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1:33:34

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范文篇1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企业变革管理变革

引言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使得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企业经营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销售和经营决策中的广泛应用,又推动了企业管理思想、方法、手段、模式和理论的创新,为企业管理变革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论文百事通因此,如何抓住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的新机遇,创新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效率,已日益成为企业界和管理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什么是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这一概念包含了以下四层含义:①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以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的结合应用为基础;②企业信息化是依赖信息技术对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集成的信息系统;③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持续改进的动态过程;④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

1.对企业信息化与管理的认识

就企业管理来说,分三个阶段。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开的时候,主要是靠人的经验来管理,这是经济管理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科学管理阶段。它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的,后来发展到用运筹学、计算机等科学的方法及手段来进行管理,在这一阶段,管理技能对专业管理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标志着专业化管理阶层逐渐成熟。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重组等概念的提出,管理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就是文化管理阶段。经验和科学都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企业文化,要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文化管理的内涵很多,最重要的是要把人放在首要的位置,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个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国内外成功的企业都开始注意企业文化。

同时,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社会条件下,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企业是各种利益股东所达成的一个契约。企业利益是所有参与签订这个契约的各个利益股东的共同利益。企业管理不仅为股东谋取投资回报,还必须为相关的利益股东提供服务。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高,企业管理中的物质资本地位则相对下降而人力资本地位相对上升,这是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企业信息化是引进信息技术与更新管理思想。企业信息化离不开信息技术应用的层面。美国波士顿大学的教授约翰?C?亨德森和N?温卡特拉曼认为:怎样才能最好地获得信息技术的价值?这是一个创造适合于信息时代的新管理思想和新管理方法的问题,并非简单的把信息技术加在原有的企业经营模式上面。我们大谈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时,必须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技术只有在思想的支配下,才会发挥威力。企业信息化只有融入先进的管理思想,才能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信息化应该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过程。

(2)信息化是全方位的企业变革。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不应该只是一项工程的实施。信息系统是企业的神经枢纽,收集、存储、传递企业的信息;它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平台,为企业构造了不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生产经营环境。因此企业信息的实质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使管理决策者能够及时地收集、加工和利用信息资源,及时把握市场机会,更好地组织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由于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方面的渗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涉及到企业的战略发展、组织机构、协调控制、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等,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必须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因此,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个的技术方案,而应该是全方位的企业变革。

(3)企业信息化必须以人为中心。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人始终起着决定作用。从长期来看,企业信息化不在于某个项目的引进与否,而在于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创建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经营管理环境,获取长远的竞争优势。因此,能否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召唤,能否培养出一批信息人才队伍,将是决定企业实施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企业信息化不是企业细枝末节的变革,而是企业的根本性变革。用“信息革命”形容它,一点也不过分。企业信息的切入点应该是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2.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变革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使得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管理方法、产品营销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内容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的全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时空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缩短,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在单一的区域内进行,而是以全球作为竞争的舞台;企业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寻找市场,提高产品和服务,出现了企业战略的全球化和企业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如在资源配置方面,企业将依据不同地区的税收差异和金融风险来配置资本,依据不同地区的技术发展特点来设置技术开发中心,依据不同地区的经营需要合理地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等。

(2)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信息技术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体系使得信息传递方式由阶层(等级)型变为水平(自由)型;与此紧密相联的企业组织结构也将从尖顶的“金字塔型”转向“扁平型”和“网络型”,原来起上传下达作用的中层组织正走向消亡。这是因为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以分工精细、管理严密为特征的科层次等级制,其组织层次繁多,决策速度缓慢。为了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缩短生产周期,必须减少垂直层、扩大水平层,精简组织结构,使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金字塔组织结构逐步趋于扁平化。这样有利于提高组织决策的速度和对市场变化的反映能力,降低信息成本,实现信息交流的极大化,充分调动员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据有关资料表明,全球500强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段平均减少管理环节达到3个之多。与此同时,由于企业之间信息交流的畅通,一种基于相互关联的、柔性的、灵活的虚拟组织,以及柔性组织将会应运而生。

(3)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稳定的、机械性的、重复性的工作,基本上将被机器所取代,或者被“外包”,最终只剩下脑力的、创造性的工作,使得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创造技术的“人”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掘。人力资源管理也从传统的从属地位、事务性静态管理转变到战略性、前台式、动态的管理;管理职能从控制转向支持,从监督转向激励,从命令转向指导;提倡信任员工、尊重员工、消除等级、鼓励个人发挥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理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也由过去的对人的管理向人才的开发方向转变,即人力资源管理向人性化方向转变。

3.以企业信息化推动企业管理变革

信息化环境的出现和升级,改变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容和形式,也为企业谋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可以说,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竞争优势将对未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并与其他变革思想和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大量实践经验表明,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需要管理思想与管理环境的变革;同时,从另一方面看,信息技术的普及又不断推动着管理,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变化。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需要有新的技术手段给予支撑,而新的技术手段的问世,必然促进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企业信息化从深层次触动企业进行管理变革,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重塑企业,使企业成为未来经济时代的佼佼者。公务员之家

企业信息化范文篇2

应该看到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成效比预期要小,不仅数量上真正以机代账的企业还不多,而且其中大多数企业只在账务、报表、工资等方面实现核算电算化。正是由于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往往从会计开始这样一种现实,使得我国数百家会计软件公司长期以来一心一意地独立发展会计软件,使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一个孤立于其他子系统的一个自我封闭式系统,限制了它的作用。

1.未能站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高度研究会计电算化,会计软件囿于传统的思维方式,模拟手工核算方法,缺少管理功能。我国数百家会计软件公司虽然不少也在不断翻新版本或转换平台,但过多倾注心血的是形式上的新颖,并没有下太多工夫去提高财务和企业管理的水平。目前流通的会计核算软件大多属于业务信息系统的范畴,只能完成事后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提供初级管理功能,不具有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决策等财务管理功能。近两年来虽然倡导发展管理型会计软件,但一般只从财务管理的要求出发。

2.我国绝大多数会计信息系统未能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与生产、设备、采购、销售、库存、运输、人事等子系统脱节,而且会计软件内部各子系统也只以转账凭证的方式联系,从而造成数据在内外子系统之间不能共享,信息不能通畅,既影响财务管理功能的发挥,又不能满足企业对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在综合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会计子系统应该从其他业务子系统获取诸如成本、折旧、销售、工资等原始数据,提高数据采集效率和管理能力,各业务子系统也应从财务子系统取得支持。

3.会计仍然是一个封闭式的系统。会计系统的开放性除了体现在企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之外,更应体现在会计向外界披露信息的内容和方式上。但目前会计信息系统既不能通过Internet向股东财务报表等综合信息和明细信息,也不能通过网络直接向税务、财政、审计、银行等综合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更不能有选择地披露相关的人事、技术、设备以及股东所关心的其他信息。此外,普遍不能支持跨国集团的多国业务。

4.开发技术、工具或平台落后。由于会计软件规模相对要小些,加上早期的开发者大多是非计算机专业人士,所以一般都选择大众化的开发工具。缺乏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功能、性能、安全等方面的有力支持

企业信息化

从会计电算化中得到的启示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先行官,是拓荒者,企业信息化应该从它的成功与教训中受到启示。

