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服务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0:02:56

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服务范文篇1

清楚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面临的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图书馆的网络信息服务能力和范围。首先,图书馆广大员工专业技术能力水平的限制,导致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不足,这将直接影响读者获取信息的质量,许多读者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不得不从更多的渠道来获得所需的信息。其次,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行业,图书馆在这个行业中,是不是主角、能否承担自身发展的职责,关系到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前途。

关注网络环境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更加多样化,图书馆服务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检索,其内容越来越广泛。如个人数字图书馆、信息分类、信息定制、智能、数据挖掘、信息垂直门户服务和其他服务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手段呈现现代化。图书馆服务手段现代化,解放了原来繁重的手工劳动,实现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有序,高效,系统发展。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广大读者的各种服务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经过多年的积累,掌握了很多有价值的文件收集,整理,加工,检索技能,这些技能在一个巨大的信息浪潮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网络的普及、用户查询能力自我发展的今天,网络用户需要更多的导航服务,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实现了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互动,不再是严格的主动与被动关系,图书馆的服务空间更加广阔,读者所需要的服务开放时间更加灵活。

充分显示出现代图书管理的社会公共性、公益性和共享性

网络环境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用户是共享资源的最终受益者。同时,图书馆管理事业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业务。新世纪的图书馆只有积极参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才能充分显示出现代图书馆服务的社会公共性、公益性和共享性。作为图书馆的广大工作人员,只有拥有一定的网络信息获取能力和服务意识,才能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特别是那些文化教育水平比较高、喜欢读书的读者。

增强图书管理的社会职能,提高全民素质

图书管理的社会服务职能之一就是进行社会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图书馆社会教育的特点是:在网络条件下,广大的读者利用图书馆数字化管理借阅图书、进行知识信息咨询、网络培训等。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成为各种信息资源的交换管理和存储的中心。图书馆社会服务网络化,能够促进知识传播与社会教育,图书馆管理功能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加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服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服务创新和服务科学化的建设过程中,以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趋势。因此,增强图书管理的社会服务职能,创新现代图书馆社会服务模式,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成为当前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全面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

图书馆所有的工作流程:从采购到编目、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后续的加工、分类、共享,直至落实到一线部门具体的读者接待工作,都是为了一个最终的目标———为广大读者服务。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消耗图书馆工作人员大量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产生许多有形的、无形的物质产品:如各种检索工具、情报文摘、数据库、CD、视听、新思想、新观念、和其他高科技产品,这些都将作为新世纪图书馆服务的重要载体,它们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全面,并且深入社会各界微观层面的工作、生活领域。但我们应该看到是,这些成果都需要建立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因此,开发现有的图书资料管理服务资源并增强激励机制是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素质、树立全新的服务意识的必要方式。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依靠人才驱动才可以实现。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是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这是因为,图书馆服务包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图书馆发展的永恒的旋律。因此,在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网络环境下,尊重读者,理解读者,关心读者,关爱读者,为读者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个性化服务、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成为时代的要求。图书馆服务如果缺乏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那就失去了它的存在意义。我们不得不高度警惕的是:在网络技术给图书馆带来如此多的优势的同时,图书馆的人文关怀有可能正被逐渐的消解甚至边缘化———工作人员可以十分娴熟的操作电脑,但是对读者的服务态度却越来越疏远;过于强调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通常就会忽视了读者精神服务的需求;图书馆藏书由于计算机流通系统功能的先进性而不能完全向读者开架借阅;计算机管理系统可以不断地进行升级换代,而文献的利用率却不能得到提高。这些问题表明:实现人的价值的全面提升和图书馆的和谐发展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新世纪的图书馆服务必须要在网络环境下渗透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这不仅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同时也是图书馆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需要。由此可见,在网络环境下为弥补社会图书馆人文建设的缺失,必须将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服务理念贯彻到每一位图书馆工作者的实际行动中。

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素质

现代图书馆服务是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图书馆员成为信息资源的组织者和传播者,他们的专业技能、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服务理念直接影响着信息传播的质量。现代信息环境要求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网络环境下更多读者的需求。因此,提高现有图书馆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加强网络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图书馆员必须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以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综合素质的要求。首先,图书馆员必须具备强大的图书馆学、信息科学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学科知识。专业馆员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高层次的学科信息服务———了解、熟悉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熟悉计算机网络应用,以及较高的外语和科研水平都成为现代图书馆员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此外,图书馆员须要与读者保持经常性的接触和交流,让他们感觉到被尊重和关怀,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感觉很容易转换成读者对图书馆员的尊重和信任,愿意接受馆员服务,这将有利于图书馆员更好的掌握读者的信息需求,更有效地为读者提供专业服务。

图书馆服务范文篇2

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以纸张为载体的信息,它的服务必然围绕着纸张文献和图书馆馆舍的展开。中国图书馆由于受封建时期皇家图书馆、古代藏书楼的影响,图书馆和图书馆文献是为少数人服务的。

图书馆的藏书是以保存为主,形成了"重藏轻用"、"重管轻用"的办馆思想,往往把读者放在次要位置。图书馆设施的建设也是以更好地保证藏书、管理藏书为重点,可以说传统的图书馆在服务模式、服务观念、服务结构、服务组织、服务重点等方面形成了特有的规律和特点。商品化上服务模式相对单一,服务方法简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封闭型建设模式

由于传统的图书馆受不同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的接触是受限制的,可谓自我封闭的内向型。形成"小而全"、"大而全"、"备而不用""万事不求人"的自我封闭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每个图书馆都试图建立自己的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例如:建国以来我国的车家级图书馆有"国家图书馆、科学院图书馆、社科院图书馆、科技情报所、军事科学陆军图书馆、全国地质图书馆等。每个省市级都有各省市图书馆、省市科技情报所。另外有大专院校系统、军队系统、工会系统图书馆等。又如藏书建设中,自我发展,限定服务对象和范围。致使某种外文期刊,在一个地区可能订购几十份,既浪费资金利用率又极低。由于每个图书馆受所属领导机构的管理体制的限制,加之资金有限,人员有限,服务有限,不能充分发挥文献信息的作用。

2、公益性服务

我国图书馆的公益性,是随着近代图书馆的产生而形成的。国家图书馆于1912年正式开放,免费向公众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兴建了大量析图书馆,所有经费由国家提供;图书馆完全是公益性的。这种做法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也带来许多弊病,任何业务的开展,都向国家要投资。同时计划经济中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图书馆也普遍存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图书馆需求的扩大,仅依靠国家一方的投资,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3、被动型服务方式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一般是等读者上门,所有的服务基本是以图书馆为中心,可谓是围绕图书馆馆舍展开的。图书馆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把藏书收全,服务设施齐全,有比较舒适的环境。主要服务方式是:馆内阅览、书刊外借、文献复制、参考咨询等。图书馆满足于书刊的借借还还、取取归归的服务方式。由于机制、经费、人员、设备的限制、服务工作有许多局限性,同时也束缚了服务人员的思想,缺乏主动服务的精神。

4、单纯型服务对象

传统的图书馆面向比较固定的读者群,主要对到馆的读者服务,服务对象集中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国家机关。公共图书馆有自己的读者群、高校图书馆有自己的读者群,专业图书馆也有自己的读者群。由于图书馆服务模式,培养了传统图书馆的用户。他们习惯把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方式仅仅放在图书馆,获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比较单一,图书馆可提供的服务方式也比较单纯。许多图书馆对书刊的利用率,读者借阅的满足率,服务效果从不过问,把图书馆办得像行政办事机构。

5、浅层次文献型服务

传统图书馆以收藏、加工、保存图书、期刊、资料等纸张为载体的文献信息为主。内容之一;向读者提供原始文献,文献流通方式是一本图书、一种期刊、一分份报纸。其次:为读者提供馆藏专题文献,馆藏专题文献又是以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的信息单元为主。对文献信息的深圳特区加工做的很少,一切业务工作都是围绕文献开展的。

6、劳动密集型文献管理

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文献的加工,主要是对整体文献的加工和处理,也可称为"粗加工",例如:图书以整本图书为著录单元,期刊以一种刊物为著录单位。工作人员从书刊的采、编、加工、人库、管理、主要是从事重复性劳动,工作繁琐,劳动强度较大。衡量一个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效果,往往是以图书的流通量作为唯一的标准。每一个图书馆以收藏和占有文献的数量,作为图书馆级别的标准。从一个图书馆整体动作而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7、机关型结构

图书馆隶属于不同的行政机关。图书馆的办馆方向、业务发展、采访方针、读者对象、人员和经费均由上级机关确定,图书馆必须对上级机关负责。因此,图书馆办成了行政办事机关,往往征收社会的需求、政治经济的发展脱节。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变化

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现,彻底摧毁了"田园式"的传统图书馆模式,也给图书馆的自下而上发展空间带来了新的契机。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受到严惩冲击,促使传统的机制、运作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型服务模式的雏形已出现。图书馆服务工作从满足书刊代阅的文献需求为主,转移到以满足知识信息需求为主、以知识开发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模式。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形成了新模式,其主要特点:

1、开放型服务模式

图书馆开始突破围墙,跳出固定场所,主动接触社会,摆脱了传统文献处理的限制,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服务方面,面向网络环境,以新的方式组织、控制、选择、传播信息建立了辐射型的开放服务系统。例如:国家图书馆利用网络环境和设施,扩大读者范围和领域,在电子阅览室开展各项网络信息服务,每天上网浏览图书的读者已达50~60万人次,是每天来馆读书的读者的几十倍。

2、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在完成公益性服务的同时,开展各种类型的有偿信息服务,已经得到社会和读者的认可。不仅可以弥补国家投资的不足,也可以促使图书馆有自我生存的自身发展能力。李岚清副总理在视察车家图书馆时曾指示:"图书馆主要是公益事业,但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当的产业化经营不但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

3、主动型服务

面对社会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的服务已经开始走出图书馆,面向社会、面向需求、上门服务。在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工作人员主动与用户联系,了解需求,采用新的服务方式,主动为读者服务。例: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的剪报中心,主动与大中型企业联系,了解信息需求,编辑专题剪报,提供信息服务,收到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清华大学图书馆,聘用专业人员为学科馆员,提高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质量,主动为教学科研服务。

4、针对型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建立,图书馆开始冲破传统服务模式,紧密地配合社会需求,提供特色服务,有针对性的服务,不断提高读者的满意率。例如:国家图书馆强化为政府立法决策服务,在近两年的"两会"期间,24小时全方位服务。近期与国家机关和各部委图书馆联系,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主动提供政策法规方面的专题咨询服务。上海图书馆主动向政府机关定期提供城市建设、市场发展等宏观决策性信息。浙江图书馆针对本省的经济发展,主动为大型企业服务,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5、多样型服务

