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增长方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0:12:32

外贸增长方式

外贸增长方式范文篇1

改革开放30年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外贸易总量相当于1978年的105倍,世界排名从第29位上升到第3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达到2173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这是自2002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进出口规模翻了两番。与货物贸易出口的绝对量迅猛增长相伴的是,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额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和位次也在逐年提高,从1980年的0.89%提高到2005年的7.3%。在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我国外贸依存度也从1978年的9.8%迅速攀升到2006年的66.2%,显著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46.75%),已经成为高度开放的经济体。

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但总体上看,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主要表现为我国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数量扩张型的,导致在海外市场特别是我国出口比较集中的市场上,出口商品数量增长迅速,引发大量的贸易摩擦。1978年~1989年,我国外贸总体上处于逆差,扩大出口、增加创汇是当时外贸发展的主要任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产业向我国加速转移,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出口进入高速增长期。从1990年起,我国外贸持续保持顺差(1993年除外),2007年我国外贸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7%左右。保持适度的外贸顺差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提高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保持汇率和宏观经济的稳定,维护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但另一方面,从2005年起,中国顺差每年以700亿美元以上的规模增加,令中国宏观经济承受了巨大压力,也引起与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

从另一角度来看,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额人均只有1513美元,而据WTO的统计,美国是8427美元,日本是7136美元,韩国是7920美元。可见,从贸易数量与贸易金额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从外贸增长方式上看,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要素粗放投入实现的,增长的效率和质量不高,增长的基础也比较脆弱,我国要成为贸易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我国外贸增长方式带来的影响

1.外贸出口重数量轻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的是“重在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过于注重出口数量的快速发展,忽视了出口效率问题,导致我国的产品出口效率低,出口的数量优势远远大于出口的质量优势,产品的价值增值与规模的增长不相称,而且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粗加工产品占了较大比重,而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低,使得出口增长质量不高成为制约我国外贸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

以数量扩展为主的增长方式给我国外贸造成了诸多软肋:尽管我国商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比较大,但核心竞争力不强;尽管我国企业加工能力较强,但是研发和营销的能力较弱;尽管我国货物贸易发展比较快,但是服务贸易发展较慢;尽管我国企业运行成本比较低,但环境污染等社会成本较高;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左右国际市场价格的能力比较差、因而贸易风险比较大。

2.出口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

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很大程度反映了这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世界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也决定了该国的外贸效益。改革开放30年来,在国际分工中,中国依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这对我国工业水平的提高及对整个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有限的,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高。由于我国出口企业在核心技术、品牌、国际渠道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乏,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处于被动地位。我国出口总量的5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90%靠加工贸易来完成,不少高科技企业实际上是加工组装企业。虽然从当前看,加工贸易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但是如果长期形成依赖,与国内产业关联不紧密,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必然会影响我国外贸发展的后劲。

3.外贸出口竞争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

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低价格,长期以来,“数量扩张,低价竞争”是我国不少出口商品赢得市场的重要“法宝”。随着竞争日趋白热化,以及国家一系列外贸政策的调整,靠打价格战占有市场的出口模式已难以为继。单纯依赖低成本进行价格竞争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取得成效,但从长远看,不计成本追求出口规模增长的模式显然不利于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和效益的提高。由于企业不能获得足够的利润来支持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必然影响其发展后劲。另一方面,以低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出口模式,很容易招致反倾销等多种贸易摩擦,恶化外贸条件,不利于改善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4.外贸快速增长与资源约束矛盾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大进大出”,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企业通过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实现国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推动了我国外贸快速发展。从我对外贸易发展的实践看,我国贸易扩张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日渐凸显。我国人均资源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而且由于我国经济和贸易长期实行粗放型增长,使得产出能耗和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重要资源及能源国内供给严重不足。此外,经济活动往往具有外部性,一些地方和企业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外贸增长,使得我国的外贸发展不仅没有完全反映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而且几乎完全忽略了资源和环境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出口增长越快,资源消耗就越多,环境压力就越大。可见,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利用与配置资源,将是我国对外贸易长期的艰巨任务,要实现这一任务目标必须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使出口贸易增长由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数量扩张及片面追求速度转向提高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的方向上来,以实现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长期以来重视出口忽视进口

我国在长期的出口创汇思路下形成的战略思维,使得进口问题长期被忽视。一方面,中国的出口导向的贸易战略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长期的重出口轻进口的贸易战略也带来了不容回避的问题:出口扩张难度增大、保护国内市场的余地缩小、持续的贸易顺差、粗放型的出口增长、国内产业结构失调、地区间的差距拉大、频繁的贸易摩擦等等。而进口规模的扩大将在资源、技术、市场、机制、体制等多个方面拓展我国的发展空间,重视进口有助于提高国民福利、发挥后发优势,可以为出口提供重要的技术、设备、原材料零部件等方面的支持,还能改善贸易条件,扩大出口市场,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更好地发挥进口对国内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增加消费者福利的作用,是未来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此外,随着我国更深地融入全球经济,我们还面临很多新的问题,例如,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安全问题、对外部资源能源的依赖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决定了我国外贸主要靠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尽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规模型向效益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我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对策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增长质量

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由低效益、低附加值的数量型增长,向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出口战略转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贸风险,减少外贸的依附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依靠出口劳动密集、资源密集的产品,实现了外贸的长足发展,但现在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受阻、竞争激烈,资源密集产品出口也受到我国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而且我国主要出口产品为劳动和资源密集产品,出口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下,必须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尽可能更多地出口加工度高、附加值大、经济效益好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我国应该运用比较优势,实施有计划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一方面要稳定和延续中低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保持出口贸易的数量增长;另一方面还要创造和积累中高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扩大其产品出口,达到改善贸易结构,提高贸易质量的目的。

2.进入世界产业链高端、提高加工度、增加附加值

我国外贸出口产品长期停留在世界产业链的末端,主要进行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加工度、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呈现出“三低”的特征。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必须尽一切可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环保产业,向上下两端延伸制造业的产业链,力争进入世界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提高加工度、增长附加值,扩大生产和出口高新技术产业产品、高附加值服务产品、技术密集产品、绿色产品、环保产品,自主进行研究、开发、设计,加强专业化协作和产学研结合。

3.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培育自主自识产权,增强国际竞争力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长期看,靠廉价劳动力生产低技术含量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价格战”无法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国家能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保持长久优势,取决于其科技进步的速度与自主创新的能力。只有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才能跻身国际产业分工的中高端,实现出口效益最大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建设相当薄弱。因此,要增强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重点是要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企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基地、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才能有效地发挥科技对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促进作用,促进我国从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转变。根据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和竞争力情况,可考虑将电子信息技术、电子通信设备、船舶制造、航天器材、大型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纺织机械、电动工具、新型材料、中药、生物工程等行业作为重点扶持的出口行业。可考虑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鼓励创新,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利的技术、资本、资源条件;形成合理资源价格,加大成本压力,推动由低成本竞争转向高技术取胜;加大科研体制改革力度,增大研发投入,完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制等。

4.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

要实现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不断扩大出口,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保持进出口贸易的平衡。进口发挥了推动我国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以后要在以下三方面加以强化:一是调整和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做好战略性资源商品和关键技术的进口调控,增加从主要出口市场的进口,促进贸易平衡,推动重要资源进口方式和来源的多元化,确保进口安全;二是提高进口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简化和放宽部分进口管理措施;三是建立和完善进口促进体系,建立和完善进口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宣传介绍国家有关进口法律法规,提高政策透明度,设立进口商品供求信息平台。国家有关部门应通过及时进口信息、提供培训服务、加强对进口企业的行政指导等措施,引导企业更多地进口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和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商品,并引导企业做好进口技术的消化吸收。

参考文献:

[1]陈文玲.加快转对外贸易增长方式[J].宏观经济研究,2007(7):11~15

[2]隆国强: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从何着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1~24(2)

