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农林牧渔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8:14:32

三农农林牧渔范文篇1

1.毛营运资金占用略有下降,但净营运资金占用增加。截至2010年底,农林牧渔业行业毛营运资金占用额(流动资产)为447.98亿元,比上年增加41.94亿元。营运资金总额占资产总额的55%,比上年上浮4个百分点。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占用营运资金11.49亿元,同比减少0.11亿元。同年底,农林牧渔业营运资金净额(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为95.46亿元,比上年增加41.65亿元,增幅达77%,平均每家上市公司营运资金净额占用量由2009年的1.5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45亿元,增幅近60%。这表明2010年农林牧渔业营运资金净额占用量普遍增加,流动负债的规模有缩减趋势。2.短期借款规模大幅度缩减。尽管2010年公司数量较2009年增加4家,但短期借款总额却由2009年的205.99亿元下降为205.55亿元,减少0.44亿元。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主动减少流动负债的数量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这说明企业管理者对未来的预期并不乐观。从宏观环境看,国家近年来加大“三农”扶持力度,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能会在贷款政策上向农林牧渔业倾斜。同时,从行业整体长期借款来看,2010年农林牧渔业平均占用长期借款资金为43.06亿元,较2009年增加了18.12亿元。可见,农林牧渔业短期借款规模大幅度缩减是企业主动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的结果,而不是贷不到款。3.被供应链占用资金情况较为普遍。由表1可以看出,农林牧渔业占用上游供应商的资金为-14.47亿元,占用下游分销商的资金为1.49亿元,即农林牧渔业作为一个整体被占用资金总额达12.98亿元。在第一类39家公司中,有25家被供应链上下游占用资金,占64.1%。其中,被上下游双方同时占用资金的11家,有9家被下游占用资金,5家被上游占用资金。从整个供应链上看,农林牧渔企业确实是被牺牲的一方,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之时,该行业不仅面临自身的资金困境,而且要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一定数额的被占用资金,致使其财务境况愈加恶化。

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

(一)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平均水平变动分析从渠道视角看,2010年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总周转期、理财活动、经营活动以及经营活动各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见图2,各要素营运资金周转期见图3。1.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正在下滑,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下降是主因。从图2可以看出,与2009年相比,农林牧渔业营运资金周转期延长了38.94天,绩效降幅高达83.8%。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均不同程度下降,而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下降幅度更大。2.采购渠道和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降幅显著。2010年农林牧渔业采购渠道和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大幅度下降,降幅均超过60%,虽然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的绩效小幅提升,但无法扭转这一趋势,这是造成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采购渠道存货和应付账款管理绩效双双下降,尤其存货降幅更加明显;生产渠道存货管理绩效也在下降,降幅高达31.76%。3.现金周转期延长,存货管理瓶颈明显。从图3可以看出,2010年农林牧渔业现金周转期较2009年延长近23天。其主要原因是存货周转期的大幅度延长,从2009年的136.23天延长为2010年的162.88天,且采购渠道、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存货周转期均显著延长。可见,对农林牧渔业来说,存货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现金周转期延长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应付账款周转期的缩短。虽然应收账款管理绩效有所改善,但却无法抵消存货和应付账款两个因素的负面影响。4.要素管理水平相对稳定,但渠道管理水平不高。本文将绩效变动程度划分为七个区间:改善显著(周转期降幅在50%以上)、改善较大(周转期降幅在30%以上50%以下,不含50%)、有所改善(周转期降幅在10%以上30%以下,不含30%)、基本稳定(周转期变化幅度在±10%以内)、有所降低(周转期改善幅度在10%以上30%以下,不含30%)、降低较大(周转期改善幅度在30%以上50%以下,不含50%),以及降低显著(周转期改善幅度在50%以上)。针对各要素和各渠道营运资金绘制了其周转期变动幅度图,分别见图4和图5。从图4可以看出,除应付账款周转期变动幅度较为不规则外,农林牧渔业各要素周转期变动幅度基本接近正态分布;而图5所示的各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变动幅度则呈明显的“W”分布,偏离正态分布,即绩效改善显著和绩效降低显著的企业数量明显高于正常水平。这意味着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比较重视对经营活动各要素营运资金的管理,但站在渠道角度对营运资金进行整体管理的意识较为欠缺。(二)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各要素和各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趋势分析由图6、图7可以看出:1.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逐年滑坡,现金周转困难。自2008年开始,农林牧渔业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逐年延长,表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不断下滑;现金周转期总的看比较理想,2009年之前持续改善,而2010年出现拐点,周转期指标下降。可见,单纯关注要素性经营活动营运资金项目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问题,使得企业忽略对非要素性营运资金项目的管理。从三个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来看,其中采购渠道和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变化趋势与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则从2007年开始逐年下降。这表明农林牧渔业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正在不断改善,但采购与生产两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却在不断滑坡,这是导致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逐年下滑的主要原因。从三大要素上看,存货管理绩效的突然下滑是造成现金周转期指标下滑的主要原因。2.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持续滑坡,应付账款管理是关键。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反映的是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之间交易及结算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在2010年之前,采购渠道存货周转期基本呈下降趋势,这表明采购渠道存货管理绩效在不断提升;而应付账款周转期持续缩短,表明应付账款管理绩效略有下降。可见,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持续滑坡的主要原因在于应付账款。但到2010年,采购渠道存货周转期突然大幅度延长,加之应付账款周转期的持续缩短,致使2010年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突然下滑。3.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持续下滑,在产品管理水平不稳定。从图6可以看出,自2008年开始,农林牧渔业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持续延长,绩效不断下滑。从表2可以看出,生产渠道存货周转期在波动中不断延长,这表明农林牧渔业在产品管理水平不够稳定,绩效出现了大幅度下滑的趋势。再仔细分析,发现在产品管理技术落后是导致农林牧渔业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下滑的重要原因。4.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持续提升,应收账款贡献大。从图6和图7可见,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和应收账款周转期持续缩短,而前者的管理周转期在2010年之前已缩短,但在2010年则出现较大幅度延长。可见,2010年之前营销渠道资金管理的良好绩效受益于应收账款和营销渠道存货管理的双重改善。2010年,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依然改善,而营销渠道存货管理绩效则在下降,这表明应收账款管理绩效的改善对于营销渠道资金管理的贡献更大。

加强农林牧渔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建议

三农农林牧渔范文篇2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站长|免费会员|VIP会员|

1.[农林牧渔]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佚名][2006年3月10日][62]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志们:新年伊始,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八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认真总结2005年工作,表彰奖励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精心部署2006各项工作,动员全县三级干部围绕县委全委会和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锐意进取,扎实苦干,掀起新一轮追赶跨越的发展热潮,……

2.[工作意见]关于在全镇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宣讲活动的通知[佚名][2006年3月10日][65] 各村、企事业单位党(总)支部:按照××市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宣讲形势送政策”活动和迅速兴起万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宣讲活动的通知精神,现就我镇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宣讲活动,提出如下要求:一、宣讲目的和任务集中一段时间,在全镇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宣讲活动,就是要通过广泛宣讲,向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讲清目前“三农”工作的大好形势、取得的巨大成就,讲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

3.[农林牧渔]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工作职责[佚名][2006年3月10日][41] 一、组织农户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带头模范遵守村规民约;二、全面掌握村庄所有农户家庭人口、生活条件、致富产业、发展需求等各方面情况,积极向乡村两级反映,为上级采取帮扶措施提供依据和提出建议;三、组织开展对五保户、困难户、特困户生产生活上的互帮互助活动;四、热心帮助农户办理红白喜事,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族宗派势力,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五、……

4.[农林牧渔]在全区创新农村工作机制会议上的讲话[佚名][2006年3月10日][7] 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省、全市创新农村工作机制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区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工作。这次会议,对做好我区“三农”工作,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刚才,胡副书记传达了省、市会议精神,回顾总结了我区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取得的成效,并就党员干部下派工作进行了部署。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一、统……

5.[农林牧渔]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佚名][2006年3月10日][73] 坪里村位于@@县西部,毗邻县城不到2公里,全村面积4.3平方公里,8个村民小组,常住居民526户共2148人,村设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共有党员58名。近年来,我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指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江西省村务公开条例》为依据,按照“规范、创新、提高、落实”的基本工作思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村务公开制度,加……

6.[科教文卫]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农民[hgx][2006年3月10日][56]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农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如何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性技术人才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无疑为职业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赋予了职业教育以神圣的使命。在2005年11月7日召开的……

7.[交流材料]新农村建设[佚名][2006年3月6日][34] 关于贯彻中央一号文件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的实施意见(讨论稿)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步开局之年,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将全面贯彻中发(2006)1号及省、州的有关文件精神,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抓好农业农村的各项工作,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2006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

8.[工作方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小陈老师][2006年3月5日][88] 为了深入贯彻市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全市综合实力强区”发展战略,用科学的发展观整合农村工作的资源和力量,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快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全区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把我区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社会……

9.[工作方案]乡镇2005年社会注意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小陈老师][2006年3月5日][72] 为更好地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决定,按照县委、县政府今年提出的“快中求好抓发展,建设和谐崇义”的整体要求和崇义县2005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杰坝乡2005年“116”工作思路,努力建设和谐平安美丽的新杰坝,特制定2005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10.[工作方案]关于开展“青春建功新农村”行动的通知[wlh0076][2006年3月4日][60] 关于开展“青春建功新农村”行动的通知各县区团委、市直团工委:市委一届九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在全市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青年作为社会中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活力、最富有创造力…… 11.[写作高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工作职责[佚名][2006年2月26日][163]

一、组织农户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带头模范遵守村规民约;二、全面掌握村庄所有农户家庭人口、生活条件、致富产业、发展需求等各方面情况,积极向乡村两级反映,为上级采取帮扶措施提供依据和提出建议;三、组织开展对五保户、困难户、特困户生产生活上的互帮互助活动;四、热心帮助农户办理红白喜事,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族宗派势力,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五、……

12.[工作意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小陈老师][2006年2月26日][7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意见》(苏发〔2006〕1号)精神,全面启动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两个率先”进程,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13.[工作意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小陈老师][2006年2月26日][73] 各乡镇(场)党委、人民政府,县直各林(垦殖)场,县委有关部门,县直有关单位:为了进一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多经济社会发展,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从2005年起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全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利‘是一项利民富民的民心工程,是一项提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党建工程,是一项密切……

