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品格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0:24:37

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范文篇1

关键词:中国画文化品格笔墨诗书画印

如何扭转当今中国画创作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和浅薄?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语境中,如何保持并发展中国画的本体特征?人们从不同角度可以开出多个“药方”。我以为,重新认识与认真解读中国画的文化品格,堪称重中之重。

文化品格就是民族观念体系的本性透露。中国画的文化品格,是由中国民族文化在其起源和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意识等所规定的。数千年未曾中断的中国文化史,造成了中国绘画举世无双的稳定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而兼收并蓄的开放性品格,又都是丰富而不是背离中国文化的基本立场。

以下我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中国画充分展现中国文化深度和广度的卓越品格

中国画与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是互为表里的。“中国绘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切的某种样式”,[1]它的思想根基源于中国的道、儒、释的思想体系,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根据中国画去探寻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反过来用中国哲学思想、宗教文化的理念与思维去透析中国画,进而发现其中的外在与内在关联。

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易经》认为世界万物都具有阴阳两性,阴阳互补的观念即是中国画的一个基本观念。老子用阴阳和谐来解释美。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中国哲学“以和为贵”,和即是谐和、统一,是艺术最基本的性格。阴与阳即黑与白的互动,这就是笔墨最原始的抽象形式,笔墨是人性品格和人文品格的外化与张扬,它折射出人的综合素质,包括人的性格特征、道德修养、学识品位等。阴阳二气也蕴含在中国画的点和线中。如浓淡、干湿、虚实、刚柔等。一味刚则露,一味柔就无力,要寓柔于刚,寄刚于柔,方为上品。此乃阴阳相生之道,不悟此道,断定画不出优美的点和线。显而易见,点和线在中国画形式语言体系中是画面形态的基本语汇之一,点和线突出中国画的文化品格。

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讲究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追求人与自然,人道与天道、人与画的和谐统一。在天人合一的大框架里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强调人的精神性表现,是中国画的总体美学品格,更是山水画的品格特性和艺术优势。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直至今日,其精华仍是中国画艺术的精神支柱,仍是国画家们“尽意”的精彩内容。有了它,中国画才具有高品位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格。中国画传统强调人品、画品,实质上是重视人文精神。“人品不高,落墨无法”[3]成为一种传统话语的准绳。中国文化艺术的传统都讲品格,一切都在品尝玩味中去把握道理,就品味的内容来说,不外乎是艺术背后的文化人格。问题在于,中国画家的文化人格很多是经不住质问的,灵魂的拷问常常换来矛盾人格的裸露,于是品味本身也变得不够品位了。尽管如此,中国画传统对文化人格的标榜也是不容置疑的,否则,中国画作为一个传统画种还有什么理由存在于今天?!

我想,只有明白了中国文化的如上之理,大概才会看出中国画的妙处,只有明晓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才能理解中国画中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从根本上、从深层次中去把握中国画的精髓实质。然而,现代画家显然已经缺乏古人那种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更少了古代文人所具备的深厚的文化学养。目前美术院校在中国画教育这方面的缺漏似乎也是一个事实。中国画正在时尚中沦为一种手艺、一种杂耍、一种形式主义的矫饰风气。我以为,主要是因为时代抛弃了传统的东西太多。我们可以拋弃,但要取精用宏、去伪存真,不应该轻率地“革传统命”。盲目舍弃和盲目接轨同样都是不可取的。我认为,发展中国画最迫切的任务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和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整合。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了中国画,中国画充分展现中国文化深度和广度的卓越品格。

二、中国画创造体现中国独特的文化品格

中国画在创作过程中,不强调自然界对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肖似真物,而更多的是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使作品达到形象兼备,遵循“立象以尽意”的原则。

如何使作品达到形象兼备,“立象以尽意”呢?一般而言,这与国画家们的品格素质有着密切关系。首先,国画家们必须通过长期不断文化学习,使自己具备文化学识修养,具有高尚的品格素质;其次,国画家还必须长期的广泛的观察大自然,并在自然生活中陶冶情操,不断感悟,把这种主、客观都共同存在的品格素质,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手法,再现客观的现实生活,表现主观的思想感情,再现与表现巧妙地融合于作品之中。可是,笔者6月份在合肥看了2009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展览会上,画油画的朋友得意地说,现在的中国画越来越像油画了。他觉得很有意思——因为许多油画都做肌理底子,中国画也在跟着做。确实,这里的许多中国画作品除了运用中国画的传统笔墨语言之外,无论是造型语言、还是色彩与质地的处理,都明显地将西洋画的明暗法、装饰图案法、写生色彩法直接充当中国画语言,使中国画成为混血儿,从而失去自己的面貌,很是遗憾。许多作品让人感到是在“大做而特做”而不是“大画而特画”。向西画靠拢,西方文化的痕迹已经让许多中国画的味道变得越来越“新”,也让人感到怪怪的,新鲜形态之下,难识其审美意象之所在。不由得思衬:这样中国画就走向了现代?这样的中国画就有现代品格?失去精神内在的形式只能是短暂的时尚躯壳,它难以长期延续地进入文化品格高度。因此,必须从中国画的文化品格中去认识、光大中国画艺术应有的精神之脉,形成自然而然于现代文化之列的和合之态。如果把握不当,则有可能从根本上遮蔽掉中国画主体精神所应有的文化品格要求。

用笔和用墨是中国画创作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形式系统中最生动、最富有特殊性和最能体现画家情感意趣的重要构成因素,同时也是中国画民族风格和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用笔讲求顿挫、转折、方圆、粗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用墨讲求干、湿、浓、淡、合理调配,生动地表现出不同物象,在白色宣纸上产生色彩丰富的画面效果,呈现出无穷的韵味,使其充分达到阴阳和谐的美妙境界。笔墨不仅仅是技法,更是一种精神,技法是有限的,但精神是无限的;技法是可以创造的,但精神应该是继承的。现在,很多画家对中国绘画的哲学不十分了解,对历史也不了解,更缺乏笔墨精神,是在乱画或者说是在大胆的涂抹。有的还在讲,风格不一样。实际上那不是风格,那只能叫花样。风格是由深厚的修养和深厚的文化素质基础奠定起来的。花样则是想出来的一个点子。笔者认为:中国画创作的现实形态,离不开对中国画传统美学的认识、把握和运用。在形式语言的创造中展现中国画审美意象的原则、体现民族人文精神与品格,才是现代中国画创作、品评的基点。

目前中国画创作最大的问题,一是为名,—是为钱。现在很少有人好好研究绘画,画传统不懂传统,画现代派不懂现代,这对中国画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在近十年的全国级中国画大展中,具有中国文化品格的艺术作品愈来愈少。时下有不少浮而不实的画人,一个比一个会摆派头、做味道,外表视之均非等闲之辈,然而,无论是做人还是作画,一个比一个圆滑,靠耍小聪明沽名钓誉。一位以擅长官样画而成为官场画展大奖得主,又以行画出没绘画市场的画家有句口头禅:要懂得“游戏规则”。另一位以现代美人画而当红台湾、南洋画廊的青年画家,更加直言不讳:画如女人,需要涂脂抹粉,乔装打扮一番才有卖相。为何有如此情况产生呢?主要原因是经济利益产生了强大驱动力,因为这种“驱动力”使人急功近利,使人产生急躁情绪,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人放弃了画家应该坚持的自然成长与发展的道路。这就仿佛水果、蔬菜、肉食等物注入了“激素”,样子好看,品质却不佳。一些看似“雄浑”、“大气”的作品里面恰恰少了些“文气”、“书卷气”。缺少“文气”或“书卷气”的作品往往就缺少了深度,就会变得“俗气”。因此,我们必须摒弃物质利益上的功利,让中国画回归到能够体现出中国优秀文化品格上来。历史证明,只有以开放性和容纳性的心态去继承我国古代各家各派、各个历史时期优秀文化,并大胆借鉴和吸收外来的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先进部分,融合自己的中国画笔墨精神,才能使我们的创造作品成为真正的、时代的、文化体验和品格完善的中国画作品。

三、中国画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独特魅力与民族艺术文化特质

在我国传统绘画中,只有画家在画幅上题诗作跋和铭印之后,才算完成了创作的整个过程。诗书画印的结合,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画独特魅力与民族艺术文化特质的深奥体现。

诗、书、画、印的结合有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宋代以前,画上是很少题诗的,一般都在画面不显眼的角落,写上作者的姓名。到了宋代,才有一些诗人兼书法家的画家,开始在自己作的画上写题记或诗句。这样,诗、书、画开始结合起来,也就逐渐形成文人画。文人画兴起的元代,印也加入了诗、书、画的行列,在画面上印与书法黑红相映,虚实互见,赏心悦目,既丰富了画面形式,又扩大画面的境界,更增加中国画的神秘感。故有“书画至风雅,亦必以印为重。书画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无印辄疑为像。印之与书画固相辅而行者也”之论。[4]也就是说印章不仅能使作品起到提神的作用,还具有成为识别作品真伪和确定作品市场价位的重要依据;还可以使欣赏者从中直观作者的生平、事业、思想、情操和艺术观,从而深入作者内心世界,感悟艺术与人生,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

