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群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1:04:33

企业集群

企业集群范文篇1

一、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近年来,四县市产业形式多样、发展迅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各具特色,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市初步形成了机械设备制造、煤化工、食品加工、新材料、纺织、生物工程、商贸物流、新型建材8个重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2008年,覆盖企业1810家,销售收入314.9亿元。县初步形成了煤化工、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食品、药品)、机械装备制造、纺织、造纸8个重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2008年,覆盖企业196家,销售收入112亿元。县初步形成了船舶制造、渔湖产品加工、新能源科技3个重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2008年,覆盖企业192家,销售收入47.8亿元。县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能源化工、纺织服装、石雕石材、农副产品加工五大产业,并由主导产业衍化发展形成了机械加工、手套加工、石材加工、木材加工、水泥制品加工、畜牧养殖等十大特色产业集群。2008年,覆盖企业1674家,销售收入192.1亿元。综合来看,四县市主要特点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产业集聚初具规模、形式多样。四县市注重发挥资源、区位和产业基础优势,因地制宜引导和发展产业集聚,产业集聚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煤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医药、物流、石材加工、养殖等多个产业。从2008年重点产业集群情况调查表统计看,四县市中符合市级标准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企业户数50户以上)有5个。市3个:商贸物流产业集群销售收入82亿元,企业564户;煤化工产业集群销售收入72.1亿元,企业56户;矿山机电产业集群销售收入57.4亿元,企业460户。县2个:机械加工产业集群销售收入51亿元,企业122户;石雕石材加工产业集群销售收入50亿元,企业1052户。县和县还没有达到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县煤、盐化工产业集群销售收入45亿元,企业38户,比较接近市级重点管理范围产业集群标准,有发展后劲。

(二)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带动作用明显。各类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在规模、产量、产值和效益方面均呈快速发展态势,带动作用明显。市的万达煤机、呱呱鸭制品、合兴科技、东远石油机械等龙头企业,2008年完成产值增幅均在30%-50%左右,这些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相应带动了机电产业、食品加工、畜禽养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县张黄工业园区的金威煤电有限公司,2008年扩建,使生产规模由年产6万吨烧碱和7万吨PVC树脂扩建到年产40万吨烧碱和40万吨PVC树脂。金威煤电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圣奥化工、金威华盛化工、凯得利玻璃制品、港口运输等一大批企业的发展。目前,“一矿一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煤-电-港-冶金-机械-建材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条不断拉长,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县以润峰集团为代表的新能源科技产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狠抓技术创新,为全市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供了好的经验做法,带动作用明显。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21.4亿元,创利税1.5亿元。年产一万安时环保动力电池项目,被国家列为“863计划”和“十一五规划”。今年,又投资3亿元,启动了自主研发新型薄膜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县手套产业的龙头企业公司,年产滑雪手套35万打,年产值1亿元,现为中国滑雪手套的最大企业之一。目前,正在大力推广公司+卫星工厂生产经济模式(公司加农户),有力地促进全民创业工作的开展,收到了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效果。

(三)产业分布相对集中、区域品牌效应日益明显。四县市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全力打造服务平台,共享资源,推动产业集聚,从而形成了产业分布相对集中、区域品牌效应日益明显的良好发展态势。石雕、石材加工产业主要分布在,形成了“中国石雕之乡”区域品牌。手套加工产业也发展迅速,2007年,被命名为“中国手套名城”,2008年,手套产业先后获得“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和“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称号。充分利用水稻产区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水稻加工产业,目前,形成了大米知名品牌。船舶制造、渔湖产品加工产业主要分布在,目前,已成为全省最大内河造船生产基地,渔湖加工产品也成了知名品牌。食用菌(蘑菇)加工产业主要分布在,其产品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服务能力不断提高。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协会和商会、担保机构和联保组织等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目前,四县市已建成公共服务平台11个,其中,2个、1个、3个、5个,涉及到技术研发、质量监测、人才培训、物流服务等多个方面。行业协会13个,其中,3个、4个、9个,涉及到机械制造加工、纺织、种养殖、石材加工、木材加工、船舶制造、农产品加工等多个产业。在担保机构和联保组织建设、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方面,各县市也积极探索,成立适合自己本地的模式。成立了大联保体,相继推出了钢结构质押、出口退税质押、收费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和专利质押等新的金融产品。县依托乡机械协会,在11家会员企业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了“县乡机械加工大联保体”,企业在零抵押的情况下获得授信额度最高为50万元,最低为10万元,且利息比一般贷款户低了近30%。

二、基本做法及主要成效

(一)加强领导、制定规划。四县市高度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推动企业向园区聚集,发展方向明确。重点对煤化工、食品加工和机械设备制造等8个产业进行了规划。到2010年,力争全市规模以上煤化工工业销售收入过100亿元;以铝业为主的冶金业实现销售收入127.97亿元;机械制造业发展企业200家,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食品加工业发展企业200家,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重点对煤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纺织等8个产业进行了2年发展规划(2009年-2011年)。到2011年,力争煤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过100亿元,机械制造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重点对船舶制造、渔湖产品加工和新能源科技3个产业进行了6年规划(2009年-2015年)。到2015年,力争船舶制造产业发展企业100家,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渔湖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企业150家,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新能源科技产业发展企业36家,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重点对手套加工、石雕石材加工和畜牧养殖等10个产业进行了6年规划(2009年-2015年)。到2015年,力争石雕石材加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85亿元,手套加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二)搭建载体,引导集聚。四县市充分发挥组织、引导、协调、规范作用,认真研究产业政策,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积极规划和搭建完善产业园区,把产业园区作为培育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升级的载体,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产业园区集聚,为产业集群发展构筑了良好的载体平台。市中心店镇机电产业园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累计投资1亿多元,入驻机电企业39家。县张黄镇成为全市化工生产基地。县正在建设船舶生产基地。县已规划建设手套产业园,以引导企业集聚发展。

(三)培育龙头,拉长链条。四县市围绕产业优势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不断拉长产业链条,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能力。市于2008年7月,开展了督帮规模工业企业活动,督帮龙头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推动技改扩产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张黄镇在做大做强金威煤电、盛发焦化、正茂化工为代表的煤化工龙头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一矿一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围绕煤-电-港-冶金-机械-建材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条,采取招商、引资、合作等多种方式,不断拉长产业链条。目前,煤化工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张黄镇连续多年被市授予“经济十强乡镇”称号。

(四)打造平台,提供服务。四县市都加大了对行业协会和商会、担保机构和联保组织、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和质量监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持和引导力度,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化服务水平。成立了泰山玻璃纤维和食用菌种植2个技术服务中心,机电产业联盟、食用菌和食品3个协会。围绕船舶制造产业成立了船舶技术研发中心和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围绕张黄煤化工产业成立了研发质检、人才培训和物流3个服务平台。根据本地特色成立了手套、索具工程技术、圣润纺织等5家研发中心及相关产业9家协会。这些技术中心和协会的成立提高了为会员单位进行培训、咨询、提供技术等服务的能力。

(五)优化环境,支持发展。四县市注重从侧重管理向全方位服务的转变,成立了优化发展环境领导小组,集中开展了优化发展专项治理活动,进一步改善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县于2007年7月在全市率先实行了涉企收费“一费制”制度,将各部门对企业的收费进行统一核算,剔除不合理的部分,在规费管理“四不变”(资金所有权、性质和用途、收费单位财务自主权、执收单位经费供给方式均不变)的前提下,参照企业前三年缴费情况,合并成一费交纳。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对全市涉企行政规费征收推行“一费制”管理的实施意见》,将10个部门的14个费种由涉企行政规费征收管理办公室统一征收,将规模以上企业纳入管理范围,严格执行涉企检查收费罚款登记备案制度,实现了一口收缴、扎口管理。“一费制”管理制度的实施,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强化了部门服务职能,降低了行政成本,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虽然四县市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发展规模小。企业的规模小、技术、劳动力素质较低,所形成的产业集群表现为规模偏小、产业链条短、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替代性强、竞争力薄弱。二是功能完整性不足。产业集中度不够,产业链延伸不足,有些链条缺失;企业之间沟通联系、配套协作程度不够,合作意识差;集群很大程度上只是空间形态上的集聚,表现为企业群居状态。船舶制造业主要分布沿河地区,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状态,资源共享性差。三是创新能力弱。产业集群中多数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人才,对技术研发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大多数企业处于“跟风”阶段,产品加工多,研发新产品少,产品技术含量低。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起步晚、进展慢,协会、担保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健全,有的产业集群基本没有服务平台,有的虽然建了,但也没有发挥作用。在融资担保方面,只有一家担保中心,多年前就陷入了运作困境;虽然成功推出了联保融资经验,但至今还没有成立一家担保公司。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为更好地加快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我们提出了以下八条对策建议:

(一)加强发展指导,科学修订规划。要结合实际,突出特色,抓紧修订完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做好与我市四大千亿级产业规划的对接,集中力量抓好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市场前景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升整体规模和水平。如中心店机电制造、张黄煤化工、船舶制造、石雕石材和手套加工等特色产业,要重点加强指导、给予扶持。

(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拉动和催生相关配套企业,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步伐。对产业集群中龙头企业加大培育力度,努力实现“四个一批”的发展目标:即培植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优质品牌,形成一批产业集群,创建一批特色产业强镇。

(三)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竞争能力。要注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技术改造相结合,进而实现创新——技改——创新的良性循环;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引进开发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产品效益好的新技术,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不断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四)突出品牌带动,打造区域品牌。要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升产业集群内企业创品牌意识,推动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流动,培养形成区域品牌。一是积极培育国家、省级品牌,对评选为国家、省级品牌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激发企业创产业品牌的热情。二是加大产业品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产品为依托,打造区域性品牌,实现由产业品牌向区域性品牌的转变。

(五)强化产业招商,引导项目集聚。要把产业招商、选商招商和扶优扶强结合起来,对支柱产业进行前伸后延来壮大产业集群。张黄煤化工产业、中心店机电制造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产业链条长,吸纳劳力多,发展前景广阔。在招商引资中要紧紧围绕这些产业的链条开展工作,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使项目向园区聚集,使产业链条拉长、加宽、增厚,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六)突破区域界限,建设特色园区。实现产业集群的升级,必须要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合理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优势互补。各地经济园区要突破区域界限,发挥地方特色,形成区域特色产业联合发展局面。如船舶制造产业主要分布在韩庄、夏镇、留庄、昭阳乡镇,这几个乡镇要突破镇域概念,可以考虑合作共建专业产业园区,共建一个公用技术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利益最大化,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企业集群范文篇2

