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22:04:08

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范文篇1

1.传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局限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信息十分发达,人们的思想信息来源多样化,传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且实效性低迷,局限性凸显。第一,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与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发展脱节。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比较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而不太重视法律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的培养。对于处在不断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群体来说,能够关注思想政治与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从宏观整体角度透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毕竟占少数,这就使得思想道德教育不太贴合实际、贴合青少年,脱离了青少年群体最迫切的思想道德需求。第二,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忽视间接的、非正式因素的影响。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一般只重视政府主管部门、学校教育机构、共青团等这些正式组织直接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而一些间接的非正式的因素被忽略了,比如同龄群体的影响。虽然他们不直接从事思想道德教育,但他们的活动间接地促进了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发展。事实上,青少年并不仅仅生活在一个正式的、有组织的和条理化非常充分的世界,在他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十分丰富灵活的朋辈教育方式,对这些因素的忽视将严重影响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第三,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缺少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从总体来说是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等机构实施的,其主要内容是围绕社会价值观念而展开,要求青少年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缺乏对青少年必要的人文关怀,使青少年始终处于被塑造的地位,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2.现时代社会快速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中共中央国务院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项中心任务长抓不懈,从现时代社会快速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两个方面对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随着近年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一方面,中国要发展、要前进,除了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同时还有赖于整体文明程度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近年来,从“最美”现象喷涌、道德模范受推崇,到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我们能够感受到从公民个体到国家、社会层面,对道德提升的需求和呼唤。另一方面,与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相伴而来的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对人们的冲击和影响不断加大,有部分人开始对思想道德教育产生冷漠和抵触情绪“,德育无用论”、“德育次要论”也有了一定的市场,使得现阶段思想道德教育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十八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不仅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从思想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就是要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一个心灵层面的“美丽中国”,建设一个崇德向善、文明和谐的“美丽中国”。其次,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当前青少年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的层次性越来越明显,为了给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不能不顾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客观差异,简单地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所有的青少年。面对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迫切要求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知行合一。但是我们的社会道德领域却存在着一些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一方面抱怨“人心冷漠”,一方面又告诫自己“少管闲事”;一方面抱怨别人不守公德,一方面又时常纵容自己。这种相互矛盾的“双重标准”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因此,从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来看,推进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十分必要。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改革的内容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内容涉及众多方面,笔者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1.教育理念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改革中,就必须“以青少年为本”。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并不是从人本身、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而是把思想道德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强调它对人的约束和驯化,这种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的“无德的教育”,把人当成物的“物性化教育”“、无人的教育”,它偏离了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而我们要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物性化的、无人的教育,把激发青少年的主体性、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放在核心的位置。思想道德教育改革要激发青少年的主体性,就是要提升青少年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每个青少年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看待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己如果没有对人、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看法,就无法体现其主体性。我们所进行的教育是以人为目的的教育,而不是以人为手段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把具有主体性的人当作灌输的容器。如果只是以一种思想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限制人们独立思考的权利、自主判断的自由,那就使人物化、工具化,其结果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异化。思想道德教育改革要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前提是要求教育者要把青少年看成是有能力实现自我的人,其目的不在于看青少年是否掌握了最高的道德标准,而是看作为教育对象的青少年的思想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2.教育内容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不仅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而且包括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十分重视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对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却有所忽视,以致部分青少年入团、入党很积极,但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心理问题时有发生。近些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思想道德教育日益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精神需要,但离青少年的现实需求还相距甚远。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很少涉及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内容。高校虽然开设了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往往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很少关注学生道德、法制和心理困惑的排解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最近发生的复旦大学学生投毒导致室友死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因口角捅死室友等悲剧可以看出,改革和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刻不容缓。

3.教育方法

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方法,从效用关系角度看,主要包括灌输引导法和实践体验法。由于长期受“无人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育方法上,有些教育者缺乏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尊重和对学生的兴趣、需要及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的遵循,过分强调思想道德的灌输。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有些学者指出灌输法虽然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实施方法,但是其适应性是有限的。在现代社会,它在价值观方面是一元的,容易造成教条化和空洞化。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完全抛弃灌输也是不正确的,应该使理论灌输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教育者应该在理论上泾渭分明,让青少年懂得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另一方面,也要加强青少年的养成教育,让青少年身临其境地面对各种道德难题,使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反复经受锻炼,从而养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行为和习惯。只有经由青少年自己认真思考并认可的道德,才可能内化为青少年自身的行为准则,从而自愿地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更好地实践道德生活。

三、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改革的途径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必须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进行整体综合建设。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三方面探寻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改革路径,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1.建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学校、社会和家庭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目前仍存在一些不适应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因此,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就必须整合这三者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1)搭建学校与家长有效沟通的平台。

建设学校网站,使家长通过学校网站,既可以了解到学校的规章制度、发展情况,也可以了解到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建设短信平台,学校和班主任可以通过短信向家长学校的德育信息和反映学生的最新表现,争取家长的配合;建设班级QQ群,便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与家长互动,及时反馈学生的思想道德信息。

(2)建立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德育活动机制,学校与社会机构共同开展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德育活动,如义工活动等;建立环境净化机制,尤其是网络环境的净化,使活跃于网络的青少年从网络中呼吸到更多的清新空气、见到更多的蓝天白云,如过滤和屏蔽网络不良信息等;建立榜样导向机制,如社会道德榜样进校园与学生互动等。

(3)建设家庭与社会合作互动的阵地。

比如,从社区建设入手,举办社区论坛,充分挖掘社区自身教育资源,请法律人士介绍法律知识、教育人士介绍教育方法、成功人士介绍奋斗经历等;编辑社区简报,社区成员互助的供求信息,报道社区邻里互助的好人好事等;组织家长和小孩开展爱我社区活动,使青少年从身边做起,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当前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缺乏良好的联系与互动,无法形成合力。只有建构学校、社会和家庭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种资源和力量的优化配置,才能切实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建构大学、中学、小学一体化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当前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二是大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缺乏系统性和有效衔接,表现为:目标混乱,内容重叠,顺序颠倒,形式单一。要切实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就必须实现大中小学德育的一体化。

(1)目标清晰、层次分明。

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理论思维能力较差,其教育目标应该是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具备一定的规范意识(法律意识)、心理健康;中学生心智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思维能力,其教育目标应该是在小学阶段的基础上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心智比较成熟,具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其教育目标应该是在中学阶段的基础上培养正确的国家观、政治观、公民观。