题诗入画,一方面使画面产生书卷气,有利于补足构图和深化作品的意境,同时还能丰富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增强绘画的艺术感染力。故有“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5]之论。另一方面,观画者读诗,可以了解到作者作画时的心绪和情感,使人自然产生丰富而美妙的联想。因此,画上题诗,题得好,不只是锦上添花,还可以使平凡的画材成为不平凡,可以说是点石成金,其作品的价值也就大大提高了。

然而,到了现代,却少见有题跋的中国画和题长款的画家了,一般都是落穷款或者干脆就只盖名章。即使题有长款,也多取用古人诗文,而非自己的东西。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我认为是如今画家多重视笔墨技法、很少重视文化的积累、欠缺一定的文化修养的缘故。另外,题跋必须借助书法,书法不好,对整个画面有破坏性,好的书法,可以增加画面的形式美,书法入画,本身就是文化理性下的审美行为。不仅如此,书法的功力对绘画、尤其是写意画的笔墨功力和艺术性的提高,更是起了积极的作用。还有,当今画坛诱惑颇多,人心浮躁,真正静下心来研究学问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很少能见到有题跋的画作,偶有题跋,也颇浅俗,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很令画界担忧。然而,最让人担忧的还不在此,而在画家对题跋的不以为然的态度。很多画家不屑的认为只要把画“戏”唱足即可,题不题跋没关系,更糟糕的是,有的画家把没有任何落款只盖了铭印的同样一幅作品,分别以不同的题目参加不同类型的大展而投机。应该承认,现在的很多画家只知道画什么、怎么画,却不知道到底要表达什么,没有文化,没有思想,心中一片茫然,谈何画意,更遑论题跋了。我一向固执的认为,没有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中国画难称好画,至少不是一幅完整的画。因此,诗、书、画、印的结合,还需要画家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一个好的画家,不但要懂得画学,也要懂得文学、美学、甚至哲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东西。总之,要尽量地做到全面的文化修养,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中国绘画,才能使我们民族的这块瑰宝源远流长。

中国画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和文化演进而逐渐形成的,有其几千年的文明脉络和人文认知,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如果连中国画都要去迎合西方人的品评标准,那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缺乏自信,由此也证明了对民族文化缺少深刻的了解和体悟。中国画有着完整审美体系并具独特的审美内涵,它的艺术特征除了有“视觉艺术”的共性外,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品格。只有坚持这种认识并指导艺术实践,我们的中国画创作才有可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注释:

[1]叶宗镐编《傅抱石美术文集》2003-9,上海古籍出版社

[2]李耳:《道德经》第四章,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3]郎绍君:《笔墨论稿》文艺研究,1999年03期

文化品格范文篇2

一、文化品格的基本内涵与著名城市的文化名片

文化品格是民族观念体系的本性透露。一个民族在其生长养成和繁衍传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理念、艺术表现方式等观念体系中的基本内涵,这就是民族文化。中华文化的品格同中华文化史一样,是一脉相承且连绵不断的,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中华文化的品格经历了数千年历史风雨的冲刷,集中地体现在那些民族脊梁们的品性修养和人格魅力上,体现在他们的文化创造与文化传承上。潜心钻研、悉心解读他们的著述、文章,有助于我们领略体悟中华文化品格的风骨神韵和丰厚内涵。

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是国家综合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中国尽管在经济总量上已经跃居到世界第二的地位,但是在文化软实力方面我们还相当滞后。美国的电影产业(好莱坞梦工厂)与文化公园产业(迪斯尼主题乐园),英国的音乐产业和传媒产业,德国的出版产业与体育用品产业,韩国的网络游戏产业,日本的动漫产业等纷纷引领风骚,成为行业翘楚。随着上述创意文化产业的壮大开拓,这些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也如影随形,悄然而至。

所谓创意文化,概括起来说,就是创造性的文化艺术创作活动,就是要将文化的本质属性(即文学性、艺术性、寓教于乐性、趣味性、审美性等核心要素)转化为具备显著经济效益和高附加值的文化消费品。相关业内学者认为:“文化是现代生产力、核心创造力、无尽的消费力、民族传承力,抓住这个根本,我们才能在文化多元化的世界上,在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显露自己的风骨,独树一帜,引领潮流,走向高端,走向世界。”[1]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具备不同而鲜明的文化品格、文化情调,著名的城市一般都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名片。北京的胡同与上海的里弄,风格截然不同;广州的岭南骑楼与北京的老式四合院格局各呈其趣;纽约的摩天大楼与上海的摩天大厦,虽然都是现代化建筑,但也具有迥异的文化气势;北京的紫禁城与巴黎的凡尔赛宫,虽然都曾经是皇宫,却具有不同的气派。不仅城市中那些有形的建筑、街道、基础设施鲜明地显示了城市的精神风貌,而且一个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的三维空间结构也形象地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特征。城市的设计以及布局体现着城市的文化韵味,并在城市的发展演进中日益积淀为城市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说伦敦是文学城市,也是戏剧城市,又是大学城市;巴黎是服装城市,也是香水城市,又是文学城市;维也纳是一座音乐城市,当然也是一座拥有音乐教育学府与音乐艺术殿堂的城市。一种文化的确立和提升,是一个城市通向世界的文化名片。今天,我们关注并且重视创意文化产业,调整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对于建立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构建和谐城市、中心城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创意文化产业创意理念的文化性质

创意理念是创意文化产业的理论先导、审美追求和创造主旨。它包括对创意文化产业范畴内的中外市场需求的预测与定位,对公众消费心理和消费能力的调研与分析,对社会风俗习惯和消费时尚、消费潮流的熟识与了解。

1.公众需求定位

据权威机构的调查资料显示:“被戏谑地称为傻子箱匣的电视机到1965年时已进入了美国6200万户人家、英国1300万户人家、西德1000万户人家、法国和意大利各500万户人家。”

[2]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背景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职场竞争,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补充适用的职业技能,已经成为公众谋求自我发展空间和创造发展机会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城乡逐步进入到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消费方式日趋多极化、多样化,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显得越来越重要,读书看报、观赏电影、欣赏音乐、旅游度假、休闲娱乐再也不是只供少数人享用的奢侈品。

当前社会公众主要有十大类文化需求,即看电视、读书、看报、欣赏音像制品、听广播、阅读期刊、看电影、上网、观看文艺演出、参观展览。社会公众看报喜欢阅读的内容依次是国际新闻、社会新闻、时政新闻、生活服务、新闻评论、娱乐休闲、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健身。部分喜欢看电影的公众没有选择到电影院去,而是选择看价格更低廉的影碟或免费的露天电影。换句话说,他们看电影的需求是借助替代产品来实现的。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有52%的社区居民、54%的农村居民以及31.7%的建筑企业工地现场施工人员表示,希望能够多看一些免费的或较低收费的露天电影。城镇居民和常住的外来务工人员(即农民工)喜欢看的电影类型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观看故事片是他们主要的选择和普遍的愿望。相比之下,科教片和新闻纪录片的需求量则要小得多。

2.公众消费心理

从公众消费心理的层面来分析,作为创意文化范畴的广告语文体可以细分为号召性文体、说服性文体和劝导性文体。号召性、劝导性广告语的创作切入点就是劝导并号召公众接受其推荐和影响。说服性广告语的创作理念为以理服人、以品质服人、以功能效用服人。其目的都是想将受众变成该产品的消费者,且能采取切实的行动,立即购买并实施消费,当然是购买得愈疯狂越好,接受得越痛快越好。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东西方国家存在着不同的消费心理。一般而言,中国人随大流的从众心理根深蒂固,认为大家都在用的肯定是好货,因此在中文广告语中经常会出现“某某牌洗发水,我一直在用它”、“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此类广告语的创作主旨意在极力说服广大消费者购买同一种(或同一种产品下面的同一类型的)产品。而西方欧美国家的消费者则比较注重个性的发展和个体的选择,消费心理和价值取向便有所不同。所以广告语中经常会出现:“Chooseyourstyle”、“Rightinyourhome”。

文化品格范文篇3

1英国儿童文学发展概貌

英国的儿童文学发展.起步既先于欧洲各国,主要是服务于教育需要的知识书和宗教训诫书十七世纪以来清教主义在英国等国家兴起清教徒们认为民间文学中的寓言故事传奇会将孩子引向道德败坏的歧途禁止他们阅读当时所谓儿童读物大都是令人生厌的宣扬宗教教义的作品,只有作家班扬所著的《天路历程》颇受欢迎。《天路历程》是一部梦境讽喻小说叙述一个名为基督徒的人经传福音者宣导师指点.离开故乡“毁灭城”去天国途中经历了重重艰险从“灰心沼”的泥污中挣脱经过“名利场”爬过“艰难山”越过“安闲平原”才来到可见天国的水深五桥的河畔从书中这些地名克制其宗教讽喻意义当然基督徒的历程也是人类追求未来旅程的一种象征如此严肃的宗教文学会受到儿童的青睐其奥秘在于作品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行文简洁生动传奇幻想曲折动人诸如“屈辱谷”遇到鱼一样的满身鳞甲长有龙翼,熊爪。狮嘴,腹中能喷火的魔王的情节,以及主人公与之搏斗的场面离奇惊险博得孩子们欢欣难免进入十八世纪以后.则更奋力开展新局面欧洲出现了比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她们呢对于儿童的教育培养比较关注为适应科学化的文明劳动为儿童提供课外读物义不容辞,经济上有条件为儿童购买此时儿童文学已经摆脱成人文学附庸.有较强的故事性但大多情节单薄囿于儿童天地生活强化道德教育,出版数量多但传世的寥寥。因此,分别在此前后出版的二本杰作虽并非专为儿童所作.却因其情节之变化刺激、描写之生动有趣、而深获儿童喜爱史威福特(jonathanSwfit)一格列佛游记这部讽刺文学的巨著.他通过幻想手法虚构人物情节。抨击资产阶级疯狂掠夺剥削社会矛盾殖民政策奇妙的想象充满了和幽默荒诞夸张的情节.尤其是小人国大人国那些虚构的童话般的世界里,也隐含着作者对自己理想社会的追求。狄福(DanielDef0e)一鲁宾逊飘流记,体现了英姿焕发奋力进取精神面貌.冒险野心是对劳动人民的肯定和人类不屈不挠与自然抗争的大无畏的热情歌颂助长人克服困难的斗志坚韧,成为作品的积极意义所在两部作品至今都最畅销和最有世界影响力.成为后世很多儿童作品佳作的先驱十九世纪这个时期被称为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文学作品中的想像力开始受到重视及认同,于是有作家以活泼自由的观点来写作.或将历史故事及前人作品加以改写、变化。

