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增长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1:25:02

外贸增长

外贸增长范文篇1

(一)出口方面

1.我国出口总量增速对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对外贸易获得了迅猛发展。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38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7606.9亿美元,而2007年前10月便已达到了17593.2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从97.5亿美元增长到了2006年的9690.8亿美元。我国外贸不仅总量大而且增速惊人,特别是2003—2006年,我国外贸年均增长29.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31.4%,这种高速增长大大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根据估算,“十五”期间,如果忽略生产结构与出口结构的差异性,出口总量增速对SO2排放的贡献占20%左右,而出口结构变化的贡献为5.5%,但生产效率提高贡献了-5%,即只有生产效率的提高减少了SO2排放。可见,我国出口总量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我国环境质量为代价的。

2.我国出口结构对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现行粗放式的贸易增长方式下,出口结构存在着诸多不合理,对我国环境造成很多负面影响。

(1)从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首先,我国出口中工业制成品比重已远远高于初级产品比重,2006年两者比重分别为94.5%和5.5%,尽管这意味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但可能也意味着更多的环境成本留在我国。这里的环境成本是指生产和制造工业产品过程中产生和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成为出口这类产品的环境成本和环境负担。工业制成品出口相对于初级产品出口而言,环境成本更大,因为它的环境成本包括了对原材料开采和加工的环境成本。所以,在欣喜于工业制成品出口急速增长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其背后的环境代价。

其次,在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中,具有优势的多为污染密集型行业,而对环境影响较小、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环境友好产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低。由我国历年的进出口商品分类金额可以得出,我国出口比重最大的五个工业部门依次为纺织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及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中以纺织业产品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品所占比例最大。而这五个工业部门也正是我国污染密集型行业。吴蕾、吴国蔚(2007)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化学工业的净进口帮助我国转移了最多的污染物,而纺织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净出口则给我国带来了最多的污染物负担和成本。这就意味着,这两个行业的产品出口越多,对我国环境的危害就越大。如此的出口结构不利于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2)从出口的企业结构分析

2006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94.68亿美元,我国外资企业出口额在我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为58%,外资企业对我国外贸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但由于我国的环境标准较低,使我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发达国家的“污染避难所”。据统计,1999年外商在我国设立的生产企业中,污染密集型企业占总数的30%左右,而在污染密集型企业中,严重污染密集型企业占40%以上。在流入我国的FDI中,有近1/4的资金投向了污染型产业;同时,一些外商还将母国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禁止使用的产品、技术和设备通过投资的方式转移到我国,严重影响我国的环境。

3.出口贸易方式对我国环境的影响

我国的出口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方式压倒了一般贸易方式,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为53%。而在加工贸易方式下,进口的中间品在国内加工成最终产品再出口,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也加剧了环境污染的程度。可以说,我国在全球生产链中承接了更多的污染密集性生产环节。

(二)进口方面

我国进口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进口废弃物对我国环境的危害。我国废物入境数量巨大,而且增速惊人,1990年进口量99万吨,进口额2.6亿美元;1993年进口量828.5万吨,进口额15.75亿美元;1997年进口量1078万吨,进口额29.5亿美元;而2001年这一数字为1119万吨,达到了历史最高,占当年全年进口额的2.07%。洋垃圾的大量进口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对危险废弃物的堆放、拆解、处置等过程严重污染了当地的水质、大气、耕地并危及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三)小结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看到了我国外贸发展与环境冲突的严峻现实。在我国外贸迅速增长的同时,确实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究其原因,乃是由我国粗放式的数量扩张型的外贸增长方式、落后的科学技术水平及相关制度的欠缺造成的。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找到一条贸易增长与环境优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对我国外贸发展与环境冲突的分析,针对其原因,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技术进步提升出口商品结构

我国长期粗放式的、数量扩张型的外贸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出口商品结构使我国在外贸总量增长的同时,并未获得很大的贸易利益,相反却付出了资源流失与环境恶化的巨大代价。因此,要缓解我国贸易与环境的冲突,首先必须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出口商品结构。根据动态比较优势模型,一国比较优势的演进和贸易结构的变动主要取决于要素积累和技术进步。由于我国要素禀赋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因此技术进步是提升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根本途径。国家可利用当前国际产业结构转移的机遇,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先进技术;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运用财政手段鼓励企业进行研发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等方式促进技术进步,提升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降低出口产品的能源与原材料消耗,使外贸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二)实现出口产品环境成本内部化

低廉的价格一直是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但那是以牺牲我国环境为代价的,因为其中并未包括环境成本。也就是说,我国环境的恶化没有通过转移环境成本给国外消费者而获得补偿。国外消费者免费享受了我国的水、空气和生态环境,而我国人民却得承受环境恶化的后果。因此,国家应采取措施尽快实现出口产品环境成本内部化。可综合运用排污收费、环境税收、排污许可证交易、押金、环境损害责任保险等经济调节手段,促使企业改变其污染环境的行为,降低成本,提高环境竞争力,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建立并强化进出口贸易的环境准入制度

通过提高环保意识,制定相关环保法规和标准,建立并强化进出口贸易的环境准入制度。在出口方面,应当对“两高一资”的出口行业实行环境准入制度,通过设立较高环境和资源耗用标准及进一步扩大出口征税范围等措施,减少新增产能,达不到标准的企业应予以关闭,同时也可将污染企业的信息公诸于众,通过公布环保黑名单等形式,使国外进口商获知污染企业的不良行为,停止进口其产品。这样的措施不仅有利于国内环境保护,也有助于树立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良好的环境形象,减轻国际舆论的压力。在进口方面,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产品和资本准入的环保标准。正确引导外资投向,鼓励外资投向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行业,同时对达到环保标准的外资企业予以奖励,不达标的则要采取惩罚措施直到达标为止;建立自己的绿色保护屏障,防止污染废弃物的流入,不做发达国家的“污染避难所”,确保国家环境安全。但同时,我们必须鼓励进口那些对自然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品,优化进口商品结构,从而实现环境成本向国外的转移。

(四)加强环保的国际合作,提升整体环保水平

我国要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离不开环境保护,但由于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还较低,要增强环保能力,提升环保水平,必须加强环保的国际合作。一方面,国家要积极参与环保的国际科技合作,鼓励本国环境专家加强对外学术交流,积极探索,合作开发环保产品,同时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适用的环保技术和设备,提升本国环保水平;另一方面,国家要加入相关国际环保组织,取得合法地位,充分利用国际上保护发展中国家免受发达国家歧视和限制的保护条款,争取自己合法权益。此外,还要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合作,彼此借鉴,共同提升环保水平,联合起来同发达国家谈判,共同为取得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条款而努力。政府要努力促进国家间生态标志和其他环境标准的互认,协助我国外贸企业通过ISO14001认证。

参考文献:

[1]米薇,李忠斌.环境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2]许士春.贸易对我国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3).

外贸增长范文篇2

改革开放30年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外贸易总量相当于1978年的105倍,世界排名从第29位上升到第3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达到2173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这是自2002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进出口规模翻了两番。与货物贸易出口的绝对量迅猛增长相伴的是,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额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和位次也在逐年提高,从1980年的0.89%提高到2005年的7.3%。在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我国外贸依存度也从1978年的9.8%迅速攀升到2006年的66.2%,显著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46.75%),已经成为高度开放的经济体。

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但总体上看,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主要表现为我国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数量扩张型的,导致在海外市场特别是我国出口比较集中的市场上,出口商品数量增长迅速,引发大量的贸易摩擦。1978年~1989年,我国外贸总体上处于逆差,扩大出口、增加创汇是当时外贸发展的主要任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产业向我国加速转移,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出口进入高速增长期。从1990年起,我国外贸持续保持顺差(1993年除外),2007年我国外贸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7%左右。保持适度的外贸顺差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提高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保持汇率和宏观经济的稳定,维护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但另一方面,从2005年起,中国顺差每年以700亿美元以上的规模增加,令中国宏观经济承受了巨大压力,也引起与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

从另一角度来看,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额人均只有1513美元,而据WTO的统计,美国是8427美元,日本是7136美元,韩国是7920美元。可见,从贸易数量与贸易金额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从外贸增长方式上看,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要素粗放投入实现的,增长的效率和质量不高,增长的基础也比较脆弱,我国要成为贸易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我国外贸增长方式带来的影响

1.外贸出口重数量轻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的是“重在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过于注重出口数量的快速发展,忽视了出口效率问题,导致我国的产品出口效率低,出口的数量优势远远大于出口的质量优势,产品的价值增值与规模的增长不相称,而且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粗加工产品占了较大比重,而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低,使得出口增长质量不高成为制约我国外贸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

以数量扩展为主的增长方式给我国外贸造成了诸多软肋:尽管我国商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比较大,但核心竞争力不强;尽管我国企业加工能力较强,但是研发和营销的能力较弱;尽管我国货物贸易发展比较快,但是服务贸易发展较慢;尽管我国企业运行成本比较低,但环境污染等社会成本较高;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左右国际市场价格的能力比较差、因而贸易风险比较大。

2.出口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

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很大程度反映了这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世界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也决定了该国的外贸效益。改革开放30年来,在国际分工中,中国依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这对我国工业水平的提高及对整个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有限的,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高。由于我国出口企业在核心技术、品牌、国际渠道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乏,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处于被动地位。我国出口总量的5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90%靠加工贸易来完成,不少高科技企业实际上是加工组装企业。虽然从当前看,加工贸易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但是如果长期形成依赖,与国内产业关联不紧密,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必然会影响我国外贸发展的后劲。