1.企业信息化需要重构企业全局共享数据库,即通过对企业财务、生产、设备、采购、销售、库存、运输、人事等需求作全面分析,重组原有的信息资源,建立全局共享数据模型。这是信息化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任务。系统集成不是程序的堆砌,也不能靠数据标准、传递接口或子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来实现。信息系统要以数据为中心,系统内部各职能部门或不同管理层次的联系、同外部的信息交流,都应以设计良好的全局共享数据库为基础。

2.企业信息化需要一个繁荣的企业管理软件市场,尤其要立足国内,开发适合我国文化和习惯的制造资源规划或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不能否认,国外在技术上比较成熟,也基本上适用于我国企业,但是企业管理模式受一定文化和习惯的影响,如果由国人开发出功能和性能都能与外国匹敌的系统,则将更受企业欢迎,何况进口软件的价格也绝不是国内普通企业可以问津的。

3.要重视发展行业性管理软件。我们知道企业有千千万万,它们经营业务范围和管理模式是千差万别的,不能指望用一把钥匙开所有的锁。同样我们应该提倡分别设计适合生产企业、流通企业、金融以及其他服务性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公司应该找准一个方向,通过广泛而又深入的系统调查和分析,设计出具有行业特色的软件。

企业信息化范文篇3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出以下意见,请结合实际组织实施。

一、充分认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是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决策随意、制度不严、财务账目不实、采购和销售“暗箱操作”等问题仍很突出,严重制约企业经济效益改善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管理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企业收集、传递、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为决策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增强制度的约束性,提高管理的透明度,是解决企业管理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

(三)推进管理信息化需要转变经营观念,再造业务流程,优化组织机构,减少管理层次,严格规章制度,分流富余人员。因此,推进管理信息化的过程,是对传统的、落后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的改造过程,是深化企业改革的过程,是一场革命。

(四)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管理创新。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综合性管理信息化系统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对管理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和各项管理业务的协同性要求很高,这些综合系统的实施将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因此,推进管理信息化是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和各项管理工作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五)推进管理信息化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涌现出联想集团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公司、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等一批先行企业,通过管理信息化,提高了管理水平,改善了经济效益,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但总的看,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有的企业只能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有的企业在局部应用了信息技术,但信息不能集成、共享;有的企业虽然实施了ERP等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并不理想。广大企业尤其是国家重点企业要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充分认识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大力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

二、明确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六)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通过加快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

(七)推进管理信息化要以实现管理科学、向管理要效益为宗旨,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进质量,改善营销服务,增强透明度,加强内部制衡,完善决策程序,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创新。管理信息化要与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技术进步相结合,通过管理信息化促进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八)推进管理信息化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积极发挥引导和服务作用。既要加快步伐又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讲究实效,防止走形式。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扎扎实实地做好管理信息化的各项基础性工作,确保质量,及时改进,不断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

(九)国家重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起点要高,步伐要快。到“十五”末期,大多数国家重点企业要基本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其中制造类企业可以应用ERP为主,同时结合自身情况选用SCM、CRM、PDM等管理信息化系统,并取得显著成效。

(十)其他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努力实现比较完善的财务、营销管理信息化,建立企业网站及主页,不断拓宽和提高电子商务的范围和水平。

三、切实做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

(十一)把管理信息化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工程”。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增强信息化意识和紧迫感、责任感,坚定推进管理信息化的信心,重大事项要亲自决策,重点工作要亲自推动,人力、财力上要予以保障。要建立企业主要负责人亲自抓,企业信息主管负责实施的组织领导保证体系。

(十二)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是实现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保证。要按照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劳动部《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国经贸企改[2001]230号)的各项要求,建立管理人员竞聘上岗、能上能下,职工择优录用、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有效激励的人事、劳动、分配制度。要狠抓经营思想的转变和更新,改变不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管理方式和流程,为实现管理信息化创造条件。

(十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定额、计量、标准、统计、物料及产品编码的规范化管理。对照先进企业找差距,提高定额、计量、标准的水平。数据的采集、统计和录入必须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一致性和适时性,重要数据要尽量实现自动采集和生成。建立应用信息技术的企业内标准和有关规章制度。

(十四)把人才培养作为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大力引进和培养既懂企业经营管理、又懂信息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努力培育和建立自己的软件开发、应用和维护队伍。对在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人才,要加大收入分配方面的激励。加强全员培训,提高全员信息化意识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十五)建立企业内部单一的、可拓展的公共基础网络,增强网络的智能服务功能,确保各软件之间的兼容以及管理系统的相互对接和有效集成。采用先进、高效的方式,将企业内联网与外联网包括互联网连接。运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等,实现数据全面整合和信息共享。运用先进的防火墙、过滤网等系统安全技术,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四、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基本要求

(十六)推进管理信息化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整体规划,避免孤立地设计或实施某项管理,防止形成信息孤岛和重复投资。整体规划要以应用综合性系统为重点,实现主要业务流程电子化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配置和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

(十七)在整体规划和健全信息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实施要循序渐进。充分考虑管理流程变化和工作量大小,根据企业承受能力分系统实施;对于有多个功能模块的综合性系统,可按功能模块分步实施,确保实施一个,成功一个。

(十八)积极引入国内外管理思想先进、水平较高、便于应用且价格合理的管理软件。引入管理软件要注意区分离散集成生产与连续流程生产企业的不同特点,比较不同软件的实际应用效果。有条件的企业可自主开发管理软件,但要注意融入先进的经营思想和理念。对引进或自主开发的管理软件,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创新。(十九)充分认识管理软件应用于管理业务的艰巨性,企业的业务部门要同信息技术部门密切合作并发挥主导作用。狠抓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实施,确保管理信息化系统上线成功运行。认真梳理和改造现有业务流程,调整组织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实施“扁平化”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对设计、采购、加工、库存、销售、配送、财务等业务运作进行系统整合,提高业务运作的效率,确保在交货期内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二十)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企业内部各单位应使用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财务会计部门要能同步得到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每一次业务活动的信息,并实时进行核算,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严格控制录入数据的更改,对更改的数据要作特别标识以备核查,做到会计核算包括生成会计报告的软件程序不可随意更改,杜绝人为调账,确保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实行目标成本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反映和分析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异,及时采取降低成本的措施。实施预算管理,把采购、销售等环节的各项资金的收支纳入信息化系统,进行集中、实时的监控和调度,使不进入系统或不符合规定的开支无法实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快资金周转。

(二十一)实施采购管理信息化系统。采购管理要实现内部各相关程序和权力的公开、透明和有效制衡,采购物资的价格质量等信息要在企业内部网上公开,做到采购人员掌握的信息,监督和管理人员也能掌握,防止“暗箱操作”,堵塞采购漏洞,降低采购成本,确保采购物资质量,防止过高的库存。有条件的企业要通过互联网及其他专业网络广泛收集采购物资的市场价格和质量信息,努力实现网上招标采购;其他企业要实现比质比价采购。

(二十二)实施营销管理信息化系统。营销管理要建立覆盖各销售网点的计算机网络,将产品销售、售后服务、客户需求、市场变化等信息纳入计算机网络,即时进行监控、调度、响应和分析。防止个人垄断客户资源,杜绝挪用、占用货款,避免人为压价,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和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不断开拓新的市场。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开展网上营销、企业对企业(BtoB)、企业对消费者(BtoC)等电子商务。

