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改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5:05:16

数学课改

数学课改范文篇1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对话、互动”一词越来越多地跃入人的视野,引起老师的高度关注。于是,许多课堂出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向互动和对话的精彩场景,课堂成了儿童开放、丰富的学习世界。然而,在摆脱传统课堂观后,亦有一些课堂出现了“为动而动、表面热闹”的现象,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北后留下新的值得深思的问题。

1.1课堂上,只要学生一答对问题,在老师的积极倡导下,就会响起整齐划一的击掌声,“嗨嗨嗨、你真棒”的表扬声。在这里,掌声不绝,喝彩声不断。

1.2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围绕着一个问题,或大声高论,或窃窃私语,或放声说笑,教师穿梭其中,教室里嗡嗡嗡热闹非常,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在说什么。

1.3大量的音像图片资料占据课堂,充盈学生视听觉,丰富的教学手段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接受着老师预设的价值取向。

反思一下,如果说上述现象就是“对话、互动”,那么,还要追求什么“学生发展”?这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曲解,这是一种变味的“活”,走了样的“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动起来,课堂要活起来,但更重要的是质量要高起来。

判断一堂课,学生是否真的动起来,不是看形式如何,不是看热闹程度,而是看课堂上是否有高质量的教学活动。真的动起来的课堂,表现在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有意义的思维活动,表现在孩子愉快地感受醋畅淋漓的快意,表现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另外,课堂也需要“静”,因为安静会营造自由的空间,任思维驰骋,任想象放飞。课堂上,我们主张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合作交流,同时又强调“布白”,给学生留下一片思维空间,在这片空间里,要引导学生往深处想,不浅尝辄止。

2.多样化与优化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个重要思想,主要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他们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和思维的发展。可见算法多样化并不是教学所追求的目标而一般是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我构建防止学生思维僵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服务的。

应该明确“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是有区别的。“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多样化”是面向群体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群体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该也不能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算法,否则只是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曾经看到一些低年级的计算课上,讨论一道计算题,出现了10种、20多种的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儿地给予鼓励,临下课时,只简单地说了一句:“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其结果是班上思维迟缓的一些学困生确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产生了干扰。这种情况是不是我们鼓励的个性化呢?我认为不然。数学是讲“优化”的,算法“优化”的含意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诚然,在多种算法中,有的并不见得有优劣之分,如20以内退位减法,无论是用“破十”“连减”或“用加算减”的方法,都很难说孰优孰劣,儿童完全可随自己的经验进行选择;又如长方形周长的求法,有的愿意用“(长+宽)×2”的方法,有的则用“长×2+宽×2”的方法,学生喜欢用哪个就用哪个。

但是,一般情况下,总有个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认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举一反三、闻一知百,否则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请看一位教师教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新课实录。由实例引出24×12=?(1)先由学生各自探索算法,分组交流(有10种左右),经过归纳不外乎以下三类:连加,连乘24×3×4,24×2×6,……),乘法分配律的应用(24×10+24×2,……)。(2)由学生评价,一致认为三类算法都合理,但第一类太麻烦,其他两类各有优势。(3)教师将题目改为24×13,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结果都选择为24×10+24×3,此乃笔算乘法的算理。此时,教师便因势利导引入了乘法竖式,并使学生体会到它的优越性──能将乘法算理以固定而简明的程式显示,操作性强,简捷而不易出错,并具有一般性。我认为这种教学是正确的,又促进了儿童的发展,才是真正凸现了“算法多样化”的实质。算法多样化绝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无价值的重复。总之,一切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3.生活化与数学化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是数学课改的最大亮点。

但是,在课改实践中,我也听到不少教师有这样的疑惑:“数学问题是不是都必须从儿童的生活实际提出?”、“教三角形内角和怎样从生活实际引入?”、“循环小数又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正由于此,有的课已上了15分钟,还停留在大量的情境渲染之中,丝毫没有涉及数学本身的内容,使数学课生活味是浓了,但却失去了数学味,犹如皮厚的“沙田柚”剥不开也吃不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外数学生活化也绝不等于现实生活,例如:商场有一套服装售价72元,小强身边只有面值10元的人民币。问:小强至少要带上几张这样的人民币,才能买回这套服装?学生甲:张带8张,共80元。理由是足够买下这套服装,而且没有多余的整张人民币。

学生乙:要带9张,共90元。理由是一部分用于买服装,一部分用于车费。

学生丙:要带7张,共70元。理由是服装售价72元,但可以要求营业员打折。

显然,只有甲的答案是正确的,学生乙、丙的想法在生活中是存在的、合理的,但作为本道数学习题的解题答案有所欠妥。

数学课改范文篇2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对话、互动”一词越来越多地跃入人的视野,引起老师的高度关注。于是,许多课堂出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向互动和对话的精彩场景,课堂成了儿童开放、丰富的学习世界。然而,在摆脱传统课堂观后,亦有一些课堂出现了“为动而动、表面热闹”的现象,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北后留下新的值得深思的问题。

