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病害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21:12:42

蔬菜病害

蔬菜病害范文篇1

1蔬菜病害的症状

诊断的基础是病害的症状,即病征和病状。病征是指病原物的群体或器官着生在寄主病部表面所构成的特征特性表现,它直接暴露了病原物在质上的特点。病状是指寄主植物和病原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结果的外部表现,即生长发育的异常状态,这种外部表现各有其特异性和稳定性。

1.1病状

1.1.1变色由于病组织细胞内的叶绿素形成受阻或被破坏,以及其他色素形成过多而使植株失去正常的绿色,统称为变色。变色可细分为花叶、黄化、褪绿、白化等。

1.1.2斑点病株局部组织和细胞受到破坏而死亡,表现出形状和颜色不一的病斑,称为斑点或局部坏死。斑点按形状可分为圆斑、角斑、网斑、条斑、轮纹斑、云纹斑、虎斑等;按颜色可分为褐斑、黑斑、灰斑、赤斑、紫斑、白斑等。斑点有的病健分界明晰,有的病健部界限不明、边缘模糊不清。斑点周围有的出现黄晕,有的无黄晕。斑点可发生于根、茎、叶、叶柄、叶鞘、果或种子等各部位,造成叶枯、茎枯、枝枯、落叶、落果等。有的斑点后期会局部或全部脱落,形成“穿孔”。

1.1.3腐烂植株病部组织受病原物的酶的分解,造成较大面积的崩解破坏或变软,称为腐烂。腐烂按质地可分为湿腐、软腐、干腐等;按颜色可分为褐腐、黑腐等;按气味可分为苦腐、酸腐等;按部位可分为根腐、茎腐、茎基腐、脚腐(或裙腐)等。有的病部坏死腐烂表现出病部下陷或突起的木栓化病变,分别称为溃疡与疮痂;苗床幼苗基部腐烂并缢缩,造成折倒,称为猝倒;如腐烂缢缩最后直至枯死,称为立枯。

1.1.4萎蔫菜株根、茎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大量菌体堵塞导管,或因病菌产生毒素,致输导机能受阻,部分枝叶以致全株凋萎,称为萎蔫。

1.1.5畸形菜株或个别器官发育过旺或受限制,表现种种特异的形状,统称畸形。畸形可分为肿瘤、丛枝、发根、徒长、矮缩、皱叶、卷叶、蕨叶、叶变、根肿等。

1.2病征

1.2.1霉状物病部表现出不同质地、颜色的霉层,如霜霉、棉霉、黑霉、绿霉、青霉、灰霉、赤霉等,霉层稀疏或致密不等。

1.2.2粉状物病部表现出不同质地、颜色的粉状物,如白粉、锈粉、黑粉等。

1.2.3小点或小粒状物病部上表现出针头般大的小黑点或朱红色小点等。

1.2.4核状物病部上表现出粒状或鼠类状的黄白色、褐色或黑色的菌核。

1.2.5索状物病部上表现出缠绕状的白色或褐色绳索状物。

1.2.6膜状物病部上表现出灰色或黑色薄膜状物。

1.2.7伞状物或块状物病部上表现出质地和颜色不同的菌伞或菌块。

1.2.8脓状物病部是溢出乳白色或黄色的胶粘状物,潮湿时手摸质感粘性,干燥后形成胶膜或胶粒,带反光性。病征因病原物的不同而异,前面的7种病征为真菌性病害常见的病征;而脓状物则为细菌性病害特有的病征。至于病毒和线虫所引起的病害,通常只有病状,病部表面上是看不到病征的。另外,病部上的病征通常要在病害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

2蔬菜传染性病害的田间判断依据

2.1真菌病害

2.1.1病状多数是点发性病害。以茎、叶、花、果上产生各种各样的局部斑最为常见,如斑点、条斑、枯焦、炭疽、疮痂、溃疡等;其次是凋萎、腐烂以及各种变态矮化等畸形。

2.1.2病征病部中、后期大多长有霉状物、霜状物、粉状物、锈状物、棉絮状物、颗粒状物等。

2.1.3田间分布及发病条件发病初期常有发病中心,多有随风向传播蔓延的趋势。阴雨高湿、苗势嫩绿、披叶郁蔽、土质黏重、排水不良等都有利于多数病害的发生。

2.1.4传播和侵染主要借气流或雨水溅射而传播。真菌孢子落到寄主上,萌发芽管直接贯穿表皮侵入,或经由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

2.2细菌病害

2.2.1病状主要表现为组织坏死和萎蔫二大类型,多数是点发性病害,以条斑、角斑、腐烂、枯萎等类型最为常见。病部多呈水渍状,对光观察有透明感,腐烂组织常黏滑并有恶臭,枯萎组织的切口常泌出浑浊液。

2.2.2病征病部在高湿或晨露未干时,分泌出淡黄色溢滴,即菌脓,干后呈鱼籽状小胶粒或呈发亮的菌膜平贴于病部表面。

2.2.3田间分布及发病条件发病初期有发病中心,多有随水流方向传播蔓延趋势。地势低洼、深水灌溉、苗势嫩绿、叶部郁蔽、特别是大风暴雨和水涝最有利于发病。

2.2.4传播和侵染植物病原细菌田间近距离传播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流水、昆虫、线虫和人的农事操作活动等,而远距离传播则主要通过种子、种苗的调运。病原细菌接触寄主后,经由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致病。

2.3病毒和植原体病害

2.3.1病状多数是系统侵染的全株性病害。初发时常从植株个别叶片或枝条开始,随后发展至全株,以枯斑、花叶、黄化、矮缩、簇生、畸形等最为常见。一般嫩叶比老叶更为鲜明,易受外界影响而发生变化。

2.3.2病征病部外表不显露病征。

2.3.3田间分布及发病条件分布较分散,病健株明显交错,无发病中心,但田边四周有时较重。病情常与某些昆虫发生有关,或随种植年限而加重。早种和干燥环境往往有利于多数病害的发生。

2.3.4传播和侵染除可通过汁液摩擦传染和嫁接传染外,许多病毒还能借昆虫传播。在传毒虫媒介中以蚜虫和叶蝉最主要,特别是蚜虫。

2.4线虫病害

2.4.1病状多数是全株呈现营养不良的慢性病,叶片均匀发黄,生长衰弱,叶片稍萎垂,植株较矮小,根部变色或膨肿。症状以局部畸形为主,危害部位大多数在地下根部,少数危害地上部叶片或籽粒。

2.4.2病征病部外表一般见不到病征。

2.4.3田间分布及发病条件田间分布多随种植年限而加重,初发年份,田间常成团成块分布,以后多随土壤传播而呈分散。气候干燥利于症状的表现。通气性良好的沙壤土有利于发病。

2.4.4传播和侵染近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土壤、水流、人畜活动和农具等,远距离传播主要借种子及繁殖材料的调运。