(二十三)实施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质量管理的业务流程要符合质量体系认证的要求,采购、加工、检测、出厂、售后服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或重要工序的质量数据,以及大型、复杂机电产品的逐个产品的质量档案,要纳入管理信息化系统,实行动态分析和监控。

(二十四)管理信息化要与技术改造相结合,促进产品设计、开发和制造信息化。要重点推广管控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以及CAD、CAPP、CAM、CAE一体化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

五、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政策措施

(二十五)组织开展企业管理信息化示范工程,及时总结管理信息化先进企业的经验,通过新闻宣传、经验上网、现场培训、交流会等各种形式,大力传播和推广先进企业的经验。

(二十六)从履行出资人职能出发,各级政府可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内容、质量、进度等提出要求,提高财务管理的透明度,便于外部实施监督,增强内部制衡,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不做假账。

(二十七)企业可以将管理信息化资金列入技改项目总投资。今后新建项目要安排一部分管理信息化配套资金。对于经营管理比较好、选用软件水平高、整体规划比较完善、组织得力的国家重点企业,其管理信息化技术改造项目,将给予重点支持。

(二十八)对于水平较高、适应性强、具有示范或推广价值的管理信息化系统或软件的开发,各地可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必要资金进行导向性资助。

企业信息化范文篇4

为打破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的瓶颈,日,省中小企业局与省电信有限公司在宁签署了《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合作备忘录》,正式启动“全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启动这一工程,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

首先,是全球信息化潮流下无法回避的选择。现在,谁也不会否认我们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企业作为社会活动的重要主体,自然要积极主动面对这一大趋势。中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更是明确了目标和路径。其次,信息化推进工程是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多年来,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和发展,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充满活力的主体力量。但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仅仅停留在电子邮件和信息搜寻的较低层次上,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尚处在酝酿阶段。第三,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和it技术飞速发展,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国家启动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氛围。省、市、市等各级领导也十分重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时,我们有非常好的战略合作伙伴。电信一直致力于为我市信息化建设服务,深入开展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各类业务,紧密跟踪先进技术,适度超前地进行通信能力建设,并在传统网络的智能化、宽带化、数字化改造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全市中小企业特别是园区企业推出量身定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电信“商务领航”这一新的客户品牌,为中小企业事业腾飞插上了有力的翅膀。

此次召开的全市商务领航企业信息化工程推进会议是由政府、电信等各方联合推动的一项系统工程,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该工程将通过电信的“商务领航”信息化业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从硬件设备、应用软件到网络通信和信息管理系统等一揽子解决方案,促进全市中小企业对信息化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实现有效益的信息化。

“推进工程”的核心内容是推进“一平台,一中心”的建设,并积极参与全省“百千万工程”。一是由电信为主,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为中小企业信息化量身定制,提供“一站式”技术支撑。“一中心”,即由电信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7×24小时的信息化建设人工咨询服务。同时参与全省范围内实施的“百家企业信息化样板试点”、“千家企业信息化体验”、“万家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的“百千万工程”,切实推进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在具体实施上,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以政策引导,搭建平台,营造环境为主。将通过制订加快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工作意见,编制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等方式,加强引导,营造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良好环境;搭建中小企业信息网络平台,并对企业信息化的推进工作进行必要的政策扶持。市电信分公司牵头实施“商务领航”,采用模块管理,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自助建站、网上、网络硬盘、电子传真、网络安全、企业邮箱等诸多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助推企业信息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范文篇5

据国家对重点企业的调查分析,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经营管理中协作不充分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存在地区不平衡,还较多停留在表面应用层次上,没有深入到企业的运行、管理各个环节。企业信息化投资不足和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是存在的两大难题。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认识问题

认识是第一位的,没有认识提高就不可能产生行动上的积极性,当然也就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不少人没有认识到信息系统能把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可以为领导提出很有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而且在速度和准确方面比人做得更好。

高层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正确和充分

有些条件较好的企业满足于眼前的状况,认为不提高信息化建设,企业照样能搞好,因此,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有些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企业信息化初期,对信息技术抱较高期望,希望通过企业信息化获得较高效益,结果一旦看到投资费用增多,而效益又未见明显提高便丧失信心。高层领导不能用长远眼光来看待问题,急功近利,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继续发展。

一部分管理人员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有丰富的经验,他们往往看重自己的主观认识,抱残守缺,不愿意主动分析吸收新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信息化对他们的地位构成巨大的威胁;积极倡导者由于传统习惯思维,继续沿用过时的管理思想或过时的管理手段,需要学习的不是简单的操作方法,而是获得分析、决策信息的管理理念;专业技术人员正由于现代技术的不断增长的复杂性变得越来越狭窄,面对在总体上缺乏协调和相互联系,系统在宏观上处于支离破碎的局面而影响了总体效益的现实,技术人员处于多种制约和局限性中不能自拔。

在组织的战略制订中产生两个极端:将信息系统视为组织的战略目标;将信息系统独立于组织战略之外

一方面,组织错误地将信息系统看成组织的战略目标。于是大量的时间、精力、对策花在如何使这一“目标”的大致完备,信息的投入变得越来越庞大,而组织并未获得实现公司战略要求的在保持规模和效益的前提下应对未来挑战的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甚至于一些公司陷入了经营困境。

另一方面,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组织的管理战略之间出现诸多不协调的发展,产生单项应用多,而缺乏整体效益。虽然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实施方面作了大量工作,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在单项应用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相反地构筑了无数个“信息孤岛”,没有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产生的却是巨大的负效益,使组织承受高额的风险代价。

实际上,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是用来满足管理的需要,信息技术也将提高管理水平;从技术角度看,管理要纳入信息系统的规范运作,先进的管理思想不断融入信息系统中。

中小企业信息化在实施中充满艰辛

实施一套信息系统是一项涉及面广、周期长、风险大的系统工程。中小企业要实施信息化,同样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引进和留住高级IT人才很困难,不易具备建立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组的条件,缺乏完备的项目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没有管理顾问对项目进行监理,这些都是影响项目成功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低层次应用和不饱和应用

企业因为某一方面的应用需要而购买一套功能无所不包的信息系统,但由于自身的使用水平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功能还未得到利用。这种情况有时并不是因为企业的盲目购买,而可能是因为供企业挑选的余地不大,或是企业出于前瞻性考虑。问题则在于任何那些未被使用的功能都处于快速贬值状态或已经成为沉没成本。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管理重组落后

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进行的更高层次上的管理重组,我国大多数企业投入较多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更多的是注重设备上的投资和技术上的更新,而忽视了与此相应的管理模式方式上的转变,因而,并未取得投资回报,甚至出现负效益,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

信息资源基础不能适应建设需要

有的企业信息资源基础不统一、不一致。信息采集渠道较单一,缺少灵活性,使得信息来源不够全面,传输渠道不够畅通,更难以对采集的信息加工处理,使得资源潜力无法充分发挥。

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实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的发展进程中,信息技术一方面减少企业的劳动力和管理等成本,为小企业与大企业开展竞争创造了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企业的技术和资本成本特征,使信息技术成为企业竞争的新的壁垒。

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信息化应用应纳入整个组织的战略范畴,将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及其成果应用于信息系统,结合组织管理文化及思维方式,在组织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中,从组织的战略管理、组织管理和资源应用方面来推进信息化的实施。

其中,经济、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人才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当前以及长远的任务是普及企业信息化意识,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培育企业信息人才。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自身的努力。政府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助能器",企业则是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源,只有二者合力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积极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发达国家经验证明:政府的支持、鼓励和引导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至关重要。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环境的改进和完善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等,从而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提供长期的优质服务。

