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创新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2:41:16

思想创新

思想创新范文篇1

一、建立完善分层分众的理论宣传体系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宣传思想工作首要的政治任务。当前,北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关键阶段,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趋明显,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建立完善分层分众的理论宣传体系,认真分析不同层面、不同群体的岗位要求、思想状况和接受能力,紧扣干部群众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工作,最大限度地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一是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大力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要坚持以处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建立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集中学习培训制度、学习考核制度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中心组学习。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紧密结合自身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坚持把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中纪委六次全会精神特别是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市委九届十次、十一次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驾驭工作的能力与水平。

二是夯实基础、健全机制,不断坚定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要不断加强党员的理论学习,提高广大党员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地把思想统一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统一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和市委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上来,强化党员意识,牢记党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坚持领导干部讲党课、理论学习报告会、集中学习培训和党日学习等制度,不断增强党员学习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要配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党员学习的长效机制。

三是面向基层、凝聚群众,组织开展普及化、通俗化的理论宣传。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人民的思想,以“**”规划目标凝聚全市人民的力量。市属媒体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推出一批理论文章,制作播出一批理论文献片,全面准确系统地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发挥市委讲师团、基层党校、市民学校、农民学校的作用,深入基层宣讲,解答不同群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专家编写通俗理论读物,拍摄系列专题宣传片;开展好社科普及活动。

二、建立完善内外联动的新闻宣传体系

当今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随着各种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与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干部群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想更加活跃;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舆论在我国和北京发展中的重要影响日益凸显。必须坚持面向境内境外两大受众人群,利用境内境外两种媒体资源,统筹对内新闻宣传和对外新闻宣传,建立完善内外联动的新闻宣传体系,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国际舆论环境。

一是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在思想上体现联动。要牢固树立内宣与外宣一体化思想,对内宣传报道要充分考虑对外舆论效果,对外宣传报道也要充分考虑对内舆论影响,为形成内宣与外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呼应、运转协调的新闻宣传工作格局,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落实制度、严格把关,在管理中加强联动。要建立健全内宣和外宣统筹的新闻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新闻制度的规定》,全市73名区县局级新闻发言人,要定期召开新闻会、情况说明会等,积极引导境内外媒体,加强对我国和北京的正面报道;坚持敏感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宣传报道制度,及时准确地调控社会舆论和国际舆论;建立完善新闻阅评制度、新闻通气会制度、每月舆情分析制度、互联网站吹风通气会制度、网络舆情监看制度等,加强对内宣和外宣工作的全程把关。

三是统筹协调、共享资源,在整合中实现联动。要加强对新闻宣传的协调指导,同一重大主题报道,要统一策划选题,统一宣传口径,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形成舆论强势。要积极整合各种媒体资源,在巩固传统媒体等舆论阵地的同时,充分发挥好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作用,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宣传的主动权;在重大事件和敏感热点问题的宣传报道中,着力加强市属媒体与中央及兄弟省市媒体的沟通协调;加快市属媒体境外落地步伐,实现境内宣传与境外宣传联动;积极引导境外驻京机构和媒体记者客观宣传中国、报道北京。

三、建立完善按需配送的社会宣传体系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宏伟目标,需要宣传思想战线积极营造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良好氛围。必须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入手,建立完善按需配送的社会宣传体系,切实做好各项社会宣传工作,动员和凝聚全市人民参与到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伟大实践中来。

一是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在形势政策宣传中实现群众需求与上级要求对接。中央和市委的重大决策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让人民群众了解重大决策的内容,自觉把思想行动统一到重大决策上来,是中央和市委的要求;人民群众作为首都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受益者,也有深入了解形势政策的迫切愿望。这就要求形势政策宣传必须把群众需求和上级要求对接起来,既要把上级要求落实好,又要把群众愿望实现好。要认真研究制定加强和改进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形势报告会制度,定期编发宣传提纲,认真组织开展“回顾‘十五’辉煌成就,展望美好前景”主题教育活动。既要充分运用征文、讲座、展览、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又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作用,不断扩大形势政策教育的覆盖面。

二是精心策划、挖掘内涵,在典型宣传中实现群众需求与时代精神共鸣。先进典型是体现时代精神的楷模,社会的发展呼唤先进典型的涌现,人们的成长进步需要先进典型的示范。在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伟大进程中,典型宣传要紧扣时代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反映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要善于从先进典型的事迹中发掘新的精神因子、提炼新的思想元素,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的榜样作用。要着力宣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典型,着力宣传和谐社会建设的典型,着力宣传改革创新的典型,着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学习需求中弘扬伟大的时代精神。

三是把握规律、扩大覆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群众需求与促进和谐的统一。思想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社会和谐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理顺群众情绪、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要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凝聚和激励人民群众共同前进。要针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做好解疑释惑、平衡心理的工作,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努力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切实关心的利益问题,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要充分依托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人民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等,把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新经济组织和新的社会群体中去,努力扩大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面,着力消除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

四、建立完善覆盖广泛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既是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必然要求,也是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任务。精神文明建设涉及社会各领域、各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建立完善覆盖广泛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动员人们自觉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来,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一是注重教育、常抓不懈,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部实践中,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新时期形成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着重增强全体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自强意识。要深入开展建党85周年、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教育,使人们从中汲取力量,陶冶情操;深入开展国情市情、时事政策、建设成就的宣传教育,使人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增强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而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是突出重点、注重内涵,积极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适应新的形势,积极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宣传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凝聚人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五周年、《首都市民文明公约》颁布十周年和第四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为契机,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三是注重实效、解决问题,扎实推进人文奥运素质工程。推进人文奥运素质工程,是建设新北京、实现新奥运的现实需要,是市委九届十次全会强调的一项重要任务。近期,中央文明委、北京奥组委将向全国印发《关于广泛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通知》,决定从20**年到20**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以积极培育文明社会风尚、切实加强社会公共秩序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努力改善城乡环境面貌为重点,动员各地各有关部门,综合运用大众传媒、文化载体、道德实践、社会管理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有组织、分阶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营造良好环境,创造良好条件。北京作为20**年奥运会举办城市,必须在这项工作中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全市正在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委、北京奥组委通知精神的具体实施意见,明确各地区、各部门和群团组织的目标任务和职责分工。全市宣传文化战线在其中肩负着重要职责,一定要认真履行好自身职责,扎实做好有关工作。首都文明办要切实做好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制定详细工作计划,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四是依靠群众、深化拓展,不断完善全民参与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格局。精神文明建设是群众的事业,推进首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切实依靠群众。要继续深化“三大创建”活动,推进文明区县、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示范大街、文明旅游景区创建工作。要拓展领域,把精神文明建设延伸覆盖到新的经济组织和新阶层、新群体中去。要以表彰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为新起点,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突出抓好文明村镇建设;积极推动新经济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的工作指导;切实关心关注来京建设者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好“来京建设者与首都文明同行”教育活动。

五、建立完善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以人为本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十次全会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宣传文化工作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坚持面向基层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完善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共享先进文化发展成果。

一是政府主导、完善政策,为人民群众平等享受文化发展成果提供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指的是动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的活动过程,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通过制定公共文化政策,使不同社会群体平等参与文化创造、享受文化发展成果。对包括边远山区农民、来京务工人员、低保家庭等社会群体,实施文化福利政策,由政府提供无偿的文化服务,满足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对低收入群体实行政府给予部分补贴的文化消费政策,为他们参与文化消费创造条件;对中高收入群体实行市场消费的文化政策,为他们参与文化消费提供便利。

二是重心下移、加大投入,为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提供资金保障。完善落实关于深入基层进行公益性演出、露天演出场所建设、城市社区和农村数字电影院(厅)建设等资金补助办法,保证市区两级财政对文化事业建设投入逐年增长,为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提供资金保障。

三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落实北京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住宅小区文化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办法等,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做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覆盖广泛、功能完善、方便实用。要坚持把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按照中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推进农村户外固定演出场所和电影放映点建设,推进乡镇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大院和图书室建设。此外,还要加快推进建筑工地图书室建设。

四是推动生产、增加供给,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内容支撑。充分发挥创作生产资金的引导扶持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积极性,鼓励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生产更多的优秀作品。要加大对青少年和农村题材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力度,重点开展青少年读物、文艺作品、影视剧本的征集活动,集中推出一批青少年题材优秀作品。

五是创新载体、推出举措,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搭建平台。实现和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必须不断创新形式、创新载体,不断推出切实可行的服务举措。要加快推进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和数字化工作,积极开展“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举办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公益性专场文艺演出;加快实施面向农民、来京务工人员和青少年学生的“读书益民”工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六是建立机制、科学评价,为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供依据。公共文化服务涉及千家万户,服务好不好,群众说了算。要抓紧建立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坚持把群众评价作为重要依据,科学评估公共文化服务绩效,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六、建立完善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首都城市功能特点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建立完善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一是深化改革、增强活力,着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繁荣文化市场,壮大产业实力,必须培育一批体制新、机制活、实力强的文化市场主体。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积极稳妥地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向面上推开。要继续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强文化事业单位的活力。深化文化企业改革,增强文化企业的竞争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加强对文化事业单位剥离企业的监管;以资本为纽带,推动文化企业兼并、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形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思想创新范文篇2

的创新思想是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背景下,在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斗争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刘少奇在阐释思想时着重强调思想在创新视角上的价值内涵。他指出:“他在理论上敢于进行大胆的创造,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些已经过时的,不适合于中国具体环境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而代之以适合中国历史环境的新原理和新情况,所以他能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种艰巨的事业。”(1)刘少奇的分析准确地把握了思想的精神实质,肯定了思想在创新层面上的伟大贡献。