外贸增长方式范文篇2

改革开放30年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外贸易总量相当于1978年的105倍,世界排名从第29位上升到第3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达到2173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这是自2002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进出口规模翻了两番。与货物贸易出口的绝对量迅猛增长相伴的是,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额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和位次也在逐年提高,从1980年的0.89%提高到2005年的7.3%。在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我国外贸依存度也从1978年的9.8%迅速攀升到2006年的66.2%,显著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46.75%),已经成为高度开放的经济体。

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但总体上看,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主要表现为我国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数量扩张型的,导致在海外市场特别是我国出口比较集中的市场上,出口商品数量增长迅速,引发大量的贸易摩擦。1978年~1989年,我国外贸总体上处于逆差,扩大出口、增加创汇是当时外贸发展的主要任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产业向我国加速转移,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出口进入高速增长期。从1990年起,我国外贸持续保持顺差(1993年除外),2007年我国外贸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7%左右。保持适度的外贸顺差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提高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保持汇率和宏观经济的稳定,维护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但另一方面,从2005年起,中国顺差每年以700亿美元以上的规模增加,令中国宏观经济承受了巨大压力,也引起与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

从另一角度来看,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额人均只有1513美元,而据WTO的统计,美国是8427美元,日本是7136美元,韩国是7920美元。可见,从贸易数量与贸易金额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从外贸增长方式上看,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要素粗放投入实现的,增长的效率和质量不高,增长的基础也比较脆弱,我国要成为贸易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我国外贸增长方式带来的影响

1.外贸出口重数量轻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的是“重在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过于注重出口数量的快速发展,忽视了出口效率问题,导致我国的产品出口效率低,出口的数量优势远远大于出口的质量优势,产品的价值增值与规模的增长不相称,而且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粗加工产品占了较大比重,而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低,使得出口增长质量不高成为制约我国外贸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

以数量扩展为主的增长方式给我国外贸造成了诸多软肋:尽管我国商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比较大,但核心竞争力不强;尽管我国企业加工能力较强,但是研发和营销的能力较弱;尽管我国货物贸易发展比较快,但是服务贸易发展较慢;尽管我国企业运行成本比较低,但环境污染等社会成本较高;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左右国际市场价格的能力比较差、因而贸易风险比较大。

2.出口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

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很大程度反映了这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世界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也决定了该国的外贸效益。改革开放30年来,在国际分工中,中国依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这对我国工业水平的提高及对整个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有限的,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高。由于我国出口企业在核心技术、品牌、国际渠道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乏,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处于被动地位。我国出口总量的5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90%靠加工贸易来完成,不少高科技企业实际上是加工组装企业。虽然从当前看,加工贸易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但是如果长期形成依赖,与国内产业关联不紧密,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必然会影响我国外贸发展的后劲。

3.外贸出口竞争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

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低价格,长期以来,“数量扩张,低价竞争”是我国不少出口商品赢得市场的重要“法宝”。随着竞争日趋白热化,以及国家一系列外贸政策的调整,靠打价格战占有市场的出口模式已难以为继。单纯依赖低成本进行价格竞争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取得成效,但从长远看,不计成本追求出口规模增长的模式显然不利于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和效益的提高。由于企业不能获得足够的利润来支持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必然影响其发展后劲。另一方面,以低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出口模式,很容易招致反倾销等多种贸易摩擦,恶化外贸条件,不利于改善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4.外贸快速增长与资源约束矛盾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大进大出”,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企业通过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实现国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推动了我国外贸快速发展。从我对外贸易发展的实践看,我国贸易扩张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日渐凸显。我国人均资源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而且由于我国经济和贸易长期实行粗放型增长,使得产出能耗和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重要资源及能源国内供给严重不足。此外,经济活动往往具有外部性,一些地方和企业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外贸增长,使得我国的外贸发展不仅没有完全反映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而且几乎完全忽略了资源和环境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出口增长越快,资源消耗就越多,环境压力就越大。可见,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利用与配置资源,将是我国对外贸易长期的艰巨任务,要实现这一任务目标必须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使出口贸易增长由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数量扩张及片面追求速度转向提高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的方向上来,以实现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长期以来重视出口忽视进口

我国在长期的出口创汇思路下形成的战略思维,使得进口问题长期被忽视。一方面,中国的出口导向的贸易战略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长期的重出口轻进口的贸易战略也带来了不容回避的问题:出口扩张难度增大、保护国内市场的余地缩小、持续的贸易顺差、粗放型的出口增长、国内产业结构失调、地区间的差距拉大、频繁的贸易摩擦等等。而进口规模的扩大将在资源、技术、市场、机制、体制等多个方面拓展我国的发展空间,重视进口有助于提高国民福利、发挥后发优势,可以为出口提供重要的技术、设备、原材料零部件等方面的支持,还能改善贸易条件,扩大出口市场,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更好地发挥进口对国内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增加消费者福利的作用,是未来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此外,随着我国更深地融入全球经济,我们还面临很多新的问题,例如,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安全问题、对外部资源能源的依赖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决定了我国外贸主要靠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尽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规模型向效益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我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对策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增长质量

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由低效益、低附加值的数量型增长,向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出口战略转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贸风险,减少外贸的依附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依靠出口劳动密集、资源密集的产品,实现了外贸的长足发展,但现在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受阻、竞争激烈,资源密集产品出口也受到我国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而且我国主要出口产品为劳动和资源密集产品,出口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下,必须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尽可能更多地出口加工度高、附加值大、经济效益好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我国应该运用比较优势,实施有计划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一方面要稳定和延续中低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保持出口贸易的数量增长;另一方面还要创造和积累中高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扩大其产品出口,达到改善贸易结构,提高贸易质量的目的。

2.进入世界产业链高端、提高加工度、增加附加值

我国外贸出口产品长期停留在世界产业链的末端,主要进行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加工度、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呈现出“三低”的特征。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必须尽一切可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环保产业,向上下两端延伸制造业的产业链,力争进入世界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提高加工度、增长附加值,扩大生产和出口高新技术产业产品、高附加值服务产品、技术密集产品、绿色产品、环保产品,自主进行研究、开发、设计,加强专业化协作和产学研结合。

3.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培育自主自识产权,增强国际竞争力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长期看,靠廉价劳动力生产低技术含量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价格战”无法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国家能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保持长久优势,取决于其科技进步的速度与自主创新的能力。只有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才能跻身国际产业分工的中高端,实现出口效益最大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建设相当薄弱。因此,要增强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重点是要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企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基地、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才能有效地发挥科技对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促进作用,促进我国从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转变。根据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和竞争力情况,可考虑将电子信息技术、电子通信设备、船舶制造、航天器材、大型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纺织机械、电动工具、新型材料、中药、生物工程等行业作为重点扶持的出口行业。可考虑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鼓励创新,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利的技术、资本、资源条件;形成合理资源价格,加大成本压力,推动由低成本竞争转向高技术取胜;加大科研体制改革力度,增大研发投入,完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制等。

4.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

要实现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不断扩大出口,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保持进出口贸易的平衡。进口发挥了推动我国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以后要在以下三方面加以强化:一是调整和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做好战略性资源商品和关键技术的进口调控,增加从主要出口市场的进口,促进贸易平衡,推动重要资源进口方式和来源的多元化,确保进口安全;二是提高进口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简化和放宽部分进口管理措施;三是建立和完善进口促进体系,建立和完善进口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宣传介绍国家有关进口法律法规,提高政策透明度,设立进口商品供求信息平台。国家有关部门应通过及时进口信息、提供培训服务、加强对进口企业的行政指导等措施,引导企业更多地进口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和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商品,并引导企业做好进口技术的消化吸收。

参考文献:

[1]陈文玲.加快转对外贸易增长方式[J].宏观经济研究,2007(7):11~15

[2]隆国强: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从何着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1~24(2)

