优化集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在教师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敬业爱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集体意识,培养主人翁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课外文化是指学生课外文化活动。如第二课堂活动、课间活动等等。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商品经济促进了市场文化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商业的特征。千姿百态,复杂纷繁的社会文化对学生产生着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吸收社会文化信息中积极有益的因素,充实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给校园文化注入时代色彩和生机。在学生身上反映出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学校德育只能因势利导,教会他们正确辨析社会文化的“香花”和“毒草”。近年来,各级学校举办的“三百活动”,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双休日的兴趣班,对增强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认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做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提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启发引导,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方法,近年又推广“乐学”经验,归根到底是要求教育者要同教育对象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学习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

改善课堂气氛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老师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和国内外的有益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要勇于改革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其中,中老年老师惯于坚持传统观念,接受新事物也比较迟缓,同学生的代沟比较深。在社会观念、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的评价和取向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因而付出的气力要大一点。

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作用

学校的校园文化表现在学校校风与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风包含学校管理、师生精神状态、行为作风、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等。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也是德育的手段。学生每天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约束,师生的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环境制约的作用。

这是因为校园与环境在德育中同时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感染性的特点。

最近的德育工作检查中发现,各校都十分注意德育的经费投入,优化育人环境。我区规模最小的渔业小学,用于美化、绿化环境,建造宣传栏等主面就用了6000多元。各校都十分重视校园美化、环境绿化,并按照上级要求,做到学校100米范围内无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机室,无小摊贩摆卖零食。注意管理学生的仪表、环境卫生。扎实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活动。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文化形成新颖多样,龙蛇混杂,对青少年儿童适宜与不适宜问题,学校要通过自身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并引入健康的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内容和形式,充实发展校园文化,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外文化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黄岐中学组织歌咏队、管弦乐队,定期组织演唱会和音乐欣赏会活动。不少学校鼓励学生文艺创作,投稿《黄岐文艺》,写影评、社会调查报告,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既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又给予学生健康的熏陶。全区培养了一批小歌唱家、小画家、小书法家。1996年市艺术花会的各项文艺比赛,全部夺得了金奖。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了学校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凝聚力,有助于培养朝气蓬勃精神,增强了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力和自控力,自觉抵制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侵蚀。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健康地成长。

建设校园文化要注意形成学校特色

校园文化是校园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在于德育渗透。

对于校舍不足、场地窄小的学校,从整体美的角度出发,有计划地安排设置各种活动场室,完善各种制度,提高校舍和场地的利用率十分重要。各办学单位在近几年的教育投入中,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有四所学校已顺利通过市一级学校的验收,这是值得高兴的事。在办学条件已上等级的学校,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更要注意布局的合理,总体协调,富有特色,兼实用性与艺术性;中学、小学、幼儿园的校园文化建设,要适合各类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

文化渗透范文篇7

其实,在企业理论兴起之前,我国企业管理中就有很多“文化建设”的实践了,只是没有这样称呼而已,比如近代天津东亚厂的“东亚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鞍钢宪法”、“铁人精神”等。有了这样的传统,企业文化理论传入中国后,就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积极回应。近30年来,企业文化在我国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的启蒙阶段、90年代的消化吸收阶段和最近10年的创新与发展阶段后,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特色。但是,我国现在的企业文化在渗透力方面,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那么,怎样才能提高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呢?

一、注重启发,以文化引导人

“人才是企业第一战略资源”。人人都是人才,关键在于怎样去引导,如何去开发。为使广大员工的思想认识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定位,应定期召开思想工作会议,结合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立足以人为本,从宣传思想工作的走势把握上,从做好各项工作的思想保证、舆论保证、素质保证上提出目标和要求。始终以企业文化为导向,保持企业管理的创新力和学习力,保持各级管理者的思维活跃,意识超前,保持员工蓬勃的工作激情和创造热情,不断创造竞争发展的常势,不断迎接改革发展的挑战,不断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为了造就一支一流的员工队伍,增强核心竞争力,应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素养,激发员工的创新创造热情,培养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愿景,增近员工对企业的感情,努力唤起广大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促使员工尽主人责,管主人事,自觉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与此同时,紧密围绕改革发展的中心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视频会议、内部网络等新兴技术的优势,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促使广大员工与企业荣辱与共,利益共享,积极为企业的发展献计出力。

