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政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0:46:11

企业政策

企业政策范文篇1

关键词:会计政策;选择;问题;解决对策

一、会计政策选择产生的动因及影响因素

(一)会计政策选择产生的动因

1、企业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状况各不相同,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文化,就算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可能会有不同的发展目标。随着经济环境变化和企业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数也会采用不同的发展战略。管理人员经营思想的体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不仅采用不同的经营战略和措施,而且在更大程度上需要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

2、政治经济利益驱动。企业会计规范旨在制定准则或规章时,要考虑制定会计规范的成本;会计规范使用者要考虑会计政策的选择所带来的经济影响。政府为了平衡各相关方的利益并使其制定的准则、制度能使各利益方早日顺利接受,从而使制定后的执行成本降低,就会放宽准则中对一些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限定,以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

3、合理避税的需求。避税能让企业可以有更多的利润,实现更大的利益,因此企业就会尽可能的去选择那些能少交税或者不交税的会计政策来进行避税。企业避税能为企业减轻税负、节约资金、增强企业竞争力,也可以使企业的长远战略规划更加合理有效。

(二)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

1、国家法规和经济政策。企业必须在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去选择会计政策,同时需要考虑诸如税法、公司法、证券法、银行法等经济法规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的影响,尤其要考虑会计政策对企业税负的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同样也会影响企业的会计政策,例如国家支持的新兴产业大部分情况下会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研究与开发会计政策的选择。

2、经济形势。当宏观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情况严重时,选择会计政策应首先考虑经营安全的需要,谨慎从事,会计政策应采取各种建立准备金或改变计价方法等抵御风险;而经济形势一旦好转,市场情况变好,通货趋于稳定时,选择会计政策就可以相应大胆些,避免过于稳健保守的会计政策。

3、企业组织形式与资本结构。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有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三种形式,其中公司制的上市公司对于会计信息要求充分披露;独资、合伙企业的信息公开程度相对来说要低得多,进而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上市公司则应该选择那些能充分的披露会计信息的会计政策。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同,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就不相同,负债比率高的企业,财务风险大,应该更多考虑债权人的权益,使会计政策倾向于稳健;而负债比率低的企业,财务风险较小,企业所有者面临的风险大,则应使会计政策倾向于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4、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发展状况。经营特点包括企业的经营范围、规模、方式、服务对象、产品结构等。这些方面对企业会计政策的内容和要求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关研究与开发会计政策与传统产业的就会不同;往来结算业务频繁的企业在选择坏账政策上应该要更稳妥。一个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如果企业正处于成长扩张期,则将某些递延费用予以资本化的会计政策,就比处于稳定期或衰退期更为可行。总之,企业只有在对各影响因素作全面分析与权衡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才能最终制定出合理合法、切实可行的企业会计政策。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对利益各方的影响

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是企业,需求者是其相关的利益各方,包括政府、股东、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顾客以及企业管理当局,这些利益相关方与企业各自有独立的利益要求,且利益不完全一致。会计信息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影响其他相关者的利益。也就是说,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将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对企业将会产不同的经济后果。

(一)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管理者与股东的影响。在现代企业中,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而想要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企业的管理者与股东之间就会签署一定的奖酬计划,这都是为了降低成本,奖酬计划主要包括业绩计划、管理报酬计划和分红计划这三个方面内容。这三方面计划基本上都是根据会计信息和所选择的会计政策来制定的,双方都不能为了个人利益来做出影响他人或公司利益的举动。企业报告盈利直接决定着企业管理人员和股东的报酬,报告盈利和管理人员、股东的报酬成正比。股东们更看重的是利益,很容易就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关键是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就能利用这个优势来获取超额利润的现象。而企业管理人员面对会计政策选择的态度是会计政策选择是维护各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立场。如果收益低于当年需要支付红利的最低水平,管理当局则存在减少当年收益的动机,那么尽可能提前确认“收益损失”,来增加原本的期望利润和分红。

(二)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债权人的影响。企业的债权人一般都会要求在签订的债务契约中规定一定的限制性条款,这样能够更加有效地降低风险。限制性条款大多数都是依据会计信息订立的,对这些条款的监督,同样也通过会计信息进行,这样就使会计程序方法与违约的可能性大小直接相关,进而使得管理层有机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否则很容易超越规定的界限。虽然加上了限制性的条款,企业也有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发生违约行为,管理层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来避免违约行为的发生,然而会计政策的选择同样增加了债权人的契约成本。

(三)会计政策选择对政府的影响。政府作为一个利益集团会通过制定各种管制性的规章制度,慢慢地将对社会资源的控制权或主导权转移到自己手中。这些规章制度很明显体现的是政府的意图,政府制定政策或法规的重要依据就包括了会计信息,政府的意图就体现在这些规章制度当中。政府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单独的个体,他们还是在不同的条件下代表着有关集团的利益,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全社会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的状态。为了使企业管理者不引起政治机构的注意,他们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来保护自身的利益。企业管理者的这些选择行为同样会影响政府的宏观决策,从而增加了政治成本。例如在经济萧条期,政府会采取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稳健的会计政策选择具有一定的抵消作用。比如降低利率水平,以相对增加企业利润水平,然而低估收益又降低了利润水平。又比如减税,由于收益低估,在累进税制中相应级数就很低,即使减税也并不能使边际税率下降多少,从而减税对税后收益的影响就有限,可能难以刺激投资需求。

(四)会计政策选择对投资者的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随意性较大,由于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在企业的会计报表中体现出来的是不同的,造成部分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政策选择的信息披露中,很多企业没能充分披露会计政策选择的信息,信息透明度不高。投资者有时候不能从企业报表的会计信息中得到企业运营好坏的真实情况,当投资者进行投资时,如果管理者对投资者隐瞒了不利于企业的会计信息,投资者则不能客观地评价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那么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会有很大的风险,很可能会影响到自身利益。

三、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规范体系自身的缺陷。会计准则是根据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特定环境条件制定的,是对以往会计实践的总结,由于实践在不断发展,所以原有会计准则不可能涵盖所有的新情况,导致会计准则存在滞后性。许多企业往往就利用制度的滞后性粉饰会计报表。再者,缺乏有效的会计政策选择披露体系。准则规定会计报表附注需要披露重要的会计政策及变更理由、影响数等内容,相关规定零乱分散、泛泛而谈,缺乏深入分析,致使大部分信息使用者不能真正了解会计政策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这也使得企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粉饰报表毫无后顾之忧。

(二)我国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对违反法律而承担的责任不够重视,对相关涉案人员或责任人一般都是从轻处罚,而且处罚的条款有相当一部分是很模糊的,这样的话它对违法行为的追究可操作性不强,关键是无法对违法人员或相关责任人造成实质性的约束。《会计法》第四十二条对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但由于《会计法》对会计处理方法变更的要求依从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会计政策变更的要求,而我国会计制度并未对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做出严格的限定,从而使审计、监督组织无法做出是否合法的判断,造成对企业利用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不法行为无法做到严厉处罚。

(三)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监督机制不健全。会计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系统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科学、严密的企业组织管理和公司治理对它的引导和控制。会计政策是企业管理决策中的一种,要进行决策就必须得研究内部的条件和外部的环境。目前,公司的外部监督机构有工商局、税务局、财政局、劳动监察大队,可是工商局除了登记注册之外只在每年年检的时候确认公司的运行状况是盈还是亏。而税务局和财政局都只是分别负责企业的税收情况和竞争情况,都只是形式上的监督,其实都没有相互配合,起不到很好的外部监督或者制约作用。当前,我国企业组织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内部和外部控制,会计信息成为内部人控制以及欺骗股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工具。同时,我国企业没有健全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会计系统是在一定治理结构下运行的,所以公司治理必然会影响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同时,会计系统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科学严密的企业组织管理以及公司治理对它的引导和控制。当企业组织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时,会计信息就可能成为内部人控制以及欺骗股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工具。总之,没有健全规范的公司治理就不能保证会计政策选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会计信息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公司利益相关者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

