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事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3:58:19

企业人事制度

企业人事制度范文篇1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我局(公司)组织结构调整和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进行部署,统一认识,明确任务,提出要求,确保改革工作顺利进行。我就这次改革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主要任务以及组织实施的要求讲几点意见:

一、这次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并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切改革、创新和对新政策的执行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如果解决不了人的问题,一切改革、创新和政策的执行都是一纸空言,即使执行起来,也往往走了样。因此,一个国家、一个行业,甚至一个企业,如果要实现真正的变革,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是对人事用工机制的变革,其次才是运行机制的变革。

从我们行业现状来看,多年来,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人才匮乏、职工队伍素质整体不高与当前烟草行业一系列重大改革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对于保护政策下的烟草行业来说,造就了一大批安于现状的职工。在目前的烟草队伍中出现了“两多两少”现象,“吃饭的多,干事的少,争岗的的多,适岗的少”,“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竞争,没有压力,没有动力,没有活力。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在岗的职工往往不如离岗的职工拿到的报酬多,干活的往往不如不干活的拿到的报酬多,要充分提高在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就必须进行改革,就必须打破用工终身制,将所有员工推向市场,建立岗位聘任制和员工合同制。

去年以来,分公司进行竞争上岗、机构整合等一系列重大调整,这是分公司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具体体现,目的在于通过改革出效益、出效率、出人才。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就是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做到人员的合理使用、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所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做好局(公司)下设机构和各部门负责人以及各部门人员的配备工作,实行定岗定编定薪,不仅是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企业效益需要,也是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和建设一流的县级烟草公司的需要。这已经是我们员工的共识,而且大家也都认为,要趁着我们还有能力和条件内部自行调整的时候尽快进行改革,这样不仅改革的成本低、痛苦少,而且推进起来相对容易些;如果被动地等到不改不行的时候再去改革,改革的成本就会大大增加,改革的推进也会更加艰难。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受益,改革势在必行,应是我们的主动选择。

二、这次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

这次改革的指导思想: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公认”的原则,以实行全员聘用制、建立适应市场化需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薪酬分配制度为重点,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稳定、改革与发展的关系,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从而合理调配和使用优秀的人才,优化各岗位人员结构,强化岗位职能管理,使之达到工作职责制度化、工作效率最大化、人员组合最佳化的目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以“定岗定编”工作为龙头,以机构改革为突破口,以转换机制为核心,通过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和理顺管理体制,强化岗位,淡化身份,引入竞争机制,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激励竞争机制,努力创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其才干的制度环境,建设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起以聘用制为主要形式的正常化、规范化的用人制度和以岗位工资为基本形式的多元化分配制度,在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1、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这是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的首要问题。聘用制度是对终身固定用人制度的改革,是今后企业的一项基本用人制度。通过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实现用人上的公开、公正,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通过聘用制度转换企业的用人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为此,我们对推行全员聘用制态度要积极,步子要稳妥,措施要扎实,方法要得当。要重点抓好科学设岗、竞争上岗、合同管理、严格考核等环节。

2、建立和推行岗位管理制度。这是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在科学设岗的基础上,打破职工身份界限,打破职务终身制,实行按岗聘用、严格考核、优胜劣汰、动态管理。要按照“因事设岗、岗职对应、重点导向、精简高效”的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各类人员岗位

3、改革企业分配制度。企业分配制度改革是搞活用人制度的中心环节。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改革实现员工待遇能高能低,调动职工积极性,激发事业企业活力。今后企业薪酬分配要根据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挂钩,合理拉开分配差距,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

实做好未聘人员分流安置工作。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必然会有一些人员落聘离岗,做好未聘人员分流安置工作,是改革的难点和关键。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落聘人员分流安置的途径和形式,推行员工退养制度,引导未聘人员进入市场,自谋职业。

三、精心组织,确保这次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人事制度改革是我局(公司)人事管理的一项重大变革,涉及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1、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制定好改革方案。政工部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弄清局(公司)现状的基础上,根据这次会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认真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计划和实施方案。要突出工作重点,以定岗、定编、定薪为龙头,整体规划设计改革方案,确定改革的路子和步骤。在制定改革方案时要认真听取职工的意见,搞好方案的综合论证,报经局(公司)班子研究,并提交职工代表会议讨论通过。

2、要深入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当前,我局(公司)人事制度改革遇到的主要障碍,仍然是思想观念问题。部分干部职工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误区,对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思想。因此,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把政策宣传、舆论引导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着力在“超前、到位”上下功夫。超前,就是在改革方案实施前,运用各种宣传形式和途径反复宣传教育,讲清改革的目的意义和实施办法,使广大干部职工消除顾虑,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关心理解改革,积极支持改革,自觉参与改革;到位,就是在改革的各个环节,对每个职工都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尤其对落聘人员要及时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引导他们正视现实、服从大局、端正态度、接受挑战。

企业人事制度范文篇2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我局(公司)组织结构调整和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进行部署,统一认识,明确任务,提出要求,确保改革工作顺利进行。我就这次改革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主要任务以及组织实施的要求讲几点意见:

一、这次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并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切改革、创新和对新政策的执行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如果解决不了人的问题,一切改革、创新和政策的执行都是一纸空言,即使执行起来,也往往走了样。因此,一个国家、一个行业,甚至一个企业,如果要实现真正的变革,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是对人事用工机制的变革,其次才是运行机制的变革。

从我们行业现状来看,多年来,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人才匮乏、职工队伍素质整体不高与当前烟草行业一系列重大改革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对于保护政策下的烟草行业来说,造就了一大批安于现状的职工。在目前的烟草队伍中出现了“两多两少”现象,“吃饭的多,干事的少,争岗的的多,适岗的少”,“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竞争,没有压力,没有动力,没有活力。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在岗的职工往往不如离岗的职工拿到的报酬多,干活的往往不如不干活的拿到的报酬多,要充分提高在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就必须进行改革,就必须打破用工终身制,将所有员工推向市场,建立岗位聘任制和员工合同制。

去年以来,分公司进行竞争上岗、机构整合等一系列重大调整,这是分公司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具体体现,目的在于通过改革出效益、出效率、出人才。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就是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做到人员的合理使用、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所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做好局(公司)下设机构和各部门负责人以及各部门人员的配备工作,实行定岗定编定薪,不仅是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企业效益需要,也是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和建设一流的县级烟草公司的需要。这已经是我们员工的共识,而且大家也都认为,要趁着我们还有能力和条件内部自行调整的时候尽快进行改革,这样不仅改革的成本低、痛苦少,而且推进起来相对容易些;如果被动地等到不改不行的时候再去改革,改革的成本就会大大增加,改革的推进也会更加艰难。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受益,改革势在必行,应是我们的主动选择。

