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法治思想的演变和未来趋势

时间:2022-06-01 08:33:12

三农法治思想的演变和未来趋势

摘要:“三农”问题事关民生,其法治思想是对农业农村治理现代化的法治基础和保障。“三农”法治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实际为现实基础。总体上包括打赢脱贫攻坚、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强化农业农村法治保障和加强党对“三农”的领导等核心内容。未来“三农”法治思想发展仍应坚持科学思想加以推进、结合中国实际和借鉴国际经验寻求新的发展和注重“三农”各项政策实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三农”法治;形成基础;核心内容;未来趋势

一、“三农”法治思想的形成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三农”法治思想的方法论指导

首先,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最鲜明的特色在于辩证唯物思想。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对于“三农”问题的讨论也离不开这样的认识。那便是,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一直以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就是农村改革的核心,当前,中国农业生产的矛盾不在于总量而在于结构,而在新的时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壮大,经过证明,靠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落实。这就要求去库存调整农产品过剩,调结构优化农业供给质量以及补短板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从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突出矛盾,激励农业生产力发展壮大。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是农业生产力发展要处理好的问题。实践中需要面临的任务就是要落实和优化农村的土地承包制度。具体来讲,就是坚守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公有制,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还应当关照土地破碎化、农村人口外流导致的农地撂荒等问题。对此,一是要继续坚持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模式,也就是在农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以农村家庭为基本的经营单位进行农业生产;二是要推动农地“三权分置”的改革实践,在保障农户的承包资格(承包权)的同时,鼓励农地经营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流转。在新的历史时期,农地“三权分置”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对于实现农地规模化和现代化经营,提升乡村集体经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的以人民性立场来探究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决定了以“人民为中心”来解决“三农”问题。“三农”工作应当最终落实到农民身上,朝着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方向努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壮大,生产自然也要实现广大农民群众财富的提升,因此,应当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真真切切地富裕起来。同时,要通过继续推进精准扶贫消除农民的贫困,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发展农业生产力、振兴乡村经济和富裕农民生活是落实“三农”工作的目标,也是立足于农民,发展为了农民的人民性立场的最直接体现。只有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农村的富裕繁荣以及农民的安居乐业,才能算得上达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要求。

(二)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矛盾是“三农”法治思想现实依据

进入新时代,可以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的最大制约因素。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问题也集中在农业生产方面,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也来自广大农民群众。“三农”法治思想也应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得以展开。其进一步地深化也必然离不开这样的一种现实情况。从“三农”的现实情况看,当前中国的农业基础还相对薄弱,而农民的年龄结构、知识技能以及思维意识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以乡村振兴发展为动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一条有效之路。在面对新时期新问题上,“三农”法治思想的发展坚持了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现实性和实践性。从党的执政规律的角度讲,农业大国是执政的最大实际,农村是党最广泛的执政空间,农民是党最广大的执政资源,“三农”法治思想也是党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工具。

二、“三农”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

中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总量不足,而是结构性的矛盾。换句话说,也就是供过于求以及供求不足的问题。2015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地提出要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2017年的一号文件对此进行了系统部署。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时,中央坚守粮食安全的底线,强调要落实粮食安全,到2020年粮食总量连续6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2016年起,化肥施用量连续减少,三类主粮生产中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0%。绿色转型发展进程明显提升。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指导思想以及重点任务等方面作出了全面系统的安排。随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出台,2022年的具体目标任务得以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是系统性工程,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突出意义。其主要措施包括强化人才支撑、制度供给以及党的领导等多项措施并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致力于在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展农业农村。只有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有了这个基础,广大农民才能够真正分享现代化成果。2017年以来,围绕如何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都旨在为乡村振兴的有效落实提供法治支撑和良好的制度环境,以确保实践工作走得稳。

(三)强化农业农村法治保障

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十三届全国人大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乡村振兴促进法》。涉农法律体系包含的具体法律很丰富,主要包括:基本的《农业法》、管理包括农村在内的土地利用的《土地管理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明确家庭承包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调整涉农经营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乡镇企业法》、保障农村空间优化配置的《城乡规划法》、规范农村基层自治高效运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些涉农法律在不同领域较为全面地实现对农业农村的治理,成为推进提升农业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保障。