3.外贸出口竞争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

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低价格,长期以来,“数量扩张,低价竞争”是我国不少出口商品赢得市场的重要“法宝”。随着竞争日趋白热化,以及国家一系列外贸政策的调整,靠打价格战占有市场的出口模式已难以为继。单纯依赖低成本进行价格竞争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取得成效,但从长远看,不计成本追求出口规模增长的模式显然不利于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和效益的提高。由于企业不能获得足够的利润来支持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必然影响其发展后劲。另一方面,以低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出口模式,很容易招致反倾销等多种贸易摩擦,恶化外贸条件,不利于改善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4.外贸快速增长与资源约束矛盾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大进大出”,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企业通过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实现国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推动了我国外贸快速发展。从我对外贸易发展的实践看,我国贸易扩张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日渐凸显。我国人均资源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而且由于我国经济和贸易长期实行粗放型增长,使得产出能耗和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重要资源及能源国内供给严重不足。此外,经济活动往往具有外部性,一些地方和企业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外贸增长,使得我国的外贸发展不仅没有完全反映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而且几乎完全忽略了资源和环境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出口增长越快,资源消耗就越多,环境压力就越大。可见,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利用与配置资源,将是我国对外贸易长期的艰巨任务,要实现这一任务目标必须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使出口贸易增长由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数量扩张及片面追求速度转向提高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的方向上来,以实现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长期以来重视出口忽视进口

我国在长期的出口创汇思路下形成的战略思维,使得进口问题长期被忽视。一方面,中国的出口导向的贸易战略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长期的重出口轻进口的贸易战略也带来了不容回避的问题:出口扩张难度增大、保护国内市场的余地缩小、持续的贸易顺差、粗放型的出口增长、国内产业结构失调、地区间的差距拉大、频繁的贸易摩擦等等。而进口规模的扩大将在资源、技术、市场、机制、体制等多个方面拓展我国的发展空间,重视进口有助于提高国民福利、发挥后发优势,可以为出口提供重要的技术、设备、原材料零部件等方面的支持,还能改善贸易条件,扩大出口市场,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更好地发挥进口对国内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增加消费者福利的作用,是未来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此外,随着我国更深地融入全球经济,我们还面临很多新的问题,例如,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安全问题、对外部资源能源的依赖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决定了我国外贸主要靠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尽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规模型向效益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我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对策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增长质量

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由低效益、低附加值的数量型增长,向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出口战略转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贸风险,减少外贸的依附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依靠出口劳动密集、资源密集的产品,实现了外贸的长足发展,但现在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受阻、竞争激烈,资源密集产品出口也受到我国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而且我国主要出口产品为劳动和资源密集产品,出口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下,必须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尽可能更多地出口加工度高、附加值大、经济效益好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我国应该运用比较优势,实施有计划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一方面要稳定和延续中低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保持出口贸易的数量增长;另一方面还要创造和积累中高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扩大其产品出口,达到改善贸易结构,提高贸易质量的目的。

2.进入世界产业链高端、提高加工度、增加附加值

我国外贸出口产品长期停留在世界产业链的末端,主要进行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加工度、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呈现出“三低”的特征。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必须尽一切可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环保产业,向上下两端延伸制造业的产业链,力争进入世界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提高加工度、增长附加值,扩大生产和出口高新技术产业产品、高附加值服务产品、技术密集产品、绿色产品、环保产品,自主进行研究、开发、设计,加强专业化协作和产学研结合。

3.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培育自主自识产权,增强国际竞争力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长期看,靠廉价劳动力生产低技术含量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价格战”无法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国家能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保持长久优势,取决于其科技进步的速度与自主创新的能力。只有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才能跻身国际产业分工的中高端,实现出口效益最大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建设相当薄弱。因此,要增强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重点是要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企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基地、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才能有效地发挥科技对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促进作用,促进我国从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转变。根据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和竞争力情况,可考虑将电子信息技术、电子通信设备、船舶制造、航天器材、大型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纺织机械、电动工具、新型材料、中药、生物工程等行业作为重点扶持的出口行业。可考虑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鼓励创新,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利的技术、资本、资源条件;形成合理资源价格,加大成本压力,推动由低成本竞争转向高技术取胜;加大科研体制改革力度,增大研发投入,完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制等。

4.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

要实现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不断扩大出口,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保持进出口贸易的平衡。进口发挥了推动我国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以后要在以下三方面加以强化:一是调整和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做好战略性资源商品和关键技术的进口调控,增加从主要出口市场的进口,促进贸易平衡,推动重要资源进口方式和来源的多元化,确保进口安全;二是提高进口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简化和放宽部分进口管理措施;三是建立和完善进口促进体系,建立和完善进口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宣传介绍国家有关进口法律法规,提高政策透明度,设立进口商品供求信息平台。国家有关部门应通过及时进口信息、提供培训服务、加强对进口企业的行政指导等措施,引导企业更多地进口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和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商品,并引导企业做好进口技术的消化吸收。

参考文献:

[1]陈文玲.加快转对外贸易增长方式[J].宏观经济研究,2007(7):11~15

[2]隆国强: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从何着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1~24(2)

外贸增长范文篇3

改革开放30年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外贸易总量相当于1978年的105倍,世界排名从第29位上升到第3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达到2173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这是自2002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进出口规模翻了两番。与货物贸易出口的绝对量迅猛增长相伴的是,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额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和位次也在逐年提高,从1980年的0.89%提高到2005年的7.3%。在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我国外贸依存度也从1978年的9.8%迅速攀升到2006年的66.2%,显著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46.75%),已经成为高度开放的经济体。

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但总体上看,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主要表现为我国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数量扩张型的,导致在海外市场特别是我国出口比较集中的市场上,出口商品数量增长迅速,引发大量的贸易摩擦。1978年~1989年,我国外贸总体上处于逆差,扩大出口、增加创汇是当时外贸发展的主要任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产业向我国加速转移,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出口进入高速增长期。从1990年起,我国外贸持续保持顺差(1993年除外),2007年我国外贸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7%左右。保持适度的外贸顺差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提高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保持汇率和宏观经济的稳定,维护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但另一方面,从2005年起,中国顺差每年以700亿美元以上的规模增加,令中国宏观经济承受了巨大压力,也引起与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

从另一角度来看,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额人均只有1513美元,而据WTO的统计,美国是8427美元,日本是7136美元,韩国是7920美元。可见,从贸易数量与贸易金额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从外贸增长方式上看,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要素粗放投入实现的,增长的效率和质量不高,增长的基础也比较脆弱,我国要成为贸易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我国外贸增长方式带来的影响

1.外贸出口重数量轻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的是“重在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过于注重出口数量的快速发展,忽视了出口效率问题,导致我国的产品出口效率低,出口的数量优势远远大于出口的质量优势,产品的价值增值与规模的增长不相称,而且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粗加工产品占了较大比重,而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低,使得出口增长质量不高成为制约我国外贸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

以数量扩展为主的增长方式给我国外贸造成了诸多软肋:尽管我国商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比较大,但核心竞争力不强;尽管我国企业加工能力较强,但是研发和营销的能力较弱;尽管我国货物贸易发展比较快,但是服务贸易发展较慢;尽管我国企业运行成本比较低,但环境污染等社会成本较高;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左右国际市场价格的能力比较差、因而贸易风险比较大。

2.出口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

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很大程度反映了这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世界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也决定了该国的外贸效益。改革开放30年来,在国际分工中,中国依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这对我国工业水平的提高及对整个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有限的,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高。由于我国出口企业在核心技术、品牌、国际渠道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乏,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处于被动地位。我国出口总量的5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90%靠加工贸易来完成,不少高科技企业实际上是加工组装企业。虽然从当前看,加工贸易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但是如果长期形成依赖,与国内产业关联不紧密,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必然会影响我国外贸发展的后劲。

3.外贸出口竞争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

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低价格,长期以来,“数量扩张,低价竞争”是我国不少出口商品赢得市场的重要“法宝”。随着竞争日趋白热化,以及国家一系列外贸政策的调整,靠打价格战占有市场的出口模式已难以为继。单纯依赖低成本进行价格竞争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取得成效,但从长远看,不计成本追求出口规模增长的模式显然不利于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和效益的提高。由于企业不能获得足够的利润来支持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必然影响其发展后劲。另一方面,以低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出口模式,很容易招致反倾销等多种贸易摩擦,恶化外贸条件,不利于改善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4.外贸快速增长与资源约束矛盾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大进大出”,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企业通过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实现国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推动了我国外贸快速发展。从我对外贸易发展的实践看,我国贸易扩张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日渐凸显。我国人均资源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而且由于我国经济和贸易长期实行粗放型增长,使得产出能耗和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重要资源及能源国内供给严重不足。此外,经济活动往往具有外部性,一些地方和企业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外贸增长,使得我国的外贸发展不仅没有完全反映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而且几乎完全忽略了资源和环境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出口增长越快,资源消耗就越多,环境压力就越大。可见,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利用与配置资源,将是我国对外贸易长期的艰巨任务,要实现这一任务目标必须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使出口贸易增长由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数量扩张及片面追求速度转向提高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的方向上来,以实现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长期以来重视出口忽视进口