现代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摆脱传统的服务方式,摒弃单个、重复、被动、琐碎的手工服务。把服务模式从"单纯服务型"转变为"服务经营型",把服务推向市场,开展信息的深加工,如代查、代检索、代翻译、人办手续、代复制、联机检索、光盘检索、联机目录查询、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等。提供信息资源的范围和载休更广泛。图书馆从文献资料的收藏者和提供才,转变为信息产品的生产才、开发者和提供者。例如:天津图书馆、东城区图书馆实行的会员制借阅方式,国家图书馆为政府机关、重点大学送信息上门。

6、知识密集型劳动

信息社会需要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图书馆开始从以文献单元的加工,深入到以知识单元为主的加工,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将从借借还还的服务,转移到多层次信息咨询服务,有更多的工作人员从事信息的组织,直接参与市场,成为信息技术的中介,在信息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增加智力投入。产生了新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被称为"网上信息员"、"网上导航员"、"网上冲浪员"。例如"国家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人员在网上提供各种类型的文献信息,为各种专业网络公司提供专题信息。信息服务人员已经从简单的劳动,转向智力型劳动。

7、产业型服务机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机构从单纯公益型向以公益型为主,经营型为辅的服务机构。新型的信息服务机构,以生产和经营信息产品为主,出现以经营型为主的服务机构。例如:中国科技信息所的万方数据公司、深圳图书馆集成软件公司等。

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在网络环境下知识信息的需求的特点是:知识信息需求的全方位与综合化,知识信息需求的开放化与社会化,知识信息需求的电子化与网络化,知识信息需求的集成化与高效化。

社会的需求促使信息机构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向信息增值型、信息产业化、信息服务化、精密化发展。

传统图书馆,文献收藏的数量,对图书馆馆服务方式是以面对面的读者借还图书,提供口头咨询为主。

现代图书馆,拥有掌握和利用电子技术的水平和专业人员,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受馆藏的限制,对图书馆的服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图书馆的服务已经开始以远程通讯的网络应答式提供。

从总体上,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的转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图书馆的服务观念;从"读者服务"转向"协调、合作、共享"。

图书馆的服务形象:从热情、周到的"服务员"转变到迅速、方便的"信息导航员"。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

1、利用图书馆的整体化优势进行图书馆网络的优化组织与协调,使因特网的信息服

务功能在图书馆网络化服务中充分实现。促使因特网上的电子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

2、国家应该从宏观上有计划有组织地协调我国图书馆网络与科技、教育、经济等专

网及其网络有关系,在国内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3、强化网络条件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实现网络资源配置的优化,网络信

息资源的二次开发与综合信息服务。有计划、分期分批建立不同类型的数字图书馆。促使更多的有中国特色数据库在网上服务。

4、实现图书馆网络化和知识信息的社会化管理,建立网络化信息保证组织和体系,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信息法、数据库法,确保网上信息安全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5、图书馆利用自己"社会大学","没有围墙的大学"的特殊环境,有意识地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培养中国读者的信息素质、信息意识能力。

6、加强与世界各国图书馆网络化服务的国际合作,学习先进国家的信息技术,熟悉和掌握各国的信息资源的特点。加强与世界各国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的合作,加快中国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向全世界展示中文信息。把世界上更多更好的信息介绍到中国,更好地为我国的读者服务。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对策:

1、树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观念,宏观协调,分工合作

在网络环境下,我国的图书馆服务模式,由于原有格局分布,必然是多中心、多系统、多层次、多类型的局面,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更要强调分工协调,资源与信息的网上共享,网上服务共享,避免各自为政。例如:在书目数据库建设中,已经存在重复建库,浪费大量资金和人力,许多数据库的建设中不要走老路,国家有关部门要宏观干预,分工合作。

2、强化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增值服务

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要提供信息本身的价值,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结合,提高服务质量,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图书馆要通过服务,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服务的技术含量,扩大服务的效果和服务的能力,使人们在网络和信息时代离不开图书馆的服务。图书馆要利用自己占有信息资源,快速进行信息加工的能力的优势,利用网络环境,对电子资源进行浓度分析与重组,提供信息增值服务。图书馆服务人员要掌握信息源,了解信息资源分布状况,信息网络的分布,熟悉网上信息机构,更好地组织网上信息,为读者服务。

3、探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

网络环境为图书馆的服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机会,图书馆应抓住这个机会,对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整理、服务赋予新的内容和方式。图书馆的整体组织、人员安排、业务流程都要不断适应网络环境的要求。传统的服务方式可以利用网络环境来发挥新的效益。例如:图书馆的查询、外借预约、馆际互惜等服务,可以通过网络功能实现。同时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拓宽服务领域。例如:信息的惧就不仅仅是采访部门的事,参考咨询人员要参与信息资源的收集,原来意义的图书馆分工被打破。图书馆服务工作和信息服务人员将越来越重要,"网上信息冲浪员","网上信息标引员","网上信息导航员",将会成为新型的图书馆服务人员。

4、培养网络环境下的新型的图书馆服务人才

实现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要求,必然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服务的服务过程中知识和技术含量加大,向智能化发展,图书馆从事读者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工作方式、工作价值、工作效率、工作成果诸方面将发生质的变化。现代图书馆必须有适合网络环境的专业人才。这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服务水平的关键问题。组织、设备、资金、机构的落实可以说是硬件,在短时间可以达到,但人才问题就是几年、十几年的问题。因此,国家要在宏观计划中,注意人才的培养。图书馆在人员的使用中,要注意发挥专业特长,培养一批新型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景海燕·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学的发展,图书馆现代化1998(3):18-21

2、潘卫、姜险峰、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与信息资源建设,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1):47-49

3、刘建国,网络出版:图书馆事业新生长点,图书馆,1999(2):34-38

4、胡小青,信息用户研究对象的广泛化趋势,图书馆,1999(1):29-31

5、赵威,关于当前信息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图书馆学刊,1999(2):46-47

6、李明华,信息交流与现代图书馆系统,424-483,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8

7、沈媛芬,世纪之交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误区及对策,世纪之交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179-183

图书馆服务范文篇3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图书馆;服务

1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解读

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初具雏形[1]。次年,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标志着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始走向和谐理性发展的新时代。200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在顶层设计层面加快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均等化服务理念得到进一步深化。2013年,《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3]。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目标[4]。2015年,《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等问题做出了全面部署。由此可见,我国对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要求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

笔者以“公共图书馆”“均等化”为关键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所有学术论文进行检索,共得到相关研究文献200多篇。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看,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建设从2008年开始受到图书馆界专家学者的关注,此时学者们探索的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现状、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布局等。自2010年起,关于均等化服务的研究论文数量激增,在2014年达到高峰,2010—2014年间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主要是均等化服务的路径选择。2015年后,关于均等化服务的研究有所减少,研究领域扩展到均等化服务模式的构建等方面,研究成果逐步走向深入。目前,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相关理论研究较为深入,相关的实践研究和案例分析论文也较多。2.1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内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阐明:“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新、文化产业和版权部负责人戴奥克拉奥女士将其简明而全面地表述为“我们必须保证让世界上每个角落的每个人都有书读”[6]。中国图书馆学会发表的《图书馆服务宣言》指出:“图书馆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为天职,图书馆致力于为全体读者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务。”学者们对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也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林碧英认为,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可以保障居住其中的所有人都能就近获取知识、信息、文化资源及其他图书馆服务[7]。洪凯认为,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均等化是指公共图书馆能够为所在社区公众提供平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众公共文化权利的平等[8]。张正认为,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就是政府大力发展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保障广大群众平等地享受图书馆服务[。9]。笔者认为,公共服务均等化简单地说就是让每个人都拥有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让每一个人在同一标准上实现机会的均等。2.2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问题与对策现阶段,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建设主要面临财政和立法保障体系不完善、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10]。政府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公共服务、图书馆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2015年全国人均购书费最高地区(7.65元)与最低地区(0.27元)之间的差距高达27倍[11],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原则。与此同时,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服务均等化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和施行。例如,2011年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政策出台,国家财政对免费开放给予了大力支持,使我国公共图书馆向服务均等化目标迈出了坚实而具有跨越性的一步。据统计,2016年我国公共图书馆共有3,153家,与2012年相比增加了77家,增长率为2.5%;2016年,国家投入2,917亿元用于文化事业建设,比2012年增长了40.6%;2017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施行,使公共文化服务在法律层面得到了保障。2.3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建设经验和实现路径。为了实现服务均等化目标,于良芝、邱冠华等总结了公共图书馆的基层图书馆建设、总分馆建设、区域性服务网络建设等模式[12]。温州、苏州、无锡、东莞、深圳、江阴、嘉兴等地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建设走在全国图书馆的前列,不少学者对这些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理论联系实践研究。此外,肖希明提出,公共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是推进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构建网络服务平台提供数字化服务将极大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13]。

3湖南图书馆推动均等化服务的举措

3.1提高免费开放水平。近年来,湖南图书馆积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整合公共空间,调整业务布局,提升服务效能,为读者营造舒适便捷的阅读环境。该馆根据读者需求和业务发展需要进行空间改造,开辟了第二学习室,为读者提供安静、舒适、优雅的集学习与休闲于一体的阅读环境,年服务读者约30万人。此外,该馆还将盲人图书馆和老年图书馆合并,将综合借阅室与文学图书借阅室合并,迁移女子艺术阅览室并重新布局,使读者感到更加舒适和便捷;新增了自助办证机,使办证更加简便快捷;对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进行改造,将自助图书馆的面积和图书量扩大了一倍,成为湖南省面积最大、最舒适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3.2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湖南图书馆利用该馆专题图书馆的特色资源优势,结合时令节气、国家重大节日及社会热点,开展了丰富多彩、分龄分众的阅读推广活动。其中,“新春文化庙会”已经举办11年,成为该馆广受社会各界赞誉的活动品牌;“学雷锋”系列活动、“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以及“庆六一”“迎中秋”“敬老月”活动都彰显了该馆作为省级公共图书馆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满足了读者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营造了“书香湖南”的浓郁氛围,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2017年年初,该馆策划组织了“湖湘气派•濂溪一脉”纪念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系列活动,同时联动社会各界及全省20多家市县公共图书馆,有数百万读者参与了此次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湖南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3.3加强特殊群体服务。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既要体现满足城乡居民的平等阅读权利,又要体现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因此,湖南图书馆精心打造了未成年人图书馆、老年图书馆、盲人图书馆、女子图书馆等专题图书馆,积极探索分龄、分众、分级的阅读推广模式,针对不同读者群量身打造“湘阅一生”品牌活动,不仅满足了读者差异化的文献信息需求,还为具有相同阅读心理与习惯的读者营造了交流空间。该馆根据青少年读者的不同年龄段和阅读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活动,如少儿绘本、国学、社会经典图书等导读活动,策划了“实现中国梦•小追梦人培育计划”,包括“开心故事绘”“经典课堂”等创意活动;面向农村留守儿童加强基础阅读促进工作,开展把爱传递到远方———农村书屋援建活动,不断扩大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辐射面。此外,该馆还注重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如:与芙蓉区教育局签订《共建阅读基地合作协议》,为中小学图书馆的阅读活动提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该馆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关爱特殊群体,开展新技术应用培训、阅读辅导、送书上门、网络服务等,致力于消除信息鸿沟,长期坚持为农民工、残障人士、社会边缘群体提供知识援助服务,使文化发展的成果切实惠及全民。3.4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公共图书馆应加强与博物馆、文化馆等其他公共文化机构的合作,加强公共文化资源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整合。湖南图书馆依托湖南省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湖南省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湖南省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等工作平台,在举办讲座、组织活动、馆际互借、两会服务等领域展开合作,促进了各馆的交流和发展。