1.1课堂上,只要学生一答对问题,在老师的积极倡导下,就会响起整齐划一的击掌声,“嗨嗨嗨、你真棒”的表扬声。在这里,掌声不绝,喝彩声不断。

1.2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围绕着一个问题,或大声高论,或窃窃私语,或放声说笑,教师穿梭其中,教室里嗡嗡嗡热闹非常,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在说什么。

1.3大量的音像图片资料占据课堂,充盈学生视听觉,丰富的教学手段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接受着老师预设的价值取向。

反思一下,如果说上述现象就是“对话、互动”,那么,还要追求什么“学生发展”?这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曲解,这是一种变味的“活”,走了样的“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动起来,课堂要活起来,但更重要的是质量要高起来。

判断一堂课,学生是否真的动起来,不是看形式如何,不是看热闹程度,而是看课堂上是否有高质量的教学活动。真的动起来的课堂,表现在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有意义的思维活动,表现在孩子愉快地感受醋畅淋漓的快意,表现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另外,课堂也需要“静”,因为安静会营造自由的空间,任思维驰骋,任想象放飞。课堂上,我们主张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合作交流,同时又强调“布白”,给学生留下一片思维空间,在这片空间里,要引导学生往深处想,不浅尝辄止。

2.多样化与优化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个重要思想,主要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他们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和思维的发展。可见算法多样化并不是教学所追求的目标而一般是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我构建防止学生思维僵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服务的。

应该明确“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是有区别的。“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多样化”是面向群体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群体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该也不能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算法,否则只是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曾经看到一些低年级的计算课上,讨论一道计算题,出现了10种、20多种的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儿地给予鼓励,临下课时,只简单地说了一句:“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其结果是班上思维迟缓的一些学困生确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产生了干扰。这种情况是不是我们鼓励的个性化呢?我认为不然。数学是讲“优化”的,算法“优化”的含意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诚然,在多种算法中,有的并不见得有优劣之分,如20以内退位减法,无论是用“破十”“连减”或“用加算减”的方法,都很难说孰优孰劣,儿童完全可随自己的经验进行选择;又如长方形周长的求法,有的愿意用“(长+宽)×2”的方法,有的则用“长×2+宽×2”的方法,学生喜欢用哪个就用哪个。

但是,一般情况下,总有个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认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举一反三、闻一知百,否则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请看一位教师教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新课实录。由实例引出24×12=?(1)先由学生各自探索算法,分组交流(有10种左右),经过归纳不外乎以下三类:连加,连乘24×3×4,24×2×6,……),乘法分配律的应用(24×10+24×2,……)。(2)由学生评价,一致认为三类算法都合理,但第一类太麻烦,其他两类各有优势。(3)教师将题目改为24×13,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结果都选择为24×10+24×3,此乃笔算乘法的算理。此时,教师便因势利导引入了乘法竖式,并使学生体会到它的优越性──能将乘法算理以固定而简明的程式显示,操作性强,简捷而不易出错,并具有一般性。我认为这种教学是正确的,又促进了儿童的发展,才是真正凸现了“算法多样化”的实质。算法多样化绝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无价值的重复。总之,一切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3.生活化与数学化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是数学课改的最大亮点。

但是,在课改实践中,我也听到不少教师有这样的疑惑:“数学问题是不是都必须从儿童的生活实际提出?”、“教三角形内角和怎样从生活实际引入?”、“循环小数又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正由于此,有的课已上了15分钟,还停留在大量的情境渲染之中,丝毫没有涉及数学本身的内容,使数学课生活味是浓了,但却失去了数学味,犹如皮厚的“沙田柚”剥不开也吃不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外数学生活化也绝不等于现实生活,例如:商场有一套服装售价72元,小强身边只有面值10元的人民币。问:小强至少要带上几张这样的人民币,才能买回这套服装?学生甲:张带8张,共80元。理由是足够买下这套服装,而且没有多余的整张人民币。

学生乙:要带9张,共90元。理由是一部分用于买服装,一部分用于车费。

学生丙:要带7张,共70元。理由是服装售价72元,但可以要求营业员打折。

显然,只有甲的答案是正确的,学生乙、丙的想法在生活中是存在的、合理的,但作为本道数学习题的解题答案有所欠妥。

应该看到,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来自两个方面,有来自数学外部的(即现实的生活实际),也有来自数学内部的。无论来自外部或内部,只要能造成学生的认知矛盾,都能引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就会出现发展,都是有价值的。前面提到的“三角形内角和”,如果采用由旧引新的方法(设问:正方形有几个内角?四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长方形呢?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大小是不固定的,有没有规律呢?)三言两语,就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看问题必须全面,不能绝对化。教学是科学,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课堂内的数学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什么是数学活动呢?我认为,具有数学意义的活动才能称得上数学活动。目前,有的数学活动,有情境没有活动,有活动没有数学味,有活动缺乏体验。下面介绍一位教师在教学“11~20以内数的认识”时组织的颇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当学生已学会数数(顺着数、倒着数、2个2个地数……)后,组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游戏。教师拿出一个黑白相间的足球:“数一数,有几块是白的?有几块是黑的?看谁数得又对又快!”话音刚落,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上来。前来的多个学生,每人数的结果都不一样,不是重就是漏,怎么办?正当全班困惑之际,一位小同学自告奋勇地上来,拿起红粉笔在白的上面逐一点数,又拿出白粉笔在黑的上面依次点数,不重也不漏,数得完全正确。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数学课改范文篇3