14.[工作计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规划[小陈老师][2006年2月26日][183]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市委关于构建和谐**实施纲要》(*委发〔2005〕14号),特制定《**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一、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我市落实科……

15.[工作计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小陈老师][2006年2月26日][177]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迅速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中央和省、市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实施纲要。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6.[单位总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总结[经验材料][小陈老师][2006年2月25日][102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市大力推进工作思路创新、组织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探索一条适应时代特点、符合**实际的“三农”工作新路,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2005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将超过*000亿元,经济总量中“四分天下有其三”;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超过*000元,位居**省前列。&……

17.[汇报材料]新农村建设公路整治和文明路创建工作汇报[小陈老师][2006年2月24日][65] 为落实**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赣市新村建字[2005]8号”文、江西通威集团“赣通威明电字[2005]6号”文和南康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把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和文明路创建工作结合起来,积极推动我市公路养护工作上一个新水平,配合新农村建设活动,把公路整治与“三清三改”结合起来,通过整治达到公路“畅、洁、美、绿……

18.[党政报告]新农村发展经济需要法律保障[小陈老师][2006年2月16日][182] 为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面实践“三个代表”,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积极开展为“三农服务”,xx县司法局从3月1日开始,发动百名司法干警、法律服务人员,组成“送法入户”小组,深入到43个村,近万户农户家庭,开展“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经过为期一个月扎实工作,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的法律意识大为增强,实现了由尚未涉法—初步涉法—……

19.[农林牧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小雪][2006年2月11日][25] 调动积极性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需要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使其真正发挥主体性作用。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性,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从自己的主体地位出发,以不同方式掌握客体所显现出来的功能特点,它包括人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几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农民,其独立性表现为要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特征,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有获得更……

20.[农林牧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小雪][2006年2月11日][16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党中央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新农村建设:“三农”工作的总思路和总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有关文献资料表明,上世纪50…… 21.[农林牧渔]以农村沼气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小雪][2006年2月11日][25]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新农村。生产发展在农村首要指的是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发展,也就是面向国内外市场,依托各地优势,走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依靠技术进步、体制创新,不断生产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能满足市场需要的,安全、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做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和绿色环保几方面的统一。发展“安全、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走以“三沼”(沼气、沼渣、沼液)……

22.[农林牧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探讨[小雪][2006年2月11日][59] 决“三农”问题,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作出的正确决策,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会的第五次改革。与前四次改革不同,这次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涉及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四个大的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对农村现有……

23.[农林牧渔]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小雪][2006年2月11日][1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则被确定为“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农村变革的新起点“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提出。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时,建设社会……

24.[农林牧渔]关于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的思考[小雪][2006年2月11日][2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这个立场出发,围绕着如何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行有效实践。一、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人是真实的、社会的、实践的人,是一切活动主体和承担者,又是一切事物的最终根据和本质。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既肯定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肯定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主……

25.[农林牧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红乡绅论[小雪][2006年2月11日][1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1)要完成这一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有必要从历史的回顾和现状的分析中,认清我国农村新旧乡绅的历史作用、……

26.[农林牧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讨[小雪][2006年2月11日][5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的一个亮点,被认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题目,这次作为一个重头戏出现在十一五规划中,一方面体现了当前解决农村问题的紧迫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党中央对此所抱的决心之大。发展农村,首先要有正确的发展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正确的发展观应该是辩证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协调的、可……

27.[农林牧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小雪][2006年2月11日][6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和方略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安康,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是“五个建设”,即: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以党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

28.[农林牧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三农”工作[小雪][2006年2月11日][15] 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期,党和政府“三农”工作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就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12月1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八项主要任务,其中之一就是扎实推进建设社会……

29.[农林牧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小雪][2006年2月11日][3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战略,是实现全体公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一大德政。改革开放的先发地广东,同时也是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省份。在推动科学发展的新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因地制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十一五”期间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一是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

30.[交流材料]民主议事村务公开建设和谐新农村经验材料[小陈老师][2006年2月11日][32] 我们魏庄乡共有33个行政村,4万人口,6.2万亩耕地。几年以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积极开展了以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为重点的制度建设,把它作为全乡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核心工作来抓,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全乡33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选举了民主理财小组和民主议事会,农民群众对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满意率达到98%以上,…… 31.[心得体会]建设新农村的心得体会[小陈老师][2006年2月3日][702]

在全市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是//市委、市政府结合我市实际,整合以往农村建设工作和基层组织建设中的成功做法与经验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通过去年以来的工作实践,主要有以下四点体会:1、政府主导、农民积极参与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新农村建设必须由政府主导推动,市乡两级政府要切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要通过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和措施,指导和引导农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32.[心得体会]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小陈老师][2006年2月3日][159] 建构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设和谐新农村,没有现存的路子可走,必须要进行探索和创新。围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理论界进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进行探索性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要深入进行探索,作出明确的回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

33.[请话要领]在调研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时的讲话[发如雪][2006年1月31日][37] 在调研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时的讲话同志们:上午,我和夏副书记、蒋副书记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实地踏看了仙岩镇西鲍村、甘霖镇下路西村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现场,刚才,市小康办对前阶段工作作了总结汇报,看了听了之后总的印象是认识高、决心大、动作快,我基本满意。就下阶段工作,国土、建设、财政、组织等有关部门都谈了想法,夏副书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希望大家按照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在此,我再谈四点想法,供同志们……

34.[年终总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总结[经验材料][小陈老师][2006年1月21日][77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市大力推进工作思路创新、组织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探索一条适应时代特点、符合**实际的“三农”工作新路,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2005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将超过*000亿元,经济总量中“四分天下有其三”;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超过*000元,位居**省前列。&……

35.[政府政务]市长XX在调研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时的讲话[yunguo][2005年8月25日][73] 同志们:上午,我和夏副书记、蒋副书记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实地踏看了仙岩镇西鲍村、甘霖镇下路西村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现场,刚才,市小康办对前阶段工作作了总结汇报,看了听了之后总的印象是认识高、决心大、动作快,我基本满意。就下阶段工作,国土、建设、财政、组织等有关部门都谈了想法,夏副书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希望大家按照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在此,我再谈四点想法,供同志们参考。一、要……

36.[农林牧渔]市长XX在调研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时的讲话[yunguo][2005年8月1日][9] 市长XXX在调研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时的讲话同志们:上午,我和夏副书记、蒋副书记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实地踏看了仙岩镇西鲍村、甘霖镇下路西村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现场,刚才,市小康办对前阶段工作作了总结汇报,看了听了之后总的印象是认识高、决心大、动作快,我基本满意。就下阶段工作,国土、建设、财政、组织等有关部门都谈了想法,夏副书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三农农林牧渔范文篇3

[论文摘要]政府补助作为政府运用的一个经济杠杆,在弥补市场缺陷、调节供求结构、贯彻行业或产业政策、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具有作用。文章从行业的角度出发,研究政府补助的基本情况。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政府补助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弱质的行业并未真正得到扶持。文章认为,政府补助机制需要规范和透明化,以促进各行业的公平增长。

一、研究背景

我国政府补助的形式多样,对企业的影响较大,对种类繁多的政府补助进行规范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刘浩(2002)认为,可以从制度和宏观角度来分析解释我国政府补助普遍存在的原因。从制度的角度来看,这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宏观经济的发展有关。为了符合我国证券市场的配股生命线以及ST等刚性制度,上市公司利用资产重组、关联交易、非货币性交易等各种手段来进行盈余管理,当然通过谈判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也不失为理智选择。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政府在经济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针对“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发展技术先进工业等等,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优惠方式,这些方式包括价格补贴、各种税金减免、税率优惠、财政返还等,这些政策给予政府补助合理的外衣。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和谐社会的要求。那么对于政府补助而言,不仅仅要关注补助的效率,更多地要注重公平效应。由于行业的不同特质,某些行业应该得到政府的支持。然而,事实情况并非如此,陈晓、李静(2001)发现补贴并没有如人们预期的那样倾向于某些政策性补贴行业,公用事业并没有享受更多的政府补贴,虽然农业类公司中获得的补贴比例很高,但是其补贴率却相对很低。

政府可通过多种途径来广泛地影响一个行业,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政府对行业的促进作用可通过补贴、优惠税法、限制外国竞争的关税、保护某一行业的附加法规等措施来实现,因为这些措施有利于降低该行业的成本,并刺激和扩大其投资规模,如美国纺织业就受到进口关税这一法律的极大保护。总的来说,政府对行业的干预极大地影响着行业的发展。正如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其根本原因是这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来源于这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同时,波特认为政府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对国家整体竞争的形成、产生一些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的明星行业具有很大影响。

二、政府补助的行业影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对资源和要素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虽然指令性计划作用的领域和范围开始萎缩,但政府补助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1)市场失灵的存在。(2)经济社会政策的要求。政府补助的分配有利于扶持新兴行业和产业,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方向。(3)改革的要求。补助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同时在宏观与微观主体两个层面上发挥作用。政府作为宏观主体,为了达到其政策目标,利用市场机制中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的关系,通过财政补贴对微观主体的利益激励,来调动或者牵引市场力量服从政府的宏观调控,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

在实际领域,政府补助并不一定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不能忽视政府补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补助对行业的负面影响大致有以下一些:行业损害,即实质损害、实质损害的威胁、对新兴产业的阻挠;严重侵害;严重侵害特定的补贴行为包括:对一产品超过5%的从价补贴、用以弥补产业承受的经营亏损的补贴、直接债务免除或者拨款偿债以及严重侵害的内容取代或阻碍市场的进入补贴国市场、进口国市场、第三国市场。沈晓明、谭再刚、伍朝晖(2002)通过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影响是消极而深远的,在短期内它掩盖了上市公司的经营困境,使之不能及时进行内部治理,而且对投资者产生误导;长期而言,使上市公司形成不找市场找政府的惯性,这种惯性是龙头企业完全市场化的最大心理障碍。可见,政府补助对于行业的公平非但没有起促进作用,反而影响了各行业的公平竞争。

三、政府补助的行业比较

我国常见的政府补助形式有财政补贴、税收返还、技改资金、研发补贴、出口退税等。由于补助形式的多样,核算比较困难。在此,我们用补贴收入、财政返还和本期收到的专项应付款的合计数来确定政府补助的金额。我们的样本为2003年至2005年间的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行业分类依照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规定的13类,为体现政府补助的行业特征,剔除了综合业。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与其他行业的可比性较差,将其剔除,得到11个样本行业。本文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对11个样本行业政府补助的情况描述见下表:

(一)受补助比例的行业比较

通过上表,我们发现2003年享受补助比重的行业排序是这样的:信息技术业,92%;农林牧渔,82.35%;采掘业,75%;制造业,73.17%。2004年各行业受补助覆盖比例如下:信息技术业,96.23%;制造业,76.50%;居于70%~80%区间还有传播与文化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农林牧渔业受补助的比例有所下降,为56.52%,居第九位。2005年各行业享受补助比重的排列如下:信息技术业,90.38%;农林牧渔,81.82%;采掘业,81.25%;制造业,75.32%;社会服务业,75%;批发和零售业,73.85%;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73.68%;建筑业,70%;传播与文化产业,66.67%;交通运输及仓储业,52.63%;房地产业,40%。2003年至2005年间,金融保险业受补助的比例最小。总体上而言,信息技术业和农林牧渔业历年受政府补助的比重较其他行业大,这是否可以体现政府行业扶持的思路?当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才能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最大值的行业比较

对于各行业中企业受到政府补助比例的研究是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不能忽视补助金额的研究。对于补助数额研究,主要从各行业获得补助的最大值、标准差、中值以及均值的描述。上述表格对各个行业补助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清晰的描述,下文仅将就行业间获得政府补助的最大值和均值进行简要比较。

2003年各行业上市公司获得政府补助最大值的居前五位的如下:社会服务业,423650200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261717232.9元;制造业,252000000元;交通运输及仓储业,129630732元;信息技术业,103524439元。2004年度获得政府补助最大值比较,各行业的分布如下: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以542005246.4元位居第一;第二位的是社会服务业,424470060元;第三位的是制造业,25200万元;信息技术业居第五,农林牧渔业居倒数第二位。2005年度相关值比较上,变动比较大的是采掘行业获得的政府补助最大值为941500万元,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居于首位。各行业政府补助的最大值由大到小依次是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业的最大值为28488850,居第十位。从上述年度就各行业获得政府补助的最大值的比较可以看到,社会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制造业获得的补助数额较大,这可能和这些行业提供公共品有关。虽然政府政策上对高科技和农业产业有扶持,因此在进行补助的覆盖面的统计上,信息技术业和农林牧渔业居于前列,但是就补助数额而言,这两个行业并没有任何优势,而且农林牧渔业获得最大补助额几乎是各行业中较低的,居于后几位。上述分析结果能否说明政策导向的力度不够?对于薄弱行业的补助,比如农林牧渔业的补助数额之低,对于体现政府补助的行业公平有多少解释力?政府对于行业的促进作用初衷和效果是否达到一致?

(三)均值的行业比较

对各行业政府补助的均值比较也很有意义。2003年,社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占第一和第二位,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居第三,信息技术业以15076265元居第四位,农林牧渔业以5638216.902元居第八位,采掘业居第九。2004年各行业获得政府补助均值基本情况如下:社会服务业41287422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以29143286.06元居第二位,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上市公司受补助的均值为22137061.3元,信息技术业16137061.3元,农林牧渔业以5000227.8元居倒数第一。2005年,采掘业以594423939.5元从上年的第七位上升至第一位,第二、第三位分别是社会服务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信息技术业以17455989元居第四位,农林牧渔业居第六位。下面就个别行业政府补助的均值做简单分析:

2003年农林牧渔业收到的补助平均值居第八位,2004年居第十位,2005年居第八位。虽然从行业的补贴覆盖率来看,农林牧渔业居于前列,但是从均值分析来看,该行业并没有得到真正优惠。近年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减免农业税、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和水稻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农业补贴和支持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可是从获得政府补助的均值比较来看,农林牧渔业并没有获得这种行业优势。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获得的政府补助的均值三个年度都稳居第三位。作为公用事业,该行业以往赢利能力总体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主要原因是供水供气行业投资较大,建设周期较长、折旧及摊销等固定成本比例较大、收效较慢。若该行业提供的产品完全由社会承担,那么会加大消费者的生存压力,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稳定。因此,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必然需要政府给予价格以及其他方面的补助。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各年的排名分别是:2003年居第二位,2004年和2005年都居第四位。可见政府对于该行业的关注,这与该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特别是现代仓储业作为新兴行业,在中国发展还处于形成阶段,是现代物流业中的相对薄弱环节。现代仓储业的发展,对于优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系统、转变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都有重大的意义。为此,要在政策上鼓励道路运输企业、港口企业和水运企业,大力发展仓储、物流业,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行为规范。

在我们的研究期间,社会服务业受到政府补助平均值居前两位,2003、2004年居各行业的首位,2005年居行业第二,这可以体现政府对于社会服务业的重视,且体现了政府对服务行业的扶持政策。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采取积极的财税、土地、价格等政策,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展,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推进服务业标准化。

四、结论和启示

通过对上证A股上市公司2003年至2005年间政府补助情况的研究,我们发现政府补助对于上市公司具有普遍性。上市公司受补助的比例相当高,个别行业受补助的公司甚至达到了样本公司90%以上,信息技术业和农林牧渔业受政府补助的覆盖率在诸行业中占前列。从补助数额的研究结果看,社会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受到补助的平均值居前列。同时,我们也发现政府补助有扩大和加速的趋势。对于新兴的行业,比如信息技术业、仓储业,获得政府补助的均值等都处于前列,可见政府扶持的倾向还是比较明显。然而,我们亦发现政府补助政策导向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以农业为例,作为特殊的行业,理应得到更多的政府扶持,但是我们发现,我国农林牧渔行业得到政府补助的上市公司比例虽然非常高,但是平均补助金额及补贴率却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这不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也并没有彰显公平和保护弱质行业。

[参考文献]

[1]刘浩.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的会计规范——对沪市一起案例的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2(,7).

三农农林牧渔范文篇4

1四川省农村金融的环境因素分析

1.1经济状况

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的经济环境的依赖性很大,经济条件是农村金融机构生存的基本要素。四川省地方生产总值整体呈递增趋势,1995年~2014年,20年间四川省平均GDP平均增长率为11.35%,特别是2010年增长率达到15.1%。四川省地方生产总值从1995年的2443.2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8536.66亿元,在20年内,四川省的GDP实现了倍增,在1995年的基础上增加了11.68倍。这些快速发展的经济状况为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市场和巨大的金融潜力。

1.2居民收入状况

农民的人均年收入直接影响到农民的信贷资金需求,也直接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四川省农民人均年收入从1998年的2738.39元增长到2014年的12646.58元,虽然实现了持续增长,表面上在17年实现4.62倍增长,但是由于每年的平均增长基数只有619.26元,所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绝对值很小,比如2006年,只增长了184.63元,增幅为4.44%;特别是1999年的农村人均总收入比1998年还低,呈现-1.514%增长。所以与城市的人均增长,不论增长基数还是增长速度、增长绝对量,农村人均收入远远落后于城市的人均收入,而且收入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四川省农民人均收入低,每年除了自身生活需求,很少一部分会用了生产需要,导致了四川省普遍地区出现,农民资金实际需求量大,农村信用社资金不足的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和农民的支出有很大的差额,自1998年~2014年,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和农民的总支出直接的差额也在不断的增大,这一部分差额就构成了农民对资金需求。四川省农民收支差额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与支出差额,自1998年~2014年,资金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2013年和2014年农民资金需求急剧增加,农民人均需求达到5598.26元与5583.54元,主要是由于全国经济下行趋势的影响,物价水平上升,农村经济的缓慢增长,加剧了农民的资金需求。

1.3政府政策和法规状况

金融环境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农村的金融环境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农业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的生产、经营产生直接影响。随着中国金融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也顺应时代潮流,四川省的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农业生产发展中承担着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主要资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则是主要提供政策性金融服务,为农民购买生产设备,提供低息、免息贷款。四川省境内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农业银行,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降低这些金融机构面临的违约风险,进而扩大农民的小额信贷。通过金融机构内部一系列政策性改革,四川省争取创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以农村信用社为基础、农业银行和其他政策银行为辅助的农村金融体系,进而引进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等金融产品,进一步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农业发展银行在各地级行政区的建立,有效地和农村信用社等乡镇金融机构开展信息、资源共享等合作,利用政策性金融工具,加大了对四川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协调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2四川省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

2.1数据来源及参数设定

2.1.1数据来源

采用四川省农村金融的产值、比重作为衡量四川省农村金融的衡量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1995年~2014年的《四川省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年鉴》,还有部分来源于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

2.1.2参数设定

由于四川省是农业大省,为了研究四川省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关系,因此我们选取解释变量,依然构建规模、效率和功能指标来衡量金融发展。金融相关比例(FIR)以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表示。其中,表示t年的现金余额,表示t年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期末余额,表示t年的保费收入,表示t年的股票市值;货币化程度是金融发展指标的主要指标之一,我们用来表示;金融效率我们采用金融机构存贷比表示,。被解释变量主要是表示经济增长的变量,本文研究农村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所以采取四川省农业年度环比增长率表示。

2.1.3模型的建立

在以上参数设定的基础上,我们分别研究,四川省的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与四川省农村金融产值的关系,四川省的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率与四川省农村金融相关比率、货币化程度、金融效率的关系,分别建立如下两个回归模型。模型一:为了研究四川省农村经济发展与四川省农村金融产值的关系,其中四川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用四川省农、林、牧、渔生产总值替代,我们建立带时间趋势的一元回归模型。其中表示t年的农业生产总值,表示农村金融机构产值。模型二:四川省的农村经济增长率与四川省农村金融相关比率、货币化程度、金融效率的关系,其中农村经济增长率我们用农林牧渔生产总值替代,我们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其中为随机变量。

2.2模型检验和结果分析

根据模型一判断,Eviews8软件的检验结果,估计四川省农村经济发展与四川省农村金融产值的关系如下。由该式的估计结果表示,所有的解释变量都在1%执行水平下是显著的。该式表明:四川省农村经济发展与四川省农村金融产值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在其他外界因素不变时,当农村金融生产总值增加一单位,四川省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就增加0.1027个单位,这表明的四川省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四川省农村经济有巨大的影响。根据Eviews8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知道,R-squared=0.9652,该结果表明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离差中,有96.52%可以由农村金融产值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依存关系来解释,该一元回归方程,拟合度相当的高,而有3.48%属于随机因素的影响,这可以忽略不计。AdjR-squared=0.9602,我们可以看出农村金融的产值和农林牧渔业的真正相关性,达到96.02%。在置信水平下查F分布表,可知,所以认为该一元回归方程在置信水平下是显著的。在农林牧渔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中农村金融产值的回归中,当农村金融产值作为自变量,F检验和T检验的结果都是显著的。根据模型二判断,Eviews8软件的检验结果,估计四川省的农村经济增长率与四川省农村金融相关比率、货币化程度、金融效率的关系如下。由该式的估计结果表示,所有的解释变量都在5%执行水平下是显著的。该式表明:四川省农村经济增长速度与金融相关比率呈负相关,与货币化程度、金融效率呈正相关。在其他条件一定时,当增加一单位时,下降4.31个百分点;当增加一单位时,增加9.55个百分点;当增加一单位时,增加3.466个百分点。

3结语

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的一部分,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是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根据上述实证分析,可以发现:四川省农村经济发展与四川省农村金融产值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四川省农村经济增长速度与金融相关比率呈负相关,与货币化程度、金融效率呈正相关。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从农村外部引进资金,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提供的为了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非盈利性资金。在农村金融深化的同时,应该不断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机构除了为农业发展提供融资外,还应该提供信息咨询、投资理财、养老保险等业务。

作者:黄累博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周文召.金融发展中的政府干预、资本化进程与经济增长质量[J].经济学家,2014(03).