外贸增长方式范文篇3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福建省;外贸增长方式

1福建省外贸发展新特点

1.1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和增长率高于加工贸易,且进口增长率高于出口增长率

从2000年以来,福建省各种贸易方式的进出口总额均比较大,且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处于贸易顺差。2000~2004年一般贸易出口小于加工贸易出口总额或者持平,加工贸易出口额自2000年超过50亿美元以来,呈增长趋势且增长速度比较快,在2004年达到148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18%。但是自2005年起一般贸易出口总额反超加工贸易出口总额,而2007年起一般贸易进口总额也高于加工贸易进口总额,自2005年开始,一般贸易的贸易总额超过加工贸易的贸易额,并且差距越来越明显。加工贸易外向型依赖性程度过高,易受世界经济的影响,这在金融危机蔓延的2008年和2009年体现得相当明显,一般贸易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都大大地超过加工贸易。从二者进出口变化速率来看,2008年之前,一般贸易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加工贸易除了个别年份亦是如此,而进入2008年,加工贸易出口增速、进口增速出现了负的增长,而无论是一般贸易还是加工贸易,进口的增速远大于出口增速。

因此,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后福建省外贸发展的一个新变化是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和增长率高于加工贸易,且进口增长率高于出口增长率。

1.2与欧盟、东盟两大出口市场的经贸往来愈加密切和频繁

欧盟是全球贸易保护色彩较为浓重的地区之一,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尽管如此,欧盟作为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一极,其市场容量和贸易潜力不容小觑。福建省越来越注重对欧盟市场的开拓,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2008年以后,欧盟取代美国跃居福建省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

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的不断发展,福建与东盟的经贸关系也将日益密切,经贸合作将呈现持续升温的发展趋势。2009年,东盟市场的出口额已经占据了福建省出口总额的第三位。从福建省与东盟各国的双边贸易情况来看,进出口产品结构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二者是重要的贸易伙伴。

1.3外商投资企业仍占主导地位,但私营企业比重逐年上升

虽然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仍占主导地位,但私营企业进出口比重逐年上升,且在2008年增幅达10年来最大。从出口方面来看,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为51%,相比较2008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为10年来下降幅度最大值;而与此相对的,私营企业出口比重自2000至2008年平均增幅为2至4个百分点,而2009年的增幅达到8个百分点。

从进口方面来看,外商企业进口比重逐年下降,2009年下降了9个百分点,达到10年来最大降幅。而私营企业进口比重逐年上升,2009年上升了5个百分点,也是10年来上涨幅度最大的一年。外商企业大都为“成本驱动型”,且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而较多的私营企业从事的是一般贸易。随着加工贸易增速的大幅度下降,与从事一般贸易为主的民营企业相比,外商投资企业往往对于国际市场的波动更为敏感,进出口的比重下滑的趋势更为明显。经济危机爆发后,外商投资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采取抽离资金、企业倒闭等方式进行“自保”和“逃命”,因此表现出较弱的稳定性。而私营企业不同,它们往往是扎根于本土,在稳定性和抗震性方面表现较好。

1.4工业制成品贸易额所占比例远远大于初级产品

对福建省历年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在进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贸易额所占比例远远大于初级产品。从出口来看,工业制成品一直维持在90%以上,并且逐年增加,在2008年达到94.02%。进口方面,工业制成品在2000年为88.42%,从2003年开始有所降低,2009年这一比例达到74.43%,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比例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自主生产工业制成品的能力在上升。但是,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额增速均有所放缓,2009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上年下降7.52%,进口比上年下降8.15%。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受到的影响更大,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和进口分别比上年下降17.62%和15.0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进口分别比上年下降17.42%和11.85%。工业制成品当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了较大的比重,由于受到经营成本上升和外部需求减弱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了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

2福建省外贸增长方式调整的对策建议

2.1优化贸易方式,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

后危机时代,福建省的贸易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单纯依靠加工贸易来拉动外贸发展,不是最优的贸易方式。只有以一般贸易为基准,提升加工贸易的层次,辅助发展其他贸易模式,形成贸易模式的稳固金字塔。通过加工贸易的转型以及实行品牌战略,引导集约型贸易发展来提高加工贸易的层次。为此,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进行有效的战略规划,并以技术作为有效的支撑,推动加工贸易转型;政府充分发挥在推动加工贸易转型方面的积极作用,发展配套设施和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在确保产品质量过关的基础上,适当地对加工产业链加以延长,创造更多的价值;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对处于较低层次的加工贸易规模进行有效的控制,淘汰效益较差、实力较弱的加工贸易企业,引进较为先进和高级的产业链。

2.2区分市场结构,拓宽市场广度并同时挖掘市场深度

市场的多元化和拓展应包涵两层含义,一是降低市场过于集中的风险,二是在拓展市场的同时注意改善市场结构。继续开拓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如欧盟、美国、日本等市场,同时不失时机地开拓一些具有潜力的市场,如东盟、新兴市场国家等。通过形成合理的有层次的多元化市场格局,抵抗市场过于集中带来的冲击和风险,提高对外部冲击的反应能力。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市场的特点,开拓政策也应该有所区别。对于具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做好调研工作,根据其市场需求,灵活组织适销对路的产品出口;对于发达国家传统出口市场,通过双边磋商,消除贸易壁垒,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稳定出口市场。注意有重点地挖掘市场,在已有的市场上通过市场细分、产品延伸和多元化经营等手段,研究和了解市场国家的贸易法规和商业惯例,充分利用先进的基础设施和经销网络,提高市场深度,占领更多的细分市场。

2.3优化主体结构,注重私营企业规模和效益的提高

一方面,要因势利导,对私营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加以扶持和鼓励。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私营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对于外贸绩效突出的私营企业,采取物质奖励和荣誉奖励手段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其产品“走出去”,积极与国际标准接轨,努力缩短与竞争能力强的国际大企业的差距,朝着大型跨国公司的目标迈进。

另一方面,要建立起为私营企业服务的行业协会或者其他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应当成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外部其他机构之间沟通和联系的桥梁。该行业组织可以以产品为基础,以服务协调为主,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利益,真正实现中介服务功能。此外,加强行业组织内部企业与国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私营企业走规模化、国际化道路,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外贸增长方式范文篇4

关键词: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科技兴贸产业链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30年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外贸易总量相当于1978年的105倍,世界排名从第29位上升到第3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达到2173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这是自2002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进出口规模翻了两番。与货物贸易出口的绝对量迅猛增长相伴的是,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额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和位次也在逐年提高,从1980年的0.89%提高到2005年的7.3%。在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我国外贸依存度也从1978年的9.8%迅速攀升到2006年的66.2%,显著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46.75%),已经成为高度开放的经济体。

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但总体上看,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主要表现为我国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数量扩张型的,导致在海外市场特别是我国出口比较集中的市场上,出口商品数量增长迅速,引发大量的贸易摩擦。1978年~1989年,我国外贸总体上处于逆差,扩大出口、增加创汇是当时外贸发展的主要任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产业向我国加速转移,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出口进入高速增长期。从1990年起,我国外贸持续保持顺差(1993年除外),2007年我国外贸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7%左右。保持适度的外贸顺差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提高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保持汇率和宏观经济的稳定,维护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但另一方面,从2005年起,中国顺差每年以700亿美元以上的规模增加,令中国宏观经济承受了巨大压力,也引起与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

从另一角度来看,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额人均只有1513美元,而据WTO的统计,美国是8427美元,日本是7136美元,韩国是7920美元。可见,从贸易数量与贸易金额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从外贸增长方式上看,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要素粗放投入实现的,增长的效率和质量不高,增长的基础也比较脆弱,我国要成为贸易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我国外贸增长方式带来的影响

1.外贸出口重数量轻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的是“重在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过于注重出口数量的快速发展,忽视了出口效率问题,导致我国的产品出口效率低,出口的数量优势远远大于出口的质量优势,产品的价值增值与规模的增长不相称,而且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粗加工产品占了较大比重,而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低,使得出口增长质量不高成为制约我国外贸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