(2)内容适度、安排合理。

大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要适度,即符合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小学阶段根据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教育内容应以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主;中学阶段根据学生思想观念培育的需要,教育内容应以思想教育为主;大学阶段根据学生作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需要,教育内容应以政治教育为主。

(3)形式多样、方法得当。

大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即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生操作思维发达,在学校适合开展活动德育,在家庭和社会适合开展生活德育;中学生形象思维发达,在学校适合开展故事德育,在家庭和社会适合开展社区德育;大学生抽象思维发达,在学校适合开展理论德育,在家庭和社会适合开展体验德育。只有实现目标、内容、形式相互衔接的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立一体化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才能真正改善和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构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思想道德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独立院校;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时代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完善的重要时期,因此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院校,其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还存在缺陷,为了独立学院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发展,我们对新时代下独立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变化特点进行研究。

1新时代下独立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建设有待加强。按照教育部第43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最低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学生管理队伍。按不低于1:200的师生比配备辅导员,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独立院校发展主要依靠社会投资,没有国家政府大力支持,资金有限。许多独立院校都存在教师队伍配备不完善的情况。例如:辅导员班主任队伍配比不到位,一个辅导员带班人数众多,还存在跨年级带班等等情况,教师工作量大,缺乏完整的管理体系。1.2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水平有待加强。独立院校思想道德教育方法过于简单。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往往忽略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教育。一味灌输式教学,不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启发。学生被动接受,丧失辨别道德的能力。同时独立院校思想教育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差,与社会发展存在脱节现象。独立院校思想道德教育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对思想道德教育还存在肤浅的表层,没有深入研究,导致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得不到解决。1.3教育效果缺乏。虽然独立院校发展已经有一段历史了,但是就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仍然缺乏科学完善的教育评估体系,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独立院校思想道德教育评价体系缺乏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评价的内容存在主观性,评估的范围存在片面性,评价结果缺乏导向性,从而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效果和功能大打折扣。

2新时代下独立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独立院校在招生过程中,独立院校学生录取分数线远远低于公办院校学生的录取成绩,因此在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独立院系学生与公办院校学生存在一定差异。同时独立院校的学生大多是90后、00后居多,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独立性较差,缺乏自律性,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团队意识。面对大学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产生明显的不适应性,从而导致独立院校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也缺乏创新探索精神。2.2学校管理因素影响。独立院校的管理模式基本都是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责任制,学生工作处于从属地位,而且由于独立院校属于民办性质,学院的经济效益成为学院发展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在独立院校中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往往不受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发展没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很多切实有效的工作都没能实现;甚至有些独立院校完全没有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发展,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发展机制体系建设不重视,未将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纳入学院发展的一部分;更有部分独立院校存在经费问题,对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缺乏扶持力度,项目经费不能及时到位从而导致思想道德教育相关研究不能有效实行。2.3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在新的时展下,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变成了整个社会,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社会各方面因素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网络发展迅速,国家对网络监控又存在漏洞,网络上各种知识信息充斥,当然也包括一些不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内容。各种色情、暴力等负面信息对大学生身心产生了巨大危害,损害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展,一味追求速度,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利益,这种氛围导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也追求快速高效,忽视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期性和有效性。社会发展存在的不良行为,例如道德缺失,贪污腐化,社会欺诈等等行为都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重大不良影响。

3新时代下独立院校思想道德教育提升探析

3.1更新教育理念,注重以人为本。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是中心环节,如果没有受教育者参与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那么就无法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要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跟上时展的步伐,就应更新教育理念,跟随时代步伐,敢于创新,保证思想道德教育的先进性和合理性。在如此时代形势下,我们应该吸收最新理论成果,转变教育观念和形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以人为本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观念,关爱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思想道德教育,力争将新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更新学生对旧有思想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真正将以人为本放入思想道德教育中,做到人性化教育,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热爱思想道德教育,真正投入学习,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有利于思想道德教育的长远发展。3.2构建多方位的思想道德教育通道。新时期独立院校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发挥多方面的作用。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巨大而长远的工作,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需要独立院校所有教育工作者一起努力。任课教师作为接触学生较多的一个群体,如果在平时工作中多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的辅导员多加沟通,相互配合,那么其发挥的教育作用将是巨大的。其次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背景,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学校要努力建立多种与学生家庭沟通配合的渠道,定期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包括学习、生活、思想情况等方面与家长进行沟通,从而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具体情况,也方便家长与老师共同督促学生。针对独立院校学生学习的特殊性,其思想比较活跃,想法更为现实,单纯的思想道德教育,纯理论的说教,不能完全打动学生,所以作为独立院校思想道德教育者应该更注重将社会实际与理论讲解向结合,从现实生活出发,贴近学生生活,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求。3.3建立健全独立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监督与评价体系。新时代独立院校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很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现实与理想差距甚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完善的监督和评价体系。建立严密的监督管理,既鼓励主动自觉,也要加强外在约束,这样才能确保实现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建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和师德的评价,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上课形式,学习方式甚至对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评价,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上课水平和能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独立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应该抓住时代的新形势,勇于创新,善于发现,对目前独立院校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新形势下大学生发展的客观要求,从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力求增强独立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陶然.独立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J].江苏高教,2009,(6).

[2]熊林.独立学院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新探[J].中国集体经济,2010,(33).

[3]陈思坤.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创新的切入点与着力点[J].教育探索,2006,(1).

[4]张慰卫,吴立彬.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浅析[J].党建思政德育,2012,(2).