三、“三农”法治思想的方法论特色和创新性贡献

(一)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并重

“三农”法治思想是一个系统性的辩证性的思想,党的“三农”法治思维无不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它围绕中国“三农”具体实践展开,并坚持从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法治理论思想。无论是乡村振兴规划,还是乡村精准扶贫,都是在客观和科学掌握“三农”实际的基础上,尊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社会环境,尔后再开展具体实践。二是,坚持联系的眼光深化“三农”法治思想建设。“三农”问题涉及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农业发展经营模式以及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涉及村庄规划管理、土地产权制度、城乡融合体制、基层组织建设等多个方面,只有通过协调处理各方面的联系,才能保证对于“三农”工作有序运转。三是,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三农”问题全面而复杂,只有抓住主要才能找准重点,事半功倍。精准扶贫是“三农”工作的重心,抓住了这个重点,也就是把握住了问题的主要方面,也有利工作的顺利开展。“三农”法治思想同样也是一个富有战略性的思想,“三农”立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但又不局限于此,试图以此为原点,致力于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使命下,实现对“三农”工作的展开。解决好“三农”问题,也就是正视“三农”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也关系到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而且“三农”法治思想的系统布局也体现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从全局性和整体性上来对涉农的方方面面进行顶层的设计,彰显了党在对“三农”问题上的高度政治站位和强大的治理水平。当然,在推进“三农”工作的实践中,还应当严守底线,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党管农村的政治立场,坚持农民的切身利益不受损、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

(二)“三农”工作目标从农业现代化上升为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性的目标,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板,而农村是小康社会建设中的关键。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强调的是农业和农村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是“三农”工作开展的总体目标。实际上,乡村振兴战略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旨在把乡村建设推向新的高度,明确乡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过去,农业现代化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党在“三农”工作中的主导思想,即便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依然聚焦于农业现代化,认为农业产业依然是乡村发展的重点。现在进入新时期,党充分认识到了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农业走向现代化,农村走向繁荣化必然要面对的重要关系。因此,对于“三农”的法治实践内在地要求将农业与农村进行整体谋划,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发展目标自然也就有了本质的提升。

(三)城乡关系由统筹逐渐走向融合发展

从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表明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相互促进程度的加深。融合表明城市与乡村要实现在空间、要素、资源、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协同推进,要把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这是城乡关系发展规律上的一大跨越,表现在“三农”问题上,就是农业与工业的共同发展,农村和城市的共同繁荣,农民和市民的共同富裕。这是对城乡关系的全新定位,全新思考,体现了党在新的时期重视“三农”发展,对城乡发展规律的新的认识。本质上讲,这是让农民享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与城市居民一同感受改革发展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四)从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转变

精准扶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党的领导为全面彻底消除绝对贫困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下,党领导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克服了在“三农”工作中的重重困难,真正做到了真扶贫、脱真贫,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攻坚的道路。立足国情农情,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不断总结和提炼实践经验和教训,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减贫方案。在全面实现消除绝对贫困之后,脱贫重心已然转向缓解相对贫困。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前提下,相对贫困问题始终存在“三农”领域。新的时期下,逐步实现脱贫向推进乡村振兴的过渡,是适应时代要求,保持脱贫工作行稳致远的根本任务。

四、“三农”法治思想的未来趋势

(一)坚持科学思想指导“三农”法治思想的实践展开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一直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三农”法治工作的理论指导,并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和丰富。对“三农”法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而对推动“三农”政策的制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党以“三农”工作的开展作为工作重点,并始终在这个过程中扎根农村实际。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推进“三农”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科学思想,也必须结合中国实际,这样才能保证“三农”工作的落实成效,才能保证对于“三农”治理规范有效。

(二)立足中国实际和借鉴国际经验相结合探索“三农”新高度

在中国农业农村发展道路的探索中,可借鉴一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但也应立足中国本土实际。要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三农”工作推进实践中的各方面正反经验,借鉴社会主义国家历史经验,从中国国情和农情出发,及时跟进“三农”法治政策实施的情况,做好动态反馈,适时调整战略阶段和进程,力求在“三农”法治道路上走出中国自己更大的特色,不断推进“三农”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为世界农业农村治理贡献中国经验、智慧和力量。

(三)注重“三农”法治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农”法治工作涉及农村土地利用和管理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村规划和建设制度、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协调,是中国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在整个“三农”法治工作中,应当特别注重这些制度之间的关联性以及衔接性,特别是不同制度之间的协同配合以及不同制度之间的可能存在的内在矛盾和冲突的调和,保证整个“三农”法治工作赖以发挥积极作用的制度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这样,“三农”法治工作才能高效有序运转,整个“三农”法治工作才能形成合力,保证政策实施的连续和稳定。

作者:莫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