我国在长期的出口创汇思路下形成的战略思维,使得进口问题长期被忽视。一方面,中国的出口导向的贸易战略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长期的重出口轻进口的贸易战略也带来了不容回避的问题:出口扩张难度增大、保护国内市场的余地缩小、持续的贸易顺差、粗放型的出口增长、国内产业结构失调、地区间的差距拉大、频繁的贸易摩擦等等。而进口规模的扩大将在资源、技术、市场、机制、体制等多个方面拓展我国的发展空间,重视进口有助于提高国民福利、发挥后发优势,可以为出口提供重要的技术、设备、原材料零部件等方面的支持,还能改善贸易条件,扩大出口市场,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更好地发挥进口对国内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增加消费者福利的作用,是未来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此外,随着我国更深地融入全球经济,我们还面临很多新的问题,例如,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安全问题、对外部资源能源的依赖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决定了我国外贸主要靠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尽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规模型向效益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我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对策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增长质量

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由低效益、低附加值的数量型增长,向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出口战略转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贸风险,减少外贸的依附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依靠出口劳动密集、资源密集的产品,实现了外贸的长足发展,但现在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受阻、竞争激烈,资源密集产品出口也受到我国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而且我国主要出口产品为劳动和资源密集产品,出口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下,必须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尽可能更多地出口加工度高、附加值大、经济效益好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我国应该运用比较优势,实施有计划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一方面要稳定和延续中低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保持出口贸易的数量增长;另一方面还要创造和积累中高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扩大其产品出口,达到改善贸易结构,提高贸易质量的目的。

2.进入世界产业链高端、提高加工度、增加附加值

我国外贸出口产品长期停留在世界产业链的末端,主要进行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加工度、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呈现出“三低”的特征。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必须尽一切可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环保产业,向上下两端延伸制造业的产业链,力争进入世界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提高加工度、增长附加值,扩大生产和出口高新技术产业产品、高附加值服务产品、技术密集产品、绿色产品、环保产品,自主进行研究、开发、设计,加强专业化协作和产学研结合。

3.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培育自主自识产权,增强国际竞争力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长期看,靠廉价劳动力生产低技术含量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价格战”无法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国家能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保持长久优势,取决于其科技进步的速度与自主创新的能力。只有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才能跻身国际产业分工的中高端,实现出口效益最大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建设相当薄弱。因此,要增强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重点是要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企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基地、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才能有效地发挥科技对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促进作用,促进我国从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转变。根据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和竞争力情况,可考虑将电子信息技术、电子通信设备、船舶制造、航天器材、大型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纺织机械、电动工具、新型材料、中药、生物工程等行业作为重点扶持的出口行业。可考虑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鼓励创新,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利的技术、资本、资源条件;形成合理资源价格,加大成本压力,推动由低成本竞争转向高技术取胜;加大科研体制改革力度,增大研发投入,完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制等。

4.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

要实现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不断扩大出口,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保持进出口贸易的平衡。进口发挥了推动我国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以后要在以下三方面加以强化:一是调整和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做好战略性资源商品和关键技术的进口调控,增加从主要出口市场的进口,促进贸易平衡,推动重要资源进口方式和来源的多元化,确保进口安全;二是提高进口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简化和放宽部分进口管理措施;三是建立和完善进口促进体系,建立和完善进口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宣传介绍国家有关进口法律法规,提高政策透明度,设立进口商品供求信息平台。国家有关部门应通过及时进口信息、提供培训服务、加强对进口企业的行政指导等措施,引导企业更多地进口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和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商品,并引导企业做好进口技术的消化吸收。

参考文献:

[1]陈文玲.加快转对外贸易增长方式[J].宏观经济研究,2007(7):11~15

[2]隆国强: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从何着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1~24(2)

外贸增长范文篇4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国内生产总值外贸政策汇率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我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1%,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5.4%。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为25.4%,1970年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1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伴随着外贸的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1985~1990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出口缓慢增长。1985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3.1%,其中出口依存度为9.02%,进口依存度为14.08%,1990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首次达到3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6.05%,进口依存度为13.84%,我国出口慢慢赶上并超过进口。这一阶段,主要由于国内资源紧缺和大量技术设备的进口,使进口依存度连续多年高于出口依存度。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超出了我国年均GDP的增长速度8.8%。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加工贸易的开展,使出口快速增长,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推动外贸稳步上升,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于1994年突破40%。虽然1996~1999年四年内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滑落,但是在35%左右徘徊,2000年再次达到43.9%。

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见附图)。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的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2002年突破50%,2005年已经高达63%。据有关学者分析我国已经跻身中等贸易依存度国家行列,即贸易依存度集中在30%~100%之间,如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德国等。

2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走高原因分析

2.1对外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千方百计地通过出口进行创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运用了价格、汇率、利率、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我国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我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进一步上升至世界第3位,一直到今天,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2.2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过高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包括出口依存度增长过快,与我国的加工贸易增长密不可分。近1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调动了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这给大量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造成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的过度发展和盲目出口。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因此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看,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初,加工贸易从零起步,比重上升迅猛,1995年加工贸易额超过一般贸易,到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28%。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6905.1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48.55%,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高28.8%和24.2%,远高于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15.3%和14.9%。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国内采购率较低,利用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产后出口,它与国内经济的联系不紧密,因此运用包含加工贸易在内的外贸依存度指标,无法真实反映对外贸易对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如果扣除加工贸易,出口依存度显著降低。

2.3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

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人民币贬值,则外贸依存度上升。1978年-1994年期间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贬值中。1978年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1.5771人民币,1993年下降为1美元兑换5.7620元人民币;而1994年我国实施汇率并轨,国内银行挂牌的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骤升至8.6187元,因此以人民币计算的进出口总额大幅增加,致使1994年相比1993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猛增11个百分点;1994年~2003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处于稳定趋势。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比其购买力平价(PPP)低3倍左右。从2003年至今,人民币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汇率小幅上升。但从总体上看,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对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贸依存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0%上升到目前的60%。可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较快提高,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重要原因。

2.4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被高估

GDP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中的分母,GDP统计结果对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对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唯一采用产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所以统计遗漏很多。2005年和2006年国家统计局两次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从两次公布的结果看,1993~2004年我国的GDP总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经济普查年度GDP上调了23002亿元,GDP年均上调7418亿元。与GDP数据修订前相比,GDP数据修订之后我国历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降低了。2004年对外贸易依存度修订之前是70.01%,修订之后下降了10.2个百分点,1993~2004年年平均下降了4.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对GDP进行修订之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普遍被高估。

此外,GDP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其中第三产业可贸易程度较低,所以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越大,计算得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因为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资本、技术输出、服务贸易等方式。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一般用商品贸易额/GDP,所以作为分子的进出口贸易额就较小。因此,第三产业发达的国家外贸依存度就较低。从全世界范围看,21世纪初,世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62%,其中低收人国家平均为38.8%,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4%,高收人国家(即发达国家)平均为67%左右,第三产业成为主要发达国家产值最大的部门。如美国,其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5%,2005年其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25%,因而列入较低外贸依存度国家。而我国第三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以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贸易依存度就会偏高。

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在理论界一直是大家争议的焦点,评价各不一致。根据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出口与国民经济之间形成乘数效应。而出口取决于国外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情况,如果外国处于经济上升时期,则对本国的产品需求会增大,从而促进本国国民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外国进入经济增长衰退期或经济增长不景气,则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从而会将本国带进甚至加速经济衰退。因此,可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高低是一把双刃剑,任何国家在获得出口增长导致国内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都应该认识到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对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而言,这一指标不宜过高。否则,会使一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波动十分敏感,并且忽视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开发。

而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GDP每增长10%,对外贸易的贡献度为2.5%。鉴于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仍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在今后将更进一步发展。但我们应调整对外贸易的状况和结构,使对外贸易切实拉动并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3.1继续开放市场,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去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世界其他国家。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中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快、更深融入到国际经济全球化中去。

3.2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从长期看,为了利用好对外贸易依存度这把双刃剑,减缓国际经济波动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应稳定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扩大内需,将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形成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自己掌控企业的生存状况。

我国的国内市场容量潜力巨大,这正是很多外商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繁荣的基础应是国内消费和投资。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今后的重心,对外贸易活动应服从于我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的情况之下,扩大内需不失为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良方。

3.3加强技术创新,创立国际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加工贸易能耗高、污染严重、效率低下,始终处于国际分工的最底端。要想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必须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从贴牌生产到创立世界品牌,使我国改变给发达国家打工,外贸以数量取胜的面貌,取得自主定价,商品以质量取胜的真正贸易大国地位。

外贸增长范文篇5

到20世纪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已经胜利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从21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对外贸易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做出贡献,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十分重要。

本文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考察和分析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战略高度,提出"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命题,也就是说,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和贡献。

所谓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驱动下,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和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大力发展出口贸易,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提出了制定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重点和战略对策的框架设计。因此,这一研究对于我国加入WTO后,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趋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和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和重点

(一)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目标,应当包括进出口的数量目标和质量目标两个方面

1.数量目标: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也就是说,要在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89,404亿元的基础上,到2020年翻两番。按当年汇率计算,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07,83美元,首次超1万亿美元(为方便计算,以1万亿美元为基数)到2020年达到4万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7.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849美元(为方便计算,以人均800美元为基数),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200美元到中等发达国象的水平。

与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相适应,商品货物翻两番是个什么概念呢?2000年我国进口总额为4,743.1亿美元,其中,出口2,492.1亿美元,进口2,251亿美元(2001年进出口额为5,097.7亿美元,其中,出口2,661,6亿美元,进口2,436.1亿美元;2002年进出口总额为62000亿美元左右)。如果按2000年进出口额5000亿美元为基数,进出口额大体平衡计算,到202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将达到20,00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7.2%,大体上相当于美国2000年的进出口规模。