二、这次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

这次改革的指导思想: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公认”的原则,以实行全员聘用制、建立适应市场化需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薪酬分配制度为重点,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稳定、改革与发展的关系,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从而合理调配和使用优秀的人才,优化各岗位人员结构,强化岗位职能管理,使之达到工作职责制度化、工作效率最大化、人员组合最佳化的目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以“定岗定编”工作为龙头,以机构改革为突破口,以转换机制为核心,通过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和理顺管理体制,强化岗位,淡化身份,引入竞争机制,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激励竞争机制,努力创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其才干的制度环境,建设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起以聘用制为主要形式的正常化、规范化的用人制度和以岗位工资为基本形式的多元化分配制度,在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1、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这是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的首要问题。聘用制度是对终身固定用人制度的改革,是今后企业的一项基本用人制度。通过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实现用人上的公开、公正,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通过聘用制度转换企业的用人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为此,我们对推行全员聘用制态度要积极,步子要稳妥,措施要扎实,方法要得当。要重点抓好科学设岗、竞争上岗、合同管理、严格考核等环节。

2、建立和推行岗位管理制度。这是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在科学设岗的基础上,打破职工身份界限,打破职务终身制,实行按岗聘用、严格考核、优胜劣汰、动态管理。要按照“因事设岗、岗职对应、重点导向、精简高效”的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各类人员岗位

3、改革企业分配制度。企业分配制度改革是搞活用人制度的中心环节。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改革实现员工待遇能高能低,调动职工积极性,激发事业企业活力。今后企业薪酬分配要根据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挂钩,合理拉开分配差距,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

实做好未聘人员分流安置工作。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必然会有一些人员落聘离岗,做好未聘人员分流安置工作,是改革的难点和关键。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落聘人员分流安置的途径和形式,推行员工退养制度,引导未聘人员进入市场,自谋职业。

三、精心组织,确保这次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人事制度改革是我局(公司)人事管理的一项重大变革,涉及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1、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制定好改革方案。政工部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弄清局(公司)现状的基础上,根据这次会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认真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计划和实施方案。要突出工作重点,以定岗、定编、定薪为龙头,整体规划设计改革方案,确定改革的路子和步骤。在制定改革方案时要认真听取职工的意见,搞好方案的综合论证,报经局(公司)班子研究,并提交职工代表会议讨论通过。

2、要深入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当前,我局(公司)人事制度改革遇到的主要障碍,仍然是思想观念问题。部分干部职工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误区,对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思想。因此,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把政策宣传、舆论引导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着力在“超前、到位”上下功夫。超前,就是在改革方案实施前,运用各种宣传形式和途径反复宣传教育,讲清改革的目的意义和实施办法,使广大干部职工消除顾虑,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关心理解改革,积极支持改革,自觉参与改革;到位,就是在改革的各个环节,对每个职工都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尤其对落聘人员要及时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引导他们正视现实、服从大局、端正态度、接受挑战。

企业人事制度范文篇3

【作者简介】刘晓苏,华东师范大学行政管理系博士生。

【内容提要】人事制度供给是组织变革的源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功能困境制约了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导致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功能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且被忽视的方面在于人事制度结构的缺陷。优化人事制度的功能,需要从规则体系、制度对象、制度理念以及制度载体等方面入手,进而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结构要素。

【关键词】事业单位改革/人事制度/功能困境/结构要素

人事制度的结构解析可以为事业单位制度变迁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逻辑前提,因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组织发展的重要保障。事业单位改革之所以在公共部门体制变迁的进程中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在于其人事制度的应然功能没有得到释放。功能是结构的属性,没有结构就无所谓功能,完善的结构是制度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其制度结构的完备程度。

一、问题的提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功能困境

制度之所以被选择或创造出来,在于其具有满足组织需要的功能。功能是对事物属性的表征,是由事物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功用和效能,即特定制度产生于特定的行为过程并作用于特定行为者,这是制度的基本属性。人事制度的供给构成了事业单位组织变革与机制创新的重要源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就在于为事业单位的目标达成提供功能保障。由于事业单位自身的特殊性、改革本身的复杂性与艰巨性、理论准备以及政府推动力不足等原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一直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其制度功能得不到有效提升。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功能困境可以从社会和组织两个层面进行描述。

(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功能的社会困境

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产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设立了由国家核拨经费的,从事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社会福利等领域服务的社会组织。基于设立的社会公益性质不同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统称其为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承担着提供公共物品的职责。人类社会中的物品供给是一种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只有不同供给机制的互补和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①。西方经济学研究表明,企业存在典型的“利益驱动机制”,对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社会物品的提供则可以满足其盈利目标。对于非竞争性和(或)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由于交易成本太高,以及由此带来的搭便车现象,使得如果通过市场方式提供,常使公共物品供给量不足,无法满足公众需求。为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应履行提供公共物品的职能,但是,由于政府的内在性以及公共物品供求关系的特点,往往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也称之为政府失灵。在公共物品提供过程中,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的客观存在,使得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提供公共物品都有一定的制度缺陷,而社会事业组织则是克服这一缺陷的第三种选择。

作为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种制度安排,在提供社会物品方面,事业单位应与其他两种组织形成鼎足之势,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作为公共权力主体的政府具有强制性特征,可以充分运用其掌控的权力资源有效达成目标;与政府不同,企业则可以借助于市场规律,通过其获得的经济资源为实现利润目标服务。比较而言,事业单位既不掌控政府那样的权力资源,也不拥有企业的强力经济后盾,除了特定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外,其拥有和可供支配的资源相对贫乏或有限②。

为此,必须在权力和经济之外寻求第三种资源,以创造其特有的优势,而事业单位所拥有的人力资源恰好可以满足这一条件。据统计,截至2005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近3000万人,是公务员数量的6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约2000万人,占全国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1%③。丰富的人力资源为事业单位提升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提供了可能。

人事制度功能困境抑制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潜在优势的发挥。作为一种规则网络或集合的人事制度,可以有效激励和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减少专业化和分工发展带来的交易费用的增加,解决组织成员所面临的合作问题,为提升公共物品供给效率创造条件。从理论上讲,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功能可以实现,但在现实运作过程中,理论上的阐述只是一种应然的状态。作为公共服务供给框架上的重要环节,由于其人事制度陷入功能困境,绝大多数事业单位存在人员臃肿、效率低下的现象。事业单位的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其长期的巨额亏损又成为政府巨大的财政负担,财力不足制约了投资,使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难以增长,质量难以提高④。事业单位公共物品的供给低效也愈来愈引发公众的诟病。

(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功能的组织困境

一是导向功能的困境。所谓导向功能,是指人事制度可以引发行为者的行动动机,通过“提供一般性的刺激因素和注意导向器”⑤,使行为者朝向组织目标或价值方向努力,为组织发展动力的获取创造条件的功用和效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导向功能的困境体现在诸多方面,包括选人用人机制、激励竞争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等都尚待完善。以考核为例,由于考核结果的使用,缺乏与之配套的相关制度安排,很多事业单位的考核结果往往难以兑现,工作人员的奖惩、培训、岗位调整、职务升降、薪酬待遇等都很难和考核结果挂钩。一些考评人员为维护本部门的荣誉或下属的情面和利益,常置考核的客观公正立场于不顾,放弃或偏离考核的标准,避短就长。这种平分秋色或利益均沾的考核,使人事制度的导向功能趋向模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某种反向推动力。

