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2 23:23:50

思想文化

思想文化范文篇1

2010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市成立x周年大庆之年。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十届十次、市委八届七次及区委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继续推进“两大战略”、“四大工程”、“三个区”建设和全力打造**陆港经济区的奋斗目标,以**市成立x周年为主线,按照市委“抓转型、重民生、迎大庆”的要求,“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坚持“三贴近”,大力弘扬和继续提炼“敢打硬仗、善打硬仗、打赢硬仗”的**精神,全面深入扎实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努力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按照这一总体要求,今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建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进一步深入推进理论武装工作

一要突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这一重点。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以学习型领导班子为龙头,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基础,以全体党员为主体,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关键,以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构建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创体系和党委(党组)、总支(支部)、党员“三级联动”体系,形成党委(党组)统一指导协调,基层党组织具体组织实施的工作格局。二要丰富学习形式。要通过学习交流研讨会、读书会、专题报告会、理论骨干培训班、辅导讲座和每季度“必学”和“选学”的菜单式推荐学习等形式,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深入、持久的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通过“理论热点面对面”、“理论下基层”等形式,有效发挥乡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农民学校等理论宣讲阵地的作用,组织不少于x场(次)的理论下基层宣讲活动,推动理论武装工作向基层延伸。三要建立学习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中心组学习制度,建立和完善纪检、组织、宣传部门季度联合督学制度和领导干部“学习档案”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努力形成以制度建设督促学习、崇尚学习、竞相学习的良好学风。加强各级党组织在政治理论学习中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情民意的调查研究,切实提高在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争取推出一批有份量、有说服力的理论文章。

二、围绕中心工作、重大活动、重要节庆,进一步抓好社会宣传

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市成立x周年、县域经济观摩交流等重大活动、重要节庆,精心策划宣传工作方案,全面发动全区各部门、各单位,想尽办法造声势、竭尽全力掀高潮,积极营造我区“抓转型、重民生、迎大庆”和抢抓历史机遇全力打造**陆港经济区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电视x台、**广播站和区政府公众网等宣传阵地作用,大力宣传建市x年尤其县区合并以来,**区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大力宣传各部门、各单位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打造新型工业发展平台、城乡一体发展平台、物流集散与加工平台、宜居人文生态平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力举措和创新经验;大力宣传全区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政策措施和取得的显著成效。用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引导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在区委在坚强领导下,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努力营造全区干部群众同心同德、斗志昂扬、奋力拼搏,满怀激情、干事创业,加快**新一轮大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围绕提升**新形象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一要组织实施宣传战役。按照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紧紧围绕区委、政府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开展战役性宣传,多渠道、多手段、多形式在区内外宣传**区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新举措、新成绩、新经验和新面貌,进一步提高我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重点要组织实施好六大宣传战役,一是以建市50周年、“十一五”及西部大开发十年来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为重点,实施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宣传战役。二是以打造新能源科技博览园、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和“三争双招”工作为重点,实施新型工业发展平台建设的宣传战役。三是以城镇化建设和农民增收为重点,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宣传战役。四是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为重点,实施**陆港经济区宣传战役。五是以完善城市功能和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为重点,实施宜居人文生态平台建设的宣传战役。六是以医疗和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及创业就业为重点,实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宣传战役。

二要建立新闻宣传相关制度。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推进党务公开,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要求,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区新闻发言相关制度,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掌握舆论宣传主动权,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要建立全区新闻宣传季度通报制度,把各部门、各单位在自治区、市各媒体的新闻宣传工作全面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考核之中,加大考核力度,调动全区各方面的积极性,抢占各级各类媒体宣传阵地,扩大我区对外宣传的覆盖面。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宣传本部门、本单位的创新工作和亮点工作,并按月向区委宣传部上报被市级以上新闻媒体采用的新闻稿件情况。

四、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单位创建

一要深入开展“思想道德宣传年”活动。各乡镇、街道和各部门要充分运用新闻宣传、灯箱广告、模范墙、宣传橱窗、宣传专栏等多种形式,宣传本辖区、本部门各级、各类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用身边的事教育和感召身边的人,引领人们崇尚模范、关注模范、争当模范。

二要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运用灯箱广告、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依托社区文化活动站、市民和农民学校等基层宣传教育阵地,深入宣传普及礼仪知识,形成讲文明、懂礼仪、守秩序的浓厚氛围。以红色经典和传统经典为主要内容,以x月x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形成全民读书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一粒粮”活动和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学校等创建活动,使勤俭节约逐步成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社会风气。

三要继续加强文明单位创建。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共建,通过各类媒体宣传和展示文明单位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推广文明单位创建经验,推进全区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在党政机关、社区、村镇和大型企业广泛深入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提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和文明村镇创建成果。完善文明单位的考核验收标准,对各类文明单位强化监督、分类考核,加强文明单位创建动态管理。

四要继续加强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创建。以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为目标,按照构建“大城管、大巡防”综合执法的模式,以“城市建设管理攻坚年”活动为载体,大力教育和转变群众不文明行为,继续彻底的清理和整治各街路、市场、广场等环境卫生脏、乱、差,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建立长效机制,长抓不懈,促使我区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有较大提高。

五要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对网吧的整治和监管,不断优化学校周边环境。深化“中华经典诵读”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丰富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抓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继续实施好“西部助学工程”。

五、围绕提高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要争取投入,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争取国家、自治区专项资金,改善乡镇文化站、社区服务站、新建小区、农民新居等场所的文化基础设施。以实施“农家书屋”、“文化送书下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契机,提高乡镇文化站、社区服务站服务水平,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区级-乡镇-村三级文化资源信息共享。继续巩固和扩大流动图书点数量,发挥图书服务社会的公共文化功能。加强乡镇、街道文化骨干学习培训和交流,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文化建设。建设和管理使用好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使之成为**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

二要整合资源,抓好文化活动开展。以**市成立x周年大庆为契机,深入挖掘文化底蕴,汇聚文化人才,采取文艺演出、展览等各种形式,宣传展示建市x年来**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组织开展好科教文体法律卫生“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继续抓好“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和各级各类文化艺术比赛活动,推动我区各类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营造和培育出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以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发展。积极探索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依托市场的广场文化活动新形式。

三要深入挖掘,打造文化品牌。以xx生态建设为主线,整合我区沿黄河一线的文化旅游资源,做足做好生态观光旅游项目,依托“黄河金岸”工程,重点打造北农场知青馆、万亩红柳园、礼和回乡风情农家乐等旅游项目;依托石嘴子古渡口建设,着力挖掘石嘴子“水旱码头”的历史文化,再现**工业经济发祥地的辉煌;依托罗家园自然景点,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农家乐、山地旅游和文化庙会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依托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着力把沉陷区建成集矿山文化、科普教育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地质生态公园。做好**矿山博物馆规划建设及馆藏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同时,加强宣传推介,扩大文化旅游资源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思想文化范文篇2