四、解决我国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措施及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规章和会计准则。逐步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过程是一个会计政策得到日益公认的过程,更是一个会计政策日益体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说给企业一定的会计选择空间是有必要的,但是从我国的国情考虑,有必要尽量减少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以减少企业利用其操纵利润,对报表做假的可能性。同时,制定出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不仅符合现实经济的状况,又要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应尽量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并且在理论上具有适度超前的优越性,从而减少在新经济现象出现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出现真空地带的可能性,避免企业在无章可选时自行选择会计政策,操纵利润。

(二)健全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会计职业道德因素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由于客观实际的复杂,会计业务处理的方法很多,这就需要相应的政策法规予以指导和规范,以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我国《会计法》应该对随意变更会计政策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这样一来,在相关责任人有犯错企图的时候总会首先考虑到由此而付出的代价,当成本相对较大时,自然就会放弃一些负面行动,从而大大降低经济事件的发生。此外,必须健全法制建设,明确界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的行为,这样既可以使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让企业对自身的违法行为受到处罚,又能给企业形成实在的经济压力,让企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抑制其利用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动机。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企业监督机制。现代企业制度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机制。增加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董事,特别是保持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知识、经验丰富、并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独立董事,同时也是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对经理层施行有效监督的重要措施。合理的内部结构是达到会计政策目标的一份保证。建立合理的内部结构,有利于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比如,改善董事会的结构,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提高监事会的独立性,强化监事会的监事力度;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要求会计人员不仅熟悉和掌握会计流程业务,而且了解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不过只有这样是不够的,各个部门和人员之间,不能是散的,而应该是相互帮助、相互配合,以此来加强和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在现在的企业制度下,科学的法人治理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相关合作、相互制衡的机制。在内部,没有独立董事的增加独立董事,有独立董事的要强化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在外部,要加强相关部门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监管力度。信息公开的充分性和准确性能够有效地遏制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随意操纵会计政策选择,损害其他企业的利益。因此,相关部门不能只是表面性的行动,而应该实质有效地担负起监督企业正确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重任,以督促企业必须采用合法合适公平的手段来获取利益,来促进会计政策选择的健康发展,使企业使用会计更公平更合法。

(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教育的形式要有多种形式,如果只是单一的就没有什么效果。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得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出发,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会计基础和充分的判断能力,同时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会计政策选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在工作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还能使他们恪守职业道德,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

作者:钟骏华 周腾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大连财经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许志刚.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及其优化策略.商业会计,2014.5.

企业政策范文篇2

【关键词】信贷政策;企业投资;多元线性回归

一、引言

2017年,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求好、好于预期,其中,信贷政策在支持实体经济尤其在中小企业投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满足了实体经济领域的有效融资需求。中国人民银行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加强信贷政策结构性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宏观调控,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推进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综合运用信贷政策,使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中小企业投资,服务于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信贷政策是我国央行根据国家宏观调控要求、以货币政策为依据,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总量和信贷投向进行引导、调控和监督,国家宏观政策正是通过信贷渠道来影响企业融资约束的程度,从而对企业投资进行调控。通过信贷政策的实施,促使信贷政策不断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实现信贷资金有效配置。

二、信贷政策对企业投资影响的分析

信贷政策通过调控金融市场上的信贷总量来影响实体经济中企业的投资。企业面临信贷政策的冲击时,信贷量的改变并不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意愿和投资规模,而是通过影响企业可用借款资金(即投资能力),来改变企业投资意愿和规模。信贷政策宽松时,银行可放贷资金会增加,使得企业能够较容易的从商业银行或相关金融机构取得外部资金,为扩大投资规模提供资金。当信贷政策进入紧缩期时,银行信贷很难获取,企业资金链收紧,外部融资约束加强,企业可获得的外部负债减少,投资意愿和投资支出都会相应缩减。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信贷量变化会改变一个企业的投资意愿和投资规模。当增加信贷投放量,会提高企业的投资意愿和投资支出;反之收紧信贷投放量则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意愿和投资支出。我国人民银行主要通过信贷总量来调控企业投资的意愿和规模,因此为了检验上述假设,本文建立如下统计模型:上述模型中,变量的定义如下表所示:本文采用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企业2012~2016年度报告数据为研究样本,信贷政策的数据较企业财务数据滞后一期,采用2011~2015年的数据。其中,企业财务数据均来自Wind数据库和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报表,信贷政策的相关指标(信贷量)数据来自中经网产业数据库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数据均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根据上述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输出的方差分析结果文件如下所示:上述方差分析表中,可以看出F统计量是47.238,相伴概率值P小于0.001,说明本文构建模型选取的变量与因变量投资在整体上存在着线性回归关系.另外,回归平方和是241.481,残差平方和是154.519以及总平方和是396,df为自由度。由上述回归系数分析输出结果可得知,现金持有量与投资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一个公司现金持有量越大,平均来说投资意愿更低,同时公司规模与投资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公司规模越小的企业,投资意愿越高。这符合当前信贷政策扶持中小微企业,推动普惠金融更上一个台阶。经营现金流与投资成正相关,并且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符合投资时需具备一定经营现金流常理。短期、长期借款筹措资金均与投资成正相关,说明企业投资所需资金大部分是通过财务杆杠获取。公司成长性与企业的投资也是正相关,说明企业需要成长,离不开投资。投业的投资成正相关,并且通过系数检验,说明信贷政策下,信贷量变化会改变一个企业的投资意愿和投资规模。当信贷政策宽松时,央行会增加信贷投放量,能够刺激企业投资支出;反之,央行收紧信贷政策,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意愿和投资支出,从而更好的发挥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通过上述模型的构建,也可以得出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三、研究结论

我国的信贷水平一直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的状况,建议有关部门完善信贷政策制定、实施和监督。政府在对信贷政策的总体方向宏观调控之后,还要重点关注政策在传导机制过程中的微观变化,如企业的短期、长期借款筹措资金情况、企业的规模性质等,通过对信贷政策的实施及信贷风险的管理,创新金融调控思路和方式,保持信贷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信贷政策的实施符合社会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其次,贯彻落实党的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信贷政策法制化进程。立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质要求,加强对企业债务风险、银行信贷质量和流动性变化情况,通过信贷政策法制化,加强其在领域中的宏观审慎管理。研究信贷政策对企业投资影响,坚持综合施策,统筹信贷政策力度和节奏,打好防范化解因信贷政策引发的企业乱投资现象,不断加以规范,健全企业筹资方式,拓宽金融市场的融资渠道,有助于挖掘企业其他直接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政放权和创新驱动战略的不断深化实施,信贷政策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有望继续增强,为服务实体经济,企业融资和高质量发展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高玉泽,徐忠.论转型时期中央银行信贷政策[J].金融研究,2012,07.

[2]陆正飞,祝继高,樊铮.银根紧缩、信贷歧视与非国有上市公司投资者利益损失[J].金融研究,2009,08.

企业政策范文篇3

战后日本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一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与日本政府对中小企业政策支持和扶植是分不开的。日本是世界发达国家中中小企业政策最主动、最稳定、最完善的国家之一,具有鲜明的特点,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2日本中小企业政策形成的背景及指导思想

日本中小企业政策是随着战后日本经济恢复逐步形成的。战后日本在经济恢复过程中,经济政策的重心是把资金和材料等重点投入到某些基础产业部门。大企业在此产业扶植政策支持下,积极进行合理化投资,扩大企业。相对地中小企业因资金取得困难,无法进行必要的投资,机器设备老化等情况随着日本经济成长逐渐恶化,其结果是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形成日本经济独特的“双重结构”。中小企业被普遍认为:企业规模过小,但家数过多;经营基础薄弱,彼此间存在过度竞争情形;多数属家族式小规模企业。正如1953年日本政府经济白皮书所指出的,企业大小规模的差距扩大了,所以在日本的现代化大企业与建立在非现代化的中小企业之间出现了两极对立,因而消除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双重结构”便成了当务之急。同时由于对外贸易的扩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大企业向中小企业领域扩张的需求也急迫起来。在这种状况下,日本政府对中小企业问题开始认真对待,从纠正“双重结构”的目标出发,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中小企业政策,并为指导今后的政策而于1963年制定了《中小企业基本法》,作为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的纲领性法规。