4我国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的对策及建议

4.1强化政府职能,合理配置资源。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是政府的核心职能和重要政策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首要任务是强化政府职责,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构建服务型政府,充分展现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应进一步强化公共文化建设责任,以社会利益和公共需要为出发点,合理优化、配置公共文化资源,面向社会提供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此外,政府还应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合力,真正使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全民。4.2加强理论引领,推动实践先行。我国应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使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法律作保障,构建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公共服务职责分工制度,制定合理的供给模式和标准,同时建立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评估体制和机制,确保均等化服务取得实效。上述一系列举措可以实现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公平获得公共文化服务。4.3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服务机制。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需要各级公共图书馆不断创新管理制度和机制,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公共服务决策供给机制,实行政府、市场和社会全方位、多元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参与机制,积极探索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供给方式,通过社会的广泛和积极参与,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5结语

图书馆服务范文篇4

关键词:互联网+;医院图书馆服务;服务模式;图书馆

“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水平提升的产物[1]。所谓“互联网+”,就是指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工具和媒介,促进互联网与各个行业深度融合的一种理念。“互联网+”环境下,医院图书馆服务模式应转变为“互联网+医院图书馆服务”模式,根据医院图书馆所服务对象的不同,又可细分为服务医疗人员的模式和服务患者的模式,它们都要实现对于传统医院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迭代和创新。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图书馆的相关工作经验,对于“互联网+”环境下医院图书馆服务模式展开相关的探究和分析。

一、“互联网+”环境下医院图书馆服务医疗人员模式的创新

相关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网络渠道首次成为医疗人员获取专业医学知识及医学信息的最主要渠道[2]。为了适应医疗人员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获取方式上的这一转变,许多医院图书馆都开始建设“电子图书馆”,即建立相关的网络书籍及数字资源检索系统,为医疗人员提供精准服务。具体而言,医院图书馆在服务医疗人员模式上应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一)服务移动化。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是“互联网+”时代的突出特征之一。许多医疗人员都开始应用手机等移动互联网设备来获取医学专业信息,医院图书馆服务模式也因此走上移动化之路,力求使医疗人员能够通过移动智能设备与医院图书馆实现连接,在移动智能设备上直接查找和调用医院图书馆的各类医学资源。移动端的医院图书馆服务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现:其一,建设医院图书馆移动版网页;其二,开发专门的医院图书馆App;其三,利用社交平台,如为医院开通微博、开通微信公众号。(二)服务个性化。医院图书馆所服务的医疗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师等多个职业,与此同时,不同类型的医疗人员对于医院图书馆也有不同的需求,比如外科和内科医疗人员就会有不同的需求。“互联网+”环境下,医院图书馆可以借助互联网来快速了解不同职业和不同类型医疗人员对于医院图书馆的个性化需求,比如在医院的微信公众平台上相关调查问卷,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并以分析结果为依据为医疗人员提供个性化服务,以此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精准性,(三)服务碎片化。“互联网+”时代,医疗人员获取信息往往不是利用整块实践进行,而是利用通勤途中、排队间隙等碎片化时间。因此医院图书馆在借助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推送医学信息和更新医院图书馆网页及App上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将推送和更新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分解,比如一条微博只包含一个医学最新动态,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中只介绍一本医学书籍等,以此方便医疗人员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获取医学信息。

二、“互联网+”环境下医院图书馆服务患者模式的创新

“互联网+”时代,医院图书馆在服务患者时不仅要发挥图书馆本身的功能,还应配合医院的整体服务工作。(一)进行医疗知识科普。“互联网+”环境下,医院图书馆可以为患者提供医疗知识科普服务,以此成为患者治疗过程及医生医嘱的有效补充。具体而言,医院图书馆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来为患者普及医疗知识:其一,开发专门服务于患者的医院图书馆App,按照疾病种类设计App界面,使App功能完备,覆盖医院所治疗的各类疾病,患者可以利用这一App随时查找与某一疾病相关的注意事项,从而加深患者对该疾病的认知和理解,防止患者产生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或恐慌,提高患者的就医素养,并时刻以注意事项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从而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其二,开放在线医疗问答,医院图书馆打造一支专门负责解答患者问题的高效团队,随时解决患者所提出的问题,并为患者提供问题答案的书籍来源,向患者展现本医院的专业水平,从而提高患者对于本医院的信任。通过在线问答,医院图书馆也可以与患者之间展开积极的交流,了解患者在就医治疗过程中的感受以及对于医院的建议,从而改善医院图书馆及医院整体服务水平;其三,医院图书馆还可以利用丰富的医学资源,自主编写一些医学科普文章,采用医学小漫画等有趣的形式呈现医学知识,在患者挂号或者等待门诊的过程中利用App推送给他们,以此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进而改善医患关系。(二)建立患者电子档案。“互联网+”环境下,医院图书馆在服务患者的过程中还应为患者建立专门的电子档案,在档案中记录不同患者的图书馆App使用频率及满意程度,从而为患者提供长期而持续的服务,关注患者的康复情况,从而有效配合医院其他服务,提高患者对于医院的整体满意度。人性化是医院服务患者的内在要求[3]。为患者建立专门的电子档案正是医院图书馆服务人性化的体现,同时它也能为医生的治疗提供相关的参考,帮助医生改进治疗方案和治疗过程中对于患者的心理疏导。此外,医院图书馆还可以通过电子档案来分析患者在医学知识方面的实际需求,通过对档案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和相关数据分析,为患者推送更具有针对性的内容,以此提高服务患者的水平和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实现“互联网+医院图书馆服务”模式的高效运转,医院图书馆就必须考虑两个主要服务对象——医疗人员和患者的特征和需求,以此完成服务模式的创新:推动医院图书馆服务医疗人员模式实现移动化、个性化、碎片化;推动医院图书馆服务患者模式实现人性化,为患者科普医疗知识、建立电子档案,以此配合医院对患者的整体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启珍."互联网+"时代医院图书馆的变革与发展[J].医学信息,2017(21):11-13.

[2]车丹.互联网+时代医院图书馆创新服务实践及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7):125-126.

图书馆服务范文篇5

对传统图书馆管理早已有比较坚定的理论基础和大量的实践经验近年来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对图书馆的影响,以及一些高校在建设校园网方面对图书馆进行了投资和改造,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跃上新的台阶新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技术在论文和专著中层出不穷,因而对新技术的理解与接受比较快,有投入和改造的迫切愿望,但正由于这种优势的存在而淡化了内部事务的管理。

首先,计算机技术的问题计算机技术应用面非常广的一门学科,与图书馆学科的结合就将使传统的图书馆管理面临全面的改革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的图书馆将没有卡片目录,甚至可能没有书。

其次,鉴于计算机的技术原因以及今后的发展考虑和计算机检索的衔接问题,无论题录还索引,各馆都留有许多前人辛苦制作的供读者检索使用的各种卡片有些在计算机或者计算机网络还没有完全进入的阅览室,卡片仍然给读者带来许多方便即使在部分已经使用计算机的卡片依然对计算机检索操作的不足起到必要的补充作用,特别在一些开架借阅的馆室对卡片目录的使用率越来越低,就造就对现行卡片的困惑。

再则,在进行日常的管理和制度方面,如馆藏结构、采购策略,排架方法、剔旧和补救措施等方面,都与今后实现全计算机化的图书馆有所不同,计算机也不万无一失的,设备、软件、网络系统甚至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得馆藏资源流失细问各馆究竟现存馆藏量确切有多少,恐怕很难有谁能脱口而出,至于那些读者到馆率、借阅率、拒借率的统计分析,以及那些对文献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已完全成了个人行为。

最后,人员素质和责任心问题任何单位都由不同的文化人、不同兴趣嗜好、不同性格脾气的人组成任何好的理论和方法都要由人来做的,图书馆也不例外但人员素质和责任心的不同其结果却截然相反许多事实证明素质与文化教育、与经济实力并不成正比关系,而高素质的养成却离不开文化水平的提高文化教育如果不注重在德育实践的环节上只能提高智能水平,经济的强弱则与素质不着边际而责任心与对工作的兴趣有密切关系但往往在许多情况下世压制兴趣来提高责任心的,这里就跟职业的选择和用人制度有关,而不得不进行强制性的措施。

只有培养和锻炼成高素质的人员才能产生对工作的责任心,才能有对读者满腔热忱的服务

二、服务基础工作的根本

对图书馆来说,服务第一位的,为读者服务被视为图书馆工作的宗旨按时开馆闭馆、热情服务、细致工作最基本的工作常识和纪律规范,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更谈不上加强基础工作,也就没有服务至上的思想图书馆幽雅的读书环境和恬静的读书场所,以及越来越优良舒适的阅览室,应该使读者能更好地读书,使馆内人员提供优良的服务但正如人们所共识的那样:艰苦的环境能造就拼搏的意志,舒适的环境只能养成懒惰的本性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步入图书馆,与设备配备的空调也一起装进图书馆,而这些良好的工作环境并没有激发工作人员更加勤奋工作,周到服务的热情,反而成了休息、聊天、偷闲的避风港图书馆的工作提高人们素质的服务性工作,馆员本身首先应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提高敬业精神摆正为读者服务的位置,增强图书馆岗位的危机意识,把个人利益与服务业绩联系起来,而纪律就严格地、不折不扣地执行规章制度。