【摘要】企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是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动力。文章重点围绕晋江制鞋业,分析了其发展企业集群的背景条件及优势所在;并指出了该集群所存在的不足与努力的方向。【关键词】晋江制鞋业;企业集群;集群效应企业集群理论是当今理论界讨论的一个热点,现实表明,企业集群正在或已经成为各个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而区域经济发展又带动着国家经济发展。一句话,企业集群发展的水平正在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企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聚集在一起,是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产业发展形态,是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经济现象。它具有特定的“产业内涵”。集群内的企业呈现出区域化分布、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联动、社会化协作等基本特征,其中专业化经营是最本质的特征。通常集群的成员既包括上游的原材料、设备、零部件和生产服务等投入供应商,也包括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还包括侧面延伸的互补产品制造商、基础设施供应商以及技术和中介服务等。企业集群正是通过集群内大量的企业和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高度灵活的专业化协作网络,具有极强的内生发展动力和持久的生命力。近年来,福建省的不少地区形成了以家庭企业和专业市场为基础,在一定地区、一定行业中逐步形成了以大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协作配套的特色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泉州、厦门、福州和漳州,以泉州最为突出。以泉州晋江为例,在这个县级市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出现了3000多家纺织服装制造企业,3000多家制鞋企业,300多家制伞企业,其伞产量在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38%,糖果产量占全国18%,晋江产业集群的特征明显。同时,该市已形成了三大竞争优势:一是涌现了一批以安踏、七匹狼、寰球、恒安、雅客为代表的集群龙头企业,围绕每一家龙头企业都有200~300家企业为之配套,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形式;二是形成了诸多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化生产乡镇,如陈埭镇的旅游运动鞋生产基地、安海镇配套的皮革加工业基地、深沪镇的内衣生产基地等,每个镇同类企业数量众多,呈集群态势,制造工业特征明显;三是曾先后被授于“中国鞋都”、“中国仪器工业强县”等称号,至2005年10月,该市已拥有15个中国驰名商标、18项中国名牌产品、2项中国出口名牌产品,已经成为“中国品牌之都”,这为当地走“扶强扶大,扶专扶特”的企业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当地市委市政府还邀请深圳金必德经济管理研究院组织专家为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把脉,策划在未来4年将集中力量重点扶持50家核心企业,培育40家年产值达10亿~30亿元、10家年产值达30亿~50亿元的“企业航母”,形成“纺织服装业、食品业、建材、陶瓷业、制鞋业、玩具(文具)业”5大产业集群,进而提升当地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一、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条件综合来讲,影响并最终促成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主要条件有以下几个:第一,市场始终是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力量。任何企业的生存都离不开市场的需求,没有市场需求或者市场需求不足都不能使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得以生存及扩大;特别是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如果缺乏市场需求,新企业的创办就缺乏动力,大量的中小企业也不会集聚在一起来形成产业集群。在晋江运动鞋产业发展初期,正是由于来自国际的需求使得生产出来的鞋可以大量出口,才使得晋江的企业得以大规模地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的进一步提高,国内的市场需求开始旺盛,这又给予晋江鞋业摆脱“加工贴牌”地位强大的市场动力,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拥有自己的品牌。第二,产业资本的迅速集中,劳动力及产业技术的充分自由流动是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必备条件。上世纪80~90年代,海外华侨乘着改革开放深入的有利时机纷纷到国内投资发展,而作为著名侨乡的泉州无疑成为侨资涌入的重点。当地政府对企业创办和产业发展的限制较少,福建闽南地区相对较少国企的情况使得该地的自由劳动力丰富。这样,晋江就轻松拥有产业资本的集中,劳动力和产业技术的充分自由流动,使其具备了发展大量中小企业的重要条件。民营企业是引领产业集群的生力军。根据现代产权理论,当最终所有权与委托权合一时,企业的产权安排是最有效的。晋江的民营企业大多是符合这一条件的个人业主制企业,他们具有理性而有效地选择经济行为的产权条件。再一方面,从中外的实践看,成功的产业集群的微观基础大多是中小企业,晋江的民营经济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正好使产业集群在这里得到迅速的发展。第三,文化和传统是集群经济的重要依托。晋江的地域文化与传统是其能够走在集群经济前列的重要因素。晋江人被称为“睡不着觉的人”,敢拼、爱拼、比拼与不懈追求的精神是晋江活力永恒的发动机。晋江的地方意识特别强烈,非常重视地缘、血缘关系,因此他们坚信“诚信为本方有大成就”“面对真实自我抱团打天下”。在这样的地方文化氛围下促使集群内部形成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建立在这种关系基础上的“信任与承诺”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这种传统的强韧性将各个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协调发展。先天条件的优厚使晋江在起跑线上领先了一步,但如何保持这一领先地位才是晋江企业现在所应该重视的。企业集群正是晋江企业前进的方向。晋江政府也提出了诸如“产业集群兴市”这样的口号。硕大的广告标语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晋江人前进的方向。那么,晋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又在哪里呢?二、晋江制鞋业走企业集群所带来的优势第一,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各个环节的生产和经营都根据效率与经济原则进行广泛的分工和协作,从而使市场交易关系替代了内部管理关系,产品的交易成本就大大降低。在年产各类运动鞋、旅游鞋7亿双的“中国鞋都”晋江,其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近一半,占世界同类产品产量的五分之一,是全国三大制鞋基地之一。在这里,皮革、炬胶、吹塑、EVA、电脑制绣、识标等各种与鞋有关的产业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由于存在着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销售的松散交错型价值链网络,集群中的企业基本上可以无需库存原材料、半成品等等,其所需要一般都直接从供应商处获得,这样,企业不仅可以省去从外地采购的各种费用,还可以减少库存费用,同时加速资金的周转。据粗略统计,晋江地区运动鞋厂商在采购时相比处于独立地区的中小企业能节约15%以上的采购成本,采购效率也大大提高。同时,大量企业的集群分摊了公共设备、基础设施等固定成本,并使通用技术迅速普及,这些都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使产品更具有价格优势。第二,有利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专业化分工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在集聚了3000多家制鞋企业的晋江,竞争无疑是相当激烈的。而这些企业正是在不断的较量中分出胜负,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市场告诉他们“什么是他们的优势所在,什么才是他们应该做的[1][2][3]”;同时,这些企业也是在交易过程中不断的博弈,逐渐形成了普遍接受的基本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游戏规则”及相应的“奖惩制度”。集群中的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竞争和协作中扬长避短,共生共荣;更为重要的是,大量企业横向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性和规模经济性,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进入行业的壁垒,增加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的利用程度。第三,有利于技术推广和运用。在晋江制鞋集群中,大多为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受到规模、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限;但当它们集聚在一起时就会产生邻近效应和社会化效应,促进企业之间互相模仿、学习,使这些企业暂时克服技术创新方面的薄弱,在较短的时间内挤进该行业,并求得生存。不可否认,缺乏技术创新、光靠模仿与学习对于企业发展是致命的;但对于这些只求先立足的小企业而言,模仿却是救命的。这似乎太过于着眼于眼前利益,但并不妨碍这些企业“先立足,再发展”的目标。第四,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当中小企业进行集群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合作后,由于可以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产品开发、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互相学习和模仿,特别是开发目标的细化和开发投入的降低,必然会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大降低。同时,当各个企业都只专注于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方面时,投资所需的资金就会较少;而专注某一方面就会使新投资前的研究更加深入,而经过深入研究分析的项目失败的可能性较低;由此,我们可知集群将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第五,有利于区域品牌的形成。晋江运动鞋、旅游鞋已经是全国家喻户晓的品牌。正是由于大量制鞋企业在晋江的集聚才有了“晋江鞋世界世界晋江鞋”的响亮口号。当晋江走出了诸如安踏、别克、鸿星尔克等等大家熟悉的品牌时,晋江鞋世界自然就慢慢的走进人们的心里,晋江的区域品牌逐渐形成。区域品牌的形成有利于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前来。作为鞋都的晋江,由于它的区域品牌优势,每年都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国内外客户来这里考察、洽谈生意。在此基础上,晋江市政府因势利导,从1999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七届国际鞋业博览会,由此来进一步加强晋江鞋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并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优势,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晋江鞋博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高了晋江鞋业集群的知名度,有效地推动了鞋业集群的发展。仅今年的第七届鞋博会就吸引了来自美国、韩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菲律宾等33个国家的企业来参加,会间的合同成交额也达44.7亿元。三、晋江鞋业集群的不足及发展方向晋江的企业集群发展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是企业集群发展的典范,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总体而言,福建省的企业集群只是处在初级阶段,即使是最有名的晋江制鞋业企业集群也是如此。下面就谈谈晋江鞋业集群的不足及发展方向,其最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链不完整,相关配套还不足,难于获取最佳的外部规模经济。应该说,从整体上看,晋江鞋业集群已形成皮革、化工原料、鞋机、数字制模等社会分工、配套一条龙生产协作群落;但其相关配套不足,相关社会化服务系统极不完善。在晋江鞋业集群中,生产类型的企业多,而金融、风险投资、人才培训、市场咨询、中介服务等支持性服务机构发展滞后。比如从融资渠道来讲,晋江制鞋企业资金更多的是来自于自我积累、民间资本,没有相对健全的金融机构及相关制度可以解决这些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这已经严重的阻碍了企业规模的进一步发展。没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系统,是无法保证晋江中小企业集群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集群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如何完善社会化服务系统,加快支持性服务机构的发展已经成为晋江鞋业集群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显然,光靠市场调节来解决此问题的速度太慢,不利于集群的发展,此时,就需要政府来起关键性的作用了。正如著名经济策略大师迈克尔·波忑所认为的:政府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建立某些集群的工作会不可避免的落在政府的肩上。在此,晋江政府除了负责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要做好市场导向,积极提供服务,引导投资者在公共服务机构方面的投资,甚至提供资金去促进相关服务机构的完善。只有在晋江政府的因势利导下,晋江鞋业集群才能加强集群链条中的薄弱环节,逐步获取最佳外部经济。第二,大多数企业缺乏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集群升级较难。在这个拥有3000多家制鞋企业的土地上竟然没有几家上规模的技术研发中心。集群企业所拥有的技术仍然摆脱不了模仿的痕迹。产品之间存在高度的同质性。正因为缺乏核心技术,晋江鞋的价值难于提升,一直处于低端产品的地位。看这样一组数据,在欧洲,意大利的布伦塔河皮鞋集群带是世界级的鞋都,集群内有866家企业,14000名从业人员,年产2000万双皮鞋,年销售16亿欧元。晋江有3000多家制鞋企业,年产鞋7亿双,年销售额15亿欧元。意大利布伦塔河皮鞋的单价为80欧元,晋江鞋是2到3欧元之间,只是人家的1/40。如此低的附加值正是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所导致的。晋江确实拥有“品牌之都”的美誉,至2005年10月已经有15个中国驰名商标、18项中国名牌产品;但同样是品牌、名牌,为何会与人家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关键就在于晋江企业品牌没有达到品牌的真正高度,不具备品牌的真正内涵。品牌是经济与文化的结晶,每一个真正的品牌都应该是技术含量的凝结,企业文化的积淀。企业文化需要历史的沉淀,时间的积累。这对于只有十几年历史的晋江制鞋企业似乎很不公平,但不可否认的是晋江企业在培养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的认识上存在偏失。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晋江企业并不是不重视人才,而是称得上“求贤若渴”。高技术人才、知名职业经理人在晋江都能受到“高薪抢购”的待遇。然而,这些高薪聘请来的人才们是归属于企业的人才吗?他们又会在企业呆多久?事实上,这些人才中的许多人要么是因为没有立竿见影的成效被老板“请走”,要么就是被更高的薪水挖走。于是,跳槽的现象在晋江早已司空见惯了。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晋江企业留不住人才,没有真正归属于企业自己的人才呢?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晋江老板强烈的实用主义观念是最主要的原因。强烈的实用主义观念使企业的重心都放在“用人才”,而忽视了“培养人才”。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他们给经验缺乏的大学生开出的薪水是较低的。据粗略的了解,这个薪金大致在1000元左右。这样的薪水往往将能力高的学生拒之门外,而这些人才恰恰是企业培养企业文化、培养技术骨干的根本来源。经验缺乏的大学生往往对培养自己的企业更有忠诚感。换句话说,只有企业自己培养的人才才会对企业有真正的归属感,才会是企业最终的核心力量。有了属于企业自己的人才,才有了培养企业文化、提高技术研发力量的坚实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扎扎实实地做企业,赋予产品更高的技术含量,独有的品牌文化,使企业具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做大做强。由此,才能从根本上去推动整个企业集群的升级与发展。因此,晋江制鞋企业集群的发展既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更要靠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加强。综上所述,晋江制鞋业前进的方向就是继续走“企业集群”的道路,并不断的加强企业自身的发展,以此推进集群的升级与发展。这不仅仅因为晋江具有发展企业集群的有利条件,也因为企业集群能够推动晋江制鞋业的再一次腾飞,同时[1][2][3]也是促进晋江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晋江企业集群的路必须也一定会继续走下去,当然这其中还要克服诸多的困难。套用一句话来形容晋江企业集群—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参考文献]林民书.中小企业的生存及其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符正平.中小企业集群生成机制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2).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胡渡南.以科学规划引领产业集群发展[J].开放潮,2004,(11).周裕惠.发展产业集群需谨防“误区”[J].开放潮,2004,(11).林民书.应高度重视产业集群内在制度的建立[J].开放潮,2004,(11).林其屏.产业集群发展应跨越体制性障碍[J].开放潮,2004,(11).郭铁民,蔡勇志.福建发展产业集群要理清思路[J].开放潮,2004,(3).[9]郭铁民.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J].开放潮,2004,(11).[10]胡渡南,陈菲,刘平,袁忠贤.福建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建设战略研究[J].福建论坛,2004,(3).[11]吕品,郑亚莉,张树义.小企业集群下的产业生态化分析[J].浙江金融2004,(4).[12]郑文智.中小企业集群与晋江经济增长分析[N].华侨大学学报,2004,(1).[13]骆文达,曾路.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集聚若干问题研究——以福建晋江运动鞋产业集群为例证[J].当代财经,2003,(8).[14]郑凤田.四大条件影响产业集群形成[J].中国城市报道,2003,(2).[15]朱华晟.关于中小企业集群化的几点思考[J].博士论坛,2000,(5).[16]阚肖虹.建设企业集群工业区,2002-08-22.[17]鲁慧君.企业集群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ttp://,2003-12-03.论文网[1][2][3]