1、从教学内容看,教学计划中数学课与专业课设置界线分明,内容自成体系,缺少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事实上,专业课中很多地方用到数学知识。学生知识面窄,知识之间不易迁移,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数学课程的内容设置沿袭普通中学教育课程的设计或者直接搬用,学生不知学以所用,普教色彩较浓,基本是单一的学科性课程,不能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忽略了职业教育的功能。

2、从教材选用情况来看,我们使用的教材均为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具有通用性和系统性,而我们是中等职业学校,既然是“职业”学校,就该具有“职业”特色,突出各专业要求,各专业应该有该专业的教材,专业课有专业课教材,各专业的数学教材也应与专业要求相适应,而到目前为止,尚无较好与专业配套的教材形成,这从一定程度上说,使得数学课教学的物质条件欠缺,没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3、从教学实际情况来说,数学与专业教学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对所学数学知识不知道要用在哪里,学的知识与专业要求有何关系,学生知之甚少,并且由于数学课开设一般先于专业课,等到专业教学中用到某一部分数学知识时,往往已成过眼云烟,悔之已晚。可以说,数学课教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

4、从教学手段看,数学课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课堂纯理论教授为主,“满堂灌”现象普遍,教学辅助手段缺乏。中职学生的生源决定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现有基础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产生排斥和惧怕心理,学习被动,问卷调查发现,70%的学生没有主动学习数学的愿望。了解原因,基础差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觉得学习无用,脱离实际,因此,厌学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好强行灌输。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却越发反感,从而进入了恶性循环。

二、中职数学改革的着力点

1、从理念上,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

(1)改变传统的教育观。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教材是至高无上的,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围着教材转,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实际上,教育是一项服务的事业,它通过培养学生来为社会服务,因此,学生才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数学课程要有服务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独特功能,应以学生为本。

(2)改变传统的数学观。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中职学生除了少部分继续上高校深造外,大部分人毕业后将到社会上就业,因此,中职教育不能普教化,中职数学应是“应用数学”,应该少考虑“抽象性”和“严密性”,而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多与专业知识、技能紧密联系,使学生学有兴趣,学以致用。让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2、不拘一格,大胆创新,突出数学的基础、实用、够用。

在课程设置方面,同时开设基础课数学和专业数学,突出基础、实用、够用。基础数学学习的是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中职数学的基础知识部分在一年级完成。专业数学是根据学生不同专业需要开设的课程。对不同专业,应针对实际情况,设置教学内容,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授课计划,授课的内容和进程要符合专业需要。例如,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是各专业的基本要求,属于基础学习部分,特别是三角函数是多数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这一部分可作为每个专业必须学习的基础数学。而对于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要求他们不仅要学习函数,还应把向量,复数等作为重点学习内容,以适应专业课学习的需求。

一个知识点要讲到什么程度,对于基础数学,很容易把握;对于专业数学,要从专业教学的要求出发,够用即可。以电子电工专业的数学教学为例:如向量的知识,在《电工基础》中交流电路的分析中要用到,正弦量的向量图表示、向量的加减运算必须十分熟练,而对向量的坐标、内积等内容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均无涉及,因此我们在电子电工专业的数学教学中只需重点讲解向量的概念和几何表示、向量的加法与减法,而无需更复杂的介绍其它表示方法。而复数尽管属于选学内容,但为了满足专业课程教学的应用,却有必要花费一定的课时去学习。“基础、实用、够用”原则的运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完善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合理分配教学课时,协调数学课与专业课的教学进程;其次,应针对不同专业对各数学课的具体内容作合理的安排和增删,重新审视各专业的数学学习要求,整合教材,有目的的选取教学内容。凡专业需要的内容应突出强化,与专业无关内容可削弱或删去;第三,组织专业教师与数学教师共同研讨,分割各模块,哪些模块应用于哪些专业或哪门专业课程,应达到何种要求,完成什么功能,应有明确的目标和课时计划,并且数学课内容与专业课内容可穿插教学,专业课要用的数学知识,可以先学习,再运用,增加两者的互动,既能体现数学课教学的服务功能,又能突出数学的应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3、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学教学中要避免大量烦琐的纯数学推导,注重概念,注重结论的应用。同时数学教师要尽可能了解专业,多结合专业实例讲解数学,让同学们知道学了有什么用,用在哪里,怎么用,通过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觉性。对一些基本的要求要精讲多练,边讲边练,通过练习,严格要求同学熟记公式,学会应用。为了更加适应中职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效果,数学教学还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成果,数学与现代科学技术有着本质的、天然的联系,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技术是可以为数学教学增添活力。此外,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方法,以学生为本。