(1)外贸翻两番的必然性。为什么要提出外贸进出口总额到2020年要翻两番呢?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表现在生产力发展上,发展要保持一定的速度。这是保障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处理对外关系和解决国内各种复杂问题的关键。邓小平曾强调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因为"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还告诫我们:我们在国际事物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物中的作用就会大。"这是被社会历史发展实践所证明的科学结论,也是我们坚持需要一定发展速度的重要理论依据。

(2)外贸翻两番的必要性。首先,外贸翻两番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据瑞士洛桑国际研究所2000年国际竞争力报告,1999年参评的46个国家中,中国排名次序由第31位降为第33位。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200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次公布了2001年世界主要国家技术成就指数(TAI)评价体系和资料,该指数由技术创新、新技术传播、传统技术传播和人类技能等四个方面构成。在72个参加评估的国家(地区)中,技术成就指数平均为0.743;而中国的技术成就指数为0.299,排序为第45位,居世界中等偏下水平。

其次,外贸翻两番是我国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需要。2000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这是历史性的跨越。但是,我国人均GDP水平,在世界属于低水平。我国的外贸出口2000年居世界第6位,进口居第7位,属于世界贸易大国,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出口水平低,还不是出口强国。与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再次,外贸翻两番是增加社会就业、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进入小康,但就全国看不同地区收入水平差距很大,城市下岗人口比较多,每年新增人口有1000万人左右,就业压力很大,这是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一个大问题。

(3)外贸翻两番的可能性。这是对未来20年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发展趋势而作出的结论。就国际环境而言,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共同愿望,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有关专家按俄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理论预测,从2001年到2025年乃至2030年左右,世界经济将处于第五个新的长波上升期。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新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仍将继续增长。

就国内环境而言,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令世人瞩目。我国短缺经济时代已经过去,商品供求关系有了明显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大经贸"格局已形成;产业结构和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有了明显提高;进出口贸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对外开放领域更加拓宽,市场准入不断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当然,未来20年外贸发展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不确定的因素或预想不到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知难而进,开拓进取,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的机遇,加速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对外贸易发展,什么困难都不会阻挡我们前进。

2.质量目标:坚持外贸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这是因为:首先,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有待优化。应当肯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对外贸易集约经营方针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2000年我国工业制造业生产能力居世界第四位,尽管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已占出口总额的89.8%,2001年占90.1%,但在工业制成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仅占15%,更缺乏国际名牌产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档产品出口为主,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是制定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次,我国出口货源地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主要增长极(城市)商品出口很不平衡。根据东部、中部、西部划分,东部地区按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和省属32个城市的统计,1999年出口额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的64.29%;中部地区17个城市,1999年出口额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的3.23%;西部地区13个城市,1999年出口额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的2.30%。很显然,我国城市增长极的优势在东部,而不在中部和西部。因此,在外贸翻两番过程中,如何提升中西部地区增长极在出口中的地位,发挥中西部地区的特色商品优势是值得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二是西部外贸出口依存度低。根据海关统计,我国西部12省(区、市)1999年出口总额77.2亿美元,占全国当年外贸出口总额的4%;而西部地区出口依存度多数省区在3%左右,大大低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这表明外贸出口对西部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较小,反映出西部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低。三是西部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层次低。由于受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点的影响,西部地区出口商品结构以资源型、原料性初级产品为主,而工业制成品如机电产品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很少。

从上述分析可见,我国在确定外贸发展质量目标时.一定要抓住结构调整升级这个关键环节,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出口商品结构和地区商品结构优化,从而提高出口国际竞争力和增强出口后劲。

在重视发展速度与结构相统一的同时,我们还应当重视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目前,我国工业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总体实力居世界第6位,许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我国拥有一批企业的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市场占有率居世界前列,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还要看到,由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技术装备和管理比较落后,高档产品和名优产品较少.如机电产品出口虽然成为出口额最大的商品,但在世界机电产品的名牌中所占份额极小,而在信息产业中的关键技术、关键工业、关键产品尚处于劣势地位。特别是在我国出口经营中,长期存在的市场秩序混乱,低价竞销、"以量取胜"的粗放经营状态尚未根本消除。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应当意识到出口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因为不重视产品质量或出口产品质量不佳,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容易失掉市场和消费者;同样道理,如果忽视出口的经济效益,则会影口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甚至会导致企业的破产。因此,我们应当把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任务的核心,是提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20世纪50年代,1953年初级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79.4%,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为20.6%,主要向苏联及东欧国出口大米、大豆、食用植物油、冻肉、茶叶、桐油、绸缎、呢绒、棉布、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等。60年代,我国轻纺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为60%左右,工业制成品占出口额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70年代,1979年初级产品出口的比重降到53.6%,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上升到46.4%,尽管工业制成品出口发展很快,但仍然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80年代,在改革开放浪潮推动下,我国轻纺和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强劲,1989年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额的比重下降到34.7%,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上升到65.3%。90年代,1998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88.8%,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1.2%。总的看,20世纪后半叶,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这表明我国生产力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从较低水平向更高水平方向迈进。从而为提高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目前,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进入全面对外开放新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呢?竞争力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反映一个经济体在市场竞争中经济实力强弱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标志。一个经济体的竞争力具有层次性、综合性、动态性特点。所谓层次性主要表现在国家竞争力(大国还有地区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主要是产品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竞争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国家,但在国与国之间竞争力比较上则以国家竞争力为主体。所谓综合性是指一个竞争主体的竞争力的强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一国产业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很多,除价格(直接受成本制约)竞争因素外,还受各种非价格竞争因素,如商品质量、商品品牌或商标、商品市场营销手段、商品的性能安全,以及对人身健康影响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但在商品质量等非价格竞争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竞争因素还起主要作用.这就是物美价廉的道理。所谓动态性是指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包括产业或产品竞争力或比较优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变化的。

根据竞争力的上述特点,如何衡量和判断一国产业和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即正确选择出口产业或产品的战略重点,这对于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和进出口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非常重要。一般来讲,一国产业的发展变化过程和出口产品优化过程,二者相一致,即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产品--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产品的发展阶段。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看,由建国初期的矿产品、农产品出口为主,逐步扩大到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产品、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为主,现在,机电产品包括高科技产品出口成为出口拳头商品。这表明经过多年的进口替代和改革开放后的引进适用的先进技术设备,改造传统老设备,对于提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和国际竞争力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重点,是选准我国出口的主导产业和产品

目前,我国工业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根据中央"十五"计划建议,应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线。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转移,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重组和优化配置的特点而作出的正确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适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大振兴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当看到,高新技术产业包括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使高新科技产品成为我国出口的新增长点。这是从长远战略着眼,扩大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为:

第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出口可以促进我国出口产业从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和转移,有利于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一是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要素的增长;二是产业结构从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价值产业升级;三是科技进步,这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最重要的因素,因而也是提高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2000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4%,占出口总额比重为15%,而OECD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比重平均40%,其中,美国为44%,新加坡最高为72%,与它们相比,我们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第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出口,可以吸收国外高科技资源,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我国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高科技资源不仅包括高新技术,还包括高新技术人才和管理,对于提高我国的生产管理水平、研究和开发能力大有裨益,能够为我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外贸扩大出口提高强大动力。

第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出口,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保证我国外贸翻两番目标的实现。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和中国90年代新一代家电行业包括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生产和出口的高速增长,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进行产业结构快速升级,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实践证明,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是加快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出口的同时,必须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工资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至少在20年内,必须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来推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出口。这是因为:

第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成本较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我国在轻工产品、纺织品、服装、家用电器、部分机械和电子产品等成熟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具有相当的生产规模,目前已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国。1978年,亚洲"四小龙"向工业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了亚太地区劳动密集型产品总出口的70%以上,中国仅占不到10%。20年后,中国出口到日本、澳大利亚、欧洲和北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中国的平均市场份额上升了42%,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出口,可以减轻我国扩大就业的压力。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还相当低,技术较为成熟的传统产业即劳动密集型产业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同时,我国人口总量还在继续增加,扩大就业仍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一般来说,民营企业(包括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适合于从事加工贸易如家电产品、服装、制鞋、玩具等生产,可以容纳更多的劳动力,有利于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压力。

第三,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产品出口,可以加快资金积累,为产业升级创造条件。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技术都是较成熟的技术,技术(包括专利软件,有时也包括硬件设备)价格较低,相当于原来R&D成本的1/3,而且这种技术对于我们采说,属于适用的先进技术,比我们自己R&D成本低,投资周期短,收益比较快,可以发挥"后发优势",特别是在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中,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零配件产品更适于我国国情特点,可以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外汇收入,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二、实施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实现外贸翻两番的应对措施

根据同志关于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指导思想,必须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外贸发展,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健全外贸法制建设,为我国外贸翻两番,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把外贸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务来抓

1.要澄清几种片面认识,正确理解外贸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一种模糊观点,认为"我国出口依存度太高,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或造成出口贫困化增长"。我认为,合理的出口依存度的界限,要看出口是否有效益,如果出口企业不亏损,国家也不补贴,在这一前提下,只要国际市场上有需求,出口产品卖价又合理,我们就应当鼓励多出口,这样做就不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或造成出口贫困化增长。另有一种模糊认识,就是只强调扩大内需而忽视外需的作用。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扩大内需是我们长期应坚持的正确方针,但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忽视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应始终如一地坚持投资、消费、出口需求的三轮推动作用。还有一种模糊认识,认为加工贸易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价值低,走私猖獗,不宜大力发展,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应当强调,发展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扩大社会就业,弥补国内短缺资源,只要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鼓励国内厂商技术创新,提高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由外商委托制造向委托设计制造和自主品牌加工方向发展,加工贸易也会延伸链条,增加附加价值,加工贸易也会向高层次发展。走私严重是监管力度不够造成的,不是加工贸易自身的弊端。