思想道德教育范文篇3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爬坡说”

随着社会的经济的发展,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问题。学者们主要围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虽然承认青少年思想道德存在许多不足,但坚持认为青少年主流思想道德状况较好。有学者认为较多的青少年对社会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有一定的认知,能够清楚地辨别善恶、美丑、是非、曲直,能够抵御外界的侵蚀。一方面对个人人生价值目标的定位基本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有较强的进取精神。一方面,他们注重不断学习积累知识,追求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对社会有所贡献,有较强的进取意识。此外,还有学者从时代的要求出发,进一步归纳出了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状况的四大特征:“对知识如饥似渴孜孜以求,其强烈程度超过以往的任何时期;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追逐时尚生活;追求人格健全,企盼道德回归。”[1]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滑坡说”

2000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中央宣传部课题组又组织了一次大型调查,在对“您认为在当前青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限选两项)”问题的回答中,有48.3%的青年选择“社会风气不正,腐败现象严重”,列第一位;有30.8%的青年选择“社会上拜金主义日趋严重”,列第二位,并由此得出我国城市中由于人际关系冷漠和异化,人们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和沟通,致使社区居民普遍存在着交往半径短、家居生活封闭性强的特点[2]。有的学者运用大量的调查数据阐述了当前世界青少年道德问题,如犯罪率上升、泛滥、性混乱、家庭暴力等,并进一步指出,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道德下滑现象十分严重,主要体现在:对金钱的追求成了青少年价值取向的主要,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吸毒贩毒猖獗、冷漠心态、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下滑、家庭道德衰落。犯罪是道德沦丧的表现,目前已查获的作案成员尤其是严重犯罪的作案成员中,青少年所占的比重一直在半数以上,而犯罪率的上升则无疑表明道德水平的下降。有的学者指出,我国社会出现比较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对青少年树立正确、高尚的道德理想信念影响较大,这种道德滑坡现象在青少年身上不仅表现为“不思进取、沉迷虚幻、自私狂妄”,还表现在丧失自强不息精神和诚信缺失[3]。

(三)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中间说”

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这个问题,有学者持中立的态度,他们认为当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没有呈绝对的上升趋势,也没有显示绝对的下滑,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还是持乐观的态度。有学者指出,当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一方面呈向上发展的趋势、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高度吻合,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让人担忧、与和谐社会建构不符的问题。如,个人的价值取向居于社会的价值之上,重视个人利益取得忽视了社会利益,损害社会利益;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节,没有把对道德的理论理解落实到社会实践中。对社会的许多不良之风明知道是不正常的,但是无法消除面对这样不良风气的矛盾心理。有学者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做了探讨,在社会生活中,青少年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但也有部分青少年违反社会公共秩序,破坏公共财产;在社会工作中,青少年具有努力奋斗改变自己生活现状的热情,但在奋斗过程中受到利益的诱惑,做出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在家庭生活中,注重对父母的赡养、履行做子女的义务,但是有部分人在履行自我的责任中只注重自我的感受,传统道德的约束力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青少年面前就显得无力。

二、关于新世纪以来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影响,学者们围绕这几方面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探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他们社会化的过程,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思想的活跃,侵蚀着社会的各个方面,某些领域滋生了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这些都潜移默化地浸染着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4]。有的研究者认为,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的方法方式出现问题,学校的道德教育趋于理论化、形式化。因此学校的教育让学生只知道一些空洞知识,而没有真正让学生把这种理论落到实处,造成青少年对社会道德认知不够全面、深刻;对于社会丑陋的现象只能流于口头上的斥责,而无法抵抗这样的丑陋现象[5]。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孩子偏激失控;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教育方式,阻碍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提高;人格教育现实作用的无力、道德教育凸显的功利性、文化教育的失重、审美教育的匮乏,造成了学生思想道德偏离了社会主流;网络技术发展的利弊、使诚信面临危机的现状,造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失范,使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陷于困境。

三、加强新世纪以来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新世纪以来,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起阻碍作用,因此,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素质教育首位

学校不仅是青少年系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各学校要自觉地把德育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以达到强化青少年积极向上的良好道德目标。一是健全教育内容。加强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道德观等教育。二是改善学校教学方式方法,传统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的要求,注重实践式的教育方式。把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做到智与德的统一。三是抓好师德建设。学校一定要注意培养教师的师德和敬业精神,使教师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渊博知识影响青少年学生。

(二)发挥家庭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的态度对孩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父母应担任起教育青少年的责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不能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其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要改变“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方式;要加强与孩子的情感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把握好对孩子的关爱;还要与孩子共同欣赏积极健康的作品,培育青少年良好的道德素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三)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群体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其思想道德素质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要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正确引导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对其监督,把优化社区育人环境列入精神文明建设中,建立德育基地;要加强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弘扬社会主旋律,引导青少年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净化各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化环境,取缔各种不文明的文化场所。

四、简要述评

思想道德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途径全面发展引导矛盾

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由此可见,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及整个社会体系有很大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呢?结合著者的工作经验,个人以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采用启发、尊重和依靠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正面施教、渗透熏陶、科学管理和实践锻炼相统一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将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只是外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更何况教育的对象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学生,他们在接受教育和影响的过程中,不仅是被教育、被影响的对象,而且是能动地吸取教育和环境影响的主体。学生接受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和影响到什么程度,是否通过自己内部的思想感情活动转变为道德行为,这都要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如何。在同一教育环境中,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进步是不相同的,有的进步快,有的进步慢,这主要取决于各人的主观努力程度。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尊重和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这个特点,采取“我讲你听”、“我管你服”的办法,压抑了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导致教育工作的失误,使学生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

教师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对学生进行正面施教、渗透熏陶、科学管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正面施教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进学生思想矛盾的转化。渗透熏陶是创设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人认为,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就不要管理了,这是一种误解,某些大学生由于道德认识局限,情感不稳定,易冲动,控制自己道德行为的能力不强,更需要教育者的管理,但这种管理不是动辄训斥,不是把学生的思想管“死”,而是要把学生的思想管“活”。因此,教师必须用科学管理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最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教导必须统一在实践锻炼中,才能最后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决不能停留在教师的长时间说教,否则,不管教师讲得如何动听、感人,实际效果仍将不能落实。只有将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指导性统一在实践锻炼中才能完成思想道德教育过程,才能达到完满的德育效果。

二、要采用引导学生开展思想内部矛盾斗争、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师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现状的矛盾,这个矛盾推动着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发展。学生在出生以后,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和影响,已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学生有自己的选择,对有的要求能接受,经过自己的积极的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内化为自己的良好品德;对有的要求可能产生抗拒的情绪,当消极因素占了上风时,就不能转化为学生良好品德,甚至成为不良品德。因此,教师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当旧的矛盾解决了,个体的思想道德就能逐步得到完善。在学生中产生的矛盾通常有以下几种:

(1)认识性质的矛盾,即由于缺乏道德知识而产生的错误思想和行为。

例如:教师要求学生要勇敢,有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勇敢,把粗野行为当成是勇敢,犯了错误。解决这类矛盾,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讲解道德规范,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以指导道德行为。