图书馆员应该把服务放在第一位,任何形式上的业务学习,知识的积累都为了更好地开展服务工作馆员并非人人都才智过人,虽然整日守着成千上万册书刊却不可能有过什么伟大的抱负,他们把毕业生的精力完全倾注到读者身上,每天面对着日常琐碎的事物,无出色的业绩,而每个人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地工作才能换得他人创造领先时代的科技成果目前由于图书馆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新观念、新技术、新设备的引入使工作人员急需要更新知识,特别那些工具性技术如计算机和英语都需要达到较高的要求,但即使这样的学习也应该放在业余时间,尤其直接面对读者的岗位,这就图书馆人应面对的现实。

在不久的图书馆中读者与计算机对话多了,与图书馆员的接触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感情融合更少了,也许技术上的提高在一定时间内事主要的,在进行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集成,或者对某一组信息进行再创造等等都表现在对技术的掌握程度,但最终构成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反映潜在的、无形的,最终将主导技术社会主义倡导的以共产主义道德理想和道德实践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观,它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互补、献身、责任和义务,从而增强社会群体的凝聚力,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就应该在图书馆中倡导社会主义道德行为,它将与逐步提高图书馆员素质,与繁荣文化市场,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密不可分的。

三、继续做好现有的基础工作

图书馆的基础工作涉及到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它一项日常的细致的和艰苦的工作,直接影响到读者服务、自身发展、信息资源利用等诸多工作只能加强而丝毫不能放松,特别处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时期现行的基础工作做好了就能与广义的信息范畴如信息科学、信息产业、信息服务以及信息技术相衔接。

今后图书馆如何发展?以哪种模式存在?都讨论焦点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图书馆遍布全国各地、分属各个部门,不可能存在统一的建设模型图书馆不可能取代情报、出版、编辑部门提供的任何文献图书馆业不可能取代计算机、通信那样的信息传输技术,它只能提供一个公共检索环境,提供本馆的馆藏文献和活信息。

根据当前读者需求和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选定专业文献,调整书刊采购种类的比例,也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由于计算机盛行与此相关的各种书刊种类繁杂,也目前文化市场最繁荣的一个领域,其内容繁多,版本翻新升级很快,但就其质量来看图书内容重复,期刊文献雷同则较为严重;新科学、新技术发展层出不穷如电子类、通信类的图书文献也为满足读者的需要日新月异,也同样出现上述现象特别近年来期刊新增数量逐年推出,有些新刊属公司推销产品而编辑;有些文摘式荟集众家之精粹的短文使读者意犹未尽;有些商用刊完全为吸引广告而刊载浮浅文章,空空如也不知要讲些什么或者言出国外云云综合娱乐性刊物更有低品位内容,所有这些都要严把采购质量关,否则将误导读者尤其青年学生读者,酿成大错。

开架阅览服务体制对方便读者的开发和利用文献资源来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使馆员与读者之间建立在相互信任,遵守某项已默认协议为基础的,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开架阅览后给书刊的乱架和丢失,破损造成比以往更为严重得场景这些在日常书刊管理中要进行及时整架和上架以提高书刊利用率,更要对出现的缺书少刊的现象进行对因素分析,除了对排架法,进出阅览室的方法和制度作些变动,对防范丢失措施和违规处罚办法进行强化外,更重要的馆员对自己担负的那份工作尽心尽责,在发现缺少丢失书刊后应采取应急的补救措施,使无论在登到还在流通环节上尽量减少损失。

现有的在规定范围以内的基础工作否都在逐项进行,否都在认真去做?特别一些比较软的一时对读者服务影响不大,明显暴露不出问题的工作往往最容易被忽视的,如近年来从书库划分,馆藏清点、馆藏体系与结构、文献排架、藏书剔除、参考咨询、情报研究、捐赠与征集等,虽然在论文的研究与总结中都时常出现,但再好的理论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实践,正由于许多不起眼的工作没有人做,或者做得很少,或者不能长期坚持下去所以才提出来,以引起更多的关注。

图书馆服务范文篇6

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在《图书馆五定律》中提出了图书馆学五法则:“书是为了读者用的,每一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应有其读者,节约读者时间,图书馆是一个有机体。”根据以上法则来衡量,我们发现在工作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体现在:

(1)在服务管理上,仍是惩罚多于教育,缺乏与读者进行多渠道的沟通和互动;

(2)在馆藏资源利用上,由于图书馆工作人员挖掘的文献资料所蕴藏的信息的深度还不够,许多文献的潜在价值并未被读者充分利用;

(3)服务理念方面,在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的措施较少,对读者成分的分析不够细化,缺少多元化服务。

二、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思想内涵

所谓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主要指服务人员针对服务活动采取富于人情味的服务方式,一般不通过普通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而实施的一种服务方式。人性化这种思想在古今中外的图书馆理论研究与实践中早有体现。人性化服务是图书馆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在阮冈纳赞五法则中,有四项法则与人直接有关,是人性化思想具体化。其核心是,在图书馆服务的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人性化服务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生存方面相互依赖关系的具体体现。良好的人性化服务必须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因为服务不是僵化的条文,也不是冷漠地按章办事,而是面对活生生的读者,投入相当的情感和思考,以及相互沟通。对各种“规范”之外的需要,要给予富于人情味的关注和做出富于创造性的应对。图书馆推行人性化的服务是为了从心理上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图书馆服务更加顺应人性,工作更具“人情味”,给读者一种亲和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学”内核、“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天人合一”的思想所构成的儒家人文精神,以及这种人文精神中所凝聚的实践智慧、处世方略、审美魄力和情趣等,对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它与西方人文精神中的精华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解决当今社会各项领域中的人文困扰,这也正是儒家人文精神的当代价值所在。服务是图书馆工作永恒的主题,儒家思想中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正是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图书馆员的形象、服务态度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是图书馆人文精神最直接的体现,只有很好地解决图书馆服务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问题,才能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儒家思想中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图书馆工作中敬业奉献的具体体现。儒家文化源远流长,与它所倡导的君子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精神密切相关,而这一精神也是图书馆员应具备的品格。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每一个馆员都发扬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为图书馆事业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

2.儒家思想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图书馆建设的基础。以人为本是儒家人文精神的核心思想。儒家认为,人是天地间万物之灵,深信价值之源内在于人心。社会价值系统是个人价值体系的扩大,而社会价值系统理所当然地能够规范和调节个人的价值体系,人既是情感化的,又是社会化的。所以应以儒家思想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思想为基础,并将其贯穿于图书馆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3.儒家思想中的入世精神就是图书馆的主人翁精神。所谓入世精神,就是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儒家文化的主流是经世致用,治国兴邦,这种入世的态度在当今社会表现在行动上就是积极的参与意识,即主人翁精神,重视和强调图书馆的主人翁精神是图书馆发展的根本。

三、以人为本的特色服务

图书馆以人为本的“人”既包括服务主体的图书馆员,又包括作为服务客体的读者。所以说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无论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还是从馆员自身的角度和读者的角度都有着深层次的服务含义。

1.图书馆应把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的核心。图书馆事业的成败在于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图书馆领导者要考虑对员工的培养教育,关注其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以及发展能力的预先培养和教育。领导者要善于观察,善于引导,善于升华,与员工充分沟通,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建立一套吸引、稳定、激励人才的有效机制。

(1)信任激励现代管理中,任何群体成员都有受人尊重、被人信任的需要,尤其希望得到领导者的信任。领导者的尊重和信任,会激发下属产生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创造出优异的工作成绩,反之,群体成员被人信任和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失落感,表现为工作灰心丧气,甚至对自身的发展和升迁感到悲观失望,这是一种不利于增强团队士气的消极心理。图书馆领导要适时采取信任激励的方法,使组织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2)关怀激励儒家认为:“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关爱馆员,经常同他们进行感情交流,应成为现代领导者具备的领导风格。认真细致地了解馆员的心态,搞清他们的需求,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关心他们,使他们的困难得到重视和有效解决,从而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为图书馆事业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2.开展多元化的特色服务。

(1)研究性阅读信息整理属于文献资源研究性阅读,根据就业需求分门别类,简明突出科技信息时效性,通过馆员的加工,一般是:

(1)经常根据发展计划及科技部门需要及时提供给需求者。

(2)通过服务咨询向大学生推荐。

(3)注意大学生读者需求最新信息,有关科研,生产课题,推荐有关学科或专业进展及科研成果。例如:我院近两年新增置商务英语专业,大学生学艺注重时效,除本专业外,还有如索引、文摘、快报等。或者馆员在内容和形式上经过信息加工,使学术性和大学生的专业性和谐,目标明确。引进适合他们阅读与学习的商务英语系列丛书等,开阔他们的新思路。图书馆针对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开展个性化主动服务,配合教育创新服务,不仅是对传统图书馆就业信息服务的正常延伸,而且是对适应网络环境的现代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全新拓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大大提高了图书馆服务质量和就业资源的使用效益,必将成为今后图书馆服务的发展趋势。

(2)学术性阅读阅读学术性资料,研究学问,创造就业环境。如阅读学术性资源,有学术性、技术性特点,在各类型报刊中,出版数量最大,拥有读者最多,也是图书情报部门收藏和利用的重点。它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等内容,大学生可获取学术性信息。

图书馆服务范文篇7

关键词:图书档案;中学图书馆;服务转型;管理办法;应用策略

当前我国很多中学图书馆除了为读者提供基础性的图书资料借阅服务之外,并没有开展其他方面的业务。因此,这一工作模式被很多图书馆员称之为是“守摊过日子”。而且,很多图书馆员对个人的专业素养提升看的较为淡薄,甚至部分人员以一种“混日子”的心态应付工作。同时,校园领导也将之看做是一个“清闲”的地方,并且会将校园中的一些繁杂工作派发给图书馆员处理。进而导致图书馆员在日常工作中无法深入研究自己的专业技能,只能以应付的方式面对日常工作。这是导致当前我国大部分中学图书馆服务转型困难的根本原因,也是制约中学图书馆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病灶。