企业集群范文篇3

信息不对称,导致信用担保体制的产生,这种体制主要是解决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以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虽然各类担保机构对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担保机构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政策、法规不到位;规模普遍偏小;经营不规范、存在超范围经营;没有建立稳定的担保资金追加补充机制与风险补偿机制;商业银行对担保机构风险承担能力的担忧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担保公司的发展,限制其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发挥作用。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模式设计与运作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模式设计。中小企业集群组团融资,是集群内一组企业把各自的资金需求集合起来向金融机构进行批量融资的行为与过程。具体是指集群内核心企业牵头组建集群财务公司,并由集群财务公司汇集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将这些贷款申请组团后,向集群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再由集群财务公司将所融得的资金在集群内部分配(具体见图一)。图一: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模式图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运作。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运作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组建中小企业群。中小企业群的组建必须围绕核心产业生产经营,并且每个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位置要明确,能在一段时期内较为稳定,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地理接近、产业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很频繁,同时集群内企业家之间要有较好的人缘、地缘、血缘关系,能形成复杂的社会资本网络,集群内部信息传递速度要快,集群财务公司能够很容易获得与集群内企业相关的信息。组建集群财务公司。组建集群财务公司的关键在于选定集群内核心企业,并有其牵头组建集群财务公司,集群财务公司的主要工作在于汇集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将这些贷款申请组团后,向集群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再由集群财务公司将所融得的资金在集群内部分配。组团担保与融资。集群财务公司将这些零散的贷款申请一起汇总,利用收集的相关信息,对这些贷款申请作筛选,决定是否为某一笔贷款作担保以及担保的额度等,然后将通过筛选的贷款需求统一组团,向集群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集群财务公司在此过程中中小企业各自对自身的债务负责,组团成员间不承担连带责任。

建立健全集群财务公司投融资平台与体制。一是创新直接融资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允许符合条件的集群财务公司投融资平台运用企业债券、中期票据、信托计划、产业投资基金、资产证券化、发行股票等多种融资渠道,形成包括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在内的多元化融资结构,改变集群财务公司投融资平台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结构。二是推进项目融资创新。大力开展建设—转让(BT)、建设—运营—转让(BOT)、转让—运营—转让(TOT)和政府项目与民间合作(PPP)等多种融资方式,吸引各种社会闲散资金直接投资建设和经营。这样可以消化融资平台风险,促进项目投融资行为的规范化。建立健全集群财务公司投融资平台债务管理和偿债机制。一是把集群财务公司投融资平台债务的偿还纳入预算进行安排,按期足额偿还。二是建立与集群财务公司投融资平台中公司债务规模相适应的偿债风险准备金,除了将集群财务公司平台的投资收益纳入其中,加强对风险准备金的监督和管理。三是细分集群财务公司平台的性质,实行差别管理政策。如对融资平台的借贷、用资、偿债等环节实行市场化运作和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的压力和降低潜在的债务风险。集群财务公司应拓宽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目前集群财务公司大多数采用贷款融资方式,直接融资较少,其原因一方面是直接融资的条件较高,另一方面是没有合适的融资平台,因此,集群财务公司应扩大直接融资比例,一是吸引风险投资资本,将发展前景较好的部分优质中小企业资产进行组合,向PE和VC(私募基金和风险资本)推销,以引入较好的投资者,带来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促进中小企业的转型。二是集群财务公司推进技术入股和员工持股计划,中小企业可以采用技术入股和员工持股解决资金问题,以增长企业凝聚力,留住优秀人才。三是集群财务公司搭建股权债券交易平台,使中小企业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股权和债券的转让,优化中小企业的资金机构四是加快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一系列创新产品。商业银行应建立更为审慎的融资平台风险管理机制。一是规范贷款担保方式。要求集群财务公司提供合格足额的抵押物,所有抵押资产的价值应在资产评估公司评估的基础上,参照当地同类资产市场价值进行综合评估,落实合法有效的土地房产抵押或接受有代偿能力的第三方担保,杜绝地方政府纯行政性或政治性担保行为。二是督促集群财务公司融资平台建立切实可行的偿债机制,明确偿债资金的来源、用途及具体还贷安排。三是建立足够的风险拨备基金,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呆坏账。四是严格界定政策性与商业性金融业务,对于融资平台支持的纯政策性项目融资业务,应审慎经营。

本文作者:胡年芬工作单位:湘潭市第三人民医院

企业集群范文篇4

产业集群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性已为理论和实践所证实。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终究与其“细胞”成员——单体企业的竞争力紧密相关。然而,我国绝大多数产业集群是从乡镇、街道兴起,由中小民营企业结网成群而成。这些企业基础差、底子薄,在成长过程中普遍遇到资金短缺问题,并已经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王组强(2005)、李源新和许慧莹(2006)、杨汉波(2005)及王碧秀等人(2004)对浙江、广东、福建等地产业集群融资状况的调查研究表明,集群企业普遍感到资金不足,外部融资难。

外部融资难导致集群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内源性融资,即通过增加留存盈余、追加业主投资等方式筹措资金。这种融资“偏好”的必然结果是集群企业资本结构中自有资金比重偏大。李源新和许慧莹(2006)、陈秀莉(2006)、魏守华和邵东涛(2002)等人的研究表明广东、福建、浙江等地集群企业的白有资金比重都超过60%。这种现实的资本结构强化了不少学者关于自主融资是集群民营企业主要融资方式的认识。但实际逻辑并非如此。正是由于集群企业难以从外部市场获得资金,因此只能靠内部积累来满足发展需求,但这种融资对策牺牲了企业应有的成长速度。因此,克服集群中小企业外部融资难是我国发展集群的现实命题。本文拟在剖析影响集群企业资金状况的外在因素基础上,探索缓解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的有效路径。

二、国内外文献回顾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难是个全球性问题,理论界也给予了大量研究。但产业集群环境下的企业融资研究刚刚起步。综观已有的集群企业融资文献,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首先,许多学者剖析了产业集群给集群企业带来的融资优势,如魏守华、邵东涛(2002),张炳申、马建会(2003),赵秀芳、周利军(2003),郭席四(2006)等,这些研究主要认为相比较于单体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降低了集群企业融资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而减少了融资交易成本、提高了融资效率,研究视角偏重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与利益。其次,部分学者运用调查分析等方法对产业集群的融资现状展开实证研究,如王组强(2005)、李源新和许慧莹(2006)、杨汉波(2005)及王碧秀(2004)、郭斌和刘曼路(2002)等,研究结论主要是集群企业获取外部融资难,内源融资是集群企业筹集发展所需资金的主要手段。最后,已有研究大多对如何解决集群企业融资难问题做了对策分析,如郭斌和刘曼路(2002)认为只有引导民间金融组织规范化运作,建立定位于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民营金融机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杨汉波(2005)则从银行角度探讨如何与集群企业开展融资交易并合理控制交易风险等。显然,金融机构改革和信贷行为调整对改善集群企业债务融资具有重大意义,但不是唯一解。