二、学习思考,以文化领悟人

创建学习型组织成为在当前发展条件下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按照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要求,应以建设学习型团队为突破口,侧重在四方面下功夫:一是以“共同愿景”为指引,培养组织的团队意识,形成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双向认同感,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和谐统一发展;二是按照改善心智模式的修炼要求,改变旧的思维定势,培养良好的工作风格,不断增强员工的辨证思维创新能力;三是坚持学习与思考并重。不断拓展创造的空间;四是创新与发展,不断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围绕这四方面重点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核心理念,通过一日一题教育、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多种形式的学习训练,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张力”,在求新求变中,实现员工的自我超越,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超越。

三、尊重理解,以文化凝聚人

实施人本文化管理的根本立足点就是在尊重理解,相互认同的基础上,以真情感化人,以形象塑造人,以制度约束人,在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各级管理者要明确改革意识、团队意识、干事发展意识,尤其在党员领导干部和机关作风建设上,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争创高效、务实的形象,争创学习、创新的形象,争创廉洁、自律的形象,争创团结、尊重的形象,争创整洁、文明的形象,争创效绩、成就的形象,努力为广大员工树立榜样。同时,积极营造风正气顺人和的干事创业环境。

文化渗透范文篇8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商务英语;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更加密切,这就意味着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商务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能通过英语这个媒介灵活应用于商务交流中,因此,对商务英语教学而言,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会是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一、文化渗透对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高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实用技能并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对高职商务英语教学而言,传统的“英语+商务知识”的模式往往使学生误以为会说英语,懂得一定的商务知识,就可以进行国际商务交流,造成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也谈不上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了。实际上,许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毕业踏人工作岗位时就会遇到交流的困难,其原因不能完全归结为语言能力的因素,主要是文化能力的欠缺。因为在具体的交际实践中,他们会不自觉地借助母语的使用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来表达思想,与不同的文化因素发生交叉与碰撞,于是产生误解和冲突,有时甚至直接影响谈判的成功。不同文化的情景,对相同或类似的情景会有不同的交际方式、不同的交际风格或不同的交际目标。

商务文化因素渗透在各种国际商务活动之中,如果缺乏对这些文化的了解,就会因为文化障碍,造成文化冲突,从而影响商务交流的成功。因此,正确的商务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对跨文化差异敏感性的培养,成为商务英语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二、导入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不同国家的人们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商务交往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传统和礼仪习惯。随着全球生产力的共同发展和人类思想文化的提高,全球的生产方式、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有可能在本质上趋同,但文化传统、民族特性则会是永久多元的。全球化时代的整体趋势是跨文化交际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在日益频繁的商务交际活动中,不同的文化因素在交流的同时也会产生交叉和碰撞,因此,如果不具备跨文化差异和不同交流沟通方式的认识,就有可能会影响商务谈判的效果。就人们的交流沟通方式而言,跨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语言差异和非语言差异。

(一)语言差异

语言差异包括称谓、问候、赞词、致谢、禁忌等方面,具体体现在商务交往时的词汇、语用、语法等系统中。例如问候语“Haveyouhadyourmeal?”(你吃了吗?),在汉语里恐怕是最常用的问候语了,体现了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传统思想;而在英语里,该句并不能用于问候,它只是一个一般疑问句,需要Yes或No来回答。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问话人可能会进一步提出建议,进而邀请对方去共同进餐。所以当外国人听到这句话时,可能以为你要邀请他吃饭,而你根本不管他的回答是Ye还是No,接着谈起了与吃饭毫不相干的话题,所以外国人就会感到莫名其妙甚至生气,“不请我吃饭,干吗问我吃过饭没有?难道担心我没钱买吃的吗?”又如中国人看见别人不舒服,为表示关心,经常直接了当的问候人家“你病了吗?你感觉不舒服吗?”但在英语文化中,直接问别人“Areyousick?Whatiswrongwithyou?”是绝对不行的,只有医生在询问病人时或在非常亲密的人之问才能使用。另外中国人喜欢对生病的人说的“多喝点水,多穿点衣服”就更不合适了。英美人对中国人这种过分的热情很反感,他们认为这侵犯了其独立自主的权利,“我有能力照顾好我自己!”。可见中国人认为非常应该的,而西方人竟然认为这是一种侵权,对此很反感。以上两个简单事例充分说明了忽视文化差异的严重性。

(二)非语言差异

我们同别人谈话交往时,交际的手段不仅局限于语言,我们的表情、动作甚至沉默或是眨眼,都在向周围人传递着信息。这些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有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都包括在非语言交际之中。但在不同的文化中,它们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比如多数地区的人用点头表示“是”,丽尼?白尔人、斯里兰卡人、有些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用点头表示“不”。