十九世纪英国童话园地根深叶茂硕果累累。数学家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等杰作的问世使文学童话由短小的散文体扩展成规模恢宏的长篇巨制。这部童话以神奇的幻想,风趣的幽默,昂然的诗情,突破了西欧传统儿童文学道德说教的刻板公式,此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走遍了全世界英国著名作家路易斯_斯蒂文森出版了《宝岛》又译《金银岛》《荒岛探险》脍炙人口。此外英国作家查理.金丝莱《水孩子》.唯美主义诗人戏剧家王尔德《快乐王子集》都将人间冷暖无情与温暖幸福相对照.集微妙哲理与丰富的想象与一体轰动文坛。二十世纪因实验主义鼓吹,强调儿童需在经验中学习。故儿童文学作家的的写作观念上有些改变:尊重儿童为单一个体、更承认游戏为儿童生活的一部份。作品风格概述,自卡罗尔的《爱丽思漫游奇境》树立典型后,二十世纪时持续发展,幻想小说成为英国儿童文学之大宗.并开拓题材.佳作绩出。如:詹姆士比利(JamesMatthawBarrie,1860—1937)在1904年写的《小飞侠》(PeterPan),之后又续写了《小飞侠在清丝洞花园》及《彼得和温蒂》;而米伦(A.A.Milne,1882—1956)则以他的儿子及其玩具熊为影射对象,写了玩具熊《温妮普》(WinnietheP0oh)等系列作品。这些主角日后均成为全世界儿童熟悉的好朋友,也共同奠定了英国幻想小说的国际地位。除巴里蜚声世界的《彼得潘》以外格雷厄姆的中篇《柳林风声》,以其优美的散文风格和柳林河畔四季风光书卷自如的描写著称.被誉为英国散文体作品的典范。米尔恩的菩书是家喻户晓的幼儿童话|托尔金的《洞中人》和规模恢宏的《指环王》三部曲永垂英国世界文学史册。cs.刘易斯《镜子女巫衣橱》,女作家特拉福斯的《随风而来的玛丽斯波平阿姨》艾肯的童话集雨滴项链》。达尔.的《小詹姆与大仙桃》,《查理的巧克力工厂》《慈善的巨人》诸作,考林的远征队享有盛誉小说方面哈纳特的《羊毛包》塞拉李尔的《银剑》也很著名此外英国还拥有首届安徒生奖的女作家艾丽娜发接恩身兼诗人、童话家、居9作家,各种题材创作甚丰,其中《小木屋》最为出名。

文化品格范文篇4

关键词:中国画文化品格笔墨诗书画印

如何扭转当今中国画创作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和浅薄?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语境中,如何保持并发展中国画的本体特征?人们从不同角度可以开出多个“药方”。我以为,重新认识与认真解读中国画的文化品格,堪称重中之重。

文化品格就是民族观念体系的本性透露。中国画的文化品格,是由中国民族文化在其起源和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意识等所规定的。数千年未曾中断的中国文化史,造成了中国绘画举世无双的稳定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而兼收并蓄的开放性品格,又都是丰富而不是背离中国文化的基本立场。

以下我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中国画充分展现中国文化深度和广度的卓越品格

中国画与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是互为表里的。“中国绘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切的某种样式”,[1]它的思想根基源于中国的道、儒、释的思想体系,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根据中国画去探寻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反过来用中国哲学思想、宗教文化的理念与思维去透析中国画,进而发现其中的外在与内在关联。

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易经》认为世界万物都具有阴阳两性,阴阳互补的观念即是中国画的一个基本观念。老子用阴阳和谐来解释美。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中国哲学“以和为贵”,和即是谐和、统一,是艺术最基本的性格。阴与阳即黑与白的互动,这就是笔墨最原始的抽象形式,笔墨是人性品格和人文品格的外化与张扬,它折射出人的综合素质,包括人的性格特征、道德修养、学识品位等。阴阳二气也蕴含在中国画的点和线中。如浓淡、干湿、虚实、刚柔等。一味刚则露,一味柔就无力,要寓柔于刚,寄刚于柔,方为上品。此乃阴阳相生之道,不悟此道,断定画不出优美的点和线。显而易见,点和线在中国画形式语言体系中是画面形态的基本语汇之一,点和线突出中国画的文化品格。

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讲究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追求人与自然,人道与天道、人与画的和谐统一。在天人合一的大框架里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强调人的精神性表现,是中国画的总体美学品格,更是山水画的品格特性和艺术优势。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直至今日,其精华仍是中国画艺术的精神支柱,仍是国画家们“尽意”的精彩内容。有了它,中国画才具有高品位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格。中国画传统强调人品、画品,实质上是重视人文精神。“人品不高,落墨无法”[3]成为一种传统话语的准绳。中国文化艺术的传统都讲品格,一切都在品尝玩味中去把握道理,就品味的内容来说,不外乎是艺术背后的文化人格。问题在于,中国画家的文化人格很多是经不住质问的,灵魂的拷问常常换来矛盾人格的裸露,于是品味本身也变得不够品位了。尽管如此,中国画传统对文化人格的标榜也是不容置疑的,否则,中国画作为一个传统画种还有什么理由存在于今天?!

我想,只有明白了中国文化的如上之理,大概才会看出中国画的妙处,只有明晓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才能理解中国画中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从根本上、从深层次中去把握中国画的精髓实质。然而,现代画家显然已经缺乏古人那种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更少了古代文人所具备的深厚的文化学养。目前美术院校在中国画教育这方面的缺漏似乎也是一个事实。中国画正在时尚中沦为一种手艺、一种杂耍、一种形式主义的矫饰风气。我以为,主要是因为时代抛弃了传统的东西太多。我们可以拋弃,但要取精用宏、去伪存真,不应该轻率地“革传统命”。盲目舍弃和盲目接轨同样都是不可取的。我认为,发展中国画最迫切的任务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和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整合。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了中国画,中国画充分展现中国文化深度和广度的卓越品格。

二、中国画创造体现中国独特的文化品格

中国画在创作过程中,不强调自然界对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肖似真物,而更多的是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使作品达到形象兼备,遵循“立象以尽意”的原则。

如何使作品达到形象兼备,“立象以尽意”呢?一般而言,这与国画家们的品格素质有着密切关系。首先,国画家们必须通过长期不断文化学习,使自己具备文化学识修养,具有高尚的品格素质;其次,国画家还必须长期的广泛的观察大自然,并在自然生活中陶冶情操,不断感悟,把这种主、客观都共同存在的品格素质,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手法,再现客观的现实生活,表现主观的思想感情,再现与表现巧妙地融合于作品之中。可是,笔者6月份在合肥看了2009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展览会上,画油画的朋友得意地说,现在的中国画越来越像油画了。他觉得很有意思——因为许多油画都做肌理底子,中国画也在跟着做。确实,这里的许多中国画作品除了运用中国画的传统笔墨语言之外,无论是造型语言、还是色彩与质地的处理,都明显地将西洋画的明暗法、装饰图案法、写生色彩法直接充当中国画语言,使中国画成为混血儿,从而失去自己的面貌,很是遗憾。许多作品让人感到是在“大做而特做”而不是“大画而特画”。向西画靠拢,西方文化的痕迹已经让许多中国画的味道变得越来越“新”,也让人感到怪怪的,新鲜形态之下,难识其审美意象之所在。不由得思衬:这样中国画就走向了现代?这样的中国画就有现代品格?失去精神内在的形式只能是短暂的时尚躯壳,它难以长期延续地进入文化品格高度。因此,必须从中国画的文化品格中去认识、光大中国画艺术应有的精神之脉,形成自然而然于现代文化之列的和合之态。如果把握不当,则有可能从根本上遮蔽掉中国画主体精神所应有的文化品格要求。