二是规范功能的困境。所谓规范功能,是指人事制度具有某种规范性的价值取向,从而对组织成员的行为产生某种约束机制的功用和效能。人事制度本身就是包含了界定和分配个人权利和义务的规范系统及价值体系,这一制度系统具有黏附性、可操作性和中介性,也为其他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供了某种中介和平台。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管理的效率和法制化程度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成型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干部人事制度的积弊依然存在,而脱胎于这一框架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也依然没有摆脱其母体的消极影响,其规范性程度亟待提升。事实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管理大都存在诸如管理主动性缺失、定位于传统支持性事务工作层面、粗放和非系统的管理等问题。

三是更新功能的困境。所谓更新功能,是指人事制度通过更新人员和素质实现组织新陈代谢的功用和效能。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任何系统都必须保持与外界环境的持续交流,否则会因内耗增加而陷于无序和混乱,终至衰亡。就人员更新而言,以招聘为例,事业单位对应聘者的考察,大多重视其教育背景、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以及经验等表象特质,而忽视对其动机、气质、性格等潜在素质的探究,这种基于工作分析和过去表现的招聘机制具有明显的迟滞效应,不能保证事业单位招到具有高绩效潜能的人员。此外,缺乏较强刚性的优胜劣汰机制,退出渠道的不畅,弱化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更新功能。就素质更新而言,虽然事业单位大都有自己的培训制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没有详细的培训计划,事先很少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受训人员选择及培训内容的设置带有随意性等等。

二、问题的解析: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结构缺陷

导致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任何制度都在某一特定领域发挥作用,同时也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不仅如此,该项制度的维持及其制度功能的发挥,也需要制度结构内部诸要素的支持。因此,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是否发挥其应然功能,不但有赖于其与外部制度环境的互动状况,还取决于其内部结构要素的耦合程度。

结构功能分析方法为制度困境的原因探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按照结构功能法的解析,任何系统都是由其子系统按照一定的结构排列而成,结构和功能是两个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范畴。结构决定功能,系统的稳定结构规定和制约着系统功能的性质和水平,限制着系统功能的范围和大小。反之,功能也有相对独立性,功能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经常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反作用于结构。总之,制度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制度结构的完善程

人事制度的基本结构由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制度要素有机组合而成。在一般意义上,制度总被理解为一系列见诸文字的规则,但事实并非如此,制度是由若干显性和隐性的特定结构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结构反映了系统内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而制度结构常常“被定义为一个社会中正式和不正式的制度安排的综合”⑥。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人事制度结构本身是一个系统,而不仅仅是一些规则的简单相加,从完整意义上讲,人事制度结构由规则、对象、理念和载体组成⑦。因此,解析导致事业单位制度功能困境的制度结构缺陷也可从这四个层面展开。

(一)人事制度的基本规则体系失衡

作为制度的内容,规则是以法律法规形式存在的事业单位人事活动的基本准则。规则是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或标准,它通过规定人事管理活动中的权利、义务、责任,或是赋予某种事实状态以特定内涵而具有约束力。人事制度的基本规则明确了事业单位在职位管理、人员招用、考核、培训、薪酬等若干环节的基本准则。

在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由于对人事制度内部各环节的配套改革缺乏足够的认知,人事制度的某些规则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和完善,造成人事制度规则体系失衡。各单项环节的改革措施必须系统配套或统筹协调,选择改革的突破口,无疑具有方法上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其他环节的改革必须后续跟进,否则必然削弱改革的预期效用。人事部已先后出台了包括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设置、收入分配等多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政策规定,但是,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考核、工资等级、奖惩等人事制度其他环节及单项制度的配套改革并没有随之跟进,一些陈旧的单项人事政策或制度仍在执行⑧。

(二)人事制度的对象不明晰

对象是人事制度所指向的客体或人事制度所作用的领域。制度对象是制度存在的条件,制度本身是一种对象化的产物,任何制度都有其特定的作用范围,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制度所作用的某一范围、领域和方面就构成了制度的对象⑨。制度功能因对象的存在而具有了实际指向,制度对象不明确或制度对象定位偏差,容易使制度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功能,甚至使制度名存实亡。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对象可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进行考察。就前者而言,人事部印发《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个体对象渐趋规范化。就后者而言,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益服务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由此决定了对其进行人事管理的制度安排也应有所区别,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规则却未能因对象不同而有所差异。当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指向不明晰,主要是因为事业单位本身处于动态的变化发展之中,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三)人事制度的理念未得到充分贯彻

理念是人事制度所内蕴的某种价值判断或目标追求。理念催生制度,制度保障理念,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托。一方面,理念决定制度的方向。理念是制度得以产生的观念先导,是制度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灵魂,制度是结构化、程序化的理念。另一方面,制度是理念依托的实践平台。制度理念建立在制度活动实践之上,制度理念的发扬有赖于制度的实践土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然反过来推动理念的升华。

人事制度的基本理念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实践中并未得到切实贯彻。比如,人本管理理念是组织人事制度设计的核心,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价值。但是,大多数事业单位实践中缺乏有效的用人机制、激励竞争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诸如职称评定中的论资排辈、收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人才选拔中的短期效应等都反映了人本理念的缺失。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中,在分配、聘用、岗位管理等制度安排不断完善的同时,考核、工资等级、奖惩等人事制度其他环节的配套改革并没有随之跟进。

(四)人事制度载体的权威性不足

制度载体是制度规则的外在承载形式,是具体和可感知的,如果没有制度的载体,我们就无从把握制度规则的现实样式。最普通的载体形式是记载制度规则的条文,它将制度的具体特征以规范化的、可感知的方式表述出来⑩。人事制度载体具有不同层级的外在表现形态,包括法律、法规、规章等。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载体的权威性不足。目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载体大致有以下几种基本形态:一是政策文件,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二是行政规章,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三是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如《上海市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处理办法》;四是司法解释,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可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规则大多是部门规章或者条例,缺少行政法规和法律一级高效力的规范,在机关人员由《公务员法》规范,企业劳动关系由《劳动法》调整的情况下,唯独事业单位至今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人事管理法律。同时,已有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单项政策规定也不健全,各地在制定相关规范时无法可依,各行其是,失去了法律规范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三、问题的解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结构再设计

既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功能困境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其制度结构的缺陷,那么就必须针对性地对其制度结构进行再设计,以期通过制度结构的完善,优化人事制度的功能。

(一)完善人事制度的规则体系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人事制度不是机械的、僵化的规章条文,只有与其内外系统的各个环节之间密切相关和协调互补,才能发挥人事制度的整体功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涉及人员招用、岗位设置、考核、奖惩、报酬、人员退出等若干环节,上述环节的制度规则要素之间必须有机关联、协调互补,形成一定秩序的系统结构,共同指向人事制度的功能目标。