(2)完善评价方式。

完善评价体系,合理评价每个学生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不仅要注重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关注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发展。对于进入中职类学校的学生来说,大多数是初中期间被教师“遗忘的角落”,所以在评价学生时,应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客观、公正的全面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使评价结果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对不同专业,数学课考核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数学教学的考核可分为基础学习模块考核和专业学习模块考核两部分,由于基础部分的重要性,第一部分的基础数学不妨作为考试课,而第二部分的专业数学,要多一点侧重专业应用的实例,也可以在实习场所动手制作工件等方面进行考查,根据专业要求决定考核方式,主要在于应用能力的评价,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学习,体验应用知识带来的乐趣。

作为一名职业中学数学教师,应深刻地反思数学教学历程,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职业中学数学教学观,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基础数学与专业数学相结合,通过恰当的科学教育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贡献一分力量。

参考资料:

数学课改范文篇4

一、教师的理论水平及业务能力的提高是保证课改成功的关键环节

课改是教育事业的百年大计,它需要教师付出的不仅仅是一年或几年的劳动,而应当是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终身的求索和奋斗,这其中,加强教师理论及业务的学习可谓是课改成败的关键。理论的模糊必然导致实践的盲目,教学中的无效劳动主要是由于理论上的偏颇所致。所以,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一是要加强对哲学的学习,因为课改过程中要以辩证的观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要要加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要使课改取得成功,必须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得以进行,否则便不能使课改达到预期的目的;三是要不断地加强本学科的学习,同时还应了解数学学科的最新发展与动向,这样才能与教材同步,与学生同步,与时代同步;四是要加强对教学法的研讨。要使课改取得成功,教师必须熟悉各种数学教学法及其特点,并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为样才能在数学课改中有的放矢,使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促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以全面发展。

二、从数学的认识规律上着手进行课改

在数学课改中,应从数学的认识规律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相关的概念和结论,力图让学生在“做”中领悟知识,着眼点是在通过知识,发展学生智能。在这种课改方法上,要做到淡化形式,注重实质。一是要淡化概念。主要是针对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片面理解科学性原则,在名词、术语上孜孜以求,对概念的文字叙述字斟句酌,正、反例子反复讲,要求学生朗读、背诵等不恰当的“形式主义”而提出的。其实,概念往往带有人为因素,并非百分之百不可变动和神圣不可侵犯。概念应与知识相结合、相适应,不宜单纯在概念上下功夫。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尽快进入实质问题,就需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相关概念。二是要淡化纯文字叙述。符号化本身是数学的特点之一,对意义非常明确的公式、法则,没有必要要求学生的表达与教材上的文字叙述一字不差,只要明白公式,法则的意义,能正确运用就该认可。对文字叙述不宜规范到只有一种,甚至可以允许学生自创表达形式与符号,只要明白无误都可以允许。

如果表达形式都不允许灵活,要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只能是缘术求鱼。三是要摒弃形式理论。追求形式的严密、完整,在教学中增加了师生不必要的负担。时间没有用在刀刃上,得不偿失。注重实质是指要注意对数学规律的掌握,这不但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需要,也是掌握知识的需要。“规律可以把知识组织联系起来,知识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掌握。

三、针对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教学过程中,要精心为学生备课,从中了解与记录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根据记录,逐渐发现不同的学生有哪些不同的情况,然后再为他们分别设计出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案,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计划,加快学生们的学习速度。在为不同学生们设计不同教学方案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方案的有序性与规则性,让学生们在每个不同问题的情境中,能一个一个台阶慢慢上,步步攀高。因为每堂课虽然短短四十五分钟,但它却可以瞬间发现学生们的问题,也能瞬间解决问题。所以,老师们必须根据学生们的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来判断,来为学生们设置情境,将学生们所面临的问题,逐渐精化为容易解决,又有条理的小问题,通过这些小问题来指导学生们,自己慢慢去思考,去实践,最后到真正的解决。另外,老师们的教学流程,应该面向所有学生。不能只针对绝大部分成绩偏好的,同时对比较差的学生,应多花些时间,多花些精力来慢慢引导他们。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不同学习阶层的孩子们,在每个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做到各个有收获。

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数学课改范文篇5

1.教学形式过于花哨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特色”,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课堂内容的充实度与饱满性,一味地追求数学教学形式的创新程度。教师在辅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点题关键问题的铺垫以及技巧性的运用。

2.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提出的创新教学课改内容是:提倡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接受学习,主要通过时间体验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综合学习,那么就会对教师提出新的教学标准,在教学中要多样化、个性化才能够满足新课程的要求。通常数学教师并没有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而是自顾自地灌输知识,学生并没有充分的实践来体会和理解。