西方的集群融资表现出了和国内不同的特征,研究方法上以案例研究为主。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Ja-runeeWonglimpiyarat(2006)在分析硅谷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动力过程中,发现风险资本和政府的融资创新项目是硅谷成功的催化剂。这主要是因为硅谷产业本身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征,能吸引全球各地的风险资本。而我国的产业集群大多是传统加工、制造产业,因此绝大多数产业集群难以应用硅谷的融资模式。英国学者AnnaSpadavecchia(2005)通过对意大利南、北两个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发现,政府支助(statesubsidies)是集群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支助形式包括软贷款(softloans)、补贴(grants)、财政补助(fiscalsubsidies)等,并反驳了学术界关于集群企业融资完全依靠自主融资(reliedentirely0nself—financing)的主流观点。意大利的产业集群主要是制鞋、纺织及服装,技术要求和进入门槛较低,这和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产业集群相似。但我国集群企业融资中几乎看不到政府支助,因此对于起步更低的我国集群企业而言,实际上更渴望政府支助,这无疑是令人遗憾的。瑞典学者JoakimWinborg和HansLand—strom(2000)从管理学角度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中小企业在融资实践中广泛应用的步步为营融资法(fi—nancinebootstrapping),他们通过对瑞典900家中小企业进行访谈、问卷调查,总结了包括延迟法(dela—ylngbootstrappers)、关系导向法(relaionship—onen—tedbootstrappers)等六类的步步为营融资法。与集中于外部市场融资的已有财务经济学研究成果相比,JoakimWinborg和HansLandstrom则着重从财务管理学角度分析此问题,这对我国集群企业融资理论研究与实践都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可以说,相比较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政府支助薄弱是集群民营企业资金短缺及融资难的重要原因,并主要在税收政策和信贷政策两方面存在不公平待遇。因此,本文一方面将沿着税收、信贷两条路线研究集群企业融资的政府支助机制;另一方面从集群企业加强协作角度探索如何建设步步为营融资机制。

三、影响集群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分析

融资是资金需求的行为反应。除企业的运营质量、管理水平等内部因素之外,集群企业所处的中观和宏观环境也极大地影响企业的资金流,如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及区域内的产业协作状况等。

(一)税负制约集群企业内部融资能力

税内及税外规费直接增加集群企业的财务负担,削弱企业现金流。由于历史等各方面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的税收待遇不同,税负不均和税负过重大量分流了广大中小集群企业的资金。王组强(2005)对浙江省内500家集群企业进行的调查研究及福建省社科联王碧秀组织的对福建省106家集群内民营企业的调查研究表明,两省五成以上的民企觉得税收及税外规费负担重。相比较而言,福建省民企的税内外负担又比浙江省重,这也是浙江产业集群发展更快更好的原因之一。

税收政策是个利益分配工具,直接反映民企所享受到的重视及支持程度。然而与国企、外企相比,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民企税负偏重问题。王碧秀等人(2004)的调查研究发现,民企除了缴纳33%的企业所得税外,还要交纳个人收入调节税;国家对企业购买国产设备抵扣所得税的政策优惠,往往将民企排除在外;所得税减免的起算时间,外企是从获利年度起算,民企则是从开办日期起算;有限责任公司性质的民企在增资时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外企不仅不需交个人所得税,还返还一定比例的企业所得税。此外,各种达标费、赞助费、培训费、报刊费等税外规费很多。有的民企每年向政府各部门缴纳的费用多达几十种,有的上缴的税外规费甚至超过税收。在税收方面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使家底原本就薄弱的民营企业更加不堪重负,内部资金积累能力受挫。

(二)股票市场和风险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基本被堵塞,制约集群企业从外部市场融通权益性资金的能力

我国证券市场由于发展时间短及其他历史原因,证券市场种类少、进入门槛高,广大集群企业基本被堵在门外,难以从主板市场融通权益性资金。2004年5月深圳中小企业板开市,但除了对申请上市企业规模的要求有所降低外,其他与主板市场的要求几乎一致,绝大多数的中小集群企业仍被拒之门外。同时,设立风险资本市场的宏观条件、运行机制也不成熟,风险资本难以进入产业集群。可以预见的是,集群企业难以从权益市场上融通资金状况在未来较长时期内难有太大改变。

(三)信贷政策不合理,支助性信贷缺失,制约集群企业从外部市场融通债务资金的能力

信贷政策是集群企业重要的外源性融资机制之一,然而现行的信贷融资机制基本上是适应国有企业外源性融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信贷市场的垄断者,主要服务对象并非广大民企,因此集群企业贷款难就是一个合乎实际的顽疾。这种情况况下,本应有各种专门用于扶持中小集群企业创立、发展的支助性贷款,如软贷款、优惠贷款、财政补助等,我国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更严峻的是,中小集群企业从银行贷款往往面临更苛刻的要求,以至于有的企业觉得银行歧视民企。如,有的银行向中小集群企业收取贷款差额补偿金或贷款滞付金以规避利率管制;中小集群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信用贷款、技改贷款,而且抵押贷款过程中费用高、期限短,贷款审批程序复杂。从贷款主体上看,我国货币市场缺乏面向民企的私营银行或中小银行,也缺乏面向中小集群企业的政策性银行,更未见为促进集群企业成长的各种扶持基金或基金会。因此,我国当前间接融资渠道对于广大集群企业而言,也是极其狭窄的。

现有融资中介服务不完善,加大了中小集群企业融资难度。各银行为了降低贷款风险往往要求中小集群企业提供贷款抵押或信用担保,由于集群民企普遍存在可供抵押的资产少,所以对第三方担保的需求和依赖性大。但实际情况是我国目前缺乏有效的中小集群企业担保机制。

民间融资成本过高,不利于集群企业积累资金,中小集群企业难以从外部权益资金市场和债务资金市场融通资金。为了解决企业设立、发展所需资金,许多中小企业往往被迫进行地下融资或民间高利贷融资。陈小红、刘剑(2003)、王碧秀(2004)等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亲友借款”、“民间融资”是民企重要的融资方式,导致民营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地下金融也越“繁荣”。然而,地下融资往往利率高、缺乏法律保护,有的企业因此背负承重财务压力,一旦遭遇产品价格下跌或材料价格上涨等经营风险,往往就会致企业于死地。

(四)集群企业间协作程度不高,限制了集群内部交易性融资能力

集群企业共处一条产业链上,生产具有要么上下游相互承接,要么是相互竞争,彼此间的采购、销售、设备租借及资金结算等业务频繁发生。如果企业间协作关系良好,那么可以使用延期付款或提前收款、共享设备或技术等方式缓解资金短缺而带来的资源不足问题。然而,我国产业集群协作关系普遍较差,削价竞争、信息或技术封锁、互相挖墙脚等现象毫不鲜见。更严峻的是,产业链不配套而使集群内企业无法进行交易性融资,进而限制了集群企业的融资弹性。集群企业是同一产业链上的各个结点,一家企业的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往往会波及链条上的其他结点企业,最终可能导致产业链断裂,引起集群经济的萎缩、崩溃。因此,建立健全适合集群企业实际情况的融资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企业融资的政策需求分析

(一)建立扶持集群企业成长的税收政策,减轻税内、税外负担,增强集群企业现金流

税收政策调整应包括税负公平和减轻税负两方面内容。税负公平是指民营集群企业作为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应享有和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相同的税收待遇。目前我国民营集群企业还是“二等公民”,由于身份不同,使其在所得税减免、税率优惠等方面遭受不公平待遇。如,所得税率及所得税减免政策内外资企业差异大,是导致沿海许多民企业主通过投资移民改变企业所有制性质的主要原因。因此统一税负是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减轻税负则是在税负公平的基础上优先支持集群企业,如在税基、税率、减免待遇等方面向集群企业倾斜,尤其是清理、整顿各种摊派、规费等税外负担。美国政府在推动硅谷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就有针对性地免除了风险资本退出的资本利得税,这极大地增强了硅谷吸引风险资本的能力。由于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及固定性特征,减轻集群企业税负就能象增强企业造血功能一样直接增强企业内源性融资能力,长期改善企业的资金状况。

(二)建立切实可行的支助信贷项目,设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完善集群企业外部信贷融资机制

集群企业的信贷优势及如何改善国有银行面向集群企业信贷机制的研究已较丰富,不再赘述。但在我国当前扭曲的金融格局下,要让广大中小集群企业都能轻松通过正常的信贷融资通道获取资金绝非易事。首先应当借鉴意大利融资模式,大力发展支助信贷项目,设立各种全国性、区域性的信贷基金,有针对性地解决集群企业资金不足问题。如,设立扶持集群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研发信贷基金,或设立扶持集群企业技术改造的技改信贷基金,或专门用于支助集群企业将专利技术商业化的信贷基金。美国政府在扶持硅谷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先后设立了小企业创新研究(SBIR)、小企业技术转移项目(STTR)、高端技术项目(ATP)、高端防御研究机构(DAR—PA),DuaIUSe,合作研究与发展协定(CRADAs)、小企业管理(SBA)、制造和扩张项目(MEP)及人类技术(mantech)等八项创新融资项目,这些项目在不同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硅谷信息产业的升级发展。

其次,在集群所在地设立区域性银行,直接为集群内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结算、理财、咨询等金融服务。如1983年,美国政府在硅谷设立了硅谷银行,为硅谷信息产业集群内的各个企业提供信贷和与金融服务,充分发挥了产业集群信贷融资优势。我国政府也可以在发展较成熟、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所在地,设立专门服务于产业集群企业的区域性银行。这一方面可以打破国有银行垄断局面,另一方面,促进金融领域的市场竞争,有利于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金融秩序。

第三,条件成熟的区域,地方政府可以设立专门为集群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使那些发展潜力大的集群不至于夭折在初始阶段。

最后,针对集群经济发达地区往往是地下金融发达地区现象,政府可以考虑采取相关措施将地下资金阳光化,逐渐引入民营银行或民营金融机构机制,这样减少集群企业地下融资的成本和风险。

(三)完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运行机制,促进担保业务发展

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还处于起步期,其运作机制、法律规范都不成熟,需要各相关部门积极引导。近年来,尽管有的地方政府针对中小企业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旨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但由于担保公司数量少、注册资本偏低、申请门槛过高等原因也未取得预期效果。如,晋江是福建省产业集群最发达的地区,2000年成立了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但直到2004年的四年里,累计为企业担保贷款只有22笔,2003年只为一家企业担保。因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需要积极探索、不断完善。