(2)能力性质的矛盾。

学生知道道德规范是什么,自己应该遵守道德规范,但遇到某种特殊情景,学生自己言行缺乏控制能力,经不起外界引诱,以导致犯错误。如有的学生与同学发生冲突,知道不能骂人、打人,但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破口大骂,甚至打人。对于这种矛盾,应及时指导学生总结错误行为的不良后果,并对他们加强道德行为的事迹锻炼,使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形成习惯,以解决能力性质的矛盾

(3)思想性质的矛盾。

由于学生已经染上不良的思想和行为,自己又不愿意遵循道德规范,因而犯了错误。对于这种矛盾,教师必须满腔热情地晓之以理,使学生认识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质,以后不再做类似的错事,同时也要使学生感到自己改正了错误,同样是个好学生,使他有前进的动力。对这类学生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切忌采用讽刺挖苦的办法,是他们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是矛盾加剧。当然,我们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要相一致,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要指导学生在团体和个人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道德。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离不开活动和交往。

在人类社会中,道德规范的传递不能自动作用于人,也不能只用间接的经验传授于人,而必须让人们在活动和交往中,亲身去感受它,才能掌握它。对于儿童来说,开始接触父母、亲属、邻居,以后接触教师、同学,逐步深入社会,参与各种活动,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这些活动和交往中吸取了道德认识,形成了辨明是非、善恶的道德观念,培养了好恶、爱憎等道德情感,养成了一定的道德习惯。如果学生离开了社会的活动和交往,心理得不到发展,思想道德也不可能得以形成。

思想道德教育范文篇5

在输入信息时要注意题目的科学性和“两难性”:在考查学生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我用了甲、乙、丙、丁四人在一老人被撞倒后所表现出来的心态来检测他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评价能力。甲骑自行车急行而将路边蹒跚行走的老人撞倒,甲得知老人倒地时欲要下车去扶,但因车速太快来不及停下来,索性骑车而去。青年乙正好路过,便走向前要伸手去扶,当老人将手伸给他时,乙怕老人将倒地受伤的责任推给自己,想找个证人证明,然而因没有其他人,乙扬长而去。这件事被丙学生看到后,他表现出气愤的神情谴责甲、乙两人的不道德行为,但没有去扶老人,丙认为:谁撞倒的老人就应该由谁去扶。丁同学没有说一句话,急忙走过去将老人扶起并帮他拍打身上的尘土,当老人要感谢时,丁同志却没吱声自己走了。问:这四个人的行为哪一个更合乎道德,请排一下顺序。测试结果:低年级学生有90%以上的学生认为丁同学的行为最值得表扬,只是对另外三个人的排列很乱,在道德体验上不是那么善恶分明。高年级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一致认为:丁同学是值得推崇的。因为丁同学注重道德行为。对乙同学的评价是:乙的行为是胆小怕事,不敢担责任,应该批评。这样的道德评价比低年级学生的评价要成熟。他们的共同点是:只“言谈”道德是不够的,还需在“举止”中合乎道德,注重道德行为。这也给教育者一个信息,身教胜于言教,要塑造好自己的道德形象。当今社会学生思想的多元化,使学校面临着道德的继承和重建的双重任务。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他们喜欢的课外读物中理想教育和品德、修养方面的读物只占了不到1%。当问到为什么不买一些品德修养的书时,大多数学生回答:内容枯燥,与事实有距离,故事陈旧。另外有学生则说:品德修养书不实用,还是“少谈理想,多讲实惠”。通过“输入信息”给我们的启示,道德教育需要与现实挂钩,从平凡易接近的生活中寻找思想道德教育的鲜活材料。

二、通过对“输出信息”整理、摸清当代学生思想脉络

上述的问题投向学生后,通过输出信息的分析发现,当今的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特点更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他们爱好广泛,思想敏锐,正义感强烈,向往真善美,崇尚美好的道德形象。但在他们身上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三多三少”,即:盲目攀比多,自我认识少;感情用事多,理智分析少;依赖享乐多,付出努力少;他们的“强弱”之分显得泾渭分明。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在价值取向和道德认识方面实现了更加务实的趋向,日益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性的发展及更多地向自我倾斜,涉及集体责任感方面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有下降的趋势。以上的结论是受控部分输出信息,经整理后作出的一般结论。

三、通过处理反馈信息,提出教育的“对策”,做好评价工作

思想道德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情绪;共识;感受

一般来说,我们的课堂教学以强调讲授系统的知识为主,相对比较忽视学员的情感、态度和价值需求。而思想道德教育则必须立足于学员的情感、态度和价值需求,才能体现出其教育效果。在高校教学中,学员是具有一定知识背景和思维水平的成年人,所以从感性的角度上讲,高校教师讲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和学员进行思维交流的过程。即教师按其思路来授课,学员按他们思路来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如果这两种思路能达到一种统一,即教师和学员在教学中能形成共鸣,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改造活动,这种共鸣则显得更为必要和重要。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应立足于学员思想实际,通过调动学员情绪、达成教学共识,追求与学员的共鸣,来设计思想道德课程,以激发学员理性上的主动思考,从而达到思想传递的目的。

一、调动学员情绪

一般来说,学员走进课堂来听课,在感觉上是被动的。作为教师首先就必须把学员的这种被动的感觉调整为主动的感觉。而通过换位思维,准确运用教学语言、合理安排教学步骤,以选题动机激发学员的兴趣和好奇心,以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教师走上讲台面向学员时,学员一般都会想:这堂课这个老师会讲些什么?会怎样讲?教师则要考虑如何吸引学员的注意力、激发学员的兴趣。首先,教师要运用恰当的引言告诉学员今天讲这个内容的原因和动机,引言设计得好,则能做到引人入胜。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类的教学,要做到引人入胜,可以运用一个当前热议的思想道德类问题的案例让学员来思考来点评,通过思考、点评让学员的思维迅速地进入课堂,并让学员认识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就是要说明讲这个内容的目的,让学员听课能有目的性,并能在听课过程中时时反思自己,从而有意识地逐步接近这个目的。思想道德作为基于价值取向的一种行为规范,其培训目的则要着眼于一定的价值取向来进行设计。所以,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个美好的愿景,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这一愿景,通过对愿景的憧憬让学员在上课时精神能马上进入一种兴奋状态,并能带着好奇心来听教师下面的内容。最后要说明的就是对这堂课的内容安排,即教学内容。让学员对这个专题的整体脉络有个了解,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学员弄清楚了这次课要讲哪些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听课也会有主动感。