[2]周丽丽,杨刚强.中国金融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基于区域差异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4(02).

[3]苏建军,徐璋勇.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理论与经验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02).

[4]武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J].金融研究,2010(05).

[5]陆静.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2(01).

[6]闫丽瑞,田祥宇.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宏观经济研究,2012(03).

三农农林牧渔范文篇5

[论文摘要]政府补助作为政府运用的一个经济杠杆,在弥补市场缺陷、调节供求结构、贯彻行业或产业政策、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具有作用。文章从行业的角度出发,研究政府补助的基本情况。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政府补助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弱质的行业并未真正得到扶持。文章认为,政府补助机制需要规范和透明化,以促进各行业的公平增长。

一、研究背景

我国政府补助的形式多样,对企业的影响较大,对种类繁多的政府补助进行规范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刘浩(2002)认为,可以从制度和宏观角度来分析解释我国政府补助普遍存在的原因。从制度的角度来看,这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宏观经济的发展有关。为了符合我国证券市场的配股生命线以及ST等刚性制度,上市公司利用资产重组、关联交易、非货币性交易等各种手段来进行盈余管理,当然通过谈判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也不失为理智选择。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政府在经济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针对“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发展技术先进工业等等,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优惠方式,这些方式包括价格补贴、各种税金减免、税率优惠、财政返还等,这些政策给予政府补助合理的外衣。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和谐社会的要求。那么对于政府补助而言,不仅仅要关注补助的效率,更多地要注重公平效应。由于行业的不同特质,某些行业应该得到政府的支持。然而,事实情况并非如此,陈晓、李静(2001)发现补贴并没有如人们预期的那样倾向于某些政策性补贴行业,公用事业并没有享受更多的政府补贴,虽然农业类公司中获得的补贴比例很高,但是其补贴率却相对很低。

政府可通过多种途径来广泛地影响一个行业,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政府对行业的促进作用可通过补贴、优惠税法、限制外国竞争的关税、保护某一行业的附加法规等措施来实现,因为这些措施有利于降低该行业的成本,并刺激和扩大其投资规模,如美国纺织业就受到进口关税这一法律的极大保护。总的来说,政府对行业的干预极大地影响着行业的发展。正如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其根本原因是这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来源于这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同时,波特认为政府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对国家整体竞争的形成、产生一些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的明星行业具有很大影响。

二、政府补助的行业影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对资源和要素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虽然指令性计划作用的领域和范围开始萎缩,但政府补助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1)市场失灵的存在。(2)经济社会政策的要求。政府补助的分配有利于扶持新兴行业和产业,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方向。(3)改革的要求。补助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同时在宏观与微观主体两个层面上发挥作用。政府作为宏观主体,为了达到其政策目标,利用市场机制中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的关系,通过财政补贴对微观主体的利益激励,来调动或者牵引市场力量服从政府的宏观调控,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

在实际领域,政府补助并不一定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不能忽视政府补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补助对行业的负面影响大致有以下一些:行业损害,即实质损害、实质损害的威胁、对新兴产业的阻挠;严重侵害;严重侵害特定的补贴行为包括:对一产品超过5%的从价补贴、用以弥补产业承受的经营亏损的补贴、直接债务免除或者拨款偿债以及严重侵害的内容取代或阻碍市场的进入补贴国市场、进口国市场、第三国市场。沈晓明、谭再刚、伍朝晖(2002)通过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影响是消极而深远的,在短期内它掩盖了上市公司的经营困境,使之不能及时进行内部治理,而且对投资者产生误导;长期而言,使上市公司形成不找市场找政府的惯性,这种惯性是龙头企业完全市场化的最大心理障碍。可见,政府补助对于行业的公平非但没有起促进作用,反而影响了各行业的公平竞争。

三、政府补助的行业比较

我国常见的政府补助形式有财政补贴、税收返还、技改资金、研发补贴、出口退税等。由于补助形式的多样,核算比较困难。在此,我们用补贴收入、财政返还和本期收到的专项应付款的合计数来确定政府补助的金额。我们的样本为2003年至2005年间的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行业分类依照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规定的13类,为体现政府补助的行业特征,剔除了综合业。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与其他行业的可比性较差,将其剔除,得到11个样本行业。本文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对11个样本行业政府补助的情况描述见下表:

(一)受补助比例的行业比较

通过上表,我们发现2003年享受补助比重的行业排序是这样的:信息技术业,92%;农林牧渔,82.35%;采掘业,75%;制造业,73.17%。2004年各行业受补助覆盖比例如下:信息技术业,96.23%;制造业,76.50%;居于70%~80%区间还有传播与文化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农林牧渔业受补助的比例有所下降,为56.52%,居第九位。2005年各行业享受补助比重的排列如下:信息技术业,90.38%;农林牧渔,81.82%;采掘业,81.25%;制造业,75.32%;社会服务业,75%;批发和零售业,73.85%;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73.68%;建筑业,70%;传播与文化产业,66.67%;交通运输及仓储业,52.63%;房地产业,40%。2003年至2005年间,金融保险业受补助的比例最小。总体上而言,信息技术业和农林牧渔业历年受政府补助的比重较其他行业大,这是否可以体现政府行业扶持的思路?当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才能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最大值的行业比较

对于各行业中企业受到政府补助比例的研究是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不能忽视补助金额的研究。对于补助数额研究,主要从各行业获得补助的最大值、标准差、中值以及均值的描述。上述表格对各个行业补助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清晰的描述,下文仅将就行业间获得政府补助的最大值和均值进行简要比较。

2003年各行业上市公司获得政府补助最大值的居前五位的如下:社会服务业,423650200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261717232.9元;制造业,252000000元;交通运输及仓储业,129630732元;信息技术业,103524439元。2004年度获得政府补助最大值比较,各行业的分布如下: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以542005246.4元位居第一;第二位的是社会服务业,424470060元;第三位的是制造业,25200万元;信息技术业居第五,农林牧渔业居倒数第二位。2005年度相关值比较上,变动比较大的是采掘行业获得的政府补助最大值为941500万元,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居于首位。各行业政府补助的最大值由大到小依次是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业的最大值为28488850,居第十位。从上述年度就各行业获得政府补助的最大值的比较可以看到,社会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制造业获得的补助数额较大,这可能和这些行业提供公共品有关。虽然政府政策上对高科技和农业产业有扶持,因此在进行补助的覆盖面的统计上,信息技术业和农林牧渔业居于前列,但是就补助数额而言,这两个行业并没有任何优势,而且农林牧渔业获得最大补助额几乎是各行业中较低的,居于后几位。上述分析结果能否说明政策导向的力度不够?对于薄弱行业的补助,比如农林牧渔业的补助数额之低,对于体现政府补助的行业公平有多少解释力?政府对于行业的促进作用初衷和效果是否达到一致?

(三)均值的行业比较

对各行业政府补助的均值比较也很有意义。2003年,社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占第一和第二位,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居第三,信息技术业以15076265元居第四位,农林牧渔业以5638216.902元居第八位,采掘业居第九。2004年各行业获得政府补助均值基本情况如下:社会服务业41287422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以29143286.06元居第二位,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上市公司受补助的均值为22137061.3元,信息技术业16137061.3元,农林牧渔业以5000227.8元居倒数第一。2005年,采掘业以594423939.5元从上年的第七位上升至第一位,第二、第三位分别是社会服务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信息技术业以17455989元居第四位,农林牧渔业居第六位。下面就个别行业政府补助的均值做简单分析:

2003年农林牧渔业收到的补助平均值居第八位,2004年居第十位,2005年居第八位。虽然从行业的补贴覆盖率来看,农林牧渔业居于前列,但是从均值分析来看,该行业并没有得到真正优惠。近年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减免农业税、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和水稻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农业补贴和支持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可是从获得政府补助的均值比较来看,农林牧渔业并没有获得这种行业优势。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获得的政府补助的均值三个年度都稳居第三位。作为公用事业,该行业以往赢利能力总体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主要原因是供水供气行业投资较大,建设周期较长、折旧及摊销等固定成本比例较大、收效较慢。若该行业提供的产品完全由社会承担,那么会加大消费者的生存压力,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稳定。因此,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必然需要政府给予价格以及其他方面的补助。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各年的排名分别是:2003年居第二位,2004年和2005年都居第四位。可见政府对于该行业的关注,这与该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特别是现代仓储业作为新兴行业,在中国发展还处于形成阶段,是现代物流业中的相对薄弱环节。现代仓储业的发展,对于优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系统、转变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都有重大的意义。为此,要在政策上鼓励道路运输企业、港口企业和水运企业,大力发展仓储、物流业,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行为规范。

在我们的研究期间,社会服务业受到政府补助平均值居前两位,2003、2004年居各行业的首位,2005年居行业第二,这可以体现政府对于社会服务业的重视,且体现了政府对服务行业的扶持政策。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采取积极的财税、土地、价格等政策,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展,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推进服务业标准化。

四、结论和启示

通过对上证A股上市公司2003年至2005年间政府补助情况的研究,我们发现政府补助对于上市公司具有普遍性。上市公司受补助的比例相当高,个别行业受补助的公司甚至达到了样本公司90%以上,信息技术业和农林牧渔业受政府补助的覆盖率在诸行业中占前列。从补助数额的研究结果看,社会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受到补助的平均值居前列。同时,我们也发现政府补助有扩大和加速的趋势。对于新兴的行业,比如信息技术业、仓储业,获得政府补助的均值等都处于前列,可见政府扶持的倾向还是比较明显。然而,我们亦发现政府补助政策导向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以农业为例,作为特殊的行业,理应得到更多的政府扶持,但是我们发现,我国农林牧渔行业得到政府补助的上市公司比例虽然非常高,但是平均补助金额及补贴率却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这不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也并没有彰显公平和保护弱质行业。

[参考文献]

[1]刘浩.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的会计规范——对沪市一起案例的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2(,7).