2.要发挥增长极(城市)产业群和地方特色产业群优势在扩大出口增长中的带动作用。产业集聚效应理论认为,某种产业在一个地区的集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可以吸纳智力人才,实现企业间的合理分工,因而,这一地区的产业和出口商品竞争力会越来越强。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外贸发展极不平衡,具有各自的发展优势,在外贸发展中不能人为地"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

(1)东部发达地区就在保持IT产品出口高速增长、机电产品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纺织品服装、轻工和农产品的稳定增长。现阶段,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已成为我国出口商品的主要生产基地,机电产品,特别是信息通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该地区新的出口增长亮点。我们应当在珠江、长江、环渤海三个经济带和东部12个省市的32个主要出口城市的基础上,再选定培育若干个增长极的主要企业作为发展基地。通过吸引国外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建立研发中心,继续扩大加工贸易规模和产业配套能力,形成新的产业带,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现代化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充分发挥浦东新区、经济特区、高科技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保税区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中的骨干作用。

(2)中部地区应当利用资源优势,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积极发挥地方产业群优势,大力发展探加工产品出口。我国中部地区的17个城市,原来出口规模小、基数低,近年来发展很快,发展潜力比较大。随著我国现代交通、物流、通讯的发展,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通过这些政策措施,我国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上的劣势会越来越小,同时中部地区工业具有一定的基础,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及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些优势为接受东部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创造了条件。我国对外开放由东向西;从沿海到内地呈梯度发展。目前,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劳动力成本接近于国际水平,这就决定了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必须向中部地区转移。而中部地区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通过利用外资,合作研发,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工业和农业,发展高科技农产品加工和绿色产品出口,发展潜力巨大。

(3)西部欠发达地区应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在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积极开发和培育新的外贸出口的增长亮点。我国西部地区的13个城市,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下,外贸发展很快,但增长极和产业群发展极不平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开放意识。应当充分利用工业基础较好的重庆、成都、兰州、乌鲁木齐等中心城市的产业优势,在进一步开发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同时,还应加大农产品的出口培育,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宁夏、甘肃、青海等省区,还要以利用外资和东部沿海地区资金,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动重点地带开发。比如,宁夏自治区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中东伊斯兰国家的资金优势,共同开发建厂,发展伊斯兰国家需要的新材料产业和特色医药产业向伊斯兰国家出口等等。

3、要坚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特别是经常项目的收支基本平衡。因为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流动加快的条件下,由于我们缺乏管理金融的经验和方法,缺乏管理金融的法律和制度,金融资本实现调控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必须十分重视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同时,还要强调经常项目的收支平衡。因为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没有一定的外汇储备,保证进口先进技术设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强出口后劲,保证必要的海外投资,推进"走出去"战略,保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要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中长期计划中和未来20年间,如何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要充分重视民营企业在出口中的发展潜力,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要坚持"以德经商",发扬中华民族传统诚信美德,建立诚信机制,树立良好企业和国家形象。要重视企业的外贸发展战略问题,建立中国式的跨国公司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始终把外贸体制改革和创新作为外贸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外贸体制改革,应包括政府管理职能改革、企业制度改革和中介组织功能改革三个方面。这里仅就外贸体制改革的框架,谈点设想,

1.政府管理职能改革:政府管理职能改革,必须符合世贸组织法律体系框架和管理体制的要求。政府管理职能,应是制定政策、制定发展战略、经济调节、组织协调、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职能。以经济调节为例,就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价格、利率、汇率和税率等经济杠杆进行调节。在财税政策方面,坚持与完善财政资金支持制度和出口退税制度。在货币政策方面,建立与完善进出口信贷、融资担保、信用保险等金融支持体系,以及实施鼓励出口的产业政策,来调控进出口贸易的运行,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2.企业制度改革: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深化企业改革,特别是深化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是搞活进出口的关键所在。企业制度改革的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体制要有灵活的机制,诸如自主经营权;改造发展权、留利权(包括分配使用、职工的工资和福利)、企业组织结构自诀权等。二是企业在享有充分自主权的基础上,建立企业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的制度管理,包括岗位责任制度、财务分配制度、经营管理(含技术管理)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

3.中介组织功能的改革:组建行业协会,替代政府行使一部分管理职能,是国外普遍行使的有效管理办法。它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又有利于实现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需要。改革的总取向:弱化行业协会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关系;强化行业协会与本行业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使行业协会真正成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改革的框架思路:(1)行业协会的组建和主要负责人的决定,不应由政府主管部门委派,而应由本行业民主协商选举产生。(2)行业协会的经费主要应由会员单位按其经营收入的一定比率交纳。(3)外贸进出口商会应当深化改革,逐步由依托外贸企业转变为依托工业企业的行业化改造,才能克服工贸分离的弊端,提高外贸管理的有效性和行业管理的自律性。

(三)坚持依法行政,加大外贸立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保障外贸可持续发展和推动经济的不断增长

1.加大外贸立法和执法力度,不断完善外贸法律法规体系。运用法律手段对进出口贸易实行法制化管理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外贸立法必须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中国政府有关承诺的要求。应当看到,我国涉外经济管理中无法可依或法律依据不足的现象相当普遍;现行的《对外贸易法》及其配套的法规,法律条款内容比较简单,不够具体,不够清晰;《反不正当竞争法》不够完善,《反垄断法》和《反倾销法》尚属空白,筹等。因此,在立法方面应关注中国经济与国际间的联系,比较世界各国经济制度的优劣,加快完善(对外贸易法),条款要具体和明晰化,加快制定(反垄断法)和(反倾销法),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其相配套的法规。在执法方面,外贸管理部门要依法行政,一方面应遵守中国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和有关国际公约;另一方面要遵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准则,对于走私犯罪、合同欺诈、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必须狠狠打击,严加惩罚,以维护国家的形象和尊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市场的流通秩序。

外贸增长范文篇6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国内生产总值外贸政策汇率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我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1%,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5.4%。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为25.4%,1970年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1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伴随着外贸的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1985~1990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出口缓慢增长。1985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3.1%,其中出口依存度为9.02%,进口依存度为14.08%,1990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首次达到3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6.05%,进口依存度为13.84%,我国出口慢慢赶上并超过进口。这一阶段,主要由于国内资源紧缺和大量技术设备的进口,使进口依存度连续多年高于出口依存度。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超出了我国年均GDP的增长速度8.8%。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加工贸易的开展,使出口快速增长,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推动外贸稳步上升,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于1994年突破40%。虽然1996~1999年四年内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滑落,但是在35%左右徘徊,2000年再次达到43.9%。

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见附图)。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的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2002年突破50%,2005年已经高达63%。据有关学者分析我国已经跻身中等贸易依存度国家行列,即贸易依存度集中在30%~100%之间,如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德国等。

2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走高原因分析

2.1对外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千方百计地通过出口进行创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运用了价格、汇率、利率、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我国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我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进一步上升至世界第3位,一直到今天,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2.2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过高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包括出口依存度增长过快,与我国的加工贸易增长密不可分。近1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调动了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这给大量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造成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的过度发展和盲目出口。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因此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看,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初,加工贸易从零起步,比重上升迅猛,1995年加工贸易额超过一般贸易,到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28%。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6905.1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48.55%,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高28.8%和24.2%,远高于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15.3%和14.9%。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国内采购率较低,利用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产后出口,它与国内经济的联系不紧密,因此运用包含加工贸易在内的外贸依存度指标,无法真实反映对外贸易对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如果扣除加工贸易,出口依存度显著降低。

2.3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

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人民币贬值,则外贸依存度上升。1978年-1994年期间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贬值中。1978年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1.5771人民币,1993年下降为1美元兑换5.7620元人民币;而1994年我国实施汇率并轨,国内银行挂牌的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骤升至8.6187元,因此以人民币计算的进出口总额大幅增加,致使1994年相比1993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猛增11个百分点;1994年~2003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处于稳定趋势。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比其购买力平价(PPP)低3倍左右。从2003年至今,人民币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汇率小幅上升。但从总体上看,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对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贸依存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0%上升到目前的60%。可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较快提高,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重要原因。

2.4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被高估

GDP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中的分母,GDP统计结果对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对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唯一采用产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所以统计遗漏很多。2005年和2006年国家统计局两次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从两次公布的结果看,1993~2004年我国的GDP总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经济普查年度GDP上调了23002亿元,GDP年均上调7418亿元。与GDP数据修订前相比,GDP数据修订之后我国历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降低了。2004年对外贸易依存度修订之前是70.01%,修订之后下降了10.2个百分点,1993~2004年年平均下降了4.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对GDP进行修订之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普遍被高估。

此外,GDP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其中第三产业可贸易程度较低,所以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越大,计算得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因为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资本、技术输出、服务贸易等方式。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一般用商品贸易额/GDP,所以作为分子的进出口贸易额就较小。因此,第三产业发达的国家外贸依存度就较低。从全世界范围看,21世纪初,世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62%,其中低收人国家平均为38.8%,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4%,高收人国家(即发达国家)平均为67%左右,第三产业成为主要发达国家产值最大的部门。如美国,其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5%,2005年其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25%,因而列入较低外贸依存度国家。而我国第三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以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贸易依存度就会偏高。