以数量扩展为主的增长方式给我国外贸造成了诸多软肋:尽管我国商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比较大,但核心竞争力不强;尽管我国企业加工能力较强,但是研发和营销的能力较弱;尽管我国货物贸易发展比较快,但是服务贸易发展较慢;尽管我国企业运行成本比较低,但环境污染等社会成本较高;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左右国际市场价格的能力比较差、因而贸易风险比较大。

2.出口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

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很大程度反映了这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世界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也决定了该国的外贸效益。改革开放30年来,在国际分工中,中国依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这对我国工业水平的提高及对整个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有限的,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高。由于我国出口企业在核心技术、品牌、国际渠道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乏,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处于被动地位。我国出口总量的5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90%靠加工贸易来完成,不少高科技企业实际上是加工组装企业。虽然从当前看,加工贸易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但是如果长期形成依赖,与国内产业关联不紧密,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必然会影响我国外贸发展的后劲。

3.外贸出口竞争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

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低价格,长期以来,“数量扩张,低价竞争”是我国不少出口商品赢得市场的重要“法宝”。随着竞争日趋白热化,以及国家一系列外贸政策的调整,靠打价格战占有市场的出口模式已难以为继。单纯依赖低成本进行价格竞争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取得成效,但从长远看,不计成本追求出口规模增长的模式显然不利于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和效益的提高。由于企业不能获得足够的利润来支持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必然影响其发展后劲。另一方面,以低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出口模式,很容易招致反倾销等多种贸易摩擦,恶化外贸条件,不利于改善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4.外贸快速增长与资源约束矛盾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大进大出”,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企业通过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实现国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推动了我国外贸快速发展。从我对外贸易发展的实践看,我国贸易扩张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日渐凸显。我国人均资源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而且由于我国经济和贸易长期实行粗放型增长,使得产出能耗和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重要资源及能源国内供给严重不足。此外,经济活动往往具有外部性,一些地方和企业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外贸增长,使得我国的外贸发展不仅没有完全反映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而且几乎完全忽略了资源和环境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出口增长越快,资源消耗就越多,环境压力就越大。可见,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利用与配置资源,将是我国对外贸易长期的艰巨任务,要实现这一任务目标必须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使出口贸易增长由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数量扩张及片面追求速度转向提高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的方向上来,以实现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长期以来重视出口忽视进口

我国在长期的出口创汇思路下形成的战略思维,使得进口问题长期被忽视。一方面,中国的出口导向的贸易战略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长期的重出口轻进口的贸易战略也带来了不容回避的问题:出口扩张难度增大、保护国内市场的余地缩小、持续的贸易顺差、粗放型的出口增长、国内产业结构失调、地区间的差距拉大、频繁的贸易摩擦等等。而进口规模的扩大将在资源、技术、市场、机制、体制等多个方面拓展我国的发展空间,重视进口有助于提高国民福利、发挥后发优势,可以为出口提供重要的技术、设备、原材料零部件等方面的支持,还能改善贸易条件,扩大出口市场,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更好地发挥进口对国内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增加消费者福利的作用,是未来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此外,随着我国更深地融入全球经济,我们还面临很多新的问题,例如,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安全问题、对外部资源能源的依赖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决定了我国外贸主要靠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尽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规模型向效益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我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对策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增长质量

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由低效益、低附加值的数量型增长,向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出口战略转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贸风险,减少外贸的依附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依靠出口劳动密集、资源密集的产品,实现了外贸的长足发展,但现在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受阻、竞争激烈,资源密集产品出口也受到我国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而且我国主要出口产品为劳动和资源密集产品,出口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下,必须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尽可能更多地出口加工度高、附加值大、经济效益好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我国应该运用比较优势,实施有计划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一方面要稳定和延续中低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保持出口贸易的数量增长;另一方面还要创造和积累中高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扩大其产品出口,达到改善贸易结构,提高贸易质量的目的。

2.进入世界产业链高端、提高加工度、增加附加值

我国外贸出口产品长期停留在世界产业链的末端,主要进行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加工度、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呈现出“三低”的特征。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必须尽一切可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环保产业,向上下两端延伸制造业的产业链,力争进入世界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提高加工度、增长附加值,扩大生产和出口高新技术产业产品、高附加值服务产品、技术密集产品、绿色产品、环保产品,自主进行研究、开发、设计,加强专业化协作和产学研结合。

3.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培育自主自识产权,增强国际竞争力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长期看,靠廉价劳动力生产低技术含量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价格战”无法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国家能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保持长久优势,取决于其科技进步的速度与自主创新的能力。只有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才能跻身国际产业分工的中高端,实现出口效益最大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建设相当薄弱。因此,要增强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重点是要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企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基地、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才能有效地发挥科技对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促进作用,促进我国从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转变。根据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和竞争力情况,可考虑将电子信息技术、电子通信设备、船舶制造、航天器材、大型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纺织机械、电动工具、新型材料、中药、生物工程等行业作为重点扶持的出口行业。可考虑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鼓励创新,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利的技术、资本、资源条件;形成合理资源价格,加大成本压力,推动由低成本竞争转向高技术取胜;加大科研体制改革力度,增大研发投入,完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制等。

4.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

要实现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不断扩大出口,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保持进出口贸易的平衡。进口发挥了推动我国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以后要在以下三方面加以强化:一是调整和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做好战略性资源商品和关键技术的进口调控,增加从主要出口市场的进口,促进贸易平衡,推动重要资源进口方式和来源的多元化,确保进口安全;二是提高进口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简化和放宽部分进口管理措施;三是建立和完善进口促进体系,建立和完善进口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宣传介绍国家有关进口法律法规,提高政策透明度,设立进口商品供求信息平台。国家有关部门应通过及时进口信息、提供培训服务、加强对进口企业的行政指导等措施,引导企业更多地进口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和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商品,并引导企业做好进口技术的消化吸收。

参考文献:

[1]陈文玲.加快转对外贸易增长方式[J].宏观经济研究,2007(7):11~15

[2]隆国强: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从何着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1~24(2)

外贸增长方式范文篇5

第一,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但总体上看,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主要表现为我国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数量扩张型的。一是出口商品中,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仍占有一定比重,不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加剧了国内资源和环境压力。二是出口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制造环节上,即使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从事中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国内增值率不高。三是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少,据商务部的统计,我国出口商品中,拥有自主品牌出口产品的企业不足20%,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不足10%。四是数量的持续扩张,导致在海外市场特别是我国出口比较集中的市场上,我国商品数量增长很快,引起较多的贸易摩擦。

第二,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建议》指出,要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这是因为就业压力仍将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相对低劳动成本的优势还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因此,发展对外贸易仍将是我们长期的任务和优势。《建议》要求,要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从国内产业发展的基础看,我国具备了在“十一五”期间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基本条件。一是国内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在较快提升,包括汽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电站设备在内的一批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有望出现突破性的快速增长。二是传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继续提升,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可以从出口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三是外商投资企业继续提升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加强研发能力,有利于提升其出口商品的国内增值率。

(2)提高加工贸易产业层次。加工贸易不断发展是全球产业内、产品内分工体系不断深化的必然现象。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2004年,占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为47.6%,其中占出口的比重为55.2%。加工贸易提供了超过2500万人的就业机会。加工贸易产品也在不断升级,我国出口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品中,90%以上是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建议》提出,要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

外贸增长方式范文篇6

关键词: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科技兴贸产业链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30年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外贸易总量相当于1978年的105倍,世界排名从第29位上升到第3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达到2173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这是自2002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进出口规模翻了两番。与货物贸易出口的绝对量迅猛增长相伴的是,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额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和位次也在逐年提高,从1980年的0.89%提高到2005年的7.3%。在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我国外贸依存度也从1978年的9.8%迅速攀升到2006年的66.2%,显著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46.75%),已经成为高度开放的经济体。