思想的创新价值在于他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灵活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上,坚信,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是勇于创新的党。如果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墨守成规、不思创新,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就不会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故强调:“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2)的创新思想在与党内错误思想作斗争的过程中更加明确。20世纪30年代,党内“左”倾教条主义一度盛行,深刻认识到这一思潮的危害性。他严肃指出,教条主义的前途必定是革命事业的葬送,“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3)在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谈到党的干部队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时,多次强调“创造力”,认为“创造力”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创造力”在这里的真正含义是指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上,的创新思想有着鲜明的体现。秋收起义失败后,领导与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上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他没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条条框框,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创新性的思考,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辉著作,正确阐述了中共领导下的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冲破教条主义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在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上,的创新思想也有生动地体现。人民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以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以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而逐步形成的。关于国体和政体问题,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即指出:“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此后,多次论及这个问题。在1948年6月,中共中央文件把“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改为“人民民主专政”。在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和经济方针上,创造性地提出“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理论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方针。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不懈探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在1956年4月写了《论十大关系》一文,科学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1957年2月写成《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1956年9月的中共“八大”,是以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以创新的思维,全新的概念,提出和初步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许多重大问题。中共“八大”提出的许多新方针、新设想是富于创新精神的,对于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思想的创新性体现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方面。邓小平曾精辟地阐释思想的创新价值。他说:“他创造性把马列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艺和其他领域,都有创造性的见解”。(4)

邓小平的创新思想是“”结束后,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体现出来的。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的创新思想,并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全面理解邓小平的创新思想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创新关系到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伊始,面对我们党严重的“左”倾错误和整个社会思想僵化的局面,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创新精神,大力提倡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他郑重指出:“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转”。(5)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面对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邓小平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他以极大的热情鼓励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新。在他看来,科技创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1986年,他亲自领导制订了《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1988年又组织实施了“火炬计划”。这两项计划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创新关系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能否真正确立起来。创新与实事求是在思想内涵上具有统一性。曾经这样论述过实事求是,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求”就是研究、探索,“是”就是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一切事物。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6)邓小平所说的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就是要求我们实事求是,立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创造性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事求是的关键在于创新。

创新关系到改革大业的成败,并最终决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没有创新,改革就无从谈起。邓小平对粉碎“”后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判断,他指出:“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7)改革是一场革命,没有先例,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才能有所作为。他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8)这里的“闯”和“冒”核心思想就是创新,可见邓小平不但大力提倡改革中的创新,而且已把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看成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邓小平既是创新精神的倡导者,也是其创新思想的伟大实践者。邓小平理论是其创新思想及实践的光辉结晶,是对马列主义、思想的重要发展。其创新思想的基本点包括: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做出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障上,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等。

、邓小平的创新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和灵魂是实事求是。、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为中国共产党树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出色完成了理论上的两次飞跃,产生了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科学地阐明了什么是中国革命道路、怎样走中国革命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创新思想与邓小平的创新思想有着密切联系和内在逻辑性。他们进行思想创新的基本立足点是中国的客观实际,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对民族对人民深厚的爱,所依靠的力量是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依靠的理论支撑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创新过程中同样具有勇往直前、百折不回的品质和胆略。的创新思想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邓小平的创新思想使我们找到了通向富强和文明之路。的创新思想奠定了中共党人以创新意识独立解决中国问题的基础,邓小平的创新思想是对创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两者一脉相承。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和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实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也有创新性的思考和实践。如,实现重点转移与建设现代化国家问题;独立自主走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问题;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关系问题;三个世界的划分理论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独到的方法论和创新意识。邓小平继承了这些珍贵的思想遗产,继续未完成的探索,在以往全部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进行了许多重要的理论突破和创新,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方向和道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新的实践经验对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思想作了新的论证、充实和发挥,从而使思想获得了新的生机。”

和邓小平的创新精神极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共党人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以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没有这种创新精神就不会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创新精神是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最鲜明的特点,它贯穿于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各个部分。学习和研究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不讲创新精神,就不可能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历史价值,也不可能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同志断言,21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新的历史条件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也更加感觉到和邓小平创新思想和创新精神的弥足珍贵。

注释:

〔1〕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36.

〔2〕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

〔3〕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6.

〔4〕〔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5,150.

思想创新范文篇3

【正文】

中图分类号:A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0-8691(2001)04-018-06

是现代中国的一面旗帜。他的一生,他所领导的人民革命以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思想,引起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深刻地改变了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留下的精神遗产是宏富的,它将在我们民族的历史进程中长期发生作用和影响。在思想的百花园中,创新思想是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它体现于关心、思索、研究的各个领域,是贯穿思想体系的主线。归纳、整理、分析和研究的创新思想,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对理论创新必要性的论述

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便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国情、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中国革命发展规律和道路却没有现成的具体答案。中国革命的实践表明,任何照搬照抄经典著作,照搬照抄外国经验的做法,都有可能导致革命的失败。作为中国共产党内最具独立思考品质的领导人,向当时盛行的教条主义进行了勇敢的挑战,在中共党内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并要大胆进行理论创新的原则。在1930年发表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批评了一些人固守书本和某项决议,以为只要遵守“既定办法”就无往而不胜的错误,指出:这“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完全是一种保守路线。这种保守路线如不根本丢掉,将会给革命造成很大损失,也会害了这些同志自己。”(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16页。)1938年,论述了理论结合实际和理论创新的必要性,他说:“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注:《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页。)在中,总结中国革命20多年实践经验,清算了党风中的主要危险教条主义,进一步坚持了这个原则。他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批评一些同志将马列主义书本上的某些词句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曾反复讲,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些人偏偏忘记这句最重要最重要的话”。“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20页。)1960年,又进一步阐发了这个原则。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他写道:“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书,必须读,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单靠老东西是不行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新的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一而再、再而三地论述这个问题,是要阐述干革命进行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和客观必然性。它的含义有三:

1.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各国实践相结合,倘若固守僵死的教条,就只能给各国革命带来危害。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在实践中进行合乎本国实际的理论创造。

3.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发展。革命党人必须顺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创造出指导革命的新理论来。

关于理论创新的论述,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实践精神。他与其他的共产党人一道,坚持这个原则,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局面,思想就是理论创新的产物,他本人则通过勤奋的读书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大胆提出新的科学论断和理论观点,成为一个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二、创新思想的主要体现

创新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无论在理论上或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突破,结出了丰硕成果,本文仅就几个方面试作概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方面。始终认为,马列主义是规定了世界革命的基本原则,但中国革命的具体做法要我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党的其他领袖一道,以切实的中国国情为依据,提出了一条崭新的民主革命总路线,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他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和同盟军,这不同于俄国革命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将整个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对象。他认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革命应分两步走,首先完成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再进一步推进到社会主义,而不是像俄国革命那样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是多个帝国主义瓜分统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国条件下,革命应首先在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展开,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而不是十月革命工人阶级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这些理论,都是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是前人书本上没有的,也是外国经验搬不来的。它成功地推进了中国的民主革命,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成功范例。

还率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认为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和平道路,将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他否定了必须先机械化而后才能合作化的僵化做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实现了合作化。他还成功地实施了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政策,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国际共运史上最为成功的一例,丰富了马列主义不断革命论和革命转变论。这一切,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必然结果。

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对当时全国上下在“学习苏联老大哥”口号下简单照搬照抄苏联建设经验,“一开始就不满意,心情不舒畅”。他数十次在大会小会上讲话,发表文章,提出要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并率先进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一条同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协调各种经济关系,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经济的工业化道路。这是实事求是突破前苏联工业化模式束缚的创新产物,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打下了极其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在1962年的7千人大会上,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说:“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是照抄苏联,特别是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1964年,他在一个关于总结经验的指示中提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结合中国实际,打破常规,大胆探索创新,在几十年前已经提出了在经济建设中进行科技创新的设想。

在军事战略战术方面。从一个师范生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和战略家,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他的过人之处,就是比一般人更善于总结经验,更机智灵活,更富有独创性。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主张从战争情况、时间条件、战争性质、地域条件、民族战争的指导规律的不同着眼,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应用,大胆创新。他说:“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73页。)对于在战争中如何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他说:“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认识,构成新的判断,定下新的决心,把已定的计划加以改变,使之适合于新的情况。”(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80页。)他的这一思想,成为他确立灵活机动战略战术和人民战争战略思想的基础。创造性地确立了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是中国革命战争较长时期内的主要作战形式,提出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实行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把战略上的劣势转变为战役、战斗上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后来,在解放战争中,又进一步概括为“十大军事原则”。这些都是对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创造性的贡献。

向外国学习方面。首先充分肯定了向外国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我们应该向他们的长处学习。他又说:“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当然不要学。”(注:《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285页。)这就是著名的“洋为中用”的原则。批判吸收外国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人民大众喜闻乐见而又生动活泼的新文化。同志明确地说:“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继承和借鉴决不可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60页。)1956年8月,在同音乐工作者的一次讲话中,还明确而具体地谈到科技、医学、艺术的创新问题。他鼓励科技工作者用近代外国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来整理中国的科学遗产,做出独创性的努力,直到形成中国自己的学派;他号召医务工作者中西医结合,创造祖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他要求艺术工作者学习外国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巧,创造出新的具有独特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艺术来。学习应与独创相结合,创新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是结论。

