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1:44: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范文篇1

1.知识要求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运用:能够列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事例,应用一定的道理说

明发挥集体主义调节作用的必要性。

2.能力要求

(1)能正确分析市场经济中的坚持与违背集体主义的现象,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能正确认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关系、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行政法律手段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2.思想觉悟要求

提高集体主义的思想觉悟,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到底要不要坚持集体主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

复习并导入:

问:什么是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

问: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正确的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它是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

问: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还需不需要倡导集体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开始学习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

首先请大家看一篇报道:

投影展示:

抓住扶贫开发机遇促进企业扩张发展

常柴集团在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中,注重把贯彻落实省、市扶贫开发任务与谋求企业自身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组建合资合作企业,一方面帮助当地发展经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另一方面,提高集团产品在西部市场的占有率,扩大产品知名度。该集团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成功组建了常柴银川柴油机公司。其主要做法是:

早在1994年,全国农机市场趋于饱和的时候,抓住西北小柴市场因当地几家柴油机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境,生产萎缩,小柴供不应求的大好机遇,果断决策通过资本运作,实施强强联合,与国有大型企业、机械部百强企业——西北轴承厂共同组建了“常柴银川柴油机有限公司”,这在当时是首家东西部跨地区实现联合的股份制企业。常州常柴股份有限公司依托资金、规模、品牌、技术、管理、营销等优势,利用西北轴承厂的厂房、设备、优惠政策等条件,迅速提高了常柴在西部的市场占有率,带动了当地20多家配套和协作的企业的发展,并使银川拖拉机厂扭亏转盈。经过几年的合资经营,常银公司已发展成为自治区重工业厅创利大户,年产柴油机突破10万台,进入了全国内燃机生产企业的前十五名行列。刺激和带动了宁夏地区内一些相关企业的复苏和发展。

思考题:

1、常柴集团为什么要组建常银公司?

2、常柴集团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

3、常柴成功经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后回答上述问题。

1、常柴集团为什么要组建常银公司?

响应中央西部扶贫开发号召;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为了本集团获得更多利益。

2、常柴集团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

发展了当地的经济;提高了常柴产品在西部市场占有率;常银公司成为创利大户,进入内燃机生产前十五名行列;刺激带动了宁夏地区内一些相关企业的复苏和发展。一句话:常银的建立是常柴和宁夏地区相关企业的双赢,同时也是包括国家在内的三方共赢。

问:常柴取得成功的事例与上节课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有什么内在联系?

常柴集团在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中,注重把贯彻落实省、市扶贫开发任务与谋求企业自身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抓住扶贫开发机遇,促进企业扩张发展。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53,(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这是有什么决定的呢?市场经济本身不姓“社”也不姓“资”,一旦与某种制度结合,就具有某种性质。那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与什么相结合的?是为谁服务的呢?

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问: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问: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摒弃什么观念?就必须摒弃利己主义价值观。

问:树立什么观念?

集体主义价值观。

问:常柴与常银两者之间合作取得如此成功。请问:常柴与常银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的同志式的关系。

那是什么原因形成这种关系的呢?难道会是在追求一己之利中形成的吗?显然不是,而是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结果。

那我们来看看常柴怎样获得本集团的利益?常柴与常银之间构成什么关系从而增强了凝聚力达到目的的?

问:为什么要摒弃利己主义价值观?

因为只有把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获得自身利益。

问:摒弃利己主义价值观,而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呢?

集体主义价值观。

3、常柴成功经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大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帮助中小企业有利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常柴成功经验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

问:从该例看出我国市场经济是什么性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问: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

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是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它的社会主义性质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与其相适应,并为之服务。

问: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这是由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存在决定了我国的社会意识是以维护我国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根本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靠的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集体主义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性质客观要求的。

问:这种按集体主义原则形成同志式的关系有什么好处呢?或者说他们达到了什么目的呢?

常柴集团不仅较好的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对口支援任务,为当地的国企改革和工业结构调整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而且也为自身的发展壮大,寻找到新的空间,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问:这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什么?

确实,市场经济发展中,虽然不同的利益主体都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不能忘记,各利益主体用集体主义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行为就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的同志式的关系,才能凝聚成实现共同目标的强大力量。当然要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的,需要多方面的保证。如: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等。就道德规范而言就要用集体主义价值观规范利益主体的行为。可见:

大家还记得一心为民、先富帮后富的好书记王廷江吗?的确集体主义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上调节作用明显。那是不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家都按照集体主义原则要求的去做呢?

请看材料二:

山西朔州毒酒事件极其影响

1999年1月26日,山西朔州毒酒假酒案发,27人命丧黄泉。一时间,全国震惊,继之谈山西酒色变。是因为饮用了不法分子以剧毒的化工原料和甲醇代替酒精制成的假酒造成的。甲醇是强烈的神经和血管毒物,对肝、肾,特别是眼球有选择性损害作用,山西朔州毒酒案人命关天,惊动了党中央,震动了全中国。山西假酒案还对当地名优白酒产生了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沉重打击了山西省的白酒企业。

从听到毒酒闹出人命的那一瞬间起,山西汾阳杏花村汾酒集团董事长

高玉文开始了担心,他预感到了事件将对汾酒产生伤害。果不其然,在公众舆论的推波助澜下,一场查封“山西酒”的运动波及全国。而且,令高玉文最不愿意看见的事情也发生了:跟假酒案本无关系的十大名酒之一的汾酒受了牵连,在许多地方成了查封的对象。每年春节至元宵十五是白酒销售高潮期,往年汾酒能销1500吨以上,今年仅400吨;二月份,汾酒公司只卖出1200吨酒,往年是3000吨,直接经济损失达800至1000万元。汾酒损失立竿见影。不仅如此还连带所有山西白酒,人们甚至谈山西酒色变,并且整个山西的形象也可谓一落千丈。

思考题:

1、这些制假者为何要制假?

2、制假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3、汾酒损失、山西白酒损失说明了什么?

4、南京也有类似大案在焦点访谈曝光,你知道是哪个案件吗?这个案件造成什么恶劣后果?

学生讨论后回答:

问:1、这些制假者为何要制假?

利益驱动。他们为了一己之利,为发财而不择手段,不惜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不顾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问:2、制假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消费者付出健康的代价、生命的代价;(此处插入三幅照片)

1、眼睛坏了,快乐也少了

2、张枝只记得孙子六七个月大的样子

3、假酒带走了老人的光明

山西白酒受到损失,整个白酒行业受到沉重的打击,使整个白酒行业不景气;整个山西形象受损。

问:3、汾酒损失、山西白酒损失说明了什么?

不择手段的竞争不仅极大地伤害了消费者,也对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对其他生产者经营者的利益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说明市场经济必须要有良好的市场秩序,遵守社会规范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才能有助于时常机制正常运转,生产者和经营者才可能从中获取正当利益得到发展。否则不仅损害国家、集体、他人利益,而且将导致社会陷入利益冲突的混乱之中,市场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

问:4、南京也有类似大案在焦点访谈曝光,你知道是哪个案件吗?这个案件造成什么恶劣后果?

这起案件就是南京冠生园食品厂将陈年月饼馅打碎重做新月饼,这个案件导致的结果是冠生园当年月饼被查封;该厂其它产品无人问津;冠生园品牌形象受损,企业到了破产边缘。目前已申请破产。

象类似假酒案、冠生园事件等我国经济领域还经常出现,扰乱了市场经济的秩序,而且还造成许多严重事件如南丹透水事件、小煤窑瓦斯爆炸、假种子假农药坑农、百姓难以吃到放心菜放心粮等,严重制约了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请看一则小资料:

小资料:

我国每年因不诚信造成经济损失5855亿

我国每年因为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损失约55亿元,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有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调查显示,诚信缺失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这些制假、售假弄虚作假者为追求一己之利、小团体利益,不惜损害国家、集体、他人利益,是典型的个人主义价值观。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反对不反对追求个人利益?

不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否认利益主体追求利润获取自身利益。而且利益驱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问题不在于是否应当追求利益,而在于追求谁的利益,怎样追求利益,利益是否正当。如果离开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群体,不顾甚至损害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那就会导致整个社会陷入利益冲突的混乱之中,市场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因此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就要规范。

问: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国家可以采取哪些手段呢?

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道德的。就道德而言,对企业生产者、经营者来说,就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遵循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使生产者、经营者们能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稳定有序的市场环境。可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调节作用

尤其是当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者出现矛盾的时候。请看一组照片:(一组胜利里拆迁前后对比照片略)。请学生思考:

思考题

1、胜利里拆迁带来哪些矛盾?

2、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矛盾?

3、这些矛盾如何解决?

4、集体主义在解决这些矛盾中起什么作用?

问:这些照片大家一定不陌生吧?这是一组胜利里拆迁的镜头。

问:胜利里拆迁后带来了什么?

学校面积减小,拆除门面房建围墙,经济收入每年减少近百万;不少居民搬离市中心到更远的地方买房;胜利里、虎距路变宽了,方便了周围居民出行,解决了交通阻塞问题,服从了老城改造要求;美化了胜利里、虎距路景观。

问:这里出现了哪些矛盾?

政府老城改造与居民搬迁、百姓与道路建设、学校面积减小收入减少。这里有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的矛盾。总之不同的利益主体间会发生矛盾。

问:发生了矛盾依靠哪些手段来解决呢?