1963年制定的《中小企业基本法》的指导思想,在于改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存在的生产力、工资、就业结构等各方面的差距,提升中小企业生产力,以实现中小企业的产业升级,成为日本经济中一支十分活跃而重要的力量。其政策体系是以推动中小企业设备现代化、事业共同化、企业规模适度化等各种政策所组成。强调要改善不利于中小企业活动的市场环境,如防止过度竞争、确保公平化外包交易及事业活动机会等。重视政府政策性介入市场,以改善中小企业所处的交易、竞争、需求环境等。

3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的特点

3.1政策的侧重点是主动营造日本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长期以来,日本政策不遗余力地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其政策目标基本上包括:消除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因素;确保中小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推动设备现代化、事业共同化、企业规模适度化;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等基本内容。

(1)制定法律,营造有利自由竞争的环境。日本是西方国家中中小企业立法最健全、最完善的国家。从1949年以来,日本政策先后制定了30多个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形成了相对独立、较完整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尤其是1963年颁布的《中小企业基本法》,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纲领性法规,被称为日本中小企业宪法。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确立了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对保障中小企业的利益,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注意培育具有高度活力的中小企业成长机制。一是在税收、金融、组织合理化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对中小企业创立和发展给以帮助和支持,如日本在税法上对中小企业实行特别措施,明确规定减少中小企业的法人税率,资本金在1亿日元以上的税率为37.5%,资本金在1亿日元以下的分两部分征税,即总所得在800万日元以下的部分按28%的税率征税,超过800万日元的部分按37.5%的税率征税。二是促进、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包括建立培训制度,为中小企业提供经营骨干力量,建立企业诊断制度,成立中小企业诊断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指导等。三是建立衰弱产业的退出机制,在调整设备、促进转产和实行结构转换、提高中小企业行业转换和提高劳动力的转业能力等方面,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如1986年颁布并实施《特定中小企业事业转换对策临时措施法》,明确规定因结构性萧条的183种行业的中小企业和因日元升值而受到冲击的128种行业的中小企业应进行结构调整,要求前者积极谋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实行多元经营,努力转产;后者应迅速摆脱过分依赖出口的局面,使出口依存度较高的部门转向国外实地生产并扩大国内市场。该法明确规定了在贷款、税收、折旧等方面给予优惠条款。

(3)建立辅导中小企业的组织体系。在通产省设立中小企业厅,在各级地方政府商工科内设有中小企业指导课,构成中小企业的行政体系。他们主要任务是根据相关法律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资金、技术、发展方向给予指导和扶持;对国会和政府部门制定的中小企业的方针政策提出意见,反映中小企业的要求和愿望;保证中小企业得到政府订货机会;调解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矛盾和中小企业内部劳资之间的矛盾等。此外还设立各种强有力的民间团体,如中小企业振兴事业团、中小企业共济事业团等,形成官民结合的中小企业扶植指导网络。

(4)建立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由政府机构、金融机构、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中小企业基金组织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分工合作、相互协调,构成广泛的中小企业服务网络。如建立一个以中小企业振兴事业团的“中小企业情报中心”为核心的、庞大的中小企业情报体系,这个体系收集国内外与中小企业有关的各种经济、技术信息,通过中小企业地区情报中心和各都道府县的中小企业综合指导所,将情报提供给中小企业。1983年政府为此提供了1.45亿日元的资金。

3.2长期坚持推行系统的中小企业政策

二战以后,日本政府一向支持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主动对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分工地位与关系进行政策指导和整合。他们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形势特点与中小企业的任务,重点推出某一方面的政策措施,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并长期坚持不懈。在二战后初期至50年代中,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的基本特点是以把中小企业视为弱者的保护性政策为主,因而实行以金融政策和卡特尔政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性政策,前者是通过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府金融机构和完善信用补助制度来谋求中小企业稳定的组织政策。从50年代中到60年代末,中小企业政策有两个明显不同的特点:一是与工业化相结合,积极推进技术改造;二是与产业结构转换相结合,以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集群为政策重点。进入70年代后,中小企业政策与产业结构政策相结合的趋势更加明显,政策实施的重点是重视人才、技术和信息现代化以及转产等产业调整方面的内容。80年代后,政策重点又转向中小企业经营科学化和保证稳定发展经营。90年代后,面对日本经济形势日趋恶化的现实,政策实施又偏向为中小企业有效转产、实行经营多元化、落实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其他措施提供保障。日本政府长期坚持推行系统的中小企业政策,对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和中小企业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3倡导“垂直型”企业分工体系

为了加速经济增长,消除经济发展初期在经济结构上出现的少数垄断性的大企业与大量较落后的中小企业长期并存的“双重结构”矛盾,日本政府一方面对中小企业采取保护、扶植政策,让中小企业尽快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促成大中小企业密切结合,形成“垂直型”分工协作体系。包括:①以产品为中心的向后垂直型,即由核心企业负责产品的最终组装与生产技术难度高、附加值大、对规模效益反应敏感的配套产品,而小企业大都分工生产技术要求低、批量小、专业性分工度高的各种零部件与半成品等,参与分工的中小企业往往又根据专业分工要求分包给其它小企业,从而形成多层次的分工协作体系。由于核心企业主要负责最终组装,专业性的小企业专事上游产品的生产,因此这一分工协作被称为向后垂直形态,这一形态要占到日本分工协作体系的近80%。②以销售为中心的向前垂直型,即以一家贸易性企业为核心企业,专门收购其他专业化分工的小企业产品并负责专营销售。核心企业大都是专业贸易商或综合出口商,自身不参与产品的加工或组装,但在签订收购合同时,大都会预拨原材料或赊销原材料,这种以提供原材料的企业为核心的分工协作模式,被称为向前垂直形态。这种形态将核心企业的营销优势与生产加工小企业的灵活、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经营优势相结合,很受日本企业界欢迎。如日本东京的浅草是手提包著名产地,聚集着300多家手提包生产小企业,它们经常举办展销会,推出一些最新款式,贸易商一旦选中某一品种,即可签订购货合同,组织厂家大量生产。日本政府推行“垂直型”分工协作体系的实质是要保证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双向协调发展,通过界定不同层次的竞争空间,避免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不平等竞争和全面的过度竞争,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双重结构”的矛盾,对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小企业的现代化起到了重大作用。

3.4重视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为加强中小企业的横向联系,促进技术创新,日本政府建立了“园地协同组合”制度,作为倡导和扶植中小企业高度化事业的一种主要形式。所谓“园地协同组合”就是将分散在市区的中小企业组织起来;迁移到市郊指定地区集中在一起,建设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设施,使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结构得以改善,同时也有利于整顿市容市貌、防止污染、解决交通运输困难等。据调查,1990年仅东京都特别区内的机构金属行业中小企业园地就有23个,其中最为著名的为大田金属制品小企业园地。“园地协同组合”制度的建立,解决了单一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匮乏、无力进行独立的技术创新或者存在严重的技术创新规模不经济等问题,通过各个中小企业在地域、产业、生活等方面的联合协作,共同进行对各方有利的技术创新活动,从而提高了各个单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