在教育方面。青少年时代身受旧教育制度的侵害,对旧教育制度弊端的认识和体会是极深切的。及至他后来与战友们创办湖南自修大学,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指导江西和延安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实践,他都力主批判旧教育,开展了许多适合革命斗争需要,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实践。建国后,仍密切关注我国教育,他尤其对束缚人的创造力和各项能力发展的应试教育感到不满意,指出:“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注:《伟大的思想万岁》第128页。)在这里提出了要以学生是否有创新见解作为教育评价体系主要标准的重要命题。他还鼓励学生不要受考试分数的束缚,要“大胆主动地学”,“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注:《伟大的思想万岁》第137页。)他的这些鼓励创新,有益创新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所开展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信群众的创造力,依靠和鼓励群众创新。充分相信群众的创造力,依靠群众创新,鼓励和尊重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和行动,构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群众路线的核心就是坚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31页。)“就是发挥被领导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谆谆教导全党:“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96页。)他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智慧,“‘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933页。)他相信人民群众不仅是革命也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16页。)无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或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和全党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去进行。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赞扬湖南农民运动荡涤污泥浊水的创造精神,颂扬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创造了“鸡毛能够上天”的人间奇迹。他还要求全党要鼓励并创造条件释放群众的创造力。他说:“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力,从来就是很丰富的。过去在旧制度下没有解放出来,现在解放了,开始爆发了。我们的办法是揭盖子,破除迷信,让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爆发出来。”(注::《1958年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特别重视和鼓励青年人创新。他号召和倡导青年人积极主动创造,不要受名人、权威、有地位的学问家的束缚。在1958年的成都会议上,他说:“自古以来,创新学派都是学问不足的青年人,他们一眼看出一种新东西,就抓住向老古董开战。……从来创立新学派的青年,一抓到真理,就藐视古董,有所发明。”(注::《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在其后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他又大讲青年人的创造问题,一口气列举了29位古今中外青年发明家、创造家的事例,说:“年轻人要胜过老年人,学问少的人可以打倒学问多的人,不要被权威、名人吓倒,不要被大学问家吓倒,要敢想、敢说、敢做,不要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注::《1958年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和鼓励群众创造精神的思想和实践,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许多革命领袖中,显现得十分突出。

三、创新思想的基本特点

创新思想在以上几个部分所展示的内容,已经十分丰富。通过创新而取得的成果,还有着举不胜举的实例。综观的创新思想,可以发现有如下几个特点:

其一,创新与怀疑批判精神相结合。诺贝尔奖获得者,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他道出了怀疑与创新的相互关系,道出了怀疑是创新意识的一种体现。从青少年起即具有怀疑与叛逆的思想和品格。他曾在10岁时用离家出走来抗议粗暴严厉的旧教育,也曾“忤逆不孝”,反抗父亲冷酷、专制的管教方法。他喜爱看歌颂叛逆和造反的“禁书”,从中吸取了许多有益的营养。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期间,他在《湘江评论》上大胆直抒对旧世界的怀疑和批判。成为中国革命主要领导人后,他依然保持着对许多事物大胆怀疑、寻根究底的劲头。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都发端于对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和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的怀疑。建国以后的,在各个领域都保持着不竭的怀疑习惯和批判精神。1957年,对印发的有关思想工作的调查材料作了批注。对其中有人提出对马列经典著作不许怀疑,他批示道:“不许怀疑吗?”对有人问党的政策是否允许争论,他批示道:“为什么不允许争论呢?”在如何克服马列主义教学中的教条这个问题旁边,他批示道:“就是允许批评争论。”对解放后实行脱离实际的教育教学制度,他说:“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注:《伟大的思想万岁》第140页。)继而提出一系列缩短学制、减少课程、教材删繁就简、提倡启发式教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新颖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胆的怀疑批判精神使能够发现一般人难以发现的问题,使他能够独辟蹊径,有所创新。

其二,创新与反对教条主义和奴隶主义相结合。从前述可见,在每一个领域提出的创新观念,都几乎与批判教条主义相联系。教条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危害最大,视之为主要危险。教条主义的本质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其主要表现为思想上形成一种束缚,马列的本本没说过,革命前驱者没做过,就不敢说也不敢做。用教条主义的方法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势必是照搬照抄外国经验和书本上的条条,拒绝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顽固保守,不敢也不许创新和突破。

《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是勇于创新,敢于反对教条主义的最早檄文。在遵义会议和运动中,教条主义路线受到了进一步的清算。民主革命时期,反对教条主义的同时反对经验主义,以反对教条主义为主;建国后,反对教条主义的同时反对奴隶主义,仍以反对教条主义为主。奴隶主义的特征是盲从,迷信洋人和外国文化,盲目自卑、妄自菲薄,也可以说是教条主义的孪生兄弟。鉴于教条主义和奴隶主义造成了对人们思想的严重束缚,在1958年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批示中明确提出了“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的口号,为此还对全党反复进行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教育。他认为无论中国人、外国人、死人、活人,都不要迷信,要相信科学,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就不信。他谈到不要迷信神仙,不要迷信洋人时说,相对别的星球,我们就是神仙;相对外国人,我们就是洋人。他批评类似贾桂那种站惯了,不敢坐的奴隶主义精神状态,体现了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精神风貌。他指出:“对于经典著作要尊重,但不要迷信。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创造出来的,不能抄书照搬。”(注::《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他号召:“打掉自卑感,砍去妄自菲薄,破除迷信,振奋敢想敢说敢做的大无畏创造精神。”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打破束缚人们思想的桎梏,扫清创新障碍,为创新创造条件。

其三,创新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独立思考也是创新的极其重要的必备条件,它为创新提供思路、观点、理论方法和达到目的的路径。一个人能够有所创新,他必然是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是一个最具独立思考品格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他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不崇拜偶像,对一切事物和现成理论保持不随波逐流,坚持不人云亦云地进行个人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态度。

由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及100多年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影响,中国人民的意识中总的说盲从思想比较严重,比较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意识。这种情况反映到党内,也成为教条主义泛滥的一种思想根源。反复要求全党在读书、领导革命和建设的时候,切记要独立思考。

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他自己在认真读书,独立思考的同时,也要求身边同他一起读书的同志每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都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他要求党的各级干部在学习理论书籍时,要加以分析,确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哪些是作者自己也不甚清楚的。

期间,号召:“共产党员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周密思考,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27页。)1957年,他与逻辑界、哲学界人士谈话时,倡导不论是领导革命还是搞科学研究,都必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能让自己的脖子上长别人的脑袋,即使对老师,也不要迷信。在八大二次会议上,听到有同志说跟着他走就不会错时,明确表示:“一个人有对有不对,对就跟,不对就不跟,不要糊里糊涂地跟。”“真理在谁手里就跟谁走”,“糊里糊涂跟某人走很危险,要独立思考。”(注::《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对独立思考的强调,为我们明确了通向真理和创新的正确途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其四,创新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创新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是一种认识活动。它要求人们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规律相契合,不能脱离客观实际。的创新理论和实践表明,创新的立足点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实际,创新的目的在于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创新正确与错误的检验标准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实践。也就是说,的创新是与实事求是精神紧密结合的。

要做到实事求是,就要做到陈云同志说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批驳过在共产党内讨论问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的“唯书”现象,也批驳过不根据实际情况,一味盲目执行上级指示的“唯上”现象。认为“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和策略问题而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01页。)

创新的理论来源于客观实际,它正确与否的判定标准也是客观实际。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指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663页。)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他又多次指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办法,“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思想是一种正确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因为这种思想指导中国革命获得了成功,推进了建设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有益于中国社会进步的实际效果。

如上所述创新思想的四个主要特征,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辅相成的。怀疑引发探索和创新的兴趣,反对教条主义和奴隶主义为创新扫清思想障碍,独立思考为创新提供前提、方法和达到目的的路径,实事求是是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创新则是灵魂,它决定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发展方向。

四、创新思想的哲学底蕴

从年轻时代起就喜爱哲学,他读了许多古今中外哲学家的书,也潜心思考了许多有关人生、宇宙的“大本大源”问题。探索大本大源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认为“动”是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他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着的斗争着的。“动”是天地身心的本性。通过对以往变法的分析,他得出了“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注::《1917年8月23日给黎锦熙的信》。)的结论;通过对体育之研究,从人人皆乐“动”,得出了“动必有道”,“天地盖惟有动而已”的观点。他本人则以不断的运动、奋斗和拼搏,来达到“身心并宽”,以“实现自我”为人生最大乐趣,这些都折射出了人生哲学和世界观的主要特征。

年轻时代确立的这一哲学观,无疑蕴涵了辩证唯物论的基本思想。辩证唯物论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物质,物质存在的唯一客观形态便是运动。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地运动,导致了新旧事物的新陈代谢,导致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万象更新。因此,运动乃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规律。年轻的之可贵处,在于他了解这一规律后并不束之高阁,或作为茶余饭后之清谈,而是自觉应用这一规律观察、分析、解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成为他立志改造社会的理性基础。的这一哲学观,随着他阅读了更多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接受了更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变得更加完备和丰富。它成为创新思想的哲学基础,为此坚持了一生。

在1937年发表的《实践论》中,精辟地指出:“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95页。)建国以后,仍然坚持这样的哲学观。1964年11月他在一个“关于总结经验的指示”中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怎样将源于“动”的这样一个哲学观,应用来分析、思辨人类对于宇宙事物的认识规律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又怎样地从这个哲学观出发,得出了要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和不断发展真理的结论,这个结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统一,它是符合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规律和发展规律的。的这一哲学观,势必与教条主义者们机械的、静止的、形而上学的哲学观产生对立,发生冲突。历史事实充分表明,这一哲学观是完全正确的。

及至晚年,仍坚持他的哲学观。1974年5月30日,在北京会见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宾主共同探讨了他们关心的问题。说,“对称”原本是一个静止的观念,但按他的经验,“对称”对社会的发展不是最主要的,社会的发展是“动”。李政道认为,运动就是对称的。“对称”在科学上不是静止的观念,所有宇宙运动都跟“对称”有关。所有的“对称”都在“动”中。对李政道的观点,点头称是,完全接受。这里,和李政道并非闲来无事,坐而论道,它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在哲学领域神来的思想交流,是他们历经多年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所得出的深刻的哲学体验。虽然他们两人所关心、研究、从事的工作领域是极不相同的,但却有着共同的哲学结论!