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道德的手段来解决。具体手段有:拆迁法(法律手段)、政府203号令(行政手段)、国家予以单位个人一定的补贴(经济手段)、理解、说服教育、协商(道德手段)

由此看出解决矛盾不仅要靠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也要靠集体主义的道德规范来解决。就道德规范而言,大家要服从大局,个人、单位都要服从老城改造、道路建设、改善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大局。胜利里拆迁拓路的最终结果是搬迁家庭虽然有诸多损失但为服从集体利益心悦诚服地搬家;学校拆掉了门面房,每年损失近百万但仍服从大局利益,破墙透绿,胜利里交通阻塞问题予以根本解决;单位居民得到适当补贴,弥补了一定损失。这里国家利益得到保证的同时,也考虑了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由此看出:不仅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而且即使是发生矛盾,用集体主义进行调节的结果,仍然是促进个人、局部与集体、全局的协调发展。

问:这里请同学们议一议:集体主义是如何调节市场经济中产生的矛盾的?或者说集体主义原则在解决市场经济过程中各种矛盾时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一方面促使各种经济法律和法规的贯彻,使国家整体利益得以保障,使个人和集体的合法利益得到实现;另一方面,它要求各市场利益主体必须从国家大局、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去处理相互之间的矛盾,以便实现各自的利益,克服地方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保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这在本框中的每段小字例子中都有充分体现。请同学们课后认真体会所举例子,不仅各自反映了集体主义不同的调节作用,而且共同表明市场经济中产生的矛盾,可以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加以解决,而在解决中也要求各利益主体互让互谅加以解决。如果集体主义能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的价值取向,那么市场经济中的矛盾会越来越少,即使出现了矛盾,也容易解决。

以上我们分别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目的,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关系的调整、经济秩序的建立和矛盾的调节都需要集体主义去调节。才能有助于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生产者和经营者才可能从中获取正当利益,得到发展。只顾个人或本单位的利益,不顾他人和国家、社会的利益,都是背离集体主义原则的。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集体主义,那种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已经过时的观点是错误的。

2.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价值观已经过时的观点是错误的

巩固新课: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的关系问题,那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那种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价值观已经过时的观点是错误的。下面我们做一下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请将错误的改正。

1、将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个人才能获得自身利益的满足。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只能靠集体主义。

3、驱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机制是集体主义。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集体主义的作用就是保障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范文篇2

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党员教育工作带来的双重影响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后来又写进了党章和宪法。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所谓市场经济,指的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经济。它是一切商品发达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所客观必须的资源分配方法。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有资源配置较为合理,经济效益较高,竞争性强,可以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等诸多优点。但是,市场经济并没有改变商品经济的本质,所以它也有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这首先表现在企业行为和经济秩序上。拥有自主权的企业在竞争机制的引导下,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如果缺乏必要的规范约束,很可能出现欺诈、违约等现象,使经济秩序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市场经济的运作成本,甚至可能背离社会主义的方向。其次表现在社会风气上。市场经济由于利益分配机制的转变,以及商品交换原则的通行,一方面大大刺激了人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极易诱发人们的私欲和拜金主义泛滥,从而导致权钱交易、假公济私、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滋长,损害社会风气。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所带来的正负效应,给新时期党员教育工作带来了以下双重影响:

一是具有积极作用。首先,市场经济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一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另一方面社会协作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紧密。个人越来越离不开群体,整个社会围绕着商品生产和交换而被联结成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这就客观上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强化党员的群体意识、整体意识和服务意识。其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从而给党员和党风廉政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消除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创造有利的物质条件。第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助于人们不断更新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竞争意识,奋力开拓进取,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进步,为端正党风和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带来新的活力。第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法制建设,增强法制观念,进一步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和严密的监督体制,从而为党员干部防腐倡廉提供有效的制约机制。

二是具有消极作用。其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要以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这就容易使一些党员产生对货币的神秘感,以为“金钱万能”,有了金钱就有了一切,从而诱发拜金主义思想。其二,等价交换原则又容易使一些党员的人生价值观念出现功利化倾向,从而导致党员价值观念的扭曲,造成党内政治生活的商品化。随之,拿原则作交易,向党讨价还价,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庸俗作风就会滋长蔓延。其三,市场经济的求利性有着极大的诱惑力,诱惑着一些意志不坚定、党性观念淡薄的党员和干部,把理想和信念转变为对物质和金钱的追求,使自己的党性、人格和灵魂统统商品化,只讲钱财实惠,不讲党性原则;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甚至违法乱纪,严重败坏党的声誉。其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不断扩大开放,加强与不同意识形态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客观上把我们党的建设置于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由于国门的打开和国际间来往的日益频繁,国外一些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文化以及价值观念和生活作风必然会乘隙而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党员和干部,导致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生活作风发生变化,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员教育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和更为艰巨的任务。因此,抓紧抓好新时期的党员教育工作,必须把握市场经济特征,正确认识双重效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自觉抵制其消极影响。

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是要加强基本教育。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问题的教育。通过教育,使广大党员加强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的理解,学会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在当前,尤其是要着力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党员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从根本上弄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运作义理和基本特点,从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地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要加强信念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发展而产生的新旧观念的冲撞,以及某些社会不良现象和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使得一些党员的思想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感到社会主义道路艰难,共产主义理想遥远。认为讲理想、信念不如讲眼前实惠。也有的党员片面地认为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特别是看到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越来越少,对社会主义信心不足,甚至对党的信念产生了动摇。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对党员进行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教育,讲明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这并不是某些人的善良愿望,而是一个科学的结论,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尽管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曲折和反复,但是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通过教育,使广大党员进一步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坚贞不渝的共产主义信念,做到在顺利时能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在遇到挫折甚至出现低潮时,同样能够坚定不移,并且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气为着既定的目标顽强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三是要加强宗旨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是做个合格党员的基本条件,而且更是党员应尽的义务。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的宗旨教育,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充分反映体现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协调。脱离了现阶段的政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去倡导和推行为人民服务精神,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实践中既要坚持引导、教育党员讲理想、讲奉献,又要肯定人们正当、合理的物质利益要求;既要教育引导党员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多作贡献,又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承认并鼓励党员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来获取相应报酬;既要教育人们把国家和社会利益放在首位,又要充分尊重个人利益,引导党员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四是要加强党性教育。党性作为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特性,它不仅体现在党的整体机制中,体现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上,而且还体现在每一个党员的思想、言论和行动中。共产党员必须讲党性,立身行事必须坚持党性原则,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尤其是等价交换的原则侵入党内政治生活,使得我们有些党员在坚持党性原则这个基本问题上产生了认识的混乱,有的甚至把党性原则等同于商品交换原则,致使一些党员在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上产生了偏差,只讲个人要求,不愿履行义务,只要组织照顾,不愿接受约束,甚至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由此可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五是要加强法纪教育。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都拥有较充分的自主权,各种制约和运行层次明显减少,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大大加强。这种自主性,对于增强党员的自强、自主精神,有着积极的影响。但这种自主性也会出现一些负效应,主要表现为组织纪律涣散,甚至会否定党的纪律和必要的集中,导致无政府主义、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泛滥。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十分重视对党员进行党纪国法教育,强化依法治国的意识。通过教育,使广大党员对党和国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规定的方针、政策、制度能够严格遵守,对伴随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纪律、法律行为能够坚决反对和抵制,进而促使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健康运行,保证它的功能和效益正常发挥。六是要加强廉洁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必然会侵蚀到党内来,使得我们一些意志薄弱,思想品位不高的党员在物欲横流的浊浪中发生迷误,理想和道德观念出现严重倾斜,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日渐淡化,有的甚至违法乱纪,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上述问题与市场经济负效应有关,如不及时制止和纠正,就会败坏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损害政府机关的声誉,动摇党对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领导地位,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偏离正确的方向。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党员进行廉洁教育。通过教育,解决好党员价值观、义利观、竞争观、道德观、法纪观、功名观等问题。做到参加竞争而不狡诈,讲求金钱而不贪婪,追求价值而不越轨。引导党员以党章为准则,以共产主义思想信仰为精神主干,把共产党员的行为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奋斗实践统一起来。

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教育的基本方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范文篇3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特殊性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是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基础和承担者,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经济现象时,既要把人放在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中去考察,同时也要把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提升到人的高度去理解,即要正确把握“人”与“物”的两个层面的关系。

就“物”的层面来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定性是在与市场经济一般本质的结合与分离中获得的,上述过程主要是:个人之间的等价交换、之间的等价交换、个人与企业之间的等量劳动交换。前两个过程是结合,后一个是分离,正是后者的分离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有本质。

就“人”的层面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人主要存在于三层面:个人,企业,社会,但在经济运行实践中,主要是两个,即个人和企业,只有这两个才真正成为实体。社会在剩余劳动水平阶段还无法成为经济实体。换言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交换关系具有三种类型: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和个人与企业之间,前两者具有市场经济一般性,主要是价值规律和等价原则起作用,后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等量劳动交换原则起作用。因此,对这一过程,我们不能用价值规律去衡量,道理很简单,就像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与资本交换是等价的,但我们决不能就以此原则去衡量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具有特殊的规定性。弄清这种特殊性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那么这种特殊性是什么呢?

我认为,它特就特在社会主义的企业具有双重性。就资本主义企业来讲,总体上讲企业是资本的社会载体,是物化的资本家。但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看,情况就复杂。一方面,企业是不完全的社会的代表或象征,因为剩余劳动水平决定了其主体是私人,虽然生产资料公有,但公有的层次还只是停留在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层次上,也就是说,并非社会每个人所有――社会所有,因此,他在与“社会”进行等量劳动交换时,这里的“社会”并非指人类社会,而只是社会的一部分――企业。根本原因是,剩余劳动水平还无法提供足够的社会总劳动,社会总财富还达不到“充分涌流”的程度。总之,企业成为社会的象征和代表。另一方面,企业同时还是扩大了的私人,因为在公有程度还不充分的前提下,在企业内部,劳动者是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他们只拥有劳动财富,因此他们个人劳动直接就是“社会劳动”,个人之间交换直接就是个人与企业之间的交换;但在企业之间以及不同企业里的劳动者之间,由于占有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不一样,他们实际上又是不同的所有者,因此受等价原则支配,企业本身是扩大了的私人。

可见,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双重性,决定了它与市场经济一般的对立和统一关系,形成了两者之间既有结合又有分离的双重过程。而正是分离过程并且也只有分离过程,才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本质,因此,辩证理解社会主义的企业的本性,成为我们考察其所内含人学逻辑的基础。

概括讲,我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学逻辑主要有三个:

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来讲,社会主义企业的特殊性要求劳动者成为直接的主人和管理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实行经济民主。

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来讲,劳动者对劳动成果的享有具有双重性,即既有按价值分配又有按劳动量分配,其核心原则是以按劳动量分配为基础的劳动者充分分享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是分享经济。

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现手段来看,由于企业的双重性质,企业在作为公有制的载体时产生公有产权的外部性问题,即对公有产权无人负责和“免费搭车”现象,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是一种监督经济。

2.主体逻辑:民主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民主经济,这是由社会主义的企业性质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企业具有双重性质。一是就企业之间来看,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不是共产主义的公有制,因此企业具有私人性质,是扩大了的私人。现阶段的公有制本质上是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是一种不充分的社会所有,因此,国家所有体现为国有企业的实现形式,集体所有体现为集体企业的实现形式。而每一个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所支配的生产资料,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是不一样的,因此,企业在经济上就成为不同的实体,具有自己的利益需求,具有私人性。二是,就企业本身来看,生产资料公有,其内部劳动者只拥有劳动,除此没有任何的生产资料,这样,对劳动者来讲,其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相应,企业内部劳动者之间的交换就成为私人与企业的直接交换。此时,个人之间交换已无必要,在个人与企业交换中,等价交换原则也不再起作用。因此,这时企业成为不完全的社会的象征,成为企业范围内的社会劳动的载体。

而正是后者,即企业作为不完全社会的代表的性质,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这就意味着,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来讲,应具有以下权利:一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二是生产资料的使用权,三是劳动成果的消费权,并且三者必须统一,不能分割。因此在经济实践中,企业内的劳动者既是决策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和成果享有者。那么,怎样的经济形式能满足上述要求呢?