3.5重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为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①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如1985年颁布的《中小企业技术开发促进临时措施法》明确规定,大力推行中小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提高它们自身的技术水平;对开展经过都道府县知事确认的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采取补助金、融资、税制减免等资助措施。②对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开发指导。为帮助中小企业进行产品开发研究,日本政府建立子技术顾问制度,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00多个公立试验机构,聘用技术上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担任顾问,就提高中小企业产品的技术水平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试验,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建议,并以“巡回技术指导事业”等形式派遣技术顾问到现场具体指导。同时积极促进中小企业管理现代化,如1983年建立的“中小企业办公室自动体系中心”,对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使用计算机、提高管理水平等进行业务指导。③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税收优惠。一是增加试验研究经费的税额抵扣,这是1967年修改税制时出台的一项政策,规定法人1967年度以前的各年度到该税制适用年度之间的各年度,以用于试验研究经费最高额为基准,其增加额的20%部分可从法人税(或个人所得税)中扣除,但抵扣额以不超过应缴法人税或所得税总额的10%为?蓿康氖谴俳笠档氖匝檠芯烤涯芄徽!⒑侠淼卦黾樱平笠导际蹩ⅰ6嵌灾行∑笠档募际趸∏炕爸疲庀畲胧┥枇⒂?985年,规定中小企业在税制适用年度投入试验费总额的6%可从法人税或所得税中扣除,但扣除额不能超过税制适用年度法人税或所得税的15%,目的是要进一步调动中小企业开展试验研究的积极性。④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补助。为帮助中小企业进行产品研发,日本政府专门制定了技术开发补助金制度,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给予50%的赞助,资助下限为500万日元,上限为2000万日元。政府还制定了促进中小企业技术改造的措施,1985年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提供5000万日元的补助金,90年代以来已达到10.7亿日元。日本通产省1997年度技术开发政策重点中,在研发方面设立了5.15亿日元的对构思阶段技术开发进行补助的制度,支持风险企业、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并对处于基础——应用阶段的构思技术或自有技术的技术开发进行资助。⑤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开发。1992年日本政府推行“确保中小企业劳动力对策的技术开发”,针对中小企业劳动力不足的状况,倡导中小企业把其所必需的技术委托民间团体进行技术开发。同时创办公立“国际技术创造研究”试验研究机构,帮助中小企业有效利用国外研究机构及各种研究开发能力。⑥为中小企业培养技术人才。在都道府县建立中小企业技术人员研修制度。⑦支持中小企业技术交流。为通过不同领域经营资源的融合开拓新的领域,开办不同待业中小企业进行交流的“技术交流市场”。

3.6重视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建设

二战以后,日本政府系统设立的金融机构共有2行9公库1金库,其中作为中小企业专门银行的有:国民金融公库(1949年设立)、中小企业金融公库(1953年设立)、环境卫生金融公库(1967年设立)和商工组合中央金库(1936年设立),此外还有一个对中小企业不直接融资,但也作为政府系统的金融机构,即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1958年设立),由政府全额出资本金,其业务是对信用保证协,会所承担的保证债务给予保险和贷款。信用保证协会是对中小企业向民间或政府金融。机构借款时发生的债务实行担保的公营机构。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日本在设立官方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方面工作应该说做得更为具体,政府出资比例更高。上述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每笔金额不大,但由于可以长期借款、利息低等因素,利用者较多,覆盖面较广。据中小企业厅1994年的调查,约604以上的中小企业利用政府金融机构的贷款。除政府金融机构外,在民间也设有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即互助银行、信用金库、信用合作社等,构成官民结合的中小企业融资网络体系;此外,日本政府还从税制、补助金等方面广泛采取援助措施,保证中小企业资金结构的改善。

4面向21世纪的日本中小企业政策新的拓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逐步进入低速成长期,加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日元升值、贸易保护主义猖獗、高龄化社会形成等,经济社会环境发生大幅变化,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也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小企业发展出现了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大批中小企业纷纷倒闭、破产,中小企业的开业倒闭率由早先的开业率高于倒闭率转为开业率偏低状况,中小企业家数明显地减少,特别是制造业与零售业的情形更为严重,开倒业率呈逆转情形;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经济的兴起、产业结构软化、金融体系改革以及政府放宽管制等制度环境的变化,有利于中小企业向多元化发展,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扩大。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感到有必要对中小企业政策进行再检讨。1993年日本中小企业政策审议会基本检讨小组的期中报告指出。根据《中小企业基本法》施行的各项政策,在设备现代化、经营合理化、组织化上,确实已在一定程度内改善了中小企业的结构,提升了中小企业的生产力。随着中小企业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原《中小企业基本法》旨在改变中小企业和大企业间存在“双重结构”的政策理念不再合适,急需因应转型需要而调整,以协助中小企业迈向21世纪。由此,日本政府为《中小企业基本法》进行修订,新的《中小企业基本法》于1999年11月正式出炉。

这个新的中小企业宪法首先确立了中小企业在21世纪日本经济社会所扮演的角色,期待中小企业在新的世纪能发挥主动性、灵活性与创造性功能,成为日本经济成长的原动力。具体地说,日本政府希望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中具备下列功能:①强化市场竞争性,促进市场竞争力与经济社会的新陈代谢;②推动创新活动,创造革命性技术与扩展产业领域;③创造就业机会,发挥企业家精神,实现自我;④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地方产业集聚、商业集聚的核心。

为培育中小企业发挥上述功能,新的中小企业政策指导思想,不再视中小企业为应受扶助的“弱者”,而依“使用者付费”、“活用民间能力”、“市场竞争原理”以及“普及与便利性的政策措施”等方针,鼓励与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与进行经营转型,培育具备自主性的中小企业,希望中小企业在21世纪成为日本经济活力的推动力,加速日本产业的升级换代。

围绕新政策指导思想,日本中小企业政策体系也呈大幅转变,新中小企业政策的目标,转向以市场竞争条件、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辅导体系;经济安全体系为核心的政策体系的建构。

4.1建构市场竞争条件

为改善中小企业市场机能的不足,强化市场竞争能力,新政策从以往防止过度竞争、振兴出口以及确保竞标机会等观点来扶持中小企业,转而着眼于以下几点:①确保资金取得与资金供给多元化。重新检讨融资担保制度,技术、市场成长性与经营者能力等非财务性因素列入融资评估指标。改善资本市场,加强债权流动性,检讨公司债发行制度,以及利率、偿还期限等也将朝多样化发展,以满足中小企业多元化后资金需求的多样性。②充实与加强企业经营资源。重新检讨中小企业诊断士制度,培育专家辅导创投企业。调整行政机关功能,在政策执行上引进竞争原理等。③重视人力资源开发。重新检讨劳工移动环境、退休金与年金制度,改善福利设施及中小企业退休金互助制度,强调中小企业劳工移动成本的减轻、劳动条件的改善、活用外部人才机制的建立以及人才培育的强化等。④强化组织机能,分享经营资源。重新检讨中小企业事业团的高度化融资制度及中小企业团体中央会的体制等,强化策略联盟及企业间的相互联系,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⑤确保交易合理化与公平活动机会。重新检讨独占禁止法排除条款的中小企业卡特尔以及行政直接介入市场的行为等,加强外包代金法的运用,改善公共工程招标作业以及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等。⑥改革中小企业税制。提供税收特别措施,协助中小企业稳定经营基础及开发新事业领域,从减轻税负的观点提供税收奖励。

4.2建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辅导体系

为协助中小企业成为“自立型专业中小企业”,新政策从以往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等为主要课题的辅导措施,转而从经营转型、创投事业、创新事业以及技术开发等课题拟定辅导策略,协助业者开创新商机与转型:①创投、创新辅导策略。政策上,改善创投、创新事业的投资环境,简易化与公开化相关的支授措施;制度上,改善风险投资资金取得环境,加速开放店头市场,强化投资育成企业功能与体制等。②企业转型辅导策略。扩大引进现代化设备为中心的辅导措施,将信息化投资、研发、引进技术拓展市场、人才培育等课题都涵盖在内。③技术开发辅导策略。改善技术开发基础设施,明确公立、国立研发机构以及大学等核心研发机构功能,加强官产学合作,建立日本版的SBLR体系,包括扩充预算、推动技术开发成果的事业化以及活用外部研发资源等。