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各种信息传输网络建设、信息传输设备研制、信息技术开发等设施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个宽带、高速、大容量、高水平的国家信息主干网,逐步消除部门间、地区间的网络分割壁垒、资源垄断和体制性障碍。

加强和完善安全认证体系

解决网上购物、交易和结算中的安全问题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开展电子商务的关键。制定和完善安全认证体系,以确保网上交易合同的有效性,防止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确保交易内容、交易双方账号及密码的安全。

建立网上协同作业体系

网上协同作业体系建设的快慢直接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因此为保证电子商务的效率和效能充分发挥,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应加快建立网上银行、网上税务、网上商检、网上认证、网上运输体系、配送系统等电子商务配套体系,实现物流现代化。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完备的法律法规是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运行的保证。政府应制定和颁布的内容包括:电子合同的有效性、有效的电子文件的规范、电子签名的合法性和其他身份辨认程序、知识产权的保护、商标权、企业和个人隐私的保护等法律法规,以保证电子交易双方能按照共同的规则进行交易。

切实建设企业内部良好的信息化运作机制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企业应当花大力气,针对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提高认识,加强一把手工程

企业领导者应先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思维方式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经验和实践表明:领导的主持和参与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企业信息化起步与成功的关键。

做好并建立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连续不断改进的过程,因此应建立一个由管理专家、规划专家、系统分析员、运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成员组成的决策管理机构。在项目决策时,由该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调研、论证,分析需求,明确目标,细心听取多方意见,从而增加决策透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做好信息化建设准备工作,落实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

80%的企业认为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因素,并且企业信息化是一项投资很大的综合性工程,因此,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设立企业信息化建设基金,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融资,使资金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建立一支自己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

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这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

扎实认真做好信息资源的基础管理工作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需要足够的基础支持,企业就必须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计量管理等,做到数据准确、完备、客观、及时。

面对新形势,从实际出发,采用新技术和新服务

利用ASP

应用服务公共供应商ASP的兴起为中小企业加强信息化,提升自身的管理和运营等素质提供了契机,被认为是中小企业在新经济时代低成本参与竞争的最佳途径。

企业如租用ASP提供的优质服务,既不需要投资基础设施,也不需要开发与维护应用软件,这样,同利用中介的专业化优势解决信息的非对称问题一样,企业结合价值链的外包,就可以大幅度削减中小企业在IT方面的工资支出及升级维护费用,而把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快速进入市场。

发展ERP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融合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能实现企业采购、制造、销售、核算、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整合,用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统筹来促进企业内部的效率的提高,有效控制和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准确地分析和制定企业发展方向。

BPR企业业务再造

注重知识和市场的指引作用

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借鉴发达国家大量出现的基于共享成本与优势互补的虚拟企业、商业孵化器和战略联盟的网络组织的经验的同时,要发挥企业信息化的独特优势,以成本的相对收缩为基础形成企业无边界的扩张,而扩张的趋势应以知识和市场为指引,通过技术、知识或组织的变革,有效处理市场信息和充分利用市场知识,从而不断创新强化基于竞争的知识优势,最终企业的市场规模优势的体现就是国家知识优势的实现。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成长到一定规模实现信息化是自然的需求,而对于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他们会在解决具体难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改变,渐渐领悟到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的瓶颈。但是无论是中小企业领导信息化意识的提高,IT人才的充实,还是信息系统带来的企业效益的显露,往往需要一个过程。

因为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系统工程,所以在制定企业信息化规划时,就要从实际出发,既要全面系统,又要有所侧重,在加速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引导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质流的逐步整合,先建立起企业间信息交流的网络平台,再逐步建立起以行业为基础,以典型企业为示范,汇集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最终达到实施电子商务的目标。

内容摘要:在全球经济趋向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从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意义、内容及目前发展状况,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政府和企业合力,以达到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步伐。

信息化革命正在打破并重组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和结构,并促使其由物质型向信息型经济转变。并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如果没有信息化,企业的改造、重构、工业化的进程就会怠慢,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成为大问题。从当前来讲,先行一步的企业常会成为赢家,而那些不能及时做出应对的企业,即使幸免被淘汰,也只能被挤到低增长的经营领域中分得残羹冷炙。

企业信息化包括销售、生产、服务等方面内容,而实质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将融合世界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于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企业的全面信息化。它包括着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和企业的外部沟通信息化。

参考资料:

1.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8

企业信息化范文篇6

信息化革命正在打破并重组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和结构,并促使其由物质型向信息型经济转变。并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如果没有信息化,企业的改造、重构、工业化的进程就会怠慢,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成为大问题。从当前来讲,先行一步的企业常会成为赢家,而那些不能及时做出应对的企业,即使幸免被淘汰,也只能被挤到低增长的经营领域中分得残羹冷炙。

企业信息化包括销售、生产、服务等方面内容,而实质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将融合世界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于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企业的全面信息化。它包括着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和企业的外部沟通信息化。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据国家对重点企业的调查分析,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经营管理中协作不充分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存在地区不平衡,还较多停留在表面应用层次上,没有深入到企业的运行、管理各个环节。企业信息化投资不足和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是存在的两大难题。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认识问题

认识是第一位的,没有认识提高就不可能产生行动上的积极性,当然也就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不少人没有认识到信息系统能把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可以为领导提出很有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而且在速度和准确方面比人做得更好。

高层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正确和充分

有些条件较好的企业满足于眼前的状况,认为不提高信息化建设,企业照样能搞好,因此,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有些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企业信息化初期,对信息技术抱较高期望,希望通过企业信息化获得较高效益,结果一旦看到投资费用增多,而效益又未见明显提高便丧失信心。高层领导不能用长远眼光来看待问题,急功近利,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继续发展。

一部分管理人员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有丰富的经验,他们往往看重自己的主观认识,抱残守缺,不愿意主动分析吸收新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信息化对他们的地位构成巨大的威胁;积极倡导者由于传统习惯思维,继续沿用过时的管理思想或过时的管理手段,需要学习的不是简单的操作方法,而是获得分析、决策信息的管理理念;专业技术人员正由于现代技术的不断增长的复杂性变得越来越狭窄,面对在总体上缺乏协调和相互联系,系统在宏观上处于支离破碎的局面而影响了总体效益的现实,技术人员处于多种制约和局限性中不能自拔。

在组织的战略制订中产生两个极端:将信息系统视为组织的战略目标;将信息系统独立于组织战略之外

一方面,组织错误地将信息系统看成组织的战略目标。于是大量的时间、精力、对策花在如何使这一“目标”的大致完备,信息的投入变得越来越庞大,而组织并未获得实现公司战略要求的在保持规模和效益的前提下应对未来挑战的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甚至于一些公司陷入了经营困境。

另一方面,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组织的管理战略之间出现诸多不协调的发展,产生单项应用多,而缺乏整体效益。虽然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实施方面作了大量工作,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在单项应用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相反地构筑了无数个“信息孤岛”,没有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产生的却是巨大的负效益,使组织承受高额的风险代价。

实际上,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是用来满足管理的需要,信息技术也将提高管理水平;从技术角度看,管理要纳入信息系统的规范运作,先进的管理思想不断融入信息系统中。