三农农林牧渔范文篇6

1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发展农业产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方面来抓,全面开发利用特色农业资源,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有效促进了云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尤其是2011年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实施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以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发展措施,全省农业产业经济总体运行良好,农村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2年以来,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首次超过3%并持续至今,是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农业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目前,云南农业发展总体呈现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优势特色逐渐显现,存量效应充分释放,增量效应逐步形成的格局[3]。高原特色生态农业模式被农业部和国内学术界誉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四大模式之一[4],特色和生态成为云南农业发展的一致目标和品牌。尽管近年来,农业增加值在全省GDP中占的比重逐步降低(图1),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却日渐显著。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从2012年以来,云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农林牧渔业增加值逐年稳步增长。2017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872.93亿元和2388.55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44.50%和44.36%,占同期全国的比例分别为3.54%和3.41%。与此同时,全省主要农产品产量实现大幅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多年居全国第14位和11位。鲜切花、天然橡胶、咖啡、烤烟、核桃和坚果的播种面积和产量继续保持全国第1位;中药材种植面积持续保持全国第1位,蔗糖种植面积和产量继续连续多年居全国第2位;年末茶园面积和当年茶叶产量继续保持全国第1和第2位;桑园面积和干蚕茧产量分居全国第3位和第5位;年末牛存栏数多年排全国第2位,生猪存栏数和猪肉产量分居全国第5和第6位。1.1农业产业综合经济效益明显农业是受资源禀赋影响比较大的产业,近年来,云南针对耕地资源紧缺且质量不高、产业类别多但规模不大等问题,但地处低纬高原,自然资源禀赋优越等特点,充分利用全省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优势巨大[5]、特色产业扎实等条件,提出进一步彰显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张名片”优势,切实做大做强高原特色优势产业的战略思路[6],不断提高全省农业的生产效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等,农业综合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表1)。1.1.1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逐年增加,投入产出率基本稳定统计数据表明,云南省土地产出率从2012年的4.36万元/hm2增加到2017年的6.23万元/hm2,增加了1.87万元/hm2,增长42.84%;同期,全省劳动生产率从1.66万元/人增加到2.55万元/人,相对增长53.64%,明显高于土地产出率的增幅;而投入产出率则基本保持稳定。1.1.2外向型特征逐步凸显,农产品逐步成为出口创汇支柱产业云南农产品出口总额常年稳居全国第7位,西部省区市之首,多年来一直是全省出口创汇的主要商品。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为“云果”“云菜”“云花”“云茶”“云咖”“云药”等享誉海内外奠定了坚实基础,带动了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快速增长[7]。2012—2017年间,云南农产品出口总值占同期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由4.1%上升到7.3%,农产品逐步成为云南省出口创汇的支柱(表2)。2017和2018年,全省农产品出口额分别达282.8亿元和256.7亿元人民币,主要销往东盟、中国香港、欧盟、北美及拉丁美洲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其中,果品、蔬菜、烟草占大头,小粒咖啡、鲜花、茶叶增幅居前几位[8](表3)。2019年以来云南农产品出口“量值双增”拉动作用明显,水果、蔬菜、花卉等主要农产品出口增势良好,2019年1月,全省农产品出口同比增长49.5%[9]。此外,近年来,云南发挥独特的资源、区位、技术、农机等优势,以东南亚南亚国家为突破口,通过完善合作机制、实施合作项目,引导境外农业投资和农产品贸易稳步发展[10],农业“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先后与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签署了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二是省农科院牵头建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与柬埔寨、老挝、缅甸合作分别建设了农业科技示范园;三是以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工程为抓手,引导鼓励省内农业企业在境外种植水稻、玉米、橡胶、热带水果、甘蔗等约27.5万hm2[11]。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云南在国(境)外投资设立的农业企业达123家,全国第一,累计投资额7.4亿美元,资产总额8.67亿美元;对外农业开发土地及水域面积共49.5万hm2[10]。仅云南农垦目前就在老挝北部4省9县18个橡胶基地拥有橡胶资源达6660hm2以上,并在缅甸和老挝等建立了自己的橡胶初加工厂。1.2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根据《云南统计年鉴》数据,2017年云南省农林牧渔业产值比2012年分别增长41.79%、68.95%、41.24%、38.99%和64.37%,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占比降低2.3%,林业提高0.8%,牧业提高1.9%,渔业基本持平。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1.79%、68.95%、41.24%、38.99%和64.37%,其中,林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其他产业,农业增加值占比降低了2.5%,林业提高了0.8%,畜牧业提高了2%,渔业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1.2.1种植业:粮食产能稳步提高,特色经作量效齐增云南全面落实“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战略,播种面积保持稳定,总产量在2016年迈上1900万t,种植产值稳定增长。同时,全省蔬菜、花卉、水果、烤烟、甘蔗、蚕桑、咖啡、橡胶、茶叶、中药材和核桃、澳洲坚果等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初步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的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带。表4数据表明,与2012年相比,2017年云南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增长34.97%和41.09%,外销量和出口量分别占总产量的68%和5.7%,出口创汇额居全国第二;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分别增长12.37%和44.83%,果园面积和水果产量分别增长45.23%和34.89%,天然橡胶收获面积和干胶产量分别增长31.66%和12.32%,鲜切花产量增长53.5%;此外,云南中药材种植面积比2012年增长了4.39倍,连续2年排名全国第一,中药材产量是2012年的2.27倍,农业产值占全国11.63%;2017年,云南核桃面积占全国的40%(占全球的近35%),产量占全国近30%;澳洲坚果面积占全国93%(占全球56.7%)左右,产量占全国90%以上。1.2.2养殖业:以生猪和家禽养殖为主,草食畜和渔业同步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表5),2017年,云南养殖业总产值达1377.15亿元,占同期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3.56%。全省肉类总产量419.15万t,其中猪肉产量320.16万t(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76.38%)、牛羊肉产量53.97万t(占12.8%)。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数据,2012—2017年间,全省猪肉产值从832.2万元增加到910.0万元,牛肉产值从207.6万元增加到341.0万元,羊肉产值从41.44万元增加到63.0万元,水产品产值从63.1万元增加到152.8万元。1.2.3加工业:由初级加工业逐步向精深加工业转变近年来,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和全省上下的努力下,云南农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逐步由初级加工业逐步向精深加工业转变[12]。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不含烟草)与同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由2012年的0.52:1逐步提高到2017年0.71:1(表6)。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全省规模以上加工业的比重从2012年的40.73%提高到2017年的43.43%(表7)。从农业加工业内部来看,烟草制品业占比虽然在5年间下降了5%,但是依然占72.5%的绝对最大份额;其次是食品业,占比从2012年的8.95%上升到9.8%;食品、饮料、家具、造纸、水产和肉类加工、蔬菜、干鲜水果等加工也出现上升趋势,由此带来农产品及加工品出口的持续扩大,其它类别则保持相对稳定。1.3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区域化及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多年来,云南省各州市根据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农产品,根据2017和2018年《云南统计年鉴》和省农业农村厅提供的数据,目前,全省优质粮油、特色经作、畜禽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了区域化、专业化分工生产的格局[12]。截至2017年底,云南累计支持建设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230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386个(其中部级89个),水产健康养殖场163个(部级94个)[13]。粮油产业:红河、普洱、文山、保山、德宏、楚雄、大理和曲靖8州(市)的稻谷播种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4;曲靖、昭通、普洱、文山、临沧、红河和大理7个州(市)的玉米播种面积占到全省的七成左右;昭通、曲靖、文山、红河和昆明5个州(市)马铃薯播种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4;文山、临沧、昭通、楚雄、曲靖和红河6个州(市)小麦面积约占全省的65%;曲靖和文山2个州(市)油菜面积约占全省的45%,其中曲靖市就占了1/3。特色经作:楚雄、曲靖、红河和文山4个州(市)的蔬菜种植面积超过全省的一半,楚雄、昆明、曲靖、玉溪和红河5个州(市)的蔬菜产量占约全省的65%;昆明、曲靖、玉溪、红河、楚雄、大理和保山7个州(市)烤烟种植面积占全省的七成以上;临沧、普洱、西双版纳和保山4个州(市)的茶叶产量占全省的八成以上;红河、玉溪、西双版纳和大理4个州(市)生产出了全省约六成的水果;临沧、德宏和普洱3个州(市)甘蔗面积占全省的六成以上;鲜切花生产主要集中在昆明(超过70亿支,约占全省的65%)和玉溪(近18亿支,约占全省的16%);曲靖、迪庆、红河和丽江4个州(市)的中药材产量占全省的50%以上;食用菌生产则主要集中在曲靖(占全省的40%)和文山(约占全省的15%)2个州(市)。热作产业:云南的天然橡胶主要分布在滇南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和红河4个州(市),胶园面积和干胶产量占全省的份额分别超过97%和98%。其中,西双版纳州天然橡胶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份额超过50%、干胶产量占全省的70%左右;云南咖啡主要分布在滇西南的普洱、临沧、保山、德宏、西双版纳5个州(市)的34个县市区,种植面积和咖啡豆产量均占全省的98%左右。其中,咖啡种植面积和咖啡豆产量排名第一的普洱市占全省的份额分别为44.4%左右和45.75%(2017年),咖啡种植面积排名第二的临沧市占全省份额超过四分之一,咖啡豆产量排名第二的保山市占全省的份额约1/5。2017年,产量排名前5的隆阳、思茅、景洪、镇康和宁洱5个县(市区)的咖啡豆产量占全省的比重将近55%[14],产业集中度很高。坚果产业:云南90%以上的县(区市)均种植核桃,规模较大的县(区市)就达到70个;澳洲坚果主要种植在临沧、德宏、西双版纳、普洱和保山等州(市);昆明和楚雄2个州市是云南的板栗主产区,占全省板栗总产量的55%以上;畜禽水产:曲靖、红河、昭通、文山、大理、保山、昆明7个州(市)猪肉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3/4以上;曲靖、大理、文山、红河、楚雄、保山6个州(市)牛肉产量占全省牛肉总产量的七成;曲靖、大理、昆明、楚雄4个州(市)的羊肉产量约占全省的六成;大理、昆明和红河3个州(市)生产了全省85%以上的牛奶,其中,大理州的牛奶产量占全省的份额在55%~60%甚至更大;玉溪、红河、大理、昆明和曲靖5个州(市)禽蛋产量约占全省份额的八成;曲靖、普洱、临沧、文山、大理和红河6个州(市)的水产品产量占到全省的2/3以上。1.4产业组织体系日渐完善近年来,云南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组织体系日益完善,基本形成以部级龙头企业为引领、以省级为重点、州(市)级为骨干、县级为基础,大中小企业梯度发展的良好格局,带动云南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了农户、大中小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共同发展的新阶段。据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截至2017年底,全省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796个,比2012年增加1234个,增长48.17%;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812个(含部级龙头企业20个),比2012年增加345个,增长73.88%,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254户,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31.47亿元,比2012年增加1235.64亿元,增长95.36%;2017年,全省有10家企业入选《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排行榜》[15]。此外,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3372个,经农业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数量为6782个,年递增10%以上,其中以种植业为主的2956户,以畜牧业为主的2247户,以渔业为主的155户,种养结合的1068户,其他356户,1/3左右的家庭农场有常年雇工,大部分家庭农场领办或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25个家庭农场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有161个家庭农场拥有注册商标[16]。1.5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云南统计年鉴》数据表明,2017年云南全省农林牧渔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额1209.03亿元,比2012年的143.13亿元增加1068.60亿元,增长7.45倍,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幅。与2012年相比,到2017年底,全省水库数量从5631个增加到6384个,增长13.37%;水库总库容从121.96亿m3增加到132.42亿m3,增长8.58%;有效灌溉面积从1679.9千hm2增加到1851.4千hm2,增长10.34%。2012—2017年间,云南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从2874.45万kW增加到3534.53万kW,增长22.96%;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数量分别从26.77万台和4.54万部增加到32.09万台和6.76万部,分别增长19.87%和49.05%。2016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7.6%、比2015年增加0.6个百分点[17]。云南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整体合格率多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品牌培育成效明显。2018年云南农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99.6%[18],高于全国平均2.1%(全国为97.5%[19])。截至2017年底,全省累计“三品一标”有效获证企业810家,产品179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74个,认定云南名牌农产品十批684个产品,获得农业部“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58个,9个合作社的9个农产品品牌被授予“全国百个农产品品牌公益宣传活动”称号,居全国之首。2017年,屏边“妃子笑”荔枝在“全国优质荔枝擂台赛”中获得金奖,昭通苹果、文山三七、宣威火腿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获得“中国百强百城公用品牌”称号,德宏咖啡、临沧普洱茶、元谋蔬菜通过首批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2018年,“普洱茶”品牌价值以64亿元再登全国“十强”榜首[20]。