3蔬菜生理性病害的田间判断依据

3.1营养失调

土壤中的营养物质缺乏、不足或不均衡,会引起蔬菜失绿、黄化和组织坏死等缺素症;相反,蔬菜营养物质过多,常会导致植株徒长、组织柔软以致倒伏等过剩症。

3.2水分供应失调

土壤水分过少会引起菜株萎蔫、枯黄、落叶、落果或不结实等;土壤水分过多会引起蔬菜烂根、黄叶或整株凋萎;久旱遇暴雨或水分忽多忽少会引起果实或块根开裂。

3.3温度不适宜

大气或土壤温度过高会引起菜株枯萎或局部灼伤,过低则易引起霜害或冻害。

3.4土壤酸碱度不适宜

土壤中盐类过多、过酸或过碱均会直接影响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溶解度,从而影响菜株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3.5光照不适宜

日照过强,会灼伤叶片和果实;日照不足,则造成菜株枯黄或白化。

蔬菜病害范文篇2

论文摘要随着各地温室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蔬菜病害日趋严重。由于多年来反复使用几种农药,病菌已对农药产生抗性。针对温室蔬菜生产中常发性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叶霉病,提出了比较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方法。

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是温室蔬菜生产中常发性的3种重要病害,近几年来,随着各地温室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危害日趋严重。如何有效防治以上几种病害,保证蔬菜生产安全,已成为当前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课题。

1霜霉病

霜霉病为低温高湿型病害,由鞭毛菌亚门卵菌纲真菌侵染所致,病菌的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0~25℃,空气相对湿度83%以上,叶面有水滴或水膜。在阿克苏地区1年在温室中有2次发病高峰期,一次是10~11月,即扣棚初期,另一次是2月下旬至4月中旬,即气温回升到揭棚前。目前在生产中对霜霉病主要采用甲霜灵、恶霉灵、苯霜灵、甲呋酰胺等苯酰胺类内吸性杀菌剂,但近年来随着病害的发展已对甲霜灵(瑞毒霉)、恶霉灵(杀毒巩)、苯霜灵、甲呋酰胺等苯酰胺类内吸性杀菌剂出现高度抗性,防效已下降到保护剂的水平,在生产上建议推广霜霉威、霜脲氰、烯酰吗啉、氟吗啉等具有良好防效的新药剂。另外,长期连续使用单一的内吸性杀菌剂,易导致病菌产生抗性,因此建议把内吸性杀菌剂与代森锰锌、铜制剂等保护剂复配,可具有提高防效、扩大杀菌谱、延长药效期、延缓抗性产生等多重作用,但复配剂易对温室作物产生药害,应慎用。大田作物的苗期也应慎用,以确保安全。

2白粉病

白粉病是蔬菜常发生的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真菌引起,病菌侵染适温10~15℃,分生孢子的发芽和侵入适宜相对湿度90%~95%,但无水或低湿也可发芽侵入,当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时,病害极易流行。特别是在保护地栽培的条件下,近年来温室白粉病发展迅速,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逐年加重,温室发生危害期一次是9~11月中旬,另一次是3月底至6月,当前在生产中发病时主要使用的25%粉锈宁对白粉病无任何治疗和铲除作用,同时在瓜类作物上使用粉锈宁应慎用,建议在发病时用12.5%烯唑醇1000倍液,或45%烯唑酮1000倍液、10%世高可湿性微粒剂1000倍液进行防治,效果较好。

3灰霉病

灰霉病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温室新上升的病害,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引起,病菌的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0~23℃,并且随着温室内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加,发病率逐渐增大,一般温室相对湿度在60%~70%,平均发病率为11.4%;相对湿度在70%~80%,平均发病率为17.3%;相对湿度在80%~90%,平均发病率为23.6%;而相对湿度在90%以上的温室,平均发病率高达45.6%。在阿克苏地区的温室中其发生高峰期为11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从栽培技术来看,高垄栽培、全膜覆盖、膜下滴灌或暗灌,因其灌水量和蒸发量小,温室相对湿度一般可控制在70%以下,发病率较低,而末覆膜、明沟灌溉的温室,相对湿度一般都大于70%,发病率相对较高。对灰霉病目前尚无抗灰霉病的品种和种质资源,生产上主要依靠化学防治来控制。灰霉病菌对常用的苯并咪唑类(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苯来特)、二甲酰来胺类(如速克灵、扑海因、农利灵)、N-苯氨基甲酸酯类(如乙霉威)等杀菌剂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抗药性。发病初期建议使用新型杂环类杀菌剂45%扑霉灵1500~2000倍液,隔7~10d喷1次,连续喷2~3次。另外,可在沾花时加入0.1%速克灵进行局部施药也可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蔬菜病害范文篇3

论文摘要随着各地温室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蔬菜病害日趋严重。由于多年来反复使用几种农药,病菌已对农药产生抗性。针对温室蔬菜生产中常发性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叶霉病,提出了比较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方法。

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是温室蔬菜生产中常发性的3种重要病害,近几年来,随着各地温室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危害日趋严重。如何有效防治以上几种病害,保证蔬菜生产安全,已成为当前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课题。

1霜霉病

霜霉病为低温高湿型病害,由鞭毛菌亚门卵菌纲真菌侵染所致,病菌的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0~25℃,空气相对湿度83%以上,叶面有水滴或水膜。在阿克苏地区1年在温室中有2次发病高峰期,一次是10~11月,即扣棚初期,另一次是2月下旬至4月中旬,即气温回升到揭棚前。目前在生产中对霜霉病主要采用甲霜灵、恶霉灵、苯霜灵、甲呋酰胺等苯酰胺类内吸性杀菌剂,但近年来随着病害的发展已对甲霜灵(瑞毒霉)、恶霉灵(杀毒巩)、苯霜灵、甲呋酰胺等苯酰胺类内吸性杀菌剂出现高度抗性,防效已下降到保护剂的水平,在生产上建议推广霜霉威、霜脲氰、烯酰吗啉、氟吗啉等具有良好防效的新药剂。另外,长期连续使用单一的内吸性杀菌剂,易导致病菌产生抗性,因此建议把内吸性杀菌剂与代森锰锌、铜制剂等保护剂复配,可具有提高防效、扩大杀菌谱、延长药效期、延缓抗性产生等多重作用,但复配剂易对温室作物产生药害,应慎用。大田作物的苗期也应慎用,以确保安全。

2白粉病

白粉病是蔬菜常发生的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真菌引起,病菌侵染适温10~15℃,分生孢子的发芽和侵入适宜相对湿度90%~95%,但无水或低湿也可发芽侵入,当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时,病害极易流行。特别是在保护地栽培的条件下,近年来温室白粉病发展迅速,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逐年加重,温室发生危害期一次是9~11月中旬,另一次是3月底至6月,当前在生产中发病时主要使用的25%粉锈宁对白粉病无任何治疗和铲除作用,同时在瓜类作物上使用粉锈宁应慎用,建议在发病时用12.5%烯唑醇1000倍液,或45%烯唑酮1000倍液、10%世高可湿性微粒剂1000倍液进行防治,效果较好。