一、大兴学习之风,推进思想解放,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上下功夫

1、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在全镇推行“六个一”学习模式,即每周一次集中学习,每月办好一场专题讲座,每季度精读一本好书,每半年组织一次调研,每年组织一次理论考试,每个党员干部每年要做一万字读书笔记;总结、完善和推广基层理论学习的经验和模式,推动理论武装工作在内容、形式、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创新。

2、切实抓好镇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健全中心组学习制度,抓好镇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协调服务工作。镇委中心组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等重要内容,科学设置学习专题,创新学习方式,坚持学习制度,确保学习时间,全年集中学习8次以上。组织好镇委中心组成员领题调研工作。

3、深入开展“送理论下基层”活动。组织理论骨干、农民宣讲员深入广泛开展理论宣讲和形势政策教育活动,促进党的理论成果和方针政策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组织好第16个世界读书日活动。

4、切实抓好国防教育工作。突出爱国主义主题,依托学校等阵地,利用冬季征兵、节假日等机会,加强对领导干部、学生、预备役人员和广大群众进行经常性的国防教育;办好第十一个全民国防教育日活动。

5、开展庆祝建党91周年的征文活动。围绕建设“富裕生态和谐绿洲”,加强对我镇科学发展等重大现实课题的应用性、对策性研究,推出一批调研精品。

二、坚持正确导向,营造良好氛围,在对外宣传上下功夫

6、精心策划全镇新闻宣传报道。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围绕镇委、镇政府的中心工作,综合运用报纸、网站、电视、广播等有效平台,认真做好“千百万活动”、建党91周年、庆祝辛亥革命100周年、“十二五”开局之年以及“富裕生态和谐绿洲”建设等重点宣传,全面展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和显著成就。

7、健全完善新闻宣传和新闻应急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新形式、新手段、新方法,推动宣传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重点建立健全新闻宣传绩效通报制度、通讯员培训管理制度和新闻制度。认真做好来访记者的接待工作,加强沟通和联系,全力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8、加强舆情监测,正确引导网上舆论。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加强网上舆情监测,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9、强化宣传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镇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打造电子政务平台。

三、实施部门联动,加大创建力度,在提升创建质量上下功夫

10、扎实推进文明城镇创建工作。全面启动新一轮市级文明城镇创建工作,明确分工,强化职责,充分发挥文明委成员单位在创建文明城镇工作中的职能作用。继续依法加大镇容环境、交通秩序、镇场秩序、社会文化环境等各项专项整治力度。开展“文明礼仪学习教育年”活动,全面提升镇民素质。扎实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健全社区文明创建工作台帐。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整合社区资源,开展社区各类文明创建基础设施达标工作。

11、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广泛开展文明新村示范活动。深入推进全镇各级文明行业、文明单位与结对村开展“八送”活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2、广泛开展文明单位(行业)创建。在全镇各级文明单位、文明行业中开展“向党献礼”主题教育活动,深化党政机关、窗口行业、企业创建活动,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推进行业创建工作,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加强商务诚信、企业诚信建设,加强师德、医德建设,组织文明单位开展公益活动,履行社会职责。

13、切实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抓住纪念建党91周年、辛亥革命周年重大契机,开展“祝福祖国、党在我心中”主题教育活动。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前后,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以“文明礼仪学习教育年”为契机,推动广大镇民进一步践行公共道德。继续开展“我评议、我推荐‘身边的好人’”活动。大力推进城乡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志愿服务系列活动,精心组织实施“社区志愿服务行动计划”、“当一天交通协管员”志愿服务。

14、精心组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践活动。继续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开展“童心向党”、“感恩长辈”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流浪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关爱、救助与维权工作。加强乡村少年宫建设,依托公共服务设施,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科普文化服务活动,加大互联网、电信业、广播、电视、游戏厅等重点区域监督工作,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社会文化环境。

四、整合全镇资源,探索有效形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上下功夫

15、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认真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施纲要》,开展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活动,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宣传和实践。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廉政教育。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组织、新社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

16、围绕纪念建党91周年这一主题,举办系列活动。举办书画摄影展览、红色电影展播、红色电影下乡等重要活动,在全镇大力营造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浓厚氛围。以纪念辛亥革命周年为契机,开展读书教育活动。通过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和夏令营等形式,开展以“首义精神耀千秋”为主题的爱国主义读书活动,引导青少年学习革命先烈,常怀爱国之心,永立报国之志,投身祖国建设。

17、创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探索农民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以“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为主题深入开展思想教育、法制教育、技能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坚持以人为本,从农民的需求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大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注重针对性,增强实效性,在文化惠民上下功夫

18、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建设为目标,继续完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严格按照《镇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工作考核标准》,针对基层文化网络建设的薄弱环节加强督办落实。争取加大镇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好文化惠民工程,新建一批农家书屋,新建一批社区文化室,继续实施农村无线数字电视工程。

思想文化范文篇3

关键词:博物馆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的开发,大量传媒软件、社交工具涌入人们的视野。传媒已经占据大多数人的工作、学习和娱乐生活,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博物馆,文化传媒已逐渐成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具,成为对参观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和有效途径。将传媒引用到博物馆教育中,将文化传媒作为对参观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是城市博物馆进行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这也是现代教育中将传统教育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又一种形式。因此,要对它的发展严格把关,尽可能排除那些影响因素,进而发挥文化传媒在参观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1什么是文化传媒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传媒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博物馆借助各媒体平台(文化广播、文化报刊、宣传栏、文化微博、微信等)来传播各种历史古迹、历代重大发现,同时开展各种理论讨论或娱乐活动,以此激发广大参观人员共同参与的热情。通过文化传媒传播一系列政治文化历史事件和开展相关活动,来启发参观者爱国爱家的精神,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并通过文化传媒进行文化传播,以此建立和谐文明的城市文化,并有效推荐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传媒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点在于能够以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城市博物馆的思政引导宣教活动效果更有成效。此外,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在互联网的作用下,能以最快的速度对参观人员进行博物馆方面的知识传播,做到知识的及时更新。除此之外,文化媒体还能更多引起参观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视,积极地参与其中,因而有效地拉近了博物馆与参观者之间的距离。