2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全国和西南平均一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高于全国平均,呈现三高二低的特点[3]。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云南统计年鉴》数据,2017年,云南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全国平均值高7%(全国为7.6%);云南农村人口比重比全国高11.83%(全国为41.48%);云南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比全国高17.45%(全国为37.43%);云南农业从业人口人均农业增加值仅为全国平均值的52.3%(全国为3.0万元/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3.4%,仅略高于甘肃、青海和贵州,长期排全国倒数第4位,且绝对值仍在拉大。二是农业现代化水平排名全国倒数第二。2016年,云南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为49.13%(全国为64.02%),仅略高于西藏(46.71%)排全国第倒数第2位[21]。三是农业经济效率普遍低于全国和西南平均。虽然云南农业投入产出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低于西南地区平均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2017年,云南土地产出率不足全国平均的77%(76.9%),仅为西南平均的72%,属于西南五省区市最低的;2017年,云南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全国平均的50.14%、西南平均的76.5%,亦属最低。四是农民收入总量处于全国后位且结构失衡。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云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多年低于全国平均的75%,仅为上海的35%、四川和重庆的80%。与全国平均的差距绝对值从2013年的2706元扩大到2017年3570元,同期与全国最高的上海的差距绝对值从约1.25万元扩大到近1.8万元,与重庆的差距扩大了1000元左右,与四川的差距也扩大了700元左右。工资性收入总量低、比例小是造成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间差距的主要因素。五是开放农业规模小层次低,优势发挥不充分。从农产品出口角度看,全省农产品出口备案基地规模偏小,加工环节薄弱。除烤烟外,出口份额靠前的蔬菜、水果、切花、咖啡、茶叶等大多数是初级原料形式。从农业“走出去”角度看,企业规模偏小、抵御风险能力不足、对外投资复合型人才匮乏,加上缺乏境外投资风险评估机构与运行机制,投资政策扶持不足,周边农业资源利用和开发渠道尚未打通等短板[22]突出。以天然橡胶为例,目前云南天然橡胶“走出去”的方式主要是租地种植橡胶,投资重点在种植、加工等环节,在国际物流、贸易环节的投资极小,更缺乏以收购、兼并、重组的资本运作等投资方式。投资集中在产业链前端,企业经营风险增大,资源掌控能力不强。2.2产业结构不尽完善,结构性制约突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23]。统计数据表明,云南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体的基本格局多年没有变化,种植业+畜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一直保持在85%左右,林业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善,尤其是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占比长期低于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等结构性制约的状况,制约了高原特色农业的现代化进程。(1)种植业整体比重较高。2012—2017年间,云南种植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长期处于50%左右,最高的2014年甚至超过了55%;同期,全省种植业增加值在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中的占比更是长期处于55%的水平,最高的2014年接近60%。(2)养殖业中高耗量的猪禽占比高,草食畜及渔业优势发挥不足。2017年,云南猪肉产量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3/4以上,而同期牛羊肉产量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不足13%。高耗粮猪禽饲养业占据养殖业主导地位,山地牧业和淡水渔业发展滞后,全省饲草饲料资源和淡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而且,养殖业集约化水平落后于全国的状况也影响到生产效率和产业效益的提高。(3)林产业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多年没有根本改变。2012—2017年间,云南林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长期不足10%,最高的2017年仅为9.85%;同期,云南林业增加值在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也徘徊在10%左右,最高的2017年仅为10.48%,与云南地处全国第二大林区、林地面积和森林面积均排名全国第三位的林业资源大省的优势不相匹配。(4)农产品加工业总量不足、精深加工不高。农产品加工业横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领域,具有投资少、周期短、效益好的特点[24]。云南具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良好基础,但是,由于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足、间接融资难、产业链短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原因,云南的农产品加工业整体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5]。2017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28:1,云南仅为1.6:1。云南企业加工结构单一,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水平不高等问题突出,有的还处于初级加工或原料直销阶段。2016年,全省蔬菜精制成品占比仅为27%,水果精深加工率仅为21.7%,中药材加工比例仅为28%,全省每年仍有27%的茶叶以毛茶销往省外[7]。2.3产业功能较为单一,功能拓展和创意农业发展不足目前,云南具有拓展农业功能、发展创意农业的多样化自然资源和民族人文资源优势以及产业载体基础,但是从整体上看,创意农业形式单一,同质化明显。近年来全省支持的700个标准园、示范场以及新增的1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8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中,体现单一生产功能的园区较多,具备文化科普、休闲养生和生态涵养等综合功能的较少,以点带面、全面开发农业综合功能的示范带动作用尚未充分体现[26]。2.4产业发展缺乏稳定投入,基本生产条件较差一是产业发展无稳定资金来源。由于财政预算和政府投资计划中并没有建立与政府投资总量和预算支出增长相联系的农业投资增长计划,没有明确规定用于农村和农业的政府资金投入数量和比例,导致云南省农村和农业的支出没有稳固的财政来源,产业发展无稳定资金来源,农村基建投入落后,为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埋下了隐患[12]。根据《云南统计年鉴》数据,近年来,云南农业增加值占GDP的份额保持在15%左右,但是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含农户)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份额则仅在5%~6%之间。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差。云南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到了全省国土面积的94%,立地条件差。全省75.9%的耕地属于旱坡地,近15%的耕地处于25°以上的陡坡[27]。根据国家和云南省统计数据,2017年全省有效灌溉耕地占总耕地的比重仅为29.8%,比全国低近20.5个百分点;云南粮食综合单产仅为全国平均的78.85%,其中:稻谷单产仅为全国平均的87.89%、玉米单产仅为全国平均的84.71%、小麦单产不足全国平均的40%。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于全国。云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2016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比全国低17.6个百分点(全国为65.2%[28])。2.5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力度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整体素质低于全国云南农业科技贡献率长期低于全国2~3个百分点,2017年仍然低1.5%(全国57.5%[29])。据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2016年,云南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仅受过小学和初中教育比例高达85.2%,其中,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比高达51.9%(全国仅为37%);而高中及以上的仅为5.5%,比全国低2.8个百分点;全省近10%的农业生产经营者未上过学,比重比全国高3个百分点。2.6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滞后根据有关数据计算,2016年云南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仅为全国的2.74%,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不足全国的2.2%;2017年入选《2019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排行榜》的云南企业仅有10家,且只有3家企业进入前100位;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全国达70家,云南只有2家,且云南排名第一的企业销售收入不足全国排名第一位的12%[15]。此外,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也不足全国的2.5%,经农业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数不足全国的2%[16]。

3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三农农林牧渔范文篇7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吉林市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以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共同发展的模式进行生产,在面对各方面压力的过程中,我国将进一步重视农业产业结构资源的合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1No.6TERRITORY&NATURALRESOURCESSTUDY·43·理运用,依靠科技的发展与创新发挥地区优势,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的农业。中国是农业大国,“三农”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其中农民增收更是需要被解决的首要问题,农民的增收问题不仅仅关乎民生、消费、综合国力的提高,更关乎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1]。农民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农民的数量与素质以及它们所处的环境对整个国家的农业贡献率有着很大影响[2]。因此,只有把一个国家的农业产业结构研究清楚,才能够产生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现在有关研究多从全国角度或者是以其他地区为例思考如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策。在结合近年来吉林市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相关历史数据对农业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可行的建议。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更是吉林市的支柱产业。截至2019年,吉林市乡村人口为326.5万人,占总人口的61.18%[3]。吉林市农业生产的土壤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丰富,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农村从业人员产业结构高度水平偏低、农民增收动力明显不足、人均消费长期低于全国水平等。如何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扩大农业发展规模,降低农业发展的风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4]。本文通过搜集吉林市农业产业结构方面的资料,并进行鉴别和整理。同时对国内外学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对本文进行系统的论述,通过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本文进行理论支持。当前学术界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很多,但针对吉林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则比较少。本文通过文献搜集和实地调查为研究提供数据,通过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为研究结果提供有力支持。