二、达成教学共识

学员听课一般都比较喜欢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能否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是和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密切相联系的。从教学形式上讲,我们可以把思想道德类的教学分为报告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两大类。报告式教学表现为单向传递信息,没有活力,不能激发听众的思维。互动式教学则表现为双向传递信息,形成互动的氛围。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类的教学则必须运用互动式教学,通过互动式教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交谈式的教学语言、运用交流式的语气和目光,让学员感到轻松,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适时地发动学员参与课堂讨论,形成小组观点并相互点评。学员只有参与课堂,才能实现自身思想和外界信息的交流,才能让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在不断的互动过程中内化成学员的认识。从教学内容上讲,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着眼于学员的现实困惑和现实需要进行设计。例如与道德相关的现实困惑有哪些?我们该如何走出困惑,等等。最后就是基于学员的现实需要来和学员讨论如何创造这些条件才是合理的才是可行的。这里合理性就是指思想道德的提升要与人的合理追求相统一,即提升思想道德不能以牺牲个人的合理追求为代价。只有满足这种合理性的条件才能与学员达成共识。可行性是指思想道德的提升要与实现人的现实需求联系起来,而不是超越人的现实需求的空洞的说教。这种合理性和可行性是相互联系的,只有满足合理性的条件才能激发学员进行思想道德提升的积极性,只有满足合理性的条件才是可行的条件。唯有如此,道德的提升才是协调可持续的。

三、权衡利益关系

思想道德作为基于价值取向的一种行为规范,所以思想道德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利益取舍的过程。那么思想道德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受众的利益观,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的比较、分析、预测、判断等,引导受众权衡利益关系,进行正确的利益取舍。一般而言,高校学生经常会面临以下几种利益关系。一是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按照普遍的道德标准,任何人在追求自我利益、个人利益的同时,不得以侵占或侵害他人利益、国家利益为条件。但由于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滋生了大量的侵占或侵害行为,同时也衍生了大量的社会机会竞争不公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和学员一起感受一起思考。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案例来和学员一起分析思考;另一方面,也可以发动学员把他们所知道的或所经历的相关事例讲出来与大家一起分析。通过分析我们找出这所有现象背后的根源:法律的欠缺和道德的缺失,这既能发现法律的漏洞又能引起学员的自省和反思。二是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具有内在统一性,只有当二者保持着相互协调的关系时,人的幸福感才是最高的。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而轻视了精神利益。所以造成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缺失、信仰缺失。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往往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带来人的幸福感的提升,甚至经常性地会怀念过去相对贫穷却感觉很幸福的日子。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做一个现场调查,把学员的生活幸福感的波动情况进行统计,对于生活幸福感下降的学员,我们可以一起分析原因。通过这一教学过程,我们既能找出制度和法律的漏洞,又能让学员进行自我剖析。三是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从社会发展学的角度分析,社会利益应该是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得以持续的根本。然而长期以来,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并注重以经济利益来衡量党员干部的政绩,并以此作为党员干部升迁的重要考核指标,因此造成社会利益格局的严重失衡。当前在社会利益格局严重失衡的态势下,整个社会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也正经受着冲击。面对这样一种现实,教师可以引导学员做一些有关各种利益关系的分析。只有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详细分析,才能让受众真实地感受到权衡利益关系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利益取舍,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这也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提升的重要环节。

四、感受道德能量

思想道德教育范文篇7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集中体现;弘扬延安精神是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力武器。因此,用延安精神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用延安精神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首先回答延安精神是否适合当代青少年,是否象某些人所说的“延安精神过时了”。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全新精神面貌和崇高思想境界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延安精神首先的和主要的是表现为一种精神财富和精神支柱。

延安精神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激励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用延安精神激发起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救国热情,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战胜了内外强敌,建立了新中国。建国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我们党又是靠延安精神,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迅速医治好战争创伤,开展了全面的经济建设。三年困难时期,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国际反华大合唱,我们党还是靠延安精神,团结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战胜了各种想象不到的困难。十年动乱后,我们党还是靠延安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迅速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从三十年代的延安时期开始,到目前的改革开放,我党、我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的一次次飞跃,取得的一个个胜利,无不闪烁着延安精神的灿烂光辉。

延安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培养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从延安时期聚集在延河之滨的无数革命先辈,到改革开放以来从海外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无数精英学子;从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从五十年代忘我工作的孟泰,到六十年代的“铁人”王进喜;从“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到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李润五……;在他们身上,处处闪耀着延安精神的光辉。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所形成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和高尚情操,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人。

延安精神之所以具有这种稳定性和生命力,关键在于其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表现出了能够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产生时代效应的内在能力。在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跨世纪工程中,延安精神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基本内容,也是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

延安时期,尽管困难重重,险象环生,但由于我们党坚持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今天,从国内来讲,我们面临着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和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伟大任务;从国际环境来讲,遏制与反遏制、“西化”与反“西化”、颠覆与反颠覆、演变与反演变的尖锐斗争更加激化。可以说,现在的任务更艰巨,环境更复杂,更需要我们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这一切任务的完成,最终是要靠跨世纪的青少年一代来承担的。因此,在青少年中进行政治方向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这是已被我党、我国的历史证明了的真理。而这一点,又往往是容易被青少年们忽视的一个问题。他们往往把问题简单化,认为我们现在是搞经济建设,只要把经济搞上去就行了,而不善于、也不会从政治上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因此,要教育他们认识到,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走的道路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总之是要教育青少年一代学会讲政治,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使他们保持清醒头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住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常特别是在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的进程中,既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又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要使青少年一代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当前还必须结合在青少年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否认,目前在青少年中,爱国主义的思想是比较薄弱的,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在青少年一代中的表现也不能让人放心和满意。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同时它也是延安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教育青少年一代,要象当年聚集在延安的青年那样,把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放在首位。现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要使青少年懂得,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青少年一代真正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把个人成材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增强青少年一代热爱祖国、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历史感。

理想信念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用延安精神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同样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

理想、信念是我们生活、工作的动力源泉,是事业成功的最基本保证。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每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理想追求,没有坚强的信念支撑,势必会走向消沉。延安时期,生活那么艰苦,环境那么恶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热血青年向往?并且不怕苦累、不怕牺牲从四面八方奔向延安?为什么他们不怕吃苦、甘愿吃苦?正是由于大家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由于封建主义思想的沉渣泛起等等,社会上出现了各种思想、各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碰撞的局面,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应当说,在这场冲突、斗争中,争夺的重点对象是青少年一代;而青少年一代也往往表现得最为迷茫,最容易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用延安精神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志愿服务;思想道德教育;奉献;人生价值