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观点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他们提出这样一种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即劳动者管理型的市场社会主义(labor-managedmarketsocialism),该模式的基本特征是:(a)工人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和收入权,(b)企业决策的基础是一人一票制,(c)企业管理由对工人负责的经理或直接通过工人委员会,面向市场经营,(d)企业净收入属于企业的全体劳动者,并在投资、工资和集体需要之间分配,(e)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市场竞争的关系。问题是,我们应当怎样实现经济民主.

我认为,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主经济之内在要求,关键也是核心的因素是建立和实行两个经济机制:劳动者的完全参与制和经济上的充分民主制。

第一,劳动者的完全参与制。这一机制的含义是:在经济运行中,行为主体的决策来自于每一个执行决策的人,即劳动者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很显然,传统和的经济机制本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在这种机制下,企业的决策权被权力分割,管理的特权属于管理者,劳动者只是决策的被动执行者,其地位只相当于一种投入的生产要素,本质上,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物。这显然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相违背。这是一种情形,另一种状况是,在企业制度中的股份制,人人持股,工人似乎参与了企业行为,事实上并非如此。工人持股,只是以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身份参加企业的决策机构(董事会),但他们只是有发言权,没有决策权,是不完全的参与,劳动者与在等级制下相比其地位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因此,真正的参与制应是完全的参与制,所谓完全参与是指必须具备下面几个因素:(a)工人以企业所有者的身份参与最高决策机构,(b)企业最高决策机构是工人代表大会以及常驻机构工人委员会,(c)企业重大决策必须实行表决,其基础是一人一票制,(d)企业日常管理雇佣经理,经理向工人代表大会和工人委员会直接负责,(e)企业工人就业自由。

那么,完全的参与制是否可行呢?它的动力来源是什么呢?

可以看到,参与制的核心是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合一,其根本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拥有所有权,而生产资料的企业公有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所在,因此其可行性不是问题。那么,参与制的动力机制是什么呢?

一般来说,人的动力在现实中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内在的需求,二是外部的压力。显然,后者是一种消极的动力来源,但现实中它力量很强大,例如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的动力是完成任务指标,完成就奖完不成就罚,雇用制度下,是完成既定工作量。完全的参与制下的动力是那一种呢?是前者,是企业中每一个劳动者都享有的,满足自己消费的需求。瓦内克(Vanek)认为参与制动力有两个部分,一是狭义的动力,即参与制经济的目的是使每个成员的收入最大化,一是广义的动力,即除金钱外的因素,例如,工人可能愿意少拿点钱以换取额外的休闲时间等。可见,社会主义条件下,完全的参与制不仅是可能的更是可行的。

第二,经济上的充分民主制。这一经济机制的含义是:企业内部实行民主管理,即企业的控制权必须掌握在劳动者手中。这一机制的核心是消除企业的等级制和官僚决策机构,实行决策的一人一票原则。我们看到,由于等级制和官僚决策机构的存在,使得劳动者不控制生产资料,他们只是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工资收入,在决策机构中他只是一个部属,这样,劳动者会感到自己没有任何权能,因此他们不会对劳动的成果和企业的经营状况关心,而这一切又成为造成其他异化现象的开端。因此,为消除上述劳动的异化现象,实行经济上的充分民主是很必要的。

现实的问题是,充分的经济民主能否带来经济效率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一般来说,经济民主通过消除异化,把劳动者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会极大刺激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事实也是这样,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者合作社的经验可以作为佐证:蒙德拉贡德缺勤率大大低于私人企业的缺勤率,相反,美国一个从合作制转变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企业在生产线用的监工和工头是原来的4倍,等等。

总之,劳动者的完全参与机制和经济上的充分民主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民主经济本质的内在要求,两者表述的是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前者是民主经济的事实因素,后者是价值因素,两者的核心是:所有权公有,而这正是社会主义的优势所在。

3、目的逻辑:劳动者充分分享

主义市场经济同时还是一种充分分享经济,这是由社会主义性质的特有的规定性决定的。

社会主义企业的特有规定性是:企业是一种不完全的社会代表或象征。如上曾所论述,在企业中,劳动者与企业存在直接的等量劳动互换关系。在社会主义的企业中,“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也就是说,在分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直接就是一种消费经济,因此,这就要求企业在对其净受益的分配上,实现劳动者充分分享,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充分分享经济。

什么是充分分享经济呢?企业按一定的市场价格出售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货币总额称为总收益,企业生产这些商品或劳务的货币总支出称为总成本,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净收益,即:净收益=总收益-总成本。如果,全部净收益在作必要的扣除后,根据民主原则在全部劳动者之间进行分配,我们称之为“净收益分享”;如果,只把一部分利润拿出来与劳动者分享,我们称之为“利润分享”。可以看到,两种分享具有根本的区别:前者分享的对象是“净收益”,是劳动者创造的成果(必要扣除后),后者只是一部分;前者分配依据的是民主原则,劳动者是平等的,后者不是,劳动者地位是不一样的;可见,前者的分享是完全的、充分的,是真正的分享,后者是不完全的、不充分的,我们把前者称为充分分享。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分享就是充分分享。其所以可能在于以下几个因素:(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内部,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就是社会劳动(企业范围内的社会),(b)劳动者与企业的交换是一种等量劳动互换关系,(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要求实行经济上的充分民主和完全参与。

不仅如此,劳动者的充分分享在经济实践中对经济效率的提升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理由很简单,第一,它把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直接联系起来,大大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第二,工资由传统的刚性转变为弹性,而工资的弹性可以使企业更灵活适应市场变化;第三,可以使收入最大程度的实现平等化,使分配趋于合理,从而激发全体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总之,社会主义企业内实行劳动者对净收益的充分分享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殊本质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有的价值目标,在实践上,它不仅可能,而且可行。在社会经济实践中我们没有理由不充分实现它。

4、手段逻辑:监督经济

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企业的运行实践上又是一种需要监督的经济,这是由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所决定的。

由上所述我们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有本质是在市场经济一般与公有制相结合的过程中生成的。公有制是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殊本质的关键因素。那么,公有制因素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具有什么特殊性呢?

一般说来,公有制因素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体现为产权公有以及由此而决定的收益必须分享。在实践中产生的主要是公有产权的外部性问题。所谓公有产权外部性问题,是指,在公有财产的使用中,它不具有排他性,即因为公有谁都可以来用。这样,每一个人都可以不支付成本而获得收益,而每一个人都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最后使成本转嫁给共同体的其他人员,公有财产最终枯竭。为什么公有产权会有外部性问题呢?原因在于:公有产权本质上是公有但还达不到人人所有的程度,即达不到私人财富直接就是社会财富的程度,因此,事实上谁都不是主体,即公有产权的主体缺位,既模糊又无法界定,所以在使用中必然造成效率低下。那么,公有产权的这种矛盾的根源是什么呢?根源就在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如果私人劳动直接就是社会劳动,那么私人财富也就直接成为社会财富,公有就是人人所有,人人都有,公有与社会所有直接统一。那样,公有主体明确,就是每个个人即社会本身。

然而,私人劳动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直接统一需要劳动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即自由劳动水平,显然,在剩余劳动水平的阶段,整个经济社会是做不到的。但是,仅仅就公有企业内部来说,却是可以的,即公有企业内必须是完全的参与制和充分的民主制。只有这样,公有企业内才不会有公有产权的外部问题,否则问题依然存在。因为,的公有企业是不完全意义上的社会,本质上是社会的象征和代表。

因此,总体上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有产权的外部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一则是上面所说的公有企业内部,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一则是整个社会企业之间是扩大了的私人之间的关系,其经济活动隶属价值支配。

基于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其运行中必须对其外部性进行约束,即进行公有产权监督。如何监督呢?

一种观点认为,进行私有化。诚然,产权私有可以消除公有产权的外部性,但是其代价如何呢?举例来说,在公海中捕鱼,如果鱼的数量有限,但又归公共所有,那么每个人就会尽最大能力捕鱼,相应,他人所得的就会少了,由于公共所有,没有谁会关心鱼会枯竭的问题,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大家都无鱼可捕。假定对公海私有化,那么人人都要争夺所有权,显然最后决定胜负的只能是强力,事实上,私有化的历史就是一步血和火的历史。不仅如此,进一步的后果是,一部分人拥有了产权,占有了公海,这些人会起来,那么,另外的呢?怎么办呢?世界就会两极分化,世界就会永远不安宁。可见,私有化的社会成本和代价太高。

一种观点认为,可以设计使用公有财产的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他们认为,公路现象可以给人启示,公路也是公有财产,但它为什么不会出现财产的浪费现象呢?原因在于,制定了规则和有专门执法的交警。

我认为,后一种观点是可取的。但也存在着问题,就是,有了监督机制和监督机构,那么谁来监督监督者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范文篇4

1.为什么说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2.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意义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现阶段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现代化。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商业网点多了,什么商场、商城、购物中心、早市、夜市、集贸市场,还有庙会、物资交流中心,比比皆是;商品丰富了,吃的、穿的、用的,琳琅满目,一应俱全。这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

提问: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教师:这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市场的繁荣。哪里有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这是商品经济的共同属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作用必然会越来越强,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我国为什么要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讲授新课

板书: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

1.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商品生产与市场有着密切联系

教师:那么什么是市场呢?“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指导划书)

①从市场指的是商品交换的场所角度讲,它有集市、庙会、物资交流会、交易所、店铺、商场、超级市场、批发站等形式。

②从市场是商品交换的领域角度讲,它泛指凡是发生商品买卖行为的,都是一种市场交换行为,市场是所有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在本课中谈到市场、市场作用,绝大部分是从它是商品交换的领域这个角度讲的。下面我们来研究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市场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板书:

(2)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按比例配置资源

教师:在社会化大生产中,整个社会的生产活动实际上已联结成一个整体,其中任何一环脱节,都会给其他部门带来相当大的影响。因此,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社会,客观上要求把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等经济资源,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各个部门。社会分工越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彼此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程度就越大,就越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按比例配置资源。那么,按比例配置资源的手段有哪几种呢?