企业政策范文篇4

1.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本文选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表3报告了企业债务融资回归结果。本文选取的所有变量均通过了单位根检验,原始序列为平稳序列。模型1在没有引入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因素的情况下,企业规模(SIZE)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通常认为,大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与问题相对较低,同时,大企业通常需要较多的剩余资金;另一方面,小企业管理者通常持有较高比例的股份,由此产生的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问题更为严重,同时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经营风险较大、失败的概率较高,运用债务融资更为困难且成本较高,因而,一般认为债务融资比率与企业规模正相关。回归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对于资产的期限结构(AM),固定资产所占比重越大,一方面意味着企业的长期投资的比例越高,流动性相对较弱,债务融资成本较大,会降低债务融资率;另一方面企业长期投资所占用的资金较多,易出现资金短缺的状况,因而有进行融资的动力,因此,企业资产期限与其债务融资率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取决于作用方向不同的两方面因素的净影响。模型1资产期限(AM)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该净影响为正,说明固定资产所占比重越高,企业运用债务融资的比例越高。通常认为,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通常会随着经营现金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对债务的需求会相应降低,因而经营现金流量与企业债务融资率负相关。而模型1显示经营性现金流(CF)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意味着企业自由现金流越充裕进行债务融资的比重反而越高,这可能是由于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而较少地考虑破产成本,利用利息的税前支付以期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根据“先内后外、先债后股”的融资优序理论,企业筹资的第一选择是内部盈余,因而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其债务融资比率越低,二者负相关。企业盈利能力(ROA)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盈利能力越强的企业越不倾向于债务融资,与理论分析一致。企业成长性(GROWTH)与其资金需求量一般成正比,同时,高成长性的上市公司在筹资方面的规划可能滞后于其成长带来的资金需求,因而不得不依靠融资速度较快的债务融资来满足其资金需求,因此,一般认为企业成长性与其债务融资比率正相关。企业的成长性(GROWTH)的回归系数为负,但并不显著且其绝对值较小,表明模型1中企业成长性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不大。调整后的样本决定系数达0.958379,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以货币供应量来衡量货币政策的回归中(模型2),M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M1-M0)增速越快、货币政策越宽松,企业债务融资比例反而下降;在该模型中,CPI的回归系数为负,但并不显著且其绝对值也较小,表明企业债务融资的比例受通货膨胀影响不大。其余企业自身变量的回归系数及其显著性水平与模型1中差异不大。模型3以利率(RATE)作为衡量货币政策的指标进行回归分析,RATE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利率越高、货币政策越趋紧,企业的债务融资比例反而上升;CPI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且其绝对值较模型2中上升了一个数量级,说明随着通货膨胀的上升,企业倾向于降低财务杠杆以降低财务风险,这与预期的假设相吻合。其余有关企业特征的变量的回归系数及其显著性水平与模型1、模型2中类似。模型4中同时引入了货币供应量(M)和利率(RATE)作为衡量货币政策的指标,结果显示,M的系数显著为负,且其绝对值较模型2中小了千分之一;RATE的系数显著为正,与模型3中的大小相当。说明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上升,即货币政策趋紧时,企业更倾向于债务融资,债务融资比例越高。CPI的系数显著为负,其绝对数值大小与模型3中差异不大,说明通货膨胀越高,企业的财务政策将更为谨慎,将缩小自身债务融资的规模以降低应对未来不确定经济环境的可能风险。其他各项指标的回归结果与模型1、2、3类似。所有模型调整后的样本决定系数均超过0.95,表明模型拟合优度较高。

2.结论与展望

企业政策范文篇5

一、关于技术开发费

对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税的内外资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以下统称企业),其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规定予以税前扣除。

对上述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实际发生的下列技术开发费项目,包括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制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实验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的折旧,委托其他单位和个人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与新产品的试制和技术研究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

企业年度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当年不足抵扣的部分,可在以后年度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中结转抵扣,抵扣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二、关于职工教育经费

对企业当年提取并实际使用的职工教育经费,在不超过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部分,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三、关于加速折旧

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计入成本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不再提取折旧。

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允许其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实行加速折旧,具体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前两款所述仪器和设备,是指20**年1月1日以后企业新购进的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

四、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自20**年1月1日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免税期满后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上述企业在投产经营后,其获利年度以第一个获得利润的纳税年度开始计算;企业开办初期有亏损的,可以依照税法规定逐年结转弥补,其获利年度以弥补后有利润的纳税年度开始计算。

按照现行规定享受新办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两年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内资企业,应继续执行原优惠政策至期满,不再享受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企业政策范文篇6

论文摘要:本文利用对昆明市41家民营科技企业的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对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在不同时期对政策的需求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从中得出了技术扶持、税收优惠和资金扶持等是当前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成长中最需要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已经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相应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科技政策与政策体系的研究仍显不足。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制订与实施体现出某种不一致性、局限性和不平衡性,从而使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应有的实效性、导向性、系统性未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研究和探讨建立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和政策体系的新途径。

一、相关理论回顾

1.国内高科技产业政策研究概述

中国企业联合会发表的《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指出:政府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主要职责应是: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公平竞争的发展规划与规则;推动和构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社会化保障体系,特别是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引导和鼓励社会对中小企业的中介服务;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完善对中小企业的行政和司法监督。

周彩红、李廉水在《政策供给与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一文中对我国政策供给的现状作了分析认为,第一,投融资政策未能有效解决中小高科技企业投人不足的问题,致使广大中小企业在从导人期进人成长期、成熟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摆脱不了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投人不足的障碍。第二,我国政府采购未能发挥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植作用,政府采购对技术创新导向很不明显。我国《政府采购法》第九条虽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目标,但缺乏具体目标和计划,缺乏相关的配套法规,也使得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被排除在政府采购锁定的范围之外。第三,税收政策对中小高科技企业的激励力度不够。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收政策的规定》规定:“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两年”。然而,72.4%的企业因为没有盈利而不能从中受益,因此,这条政策对中小高科技企业的激励作用较弱。第四,信息网络的覆盖范围不够。中小企业一般因其规模小、实力弱,难以拥有稳定的信息渠道,明显处于劣势。

李杏、丁振国在《华中地区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分析》一文中认为,政府是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之一。它不仅仅通过直接的政策支持及相关法案起作用,更主要的是通过它对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影响来促进或阻碍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政府应注重完善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机制,重点为在竞争环境中的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其二是出台创新政策。这些政策包括:政府承担,政府购买,即对于某些处于产品生命周期早期的产品,政府可以通过这一政策对其进行扶持;政府导向,即政府通过自身具有获得市场信息的优势向技术市场、投资市场提供供求、应用等方面的引导。

刘海燕认为当前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社会舆论不公,有些政府部门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扶持和服务意识淡薄。第二,政策法规没有使所有的企业在同一地位上公平竞争,至使民营科技企业缺乏法律保护。第三,目前民营科技企业无主管部门,说是科委管,实际上科委只能协调服务,没有决定权。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民营科技企业在用人、评职称、晋级、专利评审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第四,金融支持不足,民营科技企业创业初期融资渠道狭窄、融资能力弱小,资金短缺成为限制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

2.国外高科技产业政策研究概述

范秋芳对美国科技政策的研究认为,第一,政府通过制定创新的政策,减少在新技术开发和商业化过程中不必要的法律、制度和经济的障碍。第二,建立有效的、高性能的运输基础设施;建立拥有紧跟技术创新潮流的国家水平的研究、测试和计量能力。此外,政府还在研究与开发工厂设备和工人培训方面加大投资。第三,不断推出大型科技发展计划,促进政府与企业及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第四,加强研究开发的投人。

李奇明等探讨了日本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认为其主要特点,一是确立“科技创新立国”的战略,明确规定了日本将依靠科技创新面发展为“高度信息化大国”。二是提供巨额资金对生物、人工智能等重要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使日本在该领域中具有竞争优势。三是制定整体科技发展及其重点领域的总方针、总计划;加强对科技发展的导向,运用经济杠杆对民间企业的科技活动进行指导,把国有实验室的研究设备低价转给企业使用,把国有基础技术专利无偿或低价提供给民间企业。

黎贯才、周东杰总结了科技政策国际趋势的一般特点发现,首先,发达国家在研发上的投入都有大副度的增加,R&D与GNP之比在2.5%--3.4%之间。其次,政府从总体上对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扩散及其应用进行规划和指导,亲自参与到科技创新中。再次,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创新系统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重视知识的生产、转移和应用之间的协调。

英国罗纳德?阿曼和朱利安?库伯在考察了英国和其他西方工业化国家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后得出,需求拉动对于高技术产业生产的激励作用,比技术、发明的推力更为普遍。全部高技术成果的2/3到3/4都是需求拉动的结果,而且政府部门的需求在其中占很大的比例。因此,政府采购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如美国《购买美国货法案》规定,美国中小企业的报价只要高于不超过外国供应商报价的12%和本国大企业报价的6%。即可获得政府采购合同订单,这对增加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市场中的竞争力是十分明显的。在美国硅谷创业初期,定单中有1/4来自政府。