中小企业信息化在实施中充满艰辛

实施一套信息系统是一项涉及面广、周期长、风险大的系统工程。中小企业要实施信息化,同样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引进和留住高级IT人才很困难,不易具备建立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组的条件,缺乏完备的项目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没有管理顾问对项目进行监理,这些都是影响项目成功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低层次应用和不饱和应用

企业因为某一方面的应用需要而购买一套功能无所不包的信息系统,但由于自身的使用水平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功能还未得到利用。这种情况有时并不是因为企业的盲目购买,而可能是因为供企业挑选的余地不大,或是企业出于前瞻性考虑。问题则在于任何那些未被使用的功能都处于快速贬值状态或已经成为沉没成本。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管理重组落后

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进行的更高层次上的管理重组,我国大多数企业投入较多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更多的是注重设备上的投资和技术上的更新,而忽视了与此相应的管理模式方式上的转变,因而,并未取得投资回报,甚至出现负效益,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

信息资源基础不能适应建设需要

有的企业信息资源基础不统一、不一致。信息采集渠道较单一,缺少灵活性,使得信息来源不够全面,传输渠道不够畅通,更难以对采集的信息加工处理,使得资源潜力无法充分发挥。

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实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的发展进程中,信息技术一方面减少企业的劳动力和管理等成本,为小企业与大企业开展竞争创造了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企业的技术和资本成本特征,使信息技术成为企业竞争的新的壁垒。

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信息化应用应纳入整个组织的战略范畴,将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及其成果应用于信息系统,结合组织管理文化及思维方式,在组织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中,从组织的战略管理、组织管理和资源应用方面来推进信息化的实施。

其中,经济、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人才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当前以及长远的任务是普及企业信息化意识,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培育企业信息人才。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自身的努力。政府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助能器",企业则是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源,只有二者合力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积极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发达国家经验证明:政府的支持、鼓励和引导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至关重要。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环境的改进和完善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等,从而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提供长期的优质服务。

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各种信息传输网络建设、信息传输设备研制、信息技术开发等设施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个宽带、高速、大容量、高水平的国家信息主干网,逐步消除部门间、地区间的网络分割壁垒、资源垄断和体制性障碍。

加强和完善安全认证体系

解决网上购物、交易和结算中的安全问题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开展电子商务的关键。制定和完善安全认证体系,以确保网上交易合同的有效性,防止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确保交易内容、交易双方账号及密码的安全。

建立网上协同作业体系

网上协同作业体系建设的快慢直接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因此为保证电子商务的效率和效能充分发挥,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应加快建立网上银行、网上税务、网上商检、网上认证、网上运输体系、配送系统等电子商务配套体系,实现物流现代化。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完备的法律法规是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运行的保证。政府应制定和颁布的内容包括:电子合同的有效性、有效的电子文件的规范、电子签名的合法性和其他身份辨认程序、知识产权的保护、商标权、企业和个人隐私的保护等法律法规,以保证电子交易双方能按照共同的规则进行交易。

切实建设企业内部良好的信息化运作机制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企业应当花大力气,针对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提高认识,加强一把手工程

企业领导者应先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思维方式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经验和实践表明:领导的主持和参与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企业信息化起步与成功的关键。

做好并建立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连续不断改进的过程,因此应建立一个由管理专家、规划专家、系统分析员、运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成员组成的决策管理机构。在项目决策时,由该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调研、论证,分析需求,明确目标,细心听取多方意见,从而增加决策透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做好信息化建设准备工作,落实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

80%的企业认为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因素,并且企业信息化是一项投资很大的综合性工程,因此,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设立企业信息化建设基金,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融资,使资金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建立一支自己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

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这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

扎实认真做好信息资源的基础管理工作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需要足够的基础支持,企业就必须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计量管理等,做到数据准确、完备、客观、及时。

面对新形势,从实际出发,采用新技术和新服务

利用ASP

应用服务公共供应商ASP的兴起为中小企业加强信息化,提升自身的管理和运营等素质提供了契机,被认为是中小企业在新经济时代低成本参与竞争的最佳途径。

企业如租用ASP提供的优质服务,既不需要投资基础设施,也不需要开发与维护应用软件,这样,同利用中介的专业化优势解决信息的非对称问题一样,企业结合价值链的外包,就可以大幅度削减中小企业在IT方面的工资支出及升级维护费用,而把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快速进入市场。

发展ERP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融合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能实现企业采购、制造、销售、核算、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整合,用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统筹来促进企业内部的效率的提高,有效控制和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准确地分析和制定企业发展方向。

BPR企业业务再造

注重知识和市场的指引作用

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借鉴发达国家大量出现的基于共享成本与优势互补的虚拟企业、商业孵化器和战略联盟的网络组织的经验的同时,要发挥企业信息化的独特优势,以成本的相对收缩为基础形成企业无边界的扩张,而扩张的趋势应以知识和市场为指引,通过技术、知识或组织的变革,有效处理市场信息和充分利用市场知识,从而不断创新强化基于竞争的知识优势,最终企业的市场规模优势的体现就是国家知识优势的实现。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成长到一定规模实现信息化是自然的需求,而对于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他们会在解决具体难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改变,渐渐领悟到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的瓶颈。但是无论是中小企业领导信息化意识的提高,IT人才的充实,还是信息系统带来的企业效益的显露,往往需要一个过程。

因为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系统工程,所以在制定企业信息化规划时,就要从实际出发,既要全面系统,又要有所侧重,在加速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引导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质流的逐步整合,先建立起企业间信息交流的网络平台,再逐步建立起以行业为基础,以典型企业为示范,汇集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最终达到实施电子商务的目标。

参考资料:

1.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8

企业信息化范文篇7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信息化

1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指的就是企业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进行更为方便有效的管理,在信息化的支持下,整合公司各类信息和资源进行集中管理,从而提高公司经营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公司运作过程中的自动化、一体化,实现公司经营的电子化、智能化。企业信息化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可以为企业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和规范化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还能够把现代化管理理念加入公司管理模式中,推动企业的创新,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对于企业来说计算机技术是信息管理的核心,信息化的管理可以使企业员工在工作时更加快捷的获得与工作相关的讯息,使得工作简单化,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可以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无缝沟通。企业信息化管理主要内容为:财务信息化管理、采购信息化管理、营销信息化管理、质量监管。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实现规范化和现代化管理,推动企业信息化进程,还可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企业想要有好的久远的发展就必须随时掌握企业内部的资源信息,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为企业建立一个信息数据库,把数据都记录到数据库中,需要查找数据时只需在建立的数据库中搜索查找就可以马上得到自己需要的数据,符合当前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需求。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使得企业管理具备一定的安全性,不容易泄密,保障企业的信息安全。另外也提供给企业管理人员一定的数据分析,方便领导做好精准决策,提高管理水平。