1、时间差异

大多数的英语国家充分意识到过去、现在和将来,更多的美国人关注近期的未来,对他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所以他们既不愿意浪费自己的时间,也不愿意浪费别人的时间。因此英美人大多具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强调准时性。事先通知是英美人交际时一个重要特点,不论是商务会谈、私人聚会,任何社会活动都应该事先进行书面或是电话通知,这表明是真心诚意有计划的邀请而不是临时决定。同样,在英美国家,如果事先没有接到邀请,也没有约好就去见朋友,非常有可能被认为是不速之客被拒之门外,因为你的到来会打乱朋友的时间安排。

2、体态语差异

美国人类学家E.T.Hall根据人际间亲昵和疏远程度提出几种不同距离的要求,分别为:亲近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共距离和远距离。亲近距离指亲密朋友、父母家人彼此依偎的距离,一般在0~1.5英尺之间,是一个相互可以允许身体接触、可以轻声耳语的距离;个人距离一般在1.5~4英尺之间,这是由亲呢关系向社会关系过渡的距离;社会距离也称礼貌距离,一般在4~12英尺之间,或是一臂之远,人们一般交际或是在商业往来中通常保持这个距离;公共距离在12~25英尺之间,是正式场合的交际距离;远距离在25英尺以上,通常用于公众性的讲话和演讲。

3、身势语差异

身势语是非言语行为中非常重要的行为,其范围非常宽泛,如人们行走坐卧的各种姿势动作、各种手势和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目光等等。在交流中人们可以运用目光接触与避开、目光接触时间的长度、视线角度等各种方式传递信息。中国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就是这个道理。不同的文化中,目光的运用和眼睛的动作及其表达的内涵都有所不同。英美人在交谈中的目光接触要多于中国人,在他们看来,交谈时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应正视对方,这是诚实与尊敬的标志,任何一方不看对方,都可能表示某种意思:对话题不敢兴趣,轻视对方,害怕对方,心神不定等。而在中国,正视对方会被认为是无礼的行为。中国人在与人交流时,往往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或服从而避免直视对方的眼睛。

三、在课堂教学中导入跨文化意识,注重文化教学

商务英语教学一定要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沉闷局面,展现商务英语的交际特性。教学方法应体现灵活性、趣味性和多样性。通过交际性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商务工作中的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该做什么,该学什么,即以“学习过程为中心”来获得交际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有效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的提高。

文化渗透范文篇9

关键词:企业文化;成本控制;凝聚力

一、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许多中小企业偏重于眼前利益,不注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在企业文化方面缺乏主动性,这也是一部分中小型企业不能做大做强的重要原因。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是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现阶段,中小企业文化的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中小企业缺乏一个较好的经营理念。

一个企业的经营战略往往决定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经营理念不健全导致管理机构分散,员工的斗志力不强,很多企业在主营业务尚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的情况下,就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这样由于资源分散,管理上困难,最终得不到较好的发展。

2.我国中小企业职工与企业本身分离严重。

企业文化不仅要把职工看成是“经济人”,认同其物质、金钱方面的需要,而且还要看成社会人,认为其有感情、心理方面的需求。因而企业文化主要强调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中小企业把职工看成是“干活机器”,严重背离了这一原则。职工应该是企业的主体,与企业是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3.我国中小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定位不够准确。

中小企业应该根据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战略的现状,构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完善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与模式。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小企业不能把企业文化建设看成是产品推销,也不能误以为企业文化建设一定会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加大对中小企业文化的建设

正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遇到了重重阻碍,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调查表明,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为5年左右,而影响中小企业存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企业文化的建设。因此,怎样加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是中小企业必须关注的问题。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

1.提高职工素质,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构建优良的企业形象。很多中小型企业开展“客户满意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等活动,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赢得市场,为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

2.加强文化活动的多样化发展,赢造良好的文化风貌。

中小企业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具体可根据不同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并结合职工的生活习惯与民族风格等。

3.在企业内部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现在其核心价值上,企业成长的可持续性关键是它追求长治久安的核心价值观要被接班人确认,接班人又具有自我批评的能力。核心价值观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思想状态,同时也可以带动整个企业的发展。

4.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融合度。

凝聚力使职工追求与企业追求目标趋于一致,使分散的力量团结为一个整体力量,这样就能够把职工的能动性,集体主义精神充分调动起来,自觉地珍惜企业的荣誉,热爱企业的工作,关心企业的发展,从而使企业充满活力。由于企业人员构成复杂,思想、性格、阅历、情趣、爱好千差万别,提高企业的融合度就是最大限度的缩小职工之间的差别,把个人融合到企业集体之中。