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规则体系的诸要素进行统筹规划,发挥人事制度的整体功能。相对稳定的人事制度能减少交易成本和繁琐程序,避免组织中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从而保证组织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也必须看到,随着时空条件的变迁,组织人事制度也需要发生变化。“制度规范人类行为的力量多数源于它们的不变异性。但是,当环境发生变化,不变的规则组合也会产生伤害,因而也需要进行调整。”(11)制定人事制度本身不是组织目的,它只是达成组织战略目标的手段,当组织内外环境要素出现变化时,人事制度规则体系中的某些结构要素也要随之做出相应调整。目前,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结构体系中,亟待完善的要素主要涉及考核、工资等级、奖惩等层面的规则。

(二)明确人事制度的组织对象

廓清制度对象的范畴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功能发挥的前提。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只有在厘定对象范畴,亦即在对象化活动过程中,才能根据自身需要通过有目的地对客体进行能动作用和改造,使客体按制度的目的发生符合制度理念需要的变化,才能实现对制度对象的占有和支配,否则,制度功能的发挥只能是空中楼阁。

按照组织功能定位区别人事制度的指向目标。厘定事业单位的内涵和外延是一项相当复杂的任务,不但因为事业单位组织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更重要的是,事业单位在体制变迁的整体背景下,本身也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在实践中,某些事业单位已经或正在转制为企业组织,而另一些事业单位又具有行政色彩。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组织改革和我国20多年的改革实践的经验,在将部分事业单位从事业组织体系中排序和剥离的基础上,对其他事业单位组织,按其功能定位区分为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等三种基本类型,由此分别制定针对性的人事制度规则。

(三)完善人事制度的基本理念

任何一项制度的具体安排都会受到特定制度理念的支配,制度功能的发挥必然受制于贯穿其中的制度理念,优化人事制度功能必须完善人事制度的基本理念。

引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基本理念大致涉及三个层面。一是人本理念。制度设计要以人为本,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适才适用,充分考虑工作人员的需要、成长和价值,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动态理念。在设计人事制度及运用制度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把握管理对象发展变化的情况,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前提下,经常注意反馈,保持充分弹性。三是系统理念。人事制度设计时要立足整体,注重整体效应:既要考虑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内部若干要素的协调互补,也要关注人事制度系统外部环境的影响,调

系统内部、外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以更好实现制度系统的目的。

(四)提升人事制度载体的权威性

企业人事制度范文篇4

这次学习贯彻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法规动员会,主要任务是传达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关于学习贯彻中央颁布的《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等五个法规文件的重要批示,贯彻全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法规培训班精神,动员部署我市深入学习中央颁布的五个法规性文件,进一步推进我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刚才,张厚和同志传达了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的重要批示和全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法规培训班的主要精神。我们一定要把省委领导批示和培训班精神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下面,我就贯彻执行中央颁布的五个法规性文件,从整体上进一步推进我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中央颁布五个法规性文件的重大意义,增强整体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政治责任感

党中央一直非常重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了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去年底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提出了今年要重点推出的六项改革措施,即: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地方党委全委会对下一级党政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党政机关干部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规定,以及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意见。除了干部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制度由于涉及公务员的职务、级别、工资等问题,牵涉面较宽,问题也比较复杂,暂时还没出台外,其他五项改革措施已比较成熟。中组部会同人事部在总结各地各部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起草了《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等五个法规性文件稿,报请中央审批。这五个文件加上前不久中纪委、中组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对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进行清理的通知》,可以形象地称之为“5+1”文件。4月13日,中组部、人事部召开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会议,曾庆红同志对会议的召开专门作了重要的指示,贺国强同志在会上作了讲话,对贯彻落实这批法规性文件,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行了部署。这次会议是继2000年全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经验交流会之后,又一次专题研究部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全国性会议。集中出台这批法规性文件和召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不仅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也是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实际步骤,具有重大意义。

(一)集中出台这批法规性文件,是整体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目标,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建立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改革越深入,难度就会越大,就越需要从整体上加以突破。这批法规性文件,抓住了当前干部人事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涉及到干部的能上能下、管理监督和奖惩激励等方面。其中,“公开选拔规定”和“竞争上岗规定”,是干部能上能进方面的制度,着眼于拓宽选人视野,引进竞争机制,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辞职规定”和“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活动的意见”,是干部能下能出方面的制度。着眼于加强干部的管理监督,实现领导干部的有序退出。“全委会表决办法”,是党内民主方面的制度,着眼于发扬和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集中出台一批改革措施,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中是第一次,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由单项突破向综合配套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有利于从整体上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二)集中出台这批法规性文件,是进一步提高干部人事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坚持自上而下的推动和自下而上的探索相结合,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总结完善,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规律,也是提高干部人事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积极探索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的新机制、新方法。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1998年7月,中组部、人事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党政机关推行竞争上岗的意见》,并召开全国党政机关推行竞争上岗工作会议,对这项工作作了部署。1999年3月,中组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大公开选拔的工作力度,逐步规范公开选拔的程序,切实提高公开选拔的工作成效。2000年12月,中纪委五次全会提出,地(市)、县(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的拟任人选,逐步做到分别由省(区、市)、市的党委常委会提名,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在全委会闭会期间,可由党委常委会作出决定,但在常委会会议作出决定前必须征求全委会成员的意见。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了这一要求。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下海”和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中央也有“三年两不准”等规定。这些规定,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建立起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的科学机制,中央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在及时总结各地各部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又认真研究和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措施,并上升为党内法规,为提高干部人事工作水平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三)集中出台这批法规性文件,是顺应广大干部群众心愿、营造加快改革良好氛围的重要举措。200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颁布以来,党中央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以颁布实施《干部任用条例》为标志,干部人事工作制度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加强,各地各部门推进改革的积极性很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十分关注,寄予热切的期望。集中出台这批改革措施,适应了深化改革的要求,抓住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回应了干部群众的呼声,扩大了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这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决防止和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坚强决心和信心,有利于树立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更好地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全面把握和理解文件的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法规性文件

这批法规性文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重点是着力解决干部能上能下和能进能出、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干部监督等问题。贯穿其中的基本精神,就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用科学的制度、民主的方法、良好的作风、严格的纪律,把人选准用好,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从组织上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从我市情况看,近几年市委及市委组织部出台了十多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措施和意见,中央这次颁布的五个法规性文件中,我市已经出台了四项。但中央文件在程序、内容、适用范围等方面,都有许多新的要求和规定。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凡是已经出台的文件中有与中央文件不一致的,都要以中央文件为准。我们要以贯彻落实中央颁布的五个法规性文件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我市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一)拓宽选人视野,建立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实践证明,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对于拓宽选人视野,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防止和治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各地在推行过程中也还存在着制度化不够,推进力度不平衡,操作不规范,方法不科学等问题。这次中央颁布的《公开选拔暂行规定》和《竞争上岗暂行规定》应当说对解决这些问题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两个《规定》分别对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适用范围、选拔程序、笔试面试与考察的方法、纪律和监督等环节进行了规范。比如,针对一些参加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干部可能存在“高分低能”的问题,强调要增强试题的针对性,改进面试方法,提高面试水平;强调要重视组织考察的作用,全面考察干部的德能勤绩等情况,尤其要注意考察干部的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程度;针对考试命题不规范、公选周期长、成本高、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公开选拔暂行规定》强调,“试题一般从全国领导干部考试通用题库中提取”。这些具体的规定,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制度化和科学化水平。