近几年来,志愿服务活动在我国发展迅速,服务内容和领域不断丰富拓展,服务效果得到了社会普遍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广泛开展志愿服务”[1]的指导思想,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2]的战略任务。随后,中央和地方相继颁发了《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等诸多相关规定①,国内也发起成立了不少全国和地方性的志愿服务组织。报告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求“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3]。事实上,志愿服务理念和志愿精神与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具有的融通性,使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提高公民道德素养、培育社会新风尚的重要抓手。阐释志愿服务及其精神,探讨志愿服务与思想道德教育在目标上的一致性,呈现二者在功能上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作为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和彰显人生价值的实践载体功能,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志愿服务及志愿精神

1.志愿服务的涵义。志愿服务(Volunteerserv-ice)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因为受到地域、历史、政治和宗教等因素影响,人们对志愿服务在理解方面有些许差异,但其主体内容和特征是基本相同的。《全球志愿者宣言》认为,志愿者行动是一种具有非凡创造性的力量;《联合国志愿者年宣言》指出:“志愿服务是个体为了增进邻人、社区、社会的福祉而进行的非营利、不支酬、非职业化的行为。”[4]并号召在全世界范围内倡导志愿精神与推进志愿服务事业。有国内学者认为,志愿服务是“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活动”[5]。志愿服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社区建设、应急援救、大型赛事以及海外服务等方面。志愿服务的目标是利用个人的时间,以自己的善心、资源、技能,为他人、社区乃至社会提供公益性的服务。现代意义的志愿服务是从西方国家发端并逐渐发展成熟的,经历了初始阶段、发展壮大和日趋规范阶段。以欧美为代表的国外志愿服务活动起步早、规模大,其良好的社会效益越来越受到诸多国家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它们已经步入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良性轨道,并且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运作机制。事实上,这些国家的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强化公民道德教育与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方式,广大公民不仅具有志愿服务意识,而且能自觉参加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我国志愿服务发展较晚,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借鉴国外志愿服务的先进经验,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模式至关重要。作为一种社会公益行为,志愿服务的特征显著:一是自愿性。志愿服务是一种个人或组织的自愿、非营利性行为,不具有强迫性。志愿者自愿花费个人时间与精力,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爱心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二是无偿性。志愿服务活动不是以追求物质报酬为目的,不应该受金钱或利益的驱动,而是在不计报酬的情况下尽己所能地奉献爱心。当然,志愿者可以获得一些诸如餐饮和交通等微弱补贴,以弥补在志愿服务中投入的成本。三是利他性。志愿服务是自愿付出时间、技能和爱心,为他人和社会谋福利是其追求目的,因而具有利他主义动机。但是,志愿服务在助人过程中也会获得自助,在利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精神境界和声誉。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志愿服务的功能日趋显著,它开始逐步以社区性、专业性、专项性等形式展现,呈现出制度化、法制化、社区化、全民化和生活化等发展趋势。基于志愿服务的特征和实施效果,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和措施,其在社会资源的动员和利用方面的实效性已为各国关注和重视。在我国,志愿服务不仅逐步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抓手。2.志愿精神的内涵。精神力量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志愿精神是体现于志愿服务中的精神特质,为志愿服务提供精神动力,是志愿行动的灵魂。作为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态度,志愿精神已经成为个人对生命和社会价值积极追寻的内生动力。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在“国际志愿者年”(2001)的启动仪式上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和团结的理想,是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广泛认同的志愿精神的凝练表达。实际上,志愿精神作为现代社会思想观念的组成部分,必然以社会历史所积淀的深厚道德文化为基础。我国古代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行善积德主张、墨家的兼爱原则以及佛家的慈悲观念等传统文化基因,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无私奉献、扶危济困、团结互助以及乐善好施的民族品格。这些优秀民族特性对于志愿精神的凝练和倡导起到根本作用。志愿精神决定了志愿服务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它是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近些年来,我国的志愿服务蓬勃发展,开展形式丰富多样,志愿服务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志愿精神逐步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同,“帮助别人,快乐自己”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并融入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当前,志愿精神和所承载的价值有利于重塑社会道德,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辅助。培育志愿精神必须将其贯彻于志愿服务的各个环节,使精神浸透到志愿服务的内在机理中。惟其如此,才会使志愿服务充满精气神而富有生命力,全社会的志愿文化才能自觉兴起,志愿服务才能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在21世纪末,公民服务可能会像今天的教育、就业和兵役服务一样平常和被普遍接受。”[6]