3.教师评价形式过于乏味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通常数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过于简单,缺乏真实情感,所以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1.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新教材中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视,所以教材也会对素养塑造方面着重考量,新课改数学教学中融合了听说读写、可视性以及可触性,这种多元化形式构成的教学模式能够呈现给学生立体的形象,所以这种课件形式本身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可以从听觉以及视觉上带给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以此能够引发学生与数学知识中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能力,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与想象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着重考虑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以此展开的教育一定会收获更好的课堂效果。

2.挖掘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特征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要求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进行立体知识的灌输,但是每一种教学方式中都各自有长处和短处,所以教学形式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机融合,以此来弥补教学方法与表现形式上的不同,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传统课堂教学形式是依托在教师主讲、表情、肢体动作以及文字声音等基础上,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是非常小的,学生在这种单一的传输中容易分散注意力。但是现代媒体技术中融合了超文本、超媒体技术,所以给学生呈现的知识是影音、图像、动态文字等形式的,学生接受方面不会有太大压力,能够创造仿真的情景教学,对学生来说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3.开放性的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课改范文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改;创新性思维;培养措施

一、小学数学课改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一些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案单一。在传统教育模式的积极作用下,一部分数学老师受其影响较为严重,在新课改的洗礼下,在实际小学数学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模式依旧过于单一和老套,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小学生的实际需要了,也没有顺应新课改的具体要求,最终导致了实际教学课堂氛围枯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提升,整个数学教学氛围得不到有效的调节,从而严重阻碍新课改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顺利实施,这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学生创新性思维以及创造力的培育和强化。(二)小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被限制。就数学这门学科而言,其本身就具备极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于小学生来说,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数学知识学习进程中占领一席之地,强化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但是实际上,小学生思维模式不健全,无法在数学活动中集中学习专注力,并且其自主学习性也不足,对于数学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无法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也无法深入地思考问题。

二、小学数学课改进程中培育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数学活动中培育小学生创新性思维是教育改革的根本。就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现状来说,培育小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实操能力是数学老师的教学重点,也是新课改的具体要求,更是满足社会未来发展所需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所以说,在实际小学数学中培育小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时展、社会进步的需求。(二)数学学科本身的特征需要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支持。纵观整个数学发展史可以得出:数学的发展以及数学教材里面数学的相关概念以及理论和相关数学定理以及数学公式的形成,就数学课本知识来说,需要学生在具体学习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思维。因此,数学老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渗透创新性思维教育,只有数学老师始终坚持创新教育才可以有效地把握好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在强化数学老师自身的教学能力的同时给予学生创新性的指导。(三)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育是顺应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就数学题本身来说,其发展方向突显出了情景化、丰富化以及活题化的特征,这种命题趋势也是新时代中社会对数学人才考察的趋势。在实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一些数学测试或者实践活动需要贯穿创新性思维和数学思维教育,在此基础上数学老师需要格外重视对小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育,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这不仅是新时期教育的起点,还是小学创新性数学课堂的终级教育目的。

三、小学数学课改进程中培育小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具体教学措施

(一)借助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激起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会让学生依照其以前学过的图形有关知识,借助其自身的想象力和创新性思维,把现有的图形拼成不同的形状或者模型,并描述自己的创作作品以及使用的基础图形。一些学生用7个圆形拼出了1个花朵;一些学生用1个正方形和1个三角形拼出了一栋小房子;另一些学生则用10个长方形拼出了一个操场,以此来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力。(二)借助互动活动,培育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育需要一个相对轻松自由的学习场所,并且数学老师要引用各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教学理念协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在实际课堂上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思维和创新性意识。通过互动活动增加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强化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使用。(三)借助自主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其一是探索和发现。一般情况下,数学老师在实际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在新知识的讲解过程中,都会给学生以实际习题为例,促使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最终在数学老师的指导下获取更多的知识。其二是猜想和实验。学生对新知识的猜想有助于激起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拓展学生的学习眼界,并且增加学生对数学新知识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自主实践活动不光能够增加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育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道路上强化其自身的数学综合素养。

四、结束语

不论是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还是其他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而且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实际小学数学课改的过程中,数学老师要借助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活动,逐步丰富实际课堂,强化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韩英,朱海军.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J].才智,2019(23):76.

[2]田晓阁.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J].数学教学与研究学院考试周刊,2017(05):44.

[3]叶美华.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J].教育论丛,2017(2):60.