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但总体上看,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主要表现为我国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数量扩张型的,导致在海外市场特别是我国出口比较集中的市场上,出口商品数量增长迅速,引发大量的贸易摩擦。1978年~1989年,我国外贸总体上处于逆差,扩大出口、增加创汇是当时外贸发展的主要任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产业向我国加速转移,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出口进入高速增长期。从1990年起,我国外贸持续保持顺差(1993年除外),2007年我国外贸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7%左右。保持适度的外贸顺差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提高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保持汇率和宏观经济的稳定,维护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但另一方面,从2005年起,中国顺差每年以700亿美元以上的规模增加,令中国宏观经济承受了巨大压力,也引起与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

从另一角度来看,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额人均只有1513美元,而据WTO的统计,美国是8427美元,日本是7136美元,韩国是7920美元。可见,从贸易数量与贸易金额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从外贸增长方式上看,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要素粗放投入实现的,增长的效率和质量不高,增长的基础也比较脆弱,我国要成为贸易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我国外贸增长方式带来的影响

1.外贸出口重数量轻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的是“重在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过于注重出口数量的快速发展,忽视了出口效率问题,导致我国的产品出口效率低,出口的数量优势远远大于出口的质量优势,产品的价值增值与规模的增长不相称,而且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粗加工产品占了较大比重,而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低,使得出口增长质量不高成为制约我国外贸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

以数量扩展为主的增长方式给我国外贸造成了诸多软肋:尽管我国商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比较大,但核心竞争力不强;尽管我国企业加工能力较强,但是研发和营销的能力较弱;尽管我国货物贸易发展比较快,但是服务贸易发展较慢;尽管我国企业运行成本比较低,但环境污染等社会成本较高;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左右国际市场价格的能力比较差、因而贸易风险比较大。

2.出口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

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很大程度反映了这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世界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也决定了该国的外贸效益。改革开放30年来,在国际分工中,中国依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这对我国工业水平的提高及对整个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有限的,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高。由于我国出口企业在核心技术、品牌、国际渠道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乏,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处于被动地位。我国出口总量的5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90%靠加工贸易来完成,不少高科技企业实际上是加工组装企业。虽然从当前看,加工贸易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但是如果长期形成依赖,与国内产业关联不紧密,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必然会影响我国外贸发展的后劲。

3.外贸出口竞争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

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低价格,长期以来,“数量扩张,低价竞争”是我国不少出口商品赢得市场的重要“法宝”。随着竞争日趋白热化,以及国家一系列外贸政策的调整,靠打价格战占有市场的出口模式已难以为继。单纯依赖低成本进行价格竞争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取得成效,但从长远看,不计成本追求出口规模增长的模式显然不利于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和效益的提高。由于企业不能获得足够的利润来支持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必然影响其发展后劲。另一方面,以低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出口模式,很容易招致反倾销等多种贸易摩擦,恶化外贸条件,不利于改善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4.外贸快速增长与资源约束矛盾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大进大出”,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企业通过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实现国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推动了我国外贸快速发展。从我对外贸易发展的实践看,我国贸易扩张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日渐凸显。我国人均资源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而且由于我国经济和贸易长期实行粗放型增长,使得产出能耗和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重要资源及能源国内供给严重不足。此外,经济活动往往具有外部性,一些地方和企业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外贸增长,使得我国的外贸发展不仅没有完全反映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而且几乎完全忽略了资源和环境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出口增长越快,资源消耗就越多,环境压力就越大。可见,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利用与配置资源,将是我国对外贸易长期的艰巨任务,要实现这一任务目标必须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使出口贸易增长由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数量扩张及片面追求速度转向提高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的方向上来,以实现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长期以来重视出口忽视进口

我国在长期的出口创汇思路下形成的战略思维,使得进口问题长期被忽视。一方面,中国的出口导向的贸易战略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长期的重出口轻进口的贸易战略也带来了不容回避的问题:出口扩张难度增大、保护国内市场的余地缩小、持续的贸易顺差、粗放型的出口增长、国内产业结构失调、地区间的差距拉大、频繁的贸易摩擦等等。而进口规模的扩大将在资源、技术、市场、机制、体制等多个方面拓展我国的发展空间,重视进口有助于提高国民福利、发挥后发优势,可以为出口提供重要的技术、设备、原材料零部件等方面的支持,还能改善贸易条件,扩大出口市场,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更好地发挥进口对国内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增加消费者福利的作用,是未来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此外,随着我国更深地融入全球经济,我们还面临很多新的问题,例如,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安全问题、对外部资源能源的依赖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决定了我国外贸主要靠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尽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规模型向效益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我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对策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增长质量

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由低效益、低附加值的数量型增长,向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出口战略转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贸风险,减少外贸的依附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依靠出口劳动密集、资源密集的产品,实现了外贸的长足发展,但现在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受阻、竞争激烈,资源密集产品出口也受到我国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而且我国主要出口产品为劳动和资源密集产品,出口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下,必须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尽可能更多地出口加工度高、附加值大、经济效益好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我国应该运用比较优势,实施有计划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一方面要稳定和延续中低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保持出口贸易的数量增长;另一方面还要创造和积累中高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扩大其产品出口,达到改善贸易结构,提高贸易质量的目的。

2.进入世界产业链高端、提高加工度、增加附加值

我国外贸出口产品长期停留在世界产业链的末端,主要进行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加工度、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呈现出“三低”的特征。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必须尽一切可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环保产业,向上下两端延伸制造业的产业链,力争进入世界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提高加工度、增长附加值,扩大生产和出口高新技术产业产品、高附加值服务产品、技术密集产品、绿色产品、环保产品,自主进行研究、开发、设计,加强专业化协作和产学研结合。

3.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培育自主自识产权,增强国际竞争力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长期看,靠廉价劳动力生产低技术含量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价格战”无法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国家能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保持长久优势,取决于其科技进步的速度与自主创新的能力。只有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才能跻身国际产业分工的中高端,实现出口效益最大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建设相当薄弱。因此,要增强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重点是要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企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基地、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才能有效地发挥科技对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促进作用,促进我国从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转变。根据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和竞争力情况,可考虑将电子信息技术、电子通信设备、船舶制造、航天器材、大型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纺织机械、电动工具、新型材料、中药、生物工程等行业作为重点扶持的出口行业。可考虑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鼓励创新,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利的技术、资本、资源条件;形成合理资源价格,加大成本压力,推动由低成本竞争转向高技术取胜;加大科研体制改革力度,增大研发投入,完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制等。

4.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

要实现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不断扩大出口,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保持进出口贸易的平衡。进口发挥了推动我国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以后要在以下三方面加以强化:一是调整和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做好战略性资源商品和关键技术的进口调控,增加从主要出口市场的进口,促进贸易平衡,推动重要资源进口方式和来源的多元化,确保进口安全;二是提高进口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简化和放宽部分进口管理措施;三是建立和完善进口促进体系,建立和完善进口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宣传介绍国家有关进口法律法规,提高政策透明度,设立进口商品供求信息平台。国家有关部门应通过及时进口信息、提供培训服务、加强对进口企业的行政指导等措施,引导企业更多地进口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和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商品,并引导企业做好进口技术的消化吸收。

参考文献:

[1]陈文玲.加快转对外贸易增长方式[J].宏观经济研究,2007(7):11~15

[2]隆国强: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从何着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1~24(2)

外贸增长方式范文篇7

近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2004年我国外贸总额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1547.4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三位。2005年,我国外贸总额达到1.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3.2%。2006年,我国外贸总额达到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3.8%,我国已经成为了贸易大国。国家信息中心预计2007年中国商品出口总额增长26%,进口总额增长19.5%;预计全年外贸顺差将高达27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

一、我国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出口商品主要依靠低价格竞争,大多存在“三高一低”的现象。“三高一低”即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我国出口产品大多是依靠低成本采取低价竞争的方式。目前,我国的平均工资是主要发达国家的140左右,广大农民工的待遇更是低下。土地也是这样,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低价出让土地,没有完全反应土地的真实成本,扭曲了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高物耗和高能耗加剧了国内能源的紧张,甚至使得世界原材料价格上涨,并且对多种战略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上升,如对原油、铁矿石、氧化铝的对外依存度分别为35%、36%和46%,镍和天然橡胶的对外依存度更是高达55%以上。我国出口增长越快,资源消耗就越多,环境压力就越大。