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在理论界一直是大家争议的焦点,评价各不一致。根据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出口与国民经济之间形成乘数效应。而出口取决于国外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情况,如果外国处于经济上升时期,则对本国的产品需求会增大,从而促进本国国民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外国进入经济增长衰退期或经济增长不景气,则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从而会将本国带进甚至加速经济衰退。因此,可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高低是一把双刃剑,任何国家在获得出口增长导致国内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都应该认识到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对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而言,这一指标不宜过高。否则,会使一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波动十分敏感,并且忽视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开发。

而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GDP每增长10%,对外贸易的贡献度为2.5%。鉴于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仍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在今后将更进一步发展。但我们应调整对外贸易的状况和结构,使对外贸易切实拉动并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3.1继续开放市场,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去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世界其他国家。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中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快、更深融入到国际经济全球化中去。

3.2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从长期看,为了利用好对外贸易依存度这把双刃剑,减缓国际经济波动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应稳定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扩大内需,将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形成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自己掌控企业的生存状况。

我国的国内市场容量潜力巨大,这正是很多外商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繁荣的基础应是国内消费和投资。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今后的重心,对外贸易活动应服从于我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的情况之下,扩大内需不失为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良方。

3.3加强技术创新,创立国际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加工贸易能耗高、污染严重、效率低下,始终处于国际分工的最底端。要想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必须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从贴牌生产到创立世界品牌,使我国改变给发达国家打工,外贸以数量取胜的面貌,取得自主定价,商品以质量取胜的真正贸易大国地位。

3.4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贸易出口

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附加值高,且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扩展了一国的经济规模,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同时服务产品的出口又提升了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提高服务贸易出口量,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了,才能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张珣.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与分析[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6(2)

2张麦花.我国外贸依存度现状与前景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9)

3张燕林,郑礼明.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带来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6(5)

外贸增长范文篇7

[关键词]鞍山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影响鞍山经济增长

近年来,鞍山地区的经济增长较快,全市经济实力快速提升。截止2007年GDP已达1350亿元,鞍山综合实力在全国百强城市排名由2002年第五十位,跃升至2006年的第三十四位。伴随着鞍山经济的加速隆起,鞍山市对外贸易也实现了快速发展,2007年鞍山对外贸易总额突破30亿美元,出口额达到24.07亿美元,对外经济贸易与鞍山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贡献作用。

一、鞍山市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来看,进口和出口同样重要。因为一些关键设备、产品的进口,能带动与其配套的国内产品的需求,进口对经济增长的长期作用很强。但由于当前的计量方法难以准确反映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因此更多的是用出口来计算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采用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出口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度两个指标衡量。其中: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出口增量/GDP增量×100%

出口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度=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GDP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根据1997年~2007《鞍山市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04年以前鞍山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且较不稳定,除2000年的贡献率超过10%外,其余年份均在10%以下,而且有三个年份出口还出现了负增长,2004年后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开始大幅上升,特别是2005年达到209.88%,拉动经济增长6.12个百分点,但在2007年贡献率又回落到5%以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受1997年以来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需求下降。而2004年开始,国际钢材市场价格上涨,鞍钢出口大幅增加,2006年鞍钢出口达17亿美元,对鞍山市出口的贡献率达94%,拉动出口增长58.4个百分点。因此鞍钢出口对鞍山市出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7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回落,就是受鞍钢钢材对美出口大量减少所致。另外出口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度,鞍山市十年的指标的简单平均数仅为1.55%,低于辽宁省的平均值,而全国的这一指标是鞍山市的两倍以上,超过了3.2%,因此鞍山市外贸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必须加强发展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

2.出口依存度分析。出口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出口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出口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其越高,说明该国(地区)国民经济活动与世界经济活动的联系程度越高。出口依存度=出口总额/GDP(GNP)

从表1中可以看出,鞍山市外贸出口依存度在1997年~2001年期间基本上是逐渐下行,在2002年开始小幅回升,在2004年开始迅速提高,在2006年达到峰值15.01,随后有所回落。表明鞍山市出口经过前几年的下滑,已经走出低谷,逐渐与世界经济接轨,但该指标仍大大低于辽宁的出口依存度,辽宁出口依存度在1995年~2004年的最低值为16.27%,而鞍山即使在出口依存度最高值的2006年也只有15.01%,这与鞍山作为辽宁省第三大城市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3.出口增长与省内其他主要城市的横向比较分析。采用出口额和出口增速,比较鞍山同省内其他主要城市的出口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2002年~2008年《辽宁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鞍山出口额在2006年以前,一直低于大连、沈阳和丹东,直到2006年借助鞍钢钢材出口的大幅增长,出口总额才超过丹东,位居全省第三。2004年是鞍山外贸出口的一个分水岭,借助钢材出口的增加,鞍山外贸出口开始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出口增速也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但增速在2007年明显放缓,一方面是由于前一年出口基数较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汇率、出口退税率等因素在2007年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外贸出口产生一定影响,同期大连的出口增速也大为放缓。

二、当前鞍山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国家对外贸的宏观政策也出现了新的调整,人民币币值屡创新高、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波动,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鞍山外贸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更显紧迫。

1.人民币升值削弱出口产品竞争力,给外贸企业造成一定影响。近年来人民币一直延续小幅快跑的趋势,币值新高屡被刷新,对于外贸企业来说不但价格竞争优势被削弱,而且由于合同签订与履行期间汇率的变动,每年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如鞍山亚世光电显示有限公司2006年以来,每年因履行合同期间的汇率变动损失超过200万元人民币。而同时国内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也使外贸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成本压力。

2.主要出口产品品种单一,全市出口过于依赖鞍钢。2007年鞍山市钢材制品出口1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0%,占鞍山市出口的80.6%。其中,鞍钢出口18.2亿美元,占全市出口的75.61%,创历史最高水平,对鞍山市出口的贡献率达43.7%,拉动鞍山市出口增长5.5个百分点。而其他出口商品出口份额的比重较低,如机电产品只占4.22%。另外全市出口过于集中在鞍钢,其他外贸企业出口所占比重很小,在2005年辽宁省100强进出口企业排名中,鞍钢集团国际经济贸易公司名列榜眼,而鞍山市再无其他企业入选。外贸出口产品过于依赖钢材制品,出口主体鞍钢“一股独大”的现状,不利于鞍山外贸的长期发展。钢铁行业作为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正是目前国家为实现节能减排而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一些钢铁产品已经征收出口关税,另外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钢材的出口需求已经开始下降,一旦鞍钢出口情况变化,势必造成鞍山外贸出口的大起大落。

3.外贸出口商品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外贸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尽管近年来鞍山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等制成品比重明显上升,形成了以钢材、纺织服装、机电、化工、镁制品、滑石制品等大宗产品为主,出口品种比较齐全的出口体系。但2002年至2007年鞍山出口产品中动植物产品、食品、毛皮制品、鞋帽伞及羽毛织品、矿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等,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而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仍然较差。另外对外经贸的整体质量水平不高,牵动力不强。

4.外经贸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鞍山对外开放的软环境建设虽有很大改进,但在项目审批、依法行政、投诉处理、办事效率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资项目落户鞍山。

三、发展鞍山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

1.科学发展,战略规划。要科学制定鞍山对外贸易发展长期规划,把外贸发展与鞍山市“一个基地,三个产业”建设结合起来,与辽宁“五点一线”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结合起来,追求发展中的共振效应。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培育优势出口产业,以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为契机,加大对机电产品的扶持力度,促进工程机械、改装汽车、环保设备、智能化设备的出口。积极拓展出口渠道,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精细化工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2.实施科技兴贸,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为了实现向国际产业价值链上游转移的目的,国家已经出台了包括降低出口退税率等政策,因此在保持原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优势的基础上,必须走科技兴贸的道路,加大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促进出口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围绕建设“一个基地、三大产业”,利用政策和市场导向调整出口商品结构。以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为重点,在技术改造、出口研发、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地方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通过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促进外贸出口的增长。

3.鼓励出口产品多元化和外贸出口主体多元化。虽然近年来以钢材制品为主导,鞍山出口快速增长,但主要出口产品集中也存在着一定风险,因此必须加大其他出口产品的支持力度,在巩固和扩大传统出口产品方面,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提高纺织、服装、轻工、化工等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培育名牌产品。力争培育10个以上具有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在境外注册商标、申请专利,进行国际质量认证。重点扶持鞍钢钢材、后英镁砂、西洋耐火材料、海城滑石矿滑石粉、亚视光电液晶显示器、聚龙金融设备、金堡牛仔服、惠丰化工染料、顺风针织服装等出口产品作为自主品牌打入国际市场。鼓励外资和民营企业出口创汇,支持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做大做强,参与国际竞争。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促进地方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扩大出口,提高地方企业自营出口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比重。

4.创造良好的对外经贸环境。加强对外开放的组织领导。加强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合作。建立重大项目跟踪责任制,要建立有关部门领导人责任制,帮助企业协调和解决重大问题。贯彻落实外经贸政策法规。尤其要关注国家对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扩大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政策规定,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机制,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出口的支持力度,缓解企业资金周转的压力。改革外商投资项目审批制度,由审批改为核准,进一步简化工作程序。充分发挥各有关方面、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为鞍山市各类外贸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王艳辉王丽凌伯山:沈阳市外贸出口经济贡献度的实证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94~197

[2]聂艳华张玉明:辽宁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商业研究,2008,(2):203~205