用笔和用墨是中国画创作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形式系统中最生动、最富有特殊性和最能体现画家情感意趣的重要构成因素,同时也是中国画民族风格和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用笔讲求顿挫、转折、方圆、粗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用墨讲求干、湿、浓、淡、合理调配,生动地表现出不同物象,在白色宣纸上产生色彩丰富的画面效果,呈现出无穷的韵味,使其充分达到阴阳和谐的美妙境界。笔墨不仅仅是技法,更是一种精神,技法是有限的,但精神是无限的;技法是可以创造的,但精神应该是继承的。现在,很多画家对中国绘画的哲学不十分了解,对历史也不了解,更缺乏笔墨精神,是在乱画或者说是在大胆的涂抹。有的还在讲,风格不一样。实际上那不是风格,那只能叫花样。风格是由深厚的修养和深厚的文化素质基础奠定起来的。花样则是想出来的一个点子。笔者认为:中国画创作的现实形态,离不开对中国画传统美学的认识、把握和运用。在形式语言的创造中展现中国画审美意象的原则、体现民族人文精神与品格,才是现代中国画创作、品评的基点。

目前中国画创作最大的问题,一是为名,—是为钱。现在很少有人好好研究绘画,画传统不懂传统,画现代派不懂现代,这对中国画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在近十年的全国级中国画大展中,具有中国文化品格的艺术作品愈来愈少。时下有不少浮而不实的画人,一个比一个会摆派头、做味道,外表视之均非等闲之辈,然而,无论是做人还是作画,一个比一个圆滑,靠耍小聪明沽名钓誉。一位以擅长官样画而成为官场画展大奖得主,又以行画出没绘画市场的画家有句口头禅:要懂得“游戏规则”。另一位以现代美人画而当红台湾、南洋画廊的青年画家,更加直言不讳:画如女人,需要涂脂抹粉,乔装打扮一番才有卖相。为何有如此情况产生呢?主要原因是经济利益产生了强大驱动力,因为这种“驱动力”使人急功近利,使人产生急躁情绪,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人放弃了画家应该坚持的自然成长与发展的道路。这就仿佛水果、蔬菜、肉食等物注入了“激素”,样子好看,品质却不佳。一些看似“雄浑”、“大气”的作品里面恰恰少了些“文气”、“书卷气”。缺少“文气”或“书卷气”的作品往往就缺少了深度,就会变得“俗气”。因此,我们必须摒弃物质利益上的功利,让中国画回归到能够体现出中国优秀文化品格上来。历史证明,只有以开放性和容纳性的心态去继承我国古代各家各派、各个历史时期优秀文化,并大胆借鉴和吸收外来的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先进部分,融合自己的中国画笔墨精神,才能使我们的创造作品成为真正的、时代的、文化体验和品格完善的中国画作品。

三、中国画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独特魅力与民族艺术文化特质

在我国传统绘画中,只有画家在画幅上题诗作跋和铭印之后,才算完成了创作的整个过程。诗书画印的结合,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画独特魅力与民族艺术文化特质的深奥体现。

诗、书、画、印的结合有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宋代以前,画上是很少题诗的,一般都在画面不显眼的角落,写上作者的姓名。到了宋代,才有一些诗人兼书法家的画家,开始在自己作的画上写题记或诗句。这样,诗、书、画开始结合起来,也就逐渐形成文人画。文人画兴起的元代,印也加入了诗、书、画的行列,在画面上印与书法黑红相映,虚实互见,赏心悦目,既丰富了画面形式,又扩大画面的境界,更增加中国画的神秘感。故有“书画至风雅,亦必以印为重。书画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无印辄疑为像。印之与书画固相辅而行者也”之论。[4]也就是说印章不仅能使作品起到提神的作用,还具有成为识别作品真伪和确定作品市场价位的重要依据;还可以使欣赏者从中直观作者的生平、事业、思想、情操和艺术观,从而深入作者内心世界,感悟艺术与人生,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

题诗入画,一方面使画面产生书卷气,有利于补足构图和深化作品的意境,同时还能丰富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增强绘画的艺术感染力。故有“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5]之论。另一方面,观画者读诗,可以了解到作者作画时的心绪和情感,使人自然产生丰富而美妙的联想。因此,画上题诗,题得好,不只是锦上添花,还可以使平凡的画材成为不平凡,可以说是点石成金,其作品的价值也就大大提高了。

然而,到了现代,却少见有题跋的中国画和题长款的画家了,一般都是落穷款或者干脆就只盖名章。即使题有长款,也多取用古人诗文,而非自己的东西。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我认为是如今画家多重视笔墨技法、很少重视文化的积累、欠缺一定的文化修养的缘故。另外,题跋必须借助书法,书法不好,对整个画面有破坏性,好的书法,可以增加画面的形式美,书法入画,本身就是文化理性下的审美行为。不仅如此,书法的功力对绘画、尤其是写意画的笔墨功力和艺术性的提高,更是起了积极的作用。还有,当今画坛诱惑颇多,人心浮躁,真正静下心来研究学问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很少能见到有题跋的画作,偶有题跋,也颇浅俗,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很令画界担忧。然而,最让人担忧的还不在此,而在画家对题跋的不以为然的态度。很多画家不屑的认为只要把画“戏”唱足即可,题不题跋没关系,更糟糕的是,有的画家把没有任何落款只盖了铭印的同样一幅作品,分别以不同的题目参加不同类型的大展而投机。应该承认,现在的很多画家只知道画什么、怎么画,却不知道到底要表达什么,没有文化,没有思想,心中一片茫然,谈何画意,更遑论题跋了。我一向固执的认为,没有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中国画难称好画,至少不是一幅完整的画。因此,诗、书、画、印的结合,还需要画家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一个好的画家,不但要懂得画学,也要懂得文学、美学、甚至哲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东西。总之,要尽量地做到全面的文化修养,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中国绘画,才能使我们民族的这块瑰宝源远流长。

中国画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和文化演进而逐渐形成的,有其几千年的文明脉络和人文认知,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如果连中国画都要去迎合西方人的品评标准,那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缺乏自信,由此也证明了对民族文化缺少深刻的了解和体悟。中国画有着完整审美体系并具独特的审美内涵,它的艺术特征除了有“视觉艺术”的共性外,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品格。只有坚持这种认识并指导艺术实践,我们的中国画创作才有可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注释:

[1]叶宗镐编《傅抱石美术文集》2003-9,上海古籍出版社

[2]李耳:《道德经》第四章,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3]郎绍君:《笔墨论稿》文艺研究,1999年03期

文化品格范文篇5

环境是一本立体的教科书。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礼仪品格教育环境,洮南市实验幼儿园以培训为切入口,走出去、请进来,带领教师去哈尔滨、白城等地进行培训,倾听专家讲座,明确幼儿礼仪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增强了教师对实施礼仪品格教育的紧迫感,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行为的改变,使教师内修尊重之心,外展礼仪之美,养成了站姿挺拔、坐姿优雅、走姿自然、见面问好、着装得体等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还在教师中开展“礼仪标兵”评选活动,促进了教师礼仪活动的开展,使教师以高雅的气质和饱满的精神风貌,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为了实现家园共育,他们还聘请北京幼儿礼仪品格教育专业讲师来园为全体幼儿家长进行了题为“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开启孩子幸福一生”的专题讲座,使家长对孩子的礼仪品格教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行为上也发生了改变,更加支持老师的工作了。教师和家长的变化,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礼仪品格教育氛围,为幼儿礼仪品格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幼儿进行礼仪品格教育

活动是孩子成长的乐园,是礼仪品格教育开展的沃土。为了长期有效地开展幼儿礼仪品格教育活动,他们首先把幼儿礼仪品格教育引进课堂,利用挂图、画册和情景表演等形式,教孩子学习礼仪、理解和使用礼仪,并把礼仪教育活动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晨间接待时,开展了“礼仪小天使”活动:身披绶带的“礼仪小天使”们向老师、家长和小朋友行礼问好;喝水时,孩子们一边背礼仪三字经,一边排好队;还有进餐礼仪、午睡礼仪、升国旗礼仪……礼仪品格教育的开展,规范了孩子们的日常行为。为了激励孩子们不怕困难,勇敢坚强,各班还开展了“礼仪品格之星”评选活动,孩子们个个争当星级宝宝。此外,他们还开展了茶道、插花、扎染、吹画等特色活动,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感受艺术之美,感受中国文化的灿烂。礼仪品格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传承中国文化、弘扬中华礼仪的良好氛围。

三、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

文化品格范文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作为目前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英语学习是实现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英语课堂既要聚焦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也要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终极目标。因此,初中英语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培养这些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如何在教学实际中进行培养,这些都是初中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重要性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英语学科的具体化,是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初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包含英语基础知识、情感态度、观念、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等。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理念有方向性、理念性、价值性和落实性;其结构是召唤性的,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1]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初中英语核心素养的内容也日趋完善。新课改对初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只有以核心素养理念为主旨和出发点的教和学才能满足新课程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的要求,令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知识,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2]

二、语言能力的培养策略

语言能力是指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语言学习和语言技能,尤其包含语言应用知识。初中英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很大程度地限制和阻碍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于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英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具体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设计和组织,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转换成学生讲、教师听的创新模式。[3]同时,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可以通过贴近现实生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以达到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课堂教学效果。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能够充分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表达不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而奠定学生良好的英语素养。