从我市情况看,2002年我市先后出台了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实施办法》,市及部分县级市、区和市级机关部门也积极推行了这两项改革措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对照中央文件,我们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在公开选拔方面,中央文件规定非常明确:“适用于选拔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工作部门或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人选”,这比我市制定的《实施办法》规定的“适用于选拔党委、政府工作部门的副职领导干部”的范围宽泛得多。另外,中央文件对竞争上岗工作的规定也进一步严格、规范。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要认真研究贯彻中央文件精神的措施和方法,继续推进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

(二)扩大党内民主,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决策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决策机制,对于防止用人失察失误,抵制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关系十分重大。这次出台的《全委会表决办法》,就是按照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和中纪委五次全会的要求,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全委会表决办法》明确规定,对市、县党政领导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除急需任用的以外,“一般应当”提交全委会无记名投票表决,并提出,对党委、政府工作部门的正职人选和乡(镇、街道)党政正职人选,参照本办法执行。《全委会表决办法》较好的处理了发挥常委会核心作用和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充分发挥全委会作用的关系,较好的处理了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和科学决策的关系,将进一步推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决策机制的建立健全。

我市对全委会表决已经发了试行办法,但这次中央颁布的《全委会表决办法》,程序更加严密,要求更加严格,对有些环节的规定作了进一步的明确,我们一定要坚决执行。比如,对全委会投票表决未通过的拟任人选或者推荐人选,一般不再提名为同一职位人选。确需再次提名为同一职位人选的,必须提交另一次全委会表决。两次未获通过的,不得再提名为同一职位人选。特别是县级市、区委全委会表决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正职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参照《全委会表决办法》执行。从目前各县级市、区情况看,全委会表决办法基本没有使用,尤其需要各市、区委认真提出意见和措施,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文件的要求。

(三)推进干部能下能出,建立健全干部监督约束机制。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推进干部能下能出,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提出,要“制定实施办法,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自愿辞职、责令辞职、引咎辞职等制度。”《干部任用条例》对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作了原则规定。这次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对四种辞职形式的适用范围、辞职条件、辞职程序等作了规范,使其更具有操作性。干部辞职制度特别是引咎辞职制度的推行,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每个领导干部都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一旦出现失职失误,给工作造成了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不宜再担任现职的,就应当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进行自我追究。实行引咎辞职制度,有利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增强责任意识,更好地履行职责;有利于把个别领导干部的失职失误与党和政府的整体形象区别开来,更好地取信于民。

我市制定的《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今年1月1日起已经正式实施。尽管从基本框架和内容上看,我市的暂行规定与中央文件是一致的,但中央文件中规定非常明确,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入贯彻。比如,对干部自愿辞职的,党委(党组)自接到干部辞职申请之日起三个月内予以答复;超过三个月未予答复的,视为同意辞职。再比如,“由人大、政协选举、任命、决定任命的领导干部任职不满一年的”,不得辞去领导职务。这些要求和规定,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很好地掌握和贯彻,否则将会给工作带来被动。

(四)规范干部辞职“下海”,建立健全干部日常管理机制。领导干部辞职“下海”和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社会上比较关注。《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关于对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进行清理的通知》,就这两个问题分别提出了规范管理的要求。近年来,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下海”的人数有增加的趋势。据悉,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全国各地(不包括中央部委及所属单位)共有1万多名科级以上干部辞职“下海”。其中也包括一批县处级和地厅级领导干部。领导干部辞职“下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常的人才流动,反映了职业选择的多样化,对于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建立干部正常退出机制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有的领导干部未经组织批准,就擅自离岗;有的领导干部辞职后从事的经营活动不符合中央“三年两不准”的规定;干部群众担心一些领导干部辞职容易诱发新的腐败行为,等等。从我市来讲,干部辞职情况目前虽然不是十分突出,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情况和问题。特别是在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步伐加快、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对干部辞职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规范操作程序。为规范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活动,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和减少其消极影响,这次出台的《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意见》,重点对辞职条件、辞职程序、辞职后从业限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文件重申了中纪委五次全会《决定》中“三年两不准”的规定,重申了县级以上(含县级)党政机关不得采用停薪留职、带薪留职等方法鼓励领导干部离职经商办企业。文件强调要加强对广大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强化对各级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从源头上防范因领导干部辞职“下海”诱发新的腐败行为。我们一定要认真执行中央文件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既能够尊重干部的职业选择,又能够加强干部的监督管理。

关于党政领导干部不得在企业兼职问题,中央有明确规定。为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有关规定,中纪委、中组部联合下发通知,重申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不得在企业兼职等有关规定。这是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加强干部队伍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我市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的清理工作基本结束,正在按照中纪委、中组部通知要求,对科级干部在企业兼职进行清理。按照“谁批准、谁纠正”的原则,各地各单位要根据中组发[2004]2号文件及其两个答复意见,按照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的《通知》要求,认真清理,抓紧做好这项工作,把清理结果报市纪委、市委组织部。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

中央集中出台五个法规性文件,是整体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为构建民主开放的干部人事工作新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把学习贯彻这批法规文件当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干部人事工作的重要任务,以此来整体推动我市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种利益的调整,各方面都很关注,也比较敏感,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

一要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实践表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力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党委认识的高度和重视的程度。一个地方和部门的党组织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放手支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就大、措施就实、效果就好。各级党委(党组)一定要深入学习、认真贯彻落实五个法规性文件及中央和省、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各项部署和要求,真正认识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越是改革到深处,推进的难度就越大,党委(党组)就越要高度重视和支持。党委(党组)每个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领导。要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事关全局的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关注改革的最新进展,对改革攻坚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时加以研究和解决,积极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二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加强宏观指导,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委(党组)及组织人事部门要结合五个法规性文件的贯彻执行,对本地区本部门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行统筹规划,周密安排,加强督查,狠抓落实。既要把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与各自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抓好已有各项制度和规定的贯彻执行;又要加强调查研究,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对符合改革规律、体现改革方向的做法,要多鼓励多支持,注意总结完善和推广;对在探索中出现的偏差,要及时发现和纠正。要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对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行通盘考虑,根据不同特点,实行分类指导,使之相互协调、整体推进。