3灰霉病

灰霉病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温室新上升的病害,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引起,病菌的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0~23℃,并且随着温室内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加,发病率逐渐增大,一般温室相对湿度在60%~70%,平均发病率为11.4%;相对湿度在70%~80%,平均发病率为17.3%;相对湿度在80%~90%,平均发病率为23.6%;而相对湿度在90%以上的温室,平均发病率高达45.6%。在阿克苏地区的温室中其发生高峰期为11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从栽培技术来看,高垄栽培、全膜覆盖、膜下滴灌或暗灌,因其灌水量和蒸发量小,温室相对湿度一般可控制在70%以下,发病率较低,而末覆膜、明沟灌溉的温室,相对湿度一般都大于70%,发病率相对较高。对灰霉病目前尚无抗灰霉病的品种和种质资源,生产上主要依靠化学防治来控制。灰霉病菌对常用的苯并咪唑类(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苯来特)、二甲酰来胺类(如速克灵、扑海因、农利灵)、N-苯氨基甲酸酯类(如乙霉威)等杀菌剂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抗药性。发病初期建议使用新型杂环类杀菌剂45%扑霉灵1500~2000倍液,隔7~10d喷1次,连续喷2~3次。另外,可在沾花时加入0.1%速克灵进行局部施药也可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蔬菜病害范文篇4

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是温室蔬菜生产中常发性的3种重要病害,近几年来,随着各地温室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危害日趋严重。如何有效防治以上几种病害,保证蔬菜生产安全,已成为当前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课题。

1霜霉病

霜霉病为低温高湿型病害,由鞭毛菌亚门卵菌纲真菌侵染所致,病菌的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0~25℃,空气相对湿度83%以上,叶面有水滴或水膜。在阿克苏地区1年在温室中有2次发病高峰期,一次是10~11月,即扣棚初期,另一次是2月下旬至4月中旬,即气温回升到揭棚前。目前在生产中对霜霉病主要采用甲霜灵、恶霉灵、苯霜灵、甲呋酰胺等苯酰胺类内吸性杀菌剂,但近年来随着病害的发展已对甲霜灵(瑞毒霉)、恶霉灵(杀毒巩)、苯霜灵、甲呋酰胺等苯酰胺类内吸性杀菌剂出现高度抗性,防效已下降到保护剂的水平,在生产上建议推广霜霉威、霜脲氰、烯酰吗啉、氟吗啉等具有良好防效的新药剂。另外,长期连续使用单一的内吸性杀菌剂,易导致病菌产生抗性,因此建议把内吸性杀菌剂与代森锰锌、铜制剂等保护剂复配,可具有提高防效、扩大杀菌谱、延长药效期、延缓抗性产生等多重作用,但复配剂易对温室作物产生药害,应慎用。大田作物的苗期也应慎用,以确保安全。

2白粉病

白粉病是蔬菜常发生的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真菌引起,病菌侵染适温10~15℃,分生孢子的发芽和侵入适宜相对湿度90%~95%,但无水或低湿也可发芽侵入,当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时,病害极易流行。特别是在保护地栽培的条件下,近年来温室白粉病发展迅速,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逐年加重,温室发生危害期一次是9~11月中旬,另一次是3月底至6月,当前在生产中发病时主要使用的25%粉锈宁对白粉病无任何治疗和铲除作用,同时在瓜类作物上使用粉锈宁应慎用,建议在发病时用12.5%烯唑醇1000倍液,或45%烯唑酮1000倍液、10%世高可湿性微粒剂1000倍液进行防治,效果较好。3灰霉病

灰霉病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温室新上升的病害,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引起,病菌的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0~23℃,并且随着温室内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加,发病率逐渐增大,一般温室相对湿度在60%~70%,平均发病率为11.4%;相对湿度在70%~80%,平均发病率为17.3%;相对湿度在80%~90%,平均发病率为23.6%;而相对湿度在90%以上的温室,平均发病率高达45.6%。在阿克苏地区的温室中其发生高峰期为11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从栽培技术来看,高垄栽培、全膜覆盖、膜下滴灌或暗灌,因其灌水量和蒸发量小,温室相对湿度一般可控制在70%以下,发病率较低,而末覆膜、明沟灌溉的温室,相对湿度一般都大于70%,发病率相对较高。对灰霉病目前尚无抗灰霉病的品种和种质资源,生产上主要依靠化学防治来控制。灰霉病菌对常用的苯并咪唑类(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苯来特)、二甲酰来胺类(如速克灵、扑海因、农利灵)、N-苯氨基甲酸酯类(如乙霉威)等杀菌剂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抗药性。发病初期建议使用新型杂环类杀菌剂45%扑霉灵1500~2000倍液,隔7~10d喷1次,连续喷2~3次。另外,可在沾花时加入0.1%速克灵进行局部施药也可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4叶霉病

蔬菜病害范文篇5

关键词:蔬菜病害;识别方法;防治措施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蔬菜的种植面积更是在经济作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种植蔬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地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随着蔬菜种植种类的增加及种植方式的多样化,蔬菜病害也在逐渐增多,许多菜农缺少防治蔬菜病虫害知识,不能很好地识别病虫害,在防治时没有做到对症用药,或者用药不合理,从而影响蔬菜的产量及产品质量。就蔬菜病虫害的发生,根据病源的不同,可分2类,一是生理病害,是由于不良环境引起的病害;二是侵染性病害,是由生物的传染,如真菌、细菌、线虫、病毒等引起的。正确识别蔬菜病害是做到准确、及时、有效防治的关键。现将蔬菜病害的识别方法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病害识别方法

1.1认别时间

对于由真菌和细菌引起的病害,其最佳识别时间为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时,如温室和大棚应在放风前或晚间,叶片潮湿为宜;露地宜在早晨叶片结露或雨后,可明显看到病部霉污或病原菌的分泌物[1]。

1.2根据发生条件识别

由于每种病害发生时所需环境条件不尽相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只能有1种或几种病害发生,因此可根据外部环境情况初步判断可能发生的病害。如:高温干旱条件下一般只发生病毒病;高温高湿条件下可发生枯萎病、炭疽病、疫病、青枯病、立枯病等;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灰霉病、菌核病、霜霉病、白粉病、猝倒病、黄萎病等。

1.3根据发生时期识别

蔬菜在整个生长期内均可发病,依发病期不同主要分为苗期病害和成株期病害,苗期病害常见的有猝倒病、立枯病、沤根,如黄瓜苗期易发生炭疽病、黑星病等。成株期病害是指由菜苗定植到收获期间发生的病害,绝大多数病虫害都在此期间发生,如黄瓜霜霉病、枯萎病一般在开花期发生,炭疽病多在果实成熟期发病。

1.4根据发生部位进行识别

病害发生的部位主要有根、茎、叶、花及果实等,根据发生的部位可确定病害范围。如根腐病、根肿病、根结线虫病、沤根及烧根等,这些病害先在植株根部发病;早疫病、霜霉病、角斑病、白粉病等先在叶部发病;枯萎病、黄萎病、青枯病等,病菌首先危害茎部输导组织;灰霉病、黑星病、脐腐病、炭疽病、软腐病、畸形果等多危害花果[2]。另外,对于发生在叶部的病害,还可根据发生在植株上的位置不同判断属哪种病害,如黄瓜角斑病多发生在下位叶,霜霉病多发生在中位叶,缘枯病发生在上位叶。

