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栽培学系统性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22-04-28 09:59:02

蔬菜栽培学系统性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教学系统性差、考核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为提高毕业生的科学素养及专业能力,通过对理论课课程改革,加强授课系统性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完整的蔬菜生产过程,综合各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提高其动手能力;在实习实践过程中,让学生长时间参与实际蔬菜生产,丰富实践工作经验,达成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实用技能型;蔬菜栽培学;系统性教学

“蔬菜栽培学”是园艺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生态学、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业气象学课程基础之上,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创造蔬菜生长发育的适宜条件,培育出优质、高产的产品器官,要求学生实地操作,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1]。因此,在开设理论课的同时,蔬菜栽培实验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实用技能的提升也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凯里学院园艺专业课程采用的教材是陈杏禹主编的《蔬菜栽培》(2010年第1版),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教材涵盖总论及各论,分上下学期学习,上学期学习总论及各论的白菜类、根菜类,下学期学习绿叶菜类、豆类、茄果类、瓜类、薯芋类、葱蒜类、水生蔬菜、多年生及杂类蔬菜等。每学期理论及实验均为24学时。在进行多年本课程的教学之后,结合本地区蔬菜种植实地情况,发现现有教材教学内容偏向于耕作及土地状况良好、适于肥水充足的规模化种植地区,而凯里学院作为地方性院校,园艺专业本科毕业生留在贵州为本地区服务的达90%以上,从事本地区园艺相关专业工作的达50%以上。学生将来的工作环境与理论教材的种植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很难做到因地制宜。目前,环境的改变及科技的发展让蔬菜产业变革日新月异,而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教学系统性差、考核方式单一,使蔬菜产业人才培养与当今社会发展严重脱节。为实现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提高毕业生的科学素养及专业能力,将在学校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有必要对本课程进行系统性教学改革探索。

1黔东南基本自然环境及蔬菜栽培基本概况

黔东南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地多、平地少,易形成局部山地小气候,具有十里不同天的独特条件,为丰富多样的特色农产品生产提供优良条件[2]。因此,蔬菜适宜性分布广泛,喜温型蔬菜和喜凉型蔬菜适宜种植面积分别为20.595万hm2(约占全州耕地总面积的48.00%)和22.154万hm2(占52.00%)[3]。截至2019年,全州蔬菜种植面积14.07万hm2,比上年增长10.0%;产量265.04万t,比上年增长13.4%(黔东南州统计局),位居全州种植业首位。但黔东南山横滘错跌宕起伏[4],农业多为山地农业,田地分散,多为层层梯田,靠天灌溉[5]。农林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蔬菜生产活动所面临的种植环境与书本理论知识相差甚远。为提高学生蔬菜种植技能的实用性,增强将来学生就业后对黔东南蔬菜种植产业的适应性,种植技能在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上进行改革探索势在必行。