1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及农民收入的因素

1.1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因素

1.1.1自然资源条件。农业是一种资源型产业,它依赖于有生命的动植物,与自然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土壤、地貌、水分等自然资源条件,决定了不同内容和重点的农业经营项目,进而形成不同的农业产业结构。1.1.2社会需要与市场导向。一般来说,人口越多就会导致对粮食的需求越大,容易形成以粮食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同时,市场引导农业结构调整,迫切要求农产品市场交易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5]。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人民的需求逐渐变为对品质的追求,农业产业结构也随之变化[6]。

1.2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

1.2.1政府因素。国家对农民实施的粮食补贴、牛羊补贴等政策都会导致农民收入增加。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其他费用能促进农民增收,所以应当加强对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争取使有限的资金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7]。1.2.2市场因素。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而价格上升与下降会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升与降。而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别国产品进入市场,更会导致价格增收难度的增大[8]。

1.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机理

1.3.1市场拓展效应。农业是人们追求其他需求的基础,只有在农业产业平稳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二、三产业的进步[9]。随着农产品质量、数量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平稳的增长,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追求农业现代化以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1.3.2比较优势效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通过优化农业资源来提高农业的比较优势。我国较他国具有的比较优势为:拥有数量较大、成本低廉的农业劳动力[10]。但我国耕地资源不足,需要在大范围土地上种植的农产品,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劣势。吉林市应发挥粮食生产的优势,建立专门的粮食、饲料等生产基地,结合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11]。

2吉林市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2.1吉林市农业产业结构的约束条件

2.1.1吉林市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2003-2005年种植业所占比重波动较大,2006-2013年,种植业所占比重基本稳定在60%左右,而近四年来吉林市对畜牧业的支持也导致了种植业占比下降,由2014年的62.74%下降至2019年的51.36%。种植业产值比重虽然下降,但其在吉林市农业中的重要程度仍居于榜首。在“十二五”期间,吉林市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2019年粮食产量达到300亿斤,比2012年增加103亿斤,是全省乃至国家的“大粮仓”。2.1.2林业、渔业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呈上升趋势。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林业和渔业总产值虽有增加,但其总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很小,皆在3%以下,林业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例从2017年的1.03%逐年上升至2019年的1.34%。

2.2吉林市农民收入的现状及问题

自2003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03-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大,2010-2019年农民收入水平在总体上呈波动上升态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4031.6元上升到2019年的13965元,增长了约3.46倍。按农民收入增长率变化可将农民收入增长进程划为2个阶段:快速增长阶段(2008-2010年)。农民收入表现出快速增长态势,2008年农民收入为4031.6元,相比2009年增长46.5%,至2010年农民收入达到6125.0元,共增长2093.4元;稳定增长阶段(2013-2019年)。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稳定,截至2019年共增长了6292.5元,基本保持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

3吉林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影响评价

3.1模型的建立及变量选择

本文变量选取吉林省1998-2019年每年的种植业总产值(X1)、林业总产值(X2)、牧业总产值(X3)、渔业总产值(X4)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Y)作为研究指标。其中,以吉林市人均纯收入作为因变量,其余作为自变量。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中多元回归模型,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进行检验,用Eviews9建立回归模型为:Y=β1×X1+β2×X2+β3×X3+β4×X4

3.2数据的来源及模型的运算和检验

本文数据来源于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经整理后得到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以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1对数据进行协整分析。首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处理结果。由表1可知,1990-2017年吉林市农民纯收入和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的总产值是一阶单整序列,即I(1)。然后,再对Y、X1、X2、X3、X4做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3可知,虽然单个变量不显著,但Y与X1、X2、X3、X4具有协整关系,并长期均衡。3.2.2对lnY、lnX1、lnX2、lnX3、lnX4做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其模型结果为:lnY=0.95641lnX1-0.7596lnX2+0.3527lnX3+0.3337lnX4-5.97163.2.3实证结果分析及评价。由回归方程可知吉林市的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畜牧业,再次是渔业,而林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有反作用。种植业(X1)结果分析。种植业产值每增1%,吉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0.95641%,其原因是吉林市的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中,种植业占一半以上,这体现了种植业在农民中占主要地位以及吉林市对种植业的依赖。畜牧业(X3)结果分析。当畜牧业产值每增加1%,吉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0.3527%。因为吉林市除具有良好的地理资源优势外,又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畜牧业产值在第一产业中占45.8%。畜牧业中的奶牛、黄牛的养殖,是畜牧业产值增加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畜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经产生显著成果,对农民的增收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林业(X2)结果分析。林业产值每增加1%,吉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减少0.7596%。其主要原因是吉林市森林资源较少,吉林市的林业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会投入资金较少,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保护难度大。对农户来说,林业周期长、投资成本较高,这都是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影响较小的原因。

4吉林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及对策建议

4.1吉林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

4.1.1持续稳定地发展种植业。根据回归结果可知种植业产值每增加1%,吉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0.95641%。因此,为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吉林市应该持续稳定地发展种植业。在吉林市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一直占绝大比重,也是农民收入中的主要来源,但种植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从2001年的58.79%到2017年的52.1%逐年缓慢下降。吉林市应发挥绿色特色的优势,优化种植业。不论是产量、品质、或是种植面积都有绝对优势,玉米的种植占吉林市总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虽然本省的商品价值不占优势,但玉米可以转化为饲料,提升其经济价值;大豆的种植则要发挥吉林市农业的优势,进行大面积耕种、连片种植,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4.1.2大力发展畜牧业。根据回归模型结果可知,畜牧业产值每增加1%,吉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0.3527%,且近十几年来,畜牧业迅猛发展,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12]。因此吉林市应大力发展畜牧业。

4.2吉林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措施

4.2.1加大农业科技支撑力。吉林市应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效率。要针对不同县市区的特点,建设不同的科技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实现周边地区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13]。只有强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才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更好地调整。4.2.2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品种档次,发展特色农业。目前,市场上的大豆有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非转基因的优势让中国大豆在食品工业领域将成为强势产业。因此,加快新技术、引进与推广就变得尤为重要。特色农业的发展更是实现吉林市农业产业收入的主要措施。4.2.3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吉林市可以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组织,扭转单个农产品竞争力低下的局势,变被动为主动,变竞争为合作,从而占据市场主体地位。市场决定生产,而生产服从市场的原则,既要重视生产更要重视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形成订单农业,构建农产品“产—运—销”一体化服务,确保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陈娆,田淑敏,主编.农业经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2]李秉龙,薛兴利.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1).

[3]霍丽娅.从农民个人收入变化看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转龙村个案调查研究[J].农村经济,2006(6):39-41.

[4]何剑.农业区域经济差异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新疆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11):74-78

[5]李国祥.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效应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5):12-20.

[6]熊德平,冉光和.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制度创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6):42-46.

[7]朱林强,翁贞林.财政农业投入对江西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8):415-419.

[8]陈彩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和作用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9):1-3.

[9]汤丹.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区域差异[J].经济问题探索,2016(2):180-184.

[10]吕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之浅见[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3):13-14.

[11]宫会顶.齐齐哈尔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及应采取的对策[J].黑龙江水产,2012(3):36-37.

[12]孙长生,周莹.齐齐哈尔市新一轮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J].理论观察,2002(5):69-70.

三农农林牧渔范文篇8

一、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一)农业生产经济总量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9亿元,比上年增长5.4%。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8亿元,比上年增长5.2%。

(二)夏粮丰收,秋粮略减。据统计,今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98.5万亩,增加0.4万亩,总产量预计达到34.7万吨,比去年增加0.5万吨,增长1.6%;亩产预计352.2公斤,比去年增加4.1公斤,增长1.2%。其中小麦播种面积46.7万亩,总产达15.1万吨,比去年增产0.7万吨,增长4.8%;平均亩产323.1公斤,比去年增产10.8公斤,增长3.5%;全县秋粮播种面积51.8万亩,比去年减少0.2万亩;预计总产19.6万吨,比去年减0.1万吨,减0.7%;平均亩产378.4公斤,比去年略减。

(三)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到三季度末,全县存养奶牛3.3万头,同比增长5.6%;生猪存栏33.8万头,同比增长1.8%;羊存栏23.3万只,同比增长0.4%;家禽存栏1290.6万只,同比增长0.2%。出栏生猪34.3万头、羊19.7万只、家禽5596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2%、-3.9%、-1%。实现肉类总产量达11.6万吨,同比增长3%;禽蛋产量3.5万吨,同比增长1%;奶类产量7.9万吨,同比增长5.6%。

(四)农民现金收入大幅度增加。“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的增长。前三季度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0601.8元,同比增加1976.1元,增长22.9%。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家庭经营收入大幅度回升,这是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人均4725元,同比增加827元,增长21.2%。二是工资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这是农民增收的最大来源。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4874.7元,增加647元,增长15.3%。其中:农民外出打工得到的劳务收入人均2436元,比上年增加594元,增长32.3%。三是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人均1002元,比上年增加502元,增长100.4%。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较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较薄弱。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有限,“靠天吃饭”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善,粮食生产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受今年8月3日的10号“达维”台风的影响,县山区遭受特大凤灾和水灾,致使山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损失,生产、生活受到了影响。部分粮食作物倒伏、受淹,影响了粮食的丰收。

三农农林牧渔范文篇9

一、五大举措:为“三农”发展提供充分的金融服务

1.健全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提供全流程的金融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农行在组织架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工作机制上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工作制度和组织保障机制,支行安排一名副行长具体分管“三农”事务,在客户部内部专设了“三农”管理岗位,配备了2名农户客户经理,并在4个营业网点配置了专职“三农”客户经理;制定了《“三农”客户经理营销管理考核办法》和《农行资产营销奖励管理办法》,利用行政和经济的手段充分发挥信贷人员发放“三农”贷款的积极性,确保“三农”信贷需求的充分满足。