2影响博物馆文化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文化传媒都是需要人工操作的,故影响博物馆文化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多在于人为因素。2.1文化传媒形式过时。网络媒体鱼龙混杂、有利有弊,有些博物馆因为担心其弊端的影响,从而拒绝使用网络媒体。有些博物馆由于传统文化思想的禁锢对某些流行趋势接受起来较困难,不能及时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功能,其文化媒体基本上还停留在文化广播、宣传栏、宣传图册等传统媒体形式,利用传统媒体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文化广播能够将信息以声音的形式“强加”给参观人员,能够起到一定的政事宣传作用。其他的文化媒体,如宣传栏、宣传图册,是“安静”地传达着信息。对于一般的参观者来说,不能够主动接收外界信息,那么这部分参观人员就不能够接收到传统媒体传达的信息。文化媒体无法将信息传达给参观人员,就是没有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2.2内容形式单一死板。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科技等行业发展非常迅速,大部分博物馆都能熟知网络媒体并加以运用。从微博、微信的流行程度来讲,两者在当下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城市博物馆应该熟悉网络传媒的价值,引进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网络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是一种新型科技产物,可操作性和可控性有限,成效可能事倍功半。内容死板单一是影响文化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内容表达形式单一极易让受众群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对内容反感,而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死板的内容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激发观众学习的兴趣,故信息不能顺利传递。2.3信息更新不及时。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各种事情。就以我国来说,历史文化也是时时在更新。如果文化传媒的信息更新跟不上时展的脚步,就很容易遭到忽视,被淘汰。文化广播、宣传栏等文化传媒的信息内容更新不够及时,因而这些静态传播信息的途径现在不能作为文化传媒的主要形式,而应把目光聚焦在微博、微信等这些目前受关注的网络媒体上。大部分博物馆都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对于这种传播性较大的媒体,时刻传达着博物馆建设形象,博物馆对此就会很重视。因此,一般博物馆官方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的管理者都是安排专业人员每天处理繁忙的工作。但是微博、微信管理的时间相对有限,并且对外界新信息接收的速度较慢,不能及时抓住当下时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久而久之,文化网络媒体就会被受众群体忽视淘汰,而不能发挥文化传媒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3博物馆文化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建议

3.1合理利用网络媒体。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几乎具备一切人类需要的功能。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是当下最为流行和广泛使用的社交软件,也是被大众乐于接受的社交软件。因此,博物馆传媒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这些网络媒体来开展对参观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的优点很多:一是高速性,网络媒体是依靠互联网而存在的,其信息传播具有高速性;二是覆盖面广,网络媒体如微信、微博的用户非常多,其物馆用户也不例外。当然,传统文化传媒的信息虽然处于静态,但是它也有它的优点,比如说,形式安全,操作方便,比较省事省力。博物馆要在做好传统文化媒体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好网络媒体,扩大传播范围。博物馆开设官方微信、微博后要在博物馆宣传开来,让参观者知道它的存在,并关注本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3.2丰富消息内容。开设文化网络媒体账号后,必须发表消息才有价值,不能空有其表。并且,网络发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避免空洞死板。死板的内容极易让参观者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参观者会对内容产生反感,而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因此,要尽可能丰富文化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加内容的趣味性,用诙谐幽默的表达来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吸引参观人员关心博物馆历史文化动态。不过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具有难度,而且博物馆管理人员政务繁忙,处理多种事情,在文化传媒上花的时间有限,其难度更大。可以选较受欢迎、能够诙谐表达复杂信息的讲解人员担任文化网络媒体的管理者,负责发表文章内容,吸引参观人员,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3.3及时更新信息。网络文化媒体中关于历史文化动态的新闻必须及时更新,因为新闻本身具有及时性,这样的历史文化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因此,可以在参观群体中挑选文化媒体官方账户公众管理员,专门负责更新时事新闻动态。对公众管理员的选择必须严格。首先,公众管理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必须是爱国爱校爱党的进步人士,能够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其次,馆外协作人员对历史文化有较高敏感度,能及时接收外界信息,关心时事动态,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够积极向上的发表信息。3.4加强文化广播文化。文化广播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传媒,它与网络媒体不同,网络媒体是参观人员自愿接收信息,文化广播是“强制性”地把信息传递给参观人员。它不管参观者是不是愿意听,主动地将信息表达出来。文化广播本就是文化的一种体现,它的存在是为了丰富参观者知识的,就算是“强制性”,也不会被参观人员反感。因此,博物馆文化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好好利用广播这一媒体平台,增加文化广播播放的文化内容。

4结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每个城市博物馆必需的宣教活动,不仅要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还要利用各种文化传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博物馆应针对本博物馆特色,找出文化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功能发挥的影响因素,制定改进方案策略,尽可能完善文化传媒理念,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利伟.浅谈新时期纪念馆宣教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2]吴凤菊.博物馆宣教工作与社会需求——以西柏坡纪念馆为例[J].环球人文地理.2017(7).

思想文化范文篇4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反生态思想;消解

关于文化的研究,学界一直都存在雅与俗、良与莠、先进与落后、精华与糟粕、积极与消极等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范畴。相较而言,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研究则缺少辩证分析的色彩。目前,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研究集中在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体系的解读、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价值评价及建构途径的探讨方面。〔1〕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化的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有些仍然是能够引领时代前进的旗帜,而有些却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的理念相悖。因此,辩证分析西部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的“糟粕”无论对少数民族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还是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一、辩证分析西部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消解其文化中反生态思想的首要步骤

早在2010年就有学者探讨过《辩证分析法在文化研究中的运用》问题,文章认为,“只有对本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以及外国文化进行辩证的、历史的、系统分析,才能科学认识文化的本质,把握文化规律,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正确指导。”〔2〕相比较而言,目前学术界对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研究却主要集中在其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上,而忽视了文化在不同时代而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不科学的研究方法必然会得出有失偏颇的结论,在其对待方式上也必然会全盘吸收。因此,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否能够对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科学的引领作用,首先取决于我们是否真正认识了它的本质,是否分清了它的构成成分。为此,必须采取辩证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诸多的文化现象中分解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进而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它们尽可能发挥正面的、积极的作用。首先,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优秀的、先进的生态文化进行科学引领,而错误的反生态思想只会把人们引向歧途。“生态文明是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是以生态文化为基础的人类处理整个生态系统的积极成果。”〔3〕80“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先导,是因、在先;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发展的实践产物,是果、在后。”〔4〕西部地区各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是当地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先导”,不同民族的生态文化共同为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伦理观及政绩观、消费观和发展观。因此,“蕴含在民族和宗教文化中的生态文明理念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内在原动力。”〔5〕在西部地区,虽然民族不同,文化有别,但其生态文化的本质是共通的,那就是它要求人们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下开发西部,在保证天蓝、地绿、水净的前提下发展西部,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保护西部。而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不良成分则无法发挥这些积极的作用,相反,会把我们的行为引向保护自然的对立面,使我们成为自然的敌人。其次,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素质的提升,需要有生态文化中正面的生态思想的引领和负面的反生态思想的警示。所谓生态素质,就是人们在认识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的、心理的、技能的以及道德的综合素质。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丰富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形成了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遇到环境问题能自觉地采取恰当的方法处理就是一个具有较好生态素质的人。生态素质不是人们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西部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含有丰富的生态思想,挖掘并整理这些民族生态文化,对其中的“良莠”成分加以甄别,并在生态素质教育中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知识,将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掌握生态保护的技能,同时通过反生态思想的梳理,可以警示人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在生活中做到远离那些不利于生态环境的行为,做到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为西部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再次,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需要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进行甄别和扬弃。在对待文化发展的态度上,我国一贯遵循“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但这一原则缺少科学研究这一重要环节。“倘若没有科学的研究和规划作为开发的基点,利用就可能失之盲目和无序,文化开发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可能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与破坏。”〔6〕研究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就是要挖掘其中优秀、进步、符合生态文明时代需要的“精华”,以便于人们去保持、继承和发扬;同时,甄别其中有害的、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糟粕”,帮助人们去批判、改造以致于摒弃。最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的全面建构,需要补充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生态思想的有益成分,而对于那些不符合时代需要的内容,则要及时加以修正或摒弃。“生态文明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既离不开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反思与超越,也离不开对社会现实的关照和探索。”〔7〕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建构,应该是“基于自然———人———社会‘三维化’的,由微观、中观、宏观和宇观四个层次共同构建的方法论体系”〔8〕,它需要世界人民携起手来,不分种族、不分地域,不分国度、不分民族,齐心协力共同建设我们的地球家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作为我国大家庭中的成员,有义务、也有责任为我国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构建做出贡献,而那些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反生态思想则要从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中及时剔除。综上所述,突破原有的研究方法,辩证分析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梳理出其中的反生态思想,对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开发、利用、传承与创新都有重要意义。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能够为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而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又为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使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更富有时代特征。