从整体上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改革步伐会不断加大。推行辞职制、任期制等改革举措,必然涉及到一些干部的升降去留等切身利益,难免会引起干部思想上的一些波动。党委(党组)一定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加大改革的宣传力度,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针、政策统一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用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赢得干部的理解和支持,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整体推进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是党的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本质要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增强创新意识、倡导创新做法,打破影响改革的各种思想障碍和体制性障碍,为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良好的思想基础和体制环境。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坚持我们党的干部路线和优良传统的同时,把创新贯穿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中,善于扬弃旧制度,敢于创造新机制。要充分利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试点这个创新平台,对改革中一些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只要大方向正确、看准了的,就可以大胆地试,力求有所突破。要坚持自上而下的推动和自下而上的探索相结合,尊重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鼓励基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创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入手,既要态度坚决、积极主动,又要循序渐进、稳妥有序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防止浮躁情绪,不搞形式主义,不刮“一阵风”。

企业人事制度范文篇5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逐步展开,不断深化。特别是中央颁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来,改革的力度明显加大,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的改革在推进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党政机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也迈出较大步伐。

党的**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届**全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全面部署。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实现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协调。集中出台这批改革措施,充分表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大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决心,标志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入到一个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整体推进,不断深化的新阶段。

这次出台的六个文件,抓住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总结吸收了各地各部门的实践经验,重点解决干部能上能下和能进能出、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干部监督等问题,体现了中央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要求。贯穿这六个文件的基本精神,就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用科学的制度、民主的方法、良好的作风、严格的纪律,把人选准用好,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从组织上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企业人事制度范文篇6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逐步展开,不断深化。特别是中央颁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来,改革的力度明显加大,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的改革在推进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党政机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也迈出较大步伐。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全面部署。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实现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协调。集中出台这批改革措施,充分表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大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决心,标志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入到一个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整体推进,不断深化的新阶段。

这次出台的六个文件,抓住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总结吸收了各地各部门的实践经验,重点解决干部能上能下和能进能出、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干部监督等问题,体现了中央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要求。贯穿这六个文件的基本精神,就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用科学的制度、民主的方法、良好的作风、严格的纪律,把人选准用好,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从组织上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企业人事制度范文篇7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逐步展开,不断深化。特别是中央颁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来,改革的力度明显加大,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的改革在推进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党政机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也迈出较大步伐。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全面部署。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实现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协调。集中出台这批改革措施,充分表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大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决心,标志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入到一个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整体推进,不断深化的新阶段。

这次出台的六个文件,抓住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总结吸收了各地各部门的实践经验,重点解决干部能上能下和能进能出、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干部监督等问题,体现了中央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要求。贯穿这六个文件的基本精神,就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用科学的制度民主的方法、良好的作风、严格的纪律,把人选准用好,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从组织上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企业人事制度范文篇8

同志们:

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今天召开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动员大会。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市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以人员聘用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正式启动。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全市4000多名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刚才,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学黔同志就如何抓好我市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作了具体安排部署,这些意见和安排很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请大家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为我市“两业一城一市”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搞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对建设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客观要求。事业单位是各类人才密集区,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主要聚集地,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增强我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阵地。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是关键,是基础。有了好的用人机制,就能够激励人才的创新精神,激活人才的创新潜能,聚集人才的创新优势。因此,要着力在我市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管理体制的创新,特别是用人制度和激励制度的创新,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为此,要在事业单位建立起充满生机的新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2、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用人机制,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要在事业单位人才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就必须找到一种恰当的用人形式。试行人员聘用制度,其核心就是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明确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平等人事主体地位,通过签订聘用合同,以契约的形式确定单位和职工与工作有关的权利和义务,改变过去那种职工与单位之间存在的行政依附关系,使事业单位的人员从单位所有成为社会所有,使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作用。

3、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现实需要。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的影响,事业单位聚集的大量人才没有充分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人事机制不活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不合时宜的干部人事制度,建立分类管理体制的人事管理体制,是党的十四大确定的人事制度改革方向。党的十六大强调,要探索和完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干部人事分类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行政机关推行公务员制度,基本建立起符合行政机关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在企业实施了《劳动法》,基本形成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因此,在事业单位建立以聘用制度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对建立符合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0年,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这是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明确提出“全面建立和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把聘用制度作为事业单位一项基本的用人制度”。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正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建立分类管理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部署上来,把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同党政机关干部制度改革和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作为促进整体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加强宣传,争取广大干部职工和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任何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和推行,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难以奏效的。这次会议部署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也同样离不开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加大宣传力度,把政策完整地交给群众,宣传到全社会,求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重要环节,各部门各单位在工作中务必要把宣传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首先要广泛宣传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让广大干部职工明白这次改革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改革措施,在利于事业单位建立起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有利于革除传统人事制度的弊端。第二,要广泛宣传国务院、省、市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把政策措施向群众讲透彻、讲明白。特别需要讲清楚的是,无论是国务院还是省、市目前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都充分考虑到了各方面的利益,兼顾了新老同志方方面面的特殊情况,是一项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改革举措,是一个老同志有想头、新同志有奔头、事业单位工作搞起来有劲头的改革方案。第三,要善于发现和总结推广改革进程中的成功经验。实践证明,很多好的改革措施和办法来源于基层、来源于群众。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有关工作措施需要不断总结完善。各部门各单位在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改革措施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探索新办法;另一方面要广泛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收集各方面的信息,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反馈和交流,不断修正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措施。

三、严格程序,扎实做好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根据国办发[2002]35号和黔府办发[2003]73号文件的要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和推行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合同制,即建立起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员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与工作有关的责任、权利、义务等的人事管理制度。目前,在试行人员聘用制度过程中,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未聘人员的安置既是工作中的重点,也是工作中的难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1、科学合理设置岗位,体现聘用制度特色。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工勤岗位,是事业单位推进聘用制度的前提。没有科学合理的设岗,就无法按岗聘用。事业单位要按照自身的性质、任务和事业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设置内部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权利和任职条件,实行岗位管理。科学设岗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因事设岗,避免设岗的随意性和因人设岗;二是要按照职位分类的原则,增强设岗的科学性;三是要在核定的编制数额和各类人员职务结构比例范围内设岗,不能突破核定的编制数额和人员结构比例。政府人事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在尊重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的作用,指导事业单位科学设岗。

2、试行新增人员公开招聘制度,把好新增人员的“进口”关。公开招聘是聘用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聘用制度区别于传统的用人制度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人员配置主要是通过计划调配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按照遵义市的统一要求,在编制范围内,事业单位如需在空缺岗位新增人员(军队转业等政策性安置人员、上级主管部门选任的领导人员、涉密岗位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的人员除外),一律在政府人事部门和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实行公开招考聘用,这为事业单位试行公开招聘制度指明了方向。