1.5根据主要症状进行识别

了解和掌握各类病害外部形态特征(即症状)是正确识别和防治病害的前提和关键,但任何一种病害症状都是多方面的,要完全掌握并非易事,也没有必要,只要抓住每种病害的显著症状就可准确判断出病害种类。细菌病害病斑主要表现在叶部,潮湿时无霉(粉)状物,但病部常出现脓状物、溃疡及腐烂现象,有时发生臭味,如黄瓜角斑病叶背面有菌脓溢出;青枯病用手挤压横切开的茎基部可见米汤状菌脓溢出;蔬菜软腐病病部腐烂有臭味。病毒病害病叶呈黄绿相间的花叶形,或呈线状厥叶形,或有褐色斑块的条斑形,顶部叶片变小,中下部叶片内卷[3]。真菌病害发病部位有不同形状(圆形、椭圆形、多角形、不定形)病斑,潮湿条件下,病斑上有不同颜色霉(粉)状物,如黄瓜霜霉病在叶背面有灰黑色霉层,疫病、白菜霜霉病病部有白霉,灰霉病病部有灰褐色霉层,炭疽病有红褐色胶质物等。

2防治措施

本着“预防为主、治早治小”的原则,以经济、安全、高效为防治宗旨,采取生态防治和农业防治为主、其他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力求防治的科学性,蔬菜病害防治有三防:一是不让病原菌进入本区域,二是充分减少病原基数,三是减少和降低病害暴发成灾的几率。

2.1生态防治

通过有效控制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光照、湿度防治,通常适宜的温、湿度指标为:上午25~30℃,湿度60%~70%,棚温30℃开始放风散湿,25℃开始闭棚保温;下午温度20~25℃,湿度60%左右;上半夜温度15~20℃,湿度低于85%,20℃及时盖帘保温,利于养分输送;下半夜温度12~15℃,不低于10℃,湿度90%左右。如黄瓜霜霉病发生较重时,进行高温闷棚,维持棚温45℃约2h后再放风,这样连闷2~3次,防效显著。

2.2物理防治

通过采取合理的耕作制度、方式、方法达到防治病害目的,如选择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实行轮作、间作、套种,清洁田园,摘除老病叶,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科学管理,合理配比氮磷钾及微肥。叶菜类施肥以氮肥为主,适当配合磷钾肥。花果菜类生长中氮磷钾配合要适当,按照生长发育规律进行肥水管理,肥料以农家肥有机肥为好,注意配合使用硼、镁、钼肥。

2.3药剂防治

一是对症用药。菜农们既要掌握病害识别技术,又要了解一些常用药剂的应用范围,以防乱用。如防治真菌性病害应选用普力克、甲霜灵(瑞毒霉)、乙磷铝(疫霉灵)、百菌清、三唑酮、杀毒矾、扑海因、速克灵、甲基托布津等;防治细菌病害应选用琥胶肥酸铜(DT)、醋酸铜(CT)、铬氨铜、可杀得、波尔多液等铜制剂及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防治病毒病可选用病毒A、植病灵、83增抗剂、抗病毒剂1号等[4]。这些农药的防治对象和范围不同,只有对症用药才能达到防治效果,例如三唑酮(粉锈宁)对白粉病和锈病有特效;瑞毒霉可防治蔬菜多种真菌病害,但不能防治白粉病及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二是严格把握用药浓度和次数。生产中有些菜农常因治疗心切而任意提高用药浓度、增加用药次数,不仅增加成本,还易造成药害,加重污染;有的为求经济而减少药量和施药次数,不能达到防治目的,而只有按照农药使用说明,准确配制药量、浓度,才能获得满意效果。三是适期防治。任何一种病害在不同地区都有发生与流行的时期,只有掌握不同病害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发生规律,才能做到提前预防、及时用药。在病害初发期,应首先控制发病中心,然后全面施药防治,这样既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又提高防效。四是广泛使用低毒农药。在选用农药上,要提倡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这也是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实现蔬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五是轮换用药。为避免病害对农药产生抗药性,降低农药残留量,不可长期单用一种农药,应交替使用,一般一种农药使用2~3次后,应换其他农药品种。六是选择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法。目前,常用农药剂型有需对水使用的水剂、乳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及可溶性粉剂等,直接使用的粉剂和颗粒剂,加热后使用的烟剂;常用施药方法有喷雾法、喷粉法和熏蒸法。在施药时应根据天气情况和棚室内湿度高低而选用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法,如在阴天或棚客观存在内湿度大时,选百菌清烟剂或速克灵烟剂防霜霉病、灰霉病等真菌病害,脂铜粉剂防角斑病、缘枯病等细菌病害。

3参考文献

[1]吴扣兰,刘裕岭.蔬菜细菌性病害发病特点及防治对策[J].上海蔬菜,2009(5):68.

[2]孟令法.大棚蔬菜病害的识别与防治[J].农业知识(科技与三农),2009(6):57-59.

蔬菜病害范文篇6

关键词:蔬菜病害识别方法防治措施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蔬菜的种植面积更是在经济作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种植蔬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地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随着蔬菜种植种类的增加及种植方式的多样化,蔬菜病害也在逐渐增多,许多菜农缺少防治蔬菜病虫害知识,不能很好地识别病虫害,在防治时没有做到对症用药,或者用药不合理,从而影响蔬菜的产量及产品质量。就蔬菜病虫害的发生,根据病源的不同,可分2类,一是生理病害,是由于不良环境引起的病害;二是侵染性病害,是由生物的传染,如真菌、细菌、线虫、病毒等引起的。正确识别蔬菜病害是做到准确、及时、有效防治的关键。现将蔬菜病害的识别方法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一、病害识别方法

1、识别时间

对于由真菌和细菌引起的病害,其最佳识别时间为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时,如温室和大棚应在放风前或晚间,叶片潮湿为宜;露地宜在早晨叶片结露或雨后,可明显看到病部霉污或病原菌的分泌物[1]。

2、根据发生条件识别

由于每种病害发生时所需环境条件不尽相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只能有1种或几种病害发生,因此可根据外部环境情况初步判断可能发生的病害。如:高温干旱条件下一般只发生病毒病;高温高湿条件下可发生枯萎病、炭疽病、疫病、青枯病、立枯病等;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灰霉病、菌核病、霜霉病、白粉病、猝倒病、黄萎病等。

3、根据发生时期识别

蔬菜在整个生长期内均可发病,依发病期不同主要分为苗期病害和成株期病害,苗期病害常见的有猝倒病、立枯病、沤根,如黄瓜苗期易发生炭疽病、黑星病等。成株期病害是指由菜苗定植到收获期间发生的病害,绝大多数病虫害都在此期间发生,如黄瓜霜霉病、枯萎病一般在开花期发生,炭疽病多在果实成熟期发病。

4、根据发生部位进行识别

病害发生的部位主要有根、茎、叶、花及果实等,根据发生的部位可确定病害范围。如根腐病、根肿病、根结线虫病、沤根及烧根等,这些病害先在植株根部发病;早疫病、霜霉病、角斑病、白粉病等先在叶部发病;枯萎病、黄萎病、青枯病等,病菌首先危害茎部输导组织;灰霉病、黑星病、脐腐病、炭疽病、软腐病、畸形果等多危害花果[2]。另外,对于发生在叶部的病害,还可根据发生在植株上的位置不同判断属哪种病害,如黄瓜角斑病多发生在下位叶,霜霉病多发生在中位叶,缘枯病发生在上位叶。