2企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2.1观念滞后。目前许多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相对落后,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手段。多数的企业领导没有做好普及工作,对于企业信息化没有一个很好地认知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正是因为企业领导没有得到良好的宣传教育及普及,他们并不知道企业信息化会为企业带来什么,他们害怕在打破传统管理方式的同时企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所以大部分企业领导宁愿延续原有的管理方式也不愿尝试企业信息化,而且他们和员工缺乏信息交流和沟通,致使增加了企业信息化的难度。2.2信息化建设目标不明确。部分企业对于自己企业没有很好的认识与了解,一味地追求企业信息化却没有对自己企业的管理问题做好分析让企业信息化目标模糊。也有部分公司是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方面缺乏了解,认为用便宜的或者简单的就可以了,反正只是个系统,正是这种思想对以后企业信息化埋下了隐患。还有一部分的企业对企业信息化没有详细的了解,认为企业信息化是万能的,可以为公司带来想象不到的收获,对信息化抱着过高的期望,等到具体实施时对信息化产生反差偏见,或者并不重视,敷衍了事等等。这些都是目标并不明确,盲目追求信息化的后果,等到企业领导重视时已经来不及,不仅给企业造成了损失,还拖慢了企业信息化的脚步。2.3资金问题。企业要实现信息化需要购买大量的设备,设备的软硬件、网络的载体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后期还需要对软件不断地进行更新。对于企业资金的投入是个比较难的问题,投入资金过大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没有很好的资金链这对企业信息化来说也是个大问题。2.4安全防范意识不够强。每个企业对于自己的企业机密信息都是非常保密的,但是计算机使用的同时存在着许多安全问题,不仅是自己的造成的漏洞,还是他人恶意的违法行为,都存在着商业机密泄露的可能性,这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安全的。往往有很多企业并不知道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总是忽略安全管理,不设置独立的安全部门,等到出现安全问题时再补救就为时已晚了。

3解决企业信息化问题的有效措施

改变对于企业信息化的观念。企业信息化根本上是为了让企业有更好的管理模式,节约利用时间用计算机技术简化原本烦琐的工作,同时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技术还能节省人力资源也让企业信息传递得更快更便捷。为了能够顺利实现企业信息化就要转变企业领导的传统思想,让他们了解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重要作用。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资金、人力物力的支持与配合,作为企业领导想要实现企业信息化就得加强对信息化的了解,开展相关的教育工作,还要带动员工一起去学习,让员工也了解到信息化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企业领导必须要了解到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好处及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正确对待信息化企业建设。3.2明确目标。想要实现企业信息化就得有明确的建设目标,首先企业领导可以通过相关的教育对企业信息化有一定的深入了解,由于企业经营状况、规模、行业等各不相同,因而,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逐步推进,层层展开,通过相关的会议对自己企业的发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从方方面面了解企业信息化和自己企业的情况再做出决定,不能盲目选择目标。其次是购买硬件软件设备,信息化建设并不是靠一台计算机和一根网线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许多硬件软件设备的互相支持才能实现,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撑,更需要领导层的决议。根据企业领导的目标需求去购买设备这是最好的,千万不能盲目去购买设备,以免多走弯路花费不必要的金钱。3.3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大多企业都有不想让别人知道的商业机密,而计算机网络却存在着许多的安全隐患,这对企业来说是个不小的威胁,这些隐患可能是人为的,也有可能是网络中的木马病毒带来的,所以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同时还必须设立相关的安全部门,有专门的人员来进行管理维护。企业人员也应当提高相关的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有了相关的防范措施就不用被突然出现的安全问题打个措手不及。只有企业信息安全,才能让企业领导更加相信企业信息化为企业带来的好处。

4结语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显著增强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工作效率,实现科学决策,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一定能更好地解决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助力企业不断完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燕芳.浅谈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197.

[2]杨昕.企业信息化管理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分析[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3).

[3]赵建林.浅析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推动信息维护和管理[J].计算机光盘应用与软件,2012(10).

[4]王从艳.浅析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有效应用[J].信息技术,2013(12).

企业信息化范文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企业信息化;风险

企业信息化作为推动和实现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已为我国许多企业普遍认同,并成为他们的战略选择。同时企业信息化又是一场高风险的管理革命,据统计,在企业信息化的实施项目中,只有15%左右能按期按预算成本进行项目实施和系统集成;约一半的项目会在实施中流产或失败。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与大型企业乃至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中小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人才缺乏、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信息滞后、管理水平低和协同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从企业发展而言,没有信息化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的。所以,即使是本已“捉襟见肘”的中小企业,也一定要在信息化中保留一定的投入,以保证企业未来的发展。如何有效地认识并规避信息化中的风险,用好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无疑是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最关心的话题。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风险

1.来自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动机风险

目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企业仅仅增加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设备,企业就向外宣传企业已经实现了信息化,而不能真正地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很多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用信息化提升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而是为了打造所谓的“领导工程”和“面子工程”;或是迫于行政或舆论压力;或是盲目跟风和攀比。中小企业经济实力比较弱,更多是民营企业,不像大企业有计划有预算地实施信息化,特别是在对信息化的理解不是很深入的情况下,很多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这些实施信息化的动机本身就是对“信息化”的曲解,必然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管理水平,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根据这样的动机来实施信息化,其风险性非常大。

2.来自于信息化建设中的观念和认识的风险

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领导往往关注的是如何把投资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购买软、硬件产品等,而很少去关心信息化建设中所潜在的来自于企业的观念意识与管理等软件方面的问题。很多中小企业认为信息化就是买机器、建网或开发几个应用软件,信息化是IT部门的事。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表现在:对信息化认识过于简单化;对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抱以过高的期望;把信息化等同于技术改造;对实施信息化存在不切合实际的想法,认为信息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信息系统可以代替企业家和管理人员等等。观念导向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企业各个层面对于信息化应用的接受程度,在项目的建设和实施中形成一项关键的潜在风险。

3.来自于信息化管理中的组织与人员的风险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面临的就是人才问题。中小企业很难找到一批IT业的高级人才,专职的IT人员薪水又较高,且往往需要更大的空间学习和交流,中小企业本身提供的环境可能留不住这些人才,人才的匮乏引发的项目支持风险,势必会影响信息化实施的进程和效果。在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中,企业自身的基础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对管理瓶颈问题的识别,管理人员的素质等等,都是影响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信息化会带来企业流程、管理制度的变革,难免会导致组织结构的调整,影响到部分人员的利益。这些都会给信息化带来阻力和风险。信息化风险就是企业转型的风险,或者说企业面对新时代、新环境的适应性风险。

二、中小企业如何规避信息化中潜在的风险

1.信息化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作为中小企业,能够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肯定不会太多,因此要考虑怎样“少花钱、多办事”。首先应从企业内部需求着手,即从企业的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并确立明确的目标。企业处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其规模的大小,对信息化的需求就不尽相同。如信息化基础较差的中小企业,可考虑先进行企业基础工作的信息化,如实施OA,财务电算化、产品辅助设计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切忌贪大求全求新。而对于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企业,应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适时选择管理软件,优先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然后打通上下游,从单一职能的信息化到多职能的信息化,如计算机辅助制造、财务管理到ERP、CRM等的应用,循序渐进,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中小企业在由传统管理企业向信息企业转变的过程中,不能为了信息化而搞信息化,要着眼于应用,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认真分析企业现状及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制订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目标,选择适宜的实施路线,科学、合理地安排实施计划。

2.提高全体员工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主动适应管理环境的新变化

企业从上至下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上的缺失和偏差,是信息化建设中关键的风险和阻碍。信息化不光是技术上的、硬件上的,更多是软件和管理层次的,信息技术可以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变革,促进企业管理的创新。

