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功能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23:34:53

文化功能

文化功能范文篇1

关键词:大学校训;大学生;德育教育

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训不仅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治校精神的高度概括,还是学校育人理念和文化传统的结晶,更是全校师生所须遵循和践行的价值观。它内在地规定着高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大学校训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加以重视。研究大学校训的德育功能,不仅为新时期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能对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德育的培养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和形式。

一、校训文化育人功能

(一)引导功能

“大学校训作为学校精神力量最深刻的体现,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一经确定,便会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1]它集中体现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导文化和价值追求,并以此引导学校的育人方向和学生的实践活动,最终促使他们言行一致。

(二)激励功能

大学校训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内在的、持久的和深远的,它一旦引起学生的情感认同,就会变成一种强大的粘合剂,把校园文化中的每一个个体凝聚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和向心力,并不时给予每位成员强迫感和动力,以精神和文化的力量感染每位成员,激励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三)约束功能

大学校训对大学生提出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准则,使他们的行为按照施教者的要求去做,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在校训文化的约束和规范下培养和践行良好的品德,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使自己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成长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二、山西某高校校训举隅

(一)校训释义

作者选取了一所省属全日制多科性本科高校,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该校坚持文化育人,逐渐形成了“厚德博学慎思笃行”的校训,这是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止于至善,求实创新,知行合一等核心价值取向的凝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厚德,犹大德。语出《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淮南子·汜论训》亦谓:“故人有厚德,无间其小节。”[3]厚德载物的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4]《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4]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问过以后还要通过仔细考察分析,立足实际,为我所用。切不可邯郸学步,因袭古人,循表祖涉,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5]八字校训含义深远、意蕴无穷。它从“德、才、知、行”四方面规定了办学原则与目标,包涵着儒家传统优秀文化和时代精神,同时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气息,也引领着学校的发展。

(二)校训育人功能阐释

1.体现知行合一的导向功能。“厚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德之不厚,行之不远”,“坤德载物,德合无疆”,人的道德修养应该像深厚的大地一样容纳万物,唯有如此,才可越行越广,越行越远。“笃行”乃专心好学,学而行之。对于大学生来说,成才应先成人,优学应先厚德,厚德兼要笃行。唯有“厚德”,将“德”内化于心,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才可以“笃行”,将“德”外化于行,实现道德层面知行合一。“厚德”是将“德”内化于心。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是实现大学生知行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中,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采取措施,使教育者传授的道德规范为大学生认同,这样他们才会按照道德规范去做。“信至诚行则果”,树立道德信仰是大学生道德行为的指南和动力,应该以道德信仰引导自我发展,获得精神自由,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更加道德、更加全面的自我。“笃行”是将“德”外化于行。大学生思维较为活跃,有较强的可塑性,应该鼓励他们广泛参加思想道德文化实践活动,比如“学雷锋”活动,关爱“空巢”老人活动,争当“社会义工”活动等,还可以鼓励大学生参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益文化基地,使大学生在“行”中感悟生活、提高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以此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有效促进知行合一。2.塑造个人品格的激励功能。《荀子·劝学》云:“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6]君子要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验自己的言行,遇到事情冷静分析,积极处理,这样的话行为便不会有过失。“博学之,慎思之”,不断地学习之后,谨慎地思考,衡量自己行为的好坏。锻炼大学生意志品质要“博学”。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凡事要量力而行,制定目标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遇到挫折时迎难而上,锻炼意志,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树立高尚的生活理想,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通过“博学”来获得坚韧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勇气,万难不屈的意志。锻炼大学生意志品质要“慎思”。大学生要培养理性的处事态度,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要思考并分析问题事件的来龙去脉,要思考并确认个人对问题的处理能力,要思考并分析如何动用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支持系统来解决问题。如果已经完全尽力,问题仍然无法解决,要思考该如何做好长期处理该问题的心理准备。3.重视行为规范的约束功能。树立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要“厚德”,在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加强个人品德修养,以德立身,明礼诚信,学做真人,把追求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和规范的行为作为成长的基石。树立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要“博学”,学习古今中外的知识,实现兼容并包,要以开放的胸襟融入世界,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使学生具有宽广的眼界、广博的学识和豁达的胸襟。树立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要“慎思”,要用心思考,审慎求真,大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明辨是非,洞察真伪。树立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要“笃行”,要学有所得,努力践履所学,做到“知行合一”。在道德修养方面,要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三、研究过程

为了更好地了解山西省某高校的育人现状,本文选取该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网络调查问卷结果和部分学生访谈结果的统计和分析,旨在研究校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并就校训文化通过何种途径来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展开探讨。

(一)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在山西某高校进行,于2020年6月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通过自愿填写的调查原则,针对校训文化现状、校训文化与学生德育教育等问题制定了不同的选项供调查对象选择,此外还随机电话采访了部分学生,询问了校训文化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情况等相关问题。

(二)结果与分析

1.统计结果。从系统后台整理数据可知,本次调查共有368人完成问卷,有效问卷354份,有效回收率96.1%。此外,随机电话采访35人。2.对校训文化现状的分析。通过对问卷的整理有如下结论:(1)学生对校训的认知度较高。在统计“请从下面选出我校的校训”结果时,有90.5%的被调查者能正确选出我校校训,9.5%的被调查者不能完整地选出我校的校训。”在回答“您知道学校校训的内涵是什么?”一题时,68.5%的被调查者都能清楚地知道学校校训的含义,14.5%的被调查者说不出来,或者只能说个简单的字面意思,回答不上其出处和深刻内涵。这说明校训在学生中的宣传和普及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在随后的采访中,有学生表示平时很少听到校训或想到校训,对他们而言,校训并没有实际意义。部分被调查者甚至把学校的校训、学校精神和学校教风相混淆。在回答“您通过哪种途径了解到我校的校训?”一题时,选择“入学教育”和“教师教导”的学生占比例较多,这说明校训在学生中的宣传和普及力度不够,学生接触和了解校训的机会不多,学生关注度低。在笔者实地调查中也发现学校的校训标识和开展校训相关知识的学习机会也较少。(2)校园文化活动与校训的融合度有待加强。笔者在调查问卷中专门设计了关于校训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情况“学校是否围绕校训或以校训为主题开展过系列活动?”一题,选经常开展的学生占了20.5%,偶尔有的占了38.5%,从来没有的占了40.6%,不太了解的占0.4%。在后续的电话访谈中,有75%的学生认为学校每年举办的文化活动内容很丰富,但缺乏与校训的融合,如果教师不去点拨和引导的话,他们可能体会不到这一点。(3)对校训文化在学生德育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评价较高。调查显示,85.5%的被调查者认为校训文化在德育教育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回答“校训文化对个人和学校有什么作用时”,被调查者选“不太清楚”选项的比例分别10.2%和13.5%。认为校训文化对自己的道德教育认识有了明显提高的占70%,有80%的受访者认为校训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精神支柱和行为向导,在他们树立人生目标之后,一直在激励着他们并为之奋斗。