板书:

(3)计划和市场是按比例配置资源的两种经济手段

教师:按一定比例进行资源配置,在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可以通过两种经济手段来实现。一种是计划,一种是市场。

板书:

①计划手段,即“通过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

教师:“计划”通常是指国民经济计划,它是国家为了发展国民经济而制定的经济活动的长期和短期的规划和方案,如我们国家制定的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和十年规划。

计划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社会化大生产使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为了使生产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在时间上、空间上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就必须运用计划调节手段从宏观经济管理上进行调控,以保证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转。事实证明,不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只要是现代化大生产,就需要用计划手段来调节。

板书:

②市场手段,是指“通过市场竞争,由价值规律自发地进行调节”。

(注:此问题可用复习讨论法,让学生运用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进行分析说明)

教师归纳:……价值规律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流向,以达到资源配置的合理、高效。不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调节都是一种自发的、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板书:

(4)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①什么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为基础和主要手段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A.区别: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考察问题的角度不同。

教师: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而言的,它考察的是生产是否为交换而进行的问题;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它考察的是资源用什么方式来配置的问题,侧重于运行机制。

B.联系: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教师:从商品经济自身发展看,由来已久,存在于诸多社会形态中。它经历了原始商品经济萌芽(原始社会末期)、简单商品经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现代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三种形态。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商品经济的发展史。市场经济则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随着社会生产的高度发展,伴随机器大工业的诞生,自然经济为商品经济所取代,市场范围急剧扩大,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等)进行了交换市场,交换的领域扩大,交换的密度增加,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现代商品经济时,才是市场经济。可见,从时间上看,商品经济出现在前,市场经济出现在后。所以“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客观上必然要求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指导划书)那么,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是怎样的呢?

板书:

2.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

(注:此问题采用阅读讨论法)

提问:阅读本框第5自然段,请说明:市场经济何时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学生阅读、发言(略)。

教师归纳:这段教材说明了三个问题。

板书:

(1)市场经济形成于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

我们从前边分析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中已经知道,商品经济在原始社会末期就产生了,但商品经济只有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伴随机器大工业的诞生才能形成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形成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自由竞争阶段。

板书:

(2)自由竞争阶段资源配置完全在市场上靠价值规律自发调节

提问:资源配置完全在市场上靠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的后果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答(略)

教师归纳:自由竞争阶段的资本主义,在资源配置上完全靠市场上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一方面使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建立暂时的、大体上平衡的比例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另方面也使整个社会的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造成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进入20世纪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它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趋尖税化,从而爆发了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迫使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市场不是万能的,提出由政府出面对经济实行干预。

板书: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原有市场经济基础上运用了计划手段

教师: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原有市场经济基础上运用了计划手段,其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以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作用中看出。请同学们回忆高一上册第三课的有关内容: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的形式有哪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学生答(略)。

教师归纳:……正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能克服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一样,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运行的计划调节,也不可能做到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地发展。

上面我们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下面我们来看看我国在资源配置的方式上是如何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并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的。

板书: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注:此问题教材写得比较充分,采用阅读讨论法)

阅读教材:本框6—7自然段,说明以下问题:①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根源是什么?②计划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弊端是什么?

学生阅读、发言(略)

教师归纳:

板书:

(1)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根源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从认识根源上,是把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发展商品经济相对立,只看到各部门、地区、企业之间根本利益一致的一面,没有看到它们有各自独立的物质利益的一面;把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对抗,忽视了价值规律的作用,从而逐步形成了高度集权的产品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的特点是把各种经济活动都纳入计划,并单纯靠行政命令加以实施。

板书:

(2)计划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弊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弊端,主要是主观与客观相脱离,其表现有二:

①不能按社会需求安排生产,使生产和需要严重脱节;

②违背了价值规律的要求,导致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畸形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实践证明,这种几十年一贯制的长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不可否认,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建立之初,曾起过积极作用。如我国50年代搞成的156项重点工程,60年代初就初步建立起了国民经济体系。但是当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社会结构愈来愈复杂的时候,计划经济的弊端就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板书:

4.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和认识深化的结果教师: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一样,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也有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板书:

(1)逐渐认识到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教师:传统观念与改革开放后新观念的主要分歧是在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步摆脱这种观念,形成了新的认识,这个认识过程大致经过如下几个阶段:

①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②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③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④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⑤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进一步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从而使我们从长期“左”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明确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⑥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⑦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市场经济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更加系统化、具体化。

板书:

(2)实践证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就比较好

阅读思考:阅读教材本框题第7自然段,说明教材是从几个方面来说明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优越的?用你自己所见所闻的事实来说明。

学生阅读、发言(略)。

教师归纳:教材所举实例分三个方面说明了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优越。一是放开产品价格后,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使价格逐渐趋于合理;二是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乡镇企业,其经济活力发展势头好于尚未完全转换经营机制的国有企业;三是市场作用发挥充分的沿海开发区,其发展水平、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我们再从全国发展的总规模、总水平上看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带来的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思想指导下,我国的经济增长呈上升趋势,综合国力逐渐提高,特别是近五年增长速度更快。从1962年到1980年,我国综合国力指数在世界上从第10倍上升到第8位,用了18年;1980年到1988年,又从第8位上升到第6倍,用了不到10年;而从1989年到199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已接近9%,居世界第2位,这预示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在本世纪末之前一定会实现向更高档位的大跨越。事实雄辩地说明,旧的经济体制逐渐转变为新的经济体制,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可见,“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发展和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认识深化的结果。”(划书)

板书:

5.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1)我国目前处于新旧体制交替阶段

教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几年,中国的改革实质上是按市场取向进行的,因此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由于中国的国情,我们不可能一开始就抛开计划经济,而只能围绕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做文章。随着改革的进程,计划经济的成分越来越少,市场经济的成分越来越大,我国目前正处在新旧经济体制交替阶段。因此,经济生活中仍然会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如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活力不足,还没有转变经营机制,真正进入市场。经济效益至今还比较差,大概是1/3企业有盈利,1/3企业是潜亏(即表面上不盈不亏,实际上还是亏损),1/3的企业亏损。两种经济体制并存也有摩擦,比如某些生产资料价格的双轨制,为倒买倒卖开了方便之门;由于投资体制没有理顺,投资规模很难控制,重复建设一再出现等。

板书:

(2)要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教师:上述新旧体制交替存在的摩擦、矛盾和问题,说明过去一段时间的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到位。要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对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修修补补是不行的。只有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以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过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国内角度看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对外开放、与世界市场接轨、增强我国与世界经济竞争能力的需要。

板书:

6.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有机连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客观要求

教师:市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一个统一的、开放的国内市场,进而发展到国际市场,通过市场在全社会以至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这是商品经济的内在逻辑。所以,市场经济必然是一种开放型经济。

(注:当前学生对我国恢复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很感兴趣,可作适当介绍。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对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加入国际经济体系,进一步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等都将极为有利。有机遇,也有挑战,首当其冲的挑战就是我国的现行体制如何与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国际经济体系相互协调的问题。所以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有机连接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客观要求。)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框题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客观上必然要求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必须改革。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也是有机连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客观要求。

(注:本框题内容较多,且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建议安排2课时。第1课时讲问题1——2;第2课时讲问题3——6)

复习题:

1.在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按比例进行资源配置的手段有哪几种?

2.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怎样?

3.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源配置上的方式如何?

4.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弊端是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范文篇5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集体主义价值观

一、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大致说来,集体主义价值观有三方面的内涵,如下:(一)集体与个人的辩证统一。集体和个人,从本质上来说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第一,集体所代表的利益必须是社会的整体利益,是真实存在的集体;第二,个人所追求的利益应是正当的,合乎法律规定的,还要坚持道德的原则;第三,个人和集体一定要力求达到统一,共同努力实现二者的最大利益。(二)集体的责任。集体主义价值观大力强调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坚持集体利益至上的原则,与此同时,集体对个人也必须承担明确的责任,应大力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三)个人的节制。集体主义价值观不仅突出强调集体的责任,而且对个人也提出了清晰、明确的要求。集体有义务辨析个人利益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产生冲突时,个人应以大局为重,发扬无私的精神,自觉维护集体利益。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必然性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是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集体主义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1.从所有制上看,集体主义价值观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一致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集体主义形成的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主体是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表现在它的比重上,更表现在它对国民经济关键领域的支配力和对其他经济成分的影响。公有制经济要引导其他经济成分健康发展。集体主义正是在公有制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公有制的发展,必然要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2.从分配制度上看,集体主义价值观与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一致的。分配制度主要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公有制在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必然成为主要的分配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这种分配格局中,不同利益的主体,只有把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获得自身利益,这就从根本上把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一致起来,从而进一步为集体主义创造了物质基础。与此相适应,必然要求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3.从生产目的上看,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目的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达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需要把对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尊重放在首位,坚持不懈地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这体现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有机统一。提倡集体主义,提倡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精神,才能实现全体劳动者共同富裕。(二)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1.体现在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包容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类企业优胜劣汰。企业内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其能否获得长足稳定发展的关键。在国际竞争中,创建实力强大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身处这种国际背景下,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逐步凸显出来。2.集体主义价值观规范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无论哪种经济,都要受到价值规律的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能逃离规律的制约。但我们看到,在市场交换的过程中,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为追求商品的交换价值而忽视商品的使用价值,只顾自身利益而忽视他人和集体的利益,形成“见物不见人”的错误导向。此时,用集体主义原则来正面引导市场经济,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维护广大人民共同利益和实现共富裕的正确轨道平稳运行,保证我国的市场经济没有偏离社会主义的航道,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用单纯客观的经济活动,来概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是不准确不全面的。它更多的是一种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里,要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离不开国家对当前经济的形式的科学判断和宏观调控,离不开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这些都是单纯依靠市场规律调节所无法达到的。如果盲目地受市场价值规律支配,势必导致经济活动的失调与混乱,使市场的运行偏离国家经济政策的正确轨道。(三)集体主义价值观弥补了市场经济的不足。个人主义是与集体主义相对立的一种价值观,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一特定时期,警惕离散社会的个人主义思潮的泛滥,加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是重点。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价值观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加剧。市场经济秉承的是等价交换和相互竞争的原则,这会致使利益关系和经济格局产生变化,还必将与许多人的价值观念发生碰撞和冲突,在这个过程中,集体主义不可避免的需要面临大大小小的挑战。在道德生活中,部分人道德缺失,滋生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并且不断降低自己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在经济生活中,假冒伪劣和坑蒙拐骗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政治生活中,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的行为也时常出现,更有甚者为了经济利益不惜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这些现象和行为,不仅给个人造成的负面影响,损害了国家利益,同时也令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传播受到阻碍。(二)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加深。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深入,越来越多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我国和西方国家间展开,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也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种外来的价值观误导了部分民众,在这部分人身上表现出的盲目崇拜,不加思考地模仿等行为,给传播集体主义价值观带来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对青年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养成起到了负面作用。