[3]杨正位: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鞍山市统计局:鞍山市统计年鉴1997年~2007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5]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省统计年鉴2002年~2008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外贸增长范文篇8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国内生产总值外贸政策汇率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我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1%,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5.4%。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为25.4%,1970年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1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伴随着外贸的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1985~1990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出口缓慢增长。1985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3.1%,其中出口依存度为9.02%,进口依存度为14.08%,1990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首次达到3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6.05%,进口依存度为13.84%,我国出口慢慢赶上并超过进口。这一阶段,主要由于国内资源紧缺和大量技术设备的进口,使进口依存度连续多年高于出口依存度。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超出了我国年均GDP的增长速度8.8%。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加工贸易的开展,使出口快速增长,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推动外贸稳步上升,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于1994年突破40%。虽然1996~1999年四年内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滑落,但是在35%左右徘徊,2000年再次达到43.9%。

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见附图)。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的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2002年突破50%,2005年已经高达63%。据有关学者分析我国已经跻身中等贸易依存度国家行列,即贸易依存度集中在30%~100%之间,如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德国等。

2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走高原因分析

2.1对外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千方百计地通过出口进行创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运用了价格、汇率、利率、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我国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我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进一步上升至世界第3位,一直到今天,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2.2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过高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包括出口依存度增长过快,与我国的加工贸易增长密不可分。近1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调动了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这给大量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造成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的过度发展和盲目出口。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因此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看,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初,加工贸易从零起步,比重上升迅猛,1995年加工贸易额超过一般贸易,到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28%。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6905.1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48.55%,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高28.8%和24.2%,远高于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15.3%和14.9%。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国内采购率较低,利用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产后出口,它与国内经济的联系不紧密,因此运用包含加工贸易在内的外贸依存度指标,无法真实反映对外贸易对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如果扣除加工贸易,出口依存度显著降低。

2.3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

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人民币贬值,则外贸依存度上升。1978年-1994年期间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贬值中。1978年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1.5771人民币,1993年下降为1美元兑换5.7620元人民币;而1994年我国实施汇率并轨,国内银行挂牌的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骤升至8.6187元,因此以人民币计算的进出口总额大幅增加,致使1994年相比1993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猛增11个百分点;1994年~2003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处于稳定趋势。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比其购买力平价(PPP)低3倍左右。从2003年至今,人民币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汇率小幅上升。但从总体上看,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对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贸依存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0%上升到目前的60%。可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较快提高,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重要原因。

2.4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被高估

GDP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中的分母,GDP统计结果对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对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唯一采用产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所以统计遗漏很多。2005年和2006年国家统计局两次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从两次公布的结果看,1993~2004年我国的GDP总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经济普查年度GDP上调了23002亿元,GDP年均上调7418亿元。与GDP数据修订前相比,GDP数据修订之后我国历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降低了。2004年对外贸易依存度修订之前是70.01%,修订之后下降了10.2个百分点,1993~2004年年平均下降了4.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对GDP进行修订之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普遍被高估。此外,GDP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其中第三产业可贸易程度较低,所以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越大,计算得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因为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资本、技术输出、服务贸易等方式。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一般用商品贸易额/GDP,所以作为分子的进出口贸易额就较小。因此,第三产业发达的国家外贸依存度就较低。从全世界范围看,21世纪初,世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62%,其中低收人国家平均为38.8%,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4%,高收人国家(即发达国家)平均为67%左右,第三产业成为主要发达国家产值最大的部门。如美国,其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5%,2005年其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25%,因而列入较低外贸依存度国家。而我国第三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以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贸易依存度就会偏高。

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在理论界一直是大家争议的焦点,评价各不一致。根据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出口与国民经济之间形成乘数效应。而出口取决于国外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情况,如果外国处于经济上升时期,则对本国的产品需求会增大,从而促进本国国民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外国进入经济增长衰退期或经济增长不景气,则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从而会将本国带进甚至加速经济衰退。因此,可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高低是一把双刃剑,任何国家在获得出口增长导致国内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都应该认识到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对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而言,这一指标不宜过高。否则,会使一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波动十分敏感,并且忽视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开发。

而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GDP每增长10%,对外贸易的贡献度为2.5%。鉴于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仍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在今后将更进一步发展。但我们应调整对外贸易的状况和结构,使对外贸易切实拉动并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3.1继续开放市场,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去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世界其他国家。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中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快、更深融入到国际经济全球化中去。

3.2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从长期看,为了利用好对外贸易依存度这把双刃剑,减缓国际经济波动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应稳定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扩大内需,将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形成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自己掌控企业的生存状况。

我国的国内市场容量潜力巨大,这正是很多外商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繁荣的基础应是国内消费和投资。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今后的重心,对外贸易活动应服从于我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的情况之下,扩大内需不失为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良方。

3.3加强技术创新,创立国际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加工贸易能耗高、污染严重、效率低下,始终处于国际分工的最底端。要想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必须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从贴牌生产到创立世界品牌,使我国改变给发达国家打工,外贸以数量取胜的面貌,取得自主定价,商品以质量取胜的真正贸易大国地位。

3.4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贸易出口

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附加值高,且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扩展了一国的经济规模,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同时服务产品的出口又提升了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提高服务贸易出口量,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了,才能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张珣.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与分析[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6(2)

2张麦花.我国外贸依存度现状与前景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9)

3张燕林,郑礼明.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带来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6(5)

外贸增长范文篇9

1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1.1数据采集。本文选取我国进出商品口额及国内生产总值GDP为原始数据。从相关的数学理论中可以知道,变量的数值变换对变量间的关系并不会有实质上的影响。出于时间序列中存在异方差问题从而会影响结果精确度方面的考量,在分析的过程当中对进出口额以及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了对数化的处理,即(和),前者为解释变量,后者为被解释变量,样本的时间区间为1978—2017年。1.2数据检验。1.2.1散点分布。首先分析变量的散点分布,lnEXP与lnGDP大多数散点分布在一条正斜率的直线周围,也就是说lnGDP与lnEXP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二者有共同的趋势。1.2.2平稳性检验。为了避免谬误回归之嫌,需要检验序列lnGDP和lnEXP的平稳性。本文采用ADF对lnEXP和lnGDP两个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lnEXP一阶差分检验结果为-2.157,5%置信水平对应值为-1.560。lnGDP一阶差分检验结果为-1.934,5%置信水平对应值为-1.497。lnEXP和lnGDP的一阶差分都小于5%置信水平下所对应的临界值,说明lnEXP和lnGDP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1.3回归分析。lnEXP和lnGDP符合构造协整关系的条件。满足回归模型构建的要求,本文运用Engle和Granger在1987年提出的基于回归残差的EG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用最小二乘对lnEXP和lnGDP进行拟合,回归分析结果如下:1.4因果分析。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究竟是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需要对数据进行因果分析来检验解释数据和被解释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判断lnEXP不是lnGDP的因果关系,首先,将两个原假设为“lnEXP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原因”及“lnGDP不是引起lnEXP变化的原因”,利用Eviews7.1对模型进行检验,因果分析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Granger原因的两个原假设都被拒绝。因此,两者互为因果关系。1.5分析结果。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结果为正相关关系,lnEXP每增加1%,当年的lnGDP就大约增加1.128%,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互相促进的关系。经因果关系分析得出,对外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对外贸易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我国经济增长同样也促进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与发展。然而,经过对回归分析数据的观察,发现对外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较小,lnEXP的产出弹性仅为1.128。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对外贸易的活力不足。

2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

在实证分析了对外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之后,发现对外贸易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但是整体上来说,对外贸易的积极作用还是有限的,表现为促进作用小,贡献力不足等,因此如果要进一步的激发我国对外经济的活力,促使我国的经济能够更好更快的增长,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借鉴。2.1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出口产业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据比例较大。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技术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比较充足,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我国出口的主要产业。并且目前我国仍然存在这个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还将继续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另外,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涌入城市,加入劳动密集型产业,能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因此,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劳动力在我国出口产品生产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能带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2.2改革我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今贸易自由化及全球化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将遇到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我国对外贸易体制应随着全球经济体制环境的变化,不断优化改革,与世界经济体制接轨。在对我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时,应当参照国外对外贸易的经验和教训,积极地调动我国企业进行发展的能动性,政府应当赋予这些企业更多的权利和优惠政策,并且对其参与国际竞争表示极大的激励。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更好的发展。我国政府应建立能适应对外贸易发展趋势的贸易管理体制,政府部门应当提升外贸易管理上的水平,服务的能力也必须进一步的加强,利用好当前的现代化管理理念,融合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对外贸易服务的制度体系,管理队伍人员素质进一步的提高,这样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管理水平领先于世界,从而使得对外贸易风险的抵御能力更加的强大。2.3完善对外贸易的相关法制。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出口过程中,遇到国际上一些反倾销手段,使得企业利益受到重创,也对我国经济发展极为不利。从相关的公开报道中可以看出,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对我国的商品都实施了反倾销政策,这极大的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这样就让受到反倾销的企业遭受到重创,甚至会出现亏损导致破产的现象。然而另外一方面,我国在面对反倾销政策上往往采用的是逆来顺受的态度,对其治理和打击的力度还十分的薄弱,手段以及主观能动性上都亟待增强。反倾销是我国必须治理和打击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要进行治理和打击反倾销,应完善对外贸易的相关法制法规。首先,优化完善我国的《反倾销条例》,出台反倾销法律规范,必须加强反倾销的立法建设。其次,建立完善的产业信息系统及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用于监视国外对我国的反倾销行为,及时发现国外对我国反倾销损害的隐蔽手段,并及时作出反应,制定出相关对策,避免国外对我国对外贸易实施隐蔽的反倾销损坏。最后,建设高素质的反倾销制裁队伍,培养治理和打击反倾销的人才。解决我国反倾销案例很多,办案效率低下,办案人员不足的尴尬局面,并培养反倾销法律法规方面的人才,加强我国反倾销的法制化建设。2.4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目前,世界经济从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发展,服务贸易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服务贸易也在不断开展,然而在出口贸易中占有比重很小。为加强对外贸易,应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首先,增强我国服务业的规模,实现我国服务业的产业化和社会化。其次,应提升我国服务业的质量,使得我国服务业能达到较高的质量水平。再次,要制定相关的服务也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和策略,实现我国优势服务业走出国门,并在服务业走出国门的同时,给予一定的支持及政策保护,实现我国服务业走出国门能尽快发展,公平合理竞争。最后,打造我国特色的服务业产业,鼓励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业加快发展,走出自身特色的道路,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增强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我国服务业对外贸易更好的发展。2.5进口与出口并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出口贸易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较大的发展,进口贸易也有较大的贡献,事实上,我国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差是不大的。在过去的一段时间范围内,我国片面的追求出口大于进口,虽然这样的贸易顺差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的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伴随而来的却是经济贸易风险。就简单的拿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来说,虽然我国通过外汇储备使得人民币币值比较稳定,但是也让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变得更大。因此我国要同时重视进出口,借鉴外国先进产品的技术经验,并将其消化然后运用到我国相应的产品当中去,让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升级,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强,进一步的服务于出口,这就让进出口得到了良好的协同发展。