四、讨论与建议

从上文的调研可知,学校在校训宣传方面手段单一,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融合度不高,缺乏影响力,效果也不太理想,加之学生对校训文化在德育教育中发挥作用持保留态度,这就严重影响了校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发挥和育人价值的实现。如何开展切合实际、符合学校发展定位且行之有效的校训教育,真正在学校育人过程中把“校训”落到实处,是推动高校校训德育作用有效发挥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宣传部门要充分认识校训的育人功能,加强对大学校训的宣传力度,在发挥学校所有师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更要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认识校训,铭记校训,增强对校训的关注度、认同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要让校训内化为学生思想道德的价值标准。要以校训出处为引领,开展传统经典学习诵读,邀请相关专家开展传统经典讲座等,使学生熟知校训内容,了解校训内涵,认识校训背后的历史积淀和精神理念;要以校训内涵为主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尤其要抓住入学教育这一特殊时期,开展一些能彰显校训文化要求的学生活动,将校训文化融人到活动中,达到校训文化育人的目的;要以校训认同为目标,借助新媒体手段,让校训走进大学生的视野,如开展校训创意设计大赛,创造出和校训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创产品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增强对校训精神的感悟等,进一步增强他们对校训的认同感。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言传身教,以校训精神来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言谈举止和仪容仪表,提高自身修养,用高尚的师德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另一方面要将校训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使校训内涵与精神真正贯穿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的教学中,发挥好校训文化规范激励的功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努力使学生拥有“厚德博学慎思笃行”的优良品质。作为当代大学生,一定要明确校训的实际意义,加深对校训的理解,领会校训的精神,要时刻以校训精神激励自己,以校训原则管理自己,以校训约束自己,把校训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进而融入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张亚兰.中国大学校训的育人现状及路径研究[D].杭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

[2]杨天才,张善文泽著.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1.

文化功能范文篇2

一、词典例证文化功能综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作为语言的表现形式责无旁贷地承担着语言所承担的全人类各种文化的内容,这些内容很多成为某个词产生、存在的意义,即词义直接表现了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作为收录词汇的词典则必然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研究词典例证文化功能当然首先必须从词典与文化的关系着手。

1.词典与文化

不少研究者(李明;郑立信;黄建华;何家宁;周相利;盛培林;Bool&.Carter;Nida;Benson;Kuiper;徐海)都意识到词典与文化的关系,也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了定性的论述。有关词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词典和文化是不可分的。1998年,李明撰文指出“作为记录词汇、词义、语用等语言信息的词典理所当然应视作文化建构的一部分”。认为词典与文化两者是不可分的。词典是“千千万万个文化现象中的一种,它和文化呈现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情形”。贾正传则撰文指出“词典编纂作为文化活动的一部分与文化整体息息相关,也在各个方面呈现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趋势”,因此,一部好的词典要真正“体现当代科学与人文有机融合的趋势,兼具科学与人文的双重风格”。

(2)词典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信息的承载者。黄建华曾论及词典与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关系,认为“词典作为文化产品,也和其他文化产品一样,是受一定社会文化条件制约的…。Kuiper也持相同的观点,认为“词典本身就是文化产品(culturalartifact),是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的社会群体编写而成的,而人们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对词典的形式、功能和内容做出相应的限制”。盛培林则认为“跨文化交流的需求促使了双语词典的产生”。

(3)词典是语言习得者获得目的语的相关文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词典有助于培养语言习得者的文化能力和文化意识,从而最终加快语言习得者的语言习得进程。奈达也说过“词典和百科全书是语言学习者获得目的语文化信息的重要来源。林明金则认为词典是语言教学中文化导人的“好帮手”,可以在外语教学中借助词典“给学生提供文化背景知识”、“正确解释有文化内涵的单词”、使学生“正确理解成语和典故”,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文化导人。金明也指出了编纂有关英汉文化词语方面的词典的必要性。著名的词典学家Rundell曾经将文化信息列为学习型词典所要收录的重要的语用信息之一。Miller认为“词典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丰富学生的语法知识、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最终增强他们利用所习得的语言进行学术写作的能力。”Lam也曾经强调要将出自源语著作里的典范句子整合到双语词典里去,只要这样,双语词典的使用者才能对所学的外语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对深深扎根于该语言里的各种文化信息有所参透,有所领悟。Tseng也指出:文化信息是外语习得者准确掌握话语里隐含的百科性含义的基本条件,是他们将自己所读内容和所听内容与未明示语境相联系起来的桥梁。因此,一部理想的学习型词典一定要包含丰富的相关语言的文化信息。

分析上述观点,可以看出词典,尤其是学习型词典,在传递文化信息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语言习得者学习和掌握目的语文化的重要来源和必不可少的助手。词典与文化的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必然会将研究者的注意力引向词典是如何体现文化的这一问题。显然,作为学习型词典的微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例证必然就被列为体现文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对词典例证文化功能的研究也就相应地展开了。

2.词典例证的文化功能研究

除了对词典与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加以研究之外,有的研究者还对于如何体现词典的文化性作了一些探讨性研究。这些探讨性研究里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了词典例证的文化功能,只是大部分都是针对双语词典的讨论,而且篇幅相对较小。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我们发现,对于例证文化功能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有关于词典例证传达文化信息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则是有关什么样的例证可以更好地用来传达相关文化信息。

对于词典例证在传达文化信息方面的重要性问题,许多词典学家、研究者们都给予了肯定的答复。1996年,MichaelToope在单语词典与双语词典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将例证的文化功能归人词典的特定功能(specificfunction)之列,认为好的词典例证应该能尽可能多地传达相关文化信息。

章宜华、黄建华则提出了例证的文化功能属于好的例证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之一,认为“通过例句揭示源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使读者既能学到外国文化特色词的外语表达方式,又能了解外国的文化知识。”Szende认为“给双语词典配例时必须将文化事实(culturalfacts)考虑在内。词典的例证不仅仅要反映一个语言群体的语言能力,还要反映该群体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他还认为“词典例证是对某个民族对世界的各种看法的全面体现(anensembleofassertionsabouttheworld),其中包括该语言群体的意识形态和他们评判世界的个人观点。”以及“例证在培养价值标准方面有着特殊的地位……”。

周相利分别从语言、文化和词典的关系、双语词典的信息性和百科性以及学习者语言习得需求三个角度阐述了双语词典设置文化信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此外,他还通过大量实例说明英汉词典中设置文化信息的八种途径:1)收词;2)释义;3)例证;4)成语、谚语及典故的编纂;5)词源信息和语源信息;6)插图;7)文化注释;8)附录。其中就提出了通过例证来实现词典的文化功能。

张志强提出“双语词典编纂者应进一步增强跨文化传播意识,知道哪些词语属‘文化词语’,哪些词语不属‘文化词语’,并在词典立目、释义及配例上更多地关注‘文化词语’,关注双语词典的文化传播功能,关注读者了解异域文化的需求……配例要能说明问题,否则就起不到双语词典应有的作用……”

卢军羽等论述了成语词典中例证的文化功能。认为“引例还可以提供相关的语源及文化信息,这样读者才可能全面理解英语成语的语义内涵。”也即“英语成语词典的例证,除了证明词义或义项,证明源流或年代,说明词义和用法之外,还具有文化功能,即向读者提供有关英语成语的文化信息。”

徐海认为“词例不仅是语言使用的典范,还是社会经济文化的产物。”“……词典中的词例则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的状况”。

对于第二个方面问题的讨论,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丁建新和何家宁的观点。

丁建新在《英汉词典选收例证的意义》一文当中指出“……英汉词典当然应当尽可能地传达英语文化知识。在这方面,例证(主要是书证)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他认为英语民族代代相传的谚语以及该民族著名思想家、文人、学者的名言警句等都非常适合作为例句选用。

何家宁提出“英汉词典应该在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方面对词、句、篇三层次上的文化信息作适当的记录,尤其需要注重传递那些与汉语文化存在差异的信息。”宏观结构主要体现在收词、词目编排、插页、目录与索引和附录五个方面;而微观结构则主要体现在释义、例证、注释、插图、正误栏和参见六个方面。在论述通过例证来传递文化信息时,何家宁认为“如果词目本身就具有明显的文化内涵,例句则更应该尽可能地把其中的文化信息表达出来。即使词目本身不属于文化词,其例句也应该尽量选用那些既能进一步明确词义、说明用法,又能够说明一定文化内涵的句子。”

从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词典学界对于词典例证文化功能方面的相关性论述并不多见,大部分文章都只是稍稍有所提及而已,并未做过深人的探讨。这就使得对词典例证的文化功能做进一步的深人研究是可能的,是有意义的。

二、存在的问题

论述例证的文化功能的相关性研究少之又少,大部分文章只是一笔带过。此外,有关词典例证的文化功能的文章,大部分都局限于对双语词典、双语学习型词典的研究,对于单语学习词典例证的文化功能研究方面国内几乎无人问津。再者,对于如何通过例证来实现词典的文化功能的研究也几乎没有较为系统的论述。此外,如果仔细研读相关的研究论文,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纯理论的研究,实证性研究也几乎没有。这就使得针对词典例证文化功能展开的研究(尤其是实证性研究)还有比较广阔的发展空间。

尚待研究的问题:

(1)例证相较于其他手段(如文化注释、释义、插图、附录等)在传达文化信息方面有什么优越之处?