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多元途径

(一)大力宣传并弘扬集体主义精神。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己进入新时代,机遇和挑战并存。在新时代下,坚持正确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的精神。借助多种形式和手段,对集体主义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进行宣传与阐释。同时要明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律具有强制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法律来维护其市场主体的平等,需要法律来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平稳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集体主义的宣传与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与传播并驾齐驱双管齐下,增强集体主义精神的公众认可度,把集体主义观念融入到日常经济活动中。(二)全力加强法制建设。邓小平同志指出:“进行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仅靠说服教育不行,还必须与法制相结合,要以法律作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的强化与发展需要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障。加强法相关制法律法规的完善与进步,合法维护集体利益,惩治违法违规行为,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集体主义的发展保驾护航。(三)通力营造舆论感染氛围。发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的社会舆论作用。我们要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财富的取得成为人们活动的目的之一,仅在舆论层面进行感染教育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要把精神需求与合理的物质的需求有机统一,个人利益的获取要建立在维护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发挥个人的奉献精神。(四)批判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个人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很容易变成利己主义,从而变成一种对社会具有破坏性的力量。显然,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不符、背道而驰。个人主义对我国社会的消极作用和腐蚀作用是极为严重的。因此,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个人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弘扬集体主义价值观;在新时代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经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焕发其真正的价值,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叶雪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层次的探讨[J].淮北煤师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2]张宁.关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若干思考[J].理论界,2010,(10).

[3]金庭栋.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必要性[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1).

[4]李颖.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逻辑演进[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08).

[5]吴玲.论集体主义的历史内涵与现实基础[J].当代世界与社会义,2005,(03).

[6]李立峰.全球化背景与市场体制下的当代集体主义价值[J].社会主义研究,2005,(0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范文篇6

【摘要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键词】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问题是当代世界最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由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当代主流经济学面临的一个崭新问题(Grosfeld,1990)。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关于市场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学说,但从总体上来说,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并没有一套现成的“过渡”理论或“转轨”理论用来指导经济体制国家改革的重大实践。这意味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对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而且这个实践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和贡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呢?按照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就是整个社会的共产(共同占有和共同生产)、整个社会的自由联合劳动、商品生产和竞争的消除、阶级的消灭等等。显然,这样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形式是不能结合的。但是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科学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而言的。而当代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说的由发达资本主义脱胎的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两种不同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正是基于当代实践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科学社会主义最高形态共产主义。就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而言,我们的基本定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现阶段社会性质的根本定位。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三大报告做了科学的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确切地说,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一些学者在讨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中,总是把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形态的特征同市场经济的要求联系在一起研究,如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仅仅归结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公有制形式本身不等于社会主义,较低生产力水平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实际上必然导致平均分配。这样来理解社会主义实质上降低了社会主义的标准,模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所说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当代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另一种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种基本制度本身就包含着私有制在内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多元的产权关系、包含着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存在的条件。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多元产权主体的存在提供了市场经济生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

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藕合有其客观依据和历史必然性。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水平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得以共同存在的一个前提。从历史上看,商品经济的生成确实是同私有制联系在一起的,但在私有制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并没有演化为以市场为中心在社会范围的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这说明市场经济的存在是以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水平为前提的,而分工越发达,单个私人资本容纳社会生产力的能力就越有限。社会分工与社会生产力这一矛盾的解决,一是通过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度,实现生产资料占有、使用的社会化,二是通过生产要素组织方式的变革实现财产占有与运作的社会化来解决的。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看,我们选择了公有制度而西方国家则是通过选择了股份公司等企业组织形式来解决这一矛盾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消除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必然性,资本主义国家也没有因财产一定形式的社会化运作而使其经济体制演变为计划经济体制,因此笔者认为把市场经济区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不科学的。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手段,它直接联系的或调节的对象是生产要素或财产的组织单位——企业,而不是所有制制度。市场制度所要求的是采取什么样的生产要素或财产组织形式使企业既能适应财产社会化运作的要求,又能按照市场价格信号组织生产和经营的经济主体。历史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法人产权独立于所有权,所有权与法人产权分离与制衡机制的创立,曾使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突破自身的局限,适应社会化生产要求,在社会范围内组织生产。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通过对公有制财产组织方式的创新和所有制社会结构的调整,为市场经济的运行创造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与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的相藕合,也与计划经济体制所造成的经济低效率直接相关。本来意义上的计划经济是以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前提的,全部社会生产都要有组织地进行,社会对全部劳动和资源都要有计划地配置和调节,商品也就随之自动消失了。从理论上来说,计划经济同科学社会主义意义上的共产主义是相同的。从计划经济的现实来看,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实践中的计划经济,共同特点都是排斥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其运行机制是通过国家的统一计划和行政手段来调节,计划经济运行的基础是政治安排,而政治的本质是支配与强制,即国家对社会经济实行全面垄断和政府的超经济强制,因而是一种“统制经济”、“命令经济”,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单纯理解为一种配置资源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有三个最为基本的特征:私有财产制度、自由经济制度、市场配置资源。这与计划经济的基础和本质是根本对立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借以产生和存在的制度基础是完全不同的,不能奢望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改良出市场经济。事实上无论是理论意义上的计划经济还是实践意义上的“统制经济”都是同市场经济相根本对立的。如果不是这样来理解,那么就意味着不进行彻底的产权制度改革,就可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种模煳认识是非常有害的。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真正的计划经济只有在市场经济的历史任务完成之后才会出现,而“统制经济”实际上是超越客观实际、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制度选择。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还有着一种与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相适应的世界性背景和意义。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没有国界或地域限制的,市场经济的这种属性必然要求打破国家或地域的限制,从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和经营,跨国公司的出现正是市场经济这种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因此,世界经济国际化、一体化的趋势,无疑使中国经济隔离于世界市场的“经济鲁宾逊”式的设计最终归于梦想。世界需要中国,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侧面,如同一枚硬币有正反面一样,问题的另一面是:中国也需要世界。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为主体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企业,而不是政府。因此,我国高度集中体制下的传统的经济模式中,政府作难度。从西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英国、美国和日本来看,英国大体上用了250年使英国成为标准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用了100年左右的时间成为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我国封建制度几千年,计划经济30年,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长期的社会革命,对此,我们还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如生产要素市场化问题、市民社会的建构问题等等,对此我们应当有科学的判断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市场化程度的研究和判断,需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国内学者提出的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主要有:江晓薇、宋红旭[5]提出的测算指标是:(1)企业自主度:包括企业的14项自主权,即生产经营权、产品劳务定价权、产品销售权、物资采购权、进口权、投资决策权、税后利润分配权、资产处置权、联营兼并权、劳动用工权、人事管理权、工资资金分配权、内部机构设置权、拒绝摊派权;(2)市场国内开放度:包括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物资流通、商业流通、价格调节、投资管理;(3)市场对外开放度:包括进口依存序、非关税壁垒,直接投资实际额;(4)宏观调控度:包括税收负担、政府补贴、贸易管理、社会消费、信贷管理;国家计委课题组[6]是从商品市场(包括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的市场化和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入手进行测算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实际上就是国家已经放开、主要由市场进行调节量的那一部分占全部市场的比重。顾海兵[7]则是从要素市场化方面进行研究。他提出的测度指标包括:(1)劳动力市场化,包括农村劳动力市场、城镇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的户口管理体制及城镇、城乡的户口封闭体制;(2)资金市场化,包括资金市场的主体结构、资金结构、利率结构;(3)生产市场化,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产三产业;(4)价格市场化,包括重要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和公用事业价格、房地产价格、医疗价格。陈宗胜[3]认为,对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的测度,最好按经济体制自身的构成,即企业、政府、市场三方面展开分析。徐明华[8]则从8个方面进行了测算,这8个方面包括:(1)所有制结构:包括工业总产值中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非公有制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等5项具体指标;(2)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效率:包括GDP与政府消费之比、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等6项具体指标;(3)投资的市场化:包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公有经济投资的比重、基建投资中非国家预算内资金的比重等3项指标;(4)商品市场发育:包括出口总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商品销售额与工农业产值之比等3项指标;(5)要素市场发育:包括合同制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重、每万人职业介绍机构数等5项指标;(6)对外开放:包括外贸依存度和人均实际利用外资2项指标;(7)经济活动频度:包括每万人商业网点数、每万人工业企业单位数等3项指标;(8)人的观念:包括每万人个体户数、每万人私营企业投资者数等4项指标。笔者认为,运用不同的指标体系来探索研究市场化的程度判断本身就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实上每个指标体系都不能做到完全真实地反映市场化的程度,重要的也不是运用不同指标体系判断市场化程度的差异,而是对市场化进程的基本趋势的把握。就研究方法而言,笔者认为应当结合借鉴美国遗产基金会的研究方法,该基金会的经济学家首先把经济自由化定义为“对于政府在生产、分配、消费等方面管束的消除”。他们对经济自由化指数的测量也是针对政府对于经济所施加的束缚程度进行考察,因此这种考察的具体对象主要是政府的相关政策。这种考察是对影响经济自由化的“投入”方而不是“产出”方进行考察;该机构共设置50项变量或指标,采用分值测度的方法进行“打分”和评估。这种方法的实质是考察制度因素对经济自由化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当然影响一个和地区的市场化程度的差异还有人口素质、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可以考虑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盛洪.市场化的条件、限度和形式[J].经济研究,1992,(11)。