二、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反生态思想及其特征

“生态文化中既包含文明、进步、科学、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也可能包含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9〕ⅴ那么,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形式,我们如何从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不利于生态环境这两个方面来区分这些具体的生态文化呢?以什么标准进行区分?它们又具有哪些重要的特征呢?本文从文化与环境互动的角度入手,对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的上述问题作出回答,以此加深人们对于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认识。“生态文化是指各民族的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有关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各种认识、经验和技能,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获得并56逐渐积累起来的。”〔9〕ⅴ生态文化属于事实判断的范畴,本无所谓好坏、优劣之分,但当生态文化与它所主导的实践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后果联系起来之后,在价值指向上,它就有“正面”和“负面”、“精华”和“糟粕”的区分了。因为只有正面的、优秀的生态思想,才可以培养人们形成生态保护的价值观念、指导人们进行正确的生态保护实践;而负面的、违背生态保护理念的文化往往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错误的方向,最终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钟伯清把这种有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的民俗称为反生态民俗,他认为“凡是对生态系统维持其自身的平衡不利或破坏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行为、思想,都是反生态的。”〔10〕按照这一标准,我们可以根据生态文化的具体内容,即人们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行为等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结果而将其区分为“生态思想”和“反生态思想”。其中的生态思想,是指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对生态系统维持自身平衡发挥正面的、积极作用的文化成分,也就是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与之相对应的反生态思想则是指那些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对生态系统维持自身平衡发挥负面、消极作用的文化成分,即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的“糟粕”。生态文化是人类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文化选择,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囊括了科技、伦理、哲学、文艺、美学、宗教、教育等文化形式。〔3〕142-155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对待人与自然的观点也体现在本民族的哲学、伦理、科技、教育、文艺、美学、宗教等不同的文化形式当中。那么,如此丰富的体系,用什么标准来确定哪些是生态思想,哪些是反生态思想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要看这种文化所主导的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结果是有利还是不利;是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是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把自然当做朋友,还是把自然当做掠夺、征服的对象。“文化精华与文化糟粕是文化的基本因素和两大界面,是文化涵盖及派生的相对峙的基本范畴。”〔11〕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中华文化,还是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都只能是“文化精华”与“文化糟粕”的统一体。当然,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也不例外,是由其中的“精华”———生态思想和“糟粕”———反生态思想共同构成。因此,生态思想、反生态思想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反生态思想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一是相对独立性。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与反生态思想的区分,是立足于当前各个民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所做出的简单区分。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生态思想,还是反生态思想,都体现在各民族文化的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中,诸如政治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从这个角度而言,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与反生态思想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这里的“独立”不是“孤立”,而是“自立”“自主”的意思。“由于这种独立性的客观性质,所以这种判断和归纳往往具有人类的共通性,……当然,这种‘文化精华与糟粕’的独立性虽有人类共通性的特点,但它仍然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绝不是永恒或绝对的。”〔12〕二是历史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产生的,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变迁。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但同时又要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影响和制约。西部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西部地区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下来的有关人与自然环境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总汇,这种“总汇”正在伴随着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着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变化。本文中所谓生态思想与反生态思想的区分,是基于目前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观念而对业已形成的生态文化做出的区分,具有鲜明的生态文明时代的特征。“离开具体的历史环境就难以对某些文化现象作出精华与糟粕的鉴别和判定。这就决定我们应当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内来判定文化的精华与糟粕。”〔11〕三是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反生态思想与其中的生态思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文化一经产生便伴随着其自身的发展与变迁。文化是一个整体,不可能以任何人为的方式将其不合理的成分剥离出文化的范畴,只能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让其自身实现进化、不断优化、不断适合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也一样,其中的生态思想与反生态思想本身融为一体,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产生了一些促使其发生变迁的因素,使得原本对于生态有利的思想转化为对生态有破坏性的思想,有些在生态文化的外在表现上逐渐弱化甚至逐渐从文化体系中慢慢消失。因此,66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与反生态思想原本就是一个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出现了促使二者分化的因素和条件。如果我们适当改变外部条件,对不利于环境的价值观、伦理观和消费观等加以引导,修正那些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分,进而加以弘扬,他们就会重新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正面作用。

三、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滋生反生态思想的原因分析

文化现代化如同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一样,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而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变迁。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文化变迁,究其原因,不外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从内部因素来看,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自身的演化与发展是产生生态思想与反生态思想分化的内在动因。“文化作为社会基本样态的综合反映,具有非常稳定的自组织系统,在没有外来文化影响和外来文化注入的情况下,特定民族或特定社会的基本文化价值体系会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但文化的自组织系统也会随社会的发展在自身矛盾运动的推动下不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超越。”〔13〕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稳定的自组织系统,即使没有外来文化的冲突或碰撞,也会随着社会矛盾的变化而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超越。这种变迁对于文化自身来说是客观的、中立的,但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讲,就有可能出现生态思想与反生态思想的分化。从外部因素来看,有四个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视。其一是自然环境的变化。干旱、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是当前西部地区的主要特征,相比古代“沃野千里,谷稼殷积”、“闾阎相望,桑麻翳野”的景象已经大有不同。生态环境的变化,迫使生活在当地的人们不得不举起“保护生态”的旗帜,那些原本属于本民族自然的放牧、人口繁衍等生产、生活方式,在新的历史时期都不得不重新审视,一旦超过生态环境承载的能力就变成“反生态”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前的自然环境需要人们有更高的生态保护意识、更强的生态保护责任和更科学的生态保护技能,否则,可能就会成为破坏环境的刽子手。其二是生产方式的变化。西部地区很多少数民族在进行耕种的时候对土地进行适度的开发,并采取各种形式减少与神灵的冲突。例如,佤族人在耕种的过程中,为了使土地上的森林在砍伐之后获得复生的机会,他们在连续使用一块土地两年后就会放荒8-10年。〔14〕但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开发力度的增加和人口数量的增多,人们逐渐缩短了土地轮歇周期和范围,致使所有的轮歇土地都变成了永久的固定耕地,很多甚至被开发成种植经济作物的土地。这些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得原来对于土地的敬畏意识变得淡漠,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甚至在做着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事情,从而转变为反生态思想。其三是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哈尼族的传统观念中,人类与自然万物“同源共祖”,视土地为自己的亲人和伙伴。〔15〕但是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人定胜天”和无神论思想的主导下,非理性的“大炼钢铁”除了使很多森林遭到砍伐,连同哈尼族凭借万物有灵的神灵信仰保留下来的寨神林和风景林也未逃脱厄运。这种以牺牲自然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不仅在哈尼族中间盛行,在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中也不少见,它改变了人们衡量自然价值的标准,使得年轻一代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因此,很多民族传统文化中神灵信仰的文化结构在经历经济观念变化的过程中正在一步步陷入危机。思维方式的变化,促使很多少数民族文化中对自然有利的精华的内容逐渐淡化,随之产生的是一些对社会发展不利的思想。最后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从目前关于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研究成果来看,很多学者梳理出来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都是与该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偏低、科学技术不发达联系在一起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人类文化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迁。随着人类建筑技术的提升、交通工具的改进,一些原生态、零污染的生活方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交通方式。有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采用现代化的开采方式开采当地的矿产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福利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掠夺自然、控制自然的能力,走向与自然对立的一面。