(2)哪一种例证(inventedexample/authenticexample/editedexample)更有利于实现其文化功能,即,更能有效地将源语文化传递给语言习得者?

文化功能范文篇3

关键词:酒文化;传统习俗;功能

一、酒在中国的历史起源

中国素有“酒的故乡”之称。据考证《吕氏春秋》和《世本》等较早的文献都认为酒为仪狄所造。《战国策·魏二》“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指出了仪狄造酒的时代;《世本》认为这是造酒之始“,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但在同一本《世本》里又有杜康造酒之说,《事物纪原》也说“少康作秫酒”。张华《博物志》也有“杜康作酒”,陶潜《述酒诗》序说:“仪狄造酒,杜康润色之。”仪狄,相传为夏禹时人;杜康,也叫少康,殷商时人。后来,仪狄造酒之说渐隐,杜康造酒之说益显,遂使杜康成为酒的代称。

二、酒文化的内涵

关于“酒文化”,萧家成撰文提出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酒文化就是围绕着酒这个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现象总和。围绕着酒的起源、生产、流通和消费,特别是它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它的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等方面所形成的一切现象,都属于酒文化及其相关的范围。酒文化是以酒为物质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的独特文化形态。酒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同时还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影响,与其他文化现象紧密联系。

同时,中国酒文化也是一种地道的社会文化,酒不是生活必需品,却是一种特殊的饮食。“酒食所以合欢也”、“饮食男女”等等,其中“饮”便是指酒,所以在中国,“饮”与“食”同样具有极强的亲和力,把这一亲和力用之于人际交往,就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酒作为中国人追求个性自由的基本需求的替代物,与政治军事、皇权社稷、世俗人情、悲欢离合、亲疏远近、喜怒哀乐、性情风度等有着密切联系。

三、酒文化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渗透

酒,可谓是中国人饭桌上不可或缺的东西。朋友聚会觥筹交错间,距离拉近。家人聚会中举杯盏影间,流露着默默温情。同时,各种社会风俗习惯中也离不开酒。如新人结婚,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要前去喝“喜酒”。孩子满月,其父母会大办操持一场“满月酒”,以祝福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端午佳节,人们要喝雄黄酒,寓意驱邪避祸。清明重阳更是要以酒祭祖,表达对先人逝者的怀念。可见,酒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更有一句俗语“无酒不成席”,可见酒的重要地位。

四、中国传统习俗中酒的文化功能

1、婚俗中约定盟誓功能

在中国人的婚嫁庆典上,无论是在中国当今社会还是传统社会中,酒是婚俗中不可或缺的点缀品,甚至在许多民族的婚嫁中,自始至终都有酒的参与。酒固然有喜庆的含义,但同时酒还有约定盟誓的功能。结婚的序幕是“订婚”,许多民族订婚的俗仪,都是酒字当头,所以婚俗的帷幕就是由酒来拉开的了。例如在东北,男女双方经媒人的中介议婚后,第一步就是“喝相亲酒”。相亲酒宴上,被相的男女要出场敬酒。双方无异议时,席面上由双方的主婚人交换酒杯一饮而尽,或由媒人举杯饮尽,谓之“端盅”,以示婚约已成。而在陕西安康一带,新娘被送至男方家时,一进门,便有两个妇女向之递酒,名曰“喝迎门酒”。随后拜完天地,进入洞房,新婚夫妇双方还要共喝“交杯酒”。交杯酒是由“合卺酒”发展来的,“卺”是葫芦,一分为二成为两瓢,夫妻双方各执一瓢盛酒同饮。酒在此便是约定盟誓作用,表达了夫妻双方合二而一、不分彼此、祸福同享的决心。

2、酒的交际礼俗功能

在现代人们的交际生活中,喝酒应酬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在少数民族传统习俗中,以“酒”示仪的传统礼俗更是比比皆是,表达了对客人的欢迎和真挚热忱的情感。如广西瑶族的喝“三关酒”的礼俗,当有贺客来临之时,主人就在屋外组成三关,每一关都敬客人两杯酒,以示款待之诚。瑶族有喝“笑酒”的习俗,当亲朋聚饮之时,或提出笑话佐酒,或边喝边唱“笑酒歌”或者吟“笑酒词”。还有广西壮族喝“交臂酒”的礼俗,主人和客人喝酒时,要主客交臂,各饮自己所执的杯中之酒,以示情谊之深。人们推杯换盏的举动,就是互敬互让的表示,所以感情越喝越厚。

3、酒的祭祀功能

传统的汉族祭祀活动大都有三祭:春节祭、荐新祭(收获季节的农耕习俗)、清明祭,这些祭祀活动中都离不开酒的存在。以春节祭祖的习俗为例,祭祖寄托了后世子孙对祖先“水源木本”的情思和“慎终追远”的悼念。除夕前一日,家人都把“宗谱”悬挂在堂屋的北墙上,下设供桌,摆上供器、供品。贴上对联吊钱等物,作为祭祖的神坛。除夕的上午,家中老少要带着烧纸和白酒去先人的坟头烧纸奠酒,意为给逝者带去钱财、酒肉。烧完纸,奠完酒,要点上一饼爆竹,意为请先人在此“喝酒拿钱”。同时。除夕十二点除焚高香、烧大纸、供酒、奠酒的祭仪外,还要添加供饭、子孙们磕头礼拜的祭仪,酒在这里又一次充当了主祭品的角色。除祭祖的活动外,一些少数民族还有祭天地、川泽、山林、社稷、芒神、蚕神、财神、龙王爷、药王爷、牛王爷、马王爷等祭祀活动,寄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口平安的愿望。

五、小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从不单纯的作为一种饮食,而是作为一种传达寄托情感的媒介,一种交际往来的手段和符合。中国传统酒文化有着浓郁的精神文化特点,它被寄寓了丰富的个人希望和社会期待。同时在中国传统习俗中,酒文化也具有独特的功能,它的功能和价值都已经远远超出了酒自身所具备的内涵。所以中国酒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把广阔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实际社会功能相统一的文化功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徐少华.中国酒文化研究50年.酿酒科技,1999,(6):15~18.

[2]王宁,谢栋元,刘方.《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3]吴小如.诗词札丛[M].北京出版社,1988.