[2]张灿,谢思全,董利.中国劳动力市场化进程测度[J].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5)。

[3]陈宗胜,等.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陈文通.如何正确理解以公有制为主体[N].北京日报,2002-04-19。

[5]江晓薇,宋红旭.中国市场经济度的探索[J].管理世界,1995,(6)。

[6]国家计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课题组.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判断[J].宏观经济管理,1996,(2)。

[7]顾海兵.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最新估计与预测[J].管理世界,1997,(2)。

[8]徐明华.经济市场化进程:方法讨论与若干地区比较研究[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9,(5)。

[9]盛洪.关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过渡过程的研究[J].经济研究,1996,(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范文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

在我国,档案管理作为在单位处理新问题、迎接新挑战的咨询手册,同时也是事业单位制订未来计划和目标的指南针。一份完善的事业单位内部档案包含了行政工作记录、财务与人事档案、住房公积金缴存明细等多方面的信息与内容。它们之间虽然包含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是事业单位的内部发展历程,对事业单位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事业单位对于内部档案是十分看中的。除此之外住房公积金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受我国广大公民的关注,而科学的档案管理就可以为公民对住房公积金的查询提供便利的渠道。因此需要不断地推进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促进我国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完善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档案是一个事业单位从建立、生产、建设、研发,再到经营和管理等这些过程中最为直接的材料,它是一个单位的成长历程,见证了一个单位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档案在一个单位内是作为单位的知识产权存在的,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是具有利用和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因此我们需要确保内容的真实性、整齐完整而且要进行系统的管理,这对于单位的经营管理,保护单位的合法权利,提升单位的核心竞争力都具有很大的帮助的。就目前的情况分析,我国在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与漏洞,因此需要思维的相关人员结合实际生活,积极地转变陈旧的管理观念,利用科学化的管理理念对陈旧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我们以此为基础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取得更好的表现。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档案意识,不及时归档。档案管理是为了在以后可以取得有效的应用,如果不注重对档案的科学管理,对于以后的发展将是很大的损失。但是从我国现阶段对档案管理的情况分析,我们许多的事业单位对档案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与不足之处,在单位中存在许多没有档案意识的工作人员,他们在对一些资料、文件的管理方面根本不重视,从而会出现在调阅完成之后没有及时归档的现象,造成资料或文件的流失问题,从而对档案的征集和收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事业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事业单位的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对档案管理工作规范性和积极性,因此出现了档案上交不及时、档案材料不完整以及档案信息的深度化不够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档案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2)档案管理不到位,管理体制不健全。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是保证档案管理工作可以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我国有许多的事业单位建立了档案管理制度,但是在档案管理方面还存在档案管理、整理、保密等方面的问题。例如,许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资料收集不齐全,在进行档案借阅时没有按照正常的借阅程序进行,以及借阅后不及时归还甚至不归还的现象出现,除此之外有时还会往外借阅一些需要保密类的档案,这些问题都违反了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但是却没有得到治理。这些问题都是由于档案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以及档案管理不到位所引起,使得档案不能最大化地发挥其作用。(3)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随着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它在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的工作平台的同时,也对相应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综观我国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目前我国的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整体不高,他们没有对档案管理这一方面进行专业的学习,因此对档案管理工作也是缺乏深刻的认识。现阶段在许多的事业单位中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并不高,因此就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在这一方面使用的人员大多都是学历水平不高的人员,所以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整体偏低;由于档案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得不到重视,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就是比较松散,这就出现了档案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的情况出现;还有一部分人员在档案管理这个职位上,他们的工资水平不高,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就会出现跳槽的现象。由于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所以档案管理意识欠缺,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的规范性,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1)强化档案管理的意识。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就需要增强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只有得到了领导的重视,才会对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有力地支持,成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坚实后盾。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应该对员工进行档案管理意识方面的宣传,加强单位员工的档案管理意识,使员工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是每位员工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达到增强员工责任感的目的。单位的管理人员在做出单位战略决策时也要注意,在档案管理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对事业单位档案进行管理,优化档案管理的流程,推动单位的发展和进步。(2)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我们都听说过一句俗语: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一个单位想要发展就要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我们需要不断地完善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其形成统一的标准,可以保障档案工作有理可依,有据可循。在档案归档前需要保证所有的文件资料是完整齐全的,管理人员还需要有规范管理档案的意识,保障档案可以持续使用,因此需要不断地强化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除此之外,还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手段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统一管理不同部门的档案,为档案信息化的使用深度提供制度方面的有力支持。(3)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建设。我们身处于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就要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一为人类提供便利的平台,因此针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较低的现象,就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聘请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对事业单位的员工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档案管理人员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应该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其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档案的整理质量。同时作为一名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具有为他人服务的心态,还要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保证档案管理的完整性与严谨性,从而可以更好地为单位服务。

4结论

档案作为一个事业单位成长的历史见证,需要我们进行妥善的保存,使得档案的使用可以实现最大化地扩展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在对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完善单位的管理体系,通过单位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单位管理的有效化,这对于单位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

综上所述,档案管理在事业单位中是一项繁杂的工作,它包含单位发展过程的各个方面,它对于单位来说是重要的资料,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中可以为其提供宝贵的经验,因此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地完善,针对目前的情况需要事业单位在管理中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更加地完美,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王璃.浅谈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解决措施[J].卷宗,2017(22):54.

[2]万欣.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24):128,13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范文篇8

关键词:市场经济;大宗商品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

邓小平同志敏锐地认识到市场经济其实是与意识形态没有必然联系的;无论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它们都只是种工具,只要顺应市场向好的态势发展,那就是最好的经济制度。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既有社会主义下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大的特点,又有市场经济自由度高、灵活性强的特点。一方面保证了高效率,另一方面又保证了公平公正;大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腾飞。相较于原先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升了企业的活力,也调动了群众生产积极性。更重要的是,生产力的解放,使中国一步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现存问题

任何事的好坏都是相对的,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解放了生产力的同时,也给我国市场带来了许多问题。下面将以我国大宗商品市场现状为例,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下,商品市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市场监管问题

我国大宗商品市场的监管机制存在许多漏洞,比如大宗商品市场的准入门槛较低、企业的权责不清、恶性竞争常有发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缺乏约束力;在市场运作过程中,交易规则时常变更,管理者为了追求交易规模而过度炒作甚至违规操作;企业股权结构不合理,以及风险预警等机制的欠缺,都导致了市场内存在大量风险。由于市场监管主体不明确,对于操纵市场和欺诈客户等经济犯罪行为缺乏有效打击力度,不能有效地防范此类事件发生。以下几个时件:2015年云南泛亚事件、2015年沈阳中港事件、2014年的青岛港事件等,都是由于我国当前大宗商品市场监管不利,生产者可以从欺诈消费者中得利,最终酿造的一系列恶果。

(二)制度性交易成本过高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面临交易成本高,竞争过于激烈,尤其是在很多行业存在恶性竞价的现象。导致很多新兴企业无法抢占市场,许多大型企业资不抵债,濒临破产。其实这些问题的背后,都离不开成本过高作祟搞鬼。而高成本,其中一部分就来源于高交易成本。根据罗纳德科斯的理论,交易成本包括时间成本、货币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成本。就过高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而言,高交易成本降低了社会福利水平。例如在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政府严格限制营业额及业务范围,对从事境外期货业务的国有企业实现许可证制度,以及强制集中清算及中央对手方制度,都导致了高制度性交易成本。为我国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带来困难。

(三)资源配置不合理

自从2015年低“供给侧改革”提出以来,供给过剩现状深入人心,供给过剩成为我国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例如在大宗商品行业,钢铁、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都严重过剩。然而,事实上,虽然我国某些资源存在严重过剩,另外一些资源却又存在严重短缺。例如我国粗钢生产过剩,然而造飞机、或造圆珠笔头所需要的精钢却又存在严重短缺,需要进口。

(四)恶性竞争严重

由于我国许多市场行业准入门槛不够高,对某些重要资源保护力度不足。市场上恶性竞争严重,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价格战。无论哪个行业,只要基础原材料足够充裕,又有一定量需求,厂商生产销售有利可图,就会出现一大堆厂商蜂拥而上,在短期中虽然获得超额利润,但在长期中造成了严重铺张浪费,也压低了整个行业的价格,使我国在该产品的进出口中,出于被国际垄断巨头打压的劣势地位。我国稀土行业是一种在现代工业、国防领域和高科技领域都非常重要的原材料,是一种极具价值的战略资源,中国几乎是世界上唯一的稀土供应商,供应的稀土满足了世界约97%的需求量。但是,在国际市场中,稀土的价格仍受外国巨头的影响。原因是我国稀土行业的进入门槛非常低,稀土企业无处不在,分散无序凌乱,一些个体经营者经常为了追逐一点小利润就不断压低价格竞争是导致这一步盒里情况发生的原因。

四、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大宗商品市场发展建议

(一)健全完善我国市场管理制度

自由放任是市场经济的特点,由于我国走的是市场经济这条路,企业在追求高利润的动机下,做出一些欺诈消费者、生产时偷工减料的行为很正常。这时就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加强政府监管,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主观能动性,对不法分子进行打击,维护市场的公平与秩序。例如,目前我国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管理制度滞后,阻碍了大宗商品国际贸易的发展,为了建立健全我国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我们要站在全球的战略高度上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完善各种期货市场管理制度,并且政府应该严格执法,擦亮双眼,有效监管,加速国内期货市场建设,以维护我国经济利益,并规避国际市场风险。在良好的期货市场管理办法的保障下,大宗商品交易效率会显著提高。我国有这个严厉监管的基础,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中央的权利大,中央的手段硬,因此我们应该有效利用这只看得见的手,纠正社会在市场经济下走出的一些偏差。