三、文化品格的培养策略

文化品格指向人的内心、做人态度、做事方式和社会责任感等,同时也涵盖了品格教育。学习文化知识是文化品格塑造和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人文精神积累、沉淀的途径,同时可以使我们在遗忘之前学过的知识后完成品格的形成。[4]文化品格成为核心素养要素之一既体现了英语课程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也标志着英语课程不再被仅仅视为一门语言工具学科。在英语学习中,初中英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英语民族文化,还要指导学生学习英语国家的一些基本行为规范并着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跨文化交往发展本国、本民族和自身的优良品格,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从拥有文化知识到形成文化品格既是一个积累信息、理解内涵、内化观念和知行合一的过程,也是一个在感悟和实践中不断融合和提升知识及品格的过程。为了使学生从拥有知识到形成品格,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尝试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完善、优化课程和学习资源的文化知识结构。学生文化品格的形成是不间断输入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文化知识的结果。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于无声中启迪学生的心灵、引发他们思想的震撼。第二,组织、开展富含高质量文化体验的教学活动。初中英语教师应全力为学生搭建舞台并精心组织、开展基于文化知识的文化体验活动。文化品格是教化的结晶,也是自身努力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通过协调、整合各方面力量后形成的。

四、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

思维品质也称智慧品质,指思维能力的特点及其表现。人们在思维活动过程中表现出不同方面的特点和差异,构成其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个体间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首先,初中英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自主提升思维品质。良好的英语思维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漫长的培养过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以让初中学生受益终生。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竭力打造具有思维逻辑性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一定要引导学生从乐于思考到自觉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其次,要打破单一思维定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英汉两种语言有思维共性,但也有很多思维的差异性。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能仅局限于一种,要有多元思维。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以改变他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同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然后根据实际语境灵活运用所学习的语言知识。这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学习能力是学生成功完成学习目标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能够进行学习的各种能力和潜力的总和,包括能够容纳、储存知识、信息的种类和数量、行为活动模式种类以及新旧信息更替能力等,也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活动的各种能力的聚合,包括感知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阅读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循序渐进的,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逐步渗透。在语言教育环境下,语言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教学过程相辅相成、互利共存。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助于学生英语语言的习得,更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初中英语教师要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势,努力培养学生探究、自学和自主等各项能力,为深层次的语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引领学生一起不断去探索和尝试,把“会学”作为着力点,把学会作为目标,真正使学生会学习,同时培养他们优秀的道德品质、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优良的心理素质,以满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综上所述,初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从多方面整合教学资源,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活动,激励和引导学生会学和好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积极个性。

参考文献:

[1]胡朝晖.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J].当代教研论丛,2017(11):101-102.

[2]李露华,张海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运用[J].亚太教育,2016(10):278-279.

[3]李慧珍.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教学设计与实践[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10):136.

文化品格范文篇7

一、提倡艺术教育育人与注重人文精神育人的现实观照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将美育(艺术教育)正式列入党的教育方针,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北京大学美学教授董学文先生说:“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简明地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他认为艺术教育的实质恰恰是通过情感与心理中介的训练和培养,达到影响人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因此,艺术教育在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上,在弥补人的素质缺陷上,在促进人的健康的心理要素成熟上,有着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可替代的功能。从本质上讲,艺术教育即是审美教育,这是其终极目标与价值所在,已为众人所共识。德国近代美学家席勒把“艺术教育是人类灵魂的净化剂”这一观念推向极致。他认为人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由没有灵魂的动物变成拥有灵魂的个体,中间必须架起一座桥梁,那就是艺术审美教育。感性的人必须首先成为审美的人,而审美的人又必须由艺术来塑造和培养。他还认为艺术是人类理想的表现,“艺术跟科学一样,与一切积极的存在和一切人的习俗都没有瓜葛,两者都享有绝对的豁免权,不受人的专断……哲学家和艺术家就表明他们是致力于把真和美注入芸芸众生的心灵深处”。也正是因为艺术抒发的情感大多是美好的,所传递的信息大多有爱的存在,所以,它可以涤荡人类的灵魂,诸如美妙的音乐、精美的绘画、优美的舞姿、超逸的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品的价值观,注重学养为先的人文思想,倡导“人成艺成”,此皆为中华文化之精髓,是我们要继承并弘扬的优秀文化传统。国画大师潘天寿一直以儒家的“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思想作为人生准则,他有着朴素的传统人文主义的文化观,主张“人需要有精神生活,精神寄托”,他认为“品格不高,落墨无法”,强调人品与画品的统一性,要有道德并有功于国家、民族与社会,因为“民族绘画的发展,对培养民族独立、民族自尊的高尚观念,是有重要意义的”。这其实就是传统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大学在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中恰恰可以有效利用艺术教育在人文精神传达上的优势,对学生开展广泛的或者广义概念上的艺术教育。而大学的人文育人理念要能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就要充分利用学生所参与的每一项活动,对他们进行艺术的真、善、美教育及文化熏陶,让他们在更为宽容的空间和时间中得到最为丰富的精神享受。大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或个人的艺术教育交流活动,可以不断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使心灵得到安宁,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对人生会更加积极地追求。艺术和艺术教育的综合影响,既促进了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也实现了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

二、提升大学生人文品格与构建大学人文品格的现实关照

大学生人文品格与大学人文品格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而后者的“形成与塑造直接折射着大学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气质”,其核心便是精神品格,其次,便是文化意识与人文修养,这是人格品质魅力的提升。当代大学人文品格的构建,一定要注意学科间的架构,艺术学科必须加强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与整合。创设多样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引导大学生领悟人类社会和艺术文明的极大丰富性,使大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内就能够多方位地认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研究艺术发展的历史规律,从而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人文素养和应对多元文化的能力。大学文化除了主体的课堂教育教学之外,更有极其广袤的知识积累、能力提高和思维创造的空间,这便是大学文化需要着力打造的部分。而艺术教育对这一领域的渗透力是巨大的,或者说,它在大学人文教育中是大有可为的。而在大学人文教育过程中,对优秀的艺术产品的推介对于营造诚实、勤奋、纯净的学术风气也起到了影响作用。艺术的生命即是创造,艺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故而,它与伪学术的不思进取是泾渭分明的。大学和大学生都承载着传播社会文化的责任,艺术的创新精神对启发大学生的学术品格作用巨大,这与学术品格和艺术品格的实质及其责任也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在大学人文教育中发扬艺术教育的渗透力、影响力,循序渐进地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品格、精神品格以及学术品格,这对于大学生的人文品格的塑造及大学的人文品格提升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完善大众艺术素养与传播多元人文精神的现实观照

文化品格范文篇8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经济;政治;显性价值

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要“用好党的红色资源,让干部群众切身感受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总书记历来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到延安、北京、上海等地时,都走访了许多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主要是因为,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不同记忆,每个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各有各的特点以及独家记忆,具有不同的价值。上海的红色文化资源也有着其独特的价值,这些价值同时也有助于上海城市软实力提升。

1显性价值

显性价值是红色文化对于提升上海软实力中最直接、最明显的一部分价值。它集中体现在为城市带来的经济效益,城市的政治影响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是最为明显且可以快速把握的价值。显性价值是红色文化提升上海软实力中的重要价值。

1.1以红色文化资源为核心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

通过红色文化资源带动旅游,既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又能够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吸引力。一个城市的红色文化资源,尤其是物质性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党史学习、红色文化传播价值之余,还能带动旅游软实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寓教于乐,在教中学,不仅能够更好地传播红色文化,还能带动旅游,发展经济,在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吸引力的同时提升城市软实力。以笔者两次探访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的著名红色文化资源———陈云纪念馆为例,就是以红色文化促进旅游软实力的最好例证。交通上,陈云纪念馆配套设施有庞大的停车场;周边有四部公交车,交通较为便捷。纪念馆内部公共设施设置合理,有着接待大批量参观者的接待能力。地处练塘镇,此处水系纵横,农业文明浓厚,有着农家乐、蔬果采摘、餐饮、垂钓等配套娱乐设施,能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需求。纪念馆出口位于练塘老街上,沿街有各种小吃和伴手礼……能让游客满载而归,流连忘返。打造红色之旅与其他类型旅游资源整合,能够带动旅游软实力,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吸引力,实现经济发展。除了一城的旅游资源外,通过整合省际旅游资源,则能够打造更多精品红色旅游路线。在长三角地区,以Y701红色列车为代表的“新时代重走一大路”红色旅游之行,完全仿真模拟一大转场至嘉兴南湖红船的场景,将中共一大走过的行程串联起来,能使游客在学思践行中感悟红色文化,感悟上海的城市品格与吸引力;在全国范围内,也有诸多的案例。以遵义、井冈山为始末点的“长征之旅”,带动遵义市发展乡村旅游经营户5000余家、乡村旅馆3500余家、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4万余人、间接从业人员近15万人,带动7万多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2020年3月,遵义在贵州率先实现整体脱贫,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51.38万人;井冈山则在2019年接待游客1932.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0.3亿元,旅游门票收入1.21亿元。此外,还有以西柏坡和北京为始末点的“赶考之路”,北京的“复兴之路”等路线。这些红色之旅在整合了跨区域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成果之上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带动城市经济增长,实现双赢局面。