目前,我国在各级党政机关逐步建立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实行了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人员“凡进必考”,建立了统一报名、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合格标准的公开招考制度,其公平性、公正性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公务员公开招考制度,对我们研究探索事业单位通过公开考试考核补充工作人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事业单位不同于党政机关,其种类复杂、性质任务各不相同,各类岗位的性质区别大、共性少,照搬公务员统一考试的模式,不一定科学。因此,在聘用合同管理、分配制度改革、职员管理、新增人员招聘、竞争上岗、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勤人员聘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事业单位人事监督等改革工作中,各单位要认真执行一系列配套文件,既要严格程序,规范运作,又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3、签订聘用合同,强化契约管理,推进“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签订聘用合同,建立新型的人事关系,涉及到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对此,事业单位的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尤其是在首次实行聘用制的单位,一定要精心组织,周全考虑,认真谋划,要成立由单位领导、人事部门负责人、纪检监察负责人和工会代表组成的聘用工作组织,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认真制定方案。工作方案应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批后组织实施。签订聘用合同的原则:一是必须符合国家和省、市的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的规定;二是程序要合法,聘用合同必须经双方协商一致,并履行必要的手续才能生效,聘用合同是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契约化,聘用合同一旦签订,双方就必须自觉遵守执行,任何一方无故不履行聘用合同,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4、搞活内部分配制度,注重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搞活事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制度,是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需要。各事业单位要在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的指导下,建立自主灵活、形式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搞活分配制度,要根据财政支持的程度和经费自给的情况,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办法。对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要逐步实行有控制的单位工资总额包干形式,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减人不减工资总额。在工资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各事业单位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在内部分配中要按照绩效优先、按劳分配、兼顾公平的原则,坚持业绩和贡献挂钩,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拉开分配档次,实行“一流人才,一流报酬”。要按照十五大提出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精神,大胆探索信息、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方法和途径。

5、创新考核办法,完善考核制度。聘用合同依法签订后,能否得到切实履行,合同期满后,是续聘还是解聘,其依据是什么,这些都依赖事业单位考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按照规定,聘用单位要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对受聘人员的工作情况实行年度考核,必要时可增加聘期考核或项目完成情况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决定续聘、解聘岗位以及晋级、奖惩等方面的依据。为做好事业单位人员考核工作,加强对事业单位考核工作的管理,各事业单位要根据国家和省、市的政策,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事业单位种类繁多、情况复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各自岗位职责的不同特点,制定各类人员的考核办法。考核工作一定要结合人员分类情况和业务分类情况,认真对照聘用合同,对各类人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核,强化激励与惩戒机制。

6、妥善安置未聘人员,确保改革顺利进行。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既要体现改革创新的精神,又要兼顾历史的现状,要按照“新人新政策,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实现新旧用人制度的平稳过渡。事业单位的未聘人员,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工作年限满20年,或工作年限满30年,本人要求提前退休的,经主管部门同意,并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可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应当优先从本单位现有人员中选聘;面向社会招聘的,同等条件下本单位现有人员优先。社会招聘主要面向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原则上缺编和刚满编单位不实行提前退休。对未聘人员要坚持在本单位和本系统内部消化为主的原则,不能简单地推向社会,各部门各单位要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出发,认真做好未聘人员安置工作,积极探索兴办新的产业、转岗培训等多种方式予以安置。

四、积极稳妥,务求实效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关系到我市事业单位4000多名职工的切身利益,特别是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必将在广大职工中产生较大震动和反响,在试行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按照“先易后难,稳步推进,分步到位”的原则,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缜密的推行计划,既不畏缩不前,也不急躁冒进,要把握好工作的时机和力度,充分考虑单位和职工的承受能力,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工作,避免在改革进程中产生新的不稳定因素。市委、市政府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规划是:今年内在教育、文化、广电、卫生、农业等部门和未超编的事业单位中,完成合理设置岗位、竞争上岗、签订聘用合同等工作。到2005年底,在全市事业单位基本完成推行人员聘用制度的工作,确保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聘用制度的正常化和规范化。

五、加强领导,确保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党管人才,是我们党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根据党所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着眼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

要坚持党委(党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发挥党委(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中形成党委(党组)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通过各级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切实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这项创新机制、解放人才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组织和人事部门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的职能作用,做好牵头和协调工作。要加强与编制、财政等部门的联系,发挥教育、卫生、广电、农业、文化等业务主管部门的作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要建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必要的工作班子,加强对本地、本部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领导和指导。要及时研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保证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企业人事制度范文篇9

这次会议主要的任务是,传达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总结我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研究部署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刚才,会英同志传达了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批转的《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希望大家高度重视,迅速行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代表县委、县政府讲三点意见。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形成了国家办事业、国家管事业、国家养事业。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各项事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现行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客观形势的需要,甚至阻碍着专业技术人员的创造精神和积极性的发挥,迫切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特别是党政机关和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的今天,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

第一,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20007:月,中央印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目的是要建立起一套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干部人事制度,为建设一支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制度保证。随后,中组部、人事部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基本要求。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省里也提出2003年全省聘用制改革覆盖面达到80%以上,2004年达到100%目前,我县企业改制已基本完成,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企业经营自主权的逐步落实,企业用人制度的改革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下岗分流已取得明显成效。以全面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为核心内容的党政机关人事制度改革,已经入轨运行。近年来,在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我们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卫生系统开展了竞争上岗、全员聘用,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县在事业单位新进人员中实行了聘用合同制和人事制度,加快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规范化、社会化、法制化步伐,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结合,整体配套、立体推进的改革态势。由于机制和体制的问题,很多单位未能迈出关键性的一步,也迫切需要县委和政府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从方向上加以指导,从政策上加以规范,以求改革到位。这就要求事业单位的机制和人事管理制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进一步转变用人观念,破除大锅饭和终身制,强化激励竞争机制,实行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原则,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潜能,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县事业单位现行的人事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原有制度中的一些弊端不断暴露出来。一是由国家兴办的事业单位规模过大,增长速度过快,供养人员过多,财政负担过重。截止2003年,全县共有各类事业单位640个,职工16129人,是全县国家公务员队伍的近10倍;二是在管理体制上政事不分,机构设置重复,既增加了财政负担又造成了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三是在人事管理中实行身份管理和终身制度,难以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机制;四是实行国家大一统的用人制度,单位普遍缺乏用人自主权,使事业单位难以通过人事运作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五是形成了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使各类人才选择单位和岗位的自主权受到限制,难以形成人才的优化配置;六是管理方法单一,分配实行平均主义,缺乏激励机制,既不符合事业单位的自我发展特点,又遏制了各类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严重地束缚了各类人才才华的施展,阻碍着事业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七是事业单位门类繁多,布局结构失调,社会化程度低。从社会职能上分,有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有社会公益型的事业单位,有创收盈利型事业单位;从管理体制上分,有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首长负责制,有院长负责制;从行业上分,有教育、卫生、文化、农、林、水等;从经费来源上分,有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有自收自支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从隶属关系上分,有隶属各级政府机关的,有隶属党群部门的事业单位。有些事业单位已失去了事业单位的应有作用,其性质、职责、服务对象是典型的企业,而经费、人员又由政府承担,增加了财政支出。要解决这些弊端,就必须通过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机制。只有这样,事业单位才能充满活力,各类人才才能脱颖而出,各项事业的发展才能开创新的局面。