三、企业文化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影响

1.企业文化能够降低采购成本。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其信誉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沃尔玛为什么能够在全球商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最初的沃尔玛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零售机构,到如今已发展为一个巨大的零售体系。

2.企业文化能激励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企业文化就像黏合剂,从各方面把企业成员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用精神约束,完成企业与员工的融合,使员工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同步。我国中小企业很多是“家族经营、合作经营”,内部管理比较松散,办事效率较低。从生产效率上讲,低效率将导致高成本。因此,在成本控制方面,企业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公务员之家

3.企业文化能有效的控制人力资源成本。

未来的企业之间人才的竞争将会是企业竞争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层面分析,人力资源成本是为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而产生的费用支出,包括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使用成本、开发成本和离职成本。

4.企业文化能降低营销成本。

企业文化对塑造产品的品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影响着企业的价值理念、行为作风和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与品牌塑造紧密相连,影响着品牌的风格的形成,使品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当一个企业的品牌塑造到一定的程度时,其在营销方面的成本会有所降低。

5.企业文化能降低产品的研发创新成本。

在产品的研发与创新的过程中,都是在一定的企业文化的影响下进行的。研发创新应在全体员工中形成一种创新的文化,丰富深厚的企业文化价值理念规定和影响着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和创新目标。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价值的一项重要指标,已作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国公司纷纷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在这种竞争的情况下,“最重要的已经不是金钱,而是企业文化。”一个好的企业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职工的归属感,从各方面降低企业的成本。

参考文献:

文化渗透范文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优良传统文化;渗透

我国历史悠久,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对优良传统文化进行渗透,从小陶冶学生的情操,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进行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渗透时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本文基于此进行分析。

一、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一)丰富课堂内容。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主要以课本知识为主,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单一,很多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渗透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教材出发对内容进行拓展,补充课外的传统文化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这也是对课本内容的丰富和补充。(二)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优良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传统文化渗透可以使学生从小受到优良文化的熏陶,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不仅如此,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小学生从小学习优良传统文化会促使小学生树立保护及传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决心,这样对于文化传承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帮助。

二、小学语文渗透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途径

(一)优化教学模式。在进行优良传统文化渗透时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孔子拜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科目,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收集与孔子相关的资料。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大家了解孔子吗?你认为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呢?”,提问后由学生进行回答,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收集的资料,包括文字、视频、图片展示给学生,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在文章讲解时教师要做好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为研读课文,另外一方面还需要做好反思工作。研读课文是指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教师对孔子先生的生平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孔子先生在我国教育界中的地位。反思则是对传统文化渗透中的不足进行归纳,并进行重点调整。古诗词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古诗词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进行古诗词渗透时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古诗词晦涩难懂,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如在学习《静夜思》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轻柔的音乐,在音乐中对古诗词进行讲解,营造出孤独的气氛,体现在思乡的主旨,让小学生能够更好的领悟到古诗中蕴含的感情。(二)结合实际生活。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渗透时还需要结合生活,从生活入手,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例如在讲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时教师可以展示相应的邮票挂图,通过邮票挂图展示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十二生肖的种类及形象。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情景,如“XX会”,以会的形式将学生学习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分享,教师对传统文化学习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如可以对学生发放积分卡,一定数量的积分卡可以换表扬信,通过奖励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进行优良传统文化渗透时教师需要做好反思工作,反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环节设计是否合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是否得到提升?其次学生对十二生肖知识是否已经完全掌握。最后如何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以便于使传统文化更好地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通过反思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渗透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优良传统文化渗透时需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够使小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实施课外学习。最后小学语文教学中在渗透优良传统文化时还需要实施开展课外学习活动,拓展传统文化素材的来源范围。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这些都是传统节日,在讲述有关节日的篇目时教师可以引入这些传统文化,布置相应的课下作业,由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如教师可以提问“中秋节有哪些习俗呢?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等,通过对学者进行提问将传统文化知识转移到课外,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在学习完《孔子拜师》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借助互联网资源收集与孔子相关的奇闻轶事,然后开展专题分享,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各抒己见,采用这种方式既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为教学活动开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渗透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但能够丰富课堂内容,传承我国经典文化,更重要的能让现在娇生惯养的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让他们懂得礼仪、懂得孝道。因此优良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越来越重要。在进行优良传统文化渗透时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具体而言包括:优化教学模式、结合实际生活、实施课外学习,合适的方式方法能够加快优良传统文化渗透工作的开展,促进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赵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探究[J].宁夏教育,2019(02):71-72.

[2]杨福.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探讨[J].学周刊,2019(02):42-43.

[3]杨晶.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