二、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成长的政策需求分析

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政府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政策行为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手段,绝大多数的政府活动可以归结为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政府通过政策对社会资源进行权威性的分配,来实现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调整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关系,以便维系社会的正常和稳定的发展,并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政策需求研究是因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经过一段时间后,政策逐步老化,效力逐步递减。为此,有必要分析和了解民营科技企业在不同时期对政策的不同需求,并以此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使政策增效期发挥最优的效果。

1.政策需求调查结果

民营科技企业产生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其成长是一个客观的连续过程。为研究的需要,我们把政策演变的时间划分为二个阶段。

经对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的调查表明(见表1),第一阶段民营科技企业政策需求程度的排序是资金扶持、法律保障、税收优惠、技术扶持和人才引进政策;第二阶段企业政策需求程度的排序是技术扶持、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人才引进政策和法律保障。可见,随着时代变迁民营科技企业政策需求由资金扶持转向对技术扶持和优惠的税收政策。这种政策需求的转变反映了改革的时代特征,民营经济早期由于没有合法地位,其发展需要资金和法律的保护,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和人才成为民营科技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

2.政策需求因素分析

企业成长的政策需求研究是从企业成长的政策环境因素出发,分析企业与政策环境因素的逻辑关系,回答企业需要什么政策,政策如何满足创业者的需求,可为政府制定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1)技术扶持政策。企业不同历史时期“政府科技扶持政策的需求”调查结果表明(见表2),政策第一阶段,民营科技企业最需要政府为企业产品、工艺开发营造良好环境;政策第二阶段,企业最需要政府支持企业“产、学、研”技术开发和通过长期计划为企业技术发展提供指导。说明企业已认识到技术是民营科技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民营科技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就要掌握和发展核心技术,不断进行技术积累,整合科技资源,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开发体系,培育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能力。

(2)税收优惠。税收是政府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尤其重要。税收优惠意味着企业纳税义务的减少,企业利润的增加。“这一利益让渡将引导企业的投资行为按税收优惠的方向进行,这便是税收这个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之一”。对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实际上是政府将应收而未收的税款让渡给企业,意味着政府将税款交给企业进行科技投人。因此,税收优惠不仅是政府科技投人的重要渠道,而且是政府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人的手段。税收政策对企业科技成本、科技投资风险、应用新成果、高素质人才引进等产生直接影响,而税收政策不足会加大民营科技企业在创立和成长过程中的困难。

(3)资金扶持政策。企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政府资金扶持政策”的需求调查结果表明(见表3),政策第一阶段,68%的民营科技企业最需要贷款,36%的企业需要政府科技资金的支持;政策第二阶段,60%的企业最需要政府科技资金支持,29%的企业需要贷款。值得思考的是作为风险投资无论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或在今天,均位居企业第三位的选择,说明企业缺乏对风险投资的认识。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权益投资,不同于银行的贷款行为,它注重的不是企业当前的盈亏,而是注重其长远的权益回报。因此,风险投资的性质决定了它与科技型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民营科技企业大多成立较晚,资信不如老企业,也不象有些国有企业有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服务,因而不易获得银行贷款,表现为发展中常因资金紧缺而阻碍企业发展。在政策执行上,虽然各级政府都制定一些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心存疑虑,对民营科技企业落实相关政策上打了折扣。

(4)人才引进政策。企业不同历史时期“政府人才引进环境”调查结果表明(见表4),政策环境第一阶段,43%的企业认为有良好的引进人才环境;政策环境第二阶段,约65%的企业认为有良好的引进人才环境。可见,随着时代的变迁昆明市人才环境有了较大地改善,为民营科技企业引进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人才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第一性”资源。人才队伍的建设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内外竞争中的地位。对科技企业发展而言,主要应从体制、政策、机制和文化等方面着手,加强环境建设,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

(5)法律保障。从当今世界各国和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具备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新加坡、日本在科技园、技术城建立之前就订立了相关法规。在美国的硅谷,除了有支撑起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基本法律外,还通过大量判例法来规范当地市场主体所拥有的经济行为。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通过有关法规确保民营科技企业的社会地位、权利、义务、财产、知识产权和正当活动受法律保护,使民营科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

三、简要评价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的结论和建议:

1.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成长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备的转轨时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利于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成长。因此,良好的政策环境是民营科技企业成长重要的外部条件。

2.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随着时代的转变,对政府政策需求主要有三点:一是由原来的资金扶持转变为对技术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需求。二是企业对资金需求方式已由原来的国家贷款转变为政府的科技预算。三是企业希望政府积极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技术开发和为企业技术发展提供指导。以上三点变化说明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已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演化为智力的竞争。

企业政策范文篇7

刚才,地税分局、国税分局和区科技局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政策做了深入细致地宣传讲解,讲得十分到位。下面,我就加快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讲三点意见:

一、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现状

2012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05.74亿元,占全区规上总产值的36.8%,同比增长32.6%。今年上半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19.77亿元,增长28.3%,高于规上工业产值增幅5.3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9.7%,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6.88亿元,增长17.1%,增加值总量仅次于长兴,列全市第二位,增幅高出全市3.5个百分点。

(一)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概况。自2010年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以来,截至目前,全区现有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30家,涵盖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与环保、光机电一体化等5大领域。从各个领域的企业数量上看,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和电子信息分占前三位,分别为13家、8家和5家。从企业规模看,绝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已走过初创时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产值超亿元的25家,其中超5亿元的11家,超10亿元的8家。

(二)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情况。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近三年来,30家高新技术企业共享受所得税减免额5208万元。高新技术企业总销售收入由2010年的160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03亿元,增长27%;高新技术企业上缴税收由2010年的2197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8891万元,增长304%,翻了两番多。

同时,《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研发费用可按150%加计扣除,从税前列支。2012年,全区30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共计1.22亿元。近三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长较快,按企业同口径计算,2011年比2010年增长119%,2012年比2011年增长43%。这也反映出企业对研发更加重视,科技和自主创新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加大。

(三)科技人员及技术研发情况。绝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主要从事企业的技术管理、自主研发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30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有15家企业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相对区内其它企业,企业科技人员比例较高,大专以上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均在30%以上,平均达到32.83%。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占10%以上,平均达到13.47%,最高的达到19%。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达到5.08%。

(四)产学研联合情况。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十分重视产学研联合,随着全区科技合作工程的大力推进,部分企业与相关院校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如:久盛公司与上海大学、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等合作,世友公司与农业大学和林业大学,恒基公司与中科院材料所,电机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一研究所等。这种“校企联姻”为企业优先优惠转化院校最新科技成果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对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二、当前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分布不均衡。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不强。虽然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研发能力能满足企业发展的基本需要,但从创新性质看,企业的模仿创新和二次创新占了75%,基础性或原发性创新只有25%的比例。企业难以得到核心技术,而且“引进来”和“模仿型”的技术创新难以形成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企业虽在自主创新领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且已经获得了专利授权,但大部分的技术创新仍集中于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缺少技术含量高的发明专利。这种技术创新模式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技术领先优势。

(三)重申报、轻管理。根据高新技术企业三年一复审的原则,今年我区有12家高新技术企业需进行复审,按照目前复审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大专以上科技人员比例、研发人员比例问题。上报的材料中大专以上人员比例达到了要求,但实际情况中,企业内部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例真正达标的并不多,也就是部分人员未与公司签订劳动协议,一旦真正检查,问题就将暴露出来。二是研发费用的核算及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问题。虽然大部分企业在管理费用下已设立二级科目核算研发费用并归集了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但也有部分企业在归集过程不够规范,或者存在未设立二级科目核算研发费用或者设立错误的情况。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问题。部分企业存在缺乏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技术依赖外方程度很高,供货渠道比较单一,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弱。