第三,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全省经济强县、率先步入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早日实现建设全省经济强县、率先步入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方面要创新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毫不松懈地抓紧抓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另一方面,要调动全县上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事业单位是各类人才的主要集中地,仅教育、卫生及城建系统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就占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二,可以说,是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重要阵地。为此,我们必须通过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营造能够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充分发挥人尽其才的用人制度和良好的用人环境,为郾城参与竞争提供人才支持。

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情况复杂,必须确定目标,分类指导,讲究方法

这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后的又一重大改革,对于吃了几十年"事业饭",捧了几十年"铁饭碗"的事业单位职工来说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要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基本思路,把推行聘用制、实行评聘分开、搞活内部分配作为制度建设的重点,把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作为队伍建设重点,把未聘人员分流作为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在具体工作中,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全面推行聘用制度,是对终身的固定用人制度的改革,意味着要搬掉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铁交椅",打破干部职工的"铁身份"。各事业单位要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按程序订立聘用合同,可以直接聘到岗位,也可先签聘用合同,后签岗位合同;可以一步到位,也可分步实施,但必须按照县里确定的时间表进行,五月底前全部完成。今后,事业单位补充新的工作人员,要进一步严格按照要求,实行考试、考核的办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要加强聘后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聘用人员进行岗位聘期考核。人事部门要加强人事争议仲裁工作,妥善处理人事争议,维护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为事业单位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要建立符合事业单位性质和工作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用岗位管理取代身份管理,在人事管理的各个环节彻底改变过去身份管理的方式,在用人、统计、计划、调配等方面取消身份区别,建立适应岗位管理的制度和办法,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一要合理设置专业技术岗位,逐步实现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与岗位聘用的统一。对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事关公共利益、必须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水平才能胜任的岗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逐步建立执业资格制度,实行岗位准入控制;要深化职称改革,积极稳妥地搞好"评聘分离"和"以聘代评"改革试点。实行"评聘分离"的单位,在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总量控制前提下,专业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与职务聘任相分离,任职资格代表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某一职务所达到的学术、技术水平,不与工资待遇挂钩。用人单位在核定的结构比例限额内,按照一定的程序,根据岗位需要,通过公开竞争上岗的方式,在取得任职资格(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中自主确定聘用人员。二要合理设置管理岗位,要建立体现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业绩、资格经历、岗位需要的等级序列,推行职员制度。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任用,也要引入竞争机制,可区别情况分别实行聘任、选任、委任和考任。聘任、选任、委任的领导人员,按干部管理的权限和程序报有关部门批准。三要合理设置工勤岗位,建立岗位等级规范,规范工勤人员"进、管、出"等环节的管理办法。另外,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可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

第三,要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要贯彻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逐步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一方面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工资管理办法。对转制为企业的,实行企业的分配制度;对经费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的,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逐步扩大内部分配自主权;对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试行工资总额包干制度,积极探索试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另一方面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搞活事业内部分配。工资构成中活的部分一定要搞活,要拉开档次,有条件的单位可采取内部按岗位分配的办法,对关键岗位要给予适当倾斜。允许事业单位经批准,高薪聘用拔尖人才,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第四,要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宏观管理和监督制度。各单位、各部门要在政事分开、下放管理权限的同时,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宏观调控,认真解决机构臃肿、人员膨胀等问题。一是要转变政府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弱化微观管理职能,强化宏观管理职能,该下放的权力,要落到实处;该管住的,要真正管住。对各类事业单位的发展,尤其是对国家财政拨款和定额补贴的事业单位,在机构、编制、人员等方面进行控制和指导。坚决防止和纠正借改革之机增加编制和领导职数及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二是要加强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政策性指导和监督。人事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切实履行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进行指导、检查、服务和监督及综合协调的职能

第五,要妥善安置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的未聘人员。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由于编制、岗位、条件及应聘人员自身素质等原因,会出现一些未聘人员,我们一定要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渠道进行妥善安置。在安置过程中,要坚持"三条原则",从六个渠道予以妥善安置。"三条原则"即:一要坚持精简机构、保持稳定、增强活力的原则。不允许通过增设机构和突破编制部门核定的人员编制数额来安置人员。二要坚持单位内部消化为主的原则。未聘人员要在本单位、本系统内部自行消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跨系统、跨行业调剂安置。原则上不能把未聘人员简单地推向社会,也不能盲目分流。三要坚持先挖渠、后分流的原则。各单位、各部门要在改革实施前,开辟未聘人员安置的多种途径,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安置措施和办法,不能造成"车到山前再找路"的被动局面。希望大家谨慎对待,把握好环节,执行好政策,扎扎实实地做好思想工作,多渠道进行安置,防止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第六,要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人才辈出的机制和环境。事业单位是人才集中的地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引进高层次的关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改革建立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并充分发挥作用的用人机制。要建立吸引人才"绿色通道",对进入我县本科以上高层次人才,简化调入手续,不受编制限制。要尽快制订重奖科技功臣办法,真正贡献突出的,可以给予重奖,激发各类人才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自觉性,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任务艰巨,必须加强领导,强化宣传,严肃纪律,狠抓落实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是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全面创新,关系到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涉及到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牵涉面广,任务繁重。对此,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必须亲自部署、亲自过问,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确保改革任务的顺利推进。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组织人事部门要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加强宏观指导,及时沟通信息,主动通报和反馈情况,及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有研究部署,有督促检查,有责任落实,确保改革的深入开展。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要按照改革的总体部署和总体要求,结合实际,对本乡镇、本单位的改革作出规划,理清思路,大胆探索。在改革方案设计和实施中,要先易后难,递次推进;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同时,要及时摸清干部职工的思想动向,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保证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企业人事制度范文篇10

广电局表态发言

近几年,我们市广电局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人民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等局属单位实行了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全员聘用的用人机制,探索了宣传与经营分开、制播分离的产业经营路子,以及栏目节目的市场化运作等办法,打开了经营思路,拓宽了经营途径,提高了经济实力与竞争能力,初步建立了一套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多能少、职务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

今年,我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分析解决改革进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订了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从月起,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对局属的所有事业单位认真组织实施人事制度改革,确保在月底前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并有效推进全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

一是把握重点,精心组织,确保各项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为了确保广电系统人事制度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我们局将以下几项工作作为今年的改革重点:

1、认真总结前几年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的科学设岗、全员聘用、绩效考核、人员流动、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制度,使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保障机制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

2、有效推进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在市政府关于事业单位经费总额包干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全员聘用和竞争上岗、绩效挂钩的人员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打破传统的“铁饭碗”,真正实现重贡献、重实绩和“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的用人与分配新机制。

3、将部分从事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按照市场方式运作。对系统内的广告经营、节目制作交流等部门进行企业化改造,针对不同情况,采取脱钩与半脱钩方式逐步推向市场,激发他们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和经营水平,充分激活生产经营部门的活力与市场竞争能力。

4、加强对县(市、区)广电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指导。建立市局党组成员联系指导制度,要求每个党组成员对所挂点的县(市、区)广电局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进行有效指导推动,确保全市广电系统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如期完成各项改革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