[4]武占坤,王凤艳.漫话“无酒不成俗”——谈酒文化对中华民族习俗的渗透.天中学刊,2001年6月

文化功能范文篇4

关键词:民间歌谣;文化功能;艺术特色

民间歌谣,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居民实际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深入地分析民间歌谣所具备的文化功能与艺术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民间歌谣的文化功能

民间歌谣在长久发展中,主要形成如下几个方面的功能:(一)娱乐功能。民间歌谣,集成了当地民俗中的传说、神话等内容,在通常情况下都能够起到调节精神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娱乐功能。更为重要的是,民间歌谣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情感表达、情绪宣泄的重要渠道,特别在部分娱乐方式相对稀少的地区更是如此。民间歌谣更多的娱乐作用重点体现在童谣上。虽然说童谣内容相对较为简单,甚至没有传递一定的情感内容,但是其具有相对较强的音乐节奏,在传唱中更为朗朗上口,具有更好的娱乐效果。民间歌谣所具有的娱乐功能,也是其得以大范围传唱与提升的重要基础。(二)审美功能。民间歌谣,具有诸多淳朴之处,这就给劳动者提供了足够的美感欣赏。同时,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给予其所独有的审美功能。民间歌谣,作为口头的诗歌艺术存在形式,是社会生活以及主观思想情感的客观表达,这需要其所塑造的鲜明艺术形象才能够完成了,这也说明了民间歌谣具有较为突出的审美功能。比如,大多数民间歌谣所刻画的艺术形象十分具体、生动,能够感动传唱者和听众,触动所有人的内心情感从而引发共鸣。同时,传唱者与听众在无形中能够深入地了解民间歌谣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受到民间歌谣艺术美的影响,这也体现出民间歌谣的审美功能。民间歌谣所具备的较强审美功能,也是其具备较强教育价值的重要原因,这是民间歌谣得以走入学校音乐教育课题的关键。(三)调节功能。民间歌谣具有较强的调节功能,使得其得以在民间大范围推广。当前很多的民间歌谣与劳动者实际劳作尤其是集体生产劳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关系,已成为劳动过程中非常关键的构成部分。在部分较大劳动强度,耗费较长劳动时间的劳动活动中,民间歌谣不仅仅是“指挥者”,更是“调节剂”。比如,在建筑场地唱《打墙号子》民间歌谣时,随着民间歌谣的节奏能够大大地规范了不同劳动者间的动作,促使劳动者步调一致,提升了劳动者劳动的效率与质量。另外,在劳动活动中唱合适的民间歌谣时,还能够大大地减轻了劳动者的疲劳感,从而促使劳动者以更具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劳动实践活动中。比如,劳动者在唱到与劳动有关的民间歌谣歌词时,动作节奏明显加快,心中产生想一把把工作完成的想法。另外,蒙古族、藏族等民族在唱其当地方言民间歌谣时,都能够起到一定的劳动情绪调整作用,这对于减轻因动作单调重复而引发的厌烦情绪有较大的作用。

二、民间歌谣的艺术特色

(一)情真意切、单纯朴实。从民间歌谣中,老百姓们能够感受最为深刻的便是情真意切以及单纯朴实的民风。在民间歌谣中,劳动百姓在其歌词中表达了内心真实的情感,最为真实地体现了老百姓的内心情感世界,体现出老百姓内心细腻的情感变化。民间歌谣所具备的审美功能,重点在于满足不同老百姓间的情感交流等需求,这已成为不同老百姓情感的连接点与交汇点,从而触发民间歌谣传唱者与听众的情感共鸣。因而,大部分民间歌谣大部分都是淳朴情感以及真实生活的反映。(二)格调优美、形式多样。民间歌谣的层次结构相对较为简单,大多为难度不大的旋律线条,从而体现出单纯质朴的艺术形象。然而,民间歌谣所利用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形式也具有多样性,这也是民间歌谣具有新颖特性的重要原因,能够确保其具有较强的独创性。比如,部分民间歌谣具有相对较为规整、单纯的音乐节奏,民间歌谣的节奏类型具有丰富样特性,不仅仅体现出统一性,也体现出变化性。另外,部分民间歌谣在相对统一的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加以变化而形成的,这跟民间歌谣内容的单一性有较为紧密的关系。然而,民族歌谣内容的单一性,并不代表民族歌谣内心情感的枯燥性,反而体现出民间歌谣内容的集中性与平易性。(三)品类齐全、自成系统。在国内诸多区域在长期发展中处于自治或者半自治的发展状态下,这使得部分民族具有一定的自主发展性,这也导致部分民间歌谣在长期发展与演变中形成了品类较为齐全的艺术发展体系。比如,部分民间歌谣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具有较为突出的区域色彩,但是与以区域为特征的其他地方文化有所不同。更为重要的是,民间歌谣所具有的品类齐全特点,与不同区域间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发展文化有较大的关联关系,这与民间艺人关注民间生活,注重自我提升也有紧密关系。

三、结语

深入地分析民间歌谣的文化功能与艺术特色,有助于提升民间歌谣的受欢迎程度,从而更深入地挖掘民间歌谣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活动。因而,对于艺术工作者而言,在实际工作中应深入地探讨分析民间歌谣的文化功能与艺术特色,以推动民间歌谣得以更为广泛地传唱。

作者:薛东慧 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彩珍.宁波民间歌谣的文化功能和艺术特色[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4,03:42-46.

文化功能范文篇5

一、大学校园文化对德育工作的重要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精神和品牌的重要体现,对实现高校德育目标、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以下几点重要功能:

1.价值导向功能。先进校园文化的发扬使校园内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人们树立时代精神。它熏陶和约束着广大师生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意志品质,促使广大师生提高思想境界,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奋斗动力,共同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懈奋斗。

2.团队凝聚功能。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认可的价值观念。由于共同创造,师生员工对它有着血肉相连的紧密感和亲切感。同时校园文化渗透进校园方方面面,对师生具有无形的不可估量的向心力和感召力,有助于学校上下同心协力,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团队,共谋学校长远发展。

3.性格激励功能。一方面,是一种对个人的性格激励作用。激励教师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激励学生艰苦奋斗,立志成才;促使全校形成振奋精神、你追我赶、公平竞争、互相学习的激励环境与机制。另一方面,是一种对精神、文化的反激励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反作用于自身,从而产生深刻的自身变革,使校园文化不断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提高,在一种内循环的模式下激励文化本身的推陈出新。

4.优势辐射功能。校园科技文化节、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校园文化艺术社团到农村、到社区送温暖等一系列树立学校形象、打造名校品牌的活动,充分发挥着校园文化的优势辐射作用。“走出去、引进来”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大量资源,丰富了教育的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拓宽德育工作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可能。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功能性缺失

面对资讯暴涨、网络崛起与传统思想文化教育的强烈碰撞,当代大学生逐渐形成了多元价值观取向,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校园文化的功能性缺失是造成这些情况的因素之一。

1.价值导向功能的缺失:个人主义兴起。

在文化多元化与家庭规劝力日渐弱化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面对大量形形色色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由于对各种文化所蕴涵的价值观缺乏必要的甄别能力,错误地将个人本位主义和利己主义看做是时代的主流、最利自我成长的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所弘扬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受到冲击。校园文化价值导向功能部分“失灵”,个人主义逐渐兴起。

2.团队凝聚功能的缺失:个人英雄主义思想泛滥。

校园文化一直鼓励学生社团、学生创业的发展,但关注的视野更多停留在鼓励大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上;较少地开展针对大学生全体共同参与的思想教育活动,从全局上进行集体凝聚力、向心力、合作力的深入培养,导致团队凝聚功能的缺失。加之,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许多“80后”大学生将“创业”视为实现梦想的捷径,崇拜着年轻致富的同时代创业者,也做着一朝成名的美梦,但缺乏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实干精神,“邯郸学步”式地将他人的经历拿来作为自己实现梦想的手段,结果造成个人英雄主义思想泛滥。