5、根据主要症状进行识别

了解和掌握各类病害外部形态特征(即症状)是正确识别和防治病害的前提和关键,但任何一种病害症状都是多方面的,要完全掌握并非易事,也没有必要,只要抓住每种病害的显著症状就可准确判断出病害种类。细菌病害病斑主要表现在叶部,潮湿时无霉(粉)状物,但病部常出现脓状物、溃疡及腐烂现象,有时发生臭味,如黄瓜角斑病叶背面有菌脓溢出;青枯病用手挤压横切开的茎基部可见米汤状菌脓溢出;蔬菜软腐病病部腐烂有臭味。病毒病害病叶呈黄绿相间的花叶形,或呈线状厥叶形,或有褐色斑块的条斑形,顶部叶片变小,中下部叶片内卷[3]。真菌病害发病部位有不同形状(圆形、椭圆形、多角形、不定形)病斑,潮湿条件下,病斑上有不同颜色霉(粉)状物,如黄瓜霜霉病在叶背面有灰黑色霉层,疫病、白菜霜霉病病部有白霉,灰霉病病部有灰褐色霉层,炭疽病有红褐色胶质物等。

二、防治措施

本着“预防为主、治早治小”的原则,以经济、安全、高效为防治宗旨,采取生态防治和农业防治为主、其他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力求防治的科学性,蔬菜病害防治有三防:一是不让病原菌进入本区域,二是充分减少病原基数,三是减少和降低病害暴发成灾的几率。

1、生态防治

通过有效控制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光照、湿度防治,通常适宜的温、湿度指标为:上午25~30℃,湿度60%~70%,棚温30℃开始放风散湿,25℃开始闭棚保温;下午温度20~25℃,湿度60%左右;上半夜温度15~20℃,湿度低于85%,20℃及时盖帘保温,利于养分输送;下半夜温度12~15℃,不低于10℃,湿度90%左右。如黄瓜霜霉病发生较重时,进行高温闷棚,维持棚温45℃约2h后再放风,这样连闷2~3次,防效显著。

2、物理防治

通过采取合理的耕作制度、方式、方法达到防治病害目的,如选择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实行轮作、间作、套种,清洁田园,摘除老病叶,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科学管理,合理配比氮磷钾及微肥。叶菜类施肥以氮肥为主,适当配合磷钾肥。花果菜类生长中氮磷钾配合要适当,按照生长发育规律进行肥水管理,肥料以农家肥有机肥为好,注意配合使用硼、镁、钼肥。

3、药剂防治

一是对症用药。菜农们既要掌握病害识别技术,又要了解一些常用药剂的应用范围,以防乱用。如防治真菌性病害应选用普力克、甲霜灵(瑞毒霉)、乙磷铝(疫霉灵)、百菌清、三唑酮、杀毒矾、扑海因、速克灵、甲基托布津等;防治细菌病害应选用琥胶肥酸铜(DT)、醋酸铜(CT)、铬氨铜、可杀得、波尔多液等铜制剂及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防治病毒病可选用病毒A、植病灵、83增抗剂、抗病毒剂1号等[4]。这些农药的防治对象和范围不同,只有对症用药才能达到防治效果,例如三唑酮(粉锈宁)对白粉病和锈病有特效;瑞毒霉可防治蔬菜多种真菌病害,但不能防治白粉病及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二是严格把握用药浓度和次数。生产中有些菜农常因治疗心切而任意提高用药浓度、增加用药次数,不仅增加成本,还易造成药害,加重污染;有的为求经济而减少药量和施药次数,不能达到防治目的,而只有按照农药使用说明,准确配制药量、浓度,才能获得满意效果。三是适期防治。任何一种病害在不同地区都有发生与流行的时期,只有掌握不同病害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发生规律,才能做到提前预防、及时用药。在病害初发期,应首先控制发病中心,然后全面施药防治,这样既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又提高防效。四是广泛使用低毒农药。在选用农药上,要提倡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这也是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实现蔬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五是轮换用药。为避免病害对农药产生抗药性,降低农药残留量,不可长期单用一种农药,应交替使用,一般一种农药使用2~3次后,应换其他农药品种。六是选择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法。目前,常用农药剂型有需对水使用的水剂、乳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及可溶性粉剂等,直接使用的粉剂和颗粒剂,加热后使用的烟剂;常用施药方法有喷雾法、喷粉法和熏蒸法。在施药时应根据天气情况和棚室内湿度高低而选用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法,如在阴天或棚客观存在内湿度大时,选百菌清烟剂或速克灵烟剂防霜霉病、灰霉病等真菌病害,脂铜粉剂防角斑病、缘枯病等细菌病害。

参考文献:

[1]吴扣兰,刘裕岭.蔬菜细菌性病害发病特点及防治对策[J].上海蔬菜,2009(5):68.

[2]孟令法.大棚蔬菜病害的识别与防治[J].农业知识(科技与三农),2009(6):57-59.

蔬菜病害范文篇7

关键词:蔬菜病害;识别方法;防治措施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蔬菜的种植面积更是在经济作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种植蔬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地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随着蔬菜种植种类的增加及种植方式的多样化,蔬菜病害也在逐渐增多,许多菜农缺少防治蔬菜病虫害知识,不能很好地识别病虫害,在防治时没有做到对症用药,或者用药不合理,从而影响蔬菜的产量及产品质量。就蔬菜病虫害的发生,根据病源的不同,可分2类,一是生理病害,是由于不良环境引起的病害;二是侵染性病害,是由生物的传染,如真菌、细菌、线虫、病毒等引起的。正确识别蔬菜病害是做到准确、及时、有效防治的关键。现将蔬菜病害的识别方法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一、病害识别方法

1.1认别时间

对于由真菌和细菌引起的病害,其最佳识别时间为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时,如温室和大棚应在放风前或晚间,叶片潮湿为宜;露地宜在早晨叶片结露或雨后,可明显看到病部霉污或病原菌的分泌物。

1.2根据发生条件识别

由于每种病害发生时所需环境条件不尽相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只能有1种或几种病害发生,因此可根据外部环境情况初步判断可能发生的病害。如:高温干旱条件下一般只发生病毒病;高温高湿条件下可发生枯萎病、炭疽病、疫病、青枯病、立枯病等;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灰霉病、菌核病、霜霉病、白粉病、猝倒病、黄萎病等。

1.3根据发生时期识别

蔬菜在整个生长期内均可发病,依发病期不同主要分为苗期病害和成株期病害,苗期病害常见的有猝倒病、立枯病、沤根,如黄瓜苗期易发生炭疽病、黑星病等。成株期病害是指由菜苗定植到收获期间发生的病害,绝大多数病虫害都在此期间发生,如黄瓜霜霉病、枯萎病一般在开花期发生,炭疽病多在果实成熟期发病。