2、和货物贸易相比,我国服务贸易比较落后。我国是一个商品贸易大国,服务贸易规模却并不突出。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表明,2005年中国服务出口世界排名第八位,占同期出口额10%以下,且长期逆差。2006年,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已占60%以上。在全球服务贸易增长最快的金融、保险、咨询、邮电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行业,我国仍处于较低水平。

3、缺乏自主品牌。目前我国有700种产品的产量和出口居世界第一,但我国几乎没有世界性的自主品牌。目前,我国自主品牌培育方面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企业自主研发投入不足。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投入只有1%,比世界500强低一个百分点。二是一些企业尚未建立“搞开发,树品牌”的意识。我国50个最著名的商标有一半在境外没有注册,很多商标在境外被抢注。三是政府扶持政策不配套,没有形成促进品牌树立与发展的体系。四是还没有想成有利于品牌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很多消费者还没有建立起对民族品牌的消费认识。

二、外贸增长方式路径依赖的原因

1、体制约束。我国现行的外贸政策强调顺差,在评价地方政府业绩时,也就把对外贸易额的大小和逆差与顺差作为其中的一个标准,导致很多地方政府千方百计的促进出口,更多的关注出口创汇,从而导致很多不良影响。各地政府急于建功立业,只注重经济的短期发展,不考虑经济的长期发展,从而导致各地产业结构雷同,技术含量低,再加上管理混乱,导致出口市场集中,为了争夺市场,很多地方企业甚至以低价竞销为手段,造成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出口市场结构单一,出口价格持续下降,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等问题。

我国的煤、电、水、土地、天然气等资源产品的价格长期由国家管制,价格明显低于市场均衡水平,且企业不需要支付环境污染成本。这就导致了企业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不仅客观上容易鼓励资源低效滥用和浪费,造成生态恶化,还无形中鼓励企业满足于依赖资源来获利,从而失去创新动力,长期依赖于价格竞争。

2、产业水平及产业结构的约束。我国目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即传统部门(如农业)比重过大、现代经济部门发展不足,城乡差距明显。我国的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生产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些导致了我国农业对二三产业的拉动作用非常有限。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2%,仍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低30%左右。

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也处于附加值比较低的环节,从出口商品结构上看,高技术产品的比重仍然偏低。据统计,中国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和石油化工设备的80%以上,轿车制造、数控机床和纺织机械的70%被外国产品或外企挤占,多家跨国公司已经在中国市场占据垄断地位。

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值一般都在6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达到50%左右。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相当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的服务业存在供给不足、比重偏低、结构不当、竞争力差等问题。

3、企业营销渠道及技术创新的制约。我国企业由于生产规模较小、产业链较短及创新动力不足,缺乏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能力。另外,我国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存在着国内外企业待遇不平等、信息服务不充分、法律法规不完善、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

我国大多数出口制造商产品设计生产能力差,主要是为国外企业做加工,没有自己的品牌;企业没有自己的营销网络,主要是为国外企业做加工出口贸易,大部分企业的出口营销活动还停留在国内,在海外没有自己的营销渠道,主要依赖外贸公司海外商或合资中的外方销售渠道;企业促销方式单一、实力弱、没有能力创造自己的品牌,出口的产品没有品牌,也仅仅依靠低价促销等营业推广手段来促进商品的销售,没有实力综合采用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关系、销售服务等促销手段。

三、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建议

1、转变观念,改变对外贸业绩的评价机制。建立以出口效益为主结合资源利用率、污染程度、职工福利、技术含量等的综合考核指标。在出口退税上,实行差别退税政策,对于出口效益好的企业,给予较高的出口退税率;对于那些出口效益差,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企业降低其出口退税率甚至取消对其的出口退税。同时,主动调控过大的贸易顺差,改变顺差偏好,重视进口的积极作用,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

2、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加工贸易目前仍然是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贸易方式,要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高我国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应提升加工贸易的水平和档次,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和产业带动效应,鼓励发展和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中低端产品或生产环节应逐步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以增加就业和满足现阶段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东部沿海地区应鼓励和扶持加工贸易向中高端产品或生产环节延伸和发展,逐步积累比较优势。要针对“中国制造”所存在的产品安全问题、质量问题、环境问题下功夫,朝高技术含量、高产品品质、高环保品质、具有自主核心技术及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的方向发展。

3、加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企业首先要对国际市场进行及时准确的调研,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各种手段广泛了解市场供求状况、价格动态、竞争情况以及有关国家的进出口政策、法规、措施和贸易习惯,以使企业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中寻找并发现新的市场营销机会,择优选择适当的目标市场,制定合理的出口计划和市场营销方案,扩大企业的产品出口。

同时,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争创优良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政府也应给予优惠政策,对于研发投入大的企业给予适当的减免税等,建立有效的出口品牌建设政府支持体系,推进品牌展会建设,为中外企业提供开拓国际市场的信息、采购和合作平台。

4、发展服务贸易。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之相关的许多服务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海外开拓市场,形成服务出口。但许多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靠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所以应当创造和提供相应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及各类服务标准和条件,同时转变传统观念,把有关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为了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国家政策应向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倾斜,提供税收、设施、信贷等方面的便利;另一方面应以专门人才培育为基础,提高国内现代服务业生产力水平,扩大服务业开放,引导外国企业投资服务业,改变过去只重视投资制造业等一般产业的做法,提高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能力,使中国成为全球服务业外包的重要基地。

还要顺应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新趋势,推进服务贸易的立法,大力发展来华旅游、承包工程、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国际服务贸易,加大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海外金融网点建设,增加对重要贸易伙伴的运输航线。加快服务业的对内和对外开放,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重,抓住国际服务业外包快速发展的机遇,积极承接新一轮的国际服务业转移。

【参考文献】

[1]杜玉平:从国际营销角度探讨中国外贸出口型企业发展[J].国际经贸探索,2005(9)。

[2]耿协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J].国际经贸探索,2005(6)。

[3]李玉举: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面临新考验[J].经济导刊,2005(11)。

外贸增长方式范文篇8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年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形势,并就对外贸易中贸易条件恶化、竞争力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对外贸易结构与增长方式的几点理论思考。

2007年我国的进出口总值达17606.9亿美元,同比增长23.8%。其中,出口9690.8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顺差1774.7亿美元,增长74%。伴随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市场国际化,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以低成本、低价格取胜的竞争优势不仅不能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还有可能成为提高竞争力的障碍。所以我们要在新的形势下重新审视贸易增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以期达到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

1.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

(1)相对于货物贸易,我国的服务贸易比较落后。据WTO统计,2007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为7620亿美元,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的7.3%;而服务贸易出口额为810.2亿美元,仅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4%。同年,我国货物贸易在世界上排名第三,服务贸易排序第八;另一方面,我国服务贸易总是逆差,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达97亿美元,尽管2007年逆差额减少,仍为40.1亿美元。

(2)出口产品结构仍不合理。目前,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比例提高,突出表现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我们也要看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商品还远未成为出口的主导产品,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领域,我们仍然属于净进口国,我国对外贸易总体上仍然呈现依靠出口低附加值消费品换取资本品的格局。

(3)从贸易主体结构来看,外贸受制于外部因素。我国出口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只体现在最终产品上,主要是生产环节上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而技术水平、研发能力、核心技术、产品品牌、营销网络还受制于外来的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主导机电产品的出口格局。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的机电产品出口占我国全部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73.7%。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中一般贸易额723.1亿美元,外商占57.6%;加工贸易出口2398.9亿美元,外资企业占86.6%,主导了加工贸易中的机电产品出口。

2.对外贸易结构现状的原因分析

(1)出口导向型外贸政策没有适时调整,在亚洲“四小龙”成功运用“出口导向”政策实现经济的巨大飞跃后,我国也采用这种外贸政策。不可否认,当时出口导向型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出口额的大幅增长,这个政策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以量取胜,相互降价”是扩大出口的主要手段,出口秩序混乱等种种弊病暴露出来就不足为奇了。