二、志愿服务与思想道德教育的融通性

1.志愿精神与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志愿精神,不仅是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生命力,也反映了人类的道德良知。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志愿精神唤起了民众内心崇德向善的正能量,进而使人们逐渐摆脱物质利益的精神枷锁,回归社会道德。实际上,“志愿服务精神既传承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7]现代志愿服务倡导:“以阳光心态面对人生,以辛勤劳动创造生活,以感恩情怀融入社会。”[8]这种倡导积极心态、辛勤劳动和感恩的志愿服务理念,与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增强社会成员尤其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导青年将志愿服务中体验到的“我奉献、我快乐”的感受逐渐转化为道德实践,并强化对道德与价值的信仰。在这种合目的性的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体验下,人们会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投身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创造更大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帮助他人,改善他人的生活,乃至改变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这些行为能让志愿者的生活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对他人有意义,从而实现了志愿者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事实上,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组织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是指导和帮助学生或者成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鲜明的荣辱观和较高道德水平,做一个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实现有意义的人生价值。因此,志愿服务活动的宗旨及目标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二者都是培养社会成员树立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奉献他人和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应该强调的是,志愿精神应该成为我国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以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纳入到整个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可见,志愿精神与倡导思想道德教育是相融相通的。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形成共同价值与追求的过程,也就是对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理解、认同和践行的过程。只有内化于心,才能真正外显于行。深刻把握志愿服务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密切关系,有利于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改进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志愿服务活动促进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人们的思想道德的养成,既要靠教育,也要靠实践。志愿服务能够有效促进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善,是提升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志愿服务的实践活动,既可以回报社会,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也扩宽了社交圈子,锻炼自己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志愿服务能够唤起人类心灵深处最纯净的道德良知,这种良知与情怀是支撑志愿服务事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9]志愿服务往往是群体服务活动,这种群体性必然要求志愿者之间关系融洽,这就促使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和团结合作。实际上,经常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团队协作、互帮互助乃至组织能力等方面都会有很好的提升。这些志愿服务活动往往使思想道德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值得注意的是,“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10]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要加强课堂教育的深度,更应重视和发挥志愿服务实践教育的力度。唯有如此,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此外,志愿服务能够使被服务对象发生向好向善的变化,可以提升志愿者内心的自信心、满足感以及正能量,使其真正认识到在课堂或者书本中所学的思想道德理论的价值内涵,从而纠正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并强化正确的“三观”,促进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近些年,国内出现的“郭明义爱心团队”和“本禹志愿服务队”等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已经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杆。近日,“武汉一独居老人生病,儿子千里之外请志愿者代为行孝”的事件[11],引起了关于空巢老人和志愿服务的热议。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的志愿者轮流陪护老人,用志愿行动传递爱心和善心的善举广受赞誉。事实上,志愿服务蕴含着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等公共精神和价值观念,既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现实反映。3.思想道德教育推动志愿服务进一步拓展。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自愿性行为,必然需要道德进行调整。由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以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与他人、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实际上,对于志愿服务中志愿者行为的规范与调整,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的思想理念、内心信念和精神境界。因此,适时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能提高公众的志愿服务意识,也能直接影响到志愿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志愿服务在我国已经兴起了多年,但由于诸多原因导致其本身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好大喜功、追求形式、持续性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不仅如此,少数志愿服务组织者缺乏志愿精神、“官僚主义”较为严重、不尊重志愿者及服务对象,部分志愿服务缺乏相关培训,志愿者缺少思考和交流,导致志愿活动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追根溯源,出现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志愿服务组织过多关注外在之“践行”,忽视内在之“德教”,缺乏对志愿者进行适时的思想道德教育。志愿服务的管理者、组织者及参加者如果不能真正领会志愿精神,思想上不能做到统一,没有正确有效的指导措施,不仅会影响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也必然会导致社会民众对志愿者乃至志愿服务的不良评价和态度。此外,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不能排除有个别学生存有功利化的动机和目的,诸如,寻求新刺激、赶潮流、追时尚、获取在群体中的地位,等等。这种缺乏真诚的志愿理念行为,往往会影响服务效果,弱化甚至有损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对象乃至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如果在相关的培训或者活动中,能够及时进行理想信念、社会责任以及荣辱观等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这种功利化的动机和目的或许就会转变为真正的志愿服务理念。由此可见,适时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能够有效纯化志愿服务的动机,促进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也能树立志愿服务良好的社会形象与声誉。

三、结语

思想道德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民商法;思想道德;案例教学;教育

一研究背景

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以及国家对于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的重视度也不断提高,我国的教学质量与水平也在不断地完善和上升。但是,我国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漏洞问题变得越发明显,学生思想道德偏低的情况比较严重,这引起了人们对于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深度思考。网络上也曾报道过一些与思想道德想违背的真实案例,这些案例也不得不引起社会对于高等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1]。这也充分说明,加强高校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十分重要,也势在必行。文章的研究便是以此为背景,对我国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进行相关的探讨,希望能对我国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教育中,学校并没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因此使得一些学生缺乏接受正规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机会。当前高等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缺失和不足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高等院校将所有的精力均用在了人才的专业培养以及就业能力的培养上,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深入教育,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知识、就业能力完全脱节,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其二,高等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学的形式比较简单、途径也很单一,大多数是依靠各个班级辅导员的说教形式,部分学校也采取大一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公共课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其教育的成效较低。教育的不足使得大学生的真实的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从而出现道德素质与社会需求相脱离的情况。由于当前的高等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足的问题,使得人们对于高等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有不少学校均逐渐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收获了较好的效果。一些学校利用计算机教育开展信息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犯罪性质的认识,加强学生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从而正确认识信息的归属权问题;也有部分学校通过对学生的专业教学中引入道德伦理教学,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的同时,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2]。学校自发性地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为促进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出路。

三民商法案例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措施

(一)开展生命思想道德教育。我国的生命伦理学是三十年前从西方国家引入的一门新兴学科,且经过我国一些研究人士的不断研究与突破,使得我国的生命伦理学得到了新的发展。生命伦理属于人类伦理精神中的本体性内容,重在强调人们对于生命的正确认识和对待,而生命伦理教育是通过引导学生从道德、伦理、理性等多方面来认识生命的内在意义和价值,从而能够积极地提高自身生命的质量与价值。民商法案例教学中开展生命伦理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生命伦理的正确理解与认识,提高学生的尊重、爱惜、敬畏生命的意识,逐渐将这种意识由内深化,再由外释放,从而使得这种人文精神得到较好的巩固。教学中,不仅应引导学生正确地品味生活、热爱生活,更需要帮助学生以正确的心理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痛苦和挫折,建立良好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仁慈的人文情怀[3]。采取实例应用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并对学生的错误认识进行修正,增强学生对生命价值、质量的正确认识,并正确理解人生中的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在开展民商法案例教学中,可采取课堂观看或推荐学生观看《道德观察》、《经济与法》、《今日说法》等电视栏目,加强学生对相关法律的理解与认识。也许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这些节目,了解其中的受害者或家属的悲伤心理,从而引发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困难与挫折的思考,提高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告诫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的正确处理方式。此外,还可以多利用其他渠道来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例如在法院旁听的方式,参加一些实际的法律援助活动或宣传活动等。(二)开展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家庭伦理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目前的高效思想道德教育中,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存在明显的被忽视的现象。其实,一个家庭思想道德较好的人,其社会道德与职业道德也会明显较好。例如,比较和谐稳定的婚姻家庭,对于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少婚外恋情、家庭暴力、亲情淡漠以及重婚等情况不断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使得人们的道德底线受到了严重挑战。民商法课程的开展中,积极应用一些家庭和谐与不和谐的对比案例,正确引导学生的责任意识、家庭观念以及思想道德。通常情况下,在校大学生均为年满18周岁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从法律角度考虑,其父母不会再对其具有承担抚养的义务,对于孙辈来说更是不应该继续承担抚养义务,那么,在校大学生应对父母的无偿付出的关怀持以感恩的心态。在我国的婚姻法中对夫妻关系的双方的财产分配与人身地位关系做了平等对待的规定,并规定夫妻双方应彼此尊重、互相忠诚、禁止暴力行为等。而对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应在子女未成年之前尽抚养与教育的义务,而子女也应该对父母具有赡养的义务,不能相互遗弃和虐待。民商法案例教学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时,应加强对大学生独立、尊重、平等、宽容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不断渗透自主原则、平等原则、社会责任原则、人道原则等,将反对家庭暴力、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等思想道德根植于学生的意识中[4]。(三)开展经济思想道德教育。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有所提高。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时,应积极应用对市场经济秩序具有破坏性与促进性的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经济理想与道德情感,将课堂变成培养学生正确义利观的重要场所。此外,在关于合同法的教学活动开展中,应重视学生“重合同守信用,有约必守”的合同观念,并重视对学生诚实守信观念的培养,让学生由内而外均具有诚信的意识[5]。还可以采取列举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案件,提高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质量意识以及法制意识等,使得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经济思想道德观,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市场的发展需要。(四)开展信息思想道德教育随着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传递与使用的安全性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信息思想道德也是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之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肉搜索的利弊,从而让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以及不侵犯他人信息安全的意识[6]。通过对一些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引发的犯罪与人生伤害类案例的列举教育,培养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养成较好的上网习惯。在民商法教学课程中不断渗透信息思想道德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筛选能力、是非与善恶的判断能力,使得学生的信息思想道德自律水平得到提高,引导学生在资源的获取上应采用合理的方式,并尊重和维护他人的知识产权,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不侵犯和伤害他人信息安全,要对自己的网络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结语