3.性格激励功能的缺失:抗挫能力低下、责任意识欠缺。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心理成熟度不高、抗挫能力低下、责任意识欠缺。归结起来,源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做事目的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盲目认可自我导致做事急躁欠考虑,遇挫后失望沮丧情绪严重,无法自我解压、自我激励;做事滞后,不从实际出发考虑自身特点,又导致了结果失败,形成恶性循环。而校园文化没有形成对学生有效的督促,使校园缺乏一种激励环境和机制,从而导致这个大环境下的性格激励功能缺失。

4.优势辐射功能的缺失:受惠环境缩小、反馈资源有限。

校园文化的关注点更多的在校园内的文化发展繁荣,既没有更多的“走出去”,向外界宣传推广校园的独特文化,又没有更多的“引进来”,将校际间的优秀文化进行交流合作,补充本校文化资源,导致了校园文化优势辐射功能的缺失,致使受惠环境缩小、反馈资源有限。

三、大学校园文化的功能性重建是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1.校园文化功能性重建,要以各种文化宣传形式作为方式手段,努力探索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

首先,通过设立宣传思想工作主页、制作网上新闻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校刊、校报、校园广播台等一切可利用的宣传阵地的作用,贴近广大师生员工,做好热点引导,强化对外宣传,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建设起由平面到立体的广泛、深入、全面的宣传网络,将大学生德育工作全面铺开,并且有重点地对关键性问题进行反复教育指导。

其次,邀请相关专家对校园学生社团的文学、艺术等活动进行指导,举办各类文化艺术科学知识讲座和竞赛。一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能力;二是贯彻德育基本理念,变大条大框的理论道理为循循善诱,取得思想教育和文化学习的双丰收。

此外,可根据实际情况参观校史馆、烈士陵园、历史文化博物馆或利用清明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节日进行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育,将爱国主义文化教育始终放在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上。

2.校园文化功能性重建,要以加强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作为环境保证,保障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包括规章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教育队伍建设3个方面。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健全完善的组织机构、勤奋能干的教育队伍,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规章制度是基础,是校园文化制度建设的根基来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的规章制度保证着校园文化活动健康深入地开展,使师生员工规范自身行为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自觉养成良好的公民意识,形成先进的校园文化。一是建立学生社团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校内学生社团,繁荣社团文化;二是建立一系列辅助校园文化活动顺利开展的制度,例如活动场馆管理制度、活动经费报销制度、活动管理安全制度等。

(2)组织机构是血脉,是校园文化制度建设的结构保障。

健全完善的组织机构,支撑着校园文化活动的正常运行,为德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是校园文化制度建设的结构保障。首先,组织机构梯队构建要合理,上下级间的职权要分明、同级间的责任要明确;其次,建立一套详尽完备的问责制度,严格把关对每一个环节把关,将具体责任落实到人;再次,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根据问责制建立奖惩制,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建立信息反馈制度,专人负责校内外人士的信息反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地作出调整。

文化功能范文篇6

一、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属性分析

中国工艺美术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它的成型代表民意所归、民心所向,更指向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中国工艺美术是各时期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区的风俗、文化面貌。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地理风情,也影响了当地的工艺美术发展,所以,中国的工艺美术具有多样性和地域性,且蕴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有多样的人文风貌。工艺美术是大众的、生活的、民俗的艺术,是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载体。据调查,最早的民间工艺起源于石器时代,人们将贝壳、石头制成工艺品或装饰品,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材料的日益丰富,开始出现木质、金属、布匹等工艺制品,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每个时代的工艺美术作品都会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宗教和生活文化。生活文化,顾名思义,是根据生活中所遇到的事物而进行创作产生的艺术文化,例如,对风景和动物的描绘。宗教元素多根据宗教的发展变革进行创作,如五行、八卦图等。民间工艺的展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多源于基础的生活物质,比如吹糖由制糖而来,刺绣由织造而来。中国工艺美术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中国艺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光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更突出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性,对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美术产业发展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文化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传承,文化价值是工艺美术诞生、存在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工艺美术品的构思、设计及其制造上都包含丰富的文化含义,展现了当时社会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及日常生活,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由于工艺美术中蕴含的文化属性,当前许多传统工艺美术已纷纷申请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强化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保护。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源远流长,工艺美术的发展同样历史悠久。在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中形成了形态多样、风格独特、技巧高超、内涵丰富的工艺美术品,是中国悠久文化历史的具体表现和重要载体,深刻地反映出中国各个时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传承着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当前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较大的满足,其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受多元文化冲击的影响,人们的思想也出现较大的变革。在此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符合社会正确价值观的精神文化需求,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工艺美术蕴含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帮助人民群众获得文化认同,找到精神归属。

二、中国工艺美术的文化功能

工艺美术蕴含丰富的文化,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应充分发挥工艺美术的文化功能,为构建中国新文化体系提供助力。

(一)文化传承功能

中国工艺美术传承着中国民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许多的传统文化习俗及文化观念都通过工艺美术实现了文化传承。如工艺美术中的剪纸艺术,将中国传统祥瑞图案代代相传,至今在中国节假喜庆、婚嫁喜事中得到广泛应用,代表着中国各族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再如工艺美术中的画像石、年画等传承着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历史人物等,蕴含着人们弘扬正义、行善除恶的优秀品质,由此可以看出,工艺美术是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同时,工艺美术还可以传承人物故事及其历史文化,在许多工艺美术作品中均有对中国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及英雄人物等情况的描述,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如汉代流行的工艺美术作品画像石在四川、江苏、山东等多地有出土,画像石上往往以神话传说与人物故事为主,如西王母与东王公、雨师风伯、嫦娥奔月、黄帝乘龙升天、鸿门宴、孔子见老子等。可见当时这些神话传说及人物故事就已流传,表达着当时人们对天地自然现象的认知,对祖先的崇拜,对历史人物的赞美。再如清朝时期的一些家具雕花及屏风上雕刻与描绘一些戏曲情景与人物故事,成为人们欣赏与了解戏曲文化与历史故事的重要方式,也代表着当时人们的文化取向。综上所述,工艺美术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十分紧密,一个时期的工艺美术作品代表着当时大众的文化取向,可以传承当时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历史及文化观念。由此可见,工艺美术在文化传承方面起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二)国际文化交流功能

自公元前114年丝绸之路开始以来,中国工艺美术品就开始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工艺美术在国家交流中的不断应用,不仅创造了商业价值,更向欧洲、美洲、中亚、东南亚、西亚等地区不断传播着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并对其他国家的文化造成影响。18世纪,英、法等国在工艺、艺术设计上曾流行起“中国风”,对欧洲的装饰与洛可可艺术造成重要的影响,如18世纪60年代,法国伦敦为肯特公爵建造的“丘园”园林,其中布置了“中国风”的小桥流水、假山瀑布,还有一座10层高的中式砖塔,这是由于当时的建造师钱伯斯深受中国自然园林文化的影响所打造的。由此可以看出,工艺美术的文化功能包括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功能。当前,人们应从国际文化视野对中国工艺美术进行重新审视,在侧重工艺美术品商业价值的同时,关注其国际文化交流功能,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认同感。