(四)推动步步为营融资法的广泛实施

步步为营融资法(financinebootstrapping)是指不以在外部长期市场上举债或增加新股东的方式来满足资金需求。实际上,大多数的小企业经营者都在用各种各样步步为营法,而不是外部融资。

企业集群范文篇5

关键词:传统产业;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

一、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

关于中小企业集群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解释。

迈克尔·波特主要从竞争优势的角度对中小企业集群现象进行了研究。定义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了一个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集合体。波特认为企业集群的成员包括提供零部件等上游产品的供应商,下游渠道的顾客,提供互补产品的制造商,及具有相关技能、技术或共同投入的其他产业的企业,还包括提供专业培训、教育、信息、研究与技术支持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

Posenfeld则侧重于强调社会关系网络及企业间的合作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决定性作用,他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是:中小企业集群是相似的、相关联的或互补的众多中小企业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聚集,有着畅通的销售渠道,积极的交流及对话,共享社会关系网络、劳动力市场和服务,共享市场机会及分担风险。

我国学者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是:由一群彼此独立但相互之间又有特定关系的中小企业所组成;在这一特定关系中隐含着专业分工和协作的现象,其协作即为集群中企业间的互动行为,从而获得马歇尔所说的“外部经济”;这类互动行为包括为中小企业间的交换与适应;交换行为的功能是为了有效地获取外部资源、销售产品和劳务、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尽快积累,而适应则是为了谋求企业间的关系能长期维持而及时解决成员间的不一致和环境的不确定性;集群中存在企业间的互补与竞争关系;中小企业间所形成的长期关系无须用契约来维持,而以“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来维持集群的运行,并使其在面对外来竞争者时,拥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二、传统产业中小企业集群特点

企业集群比处于孤立分散状态的单个企业相比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好的绩效;企业集群能够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企业集群作为一种创新网络,有利于技术创新与新技术的扩散;企业集群是培养企业家的孵化器;企业集群是推进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扩大出口和开拓国际市场的新途径;企业集群能有效地吸引外资是发展中国家加入跨国公司全球商品链的重要形式。

传统产业中小企业集群具有共同特征:

1.关联性与共生性。传统产业中小企业集群是围绕某个特定领域和产业所形成的企业集群,区内众多的企业在产业上具有关联性,能够共享诸多产业要素以及专业人才、市场、技术和信息,一些互补产业则可以产生共生效应,集群内的企业因此获得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

2.互动性。传统产业中小企业集群内的企业集群内的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性的关联,由这种互动形成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有利于构成集群内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产品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加快。

3.柔韧性。集群内集聚了大量的经济资源与众多的企业,一方面高度集聚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处于随时可用的状态,为企业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降低了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大量企业的存在也使集群内的经济要素和资源的配置效率得以提高,从而达到效益的极大化。

4.社会根植性。集群内的企业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企业经济行为深深植根于共同的圈内语言、背景知识和交易规则。因此具有可靠性,可预见性,易于产生交往默契并交流行内秘诀,能够防止机会主义行为,又促进知识的交流和扩散。这样有利于增强区域的整体凝聚力,使企业深深扎根于当地。

三、广东的集群发展现状及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就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越来越趋于集中,个别快速成长的区域成为经济增长中的亮点,吸引着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向区域聚集。从改革开发至今,我国沿海到内陆发展了不少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如福建晋江的鞋业集群、河北清河的羊绒业集群、河北辛集的皮草业集群、湖北彭场的无纺步产业集。广东作为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正是靠这种企业集群取得了经济的极大成功。目前在广东已经形成了有规模的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有:澄海的玩具、东莞的鞋业、恩平的“咪霸”、丰顺的喇叭、潮阳庵阜的食品等。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服装业,目前广东是全国服装产量最大的省份,年产量达22亿件,销售额近1000亿元,出口到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近100亿元。近十年,广东服装产量、销量和出口创汇在全国服装市场中几乎占1/3。在广东的服装业中小企业群中,出现了细分的现象,如深圳的女装、汕尾西服、佛山童装、普宁衬衣、中山沙溪休闲服、潮州婚纱晚礼服、汕头抽纱、南海盐步内衣、增城新塘牛仔、顺德均安牛仔、东莞大朗毛衣、新会针织等。发达的服装业集群,造就了广东开发、兼容、宽松、务实的时尚形象,更令广东服装成为全国服装业的晴雨表。正是靠这种集群的优势,在广东省的1500个市辖镇中,经济规模超过10亿元的有300多个,超过20亿元的镇有120多个,最大的已达100亿元~150亿元。

激烈的市场竞争,孤立的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发展机会,为了生存,利用中小企业聚集形成的企业集群所产生的规模效应,成为中小企业增强竞争力、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形式。中小企业空间上的聚集形成的企业集群成为中小企业克服规模劣势,获得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第一,中小企业的集群化发展,有助于降低集群内企业间的交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集群发展到一定程度,竞争性的配套体系与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体系日趋完善,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中小企业可以利用集群庞大的销售网络进入市场,依赖集群整体的知名度来开拓市场,节省了营销交易成本。在集群内,由于企业间距离的靠近,容易建立信誉机制,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了内生交易费用;由于有专业人才库与人才流动机制,减少了人才交易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偷懒的道德风险和谎报自身能力的机会主义行为;由于社区联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密切交往,知识(信息)流动加速,减少了知识或信息费用;由于许多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可以就近获得,节约了运输与库存成本;由于供应商和经销商之间供销网络和批量通道的形成,节省了大量的交易成本。

第二,中小企业的集群化发展,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地理上的集中性和文化背景的共同性,集群中垂直联系的企业、水平竞争的企业以及研发机构、中介服务部门等聚集在一起,更有利于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积累、沟通、学习和交流,因而创新技术的成果扩散得更快、更方便,从而使产业集群获得进一步的技术垄断和竞争优势。研究表明,创新首先是一种社会的集体努力,一种合作进程,其中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要要依赖于广大社会群体(包括员工、供应商、顾客、技术协会、培训团体等)的知识交流与碰撞,而不是主要依靠个别人的想象。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实际上是一种企业发展的空间模式,它在以下方面有助于企业创新。企业集群化发展,方便了“集体学习过程”,信息、知识和最佳实践在集群区域内快速传播,提高了企业和机构的创造能力。并且,企业集群实际上又是一个区域化的生产系统,在这个系统内,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能够大大增加“公共参与”,弥补中小企业学习能力的不足,获得集群外部企业无法得到的成功与失败经验。随着集群区域创新氛围的培育,会有更多企业愿意从事创新活动,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

第三,中小企业的集群化发展,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应变能力。在企业集群内部,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地,使区域实现了规模生产。与此同时,企业集群也创造了一个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对分工更细、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量相应增加。随着技术发展和需求变化,后福特制生产方式的盛行,工艺过程日益高度专业化,这不仅为专业化生产商提供了很大的生存机会,而且还使它们实现了规模生产,两者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高企业集群的整体生产效率。由于地理邻近与相互信任,有关产品、技术、竞争等市场信息可以在集群内企业间迅速集中和传播,加上他们之间的相互协作,有利于集群内部企业洞察市场需求变化,捕捉市场机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第四,中小企业的集群化发展,有利于发挥品牌效应与拓宽市场。在企业集群区,由于众多厂商聚集在一起,促进中小企业之间建立相互交流和学习机制,而且可以将外部的信息和知识内部化,活化企业的内部资源,提高知识构建和组织竞争能力。由于企业聚集发展,市场规模较大,也便于企业形成和扩大营销网络,降低单位营销成本,并逐步形成区域品牌。如果政府重视发展中小企业集群,就会主动采取措施消除那些不符合企业集群发展的环节和因素,致力于区域创新环境建设,为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奠定组织、环境和制度基础。同时,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集群的核心产品不断走向市场,为打造区域品牌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集群中那些已具备了一定规模、实力的企业又能以自身品牌的影响力来增强区域品牌的效应。与单个品牌相比,区域品牌是产业集群内众多企业品牌的聚集和提炼,区域品牌形象更广泛、更持久,影响力更大。

综上,企业集群能够保持中小企业灵活多变、反应敏捷的特点,并形成群体规模,使中小企业在获得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伟.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中国市场,2006,13(6):52-53.

2.王蓉梅.中小企业集群化的意义分析.企业经济,2006,26(2):92-93.

企业集群范文篇6

皮革业是*市的特色优势产业,始于明,盛于清,历史上曾享有“*皮毛甲天下”之美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投入,全力促进皮革业发展壮大,实现了“兴一个产业,强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目前,全市拥有皮革企业143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91家,拥有自营出口权的131家。20*年产草皮3566万张,皮衣595万件,皮具1700万件,完成销售收入76.5亿元,同比增长8.97%,出口创汇4.1亿美元,同比增长20.89%,税收1.654亿元,同比增长41.3%。2001年,*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皮革皮衣之都”荣誉称号。

一、规划建设工业小区,促使企业由分散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皮革业作为*市的传统产业,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皮革业蓬勃发展,到1992年,皮革业户发展到4000多家,形成较大的群体规模,但散布在全市12个乡镇150多个街村,大部分是家庭生产,作坊经营,有市无场,限制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为解决这一问题,*市按照“依托产业建市场(工业小区),建好市场带产业”的发展思路,确定建设中国*皮革商城和锚营制革加工区。从1993年始,采取政府启动,业户出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模式,兴建皮革商城。经过10年建设,现占地1300亩,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3亿元,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拥有企业820多家,年产革皮服装530万件,皮手套、皮箱包等制品1500多万件,年销售额40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皮革制品生产交易中心之一,主要生产革皮服装、裘皮服装、羊绒时装、尼克服四大类100多个品种,产品以中高档为主,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为实现制革与制衣业的协调发展,拉长产业链条,按照集中生产,统一治污的原则,从1997年开始,规划建设了锚营制革加工区,引导制革企业进区集中发展。目前,加工区拥有企业56家,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亿元,总占地1360亩,年产革皮2430万张,年完成销售收入22亿元,产品以绵羊服装革皮为主,近两年又开发了羊皮鞋面革、牛皮沙发革、箱包革等新产品,其中绵羊革皮质量国内一流,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是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乡镇企业科技示范园。20*年,在皮革商城和锚营制革加工区新规划13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亿元,为皮革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市政府坚持以“四创”(创知名产业、创知名市场、创名牌企业、创名牌产品)为目标,全面实施名牌战略,靠质量创名牌,靠名牌占市场。目前,17家企业通过IS09000系列认证,36个品牌的皮装获准佩挂中国真皮标志,4个品牌的制革产品获中国真皮标志生态皮革产品称号,西曼集团、束兰集团的西曼牌皮装、束兰牌皮装连续3届荣获“全国十大真皮衣王”,“束兰”牌皮衣20*年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菁华皮装、东明、腾跃革皮连年被评为河北省名牌产品。东明集团名列全国制革业排头企业,其产品代表着我国羊皮服装革的先进水平。