2理论教学方式改革探索

改变常规的直接讲授法,依据前期的授课经验,学生接受直接讲授法后,学习较为被动,不会去主动思考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对知识点的记忆碎片化,每当提问一个知识网络时,仅能够回忆起零星几点,本课程除了需要学生掌握一定量的专业知识外,还需培养他们实际生产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参考微格教学程序[6],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如下调整,理论授课分为上、下学期,每学期24学时,上学期教师讲授蔬菜栽培总论部分及各论部分秋季蔬菜根菜类、白菜类蔬菜栽培,下学期进行翻转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各论剩余种类蔬菜种植,并分小组进行课上讲解、讨论,教师最后总结问题、答疑。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教师在授课开始前需对学生明确训练目标,强调几个要点:本课程上学期教师讲解,进行技能示范,在教师讲解过程中需仔细学习教师的讲授模式,对知识的思考及分析思路,下学期进行模拟技能训练,反馈评价,采取翻转课堂授课模式、对知识的思考及分析要求接近于教师,翻转课堂、课堂提问按一定比例计入期末成绩。在上学期授课中,教师在授课时注意强调知识的层次性、连贯性、系统性,通过反复强调加强学生记忆,并将自己在基层考察状况作为案例进行讲解,或提问让学生思考分析,例如,某地表明自己种植蔬菜前几年较正常,但是今年开始病虫害较为严重,分析可能由哪些原因引起,在未说明补充条件之前,学生结合书本知识回答连作效应,有一定道理,但是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户一般不会犯这种错误,在补充条件后,在田间发现了一小堆粪肥,提示学生思考,最后给出结果,农户因为用肥比较急,粪肥未充分腐熟,而且堆放也未符合条件,学生对这一结果印象就较为深刻,并认识到在实地考察思考分析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在知识网络构建上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例如,在讲授黄瓜四段变温处理时,结合植物生理中的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机物运输的特性,让学生深刻理解这种管理操作背后的原理。在讲授了类似的内容和知识点后表明,教师讲课过程中对于知识点的剖析及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就是这么思考及表达的,在下学期的翻转课堂中,希望学生也能够认真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剖析,以及联系其他学科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在下学期授课中,教师提前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授课,每个小组分配讲解1种蔬菜,每个小组成员负责其中一部分内容,课前预习授课内容,制作PPT,课堂讲述完成后,听课学生提问,授课学生答疑,最后进行教师点评。教师录制学生授课视频,并要求学生课后进行回放,自我分析,做出客观的自我评价。对连续3届学生的期末综合成绩进行分析可得(见表1),排除个别例外状况,学生的学习成绩均是下学期相对于上学期有明显提升。因此,证明在理论教学上,纯粹由教师进行授课的效果不佳,即使讲授内容丰富,讲解细致,学生对知识的同化效率不高。但以上学期的教学示范作为基础,下学期的翻转课堂授课上可见显著成效,大部分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的思路及表述上尽力与教师示范接近,对知识网络的构建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改变分立式实验设计,根据蔬菜的生长季节及不同种类蔬菜生长发育特征,分别对春播蔬菜及秋播蔬菜进行实验设计,均以一个生长季为实验设计总线,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类蔬菜栽培过程中的管理流程。上学期实验设计中对应秋播,要求学生栽培大白菜、小白菜、胡萝卜、萝卜等理论课上学习过的蔬菜种类,下学期对应春播,要求学生栽培绿叶菜类、豆类、茄果类、瓜类、薯芋类、葱蒜类、多年生及杂类蔬菜等,除不具备栽培水生蔬菜条件,其余蔬菜类型学生要求每个学生至少亲自参与6种蔬菜的栽培过程。在种植基地中,每个学生管理10m2,要求至少种植3种不同蔬菜,自整地施基肥开始,播种育苗、移栽定植、田间管理调查、收获及采后管理等均由学生完成,每学期12次实验以此为主线,栽培过程中的常规管理不作为单独一次实验课,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安排时间进行管理,以栽培过程中劳动密集的关键时间节点为一次实验设计,例如:整地施肥、播种育苗、移栽定植等,在关键时间节点之间则穿插独立技能训练,例如瓜类蔬菜嫁接、蔬菜扦插育苗等,另设计部分地域性蔬菜生产技能训练,例如梯田的修建、坡地灌溉等。实验考核成绩计算公式为:过程性考核(考勤10%,实验报告40%,田间状况50%)×0.5+期末考核(田间操作50%+田间问答50%)×0.5,对连续3届学生的实验期末成绩进行分析可见规律性明显(见表2),在上学期优良率较低,而在下学期优良率显著提高,因蔬菜栽培的时间限制性较强,在上学期学生并未熟悉栽培流程,往往在初期播种时开始暴露问题,影响到后期蔬菜生长,田间管理过程往往因缺少经验而导致蔬菜生长发育不良,最终影响成绩判定。而到了下学期,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及栽培经验,能够较好地进行栽培管理,生长普遍良好,表明采取此教学方式学生吸收转化效果。

3教学平台建设

凯里学院园艺专业于2010开始招生,2014年园艺专业顺利通过贵州省教育厅学位委员增列学士学位授权评估,获农学学士学位授予权。自2010年以来,园艺专业建设已初步形成立足地方产业,培养实用技能型“双创型”应用性人才的特色专业。在“十二五”期间,园艺专业依托中央财政项目、“园艺学”省级重点支持学科、“植物学”省级重点扶持学科、“生物学”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以及学校对新建专业建设的扶持经费,积极开展专业建设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使园艺专业成为凯里学院唯一一个入选省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教育计划”和“专业综合改革”的试点专业,同时,本专业还建有贵州省教育厅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贵州省教育厅产学研项目、凯里市舟溪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贵州省三穗县台烈镇凯里学院农业科技实践基地。依托基地平台建设,在专业实习实践活动中,实地参观学习蔬菜基地生产的机会逐年增加;在毕业实习实践活动中,学生亲身参与实际蔬菜生产工作,结合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极大丰富蔬菜生产经验,毕业参加工作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状态,大大提高学生在寻求工作时的竞争力。

4结语

目前,我国的蔬菜产业逐渐从农村小户走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加之互联网信息和发达的快递业为蔬菜的供求平衡提供有力保障和坚强后盾,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扩大,对蔬菜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全球气候变暖、CO2浓度升高、自然灾害频发使蔬菜生产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培养出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生产实践提高了难度[7]。各地蔬菜生产中现代化科技应用与日俱增,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蔬菜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与实际生产紧密联系,脱离原始的小农栽培意识,让学生形成科学生产观念,务必以理论知识系统化,生产管理科学化作为培养重点,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改变常规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其专业能力,亦提高其工作适应能力、业务能力,成为优秀的实用技能型专业人才,为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秦舒浩,郁继华,张建农,等.蔬菜栽培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J].教学研究,2014,37(2):104-107.

[2]谭国鹏,吴文和.黔东南州山地特色农业发展优势及对策[J].耕作与栽培,2018,221(1):45+48-50.

[3]童倩倩,李莉婕,孙长青,等.基于GIS的黔东南州蔬菜种植适宜性评价[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7):154-158.

[4]范荣尚.贵州省山地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9,754(20):244+247.

[5]杨东升,傅安辉.黔东南州脱贫攻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凯里学院学报,2016,34(5):64-68.

[6]张莉琴,陈美芳.微格教学[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6:6-8.

[7]缪旻珉.“基于问题学习”在“蔬菜栽培学”教学中的应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S1):105-107.

作者:田鑫 钟程 杨芩 蒋瑶 单位:凯里学院大健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