一、中学图书档案管理服务转型的必要性

1.服务体系研究。在当前我国很多中学教育教学系统中,对于图书馆的建设要求和管理要求都非常简单随意,甚至部分学校的图书馆从来没有对学生开放过。这是目前我国中学图书馆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面对这一问题,学校需要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态势对其进行相应的研究与分析,并且要制定符合中学图书馆发展和建设的方法,确立相应的应用体制,规范中学图书馆的工作开展标准也业务往来内容。只有通过这一方法才能有效的促进当前我国中学图书馆的发展效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学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实现其高效率、高质量的进步。这一过程中,研究暂且将之称之为是“中学图书馆读者服务转型”的过程。基于此,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改变以往的工作习惯,建立全新的工作体系,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为后续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帮助和保障,并且要给予业务的开展以及读者的需求对其进行服务体系的分析和构建。2.工作环境研究。由于当前很多中学的校领导对于图书馆工作开展以及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所以在选择工作人员的过程中较为随意,且对于工作人员的专业要求以及学历要求较低。认为只要能做好图书档案资料的计算工作、做好报表工作、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便可以胜任这一岗位。由此可见,部分校领导根本没有将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包括在其中对其进行思考与研究。在这一背景下,读者自然无法得到有效的服务保障,进而便会导致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率不断降低。面对这一问题,务必要对其从中学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做出相应的研究。例如:需要改变现有的图书馆工作环境,将之从“养老之地、清闲之地”转变为“规矩之地、奋斗之地”。通过该方法首先能提升图书馆管理体系的整体建设与发展,其次可以确保图书馆工作人员对读者服务工作开展的重视程度。为了全面强化这一制度的建立与高效发展,学校可以通过制定投诉机制以及热线举报的方法,鼓励读者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监督内容主要包含有:服务的态度、服务工作的开展效率、服务的模式、图书馆环境的维护等方面。同时还需要针对举报机制构建相应的奖惩制度。如,在面对服务态度和服务工作开展较好的工作人员时,可以通过相应的奖励机制对其进行鼓励。而奖励的内容可以是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双重应用的方法。另外,在面对服务工作态度恶劣,且服务效能较差的工作人员时,可以通过相应的惩戒制度对其进行惩罚,而惩罚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精神惩罚和物质惩罚的方式进行。这样,能够有效改变图书馆的整体工作环境,实现对工作人员的有效管理和控制。3.服务理念研究。在当今的中学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学校需要结合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读者对图书馆的应用频率,还能促进图书馆对读者的深度了解和掌握。进而在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进行各种校园文化项目的时候,能够结合读者的需求以及读者的兴趣对其进行更好的创设和开发。在这一背景下,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还突出了中学图书馆管理工作开展和服务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例如:在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应用过程中,首先要从服务态度方面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培养与提升。在此,可以对其重点进行仪容仪表的培训、礼仪和形体的培训、专业技能的培训、职业素养的培训、服务理念的培训等工作开展。通过该方法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对工作人员的正确引导和管控,还能促进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发展和提升。另外,还需要基于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读者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与内容,以此满足读者的学习需求,提升读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转变读者对图书馆的原有看法,使其能够在图书馆不断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建设。在此,需要特别关注的内容有:利用科学的读者服务对读者进行学习认知方式的改变;利用科学的读者服务对读者进行信息咨询的整合;利用现有的图书馆文献档案资源为读者提供学习实践的应用平台和交流互动平台等。

二、图书档案管理服务转型的目标与路径

1.以图书档案管理服务实现对学生的智育培养。当前很多中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阅读的关注程度比较低,而且很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只是停留在基础性的文化知识上,不会对更多的知识内容展开了解和探索。进而导致学生的阅读缺陷不断扩大,甚至学生除了了解文化课程内容以外,对于其他课外知识非常陌生。这一状况的发生主要原因是中学对于图书馆的应用方式不当,以及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质量较差而导致的。针对这一问题,需要从阅读服务方面对读者进行智育的服务。例如:部分教师在对学生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只要求学生对相关题目进行分析,甚至不鼓励,或者是禁止学生在图书馆阅读其他书籍。试问,在这一模式下,如果学生在中学都没有阅读过任何文学性和社科新的书籍,那么学生的学习真的有意义吗?特别是在学习文科知识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无法理解什么是文章的过渡、什么是文章的结构,学生的文科知识素养构建必然是不健全的。所以,中学图书馆的服务转型发展“第一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智育的服务于培养,并且要以此提升学生对图书馆的应用能力。2.以图书档案管理实践办法实现对学生的德育引导。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提升,且可以让学生建立一种成就感。而且很多中学生表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之所以能得到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阅读的深度理解和正确应用。且在其中受到了较大的鼓舞与激励,在了解个人的阅读兴趣同时能够促进个人的德育素养发展,以及健全自己的人格品质。此时,图书馆便在学生的学习中切实起到了作用,发挥出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而且,中学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提升图书馆的实际应用价值,促进图书馆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并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进步。在此,学校可以开展相关活动,以此全面带动中学图书馆对读者的德育服务。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各种阅读竞赛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也可以结合对学生开展德育素养培育的方法让学生对相关文献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或者可以开展书香校园活动,通过“图书走进班级”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德育素养发展。通过该方法的应用,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学有所思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个人思想和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升。3.以图书档案管理指导工作实现对学生的美育教育。阅读活动的开展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美育服务和教育。这是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优秀的作品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且可以带动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正确的道路上快速建设。特别是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构建个人思想和行为的重要阶段,而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能够有效地带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的发展。在这一可塑性极强的背景下,学校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图书馆的美育服务进行研究与思考,进而带动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养成。例如:图书馆可以尝试开展相关阅读活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引导。并且可以让学生多阅读一些具有艺术色彩和人文特色的文献资料。这样,学生会在长期的阅读与理解中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审美观念,且会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审美观念,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如,图书馆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书法、戏剧、诗歌、名著等进行阅读与理解。并且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其作出分类引导与培养。

三、图书档案管理服务转型的方法与策略

1.快速更新图书档案资源。图书馆可以结合手机APP软件的应用,或者微信公众号的应用等方法,建立校园移动客户端,并且需要将之与校园网连接在一起更新图书馆的阅览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好地服务。该方法可以快速实现图书馆本身的服务转型,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素材。另外,图书馆还需要构建相应的资料文献收集渠道,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图书馆发展的自身需求,通过网络环境收集更多的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阅览服务。该方法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选择信息资源的时候获取更丰富的内容,而且能有效带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并且可以提现中学图书馆在经历了服务转型之后为学生提供的服务效应和服务价值。2.构建在线图书档案互评平台。中学图书馆在进行服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对新媒体的应用,以及需要综合新媒体拓展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扩大图书馆的业务渠道。特别是对于一些条件较为成熟的中学来说,图书馆能够基于校园网络构建校园在线书评服务平台。这样,学生在阅读相关书籍的时候,如果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或者是需要进行交流的时候,便可以在移动客户端登录书评服务平台,进而通过留言的方式,或者利用查阅的方法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另外,该平台的建立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阅读交流频率,并且能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相互启发,实现共同进步。为了激励学生,图书馆还可以学习网络大型书评平台,通过“悬赏”的方式挑选优质内容,以此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优质的书评信息。3.提升图书档案管理员的自身素质。在对中学图书馆进行服务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对图书馆馆员的自身素养进行培养与提升,并且要重点关注图书馆馆员对读者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果。因为馆员是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灵魂,同时也是带动整个图书馆发展的关键要素。如果图书馆馆员的个人素养无法得到提升,那么图书馆的服务转型建设与发展便会成为一纸空谈。在此,可以对图书馆馆员进行系统性的培养。如,首先需要让馆员熟悉图书馆服务业务流程,如人工服务系统、互联网服务系统、智能化服务系统以及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等。其次,需要对馆员的业务水平进行提升,并且要结合图书情报专业对其展开深度培养,使其能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构建一个“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和工作态度。4.采用先进图书档案管理办法。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行业对于该技术的应用非常成熟。在这一背景下,图书馆的服务转型建设工作开展也需要综合信息技术思考如何构建先进的管理办法,并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介于当前学生群体中计算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设备的普及,图书馆可以将之作为提升图书馆管理的办法来应用。而且需要综合学生的特征对其展开相应的研究。当前学生对于具有娱乐性的阅读内容比较感兴趣,在此图书馆可以综合学生的学习课程对其进行管理方法的制定。如,可以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整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拓展数字图书馆的检索功能,扩大专业课程资料的收集渠道等。同时,各中学之间还需要做好图书馆信息网络的互联,实现多所中学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互通有无。这样不仅能成倍数的扩大中学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还能综合其他学生的图书馆管理特点改进本校的图书馆管理策略。

四、结束语

综上,中学图书馆的服务转型工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读者群体和社会信息资源进行分析与研究,然后再综合科学的管理办法和正确的人员培训方案进行全面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学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发展与建设体现出其本身的功能与价值,同时可以让读者群体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并全面促进读者的高效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飒.新时期高校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分析——兼论《信息存储与管理》[J].染整技术,2018

[2]周永红,陈思.学术期刊开放获取服务的调查与思考——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CSSCI来源期刊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

[3]姚春蓉.图书档案管理要更好地服务于工程设计——记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图档案馆计算机管理进程[J].中国勘察设计,2003

[4]胥静.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0

[5]乐懿婷.图书馆知识服务转型如何因势利导——从CAS服务演进谈起[J].情报探索,2020

[6]陈宇.应急保障视角下对网络资源“集聚效应”的重新审视[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0

[7]庞宇平.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的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13

[8]任萍萍.国内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综述(1999-2011)[J].图书情报工作,2012

[9]陈哲.基于知识构建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J].情报探索,2009

[10]李文.基于博客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09

[11]胡芬.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思考[J].国际公关,2019

[12]贾小梅.基于大数据理念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优化与创新[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