(三)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功能

中国工艺美术品制作巧妙,形态优美,许多工艺美术品均是通过代代相传所保留传承下来的,是中国独有的工艺美术作品,不仅具有文化价值属性,更可以开发出文化产业属性。近年来,中国大力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发扬传统工艺美术,并对工艺美术实行工艺美术大师评定。同时也着力发展工艺美术创业环境,培养专业的工艺美术人员,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对某些工艺美术品制作进行现代化改进,引进现代化的制作模式,实现工艺美术品的规模化生产,并投入国际与国内市场,兼顾工艺美术品文化属性的同时开发其经济价值,以市场推动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发展。如,近年来广东省工艺美术行业发展迅速,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初步成形。据统计,2019年,广东省从事工艺美术品规模以上企业约为625家,从业人员已达12万余人,完成总产值1412亿元;截至2020年,青海省从事工艺美术品规模以上企业约为89家,各类工艺美术品小规模作坊及销售商店近2300家,完成总产值达26亿元。通过发挥工艺美术的文化产业功能,使得工艺美术成为文化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促进中国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也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提供了内在动力。

三、中国工艺美术的文化创新发展策略

(一)推广传统工艺美术

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促使中国基本文化基因和当代文化相适应,发挥传统文化的凝聚力,提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度是中国目前文化推广中的重要思想。近年来,中国在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及学校等区域纷纷构建了传统文化培养与交流场所,同时也对传统工艺美术进行交流与推广,如当前许多学校已将剪纸、瓷器制造纳入学生手工课内容。在此基础上,要加大传统工艺美术在基层中的推广,增加各类工艺美术文化的民间交流,并可效仿山东潍坊风筝节等举办传统工艺美术活动,进一步推广与发扬传统工艺美术,让更多的人民群众认识传统工艺美术,并参与其中,使传统工艺美术得到进一步发扬与壮大,弘扬传统文化,为实现文化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二)利用跨界结合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依靠人工制作,制作流程复杂,效率低下,生产成本高。在现代工业的冲击下,传统手工工艺美术日渐没落,收益低下,导致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内源动力不足。收益是工艺美术得以发展的基本物质保障,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中国现代工业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同时互联网、新媒体的兴起也给工艺美术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利用现代工业技术、互联网、新媒体与工艺美术实现跨界合作,利用现代工业将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制作流程实现工业化,提高其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开辟新的营销渠道,多股合力实现工艺美术的现代化发展。如故宫博物院与现代工业企业进行跨界合作,充分借助近年来流行的“国潮风”生产出一批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化妆品、笔墨纸砚及杯子等日常用品,不但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而且创造了经济价值,弘扬了传统工艺美术。通过线下及线上互联网、新媒体的宣传,销量倍增。截至2016年,故宫博物院各类工艺美术产品数量已达9170余种,2019年,故宫博物院各类工艺美术产品创收超过15亿元,已超过故宫博物院传统门票收益,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体系,不仅带动了自身经济效益的提升,加深了中国工艺美术的推广,同时也为故宫博物院进一步继承与发扬传统工艺美术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故宫博物院与现代工业、互联网新媒体的跨界结合,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文化,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实现了故宫博物院的顺利转型,为中国其他传统工艺美术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有效借鉴。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要想得到进一步继承与发展,必须利用现代工业等技术开发其商业价值,在保证工艺美术品质量的同时,还需注重利用线下及线上渠道进行多元化的宣传推广,以更好地弘扬中国工艺美术文化。

(三)改革创新,紧跟时代潮流

在当今社会中仍旧存在许多热爱传统工艺美术的人们,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依靠传统师徒制,此种传授方法耗时长、见效慢,缺乏系统性教育,学习水平也取决于所拜师傅的教授水平,导致现今年轻人不愿意通过传统师徒制来学习工艺美术。当前时代在不断变革,教育体系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中国在艺术领域已构建了专门学科,建立了全面、系统的艺术教育体系,可对工艺美术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在现代化的艺术教育体系中,进行知识教授的均为各领域的设计大师,他们集各家之所长,并接受了系统的高等教育培训,且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与传统师徒制相比教学效果更好,更具有想象力与创造性,赋予工艺美术生命力,可以实现对工艺美术作品的更好设计,使其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同时,还能兼顾弘扬文化的功能。当前传统的工艺美术作品无法有效激发人们的吸引力与购买欲望。如上文所说的故宫博物院除了跨界合作,设计师对相关工艺美术作品进行创新设计也是其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工艺美术产品设计师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要在保留其文化精髓的同时,对传统工艺美术产品进行创新,使其符合当下人民群众的审美与实际需求,利用工艺美术产品的文化与艺术价值进行营销,扩大客户群体,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进而反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循环。为了助力工艺美术品的改革与创新,中国要加大工艺美术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以人才为支撑,以时代为导向,以文化为卖点,实现中国工艺美术的异军突起。

(四)成立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保护机构

中国各类传统工艺美术品类众多,虽然当前国家在大力保护与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但仍旧有一些传统工艺美术慢慢走向消亡。传承与保护传统工艺美术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国家、社会及人民群众需共同努力。当前在中国文化强国战略及相关传统文化政策的扶持下,应以传统工艺美术推广为中心,成立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保护机构,并且下沉至县一级,收集当地传统工艺美术作品,通过举行展览等宣传方式,培育其产业发展,构建集发现、保护及发扬于一体的传统工艺文化发展链,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人民群众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确保众多传统工艺美术文化源远流长。

四、结语

文化功能范文篇7

中国素有“酒的故乡”之称。据考证《吕氏春秋》和《世本》等较早的文献都认为酒为仪狄所造。《战国策·魏二》“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指出了仪狄造酒的时代;《世本》认为这是造酒之始“,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但在同一本《世本》里又有杜康造酒之说,《事物纪原》也说“少康作秫酒”。张华《博物志》也有“杜康作酒”,陶潜《述酒诗》序说:“仪狄造酒,杜康润色之。”仪狄,相传为夏禹时人;杜康,也叫少康,殷商时人。后来,仪狄造酒之说渐隐,杜康造酒之说益显,遂使杜康成为酒的代称。

二、酒文化的内涵

关于“酒文化”,萧家成撰文提出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酒文化就是围绕着酒这个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现象总和。围绕着酒的起源、生产、流通和消费,特别是它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它的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等方面所形成的一切现象,都属于酒文化及其相关的范围。酒文化是以酒为物质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的独特文化形态。酒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同时还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影响,与其他文化现象紧密联系。

同时,中国酒文化也是一种地道的社会文化,酒不是生活必需品,却是一种特殊的饮食。“酒食所以合欢也”、“饮食男女”等等,其中“饮”便是指酒,所以在中国,“饮”与“食”同样具有极强的亲和力,把这一亲和力用之于人际交往,就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酒作为中国人追求个性自由的基本需求的替代物,与政治军事、皇权社稷、世俗人情、悲欢离合、亲疏远近、喜怒哀乐、性情风度等有着密切联系。

三、酒文化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渗透

酒,可谓是中国人饭桌上不可或缺的东西。朋友聚会觥筹交错间,距离拉近。家人聚会中举杯盏影间,流露着默默温情。同时,各种社会风俗习惯中也离不开酒。如新人结婚,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要前去喝“喜酒”。孩子满月,其父母会大办操持一场“满月酒”,以祝福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端午佳节,人们要喝雄黄酒,寓意驱邪避祸。清明重阳更是要以酒祭祖,表达对先人逝者的怀念。可见,酒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更有一句俗语“无酒不成席”,可见酒的重要地位。