企业在信息化推进的进程中来自管理观念、工作习惯、利益分配、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脱胎换骨的变化,对习惯于传统管理方式的领导和员工造成强烈的冲击和反差,如果不主动接受、适应并调整,会出现管理混乱,效益低下,使信息化流于形式。企业管理的制度和流程上的重大变革,管理理念的本质的变化,会影响到企业中每一位员工。中小企业要努力提高全体员工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要学会适应管理环境的新变化,打破原有的、已固化的思维方式,在思想上首先接纳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并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通过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工具,使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

3.建立和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并有效地执行

企业管理制度的深刻变革和管理模式的再造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本质。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改进、完善和实施是信息化管理模型设计、构建、修改、优化的基础。有了好的管理模型,只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还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信息化,健全的管理制度才是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型重塑和有效运转的根本保证。同时,有了好的管理制度,还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而且还要通过管理模型的建立纳入企业信息化轨道,才可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

信息化建设通过企业基础数据的信息化、企业基本业务流程和事务处理的信息化、企业内部控制及实施控制过程的信息化、人的行为规范管理等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工程,确保企业在规模不断扩大和业务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坚实的管理基础,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实施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全员学习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而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领导决策层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了解管理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对信息化给予正确理解和足够重视。只有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决策层掌握了先进的信息化理念和知识,才能顺利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同时应高瞻远瞩,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敢于投入,引进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骨干人才,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员工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

企业信息化关键的资源是人,开发这一资源的手段是学习和教育,建立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提高企业应变能力最重要的途径。企业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机制。企业领导、专业技术人员和员工都要通过学习改变传统管理观念和习惯,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和业务流程。在信息化项目启动前,借助第三方咨询机构,对上至董事长、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就信息化的意义、必要性、基本知识技能、预期效果等进行全员培训,以尽快形成全体员工对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步骤等的共识,明确自己所应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增强员工参与度、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阻力,提高项目成功率。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增效过程,风险与收益始终伴随着企业。只有充分学习和加强认识,了解其中隐含的风险,有的放矢地对企业的职能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改良,并借助信息技术的平台,通过完备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优良的人力资源的协调,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才能促进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郑会颂.企业信息化与信息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金淀.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研究,2005,(1):70-72.

[3]乔志华,王德禄.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与管理,2005,(5):116-118.

企业信息化范文篇9

关键词:信息化;竞争优势;管理信息系统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冲破了时空限制,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世界范围内的合作和竞争环境,全球市场开始形成,从而使现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当《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当IT的战略优势已成往事》发表后,引起了众多的关注,在企业和竞争对手都引进信息系统后,双方的力量对比又回到了平衡点。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信息化并探讨企业保持信息化优势的策略。

1对企业信息化的再认识

如果说企业的业务活动是物质和能源的变换过程,那么企业的管理活动则主要是信息的变换过程。因此,人们往往把企业信息化理解为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其中,手段包括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目的包括经济效益与竞争能力。然而,这样理解企业信息化仍未能揭示企业信息化的实质。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考察,企业信息化是要使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变化,不断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程度,其实质是企业素质与企业业绩的优化。企业信息系统展现出来的竞争优势不再仅仅局限在产品的质量、价格等方面,而更多的如产品的服务、竞争的方式的转变。

2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及关键因素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业绩。从根本上说,这决定于企业的素质。另一方面,企业的素质好坏会通过企业的业绩表现出来。这两者互相联系互为表里。在不同的时代两者之间有着不同的内容。如今我们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企业的素质更多地是看信息和知识的运用程度、创新能力、无形资产的价值、供货速度、服务质量以及用户满意程度等等。企业的业绩除了利润以外,还要看市场占有份额、对社会的贡献与积极影响等等。如果企业素质与企业业绩得不到提升,企业信息化就失去了意义。

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因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业务信息化,二是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服务于企业业务,企业业务的进展则取决于企业管理的好坏。现代企业穿梭在海量的信息当中,没有一个好信息系统作为指引的话,就会徘徊于这些信息,最终淹没在这些信息中。如果企业能够引入创新的知识,将其运用于整个企业的运作之中,满足未来竞争需要。这就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所有的企业都引入信息系统之后,这种知识创新的因素仍然存在,企业不可能是由0:0转换为1:1,一定会在知识创新以及管理科学的层面上有所区别。

3保持企业信息化优势的建议

(1)在观念上,要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看成一个管理项目,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项目。

企业如果还停留在原有的经营流程和相应的组织结构下来应用先进的技术,信息技术被用在老的业务流程上,只是现行业务处理流程实现了计算机化,就无法凸显信息化的优势,而且很可能导致先进的信息技术迁就落后的管理模式,先进信息技术的潜在优势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企业的管理水平特别是竞争优势就得不到整体提升。“3分技术,7分管理”,这是多年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优秀的信息系统包含有世界上大量优秀企业的管理实践,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要将实施信息系统上升到一个管理的层面上来认识。

(2)加强信息系统的前期评估与选型工作。

有时候决策者引入一种信息系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系统对企业原有管理模式强烈的冲击作用,导致系统推广运用时阻力重重。许多企业虽然引进了先进的信息系统,但是要改变各部门原有的业务处理流程,协调各部门间的协同工作方式,更新原有的手工业务处理模式,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解决原有业务流程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流程之间的矛盾,提高员工素质,形成团队精神却遇到了困难,最终导致应用系统难以正常运行,众多企业最后不得不放弃。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没有最好的信息系统,只有最合适的信息系统。所以,从中选择适合本企业需求的信息系统是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但是,软件评估与选型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如果企业自身没有力量完成,可以将其托付给第三方咨询公司来完成。

(3)提高员工的信息技能和组织文化认识。

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挖掘既有管理基础又有信息技术的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培养新的组织文化和制度,使其充分认识信息系统的作用,从而明确自身的使命,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应用氛围,这将有利于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整体水平。对企业高层领导及信息系统项目组人员进行信息系统管理思想及应用理念培训,对项目实施人员和业务骨干进行系统思想和系统功能培训,对系统应用人员进行操作培训,对系统维护人员进行系统配置与维护培训等等。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既为企业带来发展的契机,又使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信息化是一场没有时间限制的竞赛。企业面临的问题不是余下的时间内如何比赛,而是在今后究竟怎样做才能继续保持竞争优势。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重新审视企业目前的信息化现状和企业经营环境,做好企业信息化的规划,从企业发展的战略角度思考如何进一步创造价值,就是那些已经成功地实施了信息系统的企业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吕国荣.破解中国企业的十大管理难题[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企业信息化范文篇10

[关键字]企业信息化;信息技术;模式

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能否选择适合自身状况的信息化模式,关系到能否为企业寻找一条高效、低成本的信息化建设道路,能否在整体上保证信息化建设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实践中,人们总结出多种不同的企业信息化模式,它们是对企业信息化实践的理论总结、提炼和归纳。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加以区别,以利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一、企业信息化模式的概念

模式是指一种方式、样式,是具体事物的抽象化的本质形态,是某种事物运动的标准方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企业信息化模式,就是指企业开展信息化的方式,它是企业在信息化要素的多种组合中所选择的某些信息化要素组合。信息化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企业信息化模式。这些要素主要包括:信息化目标、信息化范围、信息化重点、信息化实施次序和信息化采用的技术路线等。

1.信息化的目标

企业信息化模式有明确要达到的目标,根据进程的不同,既有总目标,也有阶段目标。不同的目标对应不同的实施思路。企业要能够真正做到企业信息化“为我所用、保证实效”,就必须针对信息化的应用和作用,分析企业的特点,正确定位信息化的目标。