数学课改范文篇7

1、从教学内容看,教学计划中数学课与专业课设置界线分明,内容自成体系,缺少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事实上,专业课中很多地方用到数学知识。学生知识面窄,知识之间不易迁移,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数学课程的内容设置沿袭普通中学教育课程的设计或者直接搬用,学生不知学以所用,普教色彩较浓,基本是单一的学科性课程,不能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忽略了职业教育的功能。

2、从教材选用情况来看,我们使用的教材均为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具有通用性和系统性,而我们是中等职业学校,既然是“职业”学校,就该具有“职业”特色,突出各专业要求,各专业应该有该专业的教材,专业课有专业课教材,各专业的数学教材也应与专业要求相适应,而到目前为止,尚无较好与专业配套的教材形成,这从一定程度上说,使得数学课教学的物质条件欠缺,没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3、从教学实际情况来说,数学与专业教学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对所学数学知识不知道要用在哪里,学的知识与专业要求有何关系,学生知之甚少,并且由于数学课开设一般先于专业课,等到专业教学中用到某一部分数学知识时,往往已成过眼云烟,悔之已晚。可以说,数学课教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

4、从教学手段看,数学课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课堂纯理论教授为主,“满堂灌”现象普遍,教学辅助手段缺乏。中职学生的生源决定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现有基础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产生排斥和惧怕心理,学习被动,问卷调查发现,70%的学生没有主动学习数学的愿望。了解原因,基础差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觉得学习无用,脱离实际,因此,厌学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好强行灌输。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却越发反感,从而进入了恶性循环。

二、中职数学改革的着力点

1、从理念上,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

(1)改变传统的教育观。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教材是至高无上的,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围着教材转,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实际上,教育是一项服务的事业,它通过培养学生来为社会服务,因此,学生才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数学课程要有服务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独特功能,应以学生为本。

(2)改变传统的数学观。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中职学生除了少部分继续上高校深造外,大部分人毕业后将到社会上就业,因此,中职教育不能普教化,中职数学应是“应用数学”,应该少考虑“抽象性”和“严密性”,而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多与专业知识、技能紧密联系,使学生学有兴趣,学以致用。让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2、不拘一格,大胆创新,突出数学的基础、实用、够用。

在课程设置方面,同时开设基础课数学和专业数学,突出基础、实用、够用。基础数学学习的是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中职数学的基础知识部分在一年级完成。专业数学是根据学生不同专业需要开设的课程。对不同专业,应针对实际情况,设置教学内容,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授课计划,授课的内容和进程要符合专业需要。例如,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是各专业的基本要求,属于基础学习部分,特别是三角函数是多数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这一部分可作为每个专业必须学习的基础数学。而对于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要求他们不仅要学习函数,还应把向量,复数等作为重点学习内容,以适应专业课学习的需求。

一个知识点要讲到什么程度,对于基础数学,很容易把握;对于专业数学,要从专业教学的要求出发,够用即可。以电子电工专业的数学教学为例:如向量的知识,在《电工基础》中交流电路的分析中要用到,正弦量的向量图表示、向量的加减运算必须十分熟练,而对向量的坐标、内积等内容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均无涉及,因此我们在电子电工专业的数学教学中只需重点讲解向量的概念和几何表示、向量的加法与减法,而无需更复杂的介绍其它表示方法。而复数尽管属于选学内容,但为了满足专业课程教学的应用,却有必要花费一定的课时去学习。“基础、实用、够用”原则的运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完善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合理分配教学课时,协调数学课与专业课的教学进程;其次,应针对不同专业对各数学课的具体内容作合理的安排和增删,重新审视各专业的数学学习要求,整合教材,有目的的选取教学内容。凡专业需要的内容应突出强化,与专业无关内容可削弱或删去;第三,组织专业教师与数学教师共同研讨,分割各模块,哪些模块应用于哪些专业或哪门专业课程,应达到何种要求,完成什么功能,应有明确的目标和课时计划,并且数学课内容与专业课内容可穿插教学,专业课要用的数学知识,可以先学习,再运用,增加两者的互动,既能体现数学课教学的服务功能,又能突出数学的应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3、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学教学中要避免大量烦琐的纯数学推导,注重概念,注重结论的应用。同时数学教师要尽可能了解专业,多结合专业实例讲解数学,让同学们知道学了有什么用,用在哪里,怎么用,通过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觉性。对一些基本的要求要精讲多练,边讲边练,通过练习,严格要求同学熟记公式,学会应用。为了更加适应中职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效果,数学教学还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成果,数学与现代科学技术有着本质的、天然的联系,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技术是可以为数学教学增添活力。此外,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方法,以学生为本。

(2)完善评价方式。

完善评价体系,合理评价每个学生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不仅要注重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关注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发展。对于进入中职类学校的学生来说,大多数是初中期间被教师“遗忘的角落”,所以在评价学生时,应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客观、公正的全面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使评价结果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对不同专业,数学课考核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数学教学的考核可分为基础学习模块考核和专业学习模块考核两部分,由于基础部分的重要性,第一部分的基础数学不妨作为考试课,而第二部分的专业数学,要多一点侧重专业应用的实例,也可以在实习场所动手制作工件等方面进行考查,根据专业要求决定考核方式,主要在于应用能力的评价,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学习,体验应用知识带来的乐趣。

作为一名职业中学数学教师,应深刻地反思数学教学历程,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职业中学数学教学观,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基础数学与专业数学相结合,通过恰当的科学教育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贡献一分力量。

参考资料:

【1】、湖北省中等职业《数学》教材,主编,黄象鼎

【2】、《中职数学课程内容改革的思考与实践》,张静君

数学课改范文篇8

一、教师的理论水平及业务能力的提高是保证课改成功的关键环节

课改是教育事业的百年大计,它需要教师付出的不仅仅是一年或几年的劳动,而应当是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终身的求索和奋斗,这其中,加强教师理论及业务的学习可谓是课改成败的关键。理论的模糊必然导致实践的盲目,教学中的无效劳动主要是由于理论上的偏颇所致。所以,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一是要加强对哲学的学习,因为课改过程中要以辩证的观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要要加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要使课改取得成功,必须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得以进行,否则便不能使课改达到预期的目的;三是要不断地加强本学科的学习,同时还应了解数学学科的最新发展与动向,这样才能与教材同步,与学生同步,与时代同步;四是要加强对教学法的研讨。要使课改取得成功,教师必须熟悉各种数学教学法及其特点,并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为样才能在数学课改中有的放矢,使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促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以全面发展。

二、从数学的认识规律上着手进行课改

在数学课改中,应从数学的认识规律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相关的概念和结论,力图让学生在“做”中领悟知识,着眼点是在通过知识,发展学生智能。在这种课改方法上,要做到淡化形式,注重实质。一是要淡化概念。主要是针对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片面理解科学性原则,在名词、术语上孜孜以求,对概念的文字叙述字斟句酌,正、反例子反复讲,要求学生朗读、背诵等不恰当的“形式主义”而提出的。其实,概念往往带有人为因素,并非百分之百不可变动和神圣不可侵犯。概念应与知识相结合、相适应,不宜单纯在概念上下功夫。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尽快进入实质问题,就需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相关概念。二是要淡化纯文字叙述。符号化本身是数学的特点之一,对意义非常明确的公式、法则,没有必要要求学生的表达与教材上的文字叙述一字不差,只要明白公式,法则的意义,能正确运用就该认可。对文字叙述不宜规范到只有一种,甚至可以允许学生自创表达形式与符号,只要明白无误都可以允许。

如果表达形式都不允许灵活,要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只能是缘术求鱼。三是要摒弃形式理论。追求形式的严密、完整,在教学中增加了师生不必要的负担。时间没有用在刀刃上,得不偿失。注重实质是指要注意对数学规律的掌握,这不但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需要,也是掌握知识的需要。“规律可以把知识组织联系起来,知识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掌握。

三、针对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教学过程中,要精心为学生备课,从中了解与记录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根据记录,逐渐发现不同的学生有哪些不同的情况,然后再为他们分别设计出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案,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计划,加快学生们的学习速度。在为不同学生们设计不同教学方案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方案的有序性与规则性,让学生们在每个不同问题的情境中,能一个一个台阶慢慢上,步步攀高。因为每堂课虽然短短四十五分钟,但它却可以瞬间发现学生们的问题,也能瞬间解决问题。所以,老师们必须根据学生们的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来判断,来为学生们设置情境,将学生们所面临的问题,逐渐精化为容易解决,又有条理的小问题,通过这些小问题来指导学生们,自己慢慢去思考,去实践,最后到真正的解决。另外,老师们的教学流程,应该面向所有学生。不能只针对绝大部分成绩偏好的,同时对比较差的学生,应多花些时间,多花些精力来慢慢引导他们。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不同学习阶层的孩子们,在每个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做到各个有收获。

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数学课改范文篇9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改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下达,职教的春天也随之而至。要加快发展速度,光靠政策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从自身去挖掘,课改势在必行。在近期的几次市级公开观摩课中,无论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实施等方面都体现了中职数学课改精神,对我触动很大,使我对目前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中职数学教学不同于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它是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文化课,而非专业课。数学作为学习其它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工具,其应用极其广泛,这一点在职业教育中早已得到共识。职教教育以培育“实用型”作为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将中职数学作为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为专业课程学习服务。

一、中职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从教学内容看,教学计划中数学课与专业课设置界线分明,内容自成体系,缺少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事实上,专业课中很多地方用到数学知识。学生知识面窄,知识之间不易迁移,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数学课程的内容设置沿袭普通中学教育课程的设计或者直接搬用,学生不知学以所用,普教色彩较浓,基本是单一的学科性课程,不能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忽略了职业教育的功能。

2、从教材选用情况来看,我们使用的教材均为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具有通用性和系统性,而我们是中等职业学校,既然是“职业”学校,就该具有“职业”特色,突出各专业要求,各专业应该有该专业的教材,专业课有专业课教材,各专业的数学教材也应与专业要求相适应,而到目前为止,尚无较好与专业配套的教材形成,这从一定程度上说,使得数学课教学的物质条件欠缺,没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3、从教学实际情况来说,数学与专业教学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对所学数学知识不知道要用在哪里,学的知识与专业要求有何关系,学生知之甚少,并且由于数学课开设一般先于专业课,等到专业教学中用到某一部分数学知识时,往往已成过眼云烟,悔之已晚。可以说,数学课教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