四、中国传统习俗中酒的文化功能

1、婚俗中约定盟誓功能

在中国人的婚嫁庆典上,无论是在中国当今社会还是传统社会中,酒是婚俗中不可或缺的点缀品,甚至在许多民族的婚嫁中,自始至终都有酒的参与。酒固然有喜庆的含义,但同时酒还有约定盟誓的功能。结婚的序幕是“订婚”,许多民族订婚的俗仪,都是酒字当头,所以婚俗的帷幕就是由酒来拉开的了。例如在东北,男女双方经媒人的中介议婚后,第一步就是“喝相亲酒”。相亲酒宴上,被相的男女要出场敬酒。双方无异议时,席面上由双方的主婚人交换酒杯一饮而尽,或由媒人举杯饮尽,谓之“端盅”,以示婚约已成。而在陕西安康一带,新娘被送至男方家时,一进门,便有两个妇女向之递酒,名曰“喝迎门酒”。随后拜完天地,进入洞房,新婚夫妇双方还要共喝“交杯酒”。交杯酒是由“合卺酒”发展来的,“卺”是葫芦,一分为二成为两瓢,夫妻双方各执一瓢盛酒同饮。酒在此便是约定盟誓作用,表达了夫妻双方合二而一、不分彼此、祸福同享的决心。

2、酒的交际礼俗功能

在现代人们的交际生活中,喝酒应酬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在少数民族传统习俗中,以“酒”示仪的传统礼俗更是比比皆是,表达了对客人的欢迎和真挚热忱的情感。如广西瑶族的喝“三关酒”的礼俗,当有贺客来临之时,主人就在屋外组成三关,每一关都敬客人两杯酒,以示款待之诚。瑶族有喝“笑酒”的习俗,当亲朋聚饮之时,或提出笑话佐酒,或边喝边唱“笑酒歌”或者吟“笑酒词”。还有广西壮族喝“交臂酒”的礼俗,主人和客人喝酒时,要主客交臂,各饮自己所执的杯中之酒,以示情谊之深。人们推杯换盏的举动,就是互敬互让的表示,所以感情越喝越厚。

3、酒的祭祀功能

传统的汉族祭祀活动大都有三祭:春节祭、荐新祭(收获季节的农耕习俗)、清明祭,这些祭祀活动中都离不开酒的存在。以春节祭祖的习俗为例,祭祖寄托了后世子孙对祖先“水源木本”的情思和“慎终追远”的悼念。除夕前一日,家人都把“宗谱”悬挂在堂屋的北墙上,下设供桌,摆上供器、供品。贴上对联吊钱等物,作为祭祖的神坛。除夕的上午,家中老少要带着烧纸和白酒去先人的坟头烧纸奠酒,意为给逝者带去钱财、酒肉。烧完纸,奠完酒,要点上一饼爆竹,意为请先人在此“喝酒拿钱”。同时。除夕十二点除焚高香、烧大纸、供酒、奠酒的祭仪外,还要添加供饭、子孙们磕头礼拜的祭仪,酒在这里又一次充当了主祭品的角色。除祭祖的活动外,一些少数民族还有祭天地、川泽、山林、社稷、芒神、蚕神、财神、龙王爷、药王爷、牛王爷、马王爷等祭祀活动,寄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口平安的愿望。

文化功能范文篇8

【关键词】群众文化;社会功能;文化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文化有了更高的追求,这也意味着人们对于群众文化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群众文化不仅是历史社会文化的传承,也与当前的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群众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促使我国成为文化强国[1]。

一、群众文化的内涵

群众文化主要是指群众自我开发、自我参与的社会性文化。这种文化的开展主要以群众活动为中心,更加关注群众的基本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群众文化是经过长时间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是我国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我国当前社会的文化状态。以下对群众文化现象和建设进行简单概述。(一)文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除了需要完成所从事的工作之外,还会主动参加一些活动,以满足自身的娱乐需求。社会生活存在一定的复杂性,涉及的内容和范围都十分广泛,群众文化活动就是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且群众文化会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以群众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二)文化建设。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对于群众文化的理解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文化建设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所以,群众文化不仅能够体现出国家的特色,也能够体现出民族的特色。但是,从本质上来看,文化建设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进而促进国家的发展。

二、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社会功能是群众文化特有的标志,也是其能够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想要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就必须要注重发展群众文化,使群众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所体现,从而发挥出群众文化的作用。下面对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一)群众文化具有娱乐功能。娱乐功能是群众文化最基础的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娱乐,对娱乐活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与人之间都希望能进行深入的交流,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交谈逐渐减少,而群众文化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群众文化门槛较低,群众只需要参与其中分享自己的乐趣,就能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进而能够为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搭建桥梁。[3](二)群众文化具有团结功能。群众文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所有人都能够参与进来,为社会成员能够聚在一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并且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统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上的集体活动也越来越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变得更加开放,也更加愿意参加集体性的活动,因此,群众文化能够发挥出团结人民群众的作用,也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三)群众文化具有保护文化遗产的功能。在我国,群众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标志,群众文化活动所涉及的内容也愈加广泛,甚至具有保护文化遗产的功能。我国要成为文化强国,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为重要,为了避免我国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损失,需要建立群众文化作为基础保障,并且要不断提升群众文化的价值,促使群众文化不断丰富的同时,还能够起到保护文化遗产的作用,这样一来,能够为文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四)群众文化具有发现人才的功能随着群众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这样不仅能够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而且还能够聚集大量的人才。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拥有才艺的人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能,凸显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目的,这样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进而不断挖掘出更多更加优秀的人才[4]。

三、群众文化的文化价值

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时间越长,作用就越发明显,除了具备多种社会功能外,还能够充分凸显出文化价值。随着我国文化强国理念的贯彻,群众文化价值不仅能够引导社会文化更好发展,还能够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一)群众文化引导主流文化发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其中,主导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社会的发展。群众文化与主导文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群众文化为主导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主导文化带动了群众文化的发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提高我国文化的地位,还有助于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并且能够促使我国文化得以健康发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而且活动形式也是多样化的,能够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因此要为群众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引导主流文化的发展。(二)依托群众文化发展精英文化要想促进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必须要正确区分群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精英文化是以群众文化作为发展动力和基础的。在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群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从发展内容和发展主体上看,又有着些许差别。精英文化主要以知识分子为主,而群众文化则是以普通的人民群众为主。精英文化是以群众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只有实现二者的统一,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5]。(三)依托群众文化打造文化产业。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的形式呈现出多元化,为了能够促使文化发展带动经济发展,需要形成文化产业,从而更好地走向市场。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得到群众文化的支持,只有得到群众文化的支持,才能够进一步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从目前情况来看,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人民对于其他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经济效益,而群众文化能够为文化产业的打造提供有力的支持,这样不仅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四、结语综上所述,群众文化为我国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但能够发挥出多种社会功能,还具有多种文化价值。在当下,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出群众文化的作用,要注重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深入挖掘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从而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参考文献:

[1]张金亮.关于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及文化价值探讨[J].大众文艺,2019,(13):11-12.

[2]李珍娟.探讨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J].传播力研究,2018,2(13):29.

[3]盛进良.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其文化价值探讨[J].文学教育(上),2018,(09):178.

[4]王燕.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探讨[J].大众文艺,2014,(18):17.