二、全力开拓国际市场,使皮革业外贸出口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市政府通过三项措施推动皮革业出口创汇:一是大力开发国际市场。采取“兵团作战”方式,先后在莫斯科和新西伯利亚市设立了*皮革制品批发销售中心,现有110多家企业在俄直销,并创出了西曼、束兰、雪媚、雪峰等在俄罗斯市场叫响的品牌。同时,连年组织企业参加香港、美国、德国、芬兰、丹麦等国际性皮革展,加快与国际市场的对接。20*年,出口革皮450万张,制件1200万套,皮革服装出口达500万件。二是积极发展外向型和外贸企业。通过引导扶持,目前全市有进出口权的皮革企业发展到131家,为企业皮革制品自营进入国际市场打开了准入关。同时,通过招商引资,意大利璐仙奴、香港米兰、台湾应大、德国拜尔、美国劳恩斯坦等40多家国内外知名皮革企业到*市落户发展,引进外地资金2.8亿元。最近,西班牙格勒美公司等国外知名企业已和*市达成投资意向,准备在*市投资建设合资或独资制革制衣企业。三是构筑外贸出口服务平台。经过各方争取,河北海关、商检在*市设立了办事机构,使*市成为河北省唯一设立海关的县级市,极大方便了企业的外贸出口。目前,退税等服务机构也在努力争取中。由于措施得力,近年来*市皮革业出

口创汇一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20*年,全市皮革业出口创汇4.1亿美元,使*市以皮革业为主的外贸出口保持连续四年居河北省县(市)之首。

三、强化管理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把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起来,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几年,为创造最优的发展环境,*市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建立统一的领导体制。专门成立了皮革经济发展委员会,全权负责皮革行业的发展,统一制定行业发展规划,统一协调行业的税费征管,统一负责重大项目的建设,保证了皮革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实行集中职能,封闭管理。在商业城、制革区分别组建了管理委员会,赋予管委会协调工商、税收、物价、公安、卫生、动检等部门分支机构的管理职能,未经管委会许可,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在“一城三区”内进行收费、检查、评比等活动。三是政策扶持,重点倾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商业城、制革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在企业占地、用电、设施配套、税费征收等方面提供最大限度的优惠。让企业愿发展、能发展、快发展。四是加大监管力度。先后设立了“打假办公室”和“消费者投诉站”,专门负责查处假冒伪劣产品,打击欺行霸市、欺生排外行为。五是建立了皮革协会和商会。加强了业内自我协调、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能力。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客商来*市投资办厂,开店经营。

企业集群范文篇7

区工业在全市各区区处于中上游位置,这几年。全区经济坚持继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这其中大企业起到关键性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大企业是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没有大企业的强力支撑和积极拉动,就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没有今天所具有的发展活力和勃勃生机。去在充分肯定成果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存在问题和不足。一是区大企业集团数量偏少,个头偏小。去年,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仅占全市总量的.%全市利税过亿元的企业有家,而我区只有家,家重点企业集团中我区仅占家。同时,区第二梯队企业跟进较慢,小企业发展更是缓慢,后劲缺乏。二是企业结构不合理。多数企业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科技创新能力较为单薄,研发队伍数量偏少,科研拔尖人才缺乏,自主研发能力较低,研发投入明显缺乏。工业投入虽然年年增加,但与发达地区和先进区区相比仍然偏小,且大项目过少,形成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的比例偏低。三是产业集群发展不平衡。除化工、复合肥、柳编等产业外,其它产业规模普遍偏小,有的尚处在粗放型发展阶段,局部产业仍属劳力密集、耗能耗材高、技术含量较低的激进产业,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任务繁重。应当看到大企业集团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发明社会财富、提供财政积累的重要源泉;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趋势,能够降低物流本钱,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产业布局。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哪个地方的大企业集团、产业集群发展的好,哪个地方的发展后劲就足、竞争力就强。

加快实施重大项目。大项目对培育产业集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大项目往往能够带动一条产业链,

一)强化合作。形成一个大产业。一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今年0个投资过万元的重点工业项目已经非常明确,各有关企业一定要周密组织、加大力度,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靠前服务,利用今年缺乏个月的时间,快节奏、高效率地开展工作,争取年内在大项目建设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对于大项目所能带动的配套产业和项目也要同时推进,以配套项目来促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要把0家重点企业和大重点产业集群的大项目作为支持的重点,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项目、好项目,有关部门要提前介入,搞好服务,大开“绿灯”继续实行领导包扶重点项目责任制,落实好项目包扶责任人,加强调度,跟踪督查,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问题。二是充分发挥企业招引项目的主体作用。区在与世界强企业合作方面至今没有破题,甚至在利用企业现有资产招商引资等方面没有明显进展。应该说,大企业与世界强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实施国际化战略、打造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选择,完全符合经济全球化的走势和建设产业集群的要求。这方面,企业必需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切实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只要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一切合作方式都可以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寻求与国内外有品牌、有技术、有实力、有信誉的知名企业的合作,主动反击,多方式、高效率招商,锁定一批大公司、大项目,政府和企业共同靠上去做工作,借资金求发展,借技术促发展,借人才谋发展,把大企业与世界强、中国强招商引资工作做得更好,再掀企业招商引资新高潮。其他有条件的企业也要强化这方面的意识,积极招商引资,合资合作,靠大挂大,自觉融入到世界跨国公司的产业分工体系中去求生存、谋发展。三是多渠道融通资金。要精心选择一批市场潜力大、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重点项目,组织企业与银行搞好对接,扩大间接融资。发改、经贸、银行等部门要着力抓好银政企洽谈会签约资金的落实,加强调度,搞好协调,争取资金尽快到位。要充分发挥我区民营经济发展比较活跃的优势,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与服务,进一步扩大民间投资。要加快上市融资,发改、经贸等部门要进一步搞好服务,引导支持优势企业上市。

企业集群范文篇8

从目前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层次和发展阶段来看,除了需要一线物流业务运作的高技能型管理人才以外,也需要大量从事物流系统设计、运营与维护,物流设施设备运用等工作的物流专门人才。因此,对接产业集群建设物流管理专业,为社会培养物流专门人才是解决“物流行业人才结构性问题”这一瓶颈的有力措施,是物流社会化分工的必然产物。

2物流人才需求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选取调研企业共34家,从分布区域来看,涉及全国各大地区,其中以东北区域的企业数最多;

2.1地区分布情况

从企业性质来看,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从调研企业的地理分布情况来看,调研的样本选取以东北区域公司为主,占到样本总量的70%;其次是华北区域,占到样本总量的21%;华东和华中地区分别占样本总量的6%和3%。这样选取样本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对接产业集群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以服务区域经济为主,选取东北区域企业作为调研对象更具有针对性;第二,华北区域仍是许多省内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区域。

2.2企业性质分布情

在34家被调研的企业中,有22家是民营企业,占到样本总量的64%;其余企业中有4家国有企业、4家中外合资企业和4家外资企业。这样选取样本的原因主要是:第一,目前物流行业民营企业在数量上占很高的比重,因此将其作为主要调研对象;第二,从毕业生、行业主管部门反馈情况来看,民营企业仍是物流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3物流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3.1不同层次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接受调查的物流企业对各类型物流人才的需求程度都很高。需求程度最高的是物流基层作业人员,选择“非常需要”的比例达到57.94%,其次是物流规划设计人员,选择“非常需要”的比例达到54.90%。其他企业提出了物流信息人员、硬件管理人员等。3.2不同岗位工作人员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分析

(1)仓储规划与作业能力

从调研数据来看,占总数60%的被调研企业认为仓储规划与作业能力非常重要,另有35%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两者总计高达95%;认为一般和不重要的企业分别只有4%和1%。总体来说,大部分企业认为仓储规划与作业能力相当重要。

(2)运输规划与作业能力

从调研数据来看,占总数45%的被调研企业认为运输规划与作业能力非常重要,另有51%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两者总计高达96%;认为一般和不重要的企业分别只有3%和1%。总体来说,大部分企业认为运输规划与作业能力相当重要。

(3)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

从调研数据来看,占总数58%的被调研企业认为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非常重要,另有33%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两者总计高达91%;认为一般和不重要的企业分别只有8%和1%。总体来说,大部分企业认为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相当重要。

(4)国际物流管理能力

从调研数据来看,占总数36%的被调研企业认为国际物流管理能力非常重要,另有37%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两者总计高达73%;认为一般和不重要的企业分别只有25%和2%。总体来说,大部分企业认为国际物流管理能力相当重要。

(5)企业物流管理能力

从调研数据来看,占总数33%的被调研企业认为企业物流管理能力非常重要,另有42%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两者总计高达75%;认为一般和不重要的企业分别只有23%和2%。总体来说,大部分企业认为企业物流管理能力相当重要,如图6所示。仓储、运输管理与作业能力在高等职业院校三年制教育中就被视为物流相关专业重要的核心能力。从以上数据分析可见,在对接物流产业集群的企业调研中,这两项职能仍被视作最重要的两项核心能力。同时,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国际物流管理能力、企业物流管理能力也被视为重要的核心能力。

4调研结果与结论

企业集群范文篇9

关键词:产业集群;集群企业;融资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产业集群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性已为理论和实践所证实。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终究与其“细胞”成员——单体企业的竞争力紧密相关。然而,我国绝大多数产业集群是从乡镇、街道兴起,由中小民营企业结网成群而成。这些企业基础差、底子薄,在成长过程中普遍遇到资金短缺问题,并已经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王组强(2005)、李源新和许慧莹(2006)、杨汉波(2005)及王碧秀等人(2004)对浙江、广东、福建等地产业集群融资状况的调查研究表明,集群企业普遍感到资金不足,外部融资难。