2.信息化的范围

企业信息化通常需要投入相当多的人财物力,牵涉企业的各个方面,由于企业资源有限,不可能也未必需要一步到位全面信息化。因此,企业信息化需要综合考虑业务复杂性、投资、实施难度等因素,在不同阶段或时期确定相应的范围。每一个企业需要对自己的各项业务进行分析,合理选择实施范围。

3.信息化的重点

对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实施信息化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确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重点,选择信息化应用的突破口,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一般而言,信息化的重点可能包含以下几种情况中的一种或多种:对整体影响最大、难度最大、投资最多、牵涉精力最大、关注度最高等。对于信息化项目的各个部分,应该按照上述几种情况进行排序,找出重点,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问题,对其他部分起到带动作用。

4.信息化的实施次序

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如此不断迭代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或一步到位,需要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分步实施。由于实施过程可能带来企业管理制度变革,对管理人员的权利进行重新分配,可能损害一些管理人员的既得利益,管理人员对于新系统的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对于新系统的不同部分,技术上、企业管理基础上存在差别,也存在实施难易的问题。因此,企业在开展信息化时,往往先选择对于现有管理系统影响较小、实施难度较低的部分,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然后逐步实施对整体影响较大、实施难度也较大的部分。如果实施次序选择不合理,不但难于成功,还会为后期实施带来负面影响。

5.信息化的技术路线

企业信息化涉及的技术非常多,选择何种技术(是顶尖的产品和技术,还是目前主流的、一般的产品和技术等)来实现信息化的目标就涉及信息化的技术路线问题。不同的技术路线,将直接影响着以后的资金投入,决定系统的技术架构的实现,并长期影响软件的应用,还决定着系统未来的“生命力”。因为不同的技术路线,对软硬件设备的要求不同,将来系统维护的难度也不同。如果信息化资金充足,选择顶尖的产品和技术当然好,但多数企业用于信息化的资金有限,只能选择投资较少的技术路线,系统的性能等也必然受到一定影响。一般企业应尽量选择成熟的IT技术和产品,同时兼顾产品的先进性和可扩充性。此外,应尽量选择多样化的技术路线,而不是单一的解决方案。因为每一种推向市场的技术都有其优势,也都存在被淘汰的风险。

二、几种不同的企业信息化模式

1.企业信息化的生成模式、投资模式

企业信息化生成模式(又称进入模式或投资模式)的概念是从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动因角度来考察企业信息化建设,阐明了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在或外在动力。例如,有学者将企业信息化的生成模式归纳为:企业—产业互动模式、挑战—反应模式、雁行模式、地域互动模式和其他模式等5种;也有的归纳为内部驱动模式(包括主动开发模式、集群带动模式)与外部推动模式(IT方案提供商推动模式、地方政府主导模式)两种类型。

2.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进化模式、发展阶段模型

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用以描述企业信息化的延伸或扩展路径,也常用来反映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式或思路。如果企业的信息化由内而外发展起来,即先有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然后再发展外部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和供应链管理,这可称之为由内向外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反之,可称为由外向内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也可分为从低层向顶层做的模式和从顶层向低层做的模式两种,前者比较实际,但缺乏整体观和全局观,容易形成“信息孤岛”;而后者则容易形成对业务了解不够,实用性欠缺,而且投资额度较大。此外,还可从信息化扩展方向上分为3种:一是横向模式,指企业在初步信息化之后,在操作层面和职能层面上进行横向扩展,扩大管理软件的服务范围,满足更多的数据需求,为企业操作层面和职能层面的效率提高服务;二是纵向模式,指企业的信息化涉及范围在纵向的操作层面、运营层面和决策层面上向上发展,满足更为复杂的数据需求,解决更多的非结构化问题,为更高层次的企业领导者服务;三是复合模式,指上述两种模式的复合。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这在理论上一般反映为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模型(又称为演进模型)。如比较著名的诺兰模型、系统进化模型、MIT模型等等。由于研究的依据和侧重点各不相同,所以得到了不同的结论,但都是从某个角度反映企业信息化各阶段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是对成功实施企业信息化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综合。

企业信息化的进化模式反映了企业信息化由低级构造向高级构造进化的结果。有学者将制造企业的信息化进化模式分为5个阶段:自动化孤岛模式、局部集成模式、全程集成模式、网络化柔性大规模集成模式以及网络化智能柔性超大规模集成模式。这种分类是从信息技术应用集成的角度对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的总结和归纳,其含义与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模型类似。

3.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模式

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式一般表述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涵盖层面或具体应用的方式。有论者把它分为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系统等若干种模式。也有专家依据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涵盖的层面、实施难度和建设成本来进行划分,将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式分为点状应用模式、链状应用模式和网状应用模式3种,其中,点状应用模式即单机应用;链状应用模式即在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产、供、销、设计、研发等方面分系统应用信息技术,但各系统间尚不集成;网状应用模式即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集成化应用。实践中,一些有远见的企业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合自身特点的信息化应用模式。

4.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模式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模式表述企业采取何种开发方式来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来看,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大体可以分为自主开发模式、外包开发模式、合作开发模式和整体引进模式4种。也有专家把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分为3种:一是定制开发模式,即针对企业管理规范和业务需求,以专项定制开发为主,除特别因素外,一般不选择购买成熟的商品化软件系统;二是购买模式,即以购买成熟的商品化软件系统为主,并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在所购买的商品化软件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各个系统之间的系统集成、客户化定制等工作;三是购买与定制开发相结合模式,即在购买商品化软件系统的同时,针对某些管理和业务上的特殊需求,选择定制开发的方法予以解决。

对于制造企业,也有论者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把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内部流程为基础向外延伸的模式,强调企业生产制造的重要性,着重业务重流程的科学化、规范化,进行重组,彻底理顺内部管理关系,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为主要目标,在企业内部打下坚实的信息化基础,然后向供应商和客户两端延伸,属于“推式”建设模式。另一种是以客户/供应商为中心向内部延伸的模式,强调企业的市场导向,以外部需求带动内部信息化建设,属于“拉式”建设模式。

三、企业信息化的不同模式比较

如表1所示,上述多种不同的企业信息化模式中,信息化要素的组合各不相同。企业信息化生成模式强调信息化的目标和动因;企业信息化进化模式及发展阶段模型强调信息化的目标和规律;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强调信息化的目标、范围和实施次序;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式强调信息化的目标、范围和重点;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则强调信息化的目标和技术路线。明确这一点,有利于企业在信息化实践中把握信息化模式的选择。

从众多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遇到不少困难和障碍的情况来看,多数可以归结为企业信息化模式的选择问题。其中的关键在于,在企业信息化的每一个阶段,需与企业的发展相契合,选择好适合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发展模式、应用模式和建设模式。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技术工艺、行业属性、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从来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企业,因此也就没有可以完全照抄照搬的企业信息化模式,也不可能存在千篇一律的企业信息化模式。国内成功企业的信息化模式,除了普遍的经验之外更具有自己的特色。因此,企业在规划和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决策者应当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竞争地位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和准确或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阶段、目标、范围、重点、次序和技术路线,这样才能既不脱离企业自身特点、基础和条件,又能很好地服从服务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赵令家.企业信息化经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谢康.中国企业的信息需求与信息化投资模式[J].管理世界,2003,(3).

[3]靖继鹏,霍红梅.企业信息化建设及新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