四、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反生态思想的消解对策

思想文化范文篇5

一、突出干部理论学习,提升干部政治素养

1、镇党委将以学习十八大精神为主线,继续开展好每月一次的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结合时政热点、新生知识、工作难点有主题、有计划、有效果地开展好中心组理论学习。2、组织好每个季度的机关干部学习会。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组织广大机关干部“走出去”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邀请理论领域专家、学者到镇机关单位进行理论宣讲,提升和丰富机关干部的学习能力和知识。3、开展特色学习活动。如读书月、党风廉政教育、十八大知识竞赛、十八大主题论文等学习活动,通过“读、写、听、说”提升机关干部理论学习参与面和积极性。

二、扎实推进农民群众教育,培育宣传文化品牌

深入推进“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全覆盖常态化,整合我镇优势、特色资源,继续打造宣传文化精品。同时积极组织广大群众参与各类讲座、文体活动,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把党的政策、社会建设的成就和农民教育工作渗透到全镇各个角落。

三、深化文明创建活动,巩固文明创建成果

继续开展文明创建工作,让各界群众加入创建活动中来。持续开展好爱老敬老、扶贫助困等系列创建活动,协助政府开展好计划生、综治平安、法律援助等民生工作。

四、做好正面典型宣传,营造争先良好氛围

做好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挖掘辖区各类典型,尤其是“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事”的评议和推选。同时宣传各级评选评议出的道德模范、好人好事,号召各界群众学榜样、争先锋。此外,加大对道德模范、好人好事的宣传报道,关心道德模范、好人好事的个人和集体,增其强荣誉感和责任感。

五、重视社情舆情工作、加大宣传信息报道

充分利用网络通讯媒体平台,持续做好社情舆情关注与收集工作。与此同时,根据工作开展特色内容,做好各级媒体与重点刊物新闻信息报送工作,加大我镇宣传力度,提升古陂对外良好形象。

六、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着力文体基础建设

继续做好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等广场文化放映活动。积极拓展群众爱好,举办各期群众文体休闲娱乐活动。组织开展好各类主题文艺展示、体育竞技、文艺培训、文艺队伍组建活动。加大综合文化站经费投入,逐步改善社区健身路径、健身辅导站基础设施建设。

思想文化范文篇6

1、确保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每月集中学习不少于1次,全年集中学习不少于12次。

2、全年组织高端论坛或讲座不少于2次。

3、确保2013年党委成员对村、组进行理论宣讲不少于9次。

4、推进学习型党委、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工作,继续开展党员干部读书月活动和全民阅读活动。

二、对外宣传工作

5、继续做好的对外宣传,全年在日报、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稿件达到60篇以上。

6、及时更新镇人民政府网站,加强突发事件和热点敏感问题的网上舆论应对,保持网上对话回复率100%。

三、文明创建工作

7、扎实开展“学党史、知党情、促发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做好国防教育活动。组织“讲文明树新风”、“敬老好儿女”评选宣传、道德模范学习宣传等主题实践活动。

8、全面完成“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

9、全面完成“文明新村”创建工作。

10、做好2013年文明单位申报工作。

四、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工作

11、抓好农家书屋建设工作,配备好农家书屋管理员,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

12、建设好综合文化站,发挥文化站功能作用。

13、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思想文化范文篇7

一、同志的文化建设思想深刻揭示了发展先进文化的重大意义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同志深刻阐述了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深刻阐述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我们党对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的事业,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成其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他强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方面,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上,而且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上。”他多次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民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只有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更好地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同志深刻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他强调,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只有把亿万人民凝聚在先进文化的旗帜下,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大地集中起来,最充分地发挥出来,才能焕发出中华民族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才能继续创造出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伟业。

先进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同志深刻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的文化支撑。面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志强调:“努力建设我国的先进文化,使它在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中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努力发展我国的先进生产力,使我国加快进入世界生产力发达国家的行列,都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只有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在世界文化的相互激荡中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使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同志正是在科学揭示、深刻把握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起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一个突出贡献,是同志的文化建设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

二、同志的文化建设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同志的文化建设思想深刻反映实践要求,准确把握时代特征,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这一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涉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战略、发展动力、根本目的等各个方面,涵盖理论、新闻、文艺、出版、广播影视、思想道德建设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1.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志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始终做到两条,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允许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二是必须紧密结合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发扬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2.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既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程度逐步提高的过程。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志要求思想文化战线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他说:“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要使人人都有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权利,使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3.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这是同志反复强调的重要思想。他指出,坚持正确导向,最根本的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努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必须牢牢掌握新闻舆论的领导权,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讲求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形成有利于推进改革和发展的舆论,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有利于激励人民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的舆论,有利于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舆论,把人们的思想和情绪吸引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使党的新闻舆论更好地发挥教育和鼓舞人民的重要作用。

4.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同志大力倡导“六十四字”新时期创业精神、伟大的抗洪精神,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两弹一星”精神等,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他强调:“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他要求,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要同坚持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动力。

5.切实推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同志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如果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淡薄,再好的法律和制度也会因为得不到遵守而不起作用,甚至形同虚设。必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6.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同志强调,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推动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提出真知灼见,创造学术精品。他希望哲学社会科学界,深入了解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和最新成果,积极展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风采,充分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7.努力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人民。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同志指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用科学态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大力推进艺术创新,不断增强文学艺术的吸引力感染力。要尊重文艺规律,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支持文艺工作者施展聪明才智,发挥创造精神。他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立足自我、博采众长,以推进我国文艺形式、风格、流派的充分发展,实现体裁、题材、主题的极大丰富”。文艺工作者要坚持“德艺双馨”,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严肃认真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生活学习,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