1.4根据发生部位进行识别

病害发生的部位主要有根、茎、叶、花及果实等,根据发生的部位可确定病害范围。如根腐病、根肿病、根结线虫病、沤根及烧根等,这些病害先在植株根部发病;早疫病、霜霉病、角斑病、白粉病等先在叶部发病;枯萎病、黄萎病、青枯病等,病菌首先危害茎部输导组织;灰霉病、黑星病、脐腐病、炭疽病、软腐病、畸形果等多危害花果。另外,对于发生在叶部的病害,还可根据发生在植株上的位置不同判断属哪种病害,如黄瓜角斑病多发生在下位叶,霜霉病多发生在中位叶,缘枯病发生在上位叶。

1.5根据主要症状进行识别

了解和掌握各类病害外部形态特征(即症状)是正确识别和防治病害的前提和关键,但任何一种病害症状都是多方面的,要完全掌握并非易事,也没有必要,只要抓住每种病害的显著症状就可准确判断出病害种类。细菌病害病斑主要表现在叶部,潮湿时无霉(粉)状物,但病部常出现脓状物、溃疡及腐烂现象,有时发生臭味,如黄瓜角斑病叶背面有菌脓溢出;青枯病用手挤压横切开的茎基部可见米汤状菌脓溢出;蔬菜软腐病病部腐烂有臭味。病毒病害病叶呈黄绿相间的花叶形,或呈线状厥叶形,或有褐色斑块的条斑形,顶部叶片变小,中下部叶片内卷。真菌病害发病部位有不同形状(圆形、椭圆形、多角形、不定形)病斑,潮湿条件下,病斑上有不同颜色霉(粉)状物,如黄瓜霜霉病在叶背面有灰黑色霉层,疫病、白菜霜霉病病部有白霉,灰霉病病部有灰褐色霉层,炭疽病有红褐色胶质物等。

二、防治措施

本着“预防为主、治早治小”的原则,以经济、安全、高效为防治宗旨,采取生态防治和农业防治为主、其他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力求防治的科学性,蔬菜病害防治有三防:一是不让病原菌进入本区域,二是充分减少病原基数,三是减少和降低病害暴发成灾的几率。

2.1生态防治

通过有效控制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光照、湿度防治,通常适宜的温、湿度指标为:上午25~30℃,湿度60%~70%,棚温30℃开始放风散湿,25℃开始闭棚保温;下午温度20~25℃,湿度60%左右;上半夜温度15~20℃,湿度低于85%,20℃及时盖帘保温,利于养分输送;下半夜温度12~15℃,不低于10℃,湿度90%左右。如黄瓜霜霉病发生较重时,进行高温闷棚,维持棚温45℃约2h后再放风,这样连闷2~3次,防效显著。

2.2物理防治

通过采取合理的耕作制度、方式、方法达到防治病害目的,如选择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实行轮作、间作、套种,清洁田园,摘除老病叶,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科学管理,合理配比氮磷钾及微肥。叶菜类施肥以氮肥为主,适当配合磷钾肥。花果菜类生长中氮磷钾配合要适当,按照生长发育规律进行肥水管理,肥料以农家肥有机肥为好,注意配合使用硼、镁、钼肥。

2.3药剂防治

一是对症用药。菜农们既要掌握病害识别技术,又要了解一些常用药剂的应用范围,以防乱用。如防治真菌性病害应选用普力克、甲霜灵(瑞毒霉)、乙磷铝(疫霉灵)、百菌清、三唑酮、杀毒矾、扑海因、速克灵、甲基托布津等;防治细菌病害应选用琥胶肥酸铜(DT)、醋酸铜(CT)、铬氨铜、可杀得、波尔多液等铜制剂及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防治病毒病可选用病毒A、植病灵、83增抗剂、抗病毒剂1号等。这些农药的防治对象和范围不同,只有对症用药才能达到防治效果,例如三唑酮(粉锈宁)对白粉病和锈病有特效;瑞毒霉可防治蔬菜多种真菌病害,但不能防治白粉病及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二是严格把握用药浓度和次数。生产中有些菜农常因治疗心切而任意提高用药浓度、增加用药次数,不仅增加成本,还易造成药害,加重污染;有的为求经济而减少药量和施药次数,不能达到防治目的,而只有按照农药使用说明,准确配制药量、浓度,才能获得满意效果。三是适期防治。任何一种病害在不同地区都有发生与流行的时期,只有掌握不同病害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发生规律,才能做到提前预防、及时用药。在病害初发期,应首先控制发病中心,然后全面施药防治,这样既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又提高防效。四是广泛使用低毒农药。在选用农药上,要提倡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这也是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实现蔬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五是轮换用药。为避免病害对农药产生抗药性,降低农药残留量,不可长期单用一种农药,应交替使用,一般一种农药使用2~3次后,应换其他农药品种。六是选择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法。目前,常用农药剂型有需对水使用的水剂、乳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及可溶性粉剂等,直接使用的粉剂和颗粒剂,加热后使用的烟剂;常用施药方法有喷雾法、喷粉法和熏蒸法。在施药时应根据天气情况和棚室内湿度高低而选用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法,如在阴天或棚客观存在内湿度大时,选百菌清烟剂或速克灵烟剂防霜霉病、灰霉病等真菌病害,脂铜粉剂防角斑病、缘枯病等细菌病害。

参考文献:

[1]吴扣兰,刘裕岭.蔬菜细菌性病害发病特点及防治对策[J].上海蔬菜,2009(5):68.

[2]孟令法.大棚蔬菜病害的识别与防治[J].农业知识(科技与三农),2009(6):57-59.

蔬菜病害范文篇8

关键词:大棚蔬菜;病虫害;发生;防治

棚室蔬菜栽培在人工设施环境下进行,与露地栽培的坏境条件有根本区别,既有利于蔬菜周年生产和供应,也为病虫害的发生流行提供了良好条件。随着棚室栽培的迅速发展,病虫害种类显著增加,为害程度明显加重,并为露地蔬菜提供了菌源和虫源。

1土壤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土壤是蔬菜的根系环境,也是多种病原菌越冬场所。在正常情况下,土壤中的病原菌和大量的有益微生物保持一定的平衡。棚室栽培的蔬菜种类比较单一,栽培面积有限,轮作倒茬困难,连作不可避免。由于蔬菜根系的分泌物质和病根的残留,使土壤微生物逐渐失去平衡,病原菌数量不断增加,诱使病害发生。棚室土壤比露地土壤光照少,温度和湿度高,病原菌增殖迅速,生产中又缺乏抗病品种,土传根病随连作年限增多而加重,例如新建棚室发生瓜类枯萎病后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一般从零星病株到普遍发病只需4~5a时间。在大型连作温室中,果菜类根结线虫病只需3~4a,病株率可达100%,减产50%以上,严重威胁多种蔬菜生产。近年来茄果类青枯病、草莓黄萎病等土传病害分布在我县各蔬菜地区,为害加剧。