图书馆服务范文篇8

关键词:空间再造;虚拟空间;实体空间

1图书馆空间理论的发展和实践

图书馆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图书馆学家施莱廷格于1807年提出来的。这是一门以机构命名的学科,传统图书馆资源、空间和服务是三位一体的。传统的“通过时间消灭空间”空间认识论将图书馆服务牢牢嵌在僵死的刻板的静止的作为背景和容器存在的物理空间里,一度将图书馆从理论上推向消亡的边缘。随着空间生产理论从自然科学领域跨入到社会科学领域,图书馆作为一种空间的价值得到重新定义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从关注空间中的对象到关注空间本身,对于图书馆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法国学者亨利·列斐伏尔(HenriLefebvre)在1974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他认为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是具有可塑性和生产性的生命体,空间的生产不是指在空间内部的物质生产,而是指空间本身的生产,即空间自身直接和生产相关,成为被生产的对象。此后学界对空间认识论开始了深刻思考和拓展,20世纪后半叶,空间研究成为后现代显学,空间维度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框架之一。米歇尔·福柯、曼纽·卡斯特、沙朗·佐京、大卫·哈维和爱德华·索亚等从不同的角度对空间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拓展到社会学、城市学、文化学、建筑学等诸多学科,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空间理论。空间理论研究对于图书馆的影响是深刻的可达到里程碑程度,图书馆界接受了新的空间理论,结合图书馆实际积极进行空间转型尝试。将空间作为生命体来研究,为研究图书馆发展变迁、服务再造、空间整合等提供了新思路,当重新将空间作为对象而非背景研究时,为面向新常态的图书馆服务转型升级带来广阔前景。2005年美国图书馆与信息资源委员会公布的报告指出:“图书馆的空间定位、功能和作用正在发生变迁。”2009年国际图联年会主题标志着第三空间理念开始对图书馆空间建设产生了实质性影响。美国大学及研究联合会从2010年起多次将图书馆物理空间再造与拓展列为未来高等教育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之一。2014年图书馆和信息资源委员会的研究报告《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的不断变化》预测,十年之后,很多图书馆将会转变成学术空间。《2017年美国图书馆状态报告》强调,高校图书馆继续分配新空间和重建空间,以支持协作学习、个人学习、由学习伙伴进行的辅导、由教员所教授的临时课程等类型的学习活动。国内学界对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研究始于吴建中对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IC)概念的引入和阐述。从2005年开始,对于IC的研究开始整合服务功能,规划实体空间,把IC作为一种综合性服务设施和协作学习环境。2012年开始过渡到学习共享空间(LC)的研究和实施,目前又有知识共享空间(KC)、研究共享空间(RC)、创客空间(Makerspace)等等成为图书馆发展转型的重要理论支持和实践途径。从空间的视角来考察图书馆的发展可以发现,从古代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再到当代图书馆,图书馆的发展史是图书馆这个独特空间被不断创造、生产的过程,图书馆空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物理空间,而是能够自身生产的重要资源,图书馆的服务发展一直伴随着空间生产,图书馆正是在图书馆这个独特空间被不断生成的过程中,实现着服务的创造。在“互联网+”的全球趋势之下,随着新技术、新媒介、数字资源等广泛应用于图书馆,图书馆走过了从静态文献载体在实体空间的保存、组织、管理、揭示到动态数字文献在虚拟空间的存取、整合、挖掘、发现历程。经历了从实体空间到虚拟空间、复合空间的形态发展与转换。当前阶段,图书馆空间是包括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复合空间,是由图书馆进行配置和管理的,具有自身生产能力的生命体。VictorZverevich曾对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下过定义:①实体空间是所有存放印刷资源及传统图书资料载体,并提供读者服务的物理空间的集合,在这个空间里也进行所有图书馆的业务运行,是各种技术及通讯活动的发生场所;②虚拟空间是包括web服务器、计算机内存及存储空间、通讯频道、无线wifi等用于支持读者访问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的不可见的图书馆空间。在网络、通讯、云存储和大数据的应用下,图书馆虚拟空间已成为现实。这是泛在的新型空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实践中,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并不是界限分明的,IC、LC、KC、RC以及创客空间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是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融合。

2疫情期间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开展特征

疫情的突然发生对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是个严峻的考验,作为高度共享实体空间以及空间里的图书、阅览桌椅的图书馆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在疫情初期,为加强病毒感染肺炎的防控工作,减少因人员聚集引发交叉感染的风险,所有图书馆在第一时间选择了关闭实体空间。然后逐步加大转向拓展虚拟空间服务,实体和虚拟两个空间此消彼长,虚拟空间得到长足的关注建设和服务。事实证明,实体空间的关闭并没有让图书馆沦到消亡的危地,相反,图书馆虚拟空间服务凸显成效,许多图书馆做到了“闭馆不打烊,服务不缺位,阅读不停歇”,也使得图书馆空间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和拓展。总结疫情和后疫情时期的图书馆提供和进行的服务,可以看出这段时间图书馆空间服务的特征。

2.1虚拟空间的数字资源整理和展示

虚拟空间服务的基础是数字资源,为此图书馆需要全力保障数字资源的正常使用,虚拟空间中的数字资源和实体空间的印本资源共同成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数字资源包括本地数字化资源、开放获取资源、数据库商提供的商业数字资源等,大多数的数字资源并不存储于图书馆所在的存储空间里,而在各处数据库商的存储空间里,图书馆只是提供了一个获取的途径和其他虚拟空间里的信息资源进行了链接。所以图书馆需要对空间的数字资源重新进行梳理,同时拓展数字资源,重视收集限时免费的数字资源、免费学术资源、各类教学研究及学习类资源等并提供有效地资源使用指引。有些图书馆提供了疫情防控期间图书馆资源服务指南专题网页,提供结构清晰、内容完整的图书馆资源服务指南。

2.2技术保障数字资源的获取

图书馆需要选择和提供基于网络和移动的技术,开展类型丰富的虚拟空间服务。在疫情期间,图书馆官方微信进入活跃期,成为进行信息推送的主要媒介。对于校外VPN访问方式得到扩展,一些原本不能校外使用的数字资源也顺应形势,开通了本校读者校外使用途径,畅通师生远程访问图书馆数字资源途径。甚至有些数据库提供了免费使用的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为各个图书馆机构用户提供不限并发数的机构账号,以及免费的无IP限制的移动端APP知识服务。此外移动端阅读得到良好的应用,如扫码阅读线上图书推介,提供流畅的流式媒体阅读等。

2.3线上预约和线下服务的融合

传统的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功能在疫情时期换一种方式继续进行,如纸本资源的外借归还采取了线上预约,读者预约进馆或约定送书或取书地点,进行不接触的借还。查收查引科技查新服务对校内读者提供在线服务,纸质盖章的检索证明需要值班人员集中办理,读者预约领取等。线上预约和线下服务的融合,保障读者服务有序运行。

2.4利用微视频,拓展信息素养教育新模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微视频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疫情期间,微视频也在图书馆得到拓展,如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策划并制作了多套主题系列的信息素养教育微动画视频,包括《MiniClassroom》信息检索与利用系列微动画、《涨知识》知识产权科普系列微动画、《科研小白成长记》科研素养提升系列微动画、重大项目技术科普微视频等。全部微动画由图书馆员自主编撰和独立制作,可以说是由图书馆虚拟空间生产出的享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自建资源,为文检授课、知识产权科普、新生科研素养提升以及重点项目技术宣传等多类应用场景提供了优质的研学素材。此外,举办了微动画制作在线培训,为图书馆拓展信息素养教育开发了新模式。

2.5新型学术社交分享

疫情期间图书馆馆内会议和业务研讨、培训、讲座都选择了在线进行,图书馆界图情领域会议大量在线进行。在线视频会议、在线直播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

2.6线上阅读推广文化品牌丰富

出现众多如“不出门涨知识”“闭馆不打烊”“在线阅读”等类似专题阅读推广系列推文,产生系列图书馆文化品牌。

2.7知识产权服务探索中加强

随着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在图书馆的成立,知识产权服务成为图书馆不断加强的服务内容。疫情期间,图书馆继续尝试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及相关数据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开展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为重大科研项目提供科研全周期的知识产权信息咨询服务及为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工作提供协助等等。

3后疫情时期图书馆空间服务新常态

后疫情时期,可以看出,印本资源已经不是信息的主要载体,图书馆实体空间已经没有了曾经拥有的信息的存储、整理和传播的优势。而虚拟空间跨时空、跨地界、无边界、泛在的优越性弥补了实体空间内读者空间的有限,极大限度地发挥了数字资源获取和共享的长处。随着印本资源的萎缩和数字资源的增长,以及管理使用虚拟空间的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程度不同,实体空间规划的不同,两种空间共存、互动的实现方式也不同,图书馆空间的效能和价值也将有个性化体现。两种空间的互补和各自发挥所长是优化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关键。图书馆空间格局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动态的,也是可以由图书馆进行配置和管理的。图书馆需要谋求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紧密结盟,力求让人、资源、空间、服务处于高度融合与互动的状态。图书馆空间再造包括图书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重构,通过再造图书馆馆舍,重新定义与规划图书馆实体空间,在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上寻求突破、颠覆传统、大胆创新、挖掘潜力。同时通过软硬件技术支撑和配套服务形成空间管理体系和空间服务模式框架,将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进行科学设置,给实体空间注入人文关怀,通过服务赋予图书馆空间社会属性,以激活空间的生产功能。未来信息技术尤其是线上服务的技术支持在图书馆应用和转换必定会加强。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将共同组成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常态服务方式。新空间承载新任务,新服务寓于新任务,发掘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价值、服务的价值,是后疫情时期振兴图书馆事业良好的机遇。历史上的每一次图书馆空间改造的背后都有其深刻的时代成因,其过程既呈现出社会对知识不断的解构再重构的更生过程,也揭示了时代对于知识载体解析与塑造的结果。贯穿其间的脉络就是图书馆学术思想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革新。图书馆学术思想也随着其他相关学科的渗透而发展。回顾阮冈纳赞在1931年提出的《图书馆学五定律》第五定律:“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不禁惊叹,第五定律竟然和如今盛行于图书馆的空间理论不谋而合。作者简介:蒋春林(1971-),女,籍贯:安徽无为,学历:本科,职称: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图书馆空间再造。基金项目: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图书馆空间再造与创新研究”(17BTQ020)、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项目“传统文化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场景体验服务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炜,周德明.从被颠覆到颠覆者:未来十年图书馆技术应用趋势前瞻[J].图书馆杂志,2015,34(01):4-12.

[2]闫小斌.从空间中的生产到空间的生产——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新趋势[J].图书馆论坛,2015,35(05):27-31,49.

[3]杨有庆,范建刚.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及其影响[J].甘肃高师学报,2011,16(06):124-127.

[4]EdwardW.Soja,索娅,陆扬.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许子媛.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图书馆空间与服务转型探讨[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24(05):99-104.

[7]吴建中.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03):7-10.

[8]凌征强,卢桥.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综述[J].图书馆,2018(10):55-59.

[9]王正兴,徐红玉.观念、形态、功能视阈下的图书馆空间重组[J].图书馆论坛,2018(03):60-67.