1.2以红色文化资源为核心提升城市政治影响力

政治影响力的提升也是红色文化对于上海城市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价值。这一价值是上海这座城市在中国国家范围内而言的,即这是一种国内影响力。上海位于中国东部,地处长江入海口,面向太平洋,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作为省级行政单位、全国仅有的四个直辖市之一,上海的政治影响力本就不容小觑。在这党的百年华诞之际,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与红色文化的传播则更能进一步提升上海的政治影响力。在政治影响力的内涵中,指的是个人或组织由于占有、运用一定的公共权力或与之相关的资源而具有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依赖社会互动而实现,并通过操控他者的社会情境或其对此种情境的感知,增加他者按照自己的愿望行动的压力,可分为是非直属权力型政治影响力和直属权力型政治影响力。上海的红色文化资源,是由于其占有、运用了上海的有利条件而使上海被动接受了红色文化留下的宝贵资源,是一种非直属权力型政治影响力。而现如今的上海,化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这些红色文化举足轻重的政治作用开天辟地,敢为人先,提升城市的直属权力型政治影响力。

1.3以红色文化资源为核心整合强化国际竞争力

强化国际竞争力亦是红色文化对于上海城市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价值。这一价值是上海这座城市全球范围内而言的,即这是一种国际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随着红色文化的助力支持,上海的国际竞争力正日益增长,在相关机构研究所的综合实力排名也在不断提高。上海这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正不断提高。从具有代表性的经济能力而言,上海的经济实力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上海解放之初,陈云同志就领导指挥过一场“不亚于淮海战役”的金融保卫战,稳固了上海经济与民生。根据2021年上海市政府颁布的“上海概览”,“上海至‘十三五’期末,已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2020年,上海市生产总值达3.87万亿元,总量规模跻身全球城市第六位;上海证券市场筹资额、现货黄金交易量、原油期货市场规模等均位居世界前三。”其经济实力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一定话语权。随着党的四中全会“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提出,上海在城市治理水平、法治建设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通过开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连续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F1赛车等多项国际重大展览与赛事,坚持对外开放,吸引了更多国际目光关注上海,上海的营商环境也随之不断优化,吸引了大批跨国公司、投行与国际金融。2001年6月15日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是一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拥有八个成员国、四个观察员国及六个对话伙伴,开展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旅游、环保及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上海的国际竞争力只会越来越强大。

2隐性价值

隐性价值是红色文化在上海城市软实力提升战略中的核心,是与软实力内涵最为契合的部分。软实力的概念最早由现任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提出。约瑟夫观点的核心是软实力包含了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民意等方面的影响力。这些隐性价值虽不如显性价值的作用直接,但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城市软实力,对于城市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1彰显城市精神

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来,上海这座城市就展现出了独特的城市精神。中共一大能够在上海这座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召开,就初步展现其开阔的城市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浦东也得到了极大地变化。从曾经的农田到如今的金融中心,上海这座城市体现出了追求卓越与开明睿智的博大胸襟。厚植这一城市精神,上海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能够焕发昂扬奋进的城市精神风貌,在精神上提升上海的吸引力与软实力。在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基础之上,上海将这一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精神:通过打造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等网络集成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利用好网络,让数据多跑路,让人民少跑腿,建设美丽街区、美丽家园、美丽乡村,切实提高人民幸福感,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文化层面,上海也彰显出了海纳百川而又大气谦和的宽广。如今,全世界的各种文明均进入了上海。在上海,能够找到全球大部分地区的文化印记,或为外国人聚居区,或为展览馆,或为餐饮店。这些外来文化在中国落地生根,开出了不一样的花朵。在政府管理建成、文化融合的成果之上,上海这座城市提升了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了城市软实力。

2.2凝聚城市品格和价值共识

2018年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强调“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这一城市品格是在红色文化滋养下,厚植于城市精神而彰显而出的城市品格。发扬这一城市品格及价值共识,能够助力提升城市软实力。红色文化能够凝聚城市品格和价值共识。红色文化,作为江南文化这一中华文化高原上的高原———海派文化上的高峰,三者共同作用,整合了红色文化资源,保存城市记忆和发展脚步,挖掘城市精神旨趣,从而凝聚了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及法治等价值共识。早在革命年代,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宣传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就体现了上海的开放与包容;建立中国共产党,则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敢为人先的创新这一鲜明的城市品格。上海因开埠通商,中西文化碰撞,自近代以来就是一座有温度,更重法律重规则的城市。通过法治建设,让法治名片更加闪亮,使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人人自觉诚信做事、担当责任,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局面,建设法治社会、法治政府、法治城市,提升城市总体公平性与正义性,让法保障全上海的权益。红色文化通过凝聚城市品格和价值共识提升城市软实力。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气质以及中国人民创造不屈不挠抗争史的集体记忆。通过红色文化提炼城市相关元素,凝聚城市品格和价值共识,能够占据城市文化制高点,从而发展以品格为形式的精神能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凝聚各种优秀文化,提升城市软实力,从而建设更具竞争力的城市。

3结语

文化品格范文篇9

一、家园互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指南》提出的“一日生活皆教育”再次强调了教育生态化,幼儿教育中的家园合作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着各自的优势,这是双方互相所不能替代的。作为家长最关心的无疑是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的成长,而想达到家园有效、积极、良性的互动,一方面要提高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的能力和教师开展家园共育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要帮助家长转变教养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这样,家园之间才能顺利地进行沟通,在教育上才能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共促幼儿全面发展。

二、家园互动的现状分析

家园互动已经被认为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也越来越受到幼儿教育者的重视。我们所要求的家园互动形式要多样、要创新,但反思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发现相当多的教师还是存在着困惑多、误区多、效果差的问题。目前,家园互动的有效开展无论是从理论的深度还是实践的广度来说都还远远不够。大部分幼儿园的家园互动的开展局限于家长会、家访或者家长帮忙收集教学资料这些表面形式。还有部分园所在家园合作中存在双方地位不对等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幼儿园教育为中心,教师指挥,要求家长配合,较少考虑家长的真正需要和想法;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教师仅仅把书报杂志上的有关文章摘抄到“家长园地”里,或者教师把家长当作听众,以单向的讲授为主,使得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很难被家长认可,影响了家长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我们还有部分家长仍存在着陈旧的观念,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只需把孩子“放心”地托付给幼儿园就行。这就导致了教师在开展家园互动工作时出现家长不配合的现象。这也是当前幼儿园家园互动工作开展所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三、体验式教学理念在家园互动中的运用

㈠体验式教学理念促使家园沟通更畅通

体验式教学理念的运用,打破了以往老师一言堂的形式,让家长说(动)起来,让家长喜欢参加这样的活动,真正为家园有效沟通打好基础。例如家长会开始前,我们带领家长进行热身游戏“泡泡糖”,拉近了家长和园所、家长与家长之间的距离。此外,我们一改往常由园方组织家委代表学习《家长委员会章程》的固有形式,而是将主动权交给家委主任和副主任,由他们两位核心管理人员带领自己的团队学习《章程》,最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们小小的改变与创新让家长看到自己在幼儿园的作用,提高了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后期的各项活动中,我们将继续在家园互动过程中秉承人人参与、集思广益,各司其职,密切合作,实现共育的理念。

㈡体验式半日开放使家园沟通更有效

半日活动是让家长走进幼儿园、走进课堂,增强幼儿园、教师、家长之间的沟通,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管理与发展趋势、了解课堂教学,从而更好地配合幼儿园老师的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很多家长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参与幼儿园的活动,或者参加的都是传统教师上课、家长观看的活动,这样的形式不能有效达到家园沟通的目的。因此,我们尝试邀请家长参与其中,使家长成为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体验者,让他们亲身体验幼儿园各种活动,从而达到有效沟通,实现家园合作的目的。“互助分享、快乐中秋”的活动中,幼儿园就充分利用了家长资源,通过家长参与,确保了部分活动物品(月饼磨具、月饼材料)的供给;此外,幼儿园还采取家长义工、家长进课堂等形式,让家长体验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促使家长对幼教工作多份理解;最后,幼儿园还借助家长的亲身体验将园所管理、活动亮点、幼儿表现、教师专业等进行宣传,真正达到家园沟通顺畅,家园共育的目的;同时,这种形式也让孩子们体验不同性格、性别、年龄人群带给他们不一样的社会经历。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了亲子活动“五彩风筝、放飞梦想”。这次活动是为了让幼儿了解我国民间传统的风筝文化,让孩子们感受春天的景色之美,体验和爸爸一起亲子活动的快乐,增进亲子情感。在活动中,每个家庭都兴致勃勃齐动手,纷纷在洁白卡纸上绘出了自己的梦想,绘出了自己的想象……最终,一个个色彩鲜明、形态各异的风筝图案就在他们的画笔中展现了出来。本次活动班级的出行车辆、音乐设备、幼儿的安全保护均由家长支持,充分调动了家长资源;活动的设计有创意,打破了以往的半日开放活动形式,凸显了幼儿家庭教育中爸爸的重要性,也促进了幼儿园与家长的沟通。“读绘本故事,做品格宝宝”是结合4月23日世界阅读日开展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读书月活动培养了孩子爱读书、勤读书、乐读书的阅读意识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亲子每日一读”鼓励了亲子共读,增进了亲子情感交流;“品格绘本交流群”引导家长之间交流阅读,向家长展现了品格教育的魅力,促使幼儿体验品格各主题活动的乐趣,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品格行为习惯。“读绘本故事,做品格宝宝”具体实施过程如下:首先,老师指导家长和孩子自制读书记录表(卡)将每天阅读的故事记录下来,并且每周在幼儿班级内部进行读书记录的分享和评选;其次,教师结合品格教学中的品格绘本故事和阅读月活动,在孩子中间开展“幼儿故事大王比赛”活动,让家长与我们携手承担起教育幼儿的重任;最后,邀请家长进园讲绘本故事,而且家长义工中不乏大学教师、行业精英、外籍华人等优质志愿者资源,他们纷纷投身于幼儿园课堂,为孩子们呈现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故事情境。尤其是一位男性义工的英语活动让我记忆深刻——他利用精美大方的教具、图片,极大地调动了小小班幼儿的英语学习兴趣。孩子们回家后,纷纷要求自己的父母也到老师处报名参与家长义工。家长义工们也对幼儿园能创设这样的活动机会表示感谢和自豪,他们在活动后留下了感人至深的活动心得,希望我们能更多地为家长提供义工进园服务、感受的机会。