文化功能范文篇9

关键词:群众文化;社会功能;文化价值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显著提高,因此人们对于精神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群众文化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国家的富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弘扬和发展群众文化可以有效地提升社会功能,也可以有效地发挥文化价值,可以凭借群众文化的力量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优化我国的精神文化建设。

一、群众文化的概念

所谓群众文化,就是指人们在工作以外的一种业余的文化精神活动,也可以称之为是一种娱乐和休闲的社会活动。群众文化所涉及的领域是极为广泛的,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群众文化逐渐演变成了政府为主导的,广大群众进行参与的,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一项公共性文化活动。所以,群众文化具备较强的社会功能,能够体现出丰富的社会价值。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国的群众文化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群众文化目前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全面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经济现状以及变化。其中,群众文化在文化现象中表现为:人们除了进行生产生活和工作之外,还会自主地去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参加这些文化活动并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放松和休闲。当前的社会是由自然环境、人和文化构成的,所以在进行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群众文化,即人的参与,并且涉及多个区域,不管是什么时期、什么民族还是什么地区,都需要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另外,群众文化在文化建设中表现为:群众文化的自身有着特有的特性,如民族特性,这是无法被任何文化取代的,而且不同的群众文化会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这是十分显著的特征。群众文化要具备自身独特的体系和机制,还要有自身的构成部分,不断地进行管理和运行,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群众的文化活动。

二、群众文化发展的必要性

进行群众文化发展的作用是非常多的,第一点,进行群众文化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社会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保证文化产业走势良好,且具备自身的发展特色。第二点,群众文化的发展可以满足不同领域的社会发展需求,使得社会得以全面发展,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熟知。第三点,群众文化的发展能够有效地建设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使得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得以科学合理地运行,保证我国文化发展更加繁荣富强,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切实地保护广大人民的利益,有利于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文化,不断地推动我国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最后,发展群众文化还可以让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文化思想教育,保证我国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三、群众文化所体现的社会功能

(一)推动基层文化建设。在进行群众文化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一定会吸引许多的有相同爱好的人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当中来,有效地推动基层文化建设,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下发展人的优良品质和独特个性,不断地发掘出每个人的兴趣,保证人民群众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为我国基层文化的发展坚定强有力的基础,为基层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二)发展休闲和娱乐。群众文化也可以称之为是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该项娱乐活动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给予人们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满足,使得人们的身心得以放松,减少人们的生存压力。目前,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群众文化的发展可以使得人们的精神得以满足,加强人们的精神建设,缓解目前人们的激烈市场竞争。(三)加强社会的认同。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有了多种多样的方式,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制约,人们之间的交流十分便捷,加强了社会的认同感。在目前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希望展现自身的个性,所以在进行群众文化发展中,可以有效地满足人们这一想法,而且还保证了群众的群体性功能,使得社会认同感加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具备自身的特色,都有着自身的优势,所以文化很不相同,这就需要强有力的社会认同感。(四)促进团结和仪式。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仪式,仪式可以说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并且仪式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地加强社会凝聚力,推动人们不断进行团结,建立良好的品质。群众文化的发展也是生活中的一项意识,群众文化把人民群众聚集在一起,让大家进行交流和协作,促进了人们之间的团结帮助。(五)保护文化遗产。群众文化的特点是群众性较强,涉及的范围较广,并且群众文化还可以使得人们进行休闲和娱乐,加强人们的团结凝集等,这些特点都对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行群众文化可以有效地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使大家公共保护文化遗产,并且群众文化的建设者以及实施者当中一定会有文化艺术的爱好者和收藏着等,他们的存在会深深地影响其他人也加入保护文化遗产队伍当中来,进而带动广大人民群众保护文化遗产。(六)展现社会的形象。群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展现出社会的形象,一个城市的形象,是社会进行发展的重要的象征。与此同时,群众文化还可以彰显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开展群众文化可以不断地弘扬社会文化,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社会。

四、群众文化所体现的文化价值

(一)群众文化带动文化产业。丰富多样的文化在进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进步,群众文化的发展还可以形成独特的文化产业,保证该项产业获利。文化产业想要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必须要依靠群众文化,毕竟群众是重要的消费者,而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凭借消费者。就当前情况而言,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十分迅速的,文化产业可以依靠经济来进行发展,进而达到和群众文化相结合的目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二)群众文化奠定精英文化。群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是互相督促、互相制约的关系,这是因为我国的文化是十分丰富的,群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共同发展才能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进步。群众文化是精英文发展的基础,可以有效地带动精英文化,给精英文化起到了奠定性作用。群众文化进行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而精英文化发展的主体是知识分子,二者都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所以两种文化需要互相配合,共同进步和发展。(三)群众文化彰显主导文化。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主导文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导文化可以有效地体现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与此同时,进行群众文化建设时一定要不断地弘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社会的发展。另外,群众文化所涉及的人是非常多的,在进行群众文化发展时一定要保证人们的身心愉悦,提高人们的文化建设和素养。(四)群众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群众文化中得以产生的,体现出了多种的文化形式,所以群众文化的发展,可以有效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为我国的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要依靠群众文化,加大力度弘扬群众文化,不断地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让每个人都能够切实地感受到群众文化所带来的益处。通俗而言,群众文化目前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支柱,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发展一切的核心,可以有效地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为此,需要不断地研究群众文化中有关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的部分,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葛勃.职工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14):187+214.

[2]张秋英.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J].才智,2018(06):210.

文化功能范文篇10

当代武术的纯理论与纯技术两级分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把武术割裂成连个部分,2007年的第十届第五次上海市政协会议上,邱丕相针对这个现象提出中小学武术课程的开展不适用与武术对高、新、美、难的追求,中小学武术的开展应着眼于促进身体健康成长的运动,并通过武术练习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学习。被西方竞技体育思想影响的竞技武术,把传统的中国武术中内涵丰富的武术文化给抛弃了,以至于这种被体操化了的竞技武术失去了原有的教育价值,也因此没有什么传承和发扬传统的武术文化之说。因此,对武术中武术文化教育的传承研究,对进一步推动武术走向世界,更好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传统美学的传承。中国传统的名族文化中对美的阐释在武术中得到了传神的表达和描述。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对武术美学的传承也不容忽视,而且传承方式有很多,如借助古典文学艺术中的文学表达手段或者是武术著作中对武术的经典描述,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从中体会出武术之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传统哲学的传承。中国武术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在太极拳中得到了印证,又如国家统一推行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中就包含着求阴阳思辨、求静的思维。通过对太极拳的学习,可以把原本抽象的哲学内涵通过具体的太极拳动作生动的演绎出来,人体通过练习太极拳动作套路,不仅可以使身体更加强健,而且可以从中学到相关的武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中国传统哲学中对辩证法的理解和领悟。对传统道德礼仪的传承。道德礼仪在武术中表现为武德,武德也是武术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武技精、武风良、武境美、武志坚、武旨正、武礼谦、武纪严、武德高、武仪端、武学勤等十个基本内容。通过对武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礼仪的内容,也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以及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

教育理论的转变。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随之淡化,中国武术想要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更好的传播,武术教育理念必然要做出一些是影视界发展潮流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在吸收西方外来思想中好的一部分的同时还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实现以健康第一为理念,传授武术技术与武术文化相结合的中国武术。在国内,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把武术课程设置为适用于各年龄阶段学生学习的必修课。并制定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以确保武术在学校中更好地开展,另外,还应准们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武术教师,这些教师不仅要有高水平的武术技术,更应对传统的武术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这样对武术文化教育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重视武术人才培养的同时,必须加强对武术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投入,以确保武术文化教育的顺利进行。武术器材和武术服装等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在不同武术套路风格对武术器材又不一样的讲究,不同风格的武术套路,所选择的武术服装的款式、色彩也不尽相同,这些都为武术堵塞的审美价值增添了不少色彩。注重武术课堂教学。注重武术课堂教学首先体现在所安排的武术课的课时上,要增加武术课的课时数。如果课时一定的情况下,就应该考虑选择更具有武术代表性的学习内容进行授课。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应适合学生现阶段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学生在参与武术运动的同时,了解传统的武术文化内涵。例如,在中小学的武术教学中加强武德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乃至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高校中则要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的美德,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并通过对武术技术的学习或参加举办的武术比赛展现出来。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武术文化内涵逐渐被细化淡化的现象对无数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武术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在今后的发展中加强对武术文化教育的传承,把中国武术的独特性保留下来是是武术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因此深入了解武术文化内涵,加强对武术文化教育的传承,走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道路,全面深入的开展武术文化保护工作,实现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作者:刘海科工作单位: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