图书馆服务范文篇9

中国在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进程中,提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奋斗目标。根据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任务和目标,已经提出和实施了《知识创新工作》、《技术创新工作》、《211工程》以及国家其他重点科技计划,形成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完整的总体战略布局。国家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配置新资源,直辖市国家创新活动。国家创新资源配置中包括创新信息服务体系和创新资源的分配体系。图书馆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应成为国家创新信息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发挥依靠基地的作用。

图书馆作为社会重要的信息资源基地,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的提供者,对信息化、网络化浪潮的冲击更为敏感。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网络化浪潮的兴起,一个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光纤技术、数字卫星技术为主要信息传输载体的社会基础设施的新的信息环境已经在我国形成。

图书馆是社会需求的产物,其天职就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是通过服务体现的。在知识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的时候,社会需求发生较大变化,知识总量的不断的增长,知识领域不断扩展,用户自身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整体上开始从劳动密集性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用户信息需求不断增加,使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存在形态发生了变化。图书馆无论在信息资源采集、组织加工、信息服务、管理模式等诸方面将发生更深刻的变革。

一、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特点

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以纸张为载体的信息,它的服务必然围绕着纸张文献和图书馆馆舍的展开。中国图书馆由于受封建时期皇家图书馆、古代藏书楼的影响,图书馆和图书馆文献是为少数人服务的。

图书馆的藏书是以保存为主,形成了"重藏轻用"、"重管轻用"的办馆思想,往往把读者放在次要位置。图书馆设施的建设也是以更好地保证藏书、管理藏书为重点,可以说传统的图书馆在服务模式、服务观念、服务结构、服务组织、服务重点等方面形成了特有的规律和特点。商品化上服务模式相对单一,服务方法简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封闭型建设模式

由于传统的图书馆受不同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的接触是受限制的,可谓自我封闭的内向型。形成"小而全"、"大而全"、"备而不用""万事不求人"的自我封闭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每个图书馆都试图建立自己的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例如:建国以来我国的车家级图书馆有"国家图书馆、科学院图书馆、社科院图书馆、科技情报所、军事科学陆军图书馆、全国地质图书馆等。每个省市级都有各省市图书馆、省市科技情报所。另外有大专院校系统、军队系统、工会系统图书馆等。又如藏书建设中,自我发展,限定服务对象和范围。致使某种外文期刊,在一个地区可能订购几十份,既浪费资金利用率又极低。由于每个图书馆受所属领导机构的管理体制的限制,加之资金有限,人员有限,服务有限,不能充分发挥文献信息的作用。

2、公益性服务

我国图书馆的公益性,是随着近代图书馆的产生而形成的。国家图书馆于1912年正式开放,免费向公众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兴建了大量析图书馆,所有经费由国家提供;图书馆完全是公益性的。这种做法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也带来许多弊病,任何业务的开展,都向国家要投资。同时计划经济中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图书馆也普遍存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图书馆需求的扩大,仅依靠国家一方的投资,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3、被动型服务方式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一般是等读者上门,所有的服务基本是以图书馆为中心,可谓是围绕图书馆馆舍展开的。图书馆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把藏书收全,服务设施齐全,有比较舒适的环境。主要服务方式是:馆内阅览、书刊外借、文献复制、参考咨询等。图书馆满足于书刊的借借还还、取取归归的服务方式。由于机制、经费、人员、设备的限制、服务工作有许多局限性,同时也束缚了服务人员的思想,缺乏主动服务的精神4、单纯型服务对象

传统的图书馆面向比较固定的读者群,主要对到馆的读者服务,服务对象集中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国家机关。公共图书馆有自己的读者群、高校图书馆有自己的读者群,专业图书馆也有自己的读者群。由于图书馆服务模式,培养了传统图书馆的用户。他们习惯把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方式仅仅放在图书馆,获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比较单一,图书馆可提供的服务方式也比较单纯。许多图书馆对书刊的利用率,读者借阅的满足率,服务效果从不过问,把图书馆办得像行政办事机构。

5、浅层次文献型服务

传统图书馆以收藏、加工、保存图书、期刊、资料等纸张为载体的文献信息为主。内容之一;向读者提供原始文献,文献流通方式是一本图书、一种期刊、一分份报纸。其次:为读者提供馆藏专题文献,馆藏专题文献又是以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的信息单元为主。对文献信息的深圳特区加工做的很少,一切业务工作都是围绕文献开展的。

6、劳动密集型文献管理

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文献的加工,主要是对整体文献的加工和处理,也可称为"粗加工",例如:图书以整本图书为著录单元,期刊以一种刊物为著录单位。工作人员从书刊的采、编、加工、人库、管理、主要是从事重复性劳动,工作繁琐,劳动强度较大。衡量一个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效果,往往是以图书的流通量作为唯一的标准。每一个图书馆以收藏和占有文献的数量,作为图书馆级别的标准。从一个图书馆整体动作而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7、机关型结构

图书馆隶属于不同的行政机关。图书馆的办馆方向、业务发展、采访方针、读者对象、人员和经费均由上级机关确定,图书馆必须对上级机关负责。因此,图书馆办成了行政办事机关,往往征收社会的需求、政治经济的发展脱节。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变化

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现,彻底摧毁了"田园式"的传统图书馆模式,也给图书馆的自下而上发展空间带来了新的契机。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受到严惩冲击,促使传统的机制、运作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型服务模式的雏形已出现。图书馆服务工作从满足书刊代阅的文献需求为主,转移到以满足知识信息需求为主、以知识开发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模式。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形成了新模式,其主要特点:

1、开放型服务模式

图书馆开始突破围墙,跳出固定场所,主动接触社会,摆脱了传统文献处理的限制,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服务方面,面向网络环境,以新的方式组织、控制、选择、传播信息建立了辐射型的开放服务系统。例如:国家图书馆利用网络环境和设施,扩大读者范围和领域,在电子阅览室开展各项网络信息服务,每天上网浏览图书的读者已达50~60万人次,是每天来馆读书的读者的几十倍。

2、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在完成公益性服务的同时,开展各种类型的有偿信息服务,已经得到社会和读者的认可。不仅可以弥补国家投资的不足,也可以促使图书馆有自我生存的自身发展能力。李岚清副总理在视察车家图书馆时曾指示:"图书馆主要是公益事业,但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当的产业化经营不但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

3、主动型服务

面对社会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的服务已经开始走出图书馆,面向社会、面向需求、上门服务。在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工作人员主动与用户联系,了解需求,采用新的服务方式,主动为读者服务。例: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的剪报中心,主动与大中型企业联系,了解信息需求,编辑专题剪报,提供信息服务,收到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清华大学图书馆,聘用专业人员为学科馆员,提高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质量,主动为教学科研服务。

4、针对型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建立,图书馆开始冲破传统服务模式,紧密地配合社会需求,提供特色服务,有针对性的服务,不断提高读者的满意率。例如:国家图书馆强化为政府立法决策服务,在近两年的"两会"期间,24小时全方位服务。近期与国家机关和各部委图书馆联系,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主动提供政策法规方面的专题咨询服务。上海图书馆主动向政府机关定期提供城市建设、市场发展等宏观决策性信息。浙江图书馆针对本省的经济发展,主动为大型企业服务,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5、多样型服务

现代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摆脱传统的服务方式,摒弃单个、重复、被动、琐碎的手工服务。把服务模式从"单纯服务型"转变为"服务经营型",把服务推向市场,开展信息的深加工,如代查、代检索、代翻译、人办手续、代复制、联机检索、光盘检索、联机目录查询、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等。提供信息资源的范围和载休更广泛。图书馆从文献资料的收藏者和提供才,转变为信息产品的生产才、开发者和提供者。例如:天津图书馆、东城区图书馆实行的会员制借阅方式,国家图书馆为政府机关、重点大学送信息上门。

6、知识密集型劳动

信息社会需要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图书馆开始从以文献单元的加工,深入到以知识单元为主的加工,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将从借借还还的服务,转移到多层次信息咨询服务,有更多的工作人员从事信息的组织,直接参与市场,成为信息技术的中介,在信息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增加智力投入。产生了新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被称为"网上信息员"、"网上导航员"、"网上冲浪员"。例如"国家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人员在网上提供各种类型的文献信息,为各种专业网络公司提供专题信息。信息服务人员已经从简单的劳动,转向智力型劳动。

7、产业型服务机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机构从单纯公益型向以公益型为主,经营型为辅的服务机构。新型的信息服务机构,以生产和经营信息产品为主,出现以经营型为主的服务机构。例如:中国科技信息所的万方数据公司、深圳图书馆集成软件公司等。

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在网络环境下知识信息的需求的特点是:知识信息需求的全方位与综合化,知识信息需求的开放化与社会化,知识信息需求的电子化与网络化,知识信息需求的集成化与高效化。

社会的需求促使信息机构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向信息增值型、信息产业化、信息服务化、精密化发展。

传统图书馆,文献收藏的数量,对图书馆馆服务方式是以面对面的读者借还图书,提供口头咨询为主。

现代图书馆,拥有掌握和利用电子技术的水平和专业人员,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受馆藏的限制,对图书馆的服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图书馆的服务已经开始以远程通讯的网络应答式提供。

从总体上,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的转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图书馆的服务观念;从"读者服务"转向"协调、合作、共享"。

图书馆的服务形象:从热情、周到的"服务员"转变到迅速、方便的"信息导航员"。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

1、利用图书馆的整体化优势进行图书馆网络的优化组织与协调,使因特网的信息服

务功能在图书馆网络化服务中充分实现。促使因特网上的电子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

2、国家应该从宏观上有计划有组织地协调我国图书馆网络与科技、教育、经济等专

网及其网络有关系,在国内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3、强化网络条件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实现网络资源配置的优化,网络信

息资源的二次开发与综合信息服务。有计划、分期分批建立不同类型的数字图书馆。促使更多的有中国特色数据库在网上服务。

4、实现图书馆网络化和知识信息的社会化管理,建立网络化信息保证组织和体系,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信息法、数据库法,确保网上信息安全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5、图书馆利用自己"社会大学","没有围墙的大学"的特殊环境,有意识地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培养中国读者的信息素质、信息意识能力。

6、加强与世界各国图书馆网络化服务的国际合作,学习先进国家的信息技术,熟悉和掌握各国的信息资源的特点。加强与世界各国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的合作,加快中国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向全世界展示中文信息。把世界上更多更好的信息介绍到中国,更好地为我国的读者服务。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对策:

1、树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观念,宏观协调,分工合作

在网络环境下,我国的图书馆服务模式,由于原有格局分布,必然是多中心、多系统、多层次、多类型的局面,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更要强调分工协调,资源与信息的网上共享,网上服务共享,避免各自为政。例如:在书目数据库建设中,已经存在重复建库,浪费大量资金和人力,许多数据库的建设中不要走老路,国家有关部门要宏观干预,分工合作。

2、强化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增值服务

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要提供信息本身的价值,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结合,提高服务质量,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图书馆要通过服务,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服务的技术含量,扩大服务的效果和服务的能力,使人们在网络和信息时代离不开图书馆的服务。图书馆要利用自己占有信息资源,快速进行信息加工的能力的优势,利用网络环境,对电子资源进行浓度分析与重组,提供信息增值服务。图书馆服务人员要掌握信息源,了解信息资源分布状况,信息网络的分布,熟悉网上信息机构,更好地组织网上信息,为读者服务。