2.按照普惠制、广覆盖要求,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农行为解决部分乡镇无营业网点的困难,专门成立了惠农卡发卡工作组,深入乡镇、深入农户家中,通过实行免收小额账户管理费、惠农卡和对账折工本费、减半收取年费的“三免一减半”优惠措施,创新发卡方式,完善服务渠道,改善用卡环境,在乡村设立了17个助农取款服务站,初步建立了“营业网点+ATM+助农取款服务站+电子银行”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很好地解决了农民“最后一公里”金融服务的问题,让农户足不出村就能取到现金,大大方便了农民生产和生活。到2011年底,农行共发行惠农卡19514张,通过惠农卡发放农户小额贷款余额4278万元,仅2011年就累放5580万元。

3.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全过程的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农行抓住这个关键,从结算、现金供应、信贷服务方面,着力扶持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根据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用于抵押担保的固定资产不足、信用等级不高等问题,农行通过与省财政担保中心、省农业产业化担保中心合作,有效满足了企业正常流动资金周转需要,使其产、销、利同步提高,促进了企业健康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2011年底,农行已向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信贷资金2760万元,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贷款金额1460万元。

4.大力支持农民创业致富,提供全身心的金融服务。随着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实施,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故土,定居于城镇,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农行抓住这一机遇,组织精干力量走进园区、走进乡村、走进市场进行“扫园、扫街”活动,大力拓展个人助业贷款和农村生产经营贷款业务,2011年就累放个人贷款14756万元,其中:发放养殖业贷款1391万元、林业大户贷款445万元、农资经营户贷款1280万元,农产品加工户贷款1531万元。

5.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服务手段,提供全天候的金融服务。农行主动适应和引导县域金融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牢固树立客户就是上帝的观念,为各类法人和个人客户提供业务咨询、投资理财、电子银行、代收代付、消费贷款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引领县域金融服务升级。仅2011年就增设离行式自助银行一个,增布自助设备6台,布放金穗支付通65台、POS机21台,发行金穗卡20249张,开通电子银行5537户。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使县域广大客户感受到了现代金融服务的快捷方便,巩固了农行与客户的合作关系。

二、四大成效:“三农”信贷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1.“三农”信贷总量再上一个新台阶。2011年农行累计发放涉农贷款34466万元,其中:农户农林牧渔业贷款5580万元,农户消费和其他生产经营贷款14756万元,农林牧渔业贷款10804万元,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3326万元,与上年相比均有大幅度的增长;涉农贷款占其全部贷款的68.73%,同比多增1067万元,增幅比全部贷款高4.35个百份点,较好地实现了“两个不低于”的目标,有力地支持了“三农”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了农行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2.贷款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加大“三农”信贷支持的同时,农行不断加强信贷管理、强化风险控制,切实降低了信贷资金风险,提高了资产质量。2011年底,农行不良贷款余额101万元,不良贷款率仅0.27%,保持了资产的高质量,实现了“双降”目标,

三农农林牧渔范文篇10

0引言

农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本。新中国成立后,依靠传统农业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资本积累,促进了工业的发展。然而,农业却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较为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必须重视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与国际化接轨,推进农业现代化。自2013年以来,农业现代化连续九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被提及,中央连续多个文件推进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这表示出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心。农业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通过相应计算结果完善其发展方向,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业现代化要从多角度来实现,对农业现代化的测度也要从多角度进行分析。这使新时代得建立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来测量农业现代化得分就尤为重要。针对农业现代化的定量分析,需要构建相应指标体系进行测度。乡村振兴战略后提出后,一些学者创新性的从多个层面测度农业现代化。邓怡、王娜(2021)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从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三个维度建立评价体系并对甘肃省农业农业现代化进行测度。[1]巴•哥尔拉、刘国勇、王钿(2020)基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维度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及障碍度模型,对新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测度和制约因子诊断。[2]可见,乡村振兴背景下,建立新的指标体系对市级农业现代化测度较少。烟台近年实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坚持示范社带头发展,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较好成效。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选取烟台这一市级案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增加“农业经营管理水平”这一维度,从农业生产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产业水平三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进行农业现代化测度分析。

1烟台市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在选取相应评价指标时,结合烟台市实际情况,在保证指标有代表性的基础上,优先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围绕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经营管理体系、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相应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烟台统计年鉴》、烟台国土资源局以及各年统计公报。农业生产体系,设置农业投入水平、农业有效供给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三个二级指标。土地、机械、水资源是影响农业产出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以劳均耕地面积、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效灌溉率来衡量农业投入水平。粮食是农民种植面积较大的作物,其产量可以综合代表一个地区的产出供给水平,因此以人均粮食产量、粮食产量年增长率、农业产出增长率来衡量农产品有效供给。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不仅仅是指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而是更注重农产品安全问题,森林覆盖率、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单位耕地农药施用量的多少关乎所生产的粮食蔬菜是否无污染、安全,因此用这三个指标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农业经营管理体系,包括农产品流通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在信息化时代,农民信息化程度是衡量农产品流通水平的重要因素,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用每百户农村居民电子设备拥有量,主要是指移动电话数量和计算机数量来衡量农产品流通水平。一个地区良好的经营管理水平可以加快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合作社是一种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形式,把农民集中起来发展规模化农业,承担着现代农业的经营管理职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因此以合作社数量和农业商品化率衡量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包括农业产业融合和农业产出水平。其中,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的比率表示。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生产效率,因此以单位播种面积产值、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衡量农业综合产出。

1.2研究方法

首先,因不同指标之间存在量纲差异,故用极值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次,用熵值法计算得到的各项指标对应不同的熵权,此方法得到权重比较客观,可以很好地避免主观赋权带来的局限性。最后,根据所得权重值,计算烟台市2008-2019年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值,其值越大,表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越高,计算公式为:其中,A表示烟台市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wi表示第i个维度的权重值,Bi表示的i个维度的综合指数值,wij为第i个维度下第j项指标的权重值,xij为第i个维度下第j项指标的标准化值。

2结果与分析

2.1烟台市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

根据表1可以看出,各项指标的权重值差距不是很大。相对而言,权重值较大的指标分别是有效灌溉率、合作社数量、农业机械化水平,说明这指标三个对烟台农业现代化影响较大。其中,有两项属于农业投入水平,说明农业投入水平仍是影响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准。而合作社数量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也较大,说明新型集体经济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作用较强,这与烟台市近几年大力推行新型集体经济,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深并取得了良好成果是相一致的。其余权重由高到低分分别是森林覆盖率、农业商品化率、单位耕地农药施用量、土地生产率、人均粮食产量、劳动生产率、劳均耕地面积、单位播种面积产值、粮食产量年增长率、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的比率、百户农村居民电子产品拥有量、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农业产出增长率。根据表1各项指标的权重值以及原始数据标准化后的数值计算得到乡村振兴视角下烟台市2008-2019年农业现代化综合的得分。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得出乡村振兴视角下烟台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阶段划分标准(表2)。并按照此标准对烟台市2008-2019年各年份农业现代化进行划分(表3)。由表3可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烟台市农业现代化整体上处于上升状态,综合得分从2008年的0.2588增长至2019年的0.6724。分阶段来看,2008-2009是准备阶段,相对来说起步水平较高。2010-2017年处于发展阶段,此阶段农业现代化得分在波动中稳步上升,且从2010年起后的三年增速较快。从2018年开始已经达到初步实现阶段,这是因为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烟台市委组织部牵头在全市推动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从2018年百村示范,到2019年千村覆盖,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2.2烟台市农业现代化各维度发展水平

图1是根据乡村振兴视角下农业生产体系、经营管理体系、产业体系现代化综合得分所绘制的折线图。整体来看,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依然得分较高,但整体呈下降趋势。农业经营管理体系和农业产业体系得分逐渐上升,且与越来越接近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得分。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逐渐增大,相对而言,农业生产体系对其影响有所减弱。

2.2.1农业生产体系

2008-2019年烟台市农业生产体系得分整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有所上升的趋势,2008-2012年逐渐上升并在2012年达到最大值0.3897,这与烟台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大农业投入尤其是农业机械化投入密切相关;2012-2017年在波动中处于下降状态,在这一时期,大量青壮年外出工作,从事农业的大都是年纪大的老人,加上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造成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有所下降,难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2017-2019年处于上升状态,这得益于烟台贯彻落实党的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吸引人才回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资金投入。

2.2.2农业经营管理体系

2008-2019年烟台市农业经营管理体系现代化水平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综合得分从最初的0提高到0.2151,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逐渐加大。在影响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各项指标中,合作社数量权重值最大。2016年烟台开始试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在党的领导下带动合作社发展,在促进发展规模化农业以及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地方样板。除此之外,自2008年山东省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515工程”后,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不仅数量和规模增加,而且经营水平和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带动烟台市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发展。

2.2.3农业产业体系

2008-2019年烟台市农业产业体系整体上处于上升状态,但上升趋势不是很明显。2008-2016年缓慢上升,2016-2017年有所下降,2017-2019年再次上升趋势明显。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的比率,即农业产业融合,相较于农业综合产出各指标来说得分较低。但2017-2019年增长较快,并且展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说明2017年以来烟台加快农业产业融合,建立“三位一体”合作社、延伸产业链取得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在农业综合产出中,土地生产率权重值较大,综合得分逐年增加,说明土地生产率,即农业增加值与耕地面积的比值对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影响较大。

3对策建议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真正实现烟台市农业现代化,需要从各个维度制定相应发展措施,实现烟台农业生产体系、经营管理体系、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进而推动烟台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

3.1生产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发展绿色农业

研究结果表明,烟台市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水平相对来说较高,农业投入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较为明显。在未来需要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此外,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实现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生产方式革命性变革。研发轻便型智能农机具,把现代化智能化技术用于农业生产,及时进行农作物产量监测,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用现代化监测手段增强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做到“早发现,早防御”,实现农作物从种植、管理到收获整个链条的现代化。

3.2经营管理体系:规范合作社运营,吸引人才

近年来,烟台在已有合作社的基础上,融入基层党组织,在全市范围内创新实践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股份为纽带链接小农户,规范合作社运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未来需在保障现有合作社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建立完善新型集体经济运营体系,着力推进联合社和“三位一体”合作社,形成产业区域化发展。此外,新时代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农业机械化,与旧农业现代化最大的区别是人的发展,最关键的生产要素是“人”,注重人才引进,尤其是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制定相应福利保障措施,积极促进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壮年投身离家近、发展势头强的合作社,促进农村人口回流,缓解乡村“人口空心化”,促进人才振兴。

3.3产业体系:加快农业产业融合,注重品牌和农村物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