(2)“比较优势说”没有动态运用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尽管目前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中已占相当大的比重,然而我国只是承担了组装、装配的角色,这部分附加值低,其实质仍然是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较低的污染排放成本等因素推动出口的增长。

(3)没有及时调整引进外资政策,目前,外资已逐渐从合作、合资转化为独资、控股等方式,2007年,外商独资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所占比例为67.33%,大大超过中外合资的22.90%,况且相当一部分外资企业只是将生产环节放在中国。在这种形势下,技术的溢出效应就要减弱,企业的管理水平得不到显著提高,“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不能实现3.从对外贸易结构与增长方式角度提出贸易发展的对策

(1)转变发展观念,加快结构调整转型步伐。以“共赢”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外贸经营环境。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需从单一考虑本国利益转变为树立一种“共赢”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通过技术引进可缩短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通过进口可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推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出口结构调整;通过进口可为出口打开更广阔的通道,创造更好的出口环境。在重视出口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进口,优化进口结构,以实现出口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贸易额不能再成为发展的唯一目标取向,提高产品竞争力,降低对资源的消耗,提高出口效益,应成为发展中更关注的方面。

(2)向知识密集与研发领域进行政策倾斜,集聚并提升知识产权优势,发展知识产权战略。比较优势的局限就是“比较优势陷阱”和二元经济结构下的“贫困化增长”;竞争优势涵盖着国家、产业从高到低的多层次内容,要求极高,我们一时很难满足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全部要素(四种新要素和两种辅助要素)的要求,而只是产权优势则可以以相对较小的局部性投入,获得局部的、赶超型的、战略性的优势。

(3)优化贸易结构,完善贸易方式。首先,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增加服务贸易出口。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就是要鼓励那些附加值比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商品多出口,限制出口大量耗费能源、资源的商品。逐渐转变竞争手段,从“以价格取胜”转变到“以质量取胜”;要提高银行、金融、保险、电信、运输等行业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鼓励其“走出去”。其次,提升加工贸易产品结构。2007年加工贸易在出口中的比重达53%,其在推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外贸增长方式范文篇9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国内生产总值外贸政策汇率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我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1%,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5.4%。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为25.4%,1970年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1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伴随着外贸的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1985~1990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出口缓慢增长。1985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3.1%,其中出口依存度为9.02%,进口依存度为14.08%,1990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首次达到3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6.05%,进口依存度为13.84%,我国出口慢慢赶上并超过进口。这一阶段,主要由于国内资源紧缺和大量技术设备的进口,使进口依存度连续多年高于出口依存度。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超出了我国年均GDP的增长速度8.8%。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加工贸易的开展,使出口快速增长,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推动外贸稳步上升,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于1994年突破40%。虽然1996~1999年四年内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滑落,但是在35%左右徘徊,2000年再次达到43.9%。

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见附图)。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的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2002年突破50%,2005年已经高达63%。据有关学者分析我国已经跻身中等贸易依存度国家行列,即贸易依存度集中在30%~100%之间,如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德国等。

2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走高原因分析

2.1对外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千方百计地通过出口进行创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运用了价格、汇率、利率、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我国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我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进一步上升至世界第3位,一直到今天,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2.2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过高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包括出口依存度增长过快,与我国的加工贸易增长密不可分。近1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调动了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这给大量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造成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的过度发展和盲目出口。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因此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看,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初,加工贸易从零起步,比重上升迅猛,1995年加工贸易额超过一般贸易,到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28%。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6905.1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48.55%,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高28.8%和24.2%,远高于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15.3%和14.9%。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国内采购率较低,利用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产后出口,它与国内经济的联系不紧密,因此运用包含加工贸易在内的外贸依存度指标,无法真实反映对外贸易对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如果扣除加工贸易,出口依存度显著降低。

2.3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

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人民币贬值,则外贸依存度上升。1978年-1994年期间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贬值中。1978年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1.5771人民币,1993年下降为1美元兑换5.7620元人民币;而1994年我国实施汇率并轨,国内银行挂牌的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骤升至8.6187元,因此以人民币计算的进出口总额大幅增加,致使1994年相比1993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猛增11个百分点;1994年~2003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处于稳定趋势。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比其购买力平价(PPP)低3倍左右。从2003年至今,人民币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汇率小幅上升。但从总体上看,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对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贸依存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0%上升到目前的60%。可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较快提高,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重要原因。

2.4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被高估

GDP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中的分母,GDP统计结果对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对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唯一采用产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所以统计遗漏很多。2005年和2006年国家统计局两次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从两次公布的结果看,1993~2004年我国的GDP总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经济普查年度GDP上调了23002亿元,GDP年均上调7418亿元。与GDP数据修订前相比,GDP数据修订之后我国历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降低了。2004年对外贸易依存度修订之前是70.01%,修订之后下降了10.2个百分点,1993~2004年年平均下降了4.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对GDP进行修订之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普遍被高估。

此外,GDP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其中第三产业可贸易程度较低,所以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越大,计算得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因为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资本、技术输出、服务贸易等方式。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一般用商品贸易额/GDP,所以作为分子的进出口贸易额就较小。因此,第三产业发达的国家外贸依存度就较低。从全世界范围看,21世纪初,世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62%,其中低收人国家平均为38.8%,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4%,高收人国家(即发达国家)平均为67%左右,第三产业成为主要发达国家产值最大的部门。如美国,其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5%,2005年其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25%,因而列入较低外贸依存度国家。而我国第三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以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贸易依存度就会偏高。

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在理论界一直是大家争议的焦点,评价各不一致。根据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出口与国民经济之间形成乘数效应。而出口取决于国外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情况,如果外国处于经济上升时期,则对本国的产品需求会增大,从而促进本国国民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外国进入经济增长衰退期或经济增长不景气,则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从而会将本国带进甚至加速经济衰退。因此,可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高低是一把双刃剑,任何国家在获得出口增长导致国内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都应该认识到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对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而言,这一指标不宜过高。否则,会使一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波动十分敏感,并且忽视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开发。

而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GDP每增长10%,对外贸易的贡献度为2.5%。鉴于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仍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在今后将更进一步发展。但我们应调整对外贸易的状况和结构,使对外贸易切实拉动并稳定国内经济增长。公务员之家

3.1继续开放市场,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去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世界其他国家。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中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快、更深融入到国际经济全球化中去。

3.2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从长期看,为了利用好对外贸易依存度这把双刃剑,减缓国际经济波动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应稳定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扩大内需,将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形成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自己掌控企业的生存状况。

我国的国内市场容量潜力巨大,这正是很多外商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繁荣的基础应是国内消费和投资。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今后的重心,对外贸易活动应服从于我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的情况之下,扩大内需不失为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良方。

3.3加强技术创新,创立国际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加工贸易能耗高、污染严重、效率低下,始终处于国际分工的最底端。要想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必须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从贴牌生产到创立世界品牌,使我国改变给发达国家打工,外贸以数量取胜的面貌,取得自主定价,商品以质量取胜的真正贸易大国地位。

3.4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贸易出口

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附加值高,且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扩展了一国的经济规模,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同时服务产品的出口又提升了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提高服务贸易出口量,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了,才能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张珣.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与分析[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6(2)

2张麦花.我国外贸依存度现状与前景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9)

3张燕林,郑礼明.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带来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6(5)