4、从教学手段看,数学课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课堂纯理论教授为主,“满堂灌”现象普遍,教学辅助手段缺乏。中职学生的生源决定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现有基础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产生排斥和惧怕心理,学习被动,问卷调查发现,70%的学生没有主动学习数学的愿望。了解原因,基础差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觉得学习无用,脱离实际,因此,厌学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好强行灌输。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却越发反感,从而进入了恶性循环。

二、中职数学改革的着力点

1、从理念上,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

(1)改变传统的教育观。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教材是至高无上的,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围着教材转,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实际上,教育是一项服务的事业,它通过培养学生来为社会服务,因此,学生才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数学课程要有服务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独特功能,应以学生为本。

(2)改变传统的数学观。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中职学生除了少部分继续上高校深造外,大部分人毕业后将到社会上就业,因此,中职教育不能普教化,中职数学应是“应用数学”,应该少考虑“抽象性”和“严密性”,而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多与专业知识、技能紧密联系,使学生学有兴趣,学以致用。让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2、不拘一格,大胆创新,突出数学的基础、实用、够用。

在课程设置方面,同时开设基础课数学和专业数学,突出基础、实用、够用。基础数学学习的是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中职数学的基础知识部分在一年级完成。专业数学是根据学生不同专业需要开设的课程。对不同专业,应针对实际情况,设置教学内容,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授课计划,授课的内容和进程要符合专业需要。例如,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是各专业的基本要求,属于基础学习部分,特别是三角函数是多数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这一部分可作为每个专业必须学习的基础数学。而对于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要求他们不仅要学习函数,还应把向量,复数等作为重点学习内容,以适应专业课学习的需求。

一个知识点要讲到什么程度,对于基础数学,很容易把握;对于专业数学,要从专业教学的要求出发,够用即可。以电子电工专业的数学教学为例:如向量的知识,在《电工基础》中交流电路的分析中要用到,正弦量的向量图表示、向量的加减运算必须十分熟练,而对向量的坐标、内积等内容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均无涉及,因此我们在电子电工专业的数学教学中只需重点讲解向量的概念和几何表示、向量的加法与减法,而无需更复杂的介绍其它表示方法。而复数尽管属于选学内容,但为了满足专业课程教学的应用,却有必要花费一定的课时去学习。“基础、实用、够用”原则的运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完善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合理分配教学课时,协调数学课与专业课的教学进程;其次,应针对不同专业对各数学课的具体内容作合理的安排和增删,重新审视各专业的数学学习要求,整合教材,有目的的选取教学内容。凡专业需要的内容应突出强化,与专业无关内容可削弱或删去;第三,组织专业教师与数学教师共同研讨,分割各模块,哪些模块应用于哪些专业或哪门专业课程,应达到何种要求,完成什么功能,应有明确的目标和课时计划,并且数学课内容与专业课内容可穿插教学,专业课要用的数学知识,可以先学习,再运用,增加两者的互动,既能体现数学课教学的服务功能,又能突出数学的应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3、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学教学中要避免大量烦琐的纯数学推导,注重概念,注重结论的应用。同时数学教师要尽可能了解专业,多结合专业实例讲解数学,让同学们知道学了有什么用,用在哪里,怎么用,通过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觉性。对一些基本的要求要精讲多练,边讲边练,通过练习,严格要求同学熟记公式,学会应用。为了更加适应中职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效果,数学教学还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成果,数学与现代科学技术有着本质的、天然的联系,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技术是可以为数学教学增添活力。此外,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方法,以学生为本。

(2)完善评价方式。

完善评价体系,合理评价每个学生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不仅要注重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关注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发展。对于进入中职类学校的学生来说,大多数是初中期间被教师“遗忘的角落”,所以在评价学生时,应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客观、公正的全面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使评价结果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对不同专业,数学课考核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数学教学的考核可分为基础学习模块考核和专业学习模块考核两部分,由于基础部分的重要性,第一部分的基础数学不妨作为考试课,而第二部分的专业数学,要多一点侧重专业应用的实例,也可以在实习场所动手制作工件等方面进行考查,根据专业要求决定考核方式,主要在于应用能力的评价,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学习,体验应用知识带来的乐趣。

作为一名职业中学数学教师,应深刻地反思数学教学历程,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职业中学数学教学观,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基础数学与专业数学相结合,通过恰当的科学教育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贡献一分力量。

参考资料:

数学课改范文篇10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的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习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合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各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比如我在讲“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时出示蜗牛4分钟看爬行7米,蜘蛛3分钟行驶5米。让学生自己提出想知道哪些数学问题,当提出想比较两种动物谁跑的比较快时,自己去找寻答案,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循环小数的问题时,由于好奇心自己依靠课本这位“老师”找到答案。在讲“三角形面积计算”中出示课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计算不同图形的菜地的面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程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我在讲“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设计圆形的牛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不同的方法求得篱笆的总长度。再如: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5人,该如何购票?学生们通过计算、思考得出多种解法,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四、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数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学生结合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和对三角形的认识,用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拼成自己以前学过的图形,自己总结出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由自己总结出的知识点,可以很好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五、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