8.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同志明确指出:“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必须积极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空间,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积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增强我国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在推进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三、深入学习贯彻同志的文化建设思想,推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科学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着实践。同志的文化建设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同志的文化建设思想,努力使文化领域的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一个更大的繁荣发展。

要把《文选》作为最好教材,真学、常学、深学。通过学习,深入领会同志的文化建设思想,把握精神实质,做到融会贯通,努力在认识上有新提高,在运用上有新收获。要深入领会同志的文化建设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深入领会同志的文化建设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指导意义;深入领会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领会同志研究解决文化建设重大问题所体现出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更好地把同志的文化建设思想转化为认识和解决文化发展问题的科学方法,转化为促进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际能力。

思想文化范文篇8

从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化力量,到党的十八大以后正式提出“以文化人文化育人”,对“以文化人”问题思考的不断深入,反映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大势,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探索,表现着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1.“以文化人”是适应中国发展大势的历史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中国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大势。这一蓬勃发展的历史趋势,不是主观臆造的遐想,不是夸大的赞誉之词,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历史发展趋势。究竟应该如何把握这个发展大势呢?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这即是说,要想科学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发展大势,必须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从人们身处的客观发展实际认识这一历史发展大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断探索和发展,使社会主义中国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曾用“四个进程”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之路,即“探索前行的进程、真抓实干的进程、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进程”。[2]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没有先例的条件下真抓实干,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最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得到极大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得到极大增强,全社会呈现出以多元、开放、竞争、包容、和谐、发展等为特点的新局面,整个国家呈现出全面发展的新态势。面对中国发展大势,高度重视文化问题。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他创造性地增加文化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这是因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极打造文化软实力,在广泛的文化自信中达成共识、凝聚力量,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正是如此,指出:“我们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通过文化交流,沟通心灵,开阔眼界,增进共识,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在中国发展大势下,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文化软实力,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凝聚中国力量,培育中国精神,是中国时展的必然要求。2.“以文化人”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内在需要。中国自古重视“以文化人”理念。《易•贲•彖辞》中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苑•指武》中云“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治理国家,武力是最为简单和直接的办法,这样虽然可以征服人民的肉体,但无法说服人民的灵魂。因此,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通过发挥文化的力量,在广泛的文化滋养中,提升人民的人文素养,实现固国安邦的目的。指出,中华文化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5](P170-171)正是如此,中华民族屹立不倒,中华文明延续发展。正如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6](P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了强大力量。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以西方优秀文化为借鉴的基础上,突出文化的滋养,发挥文化的力量,坚持“以文化人”,正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表现。首先,“以文化人”是一种价值取向,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规范者,因此“以文化人”强调用人自己的生存方式培育人自身,尊重和关切管理对象或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这正是治国理政中以人为本的重要表现。其次,“以文化人”是一种方法论指导,它强调用人们熟知的文化现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规范人、培育人,这正是治国理政在方法上的丰富和扩展。最后,“以文化人”是一种与强武治国不同的治国理念,它强调在人文化成、文化滋养中完成国家治理,这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求。3.“以文化人”是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社会环境的客观变化给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指出:“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5](P153)在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引下,全社会高度重视经济建设,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和劳动热情得到极大激发,形成了朝气蓬勃的经济发展局面。但同时,这种社会氛围也在客观上减少了人们对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度,这两项工作的吸引力、影响力、感召力受到了较大影响。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5](P153)因此,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提升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力,成为这两项工作持续发展需要回答的现实问题。如何应对客观变化的社会环境,不仅关乎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关乎这两项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作用的发挥。“以文化人”强调运用文化的力量,在广泛的文化滋养中完成素养的提升。这即是说,“以文化人”可以使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既能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可以在广泛的文化氛围中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实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宣传和教育效果。从这一角度讲,“以文化人”是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应对客观环境和教育对象变化,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以文化人”思想的主要内容

的“以文化人”思想,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化成”理念的继承,也有结合国家发展和时代特征的创新,内容丰富,意蕴深远。1.文化是维系社会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繁衍、发展的重要力量。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7](P149)这段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处于特定文化环境中的民族、群体,都会受到其特定文化氛围和共同文化心理的感染,从而规范其行为、引领其发展。历史上特定民族的每一次发展,其中无不伴随着文化的进步与飞跃。指出:“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对生活其中的人们产生着同化作用,进而化作维系社会、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7](P149)在人的劳动生产实践中生成的文化,反过来形成一种规范群体思想和行为的力量,使群体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整个民族、社会不断向前跃进。正如所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P5)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滋养。指出:“构建和谐社会,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关注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7](P150)这即是说,构建和谐社会有其内在的必然逻辑,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精神文化的发展。文化是人在处理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复杂关系中生成的,它反映着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体现着人处理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智慧,因此它不仅仅是一种思维的、精神的存在,更是一种处理客观世界各种复杂关系的生存方式。这种历史积淀的生存方式不仅关乎人类自身的繁衍生息,更关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指出:“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7](P149)因此,无论是人的全面发展,还是社会的和谐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广泛滋养。文化的力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助力。2.运用文化的力量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文化建设要坚定正确方向,突显宣传教育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同时也要在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其宣传教育功能,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品位,完善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引领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构建。指出:“文化建设有直接的宣传功能。讲宣传就有一个效果问题,这涉及到宣传内容的思想性,又涉及到宣传的形式。思想性是宣传工作的灵魂,也是宣传工作的出发点。”[8](P18)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挥其宣传教育功能,首先要确保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丰富的思想内涵,突显中华文化特色。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5](P155)这即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结合中国发展大势,创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满足人民群众生存方式的新发展与新要求,在此过程中激发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提升宣传教育效果。宣传思想工作的形式要结合文化的发展实际。突出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不仅要确保文化建设的思想性和方向性,还要注重运用文化的形式。指出:“没有能为别人所接受的方式和手段,思想性就无从体现,宣传教育活动也就无从落实,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这个道理。”[8](P18)在宣传思想工作中运用文化的形式,就是要使这项工作归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用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生存方式培育其自身。指出:“什么样的形式好呢?我们可以不断摸索,但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能表现思想性,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流于形式;二是要有群众性,脱离了群众的形式,不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三是要少花钱,多办事,多讲经济效益,铜钱扔到水里也要有几个响声;四是要合乎大家的口味,不搞曲高和寡。”[8](P18)这即是说,宣传思想工作要选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容易理解、能够接受的文化载体,结合群众的现实生活方式和实际需求,实事求是,真抓实干,这不仅是遵循宣传思想工作规律的内在需求,也是宣传思想工作应对新形势的客观要求。3.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以文化人”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要与现代文化形式相融合。指出:“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同时,毋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的培养和道德素质的修养。我们必须有意识地促使人们在商品经济活动中逐步地认识商品生产的规律,学习和掌握商品生产经营的知识,逐步形成与现代生产和生活需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8](P115)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以及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不是主观臆造的产物,它们均来自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人在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及自身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复杂关系的基本认识,这些认识逐渐成为人们的共性认识,最终生成为特定民族、特定群体的特定文化。在此基础上,民族和群体通过发挥内在的规范力,使这些特定文化成为其成员的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以及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产生的。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还是其活动本身,都需要结合人类生产生活实践,适应人类生存方式的发展变化。因此,当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需要坚持与现代文化形式相结合,使人们在熟知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正确认识和有效把握现代生存方式的转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以文化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是青年大学生,这个年轻向上的群体对时代文化的感触更为敏锐,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更为直接和深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关注文化的力量,在“以文化人”中实现工作质量的提升。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这即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以文化人”规律,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内涵,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和新媒体新技术的方法,寻求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生活方式以及青年大学生思想特点的有效结合,以此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使青年大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滋养中成长成才,使高校在文化的力量中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4.在优秀文化的滋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生动的现实生活和文化活动。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5](P165)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各类文化现象源于人的现实生活,反映人的生产生活实际,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联系人的生活实际,途径之一就是将其融入到人们熟知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中,用丰富的文化形式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5](P165)文化具有贴近群众、生动活泼、潜移默化、感染力强等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文化现象,就是要利用文化的这些特点,让人们在文化的吸引和感召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正是强调的“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5](P106)的具体表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既不是外来的,也不是主观想象的,它生成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深厚的民族特色。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5](P163-164)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5](P164)这即是说,要在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寻找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深厚滋养。指出:“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5](P106)这即是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面向时代、面向未来,结合中国发展大势,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发展,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生动的现实素材。