外贸增长方式范文篇10

1.1发展低碳经济是顺应趋势,分享经济可持续发展下国际贸易利益的必然选择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为了减少人类活动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增温效应,各国积极倡导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英国、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了低碳经济的创新政策,纷纷提出减排计划,建立碳权交易市场,推出“低碳”技术和产品标准,争夺全球涉碳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我国为了切实履行大国责任,突破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也主动向低碳化发展模式转型。2007年9月8日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国家主席针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问题提出4项建议,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这是中国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目前中国在国际碳市场上主要参与的是清洁发展机制(CDM)的交易,CDM是《京都议定书》的强制减排国与发展中国家进行的通过具体项目而产生的减排额的交易。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到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可以预见低碳经济将是未来国家和企业竞争力之所在。从国内外宏观环境来看,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在江西能源短缺背景下参与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必然选择,是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2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是“后危机”时代外贸发展的最优抉择“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及新兴经济体都处于经济复苏期,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各国都力图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利益,促进本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设法避免或减少经济全球化对本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资源环境成本上升,传统的单纯依靠低附加值产品数量扩张和价格优势的出口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向依靠技术与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优化结构的出口增长方式转变。首先,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外贸增长方式转型是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外贸科学发展,实现外贸强国的根本途径。其次,国际竞争加剧是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外在压力。“后危机”时代,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日趋多样化。在使用歧视性的关税和进口数量限制措施遭到强制性的WTO协议限制时,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开始寻求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和手段。发达国家利用技术、规则方面的话语权,以保护生命、健康、环境和资源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由,实现其贸易保护的合理化。除了常用的关税、非关税壁垒以外,目前美国、欧盟等国家正在酝酿征收碳关税。所谓碳关税,就是指一国对来自不符合其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国家或不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的一种特别边境税。碳关税实质上是发达国家将碳减排限额间接转嫁给发展中国家。一旦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成为现实,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门槛就将与“低碳”相挂钩,碳关税将成为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新障碍,削弱其出口商品竞争力。因此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出口产业结构低碳化是规避这类贸易壁垒的最优选择。

1.3低碳经济与外贸增长方式转变融合推进具有逻辑互动性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以降低对自然资源依赖为目标,以能源可持续利用为支撑,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要改变重数量轻质量、重产出轻排放、重增长轻发展的外贸发展现状。低碳经济发展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二者最终都要落在产业调整产业升级上。在我省工业化进程中,工业排放是碳排放的大头,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着力点是提高工业生产中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碳管制等措施实现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减少以及能源的可持续供给。而征对我省“两高一资”的出口商品结构,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是改变粗放型和高排放的出口状况,重视外贸发展中环境和能源消耗,促进外贸集约化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来看二者存在互动逻辑,其着力点和目标一致。二者融合推进的重点就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低碳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因此,低碳经济与外贸增长方式转变融合推进可行也有必要,融合推进有利于在宏观层面上提高政策效率,明确经济发展重点和方向。两者融合推进促进外贸发展低碳化,外贸增长集约化符合江西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总体发展战略。

2江西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高碳化问题

近年来,江西外贸发展很快,进出口额增速在全国保持领先,2006-2008年领先全国平均增速二十多个百分点。然而,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主要发达国家需求萎缩,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江西外贸进出口额同比下降7%。金融危机对我省外贸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对外贸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外贸发展方式的冲击。江西省外贸发展势头虽然强劲,但外贸利益是靠超额输出环境和资源获取的,外贸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的,是不可持续的。

2.1产业结构高碳化相同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处于同样的技术水平,如果产业结构不同,则碳排放量相差很大。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农业和工业一直是二氧化碳排放多的行业。从江西省历年来地区生产总值构成变化情况看,2009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到GDP的65.6%。虽然在江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逐步下降(见表1)。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第一产业比重显著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但第二产业比重基本是稳中有升,在GDP中占一半以上。数据表明,江西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高碳排放的第二产业,而且工业重化现象严重,重工业占到60%以上。产业结构决定我省出口结构也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服务贸易比重极低。这种偏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导致对资源和环境消耗大,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传统的大量消耗能源的行业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中,2009年江西这三大行业占到GDP的56.8%。可见对江西经济增长贡献大的行业基本以高碳行业为主。

2.2出口商品结构高碳化江西外贸发展很快,但外贸发展质量和效益还有待提高。从江西省出口产品来看,主要表现在:一是“两高一资”产品比重过高。江西省主要出口商品中钢材、机电产品、钨及其化合物、稀土、初级纺织服装、鞋类、纸及纸板、塑料制品等八大类主营商品出口额合计为43.76亿美元(见表2),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9.4%。这些出口商品大多属于高污染、高消耗的资源性产品,且技术含量、附加值较低。二是低端产品比重较大,出口产品档次不高。从出口产品类别上看,我省纺织服装、机电、鞋类等产品占出口总额的近二分之一,这些产品中几乎都属低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进入高端市场受到一定限制。三是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少。2007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仅5.29亿美元,仅占我省出口总额的9.6%。2009年这个比例增加到19%,说明近两年江西出口商品结构有所优化。但即使在这些高新技术产品中,绝大多数也是通过加工贸易承接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真正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环节并不在我省,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不多。资源环境约束使我省难以继续承载依靠高投入、高排放,资源与能源的高消耗拉动的追求规模扩张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2.3能源消费结构高碳化江西省的产业结构、出口商品结构的高碳化决定其能源结构高碳化。从江西省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煤炭、原油、水电是江西省的主要能源消费。主要能源消费中,不可再生能源煤炭原油两项合计占到90%①,其中碳排放高的煤炭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清洁能源水电仅占10%。从行业能源消费情况看,2007年工业消费能源3751.29万吨标准煤,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74.2%,而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为51.7%。可见能源利用效率不太高。从主要出口产业能源消费来看,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源消费为2507.06万吨标准煤,占工业能源消费的67%;纺织及服装鞋帽为53.97万吨标准煤;造纸为74.19万吨标准煤;主要出口产业能源消费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70.2%,占总能源消费量的52.1%。各项指标显示江西是通过高能耗、高投入拉动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模式。

3低碳经济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融合推进策略

3.1加强政府政策引导,促进外贸经济低碳化发展低碳经济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应从政府宏观视角,通过有效的政策组合,建立两者联动机制,抑制高排放、高能耗的资源环境输出型的外贸发展模式,促进外贸经济低碳化发展。

(1)建立出口企业碳消耗指标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水泥、建筑陶瓷、烧碱、原油加工、钢铁、乙烯等高耗能工业产品单位能耗限额指标体系,要求这些耗能产品的生产必须低于限定的最高能源消耗量。我省应该参考国家相关产业能耗标准,结合省情和企业情况制定本省的能耗标准,严格企业执行。同时建立节能减排奖罚制度,以罚补奖,鼓励企业建立起涵盖产品生产各环节的碳消耗评估指标体系,参与节能减排竞赛,使企业重视环境成本,以更好地应对将来的碳关税壁垒。

(2)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激励政策。充分运用具有宏观调控作用的出口退税政策,通过加大实施“差异化”力度,调整出口格局。对附加值高、能耗少的低碳产品给予充分退税,对粗加工、高排放的资源性产品少退税或不退税,从而促使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趋于合理,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同时,大力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将地方政府的获利与相应承担的财政支付责任结合起来,对企业的低碳技术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通过交易手段,促进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鼓励企业开发应用低碳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

(3)加大对转型企业的金融扶持。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担保、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政策和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由高碳到低碳转型的政策,往往导致转型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幅度上升,而盈利能力下降。中央银行、银监会等部门要发挥其宏观指导作用,建立与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相关联的信贷规模指导政策,使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逐步向符合CDM的领域和行业倾斜,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3.2加快产业升级改造,促进产业结构低碳化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从高碳经济模式走向低碳经济模式,产业转变是关键。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低碳经济的根本保障。首先,要做好低碳产业的规划。按照技术密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和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的原则,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第二产业“高加工度化”,控制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和环保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其次,要大力发展再生清洁能源,大力培育新型产业,鼓励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使用,使低碳经济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太阳能、风能、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利用与开发;大力发展新型再生生态材料,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大力推广新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后,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对于我省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如纺织服装业,和矿产资源开采加工行业,要以增强其技术含量和产业集群化为重点,加大科技投入,由初级加工、粗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在强化和提高原有传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新的技术优势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提高单位出口产品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