多种病原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是蔬菜病害发生流行的重要环节。露地环境病菌死亡率高,在蔬菜生长季节才能侵染,发病迟,为害轻,有的病害只在局部地区季节性流行。但在棚室栽培下,病菌既可安全越冬,又能周年发生,已成为发展棚室蔬菜生产的大敌。如瓜类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蔓枯病,黄瓜、辣椒、韭菜疫病,番茄早疫病、叶霉病,豇豆和菜豆锈病,芹菜斑枯病,多种蔬菜菌核病、草莓灰霉病、草莓白粉病等。此外,引起菜苗猝倒病、立枯病的病菌,既可在土壤中越冬,又能营腐生生活,故常在老育苗地的苗床严重发生,甚至毁苗,延误农时。

地下害虫如蝼蛄、地老虎等,也因棚室和苗床土壤温暖、潮湿、疏松肥沃而发生早、数量多、为害重。

2土传病害及地下害虫防治策略

2.1病害防治

由于棚室连作多年,病害逐年加重,必须进行土壤消毒。

(1)农业防治。种苗脱毒,高温闷棚,茬口轮作,太阳能土壤消毒。

(2)化学防治。利用氯化苦、溴甲烷、菌线威进行土壤消毒。在移栽时用20%苯来特1000~2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300~500倍液浸根或栽后灌根。

2.2虫害防治

(1)毒饵诱杀。在以蝼蛄为主的地块,可采用毒饵诱杀。具体方法是:将花生饼或麦麸炒香,每100kg花生饼或麦麸加80%的敌百虫可湿性粉剂或50%的辛硫磷乳油1kg,再加10kg水拌匀,配成毒饵,于蔬菜苗期,在傍晚顺垄撒在地面上,用量225~375kg/hm2,不仅对蝼蛄诱杀效果良好,同时对蟋蟀、地老虎幼虫也有良好的诱杀效果。在地老虎发生较重的地块,可将上述某一种农药的10倍液喷拌在铡碎的害虫喜食的鲜草或鲜菜叶中,制成毒草(毒菜),于傍晚(以防止鲜草很快干枯)分成小堆施于田间,用量225~300kg/hm2,次日清晨拣拾死虫,防止其复活。

(2)喷雾或喷粉。种蝇可在成虫羽化盛期,在葱、蒜类蔬菜上和田间粪肥堆上喷洒80%敌敌畏800~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以杀死成虫,减少产卵和幼虫数量。用90%敌百虫晶体300~500倍液或50%乐果乳油1000倍液浇灌。浇灌在大蒜、韭菜种蝇发生较重的地块,于幼虫发生的关键时期施药防治幼虫。在韭菜移栽时,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浸根。

3空气湿度对病害发生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棚室在寒冷季节、夜晚密闭保温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可达90%~100%,棚室屋面、壁面结露后可散落在植株上。黄瓜、番茄等蔬菜热容量大,叶面和果实可以形成水膜,造成高湿环境,对蔬菜生长发育不利,其抗病性降低,却适宜多种病原真菌、细菌的萌发、侵染和繁殖。如黄瓜霜霉病菌,必须在叶面结露3h以上,才能萌发、侵入寄主。病害一旦发生,传播、蔓延迅速,常引起流行,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以上多种病害为害加重,均与高湿环境有密切关系。

主要防治措施:①加强通风降低湿度,减轻病害发生。②药剂防治,可选用百菌清、绿亨二号、绿亨五号等药剂防治。

4温度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蔬菜与病原菌长期协同进化,结果导致棚室温暖的条件,一般不成为病害发生流行的限制因素,适宜蔬菜生长的温度环境,通常可以引起发病。害虫和螨类属于一类变温动物,外界环境温度直接影响它们的体温及其生命活动。温度对害虫分布地区及发生为害的影响比湿度更重要。

主要防治对策:可选用阿维菌素、克螨特、虫螨清等药剂防治(以上药剂可任选一种)。

5寄主对病害发生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蔬菜病害范文篇9

关键词:大棚蔬菜;病虫害;发生;防治

棚室蔬菜栽培在人工设施环境下进行,与露地栽培的坏境条件有根本区别,既有利于蔬菜周年生产和供应,也为病虫害的发生流行提供了良好条件。随着棚室栽培的迅速发展,病虫害种类显著增加,为害程度明显加重,并为露地蔬菜提供了菌源和虫源。

1土壤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土壤是蔬菜的根系环境,也是多种病原菌越冬场所。在正常情况下,土壤中的病原菌和大量的有益微生物保持一定的平衡。棚室栽培的蔬菜种类比较单一,栽培面积有限,轮作倒茬困难,连作不可避免。由于蔬菜根系的分泌物质和病根的残留,使土壤微生物逐渐失去平衡,病原菌数量不断增加,诱使病害发生。棚室土壤比露地土壤光照少,温度和湿度高,病原菌增殖迅速,生产中又缺乏抗病品种,土传根病随连作年限增多而加重,例如新建棚室发生瓜类枯萎病后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一般从零星病株到普遍发病只需4~5a时间。在大型连作温室中,果菜类根结线虫病只需3~4a,病株率可达100%,减产50%以上,严重威胁多种蔬菜生产。近年来茄果类青枯病、草莓黄萎病等土传病害分布在我县各蔬菜地区,为害加剧。

多种病原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是蔬菜病害发生流行的重要环节。露地环境病菌死亡率高,在蔬菜生长季节才能侵染,发病迟,为害轻,有的病害只在局部地区季节性流行。但在棚室栽培下,病菌既可安全越冬,又能周年发生,已成为发展棚室蔬菜生产的大敌。如瓜类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蔓枯病,黄瓜、辣椒、韭菜疫病,番茄早疫病、叶霉病,豇豆和菜豆锈病,芹菜斑枯病,多种蔬菜菌核病、草莓灰霉病、草莓白粉病等。此外,引起菜苗猝倒病、立枯病的病菌,既可在土壤中越冬,又能营腐生生活,故常在老育苗地的苗床严重发生,甚至毁苗,延误农时。

地下害虫如蝼蛄、地老虎等,也因棚室和苗床土壤温暖、潮湿、疏松肥沃而发生早、数量多、为害重。

2土传病害及地下害虫防治策略

2.1病害防治

由于棚室连作多年,病害逐年加重,必须进行土壤消毒。

(1)农业防治。种苗脱毒,高温闷棚,茬口轮作,太阳能土壤消毒。

(2)化学防治。利用氯化苦、溴甲烷、菌线威进行土壤消毒。在移栽时用20%苯来特1000~2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300~500倍液浸根或栽后灌根。

2.2虫害防治

(1)毒饵诱杀。在以蝼蛄为主的地块,可采用毒饵诱杀。具体方法是:将花生饼或麦麸炒香,每100kg花生饼或麦麸加80%的敌百虫可湿性粉剂或50%的辛硫磷乳油1kg,再加10kg水拌匀,配成毒饵,于蔬菜苗期,在傍晚顺垄撒在地面上,用量225~375kg/hm2,不仅对蝼蛄诱杀效果良好,同时对蟋蟀、地老虎幼虫也有良好的诱杀效果。在地老虎发生较重的地块,可将上述某一种农药的10倍液喷拌在铡碎的害虫喜食的鲜草或鲜菜叶中,制成毒草(毒菜),于傍晚(以防止鲜草很快干枯)分成小堆施于田间,用量225~300kg/hm2,次日清晨拣拾死虫,防止其复活。