(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在严格监管的同时,我们要平衡好自由与管控的度。既要充分管控,又不要过分干预市场经济,因为看不见的手往往是更高效的。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求我国寻找到那“双全法”,在制定健全法律、尽量减少市场纠纷的同时,又要尽量降低交易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可采用如下措施:多领域的协同改革,对企业经营者行为实行规范,建立第三方平台并进行有效监管;明确市场行为规范,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准则,整治市场乱象。

(三)优化稀缺资源配置

还是以钢铁行业为例,如果市场经济无法解决一部分的稀缺资源配置问题。这时候就可以交给计划经济来管理,通过统筹规划,把多余的钢铁原材料从生产粗钢的企业转移到生产精钢的企业,并且鼓励各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创新创造、技术进步,使生产能更好地与需求对接。合理计划并预先对需求进行估计,或者进行需求管理;预先把需求量的信息转移给生产企业,然后企业按量生产适度生产,在产值最大化的同时减少浪费。

(四)减轻核心行业恶性竞争

为了减弱某些核心行业恶性竞争情况,政府可以提高某些行业的准入门槛,或者把某些企业划归国有,通过限制一部分企业的竞争,减轻我国在对外贸易中遭受的损失。

五、结论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尚存许多问题,但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通过宏观调控、政府介入、政府监管等手段,一定能在自由与管控中找寻到一个平衡点,在保证高效率的前提下促进公平公正,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作者:李云 单位:河北省地矿局探矿技术研究院

参考文献:

[1]袁恩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6):1-12+82.

[2]毛传清.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5):71-79+127.

[3]陈文通.如何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科学社会主义,2008,(1):48-53.

[4]董亚平,赵琼.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贡献及现实意义[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3):45-50.

[5]刘诗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不断的理论探索[J].经济学家,2009,(10):5-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范文篇9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德育提出了什么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影响到人们的道德观念,影响到人们的道德实践,进而也影响到以社会道德实践为基础的学校德育活动。学校德育必须对这一影响到社会生活一切领域的社会变革作出自己应有的应答。我国德育的研究者、学校德育的实际工作者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并在努力做出一个完满的答案。但是要能够对这一时代提出的课题,做出一个完满的回答,首先必须搞清楚时代给德育提出了怎样的问题,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德育提出了怎样的根本性问题。

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有人认为既然我们现在搞市场经济,那么德育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就是让学生了解市场经济活动的具体情况,以及与市场经济活动相关的观念。于是他们让学生去看市场,譬如看证券交易。或者让学生自己办市场,让学生在自己所办的市场上叫卖或买商品。笔者并不一般地反对这些活动,学生需要学会在市场经济中生存。但是德育毕竟不是简单地学做生意,或学习市场上的活动,今天的学生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活,但他们是作为“人”在市场上生活。学习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做“人”,这才是德育的任务。

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被认为是新鲜的,其实不过是我们重新评价或认识的一些观念。譬如,“竞争”、“效益”、“惜时”、“守信”等等。但是“竞争”、“效益”只是中性词,无法作出直接的价值判断。竞争有正当的与不正当之别,效益也可能是个人的、集团的,而不是个人、集团和社会统一的。以善恶判断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不能够以这些中性概念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规范性概念。“惜时”、“守信”被视为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新观念,然而这两种观念可以说中国自古有之。因此它们也不是市场经济特别的要求。可见,如果把市场经济对德育的影响仅仅看作引进几个“新”观念,那么在市场经济与德育的关系上也仍然未得要领。

市场经济也确实给我们德育工作者出了一些两难问题,譬如等价交换,这是市场公平的基础,然而它并不能成为人际交往的普遍原则。又如,市场崇尚竞争,但它不能演变为生活中的弱肉强食。这些两难问题,似乎不能不使我们把经济活动与道德活动加以区别。这似乎又必然地要把市场经济与德育的距离拉远。然而简单地对经济与德育加以区分,对受教育者来说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市场今天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基础,而明天市场又将是他们驰骋的“疆场”。对人来说不可能有两种生活:一种是经济生活,一种是道德生活。把市场经济与德育加以区分的二元分析的方法,于逻辑不通,于实际也不符合。

在市场经济与德育的关系上,肤浅的理解只能造成人们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若即若离”的感觉。这样德育就无法把握面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它应肩负的使命。

经济活动既不简单地就是道德活动,它也不是脱离了“人”的、纯粹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它是人的实践活动,而且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任何一种经济活动,作为人的活动,总蕴涵着人的一定的价值取向。而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活动,总有一定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或反映着它的一定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德育的关系,只能从一定的社会经济与一定社会的时代精神的关系上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德育的关系,或者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德育究竟提出了什么问题,只能从人的社会“实践”来寻求回答。

实践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一个历史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一个阶段,因此,对市场经济及其相关的社会生活的理解,本身就应以历史的观点来加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与这一前提相关的具体事实是:人是物质的、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与动物的区别,并不仅仅在于人有意识、有精神生活,而在于人与动物的生存虽然有同样的物质生活前提,但是人却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这就是说,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人类的生存需要,如吃、喝、住、繁殖等等是动物也具有的本能,但是人与动物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人虽然也是自然造就,但是人没有顺从于自然的安排,而是在自然给定的条件下,人以自己的意志重新安排了自己生活。这才有了人类文明史。

这中间有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现实的人是从事活动和进行物质生产的,这一现实的前提不是他们可以任意支配的;另一方面他们又在自然所规定的前提下能动地表现着自己。这就是说人在经济活动中是作为主体积极活动着的,可见人的经济活动本来就与人的精神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类活动的最根本的目的,无非就是要取得人对于自然的主体地位,使自身的主体性得以实现。所谓主体性就是人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马克思正确地认识到,物质的、经济的活动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关系。他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了的书本,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1]正因为人的活动是有物质前提的,同时这种物质的活动又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人在这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即社会生产力就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但是社会生产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脱离了人的纯粹客观的力量,社会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人,人不仅是肉体的、有体力的,更重要的是:人是有智慧、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在物质实践中,所创造的生产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将自己在实践所获得的改造世界的力量物化在生产工具之中,使工具成为自己伸展了的肢体;另一方面是主观世界得到改造的人类的“自我”,即得到精神升华的新人。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认识了客观世界的规律,这是客体的主体化;人以自己所掌握的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这是主体的客体化。所以生产力不是脱离人的纯粹客观的力量,而是人自身在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中所获得的力量,同时人又把它运用于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之中。物质生活反映了人,不仅因为社会生产力作为客观的存在,所观照的是人,而且因为生产不是人单纯地与自然进行的交往,而是人在一定生产力的基础上结成了一定的关系所开展的活动。经济活动中的这种人的关系更是人自身的表现。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怎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2]既然生产、经济活动是人的积极的自我表现,那么任何一个时代的生产、经济活动,都有与之相应的主体的、积极的精神活动。也就是说有与一定的生产活动相应的主体的积极的精神表现,即一定的经济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主体精神。一定的经济活动反映了一定的主体精神,一定的经济活动又要求具有一定主体精神的人。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非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经济关系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致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也体现了一定的人的主体精神,笔者把这一精神称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的一定的主体精神的体现,那么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也要求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的人,通过德育来塑造具有这种精神的人,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现时代的德育提出的根本性的问题。正因为如此,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是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德育关系的关键之所在。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

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要求德育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的人,那么我们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向我们揭示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致性,因此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同样需要运用唯物史观来加以认识。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建立在人类自身作为主体发展已达到的成果之上。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表现着自己主体精神的人,不可能是突然产生的,他只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这一历史发展,同时也不是人的抽象的历史发展,而是与一定的生产力、一定的生产关系发展相一致的历史发展。

以生产工具作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的经济和人的发展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出发,区分两类经济,并对人已取得的发展,区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这一思想后来也进一步贯彻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中。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从既有的历史看,有两类生产工具,即“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和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耕地(水等等)可以看作是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是指自然经济的小生产基础上的生产力水平,文明创造的工具则是指现代大工业基础上的生产力水平。他们认为“在前一种情况下,即在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的情况下,各个个人受自然界的支配,在后一种情况下,他们则受劳动产品的支配”。[3]在自然产生的工具的支配下,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正是这样一种依赖关系,奴隶主、封建主甚至可以把人降到生产资料之列。即便是获得了人身自由的农民,也受着他们的分散的生产资料的束缚。自然经济条件下,人就是处在这样一种受动的状态中。封建时代西方的宗教伦理和中国以宗法为基础的伦常道德就是这种经济的反映。在文明创造的工具的支配下,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物的依赖关系,即“每个个人以物的形式占有社会权力”。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形成了人的独立性,形成了“普遍的社会交换关系,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能力的体系”。[4]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关系,不是由于家庭、部落、地域这些自然的条件形成的,而是人通过物,即商品,并通过市场的现代形态而形成的。这就是说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人自己造就的。人们在市场上通过物来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虽然不免有把自己的命运交给物的危险,但是“物”作为客观的尺度承认了人的自由劳动的权力;人们在人类的抽象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前提下确认了“平等”,尽管这种平等仍然可能掩盖着不平等。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实现了人从受动到主动的转变,个人才能的自由发挥才有可能,尽管个人才能的发挥,仍然要以对生产工具的占有为条件。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的确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强调的。正是在这一历史的物质的前提下,马克思才有可能发现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亚当·斯密提出的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并超出“人间智慧或知识”,[5]就在于市场确认了每一个体,都可以以自己的劳动成为市场的主体。“劳动致富”这句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给予了道德价值的肯定,就在于它反映了市场经济确认的人在劳动中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时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以既有的生产力条件为前提。与此相应的作为生产力核心要素的人的发展也要以历史上既有的发展成果为前提。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把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继承下来的同时,也要把每一个人在市场经济中所获得的主体地位、主体性继承下来。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体现了人类自觉地创造解放自己的条件的社会主义运动的精神。我们今天所进行的改革,仍然是贯穿于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我们所搞的市场经济名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表明了这一点。可以这样说,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追求自我解放的历史。然而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人们不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因为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条件当时还不具备,因此,这时人类社会是完全自在地运动着的。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得到正确地揭示,试图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置于人自觉地控制之下的社会主义运动便诞生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致性,表明了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互为条件的:一方面人的发展、解放需要生产力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只有人的解放才有生产力的大发展。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仍然体现着发展生产力、解放所有人这一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价值取向。离开了这个前提,市场就会成为一个自发的市场,人就会受自在的运动的支配,生产力便也在盲目地、甚至是矛盾之中发展着。这就必然要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会阻碍人自身的发展。