三、“以文化人”思想的实践路径

“以文化人”不仅是一个理论存在,更是一种方法论的指引。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效助力,需要积极探索它的实践路径。1.生产先进的文化产品。“以文化人”的有效运行需要有优秀的文化载体,先进的文化产品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以文化人”载体的文化产品,必须要结合市场需求,在坚持先进性的同时兼具群众性。指出:“文化产品只有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消费,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达到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目的,这就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所在。有市场的文化不一定是先进文化,但没有市场的文化更难讲是先进文化。”[7](P9)这即是说,用以“化”人、育人的文化产品必须具有广泛的市场,无人需要、无人喜欢、无人欣赏的文化产品,注定要为市场所淘汰,也就无法实现它的育人功能。同时,文化产品也不能简单地迎合市场,必须兼具先进性和群众性。指出:“先进的文化产品,应当既体现先进性,又能体现群众性;既不‘趋利媚俗’,又不远离市场、忽视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是一致的,占领市场与占领阵地是一致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一致的,文化产品的先进性与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是一致的。”[7](P9)这即是要求,文化产品的生产,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坚定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另一方面要结合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和市场发展的现实需求。正如所指出的:“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创作和生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产品,去占领市场,赢得群众,不断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7](P9)2.发挥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坚持“以文化人”,突显文化的力量,必须通过发挥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来实现。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6](P3)发挥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一方面要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透过各类文化现象的表面,挖掘深层次的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以此来激发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吸引人民群众注意和理解教育内容,从而接受和内化教育内容,最终成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基本规范;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力和感召力,而非落后文化的负面吸引力。正如指出的:“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5](P164)只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人”、育人,才能提升人的素养。3.创建安全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网络已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和思想行为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大学校园中,网络已是师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坚持“以文化人”,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安全发展。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9]这即是说,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实现“以文化人”,首先要明确网络文化建设方向,优化网络文化内容,使其成为满足社会发展的精神家园。其次要在网络文化中积极宣传正能量,积极回应网络中的错误思想,做网络文化的坚强“卫士”。最后要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使二者形成合力,在运用网络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5](P52)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理解“以文化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以文化人”,充分运用文化的滋养和发挥文化的力量,不断提升人民素养、坚定文化自信、凝聚中国力量,使人民群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感召下全面发展、团结合作,为国家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在此基础上,让“以文化人”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助力。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6-09-04(3).

[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4].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3).

[5]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7].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8].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思想文化范文篇9

(一)加强学习引导。深化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以党委中心组学习为龙头,采取专家辅导、个人自学、集体交流、课题调研等方式,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成立镇十八大精神宣讲团,深入开展“到基层”群众宣讲、专家讲理论、干部讲政策、群众讲故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组织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和《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认真做好《理论面对面2013》等通俗理论读物的学习征订和使用工作。镇党委成员要主动参与各党总支、各部门、社区的学习讲座,加强和改进主题宣讲,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引领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整体推进基层理论宣讲工作。中心组成员要按规定参加统一的集中学习,做好学习笔记,确保参学率98%以上。

(二)深入调查研究。全镇科级以上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调研。要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围绕县委重大发展战略和全镇中心工作,加强对重大现实问题、重点课题的调研,并形成调研成果报告,做好成果征集、评选工作,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理论调研成果。

(三)拓展学习渠道。纵深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扩大十八精神宣讲团的的影响力和效果,定期推荐适用性强的必读书目,不断总结不同类型经验,广泛宣传一批先进典型。

二、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一)坚持新闻联系会制度。深入宣传中央、省、市和县的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镇内开展的“十大重点工作”、重要会议、特色亮点工作进行集中宣传报道,掀起舆论宣传的强大声势。按年初制定的计划安排,根据镇乡实际,精心策划选题,从推动城乡统筹、促进社会和谐等角度出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宣传报道。

(二)进一步深化重点宣传活动。组织策划好“重点工作宣传”、“寻找身边的感动”、“我们的幸福笑颜”、“普通家庭的小康生活”等互动专题宣传,挖掘出一批具有社会感染力的先进典型,全力打造一批充满生活气息、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新闻稿件,进一步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宣传报道。持续开展“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专题宣传,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大力宣传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报道我镇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

三、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营造从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不断推进学雷锋常态化。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扎实推进“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全社会大兴文明礼仪、读书学习、勤俭节约之风。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基本国情、革命传统、改革开放的教育和宣传。

(二)广泛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实践活动。以公民道德宣传月和“9·20”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做好“好人”、第三届省道德模范和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推荐工作。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网络,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扎实开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

(三)推进城乡文明创建活动。认真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广泛开展“文明场镇”、“文明村”、“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创评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组织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

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一)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文体活动。继续争取省、市、县在我镇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

(二)充分发挥灾后文化重建阵地、设施的作用。健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好用好农村广播,确保“村村通,天天响”。按省级指标建好新增社区文化活动室。做好镇乡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服务。