㈢体验式大型活动使家园沟通更具教育意义

大型活动中让家长变为活动的主人,一起与孩子体验活动的乐趣,同时增加亲子交流的时光,也为家园互动提供平台。在“家乡好、家乡美”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们有机会了解自己的地域文化,品格富力园组织家长和幼儿开展了以“陕西文化由我传承”为主题的亲子参观体验活动。家长带领孩子们在历史博物馆门口有序排队、领取门票,跟随博物馆讲解员参观了博物馆的陕西古代文明基本陈列馆、大唐遗宝馆、唐墓壁画馆等,孩子们专心倾听讲解,为陕西历史的伟大感叹、震撼。家长一路陪同孩子参观交流、欣赏的同时收获了快乐,增进了亲子感情,同时也深深地理解幼儿老师工作的不易。回到园所后家长和孩子们非常热烈地讨论参观感受,又运用图片、绘画、粘贴、记录等方法制作了亲子陕西文化小书。整个活动井然有序、遵守规则,彰显出品格园所家长、孩子的良好素质。品格万科城园的“陕西文化由我传承”社会体验分为两部分开展——首先,邀请家长带领幼儿赴陕西师范大学参观制作花馍、剪纸、书法临摹活动;其次,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体验、学习、传承陕西文化。通过家长、幼儿一起品尝陕西美食、家长代表为孩子们介绍陕西著名的名胜古迹、家长义工为孩子们教念陕西民谣《陕西八大怪》等家园活动,让家长和孩子感受到了家乡文化的魅力,更使家长走进了园所、了解了品格文化,为家园共育搭建了桥梁。品格中海园为充分让孩子感受陕西文化,确定了“陕西美食品尝”和“陕西本土艺术演出”两种活动形式。在全体教师和家长委员、家长义工的携手打造下,活动现场人气爆棚!活动前园所组织招募过程中,小班组的奶奶们组建起了秧歌队,自告奋勇地要求参加陕西本土艺术秧歌腰鼓的节目演出;还有个别家长毛遂自荐,在现场为孩子们呈现了灵巧的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并将品格文化与陕西剪纸艺术巧妙结合,给孩子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幕式节目演出的最后,大班孩子们也按捺不住激情纷纷上台吼起了秦腔:“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开幕式结束后,老师和家长们提前准备好的“陕西美味小吃”粉墨登场挑战孩子们的味蕾,活动现场一片欢腾……活动现场的图片、视频不断被家长义工和老师们纷纷上传网络并扩散,引来全园家长们、同行们的一片好评。这个活动成功的原因就是充分利用家委会、伙委会开展家园工作,发挥两会组织的职能,将家长资源发掘到位,为我园的保教品质做有效的宣传。通过本次家园开放活动,家园双方牢固地建立起了互动、互助、互信的关系。通过这种形式,品格教育集团将体验式学习课程的理念融入到家园互动的工作中,家长参与家园活动实现了家长了解园所、品格独特文化理念的目标,最终达到品格教育的真谛——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的目的。因此,体验式教学理念融入家园互动才能提高家园互动的质量,才可以实现双赢,才可以达到有效沟通,促进幼儿、家长和幼儿园的共同发展。当然,体验式教学理念在家园互动的应用与更深一步拓展还需要幼儿园在家长工作的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尝试创新,使得不同类型的家长都能发挥出各自的优势,最终实现家园的良性互动。

作者:胡艳玲 单位:陕西省西安市品格教育集团

参考资料: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OL]

文化品格范文篇10

关键词:道德教育;美国学校;理念;实现方式

基于对传统道德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反思、批判,美国学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探索,形成了一套适应其社会和教育目标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研究当前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理念及其实现方式并借鉴其一些成功的经验,对推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和创新具有积极作用。

一、当前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理念

20世纪40至50年代,基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识,许多美国人认为,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而不取决于公民个体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自律。在此背景下,美国科学教育盛行,此时期的学校道德教育实际上形同虚设。20世纪70年代,忙于应付冷战的美国陷入了全国性的道德危机。面对这种状况,社会、家庭、学校要求加强道德教育的呼声日渐高涨。期间,美国涌现出弗雷德•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罗尔德•库姆斯的价值分析模式、迈克尔•斯克里文的认知方法等一大批道德教育理论及学说。其中,价值澄清和认知发展理论最有影响。然而,倡导“价值中立”、崇尚“自由选择”的价值澄清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并没有使青少年的道德状况得到有效改善,美国社会在“绝对的自由选择”的鼓动下反而抛弃原本的共同道德标准,从而出现了道德相对主义泛滥、个人主义倾向明显等诸多问题。新古典主义德性伦理学家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强烈呼吁,找回“被长期排斥的传统美德”以代替个人主义,提出用“人类在共享生存中的基本道德价值观”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人们主张复兴品格教育。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复兴品格教育并非是要重新回归以宗教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时代,而是让人们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形成健康的品格,自主地按照社会的要求去行动,从而促进社会的整合与稳定。美国学校对此也做出了回应,认为道德教育首先要关注的是个人与社会整体的命运和幸福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有宏阔的视野、崭新的理念。1.反对传统的道德灌输。美国学校反对传统教育中的道德说教和道德灌输,认为这种封闭性、强制性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理智、意志和自由,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的成长,合理的道德教育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自由。“个体的参与和自主的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学生应当成为教育的主体,并以自觉自愿的方式参与其中,道德教育才会真正起到促进个体道德生长与发展的作用。美国学校还认识到,道德的产生不是对个体进行不必要的干预和约束,从本质上讲,道德是人类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的特殊表现形式,“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1],承认并维护个体在道德生活中的自主和自由,实际上也是要求个体要对自己负责,促使个体形成负责任的态度,以达到道德自律。道德灌输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权,其结果是造就无责任的人。美国学校对道德灌输的批判触及到了道德教育的根本问题,体现出对道德教育主体性及主体意志的尊重。当然,美国学校也从过去的历史中汲取了经验教训,没有一味地简单反对道德灌输,而是注重德育内容的教授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有效结合,防止道德教育再次走向“放任主义”的极端。2.确立共同的核心价值。面对价值澄清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带来的道德涣散、社会无序,美国社会开始尝试寻求道德共识、控制离心趋向、消除道德分歧、整合社会秩序。美国学校认为,道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把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在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中,“实现个人自主选择和社会规范影响的统一”[2]。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有普遍有效、可供遵循的道德规范,这是社会整合的前提,也是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第一步。受社会制度和多元文化的影响,美国没有为道德教育提供全国统一的指导性文件,但国家、州、社会组织和学者均提出了自己的“共同的核心价值”,名目繁多。代表性的观点有:1992年,美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研究机构“重视品格联盟”提出,青少年道德品质构成的六个支柱是“信任、尊重、责任、公正、关怀、公民责任”。1995年,托马斯•里克纳代表品格教育联盟组织并携手埃里克•夏普和凯瑟琳•刘易斯等人编写了“在美国品格教育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一项品格教育原则,这十一项原则成为美国的综合性品格教育的蓝图,同时也成为品格教育联盟组织全国学校品格教育奖的评定标准”[3]。各个学校则把业已达成的道德共识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经过适当改造之后,将其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之中。3.在实践中培育美德。实用主义思想对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理念的形成影响深远。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基本上可以概括实用主义对美国道德教育的影响。杜威认为,道德应该具有“生活性”和“情境性”,道德生活应当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道德教育必须完全走向生活。只有把“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生活打通,学校的生活,才是活的社会生活;学校内养成的儿童,才是懂得社会需要、能加入社会做事的人物。他们组织的社会国家,才是一个兴盛的社会国家”[4]。因此,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当反映社会生活,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应当是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受此影响,美国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呈现出显著的“生活化”特征和明确的“实践性”取向。它们纷纷把目光转向社会生活,提出“在践行中培育美德之人”的教育主张[5],将抽象的品格规范转化为生活中具体的行为规范,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念进行日常活动,在社会实践中认识道德品质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加深和巩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这种理念也要求教师重新成为道德教育的权威和楷模,依靠自身积累的经验和养成的品质对学生的生活起积极影响,帮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与习惯。学校还主张把道德教育从学校延伸到社区和社会,让学生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中磨炼品格。4.兼容并包。美国学校除了接受当前主流道德教育模式———新品格教育的主要思想以外,对于其他学派的理论和思想,也采用“兼容并包”的态度,取其所长、为我所用,以形成自己的道德教育理论与科学的实践策略。在道德内容的选取上,学校道德教育吸纳了“文化继承模式”中的一些观点,认为“学校没有必要向学生灌输与社群、家庭文化价值观可能冲突的品格特质”,学校和教师并非儿童道德教育的唯一场所和传授者,父母、长辈、文化领袖可以在校内外起到教育儿童的作用。因此,学校把“家长和长辈要常到学校来”和“学生、教师也要参与到社区和自然环境中去”设计进了道德教育的教学过程,彰显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顺应。在道德情感的养成上,借鉴了内尔•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从关心的角度来组织学校教学,把学会关心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使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体验到被尊重、被关爱,从而产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并将这种关爱情感扩展到他人和惠及社会;在道德行为的践履上,汲取了美国德育专家弗雷德•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理论的一些主张,把道德教育和“公民行动能力”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行动,通过践行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提升自己的道德责任感,把自己培养成为“道德推动者”;在道德环境的培育上,引用了劳伦斯•柯尔伯格的“公正团体”理论,在学校建立各种管理组织,营造充满民主氛围的德育环境,鼓励学生民主参与管理,发展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共同价值意识。学校道德教育的这种开放立场,使其教育理念呈现出知行结合、情理一体、显性与隐性教育并行的多元化特征。