思想创新范文篇4

的创新思想是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背景下,在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斗争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刘少奇在阐释思想时着重强调思想在创新视角上的价值内涵。他指出:“他在理论上敢于进行大胆的创造,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些已经过时的,不适合于中国具体环境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而代之以适合中国历史环境的新原理和新情况,所以他能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种艰巨的事业。”(1)刘少奇的分析准确地把握了思想的精神实质,肯定了思想在创新层面上的伟大贡献。

思想的创新价值在于他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灵活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上,坚信,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是勇于创新的党。如果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墨守成规、不思创新,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就不会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故强调:“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2)的创新思想在与党内错误思想作斗争的过程中更加明确。20世纪30年代,党内“左”倾教条主义一度盛行,深刻认识到这一思潮的危害性。他严肃指出,教条主义的前途必定是革命事业的葬送,“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3)在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谈到党的干部队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时,多次强调“创造力”,认为“创造力”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创造力”在这里的真正含义是指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上,的创新思想有着鲜明的体现。秋收起义失败后,领导与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上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他没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条条框框,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创新性的思考,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辉著作,正确阐述了中共领导下的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冲破教条主义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在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上,的创新思想也有生动地体现。人民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以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以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而逐步形成的。关于国体和政体问题,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即指出:“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此后,多次论及这个问题。在1948年6月,中共中央文件把“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改为“人民民主专政”。在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和经济方针上,创造性地提出“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理论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方针。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不懈探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在1956年4月写了《论十大关系》一文,科学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1957年2月写成《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1956年9月的中共“八大”,是以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以创新的思维,全新的概念,提出和初步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许多重大问题。中共“八大”提出的许多新方针、新设想是富于创新精神的,对于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思想的创新性体现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方面。邓小平曾精辟地阐释思想的创新价值。他说:“他创造性把马列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艺和其他领域,都有创造性的见解”。(4)

邓小平的创新思想是“”结束后,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体现出来的。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的创新思想,并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全面理解邓小平的创新思想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创新关系到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伊始,面对我们党严重的“左”倾错误和整个社会思想僵化的局面,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创新精神,大力提倡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他郑重指出:“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转”。(5)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面对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邓小平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他以极大的热情鼓励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新。在他看来,科技创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1986年,他亲自领导制订了《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1988年又组织实施了“火炬计划”。这两项计划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创新关系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能否真正确立起来。创新与实事求是在思想内涵上具有统一性。曾经这样论述过实事求是,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求”就是研究、探索,“是”就是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一切事物。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6)邓小平所说的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就是要求我们实事求是,立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创造性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事求是的关键在于创新。

创新关系到改革大业的成败,并最终决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没有创新,改革就无从谈起。邓小平对粉碎“”后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判断,他指出:“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7)改革是一场革命,没有先例,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才能有所作为。他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8)这里的“闯”和“冒”核心思想就是创新,可见邓小平不但大力提倡改革中的创新,而且已把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看成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邓小平既是创新精神的倡导者,也是其创新思想的伟大实践者。邓小平理论是其创新思想及实践的光辉结晶,是对马列主义、思想的重要发展。其创新思想的基本点包括: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做出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障上,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等。

、邓小平的创新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和灵魂是实事求是。、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为中国共产党树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出色完成了理论上的两次飞跃,产生了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科学地阐明了什么是中国革命道路、怎样走中国革命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创新思想与邓小平的创新思想有着密切联系和内在逻辑性。他们进行思想创新的基本立足点是中国的客观实际,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对民族对人民深厚的爱,所依靠的力量是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依靠的理论支撑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创新过程中同样具有勇往直前、百折不回的品质和胆略。的创新思想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邓小平的创新思想使我们找到了通向富强和文明之路。的创新思想奠定了中共党人以创新意识独立解决中国问题的基础,邓小平的创新思想是对创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两者一脉相承。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和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实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也有创新性的思考和实践。如,实现重点转移与建设现代化国家问题;独立自主走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问题;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关系问题;三个世界的划分理论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独到的方法论和创新意识。邓小平继承了这些珍贵的思想遗产,继续未完成的探索,在以往全部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进行了许多重要的理论突破和创新,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方向和道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新的实践经验对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思想作了新的论证、充实和发挥,从而使思想获得了新的生机。”

和邓小平的创新精神极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共党人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以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没有这种创新精神就不会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创新精神是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最鲜明的特点,它贯穿于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各个部分。学习和研究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不讲创新精神,就不可能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历史价值,也不可能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同志断言,21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新的历史条件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也更加感觉到和邓小平创新思想和创新精神的弥足珍贵。

注释:

〔1〕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36.

〔2〕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

〔3〕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6.

〔4〕〔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5,150.

思想创新范文篇5

一、弘扬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我们党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实践证明,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新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法。

第一、解放思想实现思想观念创新。要创新就要有所突破,首先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要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绘我们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思想上带来的一些条条框框和一成不变的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现代经济之中,把传统的道德教育转变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因此,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解放思想为突破,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勇于开拓,善于调动创造思维进行改革与创新。其次,为了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有效地为市场经济服务,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党组织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责任制度,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核心之中。同时,要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目标明确、责权分明、关系协调、渠道畅通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制和机制,更好地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二、加强人员思想教育,实现思想工作创新。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充实思想政治工作内容,首先要树立“现代意识”,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关键着眼于人的现代化教育。突破“信念、道德”和思想意识转化教育,加强“爱岗、敬业”教育,以科学知识开启心智。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有较高的精神境界,而精神境界的高低又往往和一个人的学识深浅联系在一起。知识就是力量,把各种对现代化建设有用的,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有用的知识纳入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中来。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人员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恰当的引导,思想政治工作必然大有起色。

第三、应用社会科学知识,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创新。现代科学社会一系列理论,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理论依据,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一要体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段的现代化。结合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群众的具体需要,结合业务知识和文化知识未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于教育、在方法上要坚持多样化和多渠道。人们的思想问题多种多样,所以,我们在方法上要多样化,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渠道载体。二要以各种活动为载体,置教育活动中。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活动必须融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是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活动。如“唱响滨海”歌手大赛和下岗职工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容易激发受教育者的心弦,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和感染力。对受教育者的理想、信念、态度、情感和兴趣起到积极健康的引导作用,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第四、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要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头脑,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各种条件和影响,不同的社会群体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在精神上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愿望。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译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依据。

开拓新渠道、新方式和新方法,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吸收运用现代科学成果,弘扬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手段,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力。科学迅猛发展既为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如有的人打着科学的旗号宣传伪科学,宣传封建迷信活动,还有的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搞反动宣传,搞非法传播,这说明不健康的甚至反动的东西还存在,有着更大的欺骗性。所以,我们必须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加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对一些社会丑恶现象以及伪科学进行有力地揭露批判。否则,就满足不了人们对精神生活增长的需求,更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根据不同层次人们的思想道德特点,从实际出发,分别要求、分类引导,有的放失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根据他们的特点分别确定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不搞“一刀切”,做到因人施教。如对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考验,通过先进性教育使我们每个党员都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领导干部要突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对一般群众要突出无神论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做到尊重人,自我提高,在平等中沟通、交流感情。积极开展网上宣传,拓宽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及时掌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思想态度,实施正确引导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最根木的是勇于实践。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思想创新范文篇6

【关键词】/创新思想

【正文】

是现代中国的一面旗帜。他的一生,他所领导的人民革命以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思想,引起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深刻地改变了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留下的精神遗产是宏富的,它将在我们民族的历史进程中长期发生作用和影响。在思想的百花园中,创新思想是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它体现于关心、思索、研究的各个领域,是贯穿思想体系的主线。归纳、整理、分析和研究的创新思想,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对理论创新必要性的论述

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便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国情、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中国革命发展规律和道路却没有现成的具体答案。中国革命的实践表明,任何照搬照抄经典著作,照搬照抄外国经验的做法,都有可能导致革命的失败。作为中国共产党内最具独立思考品质的领导人,向当时盛行的教条主义进行了勇敢的挑战,在中共党内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并要大胆进行理论创新的原则。在1930年发表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批评了一些人固守书本和某项决议,以为只要遵守“既定办法”就无往而不胜的错误,指出:这“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完全是一种保守路线。这种保守路线如不根本丢掉,将会给革命造成很大损失,也会害了这些同志自己。”(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16页。)1938年,论述了理论结合实际和理论创新的必要性,他说:“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注:《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页。)在中,总结中国革命20多年实践经验,清算了党风中的主要危险教条主义,进一步坚持了这个原则。他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批评一些同志将马列主义书本上的某些词句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曾反复讲,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些人偏偏忘记这句最重要最重要的话”。“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20页。)1960年,又进一步阐发了这个原则。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他写道:“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书,必须读,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单靠老东西是不行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新的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一而再、再而三地论述这个问题,是要阐述干革命进行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和客观必然性。它的含义有三:

1.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各国实践相结合,倘若固守僵死的教条,就只能给各国革命带来危害。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在实践中进行合乎本国实际的理论创造。

3.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发展。革命党人必须顺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创造出指导革命的新理论来。

关于理论创新的论述,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实践精神。他与其他的共产党人一道,坚持这个原则,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局面,思想就是理论创新的产物,他本人则通过勤奋的读书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大胆提出新的科学论断和理论观点,成为一个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二、创新思想的主要体现

创新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无论在理论上或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突破,结出了丰硕成果,本文仅就几个方面试作概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方面。始终认为,马列主义是规定了世界革命的基本原则,但中国革命的具体做法要我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党的其他领袖一道,以切实的中国国情为依据,提出了一条崭新的民主革命总路线,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他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和同盟军,这不同于俄国革命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将整个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对象。他认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革命应分两步走,首先完成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再进一步推进到社会主义,而不是像俄国革命那样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是多个帝国主义瓜分统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国条件下,革命应首先在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展开,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而不是十月革命工人阶级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这些理论,都是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是前人书本上没有的,也是外国经验搬不来的。它成功地推进了中国的民主革命,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成功范例。

还率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认为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和平道路,将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他否定了必须先机械化而后才能合作化的僵化做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实现了合作化。他还成功地实施了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政策,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国际共运史上最为成功的一例,丰富了马列主义不断革命论和革命转变论。这一切,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必然结果。

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对当时全国上下在“学习苏联老大哥”口号下简单照搬照抄苏联建设经验,“一开始就不满意,心情不舒畅”。他数十次在大会小会上讲话,发表文章,提出要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并率先进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一条同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协调各种经济关系,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经济的工业化道路。这是实事求是突破前苏联工业化模式束缚的创新产物,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打下了极其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在1962年的7千人大会上,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说:“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是照抄苏联,特别是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1964年,他在一个关于总结经验的指示中提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结合中国实际,打破常规,大胆探索创新,在几十年前已经提出了在经济建设中进行科技创新的设想。

在军事战略战术方面。从一个师范生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和战略家,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他的过人之处,就是比一般人更善于总结经验,更机智灵活,更富有独创性。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主张从战争情况、时间条件、战争性质、地域条件、民族战争的指导规律的不同着眼,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应用,大胆创新。他说:“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73页。)对于在战争中如何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他说:“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认识,构成新的判断,定下新的决心,把已定的计划加以改变,使之适合于新的情况。”(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80页。)他的这一思想,成为他确立灵活机动战略战术和人民战争战略思想的基础。创造性地确立了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是中国革命战争较长时期内的主要作战形式,提出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实行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把战略上的劣势转变为战役、战斗上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后来,在解放战争中,又进一步概括为“十大军事原则”。这些都是对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创造性的贡献。

向外国学习方面。首先充分肯定了向外国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我们应该向他们的长处学习。他又说:“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当然不要学。”(注:《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285页。)这就是著名的“洋为中用”的原则。批判吸收外国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人民大众喜闻乐见而又生动活泼的新文化。同志明确地说:“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继承和借鉴决不可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60页。)1956年8月,在同音乐工作者的一次讲话中,还明确而具体地谈到科技、医学、艺术的创新问题。他鼓励科技工作者用近代外国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来整理中国的科学遗产,做出独创性的努力,直到形成中国自己的学派;他号召医务工作者中西医结合,创造祖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他要求艺术工作者学习外国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巧,创造出新的具有独特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艺术来。学习应与独创相结合,创新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是结论。

在教育方面。青少年时代身受旧教育制度的侵害,对旧教育制度弊端的认识和体会是极深切的。及至他后来与战友们创办湖南自修大学,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指导江西和延安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实践,他都力主批判旧教育,开展了许多适合革命斗争需要,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实践。建国后,仍密切关注我国教育,他尤其对束缚人的创造力和各项能力发展的应试教育感到不满意,指出:“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注:《伟大的思想万岁》第128页。)在这里提出了要以学生是否有创新见解作为教育评价体系主要标准的重要命题。他还鼓励学生不要受考试分数的束缚,要“大胆主动地学”,“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注:《伟大的思想万岁》第137页。)他的这些鼓励创新,有益创新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所开展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信群众的创造力,依靠和鼓励群众创新。充分相信群众的创造力,依靠群众创新,鼓励和尊重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和行动,构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群众路线的核心就是坚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31页。)“就是发挥被领导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谆谆教导全党:“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96页。)他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智慧,“‘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933页。)他相信人民群众不仅是革命也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16页。)无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或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和全党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去进行。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赞扬湖南农民运动荡涤污泥浊水的创造精神,颂扬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创造了“鸡毛能够上天”的人间奇迹。他还要求全党要鼓励并创造条件释放群众的创造力。他说:“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力,从来就是很丰富的。过去在旧制度下没有解放出来,现在解放了,开始爆发了。我们的办法是揭盖子,破除迷信,让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爆发出来。”(注::《1958年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特别重视和鼓励青年人创新。他号召和倡导青年人积极主动创造,不要受名人、权威、有地位的学问家的束缚。在1958年的成都会议上,他说:“自古以来,创新学派都是学问不足的青年人,他们一眼看出一种新东西,就抓住向老古董开战。……从来创立新学派的青年,一抓到真理,就藐视古董,有所发明。”(注::《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在其后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他又大讲青年人的创造问题,一口气列举了29位古今中外青年发明家、创造家的事例,说:“年轻人要胜过老年人,学问少的人可以打倒学问多的人,不要被权威、名人吓倒,不要被大学问家吓倒,要敢想、敢说、敢做,不要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注::《1958年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和鼓励群众创造精神的思想和实践,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许多革命领袖中,显现得十分突出。

三、创新思想的基本特点

创新思想在以上几个部分所展示的内容,已经十分丰富。通过创新而取得的成果,还有着举不胜举的实例。综观的创新思想,可以发现有如下几个特点:

其一,创新与怀疑批判精神相结合。诺贝尔奖获得者,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他道出了怀疑与创新的相互关系,道出了怀疑是创新意识的一种体现。从青少年起即具有怀疑与叛逆的思想和品格。他曾在10岁时用离家出走来抗议粗暴严厉的旧教育,也曾“忤逆不孝”,反抗父亲冷酷、专制的管教方法。他喜爱看歌颂叛逆和造反的“禁书”,从中吸取了许多有益的营养。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期间,他在《湘江评论》上大胆直抒对旧世界的怀疑和批判。成为中国革命主要领导人后,他依然保持着对许多事物大胆怀疑、寻根究底的劲头。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都发端于对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和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的怀疑。建国以后的,在各个领域都保持着不竭的怀疑习惯和批判精神。1957年,对印发的有关思想工作的调查材料作了批注。对其中有人提出对马列经典著作不许怀疑,他批示道:“不许怀疑吗?”对有人问党的政策是否允许争论,他批示道:“为什么不允许争论呢?”在如何克服马列主义教学中的教条这个问题旁边,他批示道:“就是允许批评争论。”对解放后实行脱离实际的教育教学制度,他说:“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注:《伟大的思想万岁》第140页。)继而提出一系列缩短学制、减少课程、教材删繁就简、提倡启发式教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新颖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胆的怀疑批判精神使能够发现一般人难以发现的问题,使他能够独辟蹊径,有所创新。

其二,创新与反对教条主义和奴隶主义相结合。从前述可见,在每一个领域提出的创新观念,都几乎与批判教条主义相联系。教条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危害最大,视之为主要危险。教条主义的本质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其主要表现为思想上形成一种束缚,马列的本本没说过,革命前驱者没做过,就不敢说也不敢做。用教条主义的方法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势必是照搬照抄外国经验和书本上的条条,拒绝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顽固保守,不敢也不许创新和突破。

《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是勇于创新,敢于反对教条主义的最早檄文。在遵义会议和运动中,教条主义路线受到了进一步的清算。民主革命时期,反对教条主义的同时反对经验主义,以反对教条主义为主;建国后,反对教条主义的同时反对奴隶主义,仍以反对教条主义为主。奴隶主义的特征是盲从,迷信洋人和外国文化,盲目自卑、妄自菲薄,也可以说是教条主义的孪生兄弟。鉴于教条主义和奴隶主义造成了对人们思想的严重束缚,在1958年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批示中明确提出了“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的口号,为此还对全党反复进行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教育。他认为无论中国人、外国人、死人、活人,都不要迷信,要相信科学,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就不信。他谈到不要迷信神仙,不要迷信洋人时说,相对别的星球,我们就是神仙;相对外国人,我们就是洋人。他批评类似贾桂那种站惯了,不敢坐的奴隶主义精神状态,体现了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精神风貌。他指出:“对于经典著作要尊重,但不要迷信。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创造出来的,不能抄书照搬。”(注::《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他号召:“打掉自卑感,砍去妄自菲薄,破除迷信,振奋敢想敢说敢做的大无畏创造精神。”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打破束缚人们思想的桎梏,扫清创新障碍,为创新创造条件。

其三,创新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独立思考也是创新的极其重要的必备条件,它为创新提供思路、观点、理论方法和达到目的的路径。一个人能够有所创新,他必然是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是一个最具独立思考品格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他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不崇拜偶像,对一切事物和现成理论保持不随波逐流,坚持不人云亦云地进行个人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态度。