(2)喷雾或喷粉。种蝇可在成虫羽化盛期,在葱、蒜类蔬菜上和田间粪肥堆上喷洒80%敌敌畏800~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以杀死成虫,减少产卵和幼虫数量。用90%敌百虫晶体300~500倍液或50%乐果乳油1000倍液浇灌。浇灌在大蒜、韭菜种蝇发生较重的地块,于幼虫发生的关键时期施药防治幼虫。在韭菜移栽时,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浸根。

3空气湿度对病害发生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棚室在寒冷季节、夜晚密闭保温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可达90%~100%,棚室屋面、壁面结露后可散落在植株上。黄瓜、番茄等蔬菜热容量大,叶面和果实可以形成水膜,造成高湿环境,对蔬菜生长发育不利,其抗病性降低,却适宜多种病原真菌、细菌的萌发、侵染和繁殖。如黄瓜霜霉病菌,必须在叶面结露3h以上,才能萌发、侵入寄主。病害一旦发生,传播、蔓延迅速,常引起流行,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以上多种病害为害加重,均与高湿环境有密切关系。

主要防治措施:①加强通风降低湿度,减轻病害发生。②药剂防治,可选用百菌清、绿亨二号、绿亨五号等药剂防治。

4温度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蔬菜与病原菌长期协同进化,结果导致棚室温暖的条件,一般不成为病害发生流行的限制因素,适宜蔬菜生长的温度环境,通常可以引起发病。害虫和螨类属于一类变温动物,外界环境温度直接影响它们的体温及其生命活动。温度对害虫分布地区及发生为害的影响比湿度更重要。

主要防治对策:可选用阿维菌素、克螨特、虫螨清等药剂防治(以上药剂可任选一种)。

5寄主对病害发生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蔬菜病害范文篇10

关键词:大棚蔬菜;病虫害;发生;防治

棚室蔬菜栽培在人工设施环境下进行,与露地栽培的坏境条件有根本区别,既有利于蔬菜周年生产和供应,也为病虫害的发生流行提供了良好条件。随着棚室栽培的迅速发展,病虫害种类显著增加,为害程度明显加重,并为露地蔬菜提供了菌源和虫源。

1土壤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土壤是蔬菜的根系环境,也是多种病原菌越冬场所。在正常情况下,土壤中的病原菌和大量的有益微生物保持一定的平衡。棚室栽培的蔬菜种类比较单一,栽培面积有限,轮作倒茬困难,连作不可避免。由于蔬菜根系的分泌物质和病根的残留,使土壤微生物逐渐失去平衡,病原菌数量不断增加,诱使病害发生。棚室土壤比露地土壤光照少,温度和湿度高,病原菌增殖迅速,生产中又缺乏抗病品种,土传根病随连作年限增多而加重,例如新建棚室发生瓜类枯萎病后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一般从零星病株到普遍发病只需4~5a时间。在大型连作温室中,果菜类根结线虫病只需3~4a,病株率可达100%,减产50%以上,严重威胁多种蔬菜生产。近年来茄果类青枯病、草莓黄萎病等土传病害分布在我县各蔬菜地区,为害加剧。

多种病原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是蔬菜病害发生流行的重要环节。露地环境病菌死亡率高,在蔬菜生长季节才能侵染,发病迟,为害轻,有的病害只在局部地区季节性流行。但在棚室栽培下,病菌既可安全越冬,又能周年发生,已成为发展棚室蔬菜生产的大敌。如瓜类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蔓枯病,黄瓜、辣椒、韭菜疫病,番茄早疫病、叶霉病,豇豆和菜豆锈病,芹菜斑枯病,多种蔬菜菌核病、草莓灰霉病、草莓白粉病等。此外,引起菜苗猝倒病、立枯病的病菌,既可在土壤中越冬,又能营腐生生活,故常在老育苗地的苗床严重发生,甚至毁苗,延误农时。

地下害虫如蝼蛄、地老虎等,也因棚室和苗床土壤温暖、潮湿、疏松肥沃而发生早、数量多、为害重。

2土传病害及地下害虫防治策略

2.1病害防治

由于棚室连作多年,病害逐年加重,必须进行土壤消毒。

(1)农业防治。种苗脱毒,高温闷棚,茬口轮作,太阳能土壤消毒。

(2)化学防治。利用氯化苦、溴甲烷、菌线威进行土壤消毒。在移栽时用20%苯来特1000~2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300~500倍液浸根或栽后灌根。

2.2虫害防治

(1)毒饵诱杀。在以蝼蛄为主的地块,可采用毒饵诱杀。具体方法是:将花生饼或麦麸炒香,每100kg花生饼或麦麸加80%的敌百虫可湿性粉剂或50%的辛硫磷乳油1kg,再加10kg水拌匀,配成毒饵,于蔬菜苗期,在傍晚顺垄撒在地面上,用量225~375kg/hm2,不仅对蝼蛄诱杀效果良好,同时对蟋蟀、地老虎幼虫也有良好的诱杀效果。在地老虎发生较重的地块,可将上述某一种农药的10倍液喷拌在铡碎的害虫喜食的鲜草或鲜菜叶中,制成毒草(毒菜),于傍晚(以防止鲜草很快干枯)分成小堆施于田间,用量225~300kg/hm2,次日清晨拣拾死虫,防止其复活。

(2)喷雾或喷粉。种蝇可在成虫羽化盛期,在葱、蒜类蔬菜上和田间粪肥堆上喷洒80%敌敌畏800~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以杀死成虫,减少产卵和幼虫数量。用90%敌百虫晶体300~500倍液或50%乐果乳油1000倍液浇灌。浇灌在大蒜、韭菜种蝇发生较重的地块,于幼虫发生的关键时期施药防治幼虫。在韭菜移栽时,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浸根。

3空气湿度对病害发生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棚室在寒冷季节、夜晚密闭保温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可达90%~100%,棚室屋面、壁面结露后可散落在植株上。黄瓜、番茄等蔬菜热容量大,叶面和果实可以形成水膜,造成高湿环境,对蔬菜生长发育不利,其抗病性降低,却适宜多种病原真菌、细菌的萌发、侵染和繁殖。如黄瓜霜霉病菌,必须在叶面结露3h以上,才能萌发、侵入寄主。病害一旦发生,传播、蔓延迅速,常引起流行,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以上多种病害为害加重,均与高湿环境有密切关系。

主要防治措施:①加强通风降低湿度,减轻病害发生。②药剂防治,可选用百菌清、绿亨二号、绿亨五号等药剂防治。

4温度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蔬菜与病原菌长期协同进化,结果导致棚室温暖的条件,一般不成为病害发生流行的限制因素,适宜蔬菜生长的温度环境,通常可以引起发病。害虫和螨类属于一类变温动物,外界环境温度直接影响它们的体温及其生命活动。温度对害虫分布地区及发生为害的影响比湿度更重要。

主要防治对策:可选用阿维菌素、克螨特、虫螨清等药剂防治(以上药剂可任选一种)。

5寄主对病害发生的影响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