二、当前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理念的实现方式

从主张价值中立到倡导核心价值观的变化,不仅是教育理念上的转变,更是美国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作出深刻反思之后的一种因时制宜的教育改革与实践行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在机制设计、模式创建、方法运用、体系建构等各个实践环节都体现出其理念的要义。1.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美国学校建立了“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道德教育协作模式。在这个合作体系中,学校居于枢纽地位,学校通过其建立的稳定有效的协作系统,使学校、家庭、社区三者之间保持着密切而且有效的合作关系,并将学校道德教育的理念和要求传导至家庭和社区,以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在家校协作中,学校制订了许多激励机制,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比如,成立“家长—教师”协会、家长顾问委员会等组织,参与讨论学校政策和制订课程计划;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品格教育课程和与学生共同完成家庭课程。学校还采用“工作坊”、研讨班或设立学生顾问职务的方式开展“家长教育”,训练和提高家长的教育技能,以解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养成、情感疏导等方面的问题,等等。社区拥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学校利用所在社区的教育共识来设定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并据此设计道德教育课程的基本框架。“学校也直接吸收社区人士作为价值观教育的合作伙伴,帮助巩固价值观教育。如美国马里兰市东部沿岸的五个县的小学和中学每周都有社区志愿者担任‘品格教练’来给学生讲授品格,并且甚至连课程都是公民自己发起的。”[6]第二,社区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公共媒介正面宣传核心价值观,吸引学生关注公共道德建设;运用媒介发起对社会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的广泛讨论,引导学生从积极的角度做出道德判断、进行道德评价。第三,社区承接学校的“社区服务计划”,接纳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为学校开展道德教育提供方便。这些做法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的一体化,使家庭和社区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创建“生活化”的实践模式。美国学校重视社会生活的体悟对品格养成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道德教育的实践模式建构上,特别注重学生品格参与和品格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可以超越学校单一的生活经验的限制进入到“生活情境”去真实体悟,形成有生活底蕴的真实品格。首先,学校在校园内构建一个相对安全的“内生活环境”,将道德教育的边界从课堂拓展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有效的生活体悟和实践训练来塑造学生的品格。具体做法主要有:创设学生公共活动空间,组建各种协会、学会、俱乐部,开展各类蕴含学校价值追求的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学校通过校园活动、学生组织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及道德规范的制订,为学生提供参与校园德育活动的机会,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和巩固学生对公正、关怀、尊重、责任等核心价值的理解,教育学生学会公平竞争、尊重他人以及注重合作;要求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人格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其次,学校鼓励和组织学生去“外生活环境”参与社会服务和社区志愿服务。学校开设服务学习课程,成立支持学生进行服务学习的中心,为学生参与政府服务、政策研究、生态保护以及开展与服务学习相关的研究提供指导意见;把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与课程标准和毕业条件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深度参与“社区生活”,使尊重他人、关怀他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在良好的生活实践中得到有效践行。可以说,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到处弥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3.建构多维的核心价值观传导体系。美国学校反对用封闭、刻板的由外向内强行灌输的模式开展道德教育,提倡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多维模式,运用多种方式把核心价值观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全方位地塑造学生的品格。其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指的是课程教学模式,包括直接开设德育课程和在学科课程中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美国,直接开设道德教育课程的学校并不多,多数学校不开设正式课程,而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整合德育的认知环境,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这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隐性教育指的是环境教育模式。通过营造隐性的环境,以间接的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美国学校善于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个显性的主题通过隐性教育的方式予以实现。一方面课堂教学摒弃了传统的道德灌输,多采用启发式教育,或针对学生实践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或通过假设生活化的道德情景,开展双向互动的探讨式教学,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以浸润的方式实现品格的养成;另一方面,学校注重课堂气氛、教师形象、学校规章制度、校内舆论导向等对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影响,通过电影、电视、网络、校园媒体、标语、海报等方式和途径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利用环境渗透作用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健康高尚的气质情怀,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其二,主体性与规范性相结合。美国学校在进行课程设计和教育实践时,既坚持品格教育对价值和规范的遵守,又提倡形式道德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把主体性和规范性统一起来。学校的课堂不再是单纯的讲堂,而是一个民主的课堂,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教师通常运用案例法、故事法开展教学,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讨论,使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进而通过这种积极的互动,将规范性的价值观传导给学生。在课堂空间布置上,学校甚至大胆使用“开放式、圆周型”的品格课堂和儿童品格成长项目,孩子们的课桌可以随时移动,这种空间上的变化是对传统的“学生在低位、老师在高位”教学模式的打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接受道德教育信息的状态。在课堂之外,学生可以自主参加校园活动、自由参加社团组织,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在一种相对安全并有指导的环境中进行道德实践的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在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的主体自觉性。其三,层次性与整体性相结合。美国学校根据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水平,制订了科学的德育计划,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均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个体在认知能力和可接受程度上的差异,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实施道德教育。在中小学阶段,普遍开设公民教育课,以一般性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教学方法以正面教育为主,同时注重诱导启发。在大学阶段,以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教育为主要内容,但多以知识性教育为载体,通过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和专业课程开展道德教育。教学方法多元化,既有课堂教学还有课外的隐性教育、社会服务,等等。美国学校分阶段、分层次开展道德教育的做法,实质上是基于学生个体特性的因材施教,这并没有人为地割断教育的连续性,反而由于教育过程中核心价值观的存在,使其体现出一以贯之的整体性,折射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宽广的实践视野和明确的社会担当。

三、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经济的蓬勃发展对我国道德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的巨大变化,给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理念及其实践带来了诸多挑战,我们可以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中找出合适的经验和有益的思想以资借鉴。1.坚持对共同价值的追求。价值的公共维度天然地具有聚合和凝聚人心的作用。建立为公众普遍认可、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能很好地整合社会道德资源、优化整体德育结构。美国社会形成的“共同的核心价值”,为美国道德教育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成为美国社会的“主心骨”。我国在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及民众在追求共同价值的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共识和价值信念,对于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学校应该从实质性的德育内容和人们的价值信念上,而不是从文本和形式上,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蕴含的共同信仰与追求,使其成为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基础,贯穿学校道德教育的始终。2.实现德育方法的多样化。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具有宽广的视野,不论是理性的认知教育和感性的体验教育,还是显性的课程教育和隐性的环境教育,只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它都不拘一格地加以使用。事实上,这种包容的教育品格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了丰富的教育智慧。我国的学校德育应当及时抛弃不合时宜的思维和观念,改变以课堂传授道德知识为主的单一的德育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个体差异,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巧妙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实行渗透式教育;注重道德教育实践,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道德实践,使之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之后,真正将道德教育规范内化为个人持久的品格。3.重视对德育资源的整合。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从理念构建到教育实践都非常注重对历史、文化、宗教、国家、社区、政党、公共环境等各类不同性质的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将它们有效整合到一起“为我所用”,这些资源成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推力。我国学校对德育资源的挖掘不够充分,德育实践体系缺乏系统性。应当充分利用学科、校园文化等内部资源丰富德育形式,积极拓展家庭、社会、政党、政府等外部资源,增强德育合力;认真汲取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等文化资源的精华来完善德育内涵,广泛利用传统和现代的媒介资源创新德育手段,内外开放,齐抓共管,建立多层面、多视角的立体化德育系统。

参考文献:

[1]Damon,William.TheMoralChild:NuturingChildren’sNuturalMoralGrowth[M].NewYork:FreePress,1988:88.

[2]张瑶,林晶.美国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3):173-174.

[3]F.ClarkPoweretal.MoralEducation:AHandbook[M].Westport:PraegerPublishers,2008:252-254.

[4]沈益洪.杜威谈中国[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58.

[5]易莉.论美国道德教育的转向[J].教育评论,2011(1):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