五、切实加强对外宣传

(一)打造对外联系媒体、对内联系部门的“双联平台”。进一步建立健全上级媒体记者联系网络,及时与媒体记者互通信息,积极引导正面信息,妥善处置负面舆情,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唱响新媒体外宣新旋律。一是主流媒体发声。围绕全镇工作大局,在新闻网、三农网、中国法制监督网、法治网、新闻网、《日报》、政务网、《今日》、《新闻》等各主流媒体以图片和文字等多种形式宣传,打造对外宣传形象。主动争取上级媒体对各项重点工作的关心、关注,组织引导好县内外记者在我镇的采访报道,确保对外宣传准确及时,全力维护对外良好形象。提高的知名度。要认真继续执行2013年对外宣传考核办法,在县级部委局办的简报信息刊物上每上一条正面信息、调研信息和在中央、省、市、县报刊、《今日》或网上正面宣传的给予奖励,以充分调动写稿热情。在宣传方法上,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全面客观地对外宣传我镇党建工作的新进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进一步拓展对外宣传渠道和阵地,提高的整体形象和知名度。

(四)继续落实并规范新闻发言人制度。进一步完善新闻选题、效果反馈、社会评价、失职问责机制。建立健全“统一协调、统一口径、统一新闻”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对突发事件采访报道的管理服务,积极稳妥地做好突发事件新闻处置工作。对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单位和个人将按相关规定问责。扎实开展网络理政工作坚持新时期群众路线,进一步健全网络理政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办理政务的网络体系建设,推进网络理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继续强化网络舆情监控,做好网络舆情的应对、督办和回复,维护网络形象;继续强化网络舆论引导,做好主流声音宣传。做好书记镇长信箱信件的回复。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积极做好热点问题的有效应对,形成网络正面舆论强势。

六、扎实开展网络理政工作

坚持新时期群众路线,进一步健全网络理政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办理政务的网络体系建设,推进网络理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继续强化网络舆情监控,做好网络舆情的应对、督办和回复,维护网络形象;继续强化网络舆论引导,做好主流声音宣传。做好书记镇长信箱信件的回复。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积极做好热点问题的有效应对,形成网络正面舆论强势。

七、加强阵地管理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一)严格新闻采编管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情信息工作,及时收集研判社会舆情、网络舆情,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总体态势和新情况新问题。

(二)继续加强通讯员、舆情信息员、网络评论员、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大力开展理论宣传、理论调研、新闻写作、新闻发言、舆情信息、信息调研、网络理政、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置、书记镇长信箱办理、网络评论等业务培训,提高宣传文化干部的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

八、以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为目标,不断加强宣传干部队伍自身建设

思想文化范文篇10

对企业而言,思想文化的建设是自身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变革。已有的案例证明,企业文化是推动自身向前发展的重要依托,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对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

2.1企业文化的含义。从性质层面分析,企业文化应当属于亚文化的一种。它主要包括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首先行为文化,主要指的是各类精神思想在行为活动层面的体现,包括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以及行为准则等章程。行为文化能够对员工的日常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对企业凝聚力的提高经营目标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物质文化,指的是能够通过客观实体表现或折射出的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员工服饰、精神面貌、企业外观以及产品设计方面。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最外层的表象,是员工能够直观感受到的内容。最后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主要指的是企业的经营哲学、目标、战略,企业的风气和道德。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内在支撑,对劳动者来说,缺少精神文化的企业文化是变相的“压迫”。[1]2.2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员工,指的是对员工进行思想层面的引导、教育,提高员工认识,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一系列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下,员工能够理顺企业发展与自身、社会以及国家发展进步的关系,实现联合统一。[2]对员工来说,只有与企业做好“同命运”、“共荣辱”才能够在企业为自己提供的舞台上创造别样的精彩,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则是实现员工与企业统一不可或缺的因素。思想政治工作应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以及政治纲领为指导思想。无论局势如何变化,思想政治工作在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均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企业在日常生产中要真正尊重员工、关心员工,切实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统一员工的思想,让其在工作中产生强大的凝聚力。通常情况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政治形势教育;我党方针政策的宣传;企业生产管理规章制度的教育;先进人物、模范事迹的教育;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对员工进行的宣传教育。

3企业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关系

3.1两者的区别。结合实际分析,企业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两者的范畴不同,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属于政治范畴的工作内容,而企业思想文化建设则属于管理范畴的工作内容。思想政治工作要比企业思想文化建设更有高度。这一区别决定了两者的工作范围、实践要求以及工作方法的适用性均存在差异。其次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企业思想文化建设的针对性要强于思政政治工作。企业思想文化建设必须依托于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它追求的是一种内部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因此不同企业之间无法相互借鉴,而常规意义上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却可以适用于所有的中国本土企业。3.2两者的联系。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很多方面是共通的,其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两者的文化含义是一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广义来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企业文化隶属于亚文化的范畴,两者均是意识形态领域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此外两者在其他方面还有很多的相似性,道德教育、敬业精神教育等。其次两者的目标相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整体方向,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旨在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以此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从而推动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4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4.1工作方法落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大都由基层党组织负责。以企业为主体成立的基层党组织,其成员大都是工人的代表以及企业的各级领导,可能他们应对与生产相关的问题非常轻松,但却无法保证他们能够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如果将粗暴的工作作风带到这部分工作之中,将会引发员工的抵触情绪,这对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思想文化的建设没有丝毫益处。基于宏观层面分析,追求经济效益的思想与真正为基层职工谋福利的出发点是不一致的。故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还需要相关岗位、部门领导的负责人能够转化认识,在依靠思想文化建设统一员工思想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度。日常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要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尤其在与员工沟通的过程中更应当注意这一点。4.2认识层面存在偏差。在宏观环境的影响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所以长期以来各项工作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层面的偏差必将引发严重的后果。个别领导干部认为,企业应该以经济工作为先,只要把经济搞上去,思想政治工作可以稍放一放。这种偏面的认识将影响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更会影响到企业的文化建设。更有部分员工认为,单位内的党组织无法领导本部门的业务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也应当放在党员的培训教育上,如果“越界”只能影响到各项工作的顺利落实。他们没有认识到思想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联系,更忽视了这部分工作的作用。

5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

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目标结合。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其中既包括了经济效益,也包括了社会效益。而企业文化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其服务于企业目标。思想政治工作中最为主要的目标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企业发展的综合国力,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两者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企业应该将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思想结合。企业思想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两者主要的出发点都是对员工进行思想改造,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保持统一性和先进性。很多人会感觉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过于单一无聊,长此以往这会让员工产生厌倦情绪,自然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应该顺应时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最后是行为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相同的目标和思想,因此其行为也必然具有相似性。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既要使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又要在借助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员工的思想认识,以此来推动企业的有序发展。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完成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以解决好当前这部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加大宣传力度,从而完善企业的社会形象,提升企业的信誉度。其次打造具有个性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思想认识、价值意识形态。最后完善文化设施,购置必要的文化设施,以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这能够让员工与员工、企业领导与职工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和谐,进而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文化氛围,对思想文化的建设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6结论

企业的思想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以及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发展。今后,企业要理顺思想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关系,在两者协同作用下将其落实到位。以上笔者对此类问题进行了总结,希望对相关工作的落实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贾瑞萍.企业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N].山西日报,2018-04-2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