3、探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

网络环境为图书馆的服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机会,图书馆应抓住这个机会,对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整理、服务赋予新的内容和方式。图书馆的整体组织、人员安排、业务流程都要不断适应网络环境的要求。传统的服务方式可以利用网络环境来发挥新的效益。例如:图书馆的查询、外借预约、馆际互惜等服务,可以通过网络功能实现。同时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拓宽服务领域。例如:信息的惧就不仅仅是采访部门的事,参考咨询人员要参与信息资源的收集,原来意义的图书馆分工被打破。图书馆服务工作和信息服务人员将越来越重要,"网上信息冲浪员","网上信息标引员","网上信息导航员",将会成为新型的图书馆服务人员。

4、培养网络环境下的新型的图书馆服务人才

实现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要求,必然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服务的服务过程中知识和技术含量加大,向智能化发展,图书馆从事读者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工作方式、工作价值、工作效率、工作成果诸方面将发生质的变化。现代图书馆必须有适合网络环境的专业人才。这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服务水平的关键问题。组织、设备、资金、机构的落实可以说是硬件,在短时间可以达到,但人才问题就是几年、十几年的问题。因此,国家要在宏观计划中,注意人才的培养。图书馆在人员的使用中,要注意发挥专业特长,培养一批新型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景海燕·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学的发展,图书馆现代化1998(3):18-21

2、潘卫、姜险峰、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与信息资源建设,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1):47-49

3、刘建国,网络出版:图书馆事业新生长点,图书馆,1999(2):34-38

4、胡小青,信息用户研究对象的广泛化趋势,图书馆,1999(1):29-31

5、赵威,关于当前信息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图书馆学刊,1999(2):46-47

6、李明华,信息交流与现代图书馆系统,424-483,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8

图书馆服务范文篇10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图书馆;创新;实践

习在报告中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效益工程,丰富群众文化活动[1]。这一决策的提出为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积极的政策保障。在全国公共文化体系蓬勃发展的今天,公共图书馆对群众文化的服务也更趋重要,其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也更加广泛和深化。

1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并逐渐改进和完善的。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各种文化政策,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指导和把握,确立其文化建设的方向,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断进步和发展。2017年,国家和政府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加强了全国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文化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数字文化普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7年,我国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网络建设,我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也初步建立了以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为主体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2]。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共享资源已超过了140TB,开通了149个移动阅读平台地方分站,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移动端口从网上图书馆享受到文化服务。总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已初步完善,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公共服务体系中传统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图书馆是全国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壮大体现着国家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也是一个国家文化水平的表现。国家颁布的各种公共服务措施都是惠民利民的具体表现[3]。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公共图书馆也不断改善着自己的服务手段,扩大着自己的服务目标,力图为实现政府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的宏伟蓝图添砖加瓦,使图书馆真正建成一所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2.1传统图书馆在新时代下的发展概况。我国传统图书馆体系是逐渐发展和壮大的,改革开放以后又有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已经都有了省级公共图书馆,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行业机构数3184个,比上年增长18个(图1所示)。据推算,2023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机构数量将增加到3260个。全国公共图书馆不仅在数量上有很大改变,在形式上也有所创新,比如社区图书馆:社区图书馆根据当地人文环境的需求来收集与当地特色相关的书籍和信息,并为社区公共活动提供场所;乡镇图书室也不断涌现,其特点是根据乡村建设发展收集适合乡村人们需求的图书;由此看来公共图书馆在数量及种类上都在不断增加。传统图书馆是由藏书楼发展演变而来的大型藏书馆舍,大量的纸质图书资源均被有规律地集中于馆舍中加以利用,传统的图书馆都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管理书籍,从采集编目到阅览都是完整的一套程序。传统图书馆的书籍是以纸质书籍为载体,在指定的阅览场所进行图书借阅活动。因此,传统图书馆需要读者走进来,工作人员提供服务才能实现图书的充分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得到了普及,传统图书馆也开始应用网络为大众服务。以国家图书馆为例,改革开放之初就已经开始摸索,七十年代中期自动化起步,1989年大型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启动,进行了图书馆自动化应用系统的开发与实践,到2003年底,国家图书馆ALEPH500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已全面投入运行[4],实现了集采集、编目、查询、借阅于一体的图书管理系统。到目前为止,在自动化管理系统方面国家图书馆依然走在全国图书馆系统的前例。2.2公共服务体系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1)平衡发展传统的图书馆目前都在向数字图书馆迈进。作为传统图书馆的衍生物,数字图书馆依托着互联网的发展,将传统图书馆中那些纸质的书本转化为互联网的数字信息向公众开放,使图书馆的门槛大大放开,便于人们检索查询。有些图书甚至已经完全数字化,可以直接在图书馆的门户网站上查询,但这里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些边远山区的图书馆该如何应对图书馆的数字化普及?网络化的图书馆系统如何让更多的百姓了解并使用?图书的采集编目如何能实现馆际间共享,以减少社会劳动的重复性?网络条件下的纸质图书如何能直接送到读者手中?在国内社会的文化发展并不平衡,文化教育主要集中在国内的大城市中,这使得不同区域的人们使用和接收新事物的能力有所差异,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产生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传统图书馆的发展也是如此。因此,平衡发展就成为了主要问题之一。(2)传统图书馆的独特作用每个图书馆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有的图书馆在藏书方面独特,有的图书馆在建筑方面独特,而有的图书馆在服务对象上更显独特,如何扬长避短将图书馆的藏书有的放矢地服务于大众,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代信息传递和服务手段都是直接影响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突破传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为大众服务,才是现代图书馆应尽的职责。2.3传统图书馆目前的应对措施。为促进传统图书馆服务的作用更加有效,我国各级机构正在寻找措施并制定相关法律方案,以保证传统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效能发挥。(1)加强传统图书馆的硬件设施。馆藏信息资料的类型复杂多样,所以,完善图书馆信息数据管理服务、分析大数据及其相关的服务等工作势在必行。与移动数字图书馆相比,传统图书馆的未来建设要以用户最基本、最普遍、最平凡的需求为建设目的,不断提高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服务效能。而做到这些,就要不断提高图书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而图书馆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离不开硬件设施作为基础。所以,加强传统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建设是传统图书馆创新发展的首要方面。(2)要加强传统图书馆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提高人才资源利用率,提高整体素质。事业兴衰系于人才,人才队伍的建设在传统图书馆的创新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作人员的服务,是网络数字图书馆代替不了的,也是传统图书馆的一大优势。而在今天,我国的传统图书馆普遍面临着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专业能力不高,行业门槛低,基层文化单位缺乏稳定的专业团队,其中很多是兼职人员,他们的知识结构比较陈旧,特别是在当今数字图书馆高速发展的时候,传统图书馆如果不加以改进,则难以满足新时期基层文化建设的需要。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文化服务的任务将越来越重。中国传统图书馆从业者的结构不能安于现状,否则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传统图书馆应意识到自己在新时代的优劣势,扬长避短,重新对从业人员队伍做出编排,增强创新意识,增强个性化发展,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时展的潮流。3公共服务体系下传统图书馆发展的创新思考(1)推进总分馆模式建设,实现均等化服务此服务模式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图书馆水平不均衡、图书馆资源分配不均衡这一问题。总分馆模式的建设,可以使图书馆的服务延伸至区域内各个地点,实现服务范围的最大化。而且此模式将原先的图书馆的单线程服务改变为多线程服务,由“总馆”统一调配,配置资源,确保每位读者在每个“分馆”都能平等地享受图书馆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和资源。(2)建立与数字图书馆相关的复合图书馆传统的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共存,文件的电子版本与文件的印刷版本共存。优先进行特色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处理,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如开放在线阅读、查询、检索、培训等,使复合图书馆的服务更贴近读者,这种创新实践在中国的高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3)在各地修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我国一些城市在许多主干街道旁修建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小小的图书亭虽然空间不大,但是图书种类齐全,从学术类到通俗类都有涉猎,而且还会定期更新图书,不断翻新等。从本质上来说,小图书亭不能像图书馆那样形成书的海洋,但是它架起了普通百姓对基本图书的需求,方便了那些忙碌中的人们对图书的需求。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建设,不仅是一种图书馆的创新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人们诚信的一种考验,在促进传统图书馆创新发展的同时也无形中促进了社会的发展。(4)创建品牌库和服务品牌效应。2017年10月1日,天津滨海图书馆开始试运行,在其向大众开放后瞬间被人们所熟知。滨海图书馆的中庭被设计成“书山”造型,白色的阶梯呈波浪状铺开,阶梯之上架有同样波浪状的书架。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以“书山”与“滨海之眼”造型营造出强烈的未来感,使其很快成为具有很高知名度的“网红图书馆”。天津滨海图书馆通过其美轮美奂的建筑设计风格和其特色的服务,在这个信息发展迅速的时代吸引了大众的目光,让人们趋之若鹜,这正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所应该学习的创新思维。不仅如此,人们到这样的图书馆借阅图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像这样具有独特个性的公共图书馆日益增多,传统图书馆创新形式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5)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全面素质。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和鼓励大学生等高学历的就业人员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将高水平、高素质、高能力的人纳入人才队伍,提高在职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信息素养,积极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学习实践等活动,并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进修培训学习。重视人才的引入,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可以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包括高校学生、学生教师、热心公益人员以及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等参与到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中来,这不仅可以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人士的积极性,把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打造成年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集体,还可以让大众对传统图书馆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促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6)组织公益活动促进新书的影响力。近年来,我国不少公共图书馆邀请一些优秀作家在馆进行新书签售活动,这无疑吸引了许多书迷粉丝。新书签售不仅能对作家产生良好的经济收益和名人效应,也使图书馆吸引更多的社会大众,让他们走进阅览室内部了解更深层资料,真正发挥图书馆的作用,这也是对图书文化的一种宣传。

以来,我国各方面的文化发展都呈现出一片良好的趋势,我国综合实力较之以前有了质的飞跃,我国文化软实力也在不断地增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图书馆行业也在不断革新,顺应时代的步伐,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人民创造了更优质的文化氛围。我国图书馆这些成功的创新案例无时不在证明,我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将会不断向前。相信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未来不断健全的过程中,图书馆的创新发展也会更加深入社会,从而促进国家文化事业的繁荣。

参考文献:

[1]维素.提出要加强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新华日报,2017-10-18.

[2]韩耶莛,梁燕红.发挥文化惠民的新运动--第18届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国建设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成果的审查.光明日报,2017-9-29.

[3]王玉文.Tianmu.Practice和公共文化服务的角度看公共图书馆空间重构的思考———以辽宁省新图书馆为例.Library,2017,4(4):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