由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及100多年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影响,中国人民的意识中总的说盲从思想比较严重,比较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意识。这种情况反映到党内,也成为教条主义泛滥的一种思想根源。反复要求全党在读书、领导革命和建设的时候,切记要独立思考。

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他自己在认真读书,独立思考的同时,也要求身边同他一起读书的同志每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都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他要求党的各级干部在学习理论书籍时,要加以分析,确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哪些是作者自己也不甚清楚的。

期间,号召:“共产党员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周密思考,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27页。)1957年,他与逻辑界、哲学界人士谈话时,倡导不论是领导革命还是搞科学研究,都必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能让自己的脖子上长别人的脑袋,即使对老师,也不要迷信。在八大二次会议上,听到有同志说跟着他走就不会错时,明确表示:“一个人有对有不对,对就跟,不对就不跟,不要糊里糊涂地跟。”“真理在谁手里就跟谁走”,“糊里糊涂跟某人走很危险,要独立思考。”(注::《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对独立思考的强调,为我们明确了通向真理和创新的正确途径。

其四,创新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创新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是一种认识活动。它要求人们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规律相契合,不能脱离客观实际。的创新理论和实践表明,创新的立足点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实际,创新的目的在于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创新正确与错误的检验标准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实践。也就是说,的创新是与实事求是精神紧密结合的。

要做到实事求是,就要做到陈云同志说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批驳过在共产党内讨论问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的“唯书”现象,也批驳过不根据实际情况,一味盲目执行上级指示的“唯上”现象。认为“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和策略问题而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01页。)

创新的理论来源于客观实际,它正确与否的判定标准也是客观实际。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指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663页。)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他又多次指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办法,“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思想是一种正确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因为这种思想指导中国革命获得了成功,推进了建设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有益于中国社会进步的实际效果。

如上所述创新思想的四个主要特征,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辅相成的。怀疑引发探索和创新的兴趣,反对教条主义和奴隶主义为创新扫清思想障碍,独立思考为创新提供前提、方法和达到目的的路径,实事求是是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创新则是灵魂,它决定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发展方向。

四、创新思想的哲学底蕴

从年轻时代起就喜爱哲学,他读了许多古今中外哲学家的书,也潜心思考了许多有关人生、宇宙的“大本大源”问题。探索大本大源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认为“动”是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他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着的斗争着的。“动”是天地身心的本性。通过对以往变法的分析,他得出了“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注::《1917年8月23日给黎锦熙的信》。)的结论;通过对体育之研究,从人人皆乐“动”,得出了“动必有道”,“天地盖惟有动而已”的观点。他本人则以不断的运动、奋斗和拼搏,来达到“身心并宽”,以“实现自我”为人生最大乐趣,这些都折射出了人生哲学和世界观的主要特征。

年轻时代确立的这一哲学观,无疑蕴涵了辩证唯物论的基本思想。辩证唯物论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物质,物质存在的唯一客观形态便是运动。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地运动,导致了新旧事物的新陈代谢,导致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万象更新。因此,运动乃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规律。年轻的之可贵处,在于他了解这一规律后并不束之高阁,或作为茶余饭后之清谈,而是自觉应用这一规律观察、分析、解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成为他立志改造社会的理性基础。的这一哲学观,随着他阅读了更多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接受了更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变得更加完备和丰富。它成为创新思想的哲学基础,为此坚持了一生。

在1937年发表的《实践论》中,精辟地指出:“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注:《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95页。)建国以后,仍然坚持这样的哲学观。1964年11月他在一个“关于总结经验的指示”中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怎样将源于“动”的这样一个哲学观,应用来分析、思辨人类对于宇宙事物的认识规律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又怎样地从这个哲学观出发,得出了要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和不断发展真理的结论,这个结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统一,它是符合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规律和发展规律的。的这一哲学观,势必与教条主义者们机械的、静止的、形而上学的哲学观产生对立,发生冲突。历史事实充分表明,这一哲学观是完全正确的。

及至晚年,仍坚持他的哲学观。1974年5月30日,在北京会见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宾主共同探讨了他们关心的问题。说,“对称”原本是一个静止的观念,但按他的经验,“对称”对社会的发展不是最主要的,社会的发展是“动”。李政道认为,运动就是对称的。“对称”在科学上不是静止的观念,所有宇宙运动都跟“对称”有关。所有的“对称”都在“动”中。对李政道的观点,点头称是,完全接受。这里,和李政道并非闲来无事,坐而论道,它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在哲学领域神来的思想交流,是他们历经多年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所得出的深刻的哲学体验。虽然他们两人所关心、研究、从事的工作领域是极不相同的,但却有着共同的哲学结论!

思想创新范文篇7

一、创新是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要求。

创新,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近几年来,各级企业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切实重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的改革、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促进了企业目标的实现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在一些企业和部门中,思想政治工作也出现了“理论不清、观点不明、措施不力、方法不多、效果不好”等状况,陷入了“在加强中削弱”的怪圈。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影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难点无法突破。一是伴随着电信的发展和竞争,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导致了企业职工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随之发生变化,给企业思想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定难度。二是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主副分离、收入档次差别拉大、部分职工的子女就业等问题,带给人们思想重荷和思想困惑,进而出现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一些人很难融入社会进步的洪流中去。三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还没有真正成为企业各级领导的自觉意识。四是长期的依附行为难以改变。一些企业长期养成一切按上级指令办事的习惯,等、靠、要的思想和规定性的动作,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显得可有可无。五是传统的框架难以突破。比如习惯于以往的经验模式,内容单调,形式刻板,缺乏应有的新手段以及系统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防范措施,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显得无力。六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状况与新形势不相适应。有的机构不健全,无专职政工人员;有的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不注重学习,思维能力陈旧,观念老化,对市场经济理论知识、政策法规等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预见性;七是有的企业对政工干部缺乏应有的理解,在干部配置上厚此薄彼,把政工干部作为次要干部配置,使一些同志心灰意冷,产生了失落感、自卑感和消极情绪。八是运行机制难以适应。没有根据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构建思想政治工作新的运行机制,在领导模式、工作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等方面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等等。这些难点和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自身优势和作用的发挥,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说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形势,在实践中进行改进和创新,才能获得具有时代特征的丰富内容和强大生命力。

二、创新要体现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个动作过程。

??观念创新:变被动为主动,变“围绕”为“参与”。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新的观念和思路,就没有新行动。观念创新必须冲破“禁区”,倡导创造性思维,实现思想再解放,观念再创新,思路再突破;彻底打破“唯书、唯上”这种固定单一的思维定势,向“唯实”转变;要从听文件、听布置转变为从实际出发,发挥能动作用,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良好的舆论环境。考虑实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计划管理,将思想政治工作计划与生产经营计划一齐下,两个任务一齐抓,双项目标,同步考核。坚持把企业生产经营的难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使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渗透到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真正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的有机结合。

??机制创新:变“小政工”为多管齐下的立体式“大政工”。一定的运行机制制约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原则、内容、方式。必须构建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这个机制包括:第一,组织领导机制,即建立起以党组织为领导,专职政工干部为骨干,行政干部为基础和职工群众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第二,完善工作机制,即思想政治工作参与企业决策形成、实施的全过程,把参与作用体现于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建设的全过程,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可操作性的制度体系。第三,工作责任机制,即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机制,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并建立经常性的分析制度,健全必要的监督约束机制,使责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真正落到实处。第四,思想教育机制,即由导向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形势任务教育、典型示范教育、科技文化教育等单向教育构成思想教育机制,实现思想由滞后向超前转变,变事后教育为事前教育,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把触角伸向企业的每一个角、各层人员。第五,考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反馈、处理机制、督促考核机制,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等,形成一套科学的干部、组织、宣传、文化、阵地管理的制度和体系。

??工作内容创新:变单一性的思想教育为提高整体素质,拓展教育内容。一是在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必须在广大职工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伦教育,旗帜鲜明地反对“”等唯心主义和有神伦,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抵制伪科学,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二是加强科学知识和技术教育,把各种对企业改革和企业管理有用的知识,对丰富职工精神世界和陶冶高尚情操的精神食粮都吸纳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中,多方面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在企业内容形成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三是加强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义利统一观,引导职工正确认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把爱国、爱局同爱自己的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四是加强维护社会稳定教育,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倾听群众职工呼声,又关心职工疾苦,使职工在“情”的激励下爱岗敬业,在“法”的约束下努力工作。

??工作方法创新:由单向性向多向性拓展,由偏重灌输向偏重渗透拓展。首先要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多向合力。其次要形成思想教育的多向方法,包括从简单的说教向寓教于理、寓教于乐转变,从脱离实际讲大道理向贴近生产经营实际,靠近职工思想实际转变;从单纯强调“我讲你听”向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转变,从自我设计、自我循环向与生产经营管理相结合转变等等。此外要针对八小时内外不同特点,用不同形式开展工作。八小时内主要形式是参与、协调和调研,采用研讨式、交流式、启发式和文化管理活动相结合等方式,八小时以外主要采取各种寓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活动。总之,要利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多种场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工作载体创新:变单一的大众传播载体为多样化载体,并结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工作载体的创新。一是教育者形象载体创新。特别是加强企业领导干部形象建设,重塑教育者的形象,无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给广大职工做出思想政治工生活的表率来,给整个企业提供示范作用和行为价值导向。二是家庭教育载体创新。每个家庭成员要以良好的家风感染、约束、控制、同化其他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充分发挥家庭的潜移默化功能,强化亲情的感染力。三是职业岗位教育创新。各企业要以工作岗位为依据,建立育人基地,如“青年文明号”、“文明班组”、“服务明星”等等,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两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企业职工自觉参与的气氛,充分发挥职业岗位的感化力和辐射力。四是企业文化载体创新。企业文化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两者具有较强的同一性和相容性。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通过培育企业精神,塑造企业新形象,创造优质服务,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职工在农郁的文化氛围中得到心灵的陶冶。五是网络载体创新。具有开放性的网络传播,使各种信息得以迅速扩散,为企业的发展、生产、经营以及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创新。首先要选拨年轻优秀人才充实队伍,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对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歧视,不能冷落,在工作上要予以支持,在政治上要予以关心,在生活上要予以照顾,使他们能够放心大量地去工作。其次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做到培训工作计划性和目的性的统一,经常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在全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素质的同时,着重培养他们具有现代化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工作方法,以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卓有成效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书目:

思想创新范文篇8

关键词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

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雄辨地证明,无论是炮火硝烟的战争年代,还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和平时期;是在社会主义商品条件下,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显示出毋庸置疑的强大威力。它不仅能够启发人民警察的思想觉悟,调动和发挥人民警察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能够引导人民警察在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增强甄别是非、明辩真伪的能力。在增强凝聚力、战斗力方面更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优势。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选择与创新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尤显重要。如何以开拓的思路、创新的视角,顺应新的潮流、适应新的形势,兴利除弊、推陈出新,充分发挥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使人民警察能够以新的思维和姿态,迎接更加严峻的挑战,是摆在我们每个共产党人和公安政工干部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选择与创新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客观依据

(一)选择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是由工作对象的心理需求所决定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已经不仅仅为了目前对生命的需要的东西的追求,而且要探求世界的秘密,改造客观世界为自己服务,因而要求认识世界的本质,要求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规律。因而,对人来,实物或现象可以引起反射,语言也可以代替实物引起同实物同样效果的反射。在《三国演义》中有个“望梅止渴”的故事,就是利用语言代替实物进行刺激的生动例子。所以说,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领导干部,“又要马儿跑得好,又不让马儿吃饱”,不考虑办事人员的工作强度,不照顾职工的切身利益,不体衅民警的苦辣酸辛,就连一句安抚、慰问的话也不想说,下级能为你死心踏地的“树碑立传”吗?许多工作人员负重拼搏、劳民伤财、叫苦不迭,心理上不能得到慰籍,造成逆反心理,工作得过且过,敷衍塞责,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全是为应付领导。能说你这个地方的治安工作,常委放心、群众满意吗?

(二)选择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是由工作对象的进取精神所决定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都是有差别的,要根据工作对象的动态性和差异性来决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要充分权衡工作对象的性格特征、利益取舍以及进取精神,因人施教、因势利导、讲究方法、循循善诱,要特别讲求针对性、务求实效性,尽量不耍生搬硬套、生硬灌输,要充分考虑工作对象的特点和需要。比如,有的人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进取心;有的人又安于现状、与世无争,对任何事情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于前者,切不能唠唠叨叨,也无需正面激励,采取反激励的方法和调动他的工作积极性,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预期目的。相反,如果用这种方法对待与世无争、不思进取的人,效果恐怕拾得其反,对这种人就要采取适当的理论灌输教育模式。

(三)选择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是由工作对象情绪易变的性格特点所决定的。

在实际工作中,工作对象情易变的性格特点切不可忽视,稍有?忽或者工作方法不当,就会造成人心向背,给工作带来阻力。比如,有的同志思想情绪正常时,用以理服人的方法很能奏效,可是当他的思想产生波动、出现反复的情况时,用同样的方法就不能起什么作用。因此,注意工作对象的情绪易变性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每个政工干部要随时注意观察工作对象情绪易变的性格特点,要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要做基层民警的贴心人,想为民警所想,急为民警所急,多与民警交心谈心,视民警的疾苦为自己的疾苦,视民警的困难为自己的困难。

(四)选择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是由政工干部工作方法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所决定的。

在长期的公安工作实践中,不难看出,世界上滑万能的方法,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比如,谈心对话的方法,是针对某个问题或某个人的情况采取交流、问答的形式进行,很难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也就是说,不能用这种方法替集中授课、报告演讲等形式。因为,集中授课是用系统的思想理论,从宏观的角度对人们进行灌输;而谈心、对话则是用具体的道理,从微层观的角度对人们进行说理。正因为这种方法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同时又要弥补各种方法的不足,综合各种方法的优势,全面地对人们进行教育。

二、选择与创新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基本要求

(一)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选择必须合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增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征服大自然的能力。其根本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思才流动想、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的重在思想教育人、培养人、鼓舞人、造就人。要达到这一目的,完成这一任务,除了引入正确的宣传内容外,还要运用正确的方法。换句话说,就是把方法与目的、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这个问题上,有的政工干部满足于即时性,解决当时问题,忽视了方法的选择。直到现在,有的同志仍然采取“你说我听,你讲我办”单向而机械的教育模式,满篇大道理,不是从实际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很显然,这就没有把方法的选择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任务结合起来,也不符合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任务。

此外,做思想政治工作还需要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结合起来。趣味性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如果只用趣味性业迎合对方,只会是以乐而乐,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所以,在方法的选择上,一定要选择既能使对方接受又能有利于对方思想觉悟和思想认识提高的科学方法,这样才能符合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任务。

(二)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选择必须符合人的思想行为的活动规律。

“人的需要是人的思想行为的原动力”。满足需要即是一个人行为的出发点,又是他的归宿点。人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因此,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选择与创新必须符合人的这些客观需要。比如,自尊是人的精神需要。从心理学上讲,容人之过、扬人之长不仅能够满足有过失者或有错误者自尊心,而且能够使他自觉地认识到得到了领导的信任,他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迸发更大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评、指责,不仅会使他心灰意冷、委靡不振,打击积极性,还会出现一些过激行为,造成不良后果。这就说明,人的思想行为规律决定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决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因此,方法的选用应当根据人的思想行为规律来确定,任何离开思想行为规律而臆想出来的方法都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中,工作对象难以接受也根本行不通。

(三)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选择必须综合运用、综合治理。

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是通过外界的影响作用于人的大脑形成和变化的。外界影响就是指受党团组织、所在单位、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的影响。同时,影响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为、制约人的社会关系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意识形态方面的,也、有政治、经济、自然和社会方面错综复杂的因素。所以说,人的思想行为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因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运用各种手段综合治理。所谓综合治理,就是说除了党组织和政工机构开展工作以外,还在发挥政工干部以及各职能部门政治教(指)导员的作用,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道德的手段,综合运用、综合治理。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监督、共同发展和进步。

三、选择与创新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基本途径

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选择与创新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循环的过程,在认识中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在实践中创新,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多种多样,如灌输、沟通、激励、渗透、自我教育等,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要灵活应用,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并寻求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基本途径:

每个政工干部,要引导工作对象在长期思维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思维模式,逐步克服不良的思维方式。尽力去掉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形而上学的、孤立的、僵化的、有碍于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思维方式,努力实现由传统思维方式向现代思维方式的转变。

在面临主客体关系方面,在从单向灌输型方法向交流型方法转变;在实施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方面,要从集中型方法向集中与分散型方法转变;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运用的空间方面,要从单项型方法向综合型方法转变;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信息依附的载体方面,要实现由“真空传播”向载体传播的转变;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客体对工作信息的接受心理方面,面临着从显型方法向显型与隐形相结合的方法转变;在增强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运用的实效方面,要从单纯定性型方法几定量型相结合的方法转变。在开展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针对性更强,措施更有力,方法更得当,效果更明显。

四、只有创新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才能使公安工作立于不败之地

从建党80处风雨历程完全可以证明: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和政治优势,在各个阶段各个时期都发挥兴足轻重的作用。公安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机关是具有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担负着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责任。因此,公安机关的思想政治工作尤显重要。公安机关的政工干部应该不局限于现有的方法,要广泛吸收和综合利用各类学科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研究和探索富有成效的新途径、新方法。

只的创新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才能使公安工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因为:

第一,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是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需要。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证明,继承和借鉴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和条件。然而,仅有继承和借鉴是不够的,它只是手段。只有创新才是继承和借鉴的目的,才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真正的强大的动力。同志在谈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问题时曾指出:我们讲继承、讲借鉴、目的是通过继承和借鉴,使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基础上创新。邓小平同志对此也作过专门论述:如果我们不去分析和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存在的问题,我们就不能恢复和发扬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显然,这些论述阐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明确告诫我们,要真正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要求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手段要灵活,原则要讲究,问题要解决,方法要创新。

第二,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是新时期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公安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复杂的变化。主要是:

一是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新旧体制的转换,新旧利益的调整,新旧观念的冲突,新问题新事物的影响;

二是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观念发生的变化。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深刻的革命,不可避免地引起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观念的多方面的变化,主要是主体意识的增强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思维方式的现代化,精神需求的多样化等;

思想创新范文篇9

一、进行理论创新,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性

新的时代、新的实践呼唤新的理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宣传思想工作面对的实际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必须探索出新的理论,才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宣传思想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生命线。要主动参与经济建设,融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成为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延伸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要改变仅仅是党群部门、政工干部做宣传思想工作的错误观念,让所有的党员和领导干部都参与,人人都做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重视员工正当利益诉求,重视员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企业宣传思想工作决不是“空洞无物”的,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要摒弃宣传思想工作“无用论”、“取消论”、“替代论”等错误思想,反对“淡化、弱化”的错误倾向。要坚持越是深化改革,越要探索和创新宣传思想工作,越要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思想。要摒弃“宣传思想工作不产生经济效益”的错误思想,树立“宣传思想工作促进经济效益、促进生产力”的理念。要摒弃“宣传思想工作要由多少部门、多少编制、多少薪酬决定其地位”的错误思想,摒弃宣传思想工作者是没有专业的“万金油”、没有特长的“吹鼓手”、没有地位的“救火队”的认识,从而强化宣传思想工作者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不可替代因素的认识。