我们承认市场经济是最先在资本主义关系中发展起来的,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承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成果,但我们说我们搞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不同,就在于几百年来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的关系下,是自发地发展的,而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基于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规律的认识,是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的把握,因此它也就必然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物统治人的扬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不仅能够自主地支配自己的劳动,而且能作为主体对待自己的劳动产品。因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确认了个人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虽然个人劳动的社会性的实现,仍然要通过市场交换,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所创造的产品的社会意义,而不为其物质的形式所迷惑,走向“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还不能不借助于物来建立人们之间的交往联系,但是既然我们把搞市场经济作为主体自觉的活动,那么我们就应当能够克服物统治人的缺陷,能够克服“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就应当不是为了物而活动,而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而活动。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市场经济的经济交往方式,不能成为道德活动的方式,因为在自发运动的市场中人是受物统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作为市场自发性的扬弃,它既确认了个体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的积极的方面,同时它又强调是人统治物,而不是物统治人。这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一方面把市场经济肯定了人作为独立活动的主体的积极的方面接受下来,另一方面也要对人对物的受动加以否定。这样我们在思考市场经济与德育关系中遇到的矛盾,便获得了合理的解答。

正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仍然是整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但它又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独特阶段上的、具有自己独特性的意识形态。

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正在发展过程中,那么它就不是完成了的形态。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进行的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那么它就是一个既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客观世界的改造不是完成的形态,主观世界的改造也就不是完成的形态。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也处在发展过程之中,但是它与发展生产力一致的基本精神是不变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与当前学校德育相结合的思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体现了人,确切地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自身主观世界改造所获得的新发展。德育是塑造人的活动,德育所应当塑造的人是社会实践,尤其是经济实践活动中所需要的人,所以当前的学校德育应当努力塑造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的人。学校德育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这样一种现实,就不能不进行相应的改革。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市场经济与德育的内在联系,即两者必须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那么我们就应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出发来思考学校德育的改革。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与学校德育传统。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进行学校德育的改革,必然首先面临着如何看待既有的学校德育传统的问题。这里的传统不是指我们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德育遗产,而是指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的学校业已形成的体系、制度化了的德育。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人对几十年来形成的学校德育传统发生了怀疑,以为市场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新观念是与已形成学校德育传统的观念完全相抵触的。然而前面我们已经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对人类社会既有发展成果的继承,同时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指导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的超越。这就是说,我们搞的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在数百年发展中所获得的成果,是我们所要继承的,然而我们所要搞的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是对自发形成的市场经济的超越。我们之所以能够超越,恰恰就是我们已经建立起代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作为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社会意识,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既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改革,不是对以往实践的否定,那么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的德育就也不是对以往几十年形成的学校德育传统的根本否定。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学校德育传统的确曾经受到过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尽管经过十多年的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观念已经被抛弃,但是作为一种思想方法仍然存在于我们的学校德育传统中。这一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方法,就是没有从历史已经确认的具有独立性、具有自觉主体意识的人出发来思考德育问题。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意识本来就应当是与自觉的道德主体统一的。我们所要改革的不是学校德育传统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思想,而是不能把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底的思想方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与德育的主旋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而且也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不是给主旋律又增加新的一条内容,而是使主旋律渗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使得主旋律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并且是与人融为一体的、活生生的。

热爱社会主义的国家当然是爱国主义的核心。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传统,爱国主义包括对自己国家历史与文化传统的认同。但是国家不是抽象的,国家是由人组成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按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的现实的国家生活之中。人们不仅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来认识自己的国家,更重要的是人们是从自己的现实生活出发来认识自己的国家。爱国是一个民族大命之所在,但是人们不仅要从自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山川物华来培养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更要从现实的、充满活力的共同的生活中获得爱国的力量。如果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便是对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认定,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确认每一个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使每一个人的主人翁的地位落到了实处。这样我们的国家必定是更具活力的,更有前途的,因而也是更加可爱的。爱国不仅是认识,更是行动。爱国就必须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从而使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加美好。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它应当是我们当前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些人对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发生了怀疑。有人甚至认为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根本不相容的。集体主义教育面对着市场经济实践的现实,教育者不能以市场经济有自己的一套原则,集体主义有自己的又一套原则来搪塞受教育者,而且这也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这里面我们要认清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既搞清楚两者的联系,也明确这两者的差别,以及两种不同经济关系中的人。前面我们已经指出,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在市场经济中通过物而获得的独立性,是对自然经济中人的从属性的依赖关系的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否定了物对于人的统治,但是这一个否定必须以前一个否定为前提,集体主义依赖于集体而存在。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真正的集体,是完全独立的、富有个性的人组成的联合体。没有富有个性的人,就没有这一集体,当然也就谈不上集体主义。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看,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以物的依赖关系否定了人的依赖关系。这第一个否定中有个人与集体的对立,但却是建立真正集体的必要前提;在第二个否定中个人与集体获得了统一,统一的结果是真正集体的建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丰富了集体主义的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范文篇10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本质上都是为了人的解放而存在的,在社会发展中,人类才是主体内容,是推动经济和社会不断进步的主要力量。可以说,人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的全面发展,直接决定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要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多方面的进行研究和讨论,制定出相关的改进策略。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

(一)为发展人的主观意识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模式。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能够认识不断的认识和改造客体,也能够改造主体,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人们开始翻身做主,变成了国家的主人,充分促进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由于我国原来计划经济制度的影响,过分强调国家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对人主体地位的重视,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简历和发展,这种状况已经不复存在。政企明确分开,逐渐确立的现代企业制度,都使得过去下属依附于上级的现象消失,而对某些人存着保障性质的“铁饭碗”也直接取消,这就促进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不论是人还是企业,都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去选择和判断,不断的适应优胜劣汰的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不断的提升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的拼搏向上,摒弃得过且过的思想。(二)为人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素质提供了客观环境。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性格、气质、意志和情感等都在不断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被社会关系、自然力等束缚,人的主观能动素质无法得到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也得到了有效突破,给人们提高素质创设了健康的环境。但是,该时期忽视对无产阶级的关注,将其作为雇佣奴隶,阻碍了人的素质提高。而社会主义的发展,打击剥削制度,消除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为人素质的提高创设了良好环境。现在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让各种经营者、生产者都参与到了商海的自由竞争中去,不断的去拼搏奋斗,接受失败和成功,从而提升个人的素质,树立优秀的品格、健康的性格、丰富的情感、顽强的意志等。(三)为人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力提供了重要条件。人在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审美能力等。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能力也在不断的发展,尤其是将自身的自然力转化为社会能力,将自身的潜力转化为现实能力。在封建社会,人们受到了长久的剥削和压迫,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压迫,影响了人的主观能力发展。我国之前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使得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有了国家的铁饭碗,因此丧失了竞争意识,遇到问题也不动脑,一味的依靠上级来解决。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让这些问题得到了合理的解决,为提高人的主观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升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让人们在良好的竞争环境中,不断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社会主义市场制度的建立,能够丰富人们的眼界,锻炼人们的思维,促进人们综合能力的增强,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视角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策略

(一)创设适合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机制。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机制。社会机制一方面影响人,一方面又是由人类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要根据生产实践内容,结合社会发展情况,不断的完善人类的社会关系,创设适合人类全面发展的生活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提生产水平,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现在我国经济处于不断的改革和发展阶段,本质就是实现生产力的解放。生产力最重要的力量,就是参与生产的劳动者。所以,提升经济水平和的发展生产力,是完全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因此,在进行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统一发展生产、活跃经济和重视经济效益等内容,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联系。建立完善的市场竞争制度,用实际的利益去吸引人们的竞争力度,提升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利益格局,有效的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尽量避免利益冲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要建立规范的利益制原则,让人们更加热情的去创造利益,同时又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避免人只重视物质而忽略精神层面的需求,变成唯利是图之辈。不断学习优秀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但是要消除消极因素,不能够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国家还要建立向相应的法律制度,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非法经营的现象,要严厉打击,避免贪污腐败的情况出现。(二)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现在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主要有三个,首先就是经济目标,简单来书就是追求效率;其次是社会目标,追求公平;最后是人的目标,也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就是为了能够提高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进人们效率水平的增强,从而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促进各项事业的建设;对社会主义制度下,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就是为了能够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提高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水平,从而共同走向富裕,满足大家的物质需求,建设公平的社会体系;大家所追求的公平和效率,其实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效应。有效统一这三个目标,就是要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在现在的社会发展中,有的人只在乎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所以在布置任务时,只布置经济任务,在对待工作时,只检查经济工作,这些人认为只要经济水平提升,那么就完成了目标。他们这些看法是十分片面的,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经济目标,只强调经济效益,提升物质水平和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暂时能够保障经济指标的完成,但是长此以往,如果国家没有健康的精神文明为向导,经济发展就充满了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有可能走上歪路,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消极影响。因此,在对一个地区做评估工作时,不仅仅要看生产水平,还要关注精神文化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努力,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创造还不具备的条件,克服各种消极因素,从而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各级的领导,更是要不断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共性。领导者带领不同的群体,起到带头作用,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化,严于律己,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和道德素养,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带领群众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素养和科技素养

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存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有的领导只注重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教育的重要性,降低了对教育的投入,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只有重视教育,发展教育事业,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我国的经济事业中,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加大基础教育的力度,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具备高现代科技素质的人员。注重对人德智体美劳的重要培养,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知识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我国的经济效益,促进各项设施的建设,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培养更多的有效人才,促进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竞争力,让我国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保留自己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李雪.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J].现代商贸工业,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