三、政企同心,合力推进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2010年国家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等三部局出台了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这次新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范围、主体、依据都作了较大调整。新办法与原办法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认定标准更加科学,认定分工更加合理,认定程序更加规范,认定手段更加先进。同时,新的《认定办法》对纪律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认定办法》的罚则章节里明确规定:企业如果在申请认定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的;有偷、骗税等行为的;发生重大安全、质量事故的;有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受到有关部门处罚的,有上述情况之一的,都将被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机构在五年内不再受理该企业的认定申请。

新的《认定办法》对高新技术企业有了更加严格的认定标准和程序。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各部门、各企业高度重视,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各项工作。

对区级部门而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贯彻政策。落实好政策是政府对企业最大的支持。应该说,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从国家到省、市、区都是下了很大力气的,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给予了很大程度的支持。各镇、开发区及科技、税务、财政等部门要主动地宣传、落实政策,要让符合条件的企业能够及时享受优惠政策。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和创造知识产权,进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升级发展。

二是要搞好服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所涉及到的各有关部门,要吃透和领会文件精神,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训工作,加强对企业的帮助和指导。对于已经认定的企业,要加强跟踪和管理,使这些企业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加强研发能力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研发成果的转化,充分发挥这些企业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对于目前还没有达到要求的企业,要帮助他们深入领会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使这些企业尽早地进入高新技术企业的行列。

三是要强化督查。新办法实施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的更加严格。各相关部门要对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要对申请企业和申请材料的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坚决防止和杜绝弄虚作假。要强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督查,重点检查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科技人员、研究开发费用、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等是否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与企业申请材料反映内容一致。对利用高新技术企业的头衔进行偷税、骗税的企业,应立即取消其资格,并在5年内不再受理该企业的认定申请。

第二,对企业而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规范经营,用好政策

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格有了新的标准和界定,评审高新技术企业有了严格的程序。新申报的各高新技术企业要正确把握高新技术企业的内涵、认定标准和评价依据,少走弯路。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也要明白,评上了高新技术企业并非一劳永逸、高枕无忧,高新技术企业是实行动态管理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政策引导,引导企业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近期省里有关部门要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专项检查。希望各高新技术企业对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认定条件定期进行自查,对自查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或纠正。

(二)立足长远,加强自主创新。

企业既要立足当前,保持增长,更要从战略和长远出发,通过高新技术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一要加大研发投入。要在重视装备投入、厂房建设的同时,注重企业研发能力的投入,高新技术企业要保证技术开发经费达到企业销售收入的3%以上。二要持续地推进技术创新。要顺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节奏快的特点,紧盯产业发展的技术趋势,不断开发新产品、使用新材料、实施新工艺,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科技专项计划的实施,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三要加强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与大专院校在各个专业领域的合作。通过各种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组建紧密型技术研究开发联合体,共建产学研战略联盟。

企业政策范文篇8

一、部分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

1.所得税方面

美国对中小企业的所得税优惠:

(1)纳税方式的可选性:如果一个企业符合美国税法中有关中小企业的规定,便可以从下面两种纳税方式中任选一种:①一般的公司所得税,税率为5%-46%的超额累进税率。②合伙企业的纳税方式,合伙企业的所得不用缴纳公司所得税,而是根据股东应得的份额并入股东的个人所得之中,缴纳个人所得税。

(2)降低税率:通过1981年的《经济复兴法》将涉及中小企业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下调了25%。

(3)减轻对企业投资的税收:①投资抵免,凡购买新的设备,若法定使用年限在5年以上的,其购入价格的10%可直接抵扣当年的应付税款;若法定使用年限为3年者,抵免额为购入价格的6%;甚至某些不动产以及某些购入的旧设备,也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税收抵免;小型企业的应纳税款如果少于2500美元,这部分应纳税款可百分之百用于投资抵免。②亏损结转:中小企业的股东从公司得到的损失可以用来对抵从别的来源所得到的收入,如从别的公司得到的工资收入。对中小企业的股东从公司分摊的损失,扣除数额不能超过股东的基值,超过部分要结转到以后年份,结转的期限没有限制。对损失数额超过股东基值的部分,按比例从股东其他收入项目中进行损失扣除。

(4)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科研力度的政策:①通常的研究开发费用如果在课税年度超过过去3年的平均发生额,其超过部分的25%给予免税;②在从事基础研究时,把各税收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的65%作为非课税对象。同时还实行企业科研费用增长额税收冲减。

日本对中小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1)降低税率:对资本金在1亿日元以下的中小企业的年度所得,分两部分征税,对总所得在800万日元以下的部分按28%的税率征税,超过800万日元的按37.5%税率征税;而对具有公益性质的中小企业的年度所得均按27%的税率征

(2)鼓励中小企业增加科技开发投入的政策:规定中小企业的试验费的6%可以从法人税或所得税中扣除(扣除额不能超过当年法人税或所得税的15%)。企业为提高技术能力而购入或租借的机器设备,在使用的第一个年度里或是作30%的特别折旧,或是免缴7%的所得税金。

(3)准备金制度:日本建立了多种特定准备金,针对中小企业设立了中小企业改善结构准备金。对于提取的准备金款项,不计入当年的应税所得,年度终了使用有结余时交回再提。

法国对中小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1)鼓励创办中小企业方面:中小企业在创办当年及随后4年;可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占其50%的费用或者可在创办当年及随后2年,对再用于经营的利润全部或部分免税。

(2)有利于中小企业转型方面:从1997年起对中小企业转为公司时所确认的资产增值暂缓征税,并允许原有企业的亏损结转到新公司。

(3)鼓励再投资方面:中小企业如用一部分所得作为资本再投资,该部分所得将按降低的税率(19%)征收公司所得税。

(4)鼓励发明创新方面:中小企业以专利、可获专利的发明或工业生产方法等无形资产投资所获利润增值部分可以推迟5年纳税。

2.其他税收支持措施

加拿大:

(1)对于收入少于20万加元的小企业,提供更长期的缴税宽限期;特别小的企业,并不需要按日缴纳税款。

(2)支持小企业雇员与雇主之间设立期货式的股权合约,企业股票出售时雇员优先购买。如果股票被持有两年,按其收益的75%计税。

德国:

(1)在落后地区新设立中小企业可以免缴营业税5年。

(2)对落后地区的中小企业使用内部留存资金进行投资的部分免缴财产税。

(3)增值税方面,凡上年销售额或劳务费低于25万马克的中小企业,可以采用实收实缴法,以实际当期收到的销售额或劳务费计算上缴。

二、上述国家的有益做法,完善我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1.所得税方面

(1)借鉴日本的做法将目前按利润多少来确定企业所得税税率的做法改为按企业的规模(资本金)确定税率。

(2)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科研力度方面:借鉴美国的做法,如果中小企业课税年度的科研投入超过过去3年的平均水平,超过部分的50%可以从应纳税额中扣除。

(3)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方面:取消以是否设在高新区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子税收优惠的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改为仅以是否符合高新技术产业标准为标准的税收优惠政策。

(4)提高折旧率:可回比许中小企业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5)鼓励投资的措施:①对中小企业的经营利润用于再投资的部分,给予免税;对于已征税的部分;给予退税。②中小企业购买机器设备的支出可以按一定比例从应付税款中扣除,若企业当年发生亏损,则允许向后和向前结转,可以结转的期限与亏损结转的期限一致。

(6)亏损结转:中小企业的亏损可以延长结转期,建议后转至10年,同时增加前转的优惠,建议可以前转3年。

(7)与鼓励增加就业机会相结合的政策:①对积极吸纳残疾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中小企业给予所得税优惠。②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创办的小企业,给予适当的减免税,并提供一定的税收宽限期。