外部融资难导致集群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内源性融资,即通过增加留存盈余、追加业主投资等方式筹措资金。这种融资“偏好”的必然结果是集群企业资本结构中自有资金比重偏大。李源新和许慧莹(2006)、陈秀莉(2006)、魏守华和邵东涛(2002)等人的研究表明广东、福建、浙江等地集群企业的白有资金比重都超过60%。这种现实的资本结构强化了不少学者关于自主融资是集群民营企业主要融资方式的认识。但实际逻辑并非如此。正是由于集群企业难以从外部市场获得资金,因此只能靠内部积累来满足发展需求,但这种融资对策牺牲了企业应有的成长速度。因此,克服集群中小企业外部融资难是我国发展集群的现实命题。本文拟在剖析影响集群企业资金状况的外在因素基础上,探索缓解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的有效路径。

二、国内外文献回顾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难是个全球性问题,理论界也给予了大量研究。但产业集群环境下的企业融资研究刚刚起步。综观已有的集群企业融资文献,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首先,许多学者剖析了产业集群给集群企业带来的融资优势,如魏守华、邵东涛(2002),张炳申、马建会(2003),赵秀芳、周利军(2003),郭席四(2006)等,这些研究主要认为相比较于单体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降低了集群企业融资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而减少了融资交易成本、提高了融资效率,研究视角偏重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与利益。其次,部分学者运用调查分析等方法对产业集群的融资现状展开实证研究,如王组强(2005)、李源新和许慧莹(2006)、杨汉波(2005)及王碧秀(2004)、郭斌和刘曼路(2002)等,研究结论主要是集群企业获取外部融资难,内源融资是集群企业筹集发展所需资金的主要手段。最后,已有研究大多对如何解决集群企业融资难问题做了对策分析,如郭斌和刘曼路(2002)认为只有引导民间金融组织规范化运作,建立定位于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民营金融机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杨汉波(2005)则从银行角度探讨如何与集群企业开展融资交易并合理控制交易风险等。显然,金融机构改革和信贷行为调整对改善集群企业债务融资具有重大意义,但不是唯一解。

西方的集群融资表现出了和国内不同的特征,研究方法上以案例研究为主。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Ja-runeeWonglimpiyarat(2006)在分析硅谷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动力过程中,发现风险资本和政府的融资创新项目是硅谷成功的催化剂。这主要是因为硅谷产业本身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征,能吸引全球各地的风险资本。而我国的产业集群大多是传统加工、制造产业,因此绝大多数产业集群难以应用硅谷的融资模式。英国学者AnnaSpadavecchia(2005)通过对意大利南、北两个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发现,政府支助(statesubsidies)是集群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支助形式包括软贷款(softloans)、补贴(grants)、财政补助(fiscalsubsidies)等,并反驳了学术界关于集群企业融资完全依靠自主融资(reliedentirely0nself—financing)的主流观点。意大利的产业集群主要是制鞋、纺织及服装,技术要求和进入门槛较低,这和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产业集群相似。但我国集群企业融资中几乎看不到政府支助,因此对于起步更低的我国集群企业而言,实际上更渴望政府支助,这无疑是令人遗憾的。瑞典学者JoakimWinborg和HansLand—strom(2000)从管理学角度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中小企业在融资实践中广泛应用的步步为营融资法(fi—nancinebootstrapping),他们通过对瑞典900家中小企业进行访谈、问卷调查,总结了包括延迟法(dela—ylngbootstrappers)、关系导向法(relaionship—onen—tedbootstrappers)等六类的步步为营融资法。与集中于外部市场融资的已有财务经济学研究成果相比,JoakimWinborg和HansLandstrom则着重从财务管理学角度分析此问题,这对我国集群企业融资理论研究与实践都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可以说,相比较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政府支助薄弱是集群民营企业资金短缺及融资难的重要原因,并主要在税收政策和信贷政策两方面存在不公平待遇。因此,本文一方面将沿着税收、信贷两条路线研究集群企业融资的政府支助机制;另一方面从集群企业加强协作角度探索如何建设步步为营融资机制。

三、影响集群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分析

融资是资金需求的行为反应。除企业的运营质量、管理水平等内部因素之外,集群企业所处的中观和宏观环境也极大地影响企业的资金流,如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及区域内的产业协作状况等。

(一)税负制约集群企业内部融资能力

税内及税外规费直接增加集群企业的财务负担,削弱企业现金流。由于历史等各方面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的税收待遇不同,税负不均和税负过重大量分流了广大中小集群企业的资金。王组强(2005)对浙江省内500家集群企业进行的调查研究及福建省社科联王碧秀组织的对福建省106家集群内民营企业的调查研究表明,两省五成以上的民企觉得税收及税外规费负担重。相比较而言,福建省民企的税内外负担又比浙江省重,这也是浙江产业集群发展更快更好的原因之一。

税收政策是个利益分配工具,直接反映民企所享受到的重视及支持程度。然而与国企、外企相比,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民企税负偏重问题。王碧秀等人(2004)的调查研究发现,民企除了缴纳33%的企业所得税外,还要交纳个人收入调节税;国家对企业购买国产设备抵扣所得税的政策优惠,往往将民企排除在外;所得税减免的起算时间,外企是从获利年度起算,民企则是从开办日期起算;有限责任公司性质的民企在增资时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外企不仅不需交个人所得税,还返还一定比例的企业所得税。此外,各种达标费、赞助费、培训费、报刊费等税外规费很多。有的民企每年向政府各部门缴纳的费用多达几十种,有的上缴的税外规费甚至超过税收。在税收方面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使家底原本就薄弱的民营企业更加不堪重负,内部资金积累能力受挫。

(二)股票市场和风险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基本被堵塞,制约集群企业从外部市场融通权益性资金的能力

我国证券市场由于发展时间短及其他历史原因,证券市场种类少、进入门槛高,广大集群企业基本被堵在门外,难以从主板市场融通权益性资金。2004年5月深圳中小企业板开市,但除了对申请上市企业规模的要求有所降低外,其他与主板市场的要求几乎一致,绝大多数的中小集群企业仍被拒之门外。同时,设立风险资本市场的宏观条件、运行机制也不成熟,风险资本难以进入产业集群。可以预见的是,集群企业难以从权益市场上融通资金状况在未来较长时期内难有太大改变。

(三)信贷政策不合理,支助性信贷缺失,制约集群企业从外部市场融通债务资金的能力

信贷政策是集群企业重要的外源性融资机制之一,然而现行的信贷融资机制基本上是适应国有企业外源性融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信贷市场的垄断者,主要服务对象并非广大民企,因此集群企业贷款难就是一个合乎实际的顽疾。这种情况况下,本应有各种专门用于扶持中小集群企业创立、发展的支助性贷款,如软贷款、优惠贷款、财政补助等,我国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更严峻的是,中小集群企业从银行贷款往往面临更苛刻的要求,以至于有的企业觉得银行歧视民企。如,有的银行向中小集群企业收取贷款差额补偿金或贷款滞付金以规避利率管制;中小集群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信用贷款、技改贷款,而且抵押贷款过程中费用高、期限短,贷款审批程序复杂。从贷款主体上看,我国货币市场缺乏面向民企的私营银行或中小银行,也缺乏面向中小集群企业的政策性银行,更未见为促进集群企业成长的各种扶持基金或基金会。因此,我国当前间接融资渠道对于广大集群企业而言,也是极其狭窄的。

现有融资中介服务不完善,加大了中小集群企业融资难度。各银行为了降低贷款风险往往要求中小集群企业提供贷款抵押或信用担保,由于集群民企普遍存在可供抵押的资产少,所以对第三方担保的需求和依赖性大。但实际情况是我国目前缺乏有效的中小集群企业担保机制。

民间融资成本过高,不利于集群企业积累资金,中小集群企业难以从外部权益资金市场和债务资金市场融通资金。为了解决企业设立、发展所需资金,许多中小企业往往被迫进行地下融资或民间高利贷融资。陈小红、刘剑(2003)、王碧秀(2004)等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亲友借款”、“民间融资”是民企重要的融资方式,导致民营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地下金融也越“繁荣”。然而,地下融资往往利率高、缺乏法律保护,有的企业因此背负承重财务压力,一旦遭遇产品价格下跌或材料价格上涨等经营风险,往往就会致企业于死地。

(四)集群企业间协作程度不高,限制了集群内部交易性融资能力

集群企业共处一条产业链上,生产具有要么上下游相互承接,要么是相互竞争,彼此间的采购、销售、设备租借及资金结算等业务频繁发生。如果企业间协作关系良好,那么可以使用延期付款或提前收款、共享设备或技术等方式缓解资金短缺而带来的资源不足问题。然而,我国产业集群协作关系普遍较差,削价竞争、信息或技术封锁、互相挖墙脚等现象毫不鲜见。更严峻的是,产业链不配套而使集群内企业无法进行交易性融资,进而限制了集群企业的融资弹性。集群企业是同一产业链上的各个结点,一家企业的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往往会波及链条上的其他结点企业,最终可能导致产业链断裂,引起集群经济的萎缩、崩溃。因此,建立健全适合集群企业实际情况的融资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企业融资的政策需求分析

(一)建立扶持集群企业成长的税收政策,减轻税内、税外负担,增强集群企业现金流

税收政策调整应包括税负公平和减轻税负两方面内容。税负公平是指民营集群企业作为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应享有和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相同的税收待遇。目前我国民营集群企业还是“二等公民”,由于身份不同,使其在所得税减免、税率优惠等方面遭受不公平待遇。如,所得税率及所得税减免政策内外资企业差异大,是导致沿海许多民企业主通过投资移民改变企业所有制性质的主要原因。因此统一税负是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减轻税负则是在税负公平的基础上优先支持集群企业,如在税基、税率、减免待遇等方面向集群企业倾斜,尤其是清理、整顿各种摊派、规费等税外负担。美国政府在推动硅谷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就有针对性地免除了风险资本退出的资本利得税,这极大地增强了硅谷吸引风险资本的能力。由于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及固定性特征,减轻集群企业税负就能象增强企业造血功能一样直接增强企业内源性融资能力,长期改善企业的资金状况。

(二)建立切实可行的支助信贷项目,设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完善集群企业外部信贷融资机制

集群企业的信贷优势及如何改善国有银行面向集群企业信贷机制的研究已较丰富,不再赘述。但在我国当前扭曲的金融格局下,要让广大中小集群企业都能轻松通过正常的信贷融资通道获取资金绝非易事。首先应当借鉴意大利融资模式,大力发展支助信贷项目,设立各种全国性、区域性的信贷基金,有针对性地解决集群企业资金不足问题。如,设立扶持集群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研发信贷基金,或设立扶持集群企业技术改造的技改信贷基金,或专门用于支助集群企业将专利技术商业化的信贷基金。美国政府在扶持硅谷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先后设立了小企业创新研究(SBIR)、小企业技术转移项目(STTR)、高端技术项目(ATP)、高端防御研究机构(DAR—PA),DuaIUSe,合作研究与发展协定(CRADAs)、小企业管理(SBA)、制造和扩张项目(MEP)及人类技术(mantech)等八项创新融资项目,这些项目在不同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硅谷信息产业的升级发展。