二、进行内容创新,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

内容创新,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宣传思想工作具有活力和作为的关键。进行内容创新,主要应着眼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去开展工作。

突出铸魂和思想意识转化教育。要引导干部职工在为企业建设与发展付出奉献并取得相应劳动报酬过程中,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恪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引导干部职工从个体意识向团队意识转变、从敏感猜疑向信任合作转变。

强化爱岗敬业教育。企业是干部职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岗位是干部职工施展才华的舞台。要教育干部职工树立“今日工作须尽力,明日开拓少危机”意识,珍爱岗位从我做起,自觉接受新的知识和提高自身技术素质,立足岗位成才。要培养企业干部职工良好的精神状态,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勤俭办企业的思想深入人心,引导干部职工做到敬业、创业、勤业、精业。

大力开展形势教育。要正确引导干部职工从国际国内大环境、改革开放大格局、社会发展大趋势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正视各种社会矛盾,提高干部职工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和对改革的承受能力,不被局部的、暂时的困难所吓倒;不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被一些迷信、落后的思潮所左右。

深入开展法制教育。要加强干部职工的法制意识,加强企业规章制度的学习和教育。要教育企业干部职工遵纪守法,大力倡导干部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有序的行为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并善于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进行体制创新,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动性

体制创新,是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在这方面下功夫进行积极探索。一是要探索形成新的领导体制。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加强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有利于落实企业党委、董事会、经理层领导人员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党委书记要主持党委中心组学习会议、宣传思想工作联席会议,提出宣传思想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董事会要把宣传思想工作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当中。经理层要执行董事会和党委会的决议,亲自做宣传思想工作,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二是要探索形成新组织架构。要形成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以专职宣传思想工作人员为骨干,以各级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人员为主体,党员、团员和广大职工群众共同参与、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本着“精干、务实、高效”的原则设置企业的宣传工作机构,合理安排工作人员,纳入企业管理和编制之中。三是要探索形成新的工作体系。要采用“一岗双责”形式,明确行政管理人员在企业宣传思想工作中的职责,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与企业宣传工作的目标任务转化为企业的制度,融入干部职工的工作职责之中,把宣传思想工作与生产经营、行政管理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同步奖惩。从而把宣传思想工作纳入战略目标管理、生产经营管理,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运转高效的宣传思想工作体系。

四、进行机制创新,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规范性

进行机制创新,是实现宣传思想工作与生产经营的有机结合的正确途径,使宣传思想工作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工作保障机制。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特别是要选配德才兼备,熟悉党务工作,有事业心、责任感,懂生产、会管理,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党员担任支部书记,切实加强基层宣传思想工作。要广泛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坚持党员责任区、党员联系群众等制度,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企业宣传思想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熟悉生产经营、具有丰富党务工作和群众工作经验的宣传思想工作者队伍。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宣传思想工作部门要对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进行定期分析,实行“预警管理”,及时有针对性地提出思想教育的工作措施,做好干部职工的宣传思想工作。在企业重大改革和生产经营活动决策出台前,要对广大干部职工的承受度作科学深入的分析,准确把握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和脉搏,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建立选拔培训机制。要贯彻落实党管人才的原则,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设好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经营管理者、科技带头人、思想政治工作者和高技能人才五类人才,努力建设一支综合素质好、熟悉生产经营、具有丰富党务工作和群众工作经验的宣传思想工作者队伍。要定期组织企业宣传思想工作者的学习培训和调研考察,不断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本领和水平。要鼓励经营管理人员与宣传思想工作者进行轮岗交流、交叉任职,特别要吸引和选拔一批有能力、有激情、想干事、愿奉献的人才充实到宣传思想工作战线,努力培养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复合型宣传思想工作者。对于长期专职从事宣传思想工作的优秀人才。要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意愿,输送选拔到相应的领导岗位。

建立激励机制。要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的原则。善于发现、培育、选树各类可信、可亲、可敬、可学的先进典型,通过大力宣传各类先进典型,激励干部职工施展才能、奉献力量,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对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适时的表彰。

建立目标考核机制。结合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根据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定期制定宣传思想工作的目标、规划、措施,做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协调有力,措施落实,工作有序,奖惩分明。把宣传思想工作纳入企业管理考核体系之中,与评聘专业技术职称挂钩,使宣传思想工作者与行政人员享受同等待遇,以调动宣传思想工作者的积极性,稳定宣传思想工作者队伍。

五、进行方法创新,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适应性

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努力转变工作思路,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突出经常性。结合企业特点,把准干部职工思想脉搏,深入实际,沉到基层,通过个别谈心,家庭走访,开调查会,民意测验等方法,摸清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人员的思想和心理。根据干部职工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推断干部职工的活动趋势,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抓住思想和行为苗头,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增强思想教育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二是突出互动性。努力调动宣传思想工作的主体和客体的积极性,促进相互交融,相互贯通。实现说教式向引导式,号召式向激发式的转变。三是突出科学性。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善于学习和借鉴管理学、心理学等科学的方法,关注兴趣、情感、性格等要素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和作用,讲究工作的艺术性,进一步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宣传思想工作效率。四是突出群众性。企业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干部职工实际困难结合的原则,要形成“做人人的思想工作,人人做思想工作”的格局,干部职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五是突出层次性。宣传思想工作既要有一些“规定动作”,又要有一些“自选动作”,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对象,要进行分类指导和管理。

六、进行载体创新,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有效性

载体创新,是提高企业宣传思想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在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实践中,要积极寻找新的载体,增强工作的成效。

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员工之家创建、职业道德教育、科技知识普及、岗位练兵、劳动技能大赛等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活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直接参与实践,提高干部职工的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要通过征集、讨论等形式提炼企业精神、形成企业理念和共同价值观。通过宣传推广企业标识、打造企业品牌,树立企业形象。通过建立员工手册,培养和规范员工行为。通过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活跃员工业余生活等,在企业内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有效地凝聚和激励员工。

思想创新范文篇1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只有创新才能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活力。首先是管理机制的创新。和谐社会的构建关键取决于决策者,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管理队伍和干部队伍是单位组织运转的“节点”,这支队伍的素质关系到单位管理和文化建设的运转效率,同时也直接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效,良好的管理队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和人员保证。为此,应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干部队伍的管理机制。一是在选拔任用干部上应坚持以下几点:综合素质高,能力全面,既要熟悉党务工作,又要懂得业务工作;谋划能力强、工作有预见性,善于集中民智果断决策,能够知人善任;善于调动“一班人”的积极性,善于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全局观念强,具有凝聚力量、团结奋斗的能力。二是在培养教育上要有的放矢地抓好干部的加油、充电。一要注重发展观、政绩观的教育;二要不断提高社会发展的本领;三要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四要加强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三是在监督管理上,一要督促其强化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贯彻;二要督促其认真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三要督促其把权力运行置于“阳光”之下;四是在考核评价上要突出科学性,考核目标要科学,考核内容要科学,考核形式要科学,考核结果要科学。

其次,是理论观念上的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在指导思想上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理论观念不创新,容易在判断问题方面出差错,会视新生事物为异己而加以排斥,结果就会站到群众的对立面上,思想政治工作便无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新理论观念关键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的基础上实施理论突破,如“物质利益原则”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观念的重大突破,这一突破使思想政治工作者感到豁然开朗起来,许多现实思想问题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迎刃而解。

第三是方式方法上的创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主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应围绕这一目标和主题,宣传和谐社会理念,普及和谐知识,营造和谐氛围,丰富和谐内涵,创建和谐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的和谐精神世界,满足人们和谐社会的精神需求,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精神动力。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我们要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除职工心中的疑惑,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单位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入手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坚持疏导沟通的方法,疏导沟道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疏导沟道就是疏通和引导。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正面疏导,不能粗暴生硬,特别是对于思想认识问题,更要循循善诱、和风细雨、积极引导,以收到启发觉悟、端正认识的效果,否则将适得其反。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激励,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群众的内在潜力,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的具体方法很多,如:目标激励、荣誉激励、物质激励、情感激励等。其中,情感激励特别重要。人是有情感的,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情感的驱动和制约,情感的变化是思想觉悟提高的基础,积极的情感可以使人焕发出惊人的力量;消极的情感则会妨碍工作。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即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只有情理交融,才会产生共鸣,并由此把情感升华到思想觉悟的提高上来尊重人格,以诚相见。

第四是载体的创新。就是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工作载体。一是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现有载体创造性地加以改进,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特别是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来正面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和人物,唱响主旋律。二是要充分利用活动载体把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重要的载体,通过开展创文明单位、文明班组(科室)、做文明职工等创建活动,促进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三是从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出发,针对不同对象的思想实际,创造新的形式。如开展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政工骨干队伍网络联系制度,这些制度的落实,不仅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而且有利于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工作状况,帮助职工排忧解难,化解矛盾,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四是做好舆论的导向工作,特别是要利用好信息网络这个载体,并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去占领这个阵地,从而消除现代网络信息对人们思想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努力适应科技信息的迅速发展,加大对网络的引导和管理力度,进一步增强网络宣传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还要继承群众性文体活动等传统的载体,不断探索和完善职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干部职工受到教育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