2.其他支持措施

企业政策范文篇9

一、涉废企业执行增值税政策的现状

根据调查,宿豫区的涉废企业共有两大类,一类是工业生产企业,这类企业以废旧物资为主要原料进行深加工,例如利用废钢、废铁等通过粗加工制成钢锭,利用废铝通过熔化铸成铝锭,利用废铜通过深加工制成铜线,利用废塑料通过简单加工制成塑料颗粒,利用废玻璃生产玻璃及玻璃制品等,这类企业全区**年共有10户,**年为15户。**年实现销售收入5.1亿元,实现销项税款8600万元,抵扣废旧物资进项税额4200万元;**年实现销售收入8.9亿元,实现销项税款1.5亿元,抵扣废旧物资进项税额9600万元,分别比上一年度增长75%、74%、129%。另一类是废旧物资经营企业,享受国家增值税免税政策,这类企业专门从事废旧物资经营,经营的废旧物资主要有废钢、废铁、废铜、废铝、废旧塑料等,且大部分与生产企业有关联性,专门为某一生产企业服务。**年,宿豫区共有废旧物资经营企业31户,全年实现免税销售额1.7亿元,收购额为1.6亿元,开出可抵扣发票金额1700万元;**年,全区废旧物资经营企业达37户,全年实现免税销售额5.3亿元,收购额为5.1亿元,开出可抵扣发票金额5300万元,分别比**年增长212%、219%、212%。调查发现,导致涉废企业数量增多、销售额以及抵扣额增长快,除了招商引资环境因素和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政策的调整因素外,最根本原因是涉废企业增值税政策可操作性不强,增值税链条断裂,驱使企业利用增值税政策的漏洞谋取极大化利益。

二、涉废企业执行增值税政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关联交易造成大量虚构业务。从宿豫区看,这种问题主要体现在招商引资来的工业用废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同时办理了自己的废旧物资经营企业。统计资料显示,宿豫区废旧物资经营企业开具品种有:废钢、废铜、废塑料、废纸、废玻璃等,其中废钢、废铜占经营额60%以上。税法规定,废旧物资经营企业只有对城乡居民收购废旧物资时才可开具收购发票,但是废铜、废钢生产企业的原料需求量很大,城乡居民的废铜、废钢远远不能满足其需要,于是企业就从其他渠道(如废旧物资经营专业市场等)购入并开具收购发票,然而这些收购业务的真实性却很难把握,导致经营企业开具的废旧物资销售发票真实性难以判定,关联企业虚开废旧物资发票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少数企业正是通过虚开收购凭证,虚拟购进废旧物资业务,虚做销售,达到给用废企业开具废旧物资发票用以抵扣税款的目的。

(二)不按规定使用发票。一是不按规定对象开具发票。除依政策规定向城乡居民个人开具收购发票外,还向个体商贩、专业废旧市场、产废企业收购并开具发票等。二是不按规定内容开具发票。调查发现,大部分发票开具内容较为简单,居民身份证多数系伪造,甚至利用同一身份证连续大量开票;地址填写不详;发票填开人、付款人、复核人等为同一人等等。三是不按规定附相关证据材料。按规定收购发票后应附过磅单、入库单等证明其收购业务的相关材料,但大部分企业开具的发票没有以上材料。四是存在“大头小尾”现象。

(三)企业财务核算混乱。基础台账设置不完整,账簿凭证设置混乱,该设置的账簿不设,该核算的科目不核算。在宿豫区,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小规模纳税人,表现为不设置或不核算现金或银行存款日记账、不设置或不核算商品库存等明细账等。

(四)用非废旧物资顶替废旧物资。只有税法明确规定的废旧物资方可依法享受免税政策,非废旧物资不得享受免税政策。然而,一些废旧物资回收单位与生产厂家相互利用,将废旧物资之外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其它生产用原材料通过开票时变更品名等虚假手段,比如把生铁开具成废铁、钢材开具成废钢、原料煤开具成废渣等,变相骗取免税资格和骗抵进项税款。

(五)企业的现金结算比重较大。大部分涉废企业在货款支付时都是通过现金结算方式,收购资金现金流量过大,且现金支付手续不齐全,一部分企业现金无来源证明。由于国务院颁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对向个人收购废旧物资的价款使用现金的数量没有限制,导致收购企业大量使用现金结算方式,致使企业虚开发票难以核查。

三、规范涉废企业执行增值税政策的思考

国家制定涉废企业优惠政策,目的是加大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行业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保护环境、变废为宝,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在执行这些优惠中却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就要求税务机关在对涉废企业管理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严格管理,堵塞管理漏洞,正确贯彻执行好国家关于废旧物资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确保税收的公平和公正,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税务登记资料审核和实地核查,严把登记关。首先,要严格审查纳税人提交的申请资料的齐全性、规范性、逻辑性、准确性。主要审查其是否已合法取得工商营业执照、公安部门颁发的废旧特种行业许可证等证照,以确认其具备办理税务登记的资格,着重对案头资料进行书面稽核。其次,要深入现场认真进行实地核查。主要检查其实际情况与申请资料是否相符;租赁、产权证明等房屋、场所是否经过公证具备法律效力,是否真实;尤其是各分支机构是否确实无讹,仓库、堆放储存场所是否真实可信;法人代表及办税人员身份证明是否真实,注册资金有无到账及弄虚作假的现象等等。再次,要调查走访其同行业及周围邻居,确认其诚信度。

(二)进一步加强对收购发票的控制,把好发票关。在发票领购方面,前台受理纳税人领购发票的行政许可申请后,要求管理员立即进行实地调查,重点调查其是否具备要求领购票类的收购条件,实际的经营能力,相关的财务核算情况等,调查核实后,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出行政许可决定。在日常发票缴销过程中,根据发票核销岗位发现的疑点信息及时制定异常信息反馈单,传递到相关基层分局,基层分局进行实地回访,取得第一手资料,依据不同情况予以处理。同时发票管理岗位、责任区日常巡查岗位定期将意见进行汇总反馈,按户建立反馈台账,从而加强对收购发票的管理。

(三)对生产企业采取“测定税负、分析产流、纵横比较、抽查核实”方法进行控制,把好用废关。可以测定同行业的平均税负标准,全面掌握和了解有关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废旧物资原料的消耗、采购规律以及纳税申报情况,然后纵横比较并反推追查废旧物资经营企业存在问题并依法处理。还可以通过对废旧企业和用废企业实施监控总量、跟踪流向、突查资金、现场查验等手段来掌握其动向,进而把好用废关。

(四)切实加强对涉废行业的专项评估,强化稽查打击型威力,把好查处关。加强对涉废企业的纳税评估,重点把握企业的生产能力、投入产出、增值税税负等是否正常。调查用废企业设备合理日生产能力,推算月生产能力、年生产能力,估算企业最大年生产量,根据估算的月生产量、年生产量,检测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与其生产能力是否相匹配。测算从事用废行业平均投入产出比率,确定投入产出比的合理浮动区间,并与用废企业实际的产品销售量和废品耗用量、库存量进行比对,检测企业是否有虚增收购金额、收购数量的现象。对利用收购发票偷逃税款的纳税人,要发挥稽查的震慑打击作用,加大检查处罚力度,增加其偷逃税成本,促使纳税人遵纪守法、按章纳税。

(五)完善税收政策,消除政策隐患,把好优惠关。本着既要有利于废旧物资的回收与利用、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又要有利于规范税收秩序和征收管理,同时体现增值税中性原则的思路,取消上环节免税、下环节扣税的操作方式,恢复增值税链条。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全免不抵”,对产废企业销售废旧物资和经营单位销售废旧物资免增值税;对利废企业购入废旧物资不抵扣增值税。二是“超税负返还”,对利废企业测算出一个比较正常的税收负担率,然后对超出这个负担的企业进行税收返还。三是“全征全抵”,产废企业、经营单位销售废旧物资均征增值税,经营单位、利废企业购入废旧物资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增值税款。四是放宽收购对象,重点考察废旧物资交易的真实性,即只要事实收购的是废旧物资就可以开具收购发票,免得因税务机关无法鉴定带来矛盾。

企业政策范文篇10

为充分发挥**劳动协会对各会员单位发展的支持和桥梁纽带作用,帮助会员单位理顺劳动关系,预防劳动争议,保持和谐稳定的生产经营秩序,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劳动协会拟在全区开展为会员单位送政策送服务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内容:

1、广泛征求会员单位对劳动保障工作和劳动协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发放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宣传资料;

3、开展劳动保障A级诚信企业评选工作。

二、活动方式:

由**劳动协会组织相关人员深入会员单位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政策咨询、发放政策资料等方式进行。

三、时间安排:

9月中旬至10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