3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发展的热流当中,各国之间进行经济贸易的规模变得更加的宽广,各国之间的合作也变得更加的广泛。我国在对外贸易这一热潮当中发展态势十分的迅猛,因此在这一背景之下如何能抓住机遇,实现对外贸易进一步的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这都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分析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回归分析法及因果分析法对我国1978—2017年进出口商品额及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对外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较小,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为更好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促进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提出了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改革我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完善对外贸易相关法制,加快发展服务贸易,进口与出口并重等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关嘉麟.转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3.

外贸增长范文篇10

关键词: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科技兴贸产业链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30年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外贸易总量相当于1978年的105倍,世界排名从第29位上升到第3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达到2173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这是自2002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进出口规模翻了两番。与货物贸易出口的绝对量迅猛增长相伴的是,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额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和位次也在逐年提高,从1980年的0.89%提高到2005年的7.3%。在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我国外贸依存度也从1978年的9.8%迅速攀升到2006年的66.2%,显著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46.75%),已经成为高度开放的经济体。

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但总体上看,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主要表现为我国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数量扩张型的,导致在海外市场特别是我国出口比较集中的市场上,出口商品数量增长迅速,引发大量的贸易摩擦。1978年~1989年,我国外贸总体上处于逆差,扩大出口、增加创汇是当时外贸发展的主要任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产业向我国加速转移,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出口进入高速增长期。从1990年起,我国外贸持续保持顺差(1993年除外),2007年我国外贸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7%左右。保持适度的外贸顺差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提高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保持汇率和宏观经济的稳定,维护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但另一方面,从2005年起,中国顺差每年以700亿美元以上的规模增加,令中国宏观经济承受了巨大压力,也引起与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

从另一角度来看,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额人均只有1513美元,而据WTO的统计,美国是8427美元,日本是7136美元,韩国是7920美元。可见,从贸易数量与贸易金额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从外贸增长方式上看,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要素粗放投入实现的,增长的效率和质量不高,增长的基础也比较脆弱,我国要成为贸易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我国外贸增长方式带来的影响

1.外贸出口重数量轻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的是“重在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过于注重出口数量的快速发展,忽视了出口效率问题,导致我国的产品出口效率低,出口的数量优势远远大于出口的质量优势,产品的价值增值与规模的增长不相称,而且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粗加工产品占了较大比重,而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低,使得出口增长质量不高成为制约我国外贸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

以数量扩展为主的增长方式给我国外贸造成了诸多软肋:尽管我国商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比较大,但核心竞争力不强;尽管我国企业加工能力较强,但是研发和营销的能力较弱;尽管我国货物贸易发展比较快,但是服务贸易发展较慢;尽管我国企业运行成本比较低,但环境污染等社会成本较高;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左右国际市场价格的能力比较差、因而贸易风险比较大。

2.出口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

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很大程度反映了这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世界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也决定了该国的外贸效益。改革开放30年来,在国际分工中,中国依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这对我国工业水平的提高及对整个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有限的,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高。由于我国出口企业在核心技术、品牌、国际渠道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乏,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处于被动地位。我国出口总量的5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90%靠加工贸易来完成,不少高科技企业实际上是加工组装企业。虽然从当前看,加工贸易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但是如果长期形成依赖,与国内产业关联不紧密,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必然会影响我国外贸发展的后劲。

3.外贸出口竞争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

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低价格,长期以来,“数量扩张,低价竞争”是我国不少出口商品赢得市场的重要“法宝”。随着竞争日趋白热化,以及国家一系列外贸政策的调整,靠打价格战占有市场的出口模式已难以为继。单纯依赖低成本进行价格竞争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取得成效,但从长远看,不计成本追求出口规模增长的模式显然不利于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和效益的提高。由于企业不能获得足够的利润来支持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必然影响其发展后劲。另一方面,以低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出口模式,很容易招致反倾销等多种贸易摩擦,恶化外贸条件,不利于改善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4.外贸快速增长与资源约束矛盾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大进大出”,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企业通过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实现国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推动了我国外贸快速发展。从我对外贸易发展的实践看,我国贸易扩张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日渐凸显。我国人均资源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而且由于我国经济和贸易长期实行粗放型增长,使得产出能耗和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重要资源及能源国内供给严重不足。此外,经济活动往往具有外部性,一些地方和企业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外贸增长,使得我国的外贸发展不仅没有完全反映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而且几乎完全忽略了资源和环境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出口增长越快,资源消耗就越多,环境压力就越大。可见,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利用与配置资源,将是我国对外贸易长期的艰巨任务,要实现这一任务目标必须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使出口贸易增长由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数量扩张及片面追求速度转向提高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的方向上来,以实现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长期以来重视出口忽视进口

我国在长期的出口创汇思路下形成的战略思维,使得进口问题长期被忽视。一方面,中国的出口导向的贸易战略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长期的重出口轻进口的贸易战略也带来了不容回避的问题:出口扩张难度增大、保护国内市场的余地缩小、持续的贸易顺差、粗放型的出口增长、国内产业结构失调、地区间的差距拉大、频繁的贸易摩擦等等。而进口规模的扩大将在资源、技术、市场、机制、体制等多个方面拓展我国的发展空间,重视进口有助于提高国民福利、发挥后发优势,可以为出口提供重要的技术、设备、原材料零部件等方面的支持,还能改善贸易条件,扩大出口市场,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更好地发挥进口对国内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增加消费者福利的作用,是未来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此外,随着我国更深地融入全球经济,我们还面临很多新的问题,例如,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安全问题、对外部资源能源的依赖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决定了我国外贸主要靠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尽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规模型向效益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我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对策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增长质量

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由低效益、低附加值的数量型增长,向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出口战略转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贸风险,减少外贸的依附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依靠出口劳动密集、资源密集的产品,实现了外贸的长足发展,但现在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受阻、竞争激烈,资源密集产品出口也受到我国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而且我国主要出口产品为劳动和资源密集产品,出口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下,必须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尽可能更多地出口加工度高、附加值大、经济效益好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我国应该运用比较优势,实施有计划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一方面要稳定和延续中低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保持出口贸易的数量增长;另一方面还要创造和积累中高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扩大其产品出口,达到改善贸易结构,提高贸易质量的目的。

2.进入世界产业链高端、提高加工度、增加附加值

我国外贸出口产品长期停留在世界产业链的末端,主要进行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加工度、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呈现出“三低”的特征。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必须尽一切可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环保产业,向上下两端延伸制造业的产业链,力争进入世界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提高加工度、增长附加值,扩大生产和出口高新技术产业产品、高附加值服务产品、技术密集产品、绿色产品、环保产品,自主进行研究、开发、设计,加强专业化协作和产学研结合。

3.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培育自主自识产权,增强国际竞争力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长期看,靠廉价劳动力生产低技术含量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价格战”无法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国家能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保持长久优势,取决于其科技进步的速度与自主创新的能力。只有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才能跻身国际产业分工的中高端,实现出口效益最大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建设相当薄弱。因此,要增强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重点是要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企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基地、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才能有效地发挥科技对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促进作用,促进我国从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转变。根据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和竞争力情况,可考虑将电子信息技术、电子通信设备、船舶制造、航天器材、大型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纺织机械、电动工具、新型材料、中药、生物工程等行业作为重点扶持的出口行业。可考虑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鼓励创新,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利的技术、资本、资源条件;形成合理资源价格,加大成本压力,推动由低成本竞争转向高技术取胜;加大科研体制改革力度,增大研发投入,完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制等。

4.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

要实现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不断扩大出口,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保持进出口贸易的平衡。进口发挥了推动我国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以后要在以下三方面加以强化:一是调整和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做好战略性资源商品和关键技术的进口调控,增加从主要出口市场的进口,促进贸易平衡,推动重要资源进口方式和来源的多元化,确保进口安全;二是提高进口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简化和放宽部分进口管理措施;三是建立和完善进口促进体系,建立和完善进口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宣传介绍国家有关进口法律法规,提高政策透明度,设立进口商品供求信息平台。国家有关部门应通过及时进口信息、提供培训服务、加强对进口企业的行政指导等措施,引导企业更多地进口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和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商品,并引导企业做好进口技术的消化吸收。

参考文献:

[1]陈文玲.加快转对外贸易增长方式[J].宏观经济研究,2007(7):11~15

[2]隆国强: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从何着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