如今,教育对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教育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已不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是要加强对人格健康的锻造与陶冶。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时,需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水平。民商法课程教学中,也应该积极采用多种渠道和手段,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培养力度,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程远凤.民商法案例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J].教育评论,2013,(01):102-104.

[2]程远凤.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民商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大学教育,2013,(06):70-71+73.

[3]齐倩.民商法案例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04):56-58.

[4]赵文婧.案例教学在民商法教学中的具体应用[J].法制博览,2017,(17):298.

[5]戴艳萍.浅谈民商法学案例教学[J].考试周刊,2017,(47):58-59.

思想道德教育范文篇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民群体呈现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需求多样、价值多元等特点,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明显落后于农民实践需要,难以有效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从自主性视角出发,在顺应农民自主意识日渐强烈的趋势下,有效引导其发挥自主性,积极构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效能提升机制,引导广大农民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文明风尚、道德规范,是发挥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作用,积极投身乡村治理实践的重要抓手。培育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自觉认知。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是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可从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入手,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化其中,逐渐形成自觉认知。第一,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工作。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兴旺,这对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提出更高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可以快速、精准地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实现劳动力结构迅速转型。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农民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形势以及国家发展方向,有助于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自觉认知。第二,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依法治国倚仗的是群众知法、懂法、守法。

农民整体法律知识欠缺、法律素质较差,很难进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日常生产生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加强乡村法制教育,做到农村法制知识全覆盖,不断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形成法律自觉,才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法制环境。第三,加强“四史”宣传教育。新中国的诞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浴血牺牲,更离不开广大农民的鼎力支持。“四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劳动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史、奋斗史,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探索史、创业史,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克敌制胜、攻坚克难、赢得未来的重要法宝,更是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四史”学习教育,可以增进农民对党的认识、理解、情感,从“四史”特别是百年党史中汲取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提升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参与能力。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效能的提升要着力提升农民参与能力。第一,将思想道德教育有机融入农民的娱乐活动之中。将日常娱乐生活与思想道德教育统一起来,让广大农民潜移默化地感受、感知和吸收主流价值观念。日常娱乐生活要贴近群众生活、贴近乡村实际,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其中、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在感受娱乐生活乐趣的同时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熏陶,从而有效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二,乡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引领作用,围绕乡村振兴主基调积极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活动氛围,既可以发挥文化活动在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等方面的调节功能,又可以发挥文化活动在抵制低俗之风、调动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积极性等方面的教育功能。第三,将思想道德教育有机融入乡村志愿服务活动之中。志愿服务活动能有效调节公民与集体的关系,利于公民养成宽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等精神。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实践活动贴近农村、贴近群众,广大农民乐于参与,是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开展乡村志愿服务活动中,广大农民可以将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应用到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学以致用,更好提升思想道德教育效能。

丰富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生活实践。第一,在学习中提升农民的幸福感。随着网络媒体飞速发展,给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阵地建设带来新机遇,也对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带来严峻挑战。积极推动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发展,利用日益便捷的信息传递、检索、获取功能,60加速推进网络媒体化、大众化、时代化,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内容、形式,不断提升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幸福感。第二,在劳动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目的。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提升劳动的激励作用,出台各种贴息贷款、奖励、补助等政策以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不断提升农民参与乡村劳动的获得感。第三,在生活中提升农民的兴趣感。利用乡村振兴重要契机,做好传统文化活动、非物质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利用工作,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元素,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在欣赏传统工艺、参与文化活动的同时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农民在业余活动中的兴趣感。

完善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效能的提升机制。随着农民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依靠传统灌输的方式不能较好实现思想道德教育效能,必须充分考虑农民主体需求,构建融入农民需求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机制。第一,建立工作联动机制。乡村振兴工作部门要统筹协调各部门力量,综合各部门职能特点,充分考虑广大农民的主体需求,着力解决农民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统一。建立各种联动机制,如就业创业帮扶机制、医疗救助帮扶联动机制、教育帮扶机制等,创新推动百姓急难愁盼问题从速办好,以联动机制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单位、责任人,高效协调问题解决落实机制,助力农业生产生活、助推乡村振兴。第二,建立民意畅通机制。畅通广大农民诉求渠道,建立民意收集分理机制,对农民反映的民意及时处置,争取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针对广大农民农业生产生活思想匮乏、技术不足等现状,开设乡村振兴教育精准培训班,邀请相关职能部门或者有关专家入村寨、进农户开展相关教育培训,推动民愿转化为制度、方案,民愿从速从快落实落地。第三,建立民意传递联动机制。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之所以能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为9500多万名党员的最大执政党,就是因为党始终坚持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这也是开展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民意调查员、民意调查平台积极推送党和国家各种惠农助农政策,向广大乡村群众传递党的关心、关爱。发挥民意调查员身边人的作用,力求用民意引导的方式将乡村振兴政策宣传到底,形成宣传教育合力。畅通民生热线,听民声、察民意、解民题,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制定和实施提供重要参考意见。

作者:张培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