其次,在集群所在地设立区域性银行,直接为集群内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结算、理财、咨询等金融服务。如1983年,美国政府在硅谷设立了硅谷银行,为硅谷信息产业集群内的各个企业提供信贷和与金融服务,充分发挥了产业集群信贷融资优势。我国政府也可以在发展较成熟、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所在地,设立专门服务于产业集群企业的区域性银行。这一方面可以打破国有银行垄断局面,另一方面,促进金融领域的市场竞争,有利于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金融秩序。

第三,条件成熟的区域,地方政府可以设立专门为集群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使那些发展潜力大的集群不至于夭折在初始阶段。

最后,针对集群经济发达地区往往是地下金融发达地区现象,政府可以考虑采取相关措施将地下资金阳光化,逐渐引入民营银行或民营金融机构机制,这样减少集群企业地下融资的成本和风险。

(三)完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运行机制,促进担保业务发展

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还处于起步期,其运作机制、法律规范都不成熟,需要各相关部门积极引导。近年来,尽管有的地方政府针对中小企业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旨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但由于担保公司数量少、注册资本偏低、申请门槛过高等原因也未取得预期效果。如,晋江是福建省产业集群最发达的地区,2000年成立了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但直到2004年的四年里,累计为企业担保贷款只有22笔,2003年只为一家企业担保。因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需要积极探索、不断完善。

(四)推动步步为营融资法的广泛实施

步步为营融资法(financinebootstrapping)是指不以在外部长期市场上举债或增加新股东的方式来满足资金需求。实际上,大多数的小企业经营者都在用各种各样步步为营法,而不是外部融资。

JoakimWinborg和HansLandstrom归纳了六类常见的方法,不同方法体现了不同的资源需求导向或是内部需求的不同情况。第一类是业主融资法(ownerfinancingmethod),指直接或间接地从业主或管理人员(own-er/manager)及其亲戚处获得资源,如支付亲戚职员低于市场水平的工资,使用经营者私人信用卡支付公司费用,推迟支付经营者工资等。第二类是最小化应收账款(minimizaitonofaccountsreceivable),通过加速收款或延迟付款等方式尽量减少应收款占用额。第三类方法是联合使用法(jointutilization),如通过和其他企业共享资源或租赁设备来缓解资源不足问题。第四类方法是延迟支付(delaypayments),通过延迟支付货款或设备款尽可能地延长资金使用时间。第五类是最小化股票投资(minimization0fcapitalinvestedinstock),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股票投资,避免资金被套劳,也避免从事高风险投资挤占企业正常运作所需资金(王碧秀的研究现实我国民企基本避免股票投资)。第六类为津贴融资(subsidyfinance),企业通过向公共组织申请补助,获取所需资源。HarrisonandMason(1997)发现95%以上的企业或多或少地应用了步步为营融资法。我国中小集群企业在实务中广泛应用了以上大多数方法,特别是业主融资法、最小化应收账款法及延迟支付法和最小化股票投资法,但联合使用法和津贴融资应用面应较小。应鼓励联合使用法在产业集群内的推广使用,充分发挥产业相同或相近所带来的设备、技术、人员、信息等生产要素在集群内的使用效率,通过联合使用契约解决企业资源短缺问题。

集群企业的这些政策需求,需要有相应的主体代表他们与政府等相关部门进行反映、沟通、交流协商甚至讨价还价。所以,产业集群内应设立代表产业集群利益的集群委员会来履行这一职责,以便产业集群融资机制尽快建立并完善起来。

参考文献:

[1]王组强,集群式民营企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实证分析——以浙江为例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5(12):78-87

[2]李源新,许慧莹,县域产业集群融资状况调查[J],南方金融,2006(7):62-64

[3]杨汉波,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融资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5(5):238-240

[4]王碧秀,民营经济的崛起与发展——福建百家民营企业调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45

[5]陈秀莉,石狮市民营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融资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J],福建金融,2006(1):47—49

[6]魏守华,邵东涛,从企业融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以嵊州领带产业集群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6):18-21

[7]张炳申,马建会,改进我国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对策分析[J],经济经纬,2003(5)

[8]赵秀芳,周利军,中小企业集群的信贷融资优势——从信息不对称理论角度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4):82-85

企业集群范文篇10

虽然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在和自身的纵向比较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同国外成熟的企业集群相比,我国企业创新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总结起来,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存在的以下突出问题。

1.中小企业集群产业层次较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业结构趋同

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为基础形成产业聚集,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附加值很低,知识和技术的扩散十分有限,容易受到外部市场动荡的打击。不少产业集群区域只是一种生产加工型集聚,生产雷同化,多数产品档次不高,花色不新,仅以低质量的产量扩张经营为主。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地区优惠政策差距缩小,增加了企业的区间流动,导致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

2.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投入不足,科技成果和企业生产结合不充分

由于集群内企业和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的互动机制不健全,高素质人才缺乏、科研力量不足、企业科研能力弱、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集群缺乏发展后劲,抗风险能力较差。我国产业集群中大多为中小规模企业,由于创新的高投入性、高风险性和创新产品的外部效应性,使得许多企业的仿制动机超过其创新动机,希望成为创新产品的“免费搭车者”,从而降低创新投资和减少风险。因此,我国企业集群成员企业普遍存在着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往往重设备等硬件引进轻技术等软件引进,作为技术创新基础的劳动力技能也普遍低下,使得设备的利用率和潜能挖掘上不够。此外,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与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集群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技术外溢来源。只有科研成果、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注入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去,才能使企业生产具有持续的创新活力,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集群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中“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严重缺乏,普遍缺乏合作氛围或合作的项目投资较小,不利于创新优势的发挥和整体效率的提高。

3.集群创新发展不均衡,创新资源分布不平衡,体制因素制约了创新资源的流动与共享

在我国东部沿海一些区域的集群创新投入增加较多,创新能力提高较快,然而在全国大部分中西部地区的企业集群还处于初始低层次发展时期,创新投入严重不足,创新资源严重匮乏,创新能力非常微弱。科技人才分布不均,制约了地方创新项目的开展,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县市一级很难留住科技人才,非常不利于地方企业自主创新的开展。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尚未建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现代科技创新体制,行政壁垒、体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人才、科技基础设施和知识资源等创新资源的流动与共享,人为的封闭和隔阂,将抵了创新活力,制约了许多地区企业集群的产业技术升级。

4.政府对创新重视不够,中介组织发育不成熟,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缺乏

首先,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少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政绩,只注重短期效益,不鼓励长远发展和自主创新。许多地方政府对于企业集群的创新所需要的核心技术研发、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缺少有力的支持和引导,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相对较小,增长率较低,与科技创新的发展需求不匹配。

其次,创新媒介服务不足,区内支持性产业发展不健全。中介组织是中小企业集群运行的支持系统。高效的中介组织的介人,有利于中小企业集群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目前我国集群区内的中介组织建设严重滞后,且不少是作为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而建立起来的。在激烈市场竞争条件下,诸如金融、保险机构、专业律师、会计师事务所、创业咨询、专业人才培训等中介组织严重不足,从而对集群的良性代谢和创新优势的发挥造成很大的影响。

再次,产业政策、制度缺陷,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缺乏。政府在科技园区扶植上,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主要向区域倾斜,而很少投向优势产业和技术;重视招商引资的行政业绩而忽视引进项目的区内配套、带动能力,产业关联效应不明显;基础设施、教育、法律等公共物品和信息、技术、声誉等准公共物品的投资建设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另外,政府的行政干预过多且应有服务不到位,使企业生产活力不强,无法嵌入全国乃至全球价值链中去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产业集群内缺乏良好的创新环境。

5.产业关联度低,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缺少联合行动的主动性

产业集群内的相关产业活动应通过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来提高产业组织效率。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产业关联度低,互补性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不充分,尤其是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业务关联更少,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的集体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缺乏集群应有的社会植根性,从而难以形成协同创新网络环境,集群的整体效率得不到提高。

集群内的企业缺乏地缘优势上的主动联合行动,宁愿“搞单干”,也不愿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导致一些关键性的零部件或相关服务不从区内购买而不远万里从国外进口;同时,市场竞争不是促进了创新,而是增加了区内企业的相互博弈和同行业的恶性竞争。这样,群内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不能通过相互学习来改进技术,进而提高整个集群的效率。

二、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对策

1.增大对集群创新的扶持力度,提供有利于集群创新的政策环境。各级地方政府应不断增大科研投入,提高科研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加大企业集群创新的基础设施投入和创新资源的整合力度,为集群企业间及与外界的创新合作牵线搭桥。制定并实施创新扶持政策,对于创新项目除财政直接支持外,可以实行促进技术创新的金融政策,使金融机构从信贷政策上向科技倾斜。政府同时可以协同社会力量和风险资金设立科技创新资金,并为风险资金投入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科技创新基金可以成为科技创新主体融资的主要渠道,这不仅有利于为集群企业的创新募集资金,分担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同时能分散集中于金融体系的风险。

2.构建集群的创新服务公共体系,促进集群内企业自主创新的开展。逐步建立完善多层创新技术服务体系,在企业层面上,政府要鼓励企业建立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为主体的研发部门;在集群层面上,政府主导创新平台体系的建设和维护。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解决集群成员自身研究开发资源不足的问题,针对提高集群整体创新能力,提供共性技术开发和公共科技服务,建立完善信息与管理服务体系,如建立信息咨询机构、人员培训中心和中介服务中心,定期举办各种产品博览会和技术交流会,为集群企业学习提供信息和管理服务平台。加强专业化协会和中介服务中心的建设,使协会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和信息资源优势,利用行业自律作用,推动集群快速健康发展。促进集群企业自主创新的开展,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集群实现技术创新和升级。对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而言,技术创新是最重要的竞争手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供应链延伸和专业化协作更加普遍,知识和技术创新逐渐发挥了主导作用,导致高新技术集群在区域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集群发展的一个方向。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的结合,使得传统产业集群的技术升级构成了集群演进的另一个方向。

3.优化集群的产业结构,使其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创新型、技术型、特色型集群过渡,积极引导处于创建期的集群的技术创新趋向,不断促进成长期、成熟期企业集群的升级改造和技术进步;还要鼓励企业创新,为集群内大企业的垂直分离形成专业化衍生企业提供政策条件;积极进行集群内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公用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等公共物品建设和信息、技术、经验等准公共物品的传播,培养高级资源要素,优化集群结构。